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加強改制大學願景說帖﹐爭取鄉親及府會預算支持
金門技術學院升格為金門大學,這是全體金門鄉親所樂見的。只是,在寄望社會及府會預算支持之餘,校方不妨加強對鄉親的說帖、行銷,讓大家明白升格後的遠景、對金門的整體效益,相信對於獲得支持,一定大有助益。 據悉,國立金門技術學院改名國立金門大學的升格改制案,在全體金門海內外鄉親的一致企盼與團結爭取,以及金技院全體師生兩年來的努力,三月底教育部複審會議後,答案結果就會揭曉,目前金技院對改大是否成功雖抱持「審慎樂觀」態度,但部分改大審查委員所擔心該校校務發展擁有長期穩定財務來源,能否依時間表完成改大計劃書的承諾,對縣府支援該校財務計畫能否到位仍有疑慮。 關於這點,校方在爭取府會預算支持時,也應設法讓全體鄉親瞭解,為爭取改制,學校的長期整體財源規劃為何?縣府負擔的經費比重情形?有無其他開闢校務發展財源的備案? 除了仰賴縣府、金酒的財政奧援外,金門技術學院也應多方開拓財源,證明除了地方政府的建校基金補助外,還有社會募款的能力,以去除改大審查委員對該校校務發展是否擁有長期穩定財務來源的疑慮。 在募款方面,金技院爭取到著名金門的馬來西亞僑領楊忠禮博士,支持金門故里有一所真正的大學,具體簽名致函金技院,願意在學校改名大學後每年捐贈該校三名講座教授,年薪達十萬美金,是台灣一般國立大學教授薪資的三倍,成效值得肯定,希望再接再厲,以厚實學校財源。 其次,學校也應將教學品質提昇計畫、教職員進用補充及人力財源規劃等相關資訊,製成說帖,讓大家瞭解到校方確實已準備好升格的實力,真真切切看到改制大學後的願景,形成社會支持的共識,這樣,在爭取府會預算支持時,可望能事半功倍,畢竟,府會的決定關鍵,還是要繫乎民意的態度歸趨。 此外,金門技術學院改制為大學後,科系、學生人數的增加情形如何?教育部補助經費是否因此大增?教職員人數能否因改制獲得擴編,以減輕目前人力不足的現象,讓教授有更充裕的時間、財力進行學術研究,提昇本職學能?這些都是學校可以再向社會大眾進行說明的,相信透過說明,證明改制後確實是大利多,這樣一定可以爭取到更多的鄉親支持。 金門能有一所大學,是全體鄉親的殷盼,金門技術學院全體師生為爭取學校改制大學,所做的付出與努力,鄉親有目共睹,但是,在爭取改制時,也不必太過委屈,該是中央教育部應負擔的責任、補助,就應力爭由中央負擔,而不應由地方政府買單,以免中央卸責,畢竟,地方財政越趨拮据,是可見的趨勢。改制大學不應只是目的,期盼升格大學後,能真正促進教學品質提昇,營造學生更優質的學習空間;真正提供教職員更好的教學、研究環境,讓教授更有時間精進所學;充份配合地區發展,完善教學內涵,扮演經濟發展、文化傳承的推手,這樣,才不枉千辛萬苦、爭取由學院改制為大學。
-
愛護金門更應愛護金酒
李沃士縣長曾於九十九年度農民節慶祝大會上公開表示:在縣議會之督促下,不管任何改變,縣政府絕對會保障農友之權益,福利也絕對不會打折扣,也且一定全力來照顧農友。消息見報,口耳相傳,聽在鄉親耳裡,不打折扣,如同掛保證,鄉親咸表振奮。 無可諱言,金門社會福利一級棒,獨佔鰲頭,領先全國,羨煞其他縣市,因而享有「福利縣、快樂島」之美譽。飲水思源,凡此不是憑空而來,誠然得之不易,務必相互勉勵珍惜。 提起「福利」二字,如果就字解義,「福」者,左邊有「衣」,右邊有「田」,既有衣服可穿保暖,又有田園可以耕作,一年四季,養家活口,無虞匱乏,其樂融融,是福氣也。而「利」者也,左邊有「禾」,右邊「刨刀」,「禾」指稻、麥之類,成熟割取曬乾,顆粒即可作為三餐主食,加工轉賣兌現,除供日常不時之需,也可儲蓄生息從事公益,既利己,也可利人。惟粒粒皆辛苦,應思唯有耕耘,才有收穫之道理真諦,益覺難能可貴。 緣此,政府舉辦「社會福利」,旨在造福大眾,藏利於民。諸如地區民眾種植高粱,政府予以保價收購,又是釀酒主材,產品利潤可觀,如此良性循環,不惟縣庫不虛,農民受益增加,公私蒙受其利。 又如李沃士縣長所說,「福利」兩字,意涵清楚,需要大家不斷打拚,才能長長久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苟能體認及此,社會福利制度,更具實質意義。 眾所週知,地區社會福利財源,來自「金門酒品實業有限公司」。正因金酒產品,馳名國際,面對全球自由經濟市場劇烈競爭,業績仍能直線上昇,去年營業總收入突破新台幣百億大關,稅後盈餘金額多達數十億元之鉅,將之用以捐贈縣政,挹注推動地方建設暨社會福利事業之需,因而「金酒」之興衰,與地區整體經濟發展息息相關,需要金門鄉親共同愛護與支持鼓勵。 報載:甫經辭卸金酒公司總經理職務的王毅民先生,頃應台灣菸酒有限公司,聘為有給職高級顧問。消息不脛而走,立即成為地區熱門關切話題,惟恐因而發生商業機密外洩,金酒營運受到傷害,引起李沃士縣長高度重親,金酒公司董事長李清正,立即對此作出嚴正回應,同時表明依法處理態度,加強多項防杜措施。王君隨後藉由報章表達一段「從金酒到台酒」心路歷程,至此不妨信其所言為真,愛金門也愛金酒,曾經在金有過貢獻,不致自毀名節前功。反之,則其必需接受社會大眾嚴苛檢視,到時如果誠信出現問題,衍生出來一切後果,自應由其自己概括承受。 畢竟,事關金酒前途,未雨綢繆,誠屬必要,特再提供淺見如下,俾供主管機關參考: 一、金酒公司,忝為地區最具規模公營事業機構,員工逾千,隸屬縣政府指揮督導,一切重大計劃投資或年度經費預算,均需逕送縣議會審查認可通過,依照雙軌制度分層負責精神,金酒公司內部組長以上人事任免,均需報請縣府核定,此次顧慮商業機密外洩,就事論事,主動依據中央相關法令規範,迅速要求所屬主要幹部,限期完成切結或保證書簽署,同時訂定「競業條款」,期以確保公司權益,處置得宜,堪稱明快,值得肯定。 二、金酒公司,盛名「金雞母」。為金門創造鉅額財富,而也引進大量人潮,隨著兩岸「三通」政策開放,以迄於今,設籍人口已逾十萬之眾,相若於軍管時期十萬大軍,可見慕名地區「社會福利」優渥,紛將戶籍遷入者,相對有增無減。 因而,為期金酒公司永續經營,立於永久不墜之地,必須持續加強內部控管措施,一切作業尤須力求健全完整。而在安定人事方面,期待做到「專業」不可少,「敬業」不嫌多,「專家」固重要,「鑽家」也需要,興利除弊,共同朝向理想目標邁進。 三、有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知所警惕,即是負責。經一事,長一智,惟今之計,如何不讓舊事重演,切實做好防護工作,此乃當務之急。 四、再者,值此金酒公司全面改組伊始,新人新政,面臨挑戰,團隊要有充分準備,整裝齊步出發,俾期更上層樓。而也在此呼籲,大家受領「福利」,應該心懷感恩。更應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為「建設金門,福利鄉親」政策而努力,唯有如此,金門才有「穩健、發展、光明」之未來。
-
金門爭取改名大學的臨門一腳
今年是金門發展的關鍵年,有「兩大」建設與成果即將實現,一是金門大學,二是金門大橋。日前行政院院會已通過金門大橋興建工程案,唯一「與國同壽」的金門,配合建國百年盛典,這項大橋的興建,是對金門過去捍衛中華民國犧牲奉獻的肯定,也是揭開金門繁榮和平時代的歷史大門。 另一項重大盛事,就是國立金門技術學院改名國立金門大學的升格改制案,在全體金門海內外鄉親的一致企盼與團結爭取,以及金技院全體師生兩年來的努力,三月底教育部複審會議後,答案結果就會揭曉,目前金技院對改大是否成功雖抱持「審慎樂觀」態度,但部分改大審查委員所擔心該校校務發展擁有長期穩定財務來源,能否依時間表完成改大計劃書的承諾,對縣府支援該校財務計畫能否到位仍有疑慮之際,縣政府與縣議會應考慮在此關鍵時刻,給予該校關鍵協助,發揮臨門一腳之功。 例如,為支援金技院改大成功,縣議會去年通過協助該校改名大學三億卓越計畫,金技院配合改大作業也提出計畫申請書,目前送議會審查中,但逢去年三合一改選,使得改大三億卓越計畫,一直只聞樓梯響,卻不見議會以具體議程時間表召開會議進行審議,相對地,金技院也應更積極地在新一屆議會開議後,向議員們積極說明,列入優先預算案,相信全體議員也會與全體金門人站在一起,共同努力,催生屬於金門的大學。 新任縣長李沃士曾全程出席教育部來金技院改大實地訪視會議,不但發言全力支持金技院改名大學,也承諾只要議會同意,縣府願意繼續加碼三億元建校基金,透過爭取金門大學來完成全體金門鄉親心願並繁榮地方,李縣長積極協力讓改名升格猶如注入一劑強心針。另外金酒公司為強化公司績效與市場行銷能量,也將積極與金技院產學合作,日前雙方已簽署合作意向書,一方面結合學術機構提高金酒公司的研發與行銷能力,另方面展現保證未來的金門大學有更大的揮灑空間,力助改名大學成功。 著名金門的馬來西亞僑領楊忠禮博士,為對金門故里有一所真正的大學,日前更以具體簽名書函致金技院,願意在學校改名大學後每年捐贈該校三名講座教授,年薪十萬美金,這是台灣一般國立大學教授薪資的三倍,其他重要僑領也正在積極尋找適合方式來協助金技院改名成功。 兩岸都在拚發展,金門不能再落後,應集中資源,匯聚智慧,同心協力,就在今年務必爭取「大橋」、「大學」成功,金門若能在「兩大」加持下,這將是金門一甲子以來最幸運的一年,也是建國百年來最佳的紀念,更重要的是,這是未來金門競爭力的來源,此時此刻正是我們再投入心力,發揮臨門一腳的關鍵時刻。
-
土地重劃金門刻不容緩
隨著政治環境的變遷,金門已由軍事重地轉型為經貿觀光要地。面對此一重大改變,我們以為,以金門地理客觀環境,不管是朝家庭休閒觀光業發展,或向經貿特區前進,或僑鄉閩南文化邁進,首先是必須以革命方式,重新規劃金門新縣土。諸如以大格局將金門規劃成行政區、經貿區、文化觀光區三地帶,應是較能符合金門未來發展之所需,但不管時代如何變遷,計畫如何周全,其最重要,也是最基礎之工程,當在於土地重劃! 之前本報即基於遠見之觀點,曾大力呼籲:以大格局土地重劃金門!因為誠如德川家康建設新都時所說的:「土地重劃是規劃城市的第一步!」事實上,我們盱衡全世界各大、小城市之建設,其最基本之工程即是土地重劃,也就是說,一個沒有土地重劃的城市、市鎮,則幾乎是與「未開發」劃上等號的。若照此論點言,則金門就是處於未開發之城市,易言之,之前各種美麗之建設口號;各種迷人之告示,其實就學理與實務言,均只是一場空泛的口號而已。其道理就好比一個尚未清潔理淨的人,卻號稱已完成彩妝的人一樣不可思議。因此,在此新人新政歷史時刻,我們基於媒體之責,願重新呼籲:土地重劃金門刻不容緩! 何以我們會如此重視金門之土地重劃,且與金門未來各項工程劃上等號呢?因為土地重劃之首要目的,就是為了達到土地使用之經濟、便利與合適,而將一特定地區內各宗土地之地界重新整理,並改善有關之公共設施,再將土地重行分配予土地所有權人的過程。所以土地重劃之意義是基於公平之原則,改善土地之利用。諸如在農地重劃上,係將不合經濟利用的農地加以重新整理,予以交換分合,區劃整理成一定標準坵塊,並同時配合興修水利,整理改良灌溉排水、配置農水路,使每一坵塊農地均能直接臨路、直接灌溉及直接排水,以改善生產環境,擴大農場規模,增進農地利用的一種綜合性土地改良措施。 而在市地重劃上,則是著眼於依照都市計畫規劃,將畸零細碎不整之土地,加以重新整理、交換分合,並興建公共設施,使成為大小適宜、形狀方整,各宗土地均直接臨路,且立即可供建築使用,然後按原有位次分配予原土地所有權人。所以是一種有效促進土地經濟使用,與健全都市發展的綜合性土地改良工程。易言之,土地重劃之意義,不管其方式如何,均可達到土地再利用與窳陋舊市區的更新,因此,一些先進國家莫不以土地重劃為都市計畫之先鋒。 一個現代化的城市,應站在人文與科技的理念來規劃!就此而言,我們以為當事者是否思考在土地重劃時,能否禮聘國際大師規劃金門成為一個願景城市:建築以外之公共空間、空地皆應以森林公園之意象規劃之;所有建物皆應以工藝美學、舒適之現代化機能設計之;而建物內之公共設施、空間,則以「園冶」之美學意象來設計。使整個金門島,除美學工藝之建築、林蔭大道、農田外,所見皆是蒼翠濃密、花卉鮮豔之景點。然而此願景皆立基於土地重劃上!
-
藝術造鎮﹐用愛心美化家園
一甲子以來,金門由童山濯濯到綠意盎然,成為千百年歷史精彩妝點,道出大自然浩瀚力量環繞下,本就事在人為,祇要有心,必達人定勝天標的。金門矢志成為人文薈萃的島嶼,始終以昔日豐富文化底蘊自傲,然而藝術涵養仍為文化重要成份,欣逢庚寅年美術節,我們期待著藝術紮根,貼近民心,大家同心再造現代人文島鄉。 金門先民由漳泉各地遷移浯島,擇良地而居,匯聚人氣的生活空間逐漸形成聚落,樸拙典雅而自然天成,羊腸小徑穿梭其間,花草樹木佈滿各地,再襯托著溫馨的人情味,即是幸福島嶼的芻型。斯時,不論是地上景物,或是庶民生活,都是如此師法自然而不做作,讓浯島處處呈現著古樸之美,進而孕育著溫柔敦厚的島嶼人文。 隨著全球經濟快速發展,加上數位科技突飛猛進,人類生活型態急促轉變,周遭環境更替頻繁,面對著鉅量變數,各國(地)政府相繼擺盪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有些不知所措。解嚴後,金門全心邁向現代化發展,處處可見大型建設,水泥叢林突兀當道,聚落間綠意相繼消逝,路邊花草逐漸失去蹤影,百姓在迎接新生活之餘,同時也緬懷著昔日生活情趣。 文化即是生活,普羅大眾都是文化主角,並非限定於公部門或專指少數人而言,人人都當為家園付出心力,是項權利,也是義務。金門鄉親遍佈海內外,大家都非常關懷這塊養育先民與眾生的母親島,同時也有不少人付出行動,以各種方式展現出對這塊土地的疼愛,從事環保維護,投入家園綠化,營造書香園地…等等,都讓故園耳目一新。 在地的官,常常吸引著眾多藝術家蒞金彩繪揮灑,總是羡煞地區熱愛藝術的民眾;金門植樹運動,已演變成當下全民綠化運動,目前,金門的植樹成效有目共睹,小小創舉,也讓眾人得以庇蔭乘涼。結合這兩項創舉,加上社區營造的精神,在地方既有基層建設下,全民共同投入藝術造鎮的夢想裡,不也是另一個創意的開始? 在地的自然村,或是新興社區,我們仍可站在藝術視野角度,重新加以規劃營造,進行中可借助專業的協助,卻不要過份迷戀專家的能力,全民熱誠參與和用心投入則為成敗關鍵,若能匯聚鄉親力量,每個聚落社區都形成一個和樂家族,將植物園的美麗,複製到我們的家園裡,創造出亮麗庭園景觀,營造成甜蜜田園生活,讓水泥叢林隱匿在彩妝的背後,不也是兩全其美。 金門濃郁的人情味雖然漸漸淡薄,但卻不吝於將美好機會拱手讓人,十八個碉堡藝術館即是一個顯然例子。「藝術造鎮,甜蜜家園」是每一位鄉親心中的美麗大事,萬萬不能再度推託讓人,這是歷史的共業,也是全體金門百姓的重責大任。「關懷金門,人人有責」,不論是否為菁英份子,都是打造經典金門的作手。這個默默的美術節,是個美麗的開始,且讓我們打造藝術家園的夢想起飛,讓世人遇見一個充滿創意的人文島鄉。
-
凝聚力團結力行動力
──金門縣議會組團拜會立法院尋求支持建橋漂亮出擊 一座「金門大橋」,不僅拉近金、烈之間的空間距離,也溝通了金台兩地的情感距離。金門縣議會組團出訪,漂亮一擊寫下美好新頁。 三月一日,第五屆金門縣議會在議員宣誓就職中產生,十九席議員,王再生、許建中分別當選正、副議長,新議會甫成軍,議長王再生在內部調整人事,凝聚共識後,也立即帶領議員走出議會,四處下鄉了解民情,聽取民意;更跨出金門,十一位議員,連同行政人員,一行二十四人,開抵台灣進行訪問交流,此行的最大重點,是針對「金門大橋」興建過程可能引發的問題,向外界提出對話、溝通、釋疑;另外,也在台灣之旅中拜訪同鄉會,搭起溝通鄉心、鄉情的橋樑。 縣議長王再生率領歐陽儀雄、王碧珍、許玉昭、許燕道、林孫全、唐麗輝、林金量,李麗貌、蔡水游、楊應雄等議員,以及議會秘書長許丕贊,機要秘書陳玉珍、秘書陳勵志、議事主任呂清富、會計室主任洪天然等行政人員,一行二十四人,於三月十八日組團赴台展開四天三夜的訪問。拜會、交流的行程中,有塯公水利會、基隆市議會、基隆市政府、金酒公司台北市營業處、立法院、台北縣議會及台北縣金門同鄉會等政府行政單位、民意機關與地方社團。 第五屆金門縣議會成立不到一個月,新議長甫產生,能快速召集到十一位議員,就當下公共議題、鄉親切身事務展開出訪任務,這是一次可貴的紀錄,顯現了新議會內部已取得了高凝聚力、團結力、行動力。再是,以一座「金門大橋」編列預算興建可能衍生的問題,做為拜訪立法院溝通、對話的出訪重點,並獲得立法院長王金平接見及多位立委的充份理解、支持,讓議會的出訪,也有了更實質的意義。 橫跨金烈水域間的「金門大橋」興建計畫,自一九九二年金馬解嚴後,從地方到中央,形成拉鋸戰的推動案,每逢大選時「浮出」、選後「沉下」,浮浮沉沉十多年,而被民間譏為「政治浮橋」。馬政府成立後,開始正視「金門大橋」的存在,二○一○年二月,行政院院會通過編列五十七億元建橋預算,將交付立法院審查,其中有三分之一經費由金門地方政府自籌。看似已定案的「金門大橋」,消息一出,反對雜音亦起,有從人口數、經濟面效益,也有從「為金廈大橋鋪路」等「傾中」政治面而持反對意見者,忽略了這座橋涵蓋的醫療、觀光等內涵,以及強力建設發展、刺激改變金門經濟體質的誘因。一旦因不理解金門的建設需要、不能認知金門人的長期犧牲付出,致部份反對輿情產生的「金門大橋」負面聲音擴大,難保預算送立法院審查時不會遭到杯葛、阻撓。 當今,「金門大橋」建設計畫能否順利推展就卡在立法院預算審查這一關。立法院內不同黨派的立委們,成了必須遊說、溝通、尋求支持的重要角色。身為金門最高民意代表的縣議會,十九席中,有十一席由議長王再生組團前進立法院拜會院長王金平及立委們,地方與中央民意機構坦誠交流、對話,充份反映民情,也就外界的質疑一一作解釋、說明。 讓「金門大橋」反對興建的聲音降到最低、預算在立法院安全過關,也爭取旅台鄉親的推動建橋共識,我們必須肯定第五屆金門縣議會成立來首度出訪的漂亮一擊,也透過一座橋,發揮了金門民意的凝聚力、團結力、行動力。
-
金門土地飆漲現象的省察
報載,國內都會區房價居高不下,相較之下,離島土地低度開發,引發立委不滿,因此提案修改「離島建設條例」,要求放寬買賣,不受都市計畫法令規定;但也有立委認為像金門稅收比本島部份縣市高,反而應該減少補助。而近日台灣某大報亦指出,土地飆漲風吹到金門,財團、投機客匯集到金門買地「養地」,據金門縣地政局統計,去年金門土地交易面積,有四分之一被台灣人買走,金門土地漲幅現已高達兩倍,而農地的飆漲更是「畸型」,以前一塊一千平方公尺的農地一、兩百萬元,現在飆到四、五百萬元,許多賣家還惜售,擺明了許多投資客在金門買地都放著「養地」,帶動金門土地的飆漲。 金門現正處發展中的瓶頸;擺在眼前的事實是,土地開發密度過低,滾動不了內需經濟,致使所有的瑰麗願景都淪為紙上談兵;而潛在的危機卻是,財團、投機客正大肆在金門圈地、養地,助長了新一波的房地價的漲幅。就如許多鄉親所喟嘆的:金門明明賺吃不容易,那麼高的房價實在沒什麼道理。 事實上,「高房價」已經是全球各國的共通問題。理論上,高房價地區皆有一個共通特性:人多。人口越多的地方,就越能帶動該地的房價,像日本、香港這些人口超密集的地區的精華地段,每坪單價從台幣二、三百萬元起跳,以這樣的水準來看,金門的房地價還算是便宜的了,但金門顯然缺乏高房價的特徵│人多。就實務而言,金門房地供需的失衡只源於人為的預期及炒作,而這樣的情況,並不利於金門的永續發展,抑或我們將可斷言:金門的未來,可能壟斷在投資客的手裡,因為手裡沒有籌碼,未來可能連發言權都沒有! 如何遏抑人為的炒作?以現行法令,似乎無法可管。房價問題的根源,既然來自於少數人的屯積,那麼要解決問題,就必然要對症下藥,才會藥到病除。就如行政院吳敦義院長先前提出的,「限期開發,否則要收回。」但這也僅限於國有地買賣,在私經濟的領域裡,似乎很難用法律做出限制。但就在吳敦義院長下令國產局停賣台北市菁華區土地的同時,就有學者提出,據平均地權條例第三條、第二十六條規定,未依法建築使用,或其地上建築物價值不及所占基地申報地價百分之十,地方政府可劃定區域限期重建、改建。意即,政府有權力對空地限期開發,直轄市在二年內、一般縣市在三年內要開發,如果地面的建築物低於土地申報地價的百分之五十,地方政府可徵收空地稅,或「照價收買」。基此,對於地價失控的現象,並非無法可管,只是政府願不願意用此「重典」。 目前金門地價的飆漲狀況,或正符合了「既期侍,又怕受傷害」的心理,許多人看好金門的未來,投資金門,自然是件好事;但若完全不予管控,以後的惡果,自然得由我們自己承受。 總之,現階段金門的建設與進步可以奠基於因勢利導、大勢所趨,卻不能不慎重面對土地飆漲現象下的危機與影響。在我們指望完成金門諸多瑰麗願景的當下,必須清楚的知道:腳下的土地正產生著根本質素的變化,而恰如其分的掌握這股脈動,圖謀極大化的公共利益發展,正考驗著我們的智慧!
-
考績問題﹐關鍵在執行力不在制度
馬政府正計畫對公務人員考績進行革新,增加考列丙等的比例,以淘汰不適任的公務人員,計畫一披露,社會便吵得沸沸揚揚。此一構想,美則美矣,但如果原有的考績制度都無法真正落實、執行,原有的考績弊病無法先革除,就又擬訂新辦法制度,想要藉此汰劣存優,實在有些緣木求魚。 現有的考績制度其實已算周全,問題在於無法執行貫徹,導致衍生種種弊病。 弊病有那些?考績照輪、不問成效,是主要弊病。目前考績辦法中,規定各單位每年至少要有百分之二十五的人數比例考列乙等,考列甲等的人數不能超過百分之七十五。各單位為以和為貴、息事寧人,大都採鄉愿作法,不問同仁的表現績效如何,乙等照輪,結果,認真的與混水摸魚的公務人員,考績待遇相同,根本無法達到獎優懲劣的目標。這種考績照輪的作法,在各單位中,習以為常,如果有公務人員不認同,提出異議,反而會被單位人員視為搗蛋份子、計較份子。 考績照輪,其害深矣,之所以會造成這樣的狀況,單位主官沒有魄力,怕得罪人、太過鄉愿是主因,結果犧牲了認真的同仁,便宜了那些打混的人員,更糟蹋了考績制度的立法本意。 媒體時有報導,有的單位,員工上班時間,蹺班買菜、洗衣、煮飯、辦私事,遇到工作東推西推,這種打混摸魚的公務人員,考績早該被評為乙等或丙等,卻因為單位主官的鄉愿、考評會的縱容,讓他們得以在考績照輪的保護大傘下,得過且過。 在這種不合理的措施下,有誰還會願意扮演好公僕責任?誰還會認真工作?也難怪許多單位,常會發生工作推、拖的情況。因為考績照輪,表現好和表現不好,根本沒差別,因此,真正要汰劣存優,單位主官應先發揮魄力,革除現存考績照輪的不合理現象! 其次,現存的考績作法,還有一項積非成是的現象,那就是新到任的職員,不論表現如何優秀,第一年一定優先被考列乙等,這也是相當不合理的作法,事實上,考績應以當年度的表現為評定標準,而不應以新任或資深為依據,否則反正有新任職員墊底,資深職員倚老賣老不做事,又能奈他何? 當然,也有部分單位主官管能夠充份發揮考績制度精神,即便是新進人員,只要表現可圈可點,仍會優先考列甲等,資深員工,如果不認真做事,照樣賞「乙」吃,只是,這樣的主官管畢竟不是多數,許多單位新進員工,不論表現如何出色,大都難逃被單位考評會評列為乙等的命運。 在此,我們應鼓勵各單位員工,對於不合理的考績,提出異議,只有在不斷爭取、爭辯中,考績的最初始精神,才有可能顯現。 以上這些,都是現存考績制度,在單位鄉愿氣息下,衍生的不正常作法,而且,正年復一年,侵蝕著考績制度原始的立法美意。 大部分認真的公務人員,並不反對一定比例考列丙等的淘汰制度,他們擔心的是,考績措施不客觀,主官又鄉愿,不能將考績法精神確實執行,最後受害的可能又是他們這些沒背景、苦幹實幹的菜鳥。 如果馬政府面對現存的這些弊病,無法先要求各單位革除,先要求單位主官管發揮魄力,貫徹考績制度真正精神,那麼,即使再大張旗鼓,增列每年丙等比例等新措施,也會在鄉愿成習下、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下,又淪為形式。
-
輿情即民情豈能不重視﹖
報載:國防部為期瞭解民意走向與需求,邇來將與媒體溝通視為第一要務,亦且要求所屬每日清晨四點半剪報,七點半由部長高華柱親自主持輿情會議,每週五還有一次「擴大輿情」會報,規定各軍種司令都應出席參加,非有急公要務,不得任意缺席。證諸馬英九總統「苦民之苦,聞聲救苦」要求,已然成為施政團隊全面行動準則,軍事系統劍及履及,做得更為落實,值得肯定鼓勵。 何謂「輿情」?即「民情」也。簡而言之,乃是呈現社會脈動,具體反應民眾心聲之表徵。前者形諸於外,後者藏諸於內,掌握得好,處理得當,有助政府政策政令之執行,進而消除民怨。 對此,政府經已建立制度,亦且形成多元管道,由下而上蒐集反映,俾供主管機關參處。據以作為政府釐訂施政方針。而也由上而下溝通關懷,期以建立共識,達到「政通人和」預期目的,因而主動了解處理輿情,乃是各級政府公僕之當然責任,豈可充耳不聞,置之不理? 平實而論,政府素重「輿情反應」,除循行政組織系統設置「輿情回應」機制,弗論過去與現在,作法如同一轍。茲由「消極」作為,轉為「積極」行動,以往由「點」而「線」循序傳遞,如今藉由定期會議會報,集思廣益,分頭服務,針對問題,解決問題,要求做到「盡善完滿」,其間借助媒體功能,同時結合政府各級組織,針對民瘼民困迅速予以解決,促使上下縱橫溝通協調連繫順暢無阻,落實「親民、便民、利民」政策,有人謂之「捨本逐末」,不免失之「離經」,將之視為公僕「份外負擔」,更是「離譜」。 畢竟,時代在變,環境在變,一切都在改變,過去刻板思維主張,顯然不合時代潮流,政府為期國家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康,從而加強「民情處理」措施,詎料竟遭到少數有心人肆意扭曲,指為「矯枉過正」,淪於「看報治國」,反而「耽誤重大政策」推動。爰特在此要問:全面運用輿情機制,瞭解民情,解決民困,錯在那裡?不再「坐而言」,而是「起而行」,耽誤何項重大政策推動?民意需求,究竟是「本」抑是「末」?只會「顛倒是非」,難以令人信服。 再說:透過輿情回應機制,統一上下觀念與作法,及時澄清誤解,匡正認知偏差,讓政策貼近民需,凡此,有助政民之間團結與進步,化異求同,同中化異,建立共識,發揮加速國家建設力量。既是政策,也是宣傳。應為而為,有何不對?所謂「偏聽」,只靠「名嘴」不顧子民,只聽「說話大聲」,有欠公道,且忽略其他沈默多數聲音,不是嗎? 蔣故總統經國畢生公忠體國,勤政愛民,在其不同服務領域,經常輕車簡從,微服出巡,不惟重視軍情,而更關切民情,先後蒞臨金門一百餘次,走遍離島營區據點,慰勉官兵袍澤,鼓舞工作士氣。深入民間家戶,藉與民眾閒話家常,瞭解庶民疾苦,平凡樸實作風,不惟贏得尊敬,得到民心,而其重視民情,順應民意,誠然足為典範,更是後人學習之榜樣。就事論事,心中有人民,跟著民怨走,才是施政主軸。 何況,施政「根本」在「政策」,也在「宣傳」,政策需要人民支持,政績也要全民了解,如果政府不重視輿情,公僕不走出辦公室,公僕閉門造車,政府與百姓形成脫節,不惟制訂出來重大政策政令,難以符合民意,順利落實推動,則民眾也將因為疏離,而對政府將失去信心,緣此,重視民情,即是積極負責態度。 此外,輿情回應機制,也是為檢視施政成效得失,公僕是否用心為民服務不二法門,為能有效疏解民怨,唯有「先知快處」,先知靠什麼,做好「輿情回應」,否則,公僕變成「後知後覺」,民間疾苦急難如何得到快速解決?到時民怨加深,再問「民眾需要政府做什麼」?相信答案會是:「我們還能希望政府做什麼」?因此誠懇建議少數別有居心政客,冷靜自問,政府重視民情,難道真的有錯嗎?
-
舊營區新生命的再思考
隨著兩岸關係緩和及國軍兵力精簡與推動募兵制,並配合中央與地方經建發展用地需求,各縣市國軍營地近年陸續釋出閒置與不適用者高過一千八百公頃,並陸續作為經貿用途、公園用地等。相較於台灣都會區的營區釋出,金門近日亦有十九處營地釋出,由金門縣政府與金防部展開「軍方計畫拆除營區釋出作業」,進行蜈蚣山二、南塘五營區等空置營區的實地會勘,盼由重新賦予舊營區新生命。 實際上,根據九十五年交通旅遊局的初步調查,金門地區的軍事營地共有五百一十餘處,金防部曾計畫釋出其中二百四十一處。近年來在陸續釋出後,許多營區已作為各地方機關的辦公或事務空間,如各鄉鎮的清潔隊已利用營區作為回收分類場或隊部空間,獲得良好的成效,也為軍事建築的再利用做出示範。而位於燕南山之古坵營區,經地方政府的規劃,並配合燕南書院的重建設計,將擁有相當之觀光旅遊潛力;位於成功聚落的成功坑道則以軍事坑道的原貌進行現地展示,結合陳景蘭洋樓周邊景觀亦為相當成功的再利用案例。 然而,不可諱言的,軍事營區的釋出與再利用對地方是個契機,但如果僅大量接收原屬國防部或國有財產局轄地之軍方營區,整修房舍作為一般性的使用,未能分類分級進行規劃再利用,或過度修繕除去軍事營區的意象,則欲打造金門成為世界知名的軍事觀光與戰役文化據點,將更形困難。當前金門各地的營區再利用大致可分為國家公園接收改造之紀念場館,各地方政府接收再利用之辦公空間、或修復之軍事遺址展示等類,過去依其地理位置、原軍事價值、歷史戰役與相關的交通、產權議題下評估其改造的方向與內容。本次釋出的營區除國家公園評估有其使用需求,及部分具特殊軍事意義之營區如反空降堡將由縣政府統籌規劃外,多數將由各單位接收進行再利用。 過去數年陸續接收之營區,雖多已能符合地方單位使用需求,然亦有因過度修繕或拆除軍事意象而完全褪去軍事色彩之疑慮。實際上,再利用乃是在建築領域之中藉由創造一種新的使用機能,或者是藉由重新組構(reconfiguration) 一棟建築,以便其原有機能得以滿足新需求之新形式重新延續之舉,使得我們可以捕捉建築過去之價值,利用之並將之轉化成將來之新活力。但也須注意,再利用之方式可利用各種設計手法,對建築之史實性做不同程度之呼應,並避免加入新的東西後使原來的面貌盡失,斷絕了其環境與建築之生命史。高雄衛武營區經過地方數十年的爭取即將完成改造,從以往軍事訓練大本營之代稱搖身一變成為都會公園、國家歌劇院音樂廳及休閒商業區。其把握自然生態、歷史人文的思維從事設計,保留園區一千多株原生樹種,將原舊營舍拆除之木構材料作為園區街道家具,改造營房時加入新機能使之成為園區具紀念價值之建築物又能符合現代使用所需,將成為具軍事紀念也符合都會發展之最佳場所。其再利用成功之關鍵乃是取決於設計者捕捉一棟現存建築之潛力,並將之開發為新生命之能力。 我們認為,戰地文化是金門不同於他縣市的重要資產,在質與量上絕對是首屈一指。未來軍方將再陸續釋放營地,我們呼籲縣府相關單位應掌握軍事遺址活化再利用整體規劃之方向,避免僅做點狀式地整修空間使用,且須重視其史實性的生命史價值,任何具紀念性之標的均應考量其強化展演與「說故事」之能力。因為,唯有歷史文化的無形資產才能延伸其價值感,透過整合性保存才能更完整地留存戰役史蹟,為金門的觀光帶入另一真實的發展契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