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聞聲救苦為民先鋒﹗
最近一陣子,「打馬」成了顯學,人人都以抨擊馬政府為樂。馬總統以超人氣的七百五十餘萬張選票贏得大選,證明除了他個人的人格魅力外,一定有某些特質是值得選民期待的。但,馬上了,並沒有馬上好,甚至連漸漸好都可能成了神話,耐性有限的人民,一股惱火便燒向了馬總統。各界咸認這是政府自我感覺良好,民眾卻感受不到惹的禍。公務員聞聲救苦,不能只是嘴上說說,甚至不能只做不說。 馬政府的窘困對金門而言,或許是傳媒報章上的熱點,關連及迫切性畢竟有限,就看看周邊的例子吧。 根據縣警局交通隊針對地區近幾年來交通事故的統計分析,地區最易肇事的路段在金城鎮民生路至光前路段,而金城鎮民權路與民生路路口則是最易發生交通事故的路口。除前述路段外,鄰元大銀行的環島北路路段,每隔幾日就會發生一回交通事故,針對這些易肇事的路段,主管機關可有任何具體的改善對策?如以此就教於業管單位得到的答覆不外為,所提建議將納入施政參考、刻正辦理規劃採購中、將加強執勤查緝云云。就這樣能解決問題嗎?易肇事路段的車禍發生率,並不會因為幾句不痛不癢的答覆而降低,而鄉親們因車禍而造成的人身、財產損失,就只能自認倒楣,而這就是人民公僕能給我們的最大保障嗎? 對於交通事故的處理,永遠是事前的防範高於事後的救治,現場的糾察又高於口號式的宣導。我們不能總是在交通事故發生後,管制交通、召來救護車、送走傷者、恢復道路順暢,下回又發生事故,再照標準程序操作一遍,然後告誡民眾「要注意交通安全」,之後,便什麼都不做。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與用路人的素質、車輛機械性能,以及道路設施條件、管理強度攸關。用路人的素質有賴平素的教育及宣導,車輛機械性能則由監理部門定期掌控,唯獨道路設施條件與管理強度是一蹴可及的,只要用心去做便能有效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確保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我們不能天真的以為,畫個「慢」字車輛就會慢下來,叫你酒後不開車,駕駛人便會乖乖遵守。易肇事路段依然三、五天就發生一件車禍;去年七件死亡車禍,仍有四件肇於酒後駕車。如果這是自我感覺良好的施政成果,馬總統的殷鑑不遠,我們自當力圖改正。 在此,我們非特意抨擊交通、警務部門,而在彰顯切莫因為「自我感覺良好」,而漠視「人民觀感不佳」的事實。諸如:號稱「海濱鄒魯」,卻連一家現代化書店、戲院、美術館都養不起;號稱觀光立縣,卻感受不到優質的旅遊服務;號稱福利島嶼,實則人均所得偏低,就業問題嚴重;號稱要讓金門走向世界,卻繞不出經濟規模過小的死胡同……。 馬英九在元旦呼籲公務員要「聞聲救苦」,還說「依法行政不能作為保守卸責的藉口」。新政府當有新氣象,當能賦予鄉親更多瑰麗願景的期待及感受。要讓金門住民以過得平安、過得富足、過得快樂、過得尊嚴、過得幸福的前提絕不能是「自我感覺良好」或「書面報告一片美好」;唯有還原事物的初衷,實現政府存在的價值與目的,才能大聲的說:聞聲救苦、為民先鋒!
-
建設金門福利鄉親
新人新政,縣政團隊重要人事遴補作業,頃於日前核定發布,其中包括民政、社會局長,農業與稅務機關兩位主官,尚有人事系統人員,也有部分隨之異動,此乃李沃士縣長上任以來,正式公開人事佈局,頓時成為社會注視焦點。 施政要素在「人」,而施政之目標,即是在「事」。所謂人有定「位」,事有定「規」。任何機關或公營事業機構,不能長期久懸有「缺」不補,否則,不惟有礙政策政令之推動執行,對於為民服務工作之開展,更有直接間接之影響。因而,人事任免遷調,乃是施政重點。 根據側面觀察,此次人事調整,不脫法制常軌,亦且具有以下特色: 一、重視男女平權,進用女性擔任機要局長,創下建縣以來首例,顯示地區婦女參政權益,受到充分保障與肯定。 二、拔擢專業與績優人才,對於農業試驗所所長屆齡退休,遴派具有農業專長與平日工作表現優異,績效良好者陞任,既符「適才適所」用人原則,又能發揮激勵來茲效果。 三、就地取才,培養人才,讓家鄉女性得有機會,接受較高職務之歷練,為自己家鄉打拚。 但也有人,對此人事安排,咸表出乎意外,各種意見,應聲而起。其實,依據現行有關人事法令規定,縣府局室業務主管,除政風、人事、主計及警察局長之遴派,係屬中央主管機關權責外,另有部分主管及秘書,則是列為政務或機要職,依法縣政首長擁有絕對之權力,可以逕行遴派,檢討辭退亦同。 再說:新官上任,應有作為,佈局人事,施政常軌也。外界毋需多所聯想,過份解讀,畢竟勝任與否?行政首長負其全責,且係經過慎選產生,學歷普通,才能相當,有心服務才是重點,給予舞台表現,要求交出政績,適法合理,並無不妥。 何況,政務與機要人員之任用,本無積極條件限制,不必具備通過國家公務員考試資格,其與常任事務文官,要有法定任用條件,且有年齡與職系之限制,有關俸級與獎懲、免職均需依法辦理,兩者比擬,迥然不同。換言之,事務人員依法應受保障,政務或機要人員並不適用。 此外,行政首長依法擁有「財政」主導之權,舉凡施政預算編列與計劃運用,除應於施政年度提經縣議會議決通過,完成立法程序,又為促使施政計劃結合預算順利執行,仍需依據主計與審計作業流程,辦理經費支用結報核銷手續,年度終了,還要辦理年度經費歲入歲出總結算,並向議會提出報告,儘管縣長有「行政」與「財政」之權,依法行政,公款法用,制度嚴謹,無權擅專。 李沃士縣長曾經提出「建設金門,福利鄉親」政見主張,方向正確,涵蓋全般,切合需求,正符民意。如今即將轉而成為其任內施政總目標,全程務實付諸貫徹,鄉親為之擊掌鼓勵,隨著人事大致就緒,年度施政預算已告底定,縣政服務列車正式全面啟動之際,亟需鄉親給予助力與支持。 好的開始,成功一半,鄉親莫不睜大眼睛在看,希望看到願景。緣此,如何發揮金門「三合一」團結精神,也即應將縣政、議政與立法委員統合力量充分呈現至關重要,而更期盼獲得重寄新血成員,秉持「愛鄉愛家、回饋鄉親」之情懷,實事求是,積極奮發,犧牲奉獻,勇往直前,眾望如斯,願與共勉之。
-
迎接「國立金門大學」準備好了嗎﹖
日前教育部進行實地訪視,針對國立金門技術學院改名「國立金門大學」進行現地視察,其結果將對農曆年前的複審會議產生關鍵性的影響。的確,改名大學背負著金門地方全體民眾共同的期待,她的成功與否不僅對於金門正式邁向「高等教育薈萃大學島」具有指標意義,更是我國高等教育在發展數十年後向對岸展現自由開放精神與活潑創意理念的教育櫥窗。 然而,如同現地訪視委員所提到:金門技術學院的改名並不僅是將招牌更換,而是從外在與內在都能夠逐漸蛻變成名符其實的大學。換言之,她必須是在外部環境與內在條件都充分配合下所成就的最高學府,一個展現在地關懷、學術卓越與獨立自主的真正大學。 一、從外部環境來看: 撇開現有機場航站或碼頭設施與空間規劃讓人第一印象就搖頭的窘況不說,地方政府與民意機構應展現魄力與決心,共同創造一個良善的教學與生活環境。現有就學津貼的補助僅是讓學生願意跨海就讀的基本誘因,更重要的是學生來金後的生活環境如何使家長安心讓學生穩定求學。 為因應學校宿舍無法全面滿足學生的現象,在此建議應建構學生住宿租賃整合平台與管理機制,以確保學生住宿環境安全;再者,學生飲食衛生的維護與醫療體系的強化也必須重視。還有,一直沒有書店與咖啡店的街道總是讓大學城的氛圍少了些。 此外,就現有國際環境而言,台灣本島欲留住優秀教學人才都面臨考驗,何況是金門。所以為了呼應蕭副總統在「全國人才培育會議」所提出的全面性「育才、留才、攬才」的理念,地方政府與校方應該共同思考並解決吸引留住優秀人才的方法。 二、就內在條件而言: 金門技術學院的改制不僅是升格,而是軌道轉換,從技職體系轉變為教學與研究並重的一般大學。因此,除了先前盡心投入的前置籌備工作外,全校師生是否能夠真切體認此一內在與本質的改變才是改大能否成功的關鍵。 簡言之,改大牽涉到教學課程的強化與研究品質的提升,因此除了硬體建設持續增加外,教學與研究資源的擴增應該是學校必須關注的重點。這也是回應訪視委員所強調,雖然金門大學標示出小而美、小而精、小而優的目標,但也一定要有配套措施的建議:一、鬆綁不必要的陳規以健全制度;二、強化行政體系以支持教學研究環境;三、摒除地方網絡的傳統束縛,優化教學師資,全力提升教學品質;四、提供研究資源,獎勵成果與交流。更重要地,全體師生都應共同成就大學的聲譽並維護大學的獨立與自主。 期盼不久後,教育部能傳來令人欣喜的訊息。但在此之前要先問:迎接「國立金門大學」,準備好了嗎?
-
環境保護亟待兩岸密切合作
金門與廈門僅有一水之隔,隨著兩岸關係的進展,交流互動日益頻繁,同為離島的金、廈兩門更是彼此聲息相聞。在環境保護的領域上,亦有賴雙方密切合作,方能克竟其功。昨日兩岸三地環保專業人士在金門齊聚一堂,相信只是彼此密切合作的開端,至盼有司部門能持續在相關工作上努力,並將舞台向兩岸延伸,讓金門成為聚焦兩岸環保議題的核心點,未來更希望能定期在金門舉辦環保「高峰會」。 金門雖孤懸海外,卻是中華民國境內環境保護程度最高,生態遭受破壞程度較低的獨特區域,然而,由於金門與中國大陸僅有一水之隔,許多外在因素無法「操之在我」,例如海流、季風,甚至日前發生在峰上海域的貨船擱淺事件,都不是相關單位或我方獨力得以控制,也因此益發突顯昨日兩岸三地環保專業人士交流活動的重要性。 以空氣污染為例,金門地區既有之污染源並不多,車流量少、工程量也不大,但卻陸續傳出空氣品質不佳訊息,主要原因在於受到天氣與大氣環流影響,致使飄溢至金門上空的污染物不易散去,導致不良指數飆高。再以灘岸上的海漂垃圾為例,不論地區官、民各界動員多少力量,每次總能在岸際清出不少垃圾。這些「外來」的污染,通常無法「操之在我」,必須透過兩岸協商,從「源頭」進行污染減量,方能解決問題。 此外,日昨在金門峰上海域發生的大陸貨船擱淺、沈船事件,連日來經過地區官兵、當地里民與地區環保單位的全力動員,清污工作進度超前,過程中不但重現了戰地政務時期「軍民一家」的團結精神,單一事件亦考驗著地區相關單位的應變機制與動員能量,同時也讓我們省思,此類完全無法預測、更無從防範的意外事故,可能對地區造成的影響。 事實上,金門地區「內生」的污染,近年來有環保單位積極推動垃圾分類、減量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已頗具成效,從各鄉鎮公所歷年統計的垃圾回收情形也可見一斑,而針對固定污染源的監控,也一定程度抑制了污染程度的擴散。然而,來自對岸隨著氣流、海流漂送到金門來的「外生」污染源,則非我方或任何單位可以操控,甚至是難以預測。欲解決問題,唯有加強兩岸環保界的交流、互動,以及彼此的密切合作,協調對岸有司部門加強污染查察,控制可能外漂的各種污染源,方能從源頭將問題徹底解決。 從1978年所謂「改革開放」算起,對岸迄今已有超過30年的高速發展,雖然在經濟成長上繳出了亮眼的成績單,卻在其他部分付出了沈重的代價,環境的污染就是其中之一。昨日的兩岸環保人士專業交流,並不是金門首次,相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隨著彼此關係的日益緊密,類似的溝通與交流,不但意義深遠,也有必要進一步加以「常態化」,尤其對岸正積極推動「海峽西岸經濟區」綜合開發,金門與廈門以及對岸「海西區」各大城市,都有可供彼此相互學習之處。 我們認為,類似昨日的專業交流,未來應該在金門定期舉行,而環保相關議題也應儘早納入兩岸「兩會」協商議題,不但要為金門「外生」污染斷根,更應該透過常態化的交流,進一步讓金門成為兩岸環境保育議題的聚焦核心,共同為保護自然環境與生態再添一份力量。
-
立修齊志讓金門成為溫馨的家園
六零年代,全國推動文化復興運動,迅即在海內外熱烈展開,金門繼各縣市後成立文獻委員會,並出版《朱子與金門》等書共襄盛舉,展現金門與大陸血脈相連的歷史淵源,讓各縣市望塵莫及。朱子主薄同安,讓曾隸屬同安的金門始終與有榮焉,清鄉賢黃汝誠於後浦購買同安縣通判衙署舊址,改設為浯江書院,後人繼而倡建朱子祠,祭祀南宋大儒朱熹,「朱子過化金門」儼然成為文化金門代名詞。 朱子集理學大成,而學問貴在實踐,其精髓乃在強調由本分做起,由修身齊家進而治國平天下。金門昔日全面力行「朱子家訓」(宋朱熹)、「朱子治家格言」(明朱用純)來響應全國文化復興運動,期望人人勤儉持家、安分守己,原本可讓金門處處洋溢著古樸文風,祇可惜一味強調「朱子過化」,而忘卻知行合一才是要道,孤芳自賞又不夠踏實,導致後繼無力。 曾幾何時,金門享有民主自治權,夢想起飛之際,未能細思而行,急切往前奔馳,讓金門同時受到某些異端文化波及,而對未來發展產生負面影響。每到選舉之時,各種醜態爭相現形,人人都知道「賄選之島」嚴重妨礙金門未來發展,卻都認為自己沒有錯,事不關己,並將責任推給檢調單位。 由歷次選舉顯示著金門人智慧高、有膽識,金門人天不怕、地不怕,豈真的「敬畏鬼神」?政府熱衷法會之餘,卻任由選風敗壞,純潔的家園仍不清淨,去年底公職選舉圓滿結束,選前媒體嚴厲譴責賄選污名,民眾對賄聲賄影感到蒙羞,選後,人人又充滿各種憧憬,有誰能夠適切檢討賄選污名錯在何方?是民眾不懂自愛?是教育不夠紮實?而又是誰當負責?居民或是過客?民眾或是政府。 金門曾發聲蓋孔廟,策辦朱子系列活動,都是政府崇文尚禮的表現,然而文化是一種生活態度,對於基層民眾而言,是感受不到雲端陽光的餘溫。有些活動可提昇民眾涵養,有些活動僅能帶動熱鬧氛圍,一味強調提昇觀光產業的效能,未免太沉重。法會過後,金門依然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顯然是「除山中之賊易,去心中之賊難」,開創民風,不妨從鼓勵民眾立修齊志、讀聖賢書做起,逐步實踐儒家思想精髓,進而邁向「知書達禮,安守本分」目標,優質民風更勝「朱子過化」軼聞。 革除賄選歪風,還給金門一個乾淨的心靈環境,是金門當務之急,不僅人人有責,更是政府不可推卸的重點工作。歷年來,各縣市政府常是對民心所向關懷備至,凡事皆以拓展觀光產業為要務,卻忽略民情風俗也是決定勝敗的關鍵因素。不良選風將持續帶給金門負面影響,相由心生,久之,賓客自然明顯感受到這股氛圍。金門在策辦各項公共活動,要面子,也要裡子,民眾藉由參與活動內化自我能量,厚實生活品味,同時兼顧民風革新,醞釀典雅文風,也可為觀光產業注入更多活力。 屆此新年度李縣長就任滿月之際,我們期待新的政府團隊,拿出魄力,聚精會神,堅決倡導金門改革創新運動,引導人人從修身齊家做起,開啟縣政新里程,帶領全民走出不良選風陰霾,務必讓這個公部門始終認為不可能的任務,圓滿又澈底的完成,進而除舊佈新,勇敢向前,以實際行動傳承儒家絕學精義,用典雅文風印證理學現實意義,讓力行哲學成為金門永遠流傳的家訓。
-
讓世界看見海濱鄒魯朱子島
──藉助兩岸紀念朱熹活動推動金門邁向世界遺產之路 「金門閩南文化申請世界遺產」、「兩岸籌辦朱熹系列活動」,進入二○一○年後的金門,兩則文化訊息,傳遞出無限的想像與可能,看似獨立的文化活動區塊,又巧妙地產生了相關、相連,藉助朱熹帶給金門豐富的文化熱量,也可以是金門走向世界遺產之路的一大力量。 首先,讓我們來檢索一段來自彼岸的歷史線索。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一日,世界遺產委員會全會根據主席團會議補充審議的結果,在無一票反對下,通過將武夷山作為當年僅有兩處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之一,正式登錄《世界遺產名錄》,其中通過的重要理由,包括武夷山是「公元十一世紀的後孔主義(朱子理學)相關的書院遺址」、「後孔主義(朱子理學)的搖籃」;二○○○年,中國學者黃勝科、方留章在「朱子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直指朱子理學文化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遺產的重中之重」。 回到同樣受朱子教化、文化鼎盛的金門。二○○一年,由監察委員黃煌雄、尹士豪完成的《金門閩南文化與戰地文化維護總體檢》調查報告,首次向行政院遞出金門整島可申請登錄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後,二○○二年,文建會將「金門島與烈嶼」連同台灣的玉山國家公園等十二地點,列入世界遺產潛力點。自此,從台灣到金門,彷彿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年」,二○○三年七月起,金門文化中心(文化局前身)還策辦世界遺產系列講座,出版《世界遺產與金門》、《金門縣世界遺產潛力點書目》等叢書,建築學者閻亞寧並完成《金門縣世界文化遺產潛力點調查研究》的計劃主持,從文建會的評選作業到推動過程,金門島的文化條件,包括朱子對金門的人文影響,在十二個潛力點中,一直被視為最有可能叩關聯合國世界遺產之門。 時隔近十年,隨著政治環境與中央文化政策的變化,台灣申請世界遺產的溫度,忽熱忽冷,多少也影響到金門的前進腳步,最大原因卡在台灣並非聯合國會員國,以致目前暫無法依聯合國「世界文化及自然資源保護協定」,將各潛力點列為世界文化及自然資產之保障,但不為,非不可為,監察院的《金門閩南文化與戰地文化維護總體檢》調查報告中也點出,「行政院當思考如何促使我國從加入聯合國外圍組織做起,由外交部、交通部、文建會以國際行銷文式,積極將金門閩南文化、戰地文化推介出去,使國際間能具體認識金門的文化特色,進而肯定與接納」,調查報告也強調「一旦金門閩南文化與戰地文化能被看待成準世界文化及自然資產的地位,且進一步登錄成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那對整個金門不管是發展文化觀光,或是安全保障都是非常具有正面意義與價值」。 即使金門推動世界文化遺產的過程充滿各種險阻、困境,一路停停走走,但長久以來並未澆息這股熱情,監察委員黃煌雄、國史館館長林滿紅等中央之士,甚至一有機會拋出此一議題,黃煌雄更堅信金門走向「世遺」之路必然實現。 二○一○年伊始,甫接掌國家文化總會會長的劉兆玄在拋出推動「漢字」成為世界遺產之際,金門也再重整、重提申請世界遺產的行動,另一場景,正新建燕南書院的金門,元月十五日,縣長李沃士接見世界朱氏聯合會會長朱茂男一行,就今年是朱熹誕辰八百八十周年,兩岸可籌辦系列活動的構想表示相當有意義,武夷山外,朱熹也「教化金門,啟迪文風」藉由紀念朱熹,二地的文化與觀光連結,可為文化發揚共盡心力。 我們以為,如能藉由在兩岸都產生影響的朱熹誕辰八百八十周年紀念活動,為金門重新邁向世界遺產之路發出聲音,形成力量,也許會產生新的突破點。因此,我們期盼金門能以更積極的態度與作法投入紀念朱熹發揚朱子學行列,讓兩岸、世界看得見「海濱鄒魯朱子島」,就是蓄積金門登錄世界遺產的巨大文化能量。
-
健全兩岸聯合救護機制務實交流與對接﹗
中國「浙洞機一五六號」貨船日前在金門觸礁擱淺,遭到漲潮滅頂,船上六人全部由海巡隊巡防艇救回,但船上輕柴油外洩,並有四八七噸苯乙烯塑膠原料流散污染海域,相關單位緊急展開污染清理。有關建立兩岸海難聯合救護機制,地方籲請已久,但卻一直沒有積極、規範性的進展。 金廈泉「小三通」每年往來旅客已突破百萬人次,廈門與金門均曾規劃大規模的海難演練,並互邀彼此派員參與;以九十八年十月二十三日兩岸首次在金廈航線舉行的海上聯合搜救演習為例,演習係由福建省海上搜救中心廈門分中心主辦,其實就是廈門市海事局,最終隸屬於中共交通部。廈門方面邀請了金門縣港務處、海巡署金門海巡隊參加,最後陸委會是同意放行,但卻不准海巡署派船參演,避免引發爭議。 近年來,兩岸融冰,高層人士往來密切,唯獨奉「避免爭議」為圭臬。當下,凡可能令台獨、反對陣營不滿的,能不碰就不碰,於是乎明明占有國會四分之三席次的執政優勢,硬是自廢武功、提前跛腳,重要法案幾乎都出不了立院的大門。連此等關乎兩岸人民人身安全的濟扶大事,行政部門也都想當然爾的以「避免爭議」為由,讓演習成了做半套的「演戲」。再從此回中國貨船觸礁擱淺案件來看,如若已然超出了金門當地救難或控制的能力,是該儘速向陸方尋求協助,抑或為「避免爭議」,枯等台灣方面的救援? 有道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平素若將金廈海面的救難視為演戲,火燒屁股時,就只能指望老天庇佑。兩岸當下,理應務實看待建立聯合救難機制這個議題,此舉除了有助於維持及保障兩岸的通航安全外,更能讓雙方早日就相關事務的安全互信,進行接觸與對話。兩岸交流,除了把握時機點外,更要凸顯彼此的誠意與認真。交流貴在真誠,出於人道關懷的救援任務,最可能免除政治干擾,清楚展現救難無國界的意義與精神,如若不能如此,反將人民安全置於政黨利益之下,試問,將如何贏得民心? 據報導,此次船難雖所有船員均已獲救,惟船上約十噸的輕柴油外洩,上甲板的兩萬四千餘包苯乙烯散落海上,部分被海水沖刷到峰上岸際,已引發環保問題。為此,海巡隊會同岸巡總隊、金門縣環保局、金門港務處會勘,原本欲實施佈放攔油索防範油污擴散,但因海象惡劣,礁石區暗藏危險,巡防艇無法靠近而作罷。環保局表示,輕柴油會在二至三小時內揮發到空氣中,初步判斷對海域生態污染較低,但對空氣的影響呢?苯乙烯的後續處理亦是重點,如此時金廈的聯合救難機制能在第一時間啟動,加乘的處理能量必能有更圓滿的結果,若只是坐等黃金處理時機的流失,留下的只能是傷害和可惜。 美國哲學家愛默生曾言:「向著星球長驅直進的人,反比踟躕在峽路上的人,更容易達到目的。」「前怕狼、後畏虎」的結果,只會令我們徒失發展契機。兩岸有必要在短期內,建置海事聯合救護機制,從專業角度,展開對話,務實的建立起標準化的作業方式,讓相關的救援任務可以一次做得比一次好,並將兩岸交流進階到另一嶄新的空間!
-
爭取「國立金門大學」的時代意義
就在今年,國立金門大學即將誕生! 在全體金門技術學院師生追求卓越的強烈企圖心,以及海內外金門人一致團結的極力爭取,在一個常駐人口僅五萬人的金門島嶼上,竟可誕生一所深具特色的優質大學,這在人類文明文化史具有一定地位與宣示意義。 催生「金門大學」的努力與企盼其實是一段艱辛的歷程,在島嶼資源相對不足的情況下,曾遭遇無數挫折與艱辛,如今教育部順利完成評鑑訪視作業,預計農曆年前後將完成最後複審工作,正式宣佈改名大學已進入倒數計時,我們希望中央政府能體會並順應全體金門人一致的「盼」。 承辦改名大學業務訪視委員與教育部官員透露,承辦金門技術學院申請改名大學事實上是一樁極為特殊經驗,從改大計畫書的提出、審查與修正等繁複過程,學校所展現旺盛企圖心與配合度遠遠超過台灣申請的學校;實地訪視後更瞭解,「金門大學」的籌設不僅只有學校全力以赴,就連金門縣政府、民意代表、海外僑領、與所有金門各界人士都積極投入極力關切,就連看似無關的金門民眾,在得知是教育部「改大」訪視人員,也會懇切說一聲:「請給金門一個機會」,這種全島動員且不約而同的共識團結與休戚與共,實在令人動容。 其實金門要的不僅是一所普通大學而已,也不是單純從「技術學院」改名「大學」而已,因為這象徵金門人要以「和平、理性、進步、繁榮」的大學理念,揮別過去一甲子以來的戰爭前線歲月,彌補因戰亂所失去進步繁榮的機會,要以恢復自古文風鼎盛的書香社會自許,向未來展現不屈不撓勇於挑戰的金門精神,要以追求卓越來自力更生、力爭上游,在全球化與兩岸快速變遷下,金門不會默默被邊緣化,相反的,「國立金門大學」成立將是揭開「金門崛起」的歷史起點。 從過去到現在,金門的形象主要不外乎是離島、戰地、金酒、貢糖、小三通等,金門人是否會因這些島嶼印象而自我感到驕傲,其實大有疑問。未來以金門大學做為島嶼發展核心發動機的知識基礎,配合金門人永不服輸的精神,才有可能將金門形象與意象逐步推向:教育文化大學島、閩南文化僑鄉重鎮、精緻購物免稅島、國際休閒觀光島、養生醫療健康島等未來的定位願景。 過去兩岸關係劍拔弩張,金門是邊緣的「離島前線」,如今兩岸關係開展經濟合作關係的正常化與緊密化,金門有機會成為兩岸逢源的「交流核心」,從邊緣到核心,時間與機會正逐漸站在金門的這一邊,而「國立金門大學」的成立,將是金門歷史重要里程碑,它象徵和平繁榮時代的正式降臨,它也聯繫自南宋大儒朱熹設定金門燕南書院以來的文風遺緒,我們除要預祝金門技術學院師生改名「金門大學」成功之外,更要點出為何金門縣政府與全體海內外金門人如此力挺改名大學的時代意義。
-
不是危機卻是轉機
國民黨又因選舉失利,在台灣桃園二選區、台中縣三選區及台東縣三席立委選舉飲恨敗北,頓時黨內黨外出現兩樣情,有人認為非戰之罪,此乃大環境改變使然,怪不了誰。而也有人直指:「將士輔選不力,罪歸主帥」,馬英九身兼國民黨主席,必須概括承受,要負起全部責任。 此次三席立委補選,結果雖然出爐底定,還有四席立委補選即將接踵而至,此期間選舉話題,又將成為藍綠交鋒主軸,對國民黨而言,自有「嚴苛挑戰」之壓力,如何轉敗為勝,要看國民黨自己團結情況而定。 選舉乃是民主之基石,即為民主法治國家必經之路,根據長期觀察,由於「政黨」之間劇烈競爭,卒使原本良好之選舉制度,也因「量變」與「質變」之因素,許多異常情況不斷湧現,諸如「黑道」藉此「漂白」,每有選舉,賄聲賄影,影響所及,社會紛擾,人心浮動,不惟可貴資源一再流失,安定與進步,成為眾人殷切期盼。 有人咸表懷疑,政府並未下定決心,面對司法改革不力,而將早已存在陳規陋習積弊,硬要重回執政不到兩年馬政府大刀闊斧,一刀到底,立竿見影,看到翻轉,盡如人意,於法於情於理,委實過份牽強,幾近無理苛求。 馬英九總統各種資訊管道通暢,當然深知民意所趨與需求,且能充分掌控國內外政治生態與社會脈動。否則,如何治理國政?豈有「苦民之苦、聞聲救苦」之要求?因而,所謂:「自我感覺良好」、「聽不到民間百姓心聲」,忠言不逆耳,聞過則喜,雖與事實有些落差,仍可作為砥礪南針。 何況國事如縷,內外交迫,事有本末與輕重緩急,倘不實事求是,應急就緩,穩紮穩打,循序漸進,極有可能引起「政治紊亂」,反而「弄巧成拙」。到時得不償失,讓國人更加失望。祇是,儘管用心良苦,憂國愛民,卻亦因為政策政令宣導說明不足,造成社會許多誤解,對此,確有加強策進之必要。 政府猶如一部大型機器,係由許多不同零件裝配而成,如何使之平順啟動運作,發揮預期最大功能,當然領航人要挑重擔,盡全責。然而,卻也需要各級專職專業團隊,暨其所屬全體成員分工合作,各盡所能,負起經營、管理、行銷、保養維護責任,大家同心協力,朝著既定理想目標前進,卒免因為一顆小小螺絲釘損壞,導致機組故障停擺,削弱服務業績與聲譽。同樣道理,政府當前面臨之困境,外在因素固多,其中「人為因素」更是不容忽視。換言之,整體施政功能並未充分發揮出來,成敗在「人」。緣此,政府應從「法令」、「制度」與「人事」各方面,積極進行改革,期以扭轉社會觀感。 持平而論,政府施政民調不昇反降,固非無因,凡此誠非政府治國聲望與施政能力不足,將之歸責一人並不公平,所謂「政黨政治」,不是一黨所可獨大,而是所有政黨,乃至各級政府組織人員都應隨時捫心自問,深切反省,國家是國人所共有,究竟有無用心為國家社會作出貢獻?為廣大人民盡心竭力服務?如果捨此而心存旁騖,先私後公,祇會浪費時間,徒增無謂紛爭,讓政府舉步維艱,人民沒有寧日。 邇來國內專家、學者、名筆、名嘴,對於馬英九總統平日為人行事作風,曾有一些諫言與建議,或許有人對其「溫、良、恭、儉、讓」,馬英九總統對此公開表示:檢討由他開始,一切都因其個人與政府努力不夠。痛定思痛,除曾親自主持中常會,下達革新行動指令,義無反顧,決心繼續向前。時間可資驗證,何妨拭目以待,茲此還望國人給予支持與鼓勵。 逝者已矣,來者可追,能知不足,堅持理想,求新求變,猶未晚也。在此下情上達,勿再重蹈覆轍,腳健不怕山高,則「危機」或即是「轉機」。
-
為金門馬拉松喝采
堂堂邁入第三屆的金門馬拉松,從首屆舉辦的生澀,到第三屆發光發熱,主、協辦單位的周延策劃自然功不可沒,地區民眾的熱情參與,更是此次活動成功的關鍵。至盼這項國際賽事,能如縣長李沃士所期盼,不但要在金門年年「常」跑、以跑會友,還要讓金門島飛躍起來,讓世界都看見! 回顧過去三屆的歷程,2008年金門地區首次舉辦國際性馬拉松賽,籌備過程備極艱辛,由於連續兩屆均選擇與廈門國際馬拉松同時開跑,使得部分國際級選手不得不在金、廈之間取捨。此外,主辦單位為記錄活動,曾構想以直昇機空拍比賽畫面,透過金廈兩岸實況轉播,同步向世人宣傳,可惜因為「國家安全」等理由,最後雖然還是拍了,首屆卻是以「戒護」名義升空,機上還有軍官「隨侍在側」。今年則由消防局支援雲梯車,改為「高空拍」。或許主辦單位另有考量,抑或過去兩屆已留下足資紀念的空中影像,但與往年相較之下,仍留下了些許遺憾。 雖然有種種困難與阻撓,但金門的第一次,競賽組選手就逼近千人,歷屆均有來自世界十餘國馬拉松好手參與盛會,第二屆競賽組選手破千,約近1400人參與競逐,今年更逼近2000人,達到1980人,且來自中國大陸各省、市、區的長跑愛好者也持續組隊前來共襄盛舉,人數更勝往年。若包含休閒健康組在內,歷屆金門馬拉松參與人數迭創新高,且今年成長幅度特別高,一舉衝破了27000人。 此一國際性長跑運動賽事,經過三年的經驗累積,不但比賽過程一屆比一屆順暢,民眾的參與也一屆比一屆更熱情,許多人不惜台金來回機票,呼朋引伴,就是要來金門一跑,主要原因就是金門的賽道有別於國內其他縣市,不但有獨特的「閩南風」,還有更豐富的「自然風」,一路跑來滿眼翠綠,沁涼清新的空氣,處處可聞的鳥鳴,再加上主辦單位悉心提供的閩南特色小吃,金酒公司贊助的紀念酒,以及沿途敲鑼打鼓、搖旗吶喊的熱情加油隊伍。參與金門馬拉松,已經是一種「老馬」與「初馬」之間重要的經驗傳承,也從此擦亮了「金字」招牌。 就城市行銷的角度而言,金門馬拉松是一次成功的事件行銷。由於主辦單位妥適的規劃,以及金門閩南文化、戰役史蹟與自然環境所形成的特色,金門馬拉松已是長跑運動愛好者之間口耳相傳的年度盛事。此次來自兩岸三地與世界各國,連同眷屬在內將近2500位貴賓們,比賽之餘,也在主辦單位的安排下趁機來了一趟金門遊。各界的熱情參與,雖有寒風凜凜,仍活絡了地區商機,也是金門城市行銷再一次的成功範例。 此外,除了城市行銷之外,本屆尚有兩塊「金留金門」的金牌榮耀,為本屆賽事再添佳話。金門體育界繼長跑健將許績勝之後,又有何盡平、何盡文兄弟「青出於藍」。 我們必須強調,「金門馬拉松」是全體金門鄉親共同打造的一塊金字招牌,各界的努力及參與,都應該獲得肯定。來年的賽事更應在既有基礎之上再創佳績。而金門體育人才的培育,也應該繼續獲得縣府及有關部門的重視,不容許人才斷層。 歡慶與欣喜之餘,必須向所有曾經參與、支持、贊助金門馬拉松的各界朋友們致上感謝,記得相約,明年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