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經樂道
-
《星期人物》蕭永奇修譜大業苦行僧
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台北報導 這個人,堪稱金門一奇、金門一景。 他是蕭永奇。說他是歸鄉的漂鳥、金門修譜大業的苦行僧。 行事低調、言語表達帶點木訥之氣的蕭永奇,並不是個愛出風頭的人,這一陣子卻成了地方媒體的焦點人物,因為他帶領了一支「星馬尋親修譜之旅」九人隊伍前往南洋,行前未主動發佈新聞,原本打著悄悄去、悄悄回,但行程還是曝了光,甚至在記者緊迫盯人催促下,蕭永奇在巴生的晚餐只扒了幾口,就得趕出門在荒涼之地四處找網路系統把當日的現場照片傳送回金門。 蕭永奇,一九五七年四月二十一日出生於金沙鎮東珩村,父親蕭安堂、母張秀鸞。安瀾國小、金沙國中第五屆、金門高中第二十二屆畢業,一九七五年來台就讀海洋大學電子系、再入成功大學電機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也先後通過公務人員普考、高考資格。但他似乎又對公職體系興趣不大,只在通過電子科普考時,接受分發到教育部所屬的教育電台任職三年多的技術員,這段時間最大的獲得是結識了同在電台服務、後來成為牽手的台灣女子吳秀嬌。短暫公職後,蕭永奇在南榮工專電子科當了三年講師,隨後到陶瓷重鎮鶯歌發展,入信源陶瓷當經理,負責軟體、產品、市場的開發、研發工作,一待十四年。 二○○二年,四十五歲、進入前中年的蕭永奇興起返鄉的念頭,說服了妻子吳秀嬌,說回就回,帶著四名年幼、極具音樂天份的子女柏雅、柏珩、柏凡、柏涵一同回到金門定居。重返離開了二十七年的故園,需要有說服自己、家人的理由,也得有足夠的勇氣,何況積多年努力,在台灣已紮事業根基,孩子們也都習慣了都會生活。蕭永奇呢?回家就回家!沒有太多的理由,卻也隱藏了一個強大的推力──要結合自己的軟體開發特長,在金門開創、發展「族譜產業」。 趁一些長老還在、未凋零前,趕緊接譜、修譜,「今天做,可能還有厚厚一百多頁,明天再來做,可能剩下薄薄幾十頁了!」修譜與口述歷史般,在蕭永奇看來,都有著與時間拔河的急迫性,一如蔣經國當年推動台灣十大建設所言「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 科技人背景,蕭永奇的內在實則有很強大的鄉土、人文圖像。他觀看到構成金門豐富的文化三寶:族譜、宗祠與古墓;他亦感於飽經戰亂、遷徙,不少金門譜書記錄中斷、無從接續,間接造成海外移民客尋根的困境、與原鄉情感逐漸疏離。昔日金門傳統社群、宗族結構中,每一村落、每一姓氏必定會保存一本以上的家譜,其意義在於定世系、辨昭穆,敬祖而尊宗,敦親以睦鄰,死生相顧,守望相助,是維繫社會安定的基石;蕭永奇發現金門人濃厚的宗族情感依舊在,只是傳統的修譜方式用人工、採毛筆撰寫,相當費時,要增補資料尤其困難。拜電腦之賜,蕭永奇又從「資料採礦」概念自行研發、設計一套族譜編輯軟體,首先確立修譜的基本架構,「子女與父親關係」,其次利用族譜編輯軟體進行收集相關資料,再從龐大的資料庫中找出有價值的隱藏事件,並加以分析、演算、判斷,田野調查加上科技統合,蕭永奇讓修譜、族譜編輯及列印的速度較以往快速百倍以上。 然而,再怎麼高明的科技,特別是譜書的內容與接續,仍得靠苦力上山下海、造訪村落、溝通宗族,或尋找舊譜文獻,或在「清塵日」打開神龕抄錄神主牌,或透過《金門日報》刊登的訃聞查出相關訊息,或走訪大陸、澎湖、台灣、南洋各姓氏族群補充資料;蕭永奇大部份時間所投入的,正是「苦行僧」的工作。 回金門已進入第七個年頭了,落腳處也從金寧鄉下埔下搬到金沙東埔簡單翻修的老房舍,蕭永奇仍然過著「苦日子」,苦,但每有發現與驚喜;七年來,他也發起成立金門縣宗族文化研究協會並編輯三期內容紮實的會刊,他也協力編修出版《金門賢聚盧氏族譜》等譜書,又在金門、澎湖、台灣、南洋等地辦了多次族譜展,也為很多海外未歸人圓尋根夢。 立足金門,蕭永奇悄悄掀動了跳脫傳統的「族譜革命」,推動金門成為閩南地區族譜中心、「讓金門的第三波──以族譜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成為一種可能。 蕭永奇,金門修譜大業苦行僧。返鄉無悔的堅持。
-
《鄉訊短波》南市金門同鄉大會
●本報鄉訊採訪小組 台南市金門同鄉會定明(星期日)上午十一時三十分在台南大飯店七樓召開「第七屆第三次會員大會暨會員新春團拜」,由理事長林建宇主持。 ●南縣金門同鄉會三月中改選 台南縣金門同鄉會預定三月中召開會員大會改選理、監事,已辛苦當了兩屆理事長的金門城人葉長春將功成身退、交棒,惟有意角逐新理事長的人選迄今仍未浮出檯面。 ●北市金門同鄉會烏來賞春遊 台北市金門同鄉會理、監事及顧問明(星期日)上午將在第十一屆理事長王水衷帶領下舉行「新春團拜─烏來賞春一日遊」,地點選在烏來鄉的那魯灣渡假飯店,下午特別安排欣賞烏來泰雅族原住民歌舞表演。 ●李淑睿一對子女待雙喜臨門 台中市金門同鄉會理事長李淑睿家有喜事!李淑睿的長公子聶政偉與蘇琪閔小姐定三月八日(星期六」晚六時二十九分在「新天地餐廳」(台中市崇德五路三四五號)舉行婚宴。長子的喜事後,據了解,李淑睿的女兒、當過模特兒的聶湘聆的佳期也近了,很可能在年內締下「雙喜臨門」。
-
《星期人物》許丕華再度策馬入林
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台北報導 「………雖然我很愛他,但他卻時常與我鬥嘴,專愛挑剔我的小毛病,而且有意無意間損及我的自尊心。像罵我甚麼瘦猴子啦!白臉書生啦!還有一次竟罵我是道地的東亞病夫!………」 一九五七年元旦出版的《金門青年》,刊載了篇愛情文藝小說〈侮辱〉,署名「華影」的作者,很難想像,他就是「許丕華」;而那個戰鬥的年代,時常在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金門縣支隊所出版《金門青年》發表文章者,還有易希鎬、陳君天、許金龍、薛永義、莊熊水等人,他們中,有許丕華在金門中學高中部就讀的校長、老師,也有同學、學弟。 隔了十多年,一九六九年二月出版的另一份刊物《金門月刊》許丕華再以「華影」筆名寫了篇小說〈重疊的錯誤〉,「許久了,我沒有動過一次筆,因我正導演著一幕悲劇。現在,悲劇已經落幕了。」 〈重疊的錯誤〉之後,「華影」之文彷彿自人間蒸發;等了幾近四十年,讀者才又看到「華影」以「許丕華」本尊復出;「仙人拍鼓有時錯」、「會元天下通」、「人情留一線」、「大井無蓋大海無欄」……,從發表到結集《浯鄉俗諺風華錄》,許丕華再度策馬入林、寶刀未老,只是,文采依舊的他,已非昔日青澀的文藝少年。 許丕華,一九三六年五月十五日出生於金寧鄉后湖村;父親許乃徐在他出生那年就到緬甸謀生,由母親黃伴獨力扶養幼兒,一九四八年歸來,十二歲的許丕華才首次見到陌生臉孔的父親。父子注定緣淺,回家鄉蓋房子供妻兒安居,父親的大厝蓋了一半,一九四九年國共戰爭、金廈分離前,父親又趕緊束裝趕回緬甸,因父親在那頭也有個家——或說兩個家,在緬甸仰光先後有兩位女人,為他育了五男七女;而父親在金門短暫不到一年停駐,又為許丕華留了個弟弟——許振華。等於說,在金門、緬甸,許氏家族擁有七男七女。 珠湖小學、私立金門中學、福建省立金門中學初中部、高中部;許丕華的求學過程歷多次轉折,一九五四年九三砲戰爆發,也有一年時間流亡來台,投靠曾任金中中學校長的許績銓,寄讀花蓮中學。一九五五年歸返,入陳坑的金門中學高中部第四屆,活潑好動、具領導、組織力,與張邦育前後擔任高中第四屆僅有一班的「班長」,又在校長易希鎬銳意辦好教育所成立的「學生榮譽委員會」裡,與黃水慶、黃廷川先後擔任主任委員。文筆極佳的許丕華,也與學弟莊熊水(熊莊)經老師陳君天的指導下,在學校編起校刊。 一九五七年九月金門中學高中部畢業,許丕華沒能在保送入台灣各大學的十人名單內,選擇留在家鄉,同年十一月進入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金門縣支隊服務,從幹事、輔導員當到組長,一九七三年至一九八六年再當了十三年的總幹事,隨後奉調台灣,任救國團總團部專門委員,直到退休。一九五七年至二○○三年,許丕華在救國團服務的時間長達四十六年。這個紀錄,救國團之最。 職場退隱,卻是人生另一舞台的精采開始。不必再為總統李登輝、陳水扁寫講稿了;許丕華重新提筆創作,一句句、一篇篇金門鄉諺俗語,鄉土禮俗、先賢事蹟、傳世警世、時令節氣,無不直擊人心;所結集出版的《浯鄉俗諺風華錄》,堪稱金門鄉諺經典。他也應聘金門縣政府顧問、接任金門縣文史工作協會理事長,活躍於鄉事活動。 父親留下一個散落、不完整的家;許丕華與「榜林水查某」黃秀鳳則用情打造一個美滿祥和的家,大兒子許俊明東海大學公行系畢業,任職遠東百貨處長;二兒子許俊麒文化大學機械系畢業,擔任太魯閣棒球打擊場副總;獨生女許玉娟逢甲會計系畢業,任職安泰人壽襄理。 許丕華,筆力猶壯、鄉情猶濃,再度策馬入林,人生又有了新開始。
-
《鄉訊焦點》金中老同學半世紀後再相會
●專題報導/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 老同學,金玉滿堂喜相逢 畢業五十年了,這是他們第二度同學會,卻是首次在台灣舉行。冷雨冷空氣中,有著溫熱的期盼。 二○○八年二月十七日、農曆戊子鼠年正月十一日,星期天中午十二時,台北市松江路152號三樓,「金玉滿堂」湘菜餐廳303室。金門中學高中部第四屆同學會。 同一屆、僅有的一班,全數男生,被稱作「和尚班」,三十人就學。五十年了,凋零了六人——包括去年六月過世的連榮輝,那麼,還有二十四人,扣掉一畢業就遠居新加坡的顏長裕,人在嘉義的張大立,留在金門的許金龍、許炳錫、蔡清力、蔡錫忍。請柬寄出了,電話也打了,怎麼算,即使攜家帶眷,也只能坐滿二桌。 新春假期,出國的、返鄉的、臥病的,誰會到,誰不會來,仍有太多的變數。 等待同學陸續報到的空檔,「班長」張邦育、許丕華搶先報到了;許丕華自包包中取出一張保存了五十年,仍清晰可辨的畢業老照片。連同導師王大鵬在內,計得二十四人,這張老照片去年金中五十六周年校慶前夕,搭配許丕華的文章〈金中榮光耀寰宇——高四屆歡慶畢業五十週年〉,五月十八日曾在《金門日報.浯江副刊》刊載過,當時就引起很大的回響,但因年代久遠,無法一一列出戴大盤帽的影中人的名字。 現在,每張臉都給抓出來了。就待影中人來相聚。 和尚班,烽火動盪中流離 時光必須倒退到五十七年前。一九五一年私立金中中學、私立金東中學合併為福建省立金門中學,設初中部、高中部,九月三日開學,校長是外省籍的傅亢、副校長是金門籍的許績銓,校址位於後浦西門外的軍事建築「中正堂」。 金門中學高中部第四屆的畢業生,就是福建省立金門中學成立後第一次對外招考的初中一年級新生,算法上也是金門中學初中部第四屆。他們在「中正堂」生活了三年多;許丕華在文章中回憶,入學那年,我們每一位同學在民國四十年深秋初冬的北風中,由司令官胡璉將軍帶領,加入校長傅亢、訓導主任鄔映雪及全體老師的行列,清晨六點時分從三公里外的『山前』的山坡上扛石頭回學校築圍牆,現在母校大門兩側圍牆的每一塊石頭,都是金防部的長官、城區的公務員與全校師生每天肩扛回來的成品;學校周邊的每一株『木麻黃』也是全體同學辛苦挖穴、填土、栽植、澆水、保活,必須通過檢查確定『存活』才能了卻分配完成的『責任』;由學校往西走向『同安渡頭』路溝旁的『防空洞』是我們一鋤一鋤挖掘的」……。 結束「中正堂」初中求學歲月;克難的一九五四年的「九三砲戰」把他們推向「陳坑」。九三砲戰期間,十一月十八日,共軍的砲火猛烈轟向城區,金門中學校舍所在的「中正堂」慘遭落彈,三位教師劉照、羅莎、孫效鵬及一名學生黃成本被砲彈擊中身亡,另一教師戴何樸重傷,驚天動地的砲擊,迫使金門中學遷校至較隱密的金湖鎮陳坑村陳景蘭大洋樓。 「中正堂」時期是金門中學首次對外招考的初中部一年級新生,遷徙到「陳坑」後又成了金門中學高中部高一新生。校長也換作了易希鎬。命運之手似乎早已對這群烽火學子作了安排,在動盪中尋找出路。 許丕華在文章裡以驚人的記憶繼續追索,「陳坑階段的師資都是一流的,套句大陸的口語:都是『高水平』,只是員額不足,由軍中的優秀軍官兼任,記得國文的王大鵬、蔡乃涵、董仁慶,英文的葉華成、左祖耀,數學的許永燮,地理的康天元,理化的朱永福,教務主任周建寧,訓導主任劉先疇,事務主任劉代耕,教官謝逢源,童軍郭冷塵,體育鄒惠湘等等,至今仍令我們念念不忘。」未寫上去的教師,還有教國文的陳君天、教博物的金門人許績煥。 一九五七年九月二日,「九三砲戰」爆發三周年的前夕,金門中學高中部第四屆的同學們被導師王大鵬召集到陳景蘭洋樓大門前拍畢業照。 快門按下、「口卡擦」一聲,留住了「和尚班」畢業生僅存的畫面記憶,這些人是:許炳錫、唐敏智、薛天佑、許丕華、蔡錫忍、許清聰、張大立、蔡清力、連榮輝、倪國榮、王德清、蔡永堅、顏長裕、吳民生、洪福壽、葉梓安、張邦育、李金塔、蕭福平、林朝文、顏達理、薛永義、張少民等二十三人,但也有趕不及拍照留影的十人:李友漢、張成泰、許金龍、許鎮土、黃水慶、洪建平、李文濺。 再點名,寫下一張風雲榜 高中畢業已跨過半個世紀,同學們早登「花甲」或入「古稀」之年,並且兒孫滿堂了。回望、檢視三十位同學走過的路,在社會上取得的成就、作出的貢獻,這一屆、這一班,不得不說異常驚奇。 三十人中有十人上大學、一人入軍校。南門人、台大土木系畢業的林朝文曾任金聲戲院董事長、金門總工會理事長、台北市捷運工程局正工程師、翡翠水庫秘書;外省人吳民生台大畢業又留日獲醫學博士;南山人李金塔與北門人倪國榮都自政大外交系畢業,與蕭萬長同班,李金塔三十七歲當上國民黨金門縣委會主委,一九八五年出任國民黨駐泰國總支部特派員,倪國榮經歷過金門高中教師、訓導主任,也曾任職法務部調查局;北山人張成泰與同學洪福壽都自成大畢業,張成泰當過金電總經理、洪福壽當過中學教師;瓊林人蔡永堅與南門人葉梓安畢業於興大,蔡永堅中學教師退休、葉梓安華僑銀行經理退休;南門人唐敏智、北門人顏達理,畢業於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唐敏智當過湖中校長、顏達理當過金門郵局局長;北門人張少民從僑大轉政大國貿,先後任教沙中、育達商職,後轉往救國團金山青年活動中心任副總幹事;外省人,唯一讀軍校,上校退伍的張大立後改名張國興,其父張鳴岡曾任金門《正氣中華報》社長。 具教職背景者還有南山人、當過小學校長的李友漢,以及南門人許鎮土、瓊林人蔡錫忍、前水頭人蕭福平、珠山人薛天佑、薛永義、古寧頭人李文濺。 在其他領域表現傑出者,企業界有洋山人張邦育,現任東光船務董事長;另外,東門人顏長裕、西門人王德清、南門人許炳錫、后湖人許清聰、田墩人連榮輝也都從商;中蘭人蔡清力曾服務於金門衛生院、南門人洪建平曾待過金門電信局;曾任職公營、黨部、社團高階主官者,有東門人、曾當過金門電信局局長的黃水慶,後湖人、當過國民黨金門縣委會執行長的許金龍,後湖人、在救國團任職四十七年後、自總團部專門委員退休的許丕華。 寫下一張傲人的成績單。金門中學高中部第四屆三十名同學的「風雲榜」終於在戊子鼠年「金玉滿堂」的台北同學會中釐出一個樣貌;只是,歲月令人感傷,名單中,唐敏智、洪建平、薛永義、李文濺、黃水慶、連榮輝等六人已先後離開人世;能夠趕來參加五十年後同學會的老同學,
-
《鄉訊留言板》●
金玉滿堂同學會—金門中學高中第四屆這一班喜相逢 「同學會怎麼不見了?」 去年九月,《鄉訊》一連五波作了五個大版的「金門同學會」專題,激起了廣泛回響,隨後喊卡,因為還有許多「同學會」以外的鄉訊專題待發掘、製作,但常有鄉親讀者跟我們提起,「同學會」很溫馨、動人,值得不定期追蹤、報導。 新春期間,《鄉訊》休了兩周「長假」,現在,我們回來了,也帶來了新一輪「同學會」—金門中學高中部第四屆老同學半世紀後在台北市「金玉滿堂」重相聚的感人故事。五十年了,歲月催人老,望著老照片的影中人,三十位同學只能跑出報到十來人,卻未減同窗、同鄉之情。「金玉滿堂」同學會的故事,就當作《鄉訊》迎新春的一次演出吧!
-
《鄉訊短波》
團拜‧春酒‧燈謎晚會─旅台同鄉新春熱鬧滾滾 ●本報鄉訊採訪小組 新春期間,團拜、喝春酒、辦燈謎晚會,旅台金門同鄉熱鬧滾滾。 二月十六日晚,台中市金門同鄉會在新理事長李淑睿帶動下,於中市「新天地」餐廳辦了場溫馨的新春團拜;二月十七日晚,成立進入三十年的桃園縣金門同鄉會在理事長楊榮煥主持下,於中壢「大甲蟹」碳烤海鮮餐廳舉辦新春團拜;二月二十日晚,台中縣金門同鄉會理事長洪資源所經營的中倫保險經紀集團在台北國賓飯店喝春酒,現場國樂演奏,金門同鄉也坐滿一桌;昨晚,烈嶼公共事務協會由會長林永輝帶領下於中和市迎新春、喝春酒。 團拜、春酒外的元宵佳節,二月二十一日晚,金門籍的中和市民代表戴德成偕台北縣議員簡文柳在中和市圓通路舉行「市民元宵節燈謎晚會」,吸引了許多金門同鄉前來同樂。
-
《鄉訊留言板》
鼠年鄉訊報告──尾牙鄉宴中除舊佈新 這一期《鄉訊》見刊時,已接近歲次丁亥年的歲末、準備迎接歲次戊子鼠年的到來;我們特別製作<尾牙鄉宴 飄送濃濃高粱酒香>專題、配合多張圖片,讓鄉親讀者多方感染旅外同鄉的溫馨年節氣氛。 同時,也要向鄉親讀者報告,未來連續兩個星期六(2月9日年初三、2月16日年初十)的《鄉訊》,因受《金門日報》新春版面調整的影響,將暫停出刊兩次。此一時間如有重要旅外鄉事活動消息,我們會發稿供要聞版刊登。 期待短暫休息、新春後登場的《鄉訊》能有一番新風貌,也藉此祝福愛護、支持《鄉訊》的讀者新春吉祥、「鼠」於您的「鼠」年有「鼠」不完的福氣。
-
《鄉訊短波》新春鄉事剪影─金台廈三地活動足跡
●本報鄉訊採訪小組 新春期間,從廈門、金門到台北,都有旅台同鄉會的活動足跡。 在廈門,旅台水墨畫家李沃源與蕭進發、李元慶的《當代台灣彩墨三人展》,二月一日至二月二十九日在廈門老虎城──閩台印象館(廈門市思明南路118號二樓)開館展出。 在金門,旅台攝影家洪世國《遠鄉的眺望──洪世國2008攝影展在烈嶼鄉》,二月五日上午十時開幕茶會,展至三月三十一日,地點在烈嶼鄉文化館二樓展覽室。 在台北,「李氏開閩始祖廉訪五州節度使隴西開國公五山祖在台舉行新春迎爐遶境祈福活動」,二月十七日上午九時在三重金門旅台李氏宗親會祭祖、爐主交接後,十時出發前往汐止。
-
《鄉訊焦點》金門旅台各同鄉‧年終流行辦尾牙
●專題報導/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 同鄉會,全年服務不打烊 年終歲末,「尾牙」作為公司行號老板慰勞員工一年辛苦的餐會形式;對出外的金門人來說,同鄉會不是公司行號,而是人民團體,但它更像是個同鄉大家庭,形成這個組織得以運作的底層來自會員、理監事會,他們都是無給職身分,卻竟年都得為同鄉事務奔走、連繫。 這些年來,鄉親凝聚度高、鄉心意識抬頭,旅台金門十二個同鄉會所扮演的角色、功能,已不再止於過去的聯誼性質,還有著家鄉公共事務的參與推動;例行的鄉事服務中,諸如辦理籍設金門的鄉親身分證換發、包船返鄉船票登記、一年三節公關配酒等,都是曾經或正進行的服務項目。平時也得接受各種鄉事疑難雜症的諮詢,有同鄉會總幹事說他們就像一處「鄉公所」、「查號台」或「便利商店」,全年服務不打烊,總有處理不完的大、小鄉務。 過去,忙碌了一年後,同鄉會在新年伊始通常舉辦會員新春聯誼、團拜,但很少有過一年將盡的「尾牙」餐宴者。歲次丁亥是特別的一年,位於北部的台北市金門同鄉會、台北縣金門同鄉會、烈嶼公共事務協會、台北市台澎金馬各縣市同鄉會總幹事聯誼會,接二連三辦起了「尾牙」餐會,另一些與金門相關的單位,如拍了五十幾支金門紀錄片、展示館影片的新汎亞國際多媒體公司在接連兩次公司的「尾牙」餐會中也都邀請金門旅台同鄉「逗熱鬧」,北部地區後勤指揮部在中和的「尾牙」也邀旅北金門同鄉會參加。 在台灣同鄉之間興起的「尾牙」,的確很不同於一般業績掛帥的公司團體,而是在高粱酒中博感情、對決鄉事,瀰漫了濃濃的高粱酒香、散發了醇醇的鄉土芬芳。 聚鄉心,尾牙一攤接一攤 台北市金門同鄉會今年原本未排定「尾牙」餐會,但在永久名譽理事長楊水應的盛情邀約、作東下,元月二十二日晚在台北市松江路的「金玉滿堂」湘菜餐廳設宴,席開四桌,坐滿了同鄉會的理、監事,也有楊水應的親友、生意伙伴齊聚,前金門政委會秘書長陳興國及夫人王明娟、老縣長張人俊的夫人洪梨文、前《經濟日報》副總編輯葉耿漢、金門縣政顧問許丕華及整理、出版《上善若水.楊水應創業記暨鑽石婚紀念》專書的張火木等人都是座上賓,真可說是「金玉滿堂」。第二屆至第八屆、擔任了二十一年台北市金門同鄉會理事長的楊水應,即使八五高齡,依然康健、神采奕奕,以他最愛的高粱「將軍酒」穿梭席間、頻頻敬酒,而在他仍然繫念、關心、捐獻的同鄉會的後輩眼裡,楊水應就像位既愛護又鞭策員工的老東家,即使在輕鬆的「尾牙」場合,同鄉會理監事那一桌仍然與理事長王水衷一邊用餐一邊召開第十一屆第六次理監事會。「尾牙」結束前,書法家洪啟義揮就一副「鼠來寶進,鴻運亨通」的春聯相贈,楊水應也笑呵呵歡喜收下迎接新春。 跨過一條橋,台北縣金門同鄉會的「尾牙」,元月二十七日晚在永和市得和路秀朗國小對面巷內的「山海味」小館,也席開四桌,由理事長黃獻平主持,所有理監事及老理事長張邦育、同鄉會顧問葉耿漢、許丕華、永和老市長、現任立委林德福、金門縣政府北部連絡中心主任黃淑麗等人都是座上賓。對擁有中華大學博士學位的理事長黃獻平而言,一天之內,上午趕抵中部參加台中縣市金門同鄉會理事長交接、出席旅台金門各同鄉會同理事長聯誼會,下午趕回台北主持台北縣金門同鄉理監事會,晚上辦理同鄉會「尾牙」聚餐;黃獻平的一天,充份反映了緊湊、跳接的同鄉事務行程。「尾牙」餐會中,得力於永和市金門鄉親大本營全力相挺以九八六三四高票連任立委的林德福,一再敬酒感謝有情有義的金門人,他也強調金門人的事就是他的事;張邦育、黃獻平則偕理監事致贈一面印有鼠年圖樣的「林立委德福高票連任第七屆立法委員誌慶」的紀念牌予林德福。 與台北縣金門同鄉會同一天、同一時間點,元月二十七日晚,烈嶼公共事務協會的「尾牙」在中和市中和路農會大樓的「金世界」活海鮮餐廳舉行,席開三桌,由活力十足的會長林永輝主持。隔幾條街,對照於台北縣金門同鄉會的熱絡,烈嶼公共事務協會的「尾牙」氣氛顯得低調、安靜了些,多少受到他們支持的家鄉人吳成典僅以七十四票之差在金門落選第七屆立委的影響,而稱「一切歸零」的吳成典也專程由金門趕來台北與同鄉相聚、感謝同鄉的無怨無悔、對他始終如一的相挺,即使現在落選了,看到在地、出外的鄉親仍然一本初衷愛護他、支持他,他會在沈澱、調適後,再作出發、繼續服務鄉親的準備。邁入第十六年的烈嶼公共事務協會的「尾牙」,因著吳成典的出現,大家雖難掩感傷與不捨,但也有著寒冬送暖的溫馨,以及,跌倒之後,再次站起、重新出發的期待。 敘鄉情,形成另一種風景 一樣「尾牙」、多種風情,金門同鄉會之外,由台北市金門同鄉會總幹事黃德全出任會長的台北市台澎金馬各縣市同鄉會總幹事聯誼會,元月二十四日晚特選在台北市開封街、金門人洪金龍經營的「洪師父麵食站」年終聚餐,「洪師父」在二○○七台北國際牛肉麵節大賽摘下清燉組、紅燒組雙料冠軍,黃德全邀集台北市各縣市同鄉會總幹事前來此享用高檔牛肉麵大餐,是連絡鄉誼,也要打響金門品牌。 鹿港籍導演唐振瑜所成立的新汎亞國際多媒體公司,元月二十五日、二十八日,兩度在台北市信義路的「北平為福樓」辦「尾牙」餐會,除了邀請他的師父──大導演金鰲勳及影視傳播界人士,也因這些年累計拍攝了《星夜無盡》、《文化金門全紀錄》、《溯古識金門》等五十幾部影片、紀錄片,而與金門結下深厚情感,自喻「唐金門」的唐振瑜,以金門高粱為「尾牙」餐會的唯一用酒,他也不忘邀來旅居台北的金門人一起「駭」,形成另一種「尾牙」鄉情風景。 歲暮之際,「尾牙」已不再是公司行號獨有獨享;旅居在外的金門同鄉,也開始辦「尾牙」,
-
《鄉訊留言板》放寬鄉訊的視野──回應鄉親讀者「重北輕南」說
曾有南部的同鄉打來電話反映,《鄉訊》從過去到現在,報導層面似乎「重北輕南」,看得到「淡水河」、看不見「濁水溪」。 其實,《鄉訊》不止要看到「淡水河」、「濁水溪」的脈動,更要跨越金廈水域,甚至飛向南中國海,聽見閩域、南洋金門族群的心聲;只是,依目前有限的編採人力及每周一次的版面限制,如何延伸、擴充《鄉訊》的觸角?我們費思量。 上個星期天,我們發了則「花蓮縣金門同鄉會赴玉里榮民醫院探訪精神病友鄉親」的新聞供《金門日報》要聞版刊登;這個周末的《鄉訊》,製作〈福建金胞聯 等待世界金門日〉的專題,我們一樣期待,放寬鄉訊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