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回歸憲政「五○七」寫下金馬民主史重要一頁
──「五○七反金馬二度戒嚴」社會運動二十三周年的回溯與檢視 「本部為確保金門地區(包含大金門、小金門、大膽、二膽、猛虎嶼、復興嶼、獅嶼、東碇、北碇、后嶼、草嶼、建功嶼、烏坵及其周邊各島嶼)安全,依法自八十年五月一日零時起,宣告戒嚴」,乙紙〈金門防衛司令部戒嚴令〉,掀起了金馬人漫天風雲的「五○七」反戒嚴社會運動,歷史一頁,如今,二十三年過去了,在金門建縣一百年的時間點,再來回溯、檢視那一段追求民主、回歸憲政的運動歲月,格外令人玩味、深思。 一九八一年五月一日,總統李登輝宣告中華民國動員戡亂時期終止;此際,國防部授權金門、馬祖兩地防衛部司令官逕自發佈「戒嚴令」,也就是被視為處在戒嚴狀態下的金馬政軍體制的「二度戒嚴」或「臨時戒嚴」。此舉在立法院引發「程序不當」的爭議,在軍系立委趙振鵬、劉盛良等人強力護航軍方,戒嚴政策中,趙少康仍強烈質詢國防部長陳履安「所謂臨時戒嚴,到底要持續多久?」他認為金馬地區在動戡終止後,實施臨時戒嚴並不合乎《戒嚴法》等三條所規定之程序與宣布戒嚴要件;文人出身的國防部長陳履安只能以一句「金馬臨時戒嚴,在中共不放棄武力之前不會消失」作簡單答詢,他亦說明,引用《戒嚴法》第三條是臨時性的,仍需循行政途逕來追認。 「臨時戒嚴」或「二度戒嚴」,在動戡宣告終止後發生,國防部長陳履安口中的中共不放棄武力犯台之前,「不會消失」,行政院長郝柏村的「金馬戰地地位不會改變」,再次激化了金馬人蓄積已久、隱而不發的社會運動能量。此時再不爆發,又待何時?經過一周醞釀、串連,名為「五○七反金馬二度戒嚴」的隊伍,五月七日上午走上街頭,前進立法院,在群賢樓門口拉起「行政院『立法局』背書戒嚴,金馬百姓無力回天」的布條,長達十一天的請願、靜坐、夜宿,抗議金馬二度戒嚴的社會運動於焉舖展。 「我們是一群關愛家鄉的金馬人,我們無法容忍在動員戡亂時期結束後,金馬家鄉竟還在無限期的軍事戒嚴中」,這是「五○七反金馬二度戒嚴」隊伍所發出,語意簡明而又沉重的運動訴求,他們所能作的,除了利用國會窗口,把金馬人反戒嚴、要民主的聲音放送出去,再者,請求立委制止追認戒嚴案,要求「金馬解嚴回歸憲法」。運動成員中,有「金馬愛鄉聯盟」、金馬諮詢代表、金馬旅台大專學生等組織,也有來自各地主動加入的同鄉,從第一天的五、六十人參與,直搗議場,到後來數百人接力聚集,迫使國會議員、官方、軍方、媒體,漸漸重視金馬人反戒嚴的聲音,報上刊出了郝院長指著金馬人「動戡終止不是反共結束,以前實驗『戰地政務』,現在正式實施」的諷諫漫畫,《中國時報》更發表社論〈政府欠金馬一筆厚賬〉聲援金馬人,路透社把「五○七」反戒嚴照片傳遍全世界。 「五○七」反戒嚴的金馬民主運動過程產生了作用,五月十一日國防部長陳履安赴金門,五月十二日行政院長郝柏村抵馬祖,或溝通,或消音,已說明當局不得不正視金馬人要求解嚴、回歸憲政的聲浪,五月十六日,國防部副部長陳守山邀請陳情代表,面對面溝通、座談以《外島地區安全維護條例》取代《金馬戒嚴案》的方案制訂,國防部當即在爭議最大的條文「管制區劃定」、「入出境檢查」作出讓步,五月十七日,代表再於立法院群賢樓門口高掛「二度戒嚴萬民怨」布條、呼喊口號後,結束十一天的抗爭。 「五○七反金馬二度戒嚴」民主運動第一年後,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七日,金馬解嚴,終止戰地政務,回歸憲政,還政於民。長期戒嚴、軍管的金馬社會,「五○七」,寫下金馬人追求民主的社會運動新頁。
-
從景觀改造到跨域加值
內政部營建署自民國八十六年起,推動「創造城鄉新風貌行動方案」,透過從景觀改造到社會改造的過程,一方面將實質環境加以改善,一方面更是提升國民生活文化水準及空間美學素養。 城鄉風貌制度實施迄今,營建署歷經了五個階段的政策發展,包括第一階段的「環境美學的提倡與社會改造的發動」、第二階段的「城鎮地貌的改造與社區主義的落實」、第三階段「生態環境的永續與生活價值的提升」、第四階段「形塑國土美學與整合區域資源」;晚近國發會規劃「跨域加值公共建設財務規劃」,提出「跨域整合與加值提案計畫」,期能讓公共建設更加具有實質效益。 金門島嶼環境、歷史與文化的特殊性,促使我們思考城鄉風貌建設時,必須關注六大面向的重點,包括生態(環境保育)、生活(閒適島嶼)、歷史(戰地風光)、文化(魅力城鄉)、美學(海上公園)、產業(觀光意象)。因此,縣府工務處以「浯島桃源」總目標,擬定「古樸聚落、魅力城鎮、戰地地景、永續島嶼」四大發展定位,達到金門的自然保育、文化保存與永續經濟的願景。同時也擬定了「金門縣景觀綱要計畫(草案)」及「金門縣城鄉發展策略計畫」等,在環境景觀總顧問團隊的協助下,積極爭取中央政府的補助,並促成城鄉風貌規劃設計品質的提升。 而這樣的策略,已經累積了不少重要的案例。在競爭型提案方面,金門縣曾兩度獲得全國第二的成績,逐年落實了「僑鄉與戰地之再生:陳景蘭洋樓及金湯公園的修復活化」(2004),以及「島嶼慢鄉:碧山聚落的過去與未來」(2008)的計畫。這些地方,現多已成為新的文化景點。 在政策引導型提案方面,金門縣的各個提案也獲得中央政府的支持,逐年成為國內公共建設的一些典範。這些計畫有些訴說著動人的島嶼故事,如「羅寶田神父紀念園區」等;有些重現了戰地文化的場景,如「烈嶼勇士堡、鐵漢堡」、「古坵營區活化」等;有些重視生態環境的復育,如「山外溪流域整體規劃」、「光前溪流域整治」、「斗門溪流域整治」等;有些則是城鎮與聚落生活的提升,如、「烈嶼東坑聚落環境改善」、「田埔大地的規劃」等;當然也有關聯低碳島的永續規劃設計案例。 面對頹屋或荒蕪的軍事地景,工務處也提出了「微型設計」的對策。也就是以輕量的預算及設計、工程方法加以改善,使其成為新的公共藝術,至少消除其公共危險及髒亂景觀。 跨域加值的整合,則是政策上的轉向。在各地公共建設被批評為蚊子館之際,城鄉風貌的工程,注重實質效益與營運管理,力求每項建設兼具公共性與自償性;也希望政府各部門不要各自為政,而能注意橫向整合。走過十餘年的城鄉風貌計畫,在階段性的景觀改造任務完成之後,接下來的挑戰則是不同部門與不同主題的整合性提案(跨域),以及作為永續經營的財務自償(加值)。金門的城鄉風貌計畫已有很好的基礎,展望未來,應需進一步擬定宏觀的戰略,推動空間與產業的新布局。
-
金門永續生態島的真意
金門縣政府於102年完成「金門縣概念性總體規劃」,在發展理念上提出永續發展、跨界與整合、國際接軌等三項,在永續發展的發展理念上,更表達將:「通過增加對自然生態環境之脆弱性與敏感性之瞭解,思考如何保護金門之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之健全性,並於環境資源保育與經濟活動開發之間找出平衡點,以減少人為開發對自然環境造成之衝擊,進而改善居民與遊客之生活品質。」另外縣政府更進一步提出金門未來4E的發展願景,包括:1.Eco-永續生態島,2.Event-國際旅遊島,3.E-Island-先鋒智慧島,4.Entrust-海峽服務島。把永續生態島列為金門發展願景的首位,顯見李沃士縣長主政的縣府團隊,重視金門的生態的永續發展,並列為施政與建設方向。 從197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畫,提出城市生態化的概念至今,已演變到目前的對於整體都市環境永續上的建構,生態城市所關切之議題也相當多元性(包含三生,生態、生產與生活),生態綠地的闢建以及在交通運輸運具選擇上也提出改變。 金門永續生態島的內涵係向國際借鏡,朝向永續低碳島嶼的方向發展,善用已具備的優勢條件,發展永續性產業,改善金門的經濟條件及生活品質,讓金門成為新型態低碳生活的幸福宜居島嶼。 美國生態學家Richard Register 在1987年提出的「生態城市即生態健全發展的城市,是低污染、節能源、緊湊、充滿活力並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聚居地」。 學者定義生態城市是:「根據生態學原理,並綜合研究城市生態系統中人與活動空間的關係,並應用生態工程、環境工程等現代科學與技術方法來協調城市經濟系統與生物之間的關係,使其能夠保護與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資源與能源,提高資源的再生和綜合利用之程度,提高人類對城市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修復、維持和發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環境融為一體,互惠共生。」 但我們建設金門成為永續生態島或生態城市,係植基於「永續發展」的理念,但永續發展不能單從自然生態觀點來出發,其實它還包括社會性面向、經濟性面向、科技性面向。 從自然生態定義,所謂生態的永續性,說明自然生態及其開發程度間的平衡。而生態環境之永續指的是,永續的環境要求人類各種活動能帶動物資能源的循環使用,使用來源不會中斷而且可靠安全的資能源。 社會性的定義為:在生存於不超出維持生態系統涵容能力下,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其強調的是人類生產與生活方式要與地球承載能力保持平衡,保護地球的生命力和生物多樣性。 從經濟性定義,永續的經濟需考慮包括環境壓力及資源需求的所有成本,而非將這些成本視為外部成本而忽略它。它更是在確保自然資源的品質及其所提供服務的前提下,使經濟發展的淨利益增加到最大的限度。而馬肯華及皮爾斯(Anil Markandva and David W. Pearce)在1988 年定義永續發展為:不降低環境品質與不破壞世界自然資源基礎的經濟發展。 從科技性定義:永續發展就是轉向更清潔、更有效的技術,儘可能使用達到「零排放」或「密閉式」的製程方法,儘可能減少能源和其他資源的消耗。 永續發展的真意,也可以藉由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 1987 年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所闡述的定義來作注解:「人類有能力使開發持續下去,也能保證使之滿足當前的需要,而不致危及到下一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分析其內涵認為永續發展應包含公平性(Fairness)、永續性(Sustainability)及共同性(Commonality)三個原則;社會層面上主張公平分配,以滿足當代及後代全體人民的基本需求;經濟上主張建立在保護地球自然系統基礎上的持續經濟成長;自然生態上則主張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 我們期待大家對金門生態城市的發展,應當多面向的思考,其實這幾年金門的鳥類多了、蝴蝶種類多了、緬甸蟒多了,鱟更散見在整個金門西北海岸,連小金門均有牠們的蹤跡,這不就是說明金門在自然生態保育發展的成果嗎? 對於實現金門永續生態島,我們認為應分下列三階段逐步實現:1.減少:減少自然資源的使用並降低環境負荷。2.再利用:以創新方式回收再利用資源。3.再循環:結合前兩階段所形成之共生系統,透過生態系統運作概念,建立自給自足生活空間。
-
祗要上緊發條必能竟其事功
報載:縣長李沃士日昨主持縣政主管會報時,再次要求各級主官(管),面對地區重大建設與舉辦大型活動,務必慎重其事,全程負責,上緊發條,做到最好。同時要求團隊成員,全面落實鄉親服務工作,民眾之小事,即是公僕之大事,勿因小事而不為,導致引起民怨,句句發自內心深處,務實態度溢於言表。 針對今年小麥進入開始收割作業,縣長李沃士特別提醒主管部門,既知豐收可期,更要做好準備,有關應變措施及處理方案,也要負起督導之責任,並非委託縣農會即可置身事外,不容有任何輕忽情事發生,從中體會農民朋友期待減少損失之心情,須知過程盡善盡美最重要,凡此即是「上緊發條」應有之敬事態度,大家舉一反三,則能置身其中,得到肯定掌聲。 或許「上緊發條」一語,只是針對工作問題,用來相互惕勵,但對公僕不然,特別是長官對僚屬,老闆對夥計,既是要求,也是責任,更是一份壓力,亟須大家共體時艱,群策群力,付出責任心與榮譽感,交付具體績效,讓人感受得到。 一年一度農曆四月十二日〈迎城隍〉慶典活動,業已次第展開,鄉親視為金門一大盛事,代代傳承,歷久不衰,敬神酬人,神人同樂,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內涵。所謂:民俗不可廢,民意不可輕,民間重視,政府加持,相輔相成,自可發揚光大。 回顧昔日〈城隍冥誕〉慶典活動,盛況雖然不如今朝,然而鄉親一心誠敬,不因時空推移,環境一變再變,善男信女熱心參與永遠未變,更由於縣政團隊積極投入與協助,內涵持續昇華,即便是天候不佳,各項活動照常進行,遊藝陣頭年年創新,不斷增加,其中蜈蚣座創下金氏紀錄,且獲文化部評選入圍,登錄在國家重要民俗活動年鑑,建檔管理輔導,核心價值無價,意義非凡。 無可諱言,凡此對於弘揚金門歷史文化,打響金門名號,提昇金門地位,發展觀光事業,擴展金酒營銷,繁榮地方經濟,創造就業機會,淨化社會人心,促使金門團結繁榮進步,助益匪淺。 根據執業旅遊人士指出,去年慶典活動,期間來自中外人潮多達數千之眾,概估地區各行各業,因而增加營運收益迫近新台幣逾億萬元之鉅,鄉親與縣政府團隊聯手,眾志成城,集中力量,為金門加強行銷,讓國內外了解金門,讓金門走向世界,值得支持肯定。 又如地區交通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展開,金烈大橋施工進度,資訊公開,接受全民監督,則在促使承商「上緊發條」,務必如期如質完工報驗,俾供全民分享使用。此外,道路交通安全同樣需要全民共同「上緊發條」,共同遵守交通規則,齊力負起責任,以期交通安全無虞。縣長李沃士為此要求縣府相關單位面對問題,由學校與家長保持暢通聯繫,各級學校校長尤應以教育為重,將學生校外活動安全做好。轉眼暑期將到,正是學校與家長「上緊發條」之時候,俾期確保學生暑假校外安全,大家付出關心,減少一分意外,減少一些無謂酬酢,於公於私,都有好處。 總之,「上緊發條」,貴在落實行動與實踐,忠於敬事,倘能大家念茲在茲,養成習慣,蔚成風尚,相勉力行,相信必能克服一切艱難困阻,順利圓滿,竟其事功。
-
保護建築文化遺產是我們的責任
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可被界定為全人類由過去各種文化傳承下來的所有物質符號的總體,是人類經驗的寶庫。而它的價值,不在於形式、不在於年代、更不在於不同立場的國家或民族,只要是屬於人類智慧所創造出來的事物,均是歷史與文化記憶中的一部份,不論地域或環境的限制,我們都應該給予尊重並主動進行維護。因此,文化遺產的保存與呈現是任何文化政策的重要基石,是當代各國政府無法迴避的責任。 金門文化歷史的深度是我們引以為傲且有別於其他縣市之處,也是台灣甚至閩南地區的一個瑰寶,其中,數量眾多的聚落與建築文化遺產,更是金門的代表,它們乃歷史的見證,保留它們,就是保存了歷史,作為當代留存給後世子孫得以永續珍藏的對象。1975年「歐洲建築遺產憲章」曾指出,「建築遺產是一項不可取代的精神、文化、社會與經濟價值之資產。…任何部分的破壞將會使我們更貧乏,因為不管新創的有多好,沒有任何的新物是可以彌補破壞所帶來的損失…」。 而建築的維護與修復是建築生命中必然的過程,金門數量龐大的建築遺產也必須面臨興修的議題。在時代的變遷下它們破損、閒置,當今這些傳統建築的維護修繕獲得各界認同,建築生命史得以延續。然而,在民眾經濟能力提升之際,卻有著一種追求新穎、華麗的「流行」,修繕風潮中將原有具歷史、文化特色的面貌做大幅度改變,反將展現傳統工藝價值的構件或裝飾棄置,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機械化工藝石雕品、刻工粗獷之木雕、匠化的彩繪。原有材料、裝飾,即便其堪用、耐久、藝術價值高,卻均因「換新」的思維主導,一改樸素、精美的特質。這種風氣,各聚落宗祠、廟宇漸次流行,即便是登錄的歷史建築,亦不免構件遭全數置換,如此流行,已到了無法改變之勢。 建築中,具數百年歷史的石構造、石雕、裝飾,它不就是我們引以為傲的文化與歷史?建築遺產所代表的,乃空間與構造的實體證物,見證了十數代金門子民繁衍下的發展歷史,如果我們讓這些擁有數百年,歷經各戰火洗禮後卻仍安在的建築遺產,只因當代為求新穎的短視而毀去,那如何能向後代子孫證明祖先的智慧與歷史?當金門鄉親一再地以文化延續、傳承為傲,展現宗祠、廟宇中具有數百年歷史聯對、匾額、祖牌,告訴後代子孫,這些乃金門人不能忘本之證物時,卻又在手中除去最重要且最具歷史價值、證物意義的建築遺產,豈不怪哉?這些「歷史」遺產,是祖先經驗的集合,如果沒有了它們歷經時代淬鍊的明證,又如何能凸顯文化延續性及正統性? 建築文化遺產具有美麗的故事性、歷史性、文化性與教育性而值得保護,如藉由正確的修復手法即能維護其生命,並得以成為後代子孫憑弔、學習、傳承薪火的場域。而它的衰敗,是人類的忽視與冷漠造成,而非它的意願,更非它自身的責任,當我們有能力時,該去協助恢復風華,藉由豐富的文化與歷史特色,在其修復後凸顯我們所在環境的特色價值。文化遺產是衡量社會文明進步的一種尺度,遺產保護則是人類的普世價值。文化遺產保存工作本來就是一項對歷史尊重的責任,我們有必要讓後代的子孫認識過去的歷史與文化,先民的經驗與傳承也正是身為人類的我們最大的驕傲。 金門的建築文化遺產,在十餘年獎勵保存的努力下獲致成果,但仍歷經甲鎮第、青嶼張氏家廟事件的衝擊,殷鑑不遠!拆除容易,復舊將不可能!消失的將永遠褪去,唯有當下認清這些祖先所遺留的遺產的真義,才能挽救那些即將被遺忘的歷史記憶,因為時間是稍縱即逝的。
-
從金門體育運動發展學術論壇談起
日前2014金門體育運動發展學術論壇,假金門大學舉行。此次論壇,以「傳承、創新、追求卓越」為研討主題,並邀請教育部體育署、兩岸運動管理學者及專家學者們,針對主題進行專題演講。縣府教育處處長李再杭在會中表示,希望藉由學術界和實務界的交流、分享經驗,來提升金門體育運動之專業人力與素質,並提昇運動體育專長之管理知能。金大校長李金振亦表示,歡迎兩岸運動管理學者專家共聚金大,提供專業知能,也希望藉由論壇的回顧,來前瞻金門體育運動,以策勵未來,使金門藉此啟動各方發展。誠哉斯言,我們願藉此再寄一語。 運動功能何在?眾所皆知,行百里者半九十,關鍵在於毅力;但可曾知道,毅力卻是來自於體力!多項專業研究也指出:運動不但有助於智力、紓壓,更可使心靈寧靜。因此,早在古希臘時代,他們就明白指出:身體靠體操鍛鍊,靈魂藉音樂洗煉。以現實來說,任何抱負都需要強健的體魄,作為施展的平台,且以擊敗安東尼,建立羅馬帝國,創造拉丁文化黃金時代的屋大維為例,他本身就是一位奧運選手;兵敗滑鐵盧的拿破崙,就有史學家歸因於他胃疾復發。怪不得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說:雅典公民只需接受體育及音樂的教育即可。 且再從知識論來談,本世紀最需要的人,是具有思考和解決問題的人;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更曾不止一次說道:管理不在避免風險,而在於選擇正確的風險去承擔。前者需要有深厚思想的智識;後者需要有百折不撓的毅力,這正是今天世人重視運動之主因。 況且,展望今日,運動場上的競技早已取代國家武力的對抗;運動場上的賽事早已成為人類重要的溝通平台!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曾在時代雜誌發表「運動與國家」一文,認為運動可為國家帶來三項利基。首先是經濟,諸如觀光等週邊效益;其次是提昇國民成長,因為培訓本就是一項縝密的成長計畫;最後是改善社會風氣,因為「其爭也君子」的精神,自可移風易俗! 我們不敢推論本次之論壇是否以此為鵠的,但且試想,何以世上各國莫不全力以赴爭取世界運動賽事,不正因為上述之原因?再試想,設若那天左訓中心移於金門;各種國際賽事競於浯島,則其所帶來之利基,豈僅布萊爾所言而已?是以開物成務之際;重振金門之時,運動之項不正是我們重振金門之終南大道?因此,我們在共襄此次論壇之後,更希望曲不是終了,而是啟動的開始;完會不是結束之時,而是行動的東昇。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落實運動之本質,也才是真正落實體育之真諦。如此,則期使金門成為運動休閒島之世紀工程,豈是指日可待而已。且讓我們以此來共勉共許,期佑金門於今日!
-
樂齡學習 風華再現 人生有尊嚴
由金門縣家庭教育中心所推動的「102年度樂齡中心訪視」於2月26-27日評鑑。本縣樂齡中心設置至今已歷三年。第一年由金城(以社區大學為中心)、金寧(以金門大學為中心)開始;第二年增加金沙區(南管團)、烈嶼東林社區發展協會。今年則呈現由鄉鎮來負責承辦業務,具有指標意義。金城以鎮公所為中心,推廣的據點最多(包含富康及金城新莊社區、鳳翔新村社區、古崗社區、後豐港社區),資源最充沛,成果豐碩;金寧則以金寧圖書館為中心,涵蓋大同之家、安岐社區及盤山社區,呈現輻射狀發展,非常認真;金沙改由碧山東店社區設於睿友學校為中心,涵蓋西園、太武、忠孝新村、榮光、蔡厝民享及山外社區,雖只成立一年,但創意十足,潛力無窮;最具特色的是烈嶼,由東林社區為主,涵蓋鄉公所本身及東坑社區為據點,發展多元學習活動。目前金湖鎮未發展出樂齡中心的模式與據點,有待開發。 本年度各樂齡中心均精進不少,各具特色,值得推廣。金城設置「山寨小學」,教導老人家學習認知與現代生活技能,如使用電腦與手機、識字與寫字;金寧結合金酒與社區產業、園藝與樂器;金沙結合古蹟睿友學校,開辦手工餅乾、香皂製作、環保酵素及居家拼布等;烈嶼所呈現的資料最豐富,教導老人使用相機拍照寫日記、鑼鼓陣研習(結合烈嶼戲、南管與舞蹈)、老照片說故事及電影讀書會、插花等。 各中心均呈現值得發揚之處。諸如:社區志工越來越成長;師資由外聘而起用在地老人資源;課程活潑創新具有地方特色;空間與設施或許不充足,但領導者及成員均認真投入。最難能可貴的是,有諸多社區老人自動投入服務工作。例如金城區周鳳珠老師,既是講師也是學員;金寧區大同之家的老人服務團、盤山社區的有機栽培;金沙區理事長父子兩代均是老師也是學員;烈嶼區老師父薪傳技藝不藏私,還捐出鐘點費給社區運用不求回報,社區內阿公擊鼓打鑼,阿嬤婆娑起舞毫無老態,讓訪視委員感動。尤其烈嶼鄉總動員似的迎賓,積極準備受訪,參與評鑑,突顯鄉親的團結合作,令人動容! 金門社會已邁入老齡化,縣政府正試辦「送餐到社區」,未來若能結合樂齡中心,讓老人家既可享受供餐,又能有意義的學習。四個鄉鎮樂齡中心成立了,也展開諸多服務與教育工作,然而更多社區之高齡老者,尚在觀望,或則根本不清楚其作用,而各社區領導者若不能體會此種新型態老人教育,則未來恐怕面臨可觀的人力照顧而陷於疲累,還不能滿足老人家的終老需求。 老人會或老人中心,只提供老人聯誼與歡樂,但無法有意義的終老;透過學習型的樂齡中心,參與課程規劃的教學活動,方能開啟老人智慧,讓「老心」年輕化,「老身」活化而勇健,有尊嚴的度完有意義的人生。
-
茉莉‧金門日三本書刊閱讀一座滄桑島嶼
──《中國新聞週刊》﹑《金門之戀》與《人間雜誌》的跨時空歷史閱覽連結 可還記得二十三年前的今天?一九九一年五月一日,中華民國政府正式宣告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前一日,由總統李登輝召開的中外記者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一個「當局」,是一個「政治實體」。為德不卒的是,就在動戡終止、不再視中共為「匪」之日,國防部卻於同日逕行宣布「金門、馬祖繼續戒嚴」,引發了金馬人強烈的不滿情緒、強大的反彈行動,而有「金馬人五○七反戒嚴」赴立法院抗爭、靜坐、陳情,長達十一天呼喊解嚴的民主運動。五月一日,可說也是點燃金馬民主之火,影響、衝擊金馬政軍體質的重要一刻。就在動戡終止二十餘載,台北的茉莉書店有一以金門文獻、出版品為主要內容的「金門日」展覽活動,又以其中展示的三本書刊,《中國新聞週刊》、《金門之戀》及《人間雜誌》,來呈現金馬人走過戰爭、戒嚴、軍管到等待解嚴的跨時空閱讀;展覽雖小歷史很長,透過閱覽,讓我們又再回溯、檢視一段島嶼滄桑的機遇。 由金門金沙中蘭人蔡謨利渡台偕夫人戴莉珍經營的茉莉二手書店,北中南六家分店,已發展成全台最大二手書連鎖店,為傳遞「飲水思源,勿忘根本」的鄉情,四月二十五日藉台大店遷新址,舉行「茉莉‧金門日」書香活動,展示由該店收藏及金門文化局提供的文史出版品,金門縣長李沃士、前福建省政府主席薛承泰、教育書法家陳昆乾、資深媒體人董智森及二手書店拓荒者、王世襲等同鄉齊聚,在「茉莉‧金門日」重溫金門閱讀史,也為茉莉計劃展店回原鄉,獻上最深切的祝福與期待;薛承泰教授還揮書「翻遍群書現茉莉,敬天愛人惜浯情」致意。 「茉莉‧金門日」的開幕茶會上,家族於一九七○年代遷台,一九八二年自光華商場起家,茉莉二手書店創辦人蔡謨利特別為在場鄉親獻上、引介三本書刊,作為個人生命史、島嶼史與國族史的一段跨時空連結,分別是:一九四九年的《中國新聞週刊》、一九七○年的《金門之戀》,以及一九九○年的《人間雜誌》。三本書刊的出版年代,各自間隔二十載,照見了金門人的歲月悲歡。 〈金廈之戰第三回合〉,這是一九四九年十月十日出版的《中國新聞週刊》第六卷第一期要目,接續十一月七日出版的第六卷第五期要目再有〈金門大捷的動人鏡頭〉報導。 「他們珍惜戰地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甚至包走一撮泥土,作為生命中永恆的紀念」,這是一九七○年,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秘書長蕭政之寫在金門文獻委員會編印的《金門之戀:五十八年暑期金門戰鬥營專輯》裡的一段文字。 〈等待解嚴:金馬人不再沈默〉,這是小說家陳映真創辦的《人間雜誌》,一九九○年八月號、第四十六期的封面故事,專輯文章中,以陳映真親自撰文的〈虛構的珍珠港:美國主義干涉下的金門與馬祖〉為始,以金馬人曹志成撰述的〈『三民主義模範縣民』的嘆息〉為終,「政治最大的不幸在於不懂得急流勇退,不知道『見好就收』,寄語辛勤耕耘了四十一年的金馬軍方,趕快還政於民吧!不要讓金馬人民留下更多的怨嘆!」 一九四九年的《中國新聞週刊》,金廈之戰後,兩岸分離,金門化身政治、軍事的孤島,戒嚴、軍管,金馬人也成了鎖島中的憲政孤兒,「留守」或者「離開」,島民僅有的選擇;一九七○年的《金門之戀》,以軍領政下的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戰鬥中的「戰鬥文藝」充斥,缺乏金門本土文學的聲音,金門之戀,戀的是「仙山、聖地、英雄島」;一九九○年的《人間雜誌》苦等解嚴的土地,金馬人已不再沈默,衝破禁錮,二年後,金馬終於解嚴、解除軍管,還政於民。 中華民國結束動員戡亂時期、金馬人五○七反戒嚴民主運動二十三周年之際,台北茉莉書店因緣際會推出了「茉莉‧金門日」小小的書刊展示,卻又意味深長的冊頁流轉,安靜躺著的書刊,字裡行間蘊藏、流淌、述說的,也宛如金馬人等待漫漫民主路、自由日,一場寧靜的「茉莉花革命」。
-
開展行政跨域合作樹立便民利民先鋒
自五月一日起,縣府將與高雄、台南開展戶政跨域合作,讓民眾可就近送件,免去舟車勞頓之苦,並節省交通及時間成本,縣府呼籲鄉親能多加利用。繼102年陸續開辦與新北市、臺北市、桃園縣及台中市戶政跨域合作,對於設籍金門、現居各該縣市鄉親,得透過縣市政府合作構築之跨域合作平臺,就近向該縣市政府所屬戶政事務所辦理多項戶籍登記項目,免除民眾需返回戶籍地辦理之困擾。 戶政、地政、稅務的跨域合作,對現行全數位化資訊系統、網際網路,以及電子簽章的行政作業環境而言,技術面或許不是難事,但地方政府能夠苦民所苦、為民設想的開拓相關的行政服務,卻是具開創性,且極為難得的便民舉措。 平情而論,以現行的數位化作業環境,公文書要做到全方位的數據交換、簽章認證已非難事,但最難的卻是行政機關的本位心態,以及作業統合。金門率先來進行戶政、地政、稅務、社福等領域的跨域合作,一則是便利旅台鄉親,免鄉親奔波之苦,再者,也能促進本離島間的資源共用,讓行政服務更具高效性。事實上,隨著工商、服務業的蓬勃發展,以及生活形態的丕變,就學、就業人口的非戶籍地移動,已是不可抑制的趨勢,加以在金門福利島的號召下,本地設籍人口已實質大於在居人口,在此環境下,開設便民性的跨域行政服務,對離島而言,便益發的重要。以新北市、金門縣自101年6月推動的行政跨域合作服務為例,迄今已受理包括戶政、地政與稅務等超過475項相關業務,以每件業務離島往返2日、機票及交通等費用約4,000元計算,更為民眾節省了近2百萬元的費用,效益著實驚人;以此為基礎,未來還可持續擴大服務項目,讓民眾真實感受到零距離的貼心服務。 許多從政者經常會將「為民喉舌」、「民之所欲,長在我心」高懸堂前,但真要做到苦民所苦,當百姓的喉嚨、舌頭,忠實的遂行百姓的意願,卻屬鳳毛麟角。就地方治理而言,申辦戶政、稅務、土地登記等或許俱屬小事,但放到民眾的日常生活裡,往往為了辦理這些小事,便需舟車勞頓、煞費苦心,如今因為地方政府彼此間的行政跨域合作,便能解決民眾生活中的不便,創造更高的行政效益,誰又能輕忽這樣的小事。 誠如李縣長所言,「不讓民眾多跑好幾趟,多花好幾天」是跨機關、跨地域、跨業務便民專案的服務目標,未來也希望能與台灣本島更多縣市政府合作,讓離島鄉親享受更便利的服務。就是居於這般簡單的便民設想,金門因而主動的和本島各縣市展開了跨域的行政合作,而事實也證明,在技術面上,類似的業務合作並不困難,困難的是執政者如何為民設想,將民眾的小事,當成大事來處理,金門、六都行政團隊等,均是最務實的踐履者。。在此,我們應不吝給予李縣長及縣府團隊喝采的掌聲,更寄盼這樣的服務能及而廣之的推動下去,真正落實「一體政府、服務一體」的終極目的。 未來,我們希望能夠發展更多的跨域合作服務,一地收件、全省服務,讓離島打破地理上的隔閡,建構現代化、高效化的便民行政服務!
-
兩岸政府應給金門更便捷的小三通政策
金門自2001年1月1日實施兩岸小三通以來,來往金門、大陸之旅次,截至2013年底止,已達1043萬餘旅次,為金門創造經濟榮景,此應感謝兩岸中央政府給予金門先試先行的機會。但自2011年達147.4萬餘人次高峰後,因受兩岸直航造成中轉旅次減少等因素,已連續二年出現遞減現象,如2012年為145.8萬旅次,2013年為135.3萬旅次,金門是否會因此邊緣化?各界至為關心,但我們認為問題是在開放政策及辦證手續出現盲點,若兩岸能稍加調整,將會再給金門未來發展數十年之榮景。 回顧小三通政策,自2001年1月1日開始實施「試辦金門馬祖與大陸地區通航實施辦法」,開啟了金門與大陸之交流,至2008年6月19日推動第一次「小三通正常化」,擴大放寬台灣民眾與外國人可以透過小三通往來大陸,同年9月4日推動第二次「小三通正常化」方案,提供貿易航運便捷化措施,簡化人員入出境手續。直航後,於2010年7月15日推動第三次「小三通正常化」方案,全面開放大陸民眾透過「小三通」中轉,延長許可停留效期,促進海運的合理化與制度化。 另隨著兩岸關係的和緩,加速了兩岸的往來,大陸地區對金門的觀光政策也做出更大的開放作為,讓金門的觀光產業受益良多,包括:2011年6月28日開放來臺自由行及同年7月29日開放福建省居民赴離島自由行,至2013年止計有778,970人來金門旅遊(其中,離島自由行計35,098人次)。 再於2011年6月13日大陸開辦「非福建省內居民來廈暫住人口赴金門一日遊」,並於2013年7月16日由一日遊開放為二日遊。至2013年止計有108,371人來金門旅遊。 金門小三通政策,在試辦運作當中,兩岸中央政府,一直不斷的在聽取金門縣政府與當地民眾心聲,持續在檢討調整,一直是朝向更開放與更便捷的方向邁進,這樣的方向與態度,地區父老感懷在心,值得肯定與喝采。但金門未來的經濟發展,與「小三通」政策方向確實息息相關,我們寄望,它應該是更往前走,而且應秉持斯時開放初衷,再度推出符合金門期待的兩岸往來政策,讓大陸來金門遊的旅客人數能繼續成長。 檢視目前小三通政策,表面看來雖有多項利多政策,但在執行面仍有落差,實務面亦有一些討論與修正的空間,為讓政策美意落實,並能深化兩岸交流,嘉惠兩岸人民,現有大陸人民來金門之手續確有再放寬與簡化必要,諸如: 1.應開放「福建省其他城市居民」比照「非福建省內居民來廈暫住人口赴金兩日遊」政策,可申請辦理赴金門旅遊,以增加福建省居民赴金門旅遊途徑之多樣性,進一步提升金廈旅遊人口,共創兩岸旅遊市場雙贏之局面。 2.開放「福建省居民」或「來廈暫住人口赴金兩日遊」旅客持有效期之「港澳台證」或「出國護照」者可用影本換發「大陸通行證」,取代申請手續。 3.為便利大陸居民來金辦證程序,應可以福建地區為「先行先試」為試點,核給來金進行旅遊、商務考察、公務交流等之居民得申請五年效期一年多次簽之政策。若可行,未來亦應開放海西城市民眾為第二次來金可核給五年效期一年多簽。 但目前我方政府,若能宣告:「經由金門小三通到台灣之觀光人數,不受目前每天七千人之限制」,則以目前大陸各省市排隊赴台灣觀光簽證人數,至少需等二個月以上之情形觀之,此一政策將可為金門帶來更大旅遊商機,我們期待小三通政策應予優化,並能加以簡化手續,必能為兩岸創造更進一步雙贏之局面。
-
社會不安定 一切將歸零
報載:中華民國旅行商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秘書長許高慶說:太陽花學運發生迄今,大陸公部門自陸抵台參訪團幾乎都已取消,目前其他國家及地區來台團體旅遊部分並無異樣,自由行多少有點受學運影響,較令人憂心,後續效應是否會持續擴大,希望台灣這次學運學生已有很完美之結果,社會應早日回復正常運作,讓台灣之觀光事業持續成長。 有云:牽一髮而動全身,世界任何國家,只要是治安不佳,社會不安定,或是政治方面發生動亂,首當其衝,直接受到影響即是觀光事業。且看此次太陽花學運,上至國家形象,下至國內各行各業,多少都受到一些影響,諸如鄰近商家居民,叫苦連天,艾怨不已。此外,公物遭到肆意破壞損失,不在修復金額需要多少,而在無謂之虛耗、蒸發社會大量資源,傷害之重,旁觀者清,點點滴滴,盡在國人心頭。 尤以四一一台北市警察局中正一分局被包圍,社會大眾咸表不能苟同。因為人民媬姆是人不是神,也即凡人都有七情六慾,一旦受到外力干擾刺激,擁有權力抗拒接受,員警頓時作出言語性之反應,縱有侵權或不妥,儘可依循正常程序,要求還予公道,不此之圖,竟而聚眾踐踏法治,濫用民主自由,極盡叫囂、嗆聲,甚而怒目相向,口出穢言,脅迫方仰寧分局長下台,硬漢依法行事無所懼,鐵漢、好漢依法執法,面對邪惡,除暴安良,去留不計之表現,贏得眾人聲援與支持。畢竟社會有是非,公道自在人心,打擊警察士氣,漠視公權力之存在,社會治安不保,誰來負起維護善良百姓生命財產安全之責任,何況抗爭不能解決問題,所謂發展經濟云云,也將成為空談。 無可否認,沒有國那有家,所憾長期以來,藍綠對立,政客操弄,爾爭我鬥,紛紛擾擾,沒完沒了。凡此,究與「統獨」問題有無關聯,國人心知肚明。而今而後,令人憂心忡忡,太陽花學運學生雖然撤離立法院議事殿堂,讓立法院得以恢復議事運作,但是異常活動猶未靜止,顯示幕後煽風點火推手若隱若現,更有政論名嘴直接指出,莘莘學子,純真樸實,何以對於公民運動方式如此嫻熟,令人意外,其中固有少數生活背景特殊,多因受到別有政治意圖者鼓噪使然,果真如此,倒要在此呼籲前途無限的學生們,好好讀書充實知能吧!學得一技之長,回報父母養育培育之恩,服務社會人群,蔚為國用,於公於私,兩全其美。 茲此國難方殷,唯有國家安全,大家才有生存發展機會,也唯有社會安定,眾人方有自由自在生活空間。引申而言,沒有安全,則無一切,沒有安定,遑談前景與安康。僅以金門為例,戰地政務終止,兩門洞開以來,地區經濟發展,前景看好,而兩岸三地觀光事業,亦復如此,要問靠什麼,又憑什麼能有今日榮景?答案很簡單,金門民風淳樸,軍民一體,警民一家,好山、好水、好乾淨,社會安定,治安良好,國人譽為樂園。設籍居住人口有增無減,益見一個地區之安全與安定何其重要,亟需大家深思反省,倘若動輒走上街頭、嗆聲、放話、互摃、插針、灌水、玩弄泛政治化把戲,任令歲月蹉跎,吵吵鬧鬧,爭鬥不休,誠非國人所樂見,一切都將化為烏有。
-
小三通東渡停航的挑戰與機會
金廈小三通實施13年以來,廈門東渡碼頭向來扮演中國大陸小三通主要港埠,且歷時最久,近日結束金廈小三通任務,正式走入歷史,未來東渡碼頭將規劃打造成國際郵輪港,小三通業務則全部移轉至五通港。對部分經常往返小三通的旅客與金門鄉親而言,除交通動線需配合調整外,相信對東渡港也將留下許多永難忘懷的記憶。然而,更令人關心的是,東渡停航對金廈小三通的後續影響如何?是否帶來小三通進一步的邊緣化?還是為日後加值化創造更多的機會? 首先,小三通這幾年受「直航效應」衝擊下,邊緣化壓力確實與日遽增,兩岸直航班機的快速增加,每週直航班機從2009年的108班,增加至2014年的828班,加上平潭、廈門持續對台灣開通海上直航,都大幅降低中轉金廈小三通的市場需求,若不是金門縣政府執政團隊用心努力、創新突破為小三通持續增溫加值,力挽狂瀾,積極引進觀光客取代中轉客,不然對金門經濟負面衝擊實難以想像。值得慶幸的是,小三通人流人數在今年第一季已經穩住,同比去年微幅增長,顯示小三通邊緣化壓力最沈重的時間已經挺過去了,我們有理由對未來保持樂觀與信心。 然而,小三通東渡港停航確實令不少人錯愕,按理說,中國大陸方面理應向台灣與金門提早說明,避免誤解並提早因應,畢竟台灣與金門鄉親使用小三通是大陸旅客人數的三倍。此外,東渡停航的政策思考也應加以清楚說明,根據廈門學界透露,東渡停航完全與小三通邊緣化無關,不是因金廈人流減少而關掉東渡,而是基於強化廈門市國際化戰略規劃部署,但大陸方面若不加以說明,難免有令人對小三通有負面的想像空間。 東渡港周邊是廈門市精華區,人口密集,交通便捷,也是外省市遊客集中區,金廈小三通轉移至五通港,對金廈延伸性旅遊恐帶來行程方面的交通負擔,影響來金人流。另方面,也可能會影響在廈門繁華區上班的台商運用小三通往來意願。因此在金門縣政府力爭廈門有關方面強化輸運配套,包括因航程縮短一半時間,今年底前票價優惠20人民幣(約台幣百元),初期五通港將增加四條公車路線,約每天300班公車,協助接駁旅客等。 但這還是不夠的,若大陸方面要彰顯向來對小三通政策大力支持,減少東渡停駛所流失的人流,最好方式無疑是加大對小三通陸客人流力度,根據去年金廈小三通入出境135萬人次中,陸客僅佔30萬人次,即去年廈門旅遊人數高達4600萬人,來金門僅有15萬人,佔比之低,不可思議,也再次凸顯大陸官方對小三通政策的「口惠而實不至」。事實上,來廈陸客並非對金門毫無興趣,否則海上看金門每年達150萬人以上,而問題在於大陸要到金門的人流管理辦證措施(申請大通證),仍屬僵化保守,因此,要推動小三通的加值化,最能立竿見影的政策鬆綁,就是兩岸儘速協商金廈小三通人流管理措施,讓陸客來金更加便捷。 小三通航線集中在五通港並非壞事,對大陸而言,五通港將成為集中辦理小三通的專屬港,對未來如何鬆綁小三通人流管理措施,提供了不錯的機會之窗,這將也是提高小三通加值化的新起點與新契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