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聞
-
《浯鄉村事-金社區》一顆深埋土裡的花生 昔果山飄的不只土味還有記憶與牽絆
【紅赤土上的堅韌歲月】昔果山社區延續在地精神 位在金門機場附近,有座名為「昔果山」的小村落,乍聽之下很有詩意,但其實是一段艱辛歲月,艱苦啊!走進村中的社區活動中心,聽老一輩緩緩道來從前的歲月,你會發現,昔果山還分為「頂鄉」、「下鄉」,活動中心剛好位在分界點。 早年,昔果山居民靠海捕魚為生,海上搏浪是生存,回到陸地,則在貧瘠的紅赤土上辛苦種植;這種土質堅硬又難以保水,一年下來的收成往往寥寥無幾,然而,無論多困難,他們從不言退,靠著一雙手養活一家生計,撐起整個村落的未來。 水源是一大難題。全金門最深的水井,就在昔果山。早年需要徒步翻山越嶺,到鄰村挑水回家喝,即便如此,村民沒有怨言,反而以堅毅的步伐,一步步在紅赤土上,活出屬於自己的驕傲。 正因為環境的嚴峻,這片土地格外懂得什麼叫做珍惜與互助。在風沙與烈日之間,一代代人用雙手與汗水耕耘,培育出從紅赤土裡茁壯而出的堅韌生命力,在艱苦中孕育出滋味濃郁、香氣十足的花生,被譽為金門最好吃的花生。這一粒粒深埋在土地裡的花生,是昔果山居民用汗水與生命耕耘出來的滋味,訴說著一段段默默苦撐、不向命運低頭的歲月。 1971年,立起一尊風獅爺,是村民命運的轉捩點。起因機場施工導致地形破壞、海風強襲,風獅爺的設立,來自村內「法主天君」乩示,並由駐軍協力建造,有鎮風化煞、護衛村境之精神守護。 每年「法主天君」廟神誕祭典中,村民總說:「神明有的,此尊風獅爺也有」,所以昔果山這尊守護神是全金門最有口福的風獅爺。 如今,風獅爺矗立在「法主天君」廟前,亦守護不遠處的社區活動中心,這座中心,是老人共餐的廚房、是關懷據點、代間交流的橋梁;村民願意主動創造改變的可能,從推廣在地農產,到記錄舊時捕魚甘苦與近代村落戰地遺址痕跡,活動中心延續著一種從土地長出來的力量,不怕難、不說苦,只願手牽手、一步步走出屬於自己的出路。 【一口熱騰騰的飯】昔果山的共餐故事 「只要能讓長輩吃到一口熱飯,我就甘願。」這句話,出自昔果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吳西川的口中,成了共餐服務落地的重要推力,在他堅定的信念之下,這個小社區一步步推動起看似不可能的共餐計畫,走過困難、磨合與成長的歷程,終於讓村裡的老者,在彼此的陪伴中,吃得暖、笑得真。 提供共餐服務,正是志工林麗差最初參與社區服務的起點,回憶起那時,她坦言自己原本並不贊同這項計畫,「村子這麼小,要推共餐很辛苦,還不一定有成果。」她曾這樣勸過理事長。但理事長的一席話深深觸動她「我們做志工,就是希望讓長輩好過一點,他們年紀大了,一個人吃飯冷清,可以吃上一口熱騰騰的飯,有多幸福妳知道嗎?」這樣的堅持,感動了林麗差,催生了社區共餐服務。 共餐計畫從籌備到實行真的一波三折,推動之初,最大的挑戰是人數門檻,根據當時縣政府的補助規定,申請共餐服務至少需要達到40位、年滿65歲的長者。昔果山社區人口不多,為了確認人數是否足夠,理事長吳西川與志工林麗差一戶戶拜訪、走遍整個村子,不只三次、五次,他們不厭其煩地說明共餐的意義,希望鼓勵長者參與;許多長輩一開始對「共餐」這個詞感到陌生,有人甚至問:「為什麼要吃共餐?我自己煮不是很好?」 他們不急著勸說,而是耐心解釋,強調不單單吃飯,是可以慢慢地,將長輩的心打開了,走出來,彼此開講、守望相助。 然而,要讓共餐成行,光有意願還不夠。在正式運作前,申請時一度遇到困難,壓力不小,因為昔果山屬榜林村,考量昔果山長輩若需要前往榜林取餐,路途遙遠、路上車流量多、風險較高,所幸在縣政府協調下,最終允許昔果山社區成立自己的共餐據點。 共餐服務落腳在活動中心,對象涵蓋昔果山與鄰近的后湖社區,目前每次共餐參與人數約在70至80人之間,並非所有長者都固定參與,有些自行烹煮,或另有家人照顧。不過,隨著共餐服務有口碑,參與人數逐漸穩定,后湖社區的參與度逐步提升,未來仍有擴展潛力。 這項服務的推行,除了理事長吳西川的堅持與協會幹部、志工們的努力,更要感謝縣府向中央爭取的經費補助,從最初的懷疑、摸索,到如今的日漸成熟,昔果山的共餐服務可說真正落地生根。「當初是苦的,但現在甜了。」林麗差這樣說時,臉上露出笑意。她深知,這些年來,歷屆理事長、幹部,還有志工隊長王雅湘與無數志工們為社區奔走付出的點滴辛勞,早已在一碗碗熱騰騰的飯菜中、一聲聲溫暖的問候裡,已作為最深的回報與感謝。 【社區課程的多樣性與用心規劃】集體創作最為傲 昔果山社區裡,活動中心的課程豐富多元,每週一至週五的午後時光,課程共十個時段,每堂課約兩小時,烘焙課程是其中最受歡迎的項目之一,讓居民在午後陽光中學習香氣四溢的技藝,也為日常生活添上一抹甜美滋味。 此外,每週一上午的「延緩失能課程」,是為高齡者量身打造的預防性照顧活動,透過適度運動與健康觀念的傳遞,協助長者維持身體功能與生活自理能力。 而說到社區的特色課程,「手作活動」堪稱靈魂核心,自活動中心成立以來,這項課程已推行多年。令人感動的是,長者對於手作的態度從最初的「嫌麻煩」逐步轉變為積極投入,並逐漸重視「集體創作」的精神社區,長者以黏土為媒,集體創作出屬於昔果山的記憶地景;他們將早年周邊駐紮的砲兵觀測堡、步兵連、戰車旅、陸軍偵察隊、通訊班、空軍基地、彈藥排、陸軍儲油庫、空軍防砲營與砲兵營等軍事設施,一一重現於作品中。昔果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形塑出獨特的戰地文化,這些長者以雙手與回憶,將當年那一幕幕年輕歲月的記憶,融入集體創作之中,彷彿時間就停留在黏土裡。另外,像今年母親節,社區長者親手製作八十份貼心禮物,贈送給整個村莊的每一位媽媽,這份集體創作的心意,傳達了祝福,凝聚社區的情誼。 社區網站同樣內容豐富、更新頻繁,由志工林麗差細心經營與規劃,包含健康促進、關懷據點等課程資源一應俱全,展現社區居民「一起學習」的樂趣。 【平衡需求】長者興趣與政策方向的協調挑戰 社區課程的規劃並非全然自由,往往需要在居民的偏好與政府補助計畫之間取得平衡。例如,有些長者偏好靜態的類似四色牌益智桌遊等活動,然而政府單位常鼓勵開設具運動性質的課程,推動身體健康。身為第一線的志工,林麗差必須肩負起協調與溝通的任務,需要尊重長者的生活習慣,除了呼應政策的推動方向,巧妙調整課程內容,至少可以帶動長者有興趣課程讓他們走出家門來中心。 因此,課程的安排講求彈性與自由,考量長者有的早上時段或許忙於祭拜、農漁等生活事務,社區多規劃能彈性參與的動態活動,讓長者依自身狀況參與,不必拘泥於固定時程或形式,減輕心理壓力,提高參與熱誠。 【社區精神的延續】從節慶到志工文化 在這樣一個重視參與與凝聚的社區中,活動中心是共同學習地方,也是文化與情感的交流,在大型活動如端午節包粽子時,可見整個社區動員的畫面,會包粽子的負責製作,不熟悉技巧的則幫忙洗粽葉、備料,志工各自主動分工合作,可以看出整個社區凝聚力的展現。 相較於參與地方活動競賽成績,社區更重視內部活動的真實參與的滿足感,雖然平時較少主動參與對外比賽,但若是縣政府、鄉公所主辦,社區亦會熱情配合,展現在地實力與特色。 其實,一個社區能夠長久運作、生生不息,背後往往仰賴一支穩定而堅實的志工團隊。在這裡,由志工隊長王雅湘帶領的社區志工隊,秉持著「求質不求量」的理念,不求浩浩蕩蕩的隊伍,只求每一位志工都能紮實參與、發揮所長。多年來,團隊穩定維持在三十位左右的核心志工人數,人人依照志工手冊中的職責分工,默契協作,無私奉獻。 這是一群不領費用、不求回報的人,他們常說:「領錢就不是志工了。」在他們心中,志工的價值來自那份實質性的投入與無可取代的責任感。對於長期無法配合或缺席的成員,團隊亦會進行適度調整,保持整體運作的靈活與效率,確保每一位留下來的人,都是真心願意與社區同行。 王雅湘隊長本身是帶領這支志工隊伍的靈魂人物,是身體力行的榜樣。每日清晨,她總是走進共餐廚房,不聲不響地捲起袖子,開始為長輩們準備午餐,從洗菜、切料到掌控爐火,每一個細節她都親力親為;這樣的志工文化,是社區營運的根本,是每一項活動能夠持續推進的動力泉源,他們不求表揚,持續默默付出,昔果山社區的日常運作,靠的是志工群體無私的付出。 【從陪伴到共創】青年與長者攜手昔果山的明天 在昔果山,隔代教養的現象長期存在,祖父母成了孩子日常生活的重要陪伴者,正因如此,社區開始思考,能否將這樣的家庭結構轉化為社區力量的一環?未來,社區希望強化長者與孩童之間的互動連結,讓爺爺奶奶是家庭的守護者,也是成為暑假裡孩子們的陪伴力量,透過設計親子共學課程,為社區跨世代的照應起點。 昔果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吳西川表示,自協會成立以來,歷屆理事長與幹部們致力於凝聚社區居民彼此攜手,從環境整頓到社區營造、村落文化,一點一滴,逐步勾勒出屬於昔果山的社區輪廓,然而,真正讓社區得以延續生命力、持續向前的關鍵,仍在於青年的加入,近年來,協會積極思索如何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參與,對年輕人來說不單只是回家過年、短暫探親,是一場新的可能與起點;「我們希望打造一個可以讓長幼共學、彼此陪伴的共融社區」吳理事長說。「不只是老的陪小的,是年輕人願意回來、留下來,與老中青三代一起生活、一起改變社區。」 昔果山並不大,卻有著無限的可能性,在這片土地上,長者的智慧與慈愛、孩童的純真與想像,以及青年帶來的創意與行動力,將迎來一個美好的明天。
-
學在他校 烈中七年級生移地北市龍門國中上課
烈嶼國中七年級學生移地學習,二度走進台北市龍門國中,從海島到城市,透過交流與參訪,深化學習視野與學校特色。 烈嶼國中校長黃文華指出,七年級學生前往臺北市立龍門國中,展開為期兩天的「移地上課與校際交流活動」。這是烈嶼國中第二年與龍門國中的合作計畫,從單次參訪深化為具備課程設計與文化學習意涵的持續性交流,體現烈嶼國中在離島教育中不斷拓展學習邊界的努力與願景。 黃文華表示,此次移地學習以「學在他校、學在他地、學在生活中」為核心理念,安排多元學習內容,從課堂互動到文化體驗,從營養午餐制度觀察到古蹟走讀課程,學生不只是參觀,更實地參與、深度學習,充分展現「小校有大志、小島有遠見」的教育精神。 活動首日,龍門國中以七年四班合唱團的精彩演出揭開序幕,溫暖的歌聲與現場演奏迎接遠道而來的烈嶼師生,展現首都學校的熱情與細膩。雙方隨後由龍門同學進行校園簡報、紀念品交換與校長致詞,讓彼此在正式場合中建立情誼與共識。中午時段,烈中師生享用龍門營養午餐,親身體驗台北市校園供餐流程與營養政策的實踐,讓「食育」成為學習的一環。下午則安排課程融入,上課分組、實際入班,學生真切感受到城市學校的教學節奏與學習氛圍,也從中觀察異地教育文化的差異。第二天活動從朝會開始,烈嶼學生與龍門全體師生共同列隊、肅立、聆聽校園表揚環節,見識到大校體制下的典禮規格與學生榮譽制度,也思考自身學校的文化風貌與精神凝聚力。隨後的烘焙課程中,學生分組親手製作焦糖布蕾,從食材準備到烘焙出爐,不僅學習到技能,更透過合作與分享,培養了實作力與團隊合作精神。而龍門國中規劃的特色課程《One Peace in Longmen》,則帶領學生走入「濂讓居」古蹟,結合歷史、文化與場域導覽,提供一場深入城市文史脈絡的學習旅程。 在龍門國中校長洪國峰與師生溫馨道別下,烈嶼學子結束兩日行程,搭乘捷運前往松山機場返金,也在過程中體驗台北都會交通網絡,拓展了生活經驗與空間感知。 烈嶼國中校長黃文華說,這次校際交流活動的成功,除了感謝龍門國中的用心接待,也彰顯了烈中在教育實踐上的主動性與創造力。未來,學校將持續拓展「跨域學習」與「特色發展」,讓每一位離島學子,皆能站穩本土、放眼世界。
-
金森‧金事帶領民眾認識金花蟲與秋行軍蟲
金門植物園《金森‧金事》友善環境系列講座,日前攜手農業部農試所,邀請特聘研究員李奇峯以及助理研究員江明耀等,帶領民眾透過工作坊認識金花蟲與秋行軍蟲,並於園區內實地踏查認識金花蟲等,讓民眾深入認識金門農業常見的蟲類。 《金森‧金事》藉由專題分享和實地踏查,帶領與會43位學員,一同認識金花蟲與秋行軍蟲。在「金門地區常見農業害蟲工作坊」中,講師李奇峯以不同科別的植物為分類,向學員介紹金門常見出現於農作物上各式各樣的金花蟲。學員也提問農業害蟲是否都應該被移除;李奇峯則回應以研究方面而言,會了解該蟲類的完整生命史以及深入探討其在生態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再判斷是否需要移除。 江明耀老師則是以時間為主軸,敘述秋行軍蟲進入臺灣的過程以及政府部門如何利用整合性管理的方式面對蟲害。他也在課堂中教導學員從身體上的斑點辨識秋行軍蟲、斜紋夜蛾以及番茄夜蛾的幼蟲。課程的最後,江明耀也特別為學員說明,外來種在臺灣並沒有天敵,所以從入侵到擴散的速度非常快,像秋行軍蟲與福壽螺等外來種即是很好的案例,因此提醒學員,無論是在飼養寵物或是以經濟為導向的引進生物時,不妨多加思考是否會對環境造成危害。 在「金門地區常見農業害蟲工作坊」活動,由李奇峯老師帶領學員,到金門植物園河道區進行實地踏查,學員因為找到不同種類金花蟲而發出的驚呼連連,也一起欣賞顏色鮮豔的細頸金花蟲。李奇峯也為學員介紹指出,在金門進行研究時有三種金花蟲是他一直找不到的遺珠之憾,分別是:食草為銳葉牽牛花的「黑紋龜金花蟲」、食草為火炭母草的「四星廣螢金花蟲」以及食草為油菊的「艾草銅金花蟲」,歡迎金門的民眾到「台灣的金花蟲」臉書社團分享自己在金門拍攝的金花蟲照片,成為臺灣金花蟲研究的公民科學家。有學員在講座結束後以自己種植作物的實務經驗和兩位老師交流,也有民眾欣賞講師製作的標本後感到非常有趣,向老師請教製作標本的要點,場面非常熱鬧。 金門植物園指出,今年將陸續推出各類有趣的《金森‧金事》友善環境系列講座,相關訊息可鎖定林務所網站或金門植物園臉書粉絲專頁,民眾若有相關疑問可於園區開放時間(09:00-12:00、14:00-17:00,每周一休園)電洽或以諮詢信箱:kgb190304@gmail.com,洽詢。旅遊資訊站電話:082-332-420。
-
沙中特教研習 神老師鼓勵:關懷、陪伴、傾聽
「神老師」沈雅琪日前受邀到金沙國中,在特教研習中,以身障者家長以及普通班導師的雙重身分,分享從帶領特殊學生、班級經營等親身經驗。 她鼓勵老師與家長透過「關懷、陪伴、傾聽」,共同尋找幫助孩子成長的方式。 金沙國中為提昇教師特教知能,促進親師合作與理解,於日前辦理特教研習,邀請到知名教育工作者「神老師」沈雅琪到校分享。她以《融合教育經驗分享》為題,述說自己的親身經歷,期許能透過演講,讓更多家長和老師能更了解並進一步能共同建立融合教育的共識與力量。 沈老師也在講座中,分享自身在教學現場帶領特殊學生的經驗,不論是班級經營、溝通策略到資源運用等,皆提供實際做法與溫暖觀點。 她引述大灣國小校長曾說過的一段話:「我們都期許自己的孩子跟別人不一樣,但特殊兒的媽媽只希望孩子和別人一樣。」她說,這句話深深打動她的心。她形容,這個「一樣」的權利,需要有人替孩子爭取、發聲。因此,她積極地透過演講分享以及著作等方式,希望更多教育者與家長能共同建立融合教育的共識與力量。 活動最後,沈老師也提醒在場的教師們:「我們都是孩子生命中的貴人。」她也勉勵大家:「每天讚美一個孩子,改變孩子,先從改變自己開始。」 金沙國中表示,感謝「神老師」沈雅琪老師,帶來這場深具啟發和感動的「融合教育的感動實踐」分享,透過這場融合教育的深度分享,讓更多人知道特教現場的經驗,以及實際做法與觀點,讓與會的教師與家長不僅獲得寶貴的知識與實務建議,更從沈老師的生命故事中感受到支持與共鳴,希望透過這場分享,讓普特融合之路不再孤單,親師建立更多的共識,攜手一起為孩子打造更多理解與成長的可能!
-
共學共玩推廣保育 沙圖將辦大黍草福帚製作
114年《沙圖共學共玩教室》閱讀推廣系列活動,訂於7月6日辦「大黍草福帚」。 活動將於官澳聚落舉辦,邀請講師帶領民眾動手以環境中常見的大黍草,製作成福帚,也藉以了解其與生態和環境保育之關聯,歡迎有興趣之民眾踴躍報名。限額30名,額滿為止。報名網址:https://reurl.cc/gR6j17 費用每人新台幣100元,並請於7月1日前完成5冊圖書借閱和繳費,若有相關疑問可電話洽詢,082-353354、082-354652。 金沙鎮圖書館指出,該場活動將於7月6日上午9時起假官澳社區辦理,邀請講師帶領民眾,了解如何將生活周邊常見的大黍草,經過處理,以及結合傳統掃把製作方式等,轉化為福帚,從中了解外來種大黍草與生態保育之重要性。 凡於107年8月31日前出生(需出示證明文件)之民眾皆可報名,並須於7月1日前至圖書館完成5冊圖書借閱以及繳交報名費用,將於截止後進行資格查核,若未符合上述報名資格將一律取消,並不另行通知,將開放給候補人員依序遞補。
-
加速推進環中環北道路拓寬 打造安全便捷且具美感行車環境
為因應未來交通成長趨勢及提升整體道路服務品質,金門縣長陳福海召集縣府各相關單位,聽取「環中路、環島北路道路工程設計簡報」,針對道路拓寬所涉及的交通、排水、景觀與管線等項目,逐一聽取簡報並指示相關因應作法,期盼以前瞻眼光與實地掌握,加快推動進程,打造安全、便捷且具美感的行車環境。 有關環中路拓寬工程,規劃設計單位報告指出,該路段位於金湖鎮,為銜接環島北路三段與東南半島的重要幹道。隨著2-29號計畫道路完工在即,未來車流將自金門大橋經由2-29號計畫道路轉入瓊安路與環島北路三段,並藉由環中路向東南延伸,預期交通量將明顯增加。為紓解未來壅塞壓力,規劃辦理道路拓寬工程,全長約1739公尺,從既有的8公尺拓寬至10.5公尺,以提升通行效能與行車安全。 至於環島北路二段(瓊林圓環至玉環路)拓寬工程,則是基於當前路幅不足、路側設施老舊以及行人通行需求等因素所提出。該路段未來將與前後已完成拓寬的路線銜接,形成連續而一致的交通廊道。規劃拓寬後的道路寬度預估可達12至14公尺,將大幅提升通行能量,亦有利於整體道路視覺與排水系統的整合。 對於現行規劃內容,縣長陳福海強調,道路拓寬是金門交通發展的長遠大計,應全盤規劃、縝密執行。他特別指出,拓寬過程中可能涉及民地協調,請相關單位務必主動溝通協調,盡可能以柔性方式解決問題,避免道路在施作完成後產生閃東閃西的不整走向。他強調,一條好的道路不僅要有實質通行能力,更要有完善的線形規劃,確保行駛效率與安全性。 此外,陳縣長進一步表示,在可行情況下應儘量減少不必要的轉彎設計,以提升車輛轉向的順暢性與視距範圍。他指出,如遇到設施阻礙道路動線,也可考慮協調設施遷移,務求達成兼顧安全與功能性的道路成果。 針對道路排水問題,陳福海明確要求設計廠商務必妥善規劃排水系統,以防大雨期間造成路面積水甚至影響通行。他指出,排水設施是道路基礎工程不可或缺的一環,務必要未雨綢繆、事先規劃完善,避免事後補救的窘況。 除了功能面向的考量,縣長也特別重視道路景觀的整體性與美感,他表示,拓寬工程應同步進行周邊景觀優化,包括改善路燈意象、整理林木植栽等。陳縣長點名林務所協助道路周邊綠化與美化工作,使道路不僅具備交通功能,也能展現出地區風貌與人本設計精神。 在執行層面上,陳福海也提醒,有關道路下方或周邊的各項管線設施,包括電力、水管等走向,須提前盤點掌握,並納入工程設計階段考量,以利後續施工流程順暢進行,減少重工與延宕。 縣長陳福海指出,道路規劃牽涉層面廣泛,設計者應多走入現場,親自觀察地形與周邊環境,才能做出更貼近實況的設計。他請工務處等相關單位主動列出施作需求,積極提供設計團隊參考,並強調推動進度必須把握時效,才能及早完成符合金門發展需求的交通建設。 縣府表示,透過此次簡報會議,將整合各方意見與需求,作為後續設計與施工規劃的參考依據,期盼能早日完成拓寬工程,為金門打造更完善、安全、美觀的交通環境。
-
扎根零歲 創造力起步走 金門三大親子館連五週推出親子共學新體驗
為提升家庭親子互動品質與幼兒創意思維發展,金門縣政府積極落實「零歲教育扎根計畫」,由社會處推出全新五週系列活動「親子創造力共學課程」,預計自7月19日起正式展開。此次課程由縣內三大親子館│蘭湖館、醫遊館、生態館聯合辦理,邀請3至4歲幼兒與家長共同參與,開啟一場融合創意啟發與家庭連結的成長旅程。 即日起接受報名,歡迎有興趣的家庭踴躍參與,共同開啟創造力扎根的第一步。報名方式可掃描活動QRCode報名參加,名額有限,額滿為止。 本課程以「任務式遊戲×創造性思考×家庭延伸互動」為設計主軸,特別邀請創造力教育權威陳龍安教授擔任指導顧問,導入其多年推廣的「問、想、做、評」教學法,並由教授親自培訓三大親子館的師資團隊。課程內容兼具趣味與教育價值,透過遊戲方式引導幼兒學習創意思考,並透過家庭延伸任務,促進家長與孩子間更有品質的互動,讓共學歷程不僅「看得見成長」,更「實感改變」。 課程內容涵蓋身體動作的探索、創意思維的激發、親子情感的連結、手作創作的實踐,以及未來學習力的培養。孩子們將在任務式遊戲中訓練大肌肉與協調力,在創新教具中練習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共學互動中強化情緒表達與親子關係,在作品製作中提升表達力與成就感,並透過系統性設計,啟發主動學習與創造性思維,為迎接AI時代奠定基礎能力。 社會處表示,這項課程不僅是「零歲教育扎根計畫」的重要實踐環節,更是協助家庭打造高品質陪伴時光的具體措施。透過創造力教學法與親子共學設計,讓幼兒在遊戲中成長、在互動中學習,協助家庭一同培養孩子面對未來挑戰所需的核心素養。 課程第一週由陳龍安教授親自授課,並舉辦家長說明會及親子遊戲體驗活動。為配合行程安排,生態館第一週課程特別調整為7月19日(星期六)上午10時至11時,其餘課程將維持於每週六、日上午依館別固定時間進行。每場次預計招收10組親子家庭,每名幼兒限報名一個場次,由家長或祖父母陪同參與。 整體課程自7月19日啟動,連續五週於週末進行。上課時間分別為每週六上午9時至10時於醫遊館、10時30分至11時30分於蘭湖館;每週日上午10時至11時於生態館(首週改為7月19日上午10時開課)。凡出席率達八成以上並完成家庭作業者,將可獲頒「創造力共學獎狀」、獲得創造力小禮物及「金門親子樂遊集章挑戰」高階挑戰章二枚,為共學歷程留下具體見證與鼓勵。
-
縣議會召開審查會 決議解凍金酒第三季行銷費
金門縣議會第二審查委員會昨日召開審查會議,針對金門酒廠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一四年度第三季行銷計畫進行審議,會後決議為「解凍第三季行銷費,但附帶決議」。 第二審查委員會審議會議於昨日上午十一點,在議會生活館一樓會議室召開,由召集人陳泱瑚主持,副召集人蔡其雍、委員張雲量、陳錦偉、唐麗輝與會,兼幹事張丁曄列席;財政處處長關嘉荣、科長洪銘澍、黃章維、金酒公司總經理丁丞康、相關業務主管黃海山、劉麗如、陳緯仁、翁雅萍、主計處長王崑龍等人出席。 昨日進行審議「金門酒廠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一四年度第三季行銷計畫」,審議結果為「解除凍結第三季行銷費八千兩百二十一萬元」,附帶決議為「請金酒公司依議員意見調整,並於一週內將調整前後之報告及相關資料送第二審查委員會議員審閱」。
-
為期12週 每週2次 金湖社區長者健康動動班 鼓勵活躍老化生活模式
為提升高齡長者的健康識能與生活品質,金湖鎮衛生所近年來積極配合國民健康署及金門縣衛生局辦理「長者健康促進站計畫」,結合轄區內村里與社區資源,推動「長者健康動動班」課程。今年度再度攜手小徑社區發展協會,開設一系列健康促進課程,透過結合健康知識與運動訓練,鼓勵長者主動參與健康管理,實踐活躍老化的生活模式。 本次動動班課程自今年春季起開辦,為期12週、每週2次、每次2小時,共計24堂課。課程設計上考量長者的體力與身心狀況,採取「一靜一動」的教學模式,前半段以健康教育為主,後半段則進行團體運動訓練。此安排不僅有助於知識的吸收與實踐,也能有效提升長者參與的興趣與穩定性。 在健康教育課程中,金湖鎮衛生所特別規劃多元主題,涵蓋慢性病管理、自我照護技巧、營養知識、情緒調適、藥物安全、失智症預防與居家安全等高齡者關注的核心議題。每堂課邀請專業師資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進行講授,並搭配簡報、問答互動與實務操作,使學習內容更具實用性與生活連結性。講課過程中,長者們積極參與討論,彼此交流生活經驗,課堂氣氛熱烈而溫馨,展現出社區健康教育的良好成效。 在運動課程方面,金湖鎮衛生所依據長者體能條件,設計出一套簡易、安全且具成效的運動處方,包括暖身操、肌耐力訓練、平衡與柔軟度訓練及基礎有氧運動等。運動過程中輔以居家可取得的椅子輔助,讓長者能在熟悉的空間與條件下完成訓練,進一步強化肌力、心肺功能與身體協調性,有效降低跌倒風險,延緩失能與失智的發生,達到預防保健與健康促進的雙重效果。課程中,經常可見長者們動作整齊、表情專注而滿足,足見運動對身心的正向影響。 除了衛教與運動訓練外,動動班亦重視長者間的社會連結與心理支持。課後均保留交流時間,讓參與者彼此分享學習心得與生活故事,透過言語互動建立情感連結,也讓長者感受到社區溫暖,增進歸屬感與自我價值。這份友善支持的氛圍,正是促進高齡社會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關鍵。 歷經三個月的充實課程後,動動班於日前圓滿結業。結業式當天特別播放課程期間的活動照片回顧,長者與講師們一同觀賞課堂點滴,畫面中長者專注學習、開心運動的身影,令人動容。典禮最後,由金湖鎮衛生所主任許雅荃親自頒發獎品與紀念品給出席學員,鼓勵大家持續維持規律運動與健康生活,現場氣氛溫馨熱絡,為這段學習旅程畫下美好句點。 許雅荃主任表示,長者健康促進課程並非單純的教學活動,而是實踐高齡友善社區理念的重要方式。透過系統性的健康知識傳遞與運動訓練,不僅提升長者的自主能力,也可減輕家庭照顧壓力,進而促進社區整體健康福祉。她也提到,動動班獲得社區長者一致肯定與好評,未來衛生所將持續推廣此課程至其他社區,擴大受益對象,讓更多長者都能在家門口就近獲得完善的健康促進服務。 金湖鎮衛生所誠摯邀請社區長者一同加入健康促進的行列,養成正確運動與健康生活的習慣,攜手邁向「健康老化、幸福老年」的願景。未來也將持續整合資源、優化課程,打造更多充滿活力與關懷的銀髮學習空間,讓長者在人生的下半場活得更加健康、自在與有尊嚴。
-
搶攻暑期旅遊市場 金門親子嘉年華主題日7/5登場
為迎接暑期旅遊旺季與陸客自由行商機,金門縣政府推出的「2025金門親子嘉年華」主題日活動,將於7月5日金湖鎮新市公園熱鬧登場,除了有知名劇團表演、還有KDC舞團、小丑、泡泡互動秀、魔術秀、嘉年華大遊行等精彩節目,還有好吃好玩、文創體驗與台味夜市、親子戶外體驗區,邀請遊客與鄉親共度充滿歡樂與驚喜的夏日時光。 觀光處長許績鑫指出,秉持縣長陳福海「友善金門、多元旅遊」的施政精神,「2025金門親子嘉年華」將各單位於暑假舉辦的活動串聯起來,其中7月5日主題日活動從下午4點至晚上九點,將有多組表演團隊輪番上陣,重頭戲由「藝響臺灣文化劇團」帶來環保互動劇「水世界奇遇記」,讓孩子們在歡笑中學習環境保育與垃圾分類的重要性;「海波兒童劇團」則帶來深受小朋友喜愛的「天竺鼠車車」與點心家族見面會,結合唱跳互動,帶來最療癒的親子舞台演出,還有「KDC小MiniKo」、「小丑氣球互動」、「親子泡泡互動秀」、「精彩魔術秀」、「嘉年華大遊行」等熱鬧節目,氣氛歡樂不間斷。 觀光處表示,為讓親子更貼近自然互動,活動現場將設置一系列免費戶外體驗區,包括「大地畫布」、「泡泡魔法區」、「親子風箏DIY」及「親子水球投準賽」等,讓親子共同動手創作、一起吹出陽光下的彩虹泡泡,或是在飛舞的風箏下享受天真笑聲。此外,本次活動特別推出的亮點則是全新打造的大型氣偶展│金門原創IP氣偶造型驚喜現身,風獅爺與可愛的金門縣鳥戴勝氣偶,成為不可錯過的拍照打卡熱點。 觀光處說明,現場也將舉辦限量「打卡送體驗券」活動,只要於7月5日活動當日完成指定打卡拍照並公開分享至社群平台(如Facebook、小紅書、IG),即可至服務台兌換價值50元的「體驗券」一張,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2025金門親子嘉年華」共有14項之多的週週系列活動,分為7月1日至8月31日的「金門親子體驗遊」及「海島生活節」、7月11日至8月30日(每週五、週六)的「後浦十六藝文特區音樂季」、7月12日的「金門街頭文化藝術節」、7月19日至27日的「金湖海灘花蛤季」、7月26日至27日的「金門海上長泳暨金廈泳渡」、8月1日開跑的「尋找風獅爺APP活動」、8月1日至7日的「金寧!音浪玩水節」、8月2日的「臺灣原住民族豐年節慶活動」、、8月2日至31日的「金門美食讚聯合行銷活動」、8月9日的「跑動金門」、8月9日至10日的「烈嶼親子童玩節」、8月15日至10月31日的「金門秘境時光機」、以及文化部於8月23日主辦的「文化平權巡演-庄頭劇場 藝日限定」。此外,為營造週週系列活動的參與感,觀光小天使「阿特」將不定時驚喜現身於各活動會場,與大小朋友拍照互動,只要完成打卡與社群任務,還可參加抽獎,獲得限量主題紀念品,詳細活動辦法請見官網或追蹤活動臉書粉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