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經樂道
-
藤牌軍康熙魯山金門人遠征羅剎
征羅剎,閩豫林氏近支宗譜新發現 「這是一段值得重視、再發掘的歷史!」、「清康熙移徙河南魯山的金門人,我想未必全是施琅帶去的!」 三月二十六日星期四下午,落籍金門的鄭成功直系十一代,著名詩人鄭愁予赴桃園振聲高中發表〈詩的感動力量來自詩的原旨〉專題演講後接受提問,以推動愛地球理念知名的「台灣阿成」黃宏成以他的踏查所得,向鄭愁予拋出一些明鄭的議題,鄭愁予特別以《金門日報‧鄉訊》三月間連兩周的專題為引子,帶領二百多位聽講者進入明鄭與歸降清廷的施琅一些恩怨糾葛;其中,經由《金門鄉情網》、《金門日報‧鄉訊》與河南魯山金門氏族共同連線合作找出的「藤牌軍」文獻線索,再提供了「老將莊」之外,金門人與南明、明鄭、滿清這一段歷史的解讀空間。 國際桂冠詩人鄭愁予,本名鄭文韜,在山東濟南出生,定籍河北寧河;後來經由尋根發現,始知先祖出自福建南安,屬鄭成功的直系後代,於清初與戚繼光後裔受清廷招安移徙河北。 鄭愁予的祖先遷徙河北的年代、背景,與同時期遷往河南魯山的金門族是否有那些歷史相連?目前仍無法比對出相關線索,可以確立的是,他們都是明鄭遺民、也是清廷一項戰略決策下、自南方移徙北方一邊拓墾一邊伺機調遣作戰的一群。 「樞公歸清前是明祚鄭成功舊部,屬水師藤牌軍」,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樞公墓碑銘》裡的一行記載,點出了生於浯洲(金門)鬥營、於康熙七年(1668)隨福建總兵林順督墾魯山參將莊(今老將莊)的陳樞的「藤牌軍」屬性。 「南明時期,追隨明鄭出走金門人參與的藤牌軍到台灣打荷軍;再跟清軍施琅往北遷打俄軍」,架設《金門鄉情網》的蕭永奇觀看到了三百多年前金門人的一頁「參戰史」。 魯山縣馬樓鄉老將莊浯洲陳氏始祖陳樞後裔陳志,為了尋找先祖的足跡,向隔鄰的沙渚汪村林順族人借閱《閩豫林氏近支宗譜》,意外從中翻閱到尚不曾出現在官方史料的「藤牌軍遠征戰羅剎」記載,也掀開了金門人參軍遠征俄國的戰史。 藤牌軍,先投效明鄭驅荷再歸清軍 「滕牌軍」起自明嘉靖年間俞大猷、戚繼光的抗倭鬥爭;明末,鄭成功洞見閩人性格中有一種「靈巧多變、剛勇善鬥、重義輕生」的因子,乃組織了一支可完全作為戰鬥主體的「藤牌軍」。這支軍隊曾參與一六五二年三月的長泰之役,也在隨後的攻打荷軍收復台灣之役大顯神威。清人計六奇在《明季南略》中描述清軍騎兵進攻時,藤牌軍「嚴陣當之,屹然不動,俱以團牌自蔽,望之如堵。清軍三卻三進,鄭陣如山,而清之長技盡矣。遙見鄭兵背後黑煙冉冉而起,欲卻馬再沖而鄭兵疾走如飛,突至馬前殺人矣。其兵三人一伍,一兵執團牌蔽兩人,一兵砍馬,一兵砍人,其鋒甚銳,一刀揮鐵甲軍馬為兩段」。 藤牌軍作為明鄭軍種神勇打荷軍、清軍之後,據林氏宗譜載,生於福建海澄的鄭成功舊將林順,曾率兵在江南與清政府周旋,後隨鄭成功打下台灣。鄭成功在康熙元年亡後,鄭氏集團發生內訌,康熙三年(1664)正月,已經厭惡鄭氏紛爭的林順,率領金門、鎮海鄭兵降清;清康熙五年,林順率官兵駐防河南洛陽;康熙七年,林順再奉命帶領金門籍的陳樞等四十三名將官及八○六名士兵,到魯山縣駐紮屯墾。 林順抵達魯山後,在沙河以南、彭河以西劃地安營,仍按部隊原作戰單位設立閩興屯,供官兵及家眷生活、軍墾,這些軍墾點如今形成了各個村落,分佈在馬樓鄉、襄河鄉等地,林順的駐地取名沙渚汪,部下陳樞的營地取名為老將莊。 陳志從《閩豫林氏近支宗譜》裡,不但發現了金門來的先祖陳樞與林順綿密的互動史料,更驚訝地是,翻查到會議稿和出征路程日記,揭開金門族人隨林家為首的藤牌軍遠征羅剎的秘辛。 「羅剎」是中國人對沙俄軍隊的稱呼。十七世紀中葉起,沙俄軍隊開始入侵中國東北邊境,並於雅克薩等地駐城據守,燒殺搶掠中國邊民;一六五八年七月,清軍趕走雅薩克沙俄軍,但七年後又被占領。 異常凶殘、有「惡鬼羅剎」之稱的沙俄軍隊所帶來的禍害,讓已平定內憂、卻有外患的康熙帝忍無可忍,康熙二十四年(1685)初,下令林順的侄子、駐守洛陽的林興珠帶兵征討。 為了這一次出征,清廷兵部特地召開軍事會議。文獻中,無法清楚魯山原林順部官兵有多少人參戰,但林興珠所率二十名將領中,林順另一侄子林建為副將,陳樞的孫子陳昂為僉事都督。 康熙二十四年正月初一,遠征軍自魯山出發了。由於這天是農曆新年,林氏、陳氏的族軍只得提前於年三十晚上過年。 水陸戰,萬里長征沙俄軍奪雅克薩 正月二十八日,羅剎遠征軍到達北京。 到達北京後的行程,林氏家譜內〈進征羅剎路程〉日誌上自二月初一日起,有詳細記載。 這支曾經是明鄭舊部的藤牌軍,二月初一,先是督軍的林興珠隻身前往五泉山見駕,兩天後再帶四百官兵在康熙帝面前操演,康熙在閱兵後,特賜宴全體將士,還為每人發賞銀。顯然的,這支精銳遠征前的表現,康熙帝是滿意的。 至於羅剎遠征軍所使用的武器,林氏後人林三甲在接受《平頂山晚報》訪問時透露,「藤牌兵所使用的藤牌為山中老藤製成,呈圓盤狀,中心凸出,邊沿高起,直徑約一米,重約四公斤,內編兩根藤條用於手臂執持,兵器極難破入」,又從林家後人口傳,製作好的藤牌需在油中泡上半年,再曬上半年,如此反覆來回十餘次,陸戰時可做盾牌,水戰時還可做船隻。 藤牌軍在京城休整三日後,農曆二月二十八日開始了萬里遠征路。 接下來的故事,讓我們引二○○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河南《平頂山晚報》一篇《藤牌軍遠征雅克薩─林順古宅引出的故事〉,重現藤牌軍的長征歷史現場: 「從初十開始到十六,每日行程四十公里,二月十七日行四十五公里到達『天下第一關』山海關。隨後,以每日數十公里速度推進,他們過涼水河、綏中、寧遠州、錦州、盛京等地。農曆三月十三,兵將到達老邊上木城下營。這裡已是中國與外國的分界處,『過此邊門,日行至晚,俱是荒山,到站方有木牆草屋,絕無貨物、吃食之類,且多陷泥難行』。此後數天路程越來越難走,在深山泥濘的小路上盤旋,『此山多蛇』,『唯見豺狼熊虎』。困難越來越多;『農曆四月初行十公里後遇大江,無船渡水。掘大木剜成小船來往渡兵……』藤牌軍於農曆五月十九進入作戰區域。藤牌軍在整整百天時間裡,長途跋涉萬里,九死一生,可謂歷經艱難困號苦。」;「據日誌記載,林家軍又行四日後,終於到達雅克薩城外安營紮寨,並搶得敵人數十匹戰馬。通過觀察,林興珠發現,雅克薩城純粹是木頭搭建的木城,『其城門開一方洞,高三尺,闊二尺,僅可容一人低頭彎腰進入,城內有木塔,高十餘丈,木屋層樓。盤旋而下。其中木屋用大木橫搭,縫中塞堵青苔,上用木片遮擋,城門外有一水溝,溝外又加木柵,防守相當堅固。』;「農曆五月二十四,沙俄救兵趕到,被林將軍率兵頃刻殺退,生擒其六員名將,林家軍隨後展開進攻,水陸兩路圍困雅克薩。當夜,藤牌軍越三重壕溝,直迫雅克薩城下,並堵住要口。防止敵人黑夜突圍。五月二十五黎明時分,藤牌軍開始發動總攻,用炮火打傷很多敵人。都督王志、參將蔡盛、游擊張天命請命作為先鋒,堆柴火於城下,準備用火燒城。」;「一座木頭城,如果用火攻,顯然頃刻間就會被燒為灰燼,羅剎兵見大勢已去,奔逃無路,到中午的時候頭目伊立喀只好率眾投降。五月二十六,林興珠上報朝廷,報告雅克薩大捷的消息;六月初二,林家軍順水路凱旋」。 年三十,保留藤牌軍出征提前過年 一場過了三百多年的戰事,因為是大年初一奉命出征,影響所及,至今,魯山縣潔沙渚村海澄林氏族人,老將村浯洲陳氏族人,都還保有每年年三十提前過年、拜年的年俗。 魯山林氏後裔人丁興旺,其中沙渚汪村林氏人就有四百多口,襄河鄉的老莊,石佛寺、餘流、馬圪土當、袁寨等很多村莊都有林姓人。在老莊村,林氏後人為追念,敬拜祖先,還建有林家祠堂。林氏人數百年來一直都保留著大年三十過年的習俗,將大年初一提前一天來過,用這一習俗表達後人對林氏先輩的追念。他們認為年三十這天過大年,更有紀念意義。在年三十這天,當地林姓人家會舉家團聚,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村中鞭炮齊鳴,大家都要吃餃子,相互問好。 同樣的,魯山縣馬樓鄉老將莊的浯洲陳氏也是,先後都參與過「藤牌軍」的陳樞、陳昂叔侄,現今在老將莊已發展出第十四代、四百多人,每年年三十族人必聚集在「老將院」內提早舉行拜年儀式,藉予緬念正月初一族軍遠征羅剎的歷史。當年圍爐祝願出征者一路風順、平安回里的動人畫面,代代相傳。 年俗之外,老將莊周遭所留下紀念「老將爺」陳樞的老將院,清欽授昭勇將軍墓,將軍橋等遺跡,也都見證了一支參與「藤牌軍」討沙俄軍的清康熙金門族風雨征塵歲月。
-
走進南明的土地──閱讀一段金門族流離史
「南明往事話興亡﹐魯王舊墓桂花香」﹐過去在戰地年代﹑島鄉孩子多能朗朗上口的一首歌<古崗湖畔>﹐道盡了南明與金門這段歷史糾葛的重量﹔歌謠之外﹐寫在志書的「滿清入關﹐中原失統﹐錦繡河山﹐淪為異族﹐明室一般孤臣志士﹐不甘臣虜﹐紛舉義旗﹐撐持半壁﹐是曰南明」﹐則又是另一則沈重了。 連續兩星期的《鄉訊》專題﹐從上一周<斷線三百年 魯山陳找到金門陳>到這一周<老將莊 牽繫魯山浯洲百年宗情>﹐影響這一支金門族流離﹑遷徙史的因素﹐其實都與南明這段歷史有關。在滿清與南明產生糾結的關鍵時刻﹐金門人被迫作出要跟明鄭往台澎出走或隨歸降清廷的施琅北上遷徙的抉擇。這個時局的金門人﹐給南明與清廷對抗的政治扯裂﹑分裂了。 三百年後﹐河南魯山二十多金門姓氏聚居的五十多個村落的一一浮現﹐也等於活生生地又重現了南明時期的金門人遷徙史。 文建會主辦﹑國立台南生活美學館與金門太武山生活美學站共同執行舉辦的「與作家共遊文學地景──南明.金門.文學」活動今天登場﹐就讓我們藉由古官道等文學地景的開步走﹐走進金門人獨有的南明土地。
-
同鄉會改選季節──北市同鄉明開會員大會
二﹑三月間﹐是旅台金門同鄉會紛舉行會員大會﹑改選理事長的季節﹐明天輪到台北市金門同鄉會。 二月二十二日﹐金門烈嶼公共事務協會召開第八屆會員大會﹐林永輝連任第九屆會長﹔二月二十八日﹐第二屆金門雙鯉公共事務會暨第五屆金門旅台李氏宗親會新任理事長交接典禮﹐在國策顧問李錫奇監交下﹐李國贊交棒予李增得﹔三月八日﹐台南市金門同鄉會會員大會﹐在第七屆理事長林建宇不欲尋求連任下﹐呂厝人﹑台南市東明里里長王泉尚當選第八屆理事長。 明天﹐三月二十二日上午九時起報到﹐台北市金門同鄉會在台北市長安西路287-2號新上享餐廳召開會員大會並試映電影《星月無盡》﹐金門縣長李炷烽將與會﹐任內表現受肯定的王水衷可望連任第十二屆理事長。
-
祖籍浯洲生於河南.魯山縣文史資料員陳志追索魯山金門宗族
「不止陳姓,現在魯山發現的金門氏族越來越多了,有陳、王、黃、江、曾、劉、張、郭、蕭、吳、呂、洪、葉等二十多個姓氏,分佈在馬樓鄉、瀼河鄉等區域五十多個村落。」 三月十四日,《金門日報.鄉訊》刊載<斷線三百年 魯山陳找到金門陳>專題報導後,不止騷動了閩、台鄉心宗情,也鼓舞了遠在河南魯山「金門族」的追根熱望;三月十八日晚,主持《金門鄉情網》的蕭永奇、《鄉訊》記者在台北以電話連線方式,與遠在河南魯山的陳志進行近一個小時的訪談,一開始,陳志就以濃重、難懂的河南鄉音為我們傳來尋根新發現的好消息。 二○○八年十二月三日,《金門鄉情網》架設滿兩個月,收到一位「魯山陳」發出盼望能與故鄉金門宗親聯繫上的電子郵件,此後「魯山陳」與「金門蕭永奇」的一來一往的對話持續了一個多月;二○○九年二月二日,「魯山陳」消失,換作「魯山陳志」,首封電郵寫著「蕭先生:你好!我把老將莊陳氏宗譜及圍屋平面圖傳給你,麻煩你把它傳給我們的族人,以後有事,請用此信箱聯繫。附寄族譜。」因為「陳志」的現身、接續與金門互通訊息,讓魯山、金門宗鄉的溯源熱線免於中斷,也讓兩地的宗族身影輪廓益形清晰。陳志,無疑扮演著魯、金同鄉「斷線三百年」後的重要「接線人」。 陳志,族譜記載的祖籍是「福建浯洲鬥營」,一九四八年七月二十五日出生於河南省魯山縣馬樓鄉老將莊,結業於魯山縣中學教師培訓班,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六年在老將中學教書,之後出任魯山縣文史資料員。 《鄉訊》與陳志電話連線前,先傳去了幾個問題,包括「個人背景」、「魯山的地理位置」、「祖先從金門來河南魯山屯田墾荒事蹟」、「魯山有多少與金門相關的村落」等。其中關於魯山的地理位置,陳志提供資料顯示「位於豫西南,伏牛山腹地。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焦枝鐵路貫穿東西,太澳高速、鄭石高速、311國道、207國道在魯山經過。國家級風景區」;魯山金門姓氏居住相關村落,陳志追索結果有二十多個姓氏散居在五十多個村落,他們的祖先多係清康熙年間隨總兵林順所率四十三名將官、八○六名兵士自福建入魯山拓墾而來的一群。 陳志的入魯山先祖陳樞是浯洲鬥營人,惟仍未比對出「鬥營」指的是當今金門的「斗門」或「營山」。三百多年前,陳樞遷魯的背景及影響,據二○○八年十一月四日《平頂山晚報》的報導分析:「陳樞遷魯屯墾是當年清政府的一項戰略決策,對於妥善安置這部分將士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陳樞等人抵魯後,一邊開荒種地,發展經濟,一邊維護治安,除此還接受朝廷調遣作戰。陳樞到老將莊時,這裡荒蕪一片,沒有人煙,他率領兵丁犁田開荒,種莊稼和蔬菜,開始了艱難的創業。土地開墾越多,人口越來越眾,村莊越來越見規模,人們出於對陳樞的尊敬,將這個村子稱為老將莊,一直延續至今。」 出生、成長於老將莊的陳志,當過中學教師,也做過電影放映員,對文獻、古蹟研究很有興趣、具使命感。他從族譜記載得知陳樞的先世為河南固始人,唐末從征至福建,居住在「泉州府同安縣浯洲鬥營」,康熙初年被封為昭勇將軍,康熙五年移居河南府洛陽,康熙七年來到魯山參將莊(今老將莊)督墾;為了探索先祖「老將爺」陳樞的身世及研究保護「老將院」等遺跡,陳志投注下大量的時間、心血,甚至在老將院中用羅盤和指南針進行測定,發現異於普通民居、按奇門遁甲方式設計的老將院建築佈局暗藏玄機,人們入老將院認為的正北方向,指南針顯示的卻是西北,與實際的正北方向正好成45度角。鍥而不捨的追索精神,陳志也發揮在尋找先人陳樞的歷史足跡身上,在有限的陳家族譜史料中,再因發現陳樞是林順的部下,而向老將莊鄰近的沙渚汪村林姓村民的林氏家譜找線索,從中引出一段三百多年前族人參與「藤牌軍遠征雅克薩」跌宕起伏的歷史。 找尋先人歷史的過程,陳志不解的是,必須等到一九九六年,透過魯山縣志辦公室查閱《地名辭典》,才比對到先祖陳樞的出生地「浯洲」原來就是「金門」。 「魯山陳」與「金門陳」及至後來跑出的二十多個姓氏與金門族人斷線三百年重新連結音訊,竟是從陳志破解「浯洲」開始的……。
-
老將莊牽繫魯山浯洲百年宗情
斷線三百年,魯山與金門宗親動起來 〈斷線三百年 魯山陳找到金門陳─穿越時空 金門鄉情網連線 河南省魯山縣與金門陳氏族人展開五世紀尋根對話〉,二○○九年三月十四日《金門日報‧鄉訊》的一篇專題報導,藉由金門族譜工作者蕭永奇與「魯山陳」在《金門鄉情網》的尋根對話,意外挖出一支遠在河南魯山老將莊的金門族群故事,報導引發了兩岸廣泛回響,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會長陳慶元向蕭永奇傳達了對這個尋根發現的重視; 公共電視紀錄片編導許伯鑫也表達了要用影像探索、紀錄這個題材的高度興趣;與「魯山陳」有血緣聯繫的金門營山(洋山)、斗門等陳氏宗親也都動了起來,將在修譜時將這段關係重新連結,預定二○一○年出版的《浯江營山陳氏族譜》已決定重修,蕭永奇及營山陳水能等族人希望能很快組尋根、探親隊伍前往魯山,而魯山老將莊的陳志等族親也盼望組團渡海回金門原鄉祭祖。 陳志在接受《鄉訊》越洋電話專訪時透露,因著《金門鄉情網》及《金門日報‧鄉訊》的傳播產生激化作用,這幾天他回收的訊息越來越多,已不止於老將莊的陳氏,又跑出了王、黃、江、曾、劉、張、郭、蕭、吳、呂、洪、葉等二十多個姓氏都是從金門遷徙而來,分佈在魯山縣的馬樓鄉、瀼河鄉區域五十多個村落。 經由魯山老將莊金門陳氏族群的發現,再伸及二十多個金門姓氏散落在五十多個村落,「真是不可思議」,蕭永奇投入族譜工作這麼多年,從未想到這個結果,「重現了風雨飄搖的南明時期,金門人一段大遷徙歷史。」 《鄉訊》為了繼續蒐尋魯山金門族的縱跡,特別與魯山的金門後裔陳志等人展開連線,從金門陳氏聚居的老將莊蒐索起,並聚焦一座牽繫金門宗族情感的「老將院」,帶領鄉親進入一處洋溢金門土地、血緣與宗族情感的歷史現場。 清參將陳樞,追隨總兵林順屯墾魯山 「我來自大陸河南省魯山縣,我們村叫老將莊,大部分姓陳,我們稱我們的祖先為『老將爺』,來自金門,村南有老將墳『欽授昭勇將軍拱薇陳公之墓』,碑文:『公諱樞,字拱薇,昭勇將軍振軒公長子也。先世河南光州固始,唐末從征至閩,居泉州府同安縣浯洲鬥營。簪纓世系,代有傳人。康熙初年間,敕授公為昭勇將軍。五年(1666)移居河南府(今洛陽市〉,七年(1668),督墾魯山東南參將莊。老將墳面朝東南,那是金門方向,他入土之時還惦記著故鄉。……陳樞原是鄭成功舊部,與施琅是舊友,康熙初年歸順清廷。」 二○○八年十二月三日,「魯山陳」一封進入《金門鄉情網》的電子郵件,揭開了「魯山陳」與「金門陳」的血緣聯繫,「魯山陳」又透過訪察,得到來自金門各地的先人,包括鬥營陳樞,斗門陳振軒、陳棟、陳參、陳若令,西山外陳光心、陳榮恩、陳光淡、呂貞勤,前塘朱沖(本姓呂)等人。 根據清乾隆《魯山縣誌》載:「康熙七年(1668),總兵林順奉旨率43將官和806名兵士,自福建同安起兵,來魯山縣屯墾。44名屯墾將官,總兵為林順,字存侯,廈門人;副總兵江芳,字蘭洲;參將陳雄、陳樞……。」清乾隆《魯山縣誌》亦載:「奉旨駐魯山屯墾,迄今七十餘年,老者歿,少皆老,新齒森森,耕讀樂業,服徭役列庠序,與土著者無異矣。」 再從文獻、族譜記載,老將莊村陳氏始祖是陳樞,即當年屯墾魯山44名將官中的一名參將。陳樞字拱薇,昭勇將軍振軒長子。先世河南光州固始,唐末從征至閩,居泉州府同安縣浯洲(金門)鬥營。簪纓世系,代有傳人。康熙初年間,敕授公為昭勇將軍。五年(康熙五年,1666年)移居河南府(今洛陽市),七年(康熙七年,1668年),督墾魯山東南參將莊。元配夫人何氏,無嗣;繼配夫人韓氏,生子一,諱土良,產業漸起,瓜瓞俱綿,逐家焉。明崇禎禎癸酉十月二十九日生,康熙辛卯(康熙五十年,1711年)六月初六卒,七十有九。 二○○六年六月二十一日的《平頂山日報》網站,刊了則〈陳樞與老將莊〉的報導,並分析陳氏遷魯屯墾的背景因素,只是文中將來自閩南浯洲的陳樞說成「客家陳氏」,頗令人費解:「客家陳氏遷魯屯墾是當年清政府的一項戰略決策,對於妥善安置這部分將士起到了積極作用。他們抵魯後,一邊開荒種地,發展經濟,一邊維護社會治安,除此還接受朝廷調遣作戰,更有立功者,受到嘉獎,載入史冊。陳樞到老將莊時,這裡荒蕪一片,沒有人煙,他率領兵丁披荊斬棘,修建房舍,犁田開荒,種莊稼,種蔬菜,開始了艱難的創業。土地越開越多,人口越來越眾,村莊越來越具規模,人們出於對陳樞的尊敬,將這個村稱老將莊,一直延續至今。今年五十七歲的村黨支部書記陳紹新,是陳氏第十代人,他對記者說,老將莊陳家人丁興旺,現在已發展到第十四代了,共有三百多口人。」 魯山老將院,盼望著故鄉金門的宗親 坐落於魯山縣馬樓鄉老將莊的「老將院」。二○○八年十一月四日《平頂山晚報》刊登一篇〈疑團密佈的老將院──探訪魯山縣馬樓鄉老將莊老將院〉有段佈局如「迷魂陣」的描述:「一條平坦的大道貫穿老將莊的東西,沿這條大道至村中央位置有一南下的路口,這條不起眼的路看似向南,其實朝向東南。隨著該路向前延伸,其方向也不斷偏離,加上路邊有房屋、院牆遮擋,所以越往前走,就越難辨別方位。行進數十米後,進入一片呈三角形的空曠地帶、進入這一地帶後猶如進入迷魂陣,只有憑藉普通民居的朝向才能分辨南北。原來,老將院院外的道路、空間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 《平頂山晚報》又進一步寫道:「老將院位於老將莊的中央,由群房、三處庭院和東西跨院組成,院內佈局獨具匠心。經過仔細觀察整個院落的建築,人們發現該院落的外圍,其東北、東南和西南三側,是三面緊密連接在一起的群房,這三面群房跟老將院距離約有1.65米遠,群房有30間之多,且房門都開在裡面,外側一律不設窗戶。這三面群房房基高出周邊地勢1米多,全部用青石砌就,十分堅固。從群房的功能來看,它們顯然是用來保護老將院的,等於是老將院院牆之外的另一重防禦堡壘。有些房子的牆壁上還開有小小的窟窿。據推測,這些窟窿很可能是瞭望孔或用來攻擊入侵者的射擊孔。」 老將爺、老將莊、老將院,它們全是清康熙七年到魯山參將莊督墾的浯洲鬥營人陳樞,他將駐紮地命名為參將莊」,開墾有功,陳樞被後代尊為「老將爺」,參將莊也被易名為「老將莊」紀念。在老將莊南虎渠一側,尚留「老將爺」陳樞墓塚,但其墓地一度被盜,墓碑被砸成兩截用來舖橋,幸而製於乾隆三十七年的斷碑與碑文猶在。 老將爺客家人的身分一經確定,老將院的建築風格就不難確定了。老將院就是在客家人中非常流行的客家圍屋,又叫圍龍屋。據說它起源於東漢時期的塢堡,兩晉南北朝時期盛行於中原地區,後來才隨南遷的客家人盛行於福建等地。客家圍屋在建造的過程中,非常注重風水的運用,這也是它今天看起來有很多奇特之處的原因。」《平頂山晚報》裡對來自金門的「老將爺」陳樞的身世又多了「客家人的身分」的確定,因而讓老將院格局成了「客家圍屋」,關於這段陳樞金門族人無法理解的「身世之謎」,有待進一步考究。 陳樞遷魯屯墾,繁衍成族,現老將莊的陳氏後代已發展到第十四代、四百餘人。陳氏家族每年年三十都還在老將院舉行拜年儀式,源於清康熙二十三年,帝徵調魯山閩興屯藤牌軍出征羅剎(俄國),令正月初一出征,族人年三十提前給他們拜年,祝願出征者,一路順風,平安返回,風俗延續至今。 老將爺、老將莊、老將院,上下三百年,在河南魯山靜靜地,訴說金門的故事。「老將爺使我們村的陳氏宗親無論走到那裡,心中都有一個濃重的故鄉情節,我們也盼望著他所遙望的故鄉金門宗親的消息……」,來自「魯山陳」在《金門鄉情網》的感動留言,也為金門人寫下初識老將院歷史的第一章。
-
聆聽百年的鄉音──魯山陳與金門陳感動連線
修譜修出一段大驚奇! 〈斷線三百年 魯山陳找到金門陳〉,這一周的鄉訊專題,透過《金門鄉情網》內「魯山陳」為尋找血緣身世與金門蕭永奇一來一往的尋根對話,相信《鄉訊》讀者讀到的,是一段不曾想像過的遷徙史,更是一段斷了三百多年的宗族血脈還能重新連結的感動。 過去的文獻、鄉情經驗,福建、澎湖、台灣、南洋是僅有的金門族群活動區塊,沒有人會料及遠在河南的魯山也有金門人血緣村落,而且是橫跨了五個世紀、三百多年的時空。 來自河南魯山的鄉音對話,提供了金門文線的新探索、金門鄉情的新方向。蕭永奇與一群族譜工作者在長期耕耘、辛苦付出後終有了美好回饋。
-
星月無盡進校園─下周一光啟高中強力放送
打出「金門電影」的《星月無盡》四月二十四日在全台二十五家戲院熱映前,一場接一場的「試映會」也邀約不斷,其中一場定三月十六日星期一在桃園龜山鄉自由街的光啟高中舉行,全校三千多位師生將透過教室內的視訊設備,同步觀賞。 為紀念徐光啟、創校於一九七○年的光啟高中,學校的教師、教官、學生頗多來自金門,單是學務處內,學術主任夏金興的母親為古寧頭人、衛生組長李益輝是官澳人也是金門縣議員李麗貌的胞弟,他們都以迎接家鄉電影的心情歡喜等待《星月無盡》。 下周一光啟高中將利用早自習時間放映二十分鐘《星月無盡》試映片,上午八點,全校三千多位師生再集合學校大操場與《星月無盡》導演唐振瑜、策畫侯淑敏及演員面對面進行電影與金門交流、對話。
-
蕭永奇尋找魯山金門族
「老將爺使我們村的陳氏宗親無論走到那裡,心中都有一個濃重的故鄉情節,我們也盼望著他所遙望的故鄉金門宗親的消息,今天看到《金門鄉情網》,倍感親切,我們衷心希望能夠從您這裡得到幫助。」 二○○八年十二月三日,主持《金門鄉情網》網站的蕭永奇突收到來自中國河南魯山的來信,這封信不僅串起了一段跨海的鄉情,更勾引出三百多年前一段跌宕起伏的歷史,來信的「魯山陳」是金門「鬥營人」陳振軒的後代,而「鬥營」指的究竟是斗門或營山(洋山),讓蕭永奇陷入探索與發現。 「魯山陳的一封信,是個人多年來在艱辛的族譜工作歲月裡,最令人感動的迴響」,一九五七年生於金門金沙鎮東珩村、畢業於成功大學電機研究所的蕭永奇,二○○二年以「苦行僧」精神返回金門從事修譜文化產業,經過六年的耕耘,藉由二○○八年十月《金門鄉情網》的架設,一封遠方的信,才驚訝發現河南魯山也有金門人的村落、金門人的足跡。 透過各種文獻線索的串連、統合,蕭永奇大膽的假設,應該有來魯山的數位金門先人,駐紮屯墾荒田,其後參與相關戰役,或從事對國家有極大貢獻的事情,所以營山陳經鍛之妻許氏(1609-1667)卒後,由河南運回金門安葬。后浦頭黃世燃,於清康熙十四年(1675),補授河南汝州司馬,陞署魯山縣事。 蕭永奇也透露,斗門陳氏學考支派及營山陳氏,目前仍在編修中,斗門學考陳氏由陳諸葛負責、營山陳氏由陳水能負責,魯山則陳樞的後代陳志負責,陳志曾是老將莊村的中學老師,對當地古跡、遺存有很強的保護意識。在二○○九年元月,在營山陳水能先生家,向陳志問候,共同表達修譜心願。族譜資料已陸續在收集中,許多精彩的史料也一一浮現。 當適當時機來臨時,蕭永奇將協同陳氏宗親組團前往河南魯山作實地的探訪,預料將會有更多令人驚喜的發現。在河南魯山這一帶,應可發現更多的金門人後裔,藉由修譜,再連結到河南魯山,透過族譜無遠弗屆的連結,真正讓兩岸認識金門,讓金門走向世界。 蕭永奇從來信再比對金門營山陳氏族譜後,陳若令,應是陳若金,即陳經鍛(1610-),其長子陳養浩,諱參,即陳參也,其子陳仕聰、陳仕琴,皆移住河南魯山縣。比對下坑陳氏族譜山外支派,有陳堯倫者,十七世,其三子陳舜美、陳舜忠、陳舜雅。西山外即山外也。呂氏目前無資料可查。另外陳振軒、陳樞父子,在斗門陳氏學考支派族譜,並無肯定的對比,雖有八世陳軒,年代約在明末年代出生,但不敢斷定就是否為陳振軒。 從史料中,蕭永奇又溯自明萬曆年間,金門先民已遷徙至澎湖謀生,隨後至南明時期,鄭成功以福建為根據地,與清朝對抗,當時許多金門先民亦為鄭氏之謀士或官兵,至1651年後,施琅與鄭氏失和,歸順清朝,鄭氏仍持續與清朝對抗。1661年鄭成功在台逐退荷蘭,隨鄭氏者如賢聚兵部尚書盧若騰(1600-1664),後豐港洪旭,是當年逐退荷蘭人收復台灣的輔佐功臣之一。又如浦邊周全斌,亦曾隨鄭氏打敗清荷聯軍,靠清後被封為三等伯,後改為承恩伯; 碧山的陳四明原為鄭鴻逵之參將,鴻逵卒後,託病蟄伏在廈門。施琅在1662年,升為福建水師提督,1668年,清召琅北上,1681年鄭成功次子鄭經去世,施琅復出福建水師提督。 此外,蕭永奇也找到在2007年3月在河南省魯山縣馬樓鄉沙渚汪村發現一部《閩魯豫林氏近支宗譜》,內容提供相當豐富的史料,提供這段歷史的閩人北上屯墾的事情、曾參與遠征俄國的歷史,當不曾出現在官方史料。
-
斷線三百年魯山陳找到金門陳穿越時空金門鄉情網連線河南省魯山縣與金門陳氏族人展開五世紀尋根對話
上下三百年,魯山陳支系自金門來 這是一個從十七世紀到二十一世紀,橫跨了三百四十多年的追根故事。 「我們來自大陸河南省魯山縣,我們村叫老將庄,大部分姓陳,我們稱我們的祖先為『老將爺』,來自金門……」,2008年12月3日,《金門鄉情網》出現了一位來自彼岸的「魯山陳」留言,讓甫上線兩個月的《金門鄉情網》站長,投入金門修譜大業的蕭永奇眼睛為之一亮。 穿越時空,《金門鄉情網》搭橋連線,藉由「魯山陳」與「金門蕭」一封封電子郵件的往返,意外開放魯山與金門陳氏宗族一段古往今來的尋根對話,也挖出清楚了兩岸兩地族人的血緣身世。 《鄉訊》整理、節錄了魯山與金門的尋根對話內容,照見一段迢迢尋根的感動歷程: 「您好: 我來自大陸河南省魯山縣,我們村叫老將庄,大部分姓陳,我們稱我們的祖先為『老將爺』,來自金門,村南有老將墳『欽授昭勇將軍拱薇陳公之墓』,碑文:『公諱樞,字拱薇,昭勇將軍振軒公長子也。先世河南光州固始,唐末從征到閩,居泉州府同安縣浯洲斗營。簪纓世系,代有傳人。康熙初年間,敕授公為昭勇將軍。五年(康熙五年,1666年)移居河南府(今洛陽市),七年(康熙七年,1668年),督墾魯山東南參將庄。』老將墳面朝東南,那是金門方向,他入土之時還惦記著故鄉。陳樞原是鄭成功舊部,與施琅是舊友,康熙初年歸順清廷。村民走訪附近各個村落,得到有記載的從金門來的宗親如下:陳樞,字拱薇,1633─1711,金門斗營。陳振軒,陳樞之父,斗門鄉。陳棟,陳振軒次子,斗門鄉。陳參,1636─1648,斗門鄉。陳若令,陳參之父,斗門鄉。陳光心,字舜忠,1634─1724,金門西山外。陳榮恩,字堯倫 ,1600─1648,金門西山外。陳光淡,字舜雅,1630─1723,金門西山外。朱沖(本姓呂),字生萬,前塘村。呂貞勤,1605─1692,金門西山外。呂仰陽。老將爺使我們村的陳氏宗親無論走到哪裡,心中都有一個濃重的古鄉情節,我們也盼望著他所遙望的故鄉金門宗親的消息,今天看到《金門鄉情網》,倍感親切,我衷心希望能夠從您這裡得到幫助。 另外,我們村還有一個『老將院』,現在只剩八間房屋,面朝東北,據初步鑒定。是典型的客家人圍籠屋。」(2008/12/3魯山陳) 「您好! 來自河南魯山 Email,是令人深感驚奇,在民國八年編修《浯江營東陳氏家譜》,內有記載先民移往河南魯山,相隔三百年後的事今天重逢。如圖檔兩張,內有一則記載:『二房十世經鍛字君勵號若金,配妣許氏生四子,公生明萬曆庚戌年間三月十五日戌時(1610),妣生明萬曆己酉年九月初九日丑時(1609),卒清康熙丁未年六月廿八日戌時(1667),壽五十九齡,由河南運回,葬在前山,坐呂厝豎旗山向山西寨,乃庚甲申寅,築有石碑,立墓誌銘,載明舊譜。 二房十一世養浩名參字子善,配妣蔡氏,生二子,卒葬福州連江縣浦下荷山寺南高處。其子仕聰年廿八歲進河南魯山縣學,配妣張氏,生三子,仕琴配妣黃氏,均移往河南。』您提供資料:陳若令,陳參之父,斗門鄉:即二房十世經鍛,營山鄉。陳參,1636─1684,斗門鄉:即二房十一世養浩,營山鄉。詳細看附表之詳細世系資料,名諱與《浯江營東陳氏家譜》是一致的。 營山村落可在網站村落巡禮金沙鎮營山,這消息我會轉告金門營山的陳氏家族,我們保持聯繫。」(2008/12/6金門蕭永奇) 魯山陳記載,通浯江營東陳氏家譜 「您好: 我的上封信關於陳若金與陳參的信息有所錯誤,抱歉,我問了下村人,魯山的記載與《浯江營東陳氏家譜》是一致的,陳若金及其子陳參(遷至河南魯山縣倉房庄),陳振軒及其子陳樞(河南魯山縣老將庄之先人)應該是一起遷至魯山的,並且陳參之子與陳樞之子都是『仕』字輩。陳參之墓尚在河南盧山倉房庄,這邊亦有記載陳參配妣蔡氏卒葬福州連江縣。」(2008/12/8魯山陳) 「您好: 謝謝您如此快的回復和提供的消息及幫助。關於陳若令和陳參,村民好像是在河南魯山縣的另一個叫燕樓的村庄找到記載的,我中午聯繫一下村民問問具體情況和這之間具體有什麼聯繫,下午給您回覆。康熙初年從金門遷徙過來的有兩支。燕樓這邊這支有較清楚的陳氏族譜記載:唐高宗總章二年(西元六六九年)……陳政公自河南省光州固始縣浮光山入閩出鎮綏安(今漳浦雲霄)平亂……明封開漳聖王……傳至漳湖廿三世,六郎公,八郎公和九郎公三兄弟自泉州晉江瓷頭(即今圍頭)陳卿村入同安浯洲太武山南居,六郎公居坑北號下坑陳……河南魯山縣燕樓村陳姓家族屬六郎公世系房分支長與濟系後代。 而我們老將庄的老將爺陳樞及其父陳振軒的先祖(即上封信提到的牧馬監陳淵)是在唐末的時候由固始直接遷往浯洲(沒有經過漳州,碑文也有記:唐末從征至閩,居泉州府同安縣浯洲斗營),而這一支的線索在金門好像更難尋找。另外,根據我上封信提到的圍籠屋,他們應該是客家人。保持聯繫,謝謝!」(2008/12/9魯山陳) 「陳先生您好! 今天收到了兩封,肯定的,你們的祖先是來自金門營山,再附三張照片,會更明確證明:一、到河南魯山的祖先:在照片DSCF2801中,記載『舜齡,無傳,往河南魯山縣尋聰兄』在金門無傳,在魯山縣可能有傳。在照片DSCF2803中,仕聰、仕琴住河南魯山,據你們資料,其父親陳參也到魯山,所以葬於魯山;二、堯、舜字行:堯、舜字行並不是營山陳氏字輩,但在照片DSCF2801,長房第十世,使用舜字。二房第九世,使用堯字。你寄來的下列名單,肯定是營山人。陳光心,字舜忠,1634─1724,金門西山外。陳榮恩,字堯倫,1600─1648,金門西山外。陳光淡,字舜雅,1630─1723,金門西山外。在第一封信,在你們村落有老將墳,有墓碑及碑文,第三封信說魯山有記載,是否能提供這方面照片。您們尋親,令人感動,我家在金門,現我在台灣,我已請家人向營山陳氏長老轉達,十天後(12月19日),我會回金門一趟,再當面向他們詳細說明,也希望你能留一支電話,以便請營山陳氏宗親與你們對話。在舊譜重修時,表達早期資料散佚,修譜困難,如今你們已經可以對上了。我會說服營山陳氏再重修族譜,屆時也盼你們能夠一起參與。」(2008/12/9金門蕭永奇) 「您好蕭先生:感謝您的幫助。我現在人在福建,這是一位最了解事務的村人電話:15937585×××,他叫陳志。老將墳墓碑的照片我回頭讓陳志給我發過來,欽授昭勇將軍拱薇陳公之墓碑文:『公諱樞,字拱薇,昭勇將軍振軒公長子也。先世河南光州固始,唐末從征至閩,屆泉州府同安縣浯洲斗營,簪纓世系,代有傳人。康熙初年間,敕授公為昭勇將軍。五年(康熙五年,1666年)移居河南府(今洛陽市),七年(康熙七年,1668年),督導魯山東南參將庄。』另外,堯、舜字行的陳光心、陳榮恩、陳光淡屬於唐初從河南固始遷至金門的一支,這一支的家譜在魯山燕樓村的家譜上有詳細記載(乾隆年紀的家譜,不知道是否與您說提的『舜齡、無傳,往何南魯山縣尋聰兄』有關)。而魯山老將庄的老將爺陳樞(父:陳振軒,子:陳仕良)和陳參(父:陳若金,子:陳仕聰、陳仕琴)這一支是在唐末從河南固始遷至金門的,這一支在魯山的家譜已失傳,但與您說的很吻合,來自金門營山。」(2008/12/10魯山陳) 「陳先生你好!上信推論:陳光心,字舜忠,1634─1724,金門西山外;陳榮恩,字堯倫,1600─1648,金門西山外;陳光淡,字舜雅,1630─1723,金門西山外;係金門營山人有誤,正確是他們屬於金門下坑,明初遷徙至金門山外,明末清初到河南魯山。提供以下金門山外陳氏部份資料,讓你核對。另外:陳樞,字拱薇,1633─1711,金門斗營;陳振軒,陳樞之父,斗門鄉;陳棟,陳振軒次子,斗門鄉;金門斗營是否為營山,按上面來看可能是營山人,也可能是斗門人,我會再找。」(2008/12/11 金門蕭永奇) 「您好蕭先生:這是鄉人發來的兩個墓碑圖片;墓碑已不完整,請參考。」(2008/12/17魯山陳) 「陳先生:照片收到了,謝謝!不知在先祖在明末遷移到魯山,現有多少人口,多少姓氏,多少村落,能來信告知!」(2008/12/18金門蕭永奇) 千里傳族音,營山陳氏宗親感驚喜 「陳先生:你好! 昨天早上到營山陳氏長老家,已告知您們萬里外尋親的事情,營山鄉親十分驚喜,感到不可思議。他們已決定重修《浯江營山陳氏族譜》,經費由金門營山陳氏處理,預定2010年配合家廟奠安出版,修譜範圍由營山陳氏開基祖其及後裔。因此深盼你們共襄盛舉,修譜方式很簡單,收集到的資料,用Email傳給我,我這邊匯整後,再回傳編輯後的初稿給你們校稿,這樣一來一去,資料會越來越充實。若有不屬於營山支派,只要與金門有關的,都可以協助處理。營山陳氏在海外的大本營是馬來西亞巴生坡,我也會直接與他們聯繫。族譜是座歷史與地理橋樑,牽引大家相聚。謹此等候你們訊息。」(2008/12/21 金門蕭永奇) 「您好蕭先生:非常感謝!您的消息令我們非常振奮,我會盡快整理出來一份詳細的資料,包括金門營山和其他支派,隨後發來。」(2008/12/22 魯山陳) 「陳先生:你好!你們要參與修譜,這是三百年來的盛事。修譜像是個拼圖,東一塊,西一塊,靠互動式的方式來編修,因此你整理一部份後,就先Email來,以便我去找相關支派來配合。我的好友楊樹清先生,早在二十年前,在台灣澎湖報導有關於金門鄉親部份,其後從事文學報導方面,去年九月,回到金門日報,編輯金門鄉訊部份,在今天的金門日報鄉訊版的鄉訊焦點(http://www.kmdn.gov.tw/town/index.aspx),有報導我的《金門鄉情網》及為你們尋親之事。這件事情,他是以歷史的角度在思考,去趟魯山,我是這樣想,肯定營山陳氏也會來,我想先從修譜,來讓魯山─金門兩邊相互宗親重新認識,到時一定水到渠成。」(2008/12/27 金門蕭永奇) 「您好蕭先生:非常感謝!您的每封來信都讓我們感到振奮,我已於前些天通知村人,盡快整理出來一份,我們也在保持聯繫,整理過程中可能還要再參考一些歷史文獻,走訪一些村落及查看一些墓碑,非常感謝您的幫助,有村人的來信我會及時給您發來,這真是一個盛事,保持聯繫。」(2008/12/29 魯山陳) 「蕭先生:您好!村人陳志告訴我說元旦那天通過您接通了金門族人的電話,但是因回音問題交流不是很方便(我現在在福建)。他說資料草稿已經完成,還要修正完善一些問題。另外,《金門日報》那篇報導我沒找到,因為我當時過了兩天才來收取了您的郵件。不知您能否幫忙把那篇報導的頁面找到並保存下來發給我,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有憑據找縣政府獲取支持。」(2009/1/4 魯山陳) 「陳先生:你好!我在二日中午於營山陳水能家裡,與陳志先生通話,再由水能先生對話,雖然有口音問題,但是水能先生還是很興奮,能為族人的盛事努力,現在也積極在收集資料,預定2101年家廟奠定出版(上次寫有誤)。在2008/12/27的《金門日報、鄉訊版》僅報導:『……金門鄉情網連結金門人:由金門宗族文化推動者,修譜事業工作者蕭永奇獨力架設的全球性網站《金門鄉情網》,十月三日正式上網與散落世界各地金門同鄉見面,一上線即有大斬獲:來自河南魯山的陳姓居民,表明他的家族是清初隨施琅軍隊,自金門營山遷徙而來,且魯山一帶諸多聚落也居住了同時期來自金門不同村落的金門人,金門鄉情網的一小步,竟成連結各代、各地金門人的一大步。……』要在報紙報導,如果先準備相關佐證題材,會比較好,不要有些地方相互矛盾,一旦公開出去,是很難去修正,我想大概在過年前,應會有初步結果,我現在找《金門山外陳氏族譜》的舊版資料,你2008/12/3 第一次Email給我的資料,內有陳參、陳若金、陳堯倫、陳舜忠、陳舜雅等人,請用掃瞄或照片傳三、四張的舊譜資料來,再加上我這邊的《金門營東陳氏族譜》的舊譜資料,我再提供給記者先生去比對作專題報導,這樣會比較完整,請你寫一下,河南魯山的地理位置,魯山縣有幾個村落與金門有關,這樣的資料就足夠了。 《金門營東陳氏族譜》預定每年做兩版稿本,到2101年為止,第一次初稿,預定在過年前完成(本月23日左右),以便返鄉的親人能夠補資料,過年是修譜的時機,很多旅外的人大多會回鄉。如果你能Email部份資料來,我也可以順便補上去。這次回信來,請你告訴我的名字,住河南魯山那一村落,年齡,以便我的記者朋友知道我與誰連絡。我們多次聯絡,未曾請教大名,有失禮處,敬請包涵。」(2009/1/6 金門蕭永奇) 魯山與營山,陳氏族人跨海續宗緣 「肖先生:你好!我把老將庄陳氏家譜及圍屋平面圖傳給你,麻煩你把它傳給我們的族人,以後有事,請用此信箱聯繫。附寄族譜。」(2009/2/2 魯山陳志) 「陳先生:您好!去年年底你們族人來信後,我們更積極的尋找相關的資料。他的來信,有陳堯倫、陳舜忠,在金門山外陳氏舊譜有記載,如附檔所示。 你們的族譜亦於初步整理如附件,按你們的族譜,不是源自金門營山就是金門斗門兩個陳氏村落,我已請兩村落之陳氏長老協助,已便查出陳振軒之父親是誰,金門營山陳氏已在編修中,斗門陳氏有兩支派,一支亦在編修中。暫寫至此,下回再與你聯絡。」(2009/2/3 金門蕭永奇) 「蕭先生:你好!請原諒誤把您稱為肖先生,據墓碑載,陳振軒為鬥門鄉人,陳樞方鬥營人。」(2009/2/5 魯山陳志) 「陳先生:來信收到了,您尋親的事我們已在處理,金門斗門與營山的陳氏族譜,目前皆由我在協助編修族譜。斗門與營山兩村的距離約一公里左右,因之有可能稱之鬥門(與斗門諧音)或斗營,我亦請金門地區從事文史工作者協助查尋,另外是否可提供陳振軒之墓碑碑文全文及其照片,我亦想刊登在金門日報,讓更多人來幫助我們,謝謝!」(2009/2/6 金門蕭永奇) 「陳先生:你好!蕭字,在大陸簡體寫為肖字,現大陸部份蕭氏請求政府改為為蕭字。在你的來信:陳振軒為鬥門鄉人,陳樞為鬥營人。鬥門鄉的閩南音,就是斗門鄉,至於鬥營,可能把金門的斗門村與營山村合稱斗營,因為兩村落相隔約一公里,斗門為單姓村,姓陳,有兩支派,皆在宋末就在斗門居住,我與其中一支派已修譜四年了,由於尚須考證,尚未出版。另外營山為雜姓村,陳姓在元朝在營山居住,目前營山陳氏也是我在協助修譜。在斗門陳氏的舊譜,我們也發現有位陳軒,年代大概在1600年前後出生的人,是否為陳振軒,我們不敢認定。我在網站也意外找出關於你們的文章,以及廈門林氏舊譜的發現,可以推論,施琅當初也帶了不少金門人。在金門的族譜,有記載的就有四本,如下有則金門日報新聞,關於金門黃氏,黃雄在汝州魯山縣百三庄定居的事。你們的祖先是金門人,而且在魯山應有幾個村落祖先來自金門,對我們是金門人而言,更應是大事,編修族譜在金門已成風氣,相信多次的溝通分享,一定能找出來龍去脈。」(2009/2/21 金門蕭永奇) 「蕭先生:你好!陳振軒的墓碑時其子陳樞與陳棟在其康熙32年去世時所撰。由于其墓經常被盜,墓碑被埋地很深,墓碑被挖出時,碑體特濕,所攝照片極不清晰,不能提供有效信息,待以後有清晰照片時,再給你傳去。」(2009/2/25 魯山陳志)
-
斷線三百年魯山陳找到金門陳
上下三百年,魯山陳支系自金門來 這是一個從十七世紀到二十一世紀,橫跨了三百四十多年的追根故事。 「我們來自大陸河南省魯山縣,我們村叫老將庄,大部分姓陳,我們稱我們的祖先為『老將爺』,來自金門……」,2008年12月3日,《金門鄉情網》出現了一位來自彼岸的「魯山陳」留言,讓甫上線兩個月的《金門鄉情網》站長,投入金門修譜大業的蕭永奇眼睛為之一亮。 穿越時空,《金門鄉情網》搭橋連線,藉由「魯山陳」與「金門蕭」一封封電子郵件的往返,意外開放魯山與金門陳氏宗族一段古往今來的尋根對話,也挖出清楚了兩岸兩地族人的血緣身世。 《鄉訊》整理、節錄了魯山與金門的尋根對話內容,照見一段迢迢尋根的感動歷程: 「您好: 我來自大陸河南省魯山縣,我們村叫老將庄,大部分姓陳,我們稱我們的祖先為『老將爺』,來自金門,村南有老將墳『欽授昭勇將軍拱薇陳公之墓』,碑文:『公諱樞,字拱薇,昭勇將軍振軒公長子也。先世河南光州固始,唐末從征到閩,居泉州府同安縣浯洲斗營。簪纓世系,代有傳人。康熙初年間,敕授公為昭勇將軍。五年(康熙五年,1666年)移居河南府(今洛陽市),七年(康熙七年,1668年),督墾魯山東南參將庄。』老將墳面朝東南,那是金門方向,他入土之時還惦記著故鄉。陳樞原是鄭成功舊部,與施琅是舊友,康熙初年歸順清廷。村民走訪附近各個村落,得到有記載的從金門來的宗親如下:陳樞,字拱薇,1633─1711,金門斗營。陳振軒,陳樞之父,斗門鄉。陳棟,陳振軒次子,斗門鄉。陳參,1636─1648,斗門鄉。陳若令,陳參之父,斗門鄉。陳光心,字舜忠,1634─1724,金門西山外。陳榮恩,字堯倫 ,1600─1648,金門西山外。陳光淡,字舜雅,1630─1723,金門西山外。朱沖(本姓呂),字生萬,前塘村。呂貞勤,1605─1692,金門西山外。呂仰陽。老將爺使我們村的陳氏宗親無論走到哪裡,心中都有一個濃重的古鄉情節,我們也盼望著他所遙望的故鄉金門宗親的消息,今天看到《金門鄉情網》,倍感親切,我衷心希望能夠從您這裡得到幫助。 另外,我們村還有一個『老將院』,現在只剩八間房屋,面朝東北,據初步鑒定。是典型的客家人圍籠屋。」(2008/12/3魯山陳) 「您好! 來自河南魯山 Email,是令人深感驚奇,在民國八年編修《浯江營東陳氏家譜》,內有記載先民移往河南魯山,相隔三百年後的事今天重逢。如圖檔兩張,內有一則記載:『二房十世經鍛字君勵號若金,配妣許氏生四子,公生明萬曆庚戌年間三月十五日戌時(1610),妣生明萬曆己酉年九月初九日丑時(1609),卒清康熙丁未年六月廿八日戌時(1667),壽五十九齡,由河南運回,葬在前山,坐呂厝豎旗山向山西寨,乃庚甲申寅,築有石碑,立墓誌銘,載明舊譜。 二房十一世養浩名參字子善,配妣蔡氏,生二子,卒葬福州連江縣浦下荷山寺南高處。其子仕聰年廿八歲進河南魯山縣學,配妣張氏,生三子,仕琴配妣黃氏,均移往河南。』您提供資料:陳若令,陳參之父,斗門鄉:即二房十世經鍛,營山鄉。陳參,1636─1684,斗門鄉:即二房十一世養浩,營山鄉。詳細看附表之詳細世系資料,名諱與《浯江營東陳氏家譜》是一致的。 營山村落可在網站村落巡禮金沙鎮營山,這消息我會轉告金門營山的陳氏家族,我們保持聯繫。」(2008/12/6金門蕭永奇) 魯山陳記載,通浯江營東陳氏家譜 「您好: 我的上封信關於陳若金與陳參的信息有所錯誤,抱歉,我問了下村人,魯山的記載與《浯江營東陳氏家譜》是一致的,陳若金及其子陳參(遷至河南魯山縣倉房庄),陳振軒及其子陳樞(河南魯山縣老將庄之先人)應該是一起遷至魯山的,並且陳參之子與陳樞之子都是『仕』字輩。陳參之墓尚在河南盧山倉房庄,這邊亦有記載陳參配妣蔡氏卒葬福州連江縣。」(2008/12/8魯山陳) 「您好: 謝謝您如此快的回復和提供的消息及幫助。關於陳若令和陳參,村民好像是在河南魯山縣的另一個叫燕樓的村庄找到記載的,我中午聯繫一下村民問問具體情況和這之間具體有什麼聯繫,下午給您回覆。康熙初年從金門遷徙過來的有兩支。燕樓這邊這支有較清楚的陳氏族譜記載:唐高宗總章二年(西元六六九年)……陳政公自河南省光州固始縣浮光山入閩出鎮綏安(今漳浦雲霄)平亂……明封開漳聖王……傳至漳湖廿三世,六郎公,八郎公和九郎公三兄弟自泉州晉江瓷頭(即今圍頭)陳卿村入同安浯洲太武山南居,六郎公居坑北號下坑陳……河南魯山縣燕樓村陳姓家族屬六郎公世系房分支長與濟系後代。 而我們老將庄的老將爺陳樞及其父陳振軒的先祖(即上封信提到的牧馬監陳淵)是在唐末的時候由固始直接遷往浯洲(沒有經過漳州,碑文也有記:唐末從征至閩,居泉州府同安縣浯洲斗營),而這一支的線索在金門好像更難尋找。另外,根據我上封信提到的圍籠屋,他們應該是客家人。保持聯繫,謝謝!」(2008/12/9魯山陳) 「陳先生您好! 今天收到了兩封,肯定的,你們的祖先是來自金門營山,再附三張照片,會更明確證明:一、到河南魯山的祖先:在照片DSCF2801中,記載『舜齡,無傳,往河南魯山縣尋聰兄』在金門無傳,在魯山縣可能有傳。在照片DSCF2803中,仕聰、仕琴住河南魯山,據你們資料,其父親陳參也到魯山,所以葬於魯山;二、堯、舜字行:堯、舜字行並不是營山陳氏字輩,但在照片DSCF2801,長房第十世,使用舜字。二房第九世,使用堯字。你寄來的下列名單,肯定是營山人。陳光心,字舜忠,1634─1724,金門西山外。陳榮恩,字堯倫,1600─1648,金門西山外。陳光淡,字舜雅,1630─1723,金門西山外。在第一封信,在你們村落有老將墳,有墓碑及碑文,第三封信說魯山有記載,是否能提供這方面照片。您們尋親,令人感動,我家在金門,現我在台灣,我已請家人向營山陳氏長老轉達,十天後(12月19日),我會回金門一趟,再當面向他們詳細說明,也希望你能留一支電話,以便請營山陳氏宗親與你們對話。在舊譜重修時,表達早期資料散佚,修譜困難,如今你們已經可以對上了。我會說服營山陳氏再重修族譜,屆時也盼你們能夠一起參與。」(2008/12/9金門蕭永奇) 「您好蕭先生:感謝您的幫助。我現在人在福建,這是一位最了解事務的村人電話:15937585×××,他叫陳志。老將墳墓碑的照片我回頭讓陳志給我發過來,欽授昭勇將軍拱薇陳公之墓碑文:『公諱樞,字拱薇,昭勇將軍振軒公長子也。先世河南光州固始,唐末從征至閩,屆泉州府同安縣浯洲斗營,簪纓世系,代有傳人。康熙初年間,敕授公為昭勇將軍。五年(康熙五年,1666年)移居河南府(今洛陽市),七年(康熙七年,1668年),督導魯山東南參將庄。』另外,堯、舜字行的陳光心、陳榮恩、陳光淡屬於唐初從河南固始遷至金門的一支,這一支的家譜在魯山燕樓村的家譜上有詳細記載(乾隆年紀的家譜,不知道是否與您說提的『舜齡、無傳,往何南魯山縣尋聰兄』有關)。而魯山老將庄的老將爺陳樞(父:陳振軒,子:陳仕良)和陳參(父:陳若金,子:陳仕聰、陳仕琴)這一支是在唐末從河南固始遷至金門的,這一支在魯山的家譜已失傳,但與您說的很吻合,來自金門營山。」(2008/12/10魯山陳) 「陳先生你好!上信推論:陳光心,字舜忠,1634─1724,金門西山外;陳榮恩,字堯倫,1600─1648,金門西山外;陳光淡,字舜雅,1630─1723,金門西山外;係金門營山人有誤,正確是他們屬於金門下坑,明初遷徙至金門山外,明末清初到河南魯山。提供以下金門山外陳氏部份資料,讓你核對。另外:陳樞,字拱薇,1633─1711,金門斗營;陳振軒,陳樞之父,斗門鄉;陳棟,陳振軒次子,斗門鄉;金門斗營是否為營山,按上面來看可能是營山人,也可能是斗門人,我會再找。」(2008/12/11 金門蕭永奇) 「您好蕭先生:這是鄉人發來的兩個墓碑圖片;墓碑已不完整,請參考。」(2008/12/17魯山陳) 「陳先生:照片收到了,謝謝!不知在先祖在明末遷移到魯山,現有多少人口,多少姓氏,多少村落,能來信告知!」(2008/12/18金門蕭永奇) 千里傳族音,營山陳氏宗親感驚喜 「陳先生:你好! 昨天早上到營山陳氏長老家,已告知您們萬里外尋親的事情,營山鄉親十分驚喜,感到不可思議。他們已決定重修《浯江營山陳氏族譜》,經費由金門營山陳氏處理,預定2010年配合家廟奠安出版,修譜範圍由營山陳氏開基祖其及後裔。因此深盼你們共襄盛舉,修譜方式很簡單,收集到的資料,用Email傳給我,我這邊匯整後,再回傳編輯後的初稿給你們校稿,這樣一來一去,資料會越來越充實。若有不屬於營山支派,只要與金門有關的,都可以協助處理。營山陳氏在海外的大本營是馬來西亞巴生坡,我也會直接與他們聯繫。族譜是座歷史與地理橋樑,牽引大家相聚。謹此等候你們訊息。」(2008/12/21 金門蕭永奇) 「您好蕭先生:非常感謝!您的消息令我們非常振奮,我會盡快整理出來一份詳細的資料,包括金門營山和其他支派,隨後發來。」(2008/12/22 魯山陳) 「陳先生:你好!你們要參與修譜,這是三百年來的盛事。修譜像是個拼圖,東一塊,西一塊,靠互動式的方式來編修,因此你整理一部份後,就先Email來,以便我去找相關支派來配合。我的好友楊樹清先生,早在二十年前,在台灣澎湖報導有關於金門鄉親部份,其後從事文學報導方面,去年九月,回到金門日報,編輯金門鄉訊部份,在今天的金門日報鄉訊版的鄉訊焦點(http://www.kmdn.gov.tw/town/index.aspx),有報導我的《金門鄉情網》及為你們尋親之事。這件事情,他是以歷史的角度在思考,去趟魯山,我是這樣想,肯定營山陳氏也會來,我想先從修譜,來讓魯山─金門兩邊相互宗親重新認識,到時一定水到渠成。」(2008/12/27 金門蕭永奇) 「您好蕭先生:非常感謝!您的每封來信都讓我們感到振奮,我已於前些天通知村人,盡快整理出來一份,我們也在保持聯繫,整理過程中可能還要再參考一些歷史文獻,走訪一些村落及查看一些墓碑,非常感謝您的幫助,有村人的來信我會及時給您發來,這真是一個盛事,保持聯繫。」(2008/12/29 魯山陳) 「蕭先生:您好!村人陳志告訴我說元旦那天通過您接通了金門族人的電話,但是因回音問題交流不是很方便(我現在在福建)。他說資料草稿已經完成,還要修正完善一些問題。另外,《金門日報》那篇報導我沒找到,因為我當時過了兩天才來收取了您的郵件。不知您能否幫忙把那篇報導的頁面找到並保存下來發給我,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有憑據找縣政府獲取支持。」(2009/1/4 魯山陳) 「陳先生:你好!我在二日中午於營山陳水能家裡,與陳志先生通話,再由水能先生對話,雖然有口音問題,但是水能先生還是很興奮,能為族人的盛事努力,現在也積極在收集資料,預定2101年家廟奠定出版(上次寫有誤)。在2008/12/27的《金門日報、鄉訊版》僅報導:『……金門鄉情網連結金門人:由金門宗族文化推動者,修譜事業工作者蕭永奇獨力架設的全球性網站《金門鄉情網》,十月三日正式上網與散落世界各地金門同鄉見面,一上線即有大斬獲:來自河南魯山的陳姓居民,表明他的家族是清初隨施琅軍隊,自金門營山遷徙而來,且魯山一帶諸多聚落也居住了同時期來自金門不同村落的金門人,金門鄉情網的一小步,竟成連結各代、各地金門人的一大步。……』要在報紙報導,如果先準備相關佐證題材,會比較好,不要有些地方相互矛盾,一旦公開出去,是很難去修正,我想大概在過年前,應會有初步結果,我現在找《金門山外陳氏族譜》的舊版資料,你2008/12/3 第一次Email給我的資料,內有陳參、陳若金、陳堯倫、陳舜忠、陳舜雅等人,請用掃瞄或照片傳三、四張的舊譜資料來,再加上我這邊的《金門營東陳氏族譜》的舊譜資料,我再提供給記者先生去比對作專題報導,這樣會比較完整,請你寫一下,河南魯山的地理位置,魯山縣有幾個村落與金門有關,這樣的資料就足夠了。 《金門營東陳氏族譜》預定每年做兩版稿本,到2101年為止,第一次初稿,預定在過年前完成(本月23日左右),以便返鄉的親人能夠補資料,過年是修譜的時機,很多旅外的人大多會回鄉。如果你能Email部份資料來,我也可以順便補上去。這次回信來,請你告訴我的名字,住河南魯山那一村落,年齡,以便我的記者朋友知道我與誰連絡。我們多次聯絡,未曾請教大名,有失禮處,敬請包涵。」(2009/1/6 金門蕭永奇) 魯山與營山,陳氏族人跨海續宗緣 「肖先生:你好!我把老將庄陳氏家譜及圍屋平面圖傳給你,麻煩你把它傳給我們的族人,以後有事,請用此信箱聯繫。附寄族譜。」(2009/2/2 魯山陳志) 「陳先生:您好!去年年底你們族人來信後,我們更積極的尋找相關的資料。他的來信,有陳堯倫、陳舜忠,在金門山外陳氏舊譜有記載,如附檔所示。 你們的族譜亦於初步整理如附件,按你們的族譜,不是源自金門營山就是金門斗門兩個陳氏村落,我已請兩村落之陳氏長老協助,已便查出陳振軒之父親是誰,金門營山陳氏已在編修中,斗門陳氏有兩支派,一支亦在編修中。暫寫至此,下回再與你聯絡。」(2009/2/3 金門蕭永奇) 「蕭先生:你好!請原諒誤把您稱為肖先生,據墓碑載,陳振軒為鬥門鄉人,陳樞方鬥營人。」(2009/2/5 魯山陳志) 「陳先生:來信收到了,您尋親的事我們已在處理,金門斗門與營山的陳氏族譜,目前皆由我在協助編修族譜。斗門與營山兩村的距離約一公里左右,因之有可能稱之鬥門(與斗門諧音)或斗營,我亦請金門地區從事文史工作者協助查尋,另外是否可提供陳振軒之墓碑碑文全文及其照片,我亦想刊登在金門日報,讓更多人來幫助我們,謝謝!」(2009/2/6 金門蕭永奇) 「陳先生:你好!蕭字,在大陸簡體寫為肖字,現大陸部份蕭氏請求政府改為為蕭字。在你的來信:陳振軒為鬥門鄉人,陳樞為鬥營人。鬥門鄉的閩南音,就是斗門鄉,至於鬥營,可能把金門的斗門村與營山村合稱斗營,因為兩村落相隔約一公里,斗門為單姓村,姓陳,有兩支派,皆在宋末就在斗門居住,我與其中一支派已修譜四年了,由於尚須考證,尚未出版。另外營山為雜姓村,陳姓在元朝在營山居住,目前營山陳氏也是我在協助修譜。在斗門陳氏的舊譜,我們也發現有位陳軒,年代大概在1600年前後出生的人,是否為陳振軒,我們不敢認定。我在網站也意外找出關於你們的文章,以及廈門林氏舊譜的發現,可以推論,施琅當初也帶了不少金門人。在金門的族譜,有記載的就有四本,如下有則金門日報新聞,關於金門黃氏,黃雄在汝州魯山縣百三庄定居的事。你們的祖先是金門人,而且在魯山應有幾個村落祖先來自金門,對我們是金門人而言,更應是大事,編修族譜在金門已成風氣,相信多次的溝通分享,一定能找出來龍去脈。」(2009/2/21 金門蕭永奇) 「蕭先生:你好!陳振軒的墓碑時其子陳樞與陳棟在其康熙32年去世時所撰。由于其墓經常被盜,墓碑被埋地很深,墓碑被挖出時,碑體特濕,所攝照片極不清晰,不能提供有效信息,待以後有清晰照片時,再給你傳去。」(2009/2/25 魯山陳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