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經樂道
-
星月無盡院線排定──今對同鄉在世新大學試映會
進入倒數計時!完全自金門取材、拍攝,唐振瑜導演、楊貴媚主演的電影《星月無盡》四月二十四日星期五晚場起就要在全台二十七家戲院上映了,四月七日開始,一百部帶著《星月無盡》電影海報跑的大台北公車已上路,三十秒的電視廣告也將強力放送,網路搜尋《星月無盡》也從一個月前的十萬筆衝向一百萬筆……。 《星月無盡》目前已排定上映的戲院計有北台灣:信義威秀、喜滿客、欣欣、今日、絕色、哈啦、大直、天母、百老匯、微風國賓、中和國賓、學者、東南亞;中台灣:台茂歡影城、中壢星橋、中壢威尼斯、新竹威秀、台中德安、台中日新、彰化彰化、台中新光影城;南台灣:斗六中華、台南威秀、台南國賓、高雄威秀、高雄美奇萊台南新光影城等計二十七家。 此外,《星月無盡》在全台進行近百場試映會,今(星期六)下午二時至四時將針對金門旅台學生與同鄉在台北市木柵的世新大學校區大禮堂舉行一場電影試映推廣說明會,歡迎金門同學、同鄉自由入座。
-
許冰瑩飛越金廈的青鳥
「妳為何進入軍中女播音員這一行?」「當年妳播音的內容大致是甚麼?」、「三年播音工作,這期間對妳以後有甚麼影響?」、「聽說妳從金門到廈門大學讀書,為甚麼選擇中醫?」、「可以告訴大家甚麼是世界金門日嗎?」、「身為金門人,妳對『一國兩制』有甚麼看法?」……… 二月二十八日星期六下午,金門的許冰瑩與廈門的陳霏霏,兩位國共冷戰砲擊時期的金廈「女兵播音員」,聯袂從廈門搭機來到北京中央電視台(CCTV)接受崔永元主持的《小崔說事》談話節目進行九十分鐘的錄影專訪,面對現場觀眾以及剪輯成四十五分鐘播出時的上億收視人口,主持人「小崔」崔永元不時從口袋中掏出題庫「考問」;相較於有三十二年廣播經驗的陳霏霏,僅三年廣播年資的許冰瑩,難免顯得有些不足,帶點忐忑,特別是遇到「一國兩制」此類較敏感的政治議題,軍中「准中尉」退役的許冰瑩,答得格外小心翼翼。 成長於烽火戰地小島=1軍中女播音員出身的字正腔圓=1結合文學與藝術的特殊氣質,用心誠懇的面對問題面向觀眾;來自金門的姑娘──許冰瑩和她的家鄉通過央視向中國廣大收視群放送後,從此,從北方到南方她的名字她的故事,飄送到每個角落。甫自北京受訪歸來,《廈門商報》即鎖定她為周刊人物,三月十六日全版刊出〈許冰瑩:老學生的青春之歌〉。 許冰瑩,一九五五年四月八日出生於金門縣金城鎮後浦西門里,父許慶福後浦人,母蔡珍隨(已故)瓊林人;金門示範中心、金城國中、智光商工畢業。許家先後在金門後浦、山外曾經營頗知名的「蝴蝶照相館」與「台灣攝影社」。 在台灣受完高中學業,許冰瑩即返鄉協助父親的攝影社事業,一九七五年,許冰瑩陪同學去報考國防部心戰總隊的金門電台播音員工作,六、七十人,沒想到同學沒考上,反倒是她這位「陪考人」一口標準流暢的國語被青睞,意外成了僅錄取的六人之一,二十一歲的她,自此穿上草綠色軍服走進塔后坑道的「光華之聲金門廣播電台」,也踏向馬山、古寧頭、湖井頭、大膽的心戰廣播站,「親愛的共軍弟兄們──」聲音,就此不停機,二十四小時不打烊向彼岸播送,鄧麗君〈何日君再來〉的歌聲伴隨著「歡迎共軍弟兄起義來歸」的呼聲似乎也起了催化作用,一九七七年七月七日,中共人民解放軍獨立偵察第二團少校隊長范園焱,真的駕駛米格十九偵察戰鬥機自福建晉江飛向台灣,讓許冰瑩興奮地在電台內不斷播放這則好消息;但不久後,台大高材生,馬山連連長林正義(林毅夫)游了過去,換成彼岸不斷宣揚的大好訊息,兩岸的天空很忙,海上也忙、地上的電台也忙,看誰的心戰「戰果」輝煌,忙之中的許冰瑩也「茫」,兩岸是一樣的同胞,也一樣的聲音,究竟為誰何戰、為何而戰? 三年後,許冰瑩不再「心戰」了。在中共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停止砲擊金門的前一年,一九七九年以官拜「中尉」的「准尉」階級,告別了軍中播音員生涯,回歸社會,赴台發展。 廣播軍旅歲月,許冰瑩最大的收穫應是在洶湧的波濤,孤寂的大膽坑道中,培養出閱讀與創作的文學心靈,她寫了一系列《觀潮岩札記》發表在《金門日報‧正氣副刊》上,「從斜斜的山坡上去,是塊巨岩,沿著它不規則的向前伸展,是座某戰士的孤墳伶仃的兀立,雜草叢生伴英魂,日月巡行其上,我們也不足為懼的鬆弛全身坐在岩上,看看遙渺的海上飄行的點點桅帆,偶而又可以發現幾顆紅透了的野生草莓,姿色盎然的誘惑,或發現幾顆紫紅的桑椹,那可是奇口味」,雙十年華的文采,許冰瑩已展露了空靈之氣,後來她將系列文章結集成《青春年軌》一書,並寫了篇〈鋼鐵與柔情紀事──金門電台裡飛躍的青鳥〉述說過往。再到台灣後,許冰瑩在文學創作外又迷上水墨創作,《墨韻情心》個展在台灣國立藝術教育館也回到原鄉金門的文化局展出。 二○○八年九月,許冰瑩從台北回金門,從金門到廈門,以「老學生」,捨較「自我」的文學與藝術,考取、入讀廈門大學中醫學系,為的只是「自我挑戰」也是「醫人也醫己」,她說,歲月並不是一直在蒼老,惟有不斷的學習才會覺醒,也才可能把人的生命向上提昇。 許冰瑩,曾經金門電台裡的廣播女兵,如今渡海到廈門當學生,金廈的天空,一隻不老、依然飛越的青鳥。
-
遞橄欖枝金廈廣播女兵央視發聲
播音人,金門許冰瑩廈門陳霏霏發聲 「親愛的蔣軍官兵弟兄們、金門同胞們–」 「親愛的共軍官兵弟兄們、大陸同胞們–」 多麼熟悉又遙遠的廣播問候語。 兩岸冷戰對峙年代。陳霏霏,來自廈門廣播電台的女兵播音員;許冰瑩,來自金門廣播電台的女兵播音員。 陳霏霏與許冰瑩,隔海、隔空「互喊」了許多年以後,接受北京中央電視台(CCTV)《小崔說事》節目的邀請,當著上億的收視群,再「喊」一次。只是,硝煙已遠,各自喊完了當年的「心戰」後,她們在節目互遞橄欖枝、合唱《橄欖樹》,象徵兩岸和平、金廈不分離。 一九七九年,中共發表《告台灣同胞書》,正式宣告對台統一基調由「武力」走向「和平」;今年─二○○九已是《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三十周年。中央電視台為紀念這個日子,特別利用崔永元主持的高人氣談話節目《小崔說事》訪問金、廈兩位廣播女兵許冰瑩、陳霏霏話當年、道金廈、看未來。 節目已於二月二十八日完成錄影。原定上周日播出,因故再延;現已確定四月十二日星期天晚間八時四十五分至九時三十分,在大陸中央電視台(CCTV)正式播出,屆時全中國的數億觀眾都可收視。 中央電視台發聲,許冰瑩,也等於為「和平金門」作了一次有力宣傳,讓大陸人進入一座飽經戰火摧殘的島嶼,認識一群渴望遠離戰爭追求和平的島民。 冷戰期,兩岸軍事戰場另闢心戰戰場 一九四九年,國共戰爭、兩岸分離,金門與廈門成了軍事對峙最前線。兩岸在軍事戰場外,另闢「政治戰場」、互打「心戰」,利用空飄、海漂、砲宣彈互通文宣品,也各自成立廣播電台、喊話站,你來我往。 在金門這邊,心戰力量,藉由喊話、廣播、空飄、海漂,空間上可由近距離的二、三千公尺島嶼而遠至中國沿海的華中、華北、東北、西北等省市,時間迅速,散播面也極為廣闊。 金門對中共喊話,在爆發「九三砲戰」的一九五四年底即已開始,初設馬山、湖井頭及大膽三個喊話站,各設中型擴音器,一九六七年雙十節再增建古寧頭喊話站,此後不斷強化擴音器功能,聲波在二萬公尺外猶清晰可聞。 喊話站外,一九五五年十月三十一日,總統蔣中正六十九歲誕辰時,國防部播音總隊在陳坑村設置金門電台,對島內軍民也對大陸居民廣播,由於僅有中波發射機一部,聲波最遠僅及福建沿岸;一九五九年,國防部心戰部隊接管金門電台,成立「光華之聲金門廣播電台」,增設兩部中波發射機,專責對共軍心戰。「光華之聲金門廣播電台」播些甚麼內容,「第一部份節目著重報導總統蔣公各種政治號召,台澎金馬繁榮進步與軍事壯大,指導大陸聽眾鬥爭技術,鼓舞反毛反共,擴大抗暴活動,並向對面匪軍招降等」,這是一九七九年版《金門縣志》內關於〈對匪心戰〉章節的一段說法,又指出「金門之廣播、喊話,經常晝夜不停向對岸共匪及大陸同胞播出正義之聲,在二十餘年來,每次投奔來去之義士、義胞,其動機均為聽到我電台廣播或喊話站喊話,而遽下決心冒死投奔自由者,此為我加強廣播、喊話心戰之顯著功效」。 時空不同,現在看來竟變得諷刺、吹噓的那個反攻年代,金門如此,大陸也如此。共軍在金門彼岸的廈門、大嶝、角嶼等地亦設喊話站,在廈門另設廈門廣播電台,主要任務就是對金門軍民心戰喊話、廣播。全面管制收音器材的軍管時期,金門人多無法收聽來自大陸的廣播,頂多是出海作業的漁民可藉助廣播接收潮汐、風力等氣象報告;至於隨風向飄送而來時而清晰的大陸喊話,金門軍民的耳朵就無法擋了,播收出的一些思鄉小調,也的確觸動過駐守老兵的鄉愁,有人因而游回去;一九三六年自金門到上海秘入共產黨,官至中共中央文化部教育局長的烈嶼雙口人林經濟(後改名許翰如),有回從北京到廈門,在兩岸封鎖的水域,有家歸不得,一時思鄉情怯,台辦人員為他就近利用廈門的喊話站向烈嶼老家的親人喊話尋親,連續喊了三回合,金門的親人聽到了?就算聽到了,也只能保持沈默。 蔣匪、毛匪,兩岸「匪來匪去」、草木皆兵的時局,喊話、廣播,成了唯一互通有無的聲音聯繫。 回現場,聲音從匪來匪去到軟調溫和 中共《告台灣同胞書》三十周年,北京中央電視台崔永元主持的《小崔說事》節目,聚焦金、廈「廣播女兵」許冰瑩、陳霏霏話今、昔,從昔日兩人互放隔海的聲音到今日面對面近身接觸。她們會擦出何種火花? 《小崔說事》節目播映前,《鄉訊》透過受訪的許冰瑩與陳霏霏,取得、整理部份談話內容,試著還原「兩個現場」:節目談話現場及當年的廣播現場。 在兩岸冷戰砲擊的年代,廈門的陳霏霏、金門的許冰瑩,是如何踏入軍中播音員工作的?「我是工工團的,後來經過考試,文化背景考核才進入廈門廣播電台」,陳霏霏說;「我是在一九七五年、二十一歲時考入金門廣播電台,前後三年,屬國防部心戰總隊管轄」,許冰瑩說。 陳霏霏回憶當年在廈門對金門廣播,播音的速度不能太快,「因為風速、風向的問題,一分鐘大約一百二十字」,廣播的內容主要是號召蔣軍弟兄「起義來歸」,提「五條保證」:保證不侮辱、不罵、不打、沒收私人財產;願意工作的人,保證安排工作,還有一些獎勵條例,例如帶一枝手槍五十元人民幣、一枝衝鋒槍五十元人民幣。 許冰瑩回憶當年在金門對廈門廣播,也是一些對共軍的政治性喊話和「起義來歸」黃金幾兩幾兩的獎勵,另外還會播一些新聞時事、海峽兩岸動態,播送音樂也少不了,當時大陸有鄧小平、台灣有鄧麗君,兩岸流行說「大鄧」與「小鄧」,鄧麗君的歌自然少不了,最常播她的〈何日君再來〉、〈甜蜜蜜〉、〈月亮代表我的心〉。 心戰廣播,作為政治作戰的第一線,也避不開軍事砲擊的目標,軍中播音員等於置身險境,陳霏霏所在的廈門廣播電台,曾遭受蔣軍打來四百多發砲彈,大喇叭被打了一百多個洞,一面挨打一面修補,如今已成了北京博物館的展示品;許冰瑩工作過的播音、喊話站也是共軍砲擊地,喇叭一樣千瘡百孔,播音員在軍營的生活也受到嚴格管制,譬如在大膽島時,播音小姐不可亂跑,外出一定得有人陪同,相對的,私人時間也多,看書、寫作成了最大的消遣。 「心戰廣播」的效果如何?金門馬山連長林正義(林毅夫)游泳來歸、大陸的范園焱、吳榮根駕機投誠,都納入兩岸廣播心戰「戰果」。 「親愛的蔣軍弟兄們、金門同胞們─」,不再喊「蔣匪」、這個比較軟調、溫和的中共對金門廣播開場問候語,是在《告台灣同胞書》之後才產生的。 一九七六年,中共領導人毛澤東死亡,四人幫下台,文革結束,中共重提「四個現代化」;一九七八年,美國政府宣布與中共建交,中共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對外開放,對內搞活」。恩怨情仇的兩岸火藥庫─金廈水域,此際起了新的變化。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一日,中共利用金廈水域將十八名獲特赦之國特、老兵送回金門,隨後發表《告台灣同胞書》,一九七九年元月一日起正式停止砲擊金門,結束長達進行了二十年之久的「單打雙不打」冷戰砲擊歲月,並依此作為「三通、四流」向台灣示好的初步,緊接著又成立各級「台灣工作辦公室」。 面對中共突然改變對台的作戰基調,一九七九年四月四日,蔣經國總統一邊回應「不妥協、不接觸、不談判」的立場,但也感於「時代在變、潮流在變、環境也在變」,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九日國民黨十二全大會通過的「貫徹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案」已然取代了「反攻復國」。 兩岸政治氣候的轉變,廣播女兵聽得到。 在廈門投身對金門心戰廣播三十年的陳霏霏說,「自從一九七九年《告台灣同胞書》以後,我們的廣播內容就發生了大大的變化,口氣不再那麼生硬,稱呼也不一樣了,開始有了『親愛的蔣軍官兵弟兄們』開場,本來我們用的開場曲〈解放軍進行曲〉也改作了〈歌唱祖國〉,讓氣氛顯得軟調、溫和」。 金門這邊也是,在金門廣播電台的許冰瑩,也嗅到一九七九年《告台灣同胞書》前後不一樣的空氣,隔空充滿政治火藥味的喊話少了許多、黃金號召起義也不那麼熱,取而代之是運用大量的歌聲,台灣的流行音樂一支支往彼岸放送,從鄧麗君的〈何日君再來〉到李珮菁的〈我愛月亮〉,大陸同胞聽到的已是「假如我是一個月亮,我願意高高掛天上,在夜裡放光芒,願有情人兒都成雙」……。 春江水暖鴨先知。八○年代末期逐漸舒緩的金廈水域,廈門的陳霏霏、金門的許冰瑩,在各自的廣播線上,都聽見了。 橄欖樹,金廈廣播人和平歌聲說再見 《告台灣同胞書》三十年後,北京中央電視台高收視率的《小崔說事》節目,主持人崔永元自金門找來許冰瑩,自廈門找來陳霏霏,兩位當年冷戰第一線的廣播女兵現身說法。 四十五分鐘的節目進行中,許冰瑩還趁機介紹金門島的歷史、地理、風土,以及金門人厭惡戰爭、追求和平之心;主持人「小崔」崔永元也逮到機會問她身為金門人對「一國兩制」的看法?敏感的政治議題,許冰瑩靈機一動,「哦,這樣說吧!」二○○五年金門縣長李炷烽曾提到,不妨把金門地區作為『一國兩制』實驗區,這就是一個最好的表態方式,只是,目前一直還沒有實施。 《小崔說事》節目的尾聲,許冰瑩、陳霏霏互贈禮物,許冰瑩送的一把共軍砲彈製成的金門鋼刀;節目製作單位也以「團團、圓圓」熊貓造型分贈兩位廣播人,許冰瑩拿的是「團團」、陳霏霏拿的是「圓圓」,象徵兩岸團團圓圓、金廈永不分離。 遞出來和平橄欖枝,節目在金門的許冰瑩、廈門的陳霏霏合唱《橄欖樹》的歌聲中結束。
-
郭冠英的金馬之聲──兩岸邊緣人要往何處去
「金馬人面臨了四五年的台灣人,九七年香港人的類似狀況,日本人,英國人,國民黨的統治,給一批中國人帶來了新的效忠,但地理上、經濟上,它又與中國大陸分不開。台灣在戰後,香港在九七,都無從選擇,只有回歸中國。金馬尚沒到選擇的時候,如果選,他們會選擇中華民國,但若是台灣獨立,他們就面臨兩難,他們不能再背離大陸,但又割捨不了台灣的感情和認同,因此他們反對撤軍,反對並不是意味著他們喜歡打仗,反對,是他們反對改變現狀,反對與台灣政治分離。他們要三通,反台獨,反對製造兩岸緊張的言行,但他們又知道自己人微言輕的庶子地位,他們知道,台灣是願放棄她,中國還不一定願接受呢!」 二○○○年,郭冠英寫在〈腳踏兩條船〉文章裡的另一段話。 最近鬧得沸沸揚揚「高級外省人」的「范蘭欽」郭冠英事件,與金門有關係嗎?不管有沒有關係,郭冠英這個人還是與金門扯上關係的,他為金馬人寫了篇有爭論空間的〈腳踏兩條船〉,他也為金廈小三通拍了支《兩門同安》的另類紀錄片。「被遺忘的兩岸邊緣人」大可不必理會「范蘭欽」、「郭才子」的驚世之言,但不能不正視他的〈腳踏兩條船〉,在兩岸擺盪的金馬人,左右逢源,或者左右落空?
-
馬總統歡喜看鄉訊──侯淑敏送報馬英九贈書
總統馬英九化身金門《鄉訊》代言人? 二○○九年三月二十八日上午,總統馬英九赴會台北市中正紀念堂的《和平金門──華人百位國畫家彩瓷聯展》,離去前,自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執行長侯淑敏手中獲贈一份二月二十一日出刊的《金門日報‧鄉訊》,關於〈等待 馬英九許玉音再續畫緣〉的專題報導,馬總統露出笑容,當即攤開報紙翻閱,並題贈自己的影像書《看見馬英九》予侯淑敏,隨後,馬英九主動舉起《金門日報》,侯淑敏則拿起《看見馬英九》合照留念。 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執行長,電影《星月無盡》策畫人侯淑敏,在二○○六ING台北國際馬拉松時與當時的馬市長一起「擊掌」過,此次透過《鄉訊》版面搭橋再相會,寫下「和平金門」外一章。
-
李沃源藝術高原開和平花
馬英九、郝龍斌、黃碧端、黃光男……都到了。一百面瓷盤串起、發出的「和平」呼聲,總統、台北市市長、文建會主委、台藝大校長……,先後擠向一個小小的展廳。 《和平金門─華人百位國畫家彩瓷聯展》,廈門、金門、台北,兩岸三地巡迴展;二○○九年三月二十八日,最後一站抵中正紀念堂的四展廳,總統馬英九的出現,觀展、發表「和平金門」談話,為活動的壓軸掀起高潮。這一刻,遠遠與總統眼神對望、出身戎馬的策展人李沃源露出了微笑,一百多個日子的辛苦投入,總算有了小小的「和平」回報。 十四年後,李沃源再次登上《鄉訊‧星期人物》;前一次是一九九五年六月十日,〈李沃源 向藝術高原挺進〉,記者的筆下描繪出當時旅台同鄉藝術界的一小片風景,「六月一日『金馬心‧中華情』藝展甫在南投文化中心落幕,緊隨而來,六月三日,在台北不同的角落同時有兩場金門人的繪畫展;一是國家畫廊的『吳梅嶺‧百齡繪畫首展』,一是孟焦畫坊的『鄉情系列─陳能梨(陳亞馨)水墨展』,此際,兩位金門人李錫奇、呂坤和又加入『二十一世紀水墨畫會』,一時之間,大大綻放了金門旅台的藝術風采,金門另一重量級畫家李沃源則選擇結束軍旅生涯,進入中華電視公司擔任美術指導,並專心畫事,可望在近期再辦個展,展現其退伍後向藝術高原挺進的功力。」 時光走過十四年以後,再來觀看李沃源,不變的水墨創作堅持、不斷的個展外,多出的是將畫布上的山水移向陶板,也是一個「山癡堂藝術空間」的主持人、「金馬地區兩岸交流協會」理事長。 原籍古寧頭南山,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三日出生於金門後浦東門里的李沃源,金城國中畢業,投考陸軍幼校,再攻讀政戰學校美術系,之後一直在空軍總部服役,一九九四年五月一日以中校退役時為空軍總部圖書館主任。二十六載的軍旅歲月,在空軍,李沃源的腦袋可未變「空」,反倒裝入藝術的「空靈」之氣,先後受教於郭道正、鄧雪峰、李奇茂、歐豪年、涂燦霖等名師,三十歲前即已囊括了空軍美展國畫第一名四次、文藝金鷹獎、國畫第一名五次以及文藝金像獎、全國美展金龍獎、文藝獎章國畫獎等;張愛玲說「成名要趁早」,李沃源算是少壯成名了。 成名之後的李沃源,一九九一年一幅〈雨後濱海〉水墨在京華以十六萬元成交,畫價水漲船高,長幅水墨連作在當年即已喊到一百八十萬元。成名後的壓力也隨之而來,他在一百坪大的畫室挑戰「大」畫,一九九九年一件〈北台灣〉;150×360cm的彩墨,北海壯觀,盡在巨構中;他也與蕭進發、李元慶合作台灣山水,阿里山到淡水漁人碼,從四尺八尺到六尺十六尺,展現的就是「大氣」。 彩墨之外,又給自己添上了「彩瓷」、「彩衣」,二○○○年的李沃源,以「彩墨‧彩瓷‧彩衣」畫展向世人宣告他進入一個更多元的藝術高原,作家姜捷以〈沃源千里行‧絕頂天地寬〉為題寫下她品賞後的詠嘆,「李沃源從小就非常清楚知道自己此生要甚麼、走甚麼路、追求甚麼理想的人,出生在烽火未靖的聖島金門,童年裡仍有似續未續的砲聲、槍聲,柳營與碉堡是古厝之外唯一的建築,高粱與花生卻蘊藏了紅土滋養的厚沃鄉情;他似乎命定了要比人多一分剛烈的感受」、「盛名之後是許多沈浸,他慢慢成為一個生活哲學家,期待書畫與生活禪一般愉悅而豐富生命,豐富性靈」、「他的畫更可以變成客廳的一支古意新意交融的花瓶,案頭上一個祝福殷殷的圓盤,餐桌上玲瓏有致的小缽小碗,陽台間養了自在魚游的甕缸,更可以是自己居家設計佈置所燒造的一塊磁磚、一片照壁、一格窗櫺、一框門楣;那經高溫的火煉淬礪,比薄薄的一幅畫似乎更經久、更雋永」、「他已然可以行致高山稜線,放眼寬闊,攀越自我,沃源所引來的活水也將滋養、灌溉出一片可期的天地」……。 二○○九年是影響台海命運的古寧頭戰役爆發一甲子,金門縣政府與金門縣文化局作為紀念系列活動的一個開端、主辦《和平金門─華人百位國畫家彩瓷聯展》,找來古寧頭人李沃源策展,號召金門、馬祖、台灣、大陸、海外各地百位國畫家一人彩繪一瓷共譜「和平金門」,總統馬英九肯定這個藝術盛會「從金門出發,相信會對兩岸的和平、繁榮發展,產生催化作用」,禮讚的背後,藝術高原開出和平的花朵,也是來自烽火原鄉的李沃源對藝術與和平,無悔的投入與追求。
-
腳踏兩條船郭冠英思索金馬習題
金馬何處去,郭冠英敲動隱藏的聲音 「但金馬人不願,他們像美國人一樣,保持分裂狀態對它有利,現狀它可以東拿支援,西做生意。」 談金馬人,也如同「高級的外省人」語出驚人,他是郭冠英,在〈腳踏兩條船〉中驚濤拍岸。 以筆名「范蘭欽」在網路上發表「高級的外省人」等爭議性文章造成輿情譁然,後遭新聞局免職的前駐多倫多新聞組長郭冠英,三月三十一日二度自加拿大返台,再次引發支持者、抗議者的圍堵、衝突。風波迄未平。 一個「范蘭欽」,一篇文章,讓郭冠英引爆族群論戰,烽火連三月,化作家喻戶曉的發燒人物。 一場鬧劇,郭冠英化身族群拉鋸、政治鬥爭下的祭品。引信,卻是他自己拉開的。 把郭冠英從台灣拉到金門,竟也與這座島嶼產生過關連,他是「金門詩酒聯誼會」的成員,參加過《詩酒迎千禧──兩岸文藝會金門》;他多次以新聞局官員身分陪同外賓到訪金門,他以金馬寫過一篇引起側目的文章〈腳踏兩條船〉,他也拍了支小三通的紀錄片《兩門同安》。在他筆下、鏡頭中的金馬、金馬人,「他們像美國人一樣,保持分裂現狀對它有利」、「他們力量太小,在國共巨輪下只是螳臂而已」、「他們成了國府戰地政務的樣板」、「他們才是真正的『新台灣人』,他們是福建人,但外省人又不把他們當外省人,而老福建移民的台灣人看他們似又不全是台灣人」、「金馬人在台灣,可以左右逢源,也可能左右落空」……。 別於一般思考,又似隱藏在現實裡沒人敢敲動的真實聲音,做為政府官員,郭冠英就是敢碰。 詩酒迎千禧,兩岸文藝會金門探今昔 二○○○年,人類進入千禧年,同年八月,金門縣政府與賢志文教基金會、金門詩酒聯誼會共同舉辦《詩酒迎千禧──兩岸文藝會金門》詩酒會,台灣的李錫奇、鄭愁予、黃春明、高信疆、傅申、龔鵬程、杜十三、郭冠英及大陸的劉登翰、李雲鵬、陳德宏、黃錦萍等兩岸文士六十餘人都參與了這場盛會。活動中,詩人賦詩、作家行文,共譜《酒鄉之歌》。 詩酒迎千禧,配合兩岸文藝會金門,龔鵬程與楊樹清主編,賢志文教基金會收錄,出版的《酒鄉之歌》專書近五十篇文章中,大陸袁和平的〈戰爭之島見聞錄〉、台灣郭冠英的〈腳踏兩條船〉都不避諱扯敏感政治,最是惹人注目。 福州作家袁和平的〈戰爭之島見聞錄〉從中國觀點切入,「金門本與台灣無牽扯,它是福建的一個縣份,自古屬同安縣管轄」、「但金門對我們來說,又是何等的陌生──懸而未決的台灣問題,使中華民族處於分裂狀態,正是由於鄰近大陸、金門島上有大批『國軍』。金門被台灣當局稱為『復興基地』的『橋頭堡』,是他們試圖『反攻大陸』的跳板」、「金門是福建一個縣份,兩岸對此絕無異議」、「我們疾聲大呼反對『兩個中國』,但一個中國之內公開地懸以兩個福建省政府的牌子,則荒謬地存在了近半個世紀!奇哉!孰虛孰實?孰真孰假?」、「『還我河山』,透露著一股騰騰殺氣。剎時間,身旁那種寧靜祥和的氣氛不見了。還我河山,這個『我』是指誰,自然不言而可喻」、歷史這個大舞台,不知上演過多少出王朝興廢,政權更迭的悲喜劇,不過,沒有這新的交替的推動,歷史又哪得進步呢?那麼,歷史變更的印記,究竟在金門烙下了甚麼?」 生於山東,移居福州的中國一級作家袁和平,筆下〈戰爭之島見聞錄〉的金門,儘管已經是解嚴,終止戰地政務,一個較接近清平之境的社會,但過去戰爭的陰影、砲火殘留,仍然讓這位在過去兩岸武力對峙下成長的中國人的內在充滿了恐懼、不安,甚且也在批判「勝利紀念碑」中發出了悲憫之氣,「我問過李錫奇,為甚麼我在金門看不見對大陸的仇恨和抱怨。李錫奇笑了笑說,大家都是同胞嘛。同胞兩個字,寫起來簡單,內涵卻多麼豐富。翻開歷史書凡涉外族入侵之處,其措辭用句莫不慷慨激昂,而言論同胞之爭等皆輕描淡寫,彷彿同胞軀體上的傷口容易癒合。」 《酒鄉之歌》裡,袁和平以大陸眼光看金門,個人情緒中難免捲進了些國、共戰爭帶來的政治恩怨糾結,但也不失這座飽經戰火摧殘的人民與土地的寬容對待;而郭冠英的〈腳踏兩條船〉,以生於台灣的中國人角度看在兩岸間擺盪的金馬土地、金馬人,冷峻的歷史氛圍中,又產生了一些有趣的現狀觀察與未來命運思索,他在文章中一開始就道出「爭論過去意義不大,重點是將來怎麼辦?三通是必然的,但兩岸對峙下去,這些離島的歸屬和認同都會有問題。」 腳踏兩條船,它可東來支援西做生意 金馬與福建「小三通」前一年,郭冠英寫於二○○○年的〈腳踏兩條船〉,全文分有十四個小段落:「走私偷渡」、「三通認同」、「友宋懷蔣」、「枕戈待旦」、「洞裡乾坤」、「用石驅船」、「一戰天涯」、「雞肋難捨」、「定位兩難」、「一國兩船」、「近鄉情怯」、「老人與海」、「民主統一」、「後記」等。 他從馬祖寫起:「十月一日,我在馬祖。五十年前的這天,北方傳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呼聲。五十年後,我這新中國的同齡兒,在福建連江縣這個小島上,聽著『歌頌祖國』的迴響,這是我最喜歡的旋律之一。當天早上十點,當這首歌傳遍全中國的時候,我沒有聽到,我在北竿到南竿的船上,迎面而來的,是蔣介石『枕戈待旦』四個字。當時,美聯社記者正在台北訪問,他在與新聞局長談話時,突然聽到這歌聲,他又驚奇又好笑,追查聲音來源,原來是秘書室傳來的,秘書們開著電視看新聞,剛好轉播『開國五十周年閱兵大典』,這記者對新聞局長說:『這證明你們真民主自由。』……」 文章開始,郭冠英寫他看到的二○○○年時總統大選藍綠對決下的馬祖人說法「我們這百分之六十都支持宋,但這又怎樣,這裡才這麼一點選民,誰也不重視,如果台獨,我們還會被歸還中國,我們有自知之明。」然後,再引這位馬祖人的另一段聲音,「也有人說中共會拿幾個離島,有人說不會,我也認為不會,佔了這,扣那些兵當人質,台灣並不可惜,正好放棄金馬。美國人六○年代尼甘辯論就主放棄,打了離島不打台灣,正好幫助台獨解套,在軍事戰略上也不利。」 現場收音,郭冠英再加入「旁白」:「故對馬祖來說,最好的狀況就是『腳踏兩條船』」;說馬祖,也指金門,「金馬這張牌,在牌桌上是可以丟掉的;丟了反而是副好牌。但金馬人不願,他們像美國人一樣,保持現狀對它有利,現狀它可以東來支援,西做生意。」 為深化〈腳踏兩條船〉的題旨,郭冠英他在馬祖找了艘漁船出海的情形,「我們先往高登開,那裡通常會有些漁船逗留,船老大眼尖,一眼看出有幾艘,他掛起了一幅破舊的國旗,中華民國的,不知是給高登守軍看的還是甚麼。待駛近了一艘船,他們用閩北話大聲扯了幾句,走時福建船倒過來了七、八條的小魚,也沒談錢,就像老鄰居互送點食物一樣」、「又開不遠,船老大把引擎關了,拿出小兕網,網起了海面上一條大死魚,聞了聞,尚新鮮,收起了,再開到高登島邊,一閩 ×漁號的漁船在打漁收網,我們船靠過去,我在起伏的小浪中踏到那艘船上去,完成了小三通,留下一張照片,正是『腳踏兩條船』。」 人在馬祖海上拍攝紀錄片、「腳踏兩條船」的經驗,郭冠英挺進了金馬與兩岸的命運思索。 夾處兩岸間,是左右逢源或左右落空 〈腳踏兩條船〉裡,郭冠英反傳統政治思維看金馬。 就政治與土地糾結,「金馬人的命運實在很荒謬,他們本來是福建外島的一些漁民、農民,與本土之往來就像淡水與萬華,卑詩省與溫哥華島一樣的頻繁。但一個光榮的古寧頭戰役,他們與對岸隔絕了,咫尺天涯。有人去對岸買瓶醬油,就回不來了。五千個金門人,就被留在對岸,還有望夫村。金馬,成了台灣的外島,反攻的跳板,標語處處,銅像林立,一個島挖空了,而他們卻被迫逢五逢十就要歌頌那使他們骨肉分離的戰役─古寧頭」、「金門人楊樹清在〈烽火歲月番薯情〉一文中說:『古寧頭』三個字,官方眼中,是勝利與大捷的光榮戰記;金門人心中,是浩劫與災難的悲情戰記」、「荒謬嗎?某角度看是、某角度看又不是。早年白色恐怖,腥風血雨,不聽話,麻袋一裝,丟到海裡去了,金馬人噤若寒蟬!面臨那麼近的一個新興的祖國,金馬人可能是心向對岸的居多!宋楚瑜說,馬祖人年輕時沒有照片,因為政府擔心照了軍事設施送給中共;馬祖人不能打籃球,政府擔心家中有兩個籃球之後,會游泳到大陸。他看到馬祖的鄉親沒有牙齒,是因當地沒有牙醫。我大學認識個金門人,他就說金門人自認是大陸人,不是台灣人。大陸太近了,任何把金馬視為台灣之土的人,只要看看地圖,就會驚訝於金馬是與大陸如此之近,近到劃中國地圖的筆粗一點,金馬都會蓋在那條劃沿海的黑線下。台灣常叫中國『放棄武力』,但看金馬的地理,不禁要自問,你又放棄了嗎?你在人家的門口駐上重兵,還有資格談放棄武力?」、「還有一點荒謬的是,攻打金門的共軍將領是葉飛,政委是許家屯,就是後來的香港新華社社長,如今出走定居洛杉磯,說起當年仍嘆若不草率由二個團長領軍冒進,金門應可拿下。」 回到金馬人身處的兩岸政治現實與發展出路,郭冠英也試著勾出「左右逢源」又「左右為難」的金馬人的處境:「話又說回來,台灣確實在考慮放棄金馬駐軍,這是為了台商,不是為了統一,就像要中國『放棄武力』一樣。撤回了駐軍,大陸如果拿了,正好斬斷臍帶宣告獨立,也沒有人質被扣的顧慮,斷得乾乾淨淨,故現在駐軍都往澎湖移,金馬這張牌,在牌桌上是可以丟掉的,丟了反是副好牌」、「但金馬人不願,他們像美國人一樣,保持分裂現狀對它有利,現狀它可以來東支援,西做生意。早年,他們或對分離不滿,或會向對岸打光來裡應外合,但時間久了,大陸確實比台灣差,金馬沒自由,但至少沒有運動鬥爭,軍管的殘羹剩飯也溫飽有餘,做個金馬人似比福建人好點,他們的效忠對象轉變了。何況,他們力量太小,在國共巨輪下只是螳臂而已。他們成了國府戰地政務的樣板,成了國慶閱兵典禮上的寵兒,『金馬自衛隊』,台灣人都知道」、「但自衛,是自衛於共產黨的解放,可是現在說和平統一、一國兩制,金馬又何必自衛,何來自衛呢?」、「更絕的是,金馬人成了國府最忠貞的人民,官邸警衛,政府保安人員,很多是金門人,因為他們沒有受過日本的統治,從小受最密集的反共教育長大,對中國的效忠較可靠,較單純,從安全角度看來,他們更近似於江浙人,與大陳人有點像。」 那麼,在郭冠英眼底,「腳踏兩條船」的金馬人,會是擺盪在兩岸間的哪一種人?他說「金馬人的定位變得很有趣,他們才是真正的『新台灣人』,他們是福建人,但外省人又不把他們當外省人,而老福建移民的台灣人看他們似又不全是台灣人,但他們又講台灣話(閩南語),而其歷史經驗又似應更近於大陸而非台灣,因此,金馬人在台灣,可以左右逢源,也可能左右落空。今天,夾在兩岸中間,這種左右為難的狀況只是換了個基點而已。」 在「高級外省人」范蘭欽─郭冠英的政治族群地圖裡,「腳踏兩條船」的兩岸邊緣人──金馬人竟成了真正的「新台灣人」,這個答案,金馬人,你滿意嗎? 郭冠英九年前為丟出的一篇文章「腳踏兩條船〉,相較於九年後因「高級的外省人」所引爆的「范蘭欽事件」,對金馬人而言,〈腳踏兩條船〉所藏的議題、聲音要重要也動聽得多。
-
海峽導報挖金人──林連金連結金廈兩岸訊息
「今後我們可以共同挖『金』了!」 與林連金隔著一道海峽電話互通,我脫口而出的一句話,沒想到成了昨天(星期五)廈門《海峽導報》正式開版「台灣‧離島新聞版」的一個人物,一條〈挖『金』人〉的標題。 來採訪我的人,也變作我採訪的對象。是金廈鄉情的觸動,也是金廈新聞的交流吧! 透過金門日報社長黃雅芬的搭橋,海峽導報社的台灣新聞中心記者、離島新聞版責任編輯林連金今年元月起即與我聯繫上,他想透過我了解一些金門「鄉訊」,我則想藉助他掌握更多廈門「鄉訊」。我們希冀從各自所屬報社的版面,尋求一些訊息合作的可能,你來我往,兩人電話常是一談就一小時。 名字叫「連金」,誠懇、用心的林連金,以兩年多辛苦的投入金門事務傳播,也連出了一段不曾親臨的金門土地情感,寫下在金廈兩岸共同挖「金」的故事。
-
和平金門彩瓷展──總統馬英九今抵台北展場
金門縣政府、金門文化局、中正紀念堂共同主辦的《和平金門─華人百位國畫家彩瓷聯展》自金門移展到台北,總統馬英九今(星期六)上午十時將親臨台北中正紀念堂三樓展廳,預計停留二十分鐘並發表「和平金門」談話。 集合大陸鄭瑞勇、台灣李奇茂、金門李沃源、馬祖張信義、美國何念丹、新加坡陳玉庭等百位華人國畫家共同響應的《和平金門》彩瓷聯展,今在台北中正紀念堂展場舉行聯誼會,總統馬英九、台北市長郝龍斌、金門縣長李炷烽都將與會。 《和平金門》二月十七日在金門開幕後,三月五日來台北中正紀念堂展至三十日,同時也在台北市吉林藝廊展到四月二日,十二月二十三日至三十日再赴廈門市立圖書館展出八天,歡迎兩岸民眾自由觀展。
-
林連金訊息傳播連金接廈
〈黨旗擬『改版』,圖案新增3離島地圖─民進黨要『擁抱』金馬澎〉、〈離島人家─挖『金』人楊樹清〉、《離島來鴻─也談金馬澎就業問題〉、〈澎湖時報開設海西資訊版〉、〈金門擎天廳下月開放參觀〉、〈馬祖有256座防空避難設施〉、〈金門高中有個『白宮』〉、〈8 萬蚵殼『變身』金雞〉、〈92歲的廁所成古跡〉。 八則訊息塞在一個版位。凌晨零點五十分四十七秒,定版了,準備上機印刷。二十五萬份的發行量,閩廈地區及一日送二千份到金廈小三通碼頭船上的讀者都等著看換新妝的《海峽導報》、台灣‧離島新聞版。 配合三月二十六日《海峽導報》全面改版,維持兩年多的「金門新聞版」也擴大為「台灣‧離島版」,昨天─三月二十七日正式與讀者見面;頭題原本鎖定金馬澎居民失業與就業課題,因著民進黨黨旗「改版」的最新訊息湧入,臨時換題。隔一道海峽、追求速度與熱度的「新聞戰」,福建報刊中,《海峽導報》搶第一! 「林連金,就是你了!」從未到過金門,只因名字叫「連金」,林連金,就這樣被推上採訪線、編輯檯,責任編輯「金門新聞版」及後來的「台灣‧離島版」。 時間要拉到二○○六年九月十六、十七日,海峽導報社自廈門跨海到金門舉辦「2006海峽兩岸七夕牽手會」第三場活動「金門溫馨之旅」,副總編輯吳建忠在拜會金門縣長李炷烽時,兩人竟碰撞出新聞交流的火花,談出金、廈報紙,金門可闢廈門新聞,廈門可闢金門新聞,增進兩地人民的訊息連結、情感聯繫。說做就做,經海峽導報社委會研究決定,二個月後,十一月十六日,「金門新聞」開版了,李炷烽還受邀以書法體撰「開版語」。 「連金,連接金門」,吳建忠巧妙解字,鎖定報社年輕同仁「林連金」為「金門新聞版」挑大樑,要他像燈塔般,守護金門海域訊息。這一守兩年多。 林連金,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出生於福建省安溪縣,父林路生、母林色玲均為安溪人氏。在家鄉的赤嶺小學、藍溪中學、安溪縣第一中學受完教育後,考取廈門集美大學中文系,二○○三年七月大學畢業後即到《海峽導報》投身新聞採訪工作,二○○六年進入台灣新聞中心任記者、編輯,再接下「金門新聞版」的責任編輯。 在報社的編輯政策與林連金的執行下,每周五固定推出的《海峽導報》金門新聞版位,每期都會策劃重點專題吸引讀者閱讀興趣,諸如〈周末包機赴台遊將實現 金門整裝待發奔『錢途』〉、〈面對台本島『搶』大陸客 金門下重手』攬客源〉、〈推動『金廈特區』為『兩岸共同市場』牽線搭橋〉、〈台灣金門擬在廈門籌建集中住區〉、〈金門擬徵旅遊廣告歌歡迎大陸的民眾來參與〉、《金門土特產愛泡『文化澡─金門土地產文化創意掃描』〉等;另闢有「厝邊頭家」人物專訪,先後報導過前金門立委吳成典、金門技術學院校長李金振、鄉土作家陳長慶、亞運跆拳道冠軍蘇麗文、台大教授楊永斌、攝影家蔡顯國、歌手王美蓮、漫畫家季青等金門人物;又在「金門夜譚」中搜集鄉野趣聞,在「圖說金門」以影像呈現風土人物。 紮根兩年,《海峽導報》的金門新聞版已擁有一批穩固的讀者群,逐漸發生影響力後,乃決定擴大為『台灣‧離島新聞版』,改版後的欄目設計:「透視鏡」深度報導重大事件,或現象的歸納解析;「離島人家」述說有特色的人物故事;「人來人往」聚焦兩岸交流;「觀光速遞」提供旅遊資訊;「人在海西」發掘成功的企業家;「鄉野搜奇」繼續尋找古今之奇。四開大的版面,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廈門百花齊放的報業《廈門日報》、《廈門晚報》、《廈門商報》、《東南快報》、《東南早報》、《海峽都市報》、《海峽導報》、《海峽導報手機報》,屬福建日報社系統,一九九九年三月九日在廈門特區創刊的《海峽導報》,日印二十五萬份,是閩南地區發行量最大的市民生活報;該報每天四到六個版的「台海新聞」及周五的金門新聞及至離島新聞,打響名號,建立口碑。 平面傳播外,海峽導報社與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廈門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聯手創建的「海峽兩岸新聞與傳播研究交流中心」,金門日報社長黃雅芬亦受邀出席二○○八年六月的揭牌儀式暨海峽兩岸新聞傳播學術研討會,並拜會海峽導報社,金、廈新聞合作、交流,再推進一步。 二○○六年因身分臨時證掉了,錯失赴金門採訪「海峽兩岸七夕牽手會」的林連金,反而意外接下「金門新聞」開版及改版「離島新聞」的重擔。沉重的採編任務,他每天都要上網找線索,也利用伺服器進入金門日報社網站讀訊息,長久下來,「連金」果然連出了金門情感;他也感性為昨天改版的《海峽導報》台灣‧離島新聞寫下〈聲息相通繫兩岸〉的「開版語」:「金門、馬祖、澎湖,在美麗的台灣海峽線上,就如三顆晶瑩的珍珠閃閃發光,無論歷史如何滄海桑田,它們始終攜手繫緊相依,承擔它們的使命,述說它們的故事。『小三通』在這裡啟航,兩岸同胞從這裡靠得近些,再近些。『離島新聞』,將再次聚焦這方水土。講述與我們息息相關的那島那人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