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經樂道
-
《鄉訊短波》
本報鄉訊採訪小組 ●楊水應將返鄉辦鑽石婚感恩餐會 雙十節在台北王朝大飯店舉行「上善若水‧楊水應創業記發表暨鑽石婚紀念餐會」的楊水應、陳淑女伉儷,原本考量到麻煩到金門在地鄉親,不欲回鄉再辦一場;但因受到同鄉熱烈的回響,昨(星期五)晚楊氏伉儷在王朝飯店設宴感謝主辦單位工作人員的辛勞時,已改變初衷,初定十月二十一日回金門,不辦《上善若水》新書發表,只辦鑽石婚感恩餐會。返鄉前楊水應十五日也有趟廈門行。 ●許丕華金門俗諺風華錄將返鄉發表 金門縣政顧問、文史作家許丕華,近日可望正式接任金門文史工作協會理事長;其普受歡迎的《金門俗諺風華錄》初版已無存貨,經金門文化局要求,增訂一半內容後,預定十月二十日(星期六)上午十時在文化局三樓舉行新書發表會。 ●莊心珍視覺藝術展在新竹美術館登場 祖籍金門、曾獲新加坡文藝獎的莊心珍,已於十月初抵台,十月七日至十月十四日在新竹文化局美術館(竹北市縣政九路146號)B1、B2展出《藝術情牽35—莊心珍視覺藝術展》,金門旅台藝術工作者黃世團、呂坤和、張國治等人相約今天上午前往觀展。去年世界金門日舉辦期間,金門縣長李炷烽、文化局長李錫隆在新加坡曾見到眼盲的莊心珍,並邀請她返鄉展出。
-
《鄉訊留言板》三個感動現場—同學會‧鑽石婚‧畫家展
第一個感動:十月九日,節氣上的寒露,晚上六時台北天成飯店17樓,八二三流亡嘉義中學的金門學生同學會,席開三桌,人手一份,含淚讀上月《鄉訊》的〈八二三流亡學生‧寄讀嘉中七十二〉專題報導,林乃秋直說沒錯,他們坐的正是老照片中的217號登陸艇。 第二個感動:十月十日,上午十一時,「上善若水──楊水應創業記發表暨鑽石婚紀念餐會」在台北王朝大飯店五樓會議中心,從頭到尾,幾看不到八二三流亡來台、從零開始的楊氏伉儷多說一句話,卻一口氣捐了二百一十萬元予慈濟等團體作為公益用途。 第三個感動:十月十三日,今天上午,與一群同鄉相約到新竹文化局美術館看《藝術情牽35──莊心珍視覺藝術展》。念起去年在星洲見到這位雙眼幾已全盲的新加坡女畫家莊心珍,心心念念要回一趟金門尋根、開畫展的渴盼。
-
《星期人物》洪肇輝烈嶼協會建館功臣
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台北專訪 一九九七年四月八日的汶萊《美里日報》以頭版版位刊出幾則烈嶼同鄉到訪的訊息,包括「汶萊需要外資推動經濟多元化政策╱金門同鄉可到汶發展╱陳友書:中華商會願拉線」、「台灣烈嶼同鄉會抵訪╱加強與汶鄉親聯繫╱洪肇輝:已在台北置購一會所」,報導中披露烈嶼旅台同鄉已購置會所的消息,也引述洪肇輝的一段澄清「由於金門有大、小金門兩個島之分,該會成立時曾經引起外界揣測其分裂金門情感的誤解,該會絕無此意。由於烈嶼地處偏僻,故鄉親們咸認為有需要把台灣以及旅居海外的鄉親凝聚起來,故有同鄉會之成立,為家鄉盡力、為鄉親盡力。」 汶萊之行,經過整整十年了;憶起那一趟「破冰」之旅,洪肇輝仍然有洗三溫暖的感覺。報紙說汶萊需要「外資」,其實他們一行才需要來自汶萊的「外資」,此行隱藏的主要任務是要向汶萊的鄉僑募集烈嶼公共事務協會(同鄉會)購置會館所需的基金。但他們也清楚過去鄉僑不斷僑匯家鄉興學、舖路、造橋,甚至修祖厝、家廟,捐款已經捐怕、捐煩了,如今又要來一個「捐館」?洪肇輝真怕碰一鼻子灰回來,能募到多少錢,不抱太大希望。行前,時任金門縣長陳水在、翟美玉夫婦理解他們的困境,應允隨行勸募,團長仍由洪肇輝擔任,一行十七人還包括了洪海庭、羅慶電、羅梅英、林國欽、林世傑、林馬得、孟繁玉、洪月鶴、蔡清山、洪憶青、傅天成、孫水鏢、吳守真等。六千平方公里土地面積的汶萊近四十萬人口,八萬華人中的烈嶼人就佔了五、六萬,在此經商致富的鄉僑處處,如何將這支族群化為鄉情的支持力量?組織同鄉會、設置會館的用心,加上縣長夫婦都來了,誠意打動了汶萊的烈嶼人,出生於西口的丕顯甲必丹林德甫給了五十萬元,祖籍西宅的拿督王金紀給了三十萬:::,直到一行人要登機返台了,仍有人抱著錢送到機場;四天三夜的汶萊行,共募得兩百八十多萬元。這筆錢成了烈嶼公共事務協會成立會館一筆重要的海外基金。後來又有金門、台灣同鄉的三百四十萬捐款及金門縣政府五十萬補助,連同上屆理、監事會留下的一百一十多萬元,總計七百八十九萬多元,順利完成購置會所計劃,所結餘的兩百四十多萬元,全數凍結定存於銀行,成為該會發展基金。 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出生於烈嶼青岐的洪肇輝,父洪水軒、母林罔,以捕漁業維生的父親後來加入水上工作隊,一九九○年過世,畢業於上岐國小、烈嶼國中,一九七三年來台就讀南強高中電信科夜校,半工半讀自立更生;年少時夢想能走船雲遊四海,海上的夢未能實現,反倒在陸地上發展出房地產事業,投入二十多年,目前已是昇華生活房地產公司的董事長,夫人羅淑美是他最得力的助手。 也因為房地產經驗,讓洪肇輝在烈嶼協會會長任內,看準了面對中和市公所、中和運動場,地緣近中和活動中心、中和國小及北二高,可成為共同資源的景平路烈嶼協會現址,又有理、監事們形成共識,一致通過,而能順利完成購置會館任務。 擔任三、四屆會長的洪肇輝,無疑是烈嶼公共事務協會走過十五周年來,推動成立會館的最大功臣,為協會建立了可長可久的鄉情連絡基地。
-
《鄉訊焦點》烈嶼協會要延展成一座橋
/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 鄉事‧島外之島 「90.3.12金門洪先生來電,有金門小姐多人未婚,年齡有28、31、32、35、39、44歲等,歡迎金門未婚男性鄉親電洽」,「金門鄉親有血統純正馬一匹,出售有緣人二萬元」,「建請金、馬小三通之小額貿易設專區定點交易」,「本會秘書處正研擬戒菸酒班,有意參加者,向秘書長報名」,「據金門縣政府表示,“金門大橋”預定明(九十三)年年初動工,本會將持續掌握最新狀況」「翁女士電請本會代辦八二三榮民證;她表示於十五年前由金門搬家住永和,不知如何辦理榮民證」,「鄉親一致表示,希望兩岸永遠和平,不要相殺,經評估若不幸引起戰爭,第一波死傷役男就有128000人之多,四十五歲以下將徵召重新穿軍服上戰場」,「建請福建省政府,金門縣政府向中央爭取八二三放假一日」,「據鄉親反映,金門烈嶼地區醫生不足,台灣醫生大多不願來金服務,本會將適時建議政府聘請大陸名醫來金看病」……。 家事、鄉事、國事,事事關心;打開金門烈嶼公共事務協會(同鄉會)歷屆理、監事會會議記錄,有輕鬆如「徵婚啟事」者、有嚴肅看待「戰爭」者,也有一座政治的神話「浮橋」——金門大橋載浮載沈。 今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烈嶼公共事務協會成立十五周年;昨天,十月十二日,烈嶼公共事務協會會館歡度十周年。 來自島外之島的故事。岸與橋。這真是個很不一樣的同鄉會。 立會‧一波三折 「戰地政務時代,華僑返鄉需有身分證明,向台灣的金門同鄉會取得證明成為重要關卡,但又有很多烈嶼僑民的身分造成同鄉會認定困難」,烈嶼同鄉會最早的發起人之一洪海庭憶起,「那時候,我常帶返國但返不了鄉的鄉僑去給有關單位“認識”,講起來也是心酸。」 洪允典、洪海庭、洪萬諒、馮國樑、蔡清山、葉肯堂等多位旅台同鄉,終於發起成立烈嶼人的同鄉會。經向內政部探詢,登記同鄉會需縣、市才有資格,烈嶼「鄉」被排除在外。無法出現「同鄉會」的名稱,一群人只好暫且以「烈嶼同鄉聯誼會」作為連絡鄉情的所在。 一九九○年、一九九一年,烈嶼人兩度聚集籌備同鄉聯誼會。一九九二年六月十二日、六月二十日,近百名烈嶼人又先後在台北市岳陽樓及空軍軍官俱樂部,正式發起籌組「金門烈嶼同鄉聯誼會」洪允典、洪萬諒、洪海庭、呂保民、陳輝國、葉肯堂、蔡清山及蔡虎德等八人擔任籌備小組委員,之後,洪允典當選金門烈嶼同鄉聯誼會會長。 一九九二年九月三日,為討回金門在台北五座遭國防部列管的眷村縣產,以「保鄉衛產」為由,金門人首度走上台北街頭「還我土地」大遊行,洪允典領軍的「金門烈嶼同鄉聯誼會」也出現在同鄉團體組成的街頭運動隊伍中,連同金門縣政諮詢代表會所拉出的「重建金門人的信心與權益」布條,這個畫面後來出現在電影院內播放的〈國歌—民主篇〉裡。初試啼聲,烈嶼人終於對外宣示:我們來了! 異鄉‧夢與實現 從「金門烈嶼同鄉聯誼會」到「金門烈嶼公共事務聯誼會」,都不具法定身分,格局亦受限,在烈嶼籍法官洪曉能獻策下,一個向內政部取得全國性及區級人民團體登記立案的「中華民國金門烈嶼公共事務協會」,在金門解嚴後一個多月,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成立,仍由洪允典任首任會長,蔡清山任秘書長。 烈嶼公共事務協會創會長、現任金門縣議員的洪允典,帶領這個同鄉團體走過金門解嚴前後,永留會史。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烈嶼公共事務協會改選理事、監事,洪允典表明只幹一任,不再尋求連任會長下,旅居汶萊二十五載才返台經營地產、貿易事業的烈嶼上庫人吳圭潤,沒心裡準備下,選前三天才被推上檯面與西路人、開設釣蝦場的林翠梧角逐會長,十六票對十四票,吳圭潤驚險勝出,但因無固定會所、經費拮据,第二屆會長吳圭潤在鶯歌的公司充作會務中心,每天都有接待不完、包括汶萊回來的鄉人,也有大大小小會務要處理,此時,吳圭潤告訴自己,該是積極建立一永久會館的時候了,他在任內募集到一百一十多萬元建館基金。 也表明只幹一任會長的吳圭潤,會館在他兩年任內與秘書長洪海庭協力推動下,已粗具雛型。一九九七年元旦,烈嶼青岐人洪肇輝自吳圭潤手中接下會長,隨即召開的理、監事聯席會,通過購置會館議案。三、四兩屆會長任內,洪肇輝與理、監事們及前後兩位秘書長羅慶電、洪憶青通力合作,展現了驚人的海內外募款能量,連同承接自上一屆的金額,總計募得七百八十九萬多元購置會館基金,以四百四十萬元購置位於台北縣中和市景平路517號3樓的三十餘坪公寓,一九九七年十月十二日會館開幕酒會,烈嶼出外人終於找到了一個共同的「家」。 二○○一年,吳圭潤的胞弟、律師吳奎新接任烈嶼公共事務協會第五屆會長,任內完成內容、編排具水平的《烈嶼會刊》發刊;二○○三至二○○七年,來自於東林的旅高企業家林鴻圖擔任六、七屆會長,在秘書長馮國樑的襄助下,會務穩定運作,並且帶領烈嶼公協走出去,無論在台灣、金門、大陸、南洋的鄉事領域,都烙下他們的足跡、參與的身影;二○○七年三月,來自上林的五年級生林永輝以一張清新的面孔、謙和中又展現戰鬥力十足的身段,接任第八屆會長,他幾乎是以會為家,每天都投入在鄉務連繫,在監事主席洪水貫、秘書處中和處長馮國樑等「大老」及副會長洪憶青、林長集、秘書長孫國欽等中壯輩鼎力相助下,林永輝發願要在任內擴充會員,從現有的近兩千人成長到三千人以上,把失散的烈嶼出外人一個個找回來。 烈嶼公共事務協會走過十五年了,凝聚鄉情的會館也成立十周年了;一群烈嶼異鄉人的夢與實現,或許正如烈嶼作家林媽肴〈穿越鐵蒺藜與軌條砦〉文中的情境「我們不想再有岸與岸的距離,四千個島民要延展成一座橋」。
-
《鄉訊留言板》「半版」心情—兼賀楊水應陳淑女伉儷鑽石婚
●楊樹清 今年第十五號颱風柯羅莎來襲。連續五周以五個大版製作,呈現「同學會」專題後,這一周的《鄉訊》回復「半版」的常態作業了;相信鄉親讀者與我們都期待《鄉訊》每周都是一個「大版」,甚至每天都能看到《鄉訊》;很抱歉,現階段的編採人力資源不足以支撐這個理想,但我們會努力朝這個方向邁進。明天適逢金門旅台同鄉大老、傑出企業家楊水應陳淑女伉儷鑽石婚紀念日及《上善若水》新書發表,與楊水應相交半世紀的許丕華說他是「一位平凡的不凡長者」,又說人生在世有「金婚」已是不易,登甲子「鑽石」之慶者更難,「今日子孫滿堂,瓜瓞綿延,印證“捨”“得”的禪機,福報的因果」。 《鄉訊》自是不會錯過這個機緣,祝福楊水應陳淑女伉儷鑽石婚圓滿喜悅。
-
《鄉訊短波》
●本報鄉訊採訪小組 ●楊水應鑽石婚紀念餐會明天舉行 「上善若水—楊水應創業記發表暨鑽石婚紀念餐會」明周日上午十一時在台北市王朝大飯店(原環亞飯店)五樓會議中心舉行,預定席開二十五—三十桌,楊水應顧及在金門的故舊遠來辛苦,故未寄出一張請柬,但金門縣長李炷烽仍會出席。 ●黃德全當選旅北總幹事聯誼會長 台北市金門同鄉會總幹事黃德全,十月一日當選有二十九位總幹事加入的「全國旅北各縣市同鄉會總幹事聯誼會」會長,其服務熱忱也能獲跨越縣市同鄉肯定,得來不易。 ●黃怡騰擔任中投董事長昨日返鄉 政大法學博士、曾任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秘書長的律師黃怡騰,七月間走馬上任中央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暨光華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將以法學專長處理龐雜的國民黨黨產事宜。黃怡騰已於昨日回到金門,除了法律任務,也回來探望親友。
-
《鄉訊焦點》上善若水楊水應人生行路
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 一九五八年八二三砲戰爆發,政府有計畫地一批批安排民眾、學生疏遷至台灣;十月六日,彼岸共軍廣播,「自本日起暫停砲擊七天」,趁此空檔,十月九日金門中學九百二十名學生、次日六千一百五十四位民眾,先後被以軍艦送抵高雄。 眼看鄉人、親友一個個走出,金門島快變空城了;「要走嗎?」父兄早已下南洋謀生、留下排行老六年僅十二歲的楊水應留守家園;時光飛逝,已三十六歲的楊水應,為自己提出了此生最難作決定的疑問。遠在馬來西亞的母親張含英一封又一封的緊急電報,金門恐怕是守不住了,「水應吾兒,儘速遷台!」老母親隔著南中國海的聲聲催促,終於鼓動楊水應飛離的翅膀。 不甘心啊!一九二二年生於金寧鄉湖下村71號的楊水應,成長打拚了這麼多年,二十歲時已在城隍廟旁買了間店屋及南門的住宅,此後母親又在後浦西門增購一棟三落大厝、郊外沙美路上擁土地數筆、金城中興路37號自建三層店屋開設鴻大布行;這一切都將在砲火離亂中付之流水?之前,一艘川行金、廈間、採購民生物資的機帆船已給國軍徵用了。 一九五八年十二月底,早已錯過了政府發放每位疏台民眾的三千元安家補助金,楊水應與一九四八年結褵的陳淑女領著四位幼子振芳、振盛、振鐘、振銘,共計六口之家遷往台灣。 崛起,迪化商圈 初來乍到,身上無多的現金,台北市民樂街一棟出租公寓的三樓,二十幾坪大的空間塞滿了楊水應一家人及另外的兩戶人家,六人擠一房間、三戶共用一廚房,來台後又育一男振慶、一女惠珠,龐雜的生活費得靠在馬來西亞的幾位胞兄僑匯接濟。 舉家遷台度過一段適應期,前線的戰況逐漸穩住,商家開始恢復營業,亟需台灣物資供應;楊水應靈機一動,採取寄郵件包裹方式將商品寄回金門供銷。每天依照金門當地商店的需求量與訂購貨物的清單,在家裡逐一秤重包裝;工作量大,一家人每天必須忙碌到午夜十二時以後。與金門有往來,楊水應想到可托請鄉人在金門收購海產運來台灣銷售;每次貨到高雄,他即從台北—桃園—新竹—台中—彰化—台南沿途兜售訂單,高雄碼頭出貨,再分發交給各縣市承辦商店托收、就近送貨。每月貨物出清,再沿途收取帳款,然後回到台北。 從事台金兩地海產買賣,累積了筆資金,楊水應以四萬五千元在永和文化街買下首棟二層樓住宅;接著與人合夥買地建屋出售,先是建了四間店面,再建四棟獨立式高級住宅,都有不錯的獲利。但隨著政府為壓制房地產高漲而停止房貸的政策推出,楊水應轉而向布業發展。 投入布業,也是一段金門因緣。當時金門布業公會組織聯營模式,楊水應身為會員之一,常被委託在台灣採購布疋、配運回金門各布行銷售。採購業務持續數年,他在台北市迪化街的布商間建立起商譽,也在南京西路233巷13號購下店厝一棟,並在這裡成立益安布行,這棟店厝成為楊水應在台灣事業發展的起點,也是一九六八年在台中創設鴻安紡織工廠的重要基礎。念舊、惜情的他,至今仍不捨搬離南京西路舊宅。 八十五歲的楊水應來台灣半世紀,從海產買賣起家、又涉及建築、布業,先後創立鴻安紡織廠、嘉鴻貿易公司、隆安布行、鴻瑄化學皮廠等事業;但獲利較豐者,仍屬土地及房屋建築,台北市師大路龍泉市場全棟由他一手建造,貴德街布業大樓、維和大樓、民族路市場等建築也出自於他的投資,也與友人在林口重劃區內買賣土地。 點滴,上善若水 「利從誠中出,譽從信中來」,這是楊水應經營事業的十字箴言。懂得賺錢,更懂得回饋;一九七一年四月,陳玉堂與楊水應等人倡議成立台北市金門同鄉會,陳玉堂首任理事長,成立之初,經費極度困難,會址一度借用金湖旅社;一九七三年改選時,楊水應接任理事長,其後連任七屆、當了二十二年理事長,至一九九六年六月卸任,任內最具體貢獻是將同鄉會正式向台北市政府登記為人民團體,並帶頭發動鄉親及華僑捐獻,以六十萬元買下台北市環河北路157號四樓作為永久會址。楊水應也與楊森將軍等人籌辦世界董楊宗親總會,後又創台北市四知堂文教公益協會並任會長,他也以父楊篤江、母張含英之名成立獎助學金提供金門籍清寒子弟向學。一九八八年,楊水應當選全國好人好事代表。 《上善若水——楊水應創業記暨鑽石婚紀念》的新書發表會,明(周日)上午十一時將在台北市王朝大飯店舉行;引自老子《道德經》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正符合了名字中帶水的楊水應一生的行事風格;在與陳淑女結褵六十周年鑽石婚的紀念日,以「上善若水」留下日後可供後輩子孫回憶的點滴,也為金門人在家鄉、在他鄉的生命歷程留下記錄。
-
《鄉訊留言板》許伯鑫要用畫面紀錄金門人大遷徙的故事
●楊樹清 中秋過後,這一周《鄉訊》的「同學會」專題採訪、製作過程,較之於前幾期可說辛苦得多。 幾位設定要訪問的人不是不在台北,就是連繫不上:李炳團回金門、李明遼到花蓮、李養盛與蔡虎德電話不通,以至於截稿前還找不到一份「嘉義中學金門同學會」的完整名單,拍不到合影照片,疏漏了不少老同學的名字,專題照片只好用八二三學生與民眾自碼頭疏散到台灣的老照片替代,《星期人物》的李明遼人物特寫照是陳妙玲幫我們從她家族照相本裡「截」出的。品質不盡理想,請多包涵。 令人感動的是,曾任《自立晚報》攝影記者七年、見證金馬解嚴前後一段抗爭史,現擔任公共電視紀錄片編導的許伯鑫,被《鄉訊》的「同學會」專題打動;八二三為界,他正構思如何用畫面記載金門人大遷徙、金門流亡學生大變動的時代故事。 連續五周以五個大版呈現的《鄉訊》,報社編輯部同仁與個人都忙得疲累不堪,也許得放慢腳步才能走更遠的路。下月下周起,《鄉訊》就回復「半版」吧。
-
《鄉事動靜》楊永斌周遊列國歸來
╱本報鄉訊採訪小組 曾講了句「金門人是未淪陷的大陸人、講閩南語的外省人」名言的楊永斌,近來東奔西走、周遊列國講學、開學術會議,單是新加坡國立大學就待了三個月,又陪同赴美國康乃爾大學攻讀土木博士學位的女兒楊子儀向學校報到;有將近一年多時間,同鄉、親友——包括她的姊姊楊筑君(牧羊女)要見到他都難。楊永斌獲頒奧地利國家科學院院士後,與同鄉有約的飯局,也必須等待多時才能實現。九二一,中秋節前夕,一群同鄉及金門朋友,在台北紅豆食府的夜宴上終於請到,見到了楊永斌及他罕露面的美麗夫人黃如宛。宴會結束,眾人合影。咦!怎麼剛剛好十五人?十五月圓人團圓,這是一次溫馨的親友會、同鄉會。 兩年前與台大校長擦身而過的楊永斌,沒當成台大校長,卻當上了奧地利國家科學外籍院士,係台灣第一人,也是二○○七年唯一獲選院士的亞洲人;據了解,教育部長、中研院院士杜正勝遇到他,道賀之外,直說這是一個得來不易的榮銜。楊永斌是怎麼做到的? 一九五四年八月二十二日出生於金寧鄉湖下村的楊永斌,金寧國中第二屆畢業,曾考取並入學金門高中,再轉往台北建國中學完成高中學業,台灣大學土木系所畢業,赴美取得康乃爾大學博士學位,一九八四年回台任教於台大土木系迄今,期間曾經歷台大土木系主任及所長、工學院院長,身兼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組長,現任台灣大學特聘教授、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理事,今年五月又獲頒奧地利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奧地利的人口才八百萬人,卻已出了九位諾貝爾獎得主,是個科學與藝術互放光芒的國際之都;獲頒國家院士,對楊永斌而言,是榮耀也是壓力。當選院士的原因,楊永斌曾對媒體分析說,奧地利國家科學院前任院長赫伯特‧孟是《結構工程期刊》總編輯,可能因看到他所寫的〈空間結構的穩定理論〉和〈高鐵橋樑振動〉的研究論文被引用率極高,所以才肯定他的研究成果。 成立於一八七四年的奧地利國家科學院,院士分為「數學和自然科學」及「人文及社會科學」兩組,今年新選出的二十四位院士中,奧國國籍與外籍院士各佔一半,其中也有諾貝爾獎的得主當選。 在台大已教了二十三年書的楊永斌,難得有個學術長假讓他忽東、忽西自在遊走;但即使在休假狀態,仍然國際學術邀約不斷,難得能停下腳步來與鄉親話家常。九月二十一日在台北紅豆食府的晚宴,楊永斌偕夫人黃如宛,楊永斌的姊姊楊筑君則帶來畢業於台大土木研究所的兒子許智乘出席鄉宴,此外還有藝術家李錫奇、三采文化公司總經理張輝明及夫人劉淑美、視覺藝術設計家翁翁及夫人詹素嬌,職經出版公司副總編輯方清河,設計家林世英(藍一峰),作家許冰瑩、畢業於輔大織品系的林晏君、攝影家鐘永和及本報《鄉訊》主編楊樹清等計有五人,大家共同舉杯祝賀楊永斌獲奧地利國家科學院院士殊榮,並期待他的土木結構專長能協助金門大橋早日架成。一九八四年自美學成返國,也喜愛文學、寫作的楊永斌則鼓勵大家去看歐威爾的小說《一九八四》,他說,看完《一九八四》全世界走得通,可以交到很多有共同話題的朋友。 因為楊永斌周遊列國歸來,十五同鄉歡敘台北紅豆食府,也提前在異鄉過了個很有鄉情味的中秋。
-
《鄉訊短波》●
●本報鄉訊採訪小組 ●嘉中金門同學會十月九日在台北 八二三流亡來金,寄讀省立嘉義中學的七十二名金門中學初中部、高中部同學,今年的同學會時間仍如往常定在十月九日,這是當年他們烽火避亂、登船來台的紀念日。七十二位同學中,仍有多人因年代久遠失聯,盼見報後速與李養盛、林金殿或立委吳成典國會辦公室主任李炳團連繫上,今年召開的時間是十月九日下午六時,地點在台北火車站旁的天成飯店。 ●林開立在美任網路電話市場經理 金門中學高中部第四屆畢業的林朝文,曾任台北市捷運局正工程師,其子、一九六三年生於後浦南門的林開立在美取得北卡羅萊萊州立大學電機碩士,再獲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電機博士學位,目前在美國VOIP(網路電話)任市場管理經理。 ●許俊麒任太魯閣棒球打擊場副總 金門縣政顧問許丕華的兩位公子分別在百貨、運動休閒職場表現亮眼,出生於後湖的長子許俊明東海大學公行系畢業,現任職遠東百貨三、四、五樓營業處處長;次子許俊麒文化大學機械系畢業,現任職太魯閣棒球打擊場執行副總經理。熱愛寫作,並繳出好成績的許丕華其增訂版的浯鄉俗諺風華錄》行將再版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