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昇級閩南文化發展策略 建構金門主導權
兩年一度的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本月19日在國立金門大學揭幕,兩天在金門的活動之後,再移師國立中央大學繼續下半場的研討會。自2006年以來的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一來因為疫情因素而減少了它的國際性,再者也由於桃園市對於多元文化及族群議題的興趣,因而開啟了金門與桃園兩個縣市合辦此一研討會的先例。經過十幾年來金門縣府、民間與學界的努力,金門可說是閩南文化的代表。然而,閩南文化在同時不僅已經失去了它在台灣社會中的主流地位,其面貌對於台灣民眾來說,也逐漸模糊。消長之間,金門應該承擔發展閩南文化的責任,在制度上有所改革地主導閩南文化的昇級。 台灣社會自80年代中期開始民主轉型以來,以台灣為單位的文化認同也成為台灣社會的主流。於是,一方面過去台灣社會所習以為常稱呼的「閩南語」,逐漸改稱為「台語」;另一方面,也強調了多元族群的價值,因而成立了原委會及客委會,並有龐大的人事及預算的支持,發展對應的原住民與客家文化。於是,過去在台灣社會裡據有主流文化地位的閩南文化,不單單沒有制度上的支持,甚至還落入了失聲的地步,就以此次合辦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的桃園市政府來說,市府裡的客家事務局與原住民族行政局都是一級單位,但是主管閩南文化的閩南及民俗文化科,卻只是文化局的下屬單位。而且,桃園市還是全國各縣市政府中,僅見設置閩南文化行政單位的地方政府,全國對於閩南文化的忽視更是慘不忍睹。 閩南文化在如此的忽視之下,別說它的面貌逐漸模糊,甚至是整個文化底蘊也在快速消失之中。在威權時期,閩南語被認為是妨礙了中國民族主義的國族建構,而被備受打壓,成為方言;民主轉型之後,固然閩南語成為台語,但這不僅阻絕了閩南文化在整體國家文化裡的代表性,甚至閩南文化還因為與中國大陸有所連結,而受到冷落。然而,這其實就只是「為了倒掉洗澡水,而連著嬰兒一起倒掉」的作法,因為閩南文化不僅自有其精髓之處,並為台灣文化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事實上它還早已擴散至東南亞,並為當地的重要文化元素。因此,別說應該將這在台灣社會裡,非常核心但卻逐漸流失的文化,重新予以重視,閩南文化還是建構台灣與東南亞社會之連結、深化「新南向政策」的絕佳橋樑。 因此,我們千萬不能以過去的角度來面對閩南文化,覺得它是台灣文化中理所當然的元素,就以為它還會自然而然地存在。它確實如空氣一樣地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但如果它正在消失,且不像其他的台灣文化有制度上的支持,那麼閩南文化也就失去了滋養的生態。金門是閩南文化的重鎮,而整體的台灣則需要復興閩南文化。金門應該在制度上建置以閩南文化為名的單位,並向中央要求設置閩南文化的主管單位,免得有朝一日恐怕也只能在博物館裡欣賞閩南文化了。
-
守望相助以防家暴
家庭暴力簡稱家暴,是指家庭成員間,實施身體或精神上的傷害行為,往往由於現實之親屬關係,與利益的約束而出現一定程度的隱蔽性,以致於這類傷害行為被掩蓋,或要求不得聲張外揚、家人以外之人,亦常袖手旁觀,不願介入或協助,造成無法挽回之悲劇。也因此,此項議題才逐漸為世人重視。 一般而言,家庭暴力的侵害行為,包括了攻擊、傷害、虐待等直接實施暴力,或在精神上威脅。其涉及的成員可以指:配偶、前配偶、雙親、子女和繼親帶來的孩子、有血緣關係家人、同居伴侶、殘疾者與照顧者、情侶關係等。凡此均值得我們重視及防範,以建立一個溫馨的幸福社會。 有鑑於此,金門縣政府為推動性別暴力社區預防工作,特於日前在金門縣立藝文中心,舉辦社區初級預防成果展活動,現場設有宣導攤位,搭配活潑生動的舞蹈及話劇演出,傳達出「零暴力‧零容忍」的社區意識,透過宣導活動,喚起民眾對家庭暴力議題之重視,並加入家庭暴力防治行列,以促進家庭及社會的和諧。 金門縣副縣長李增財代表楊縣長出席並頒獎績優社區與志工,且特別表示,感謝輔導老師王秀燕,與這四個主要執行計畫的社區、協同參與的社區,也特別期許性別暴力防治觀念,能持續普及並向下扎根,藉以打造「零暴力、零容忍」的無暴家園。 本縣自106年起,即積極配合衛生福利部,推展「家庭暴力社區初級預防宣導計畫」,迄今已輔導培力八個防暴種子社區,其中代表本縣參加衛生福利部「街坊出招」社區,防暴創意競賽之社區迭有佳績,分別榮獲全國第二名及第四名殊榮。今年持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街坊出招」活動已被迫停辦兩年,為呈現社區推動計畫成果,縣府特地舉辦本次成果發表,邀請本年度執行計畫的烈嶼鄉青岐社區發展協會、金寧鄉盤山村社區發展協會、金湖鎮信義新村社區發展協會,及金沙鎮何厝社區發展協會共同參與。 宣導更須防範!就此而言,我們又該採取何種防範措施,有效防制家暴,讓社區彼此間互相交流與觀摩學習,攜手反暴力,共創無暴家園,以建立和諧有愛的美好社會?就此而言,且就專家及實務來言,當我們遇到家庭暴力時,何妨採取下列措施以因應。 首先是保持鎮定,不要說刺激對方的話,也不要回手,以免火上加油。其次是保護自己,尤其是頭、臉、頸、胸、腹等重要身體部位,一定要保護好。再來是閃避離開,離開現場,到親戚、鄰居、朋友家,或到相關的安置機構,並且要大聲呼救,請家人、鄰居幫忙。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向警察報案,速打110報案,保留證物,如驗傷單、被破壞的衣物及凶器等,向住居所或發生地法院聲請保護令以保護自己。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強調人間的愛與關懷,應先以身邊的人作為起點,因此,如何發揮社區相互關懷之愛,何嘗不是防制家庭暴力的最佳利器?因此,如何打破自掃門前雪之陳舊觀念,鄰里相協,守望相助以防家暴,正在你我身上!
-
海洋生態保育 共創永續未來
海洋委員會主任委員李仲威日前抵金門巡視海岸巡防業務,並前往縣政府拜會縣長楊鎮浯,雙方特別針對海洋生態保育及海洋環境維護等議題交換意見,也期待能建立中央與地方的協作機制,全力在金門推廣海洋教育,並透過更緊密的對接和合作,讓金門有更好的海洋生態保育發展前景,共創永續未來。 我國是個島嶼國家,海委會是國家有關海洋事務的最高主管機構,成立的目的主要是整合海洋保育、海域安全、海岸管理和執法等相關資源。一直以來,海洋賜給人類無盡的寶藏與糧食,在減緩氣候危機上,更扮演重要角色。再加上我國雖為彈丸之地,但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鄰近海域的環境條件得以孕育多樣的海洋物種,海洋資源也因此豐富。 然而,再優渥的海洋資源,經過長年肆無忌憚地揮霍,也會有用完的一天,因此,海洋資源需要適切的保護和規範。而縣府過去在海洋生態保育,包括鯨豚等海洋生物擱淺救治、海廢保麗龍減容等都做了不少努力,但光靠地方政府的投入,很難有系統性的作法,因此有關海洋生態保育環境的建置,無論是中央或地方,大家的終極目標都希望把事情做好,形成更緊密的合作關係。 海洋佔地球表面72%,是地球最主要的生態系之一,更是生物多樣性的寶庫。從氣候調節、資源開發、交通運輸,和漁業捕撈,與人類關係密切。然而,全球的海洋環境,目前均已遭受到海洋生物過度撈捕、棲地破壞、生態系失衡、汙染、外來種入侵,以及全球氣候變遷等人為及自然因素的影響,正加速崩解毀滅。其實,除了政府需要更全面且擴大規管鄰近海域,以保護海洋生態的永續,身為消費者的民眾也可以自己的力量,減少海洋資源的消耗。 以金門而言,小小島嶼四面環海,又有多少人關心海域生態環境是否健康?若要拯救海洋生態環境不再惡化,就必須積極從教育、立法、研究等層面,來喚醒大家重視海洋生態。除督促政府重視海洋環保工作,更要學者專家提供專業資訊,大家一起投入海洋保護任務,使其成為全民運動,讓大家愛海、親海、知海、護海;唯有親近海洋、認識海洋,才能由欣賞海洋,進化到疼惜海洋、保護海洋。 過去海洋保護我們和養育我們,現在我們應該要積極保護海洋。有關海洋生態保育,需要業界、學界或官方協力合作,目前海委會已責成海保署做好更全面性的規劃,包括提升海洋生物擱淺傷救能量、強化海洋環境管理等,種種努力,不管是中央建案,或與地方合作提供補助,相信只要是好的規劃案,且有助於工作的執行,花再多的錢、再多的經費,中央肯定都會願意支持,期望大家都能為海洋資源的永續利用盡一份心力。
-
力拚經濟復甦 再現產業榮景
金門縣政府力拚後疫情時期觀光產業經濟復甦,11月1日起推出「2021金門369來金旅遊送振興券、抽金牌」活動。截至12月4日為止,已有逾46,000位遊客完成兌領,兌領率衝破7成。縣府觀光處表示,「觀光處行銷不間斷,持續赴臺進行企業旅遊推介及辦理多場次旅展。而因應國旅人潮及鄉親往返需求,縣府也協調民航局及航空公司爭取空運運能,12月再加開加班機及部分班機放大機型,希望帶動金門觀光產業迅速迎來景氣春天。」 另外,今年邁入第4年,至今累計已迎來近3萬名軍友的「老兵召集令」,活動回響一年比一年熱烈,縣府還會招募熱心服務的老兵志工化身「看板」人物,協助在尚義機場活動櫃檯接待,讓返金老兵秒憶當兵情景,堪稱活動的靈魂人物,這些老兵志工不僅對金門懷有割捨不開的感情,更把愛金門化為行動,一肩扛起老兵懷舊和感情寄託的重要任務。的確,這群以四、五年級生為主的志工,值勤時都會再穿上軍服,對於能服務老兵,奉獻心力促進金門觀光,都感到很榮幸,他們也很受重返金門的老兵歡迎。 事實上,面對詭譎不定的疫情,在疫期趨緩時,各縣市政府拚觀光、拚購物經濟都是不遺餘力。以台北市為例,市政府便推出為期3個半月的「台北購起來」活動,並提供總價值3千萬元抽獎大禮,盼在疫情趨緩後,能吸引各縣市民眾到台北市旅遊。金門則配合旅遊振興券兌領活動推出的特製「阿特加麟洋配」金牌線上抽獎活動,預計將在兌領活動結束後擇期抽出40位幸運兒。與此同時,全台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2021ITF台北國際旅展」也熱鬧滾滾,共有超過30個政府單位、40個國家地區,還有上百家飯店、民宿、旅行業者參展,多達800個攤位,攜手推出多元的旅遊產品和豐富的優惠回饋,一時間將旅遊市場炒得火熱。近期,許多鄉親也會明顯感受到疫後景氣復甦的狀況,雖然這與政府加碼促銷有一定的關聯,但我們相信更大的因素是來自金門觀光旅遊的魅力,至於怎麼維繫及擴大這樣的魅力及吸引力,更是值得關注的課題。 平情而論,辦理任何觀光或促銷活動,最終的目的都是提振本地消費,帶動本地經濟發展。金門因為「小三通」停航,加上疫情反覆之故,勢必有很長一段時間必須依賴提振國旅、擴大內需來帶動觀光與在地消費。就內需而言,對服務與品質的要求會更細膩而周全,特別是除了兼顧一線業者的需求外,對於周邊的消費性產業也至關緊要。以台北市為例,因應疫情趨緩,台北市政府首先邀請各縣市旅行同業公會齊聚座談,並宣布結合景點、旅宿、商圈,推出「安心旅遊專案」,總共10條路線、2大套票方案,加碼贈送雙層觀光巴士乘車兌換券等。 金門本地也有類似的做法,除了「金門369 來金旅遊送振興券、抽金牌」活動外,對中央振興券推出各種優惠方案,縣府整合後在網路成立「金門振興券商家加碼促銷活動專區」,「老兵召集令」也有近200家特約優惠店家共襄盛舉,寄盼有更多的地方業者能「放手一搏」,跟著政府一起打團體戰,群策群力,力拚經濟復甦,再現產業榮景!
-
善用離島綜建計畫 擘劃金門永續願景
依據「離島建設條例」之制定宗旨在於「推動離島開發建設、健全產業發展、維護自然生態環境、保存文化特色、改善生活品質、增進居民福利」等六項,依此促進金門整體發展,改善縣民的生活品質。依循相關計畫、各發展計畫及深度訪談,考量在地居民需求、自然生態、環境保育、地方特殊文史、產業經濟發展、觀光休閒活動與智慧應用的推動,刻正研擬金門縣第六期(112-115年)離島綜合建設實施方案的發展願景與定位,以落實離島地區永續發展。 金門縣第六期離島綜合建設結合現行施政重點與趨勢,考量現況分析金門所面臨之課題,系統性地思考金門建設,前瞻性規劃金門未來的發展,建構金門為「HOPE金門」之願景,以醫療照護、有機觀光、共享繁榮及低碳生活,並依據此發展方向及永續發展原則,未來透過有序治理打造宜居環境、樂活場域,進而達成永續金門的願景及實施方向為主軸,提出「兩岸串聯關鍵點」、「樂活樂齡好家園」、「智慧應用助生活」等不同領域、面向之三大目標,並以政治、經濟、觀光、醫療、長照、交通等發展面向研擬實踐推動策略,期待金門能營造宜居環境,邁向永續發展島嶼。 除中央政策支持之永續低碳島以及國際商港發展亮點外,關注金門所面臨的少子化、後疫情時代的社會經濟等重要議題,並顧及地方產業、離島交通、教育文化、衛生醫療及安全等地方基本需求,以「共榮生活,樂活家園」作為發展構想,讓位於兩岸節點位置的金門尋求政策的支持與法令的鬆綁,善用區位優勢,發揮串流的作用,帶動地區發展動能,使金門成為兩岸串連關鍵點。同時順應數位發展趨勢,在AI、大數據、雲端等應用與系統逐漸成熟的情況下,利用物聯網、5G的技術普及,凸顯金門在區位上優勢,推動觀光、改善交通運輸,輔助地方產業行銷。讓科技被充分應用,提升縣民生活效率與舒適度,更創造高度品質的生活質量,以智慧應用助生活,也使金門的發展更永續。 金門縣依行政區劃五個鄉鎮,共計37個行政村里數,每個行政村里均管轄數個自然村,總計共有163個村落,受各自建管法令管制及文資法令保護。各鄉鎮皆具備戰地及海島特質,加上透過深度訪談及彙整自然環境、交通網絡、社會人文、產業觀光、僑鄉景觀等特色基礎下,規劃以「行動地方創生」的概念作為分區發想,結合各鄉鎮空間發展特性,掌握發展契機,對內構思提升民眾生活服務機能,對外吸引遊客島內散步,發展地方經濟之發展構想與策略,以期推動建設效益得以全縣各鄉鎮為共同受益對象,打造金門成為永續宜居生活城市。 基礎建設是能夠支持對長遠民生及經濟所必需的投資與持續營運項目,並且需要長時間投入及全盤的規劃,包括網路、水利、供電、道路、教育、科技、醫療衛生等軟硬體基礎設施,而這些建設不僅在規劃興建的階段,可因為投資而帶動經濟成長,更能在完工營運時,改善人民的生活條件,進而提高城市競爭力。金門因其離島之地理特性,具豐富特殊聚落景觀與戰地史蹟,基礎建設立基於持續推動的建設計畫下,著重在基本民生公共建設、景觀美化及土地資源活化等方面。 這兩年疫情對於全球經濟、地區產業及聯外交通影響甚為深遠,金門未來除需強化經濟內外量能外,更加需要有序的發展,期能逐步打開多元的發展契機,能做到建構安全社會、強化醫療基盤,完備熟齡照護、友善育兒環境,傳承教育文化、維護金門風貌,推動智慧導入、輔導地方產業,發達產業動能、暢通法令規範,善用節點腳色、作為閩台串流核心,深化公共服務、便捷台金交通,推動觀光運輸、應用智慧科技,建構低碳生活、推廣綠能運用各方面,達到樂活家園及永續金門目標。
-
疫情雖緩未止 亟需大家團結向前行
國內疫情及疫苗施打狀況,中央防疫指揮中心每日下午二時舉行記者會,逐一透過電視頻道週告全民知曉,並在官民聯手合作抗疫原則下,眾志成城,全程一貫,保持時時警覺,事事謹慎,處處留心,渡過重重難關,回到零確診、零死亡雙零目標,這份成果,得來非易,彌足珍惜,至盼大家再接再厲,團結合作,持續向前行。 根據媒體報導,疫情雖緩未止,國內雖然雙零,惟國外移入案例居高不下,其中突破性案例比率亦高,尤以南非新變異株已入侵亞洲,傳染力超強,非洲六國列為高風險國家,入境集中檢疫,有些國家不惟出現收治病房不足,不得不走回頭路,採取禁管或封城措施,以防疫情擴散,正因如此,中央防疫指揮中心再三呼籲全民提高戒心,萬勿鬆懈春節期間國外、境外返國歡度佳節,闔家團圓,樂敘天倫之際,務必確依防疫規範要求,萬勿掉以輕心,人人自保保人,利人利己,防疫做得好,平安少煩惱。 俗語有云:人往高處爬,水往低處流,由於疫情時冷時熱,時緩時猛,原因無它,病毒無情,四處流竄,逢人必噬,一點破口,一線罅隙,都有可能由點而線,迅速蔓延,全面成災,因而防疫如作戰,步步為營,落實防範,注射疫苗、口罩不離身、勤洗手、少群聚,這些情事人人能為,人人應為。 無可否認,凡兩年來,芸芸眾生,飽受疫情與經濟糾纏雙重壓力,無不叫苦不已,特別是弱勢族群,生活艱難,苦上加苦,孰是,疫情消滅、經濟復甦二大課題,即是大眾夢寐以求兩大事,有人說疫情肆虐,人人自危,危在旦夕,而經濟受挫,收支失衡,果腹會成問題,乍聽有點失真誇張,卻是現實社會凡人心聲,所憾少數政客,還在分顏色,內耗不已,渾然忘了置身於法治、民主、自由時代,以民為主,人民才是頭家,倘若肆無忌憚,目無法紀,欲所欲為,到頭來悽慘落魄,事實擺在眼前,世上不知有多少達官顯要,知法犯法,最後身敗名裂,特此奉勸少數政客,不要再操弄政治搞民粹了,多行不義必自斃,因果循環,屢試不爽。 團結才有力量,合作才有發展,須知一黨獨大,自我為尊時代已然過去,際此國難方殷,百廢待舉,安內攘外非常重要,欣見縣長楊鎮浯,最近風塵僕僕,率領縣政局處主管巡迴台金兩地,誠邀台金鄉親座談,廣徵雅言,傾聽心聲,報告家鄉事,交換鄉邦興革意見,共同謀求金門永續發展之計,每到一處,縣長楊鎮浯特別強調,鄉親是縣政最大倚靠,他實事求是,金門優先,鄉親第一,爾今爾後,乃將一本初心,要有序,不躁進,要走在正確道路,這是縣政團隊服務態度,實踐履行努力目標,但願鄉親大眾愛吾金門,群策群力,公而無私,一齊向前行。
-
為小三通復航做好準備
自109年2月9日最後一艘交通船「馬可波羅一號」駛入水頭港,將五通碼頭八十位旅客載運回金後,金廈小三通停航迄今已經整整1年又10個月,斷航以來,對往來金廈的鄉親、商務、遊客造成諸多不便,自疫情漸趨和緩以後,屢屢有鄉親建議重啟兩岸小三通。 此一場景並不讓人陌生,因為2年前小三通的停航也是出於廣大鄉親的建議,基於防疫需要,為防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傳染經由小三通航線傳入金門,去年2月5日,楊鎮浯縣長就強烈建議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從2月6日開始,暫停金門小三通客船往來,並視疫情改善後再行重啟。 109年2月7日,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發出新聞稿回應,表示有關金馬地方政府建議暫停小三通客船往來,基於防疫優先,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討論,因應中國大陸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自109年2月10日起暫停小三通客運船舶往來。 二年來,疫情經歷幾波轉折,大體而言,在各界共同努力下,國內防疫成效雖有再精進空間,但與日韓等國比較表現並不遜色,在22個地方政府中,尤以金門的防疫成果獨樹一幟,迄今為止始終保持零確診成績,防疫成果有目共睹。 日前,楊鎮浯縣長特別拜會大陸委員會主委邱太三並深入交換意見,楊鎮浯表達現階段兩岸疫情趨緩,國人接種疫苗覆蓋率提高,應以開放、正面的態度看待小三通復航,楊縣長也提出分階段推動小三通,視疫情狀況逐步放寬適用對象,盼中央與地方齊心合作,共同研訂推動方案,讓兩岸交流有序地恢復常態。 我們以為,楊縣長的期盼與所提具體措施確有可行,畢竟疫情尚有起伏,小三通要復航仍需做足功課、做好完全準備,茲提出以下建議供權責單位參考: 一、科學態度、充分準備:二年前的停航是為防疫所需,主要原因是疫情初起,料敵從寬、期能將病毒阻絕於境外,而目前兩岸疫情漸趨和緩,兼以國人疫苗覆蓋率逐漸提高,此刻確實可以針對小三通復航事宜深入討論,建議相關權責部門盡快研議完整配套措施,為可能的復航做好萬全準備。 二、良性溝通、循序漸進:小三通的復航基本上雖是科學問題,但事涉兩岸當局態度,就我方內部來說也有中央、地方權責歸屬,期盼在楊縣長主動拜會陸委會之後,中央政府也能盡快完成內部討論,明確做出回應,我們以為,楊鎮浯縣長所提三階段循序漸進方案可謂務實,建議兩岸權責單位聚焦討論,在兼顧科學防疫與實際需求下,循序漸進重啟兩岸小三通。 三、人道先行、動態調整:由於特殊的地緣位置,小三通斷航之後對部分鄉親之影響甚大,這也是縣府建議先以「人道救援專案」試行,解決金門鄉親個案迫切往來需求的背景,後續再針對春節期間往來兩岸的鄉親規劃「春節返鄉專案」,並視兩專案試辦情形進一步研議恢復小三通正常運營的可行性。 二年來的新冠疫情對全球造成嚴重衝擊,對國際經貿、觀光旅遊影響巨大,兩岸小三通斷航以來,金門鄉親感受尤深,籲請相關權責單位做好萬全準備,務實面對小三通復航議題。
-
推動農村再生 落實低碳社區
為推動農村再生與永續發展,本縣依據農村再生條例三十條及三十一條,加強農村社區規劃、建設、領導、永續經營及農村活化再生之宣導,並從低碳社區做起,培植社區人才,整合社區資源,以強化社區特質,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加速農村再生,建立專業管理功能。根據美國賓州大學教授里查(2021年)發表報告:「每年植物從空氣吸收的二氧化碳數量是工業所排放量的十倍,……農村若能採取有機農業耕作法,不但可減少45%的能源耗損,少排40%的溫室氣體,若全球農田均採用有機農業生產,將可封住100至200億噸的二氧化碳……」。由此可見,農村再生應從低碳社區做起。 根據文獻探討,金門早期原本是林木蒼鬱之美麗仙洲,然因受歷代兵燹之苦,且濫砍濫伐的結果,造成後來遍野童濯,滿山光禿之景象。經於1950-1990年代實施軍事管制及低密度土地使用政策,開始推行綠化造林工作,在全體軍民數十年來同心協力、戮力經營,自然生態環境大為改善,成為蒼翠林木的海上公園。但在1992年解除戰地政務後,政府與民間正大力進行各項建設,不少的林木已慢慢的消失,土地逐漸開發利用,使金門之生態環境又面臨一項新的挑戰。如今,全球重視環境保護的永續,因此為使金門能永續發展,必需儘速宣導環境保育知能,以防止珍貴資源之流失。 全世界各地都在積極推動低碳、減碳議題,減緩氣候變遷所造成的暖化現象。全球197個國家的領袖們於本年(2021年)10月31日至11月12日在英國的格拉斯哥舉行「全球第26屆氣候變遷峰會」(簡稱COP26),針對全球氣候變遷的衝擊,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框架》下討論各國因應氣候變化方案的承諾與行動,除了碳權、碳交易、碳政策及各種氣候議題外,尚針對人類活動及各種低碳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管控作有效的防制作為,以達到全球永續發展目標。因此「低碳社區」成為降低碳排之重要起始源頭,為達到零碳排放的目標,世界各國推動低碳社區的案例愈來愈多,例如英國的貝丁頓(Beddington)、德國的弗班(Vauban)及瑞典的維克舒歐等,這些地區都有計畫地以低碳或永續的概念來改變民眾的行為模式,以降低能源的消耗並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政府為因應世界潮流,從各種低碳面向,積極推動低碳社區,包括裝置節約能源智慧電網,推動住商節電及照明設備換新,讓社區節約用電最佳化;鼓勵社區裝設再生能源(太陽能光電、小型風力機),倡導綠色低碳運輸(電動機車、自行車路網);補助低碳綠建築及舊建物(古厝)修繕及社區環境綠美化;倡導資源循環,讓廚餘及農林廢棄物轉製成堆肥,成為農村社區綠美化之肥料;推動社區與學校結合,培訓社區志工,共同倡導低碳生活與低碳教育宣教工作,以建立全民節能減碳觀念;持續透過各種形式的教育及推廣,以低碳樂活的城鄉氛圍,行銷低碳觀光;並將低碳生活習慣帶進日常生活中,實踐全民低碳生活理念,鼓勵社區民眾參與節能減碳運動,達成地區永續發展的動能。 從廣義的社區觀念,金門作為一個小島,可以視為一個大型社區,其人文與生態環境所構成的社會互動是相當緊密的,因此在整體建設之規劃,應合理的保育原有之林木資源,甚至優先推動社區環境綠美化運動,發揮環境保護功能,提高生活品質,享受高水準的文明生活,並以實質環境為整體架構,加強自然村(里)、小型社區、生態環境及道路兩旁之綠美化,這是促進低碳社區主要原動力。為達到以上目標,縣政府更遵循行政院核定之「金門縣離島綜合建設實施方案」及爭取中央各部會辦理各項低碳計畫經費,加強低碳社區工作,以落實農村再生。
-
從110年社會工作督導實務訓練談起
社會工作者;社工!作為一種幫助人,和解決社會問題的工作。從發展時間來看,開始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時是為了解決西方工業革命時期,歐美國家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為開端的。 回顧社工專業發展史,早期主要是以精神醫學為基礎,強調個人內在的改變,後來發展的社工模式,才開始注重到社會層面,而非僅重視個人的精神層面。到近期,則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藉由批判觀點,帶來了很多現代或後現代主義的理論。例如生態理論、系統理論、女性主義社會工作、增強權能觀、優勢視角等。 這些社會工作理論與觀點,建立了社工自身的知識體系與專題理論。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事實的模式,來解釋社會現象或問題,也可以使我們有系統的瞭解、理解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複雜的交互反應現象,並且能夠進一步思考如何進行適當的處遇。 而社工之所以在今日,日趨重要,主要在於雙重的聚焦使命:一方面是希望能提升個人、家庭或團體的社會功能,另一方面則希望能改善社會狀況。因此在這些觀點的具體運用上,人們假定社會工作者的任務,是尋找問題的原因,在確定原因之後,找出相應的解決方法,使貧困者、老弱者、身心殘障者,和其他不幸者的問題可以被解決。 然而,雖說社會工作者的理論,會隨著時代與社會的不同,有著不同的發展,但最重要的是其所處的社會脈絡,在此脈絡下,尋思有效的解釋與參考分析,進而指導實務工作,以有效提升服務品質與功能;這何嘗不是日前金門縣社會處,舉辦「110年社會工作督導實務訓練」之立意,且論之以享鄉親。 金門縣政府社會處特於日前,接連兩天在縣府新聞發佈室,辦理「110年社會工作督導實務訓練」,聘請國立金門大學社工系助理教授梁美榮,進行專題講授。社會處指出:此次訓練以講授及實務演練方式進行,內容包括協助督導,自我角色與職責的覺察、跨網絡資源合作的實務討論,以及協助督導,建立自我支持系統,及帶領社工與網絡合作的技巧,和可能面對的挑戰與因應等;尤其處此紛沓之環境。 社會處長董燊在講習會開場時特地表示,楊鎮浯縣長向來重視社工督導的本職素養,縣府團隊為培訓專業的社會工作督導人才,故而辦理這項訓練,也期望透過這項實務訓練,提供社會工作者,在理論與實務議題中,有更多反思,並在其工作崗位上,能適時運用專業知能,提升服務品質。此外,董燊也鼓勵社工努力充實自我,儲備能量,以期未來更上一層樓,晉升為督導,賡續為案家服務,提升金門整體社工能量。 誠哉斯言,我們知道,雖說社會工作者之理論及實務,確有不同的論點,此更意味著沒有一個理論,能夠完全被放在任何一個類別中;但也正因如此,社會工作的理論是與時俱進的,均需針對實務的理論,及現有的社會現實,及時有效地回應變遷,以應社會需要。此何嘗不是社會處舉辦此次講習會之立意,確值肯定且共襄之!
-
深掘戰地資源 形塑金門旅遊特色
本報載,2021年金門坑道音樂節於11月27、28日假翟山坑道舉辦,吸引許多樂迷特地跨海來欣賞這深具戰地特色的音樂會。兩天共演出6場次,每場次約200人,合計約有1,200名聽眾到場欣賞,其中約有7成的聽眾來自臺灣,替金門增加不少觀光遊憩效益,並已成為金門最具代表性的音樂活動。 據了解,坑道音樂節始於民國98年,當年適逢「古寧頭大捷」60周年,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邀請國內知名大提琴家張正傑教授策劃「古寧頭和平祈福音樂會」系列活動,張教授將坑道元素融入其中。張教授選擇運用坑道內花崗石岩壁成為「天然音箱」,反射出最純淨的音符,並配合坑道中粼粼波光與如夢似幻的光影變化,造就一場殿堂級的音樂饗宴。爾後,在多方的努力下,翟山坑道音樂節因此誕生,年年提供精彩的演出,讓親臨現場的觀眾驚豔與沈醉,坑道音樂節更因此成為金門一張閃亮的觀光名片。 事實上,坑道音樂節之所以備受樂友青睞,除了藝術家們扎實的創作與演出功底外,相得益彰的,自然是翟山坑道獨一無二的地理環境。這個因為戰地政務時期軍事運補需求而生的小艇坑道,今日能轉化成為全世界獨一無二聆賞音樂體驗場域,應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但也因為原始目的與日後運用的不同,在發展上多少有其侷限性。因為場地及天候因素,音樂節多選在秋高氣爽的10月或11月假日舉辦,兩天的活動期每天舉辦3場次的小型音樂會,合計兩天共6場次,每場次音樂會時間約為半小時,可容納觀眾約200名。活動採事先報名,報名時間多在 8月底與9月初,採團體接送方式,由解說志工帶領入場欣賞音樂會,自民國104年起,改網路採售票方式後仍一票難求,廣受觀眾的喜愛。從以上的說明可知,翟山坑道音樂節一貫以精緻性、獨特性,在愛樂族群中樹立了一定的口碑,也無怪乎雖然是金門少數的售票活動,卻能年年受到觀眾青睞,且一票難求。 平情而論,翟山坑道自民國87年開放參觀後,遊客人數逐年增加,居金門國家公園各景點之冠。遊客平素造訪翟山坑道,或僅能感受其戰爭之嚴酷與鬼斧神工之壯闊,但在音樂節時,卻能經由音樂與地景的烘托,盡顯藝術的無窮魅力。原本為戰爭而建的坑道,在藝術家的巧妙安排下,從此有了新的生命,在充滿省思的樂音中,年年頌揚著和平的真諦,就如今年坑道音樂節的兩大主題為「和平的渴望」與「希望的曙光」,透過音樂省思生命,為世界帶來曙光,實屬難能可貴、天賜恩典。基上,一年一度的坑道音樂節自然是令人期待的,站在顯揚戰地觀光資源的立場,更有其不凡的意義,且目前金城鎮公所等也就周邊環境進行了美化,當有助於金門觀光的永續發展,創收更大的旅遊效益。 與此同時,大提琴家張正傑「走遍天涯海角音樂會」首場選在金門金東電影院登場,這又是一個活化戰地史蹟的成功案例。我們相信,在眾人的努力下,不管是坑道音樂節或其他活動,都能賦予濃郁的金門特色,並成為金門遊憩旅遊活動的亮點與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