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讓大橋成為金門人的驕傲
懸宕已久的金門「選舉橋」,在縣民與縣府推動多年後,終於在近期獲得中央的首肯即將「浮」出水面。透過「金門大橋」的連接,小金門因金烈水域阻隔而影響的交通、水、電、通訊、醫療均可獲得更快速與便利的服務,連帶將可帶來地方發展與提高土地利用的契機。 橋樑是用於跨越各種障礙的空中道路,跨空的支承結構,除具交通的功能外,亦為防護、阻絕外敵的工具。自古以來,橋樑是自然地理、或是聚落、城市對外交通及安全的節點,在人類的生活環境中已成為文化的表徵,包括了技術、藝術的內涵,可將一個民族的智慧與力量充分表現出來。如英格蘭的「鐵橋」(the Iron Bridge)是世界上第一座採金屬建造而成的橋樑,見證了十八世紀工業革命的歷史,因此在1986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現在是觀光客絡繹不絕前往參觀之地。 自十九世紀後彈性理論的形成,為現代的橋樑融入了新的表現形式,透過新式材料、先進設計方法,及隨同社會發展的藝術形式,橋樑不再只是負擔交通功能,已是土木建築中的精緻工程,成為現代都市的地標,如1932年的雪梨大橋、1937年的舊金山「金門大橋」(Golden Gate Bridge)等。近年來,台灣參考各國造橋經驗,引入斜張橋建造技術,為平凡無奇的橋樑帶入新的視覺景觀境界。斜張橋起源於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歐洲,利用吊索抗張特性懸吊主樑,拉大主樑跨徑充分發揮材料最佳化之應用。藉由新式技術與工程藝術,令人讚嘆的橋樑結構結合造型外觀能成為公共藝術式的雕塑作品。其大跨度的橋墩及橋塔、鋼纜除能塑造為地景與地標外,亦可兼顧綠色環保、防汛保安之功能。 著名的西班牙建築師,世稱「結構詩人」之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即設計了許多讓人驚嘆不已之橋樑,他常採鬥牛、鬥牛角的意象進行設計構想,其中,以位於西班牙塞維亞仿豎琴式造型的斜張橋Alamillo-Bridge最令人讚賞。華裔美籍林同棪設計Ruck-A-Chucky橋,拋物線形狀組成的鋼索從山谷兩邊懸吊,曾獲得1979年的設計首獎。台灣的高屏溪大橋、集鹿大橋、新東大橋、洲美大橋、淡水漁人碼頭情人橋等,業已成為著名的景點地標,在夜間燈光投射下更是美麗。 公共工程導入景觀設計的理念,能創造額外的邊際效益,景觀式橋樑是個重要的環節之一。斜張橋的造價成本雖昂貴,卻能帶來美觀又長壽的橋樑,雖這不是唯一選擇,但絕對是不錯的選擇。金門應利用世界級的歷史與環境特質,透過此機會公開向國際招手,讓世界一流的橋樑設計團隊操作,如西班牙之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團隊,使金門大橋能真正成為世界級的景觀大橋。如同省府薛主席所說,金門大橋「七分觀光、三分交通」,十個人來到金門,將有七個人來看金門大橋,那麼金門就有賺錢的機會。屆時,金門大橋兼具技術、力學及美學的結合,將如同畫龍點睛之效,塑造代表金門特色的現代地景吸引觀光客駐足觀賞與留影,成為金門人的驕傲。 結合金門世界遺產級的身份,金門大橋應思考世界級的地標式景觀橋樑,為金門的觀光發展加分而行。
-
打造國際化的白酒金門島
一個城市之所以能屹立於世上且流傳者,在於她的特色,而非第一。因為第一就代表著世上尚有同性質之城市;而其另層意義就是你的第一名號隨時可被取代;但若是獨具的特色就沒有這層隱憂。就如同我國的萬里長城、埃及的金字塔一樣。也因此,如何捕捉自身特殊之元素而予以發揮,毋寧是發展城市之最大利基,對蕞爾金門來講何嘗不是呢?就如同青島的紅酒坊一樣。 或許世人對青島之印象就是盛產啤酒,這不但是當年德國租借地之遺物,更為青島帶來莫大之利基;每年一度的青島國際啤酒節早已遠近馳名,挾啤酒之盛名,為當地觀光與農產品加工產業注入無限之泉源。但可知不僅如此,青島為了突破遠境,早已別作規劃,打造一條更具潛力的「紅酒街」,尤令我們思齊。 這條規畫建設中的「青島紅酒坊」,總長度近一千公尺,除比照青島啤酒博物館,設立萄酒博物館;內部整體都以葡萄酒為主題,全面追溯葡萄酒的起源與歷史,展現葡萄酒的文化與品質外,並進而以知性之元素,普及葡萄酒的工藝與知識。可想而知,假以時日,這個建築物不僅填補當地葡萄酒博覽產業的空白,更因這個知性元素的加入,一條知性與感性的酒坊指日可待,而其觀光與經濟利益更是可想而知。 且回頭來看咱金門是否具有物華天寶的元素,足以形造一個具有傳統且又國際化之特定元素呢?當然有,且就在眼前,那就是金門高粱酒!金門高粱酒素以清澈透明、質地純淨、芳香濃郁而聞名。她不僅是蒸餾酒的一種,亦是中國白酒的一種,數十年來卻獨領風騷,一枝獨秀,聞名於世。且不談由於用料、配方、水質與釀製方法的不同,能釀造出香、醇、甘、冽之白酒,正由於她味清香醇、柔順淨爽之風味,不就是咱金門白酒之獨特元素嗎?若我們以此元素,輔以現代化之釀造、包裝、行銷等理論與實務,結合話題之元素,諸如「雞頭魚尾」等典故,何嘗不能再造風華呢? 我們以為,有鑑世界各國百年企業成敗之案例,結合傳統與現代,尤其是注入知性之議題,才是其能否永續之關鍵。如同今年八月中旬,在青島紅酒坊舉行的「葡萄酒文化周」活動,內容就涵蓋了酒窖高峰論壇、葡萄酒特色之旅、名酒莊宣傳促銷等。且在這項葡萄酒文化周活動中,還由大陸釀酒工業協會舉行授牌儀式,授予國際葡萄酒街的榮譽稱號,並聘請專家進行葡萄酒歷史講解與鑒賞講座,進而結合周邊的啤酒街、天幕城、台東三路步行街、婚紗街等交互相應,形成集餐飲、購物、休閒、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城市特色街區,不正是我們追效之顯例嗎? 物華天寶,猶賴力行。天幸金門有香、醇、甘、冽之高粱酒,因此,與其終日追逐各項未知數之建案,莫如把握眼前之利基,借他人之經驗,踵旁人之足跡,以大格局之視野,結合金門高粱酒之獨特元素,構思一個國際化的白酒金門島,何嘗不是重振金門之至當方案?敢以此與鄉親共勉!
-
深化閱讀力全民向世界發聲
本報四十四週年誌慶前夕,巧逢本縣圖書館設立五十週年紀念,對於人文島鄉而言,誠為締造書香社會,實踐現代海上仙洲的里程碑。 民國四十八年十月底,金門縣立圖書館成立,開啟地區推廣閱讀活動,營造文明氛圍等社教事務序幕。由戒嚴到解嚴,回顧縣立圖書館半世紀的發展歷程,相對於開拓文化島鄉的宏遠志向,為浯島民眾提供諸多省思的空間。 六零年代起,舉國推動文化復興運動,戰地金門也相繼策辦文化講座、出版文化叢書等活動共襄盛舉,祇是長達四十餘年的軍管時期,離島生活好不容易由貧困逐漸邁向富足之境,文化事務僅能擔負著妝扮的角色,圖書館事務經營長期受到冷落,更談不上青睞。 七零年代起,文化建設列為國家建設重點之一,全國各縣市方大力興建公共圖書館,各鄉鎮圖書館才逐漸設立。戰地金門因屬偏遠前線地區,日常物資皆仰賴台灣船運補給,各項建設腳步始終落在台灣縣市之後。近年來,圖書館經營面臨實務困境,除了空間不足,遷移頻繁外,最大困擾為經費短缺,預算貧乏。 金門縣立圖書館成立以來,由於各種因素,館藏空間幾度變遷,由早期簡陋建築,歷經浯江書院、中正圖書館、金城車站大樓,最後進駐社教館圖書館大樓,方告暫停流浪。曾經過二度施工的館舍,雖非圖書館專家眼中的理想空間,卻也較能發揮功能,同時伴隨著鄉鎮圖書館相繼啟用,共同開啟金門閱讀運動嶄新序幕。 解嚴後,本縣圖書館空間運用問題逐漸獲得改善,然而,重視圖書館的觀念未能普遍落實,各年度全縣公共圖書經費預算始終令人汗顏,即使縣立圖書館購書經費雖近百萬預算,與其他縣市相比仍是極端不足,而各鄉鎮圖書館購書預算更是微乎其微,有些鄉鎮圖書館因欠缺專職人員,更難展現應有的社教功能。 除公部門年度圖書經費不足、欠缺專職人員之外,民眾對於閱讀的認知觀念也亟待提升。書香社會是群體的文明表徵,親身參與閱讀運動乃是現代國民應有的作為,在文化局大力推動閱讀運動之外,家家設立家庭書櫃,人人力行家庭閱讀日也是落實書香社會重點工作。五十年之前,宗廟是地區聚落的行政核心,半世紀之後的今天,數位科技已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環境,公共圖書館不僅扮演著多元角色,且已取代宗廟成為社區活動的重心。 民眾閱讀力不僅是國際競爭力的指標,同時也是地區文化魅力的展現。當下,地區許多公共活動常是如火如荼定期展開,可謂人氣沸騰,書香運動亦當如此。欣逢本縣圖書館屆滿五十週年之際,我們期待本縣公共圖書館都能普遍受到公僕們的關懷,全體民眾能夠共同力行金門書香社會運動,將閱讀運動打造成另類的慈善事業,並成為浯島典型的嘉年華會,讓金門在酒香之外,散發更醇美的書香氛圍。
-
金門為核心營造閩南文化圈──「2009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跨地發聲
二○○九年十月二十五日,改變兩岸關係、台海命運的金門古寧頭戰役爆發六十周年;十月二十六日,大東亞戰爭下日軍強行登陸、占領金門走過七十二周年紀念日。吊詭、奇絕的歷史氛圍裡,召集兩岸、海外各地學者的「2009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自台南會場串連接續至金門會場舉行,並安排被遺忘的閩南說唱藝術家、八十歲的「金門國寶」林火才先生在日據金門紀念日的當天會場登台獻唱近乎失傳的〈挑大燈〉、〈原子炸彈歌〉的一九四○年代歌仔戲音,時而雄渾、時而低沉,控訴戰爭的瘖啞之音漸漸響,從「人本是人,人為甚麼要害人?」說唱到「侵略者到這一場空」,全場動容,掌聲不絕。一場閩南文化會議,也意外化作以閩南文化力量重新打通國族血脈、聯擊兩岸土地情感的和平之音;再為「閩南文化圈」的理念建構、行動營造跨出一大步。 由金門縣文化局、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共同主辦,國立金門技術學院閩南文化研究所、台南市政府文化觀光處參與合辦的「2009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首次跨地域、跨會場,十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七日,一連五天,以不中斷方式開議,台南開幕,金門閉幕;來自金門、台灣、中國大陸、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日本、加拿大等地的八十餘位學者專家及一百五十餘名研討學員,接力參與了以金門為核心、以台南為樞紐的二場專題演講,四十四篇論文發表,共同見證了飽受侵略者掠奪、冷戰烽火肆虐的島嶼所深具的生存韌性、文化厚度的島嶼。正逢一九四九兩岸分治走過一甲子,在政治、軍事的論述外,閩南文化研討會的召開,通過金門,看到兩岸的文化情感,也打開一道走向國際的文化之門;金門土地與閩南文化的深層性,再獲詮釋、解構的機會,「閩南文化圈」整體研究的開展,也在這次研討會有了新能量蓄積。 「閩南文化」,一個特殊的文化語彙。各種論述中,有人將之定格為「地方文化」,但它又不完全是停留在單一地域的「地方文化」。「2009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中,特別為「閩南文化」作註解,「『閩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之一,它承續了傳統的中原文化,也吸收多元的海洋文化,並形成特殊的僑鄉文化,深具豐富的內涵與獨特的魅力」;從「地方文化」到超越「地方文化」,研討會另有一番論點,「隨著閩南人的飄洋過海,落地生根,『閩南文化』早已超越省分國界,而在東亞地區形成一個龐大的『閩南文化圈』。換言之,『閩南文化』自有其族群、語言、文學、民俗、宗教、信仰、建築、藝術等多方面的特點,涵蓋的範圍則遍及閩南移民所到之處」,基於這個認知,一個理想的「閩南文化」研究,必須朝跨領域、跨國際的方向前進,才能真正認識,深入閩南文化的本質與價值。 金門做為閩南文化的核心重鎮,也是閩風南渡的中繼窗口;伴隨著解嚴後金門文化局的成立,大量的文史叢書出版外,也以學術會議作理論架構全力打造「閩南新故鄉」文化新境,在《金門學》的研究與學術研討會基礎上,又開展出的「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閩南的歷史、文學、語言、戲曲、信仰、習俗、建築等文化內涵盡在其間;此次在台南、金門兩個重要閩南文化據點,一條線連結,跨地域與跨學科擴大辦理的「2009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研討的議題包含閩南的歷史與地理、社會與文化、聚落與建築、文化與資產、信仰與習俗、語言與文學等。不同視角、全方位的研討會,兩岸分治一甲子的氣氛下,我們看到了超越政治、軍事的文化力量,我們也樂見來自兩岸及世界各地的學者、與會者,所營造出的「閩南文化圈」新視界、大格局。
-
金門需要一座座溝通的橋──從馬總統的古寧頭戰役六十週年談話講起
適逢古寧頭戰役六十週年,馬英九總統飛抵金門參加紀念活動,並為位於古寧頭的「和平廣場」剪綵揭幕。馬總統強調,「和平廣場」的最大意義,就是從以往的殺戮戰場蛻變成為和平廣場,兩岸用和解取代對立,以和平取代戰爭。他也表達希望金門的建設,能在兩岸和解之後有大幅進步;「金門大橋」中央政府會全力支持,儘快把大、小金門連接起來,讓金門有更好、更大發展的機會。 對於馬總統興建金門大橋的宣示,鄉親們並不陌生,奇怪的是,為什麼每回總要在選舉前夕才定鎚;無怪乎金門大橋總被譏為「選舉浮橋」,但願此回不要又是口惠而實不至,一俟選後,又杳無音訊。 誠如馬總統所言,六十年前的古寧頭戰役,讓台灣爭取到長時間的和平、繁榮、和發展。六十年後,兩岸有機會在隔海分治的情況下,進行政治、經濟制度的交流與實驗,用和解取代對立,不可否認這場戰役有著舉足輕重的歷史功業。我們常謂,金門替台灣站了半世紀的衛兵,現在該是解開桎梏、大展鴻圖的時候了,然觀諸金門今日的建設及發展,用「匍匐而行」來形容,應不為過。 我們嘗想,什麼是金門未來的定位呢?大學城、免稅島、養生島、觀光島,這是經行政院備查的「金馬中長期經濟發展規劃」釐定的發展願景;但支持這些偉大計畫的基礎建設時程,卻隻字未提。金門的未來不能只是「畫大餅」,執政者應該清楚的告訴我們,什麼時候,或基於何種時空環境與契機,金門才可能距離這些夢想更近。 金門(金烈)大橋的肇建亦復如是。我們以為,基於區域均衡發展,以及醫療需求等理由,金門大橋乃金門必要的基礎建設,而非「經濟效益」所能左右。於今,改朝換代了,又提出了「景觀橋」的規劃來自圓其說,不顯得我們的中央主管機關太過於見風使舵、迎合上意嗎?當然,對於金門大橋的肇建,我們樂觀其成,但這種決策的品質與施政誠意,卻令人憂心;試想,如若金門真要推動大學城等建設願景,決策可以如此隨風起舞嗎?金門只是金門,金門需要一部量身訂做的「特別法」來規範;用台灣的標準來建設,金門只能是二等公民。因為金門實質上並無法達到諸多「以台灣為主體思維發展」的法令規範,與其讓我們在後苦苦追趕,質疑政府的誠信,不如告訴我們,依照現行的法令規範,「金馬中長期經濟發展規劃」中提及的未來願景,僅止於「紙上談兵」。 馬英九總統曾不止一次的宣示,金門將從「殺戮戰場」轉型為「和平廣場」,甚至對於金廈通水與金廈之間建大橋亦抱持著開放的態度。但時至今日,我們可曾見過任何中央部會以「開放的態度」正視金門的發展課題?說到底,都是台灣本位思維在作遂,金門如沒有自己的特別法,就只能在既有的框架裡頭繞,想圖謀躍進式的發展,只能仰賴可遇不可求的「政治正確」。 六十年後,殺戮戰場要成為和平廣場,用和解取代對立;和平取代戰爭,這也是今日為和平廣場揭幕的最大意義。和解、和平需要一座座代表溝通的橋(金烈、金廈大橋,金門特別法等),誰來寫就這歷史的美名?
-
興建「金烈大橋」有譜仍應積極督導執行
平白虛耗十數年寶貴時間,久久停滯不前的『金烈大橋』隨著新政府上台,已經有了明確之答案,亦且正式浮上檯面,即建橋路線擇定在「北路廊」。就是由金寧鄉轄湖下海口至烈嶼鄉轄后頭海岸,李炷烽縣長對此有感而發,相信這次是「玩真的」,言下之意頗為振奮。 提起建橋一事,過程艱辛心酸,歷經兩位縣長,念茲在茲十餘年,其間載沈載浮,乍隱乍現,雖然綠營執政期間,也曾一度交由國工局介入推動,其後卻以「不符經濟效益」而予擱置,言而無信,究係評估有誤,抑或另有政治因素?局外之人,不難窺出端倪。 其實,推動建橋計劃,縣政團隊未曾懈怠,揮棒與接棒,盡心盡力,民意支持,始終如一。縱然前任縣長陳水在於水頭碼頭豎立偌大建橋看板,不堪風吹雨打太陽曬,已經陳舊破損,有關自籌建橋配合款項無虞匱乏,早已如數到位。換言之,倘若扁政府說到做到,早年核准補助施建,不惟「橋」成「功」就,看到預期效益,僅就建橋經費,至少可以減少國庫三分之一支出。何況時間就是金錢,是非對錯,政客沒有責任嗎? 修橋造路,予民便利,造福社會,有助繁榮地方經濟與長期發展。可謂公私兩宜,應為能為,伊始順應民意,著眼在此,所謂不符「經濟效益」,精準程度令人質疑,洵係操弄之詞,不然,凡十餘年來,為何不見雜音乍現,反而民意強烈要求,希望政府實踐諾言,證諸當初規劃建橋方向,正確無誤,合乎民眾需求,經得起民意檢驗,獲得充分信任與支持。 有云:政策錯誤,比貪污還可怕。言之有徵,屢試不爽,浪費金錢,虛耗時光,盡是為民服務之大忌。就以興建「金烈大橋」為例,前朝咸表不符投資「成本效益」,對比新政府慎重其事,也經縝密評估作業程序,同時提出「經濟結合觀光」之構想方案,進而同意施建,此期間亦且責成行政院政務委員兼任福建省政府主席薛承泰綜理其事,作為上下協調溝通聯繫平台,同一事項,基本理念不同,負責態度不同,用心更不相同,展現出來的服務政績,也就迥然不同,其間道理,不言可喻。 大建設,求發展,此乃金門未來無可取代努力方向,儘管人事交替,任期有限,肯定沒有公僕要讓施政計劃落空,服務績效掛零。薪火傳承,又如田徑賽一般,一棒接一棒,生生不息,大家有目共睹,不祇是「文化立縣」軟體建設持續不斷發揚光大,即使在地方民生基礎建設工程,亦復無日或間,落實推動,有增無減,不曾停滯,軟硬體投資總額,在全國各縣市中,金門名列前茅,去年中央派員實地評比,成績則是全國第二名,遙遙領先其他縣市,故此最需集中力量,相輔相成,相互鼓勵肯定,讓金門各項建設持續向上提昇。 所謂「有譜」,即是建橋計劃底定。投資總金額計需新台幣五十五億元之鉅,工期預計多達四十餘個月之長。誠如薛承泰省主席所說:諸多行政與技術層面問題,猶須週詳進行評估,以期週全、順利、圓滿。事慎於始,求其至善,守住根本,執政可長可久。 也要建議政府公有部門,仍應加快腳步,積極做好相關配套措施,凡事起頭難,過程皆辛苦,有始有終,就是政績,社會大眾期待很快看到動土施工,浮橋早日完成啟用。
-
打造大學島﹕兩岸和平的具體實踐
昨日是古寧頭戰役六十週年紀念,軍方、政府、民間各界,上自總統下至平民百姓,都透過種種活動來回顧、省思這場決定中華民國命運的重要戰役。總統馬英九也特別親臨金門,憑弔古戰場,向陣亡將士致祭。 古寧頭戰役這段烽火歲月,正是人類經歷所有戰役的微小縮影,再一次印證了戰爭無贏家,人民當芻狗。馬總統昨日所發表感言,正是所有金門鄉親、所有中國人,以及全人類共同的願望,兩岸實應以最大誠意化解仇恨,讓殺戮走入歷史,使和平成為永恆。 此次金門各界與軍方盛大紀念古寧頭戰役六十週年,推出各項紀念與回顧活動,透過省思戰爭的無情破壞,固然有助於世人記取戰爭年代的慘痛代價,敦促世人更珍視和平的無價可貴,亦為和平催生更多、更大的力量。這些和平力量,體現在和平紀念碑的設立、戰爭博物館的籌設、水陸祈福大法會等儀式上,但更令人感動的是,金門人已逐漸走出悲情記憶,正以智慧與行動,打造和平繁榮工程,積極迎向未來;其具體作為即為「打造金門大學島」,盼能換取未來永久的和平繁榮,這種「超越悲情、迎向未來」的正面建構和平力量,是金門經歷最沈痛戰爭歲月,所淬煉昇華出集體和平智慧,彌足珍貴。 昨日除了是古寧頭戰役六十週年紀念,也是金門縣政府與國立金門技術學院合辦第二屆「金門高峰論壇」的首日。此次論壇以「打造金門大學島」為主題,期盼結合所有海內外金門人的智慧與力量,整合台灣中央各部會與地方政府、兩岸三地學界與教育當局,以及有意在金設立校區的台灣二十所大學校院校長與學校代表,共同會師金門,集思廣益,擬定未來發展策略與行動綱領。具體而言,此次論壇選定古寧頭戰役六十週年當天,正是向世人展現金門鄉親的決心與力量,金門要以打造大學島的願景與實際行動,恢復過去鼎盛的文風,並創造金門未來長久的和平繁榮。 平心而論,大學作為人類發展的理性殿堂,不但是阻卻戰爭發生、最好的和平基地,更是繁榮地方產業、培育優質人才、創造未來競爭力的最佳保證。此一願景與目標並不遙遠,具體落實在金門,更是意義深遠。而昨日的論壇則是築夢踏實的重要一步。 金門要打造大學城島,既不能無中生有,更不能閉門造車。金門何其有幸,在歷史交會的重要時點,躍上了國際舞台,又在打造大學島的願景實踐上,獲得來自地方民意機構、政府部門與全體鄉親全力支持,為創設大學提供了堅實基礎。就在可預見的未來,由金門人親手孕育的國立金門技術學院,有望成為島上第一所大學。 我們欣見教育部對金門技術學院升格為大學的構想已有初步共識,短期內可望獲得突破性進展,相關籌備作業正緊鑼密鼓進行中。二屆高峰論壇今日閉幕之後,才是金門大學島築夢踏實的開始。 也因此,我們必須不厭其煩地再次提出懇切呼籲,金門走過慘痛的烽火歲月,全民均有體認,和平才是兩岸最大共識,其具體實踐則應從「大學島」起步。我們也必須強調,大學島夢想自非一蹴可幾,亦不可能「馬」到成功,未來還需要各級政府政策支持,地方資源投入,及海外僑社大力贊助。至盼兩岸共同在高等教育合作議題上,勇敢邁出大步,拿出最大誠意,玉成金門為兩岸高等教育交流平台,讓大學島成為兩岸和平具體實踐的最重要一步。
-
大江大海金門的一九四九
當天地倒懸;當大江倒流;當大海倒灌;當政權崩解;這些匯成一股激流,在一九四九潰堤,把饑民、把饑兵、把貪腐官僚噴出歷史的河口,寫下流離的痛苦,人倫的悲劇,失去江山的悔恨,被人民拋棄的羞辱。 一九四九共軍兵敗古寧頭,九千勁旅全軍覆沒,歷史出現了重大轉折,中共在大陸橫掃千軍,卻敗於金門彈丸之地,在建立新政權的喜悅中,長期以來,心中隱伏著一縷揮之不去的哀痛。 這是歷史的命運,金門在歷史命運的當口,古寧頭一戰發揮中流砥柱、旋乾轉坤的力量;沒有古寧頭一戰的勝利,就只有聽到勝者笑,卻聞不到敗者哭,而流離歸於流沙,苦難沒入歷史,貪腐官僚倒下,日月換了新天,也就沒有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金門的一九四九,何其悲壯?改變了歷史,改變了命運。 台灣的民主政治,大言炎炎;台北的高樓大廈,摩向蒼穹;台灣的經濟發展,名列亞洲四小龍;台灣的社會發展,邁向均富均康。這些都是一九四九古寧頭戰役之後,那些「失敗者」所創造的奇蹟。 金門的一九四九,何其重大?改變了命運,創造了歷史。 今天是古寧頭一九四九的締造日,歲月已經過了一甲子,回頭省視這一段血淚交流、悲愴涕泗的日子,只有哀矜,沒有喜悅;今天回頭省視兩岸的關係發展,從仇恨、鬥爭與殺戮,走向和解、交流與共榮,這是歷史的錯簡,人世的荒謬。 緬懷這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戰爭││有勝利者嗎?那些大江南北的中華兒郎,為了理想與信仰,在金門血肉相搏,多少人頹然倒下?多少人壯烈犧牲,埋骨枯井、糞坑、溝壑,無名無姓;今天那些「勝利者」與「失敗者」,有誰記得他們?記得他們痛苦的哀號,記得他們掩埋時猛搖手的悲痛? 大戰古寧頭,天陰聞鬼哭,在歷史的大輪迴裡,戰死遊魂的夜泣,只有留在庶民馨香禱祝的記憶裡,金風颯颯,紙灰飛揚,將軍不死,只作明神;如果上天也有歷史,上天的歷史應該怎麼寫?如何斷是非、論成敗? 然而,人世的歷史要怎麼寫呢?人世的歷史是用鮮血寫成的勝敗榮辱,可是戰爭沒有勝利者,所以我們要跳脫出歷史的格局,以人為本寫歷史,以文明與文化寫歷史,以尊嚴與幸福寫歷史,以自由民主人權寫歷史。 馬英九總統今天到了金門,向古寧頭戰死的國軍將士致祭,向倖存的戰士致謝,他站在兩岸歷史的機遇口,歷史在他前面等著他揮灑。國共兩黨最近都釋出馬胡會的訊息,國民黨提出三個前提,共產黨則希望辛亥革命一百年,馬胡在武漢會面,在香港會談。 歷史的大江大海,又倒流到一九四九,和平氣氛籠罩。然而大小易變,主客易位。 不論勝者、負者,只有真誠面對歷史,勇敢面對歷史、接受歷史,才能改變歷史,中共用辛亥革命的光榮歷史,為國民黨上妝,希望演一齣「馬胡會」;國民黨可以面對一九一一的辛亥革命,卻難於面對南京的一九四九。 今天只有中共勇敢面對古寧頭的一九四九,馬胡在金門相會,誠如資深媒體人李福井《給胡錦濤先生的一封信》,建議在國共閩海最後一戰的地方,終結內戰的歷史,簽署兩岸和平協議,使金門從戰爭島嶼、冷戰的前沿陣地,蛻變為和平的島嶼。 金門,不奢求道歉;金門,需要尊重與理解。 當國共兩黨領導人,有一天能在金門相會,共同向兩岸戰死的英靈致祭,讓戰死的遊魂不再夜泣,共同跨過一九四九的大江大海,讓情感回流,讓天地回轉,讓日月定位,無榮無辱,再造金甌,中華民族才可以從殺戮的歷史中新生。
-
從痞子英雄反思金門景點行銷
電視金鐘獎大贏家「痞子英雄」,不僅為相關人員、單位帶來榮耀與名利,更為高雄市帶來意想不到的禮物;片中場景,像是捷運站、購物中心和85大樓等,都成了熱門景點。只因這部偶像劇,大部分都在高雄取景拍攝,很多人看了偶像劇,才知道高雄有這麼美的地方! 回憶「痞子英雄」首播時,觀眾看到的第一個畫面,是氣勢磅 的高雄市全景鳥瞰。無盡的青天、白雲、蔚藍的海洋,從繁忙的碼頭,到新穎的高捷站、摩天大樓。使人驚訝到一向給人文化沙漠的高雄,竟有如此美麗、如此國際化的市容;筆直寬敞的林蔭大道、新穎麗緻的大樓等。旅行社甚至以「痞子英雄」景點規劃出高雄旅遊新路線,更因此使此劇錦上添花,奪得金鐘「廣告行銷獎」;因為劇中的每一個場景都讓人看了驚豔,六月首度開放劇中的室內場景,就吸引了上千位影迷從各地趕來一睹風采,甚至還有日本粉絲也來排隊。預估這一股偶像劇的熱潮,還會再持續發燒,因為她的切入點及行銷手法不同流俗;那就是「專業化、現代化、國際化」。 以偶像劇、小說等文化元素帶動觀光熱潮者不是始於今日,更不會絕於今日;但絕對是一個可大可久的方式。君不見多少陸客來台灣觀光,指名阿里山、日月潭等景點,並非這些景點冠台灣,而是拜「阿里山風雲」主題曲之賜!因此如何切入及行銷,使之長久永續才是重點,而非如海角七號一樣曇花一現,這才是我們借鏡之處;對金門來說,更是如此。先前幾部以金門為拍攝地的影片,其結果如何,不用再言。主要的缺失在於停留在軍教片、地方文史者自我沉醉之褊狹範疇、及受困於地方人士侷限之格局,無法適應於講求國際化行銷的今日。 回顧「痞子英雄」之景點熱潮,乃是一開始即界定於以專業化、現代化、國際化之視野來行銷。因此,從景點規劃、片場設計、及至行銷手法,莫不以此切入,故而捨鹽埕區而就夢時代,棄舊左營而取時代大道。因為,主事者知道;行銷者更知道,任何一種行銷,一定更要符合今日環境需求,因此,從一開始的劇本編寫、拍攝手法、切入點,莫不以專業化、現代化、國際化之視野著手。因為若取舊左營之歷史遺跡,以其短短數百年歷史,怎能與一些歷史古文明相比呢?且均已殘破不堪;比都市現代化,則怎能與北京等大都市相比呢?因此,唯有從「專業化、現代化、國際化」之面向切入,更明白地說,雖然是高雄市全力支援,但可知所有參與者卻大都不是高雄人;因為他們所需要的是專業人才!而今證明了這個切入點是正確的。 我們且以此面向來反思金門,更可了然於何以幾次嘗試均無法奏功之因;那就是從劇本、拍攝、切入點均欠缺「專業化、現代化、國際化」之格局。就以我們向來自豪之閩南建築來說,若不能以現代化之眼光大幅改建之,請問能適合於今日重視採光、動線、機能之住宅需求嗎?因為古物必須活化才有價值;更必須現代化才能適用。而此觀點正是我們思考行銷金門觀光景點最應反思之處!
-
重陽敬老感念榮民無私奉獻
古寧頭戰役即將屆滿六十週年,本縣與國防部、金門國家公園等單位相繼策辦系列紀念活動,緬懷那段傷痛時光與逝去的親人。如今,曾經參與是役的官兵或自衛隊民眾,幾乎皆達耄耋之齡,並有個共同身分│「榮民」,遲來的正義與慰藉,讓他們得以享有政府親切關懷與照顧。 古寧頭戰火降臨金門時,百姓們方告別日據陰影,驚魂未定之際,金門島鄉就淪為戰場,地區民眾毫無選擇餘地的被迫參戰,咬緊牙關,全力支援軍事作戰。純樸的金門百姓化身為自衛隊員,眼睜睜的看著,家園建物成為工事用材,田地埋藏著雙方戰士殘骸,祖墳上倏忽建立碉堡,青春年華伴隨著裝備老舊,歷史的錯誤醞釀種種的無奈,老百姓歷經幾度戰火,感嘆歲月無情。 打完美好的一仗,無情歲月的背後,來自行伍的參戰老兵望著對岸家鄉,暗自孤獨落淚,不時惦記著父母是否安在?當他們相繼成家立業,並成為道地的金門人,與在地親友相互扶持,再度譜寫田園協奏曲。或是命運作弄,有些老兵把一生貢獻給國家,把孤獨留給自己,甜蜜的家園僅是幼時唯一的回憶,他們是令人疼惜的無名英雄。 古寧頭戰役六十週年紀念日,同時也是「重陽節」,緊接著即為「榮民節」,連串節日不僅讓我們緬懷戰火中犧牲的亡魂,同時也提醒大家當尊重與關懷我們周邊英勇的長者。自古戰火無情,參戰者皆是迫於無奈,政府有感於若非參戰軍民犧生奉獻,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安定生活,因此,這群戰火英雄當接受應得的禮遇,並安享天年,於是授予令人敬重的「榮譽國民」身分,並由行政院退輔會貼心的照護;解嚴後,本縣推動社會福利工作不遺餘力,關懷地方父老尤為其中要點,對於所有榮民長輩,敬重與照護亦不遑多讓。 由於銀髮族時代已來臨,加上本縣優沃的社會福利環境,吸引許多老年人返鄉定居或者落籍金門,諸多因素相繼提昇本縣老年定居人口數,在在都是政府需要關懷與照護的對象。老榮民由於年歲較長,退輔會榮民四大服務工程裡,以「就醫、就養」兩項最亟待他人協助,老榮民也是金門之寶,本縣除了戮力落實這兩項事務外,在老人年金、獨居老人安全維護與照顧同時也是加倍推行。 獨居老人由於年歲漸長,行為能力減弱,最易受詐騙集團覬覦,以及宵小份子欺侮。本縣結合著社會福利志工、社區巡守隊、榮服處榮欣志工,以及各管區員警服務,全年無休,防患未然,共同維護老人安全,予以貼心關懷和照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說明敬重與關懷老年人為政府與民眾共同責任。屆此「重陽節」、「榮民節」到臨之際,我們僅向全體父老問候,並提醒大家共同關心身邊的長輩,回報他們長年無怨無悔的犧牲奉獻,為金門建造一個平安喜樂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