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經樂道
-
金門學文化策略──長期軍管社會壓抑的覺醒
接受台灣研究基金會創辦人、監察委員黃煌雄的邀請,昨天(星期五)是「九二一」之後,我再次踏上埔里停駐三天,到暨南國際大學出席也採訪「第四屆全國文史工作者研討會」,參與也聽見金門文史、《金門學》的聲音在全國文史工作者會議上飄盪,這樣的心情感受特別複雜。 一九九二年初,金馬正處在卸下戰地征衣的解嚴前夕,結合文史工作者的力量,我們開始提案架構《金門學》,一九九六年起推動了《金門學叢刊》三輯三十種的出版,缺少較嚴格的學術規範,但這套叢刊也如江柏煒教授在〈台灣研究的新版圖:以跨學科視野重新認識『金門學』之價值〉論文裡所言「儘管比起台灣在一九八○年代鄉土運動、一九九○年社區營造運動興起後於探詢地方知識的熱潮晚了一段時間,且多數出版並非嚴謹的學術著作,但作為一種對抗長期軍管的社會壓抑之運動,以及去除『台北/金門中心/邊緣』的文化策略,《金門學叢刊》有其重要的歷史價值。」 從《金門學叢刊》出發,金門學研究會成立、金門學學術研討會召開,及至進入全國文史工作者會議作文化後送,尋求的,吸引世人建立對金門土地、文化的了解與尊重、關懷與探索,希冀為金門文化找到對話通路,也能為台灣文化論述找到新路。一個文化策略。如此而已。
-
金嶝大橋評估中──行政院回復同鄉會陳情案
台北縣金門同鄉會理事長黃獻平等人,二○○九年二月十日聯名致總統馬英九請願書,就有關盼興建連接金門與廈門兩岸之「金嶝大橋」一案,二月二十五日收到總統府公共事務室書函回復外,三月四日再收到行政院經建會書函回復,謂已就該橋之經濟效益等進行分析,所作三點說明如下: 一、依行政院秘書處98年2月27日院台交字第0980010362號函辦理。二、為促進金馬地區經濟發展,行政院已責成本會辦理金馬中長期經濟發展規劃,並就興建「金嶝大橋」進行研究。目前本會係針對該橋之經濟效益、對產業之影響與對社會環境之衝擊進行分析。三、惟除前項經濟因素之外,「金嶝大橋」之興建尚有政治、國防、兩岸等因素之影響,政府必須一併審慎考量,俾求周延。
-
出生於台灣宜蘭‧監察院監察委員黃煌雄營造閩南新故鄉
「在一千六百年的歷史長河上,金門幾經滄桑,一度成為『仙洲』,但近半個世紀來,卻一直代表著『戰場』。從古寧頭戰役到八二三砲戰,金門是冷戰的遺物,也是國共對峙的標幟;在海峽兩岸絕大多數人民的心目中,金門仍昂然地象徵著『古戰場』」、「從『古戰場』邁向『世遺』之路,代表金門戰爭與和平的選擇與轉向,也代表兩岸關係戰爭與和平的調整與轉變,更代表冷戰時代戰爭與和平的蛻變與轉向。這也是金門歷史上的第一次,要從『仙洲』、『孤島』、『戰場』努力與世界接軌,航向世界」、「金門已然產生一種自覺運動,並已然信心出航,要將一個『消失的戰地』,變成『閩南新故鄉』」。 完成了《金門閩南文化與戰地文化維護總體檢》調查案後,二○○四年,黃煌雄以〈戰爭與和平〉命題,為《消失的戰地─金門世界文化遺產顯影》專書寫序,也寫下他的金門情感與期待。 一九八八年、戒嚴時期即創辦「台灣研究基金會」進行「台灣族群關係」、「國民國家與台灣歷史」等以台灣主體論述的黃煌雄,卻又對地處福建地理邊陲、兩岸政治邊緣的金門島,有著既陌生又熟悉、既疏離又親切,一種難以言喻的微妙情感。一九九九年起首任監察院第三屆監察委員,二○○八年再連任第四屆監察委員,此一期間,黃煌雄總是對金門相關的調查議題感興趣,《金門閩南文化與戰地文化維護總體檢》、《金門地區排雷工作之體檢》,乃至於金馬與福建小三通施行調查案等,無役不與;去年獲總統馬英九提名再度當選監察委員;又以金門等離島巡察委員的身分重新關注這座他所繫念的島,他甚至每天到辦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金門寄來的《金門日報》跟鄉親讀者一般從第一版看到第八版,關心金門大小事,星期六出刊的《鄉訊》更不會錯過,還會親自打電話與《鄉訊》編者討論版面裡的人與事。愛金門也「監察」金門,做為一個台灣史研究者、官場中有權利的人,黃煌雄,已悄悄地對金門的社會、文化產生影響,而他所努力的,正是要讓金門從「消失的戰地」變作「閩南新故鄉」。 一九四四年九月二十五日出生於台灣省宜蘭縣的黃煌雄,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訪問學人,三任立法委員、一任國民大會代表,兩任監察委員,學術與政治兼具,著作也多,有《論戰國時代合縱與連橫》、《革命家:蔣渭水》、《蔣渭水傳:台灣的孫中山》、《台灣抗日史話》、《國民黨往何處去》、《到民主之路》、《台灣的轉捩點》、《國民黨支配時代的結束》、《從抗爭到執政》、《建國新藍圖》、《在哈佛的沉思》、《還政於民──國民黨黨產何去何從?》、《兩個太陽的台灣──非武裝抗日史論》、《人民的力量──蘭陽平原的雨月四十八天》;從這張涉獵廣、豐富性的書目中,可照見黃煌雄所堅定的「台灣主體」、「台灣意識」,但他不莽撞,是個心如海闊,身段柔軟,懂得愛與包容,有深厚學理根基與人文素養的人,讓他不致深陷狹窄的台灣論述泥淖。因之,他能從台灣看到金門,也能從金門看到世界。 黃煌雄與金門結緣,始於赴任監委之初的《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案,他為了這個案子在全台灣也到金門走了八個月之後,驚艷金門的閩南聚落,文化如此完整豐富,「敢說全台灣只有金門才有『面』的地位和份量」,又接續對金門的認知與理解,二○○○年起說服尹士豪委員,共同投入《金門閩南文化與戰地文化維護總體檢》調查案,甚至廣邀金門產、官、學界一起到監察院召開諮詢會議,他感性說出投入金門文化的維護,「不僅僅是為了金門,而是為了整個台灣,包括中國」,後來,經他的奔走,才有大型的「二○○三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在金門登場;閩南與戰地文化的基礎上,他再大力支持,推動金門登錄世界文化遺產的計畫。 金門土地、文化情感的投入與延伸,黃煌雄所創立的台灣研究基金會在舉辦「全國地方文史工作者研討會」時,也因他的堅持,從第一屆到第四屆,金門的文化論述不曾缺席。 曾與前蘇聯總統戈巴契夫共飲金門陳高的黃煌雄說他心裡有個夢,營造閩南新故鄉外,希望有一天,金門真的是登錄成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
金門學與台灣論述開展對話
金門學的緣起架構及發展影響昨在第四屆全國文史工作者研討會有力發聲 什麼是地方,眾聲喧嘩中建構地方學 「什麼是地方?從台灣歷史變遷上、社會結構、行政、法律制度上看─地方(Place)是一連串社會結構不斷建構實踐的過程在國家力量介入下區分……,包括記憶、記錄、詮釋(地方史)、意識、認同、及各層面的創造與實踐(地方學),形成各種歷史空間不斷辯證交會下的空間型態。」 ─鄭水萍〈台灣地方文史與地方社會結構變遷〉 「什麼是地方?當地性的分析─落在當地是在場的一項基本特徵,在現場中呈現的就是當場。藉身體帶到場的在場,以及當地性。點─位置─地方─空間……展開來看,身體介入了存在與外在實在的空間鍊條,它切斷了『中心位置』與團聚於一處而環繞此中心之『地方』,兩者的純粹連繫。簡言之,位置和地方被身體介入而切斷了,但也因此而展開了。」─蔡瑞霖〈台中二十號倉庫及鐵道藝術村的現況與前瞻〉 「什麼是地方?地方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基本概念,甚至可以說人文地理學就是地方的研究。但地方同時也是一個包裹於常識裡面的字眼,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兩者的交纏使得這個名詞充滿了魅力。你搬進宿舍裡,貼上海報,在桌上放一些書,等等。然後,這個空間就變成了你的『地方』。北緯40.46度、西經73.58度,對你可能沒甚麼意義,但如果我們知道那指的是甚麼『地方』感受可能就大不相同。」─王志弘〈地方社會的結構〉 「什麼是地方?」停辦了五年後,由台灣研究基金會接續主辦的「第四屆全國地方文史工作者研討會」昨(六日)一連三天在南投埔里的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文學院國際會議廳登場,三十多位文史專家、一百三十五位來自閩、台各地的文史工作者,聚焦「社區營造與地方文化發展新趨勢」主題進行論文發表與研討;圍繞著「地方文化發展」的題目,「什麼是地方?」幾乎每位與會學者都會提出解構、論證,再次深化了「地方學」的建構。 在環繞著台灣主體論述的「地方文化」文史工作者會議中,地處福建省的金門地區文史脈動,〈地方學與地方文化─,《金門學》的緣起、架構、發展及其影響〉,也是一個被經驗分享、討論的區塊。 《金門學》的聲音,與台灣文化唱和。全國文史工作者會議聽得見。 文史工作會,文化產業社區營造平台 由台灣史研究學者、監察委員黃煌雄創辦於一九八八年的「台灣研究基金會」,在台灣研究還不能編入各大學必修課程的政治禁忌年代,台灣研究基金就已出發找尋並建立台灣主體性的文化論述,舉辦「台灣族群關係」營隊、「國民國家與台灣歷史」系列講座;台灣解嚴以後,看到各地文史工作者洋溢熱情應運而生,但又資源有限、交流也不夠;有鑑於此,台灣研究基金會乃延續十多年來為建立台灣主體性而努力的成績,結合文建會的力量,自二○○二年起,共同主辦「全國地方文史工作者研討會」,第一屆到第四屆。從台北劍潭海外青年活動中心到南投暨南國際大學,地方文史工作者研討會已發展成全國最大規模、最具影響力的全國性文史會議,提供了一處地方文史工作者與社區文化工作者在文化產業、社區營造與文史最新資訊、創意經驗分享的交流平台。 在文建會指導下,此次由台灣研究基金會結合國立暨南大學人類學系、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及南方文史工作室合辦的「社區營造與地方文化發展新趨勢」研討會,議程扣合了十個專題:地方文史與地方文化、地方學與地方文化、宗教地緣與地方文化、鄉志編著與地方文化,博物館與地方文化,空間改造與地方文化、媒體與地方文化、文化創意與地方文化、藝術村與地方文化、無形文化資產與地方文化;探討的區域遍及美濃研究,眷村空間改造,客家地方文化產業、原住民拉勞蘭部落獵人學校、花蓮大港口原住民、寶藏巖、台中二十號倉庫等。台灣地方論述外,金門的文史議題也未缺席,延續第一屆所設定的〈近十年金門地區文史工作成果之初探──兼論地區文史工作與政府之互動關係(1990─2001)〉論文發表,第四屆再以〈地方學與地方文化──《金門學》的緣起、架構、發展及其影響〉為論文題目,重新觀察、探索金門文史資源、研究、變化,對外產生的影響。 昨天開幕的文史工作者研討會,《金門學》與美濃研究、邊陲社會及其主體性等議題並列在國史館館長林滿紅主持的第二場專題「地方學與地方文化」中同作論文發表、討論。 金門學研究,台灣文化論述開新議題 《金門學》係金馬戒嚴末期,民間文化意識覺醒下,一九九二年三月才經由「金門縣政建設研討會」中作研究、出版提案,之後逐漸形成概念的名詞,此後官民歷五年時間的架構、推動,完成三輯三十種《金門學叢刊》的面世,並衍生出「金門學研究會」、舉辦兩屆「金門學學術研討會」,使得《金門學》漸成型為一門獨立學科,廣泛被研究、討論。 從《金門學叢刊》的出版出發,《金門學》的發展,不止影響到金門文化的能見度,被重視、論述,也對台灣「地方學」的興起產生衝擊,《金門學》之後,《台北學》、《澎湖學》、《宜蘭學》、《雲林學》、《彰化學》等地方學才相繼出現。 金門在中國、台灣兩岸之間,作為地理上一個孤立的區塊,一九四九至一九九二年,又有四十三年時間長處戰地狀態、軍管現實,成了一政治「禁地」,除了軍事,金門的歷史、文化面,罕被外人觸及,論述。《金門學》的建構,給了金門人整理、思索自身土地命運與文化未來的機會,也為以台灣為中心的台灣文化論述提供新的探索方向,一九九七、二○○○年行政院新聞局圖書類金鼎獎兩度頒給了《金門學叢刊》,第一次得獎評語點出了這樣的意涵,「長期關懷金門的歷史軌跡,人文傳統以及文化史料,試圖全方位呈現金門與台灣、大陸、南洋的唇齒相依的關係,及其不盡相同的社會體制與文化條件。這套叢刊具深遠的客觀學術價值,為台灣的鄉土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探索方向。」 在地方學與地方文化的發展氛圍下,第四屆全國地方文史工作者研討會中的地方學與地方文化專題中,以《金門學》為例,藉由《金門學叢刊》的緣起,建構,觀看、體察《金門學》的發展及其影響,照見一座被政治封鎖、軍事封閉的島嶼,如何透過《金門學》的推動,建立起地方學根基,再成功地進行地方文化輸出,會中,也舉二○○六、二○○八金門縣文化局結合金門學研究會,分別在金門文化局、台中中興大學,兩度舉辦「金門學學術研討會」,為《金門學》與外界聯繫作重大觀察點;發表了李仕德〈金門旅日華商陳國樑與泰益號〉等十五篇論文,二○○八發表了陳春聲〈身分認定與籍貫問題:以明清之際金門及鄰近海域『海盜』的研究為中心〉等十五篇論文。 第二次由金門縣文化局主辦,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與台灣敘事學學會承辦的「二○○八金門學學術研究討會」,定出了「烽火僑鄉,敘事記憶──戰地、島嶼,移民與文化」主題,十五位論文發表人,除了任教於金門技術學院的唐蕙韻係金門籍外,其他都是在台灣出生、成長的學者,論文中也諸多金門與台灣等外界關係,連繫的論點,如林志龍、張傳聖〈天主教與金門(1950──70s)、江柏煒〈台灣研究的新版圖:以跨學科視野重新認識『金門學』之價值〉、蔡相煇〈鄭成功家族與金門〉、戴寶村〈烈日灼金門──《台灣日日新報》中的金門敘事〉、林正珍〈『消失』在台灣歷史文化中的金門〉、陳益源〈在金門與越南之間〉等。 「二○○八金門學學術研討會」的與會者來自各方,有中國大陸、日本、韓國、香港及台灣本島等地的學者,實質上已是一場國際研討會型態,在「烽火僑鄉、敘事記憶」的主題下,又分出四大子題:「海洋、家國與離散」、「近代台灣體系下的金門」、「金門的族群與身分移動」、「歷史記憶與金門想像」,就一個更大的東亞、南洋,甚至是整個亞洲文化圈的視野來探討金門,台灣和其它國家之間的關係,會中另一值得注意的議題,在於「亞洲視野下的金門學圓桌會議」,由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林富士主持,邀請蔡英文、王秋桂、陳春聲、白永瑞、吳密察、戴寶村等不同領域的政治、歷史學者與談,激發出不少火花,拓展了《金門學》更寬廣的視野。林富士強調封閉的金門之門打開後,就是一個出發的、開放的、機會的門,如果從中國歷史的發展來看,最少從唐、宋時期的開始,就整個中國跟海洋文明接觸的一扇門,從這個角度來看,金門就是一個樞紐,一個門戶,最少在閩南這一帶,它是中國所有物資、所有人員走向更廣闊的海洋世界的一個重要門戶;前陸委會主委蔡英文就兩岸之間的金門拋出了一個「邊界」思考,「金門是在台澎金馬四個主要的島嶼組成的中華民國現在的領域裡,在她(中華民國)的疆土之內,所以她跟廈門之間有這樣的一種傳統的觀念,邊界概念你怎麼把它建立起來」;東吳大學講座教授王秋桂希望所謂的《金門學》落實到以「村落」為基本單位的一個研究,再者,「金門一定要跟別人比較才能知道跟別人的同在那裡?異在那裡?才能夠做一個意義的研究」;韓國延世大學歷史系教授白永瑞認為《金門學》不只是一個地方的、小小金門的一個學科,它必須跟台灣還有東南亞間作溝通,而《金門學》跟全球化要如何連結,處理、分析這樣的一個關係,是比較複雜的問題;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吳密察提出金門史與台灣史的一個比照、比較,「可能有助於我們把金門特色突顯出來,有時候這樣的比較、對照,可能會讓我們看到一些當地人習而未見的東西」,同時,他也認為金門雖然是中國大陸沿海的島,但卻不是一個孤立的島,而是島群中的一部份,但從台灣史切入,「台灣史是不是只有台灣島,或者只有台澎,如何把台澎金馬都寫進台灣史,這對於台灣史的書寫來說,真是非常大的挑戰,老實說目前為此可能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甚至於可能還有一些人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廣州中山大學副校長陳春聲提醒,如果把台澎金馬看成一個區,大陸看成另外一個區,他不太以為,這二個區域真的是壁壘分明,或是真的可以劃的那麼清楚的,「金門剛好是這二個區域的邊界,如果以金門人的活動去寫台灣歷史,會不會有另外一個台灣呢?」因此,他認為很多事情要反過去想,不是隨便在講講核心與邊陲的關係或講講行政區域,「而是要找到內在的機制和脈絡,重新把歷史地域的中心建立起來」;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戴寶村認為回到歷史學最根本的地理空間、時間跟人的這幾個層面,也許更可以開拓關於金門的研究,「我們看金門其實是可以用一個福建金門的地緣關係,台灣金門或者東亞金門地緣關係來看」。 文化的金門,不再封閉孤立歷史區塊 〈地方學與地方文化─《金門學》的緣起、架構、發展及其影響〉在全國地方文史工作者會議上發聲,從《金門學叢刊》的出版推動、「金門學研究會」的成立,再到「金門學學術研討會」召開,其中又從聚集各國學者參與的「亞洲視野下的金門學圓桌會議」所發出的聲音來定位「金門學》。 立足本土兼具多元視野下,透過《金門學》的脈絡,可觀看到金門已不再是一個封閉的、孤立的歷史、地理區塊;《金門學》所擁有的豐富元素、語彙,已具備發展成一門獨立學科的條件。 《金門學》不斷開新議題,也顯示了不僅具有地方學特色,更已提高到亞洲視野、全球化意涵格局,也為台灣的地方學與地方文化發展建立值得參考、借鏡的模式。
-
出生於金門古寧頭‧菲國父獄中詩譯者李明堂亦谷詩草流離心
「征帆遙指海之東,千頃汪波入眼中,萬卷圖書隨客路,一江花月漾春風,經年相聚難為別,七字耽吟興不窮,最是蒼茫雲樹感,相思異地兩情同。」──李明堂〈送許君書鶴之甲描朗岸〉 一首詩,寫一個大時代,描一份流離心。 李明堂,生前因漢譯菲律賓國父扶西‧黎剎〈最後一別〉獄中詩十四首而知名於菲華社會;他個人的詩才情,卻必須等到辭世三十年後,經由子孫的整理,才得一冊不完整的《亦谷詩草》,集內,前卷〈黎剎博士獄中詩〉、後卷〈亦谷詩草〉,譯詩與創作並陳、菲國國父與金門詩人交疊,悲烈之氣、空谷之音,沁人心扉。 李明堂,長期漂流在外,一個被原鄉金門遺忘的才子詩人。 「馬尼拉市之金門人在文化界之前輩,最負盛名者首推李明堂先生。明堂老先生之祖父李慈仲,早於西班牙統治菲島時代即到菲經商。元配傅氏,後浦人。慈仲老先生抵菲後再娶菲女。子李朝來,一九○八年由泉州澳土乘帆船到馬尼拉。不久,與人合資開碾米廠,並任華僑商會會長,返金後,曾任金門商會會長。慈仲老先生長孫李明堂,自幼喜詩文,一九一二年隨父李朝來到菲,一九一六年回國升學,入集美中學。畢業後就讀福州協和大學。兩年後返菲再入菲律賓大學深造。畢業後從商,工餘以詩文自娛,並翻譯菲律賓國父扶西‧黎剎獄中詩十四首,開華人以五言近體詩譯黎剎詩之先河」,這是曾創作長篇小說《落日故人情》的金門旅菲作家翁華碧於一九八七年在〈一片鄉音滿堂鄉情〉文中對李明堂的簡短記事;再藉助吳普霖作於一九五六年的〈李明堂先生行述〉文獻,可再得「君就保險業有年,會故鄉不靖,乃奉母挈眷屬南渡,食指眾,歲入或不足於供承歡北堂怡怡如也,既丁母憂哀毀逾恆喪葬大事,不以貧廢禮。嘗任重慶日報總編輯,未幾棄去,復執保險業以迄於卒之日」。 一九○一、清光緒二十七年四月十一日出生於金門金寧鄉古寧頭的李明堂,祖父李慈仲、父親李朝來、母親陳氏,家有兄弟姐妹五人。一九二一年,李明堂年僅十二歲時就給父親帶到呂宋島、入菲律賓中西學校,四年後又奉父命回國求學於集美中學、福州協和大學,在中國讀了兩年大學後回到菲國省親,索性留在菲律賓大學攻讀商科,學成後協助父親李朝來經商,李朝來與人合夥經營的碾米廠頗具規模,後來被一把大火燒掉了所有心血,心情鬱悶,歸老故鄉;後來轉入保險業的李明堂也一度回國發展,以其深厚的中西學底子,一度擔任《重慶日報》總編輯,見中國局勢動盪,再奉母攜眷南渡,一九五六年元月十日,以五五之齡,終老馬尼拉客途。 李明堂的一生,在漂流中尋找落點。本質上是個文人的他,卻得遵父命,忽東忽西、故國異國飄走,也得為生計守父業,家道中落後再轉往保險事業發展,漂零之感,只能託付詩酒,「一入侯門似海深,茫茫來日感難禁,美人歌舞誰知己,豪傑風塵有賞音。杏眼盡看天下士,藕絲偏繫客中心,此時逆旅歡相遇,也似風雲際會臨。」〈紅拂〉七言絕句裡,他寫下塵世好飲既醉之情;「白雲親舍望悠悠,帽影鞭絲又一秋,夢裡家山成浩劫,客中身世付浮漚,幾時得志承甘旨,萬里投荒豈壯遊,猛憶北堂萱草意,天涯悔作十年留。」〈遊子吟〉裡,他道盡異地神遊故土之思。 來自漂泊的重量,淒美與悲懷,李明堂堪作海外金門寫詩第一才子了,可與留在古寧頭家鄉的詩文家李朝啟齊名、合為島內外「金門詩雙李」。 詩創作外,李明堂人生的另一精采處是在高難度下,他以五言近體漢譯出菲律賓國父扶西‧黎剎的〈最後一別〉獄中詩十四首傳世之作。一九四六年脫離美國殖民、菲律賓共和國誕生,撫今思昔,菲人咸歸功於黎氏倡導革命,以熱血灑遍全菲之民族;「雖然黎剎之志事,固可傳矣。明堂先生獨雕肝鏤腎,呼吸感通為譯中之作其詩,固可與黎剎而並傳也」,柯伯行不吝寫李明堂「固可與黎剎而並傅」的讚嘆。 行述李明堂短暫的一生,吳普霖謂其人格特質「和易罕言,吶吶若無所能,至於義所當為,則奮勇以赴,不稍踟躕,勞怨弗辭,曠所業毋或悔人以是多之」,而其詩世界「詼諧雅謔,獨闢蹊徑,自朋樽紀趣促席清談,以至社會頹風糜俗,一一見諸吟詠,觸緒興懷言之有物,滑稽突梯工妙可喜,天賦也」。 李明堂過世三十年後,原稿多已散失,他的公子李敦爾展開蒐尋行動,從父親生前在菲島與同好發起成立的「南薰吟社」著手,得七十四首絕句,與所譯黎剎獄中詩同列,一九八六年完成《亦谷詩草》出版,被淡忘的亦谷詩心,如同黎剎獄中詩,再一次被傳唱。
-
許冰瑩央視發聲──今受小崔說事談話節目專訪
擁有數億觀眾收視的北京中央電視台(CCTV)熱門談話節目《小崔說事》,今專程從金門、廈門請來兩位國共冷戰時期的「廣播女兵」許冰瑩與陳霏霏作錄影訪談,預計周日播出。 兩岸軍事對峙的年代,許冰瑩是金門廣播電台對廈門共軍弟兄廣播喊話的軍中播音員,陳霏霏是廈門廣播電台對金門國軍弟兄廣播喊話的軍中播音員,兩人隔海、隔空喊了許多年後,今天將一起在北京中央電視台再「喊」一次,但這次喊的是「和平」。 出生於金門、既是作家也是畫家的許冰瑩,刻在廈門大學中醫學系就讀,昨天已與陳霏霏一同自廈門飛往北京,今(周末)下午三時三十分將進入中央電視台崔永元主持的《小崔說事》攝影棚作九十分鐘錄影對談,金廈昔日兩廣播女兵會擦出何種「火花」?值得等待。
-
穿越時空的交會──菲國父與金門移民客的碰觸
上一周的《鄉訊》刊出〈等待 馬英九許玉音再續畫緣〉專題報導後,引發了許多溫馨的回響,讓「等待」一詞在金門蕩漾;總統與畫家的故事外,這一周的《鄉訊》,遠離金門,前進呂宋,推出〈最後一別,黎剎獄中詩感動再現〉,則是菲國國父與金門詩人穿越時空在心靈深處相會的動人樂章。 「別矣吾愛島,太陽所睠顧,東海稱明珠,已非舊樂土」……,扶西‧黎剎行刑前的獄中詩感動了菲律賓人,也是催生菲律賓共和國誕生的重要心靈力量,詩經由金門旅菲詩人李明堂以五言近體漢譯,再騷動菲華社會。 黎剎的發跡傳奇,李明堂的生平背景,金門人了解有限,透過南僑口述歷史帶回的史料,在台灣「二二八事件」悲傷歷史氛圍的今天,讓我們換個現場,讀一篇悲壯的史詩,也讀一個金門異鄉人漂流的詩心。
-
最後一別黎剎獄中詩感動再現 傳唱不絕菲律賓國父扶西黎剎獄中詩十四首金僑李明堂首開五言近體詩譯
最後一別,李明堂五言近體譯黎剎詩 一、別矣吾愛島 太陽所睠顧 東海稱明珠 已非舊樂土 拚將憔悴身 欣然獻與汝 縱然身豐美 光澤多生趣 於君可效忠 捨身何猶豫 二、浩浩沙場上 鬥爭騰熱血 幾輩已成仁 無畏見英烈 桂柏百合香 何心問鄉物 或死斷頭臺 或於臨陣滅 為國與為家 一例無區別 三、我死知何時 一見曙光露 白日將來臨 陰霾將自破 使能染曙光 將余碧血注 血灑正當時 新光揚紅煦 四、憶昔童時 愛汝常入夢 壯歲氣如虹 唯汝最繫想 吁嗟東海珍 望君心嚮往 願君得意日 昂頭莫淚湧 無復縐眉頭 勿作忸怩樣 五、我生多熱情 有如夢中耳 哀我垂死魂 為汝一讚美 偉哉我沉淪 爾起我亦喜 我死爾得生 死仍宇宙裡 地下雖長眠 有土同棲止 六、有花偷茁芽 雜在墓旁草 難逃爾眼簾 彼花膽何小 試吻此花枝 是我精魂繞 墓門冷清清 吾眉自分曉 感爾溫存意 噓拂香裊裊 七、明月吐清光 冷靜維我矚 曙色當我頭 疾馳射晨旭 虎虎墓前風 怨聲難約束 片碣有鳥棲 為唱和平曲 八、雨水化為雲 陽光為蒸發 我死怨氣多 隨雲以飛拔 仁人哀我殤 宵禱常無缺 國魂如有知 為我祈天闕 使我長安寧 得與上界列 九、請為禱上天 願天佑彼輩 或死敵人刀 遭時何太晦 或鋃鐺受刑 慘酷無前例 或為慈母慈 涕淚落衣 袂嫠婦與孤兒 楚囚常相對 更祝吾宗邦 自由無罣礙 十、暮色已蒼茫 展開籠墓畔 應知墓中人 守夜每達旦 毋擾其安寧 勿窮其譸幻 爾倘聞歌聲 是我歌聲顫 吁嗟吾祖國 為君歌繾綣 十一、吾墓毀壞日 片石亦無有 十字架不存 從何記誰某 土壤任耕犁 灰塵四方走 雖然化灰塵 鋪地共長久 十二、雖然名不留 不留亦何悔 君囿與溪山 去來大自在 為君誦清音 送君耳邊際 光明與異香 設想常精彩 耿耿獻所知 喋喋語無改 十三、宗邦吾敬愛 愁腸多凄切 聽乎菲律賓 聽我哀永訣 願將世上親 付君好作別 此去無暴君 奴僕等虛設 真宰領一方 真理永不滅 十四、別矣吾父兄 破碎我魂魄 別吾兒時侶 破家共晨夕 已矣好抽身 我生多勞役 再拜謝上天 苦日賸此刻 別矣外來賓 良朋吾所嫟 別矣諸有情 一死可安息 原著:扶西黎剎 譯者:李明堂 亦谷詩草,穿越時空現菲國悲烈史詩 今天,一個悲情的日子,台灣「二二八事件」爆發六十二周年紀念日。 在這樣的歷史氛圍裡,我們把時空移向一百多年前的菲律賓,年僅三十五歲的醫學博士扶西‧黎剎(Dr.Jose Rizal),被以誹謗宗教鼓吹革命、非法集會之罪,處以極刑;法官在庭上宣讀判詞,黎剎則抓住最後時間奮筆寫詩。一八九六年十二月三十日,天未明,愛人約瑟芬來訪,痛哭於獄中,並在神父見證下,約瑟芬與黎剎匆匆舉行婚禮;黎剎交給她題為〈最後一別〉獄中詩,數小時後,行刑時間已到,從容就義。 亡後,被菲律賓人尊為國父的扶西‧黎剎(1861-1896),所遺留下來的〈最後一別〉獄中詩十四首,「別矣吾愛島」、「別矣吾父兄」、「別矣外來賓」、「別矣諸有情」……一句句的「別矣」,在「一死可安息」落定,詩句傳唱百年,打動一代又一代的菲國人民心靈。 〈最後一別〉成詩四十餘載後才有了中文版,旅居菲律賓的金門古寧頭人李明堂,中西學造詣佳,首開嘗試以五言近體翻譯出,讓黎剎又哀婉又驚心動魄的詩境也能流傳於華人社會。 黎剎的獄中詩中譯版、譯者李明堂的金門身世及翻譯背景,熟悉於菲華社會;但對遠在金門的家鄉人而言,卻是一個陌生的區塊。直到二○○八年十二月五日,金門縣政府由董群廉、王先鎮、王金鍊等人組成的鄉僑訪談口述歷史小組來到菲律賓,以二十天的停留時間,全面探訪菲僑的生命史,也因而找到了黎剎、李明堂與翻譯黎剎詩的相關史料。 口述歷史小組從李明堂之子李敦爾為紀念父親所出版的《亦谷詩草》中,除了發現李氏留下的七十四首古詩,也看到了完整的黎剎博士獄中詩譯文、黎剎博士傳略。 又字「亦谷」的李明堂,後人透過《亦谷詩草》,讀到的不止是一位金門人在動盪時代流徙異國的鄉心、詩境,也看到他與同樣是詩人出身的菲國國父黎剎穿越時空的情感連繫。 黎剎博士,以熱血灌菲律賓自由之花 收錄在《亦谷詩集》中的一篇〈黎剎博士傳略〉,為我們提供了一段〈最後一別〉獄中詩作者、具華人血統的扶西‧黎剎動人的生平傳略: 「公元一八六一年。菲律賓群島之喀南巴村莊。有異人扶西黎剎誕生焉。其先世固華人血裔。父為殷實農戶。好任俠。有義氣。母亦名門閨秀。知書識字。家庭間晏如也。氏年三歲。母教之讀。稍長就外傅。十一歲入馬尼拉之雅典書院。五年畢其業。以最榮譽得文科學士學位。年方十六耳。嗣進聖多馬大學攻哲學。又分工在雅典書院習農科。並以餘晷學醫。旁涉圖書雕刻。二年後畢業農科哲學。時菲律賓統治於西班牙。駐防軍魚肉平民。氏嘗昏夜遇軍曹途中。倉卒間未脫帽為禮。竟遭毒毆。又拘禁之。氏憤甚。遂立志出洋留學。以策動革命。入西京馬得里大學。文哲與醫科兼程並進。而於世界學問。無所不窺。而無所不精。通二十二種語言文字。入其堂奧者三。即西班牙文法文與意大利文也。在西京二年。得醫學博士學位。翌年得文哲學位。旋去而之德。專攻法律。並從名手治眼科。其生平傑作《勿觸余》小說。即在來比索出版。勿觸余者。以生動之筆法。優美之修辭。寫僧侶之無道。軍政之橫暴。使世上之人。知有菲律賓民族呻吟於鐵蹄之下,其書一出。洛陽紙貴矣。氏生平著作等身。皆暴露殖民地政府之失。嘗往來英德比利時之間。結交其朝野豪傑之士。與之討論社會興革大計。以是當局忌之甚。其學醫也。以母失明故。歸家後為奏刀圭。而雙眸豁然開朗。遠近譽之為神。所居村莊。背山面湖。肥田萬頃。然土地屬於「妥密議克」僧院。闔村佃戶。歲納租金焉。後以增租事與佃戶爭執。總督按兵。如臨大敵。盡驅佃戶出境。黎氏家族亦在驅逐中。時氏在香港行醫。迎其母若妹來港。有久居之志。適英人有北婆羅洲拓殖公司之設。氏欲藉此機會。移殖村民。托庇於大英帝國肘腋之下。為鼓吹革命及供應軍械之根據地。一面草擬大綱。組織菲律賓大同盟。廣事宣傳。無遠勿屆。氏因遄歸馬尼拉。部署一切。惜事未成而為西班牙政府所執。時一八九二年七月七日也。遣戍於菲律賓南方之老必旦荒島垂四年。西政府方有事於古巴。氏以軍醫請行。總督許之。恢復其自由。會菲律賓各地革命軍蜂起。氏赴西京方半途。總督發手諭擒之於舟中。幽於馬尼拉之山鐵戈砲臺。而委軍事法庭訊鞫之。定氏以誹謗宗教鼓吹革命。與非法集會之罪。處以極刑。死之前一夕。成獄中詩十四章。激昂愾慨。以發其眷戀國族之熱腸。法官來獄中宣讀判詞。氏奮筆書名。態度自若。其在歐時。嘗恨殖民地僧侶之虛偽。因改變其宗教觀念。加入自由兄弟會。至是有神父多人於獄中勸其改過自新。專一信念。俾死後靈魂。得免沉淪。氏峻拒之。天未明。愛人約瑟芬痛哭訪於獄中。乃由勸善之神父草草行婚禮。距行刑僅數小時耳。氏從容就義。年方三十五。謂將以自身熱血。灌溉菲律賓自由之花。時一八九六年十二月三十日也。至今土人立碑紀念。尊之為國父焉。論曰。子輿氏謂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行拂亂其所為。以黎氏之天才。使生而為自由國民。將取爵祿如拾芥。享室家之樂。死於兒女子手中耳。顧激於亡國之痛。奔走號呼。至以身殉。雖志事可悲。然其成就亦大矣。」 菲華社會,李明堂譯獄中詩影響深遠 黎剎的紀事,扣緊他短暫的三十五載人生,讀來令人熱血沸騰;而他用生命換來的〈最後一別〉(MY LAST FAREWELL)獄中詩,經由金門菲僑李明堂以五言近體詩轉成中文,從第一行「別矣吾愛島太陽所眷顧東海稱明珠已非舊樂土 拼將憔悴身 欣然獻與汝 縱然身豐美 光澤多生趣 於君可效忠 捨身何猶豫」對菲國土地生命的詠嘆到最後一段「別矣吾父兄 破碎我魂魄 別吾兒時侶 破家共晨夕 已矣好抽身 我生多勞役 再拜謝上天 苦日賸此刻 別矣外來賓 良朋吾所嫟 別矣諸有情 一死可安息」的不捨與告別;澎湃的心、靜美的情,用詩的語言寫生命遺言,造就了菲律賓共和國建國史的第一頁史詩;也唯有李明堂這樣一個用心用情揣度、體會的詩人,才能用中國的五言近體,譯出其神韻。 李明堂翻譯出黎剎的〈最後一別〉獄中詩後,騷動菲華社會,回響、討論不斷,柯伯行譽之「以古茂精采之健筆,傳英雄愛國之熱情,若黎剎之靈爽假手於君以發洩其驚心之志事者,余益擊節歎賞,許其為詩人之詩,必傳之作也」;中華民國前駐菲律賓大使陳質平也為文認為李明堂國學淵博才能「以簡鍊雄壯之筆,將之不朽之傑作譯成漢文」;另外,黃炎培也在讀了黎剎詩譯後「其詞句悲壯慷慨之情猶深印余腦海」。 十二歲時隨父李朝來自金門古寧頭老家移居菲律賓的李明堂,究竟在哪一年開始著手翻譯黎剎的獄中詩?生平文獻並無清楚的記載,從柯伯行的「民國二十七年五月,日寇襲據廈門,余避地菲律賓,獲交李先生明堂於客次……一日出示所譯扶西黎剎獄中詩都十四首」文字線索推斷,應係在一九三八年前後;又從吳普霖〈李明堂先生行述〉文中,「嘗譯黎剎博士獄中詩雜詠若干首,欲刊而未果,先後參與天南南薰諸社買酒催吟」可得知李明堂在翻譯、發表黎剎譯中詩的過程並不順利。 「拙於謀己勇謀人,名利場中獨處貧,古道鬚眉今已渺,斜陽無語總傷神,雅達初傳黎剎詩,一篇留畀後人宜,國魂不作詩魂遠,歲歲潮聲咽海湄」,一九五六年,李明堂在菲律賓辭世,詩社同仁龔書煇的一首〈輓李明堂〉,勾出了李明堂的詩骨,也道出了譯黎剎詩之於他一生中的重要性。 菲律賓國度,一個詩人國父、一個金門詩人,因為一篇〈最後一別〉獄中詩的揮寫與翻譯,穿越時空、產生交集,寫下金門人在菲華社會一段動人的故事。
-
許玉音以畫結緣─在馬總統面前遞金門鄉情
這是《鄉訊》版史上一次既浪漫溫馨、又高難度的採訪、拍攝任務,因為面對的是國家元首,如何「近身接觸」、「接續故事」? 〈新春文薈的等待─馬英九與許玉音今續畫緣〉,二月十四日、西洋情人節那一天的《鄉訊短波》,我們即已預告了當天總統與畫家可能發生的一段交會,但實在沒把握情節會照「劇本」走;在平時只宴外賓、戒備森嚴的「台北賓館」,又在隨扈層層把關下,畫家許玉音能見到十三年前購藏她一幅《等待》油畫的法務部長、今貴為總統的馬英九?即使見到了,能近身接觸交流,且馬總統還記得《等待》? 「記得!記得!」馬總統的一句回應,我們安心了。他是在一入會場就往許玉音所在的方向走來握手寒暄、凝視《等待》畫卡。一個多小時的會場停留,離去前又走來和許玉音握一次手、合影留念。至此,〈等待‧馬英九許玉音再續畫緣〉,一次向馬總統傳遞金門鄉情、漫長等待《等待》的故事完成了。
-
鄭愁予以詩搭橋─在馬總統面前誦金門詩作
「撫育出秀才、拔貢、進士、狀元……教導出學士、碩士、博士、……」、「啊!金門!花崗之岩海陸之門千年的人文島!……歡迎大駕!君臨金門!每一位都是造橋的工程師!/歡迎醉飲金門酒,用橋建出彩虹一般的神奇!」 詩人鄭愁予以〈三角形的波浪〉、〈橋的邀請〉兩首詩,在總統兼國家文化總會會長馬英九主持的「2009新春文薈」上,強力為金門發聲! 落籍金門、任金門技術學院講座教授的鄭愁予,是總統馬英九喜愛的詩人,二月十四日特邀他出席、誦詩,鄭愁予以建構金、馬、澎海峽文化平台的〈三角形的波浪〉及有著促請總統推動金廈建橋象徵意涵的〈橋的邀請〉兩首詩在總統及二百多藝文嘉賓前朗誦,全場為之動容,以詩搭橋,鄭愁予的詩再一次成功行銷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