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經樂道
-
《星期人物》出生於金門歐厝村‧奧運藝術銅牌得主歐陽彥興榮耀國際榮歸故里
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台北專訪 「你的手傷好些了嗎?」 結束與歐陽彥興的第二次訪談後,幾位包括黃世團在內的同鄉,拎著一瓶「行軍酒」,走到板橋市大觀路二段二十七巷內的悅園小吃店,美麗的老闆娘送上菜單的同時,也打量著店裡的常客的右手,心疼地問「你的手傷好些了嗎?」 此時,眾人才驚覺,歐陽彥興受傷了! 十月八日,柯羅莎颱風來襲的第二天,歐陽彥興騎車至鐵工廠載運鐵板要回來打包大件作品《行2》送往裕隆木雕創新獎參賽,途中,尖銳的鐵板掉落,狠狠削去了他右手半截食指,血流如柱,忍著痛,趕緊將削去的食指撿回,直奔亞東醫院接合。 首獎—金質獎獎金八十萬,比國家文藝獎的六十萬還高出的「裕隆木雕創新獎」,歐陽彥興在得獎的背後,竟是用「痛」換來的,一次心痛,一次手傷。二○○五年,歐陽彥興以一件取自卡柏樹材料的作品《美麗印記》參加第九屆裕隆木雕創新獎,這件展現水在空中散開,凝結的木雕作品,用材質的特性與人、環境作關係的連結,是他頗滿意的作品,無奈承辦的公關公司在搬運過程,一個不小心破壞了作品的細部結構,不完整的作品,致喪失了評審資格,公關公司雖應允賠償,歐陽彥興心想這也許是這件作品完成後的「命運」,算了,且藝術如何議價?並未要求任何補償,就拿回修補吧,不過,辛苦三個多月雕成的作品遭毀壞,心還是痛的。今年,歐陽彥興又把修復後的《美麗印記》與新創作的《行2》送至參賽第十一屆裕隆木雕創新獎,雙雙入圍,只能擇一的情況下,最後《行2》打敗其他人也壓過自己的《美麗印記》獲得金質獎。《行2》奪冠的背後,卻也有著半截手指斷裂的「痛」。 《Yes!》獲二○○四奧運藝術競賽立體類銅牌獎,《行2》獲二○○七裕隆木雕創新獎;歐陽彥興已然是藝術界耀眼的新星,也可以說是一九六九年、三十歲的李錫奇在日本拿下「第五屆國際青年藝術家展評論家獎」後,又一金門藝術家揚名國際,未來的實力,能量爆發不容小看。 歐陽彥興,一九七二年四月出生於金門歐厝村二十三號,父歐陽榮歸,母許嫦娥,家中還有海軍上校退役的大哥歐陽彥生,在金城開金城聯超市的大姊歐陽力以及住鶯歌的二姊歐陽愛華。在愛華國小唸到四年級時,歐陽彥興隨著家人遷徙至高雄左營,右昌國小五年級時的一次捏陶比賽得到第二名,從此產生藝術興趣。右昌國中、海青高職美工科畢業,入野戰部隊服役,退伍後歷三次重考,一九九八年才考取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二○○二年再入台藝大造形藝術研究所雕塑組研讀,在台藝大校園一待十年,迄今猶是在學生,創作論文《負空間的研究—以石雕為例》預計明年可完成。 少小離家,但金門情感還是在的;每年至少回家一趟,探望守著老家的父親及大姊,只是母親在他重考大學那年逝世,也沒甚麼朋友、同學可探,走來走去只能走到珠山找到還識得的王建團;童年時印象中的大石頭怎麼變小了,回家的感覺總有種說不出的失落,但他真心感謝金門的自然環境、樸實的鄉居,對他後來的創作是有影響的。 得過大大小小十多個獎,二○○四年國際奧林匹克藝術與運動競賽立體類銅牌獎的雕塑作品《yes!》也獲瑞士洛桑博物館典藏;榮耀國際後,一如父親的名字「榮歸」,歐陽彥興榮歸故鄉之路不遠了!
-
《鄉訊焦點》金門人歐陽彥興奧運藝賽奪銅裕隆木雕摘金榮獲二○○四奧運藝術競賽銅牌獎‧二○○七裕隆木雕創新金質獎
●專題報導/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 金門,演出大驚奇 二○○七年十一月,金馬解嚴十五周年,旅台金門人在各領域的競技場上爆發大能量,演出大驚奇。 十一月四日下午,台北國際牛肉麵節總決賽,台北市長郝龍斌拿著剛出爐的得獎名單,在台上宣布成績,「清燉組第一名—洪師父」、「紅燒組第一名—洪師父」,出生於烈嶼鄉楊厝村的洪財展與洪金龍兄弟所經營的「洪師父麵食棧」挑戰「牛魔王」,勇奪兩個第一,頓時成了電視SNG轉播車聚焦、現場連線、家喻戶曉的風雲人物。 十一月八日下午,第十一屆「裕隆木雕創新獎」在新店市裕隆圓頂劇場的頒獎典禮,採現場揭曉名次方式,十位得主,優選五名,特別獎兩名,一一公布後,所有人屏息以待前三名花落誰家,「銅質獎得主蔡耀丞,得獎作品《平憩》,獎金三十萬元」、「銀質獎得主謝祖銳,得獎作品《黑箱》,獎金五十萬元」,裕隆集團執行長嚴凱泰在台上一一唱名,台下所有的目光投注下一刻,「今年最高榮譽金質獎得主就要產生了,歐陽彥興!得獎作品《行2》,獎金八十萬元」。 一如奧斯卡頒獎過程,現場響起熱烈的掌聲;一九七二年生於金門歐厝村,著白衫、戴黑帽、掛副寬邊眼鏡的歐陽彥興,像個儒質書生,以不快不慢的步履走上台,看不出過度激越的表情,自嚴凱泰與馬英九手中接下金質獎獎座及八十萬元獎金。 令十一位國內外知名藝術界人士組成的大評審團驚訝的是,金質獎得主歐陽彥興竟然還只是一位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的學生,果真「英雄出少年」。 行2,摘下金質獎 第一輪自一百零五件參賽作品勝出,晉入第二輪四十七件入選作品,再於高手如雲的前十強,打敗了藍文萬《成長與喜悅》、劉如權《心靈》、吳奕緯《痕—插管》、黃明鍾《細綁》、李金松《生態系列—樹還原一》、賴永興《自刻像022》、曾安國《香水》、蔡耀丞《平憩》、謝祖銳《黑箱》;歐陽彥興的《行2》壓倒群雄,勇奪第一。 歐陽彥興以《行2》脫穎而出,評審認為創作者大膽剖開作品,藉此碰觸作品內外的關係,彰顯了木頭的特色與意義,是一件表象與理念同時被看重的作品。 自剖得獎作品的創作理念與創作過程,歐陽彥興說,《行2》源自他就讀的台藝大要新建游泳池,準備將砍掉的尤加利樹移走,他搶先一步趕緊雇請吊車將尤加利樹吊往學校空地,作廢物利用,進行木雕,將整棵樹剖開一半採人形創作,他要傳達的理念很簡單,「人類需要尊重生命,才能與環境共生共存」。 《行2》是一件耐人尋味的作品,摘得大獎的歐陽彥興同樣是位如同置身神秘幽境裡,值得探索、玩味的人。 在此之前,歐陽彥興早已得過大獎了,而且是全球藝術界矚目的國際大獎—奧運藝術賽立體類銅牌獎。 即使奪銅、摘金,入列世界美術史,但知道歐陽彥興身世的人不多,知道他是金門人的也不多。 歐陽彥興,出生在金門的道地金門人。 Yes!奪得銅牌獎 二○○四年,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希臘雅典舉行。 同年七月,「國際奧林匹克藝術與運動競賽」在上一屆主辦國西班牙巴塞隆納頒獎。這個與奧運體育競賽同受重視的藝術賽進行方式,分平面與立體兩個項目,由奧運各會員國送件,每個國家只能各送一件作品參賽。 參與世界賽前,歐陽彥興的雕塑作品《Yes!》在台灣地區奧林匹克藝術與運動競賽中的立體類得到首獎,獲十五萬獎金。這件作品再代表台灣、送到國際奧委會參加藝術大賽。 在晉入決賽的全球二十八件作品激烈角逐下,歐陽彥興的《Yes!》勇奪銅牌獎,銀牌獎是中國大陸曾成鋼的作品《Torch Relay》,金牌獎是美國Sergey ExIanbekov的作品《Five Continents》。值得一提的是,獲銀牌獎的曾成鋼來自二○○八奧運的主辦國,也是中國浙江杭州美院的院長;得銅牌獎的歐陽彥興,來自台灣,時年僅三十二歲,還是台灣藝術大學的學生。兩岸互相較勁、包辦奧運藝術競賽二、三名,這也是一項紀錄。歐陽彥興之前,台灣從未在奧運藝術競賽的平面或立體項目中得過獎。他是第一人。 歐陽彥興奪銅作品《Yes!》的創作難度極高,共使用了兩大箱、兩萬顆鐵釘,耗時三個月,慢慢銲接而成,表現出湯瑪斯迴旋(地板運動)的動作,簡化的人物造型看起來較具現代感,又配合、順著人物的動作將運動線條迴旋而出,《Yes!》贏得國際評審團的青睞,有人分析,這件作品是有摘金潛力的。 二○○四年七月,歐陽彥興在國際奧委會委員、中華奧委會主席吳經國帶領下,前往西班牙巴塞隆納領獎,獲頒一面銅牌及美金一萬元。上台領獎的那一刻,說明了台灣人不止在奧運體育運動競賽得獎,也能在奧運藝術競賽揚名。 奧運藝術賽奪銅、裕隆木雕賽摘金。 揚名國際!今天起,請記得他的名字:金門人歐陽彥興!
-
我的好朋友
每個人在一生中,應該都有一些「患難之交」吧!而這些「患難之交」,可以在你傷心時安慰你;這些「好朋友」可以在你失敗時讓你振作起來;這些「知心好友」,更可以陪你度過許多美好的時光,使你不再寂寞。雖然「好的朋友帶你上天堂,壞的朋友帶你住套房」。但是在生活中,「好朋友」是缺一不可的,現在,就讓我來說「最」要好的朋友吧! 和我最要好的朋友,就是就讀隔壁班的陳朋駿了。我們倆從幼稚園到現在,從來都沒有同班過,但是六年級時,由於我對跑步的熱愛,因此我參加了田徑隊,在那裡,我遇到了「臭味相投」的他。我想,這也是一種緣份的吧!陳朋駿,他十分的逗趣,使我在第一天的練習時就對他的印象深刻。之後每天的練習,他也是沒有一分鐘不搞笑的,因此雖然體能的訓練非常辛苦,讓每個隊員都笑得四腳朝天,人仰馬翻的。陳朋駿的個子很高,因此他的專長當然就是「跳高」了,除此之外,由於他有身高的優勢,他更喜歡的運動就是「打籃球」,因此,在比賽時,常常被他「蓋火鍋!」 自從我認識了他之後,使我每一天都過得很充實,也十分的快樂。尤其是在我心情低落時,他也常常安慰、鼓勵我,使我轉悲為喜;而在我很高興時,他更能分享我的喜悅,假如當初沒有認識他,我的小學生涯一定會很無趣的!上了國中後,我們雖然不同班,也沒有一起練田徑,但是我們常常一起打球、聊天、談心。所以我想,不管什麼時候,我們永遠都會是好朋友的! 希望我跟陳朋駿的的感情能越來越好,也希望我們永遠都是朋友。而在求學生涯的路上,我希望能結交更多的朋友。這樣,不但能使我的生活更有意義,在國中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一個人孤單的走完一生是很痛苦的,而有了朋友的相伴,豐富了我們的生活,增進我們的知識,使我們的生活更多彩多姿。
-
《鄉訊短波》
●本報鄉訊採訪小組 ●楊忠禮近日返鄉並安排公子演講 祖籍金門的大馬商業鉅子楊忠禮,旗下兩個事業體甫進入《亞洲周刊》的馬來西亞十大華商排行榜。楊忠禮將於十一月中旬回到金門家鄉祭祖、省親、宴請宗親,並將安排將「楊忠禮機構」經營推向國際化的長公子楊肅斌作一場專題演講。
-
《星期人物》出生於金城鎮水頭村‧五○七反戒嚴總召集黃積軍金馬民主運動急先鋒●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
「戰地政務?軍管!戒嚴!/why36 ?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九二年金馬實驗戰地政務。然而,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六年,金馬早已軍管、戒嚴!/why15?金馬戰地政務解除至今已十五年。/why1107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七日金馬解除戰地政務」、「一九八七年八月二十一日/翁明志、王長明、陳振堅/福建省政府前 坐下/那一刻/他們的勇氣 行動/加速了金馬歷史的改變/陸續/鄉親一個又一個站出來/發出解嚴呼聲/壓力 誤解/亢奮 感動/終於/大家扳倒戒嚴體制/今日/請/不吝掌聲/尤其是/對當年投入的朋友們」,十一月七日,《戰地三十五—金馬戒嚴十五周年戒嚴人權系列展》在庵前村民防戰鬥坑道展出,五百面《戰地三十六》的旗幟飄揚在各角落,主辦單位金門 縣鄉土文化促進會發出知兼性與感性兼具的活動文案,當年的「金馬民主鬥士」翁明志、王長明、陳振堅、楊成家、曹原彰………,一個一個回來了,已嗅不出悲情,反倒像「解嚴嘉年華會」的《戰地三十六》,卻也失落了一位重要人物—「五○七反戒嚴」的黃積軍。大家都在問,黃積軍在哪? 黃積軍,肖免,一九三九年生於金門金城鎮水頭村。金中特師科畢業,擔任過小學教員,之後棄教從商,一九八六年,為衝撞金馬軍管體質,黃積軍以無黨籍身分回到金門參選國大代表,挑戰國民黨提名的謝炳南,也要打破過去金門立委、國代選舉都是同額競選的紀錄。選舉期間,黃積軍被軍方抹黑是不認同中華民國的「黨外人士」、「異議分子」,為了「消毒」,黃積軍出奇招,在金門戲院的公辦政見會上亮了面國旗,「跟我一樣都認同這面中華民國國旗的人請站起來」,台下近千人彼此相視,一一站起,黃積軍接著帶領大家高呼「中華民國萬歲!」這一戰,黃積軍拿下了四千多票,雖未能當選,卻讓軍方意識到金門「鐵票」已然鬆動的危機,而在選後的第二年,即作出民航機飛航台金航線的「利多」措施。 一場選舉,打響了黃積軍的知名度,一九八九年八月二十三日金馬人首度在台北「八二三金馬愛鄉大遊行」,黃積軍被選為總領隊,帶著一百多位金馬人繞了半個台北市,「金馬是憲政孤兒」、「反對軍管」、「終止戰地政務」、「爭基本人權」、「四十一年的軍管夠了!」、「以選票給不改革者好看」………各種訴求標語,黃積軍帶頭呼喊,嗓子都啞了,仍然堅持走到底、呼到底。 一九九一年五月,時任金門縣政諮詢代表的黃積軍,又被金馬抗爭人士推舉為「五○七反戒嚴」總召集。突破軍方封鎖、打壓,黃積軍飛到台灣,赴立法院抗爭的首日,大批員警包圍、夾殺陳情代表,收布條、撕海報,又發生你拉我扯肢體衝突,黃積軍見同鄉們的苦狀,於心不忍,央求警察們「我們金馬人已忍受了四十三年的戒嚴了,拜託你們就給我們幾分鐘時間好不好?」苦苦哀求仍打動不了對方,員警仍堅持要把陳情、抗議的金馬人驅出,最後,黃積軍再發出「我給你們跪下來好了!」這一次相對於抗爭行動中其他人的火爆演出,有人怪罪黃積軍身為總召集人,表現卻太溫和、過於妥協,也許黃積軍要的正是一場比較「溫和、理性」的抗爭過程。 金馬解嚴已十五年,黃積軍也早淡出了政壇,曾有一段在台北市保安街與女兒黃宗洵開設「劉記茶莊」,父女攜手賣茶、煮茶的快樂時光。許多年以後,當年金馬民主急先鋒、人稱「大頭軍」的黃積軍人在哪兒?《戰地36》活動的「尋人啟事」何以找不到他?其實,黃積軍回來金門定居好些日子了,住的地方就在賢聚「金三角」附近。曾為眼疾所苦,對隱居狀態的他而言,金門解嚴了,戰地已走遠…………。
-
《鄉訊焦點》戰地36重回五○七反戒嚴現場在地與出外金馬人大串連.合力推開軍管威權之門●專題報導/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
軍管,我的家鄉是戰地 我的家鄉是戰地,很少人真正了解 她是什麼樣的一片土地 當我還在母親懷裡 她就已經是戰地 聽呵!金馬戰地,我們的鄉親,曾在這片土地忍受過多少砲擊 看呵!我們的鄉親,曾在這片土地忍受過多少禁忌 望著那,潮落潮起,兵來兵去 同樣是中華兒女,生長在中華土地 為什麼,我的家鄉是戰地…… ──張國禎、董群耀詞曲<我的家鄉是戰地> 一九九一年五月七日,金馬人要走上街頭抗爭「二度戒嚴」;五月五日下午,一群人聚集在台北市辛亥路《大中華計程車雜誌》社內商討因應對策,有人提議應有一首可以反映金馬人心聲的歌在現場播放。 金沙東埔人、父親在白色恐怖時期坐過黑牢的張國禎,一九八六年十一月發表在《台灣新文化》的詩<我的家鄉是戰地>很快又被記得,但這首分九段落、六十二行的詩實在太長,譜成歌有困難;金城古崗人、母親遭國軍流彈亂竄造成殘疾的董群耀,決定將<我的家鄉是戰地>濃縮成九行、譜寫成曲。 沒有入歌的詩句,還有「論反共復國基地/金馬台澎/她總是排第一/講民主 說人權/她乖乖敬陪末座沒脾氣……/『戰地就是戰地有什麼關係 阿兵哥多好做生意』/這樣的話語/同樣叫人沒脾氣/縣長 司令官 秘書長/最關心的恐怕還是/日後升遷的成績/民意絕對不會排第一」,一九八六年成詩時三十四歲、已自台大中文系畢業的張國禎,顯然是最早以詩篇敢於矛頭指向軍頭、挑戰言論禁忌的金門人,接續又將目光拋向自己的同胞,「那麼/我親愛的鄉親/浯島的子民/當一切核心問題/都成了禁忌/你是否就此不言不語/或只是學那鸚鵡/在籠子裡搔首弄姿」。 <我的家鄉是戰地>,其實在一九八九年金馬人首度街頭運動「八二三金馬愛鄉大遊行」就出現過,之前也是馬祖人劉家國編著《我的家鄉是戰地──金馬問題面面觀》所借用的書名。 一首詩、一首歌的背後,隱藏了多少金馬人的辛酸淚,也鼓動了金馬人向軍管體制說「不」的勇氣。 潮起潮落,兵來兵去,金馬不能這樣戰地到底! 戒嚴,金馬人無力回天 歌有了。轉移秘密集會陣地。五月六日晚,台北市廉正法律事務所內,馬祖人曹原彰、劉家國、劉秋貴,自布行帶回一大綑黃色、白色的布巾,忙著切割、分類,具書法底子的《民生報》記者曹原彰蹲在地板上用毛筆沾染墨汁寫下第一面抗議布條「反對軍統獨裁」,甫自馬祖趕抵的劉家國另找來一面紙板,黑筆、紅筆交雜,狠狠揮出一大面「行政院『立法局』背書戒嚴──金馬百姓無力回天!」其他的工作人員都忙著書寫將大量使用的「反對戒嚴」、「反對軍管」頭巾。 此時,曹原彰再取出五月五日初擬的聲明稿,作了小小更改後,啟動傳真機,廣向媒體、同鄉發送,「我們是一群關愛家鄉的金馬人,我們無法容忍在動員戡亂時期結束後,金馬家鄉竟還在無限期的軍事戒嚴中。為了表達我們悲憤的心聲,五月七日上午十時正,我們將和金馬諮詢代表共同聚集立法院請願、靜坐,要求『金馬解嚴回歸憲法』。懇請您舉家支持,扶老攜幼參與爭權利的歷史行動。」這是一份由金馬愛鄉聯盟、金門諮詢代表會、連江諮詢代會、金門旅台大專同學會、金馬旅台商業團體及《金門報導》、《馬祖之光》媒體共同發起的聲明。除了共同聲明,金門縣政諮詢代表會五月三日緊急召開臨時會,十九位縣政諮詢代表僅人在台灣的林登惠未能趕回外,包括會長盧志權及諮代許慧新、陳再權、楊淑媛、王水彰、王振權、林金量、賴育千、蔡水游、薛成吉、黃積軍、黃惠英、陳錦秀、黃榮國、陳金、陳覺世、楊忠益及陳恩賜在內的十八人已早一步聯署一份「金門縣政諮詢代表會緊急聲明」:「為金防部於民國八十年四月三十日以(80)維仁字第2650號之戒嚴令,本會以最嚴正之態度,發表緊急聲明如后。金防部無視於中華民國在國際上之形象,以不成熟的理由,不恰當的時機及漠視金門地區全體居民之權益,而逕自發佈所謂『臨時戒嚴令』;本會表示最嚴重之抗議,並擬於最短期間內,緊急陳情立、監兩院。」 無黨籍、一九八六年為衝撞體制而返鄉投身國大代表選戰的黃積軍,在金門獲諮詢代表會推選為赴台北陳情活動的發言人;台北這頭的抗議團體,又一致推舉黃積軍為「五○七」總召集人,劉家國、劉秋貴與張福美為副總召集人。 五月三日,國防部軍派陳水在新任縣長;五月四日,金防部司令李楨林約見諮詢代表會會長盧志權重申「其他事錯了還能改,惟獨安全不能出錯」,強調金門一旦解除戒嚴將導致「中共船隻集結時,將無法砲轟驅離」、「部隊可能要撤除衛戍,民眾將受到立即威脅」、「官兵對金門的長期努力將毀於一旦」,因此要盧志權一行取消赴台抗爭行動。盧志權心裡自有盤算,又擔心各種突如其來的外力干擾下無法順利成行,最後採「緩兵之計」,司令官接見的當日,下午即請黃積軍與賴育千帶聲明稿先行到台灣,他們再伺機趕往。金防部掌握到黃、賴已「偷跑」後,第二天中午採更大規模的約見行動,由司令官李楨林會同政委會秘書長黃偉嵩、金門縣長陳水在挨家挨戶拜訪諮詢代表要他們「不能自毀長城」,林金量、陳金、黃榮國、許慧新避開會面,堅定到台灣。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馬祖,馬防部司令顏忠誠也出面與連江縣十二位諮詢代表溝通,「我是金門人,金馬一家,命運共同體,我了解你們的感受,但也要為大局著想」;最後關頭,僅劉家國一人搶搭上六日上午開往台灣的船,於晚間七時三十分到達基隆港。劉家國「偷渡」成功後,又鼓舞了徘徊在碼頭的曹以雄、陳貴忠跟進。 金門、馬祖,都有在地的民意代表陸續趕抵台北與旅台同鄉作抗爭串連,「五○七」,蓄勢待發! 突破,五○七抗爭戒嚴 五月七日上午十時,立法院群賢樓。 「反對戒嚴」、「反對軍管」、「回歸憲政」、「縣長民選」、「開放觀光」、「金馬淪陷?」、「金馬獨立?」等不同訴求、共同目標的抗議布條,綁在每個人的頭頂;也有貼在牆面的標語:「立法院,你是人民的守護神還是違法獨裁的幫兇,任何藉口的違法行為都是法治騙子」、「郝柏村你的法治理念何在?」、「李登輝你的法治誓言何在,該不是掛羊頭賣狗肉吧」、「金馬二度戒嚴是當今政府最大違法事件」、「反對國防部違法戒嚴」……。 第一波報到的三十多位金馬抗爭人士,在三家無線電視台,五、六十位平面媒體記者的鎂光燈聚焦下,劉家國、賴育千、鄭雅倫、楊婉瑩、黃積軍、張福美、董志謀等十餘人共同拉出了一面「行政院『立法局』背書戒嚴──金馬百姓無力回天」,並高呼「反對金馬戒嚴!」 立法院的駐警及城中分局的員警,三、四十人,守在立法院內、外,大軍壓境態勢逼視著手無寸鐵的陳情者,又以金馬陳情代表堵住立法院門口、妨礙立委進出為由,在城中分局副分局長李文生一聲令下,員警們展開了驅逐行動,雙方發生了拉扯,還有員警撕去陳情者的布條、海報。 一個單純「反戒嚴」、「反軍管」訴求,卻造成了陳情民眾與立法院的對立情勢。可憐是,原本預期會有二、三百人湧進抗爭現場,卻是第一時間要湊出十多位拉抗議布條的人數都有困難,以致大人帶來的五歲幼童楊書帆也給拉進「戰場」。 面對強大、強勢的員警、安全人員,相對弱勢、孤立無援的抗議者只能期待有更多金馬人接力加入,有女生忍不住呼喊:「黃立委,你在哪裡,你快出來啊!」 正在立法院議場內為金馬戒嚴案審查把關的黃武仁,也許是聽到鄉親的呼叫了,走出議場、來到群賢樓門口,平時予金馬鄉親「軍系立委」印象的黃武仁的出現,此時竟獲得一片熱烈的掌聲,他也跟著綁「反對軍管」的布條,顯然在這一刻,不顧「軍意」、選擇「民意」,黃武仁站在歷史的這一邊。 黃武仁爭取、協調下,十時十五分,十位金馬代表獲准進入立法院議場旁聽;此時立法院長梁肅戎正主持《社會秩序維護法》草案,請願代表、分別在台大與政大就讀的鄭雅倫、楊婉瑩隔著二樓旁聽席的玻璃帷幕欲拉開夾帶來的「反對金馬二度戒嚴」的布條,大批便衣人員見狀一撲而上,爆發了嚴重的肢體衝突,陳情學生高喊「這是我們的命運,打死我們也不退!」鄭雅倫、楊婉瑩更大聲地哭喊「警察打人!」正在場內質詢《社會秩序維護法》的立委黃主文立刻發出「警察怎麼可以打人」,主持議事的梁肅戎也拋出「請維護秩序。休息十分鐘。」 就在群賢樓門口拉起「金馬百姓無力回天」、議場內拉出「反對金馬二度戒嚴」哭喊「警察打人」的對峙、肅殺氣氛裡,為赴立法院陳情、靜坐、夜宿十一天的「五○七反戒嚴」陳情行動拉開了序幕。 一切只因為,潮落潮起,兵來兵去,我的家鄉不要永遠是戰地!
-
《鄉訊留言板》解嚴以後──郝柏村蕭萬長的「留言」●楊樹清
郝柏村在行政院長任內「金馬二度戒嚴」,蕭萬長在行政院長任內制定、通過讓金馬小三通取得法源的《離島建設條例》。 郝柏村、蕭萬長在金馬長達半世紀的戒嚴、戰地政務歷史中,也走進了這段「歷史」。 金馬解嚴十五年後,再回望歷史,看待金馬,郝柏村、蕭萬長的心情如何? 金馬解嚴十五周年前夕,《金門日報‧鄉訊版》先後在不同場合遇到郝柏村、蕭萬長,請他們親筆寫出彌足珍貴的「金門贈言」。 郝柏村寫的是「發揚金門精神,不怕苦、不怕難、不怕死」。 蕭萬長寫的是「送給金門鄉親:解嚴十五年,帶給金門久久長長的繁榮」。 一九九一年五月金馬人赴立法院抗爭國防部對金馬二度戒嚴,五月十二日,行政院長郝柏村避開金門、訪問馬祖,並與馬祖的縣長、諮詢代表舉行座談,一開始,郝柏村就指出有金馬「少數偏激份子」在立法院請願抗議,但這些人「能代表金馬全體民意」?又強調金馬因實施戰地政務才有今日的繁榮,而一旦解嚴,萬一大陸人民紛紛上岸來,金馬又該怎麼辦?郝柏村到北竿的最大村落塘岐時,突有兩位民眾在人群中高呼「反對二度戒嚴」,這個突如其來的動作,似乎也讓郝柏村意識到「金馬人不一樣」了,儘管有所指責,但也開始思索鬆綁對金馬的軍事管制,而有《金馬安輔條例》替代《金馬戰地政務實驗》的過渡方案。金馬解嚴十五年後,今年「八二三」砲戰四十九周年紀念日,郝柏村重訪金門,在下榻的警光會館看到一份《金門日報》,又讀到副刊裡正連載一篇《金門共和國日記》,問起隨行的金門人楊誠通這是怎麼一回事,金門有獨立的條件?楊誠通回以這篇文章應不是真的要搞「獨立」,而是要凸顯金門長期被漠視的困境,又告訴郝柏村金門島比起一些非洲國家的土地面積都大,經濟資源也高過,且台灣、海外有百萬鄉親作後盾,真要「獨立」也不是沒條件。金門行,郝柏村再一次深刻感受到一個不同於以往的金門。 蕭萬長在行政院長任內致力於兩岸經貿政策推動;一九九九年六月二十三日,鑑於金門牛隻感染口蹄疫,並經證實感染源是從大陸走私進入,在治安會報中指示財政部儘速提出《海關緝私條例修正案》,並將走私問題列為優先與中共進行協商的兩岸事務性議題之一。蕭萬長的這個指示,多少也催化了後來將走私除罪化的金馬與大陸小三通政策的推行。今年十一月六日,蕭萬長在台北與金門人餐敘時提到,金門過去對中華民國貢獻太大,當前金門的重要性已非政治、軍事,而是「經濟發展」,與大陸往來的「小三通」不能停留在現今政府「半吊子」的政策,「小三通」必須擴大,貨暢其流,人暢其流。 金門解嚴十五年了,從郝柏村、蕭萬長的「留言」手跡裡,總也可讀出一些解嚴前後今非昔比的環境變遷及心情故事。
-
《鄉事動靜》翁銘宏林雅逸歡喜聯姻
/本報鄉訊採訪小組 新郎翁銘宏的爸爸翁志能是金馬民主運動人士,戒嚴時期加入《金門報導》社區報當義工,在陽翟掛起第一面服務處招牌,又在台北的「九三還我土地」、「八二三大遊行」街頭運動無役不與;新娘林雅逸的爸爸林德取出身調查系統,曾任台灣產物保險、勞保局及電信總局政風主任。 翁、林聯姻,以父親的出身背景來看,這是個有趣的組合。 更精采的是,金沙陽翟出生,在金酒公司擔任稽查業務的翁銘宏,與烈嶼雙口出生、在法務部福建調查處擔任調查員的林雅逸,兩位郎才女貌的六年級生,在一回金酒公司到台灣的私酒查緝行動中,帥氣的翁銘宏孤立無援,請求支援,美麗的調查幹員林雅逸自金門飛抵。兩人初次合作即默契十足,也因查緝行動而相識,譜出愛苗。 金門解嚴十五周年的第二天,十一月八日星期四晚六時,翁志能、李寶治的公子翁銘宏與林德取、黃華美的女兒林雅逸的婚宴將在金門盈春閣舉行。新郎的爸爸不必再走上街頭抗爭了,新娘的爸爸也不用再忙於調查工作了。金門解嚴十五年了!這是一場溫馨的「解嚴婚禮」,眾親好友記得要來喝喜酒。
-
《星期人物》張忠民台北科大傑出校友
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台北專訪 十月二十七日下午四時,「金門縣議會與各旅台同鄉會聯誼座談」鄉情列車開抵第二站桃園縣中壢市,在與桃園縣金門同鄉會座談時,同鄉會理事長楊榮煥迅速掌握了一項會外即時訊息,「來訪的金門縣議會主任秘書張忠民先生獲台北科技大學傑出校友獎,今天上午才在母校接受頒獎表揚,現在請各位同鄉給以熱烈的掌聲!」 楊榮煥在台上的播報「即時新聞」,消息如何傳到這裡?張忠民帶點驚訝,又以慣有淺淺的笑容回禮,但也因這一喜訊,為一場原本可能火藥味十足「砲聲隆隆」的兩會鄉事會議」對話降溫不少,反倒帶動了對談氣氛。第二天,十月二十八日下午,議會一行人轉往台北國軍英雄館座談,張忠民依然是與會台北縣、市金門同鄉在場邊祝賀的焦點。 創辦於一九一一年,民國元年,與中華民國同庚的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前身為台北工專;今年十月二十七日建校九十六周年的校慶中,校長李祖添頒獎表揚十位傑出校友,包括留美的高級統計師陳昭文、視陽光會公司董事長溫生台、英特爾創新科技公司總經理林榮松、南台科技大學校長陳鴻助及金門縣議會主任秘書張忠民等十人。 一九五四年生於台中,一九七六年自台北工專土木科畢業,一九七七年赴金門服務迄今的張忠民,曾任職金門自來水廠技正、廠長、金門建設科(局)長、金門縣政府核稿秘書、工務局長、地政局長、二○○六年五月轉任金門縣議會任職主任秘書。在各方俊彥推薦、激烈角逐中出線,張忠民獲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傑出校友,除了三十年公務生涯對金門重大建設的投入貢獻以及積極推動成立金門縣台北科大校友會的愛校精神;參與金門建設項目,其中在金門自來水廠服務期間推動「村村有水、家家有水」普及金門自來水供應,使金門的供水普及率達百分之九十九點○八,是張忠民獲獎的重要因素。 推動金門自來水普及各城鄉的成績外,張忠民在金門縣政府建設局、工務局、地政局服務任內,也有具體作為:建設局期間,一九九一至一九九四年推動金門綜建四年方案,獲中央補助五十一億元,使農業、交通、經濟、社會、環境五大建設發展得以奠下根基,其中污水下水道建設排名全國第三,僅次於北、高兩市,又於戰地政務終止後,擔負建設部門農、林、漁、牧、工程、工商、交通(觀光)、都計等制度轉型,回復憲政常態;工務局期間,推動金廈「兩岸橋隧會議」在廈門召開,開啟金廈兩岸聯結之橋址探查、規劃;地政局期間,配合內政部測量局建構金門TWD97座標系統,樹立全島1—4等導線點,推動統整都市計畫區樁位與地籍系統、E—GPS系統,俾利金門都市整體開發、管理,另亦推動金門地區首次都市計畫區祥豐段,以區段征收方式,整體開發,完善相關道路、路燈、水、電、通訊、雨(污)水下水道等公共設施,也因這些基礎建設,才能有利民間資金投入都市建設,帶動、振興相關產業、經濟活動力。 娶金門女子,現任金門高中出納組長的許雲英為妻;一九七七年,年僅二十三歲的張忠民自台灣遠渡來金門,投入公務體系,一待三十年,見證也參與了戒嚴、軍管時期及至解嚴、開放年代的風雲變化;張忠民身上,就是一部金門解嚴前後建設史的縮影。與張忠民同出身台北工專的一群,包括現任金門建設局長李增財、工務局代局長許鴻志、環保局副局長楊鈞任、金門技術學院總務長陳水龍及交大土木系教授翁正強等,都在各領域對金門發展付出心力,他們的恩師—胡璉將軍長公子、入籍金門的胡之光教授,在台北工專時是張忠民等人「流體力學」的老師。 獲台北科大建校九十六年校慶傑出校友,原本低調前往領獎的議會主秘張忠民,沒想到好消息還是在縣議會赴台與同鄉會座談行程中曝光、接受道賀,與議會一行結束台灣之旅,回到金門後,張忠民恐怕有接不完的恭賀電話了。
-
《鄉訊短波》●本報鄉訊採訪小組
●金馬解嚴十五周年將推出回顧展 十一月七日,金馬解嚴日,《戰地三十六》金馬地區解除戒嚴十五周年回顧展覽活動將在金門金城鎮庵前村民防坑道舉行,這個活動由行政院文建會、教育部、新聞局、內政部、經濟部、交通部共同指導,由金門縣鄉土文化建設促進會主辦,自十一月七日展至十二月六日,為期一個月。今年七月十五日,台灣地區解嚴二十周年,有一系列紀念活動,多位金馬人感於那一段「台灣解嚴、金門繼續戒嚴」無力回天的悲苦年代,覺得金馬人更不應在晚台灣五年的解嚴紀念日缺席,因而促成了《戰地三十六》活動。活動總策劃、金門縣鄉土文化建設促進會理事長陳滄江透露《戰地三十六》內容有戒嚴及戰地政務實驗三十六年時期數位影像特展、反共標語特展及「再見,蔣總統!反共‧民主‧台灣路」特展等,同時將展出金馬戒嚴時期的違禁品、書刊、文件等。《戰地三十六》的開場重頭戲是新聞局安排的國際記者會及邀請當年參與抗爭戒嚴的金馬民主運動人士回家接受致敬並與新世代安排一場籃球賽,因籃球等漂浮物是當年的管制品之一,此時再現,別具今非昔比時代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