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經樂道
-
莊季軒─為運動員開闢新的職涯之路
出身:原籍:金門縣金寧鄉 現居:台北市內湖區 學歷:內湖國小,麗山國中,麗山高中,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 經歷:台大手球隊隊長,麗咖啡共同創辦人 「莫忘初衷,永不投降!」從國小接觸手球至今已逾15年,充滿陽光朝氣的麗咖啡共同創辦人莊季軒說。「雖然大環境對手球員不夠友善,但我們會努力自己找到方向。」 伴隨手球的成長歲月 莊季軒的父親出身金寧西浦頭莊氏,母親則是金寧盤山下堡人。儘管莊季軒在台灣出生長大,但他從小便常常聽父母講起金門的故事,在這位大男孩的心目中,他的故鄉是一片最酷的土地。 莊季軒的母親是一位國小體育老師,而莊季軒也從小熱愛運動。起初,他主要打籃球,後來,一位母親認識的手球教練邀請他試試打手球,一試之下,感覺很不錯,便開始了往後的手球生涯。手球陪伴了莊季軒成長的時光,他表示:「打手球的日子裡,我學到了很多,它不僅對身體各方面都有好處,還教會了我怎麼過團體生活。」 在運動與訓練之餘,莊季軒也沒有落下課業。在手球比賽上取得的優秀成績,讓他以運動成績優良學生的身分參加大專校院甄試,並且成功錄取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 然而,上台大之後,莊季軒遭遇到不小的難題│由於台大招收的體育專長學生名額相當少,在手球這個項目上,可能每年只有一位,甚至沒有,有時也未必是男生。因此,一整支隊伍裡面,可能只有一、兩個人是從小打手球的,其他隊員都是新招募來、在大學才開始學習打手球的人。而當球隊出去比賽時,遇到的往往是整隊十幾個人都擁有豐富手球經驗的對手,可以預料地,莊季軒遭逢一場又一場的輸球。不過他也沒有因此放棄,抱持著推廣手球的信念,莊季軒堅定地帶領著台大手球隊一步一步向前邁進。 寄託深遠的新事業│「麗咖啡」 手球在台灣並不是非常熱門的運動,沒有職業聯盟,甚至連一支職業手球隊都沒有。因此,許多台灣手球選手在離開了校園之後,總是不得不另謀出路。而在一個機緣巧合之下,莊季軒和其他五位認識了15年、一起打手球的好夥伴們,做起了咖啡的生意。 「畢業以後,我們常常回麗山國中和學弟練手球,有一位學弟的母親是很厲害的咖啡老師,剛好我們幾個原本就對咖啡有興趣,於是透過家長們的聯繫,開始和老師學咖啡。」莊季軒說。 「我們先從最基礎的認識咖啡豆開始,學習分辨哪些豆子適合烘焙,並且把比較差的挑掉。」莊季軒說:「後來花了很多時間在學濾泡,學怎麼沖出好喝的咖啡。那時候每天都要沖四、五十遍,幾乎一整天都在沖咖啡。」就這樣,每天在咖啡的領域中徜徉探索,持續了半年左右,幾位大男孩終於出師了!經過一番討論,他們認為咖啡市場的前景很不錯,可以成為一樁事業。剛好,他們也覓得一處很合適的空店面,莊季軒便和五位同學兼球友,決定合夥開一間咖啡館│「麗咖啡」由是誕生了! 麗咖啡店內除了販售咖啡之外,還有供應簡餐和甜點,而不論是餐點還是咖啡,全部都是由幾位年輕的老闆親手自作。莊季軒自豪地表示:「我們的咖啡確實有厲害之處!很多客人在外面喝了一圈,最後還是回到我們這裡。因為外面很多店出貨的量大,所以在豆子的挑選上沒有那麼嚴格;而我們不但挑得細,還會分批烘焙,沖出來的咖啡特別純淨。」前陣子麗咖啡參加「2015台灣國際咖啡展」,各家名店紛紛在展場提供手沖咖啡試喝,麗咖啡獲得許多咖啡愛好者的青睞,初生之犢毫不遜色! 對於麗咖啡,這六位老闆其實有著很深很深的期盼:「手球選手們從小耗費無數的時間在這項運動上,但出了社會,卻難以以此維生,總是得從零開始,而我們開這間店,就是希望能給打手球的選手們提供工作的機會。」莊季軒道:「每當有國際賽事時,很多手球國手為了國家榮譽義不容辭地接受徵召,但一次集訓就是半年,他們不得不辭掉工作,就算是留職停薪,比賽完回來往往也已經與公司脫節了。」而麗咖啡的老闆們深深明白這個難處,他們為手球選手提供保障,即便是去集訓比賽,也會給予分紅、持續照顧。「希望未來,也會有更多像麗咖啡這樣、為了運動員著想的店,讓選手們能無後顧之憂地在職場與賽場上盡情揮灑。」這位年紀輕輕的運動員老闆如是說。
-
異鄉鬢影
◎原籍古寧頭的旅台第二代傑出鄉親張哲源,其創立的餐廳「京宴屋」日前遷店,並於「新北市板橋區民族路72號」新址開幕。現在京宴屋推出「來店打卡,送溫體牛肉乾一包」的推廣活動,歡迎鄉親多多前往捧場支持! ◎明日(12/6)便是中蘭鄉親姚道中創立的「下課小舖工作室」所協辦的「TGB中和籃球聯盟」冠軍決賽日。主辦單位特別邀請出身金城的「亞獅水晶」創辦人楊學仁設計冠軍獎盃。楊學仁以斜三角狀的水晶盃身,搭配五角形木頭底座,創作出獨一無二的TGB聯盟專屬冠軍獎盃。主辦單位將獎盃的照片分享於Facebook後,球友們佳評如潮。歡迎對籃球有興趣的雙和地區鄉親,明日撥空前往新北市中和運動國民中心,觀賞精采刺激的冠軍戰,也一睹楊學仁精心設計的作品!
-
餐飲顧問﹕從0到100的專業服務
舉凡「做吃的」,都可泛稱為「餐飲業」,不過什麼又是「餐飲顧問」呢?餐飲顧問包含餐飲的研究與開發、品牌識別設計、餐飲商業空間規劃設計與施工、營運管理及財務報表建置、教育訓練規劃、食品原物料及餐飲設備供應商推薦與諮詢、行銷企劃發想和執行、營運SOP(標準作業程序)的建立、財務顧問……等。它們可以從0到100,將一間餐廳、一個餐飲品牌、甚至一系列連鎖餐飲王國建立與營運維持,屬於一個跨領域的專業服務團隊。簡而言之,「如何開創、營運一間餐廳」,便是餐飲顧問的拿手絕活。 而本週鄉訊,我們的專訪人物便是中華食府餐飲連鎖、華宴軒港式飲茶酒樓以及中華餐飲顧問實業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國孝忠先生。
-
國孝忠──永不停步的實業家
出身:金門縣金城鎮 現居:台北市天母 學歷:金城國小,中正國小、金城國中、復興商工、文化大學美術系 經歷:國傑旅行社、中華餐飲顧問實業有限公司、中華食府餐飲連鎖、華宴軒港式飲茶酒樓、中華礦產開發運輸負責人、總經理 爽朗俐落,豪氣干雲,直白乾脆│這是中華餐飲顧問實業有限公司、中華食府餐飲連鎖、華宴軒港式飲茶酒樓負責人兼總經理國孝忠給人的第一印象。儘管時而幽默、時而玩笑,但聊起他的專業時,他的神情斂起,專注地指著餐廳的每一處角落,細說其中關竅與學問。他鉅細靡遺、如數家珍│而我終於可以體會,他為何能夠隻手掌管這麼龐大的餐飲王國。 美好的金門時光 「小時候啊,最怕放假!」往昔家裡是經營「金城大戲院」的國孝忠笑著說。國孝忠的父親從情報局、康樂隊退下來後,1960年在金門開起戲院,那可是金門第一間戲院。 戲院一到放假,總是人山人海,父親負責放映,母親照顧小賣店,而國孝忠就幫忙撕票入場。閒暇時分,國孝忠便和一群死黨在戲院前的廣場打打棒球。「真是一段很美好的回憶!」他說。 小時候對念書不大有興趣,不過國孝忠對於美術、書法卻很有天賦。教他學書的老師傅子貞,規定國孝忠每天清晨五點上老師那裡練字,說也奇怪,這個調皮的小朋友還真的規規矩矩的去磨墨、寫字。小學四年級時,國孝忠參加日本美展榮獲佳作。上了國中之後,家裡戲院要用的電影海報,不管寫標題時刻、畫海報畫,都給國孝忠一手包辦了。 赴台拓展事業 16歲時,國孝忠跨海赴台,進入復興商工就讀。畢業後,他懷抱藝術家的夢想,持續進修文化大學美術系。不過,離開校園、進入社會,國孝忠先做起女裝生意,他將女裝專櫃引進金門,邊做邊學,之後自己也做起服裝。他專攻「紀念服飾」這一塊,結合金門豐沛的觀光資源,設計如「毋忘在莒紀念T恤」等受觀光客歡迎的人氣商品。 1998年,機緣巧合之下,國孝忠開始接觸團膳的領域,正式走進餐飲業。他著手校園、公司的餐廳規劃,包括菜色、營養、食品安全把關,此外,甚至得照顧工程、裝潢、燈光、配管等項目。各領域處處是學問,國孝忠努力地學習、請教,磨了一身好本事。 之後,國孝忠更一舉建立餐飲品牌,包括「中華食府」與「華宴軒」。「相較於『隱性』的校園或企業團膳,『顯性』、『連鎖』的餐飲品牌,在經營策略上有許多不同。」國孝忠說。他以精準的眼光專門挑選與台北捷運站相近、甚至是捷運共構的地點,讓餐廳曝光度大增。國孝忠可沒把一手好毛筆字擱下,他親自為餐廳的標匾、牆上題字,將藝術養分也帶入餐飲事業裡。 永不停下腳步 國孝忠的腳步始終沒有停下,他持續砥礪自己更精進。藉著訪視在山東投資的麵粉廠之餘,國孝忠到廚藝學校學習。此外,他也到輔仁大學食品營養系進修。 未來,國孝忠計畫與各大百貨、Sopping Mall持續合作,包括進駐台北大巨蛋、台中七期、高雄夢時代都在他的事業版圖之內。而在實體的餐廳之外,國孝忠也目標進軍生技與傳產食品的真空食品包,讓餐廳裡的美味可以分毫不差地讓消費者端上自家餐桌享用。 從小到大,老師們對國孝忠的評語都有「桀驁不馴」這項,如今,國孝忠也常如此形容自己。他不斷進步,並勇於開拓新的領域、嘗試更多挑戰,「頂得住天,踏得住地,吃塊豆腐都是香的。」這段父親對他的教誨,是國孝忠為人處世的準繩。秉著品質、服務、專業,他在餐飲以及餐飲顧問的領域打響了名氣。 談起成功法門,這位精神健旺、神采奕奕的實業家,往桌上那道華宴軒最知名的牛腩煲一指,「就像這道牛腩煲一樣,沒有訣竅,死死的燜,越燜,越香!」他微笑著說道。
-
異鄉鬢影
◎出身金寧的鄉親莊芝羽,創立「Pan&Chu健康手工狗狗餅乾」這個品牌,以健康食材手工製作對寵物最有益的食品。日前,她推出「回饋顧客抽獎活動」,凡於11月31日之前訂購Pan&Chu健康手工狗狗餅乾商品滿300元,就有機會抽中EarthRated保衛地球薰衣草環保撿便組以及8卷補充包。不但能買到可讓寵物安心食用的食品,更有機會獲得時尚又環保的撿便器,可謂一舉雙得!詳情可上Facebook粉絲團查看:https://www.facebook.com/pan.and.chu ◎縣籍長跑好手何盡平,日前受台灣愛普生之邀,前往花蓮、台東,分享海外參賽經驗與實地訓練。台灣愛普生以專業GPS路跑錶大力贊助花蓮與台東的中、高等學校田徑隊,期待利用最新穿戴式科技產品,輔助台灣田徑搖籃,培育更多專業運動人材。而近日更舉行「種子鐵人贊助計畫」,透過新式結合心率監測功能的GPS路跑教練,在訓練過程中監測選手的身體狀態,讓教練能夠即時了解選手的體能狀況並適時調整訓練內容,還可透過雲端數據儲存,讓訓練紀錄一目瞭然、訓練更有效率。 何盡平在路跑講座上與「小鐵人」們面對面,分享自己的訓練心得與參賽歷程。此外,何盡平更現場示範實地訓練,讓小鐵人們即刻體驗搭配新式穿戴式裝置的訓練模式。何盡平表示:「台灣有很多充滿潛力的年輕選手們,只要有良好的訓練環境與資源,相信一定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 ◎出身上后垵、在金城長大的鄉親楊碩強,本月中於新北市板橋新開張「異國瘋創意料理餐廳」。目前異國瘋正推出開幕打卡按讚全面85折的優惠,歡迎鄉親多多前往捧場支持! 活動詳情可參考異國瘋創意料理Facebook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Allcockcrazy ◎第13季SBL超級籃球聯賽熱鬧開打!七支隊伍中,有相當多金門的籃球好手在陣:包括金門酒廠的楊哲宜、陳靖寰、邱繼緯;達欣工程的羅鈺群;璞園建築的吳宏興;台灣啤酒的張容軒。此外,金酒的許智超、吳俊雄兩位教練,以及李俊緯、陳鑫堯兩位訓練員,也都是傑出的金門鄉親。本季之初的賽程都會在新北市板橋體育館舉行,歡迎鄉親多多進場,替金門籃球好手們歡呼、喝采!
-
郭哲來──科學在於求真不求當下
出身:金門縣金城鎮 現居:台北市 學歷:中正國小、金城國中、金門高中、台大物理系、台大物理研究所碩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化學物理博士 經歷:美國賓州大學博士後研究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助理教授、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研究領域:氫鍵團簇、第一原理之應用、人工智慧方法開發新材料、凝聚態水之相變。 雖已年過不惑,但他卻有像研究生一般的年輕氣息,略帶靦腆,說話時總是雙手合握、瞇著眼笑著。一方小小的研究室內,鍵盤跳動、書扉摩擦,諸般理解與思考的進程,都在多彩的無聲世界中進行。他徜徉於心愛的「水」的理論研究。「做水的研究,就像吸毒一樣,因為有太多可以做的,會深陷其中。」他引述他的導師之言。 這是一個為了研究,不惜放棄高薪回台的「單純」學者,他是中研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郭哲來博士。 「單純」的金門求學生涯 郭哲來的家裡開服飾店,家中有6個孩子,他是最小的弟弟。前頭3個姐姐、2個哥哥,6個人都有大學以上學歷,而兄姐們大多都當老師。 他在金門度過一段單純的求學生涯,因為當時,金門是一個「不一樣的世界」,晚上有宵禁,21點之後不能出門,電視台只有華視。郭哲來表示,某個角度來說,那段時光是幸運的,沒有太多誘惑,就是好好讀書。 郭哲來笑著說,當時金門沒有人在補習,大家都是國中才開始學英文。不過他比一般只認識ABC三個字母的同學們厲害一點││「因為家裡是服飾店,多認識S、M、L三個字!」。 他說,金門的生活很單純,所以到了台北,他很疑惑為何有人21點之後還不睡。郭哲來笑言這算是一種「文化衝擊」。 留學美國,任教新加坡 郭哲來後來到美國留學,博士學位為「化學物理博士」。「很多人都疑惑,那是『物理』還是『化學』。事實上,這是一個跨領域的研究││以物理學為核心,以『水』為題,研究其化學與物理特性。」郭哲來詳細解釋道。 在美國,他結識來自新加坡的妻子,並在當地結婚生子。取得博士學位後,他要尋找進行博士後研究的機構,雖然當時曾考慮回台,但連續被台大拒絕兩次、又在因緣際會之下,2004年,郭哲來前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擔任助理教授。 他感慨地說,台灣學界給予年輕人的機會並不特別多,也不夠寬容、不願承擔風險,一定要100%確定能有研究成果才肯給予機會,至今依舊。 不過,郭哲來也認為,任何地方(包括學術界),沒有什麼絕對的公平。「年輕人在『怨嘆』沒有人給機會時,也要想一想,未來自己有能力給予年輕人機會時,別重複同樣的事情。」 返台尋找典範,追求自由 郭哲來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擔任5年助理教授,儘管薪水相當優渥(甚至比現在的研究員待遇還要好),不過後來,他還是決定回到台灣。「主要原因在於,當時還年輕,認為自己仍需要學習、需要成長,希望有所典範。」 此外,新加坡是一個由上而下的管理體制,社會較為「功利主義」,通常是上層規劃決定題目,並分配給底下的研究機構。相對來說,台灣學術研究氛圍比較自由。於是,2009年,郭哲來回台加入中研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 科學求真,影響多不在當下 郭哲來認為,科學不是要講千古不變的定律,「如果是這樣,就不會進步。」科學研究的主要任務,是從複雜現象中找出背後的理論,而且科學很「公平」,它的命題可以設定清楚,可以重複驗證,當然,也接受任何人的挑戰。 郭哲來說,科學最重要的就是「求真」,而非全以實用為目的。他的老師曾說過:「學術研究大部分的結果都是沒有用的,很多東西可以有用,但都不是你做研究的當下有用,而是日後持續帶來深遠的影響所致。」 郭哲來選擇專攻自然科學的原因,在於它的「真」、「公平」以及「簡單」。雖然失敗遠比成功多,但在錯誤中學習,不斷嘗試,他樂此不疲。郭哲來目前在院內主要研究題目仍是「水」,此外也協助小組研究「人工智慧方法開發新材料」,目標是運用電腦模擬合成自然界可能不存在的材料,來取代昂貴、稀少、重汙染的現有材料。 研究與教育相結合,青出於藍 「學術研究應該與教育相結合,帶著學生一起研究,藉此培養下一代研究者。」郭哲來說。科學研究就是面對「未知」,一定會碰到困難,而困難像一堵牆,你不知道它是紙糊的,還是鋼筋水泥。要讓學生學到如何試探那面牆、用多少力量去撞那面牆,並且在失敗後能夠站起來。 身為人師,郭哲來最自豪的一件事,是曾在新加坡教過一位大陸學生,現在已升為正教授,正所謂「青出於藍,更勝於藍」。「唯有如此,科學才有希望。」他說。 不過郭哲來也直言,台灣的學術研究環境略偏安逸,年輕人普遍缺乏積極性,因此前進速度會比較慢。他認為,台灣是全球市場的一個經濟體,應該把自己定位在全球的位置,不能只安逸著自我設限,眼光要多向外看。「現狀是很舒服,但未來會變成怎麼樣,端看我們的選擇。不僅要為自己的未來,而更要替下一代的未來思考。」
-
學術人才滿堂的金門
金門出身的教授,遍佈各領域的學術界。據了解,金門出身的教授,光在台灣研究、任教的便有超過60位,其他更有相當多在國外深造、持續研究的學術人才。其中,較為人知的包括曾獲十大傑出青年的台大土木系楊永斌教授;屢屢獲得文學、美術獎項肯定,參展無數、也曾主辦過多項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台藝大視覺傳達設計系張國治教授;曾獲十大傑出青年的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陳全木教授;享譽文學界、著作與評論兼長的台師大國文系石曉楓教授;深耕比較政治、性別政治的政大政治系楊婉瑩教授。 他們一面潛心探索深層的知識理論與技術,一面也辛勤耕耘、提攜後進。而本週鄉訊,我們便要專訪曾任教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目前於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擔任研究員的郭哲來博士。
-
異鄉鬢影
◎原籍金寧的旅台第二代傑出子弟莊季軒,是一位手球選手,他與幾位手球國手們一起創業,在台北市內湖區開立「麗咖啡」。日前,他們接受台灣咖啡協會之邀,參加「台灣國際名茶、咖啡暨酒展」。幾位手球健將換上球服,展示精心準備的商品,「麗咖啡」的作品也屢獲好評。 ◎出身古寧頭南山、人稱「金門籃球活字典」的資深籃球裁判李增輝老師,今日受邀擔任「TGB籃球聯盟」於台北市文山區的比賽執法裁判,這是李增輝老師首次在TGB籃球聯盟的比賽執法。TGB籃球聯盟是由中蘭鄉親、主持「下課小舖工作室」的姚道中協辦,也委託出身金城的「亞獅水晶」負責人楊學仁先生製作冠軍獎盃,與金門的淵源實在不淺!
-
陳冠群─患者的健康﹐是醫者的自豪
出身:金門縣金湖鎮陳坑 現居:台北市 學歷:中正國小、金城國中、金門高中、國防醫學院醫學系92期、陽明大學急重症醫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台北榮總內科部住院醫師、台北榮總內科部心臟內科總醫師、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與遠距照護中心主治醫師 「其實,很多患者沒看過我的真面目!」一身白袍、談吐溫文而又開朗的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與遠距照護中心主治醫師陳冠群笑著說。「為了衛生起見,我們總是戴著口罩。」 陳冠群來自金門縣金湖鎮陳坑,父親陳炳昇曾任三軍總醫院的腸胃科醫師,1978年退役後,父親帶著全家回到金門,在當地開診所,當時陳冠群才4歲。 選擇醫師這條路,陳冠群說,其實並未受父親太多影響。由於父親在他小學三年級就過世了,母親雖然對於他行醫有所期待,但仍尊重自己的決定。在台灣,醫師有著相當高的社會地位。能考上醫學院,多半是成績出類拔萃的一流人才。陳冠群表示,自己其實相當幸運,求學生涯不斷遇到好老師,例如鼓勵學生自由發揮的小學老師陳尚樹;陪伴他從國中到高中的數學老師王根木;讓他愛上英文的高一導師王忠遠,利用假日義務幫第三類組同學補生物的莊西進老師。師長們的教導與鼓勵,是陳冠群重要的回憶與養分。 高中畢業後,他先是參加大學聯招,後又報考軍事聯招,前者錄取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後者則考上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兩相權衡之下,陳冠群決定就讀醫學系。 選擇心臟科,搶救瀕死 在國防醫學院學習5年之後,陳冠群先到高雄榮總、台北榮總分別實習1年,之後留在台北榮總擔任3年內科住院醫師。接著,便來到職業轉折點│選擇次分科。 陳冠群曾想跟隨父親的腳步專攻腸胃科,但後來被一位學長給說服。「心臟科的發展廣泛,年輕力壯時,可以在第一線搶救瀕死的生命;年紀漸長、體力不足後,也能擔任專業看診的臨床醫師。」於是陳冠群便選擇了心臟科。他在台北榮總擔任3年心臟科醫師。由於榮總與金門醫院有合作關係,也曾多次派駐金門醫院支援。陳冠群說,雖一度想留在金門,但受限制度、職缺及生涯規劃等因素,只好放棄。2006年,他從榮總轉到振興醫院擔任心臟內科主治醫師,並加入當時剛成立的「遠距照護中心」,成為創始成員之一。 耐心、冷靜、果斷 陳冠群認為,擔任心臟科醫師最重要的素質是「耐心、冷靜、果斷」,此外,還要不斷學習最新的醫療知識。 「心臟科是一個病情變化很快的醫科,有時早上情況良好,數小時後卻急轉直下。」面對無法預期的情況發生,除了運用經驗與學識處理之外,與家屬間的溝通也非常重要。特別有時患者已回天乏術,但家屬仍執意要求救到底,不願簽署放棄治療同意書。「醫生以拯救生命為天職,但有時候,放手對病人才是好的,不然只是徒增苦痛與折磨。」陳冠群感慨地說。 現代醫學有許多延續生命的方法,但在延續生命的同時,卻很少考慮到生命的質量。擔任多年心臟科醫師後,陳冠群磨出了耐性,人跟人之間的互動也比較理性,比較不容易受到影響,即使再激動,也會冷靜理性做判斷。 陳冠群的母親王蔭治女士今年5月因肺疾過世,期間,身為醫師與家屬的陳冠群自然擔任醫療決策的決定者。然而醫療的不確定性,很容易使人落入「如果當時選擇另一條路,結果會不會不一樣?」的迷思。每當夜深人靜、或是治療到與媽媽年紀相仿的長輩時,便會浮現上述的問題,但「人生是無法重來的。」陳冠群說。 遠距照護:把服務帶過去 「遠距照護」屬於早期預防醫學領域,振興醫院遠距照護中心於2006年成立,是國內這個領域做得最久的。 身為創始成員之一,陳冠群認為遠距照護中心的特點,在於能監控病人在家的病情變化,包括心電圖、血糖、血壓等數據都能即時回傳,若不穩定就會提醒病人提前回診。這8年來,服務包括高血壓、心臟疾病等超過3000位患者。 此外,遠距照護還可以縮短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療時間,萬一有緊急情況發生,可以在到院前先做心電圖診斷,啟動相關照護團隊,不僅提升搶救成功率,也減輕疾病的後遺症。 陳冠群表示,中心目前更加入臨床藥師,協助評估藥物,在不降低療效的情況下盡可能減少藥物服用量,藥少吃,副作用就少,人體負擔相對小,復原自然好。 從草創時期的4個人,中心目前已是一支12人的團隊。今年8月還前往美國休士頓參加遠距醫療會議,分享累積8年多的經驗與成果。 與部分醫師認為「有問題,把病人叫過來就好」的觀念不同,遠距照護希望「把服務帶過去」。 遠距照護家鄉 陳冠群一直很想回到家鄉金門服務、貢獻所學,然而,現今醫療高度分工,單獨一個人回去幫助並不大,反而待在遠距照護中心,運用團隊力量,銜接金門與台灣,才能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平時監控病情,給予醫療諮詢,大部分醫療行為都在當地進行,需要進一步治療才到台灣。不但可以節省醫療資源、提升品質,更能減少病人花費在通勤的時間與金錢。 陳冠群非常希望能夠推廣「遠距照護」的觀念到家鄉,也建議金門醫療應多與台灣醫院體系建構數位化資訊平台,讓台灣醫師成為金門當地醫師的後援,兩地醫師交流、分工、支援,讓金門鄉親能獲得更高品質的照顧。總是忙於救人的醫者,有時會疏於休息,但每每看到患者健健康康出院,陳冠群都會感到大大的滿足。「患者的健康,是醫者的自豪。」眼前這位身著白袍的醫者,溫柔而堅定地說道。
-
遠距照護﹕將服務帶回家
許多病人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回診一次,但在家休養過程中,病情如果出現變化,病人與家屬往往無法第一時間察覺,並做出最好的判斷│如今,這個狀況可望解決。藉由日新月異的科技產品,例如尺寸僅手掌大、可測量心電圖波圖的「護心卡」,讓醫療服務不再侷限於醫院,開始進入家庭之中。 「遠距照護」屬於預防醫學的一環,提供24小時,日夜不間斷的遠距心電圖即時傳輸與判讀服務,監控疑似心律不整、心導管術後以及電燒手術術後的患者,越是偏遠地區,越有效益,還可服務身處國外、就醫不易的患者。 遠距照護團隊建構血壓與血糖的照護平台,透過簡單的居家血壓與血糖的測量,傳輸至照護中心,由團隊細心監控。當有異常情況發生,醫護團隊便會立即主動介入,提供必要之線上諮詢甚至緊急就醫協助。 未來病人資料若完整數位化,還可掌握病人從入院到出院後的病情變化、就診情況,提供即時數據,協助醫師判斷,並可節省病人來往病院的時間金錢,讓醫療資源運用更有效率。 前天(11月12日)剛好是「醫師節」,為了向守護生命的醫師們致敬,本週鄉訊,我們便要採訪振興醫院心臟內科及遠距照護中心主治醫師│陳冠群。
-
異鄉鬢影
◎出身金湖成功村的縣籍知名畫家陳能梨老師,受邀參展「中華女性兩岸名家繪畫作品聯展」。此展由國教處「中華梅花文化藝術交流協會」主辦,邀集兩岸傑出的女性畫家參展,歡迎喜好藝術的朋友蒞臨觀展。 【中華女性兩岸名家繪畫作品聯展】 展期:2015年11月13日始,至11月25日止 地點:國立中正紀念堂美齡藝廊(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號)
-
彩墨﹕當黑白水墨添上色彩
水墨畫可以說是中國繪畫的代表。唐朝詩人、畫家王維曾說:「夫畫道之中,水墨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自此之後,黑白二色平淡寫意的水墨畫,逐漸成為文人畫的主流。而以水墨為基礎,再增添上色彩,即為「彩墨」。有一些使用國畫顏料的「淡彩畫」仍可歸入水墨畫的範疇,但倘若利用到不透明的廣告顏料、壓克力甚至是水干和礦物等重彩顏料,便要歸到彩墨畫。 彩墨畫的形成還是近百年的事,20世紀初期,一批從歐洲和日本遊學歸國的畫家為中國繪畫傳統注入新的血液。他們勇於變革,研究、學習西畫的觀念和技法,將之吸收並融入傳統水墨中,創作出造形新穎、賦色明豔的彩墨作品。因此除了媒材上的差異之外,彩墨畫往往還具有和傳統水墨不同的特色,例如單點透視下遠近分明的立體感,層層敷色渲染出的明暗、厚薄與層次感。而時至八、九零年代,彩墨畫已逐漸發展成熟。 本週鄉訊,我們便專訪到了在散文、水墨和彩墨三個領域皆有著出色成就的金門才女│陳能梨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