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既要在乎「選舉」更要在乎「民心」
此次台灣雲林立委第二選區補選,民進黨候選人贏得過半選票,又澎湖縣設置博奕特區未過,媒體即時報導,綠營雙贏,藍營雙輸,讓國民黨顏面無光,是否直接衝擊年底縣市長選情,則是有待觀察。 若以「選舉」來說,勝敗輸贏,本是兵家常事,勝者不驕,敗者不餒,再接再厲,方屬良策。何況執政路途漫長艱辛,保有實力不減,民心不失,誠然才是最大贏家。 政黨政治,即是議會政治,要數人頭,多多益善,誰多席次,就佔上風。雖然藍營祇是一席立委補選失利,對於綠營而言,卻是如獲至寶。因為藍營在立法院人數佔有三分之二席次之優勢,雲林立委補選綠營得勝,如同扳回一城,未來其在立法院政治運作空間隨之加大,若能再有一席,就能跨過提出總統罷免案門檻。緣此,綠營喜出望外,相對而言,對於藍營年底之縣市長選舉,也有起碼之指標作用,同時,也對藍營執政之途,提供相當之警訊。 如果說:執政有得有失,同樣道理,在野有失有得。得失之間,輕重而已,是得是失,操之在人,職是之故,如何做到多「得」少「失」,厥為藍綠陣營應加深思反省,共同努力之目標,更是藍營務必提高警覺,痛切檢討,不能再有閃失之課題。 吳朱內閣上台,具有年輕優勢,朝氣旺盛,辯才無礙,親和力強,表現不凡,當然有助馬英九總統提昇治國信心,未來執政團隊成員,如果能與民眾打成一片,實事求是,減少失誤,交出政績,相信必能獲得「票房保證」好口碑。 面對國內外紛至沓來之各種挑戰,馬英九總統期待以「行動內閤」展現執行力、競爭力與軟實力,因而新內閣任重道遠。茲此因應之道,前瞻規劃至關重要。其中振興經濟,促進就業,務實推動國防、外交與兩岸關係,都是優先施政重點,必須全力以赴,俾竟事功。尤應徹底祛除政府長期以來為民詬病「輕諾、媚俗、因循、鴕鳥」積習心態,拿出魄力,改革創新。畢竟時代變了,民眾最大,唯有說到做到,做到說到,讓民眾感受在心,社會觀感不佳,終將自然消失,不信不能必戰必勝。反之,想贏亦難也。 有句銘言:「為政不在多言。」又說:「言多必失」。邇來政府官員,頻生「失言」風波,所謂「大嘴巴、白目」紛紛出籠,徒增許多是非困擾。又在為民服務公務體系中,最忌陽奉陰違,巧言令色,表裡不一,口是心非,見利忘義,離心離德,芭瑪颱風期間,政府上下動員,劍及履及,防範得宜,化險為夷,證諸「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對此政論名嘴,公開評予高分。 先聖先賢,「立功、立德、立言」,留下典範,言其當言,為其當為。如今不少政客,竟以揭人瘡疤為樂事,心存旁騖,自私自利,為反對而反對。吳揆微服出巡探求民瘼民隱,竟被以其衣著當作調侃話題,穿著皮鞋或球鞋下鄉接近民眾,也遭恣意批評嘲諷,姑且不論其居心為何?平白虛耗敬業從公公僕許多寶貴時間,亦且影響為民服務工作之遂行,難道類此行徑是應為而為的嗎?不該反躬自省,不該捫心自問,能不加以改過嗎? 拚經濟依然是當前政府之重大施政要項,亟需執政團隊賡續開創新猷。任何選舉輸贏,端看「能力」與「實力」具體表現,平日經營付出與熱忱服務是否紮實,捨此並無撇步,在此誠摯呼籲政府,安定民心,最應重視。
-
重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推動申請世界遺產的重要關鍵
我國今年推動參與聯合國案的策略與過去有所轉變,新的政策將不再委由友邦在聯合國大會中提案,而改以爭取參與聯合國專門機構的機會。今年政府鎖定的目標為加入「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及「國際民航組織」。選擇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原因為面對全球暖化導致氣候劇烈變遷,台灣實在不能被排除在外,特別是八八水災為我國南部地區帶來嚴重損害後,更凸顯跨國界共同合作與參與國際氣象事務的重要性。另外,自退出聯合國後,我國即喪失「國際民航組織」的會員資格,這使得台灣無法在第一時間獲取國際民航組織制定的各種標準規範,若能夠成功參與「國際民航組織」,就可讓台灣更迅速與國際接軌。 今年五月我國受邀以觀察員的身分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會員大會(WHA)。接續,政府推動進入有關氣象與民航相關專門機構。雖說無法獲得全然尊嚴與平等的對待,但終究是朝目標向前跨了一步。除了前述的組織,若台灣欲重回國際文化領域應該著手推動重回「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簡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特別是政府正推動金馬地區等地作為申請世界遺產的重大文化政策,此一思考與作為更顯重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聯合國的專門機構之一。1945年11月16日在英國倫敦依聯合國憲章通過「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法」,次年11月4日在法國巴黎宣告正式成立,總部設於巴黎。其宗旨是「透過教育、科學及文化促進各國間合作,對和平與安全做出貢獻,以增進對正義、法治及聯合國憲章所確認之世界人民不分種族、性別、語言或宗教均享人權與基本自由之普遍尊重。」其中,召開世界文化政策會議,協助會員國制訂、協調文化政策。組織世界各地區文化和歷史研究;組織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恢復和展出工作,培訓文物保護人員等即屬其文化業務。 長久以來,因為政治因素,我國無法全面參與世界遺產維護工作。雖然現階段透過邦交國得以個案式接觸,但仍屬少數。目前中央政府欲推動金門、馬祖等地為潛力點申請世界遺產,雖說各方正積極研提各項推動計畫,惟最終仍將面臨我國非聯合國會員國的根本性問題。目前雖然有所謂「兩岸共同申請世遺」的想法,但仍屬於概念式的說詞,無法評估其可行性。 金門與馬祖因為豐厚的閩南、閩東與戰地文化被文建會選定為申請世界遺產的潛力點,如何整合善用已有的資源,為我國邁向世界級遺產維護工作起一帶頭效應是地方各界應該思考與努力的目標。然而更重要的是,中央政府應該著手思考重返「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此一教育文化專門機構的可能性,為申請世界遺產開創出一條真正可行的通道。
-
以自信的心情歡慶雙十國慶
今天是中華民國九十八年雙十國慶;九十八年前的今天,國父孫中山先生所領導的革命志士,在武昌起義,各省響應,遂推翻滿清政府,建立中華民國。國父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並於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在南京就職,這就是雙十國慶的由來。 但也就在數日前,中國共產黨也舉辦一場遊行,慶祝執政60週年;世稱的十一國慶。一天活動的重頭戲是軍事校閱,看在兩岸中國人眼中,當然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尤其是近在咫尺的金門,我們又該以何種心情來面對同月不同日、同族不同國的國慶呢?我們以為應當以自信的心情來歡慶雙十國慶,來歡慶中華民國的生日! 因為,且不論意識形態,站在普世價值格局來看,中華民國在民族、民權、民生上至少有三件大事不但超越了中共,更值得歷史長河來肯定;那就是保護了中國文字;確立了言論自由;拉小了貧富差距。 首談中國文字。雖然中國文字在歷史推移中,為了時代需要,曾一再簡化,但此簡化都在「六書」範圍內進行,也因此不但今人可以讀古書,更重要的是,上帝賜給中國人最寶貴的禮物;舉世僅有以六書所創造出來的中國文字得以保留。只因中文不但要用讀的,也要用看的,更要用聽的。這種音、形、義的美學,只有源於六書的中文才有,也才能以書法藝術品的形態供人欣賞。而起源於以羅馬拼音取代中國文字的簡體字,根本上就是一條「殘三缺四」的路,且問簡體字的書法掛在中堂,能看嗎?因為它不是根據六書原則來簡化的,而是以意識形態「亂簡的」,所以它是「異體字」。若非中華民國屹立於世,則中文早被中共摧殘殆盡,僅此一點,豈是中共所能及;僅此一點,中華民國足傲於中共矣! 其次是言論自由。不久前英國「法律與社會學報」研究指出:即使在英美等民主先進國家,揭弊反貪的工作,絕大部分是媒體之功;只因今日司法及政治體系已無能力抗權折貴;更強化了自由獨立的媒體對人權保障之功能!自兩岸開放以來,台灣最吸引大陸觀光客者,莫如台灣言論之自由,上自總統,下至庶民,論國是,道是非,人人皆可暢言,人人都可談論,絲毫不遜於先進國家,較之於空談人民當家作主的中共,豈僅是天上人間而已。是以僅此一點,豈是中共所能及;僅此一點,中華民國足傲於中共矣! 最後是民生問題。日前某雜誌曾對兩岸開放以來的觀察,發現台灣最令人注意到的是,不管從衣著打扮、言行舉止、生活習性,都很難看出貧富差距;似乎都是屬於中產階層之生活模式。不像中共,沿海之於內陸;都市之於鄉村,從衣著打扮、言行舉止、生活習性,一下子就可看清貧富之差距。易言之,台灣在民生方面,在貧富均等上,是遠遠優異於大陸的。僅此一點,豈是中共所能及;僅此一點,中華民國足傲於中共矣! 基上所言,可知若就民族長河來看,或就普世價值來論,中華民國的價值、格局是遠遠超越於中共的,因此,如何以自信的心情來歡慶雙十國慶,共祝中華民國的生日,毋寧是最好的慶祝方式!
-
重視防災熱心守護家園
當文化資產保存活動推出之際,即結合著社區總體營造風行全國,並將防火防災概念導入古蹟維護等工作,社區文化資產守護計畫因而如火如荼的展開。在全國各縣市當中,金門因發展歷史悠久、傳統聚落古樸典雅,以及人文古蹟和歷史建築豐富,而成為人文采風絕佳的地方,有鑑於此,本縣對於推動文化資產保存工作,始終不遺餘力。 由於古蹟與歷史建築不僅是一個地方人文的重要指標,且為城鄉生活空間重要的一部份,並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文化資產多元化利用不僅活化古蹟與歷史建築,同時增益民眾生活涵養,提昇生活品味。本縣長年重視文化資產保存工作,並期許這項工作成為全民運動,藉由政府部門與民間組織、社區民眾等共同參與,即能早日落實這個願望。 就本縣古蹟與歷史建築中,閩南式建築佔著極高比率,並多以木材建造為主,因此,「防火、防蟻」措施成為文化資產維護中的要項,而全體社區民眾同心投入文化資產守護與防災工作,乃成為必然的共同使命。防災措施是文化資產守護工作中重要一環,為宣導文化資產保存與防災概念,本縣刻正舉辦古蹟暨歷史建築防火防災研習演練活動,於古蹟建築等地進行實地示範防災措施,藉由專家現身說法,指導民眾參與文化資產保存與社區守護工作。 備受全球關注的八八水災,方度過二個月,民眾驚魂甫定之際,深刻體會面對天然災害,最為重要的是防患未然。各縣市有必要教育民眾居安思危,平時即具危機意識,時時做好防護準備與應變措施,培養民眾守望相助習慣,並於事故發生時,迅速投入搶救,趕在第一時間協助救災工作,即能讓災害損失減少到最低,以確保身家性命安全。 隨著科技更新,防災器材也日新月異,然而再精密的器材,民眾若不會使用,並欠缺防護觀念,難免會讓救災工作大打折扣。滅火器使用不當,與消防人員進行滅火時,若水柱噴向不當,也會對古蹟造成二次傷害。許多地區發生火災時,民眾好奇圍觀,影響消防作業,更成為救災現場一大隱憂。防火防災研習演練活動為民眾提供一個身體力行的守護平台,藉此教育大家建立防災危機意識,瞭解災害防護措施、熟識防災器材使用,人人成為災害守護高手。 古蹟防火防災研習演練活動,不僅提供民眾維護文化資產的學習平台,同時也提供政府與企業防災思考的機會,政府部門如何展開文化資產防災策略,落實日常防災管理制度,已是當務之急。而民眾熱心投入公共事務,參與社區營造與文化資產防護工作,大家以實際行動讓文化資產守護成為全民運動,即為認同土地、守護家園的重要步驟。
-
澎湖博奕公投的映射與省思
二○○九年九月二十六日,澎湖縣舉行全國首次博奕公投,不同意票占百分之五十六點四四,同意票占百分之四十三點五六,開票結果,博奕公投未過關,出乎各界意料之外,各媒體也紛紛提出各種效應報導或論述,諸如「賭輸了,澎湖房地產面臨崩盤」,「雲林補選慘敗,博奕公投未過,黑色星期六國民黨雙輸」,「非關藍綠,在澎湖看見人民力量」,「公投未過,博奕概念股恐『通殺』」,「終結博奕,為的是有個美麗的開始」……,一場博奕公投的結果,有人從政治面解讀,有人從經濟面分析,有人進行博奕發展與捍衛家園的保衛戰,鬧得沸沸揚揚的戰火,因澎湖三年內不得再提出此一公投議題,影響所及,「澎湖公投未過,金門是否發展博奕」,頓成下一個焦點,連日來,不只台灣社會各界目光投注,在地的《金門日報》也已發表多篇社論關注,顯見此一極具爭議性的議題,並未因澎湖的公投結果而終結,下一次引爆點很可能就在金門、走在前面,踩在火線的澎湖博奕發展準備與公投經驗,又能帶給金門如何的借鏡,引發我們的再次思索。 很少人注意到,連同這回依《離島建設條例》制定的地方公投法源基礎在內,澎湖縣歷史上已累計有過三次「博奕公投」,最早一次是二○○二年,由民間團體發起舉辦,當時近八成支持有條件設博奕;第二次是二○○三年,公投法尚未通過,澎湖縣政府即已執意推出「博奕公民投票」,僅兩成一投票率下,結果有百分之五十六投票者同意附設博奕業;這一次,二○○九年九月的博奕正式公投,以「澎湖要不要設置國際觀光度假區附設觀光賭場」為主題,選票上有「同意」與「不同意」兩選項,投開票結束,澎湖全縣七萬三千六百五十一名投票權人中,贊成票一萬三千三百九十七張,反對票一萬七千三百五十九張,無效票二百九十八張,公投未過關。 因有前二次非正式的「博奕公投」,贊成者居多的民意風向,致外界多看好澎湖博弈公投過關機率高,也讓財團大肆在澎湖投資土地,準備一搏;哪知事與願違,澎湖人用選票向博奕說不,大大震撼了在地人與投資客,已爭取了二十多年觀光博奕的失利,首當其衝的是進行中幾處大型觀光度假村開發案,以及被炒作、恐將面臨崩盤的房地產;政府宣示的只要澎湖可以設立博奕特區,每年所吸引的觀光客會從目前四十萬人增加為四百萬人,以及老人年金提高、社會福利增加等美好數字,也隨之灰飛湮滅。 澎湖人拒絕博奕,十月四日的台北《中國時報》發表社論〈終結博奕,為的是有個美麗的開始〉,提醒公投結果出爐之後,「人們終於可以不再被博奕限制住,也終於願意把眼光和心思放在其他的可能性上頭」,「在沒有博奕做出路的情況下,澎湖人要更積極、更努力走一條不一樣的道路」;曾參與金門國家公園規劃的台灣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蔡慧敏也為文〈澎湖前景在島嶼旅遊〉,直指「小島總是面臨著外來影響且無可奈何的命運。在『主流』社會或是強勢國家力量主導下,歷史上島嶼經常被賦予一些不是自己想要的試驗型角色」,以此論點要澎湖人走出博奕,發揮想像創新,走向島嶼旅遊新境。 從金門看澎湖的博奕公投,同樣身為以觀光發展為主力的離島,也同樣間雜著支持與反對兼具的「博奕情結」;而各種資源條件較缺、期待脫胎換骨的澎湖,在歷二十年準備下尚且無法讓博奕公投過關,背後又隱含了甚麼?澎湖博奕公投所帶來的種種現象、論述,實則也為金門提供了一面反射的鏡子。
-
期許金酒成為機會的開創者
金門縣民獨享的中秋節金酒感恩回饋券十月四日在全縣同步發放,各發放所民眾大排長龍笑領福利,延續歡度秋節假期的熱潮。金酒是金門縣民的公資產,酒廠以提酒券的方式回饋鄉親自然無可厚非,但這樣的「好康」是否能長長久久的延續下去,應是值得探討的話題。 或許許多鄉親都還記得月領萬把元金酒「福利」的日子。那時,單是一張金門的「菸酒牌」就代表了每月萬把元的利潤,大家有否深思是什麼樣的機緣,讓金門人有著如此奇特的際遇。 說到底,還是市場環境使然。當年的金酒流通不易,要取得高優質精的金門高粱酒,自然得多花銀子;但自從金酒徵求台灣區總代理,以及台金交通日益簡便以來,「一日三價」的市場寡占優勢已被打破,但品項寡占,還有著差價的炒作空間。於是乎獨厚金門縣民的家戶配酒、感恩券等酒種,便為縣民創造獲利空間;簡言之,公部門可以利用金酒,用很簡便的形式來福利縣民,只要金酒的魅力還在,「天掉下餡餅」的事便不會停止,不論是換了誰當家作主,可能都無法改變。 事實或許真的如此。畢竟福利事業就像個無底洞,獲利的人只會計較福利有沒有短少或變得更好,卻不興去計較其「根本」何在,遑論如何去永續這個根本於不墜。就這樣,人人都陷入「金門福利真好」的迷思裡,而不去深究,是否好得理所當然。 按說,金酒若以民營標竿企業的標準進行全方位的改造,當有更好的發展空間;因為現行金酒活用資產的能力低,說白話,就是金酒不懂得用錢。前金酒董事長雷倩曾經引述聖經中的故事,來比喻金酒公司的資產活化,她說:「主人在遠行前交給僕人一千兩黃金,若干年後他回來了,僕人告訴主人,他把這些黃金都埋藏在地底,現在完整的還給你,主人回答說:你是個又惡又懶的僕人」。雷倩期許自己能讓金酒成為「金門的『淡馬錫』」。她認為,我們不應將金酒公司的財富封存於地底,而是要將金酒公司所創造出來的財富,變成金門可見的就業機會、投資機會與金門建設,倘若沒有好好來做,那我們可能就成為又惡又懶的僕人。 今日再重讀雷前董事長這段談話竟顯得毫不過時。我們總認為金酒回饋鄉親是理所當然的,可為什麼我們不督促擁有巨資的金酒為金門創造更多「機會」呢? 月領萬元的「菸酒牌」時代自然已經過去,在不景氣的此時,年領萬元或已令人心滿意足了吧,但金酒又豈只是金門的「福利製造機」而已?我們更該計較的是如何極大化金酒的資產運用,昇華金酒與金門的依存關係,讓金門擁有更多元的投資及就業機會,最終並能將其產生的福祉回饋給金門鄉親。 雷倩到底沒能為金門創造「淡馬錫」,但金酒卻不能總在「福利至上」的框架裡和稀泥。在開放市場的架構裡,金酒遲早得面對來自全世界的競爭壓力;延緩壓力的發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在全體縣民笑領金酒利益的時候,可曾想過有多少金酒員工的努力、金門的資產是被徒耗的?金酒應該成為「機會的開創者」,而非「福利的提款機」。如何提昇自我的競爭力,為金門創造更多揚昇的機會,當是金酒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
-
再論省府定位
福建省政府是在1949年8月隨國軍轉進播遷金門,且自1956年起,配合「戰地政務」,福建省府再移駐台灣,負責研究「有關收復福建地區之重建計畫方案」,及對大陸福建地區廣播、閩僑聯繫、人才儲備及不屬戰地政務之一般省政工作。 換言之,早在1998年台灣省政府「精省」之前,福建省政府不但已經精簡,而且功能、角色均迥異於台灣省政府。 就台灣省政府而言,經歷了1998年的精省,1999年《地方制度法》公佈施行,就制度面而言,似已完全失去職權,成為僅具代表性的圖騰。然而,精省之後,行政院陸續又成立了各部會「中部辦公室」,以及中部服務中心、南部服務中心、東部服務中心等單位,幾乎全盤接收了原有台灣省政府編制,實質上,除了少掉省長一名,並無真正的人事精簡。 據報載,目前行政院正進行國土規劃,擬將全國區分為北、中、南、東等四大區塊,並配合今年六月份的縣市升格案,以及馬總統競選期間的「三都十五縣」構想,通盤進行檢討。 從戰地政務,到解嚴;再從解嚴到小三通,金門走過了許多特殊道路,這種經歷不是其他縣市所能想像。舉其犖犖大者,全國找不到一處需要由縣市政府自行負責辦理醫療,處理港務,開辦自來水廠者,更沒有一個縣市,其居民生活必須接受軍方層層管制,定期還得參與演訓,真正做到同島一命、軍民一家者。 隨著解嚴之後,前述特殊業務或已逐步移轉,或爭取中央經費補助,縣民生活也已截然不同於以往,但這段獨特的歷史,在金門鄉親的心中刻骨銘心,亦凸顯了金門的特殊性。 兩岸政策亦然,基於金門特殊的地理區位,小三通在金門成功開辦迄今,即便在大三通全面直航之後,仍在兩岸旅運市場中保有一定份量,也成為馬總統上任之前,兩岸政府近十年來最重大的「政績」之一。 正因為金門有著這些獨特的經歷與條件,我們認為,當前正是持續發揮此一獨特性的最佳時機,省府的「改制」與「變革」則是關鍵契機。 誠如監委周陽山所建言,行政院若能將離島視為「第五區塊」,視同「行政院離島辦公室」,提升其地位,充分授予實際職權,不但能有效整合各離島力量共謀發展,更能透過制度的設計,照顧到各離島的特殊需求。 我們認為,這項特殊的制度設計,符合「金馬離島中長期經濟發展規劃」對金門「先行示範」的訴求;在兩岸關係方面,更有其重大意義。若能授予省府實權,未來有關兩岸政策的協調與溝通,還能透過省府進一步發揮「潤滑劑」角色,由台灣的「福建省政府」出面與對岸的「福建省政府」接觸,避開所謂的「主權爭議」,進行「對等協商」,如此,對行政院來說,「新省府」不僅僅是潤滑劑,還將是個「安全瓣」。 基於五權分立的制度與精神,監委的建言,行政院當然可以「僅供參考」,但我們必須向新上任的「行動內閣」大聲疾呼,強力建議行政院拿出一套離島政策,並從「台灣主體意識」出發,尊重「離島主體意識」,再從「省府實權化」出發,好好為離島縣市辦幾項「實事」。
-
為民服務到家是公僕共同努力之目標
李炷烽縣長日昨主持縣府擴大主管會報時,即席期勉團隊同僚,務必掌握社會脈動,瞭解民意需求,切實做好服務工作,疏解民間疾苦。又說:「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既然身為公僕,沒有任何怠惰之藉口,希望大家一本初衷,為家鄉作出貢獻。念茲在茲,溢於言表。 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民意也隨時空因素而有所變,要問地區民意為何?概而言之,即是希望「發展觀光事業,繁榮地方經濟」、「加強基礎建設」、「厚植永恆根基」。需求不多,任務艱鉅。尤以諸多不確定因素揮之不去,偶發意外狀況,難以有效掌握。緣此,施政理想、計劃作為,自然就會受到影響。 諸如:兩岸開放空中定點直航,破冰成功,本是好事,眼看無限商機,即將立竿見影,詎料「八八水災」重創南台灣,導致兩岸熱絡「金門中轉」渠道,人潮遽而大量降溫。 根據業者指出:此期間兩岸經由金門轉往台灣各地旅遊人口,指數明顯少掉二至三成。或許有人又要開始怨嘆,深表大失所望,為何政府不能未雨綢繆,迅速反應處理,其實不然,政府以民為主,何嘗不希望馬上加熱,否極泰來。 盡人皆有「責任心」與「榮譽感」,為公僕者,尤應體認其重,無可或缺。不僅服務品質要求「最好」,且要朝向「好要更好」目標努力,對此縣政團隊鍥而不捨,更在「便民」與「利民」工作上,力求精進。 茲舉下列數例,以供各級機關團隊相互學習借鏡: 一、走出辦公室,服務到海外:縣府團隊頃繼訂定「華僑身份認定審議作業要點」,成立「華僑身份認定審議委員會」,受理各鄉鎮彙轉華僑申請身份認定者,迄今計有九十餘人獲得審議通過,順利取得各鄉鎮公所填發身份認定證明書。藉由此項作業之完成,則可依法進行申辦有關產權維護事宜,促使長年旅外金門華僑,諸多久懸私有權益問題,漸而得到圓滿解決。此舉創下落實服務鄉僑之先例。換言之,少數人用點心思,讓多數人疑難獲得紓解,意義不凡,點滴深入民心。 二、又更進者,復由地政機關組團,遠赴新加坡、汶萊、菲律賓等三國四地,為華僑辦理地籍清理宣導說明與服務,引起鄉僑熱烈迴響,為期六天行程,計有各地鄉僑二百餘眾到場了解洽辦有關土地事宜,由於服務用心,工作認真,溝通平台,暢通無礙,合計受理申請八十六案,可望依法予以解決。儘管旅途跋涉辛苦,少數人付出心力,卻讓多數鄉僑得到方便受惠,不惟贏得鄉僑一致稱許好評,未來服務項目如果擴大,民怨從而消失,對於維護政府威信,影響尤其深遠。 三、推動區段徵收工程,加速地方繁榮進步:此一施政項目,厥為縣政計劃重心主軸,金湖市港路區段徵收工程,面積11.32多公頃,招標發包開工迄今,進度超前,實際完成百分之三十七點二一,完成竣工以後,既可整合公共設施之興建,避免重複投資,取得必要之公共設施用地,提供優良之生活環境品質,對於漁村等地建築亂象,也將隨之大為改觀。可謂計劃執行順利,預期效益,明顯可見,團隊精神充分發揮,讓人刮目相看。 單打獨鬥時代已然過去,優質團隊亟需加強鼓勵建立,至盼貫徹優獎劣懲制度,藉此提振服務精神士氣,嚴整公僕工作紀律,苟能藉此成功案例,落實推動公僕走出辦公室,為民服務到家,相信必能提昇行政效率,減少民怨,贏得口碑。
-
對金門高等教育推手的期許
金門高等教育的發展自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金門分部至今日國立金門技術學院的規模,十二年來不僅見證了台灣教育普及下的成果,亦為知識經濟下高等教育需求殷切的反映。然不可諱言的,高等教育從菁英教育快速擴張到普及教育,在市場需求下刺激了教育產業的發展,台灣社會卻因快速的少子化現象及高等教育經費大幅緊縮的挑戰,近年來政府的教育資源已無法有效集中投資。如何能掌握趨勢、彰顯辦學特色,並考量社會與環境特質,落實大學應有的入世性、實踐性,並朝二十一世紀的「永續性」發展,是高等教育主事者必須思考的重要議題。 金門技術學院日前進行校長續任同意投票,現任校長李金振以得票率七成六的支持率獲得連任成功,顯示其治校理念與校務發展備受師生肯定,得以持續帶領師生向前邁進。自其擔任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金門分部主任開始至今已十二年,李校長始終對金門離島發展高等教育不遺餘力,特別是善於利用各種資源與策略逐漸擴充學校規模,在教育資源緊縮的環境中,透過整合、合作及策略調整應用之方式,帶動學校的成長。尤其在配合金門打造成「教育文化大學島」的努力上,該校在其領導下傾力於改名為「國立金門大學」,以地方關懷、兩岸橋樑、世界接軌為出發,擬定前瞻性、國際化、特色化之計畫方針並獲得各界之支持。 今年在台灣各校逐漸面臨招生不足,數所私立科技大學報到率由九成降至七成多的警訊中,金門技術學院反創下報到率由八成餘提升至百分之百的佳績,如明年一舉升格改名成功,必更能發揮「大學城」之經濟社會效應回饋地方。然而,如何在教育資源不足的不利條件下提升該校的師資人力、空間、設備,順利發展成一所以教學為主軸、兼顧研究、推廣服務等功能的綜合大學,仍待李校長與同仁們的智慧與努力。 教育部已於97年8月始凍結國立大學(技專)校院教師、職工的員額,未來在既有員額之外,若要增聘教師僅能採契約聘僱之「專案教師」。依規定,為符合未來金門大學系所、行政業務成長及其大學評鑑所需,教師員額必須達目前師資之一倍以上,然在中央教育經費緊縮下,「專案教師」聘僱所需之費用勢必壓縮校務基金的運用空間。同樣地,學生人數的成長相對應備有足夠的設備、教學與活動空間。今年新生床位不足兩百床之困難,即暴露出相對應空間設備成長不足之窘境。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必然是未來大學校院發展最關鍵之處。 今年八八水災後的內閣改組,由金門子弟薛承泰政務委員新兼任福建省政府主席,並由以往鼎力支持金門高等教育發展的吳清基接任教育部長,相信對金門獲取中央政府的支持,特別是投注在教育與文化領域的建設實為令人鼓舞的消息。我們期許,金門高等教育的推展不僅是李校長應努力突破困境,以爭取金門大學最大的教育資源支持,在實現「兩岸高等教育薈萃的大學島」的目標邁進上,仍須尋求中央、縣政府、縣議會及金門縣立法委員在政策與經費上的鼎力協助。如此,才能以足夠的資源挹注,提升教學資源與教學品質,吸引師資來金從事研究與講學,則大學島的雛形得以迅速建立,金門高等教育得以永續發展!
-
再論金門整潔問題
之前本報基於媒體之責,曾就若干鄉彥,乃至外客之建言,沈痛指出咱金門環境衛生,不但無法維持昔日之風采,更是倒退至上世紀末之髒亂情形。因此呼籲住民、公部門能痛定思痛,以大魄力、大格局之手段,澈底檢討並改進之,不僅在於整潔有序是全民健康之保障,更是現代城市最基本之條件。披露以來,引起各界重視呼應。基此,我們願就此議題,先談有關鄉親每日必到的市場整潔問題;因為,就聯合國對現代城市整潔評鑑之要項,市場與公廁是最優先觀察之場所也。 「走入東門市場,地上水漬不潔,空中腥味不斷,令人作嘔。」「停車經過山外示範市場,也是髒亂不堪,腥臭瀰漫,金門的蒼蠅真的多,我彷彿置身前日才去過的石井鎮傳統市場,我們的市場跟大陸鄉下的水準差不多,真是汗顏!提供顧客舒適的用餐或購物環境,應該是起碼的服務吧?政府除了加強衛生管理,應該也要宣導商家提升環境衛生觀念,甚至提供經費補助,除了保持傳統美食,也必須有符合觀光水準的用餐環境。經過幾家傳統小吃店,也幾乎都沒有乾淨的門面,與室內空調。」對有心人來說,上述這些文字應不陌生,因為這是日前多位鄉彥對金門本島東、西兩大市場的貼近觀察,更是咱金門市場最真實的寫照。如此環境,如此條件,誠不知看在眼裡,想起這就是我們每日食材來源之處,能吃得安心嗎? 何謂「整潔」的市場?我們且借港府對「整潔」一詞的解釋來論述之。整潔一詞的涵義抽象,在很大程度上視乎個人的主觀看法。然而,基本上是有其共識的,一人大約均可說明一個「整潔」的市場,那就是要應經常保持清潔衛生,設計完善,方便顧客使用的通用語,一般言,一個整潔的市場,外觀應整潔美觀,有足夠及顯眼的寬敞通道和出入口,且光線充足,通風情況良好。 最理想的市場應該是完全空調的場所,進入其內,牆壁和地面,皆要保持乾爽清潔,沒有塵埃、垃圾或食物渣滓,更不應有水漬。所有的指示牌、入口、通道、廁所、客貨升降機、扶手電梯、樓梯、熟食中心的公共座位間、辦事處、貯物室、冷藏庫、公用家禽屠宰室、垃圾房、排水明渠及貨物起卸處,都必須妥為清潔,以確保街市整潔衛生。更不得積有家禽糞便及羽毛等厭惡物,且要使用高壓式熱水噴射器及消毒劑清洗家禽檔各部分,包括牆壁、地面、禽籠及獨立的家禽屠宰室,魚檔應清理妥當所有魚骨及魚鱗等剩餘物,而肉檔應清除牆壁和地面上的血漬和肉屑,使市場看起來寬敞舒適。 就此而言,或許很多鄉親會直呼不可能;但別忘了,這些條件在台灣一些先進賣場早已行之多年,我們更別忘了,昔日寬敞、明亮、整潔、方便且多元化服務的超商是如何化不可能為可能,進而一舉打敗傳統雜亂、髒亂、混亂的「雜貨店」;存在一個世紀以上,與社區居民共同成長回憶的雜貨店!因此,我們誠摯呼籲鄉親及相關單位,必須重視這個趨勢,認清現代化的服務業應如何經營,而相關單位更應立即祭出相關法令,推出品牌運動,鼓勵民眾至「品牌」賣場、商店採購,發揮良幣逐劣幣功能,採雙管齊下,早日使金門市場邁向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