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共襄「好時光」閱讀推廣活動
藉由閱讀推廣活動的辦理,吸引不同喜好、不同年齡層的讀者,都有機會來親近圖書館,認識圖書館,並且多加利用圖書館豐富的館藏,看好書、借好書,以提昇閱讀風氣,增加圖書館的使用率及借閱率。這就是金門縣文化局推展多年的「好時光」閱讀推廣活動之願景。 此種不拘喜好、不拘年齡層的閱讀活動,願景宏觀,且以親子休閒閱讀活動來說,對於孩子及家長均有互利,對孩子而言,有安全、友善的環境可以寓教於遊,培養閱讀習慣,促進孩子各方面的成長,滿足孩子發展的空間;對家長而言,也可以獲得喘息的空間,增進親職能力的成長。而「好時光」閱讀推廣活動,正是最佳平台。 「好時光」閱讀運動,在各方期待下,今年上半年將規劃親子、母親節專場、大眾族群計6場次手作課程,希望能將閱讀的好習慣,推廣到各個年齡層。文化局表示,推廣此項活動,其主要目的,希望藉由閱讀推廣活動的辦理,吸引不同喜好、不同年齡層的讀者,都有機會來親近圖書館,認識圖書館,並且多加利用圖書館豐富的館藏,看好書、借好書,以提昇閱讀風氣,增加圖書館的使用率及借閱率。 且以日前所舉辦的「森林系娃娃遊~面紙袋」活動來說,即藉由指導老師指導參加者,以布材縫製加上彩繪技法,製作成富有創意,又兼具實用的布娃娃面紙袋,透過親子協力一起動手做,培養彼此默契與活化手腦並用,共度幸福手作時光,進而一起培養親近圖書館、看好書、借好書等習慣。因此,文化局長呂坤和特地表示,由於好時光閱讀推廣活動,廣受大家的喜愛,為此縣立圖書館每週六、日都有中、外文故事屋,歡迎家長多多帶小朋友來文化局看好書、看表演、看展覽。 其實,姑且不談局長所言的這些優點,鼓勵讀者到圖書館,親近圖書館,至少可化育閱讀好習慣,進而帶來下列好處:首先是藉由閱讀獲得間接經驗,豐富視野,也可透過閱讀,從書中看見生活中接觸不到的東西,克服地理或時空的限制,獲得其他人的經驗,廣泛的拓展認知、豐富視野。 其次是培養獨立的思考能力,由於閱讀的內容累積變多,接受多元不同的觀點,可以透過比較不同的觀念,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建立屬於自己更全面與獨特的價值觀。尤其是在這個注意力時間下降、影音當道的年代,透過閱讀,能夠有效的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幫助孩子們更能專注地做好每件事。 再來是增進詞彙量,提升語言能力,閱讀可以讓讀者透過上下文,用最自然的方式,了解各個詞彙在不同語境下的使用方法,也能用在故事情境中,自然的學習到新詞彙,提升語言能力,達到文化局辦理此項活動目的:親近圖書館、看好書、借好書。 尤者,「好時光」閱讀活動選項多元,親子共襄,更有其教育及社教功能,從閱讀到實作;從實作到聽賞;從聽賞到共玩,不正是目前教育界之共識嗎?是以我們在肯定文化局用心下,理當共襄以致文化金門之願景。
-
化危機為轉機 打造友善旅遊環境
報載,日前華信航空一架飛往台北班機,因兩名乘客登機時遭蜜蜂叮咬,經請消防班支援消防車灑水驅逐未果,後請鄰近養蜂農戶協助噴灑驅趕性藥水等方法驅離蜂群後,才解除危機,但班機也因此延誤近一小時。 據了解,被蜜蜂叮咬的旅客由護理人員協助處理,發現是一般蜜蜂叮咬而非虎頭蜂,乘客僅皮膚表面紅腫無大礙,經敷上藥水後已搭機返回台北。復經航站人員初步清查,沒有在航空站本體建築發現蜂巢,蜂群來源可能是附近樹林或鄰近養蜂人家的蜜蜂被擾動,造成蜜蜂集體出來,屬於動物本能,「當時目視飛機機罩、螺旋槳都有蜜蜂,應有百來隻,數量不少」;預判近期應為蜜蜂「分巢」季節才造成蜂群出現,後續將持續檢查航站內外是否有蜂巢,以維護旅客及航站工作人員安全。 搭飛機居然遭到蜂群襲擊?多數人應該都是聞所未聞,這起事件也的確是金門航空站開站以來首見,應該屬於罕見的偶發事件。然而,無獨有偶的,今年元月底,千里之外的巴西航空公司一架飛機停駛在機場時,飛機外突然出現「嗡嗡聲」,客艙組員往外一看竟發現飛機被大量蜜蜂包圍,乘客一度無法下機,坐在座位上至少等了近90分鐘才順利下機;依照新聞照片檢視,蜂群的數量比金門的多上不少,顯然這也絕非是一件突發的飛安案例,而是源於自然生態或氣候變遷影響所致,所幸這類的事件應也不難處理,至少金門航空站爾後就會理解,驅蜂應找專業人士用正確的噴霧及藥劑,若採噴水驅散蜂群,反而可能造成更大的危險。事雖不大,卻也讓我們理解到,關於飛安、公安事無鉅細,反應錙銖必較;除了貫徹常態性的SOP外,對於因氣候或自然變遷造成的罕見事件,仍宜有完善的溯源、追蹤及根除機制,務求消弭危難於機先,確保公眾安全。 當然,就本事件而言,首要排除的是機場鄰近有否類似的危險因子,若無,起因為何,應不僅於推測,而是要有嚴謹的科學論證及積極性的預防舉措。之所以如此「小題大作」,便是害怕相關單位僅將其列為罕見、偶發的個案而草草結案。事實證明,世界上其他國家機場也有同樣的事情發生,追究起因、預防機先,已經不單是為了旅客的安全負責而已,而是在嚴格落實公共安全風險管理與危機應變,「將危險扼殺於搖籃」,嚴格落實、防堵一切缺漏方是上策,畢竟飛安影響社會秩序安全至鉅,已勿庸多言。 金門三至五月多霧,期間台金空運較易受影響而停航,四至六月為雨季,夏季炎熱偶有颱風侵襲,冬季則是東北季風強勁,較為乾冷;這些都是已知的氣候變化,也多少會對金門對外交通旅遊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旅客屆時來金都有預期的心理建設及準備,而地方需要提供的,說到底也就是友善的旅遊環境而已。友善環境又區分有形與無形,有形有建置的條件與期程,無形則有賴口碑累積;因此,我們斷不希望因為任一起突發事件或危機,將我們過往的努力付諸流水。 再者,我們以為,既然金門三至五月多霧易對旅客出行造成不便,居於「服務至上」原則,地區業者或可開發出相應的旅遊備案,而非僅是放任旅客徒呼奈何,若還能據以變成地方的旅遊特色,才是真的化危機為轉機。
-
防堵登革熱 公私協力共同把關
近日本縣發現首例境外移入登革熱確診個案,加之本縣近來天氣趨暖且偶有雨況,將增加病媒蚊孳生有利環境,縣府環保局、各鄉鎮公所及衛生局日前召開登革熱防治研商會議,整備目前消毒機具及物資,加強戶內外孳生源清除及環境消毒作業,期藉由全民力量共同落實登革熱孳生源清除,以達有效防堵登革熱疫情的目的,保障全體縣民之健康。 去年登革熱疫情乃從六月開始在台南市發生,進而傳播擴散,近年又因全球氣候暖化之故,加上台灣南部幾乎沒有冬天,登革熱疫情因此整年都有。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登革熱今(2024)年截至4月1日累計191例確診病例,其中本土病例151例,境外移入累計40例,感染國家以東南亞國家為主,高於2021年至2023年同期。 本縣衛生局說明,登革熱是由帶有登革熱病毒的斑蚊叮咬而感染,潛伏期為3-14天,通常被病媒蚊叮咬不會馬上出現症狀,但發病前1日到後5日都具有傳染力,在這段期間內病患如遭病媒蚊叮咬,病毒在蚊子體內經過8-12天的複製後,此時帶有病毒的病媒蚊再叮咬其他人後,就會造成社區中的傳播。衛生局提醒民眾,應落實「巡、倒、清、刷」清除家戶內外孳生源,以有效降低病媒蚊密度及登革熱傳播風險。 清除孳生源、杜絕病媒蚊孳生是防治登革熱的根本之道,任何會積水的物品都可能孳生病媒蚊,唯有民眾主動動手整頓家戶內外環境,避免堆置戶外的物品於雨後形成孳生源。防治之道無他,就由你我齊心做起,除有政府部門著重於登革熱的防治與阻絕,加強防疫整備,完善防治策略,盡全力守護金門安全,全體縣民也應配合孳生源清除,群起合力,一起動手守護家園,共同聯手防堵登革熱疫情爆發。 防蚊不分內外,防疫從早到晚,面對登革熱疫情切勿掉以輕心,日日滅蚊、週週孳清,維護居家環境整潔,杜絕病媒蚊肆虐,本是人人有責,民眾應積極自行檢視住家內外及周圍環境,主動清除積水容器等孳生源,同時加強戶內外環境整理清查,避免成為病媒蚊孳生溫床。全體縣民攜手努力建立起防線,大家徹底落實防疫作為,多方齊下,讓防疫不留死角,防患未然,才能徹底消滅登革熱,遠離登革熱疫情的威脅。 近來整體氣溫回升,氣候逐漸暖熱,病媒蚊繁衍速度增快,各單位應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採料敵從嚴作法,每個人從自身做起,同時結合村里、社區、各級學校共同落實完成環境孳生源清除工作,做好全縣環境整頓事宜,以降低病媒蚊密度,減少個人、家庭及社區感染傳播之風險,全力防堵登革熱疫情在本縣傳播,一同降低登革熱流行風險,打造安心健康的宜居生活。
-
公共場域多元使用 從社區活動中心做起
監察院及審計部福建省金門縣審計室調查發現金門縣社區活動中心林立,使用率卻普遍偏低,縣長陳福海責成社會處針對現行社區活動中心政策方向進行檢整。 早年,金門村里聚落缺乏聚會、活動場所,廟宇、宗祠,甚至老榕樹下的違章建築,就是鄉親討論公共事務和聯誼休閒的地方,很多地方重大事務就是在這些地方拍板解決,凝聚地方共識的功能和效益不比村里公所差,而且因為暢所欲言,更能反映地方真正心聲。 1992年結束軍管,民眾講話更大聲,在金酒業績扶搖直上,挹注縣庫的盈餘年年增加,自主財源更加充裕的情況下,選票壓力接踵而來,社區活動中心因此一棟棟出現。但硬體建設的改善卻在缺乏維護管理人力與合理使用機制的支撐下,形成一座空有其表的漂亮建築,有些甚至「門可羅雀」顯得十分冷清。 近年,縣府也注意到這個不好的現象,一直努力朝社區活動中心多元化使用的目標前進,但或因規劃和執行人力有限,或地方配合度不高,虎頭蛇尾虛應故事,最終成果不盡理想,這也是中央發現金門縣社區活動中心使用率偏低的主因。 縣府檢討空間運用無法極大化或更多元使用的原因在於社區未能成立志工隊,人力尚不足維持場館營運及有效管理,因此有些社區鮮少申辦縣府及相關單位的各項補助計畫,對於參與縣府各項培力課程也較無興趣。在沒有足夠的量能承接辦理各項福利社區化活動與方案下,福利服務推展無法深入村里及社區。 陳福海縣長基於興建社區活動中心強化地方凝聚力的初心和務實考量,呼籲鄉親配合成立志工隊,發揮熱情和個人專長投入地方公共事務,讓社區活動中心在成為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長期照顧、老人照護、兒童及少年、婦女等各項服務的目標下,起到一個充滿能量和人情關懷,活力良善循環好地方的作用。 以65歲以上長者人口逾20%,邁入超高齡社會,人口結構較金門縣更加老化的屏東縣為例,在斥資4億元打造的屏東縣創新照護園區中,除提供長者優質長照服務的目標外,也加入結合研究、教育及社區共融服務的創新功能,其中一個亮點就是領先全台設立「失智照護教研中心」,目標是以實證研究為基礎,針對不同個案導入智慧科技,提供精準照護,這就是公共空間多元化運用的好例子。 地區的社區活動中心,有些被指為只是唱卡拉OK的地方,並沒有善盡它設定的原始功能。若縣府社會處落實輔導社區志工隊,全面改善維管人力不足的基本問題,也可賦予社區活動中心小型「旅遊資訊站」的功能,讓下鄉漫遊的自由行遊客方便取得相關旅遊資訊,不會有走過鄉村聚落,連廁所都無處尋,也找不到人問,遑論了解聚落歷史的怨言,對金門觀光肯定會有一些助益。 陳福海縣長有心改變現況,希望公有場域多元化使用,社會處與相關單位要好好檢整,真正落實執行,不能只是開會檢討就算了。
-
面對物價高漲不歇 眾生無語問蒼天
物價高居不下,一漲再漲,死纏爛打,糾纏不休,芸芸眾生,收入少,支出增加,眉頭緊鎖,相對無言,喊苦不已。 對此,縣長陳福海置身其境,頗有同感,年來頻頻走出室外,遍訪市集,民間家戶,探民瘼、求民隱,了解物價漲幅,不斷要求施政團隊同仁,切實了解物價起落,加強宣導教育。殷盼大家共體時艱,實踐「勤儉」精義,養成不奢侈,不浪費,力行節約良好生活習慣。又說:「勤儉」為服務之本,要守住根,顧好本,將「節約」兩字牢記心版,付諸行動,句句正中時弊,值得大家省思,相互惕勵向前行。 根據長期深入觀察了解,除非全球經濟環境改善,高物價已然不回了。僅以金門離島為例,先天不足,後天失調,水漲船高,物價一日多變,過去在地出產民生物品,例如地瓜、蔬菜,自種自用有餘,價格平穩,如今由於時空推移,環境改變,鄉村都市化,工業取代農業,台灣有者,金門也有,放眼週遭,滿山遍野,盡是拋荒休耕田地,任由雜草藤蔓叢生,不無可惜。許多上了年紀長輩慨言,時代變了,青年人完成學業以後,即告失業,唯一選擇離鄉背井,紛紛出外就業謀生,賺取二至三萬蠅頭小利,用於支付房租及日常起碼生活費用尚且不足,那有餘額儲蓄,奉養父母。因而交了女友,一拖幾年,不敢結婚,歲月蹉跎,稍縱即逝,惡性循環,少子化成為日常,有志者出國進修深造,參加國考或特考,在白領族群謀求發展。因為遲婚之關係,整體競爭力弱化,影響所及,既深且遠。 奉行節約原本係金門鄉親代代相傳之美德,祇是由儉入奢易,自奢返儉難。且看社會浪費資源蔚然成風,有人說:經過私下走訪調查,時下家戶收支普遍失衡,而浪費指數每月多達七千元之多。幸有政府推動社會福利事業有成,扶弱濟急,讓長者皆有所養,壯者都有所用,「大同理想」目標還需大家同心同德繼續努力。 人無信不立,為民公僕者,自應以身作則,有諾必信,輿論頻頻反映,少數位高權重政府官吏,曾經信誓旦旦,政府既定電源務實推動,預判十年內不至發生缺電問題,言猶在耳,適得其反,電源政策不見其功,只見其敗,言過其實,虛晃一招,新制四月上路,一般家戶漲幅約百分之十,月增費用千元以下。立法院提案修正「電業法」,要求經濟部電價費率審議,須經立法院同意。就有學者認為,調整電價以目前務實之見解應該是合情、合理、合憲。但也有學者表示:若修法通過,將使以後電價調整之專業度難以維持,也更政治化。對此政大法律系副教授廖元豪認為務實合憲,而政大財經系名譽教授曾巨威表示:如果大家把電價看作很專業之問題,未來就應該由行政部門用專業方式,掌握正確之資訊來決定,才是負責之作法。今天立法院要把這個權力拿掉,反而違反電價調整問題之本質,未來若修法通過,將使以後電價調整之專業度難以維持,也更政治化。 政治現實勢利,長期以來,政壇之上,無事不政治,口水氾濫,花樣翻新,添亂有餘。還望大家冷靜面對現實,實事求是,導偏於正,疏解民瘼民困,凡此乃是正道,也是民意所繫。
-
410三十週年,反思與建言
1994年「410教改大遊行」是影響台灣教育發展極為深遠的一場社會運動,近日適逢410三十週年紀念,410的功過得失、教育政策如何避免重蹈覆轍,在在值得吾人深思。 當年由眾多民間團體組成的「410教改行動聯盟」提出「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制定教育基本法」等訴求,是1987年解嚴以後,台灣教育史上最大規模的教育改革運動,也獲得當時政府高度重視。 1994年9月12日,由行政院籌組的「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正式成立,時任行政院長連戰邀請甫回國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擔任教改召集人,並於1996年向行政院提出了《教育改革總諮詢報告書》,以教育鬆綁、帶好每位學生、暢通升學管道、提升教育品質及建立終身學習為五大訴求,相當程度回應了410運動的訴求,也足見這場由民間發起的教改倡議確實左右了三十年來的教育政策與發展,也正因為如此,歷來對410運動的功過得失亦有極為不同的評價。 持平而論,410落實小班小校、推動教育現代化等訴求,直到今天看來仍具有高度正當性,立法院訂定的「教師法」(1996)、「教育基本法」(1999),也算是對410運動的正面回應,同時進一步確立了國家教育權向國民教育權的移轉,教師專業自主權、家長教育權、學生受教權等國民教育權核心概念也得以落實。凡此種種,都是410運動不容被抹煞之處。 不過,我們也應務實地看到,410倡議的「廣設高中大學」,雖有當時公立高中過少,以及大學錄取率偏低等時空背景,要求教育鬆綁、暢通升學管道也具有高度社會共識,但當理想化為具體政策時,卻忽略了當時出生率已呈現下降趨勢,加上技專浮濫升格,以至於埋下之後大學退場的遺毒,410當年的倡議也成為眾矢之的。 根據教育部統計,1996年台灣僅有24所大學、43所學院,以及70所專科,但在高教擴充政策下,大量私立專科就地升格為學院,學院則升格為科大,到了2007年,國內大學已突破100所,2017年時,大學數量達到最高峰,共計129所大學,至於專科學校僅剩13所。 然而,背離少子女化趨勢,又缺乏配套措施的大學擴張政策,在生源萎縮下,也終於迎來退場海嘯,自2014年高鳳數位內容學院成為近10年第一所退場學校後,至2023年共計有11所大專校院退場,預計今年7月底,還會有4所學校將走入歷史,更可議的是,這15所退場學校,竟有高達13校曾經升格或改辦,一路從專科轉學院或學院變大學,益加凸顯當年忽視出生率下降、一味衝量的政策疏失,確實值得檢討。 教育乃國家百年大計,當年這場聲勢宏大的倡議確實深刻影響了三十年來台灣教育政策的走向,值此410教改運動三十年之際,各界尤應記取前車之鑑,教育政策應回歸專業,避免政治力過度干預,讓政策回歸教育主體性,才能真正確保教育專業與教育品質。 教育部也應全面盤點各項政策,畢竟當年行政院揭櫫的帶好每位學生、暢通升學管道、提升教育品質等理想,迄今仍有未竟之處,寄語即將於520走馬上任的新政府,借鏡過往政策疏失,避免外力干預教育,持續擴大教育投資、改善教育環境,以全面提升國家教育品質。
-
AI新氣象 博物館新方向
隨著國內大選結果底定、新政府名單也在日前揭曉,並提出了所謂「AI內閣」的口號。只是這裡所說的AI,只是接上當下人工智慧的流行,實際上所指的是「行動」(Action)與「創新」(Innovation),並希望藉由新任閣揆擅常溝通、身段柔軟的特質,得以面對目前台灣社會內外的衝突,打造一個政通人和的時代。而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裡,金門同樣在它的社會內外也有種種衝突,不僅行動與創新也是其中的關鍵,而博物館的發展更是其中的核心。 自1992年解除戰地政務之後,金門以文化觀光為縣政發展主軸,並帶動地方產業,這不只是可以提供大量的工作機會,並對應了金門豐富的文化底蘊,及其在交通地緣上作為兩岸小三通的中介之外,更重要的還在於對金門文化的倡導,除了突顯了金門的外部關係,也就是夾在台灣與中國之間的處境,而連結上了它的主體性與認同之外,也因為這一主體性及認同的課題,正是面對金門社會內部問題的關鍵:這裡所說的內部問題是多重的,首先是金門開放之外,新舊住民之間的適應。人口流動及移民的現象,固然在自由的台灣社會裡,並不特別。然而對金門社會來說卻是重要的,因為它不僅有個強調社會關係的宗親網絡,及對應的自然聚落而吸引了許多愛好鄉村生活與自然風光的國內外人士,還有鄰近中國大陸,致使密度特別高的中國籍配偶。這些都發生在解除戰地政務之後,因而社會人口的結構在短時間內變化特別大,致使在地人口及新住民之間,需要更多的適應與了解;其次,與其它偏鄉一樣,年輕世代離開了金門,社會出現老齡化的現象。然而,金門年輕人的出走不僅由於緊密的社會紐帶令他們覺得束縛,還由於強調文化觀光的產業,致使這些新世代的年輕人投入的意願不高,因而前往本島的都會發展。 人是社會的根本,而對於在地社會的變遷,不只是政策的促進,其文化認同性,更是促成社會溝通及融合的有利方法。金門自解除戰地政務,經社結構也快速變化,並帶動了文化的發展。103年文化園區成立之後,不僅以閩南與僑鄉為典藏展出的主題,並觸及了戰地文化,還串聯金門在地家廟與社團,活化常民文化。面對當下新的時代變局,金門的文化觀光也要有更多的行動與創新,並加入AI的思考方式,即實實在在地連上數位,甚至是人工智慧。其中,當代的博物館正是當下文化觀光的焦點,因為博物館不只是具體而永續的觀光據點,更由於金門是個離島,也是個僑鄉,因而可以透過當下數位及人工智慧的加持,透過3D掃描、空拍等等當下發展中的技術,更方便地串接海外,並為年輕人提供就業及創業的機會,也經由網路而讓島內及島外的更多人,對於金門的了解與認同,而吸引更多的觀光客。尤有進者,過去擔任主持文化部的鄭麗君部長,如今已將成為行政院副院長。博物館一直是鄭部長念茲在茲的事業,如今作為行政院副院長,勢將繼續成為其政策的主題之一。值此之際,金門也需要行動與創新,而博物館正是沿著過去文化觀光的主題,進一步行動及創新的所在。
-
保存閩南文化,提升金門價值
清明假期遇上霧鎖金門,是許多金門旅台鄉親都曾經共有的遭遇,雖然在縣府服務團隊與立委努力協調海陸空運協同下,多能助鄉親順利返鄉祭祖,但偶爾還是有無法克服天候攪局,以至於影響既有祭祖行程的情況發生。 金門年輕一輩旅台鄉親,沒有經歷早年台金間尚無民航班機、只能搭乘軍艦(開口笑/登陸艇)赴台時的不便與痛苦,在碰到霧季而被困機場大排長龍候補時,總是難以理解為何父執輩一定非得要趕著返金、自找罪受?仔細想想,很多人也只是覺得,清明節嘛,好像就是得回家鄉掃墓、祭拜祖先,或是到宗祠家廟「吃頭」,聯絡族裔親誼。感覺就是一個代代相傳、無法悖逆的民間習俗。 雖然清明節的掃墓、祭祖或吃頭,表面上都只是一種傳達「慎終追遠」及「不忘本」的習俗,但實質上,這些形式已經內化為「閩南文化」的某種象徵及精神內涵。金門蕞爾小島、彈丸之地,自古以來就是泉州及同安的附屬之地,文化上,並沒有太多自主性,如今的這些習俗,也只是延續千百年來祖先們所承襲下來的傳統而已。 但是在大陸經歷文革破除四舊及封建迷信,改革開放及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城鎮化」打破原有宗親聚落,也使得許多傳統的習俗很難維繫。在此背景下,金門今天所保留下來的民間習俗,就成了兩岸三地「閩南文化」的寶貴資產。 金門的地方選舉文化,一直有別於台灣各縣市鄉鎮、最為突出的就是所謂「宗親文化」或「宗親政治」,也就是宗族及宗親的影響力極為關鍵,甚至比政黨的影響力還大。雖然,從某種層面來看,確實可能有些負面顧慮,但台灣政黨政治長年惡鬥結果,也不見得有多大的優越性。 金門的「宗族文化」就是「閩南文化」的一種深刻實踐下的產物,它也是文化傳承的有力「載體」,保留了許多閩南文化的「原始基因」。伴隨宗族文化的,還有一系列的文化活動及文化資料。例如:「宗祠(家廟)文化」,包含前述的「吃頭」習俗、掃墓祭祀習俗、宗祠祭祀活動、奠安慶典(系列活動)、族譜添丁登錄、進丁點燈儀式、修譜……等。每一個環節都維繫著宗族文化傳承,也充滿了歷史與文化的積澱,更是閩南文化的「活化石」。 有別於閩南建築的實體形式,閩南文化的呈現內容實則更為多元。除了宗祠、宗族文化之外,金門一百七十多個聚落與社區的「宮廟」及相關「作醮」慶典;又如金門后浦民間的「迎城隍」廟會活動、后湖的「海醮」活動;甚至,那些退休長輩自發組成的「南音」傳唱,以及幾位記憶力驚人,可以隨口就來幾段民間「雜念及歌謠」的長者,也都是金門寶貴的資產。 金門對於各種民俗文化的重視,應該是要全方位記錄與傳承。今日所有對於閩南文化保存及傳承的付出與努力,都是對金門未來軟性實力的積累,也是提升金門在兩岸三地能見度及金門價值的重要出路。
-
福國利民 多元共建社區活動中心!
本報載,監察院因調查「金門縣財政規劃與財政紀律」等案情需要,於113年3月約詢縣府相關局處說明,其中監察委員特別關注本縣新建社區活動中心議題,並提示縣府社區活動中心數量依人口數及區域範圍評估應已足敷使用,宜恪守財政紀律,停止補助新建活動中心,並持續多元使用現有社區活動中心,令其發揮更大的效益。 據了解,監察院係依審計部福建省金門縣審計室近年查核之報告,針對縣府補助新建之各社區活動中心執行進度、現有社區活動中心數量、密度、使用率,以及歷年來投入經費等,請縣府提供各項詳細統計調查資訊,說明本縣社區活動中心密度過高、陸續補助興建之理由,以及補助之審核機制等,負責調查的監察委員認為,本縣近年受疫情影響,財政狀況不佳,持續補助興建社區活動中心恐不適切,督請縣府針對補助各活動中心之興建及其運用管理,應有更嚴謹之審查機制,倘若村里內已有其他公有建築宜採「共用」方式辦理,且現有之活動中心應善於管理使用,鑑於現有活動中心數量應已滿足地區需求,建議不宜再興建。 事實上,社區活動中心係指依照「社區發展工作綱要」規劃成立之社區所興建供民眾集會暨舉辦各項社區活動場所之建築物及其相關設施,至於社區活動中心有否興建之必要,以及如何運用公帑興建、擴大社區民眾參與,確保使用目的、效能等等,俱屬鄉鎮、縣市政府端應直面及全面思考並解決的問題,之所以會引起審計室、監察院的高度重視,很大一部分原因還在於新建社區活動中心的密度過高、管理不善、使用率偏低,以及公資源投入比例偏高等問題,然而,就算如此,現行在縣府「掛號」等待啟案新建的社區活動中心依舊還有十多件。按審計室、監察院的說法,當下「供過於需」已然失衡,應予急遽改正,焉有再建的必要;但是,仍有許多居民極力認為自己的社區需要活動中心,到底是為了建設而建設,還是真的確有必要,應宜有全面的盤整與釐清。 的確,在許多政策推展與業務執行上,社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各項福利社區化政策推展刻不容緩,因此縣府也補助各鄉鎮公所興建社區活動中心,期盼透過社區場域的優化,除凝聚社區居民向心力外,亦能強化福利網絡的擴展與布建,基於以上原則建置的社區活動中心,應無可非議,但現實上,社區活動中心密集過高、使用效能偏低,也是不爭的事實,難道幾個社區不能「共構」一個社區活動中心嗎?難道長照、日照、托幼、關懷據點、村里辦公處,乃至體適能中心、運動場館等等,不能和社區活動中心「共建」嗎?這些其實都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也俱屬「現在進行式」,但如何消弭社區間的「本位主義」、進行更嚴謹的盤查及整合,並嚴格落實新建社區活動中心規範與使用管理輔導辦法等等,在在考驗著權管單位的智慧、魄力與執行力。 把錢花在刀口上!人們常稱閒置的公共設施為「蚊子館」,孰令致之?自然是理想與現實出現了巨大落差,有可能是沒有做好可行性評估,也可能是「計畫趕不上變化」;如今,審監機關既對本縣新建社區活動中心有所質疑,應宜據以進行全面的體檢與規制,務實地建立社區的長遠發展目標與策略,方是福國利民之舉!
-
前總統馬英九二度訪陸為兩岸關係帶來曙光
本(4)月馬英九二度訪陸及金防部暫緩金門海上實彈射擊演習,這兩件事為兩岸和平帶來了積極的信號,表示透過各方的努力溝通協調,雙方都願意透過對話和行動,特別是在「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上,可確保兩岸持續對話交流,這也是在中華民國憲法的框架下,大陸地區與台灣地區同屬一中具有法理依據的正當性,前總統馬英九在此次訪問中表明他持續關注兩岸關係問題,並願意為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做出更多努力。 萬幸的是金防部暫緩金門海上實彈射擊演習,同時表明了台灣方面的善意和主動作為,此一明智決策可為兩岸一觸即發的緊張局勢有效降溫,從而避免金廈海域間的軍事誤判與擦槍走火所導致的潛在區域衝突危機,此舉有利於維護兩岸關係的穩定,並顯示台美當局現階段仍願意透過實際行動來緩和兩岸關係,同時為和平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由馬英九此行觀察,其所代表之台灣友中和平族群,仍然將和平發展作為兩岸關係的重要方向,透過與大陸官方和民間的交流,可以加強彼此的了解。值得注意是近期習近平在接待訪中的歐美商界重量級人士時即表示,雙方必須透過持續的交流合作,才能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關係,由此觀察,即便國際關係詭譎多變,原則上仍處於既競爭又合作的競合態勢,世界各大強國無法忽視中國的影響力,同樣的大陸也不願自絕於國際社會,而且歐美國家並非僅堅持反中抗中路線,便執意一路走到黑,世界強國皆無意走向完全抗中路線,故仍維持與中國大陸的對話交流,遑論孤懸太平洋上的蕞爾小島台灣,更沒有絕對的實力條件可與大陸掰手腕,進行長期對抗的消耗戰。 從習近平的談話中可看出大陸的融合政策,非僅侷限於兩岸融合,更進一步看更像是「全球融合」格局下的一隅,即便對岸面對世界上真正的強敵、強國,也要與能為大陸經濟做出貢獻的歐美商界要角「你儂我儂」相互融合,台灣惟有如同馬總統時期積極維持雙方可接受的政治基礎,保持良好暢通的互動溝通管道,才能真正堆疊善意,實現和平避戰,讓老百姓安居樂業,進而為人民謀求福祉,觀諸本月3日花蓮強震造成災區家園殘破的景象,實令人不忍卒睹,兩岸一旦輕啟戰端,可謂開弓沒有回頭箭,在砲火摧殘下,台灣數十年建設成果將毀於一旦,戰後重建更是曠日費時,與其強軍備戰,不若積極避戰追求和平共處之道。 總的來說,馬英九此行為兩岸和平帶來積極的信號,顯示台灣友中和平人士對促進兩岸和平交流的堅定意願,同時也為兩岸關係穩定發展提供新的動力和機遇,進而為台灣在國際舞台上贏得更多的支持和認同,並改變國際間對台灣、金門兵凶戰危的印象,同時透過與大陸各界的會晤和善意交流,將有助於提升台灣在國際上的形象和地位,為台灣爭取更多的國際空間和資源。衷心期盼馬英九此次訪問能對台灣內部政治產生一定影響,從而引發台灣內部對於兩岸關係現況的重新評估和討論,促使台灣政府更加重視和平發展的重要性,進而對未來的政治局勢走向產生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