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建構金門閱讀島 整合資源刻不容緩
金門縣政府日昨召開「公共圖書館發展委員會第二屆會議」,由副縣長李文良主持,邀請包括國家圖書館館長曾淑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副所長柯皓仁、臺北醫學大學圖書館館長邱子恆、桃園市立圖書館館長唐連成、臺南市立圖書館前館長洪玉貞等國內公共圖書館館長及圖書資訊相關學者擔任委員,希望透過整合各方資源,對金門縣公共圖書館發展與推動興建縣立圖書館總館有所助益。 主持人李文良副縣長指出,本屆金門縣公共圖書館發展委員會於3月召開首次會議後,再次邀請國內最權威的圖書館專家、學者針對前揭計畫執行至今之成果進行檢視並提供建言,未來透過更多會議討論及對話,搭配鄉鎮圖書場域整體合作模式,對金門縣公共圖書館推動政策將助益良多。他同時感謝各鄉鎮長於各鄉鎮努力推動閱讀,提升本縣閱讀力,今年圖書館各項量化指標相較去年皆有所成長。 6年前陳福海縣長第一任任內,首度推動「金門閱讀島推動政策」,後續獲教育部計畫補助得以延續,經過這些年的努力,成果已呈現出來,每一年在全國閱讀力表揚大會上,本縣都獲獎無數可為佐證。 為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的優良教育,推廣閱讀一向是好的政策,陳縣長一直希望相關部門大膽去做,而只要是做對的事情,不論是預算或政策他都願意支持,政策拍不定的,他也願站在第一線,想方設法的加以搞定。因為有縣長大力支持,這項政策推動順利,也讓委員都刮目相看,認為是各縣巿的典範。 目前縣府已爭取教育部112年「推動公共圖書館總館-分館體系計畫」暨「躍升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及服務品質計畫」總經費共計191萬7000元,教育部補助115萬,且同計畫109-111年總經費共計1212萬元,縣府至今已投入千萬資源提升縣民閱讀力,透過整合各方資源,分進合擊,分工協同,逐步由點(鄉鎮)結成面(全縣)擴展至全島,由基礎建構整備發展至政策目標。 主管機關文化局提出計畫,分5年推動7大目標包括:一、發展質量俱優的館藏,滿足民眾多元需求;二、構築通用與友善閱讀環境,型塑圖書館成為金門的文化大客廳;三、深化讀者服務,強化城市競爭力;四、強化閱讀推廣,促進民眾終身學習;五、落實專業發展與績效評鑑機制,追求卓越服務品質;六、導入創新數位科技,建構智慧圖書館;七、珍藏金門文化資產,傳承與加值重要文化資產。這七大目標若能逐步推動,建構良好的閱讀環境,對推動金門閱讀島計畫將事半功倍。 根據最新的統計數字顯示,本縣與鄉鎮圖書館館藏合計約46萬冊,在105-112年圖書館讀者利用現況逐年提升,至本年11月底總借閱冊數達55萬4890餘冊;但由於縣立圖書館館藏空間皆已不足且環境不佳,鄉鎮圖書館設備皆已老舊,亟需進行汰換及更新,文化局除了提出金門縣公共圖書館解決策略及健全體制之外,近年完成全縣圖書館智慧化,逾40萬冊圖書RFID標籤建置完畢,可以大幅提高圖書館服務效能。縣立圖書館設有智能採購書櫃及預約取書櫃;各館皆提供自動化借還書系統服務,另於金沙車站建構24小時無人自動化借還書站;積極推廣縣立圖書館APP遠端存取和加值使用,跨域進行館際合作和電子書資源共享。 誠如國家圖書館館長曾淑賢所言,金門這些年配合國圖政策,大力推動金門閱讀島計畫,已取得良好成效,但她也提醒目前有些評量指標還是有落後情形,像電子書計次借閱及辦證都有待加強,否則會影響來年績效,委員們的建言如暮鼓晨鐘,確實值得主管機關重視。
-
金門的文化遺產與數位化 傳統與創新的交匯點
金門,這片蘊含豐富歷史與文化的土地,是我們共同的驕傲。在這個數位時代,我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全球化與技術革新不斷重塑我們的生活方式,同時也為我們的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播提供了新途徑。在這種背景下,將數位化納入我們的文化策略,不僅是適應時代的需要,更是對未來的深遠投資。 金門文化裡的閩南、戰地、僑鄉,以至於是海洋等的元素,都散發著歷史的韻味,而數位技術正是將這些無聲的故事轉化為全球語言的關鍵。透過數位檔案和虛擬展覽,我們不僅可以將金門豐富的歷史文化介紹給全世界,讓遙遠的人們也能一窺這片土地的魅力,同時還串接海外的僑民與觀光客,從而增加了我們文化遺產的可及性,也為金門旅遊和教育開闢了新天地。 數位化也為保護我們珍貴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新方法。透過高解析度掃描和數位保存技術,我們可以對古老建築、文物和藝術品進行數位化保存,即使在面臨自然災害或其他威脅時,也能確保它們的信息不會丟失。尤有進者,數位化平台使得文化傳承更加活躍,老一輩的手工藝人和藝術家可以透過視頻教學和線上工作坊將技藝傳授給全球的學習者。 然而,將數位化融入文化遺產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謹慎行事。數位技術的運用不應該脫離文化本身的精神和價值,而應該是強化和豐富這些傳統的工具。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在尊重原有文化的同時,探索創新的表達方式。例如,透過互動式的數位故事講述或增強現實技術,將古老的故事以新的形式呈現給當代觀眾。而教育則是推動這一轉變的重要力量。我們應該鼓勵年輕一代不僅學習傳統文化,也掌握數位技術。學校和社區中心應該提供相關的課程和工作坊,培養學生將創意與技術結合的能力。這樣,他們不僅能成為文化的傳承者,也能成為創新的推動者。 金門的文化是我們的根,數位化則是我們展翅飛翔的翅膀。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裡,讓我們攜手合作,保護我們寶貴的過去,同時勇敢地迎接未來。透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確保金門的文化遺產不僅被珍惜和記住,更能以更加生動和有意義的方式被傳承和發展。
-
開源節流永續財政 確保福利政策不縮水
金門縣的財政政策在以「開源節流、永續財政」為核心理念,積極開發財源、嚴格控制預算,同時著重在非公用土地開發、公有不動產活化、創新財政措施等方面,這種理念體現了縣政府的「實事求是」態度,針對實際需求提出可行替代方案,展現了對於綜合發展的眼光。然而,評估金門縣財政政策的得失,需從不同面向進行考察。 政府對於中止或調整一系列重大公共工程的作法,顯示了對於財政紀律的堅持。例如在停辦「金西醫療中心」後提出「金西醫療門診中心」,符合西半島醫療需求。同時,調整伯玉路計畫為「金湖鎮太湖湖畔綠蔭遊憩及周邊路網改善工程」,這有助於減輕縣庫的負擔,確保預算的合理利用。同時,對於非公用土地的開發和公有不動產的活化,不僅增加了財政收入,還促進了當地農漁業的發展,實現了經濟和社會的雙贏。 縣政府在福利年金改革方面的創新思維,如修正自治條例、調整慰助方式,以「感恩釀」替代現金,展現了對於地方特產的鼓勵。坑道儲酒專案等創新思維,也有助於開發新的觀光亮點,提高地方觀光產業的競爭力,達到了兼顧縣庫財政、金酒業績與鄉親福利的三贏局面,同時也能增加福利的實質價值。另外積極活化非公用土地和不動產,透過租賃等方式為縣庫帶來了不少收入,同時促進了地方農漁業的發展,這些做法不僅增加了縣庫的財政收入,還有助於地方經濟的繁榮。 需要注意的是,停辦或調整多項計畫雖然可以減輕當期的財政壓力,但也可能影響到地方發展的長遠規劃,在這方面,縣政府需要謹慎權衡,確保不會對地方綜合發展帶來負面衝擊。財政紀律強調貫徹零基預算精神,維持適度支出規模,嚴格控制預算歲入歲出差短及公共債務餘額,使福利政策方面保持平衡,以免影響縣民的生活水平。活化非公用土地的同時,需要謹慎考慮對當地社區和生態環境的潛在影響,政府應該謹慎評估福利政策的可行性和可持續性,以免造成財政不穩定而損害當地資源和居民權益。 透過坑道儲酒專案等創新思維,政府試圖開發新的觀光亮點,有助於地方觀光產業的發展。同時,委外經營景點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模式,有助於提高縣庫的收益。推動使用者付費原則是提高資源利用率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在公有停車場的管理中,這有助於確保停車權益,同時增加縣庫收入。雖然在推動觀光產業的同時,需要保持對當地文化和環境的尊重,避免過度開發對當地帶來負面影響。同時,使用者付費原則的推動需要合理的評估,以免對民眾生活產生不必要的負擔。政府在推動這方面的措施時需要平衡公共利益和民眾權益,並注意觀光產業的長遠發展,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支出壓力。 金門縣在財政政策上追求開源節流、永續財政的同時,展現了一定的積極性和創新性。政府在制定政策時,需謹慎權衡各方面短期和長期的發展利弊,確保既能保持財政紀律,又不喪失對縣民生活水平的關懷,在推動各項措施時,政府需更注重社會參與和公共利益,透過透明度、參與性決策與社區密切合作溝通等方式,是實現這種平衡的關鍵。保持開放的對話機制,以確保財政政策的執行符合社會期望和公共利益,有助於實現並持續發展。
-
嚴守財政紀律 提升縣政能量
本報載,縣庫財政吃緊,縣長陳福海多次強調財政紀律的重要性,以「開源節流、永續財政」為財務統整施政願景。本於開源與節流並重原則,積極爭取中央補助款豐裕財源,致力健全財務管理、嚴密預算控管、推動非公用土地開發利用與活化,並積極推動創新財政措施,期有效發揮財政效能,提升縣政能量。 據了解,陳縣長上任後,便積極盤點縣內重大公共工程,調整施政優先順序,目前經停辦、緩辦的23項重大工程經費便高達102.65億元,其中中央補助款15.6億、縣配合款87.05億,補助比例15.19%,若全然照辦,對縣庫財政定是不小負擔。之所以中央補助款比例偏低,係因金門每年有金酒捐贈縣庫,故中央將本縣財力級次劃為第3級,同級次的縣市有台南、高雄和新竹等,至於同屬偏鄉離島的台東、花蓮、澎湖、連江等縣則列為第5級。依縣府提供數據,108年至112年,本縣資本門預算,中央補助比率為36.51%至55.33%,已造成財政沉重負擔,另,本縣近3年(108-110)歲入歲出決算審定餘絀短絀高達59.29億元,更產生鉅額差短,再加上本縣經濟規模及產業家數,與同屬財力3級的台南、高雄和新竹等縣市根本無法相比,單以金酒挹注額度做為評判標準,實有不公。事實上,我們也理解,金酒捐贈款多數用於社會福利「藏富於民」的現金發放上,如歷經戰地政務時期五十五歲至六十四歲三節慰助金、歷經戰地軍管時期老人慰助金等,目前縣府除仍積極向中央爭取調降財力級次外,更希望同步推動福利年金改革,在嚴守財政紀律的原則下,強化開源與節流,充裕與穩定縣庫收支。 平情而論,對於政府行政而言,最容易的執行預算就是「大灑幣」模式,因為得利及討好的對象顯而易見,也能讓執政者在短時間獲得最大的支持與認同,最難的,當然是「勒緊褲腰帶過日子」,這時候如何「量入為出」,如何嚴守財政紀律便成為重要的課題。比較為人熟知的例子,便是前台北市長柯文哲在任內前4年便還了市府欠債570億元,柯市長以此自豪,甚至在成為總統候選人之後,還提出「找回財政紀律」政策,針對國家財政分配不均、特別預算常態化等問題,提出改革方針。當然,也有市議員揭露,柯市長的還債成績,其實是掏空北市基金還債,根本「假還債之名,行掏空台北市基金之實」;現任蔣萬安市長也坦言:「沒有錯」,並說柯市府減少撥補基金費用,做成還債的總金額,如今市府需要面對撥補基金費用的問題。當然,不論孰是誰非,政府還債終非易事,就像柯文哲說的,還債一年可以省下近25億元的利息,如果這錢是自己的,你還需要考慮嗎? 就本縣而言,為保縣庫水位及福利不縮水,五十五歲至六十四歲三節慰助金調整為慰助酒品「感恩釀」,另,「金門縣歷經戰地軍管時期老人慰助金自治條例」修正案雖經議會擱置,但只要方向是對的,可以轉化為更多資源挹注在民生經濟建設上,想必最終也能獲得多數人的支持與認同。 總之,雖然本縣為全國極少數未舉債的縣市之一,但為了縣庫永續穩健、社福不打折,積極爭取中央補助款豐裕財源,開源節流,以多元方式提升財政效益,仍有其急迫性與必要性。
-
從陸方加速推動閩台融合發展思考金門出路
廈門市向金門通橋專案納入中國大陸國家公路網規劃,並已形成規劃和工程技術方案,同時結合大陸中央所提出的有關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14個五年規劃(簡稱「十四五規劃」),持續優化福建側路網銜接工程,10月底,陸方所規劃的金廈大橋廈門側項目廈門第三東通道A1標段剛開工建設,緊接著本(12)月中該項目其餘A2~A5等四標段主體土建工程也於日前標脫,由於該項目極具指標性,吸引多家經驗豐富的大型中央國企積極參與投標,分別由中國交通集團、中鐵集團、鐵建集團及中國建築集團等數家重量級央企集團拿下各標段工程,這批超級工程大單總計高達人民幣128億元。 陸方為順利推進「小四通」等一批閩台融合發展重大專案建設,針對閩台融合發展重大專案實行「一清單、三優先」管理。「一清單」即建立閩台融合發展重大專案清單,根據實際情況,全部納入各級重點專案或參照重點專案管理推進,大陸針對閩台融合發展重大建設實施專案列管措施,其目的就是要統籌這批重大公共工程之規劃、審議、協調及督導,由於重大工程通常需要複雜的協調和管理,透過專案列管可強化各標段工程進度之各方面管控能力,並持續改進管理機制。 姑且不論兩岸政治問題,此次陸方對「小四通」重大建設推進之決心不容小覷,這與「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樓」的政策口號宣示實不可同日而語,再則是「三優先」管理,即審批優先、要素優先、資金優先。其中為解決專項建設之融資問題,支持閩台融合發展重大項目申報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預算內投資,納入發展改革委與國開行福建分行、建行福建分行等融資專項,有效解決重大基礎建設所需鉅額資金的來源籌措問題,從而有效確保重大建設專案的財務可持續性。 未來金廈大橋建成後,將有效促進金門與大陸東南沿海的貿易、旅遊、文化交流和經濟合作,兩地之間的便捷交通將有助於推動地區產業發展,提高商品和服務的流通效率,促使金門更好地融入大陸內循環經濟體,便於地區業者快速開拓大陸地區的廣大內需市場,善用並結合境外重大基礎建設,可有效解決金門島嶼市場淺碟與發展腹地不足問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效益的實現還需要政府和社會各方共同努力,以確保金廈融合的可持續發展和綜合利益的最大化。 顯而易見,透過金門與福建地區的各類交流合作,有助提升閩南地區及兩岸的整體社會穩定,進一步加強彼此間的互信互賴,有助於共同應對挑戰,推動共同發展,從而降低雙方不同體制間的政治、經濟及社會人文爭端衝突,在不斷的交流合作下可望有效降低政治敵意的惡意螺旋,最好的國防就是和平共處,最好的國安就是化解衝突的危機管理能力,是故本縣議會次級團體及地方耆老主張設立非軍事區,畢竟戰爭衝突最終只能是雙輸局面,極大的損耗政府財政,並將摧毀數十年來得之不易的經濟發展成果,讓國家陷入動盪不安的局面,試問戰爭軍管時期焉有自由及民主人權可言?正所謂「國之不存,民將焉附」,兩岸同胞血濃於水,同為中華民族兒女,豈能不慎之再慎?
-
觀光公車上路 烈嶼旅遊熱度再添火升溫
金門觀光公車「台灣好行金門大橋烈嶼線」即將於12月30日正式上路,這是縣車船管理處開闢的第7條觀光公車路線,對鄉親和自由行深度旅遊者,都是一個全新的便捷選擇。 金門觀光公車在2013年12月加入台灣好行,並更名為台灣好行金門線,原有A線-水頭翟山線、B線-古寧頭戰場線、C線-獅山民俗村線、D線-榕園太湖線、E線-風獅爺主題路線及F線-尋城趣文化小旅行等6條主題路線,各具人文、自然特色,吸引遊客選擇搭乘,特別是自由行慢遊、漫遊的觀光客對這些路線的覆蓋率和便捷性,更是讚不絕口。 在縣府連年用心規畫多項創新及便民措施,包括車內中英日韓語影音導覽系統、低地板油電之低碳及無障礙車隊、車上免費Wifi、線上訂位劃位系統(www.kinmendiway.com)及專屬Ci識別標誌之車體塗裝、站牌設計等,有效提高路線附加價值及旅客搭乘意願,建立更友善的交通旅遊服務下,已讓縣車船處連續9年在全國評比中拿到客運組第一名。 縣府近年推動「跳島旅遊」藍海之旅,小金門是金門本島往返「離島中離島」大膽的中途島,在金門開放觀光30年後,基本維持它神祕、純樸的面貌。島上潮間帶、溼地特有的貓公石、玄武岩地質景觀,總是讓慕名來訪的遊客流連忘返,當地著名小吃芋頭料理、蚵仔麵線、蚵嗲和美味竹葉貢糖,也讓遊客回味無窮。 近年來,烈嶼鄉先後任鄉長洪成發、洪若珊,在縣府、縣議會和鄉代會的全力支持下,在戰地遺跡、生態資源方面有更完整的運用和呈現,隨著九宮坑道、沙溪堡、麒麟山、文化館、地雷主題館、后麟步槍模擬射擊館和雙口海岸等景點的陸續開放,讓網友驚艷不已。島上美圖在網路大量流傳下,也讓這座曾經烽火淬煉的離島打開更大的知名度,因此在2019年入選交通部「經典小鎮」。 金門大橋在去年10月30日通車,至今年12月24日為止往來大、小車輛已有170萬7430輛次,單趟僅需5分鐘左右的便捷往返,大大改變烈嶼鄉的交通條件,也擔負起串連大、小金門觀光景點,形成更緊密觀光帶的鏈結作用。 做為台灣好行第70條路線的「金門大橋烈嶼線」在烈嶼鄉長期推動低碳島政策,營造友善公共運輸載具的條件下,未來將以無障礙中巴為營運主力,並規畫以郵輪式公車精緻團旅行方式,每班提供11名座位席及無障礙輪椅1席,配置解說員全程隨車導覽服務。目前規畫這條路線採每周六、日的上、下午各1班次,提供假日遊客更便捷的服務。 小金門的觀光潛力在金門大橋通車後全面爆發,這可從島上遊客穿梭來回,各地景點人氣旺盛,看到欣欣向榮的旅遊好風光,預期台灣好行新路線的啟動,又可帶來另一番的觀光活力,遠景相當讓人期待。
-
籲請重新檢視教育得失現況
報載:國內名校北一女區姓國文老師日前發言直陳,認為新課綱刪除顧炎武之「廉恥」一文,是「無恥」課綱,立馬教育主管部門出面說明教育部與新課綱從未廢棄「禮義廉恥」教育,高中選文仍有文章論及品德與修養。但是區老師再度批評,教育部所選之必讀古文十五篇,雖然課綱從來沒有說要刪掉什麼,可是這十五篇既是教育部選的必讀古文,書商要通過審核會揣摩上意,司馬昭之心人盡皆知,信息見諸報端,引起社會熱議,廣泛深入討論,顯示教育得失現況,猶待全面檢視精進。 眾所週知,教育乃百年樹人之大計,國力之泉源,立國之根本。對國家整體之發展居於首位,重中之重,要中之要,只許有得,不容有失,影響極其深遠。 謹以三十年前推動「教改」為例,原本是件好事,理應叫好叫座。所憾眾說紛紜,國內專家學者看法互異,見仁見智,莫衷一是,褒貶有之,迄今餘波盪漾,特別是伊始竟將國民義務教育中「公民生活與倫理道德」通識教育中心課綱予以打散,課目課程沒了,由各級學校隨機施教,原來「德、智、體、群、美」五育中心課綱順序倒置,德育退位,「智育」與「體育」變成主軸,乍看似是著眼於藉此增加競爭力,實則不然,就有教育人士直指,忽略公民「生活倫理與道德」教育,反將削弱競爭能量與量能,長期以觀,弊多於利,得不償失。何況「禮、義、廉、恥」四維乃是公民「生活倫理與道德」教育之基石,真正完整「生活倫理道德」教育重心,應是概括「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之八德教育,齊頭併進,缺一不可。試想如果一個人不忠不孝不仁不義能否實踐力行「禮義廉恥」真義不無疑問。再說品德與修養之養成,要自公托幼教階段開始著手,透過良師誘導示範,以身作則,諄諄教誨,使之養成日常生活與衛生整潔良好習慣,了解做人與做事之道理。有人說品德教育不是靠文言文,那是個人之見解。因而如何促使百年樹人大計深耕密植,發揮出極大化之核心教育價值,教育主管機關責無旁貸,應為而為。緣此,爭辯無益,口說不如行動,尤最忌存有意識形態,而使教育核心價值偏離常軌或變調走樣。 走出疫情,百「缺」待舉,缺電、缺蛋、缺工,缺少以公民「生活倫理道德」為中心之教育,被譏為「無德」、「失德」教育。看到北一女區姓老師批評108課綱是「無恥」課綱,終其目的是在去中國化,益覺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淵遠流長,代代相傳,彌足珍惜,「窮不能窮教育」萬變不如守住根本,可長可久。 回顧往昔,策勵將來。藉此籲請教育主管當局,除了挹注經費預算全面改善校園硬體設施,也希望權責部門能對教育環境及制度作出妥適之安排,更希望2024大選各組候選人諸君,皆用真心摯愛中華民國在臺灣興起,少些政治口水,多些有智慧、有遠見之政見,留給下一代之子子孫孫一個有愛心又有溫暖,教忠、教孝、有仁、有義,誠信不二,愛己及人,心平氣和,和氣致祥,知恥知病之純淨教育環境,作育英才,陶冶身心,變化氣質,蔚為國用,促使國家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康,走向世界,國運昌盛萬萬年,這才是教育最高理想目標。
-
健全國家財政是朝野共同責任
大選進入最後三周,中央選舉委員會將舉辦三場總統候選人、一場副總統候選人電視政見發表會,眾所矚目的首場總統候選人電視政見發表會,已於12月20日登場,後續二場將於下周登場。 總統大選決定國家未來發展方向,對全國人民的重要性無庸置疑,作為選民,我們著實認為四年一度的總統大選理應多舉辦政見發表,讓全民知悉未來國家領導人對國家大政方針的基本態度,依此而論,中選會僅安排三場總統候選人政見發表會、一場副總統候選人政見發表會,實屬偏低,建議修正《總統副總統選舉候選人電視政見發表會實施辦法》,適度增加政見發表會或辯論場次,讓總統大選回歸國政主軸。 我國的選舉制度幾經變革,分成中央與地方兩種層級,選舉種類共有11種,形成中央公職人員(正副總統、立法委員)、地方公職人員(縣市長等)任期各四年的兩種選舉制度,其中,自屬正副總統選舉最為關鍵。 以總統大選的重要性,各候選人陣營要提出的政見,肯定不是造橋鋪路這等層次的事,而是國防、外交、兩岸關係以及國家大政方針等重要國政。本報於12月10日曾呼籲「大選應聚焦國家退休制度」,吾人以為,國家財政制度能否健全永續,同樣應該成為各陣營辯論重點,甚至應該成為輿論檢驗國家領導人與朝野主要政黨的重要指標,我們以為,為使國家永續發展,確保全體國民福祉,政府施政應開源節流、量入為出,如何健全國家財政應成為朝野共同努力目標,茲建議如下: 一、嚴守國家財政紀律:日前各陣營針對國家財政紀律展開激烈攻防,針對政府大幅增加特別預算額度,是否因此債留子孫等,財政部回應指出,政府施政具延續性,計畫執行所帶來的效益亦將由後代子孫共享,舉債均受公共債務法債限管控,不是債留子孫,是建設留子孫。財政部並強調,中央政府債務比率已自2016年的33.0%降至2023年11月底的27.2%,尚具財政韌性支應緊急重大政事所需。 不過,根據財政部國庫署最近公布的統計資料,截至112年12月15日止,中央政府1年以上債務未償餘額計新臺幣5兆8,188億元,未滿1年債務未償餘額300億元;平均每人負擔債務25萬元;從2018年開始,國債鐘持續呈現上升的趨勢,2018年底每人負債是22.7萬元;2020年底跳升到23.8萬,2022年再到24.7萬,乃至目前的25萬,5年來每個國人的負債還是增加了2.3萬元,值得密切關注。 二、檢討財政收支劃分:我國各級政府財政收支之劃分,調劑及分類,依《財政收支劃分法》相關規定辦理,惟當前地方財政因面臨自有財源偏低、支出結構僵化與債務負擔沉重等問題,致影響地方施政之推動,各縣市政府均要求中央充裕自治財源,以解決縣市財政結構問題。此外,現行《財劃法》有關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制度之分配比例,也每每成為地方政府爭執焦點,如何與時俱進適時調整,兼顧公平與效能,也亟待朝野尋求共識。 財政為庶政之母,缺乏健全的財政作為後盾,無論中央或地方政府,都難以開展有效的施政作為,《財劃法》自民國88年修正迄今,已有25年未曾調整,行政院雖曾多次提出修正草案」送請立法院審議,惟均未獲通過,大選結果不日即可揭曉,但如何健全國家財政,則是不分朝野的共同責任。
-
從金門經國紀念館談起
放在全球史的視角,冷戰到後冷戰的政經社會轉型,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項工程就是轉型正義。這是從威權體制到民主自由的一種反省的能力,也是避免重蹈歷史覆轍的機制。然而,轉型正義不是單一價值的再灌輸,更非粗暴的政治鬥爭。對於蔣經國先生的歷史記憶,放在金門的脈絡下,顯得不是簡化版的轉型正義所能清算的。 「金門不祇是地理上的名稱,而是政治上的名稱(象徵民族的氣魄、革命的精神)。金門不祇是今日的名稱,而是歷史上的名稱(在今天要創造的勢,在歷史上要留下光榮的記載)。」 上述文字是蔣經國1965年以國防部長身分寫下的一段話。他強調金門在民族、國家的象徵意義。根據江柏煒教授在國史館刊行的〈記憶政治:蔣經國及金馬地方社會〉論文提到:在兩岸對峙初期,蔣經國多次以不同的軍政身分(總政治部主任、國防會議副秘書長、國防部副部長、部長、行政院副院長、院長與總統)視察地方,特別是1949年的古寧頭戰役、1958年的八二三砲戰期間,飛至金門鼓舞前線軍民士氣。資料顯示,蔣經國巡視「金門前後123次、停留352天」;馬祖列島則有38次之多。蔣經國刻意塑造親民形象,雖與今日民主社會的政治人物多數出自草根的在地性仍有差距,但放在當時的時空背景,已經和昔日高高在上的領導人有很大的差別。 這就是為什麼1988年蔣經國辭世後,1989年金門的「經國紀念館」、1994年馬祖的「經國紀念堂」分別落成,藉此追思蔣經國功績之原因。在中華民國臺灣以蔣經國為主題的紀念館。這是國內最早建成的關於蔣經國先生的紀念館,2012年桃園才將原大溪遊客中心改建為經國紀念館。 金門的經國紀念館坐落於島嶼中部的青山坪、近雙乳山的中山紀念林內。中山紀念林又稱中山育樂中心,這是1965年為了紀念國父孫中山百年誕辰而闢建的。蔣經國先生並於1967年指示全體軍民立碑紀念。1980年蔣經國進一步指示開闢森林遊樂區,於1983年完成。中山紀念林內,栽種琉球松、龍柏、木麻黃等樹,蒼茂成林,步道穿梭,景緻優美,迄今仍是金門居民散步的好去處。蔣經國逝世,地方人士隨即建議籌建紀念館,以表追思。時任金門防衛部司令官的黃幸強上將勘察基地後,決定建紀念館於中山紀念林內,建築工程自1988年4月開始,當年年底完成,並於蔣經國逝世周年紀念日舉行揭幕。 1995年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成立,中山紀念林、經國紀念館一併改由國家公園經營。2007年,因建築外觀有所修繕,內部也重新規劃設計,2008年竣工。展示內容改變原先憑弔的基調,強化「經國先生與金門的建設」、「經國先生關懷民眾」、「經國先生與戰地金門」等主題,敘事上鋪陳蔣經國關懷地方百姓,對民生建設重視,並於戰爭期間蒞金鼓舞官兵士氣、生死與共的事蹟。 在金馬,一直到今日,蔣經國仍經常被重新記憶。例如2020年11月,楊清國校長在《金門日報》文章:「瞻仰『經國先生紀念館』,使我深深地認同經國先生所覺察到的『心靈的交往並未休止』。他確實仍舊和我們在一起。」通過不同於臺灣本島的集體記憶的書寫及再現,是金馬社會在後戰地時期的轉型中一個鮮明的特徵。記憶蔣經國,是記憶政治的具體實踐。經國紀念館,經過金門國家公園將展示論述「在地化」之後,已經不能視為威權象徵,而是連結金門戰地歷史的重要見證,能為臺灣社會轉型正義的多元思考提供貢獻,不是去之而後快的場域。 當然,這樣的分析也希望再次提醒當前金門戰地空間資源保存作法的盲點:重視硬體構造物的修復而缺乏人物、故事、史實等再現展演。戰役史蹟的保存維護不是常規的古蹟修復,它需要更多歷史的視角、更深刻的論述、充分的社會參與、高明的活化利用方案,才能成為當代社會共享的價值。否則,花了大錢修出仿作的、嶄新的「假古蹟」,這並非歷史保存的真正目的。
-
擔當金門發展引擎 金酒公司責無旁貸
由12月7日金門日報登載的「議會審議113年度總預算案暨附屬單位預算及綜計表第三讀會決議文」可以看出在第二次定期會期間,議員們對縣府各單位編列預算把關的用心。 僅就和金酒預算相關的有以下數項:(一)金門酒廠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所編列的預算收入,由原來的120億,被要求調升10億,改列為130億元。(二)行銷費用被刪減980萬,變為2億6千萬。(三)原定捐助胡璉基金會的1千萬被全數刪除。(四) 金酒(廈門)貿易公司的行銷費用被刪減約1千3百萬,保留1億元。(五)金酒公司的支出預算(約119億),被凍結30%(約36億),俟金門縣政府針對縣長三項承諾(協助青年跨海創業、縣庫回歸100億元、金門菸酒牌提升收益每年3萬元)擬定辦法後自行解凍。 上列關於金酒收入調升10億,大抵符合55歲至64歲三節慰助金改發感恩酒的收入比例,金酒這一部份業績實際由縣府編列預算支付,故調升實屬應當。而原定捐助胡璉基金會的一千萬全數被刪,雖有遺憾,但幸運的是該基金已有過去歷年提撥積累,故會務基本運作應無大礙,在縣府財政較為拮据的大背景下,也是可以理解。另有關金酒總公司與廈門子公司的行銷預算被部分刪減調整,更是歷來的慣例。 比較特殊的是金酒年度支出預算約有三分之一暫被凍結,需待縣府就縣長的三項承諾擬定辦法後方能自行解凍使用。部分預算被暫時凍結,單純從金酒公司角度看,或有被殃及池魚的無辜感。然細究這三項政見,確實也只有藉助金酒的產銷體系(平台),方有落實可能。而金酒全體成員,也應有責無旁貸的擔當與認知。畢竟公司營收有半數以上來自地區批售商、三節家配及縣民配售酒之貢獻所得。可以說,金酒是依託全體縣民而生存發展,這也註定金酒必須肩負更多企業責任。 首先,菸酒牌利潤大幅縮水的根本原因,是金酒市場通路並未真正打開,尤其在大陸市場耕耘多年卻成效有限;過多依賴台灣兩大代理商,及金門本地三節與各種配售酒,地區酒商及縣民超負荷囤積酒,不僅造成資金積壓,也使各種酒款在有限通路內互相排擠。而代理商大量庫存,盤商自然賣不動,菸酒牌利潤下滑也就不足為奇。 其次,在縣庫回歸百億方面;縣府已經全面審視各大型建設案優先順序,大力爭取中央補助;縮減及調整組織人力資源(包含金酒也被要求精簡行政架構與管理人力),但各種「節流」手段,都不如全面「開源」來得有效且實際;而能夠挹注縣庫回歸百億的最大支柱,當然是金酒必須在大陸或海外市場佈局成功。 而有關「協助青年跨海創業」,表面看,似乎應該是「工策會」、建設處出面整合或協助縣府二級事業單位(農林漁牧水產陶瓷等)牽線搭橋,再引導並協助地區廠商或青年跨海就業、創業。實際上,就平台能量及有效性而言,利用金酒廈門子公司貿易屬性,藉拓展大陸通路之便,整合地區各項特產廠商,再鼓勵地區青年跨海拓點,縣府則作為協助法律與融資貸款後盾。 總之,金酒產品除了在口味調配上多加嘗試外,在概念上突破創新(而非只是更換標籤)以做為行銷賣點,也利於不同通路區隔,避免自相混戰。同時,金酒高層在大陸市場應該有更大的布局與作為;對於扮演金門發展火車頭的角色,也應該義無反顧的承擔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