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聞
-
第22屆浯島文學獎 劇本創作由文捷摘首屆桂冠
總獎金高達新台幣100萬元的第22屆「浯島文學獎」正式揭曉。本屆除原有的小說、散文與新詩三大組別外,更首度增設「劇本創作組」,為金門文學注入全新元素。活動自6月1日開放徵件,共收到238件參賽作品,經過初審、複審及決審的嚴格評選,最終名單出爐。其中,短篇小說組因作品未達標準,首獎罕見地從缺。 金門縣文化局表示,本屆活動共有214件作品通過初審,其中短篇小說32件、散文54件、新詩110件、劇本18件。7月5日舉行複審會議,各組皆由縣籍作家與文學界專家擔任評審,展現評審過程的專業性與在地連結。 短篇小說組複審由作家林金榮、顏炳洳及《金門文藝》總編輯張姿慧擔任;散文組則由許麗芬、陳為學及王先正把關;新詩組由翁國鈞、侯建州與陳秀竹審查;劇本創作組則邀請汪松威、林黛琿及許維權評審。9月9日進行決審,評審陣容更為多元,縣內外專家齊聚,針對入圍作品展開熱烈討論。短篇小說組由陳長慶、吳鈞堯與知名作家鍾文音組成評審團;散文組由林媽肴、楊樹清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盧美杏審查;新詩組由張國治、黃克全及澎湖縣文化局副局長洪進業參與;劇本組則由洪春柳、臺大副教授汪俊彥及金大華語文學系主任邱凡芸擔任評審。四組皆歷經嚴謹審議,最終拍板定案。 依據比賽辦法規定,若作品未達評審標準,首獎可從缺。經決審委員討論,短篇小說組未有作品達首獎水準,因此最終決定首獎懸缺。獲獎名單如下: 一、短篇小說組 ‧首獎:從缺。 ‧優等獎:陳茂賢《土風時代》、張英珉《分手信》,各獲獎金8萬元。 ‧佳作獎:盧韋志《在鱟離岸之時》、潘榮飲《老士官長與我與海與湖》,各獲獎金5萬元。 二、散文創作組 ‧首獎:羅邦《飲酒者的遺言》,獲獎金10萬元。 ‧優等獎:陳慶瀚《閱讀一本島嶼書》、楊忠彬《鱟浦》,各獲獎金5萬元。 ‧佳作獎:許維民《相片人生》、許庭雲《坑道無光》,各獲獎金3萬元。 三、新詩組 ‧首獎:丁威仁《肉身的波紋-寫在金湖鎮特約茶室展示館》,獲獎金5萬元。 ‧優等獎:陳慶瀚《金沙溪》、鄭芳均《一帖草本記憶-記訪存德中藥房》,各獲獎金3萬元。 ‧佳作獎:蔡凱文《未竟的方志-寫給金門的海岸》、蔡宜勳《大灶腳》,各獲獎金2萬元。 四、劇本創作組 ‧首獎:文捷《花若離枝》,獲獎金10萬元。 ‧優等獎:鄭委晉《誰仍在浯島輸血?詩魔未竟之詩》,獲獎金5萬元。 ‧佳作獎:林愷青《島主》,獲獎金3萬元。 文化局長陳榮昌指出,浯島文學獎旨在鼓勵中文文學創作,藉由島嶼書寫展現金門獨特的風土與歷史。他強調,本屆參賽作品題材多元,涵蓋戰地記憶、鄉土風情與當代社會議題,既呈現地方文化底蘊,也反映島嶼人民堅韌的生命力。 「浯島文學獎雖是競賽,更是金門文化的一面鏡子。」陳榮昌表示,作品中能讀見金門的歷史風景,也能窺見當代金門人面對時代轉折的心靈痕跡,這是屬於金門的文學印記。 文化局透露,頒獎典禮預計於11月中旬舉行,屆時將公開表揚所有得獎者。活動不僅是對創作者的肯定,也象徵金門文學力量的持續積累。 透過文學獎的舉辦,文化局希望進一步推動在地書寫風氣,並藉此吸引更多青年及創作者關注金門,以文字為媒介,將這座島嶼的故事傳遞至更廣闊的世界。
-
中秋限定 陶瓷廠推出馬克杯與咖啡禮盒
月圓人團圓,中秋佳節即將到來,家家戶戶除了準備月餅、水果與美酒外,挑選一份兼具質感與心意的禮物,更是不可或缺的節慶習俗。金門縣陶瓷廠今年特別規劃「中秋限定優惠活動」,將工藝之美與節日氛圍結合,推出馬克杯與咖啡禮盒。 此次活動自即日起登場,民眾只要購買全系列馬克杯,即可獲贈「陶藝家酒釀濾掛式咖啡」1包,數量有限,送完為止;同時,只要追蹤「金門縣陶瓷廠」官方粉絲專頁,成為「陶粉」一員,更能享有「陶藝家酒釀咖啡禮盒」九折優惠,讓心意滿分的佳節禮盒更添實惠。 陶瓷廠廠長林蔚尚表示,中秋節是分享的時刻,他們希望藉由陶瓷工藝,把祝福裝進每一份禮物裡,讓大家的團聚更添溫度。 金門陶瓷廠作為地方工藝代表,長年致力於傳承與創新,產品設計融合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生活美感,不僅具有實用價值,更蘊含藝術收藏的意義。無論是馬克杯、茶具組或特色擺飾,都展現了金門工藝師傅的巧思與手感溫度。今年中秋,陶瓷廠更特別挑選「馬克杯+酒釀咖啡」的組合,象徵生活品味與細膩心意,期盼為民眾的送禮清單提供更多元的選擇。 中秋送禮除了重視實用性,寓意也格外重要。陶瓷廠指出,馬克杯作為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器皿之一,蘊含「天天相伴」與「溫暖相隨」的象徵意涵;而搭配的酒釀咖啡,則代表香氣繚繞、回味悠長,正如親友之間的情誼與祝福。這份心意禮盒,無論是送給遠方親友、贈予敬愛的長輩,抑或犒賞自己,都能在佳節裡帶來一份專屬的溫馨。 除了精緻產品,陶瓷廠也持續透過創意行銷,拉近工藝文化與大眾生活的距離。此次活動便結合社群媒體互動,只要成為粉絲,即能享有專屬優惠,期望吸引更多年輕族群認識金門陶瓷工藝,並將其融入日常。廠方強調,工藝不僅僅是藝術展示,更能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讓文化在使用中被看見、在傳遞中延續。 近年來,金門縣陶瓷廠積極開發文創產品,結合在地特色,推出多款深受遊客與在地鄉親喜愛的商品。 除了瓷器本身的工藝價值外,陶瓷廠也嘗試跨界合作,例如與在地農產、飲食品牌結合,創造出更具特色的「伴手禮」新選項。今年的中秋限定活動,正是工藝與飲食文化相互呼應的成果,期望以「一杯好咖啡+一只好杯子」的組合,讓佳節送禮更具創意與驚喜。 林蔚尚廠長進一步指出,金門陶瓷廠不僅希望透過產品推廣工藝文化,更希望在每一份禮物中傳遞情感。他表示,他們常說陶瓷是有生命的工藝,因為每一個細節都凝聚了師傅的心血。他們希望每一位收到陶瓷禮品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溫度,並把這份心意傳遞給更多人。
-
縣府受理教師、中秋、雙十節日加班機需求調查
一一四年教師節、中秋及雙十假期將屆,為讓鄉親順利返鄉與家人共度佳節,縣府積極與交通部民航局協調爭取臺金空運運能,期能滿足鄉親需求。縣府表示,臺金空運第一波訂位已結束,經查部份航線需求較高,仍有部分鄉親未能順利訂到機位返鄉,因此縣府將啟動鄉親未訂妥機位調查,據以協調交通部民用航空局及航空公司爭取加開班機。縣府指出,這次調查受理時間將從今天(九月十三日/星期六)至十七日(星期三)共計五天,調查臺金五條航線機位未訂妥之鄉親需求,民眾可透過網路系統登記,或於上班時間洽縣府縣民服務中心(外縣市請撥0800-318823)協助登錄需求資訊,網址:https://www.flight.url.tw/。 為儘速協調教師節、中秋及雙十運能需求,縣府將於調查結束後立即統計鄉親之需求,以便彙整向民航局協調運能。 縣府同時還請鄉親特別注意,為充分發揮空運資源之最有效利用,各連假管制期間如下: 一、教師節管制期間:九月二十六日至三十日。 二、中秋節管制期間:十月三日至七日。 三、雙十節管制期間:十月九日至十三日。 縣府另外還提醒,為避免重複訂位影響其他民眾權益,上述管制期間之訂位機票均會加註「限當日有效」、「至遲於航班起飛前辦理退票」及「逾期作廢」等規範。詳細航班資訊仍以各航空公司公告為準。
-
探索蟲害與文物的祕密 文管所科普教學報名
文物守護新視角:探索蟲害與文物的祕密!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訂於9月26日辦理「114年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蟲害管理教育暨科普教學活動」,促進大眾更了解博物館日常的守護工作。 即日起歡迎博物館從業人員或對昆蟲有興趣的民眾報名參加,限額20名,額滿為止,報名網址:https://reurl.cc/3M96ol,亦可掃描QR Code(如圖)連結報名,或電話報名(082-351030分機轉601洽張小姐)。 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表示,博物館藏品的隱形威脅——蟲害,一直是典藏文物最主要的損害來源。為了有效保護文物,現行的「綜合蟲害管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透過持續監測害蟲動態,進行標的性防治,提供了一套積極而有效的策略。為了讓大眾更貼近博物館日常的守護工作,提升大眾對常見蟲害與文物特性的理解,以有效提高整體監測效果。 有鑑於此,文管所特別規劃辦理「114年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蟲害管理教育暨科普教學活動」,邀請講師許任鈞,透過生動有趣的科普方式,向在地學生、參觀民眾及館內工作人員傳遞實用的蟲害管理與文物保存知識,期望透過共同參與,營造更完善的文化資產保存環境。 課程內容分為兩個部分。博物館常見昆蟲與他們的怪奇親戚;以及深入淺出看文物-顯微鏡下的木材紋理與蟲害特徵。首先辦理的「博物館常見昆蟲與他們的怪奇親戚」課程,將介紹辨認常見昆蟲的方法,並安排多樣化的接觸體驗,包括觀察馬達加斯加巨型蟑螂以理解蜚蠊目昆蟲(如蟑螂、白蟻)的特徵與食性、接觸彩虹鍬形蟲成體與幼蟲以認識甲蟲的生活史與對木材的危害,最後還有與非洲巨人馬陸互動的機會,讓學員了解館內常見但無危害的生物。 接續的「深入淺出看文物——顯微鏡下的木材紋理與蟲害特徵」課程,將從常見木材紋理差異的介紹開始,運用手持式顯微鏡觀察木材斷面,讓學員親自辨別館藏木質文物的材質,並透過顯微觀察找出可能存在的蟲害痕跡,進一步加深對文物保存的理解。
-
縣府打造文化品牌 《金門擎天廳音樂會》成年度亮點
由金門縣政府、文化部指導,金門縣文化局與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共同主辦,並由國立清華大學音樂系承辦的《2025金門擎天廳音樂會》,將於11月8日下午2時30分在具有特殊戰地歷史意義的擎天廳隆重登場。主辦單位於昨(12)日舉行記者會宣布活動訊息,並自9月15日上午11時起開放線上報名。 金門,這片曾經守護台灣前線的土地,承載著厚重的軍事記憶與無數鄉親情感。隨著時代轉變,如今逐步蛻變為文化交流與藝術創新的基地。曾是軍旅生活象徵的擎天廳,在歷史氛圍與地景特色的烘托下,搖身化為藝術與教育的重要舞台。本次音樂會展現金門由戰地走向和平的象徵意涵,更彰顯其從軍事重地轉型為文化薈萃之島的嶄新面貌,讓參與者感受文化轉型所帶來的力量與希望。 文化局指出,本場音樂會特別邀請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張芳宇院長率領音樂學系教授群,並與國內外知名演奏家攜手登台,演出陣容星光熠熠。銅管五重奏由魏廷安(小號)、穆恩信(小號)、王濟楊(法國號)、宋光清(長號)、陳建勳(低音號)組成;弦樂四重奏則由杜沁澐(小提琴)、蔡秉璋(中提琴)、許詠傑(小提琴)、婭力木(大提琴)演出。其中更包含前國家交響樂團長號首席、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法國號首席與低音號首席,專業水準備受期待。 音樂會曲目涵蓋自16世紀文藝復興至20世紀現代樂的經典之作,展現銅管與弦樂編制的多樣性,帶領聽眾穿越數百年的音樂時空,體驗風格迥異的藝術之美。此外,也將安排在地耳熟能詳的民謠,以深化社區參與感與文化連結。 昨日記者會現場特別邀請金門高中薩克斯風手黃沛媛與單簧管手黃宏濬同學演出。姊弟倆皆為113學年度全國學生音樂比賽特優得主,展現年輕世代的音樂潛力。更令人期待的是,他們將在11月8日正式音樂會與專業音樂家同台,讓學生能在舞台實踐中汲取養分,深化藝術教育的價值。文化局表示,這樣的安排提供年輕音樂人才難得的實戰經驗,讓觀眾見證音樂教育與專業舞台的無縫接軌,象徵文化傳承的實際落實。 因應鄉親詢問度熱烈,本次活動特別規劃200名金門籍鄉親保障名額,採實名制報名。報名將於9月15日上午11時起在「藝起金門」臉書粉絲專頁開放,鼓勵民眾踴躍參與。文化局強調,音樂會是一場年度藝術盛會,更希望逐步打造為固定文化品牌,成為金門一年一度的重要文化亮點。透過持續的藝術與教育交流,期盼金門在保存戰地記憶的同時,也能孕育文化厚度與音樂實力,將歷史、教育、社區與藝術緊密結合,形成長久而穩固的文化傳承。 金門縣副縣長李文良在記者會上表示,這場音樂會象徵金門從軍事重鎮走向文化藝術基地的蛻變,展現金門人追求和平的信念與渴望。他期盼藉由音樂會,吸引更多愛樂者走進金門,讓文化品牌持續延續,並帶動更多文化藝術活動的誕生。此次音樂會能順利籌辦,除縣府積極推動外,也獲得文化部的大力支持,使得主辦單位能邀請國際與在地優秀音樂家同台,實踐藝術教育、文化推廣與社區參與的多重目標。李文良強調,音樂會是文化展演,更是金門對外展現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平台。這場活動將注入新的文化能量,帶動觀光與社區交流,讓世界看見金門從歷史記憶走向文化創新的多元價值。金門縣文化局誠摯邀請鄉親與各地愛樂人士共襄盛舉,一同在戰地遺址化身的音樂殿堂中,見證金門文化品牌新篇章的誕生。
-
金門話說演故事戲劇 《咱的故鄉在金門》9/27登場
為推動在地語言文化傳承,展現金門獨特的歷史人文底蘊,金門縣文化局特別主辦「金門話說演故事戲劇演出活動」,並邀請以在地戲劇藝術見長的金門鱟劇團協辦,將於9月27日(星期六)晚間7時,在浯江書院古色古香的庭院舞台隆重登場,帶來一齣別具地方韻味的作品《咱的故鄉在金門》。 本次演出的劇目《咱的故鄉在金門》,以金門話為主要語言,內容融入島嶼居民的生活記憶與戰地歲月的情感痕跡。劇情透過戲劇的張力與演員生動的演繹,描繪金門人對家園的守護、對親情的眷戀,以及對土地深沉的依戀。觀眾將隨著劇情推進,看見戰地風雲中的堅韌,看見生活瑣碎中的溫情,看見鄉音牽引下的深厚歸屬感。 語言,是文化最溫暖的傳遞之一。金門話是地區居民間的日常溝通工具,更是一種深藏於血脈中的情感密碼。它記錄著長輩的智慧、孩童的童年記憶,以及遊子離鄉後對土地難以割捨的思念。此次戲劇活動特別以「說演故事」的形式,讓金門話在舞台上鮮活流轉,拉近年輕世代與母語的距離,讓他們在觀劇中親近、理解家鄉語言之美;同時讓長輩重溫往日光景,從戲劇裡再次感受語言中蘊藏的溫度與文化價值。 金門縣文化局指出,隨著時代變遷,金門話在年輕族群中的使用率逐漸下降,如何讓語言在日常生活中延續,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課題。透過藝術表演與戲劇形式的轉化,金門話不再只是課本上的方言詞彙,而是能在故事、角色、情境的交織中,轉化為具有感染力與共鳴力的文化表達。尤其此次演出所選場地浯江書院,更象徵著文化傳承與教育啟蒙的意涵,讓戲劇在古韻氛圍下綻放更深層的感動。 金門鱟劇團長期深耕地方,以金門話與在地題材為基礎,持續創作具備人文關懷與歷史厚度的劇作。他們透過口語、歌聲與肢體語言,將鄉土情懷真實呈現於舞台之上。本次與文化局攜手合作,期望能讓更多鄉親與遊客認識金門話的獨特韻味,並在劇場中感受到語言與文化交織的力量。本場演出全程免費入場,文化局誠摯邀請鄉親朋友踴躍蒞臨,一同在浯江書院的星空與古韻舞台下,感受金門話的語言魅力與戲劇藝術的深刻感動。讓文化不只是歷史的印記,更在日常生活中持續鮮活;讓故事不是只有停留於書寫,更在方言的吟唱裡代代相傳。
-
翁氏宗親會獎助學金受理至10/13
金門縣翁氏宗親會獎助學金受理申請至10月13日止,翁氏宗親會歡迎就讀各級學校之翁氏子弟提出申請,逾期概不受理。 翁氏宗親會指出,為鼓勵子弟勤奮向學,特設「金門縣翁氏宗親會獎助學金」,以激勵優秀學生成為國家、地區、社會有用之良才。申請表於申請期間內至村公所或向各角落總幹事,頂堡東是翁明璟、頂堡西翁根博、下堡東翁貴勝、下堡西翁益群或總幹事翁炳炎洽領。 翁氏宗親會表示,該項獎學金申請對象為縣籍金門縣之翁氏子弟或原籍金門縣設籍台省之翁氏子弟,且智育成績八十分(國小為八十五分以上)之學生。獎學金的金額分為:國小組:取廿名(一、二年級6名,三、四年級及五、六年級各7名),每名獎學金五百元;國中組:取十二名,每名獎學金六百元;高中職組:取八名,每名獎學金八百元;大學組:取三名,每名獎學金一千五百元;碩士組:取一名,每名獎學金二千元;博士組:取一名,每名獎學金三千元。
-
董氏基金會古崗育才獎、助學金受理至10/30
為鼓勵金門縣金城鎮古崗村子弟積極向學,並協助清寒學生順利完成學業,財團法人金門縣董氏宗親公益基金會自即日起至10月30日止,受理「古崗育才獎、助學金」申請。凡祖籍為古崗、輩出同源之在學學生,皆可備齊相關文件提出申請,共同參與這場意義非凡的教育支持計劃。 申請者需具備古崗祖籍背景,並為國小以上之在學學生(不含在職進修者)。申請時須檢附經學校驗證之前一學年度全年成績證明正本或加蓋印章之影本,並填妥申請書。申請書可至古城里辦公處領取或自行影印使用,並於期限內遞交至古城里辦公室或基金會執行長、秘書團隊,以完成申請程序。 董氏基金會董事長董燊教授表示,獎學金與助學金僅能擇一申請。申請助學金者需另附政府核發之低收入戶清寒證明。獎學金部分,國小學生學年成績平均需達85分以上,國中需80分以上,高中職及大專院校需75分以上,且所有科目均須及格,並無任何記過紀錄。醫學系及牙醫學系學生平均成績則須達60分以上。獎學金名額依教育階段有所不同,金額自500元至5,000元不等,旨在獎勵學業表現優異的學生,助其持續追求學術成就。 助學金部分,申請者學年成績平均需達60分以上且無記過處分,不分教育階段皆不限名額,金額依級別分別為500元至5,000元,期望能實質減輕清寒學子的經濟負擔,讓更多學生能夠專注於學業,無後顧之憂。此外,凡就讀博士班或研究所並已完成學業者,可申請論文補助金,博士畢業可獲20,000元,碩士畢業可獲10,000元,須繳交畢業證書及論文正本。基金會未來將設立圖書典藏專區,收藏各屆學子之論文集,不僅作為紀念,更為後進學子提供寶貴的學術參考資源。 審查作業將由基金會組成之審查小組依成績及名額擇優錄取,審查結果以審查會最終決定為準。董氏基金會期望透過這一計劃,進一步激勵古崗子弟勤奮向學,並在學習道路上獲得更多支持與肯定。歡迎所有符合資格的鄉親把握時間,積極提出申請,共同為金門的教育發展盡一份心力。如有任何疑問,歡迎洽詢承辦人:執行長董倫彥(阿彎)0932-970-333。執行秘書董紀瑋0912-152-327、董紀宏0972-033-985。
-
微光不滅 陽明交大辦范秉真教授寄生蟲學成就紀念展
五十年前,「國防醫學院」范秉真教授,曾在金門主導「血絲蟲病」防治,工作團隊經過七年的努力,終於將流行金門百年以上傳染病根除。今年是范秉真教授逝世十七周年,學生們以「微光不滅——范秉真教授寄生蟲學成就」為主題,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陽明校區」圖書館三樓南棟舉辦紀念展,其中有詳細介紹「金門血絲蟲病防治」過程與成果,歡迎金門鄉親前往參觀。 醫者如是 紀念范教授逝世十七周年 主辦單位指出,今年九月二日,是范秉真教授逝世十七周年,學生們以「微光不滅——范秉真教授寄生蟲學成就」為主題,從其「研究成就」、「教育實踐」與「學術交流」三面向,回顧其科學精神與教育奉獻,已自九月二日起,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陽明校區」圖書館三樓南棟舉辦紀念展,致敬他作為「醫者如是」的典範風範,展期為一年。 年少立志 投入軍旅生涯與醫學教育 主辦單位表示,民國十一年,范秉真教授出生於河北省贊皇縣竹山村。年少時目睹許多鄉親缺少醫藥的痛苦,立志長大後當醫生,初中畢業時,遭逢日軍發動對華侵略戰爭,「蘆溝橋」事變之後,河北省淪陷,他告別父母,渡過黃河逃離家鄉。民國三十一年高中畢業,響應「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全面對日抗戰的號召,投身軍旅,考入從上海撤退到西安的「軍醫學校」。 抗戰勝利後,「西安軍醫學校」遷回上海復校,並升格為「國防醫學院」。民國三十七年,范秉真從「國防醫學院」畢業,隔年隨軍撤退來台。 防治血絲蟲病 確保金門島軍民健康 民國四十一年,范秉真任「國防醫學院」教授,在「農復會」及「聯勤總部」支援下,首次來到金門,分別在水頭、新頭、瓊林、東蕭、後水頭及小金門之四維、湖下等村落,進行「血絲蟲病」採血檢查;總計在一千四百二十三人採血檢體,檢驗出二百七十二人為感染帶原者,感染率高達百分之十九點一,也就是每五、六個金門居民,就有一人感染,情況非常嚴重。當時,金門島上駐防十萬大軍,經國先生任行政院長,獲悉「血絲蟲病」在金門流行衍生的潛在危機,為確保金門軍民健康,鞏固國軍戰力,指示「衛生署防疫處」,會同「陸軍軍醫署」,積極籌劃防治工作。 民國六十年八月一日,「金門衛生院」奉命成立臨時防治小組,翌年七月一日,政院正式核定「金門血絲蟲病五年防治計畫」,甄選十二位金門青年,送到「台北市南港瘧疾研究所」,進行為期三週的職前訓練,結訓後返回金門,正式展開防治工作。 臭腳皮粘或巨囊症等 引發許多悲劇 什麼是「血絲病」?簡單地說,那是一種由熱帶家蚊傳播,由「血絲蟲」的成蟲,寄生於人體淋巴系統引發的疾病,最明顯的症狀是臉、耳、手、腳,以及生殖器官異常腫大,令人畸形殘肢、喪失工作能力,是熱帶蚊蟲滋生地區的流行性疾病,全球有四十四個國家,約八億人受感染威脅。昔日,金門蕞爾小島,風多雨寡,地瘠民貧,成年男丁被迫「落番」討生活,雖賺回僑匯奉養親人,甚或蓋洋樓、辦學校,卻也帶回南洋的流行傳染疾病│血絲蟲病。因為,以前沒有電,自然沒有冷氣,居民生活貧困,房屋沒有紗門、紗窗,甚至連蚊帳都沒有,夏天普遍睡在通風的室外,容易被蚊子叮咬;而「血絲蟲病」正是由蚊子傳染。因為,蚊子飛行的距離不遠,所以,被傳染的對象,首當其衝的是帶原者的家人,以及左鄰右舍。因此,往往一家祖孫三代,都是「血絲蟲病」的患者,彼此相互感染,若未能及時服藥消滅,將一代傳過一代,成為家族遺傳性的傳染病。雖然,罹患「血絲蟲病」,不會有立即致命死亡的危險!但一經感染發病,將發病成「象皮腳」、「臭腳皮粘」、男性的「巨囊症」、女性的「巨乳症」等等。更因早年醫藥不發達,感染者只要一發病,將造成行動不便,喪失謀生能力,生活立即陷入困頓,乏人照顧。 民國八十年前後,國內有一部《無卵頭家》的電影,就是以范秉真教授在金門防治「血絲蟲病」為背景拍攝,由知名演員陳松勇和陸小芬主演,描寫澎湖一個漁港,村裡的許多男人,陰囊紛紛腫脹成原來的數倍或數十倍之大;同時,也有部份婦女的「乳房」,也莫名其妙不斷腫大,全村人心惶惶!尤其,離島欠缺醫療設施,居民知識貧乏,沒有人知道病因,咸認係觸犯神靈遭到懲罰。於是,到廟裡求靈符貼在患部。甚至,從台灣聘法師建醮酬神,只可惜,法師不但沒有為村民消災解厄,竟連自己也染上「巨囊症」,村民更加恐慌,人人自危。後來,有位船長到台灣求診,忍痛把懸在兩股之間如籃球的「巨囊」割除。雖恢復行走自如,也能再出海打漁,卻從此斷了香火,被嘲謔為「沒卵頭家」,自覺愧對祖宗,憤而跳海自殺,以悲劇收場。 研發海喘散包衣食鹽 感染率降為零 事實上,金門自民國六十一年,開始進行「血絲蟲病」防治,因為,「血絲蟲」的幼蟲,白天躲在人體心肺血液系統,晚上才出現在人體末稍血管,藉由蚊子叮咬傳播他人。因此,當時三更半夜,「衛生院」派員到各村落採血檢查「血絲蟲病」,相信五、六十歲以上的鄉親,應當還有印象。由於用針採血會疼痛,且被檢驗出帶原者服用「海喘散」特效藥,會引發副作用,所以,部份居民拒檢和拒服藥,造成「血絲蟲病」無法在金門根絕。民國六十三年七月,范教授研發「海喘散包衣食鹽」,發放給小金門居民食用,市場管制不得販售食鹽,六個月後檢驗,感染率為「○」。隨後,大金門四鄉鎮也開始施實,同樣六個月後檢驗,及後面二年追蹤檢查,感染率均為「○」,證實流行金門百年以上的「血絲蟲病」完全根絕。因此,范秉真教授獲縣長石政求頒發「榮譽縣民」,也獲司令官頒獎表揚。後來,范秉真教授從「國防醫學院」退役,轉任「陽明醫學院」任教,認真教學,勤奮研究工作,先後發表論文一百九十五篇,出版七本教科書,是蜚聲國際的知名「寄生蟲」學者,在國際寄生蟲學術上有特殊的貢獻。由於根除「金門血絲蟲病」,曾榮獲行政院頒贈「傑出科學與技術人才獎」及榮獲「第六屆國家醫療奉獻獎-特殊貢獻獎」。 主辦單位指出,范教授自民國60年起主導的「金門血絲蟲病防治計畫」,工作小組經過七年的努力,成功根除流行於金門百年以上的「血絲蟲病」,在金門的歷史上,留下輝煌的一頁!日前,在范教授逝世十七周年,學生們以「微光不滅-范秉真教授寄生蟲學成就」為主題,從他「研究成就」、「教育實踐」與「學術交流」三面向,回顧其科學精神與教育奉獻,自九月二日起,在「陽明交通大學陽明校區」圖書館三樓南棟舉辦紀念展,致敬他作為「醫者如是」的典範風範,展期為一年,其中有詳細介紹「金門血絲蟲病防治」過程與成果,歡迎金門鄉親前往參觀。
-
推動高齡友善社區 帶長輩守護環境 信義新村辦海島學校親海共融之旅
信義新村社區發展協會為推動高齡友善社區、增進長者對環境生態的認識,特別安排長者們參與「海島學校親海共融探索之旅」活動。一天的課程內容豐富,結合海岸導覽、生態解說、VR科技體驗及創意手作,讓長者們在寓教於樂中獲得新知,並以實際行動展現守護環境的決心。 活動首先由講師陳諺勛帶領學員走訪沿海,進行「海岸探索與守護」主題導覽。過程中,他不僅講解海洋環境的現況與挑戰,也引導學員親身參與淨灘,沿途撿拾海漂垃圾。許多長者雖已年長,仍不辭辛勞彎下腰,用實際行動為環保盡一份心力。社區協會表示,透過這樣的體驗,長者們不僅親近自然,更體會到「環境需要大家共同守護」的重要性。 接著,生態老師洪清漳帶領大家進入潮間帶,仔細觀察海洋生物的奧妙。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被譽為「最有學問的魚」─鱟。洪老師說明,鱟是一種被稱為「活化石」的珍稀生物,現已被列為保護級,不能隨意捕捉。他進一步指出,隨著港口建設、橋梁興建及抽砂取料等人為開發,海洋生態正面臨嚴重威脅,鱟的生存環境也大幅縮減,整個海洋正遭遇一場「生態大浩劫」。洪老師語重心長地提醒,有建設就會有破壞,這已是不可逆的事實,但他們仍能透過教育與保育,學習如何減緩破壞,並共同努力保有美麗的海岸。這番話讓在場的長者深受啟發,也引發大家對環境永續的省思。 在生態知識充實後,下午課程則帶來科技與創意結合的全新體驗。透過海洋VR裝置,學員戴上頭盔,進入3D虛擬情境,不僅能感受到立體空間音效,還有觸覺回饋,彷彿親身置身於海底,與魚群、珊瑚同遊。對於許多第一次接觸VR的長者而言,這是一項新奇而震撼的體驗。 隨後的「海洋手作」課程則讓大家發揮巧思與創意。課程以金門在地特色電話亭裝置為主體,學員們先自行組裝,再進行上色,最後搭配貝殼與海洋元素裝飾。每一件作品都展現了獨一無二的風格與巧思,不僅是一份紀念,更象徵長者們將對海洋的關懷轉化為實際行動與創作。 信義新村社區發展協會強調,社區長者是珍貴的世代資產,透過教育與體驗活動,不僅能延伸學習觸角,保持活力與興趣,也能將守護環境的理念傳承給子孫,形成一股正向循環。此次「親海共融探索之旅」正是一個成功的示範,展現了社區共同努力的成果。 社區發展協會指出,此次活動不僅讓長者們走出家門,親近自然,還結合環境教育、數位科技與藝術創作,兼具學習與娛樂,成功打造一場「跨世代的海洋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