金經樂道
-
異鄉鬢影
◎出身金寧的鄉親莊芝羽,創立「Pan&Chu健康手工狗狗餅乾」這個品牌,以健康食材手工製作對寵物最有益的食品。日前,她推出「回饋顧客抽獎活動」,凡於11月31日之前訂購Pan&Chu健康手工狗狗餅乾商品滿300元,就有機會抽中EarthRated保衛地球薰衣草環保撿便組以及8卷補充包。不但能買到可讓寵物安心食用的食品,更有機會獲得時尚又環保的撿便器,可謂一舉雙得!詳情可上Facebook粉絲團查看:https://www.facebook.com/pan.and.chu ◎縣籍長跑好手何盡平,日前受台灣愛普生之邀,前往花蓮、台東,分享海外參賽經驗與實地訓練。台灣愛普生以專業GPS路跑錶大力贊助花蓮與台東的中、高等學校田徑隊,期待利用最新穿戴式科技產品,輔助台灣田徑搖籃,培育更多專業運動人材。而近日更舉行「種子鐵人贊助計畫」,透過新式結合心率監測功能的GPS路跑教練,在訓練過程中監測選手的身體狀態,讓教練能夠即時了解選手的體能狀況並適時調整訓練內容,還可透過雲端數據儲存,讓訓練紀錄一目瞭然、訓練更有效率。 何盡平在路跑講座上與「小鐵人」們面對面,分享自己的訓練心得與參賽歷程。此外,何盡平更現場示範實地訓練,讓小鐵人們即刻體驗搭配新式穿戴式裝置的訓練模式。何盡平表示:「台灣有很多充滿潛力的年輕選手們,只要有良好的訓練環境與資源,相信一定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 ◎出身上后垵、在金城長大的鄉親楊碩強,本月中於新北市板橋新開張「異國瘋創意料理餐廳」。目前異國瘋正推出開幕打卡按讚全面85折的優惠,歡迎鄉親多多前往捧場支持! 活動詳情可參考異國瘋創意料理Facebook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Allcockcrazy ◎第13季SBL超級籃球聯賽熱鬧開打!七支隊伍中,有相當多金門的籃球好手在陣:包括金門酒廠的楊哲宜、陳靖寰、邱繼緯;達欣工程的羅鈺群;璞園建築的吳宏興;台灣啤酒的張容軒。此外,金酒的許智超、吳俊雄兩位教練,以及李俊緯、陳鑫堯兩位訓練員,也都是傑出的金門鄉親。本季之初的賽程都會在新北市板橋體育館舉行,歡迎鄉親多多進場,替金門籃球好手們歡呼、喝采!
-
郭哲來──科學在於求真不求當下
出身:金門縣金城鎮 現居:台北市 學歷:中正國小、金城國中、金門高中、台大物理系、台大物理研究所碩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化學物理博士 經歷:美國賓州大學博士後研究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助理教授、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研究領域:氫鍵團簇、第一原理之應用、人工智慧方法開發新材料、凝聚態水之相變。 雖已年過不惑,但他卻有像研究生一般的年輕氣息,略帶靦腆,說話時總是雙手合握、瞇著眼笑著。一方小小的研究室內,鍵盤跳動、書扉摩擦,諸般理解與思考的進程,都在多彩的無聲世界中進行。他徜徉於心愛的「水」的理論研究。「做水的研究,就像吸毒一樣,因為有太多可以做的,會深陷其中。」他引述他的導師之言。 這是一個為了研究,不惜放棄高薪回台的「單純」學者,他是中研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郭哲來博士。 「單純」的金門求學生涯 郭哲來的家裡開服飾店,家中有6個孩子,他是最小的弟弟。前頭3個姐姐、2個哥哥,6個人都有大學以上學歷,而兄姐們大多都當老師。 他在金門度過一段單純的求學生涯,因為當時,金門是一個「不一樣的世界」,晚上有宵禁,21點之後不能出門,電視台只有華視。郭哲來表示,某個角度來說,那段時光是幸運的,沒有太多誘惑,就是好好讀書。 郭哲來笑著說,當時金門沒有人在補習,大家都是國中才開始學英文。不過他比一般只認識ABC三個字母的同學們厲害一點││「因為家裡是服飾店,多認識S、M、L三個字!」。 他說,金門的生活很單純,所以到了台北,他很疑惑為何有人21點之後還不睡。郭哲來笑言這算是一種「文化衝擊」。 留學美國,任教新加坡 郭哲來後來到美國留學,博士學位為「化學物理博士」。「很多人都疑惑,那是『物理』還是『化學』。事實上,這是一個跨領域的研究││以物理學為核心,以『水』為題,研究其化學與物理特性。」郭哲來詳細解釋道。 在美國,他結識來自新加坡的妻子,並在當地結婚生子。取得博士學位後,他要尋找進行博士後研究的機構,雖然當時曾考慮回台,但連續被台大拒絕兩次、又在因緣際會之下,2004年,郭哲來前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擔任助理教授。 他感慨地說,台灣學界給予年輕人的機會並不特別多,也不夠寬容、不願承擔風險,一定要100%確定能有研究成果才肯給予機會,至今依舊。 不過,郭哲來也認為,任何地方(包括學術界),沒有什麼絕對的公平。「年輕人在『怨嘆』沒有人給機會時,也要想一想,未來自己有能力給予年輕人機會時,別重複同樣的事情。」 返台尋找典範,追求自由 郭哲來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擔任5年助理教授,儘管薪水相當優渥(甚至比現在的研究員待遇還要好),不過後來,他還是決定回到台灣。「主要原因在於,當時還年輕,認為自己仍需要學習、需要成長,希望有所典範。」 此外,新加坡是一個由上而下的管理體制,社會較為「功利主義」,通常是上層規劃決定題目,並分配給底下的研究機構。相對來說,台灣學術研究氛圍比較自由。於是,2009年,郭哲來回台加入中研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 科學求真,影響多不在當下 郭哲來認為,科學不是要講千古不變的定律,「如果是這樣,就不會進步。」科學研究的主要任務,是從複雜現象中找出背後的理論,而且科學很「公平」,它的命題可以設定清楚,可以重複驗證,當然,也接受任何人的挑戰。 郭哲來說,科學最重要的就是「求真」,而非全以實用為目的。他的老師曾說過:「學術研究大部分的結果都是沒有用的,很多東西可以有用,但都不是你做研究的當下有用,而是日後持續帶來深遠的影響所致。」 郭哲來選擇專攻自然科學的原因,在於它的「真」、「公平」以及「簡單」。雖然失敗遠比成功多,但在錯誤中學習,不斷嘗試,他樂此不疲。郭哲來目前在院內主要研究題目仍是「水」,此外也協助小組研究「人工智慧方法開發新材料」,目標是運用電腦模擬合成自然界可能不存在的材料,來取代昂貴、稀少、重汙染的現有材料。 研究與教育相結合,青出於藍 「學術研究應該與教育相結合,帶著學生一起研究,藉此培養下一代研究者。」郭哲來說。科學研究就是面對「未知」,一定會碰到困難,而困難像一堵牆,你不知道它是紙糊的,還是鋼筋水泥。要讓學生學到如何試探那面牆、用多少力量去撞那面牆,並且在失敗後能夠站起來。 身為人師,郭哲來最自豪的一件事,是曾在新加坡教過一位大陸學生,現在已升為正教授,正所謂「青出於藍,更勝於藍」。「唯有如此,科學才有希望。」他說。 不過郭哲來也直言,台灣的學術研究環境略偏安逸,年輕人普遍缺乏積極性,因此前進速度會比較慢。他認為,台灣是全球市場的一個經濟體,應該把自己定位在全球的位置,不能只安逸著自我設限,眼光要多向外看。「現狀是很舒服,但未來會變成怎麼樣,端看我們的選擇。不僅要為自己的未來,而更要替下一代的未來思考。」
-
學術人才滿堂的金門
金門出身的教授,遍佈各領域的學術界。據了解,金門出身的教授,光在台灣研究、任教的便有超過60位,其他更有相當多在國外深造、持續研究的學術人才。其中,較為人知的包括曾獲十大傑出青年的台大土木系楊永斌教授;屢屢獲得文學、美術獎項肯定,參展無數、也曾主辦過多項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台藝大視覺傳達設計系張國治教授;曾獲十大傑出青年的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陳全木教授;享譽文學界、著作與評論兼長的台師大國文系石曉楓教授;深耕比較政治、性別政治的政大政治系楊婉瑩教授。 他們一面潛心探索深層的知識理論與技術,一面也辛勤耕耘、提攜後進。而本週鄉訊,我們便要專訪曾任教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目前於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擔任研究員的郭哲來博士。
-
異鄉鬢影
◎原籍金寧的旅台第二代傑出子弟莊季軒,是一位手球選手,他與幾位手球國手們一起創業,在台北市內湖區開立「麗咖啡」。日前,他們接受台灣咖啡協會之邀,參加「台灣國際名茶、咖啡暨酒展」。幾位手球健將換上球服,展示精心準備的商品,「麗咖啡」的作品也屢獲好評。 ◎出身古寧頭南山、人稱「金門籃球活字典」的資深籃球裁判李增輝老師,今日受邀擔任「TGB籃球聯盟」於台北市文山區的比賽執法裁判,這是李增輝老師首次在TGB籃球聯盟的比賽執法。TGB籃球聯盟是由中蘭鄉親、主持「下課小舖工作室」的姚道中協辦,也委託出身金城的「亞獅水晶」負責人楊學仁先生製作冠軍獎盃,與金門的淵源實在不淺!
-
陳冠群─患者的健康﹐是醫者的自豪
出身:金門縣金湖鎮陳坑 現居:台北市 學歷:中正國小、金城國中、金門高中、國防醫學院醫學系92期、陽明大學急重症醫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台北榮總內科部住院醫師、台北榮總內科部心臟內科總醫師、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與遠距照護中心主治醫師 「其實,很多患者沒看過我的真面目!」一身白袍、談吐溫文而又開朗的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與遠距照護中心主治醫師陳冠群笑著說。「為了衛生起見,我們總是戴著口罩。」 陳冠群來自金門縣金湖鎮陳坑,父親陳炳昇曾任三軍總醫院的腸胃科醫師,1978年退役後,父親帶著全家回到金門,在當地開診所,當時陳冠群才4歲。 選擇醫師這條路,陳冠群說,其實並未受父親太多影響。由於父親在他小學三年級就過世了,母親雖然對於他行醫有所期待,但仍尊重自己的決定。在台灣,醫師有著相當高的社會地位。能考上醫學院,多半是成績出類拔萃的一流人才。陳冠群表示,自己其實相當幸運,求學生涯不斷遇到好老師,例如鼓勵學生自由發揮的小學老師陳尚樹;陪伴他從國中到高中的數學老師王根木;讓他愛上英文的高一導師王忠遠,利用假日義務幫第三類組同學補生物的莊西進老師。師長們的教導與鼓勵,是陳冠群重要的回憶與養分。 高中畢業後,他先是參加大學聯招,後又報考軍事聯招,前者錄取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後者則考上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兩相權衡之下,陳冠群決定就讀醫學系。 選擇心臟科,搶救瀕死 在國防醫學院學習5年之後,陳冠群先到高雄榮總、台北榮總分別實習1年,之後留在台北榮總擔任3年內科住院醫師。接著,便來到職業轉折點│選擇次分科。 陳冠群曾想跟隨父親的腳步專攻腸胃科,但後來被一位學長給說服。「心臟科的發展廣泛,年輕力壯時,可以在第一線搶救瀕死的生命;年紀漸長、體力不足後,也能擔任專業看診的臨床醫師。」於是陳冠群便選擇了心臟科。他在台北榮總擔任3年心臟科醫師。由於榮總與金門醫院有合作關係,也曾多次派駐金門醫院支援。陳冠群說,雖一度想留在金門,但受限制度、職缺及生涯規劃等因素,只好放棄。2006年,他從榮總轉到振興醫院擔任心臟內科主治醫師,並加入當時剛成立的「遠距照護中心」,成為創始成員之一。 耐心、冷靜、果斷 陳冠群認為,擔任心臟科醫師最重要的素質是「耐心、冷靜、果斷」,此外,還要不斷學習最新的醫療知識。 「心臟科是一個病情變化很快的醫科,有時早上情況良好,數小時後卻急轉直下。」面對無法預期的情況發生,除了運用經驗與學識處理之外,與家屬間的溝通也非常重要。特別有時患者已回天乏術,但家屬仍執意要求救到底,不願簽署放棄治療同意書。「醫生以拯救生命為天職,但有時候,放手對病人才是好的,不然只是徒增苦痛與折磨。」陳冠群感慨地說。 現代醫學有許多延續生命的方法,但在延續生命的同時,卻很少考慮到生命的質量。擔任多年心臟科醫師後,陳冠群磨出了耐性,人跟人之間的互動也比較理性,比較不容易受到影響,即使再激動,也會冷靜理性做判斷。 陳冠群的母親王蔭治女士今年5月因肺疾過世,期間,身為醫師與家屬的陳冠群自然擔任醫療決策的決定者。然而醫療的不確定性,很容易使人落入「如果當時選擇另一條路,結果會不會不一樣?」的迷思。每當夜深人靜、或是治療到與媽媽年紀相仿的長輩時,便會浮現上述的問題,但「人生是無法重來的。」陳冠群說。 遠距照護:把服務帶過去 「遠距照護」屬於早期預防醫學領域,振興醫院遠距照護中心於2006年成立,是國內這個領域做得最久的。 身為創始成員之一,陳冠群認為遠距照護中心的特點,在於能監控病人在家的病情變化,包括心電圖、血糖、血壓等數據都能即時回傳,若不穩定就會提醒病人提前回診。這8年來,服務包括高血壓、心臟疾病等超過3000位患者。 此外,遠距照護還可以縮短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療時間,萬一有緊急情況發生,可以在到院前先做心電圖診斷,啟動相關照護團隊,不僅提升搶救成功率,也減輕疾病的後遺症。 陳冠群表示,中心目前更加入臨床藥師,協助評估藥物,在不降低療效的情況下盡可能減少藥物服用量,藥少吃,副作用就少,人體負擔相對小,復原自然好。 從草創時期的4個人,中心目前已是一支12人的團隊。今年8月還前往美國休士頓參加遠距醫療會議,分享累積8年多的經驗與成果。 與部分醫師認為「有問題,把病人叫過來就好」的觀念不同,遠距照護希望「把服務帶過去」。 遠距照護家鄉 陳冠群一直很想回到家鄉金門服務、貢獻所學,然而,現今醫療高度分工,單獨一個人回去幫助並不大,反而待在遠距照護中心,運用團隊力量,銜接金門與台灣,才能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平時監控病情,給予醫療諮詢,大部分醫療行為都在當地進行,需要進一步治療才到台灣。不但可以節省醫療資源、提升品質,更能減少病人花費在通勤的時間與金錢。 陳冠群非常希望能夠推廣「遠距照護」的觀念到家鄉,也建議金門醫療應多與台灣醫院體系建構數位化資訊平台,讓台灣醫師成為金門當地醫師的後援,兩地醫師交流、分工、支援,讓金門鄉親能獲得更高品質的照顧。總是忙於救人的醫者,有時會疏於休息,但每每看到患者健健康康出院,陳冠群都會感到大大的滿足。「患者的健康,是醫者的自豪。」眼前這位身著白袍的醫者,溫柔而堅定地說道。
-
遠距照護﹕將服務帶回家
許多病人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回診一次,但在家休養過程中,病情如果出現變化,病人與家屬往往無法第一時間察覺,並做出最好的判斷│如今,這個狀況可望解決。藉由日新月異的科技產品,例如尺寸僅手掌大、可測量心電圖波圖的「護心卡」,讓醫療服務不再侷限於醫院,開始進入家庭之中。 「遠距照護」屬於預防醫學的一環,提供24小時,日夜不間斷的遠距心電圖即時傳輸與判讀服務,監控疑似心律不整、心導管術後以及電燒手術術後的患者,越是偏遠地區,越有效益,還可服務身處國外、就醫不易的患者。 遠距照護團隊建構血壓與血糖的照護平台,透過簡單的居家血壓與血糖的測量,傳輸至照護中心,由團隊細心監控。當有異常情況發生,醫護團隊便會立即主動介入,提供必要之線上諮詢甚至緊急就醫協助。 未來病人資料若完整數位化,還可掌握病人從入院到出院後的病情變化、就診情況,提供即時數據,協助醫師判斷,並可節省病人來往病院的時間金錢,讓醫療資源運用更有效率。 前天(11月12日)剛好是「醫師節」,為了向守護生命的醫師們致敬,本週鄉訊,我們便要採訪振興醫院心臟內科及遠距照護中心主治醫師│陳冠群。
-
異鄉鬢影
◎出身金湖成功村的縣籍知名畫家陳能梨老師,受邀參展「中華女性兩岸名家繪畫作品聯展」。此展由國教處「中華梅花文化藝術交流協會」主辦,邀集兩岸傑出的女性畫家參展,歡迎喜好藝術的朋友蒞臨觀展。 【中華女性兩岸名家繪畫作品聯展】 展期:2015年11月13日始,至11月25日止 地點:國立中正紀念堂美齡藝廊(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號)
-
彩墨﹕當黑白水墨添上色彩
水墨畫可以說是中國繪畫的代表。唐朝詩人、畫家王維曾說:「夫畫道之中,水墨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自此之後,黑白二色平淡寫意的水墨畫,逐漸成為文人畫的主流。而以水墨為基礎,再增添上色彩,即為「彩墨」。有一些使用國畫顏料的「淡彩畫」仍可歸入水墨畫的範疇,但倘若利用到不透明的廣告顏料、壓克力甚至是水干和礦物等重彩顏料,便要歸到彩墨畫。 彩墨畫的形成還是近百年的事,20世紀初期,一批從歐洲和日本遊學歸國的畫家為中國繪畫傳統注入新的血液。他們勇於變革,研究、學習西畫的觀念和技法,將之吸收並融入傳統水墨中,創作出造形新穎、賦色明豔的彩墨作品。因此除了媒材上的差異之外,彩墨畫往往還具有和傳統水墨不同的特色,例如單點透視下遠近分明的立體感,層層敷色渲染出的明暗、厚薄與層次感。而時至八、九零年代,彩墨畫已逐漸發展成熟。 本週鄉訊,我們便專訪到了在散文、水墨和彩墨三個領域皆有著出色成就的金門才女│陳能梨老師。
-
陳能梨──醉心自然揮灑筆墨人生
出身:金門縣金湖鎮成功村 現居:新北市板橋區 學歷:正義國小,金湖國中,靜修女中,台藝大書畫藝術學系 經歷:新北市青溪新文藝學會榮譽理事長,中華梨韻創作學會創會理事長,中國澹寧書畫學會顧問,板橋社區大學講師,樹林社區大學講師,民生社區活動中心講師 著作:《彩雲片片》、《芳草青青》、《春之林》、《雲之鄉》、《陳能梨彩墨畫集(五冊)》 「隨時在家坐下來,我就可以畫畫。」創作以逾四十年的中華梨韻創作學會理事長陳能梨老師帶著一朵笑容說道:「我真的是很喜歡!」 名聞遐邇的金門才女 老家就在陳景蘭洋樓附近的陳能梨表示:「從小就喜歡寫文章和畫畫。小時候生活困苦,環境壓力也比較大,總是會思考著如何能有一個不同的人生。」個性內斂的她,很少和朋友出去玩,而是喜歡看書,買不起書,就到處借書來看。寫文章和畫畫成了她抒發內心苦悶和理想的途徑。「那時候差點連國中都沒辦法讀,還是一群叔叔伯伯看我喜歡讀書,一起幫忙湊出了註冊費。」陳能梨回憶道。 然而,國中畢業以後,實在沒辦法繼續升學了,陳能梨便到家中經營的店鋪顧店。顧店的時候,她持續利用時間閱讀、寫作,把許多想說的話透過文章表達。只要有機會,陳能梨總是踴躍投稿,成績也相當不錯。有一次,她參加彩虹出版社的比賽時得了名,出版社決定為她出書,陳能梨就以「亞馨」為筆名在文壇出道。她先後出版了四本散文集,年紀輕輕就成為作家,其「才女」之名不脛而走。 融古納今、自出新意的畫作 雖然顧店也可以看書寫作,但陳能梨還是不喜歡這項工作。「總覺得人來人往的環境太過吵雜。」於是,全家搬到台灣本島生活。「父親到一間工廠做工,她則在那裡當會計。」陳能梨說。不過好景不常,一年多後,她的父親過世,陳能梨和家人又回到了金門。所幸,她很快地又找到了工作│她順利考進金門陶瓷廠,擔任畫師、從事陶瓷彩繪。 在陶瓷廠任職期間,恰逢香港歸國華僑、嶺南畫派的李曼石老師到陶瓷廠參觀,李老師覺得陳能梨畫得不錯,便以函授教學的方式,郵寄畫稿給陳能梨臨摹,再予以指導和點評,開啟了她以嶺南派為基礎的繪畫之路。 在工作之餘,陳能梨一直有著繼續念書的想法。22歲時,陳能梨再次離鄉赴台,白天到鶯歌陶瓷廠上班,晚上在台北靜修女中補校就學,過著半工半讀的日子。 高中畢業以後,陳能梨開始正式地學畫,拜入嶺南派黃磊生老師門下,以花鳥畫為主學習了七年。而在結婚生子後,為了帶小孩,她辭去了工作,也因此有了較多的時間專心投入作畫。1991年,陳能梨舉辦了首次的個人畫展,她的畫開始受到關注,也有收藏家購買。在創作期間,她又陸續向多位老師學習過,試圖從原有的嶺南派構圖框架中跳出來,畫出一些不同的東西。 陳能梨在傳統的水墨畫中加入景深的概念,並把花鳥畫從局部的片段解放出來,觀察大自然中的情境與風貌,運用嶺南派的色彩渲染,創作出別具一格的全景式花鳥畫。她充滿新意的作品屢屢在美展上獲獎,也先後在國父紀念館、全台各地以及金門的文化局舉辦個展,近年更是連續有好幾場邀請展。 一顆永不懈怠、勇敢的心 「一切都是要靠努力。每個人的悟性是有些差別,但若你不用心,就會被用心的人趕上。」陳能梨常常這般和她的學生們說。有感於自己一直以來總是憑感覺作畫,實務經驗雖多,但不諳理論,因此54歲時,陳能梨選擇進入台灣藝術大學進修畫理。 「一直在辦畫展,當然要一直進步,越畫越好,有一些新東西出來,讓看過展、買過畫的人,也能感受畫者不只是原地踏步」而正是這份心中的責任感,成了陳能梨源源不絕的動力、也要求自己不斷往前走。「進步的空間是絕對有的,我很喜歡自己一直進步的感覺。」陳能梨說。這位富有才華,且從未停止進步的畫者還說,期待自己的畫風能逐漸由繁入簡,在70歲以前,展現出全新的面貌。
-
異鄉鬢影
◎縣籍書法名家洪啟義,受邀提供作品參與「第七屆藝氣風發國際藝術交流展」。本展是由南投縣政府文化局指導,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廈門大學藝術學院、山東藝術學院東方藝術研究所、長流美術館,以及藝氣風發國際展覽館聯合主辦。邀集了法國的薛喬,日本的牧田草平,韓國的金永煥,荷蘭的黃筱琍,大陸的馬致遠、李庚、曾成聰、董慶文、于守萬、于水、田根承、劉保申、劉喬喬、王道強、塵灰(陳暉)、胡冰、張璞一、劉德揚、霍嘉順、鍾士敏、羅原,及台灣的袁金塔、閻振瀛、賴威嚴、黃歌川、李登元、洪啟義、江美惠、九鬼(劉政宏)、梁成福、黃正南、董大可等32位全球傑出藝術家參展,展出作品涵括油畫、水墨、書法、雕塑、瓷刻、裝置藝術,及藝象萬千藝文活動空間所提供的古文物珍品,是難得一見的藝術盛會。恭喜洪啟義老師!也歡迎對藝術領域有興趣的朋友踴躍到場觀展。 日期:2015年11月7日~11月15日 地點:長流美術館台北館(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63號B1) ◎沙美鄉親、補教名師張楚,日前與其一雙兒女張希慈、張仲宇共同受邀赴考試院國家文官學院演講。在全場超過400位公務員面前,張家人做了一場不一樣的分享。張楚甚至謙虛地表示,兩位孩子的表現精采,還覺得三位講者中最弱的是自己、有種青出於藍的感覺!此外,國家文官學院還特地準備了10本張家親子共同創作的《感謝我們始終對話》一書為抽獎禮品,現場更辦起簽書會,場面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