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樂齡生活防詐騙
日前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及台灣金融服務業聯合總會偕同縣政府、烈嶼鄉公所、烈嶼鄉民代表會、烈嶼東林社區發展協會假東林社區發展協會舉辦「樂齡生活好聰明」金融知識與講座,內容除分享退休人員如何做好理財規劃及防止金融詐騙,並由縣府財政處處長孫國智及會研基金會副處長朱承平以座談的方式進行,冀望透過雙方的交流,傳達民眾正確的金融知識,以避免遭受不肖人士的金融剝削。 金融剝削被稱為「21世紀之罪」,美國曾有一項研究顯示,在2010年包括受害者認識、信任的人或陌生人等為加害人所為的金融剝削案件,至少造成美金29億元的損失,其中老年人會作出錯誤之財務決策、遭受詐騙或無法發現可能被詐騙之主要原因,係來自於本身的「認知障礙」,且因「認知障礙」而遭受金融剝削或詐騙之案件往往相當複雜,老年人所失去的畢生積蓄通常很難或根本沒有機會找回失去財產。 現今社會詐騙猖獗,就電話詐騙而言,手法真的很多,從假冒官方電話、工作人員疏失、只能到ATM處理、匯款到指定帳戶、誘騙到超商買點數……等,都是很多人會碰到的狀況。另有很多類似的電話詐騙案例,就是歹徒假冒友人或者親人,聲稱急需用錢或是遭遇困難需要周轉,受害者就因此去轉帳將款項匯款到指定帳戶,遇到這樣的狀況,真的要冷靜下來驗證身分和釐清實際情況。 而地區居住人口銀髮族比例甚高,其中有不少退休人員常遭詐騙集團鎖定,而以假檢警、健保局、猜猜我是誰等模式詐騙,詐騙集團往往利用老人獨自在家時間以電話、簡訊等方式,實施詐騙。詐騙是可以避免的,包含假檢察官詐騙、假冒公家機關詐騙、購物詐騙或是其他種類詐騙,一切的一切,都是從一通令人疏忽的詐騙電話開始!其實,詐騙集團善於利用人性的弱點,營造各種情境拐騙金錢,破解最好的方法,就是「要錢免談」。 由於警政單位不斷持續宣導,以及社會大眾對防制詐騙的認知提高,詐騙案件受害人數逐年遞減;但整體來看五十歲以上的受害者卻呈現成長趨勢,因此對中高齡族群加強反詐騙意識,並喚起民眾對長者的關懷,絕對是刻不容緩的事。且老年人佔離島總人口一定比例,如何協助其建立財務安全網一直是縣府重要的施政目標,此次本縣與會研基金會合作,共同舉辦這麼有意義的活動,雙方相互交流學習,且講座主題非常切合在地民眾的需求,除了傳遞金融知識外,也提醒民眾如何做好財務管理,可謂相當實用。 詐騙手法不斷推陳出新、防不勝防,詐騙已是全民公敵,損害民眾財產甚鉅,不少年長者常成為詐騙集團的對象,甚至被騙了畢生積蓄,因此了解詐騙、慎防受騙,是每個人都必學的功課。所以,我們務必要提高警覺、擦亮雙眼,除了銀髮族長者,更要全民一起防詐騙。
-
金酒「窖藏儲酒銀行」尊榮問世效益
時間淬鍊極致,歲月醞釀完美!金門酒廠首度推出包罈銷售方案,提供絕佳窖藏藏酒管道,讓金門高粱酒愛好者坐享珍稀佳釀,更能享有創新服務!金門高粱酒擁有隨著時間不斷醇化之特質,尤以貯藏在陶罈內,靜置於終年溫濕適宜的花崗岩坑道中,最利淬鍊酒魂,隨著時間的推進益發熟陳,窖藏越久,風味越醇,勢必吸引眾多行家鐵粉競逐收藏。 經歷古寧頭戰役後,戰火摧殘下的孤島,物資匱乏,百業蕭條,民生凋敝,幸有時任金門防衛司令官胡璉將軍高瞻遠矚,體察到金門的土壤與天候特別適合栽種旱地高粱,因此轉而鼓勵居民種植高粱來釀酒,並於民國41年9月於金門城南門外成立九龍江酒廠(金門酒廠前身),成就了金門高粱酒近七十年的不朽傳奇!擁有金門島上絕佳的水質、空氣、氣候和原料四大天然釀酒條件,承襲古法純糧固態釀制工藝,自然熟陳,具有酒質透明、芳香幽雅、醇厚甘洌、回味悠長的特點而名聞遐邇,屢獲國際烈酒競賽大獎,享譽中外,目前已為台灣白酒第一品牌,市占率高達八成以上。 金門酒廠為地區最重要之產業,也是地區財政命脈之所繫,無論是金門縣民的配售酒或是各種紀念酒款,都令藏家們趨之若鶩。為了讓藏家們擁有安全與尊榮的高粱儲藏管道,金門酒廠推出「窖藏儲酒銀行」服務,滿足藏家們對於金門高粱的想像與增值空間;將金門高粱酒貯藏於長年溫度約15-20度、濕度約85-90%花崗岩石坑道中,讓金門高粱酒得以繼續呼吸、排雜、增香,更能賦予金門高粱酒最佳的催陳效果,每一罈酒都是渾然天成的獨有美好風味更顯芳醇柔順;除了提供絕佳藏酒管道,每年採取限量銷售政策,並用獨一無二的「包罈」銷售,讓藏家們坐享珍稀佳釀,坐等時間創造增值空間!一般陶甕裝盛的金門高粱,每年約耗損2%左右,但是貼心的金門酒廠展現誠意,每一桶陶甕裡其實裝有超過500公升的酒液。換句話說,藏家買到的是超量的酒液,保障質量不會縮水。 金門酒廠嚴選500公升窖藏陳年優質陶罈酒,分別有3、5、8年三種年份酒基可選購,一年各限量60罈,購買者挑選屬意的原罈酒後,由金門酒廠為購買者製作專屬陶罈吊牌掛於原罈酒上,儲放於窖藏坑道中代為保管。儲放期間,還可預約至窖藏坑道參觀自己購買的原罈酒,客製化服務獨享尊榮。這些不斷隨著時間變化的酒液,宛如是可以喝的古董,在坑道裡透過完美儲藏空間的醞釀下,金門高粱不僅得以擁有安全的保管措施,在窖藏時間期滿後三年儲放期滿後提領,分別成為6年、8年、11年的陳年金門高粱,酒廠更會分裝於「窖藏金龍玻璃瓶」或「寄心知己藍彩瓷瓶」繼續熟陳,視同一筆銀行三年期的定存概念,讓不斷隨著時間變化的酒液能越陳越香,同時間所累積的利息,就是酒質醇熟後的升值價格越高。 黃金、外幣可以當理財商品,現在就連金門高粱酒也可以變成理財存款的工具之一。近兩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已造成各國經濟、金融等一定程度上之危機及滯後效應,欣見金酒公司在疫情過後即推出「窖藏儲酒銀行」的概念商品,引起許多收藏家的關注度和話題,來降低儲藏成本和投資風險。金酒公司也能在低迷的景氣中,厚植優質年份酒之儲存,相對需有充裕的資金才能進行投資,進而可以提升整個資產價值,創造更多財源,不必透過舉債、避免現金增資使股本過度膨脹,為金酒品牌尋求新營運模式,才能化危機為轉機,進行籌措未來營運成長所需資金,健全公司財務結構,提升獲利率,提高金酒品牌價值與消費者認同,再創銷售業績高峰。
-
廉潔、服務、信任是公僕基本功
金寧鄉公所日前召開110年度廉政會報暨機關安全維護會報,鄉長楊忠俊強調「廉潔、服務、信任」提昇簡政便民之效益,乃是縣長楊鎮浯一貫施政理念,並於會中要求各部門主管秉持服務鄉親之熱忱,遵法重紀,貫澈廉政倫理規範要求,詞簡意賅,短短六字,意涵廣泛,亟須公僕深思反省,相許相勉,共同實踐力行,樹立清廉形象。 古有明訓,勤能補拙,儉以養廉。廉也,不貪不取,簡單樸實,正正當當。潔也,清清白白,乾淨無瑕,潔身自愛,自愛人愛,自重人重,須知名譽為人生第二生命,品德無價,身為公僕者,務必以身作則,帶頭示範。 政府為期匡正政風,澄清吏治,建制立規,設官分職,針對廉政工作與廉政人員核派培訓與運用,事權統一,概由法務部廉政署負責統籌辦理。此外,上自府院,下至中央各部會,縣市各級政府機關、鄉鎮市公所、公營事業機構等常設政風處、政風室,接受各級政府首長督導,遂行防弊、肅貪、安全維護、廉政法令宣導教育等業務職掌,在在顯示政府重視廉潔服務決心堅定,凡吾公僕不容以身試法,否則,不分職位身分高低,一律依法嚴辦。換言之,「廉潔、服務、信任」三者環環相扣,密不可分,一環有失,影響深遠,非僅是政府施政之主軸要項,重中之重,也是公僕基本功,毋怠毋忽。 再者:不廉無品,不潔損德,公僕品德倘有瑕疵,難能面對大眾推動政策政令,古今中外,不乏具體事例,有人為了區區蠅頭小利,違紀觸法,悔恨終生。所謂:「貪」字「貧」字殼。然而一樣米餵百樣人,自甘墮落者時有所見,誠如金寧鄉公所政風室所說:唯有政府廉能,才能禁得起人民檢驗,而重視反貪工作,使公僕不致陷入違法之慮,更能勇於任事,積極服務大眾,提昇對政府施政之信任。 青年守則第一條開宗明義,揭櫫「人生以服務為目的」,亦即政府各級機關暨公營事業機構,無一不是為人民而設,其目的為服務、便民、利民,造福社會也。反觀民間各行各業,亦復如此,莫不以服務為取向。何況服務無止境,無界限,爾俸爾祿,貴在用心付出,不推不拖、不敷衍,面對民眾申請事務,隨到隨辦,有問必覆,舉凡無悖法、理、情得能兼顧者,都應想方設法為民提供優質服務,說清楚、講明白,讓人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化解疑慮,消弭民怨。 眾所週知,人無信不立,不誠無物,信任乃是為人處事之根本,儼然也是公僕必俱必備,不可或缺。時下政治風氣不佳,功利抬頭,公私不分,是非不明,內耗不已,說穿了,就是誠信基礎變調走樣,爾虞我詐,極盡「恐、騙、術」之能事,離經叛道,禁不起奉公守法平民百姓嚴格檢驗。因而,凡吾公僕同仁,對人對事,實事求是,真誠以待,不自欺,不欺人,讓人好感,找回價值很重要。 天下無難事,但怕有心人,入公門,好修行,正心正念,行正走穩,服務至上,人心歸向,政治清明,政通人和,利人利己,有威有信也。
-
支持縣府有序推動小三通分階段復航方案
金門縣長楊鎮浯日前拜會大陸委員會主委邱太三,雙方針對小三通議題交換意見。楊縣長期盼在兩岸疫情趨緩,國人接種疫苗覆蓋率逐漸提高之下,對於重啟小三通應有更開放、更正面的態度,他提出分階段推動小三通,視疫情狀況逐步放寬適用對象,盼中央與地方齊心合作,共同研訂推動方案,讓兩岸交流有序地恢復常態。 邱太三則回應表示,有關縣府的提案,陸委會將會同相關機關評估及研議,在疫情可控前提下,中央與地方共同努力,各個環節做好準備,逐步恢復兩岸正常有序的交流。 持平而論,楊縣長提交陸委會的3階段復航方案,包括了第1階段先以「人道救援專案」試行,解決金門鄉親個案迫切的往來需求;第2階段以「春節返鄉專案」試行,在農曆春節期間,讓金門鄉親及配偶專案返鄉過年團圓,一解思鄉情懷;第3階段則以小三通常態性復航,逐步配合疫情,動態調整船班,恢復小三通正常運營,這個建議確實兼顧防疫與實際需求,中央應妥慎考慮接受,不宜再鴕鳥式的虛與委蛇。 重啟小三通需要怎樣的條件?今年3月3日金門立委陳玉珍在總質詢時向蘇貞昌院長提問,衛福部陳時中部長答覆:「這不是政治問題,是科學問題,待台灣覆蓋率達到6成起,才會開始考慮。」台灣疫苗覆蓋率根據衛福部疾管署至11月24日的最新統計,COVID-19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第1劑77.34%、第2劑50.50%,而金門常住人口接種疫苗的覆蓋率迄11月25日第1劑81.59%、第2劑62.05%;且隨著疫苗接種覆蓋率提升,更應採用一個更開放的態度面對「小三通」復航時機。 楊鎮浯縣長也首度透露,金門「小三通」自去年2月10日因疫情全面停航,縣府一直隨著疫情狀況,做出各種預案,這些預案在不同的疫情階段,都有跟兩岸主管機關溝通,但因為疫情反覆不斷,今年4月縣府曾建議有條件重啟「小三通」,5月疫情就整個爆發起來,最後只得暫時作罷,但縣府至今仍與兩岸主管單位維持溝通。 這個說明也印證,中國大陸今年4月29日曾發布最新境管措施,自5月10日起,金門與馬祖居民在當地連續居住28天,免申請即可循小三通到福建地區,且不用隔離。公告表示,台灣本島籍居民經過申請,循大三通搭機到廈門,將施行「2+19」,即入境廈門後,入住隔離酒店進行2天醫學觀察,以及後續進行19天住所至工作地點,點對點的醫學觀察。但當時陸委會認為是「統戰」伎倆不予理會。 如果按去年小三通停航的決策過程,顯然由地方政府啟動,是由下而上的建議形成的決策。因此,重啟小三通需要怎樣的條件?當然也應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提出申請,目前金門縣已經提出申請了,而且建議中央循序分階段復航,可以說是兼顧防疫與實際需要的有效策略,現在應該是採用一個更開放的態度來面對「小三通」復航的時機,而金門縣政府不管是在檢疫、防疫的能量,以及相關隔離住所、專業人力的調配,均已有完整的計畫,並已提交中央了解,中央還有什麼顧慮? 再2個月農曆新年就要到了,重啟小三通需要地方和中央走完行政程序,並經兩岸協商才能達成。而兩岸協商究竟由陸委會委託海基會,或委託金馬地方政府來執行,都還需要討論和評估。如果再拖下去,很多大陸配偶和依親定居民眾將連續兩年無法返鄉過年,而被迫逗留在廈門四百多天的金門16歲小女生,一樣也要繼續留在廈門過年,他們又將情何以堪?解鈴還需繫鈴人,當初是如何停航的,現在就請也主動來復航吧。
-
跨境閩南 文化連結
2021年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將在12月9日、11日分別於(金門)國立金門大學、(桃園)國立中央大學登場。這是首次由金門縣文化局、桃園市政府文化局聯合主辦的學術會議,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海外華人研究中心的策劃,以「跨境閩南,文化連結」主題,進行兩地的研討會,預計有6篇主題演講、40餘篇論文發表及兩場綜合座談,參與者涵蓋金門、臺灣本島、新加坡、馬來西亞、英國等地的專家學者。 過去二十多年來,「地方學」在臺灣各地興起。金門學、澎湖學、宜蘭學、竹塹學、嘉義學、臺南學等,蓬勃發展。這樣的「新鄉土文化運動」,一方面通過學術研究的探尋,讓我們更了解地方社會的過去及現在,一方面也凝聚了地方認同感,並帶動包括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視、文化觀光的推動等工作,也讓地方社會在文化自信心及文化光榮感上的提升,有很大的助益。同時,地方學也是一個跨領域的學術課題,包括了歷史、文學、戲曲、語言、宗教、民俗、社會、經濟、環境變遷等各個主題,是臺灣社會面向未來,非常重要的梳理過程,這是一種文化主體性的建構。 而地方學的翹楚之一,就是金門。金門縣自2003年起,長年關注地方研究,一年舉辦閩南文化研討會,一年舉辦金門學研討會,已經累積了非常豐厚的成果。其中,也將閩南文化的研究擴及海外,對於東南亞華人社會、金門移民等議題的研究十分深入。和國內其他縣市相比,金門的閩南文化保存也非常完整及用心,從有形的傳統聚落及古蹟、歷史建築的修復利用,到無形的宗教民俗、歲時節令、社會文化的復興,非常值得肯定。金門在人口、面積數量上規模雖小,但文化能量很大,可謂文化大縣。 桃園與金門關係深遠,20餘年前即結為姊妹縣市。金門機場出來、連通到金城城區的景觀道路,命名為桃園路,可見兩縣市的深厚情誼。金門在臺灣本島的鄉親也有相當多人住在桃園。這次能夠跨海、兩地舉辦閩南文化研討會,並由兩縣市聯合舉辦,可謂國內的創舉,非常難得。 桃園市升格為直轄市之後,文化治理的開展成效卓著。桃園是臺灣社會的縮影,原住民世代定居,之後也有不同時期移民的到來,在此尋找機會,從清代、日本時代、戰後時期到晚近的新移民。桃園是個機會之都,提供許多家族安身立命的地方。桃園的族群融合也相當成功,文化的多元性造就了桃園在地文化的魅力,豐富了文化的生命力與永續發展的可能性。這次兩地的連結,是一個相互學習、持續升級的良好模式,也是彼此分享基礎研究、深化文化治理的開端。 閩南文化已經不是一種地緣性的文化,而是一個跨境移動的社群文化。它是臺灣各縣市文化的交集之一,也是臺灣與東南亞華人的共同語言之一,金門加桃園,不但是閩南文化合作與協力發展的起點,也是臺灣文化創新的一種新組合。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舉辦方式,除了傑出的在地學者外,也有境外熟稔華人文化、特別是福建文化(閩南文化)的學者,對於閩南文化或臺灣文化研究的國際化,有相當的推進效果。 文化是百年事業,文化也是一個社會的名片,是對內認識自我、對外交流溝通的重要媒介,也可以是文化產業的土壤。閩南文化是我們文化的根基,金門應持續深化閩南文化的跨領域研究,並向外連結,成就文化重鎮的美譽。
-
瓊林聚落保存再發展
瓊林,是金門一百多處傳統聚落中,唯一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登錄的聚落建築群,爭取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專案的支持,5年間逐步推動43項計畫,並將在11月27日下午,於瓊林聚落舉辦成果展覽。 瓊林和金門其他聚落同樣的擁有千百年深厚的歷史文化,鄉親們自三十餘年前的蔡氏家廟修復,開始正式和政府合作推動保存,25年前劃入金門國家公園12處聚落之一,公私部門透過長時間不同的計畫共同守護延續傳統,已然成為瓊林的日常。 民國101年瓊林鄉親和政府研商透過登錄聚落進一步保存時,蔡顯明里長清楚的表達全村共同的目標和三個要求,亦即,軟體和硬體文化是鄉親們對於瓊林價值的共識,也是保存傳承的目標,除了實體的空間建築環境的保存維護外,也希望能同步傳承瓊林各項傳統如祭祖等生活文化。 面對保存的三項要求分別是:首先,國家公園範圍內傳統建築修繕補助標準應與縣府相同,且合理的提高。 傳統建築補助的政策始於金門國家公園,透過不逾過半的補助,和民眾共同合作,以傳統方式保存修復民宅並合理的由屋主再利用;或採設定地上權方式,由國家公園全額修復並取得一定年限的使用權,有頗多優質傳統民宿,都是採這種方式保存再利用。金門縣政府參照這種機制迄今已有近七百棟的受惠案例。20年前施行之初,兩個機關並未就個別的單價和補助上限進行研商,致使出現一縣兩套標準的情況造成民眾的困擾。齊一標準的要求在縣府和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合作下,透過研究評估,非但統一了補助的基準,更在民國104與106年兩次合理的提高補助上限,使得全島民眾普遍受惠並增加保存傳統建築的動力。 其次,瓊林民眾雖然可以理解為了保存聚落空間環境,原有的發展容積將會受限,但能否外移到非國家公園的其他地區則有待釐清? 容積移轉,原本就是文化資產保存中權力平衡的重要工具,在整合文化資產保存法和都市計畫法相關規定和程序後;這項問題在早期已順利的解決。 第三,倘若瓊林鄉親希望未來仍生活在鄉里附近,原受限的容積是否可以就近移轉到國家公園計畫的外圍緩衝用地呢? 一般以自然保育為主的國家公園,在村落外圍設緩衝用地旨在避免人為發展干擾外圍的自然環境主體。然而金門國家公園的設立以人文為主要價值,因此,外圍緩衝用地應和世界各國經驗一致,作為疏散核心區的發展需求為主要目的之一。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深切瞭解瓊林鄉親需要的合理性,在多次的溝通協調下,透過106年的第一次細部計畫通盤檢討和同年公告的第一類一般管制區土地使用管制要點以及外圍緩衝用地整體開發許可審議規範,將這項兼顧保存與發展的需求,正式的法制化;也確切的落實了鄉親們在登錄聚落之初的第三個要求。 民國101年起的登錄聚落,和103年的保存再發展計畫,開啟了瓊林活態保存的新方向,相當幸運地和中央再造歷史現場專案幾乎是無縫接軌,整體計畫五年裡也得以在鄉親們的期待下逐步落實。專案的各項架構和內容,基本上都源自十年前和鄉親們共同討論的「保存再發展計畫」,基於共識捨去單棟大規模的硬體修復,轉為以村落整體環境的有形無形文化保存與社區經營能力培力為主,透過5年43個中小型計畫,細細的維繫著瓊林的歷史場域和傳統生活的延續發展。 回顧這段過程,瓊林鄉親提出的目標和三項要求,是一個相當具有宏觀高度的原則;公部門傾聽民意正面積極回應,非但全部順利完成,同時更加上提高法令聚落建築群修繕補助,以及解決聚落無主頹危屋修繕的行政程序。十年的聚落保存,歷經多位地方首長和主管同仁,也都能持續不懈的在原有的共識基礎上和鄉親們一步步前行,殊為不易。 保存文化資產,原本就需要政府和民間共同攜手合作。瓊林保存工作三十餘年,見證了金門甚至全國的文化資產保存歷程,這項仍在持續進行中的工作,是一項相當重要並可廣為分享的文化經驗。
-
正確使用車燈語言以維夜駕安全
夜間駕駛為何特別危險;為何特別容易發生交通事故?其中最主要的因素,那就是視線受阻的原因。因為夜間時,最易使駕駛員的視力與集中力,無法集中,進而嚴重影響駕駛。因此,夜間行車更需要小心謹慎以對,掌握必要的駕駛技巧,方能有助於行車安全;尤其是正確的使用「車燈語言」。 正確的使用「車燈語言」?切莫輕忽這點,諸如在夜間行駛中,如果使用遠光燈,則在交叉路口時,應在距路口50~100米處減速,並將遠光燈變為近光燈,同時開啟轉向燈示意行進方向;會車時,則應在對向車相距150米時,將遠光燈變為近光燈。如果對方不改為近光燈,應立即減速並連續使用變換遠、近光的辦法來示意,對方如仍不改變,則應減速靠右停車避讓,如此才能有效保障安全。 尤其,作為駕駛員,在夜間駕駛的時候,應對路況有一個清晰的判斷,減少事故的發生。因為視覺在黑暗中受阻,容易影響駕駛人的應變力。有鑑於此,為了加強夜間駕駛的車燈語言,金門縣警察局特於日前,針對所屬各單位,對超速,及未依規定使用燈光等違規加強取締,以維地區交通安全。 主因在於,從案例中,發現夜間駕駛忘記開大燈,及轉彎時未打方向燈時,最易造成交通事故,且事故頻頻。針對此嚴重輕忽,縣警局特別表示,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40條:「汽車駕駛人,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時速,或低於規定之最低時速,處新臺幣1,200元以上2,400元以下罰鍰。」如果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時速60公里,即構成危險駕駛行為,依同條例第43條規定,可處駕駛人新臺幣6,000元以上2萬4,000元以下罰鍰,並當場禁止其駕駛,以作為警惕。 金門縣警局進一步指出:依道路交通安全規則,提醒夜間駕駛:「汽車行駛時,應依下列規定使用燈光:一、夜間應開亮頭燈。二、行經隧道、調撥車道應開亮頭燈。三、遇濃霧、雨、天色昏暗或視線不清時,應開亮頭燈。四、非遇雨、霧時,不得使用霧燈。五、行經地下道,應依標誌指示使用燈光。六、夜間會車時,或同向前方一百公尺內有車輛行駛,應使用近光燈。」 同時,針對一般常犯之習性,縣警局也提醒:起駛前應顯示方向燈;左(右)轉彎時,應先顯示車輛前後之左(右)邊方向燈光;變換車道時,應先顯示欲變換車道方向之燈光,並應顯示至完成轉彎或變換車道之行為;超越同一車道之前車時,應顯示左方向燈並至與前車左側保持半公尺以上之間隔超過,行至安全距離後,再顯示右方向燈駛入原行路線。 「十次車禍九次快」、「超速行駛,不是車毀就是人員傷亡」絕非口號,而是血淋淋的案例!因此,我們在肯定縣警局的措施外,更要提醒駕駛人,尤其是夜間駕駛時,不但要遵守路段的限速規定,更要妥善使用「車燈語言」,才不會發生交通事故,以維安全。而且,從案例中,得知交通事故往往發生在一瞬之間。而遵安交通規則,嚴謹使用「車燈語言」,是最重要的駕駛習慣,更是回家最安全的路。
-
樂觀前行 逐步恢復兩岸交流
縣長楊鎮浯日前帶領縣府團隊拜會陸委會,建議陸委會在兩岸疫情趨緩、國人疫苗覆蓋率也逐漸提高下,推動包括「人道救援試行專案」、「春節返鄉專案」和「常態性往來」的3段式復航事宜。主委邱太三答覆將會同相關機關評估研議,在疫情可控的前提下,中央與地方共同努力,做好各個環節準備工作,逐步恢復兩岸正常有序的交流。 事實上,「小三通」自去年2月10日停航以來,關於何時復航,以及以何種條件及型態復航,各界一直都有研議與討論。當然我們也知道,復航最重大的前提是疫情趨緩,彼此的疫苗接種覆蓋率,檢疫、防疫的能量必須達到一定水平。而所謂的「彼此」,有建議應單以金門、廈門兩地論,也有人覺得應該要等到兩岸間對於檢疫、防疫有了更高的共識,建立並積累了更多「共通性」後,再來談復航為妥。不論見解為何,縣府一直在為小三通復航投注相應的心力與努力;其一,今年5月中旬本土疫情大爆發,縣府團隊全力守護鄉親的健康安全,確保金門成為全國唯一零確診縣市;其二,隨著本土疫情趨緩,國內旅遊日益熱絡,搭配中央5倍券與金門振興券的加乘運作,力求活絡島內整體經濟和邁向復甦;其三,力拚疫苗接種覆蓋率,金門地區民眾接種新冠疫苗第1劑與第2劑覆蓋率,依常住人口計算已分別達到81.35%與60.39%。隨著以上措施的健全與落實,縣府以為現在應該是採用一個更開放的態度來面對「小三通」復航的時機,因為「小三通」通航與金廈民生交流相互影響,不宜一直停擺下去。 楊縣長提交陸委會的3階段復航方案,包括了第1階段先以「人道救援專案」試行,解決金門鄉親個案迫切的往來需求;第2階段以「春節返鄉專案」試行,在農曆春節期間,讓金門鄉親及配偶專案返鄉過年團圓,一解思鄉情懷;第3階段則以小三通常態性復航,逐步配合疫情,動態調整船班,恢復小三通正常運營。我們以為,在確保檢疫、防疫的能量,以及相關隔離住所、專業人力的調配,均已有完整計畫的前提下,爭取支持漸進、有序的推動復航,絕對是必要,也是必須積極正視的課題。對金門而言,小三通攸關金門經濟發展與諸多民生需求,自然不宜一直拖下去;我們也反覆籲請,中央對於小三通應該要有明確性的復航條件,對於小三通兩地口岸的防疫措施及策略,也必須要具備積極性與前瞻性的作法,讓地方與各界的努力有明確的施力點,並能對主要障礙有關鍵性的突破作為,如此才是找出問題、面對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正確步驟與作法。 大家都知道,防疫必須與世界接軌,在全球高度連結的當下,任何國家或地區出現一點防疫破洞都是無法承受之重,這也是台灣必須且有權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主因,兩岸間的防疫策略也應是如此;不管台灣採取何種防疫管控措施,仍應有輕重緩急之分,誠如本縣建議,從人道救援始,以專案需求過渡,放眼常態復航,便是兼顧防疫與實需的有效策略,且兩岸若能依此進行實務性的交流與探討,不啻為兩岸融冰的有效契機,亦是福國利民之舉。 總之,我們絕對認同小三通復航必須反覆評估、謹慎為之,但在謹小慎微之餘,仍要保持樂觀與前行,畢竟迎接疫後變局想要「浴火重生」,積極性與開創性依然缺一不可!
-
打造故事商圈 點亮金門之美
在縣政府的長期深耕輔導下,烈嶼商圈以離島中的離島,充滿戰地風情與歷史人文的島嶼風華故事;後浦商圈以出洋客的故事加上商圈內富有歷史文化的古蹟、洋樓、僑鄉文化及戰地文化的時代縮影,同獲經濟部全國故事商圈第三名殊榮。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辦理2021故事商圈評選活動,自今年七月份起跑,鼓勵商圈發掘特有之品牌識別形象,使民眾除於商圈消費外,能夠更加深入認識商圈的經濟與人文內涵,打造獨特之商圈品牌,提升商圈知名度及聚客力。 商圈之發展係結合特殊的街景、歷史、人文與風情,故每個商圈都有其獨特性。而商圈發展除需有吸引人之特色商品及服務外,在地店家的人文故事不僅可讓商圈更具內涵,亦可讓民眾藉由了解商圈故事及參與特色體驗活動,與商圈建立情感連結,商圈店家也能因此對商圈產生認同及凝聚力,進而活絡商圈發展、帶動商機。 本縣立案的商圈組織有後浦、沙美、烈嶼和金寧四處,新市商圈正在籌組中;為活絡商圈、凝聚商圈未來發展,縣府透過產業輔導及商圈輔導等計畫,讓商圈自主辦理創意創新展現活動,鼓勵商圈店家及民眾自主性辦理活動,共同形塑地方特色,共創共榮和諧的商業環境,活絡經濟。 此次後浦商圈與烈嶼商圈在競爭激烈過程中一路過關斬將,雙雙獲得全國故事商圈第三名佳績,實屬不易。後浦商圈是本縣最早成立的商圈,在商圈與店家的共同努力下,將鄉親下南洋落番打拚的過程,以出洋客的故事打動評審的心;烈嶼商圈則是去年由建設處輔導新成立的商圈,在烈嶼商圈發展協會人員努力下,將烈嶼的戰地風情與故事娓娓道出,同樣獲得評審青睞,一起為金門爭光。 走在商圈裡,每一個角落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鼓勵商圈發展在地特色,形塑商圈亮點促進商機,成功形塑商圈特色魅力,而商圈透過美食、文化、表演等,拉近彼此距離、也讓彼此感情更為親密。商圈的成長,除了公部門的扶植,更重要的是在地團體的自發、主動與積極,發揮創意與創造力,積極儲備觀光軟實力,如此一來不只讓返鄉青年有發揮的舞台,也為地方觀光產業注入新的活力,更能提供給到訪的旅人多種不同感受,多一些心靈感動,也讓遊客對於在地商圈能夠有全新的旅遊體驗。 金門本身即存在極大魅力,店家也用心布置呈現氛圍,除了公部門鼓勵商圈店家共同整備空間、挖掘自身獨特記憶故事,尤其是人的故事、老屋與在地商圈及人之間深厚的情感,便是最珍貴的價值,可將之傳遞給遊客,未來也希望透過公私部門與藝術、文創、人文及觀光特色結合,進而打造在地特色商圈成為本縣的觀光亮點,讓更多人發現與前來體會金門之美。
-
鄉賢王世傑首墾竹塹有功
金門先賢王世傑(1661-1721)及其家族東渡到竹塹,為漢人首墾新竹之先驅,但其所初墾的康熙年代,沒有任何官府墾照與竹塹社的契約文書傳世,難以一窺創墾實情,但清治時期的地方志書如:《淡水廳志》、《新竹縣采訪冊》,皆以王世傑為竹塹之首墾者,視此為史實,但皆只有簡筆記明。前新竹市長蔡仁堅最近在清華大學「第五屆竹塹學」研討會發表「王世傑開竹塹考│以波越重之『新竹廳志』為中心的考論」,考證金門人王世傑開墾新竹的事蹟,乃竹塹之水田農業、築圳水利、聚落創立、族群合作、設治促進、庶民信仰,確是首功者。誠如蔡仁堅所言:如果沒有昔日王世傑開拓新竹,哪來今天的竹科護國神山? 金門與台灣的歷史、文化連結關係深厚,從鄭成功反清復明根基地,烈嶼吳山會盟與後浦之練兵處,到率軍二萬五千、戰船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橫渡台灣海峽,經澎湖向臺灣進軍,擊敗荷蘭、收復台灣,而後「開台進士」鄭用錫、「開澎進士」蔡廷蘭常被論及,惟「開竹之父」王世傑較少被觸及。卸任新竹市長後的蔡仁堅從事文史研究及地方關懷工作,多次穿梭台金考證採訪王世傑事蹟,並於金門、新竹兩地,以田野調查、深度訪談,遍訪王世傑及其家族的祖厝、古墓;細審五種家譜族誌、神主牌位紀錄;亦多次訪問數位後裔,力圖重繪王世傑首墾竹塹的軌跡。此趟他受官澳藏興古厝所有權人代表張少貢博士邀請前來見證動土典禮,隔日備素果及新竹名產竹塹餅,專程到太武山麓下蔡厝的縣定古蹟王世傑墓塋前祭拜,呈上論文獻給王世傑告慰在天之靈。 王世傑開竹年代與事蹟的研究討論,自波越重之於《新竹廳志》(1907)開啟以來,歷經伊能嘉矩、連橫、黃旺成、黃瀛豹、張谷誠、盛清沂、施添福、張德南等各家論述至今,已近二甲子;其中以學養深厚、洞察敏銳的波越重之(1853-1914),承命編纂《新竹廳志》,以三年時間撰寫新竹三百年之沿革,記載了王世傑於康熙三十年(1691)棲居竹塹、贌耕土地、開築水圳的歷程。王世傑興築了隆恩圳,且他及其後代捐獻了土地與香火錢給新竹地區不少廟宇,如新竹都城隍廟、竹蓮寺及「東瀛福地」土地廟等,所崇祀的神明到現在仍是新竹常民信仰所在。後來於巡視水圳時被當地原住民出草襲殺,死後歸葬金門蔡厝太武山麓,在金門的古厝與古墓已被金門縣政府公告為縣定古蹟。 王世傑的事蹟在金門鮮有人知,連「金門縣志」都隻字未提,直到民國95年其裔孫王仁戚等人向文化局提出王世傑古厝和古墓申請歷史建築,才逐漸揭開他開拓新竹的關係;經過蔡仁堅從台灣竹塹再多次出入金門東沙、東溪、浦邊等村落,歷經漫長透徹的田野調查,引經據典確定王世傑建立了完整的北庄和初期南庄大租權;開創了竹塹水圳事業,在他領導下的「原閩粵」水利共同體成形,同時開啟竹塹新農業;此外也與竹塹社歷時30年的族群與經濟關係,成為日後新竹閩客族群合作先聲。 為了感念先民王世傑對開墾竹塹城的貢獻,新竹市府每年於元宵節王世傑誕辰日定期舉辦官祀,以緬懷王世傑開墾的犧牲與奉獻,並在農曆十月十五日於「境福宮」舉行祭祀,延續王世傑的精神;全臺原本只有五名地方仕紳被清廷崇祀為鄉賢,其中三位金門籍的鄭崇和、鄭用錫、鄭用鑑;民國98年新竹孔廟的鄉賢祠重建後,增祀首墾新竹漢人王世傑、開墾新竹首位客家籍徐立鵬、戴潮春事件毀家紓難林占梅,民國101年前新竹高中校長辛志平入祀,七位中有四位金門人。 近年來金門文化局整修完成開台進士鄭用錫的東溪鄭氏家廟、首墾新竹王世傑浦邊古厝與古墓,兩地宗裔完成譜牒比對無誤,血脈相連尋根互訪,並藉由蔡仁堅論文考據後,盼能帶動日後王世傑的研究熱潮,再深入訪查關於當年跟隨他前往竹塹開墾的金門其他姓氏族親鄉民,可為王世傑直接參與新竹的開墾年代提供一項更有力的佐證,期望再重修《金門縣志》時,應將其事蹟編輯入【人物志】中,以表彰他對開拓台灣竹塹的貢獻,留下其應有的歷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