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金門大橋最後一哩路相關配套需加把勁
金門大橋即將於10月底完工通車,楊鎮浯縣長日前率同副縣長李增財、工務處處長許鴻志等人登橋替施工團隊加油打氣,強調最後一哩路的最後一小段,更不能掉以輕心,期勉大家咬緊牙根拚下去,目標是可以直接開車到小金門,參加10月22日開幕的「芋頭節」年度盛會。 目前根據施工單位所提的資料,全橋的275根路燈中,已架設205根,9月底可全部完成;全橋護欄工程也預定9月25日完工,全橋中間隔欄工程只剩下500公尺,也可望於10天內完工。另外,工程重點包括瀝青混凝土舖面和伸縮縫、橋中分隔和橋側護欄,以及電力、電信和自來水等3大管線,都按原定計畫進行中,縣府對在預定的時間內通車,非常有信心。 大橋的工程進度在高工局、世曦和承包廠商東丕營造表示,施工團隊在中秋假期不休息,仍會持續施工,往預定完工目標前進。在相關單位全力趕工下,應可如期完工,但還要通過工程場勘、驗收,才可以真正通車,是否能趕在10月22日「芋頭節」開幕前完成驗收手續,時間十分緊迫,確實要加把勁。 另外,有關大橋兩側聯外替代道路3-1大金-瓊安、3-2小金-東林,所有權人土地徵收,與地主溝通協調,得盡速辦理取得用地。尤其是瓊安路的改善拓寬工程,瓊安路位於金門縣金寧鄉,全段道路經由山灶、安岐、西堡、嚨口、西山、后沙、珩厝、瓊林等聚落,道路沿線周邊除自然村聚落外,其餘皆為農地、雜林地,目前道路寬度6至8M,全長約6,100公尺,未來在金門大橋及大橋聯絡道啟用後,更是肩負小金門至金湖鎮、金沙鎮之重要聯絡道路,未來的交通重要性不亞於伯玉路或環島北路。 縣府計畫新闢大橋聯絡道至瓊安路,使小金門至金東地區能有便捷之交通,而瓊安路即為其連絡道路中重要之一環,為求整體道路路網之完整性、安全性與便捷性,亦能健全生活圈道路路網之功能,金寧鄉公所計畫辦理「金寧鄉瓊安路道路改善工程」,考量全段道路長度較長,全案分四期計畫施作,第一階段由頂林路口至嚨口全長約2,500公尺,計畫將道路由7公尺拓寬為11公尺,工程預估工期約600日曆天。 目前瓊安路還在進行挖埋水管工程,如果道路拓寬工程需要工期約600日曆天,加上3-1大金-瓊安路端也尚未進行施作聯絡道路,大橋一旦通車對慈湖路是一大考驗,是否會塞爆?值得有關單位重視,替代道路要事先規畫,否則屆時湖下附近的交通一定會打結,交通事故也將頻傳,相關單位也必須有未雨綢繆的因應計畫。 再者,楊縣長之前曾公開表示,他將爭取交通部同意,在金門大橋主橋下面附掛一層橋面,做為自行車道和人行步道,橋兩邊以強化玻璃做帷幕,成為台灣第一座有透明玻璃帷幕自行車道,據估約需十億左右經費,可以比照大橋經費分攤方式,中央三分之二、金門三分之一,他並希望能於明年就啟動,因對金門觀光發展很重要。 當初設計初期以兩車道加人行、自行車道佈設,並預留未來於橋下附掛人行、自行車道之空間設計,以因應未來交通量成長,可調整為雙向四車道,將人行、自行車道移至橋面下。誠如楊縣長所言,如果儘早施工,因施工機具皆在,可以節省下不少經費,若是留待他日再來施工加掛,則可能要多一倍經費,希望高工局能有長遠的眼光,呼應楊縣長的訴求,讓金門大橋真正成為一座「三分交通,七分觀光」,成為最耀眼的觀光大橋。
-
共築金門低碳島
低碳島!這個令人久聞卻又生分的議題,到底應如何落實呢?就此而言,以普世的觀點來說,不外是著眼於下列範疇:首先是重視並落實低碳環境教育,以環境教育為基礎,融入永續發展、氣候變遷調適、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式及理念,使此理念,能深入人心並實踐之。尤其是有關溫室氣體議題,其後果導致的全球暖化效應及氣候變遷,應明白告知世人防制之。 再來是鼓勵綠色消費,鼓勵消費者於選購產品時,應考量到產品對環境的衝擊,因而應該選擇損害較低,或有利環境之商品,諸如在地消費等理念。這也涉及到所謂的綠色生產議題,鼓勵產品在生產、使用及廢棄過程中,應符合環境保護要求,對環境無害或危害極小,有利於資源再生和回收利用。乃至於所謂低碳車輛、免洗餐具等議題,莫不環繞此中心思想而啟。凡此,不可諱言的,尤賴有司當局來推動,如日前「金門建置低碳島計畫成果論壇」! 「金門建置低碳島計畫成果論壇」,係於五日下午在金湖飯店會議廳舉行,邀請中央部會、各縣市環保單位與會,分享低碳島推動的成果,以及面對的挑戰。論壇中,行政院環保署長張子敬即表示,中央建構淨零12大戰略,不再是單一部門可承擔,而是要大家合作;中央與地方共同努力方能成功。 針對此呼籲,縣長楊鎮浯即表示,金門發展低碳10年來,或許不是最亮眼,但也走出屬於自己的路。為落實此意,特於論壇結束後,楊鎮浯縣長即陪同署長張子敬,體驗已在8月16日啟用的環保「獺金杯」借用服務系統,了解循環杯如何使用,以及由庇護工場清洗消毒,創造環保和公益照護,雙贏的創新做法。表示金門不但落實低碳島計畫,更有其地方特色。 此次「金門建置低碳島計畫成果論壇」,分為兩大主題,第一主題係針對金門發展低碳過程,如何建構電網、減廢與資收等議題的成果分享;第二主題則針對「金門低碳島從低碳到淨零的挑戰」,邀請專家學者與現場與會者,一起座談交流。在此,縣長楊鎮浯特別表達感謝環保署、中央駐金協作單位及縣府同仁。他表示,從102年通過計畫以來的成果不易,金門的量體不大,但卻逐漸走出符合在地需求,一條永續的道路。如今,低碳島計畫即將邁入第三階段,第一階段從摸索開始,不斷遭遇挫折與學習,接著開始從中尋找適合金門的特色,接下來的第三期,是思考該如何切入,以及發覺尋找適合金門的資源。 或許正如署長張子敬的結語:國家追求在2050年淨零排放,接下來將不能再是單打獨鬥了,因此希望扮演好平台角色,各部門一起承擔,設定目標邁進,希望可以由下而上,配合國家政策與目標,做出在地特色。好一個各部門一起承擔,由下而上,配合國家政策與目標,做出在地特色!事實上,有關低碳島等環保事宜,不僅是中央與地方之事,更是全球人類之事,因此,我們願在此呼籲鄉親們,共築金門低碳島,就在你我身上!
-
節能減碳 從我做起
「建置金門低碳島計畫」推動十年,縣府和環保署日前在金門舉辦成果論壇,由楊鎮浯縣長、張子敬署長親自出席,會中並帶領參與計畫的相關中央部會與地方局處成員,同時邀請各縣市環保局參加,展現這十年來金門低碳島的執行成效。 據了解,環保署101年起推動低碳永續家園,並協助金門縣政府提出「建置金門低碳島」第一期及第二期計畫,分別於102年及108年經行政院核定,第二期計畫執行至今111年底,配合今年國家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環保署邀集相關部會及專家學者舉辦論壇,也算是對兩期「建置金門低碳島計畫」成效的一次檢視。 事實上,雖然「低碳島」在金門推動已屆滿十年,但仍然有人對「低碳」感到陌生,然而,經過中央、地方共同的合作與努力,低碳措施已經實質的融入了我們的生活。諸如:大家曉得應該採購節能家電,除了省電費外,還可以因此獲得政府額外的補助;大家也知道政府鼓勵民眾換購電動機車,除了中央會進行政策性補貼外,地方也會視財政狀況再加碼補助;大家更知道要落實垃圾分類與減量,除了有利於資源的再生利用外,更是營造清淨家園不可或缺的一環;最近,縣府新推出「獺金杯」計畫更備受矚目,讓未自備循環杯的遊客買飲料也可享有至少5元價差的優惠,同時全島廣設200多座「奉茶點」提供飲用水,又可減少包裝飲用水的使用,大量降低塑膠保特瓶的產生,讓愛地球、做環保就從喝水開始。凡此種種,我們可以知道,低碳生活的概念及作為正深植到金門的每個角落,相關部門、各行各業也正在盡全力的促使其永續發展。 平情而論,氣候變遷、節能減碳已然是全球性的議題,金門能在低碳議題上不缺席,除了有賴各級政府的支持外,關鍵之處在於我們願意從摸索中嘗試,在失敗中調整,並進化至主動出擊與積極落實。誠如楊縣長所言,金門的各項減碳作為,或許在執行規模與減量效益上皆不及台灣本島來得讓人驚豔,卻扎扎實實地建構起了金門對於氣候變遷下應該要有的「減緩」與「調適」能力。我們堅信,在節能減碳這條路上,未來金門也將一如既往的走下去,但要如何走得更有效益,仍然需要中央與地方的攜手努力。 今年3月,環保署公布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12項關鍵戰略,金門低碳島第三期計畫勢必要契合其方向而行,中央各部才會更容易支持推動,透過金門低碳島推動小組平台溝通,中央地方攜手合作,從低碳邁向淨零,落實環境永續。再者,台灣最快2024年也將開徵碳費,對產業及民生也勢必會發生重大影響,「碳盤查」、「碳關稅」、「碳捕捉」、「碳封存」等等的陌生語彙早晚也會攻占我們的視聽;當減碳浪潮來襲時,或許金門各界也要更積極的投入節能產業轉型與減碳技術升級的領域,探討節能減碳、改善空污作為,才能更早的加入邁向2050年淨零碳排的行列。 總之,減碳是趨勢,金門不落人後,特別是地區沒有焚化爐,發展觀光勢必帶來大量垃圾,必須嚴格落實源頭減量,才能真正的節能減碳。環保署刻正於蘭嶼推動「離島便利商店源頭減廢服務設計指引」,金門也應積極跟進,並儘早擴及各行各業應用才是。
-
多元文化學習
社會處日前在烈嶼鄉上庫社區活動中心辦理「與你同新~真新相伴 多元文化學習營」,希望透過活動,導入生活趣味,了解異國文化、飲食及生活理念,從互動中了解彼此文化,拓展視野,促使新住民與社區之互助、互惠,增加新住民在地服務功能;並透過多元文化活動走入社區,建立彼此交流的橋樑,使民眾認識多元文化,增進相互了解,學習互相尊重與接納。 近年來隨著全球化的影響,加上我國對外政策大幅開放及家庭結構的變遷下,跨國婚姻成了一股不可擋的風潮,也有越來越多來自不同國家的新住民在金門組成家庭,帶來家鄉的文化、美食,也讓我們的社會有了更多元的風貌。而我們在面臨多元文化社會的同時,就必須讓每個不同文化能各自發展,將現在的多元文化融合,就是未來的在地文化,也唯有用健康的態度面對多元化,才能擁有健全的多元文化社會。 不論是在台灣或是在金門,多元族群的和諧是我們所處的社會必須學習的重要課題。不同族群文化間的公平對待與相互尊重,乃是人權的基本,政府公部門應積極協助民眾,深入瞭解與欣賞新移民的母國文化。尤其多元族群的文化融合,是一個友善宜居城市重要的泉源,交融產生的多元文化,是滋養地方創新的重要養分;透過活動讓民眾充分瞭解並尊重異國文化特質,進而提升多元族群與文化之共融。 新住民與其子女所衍生出的教育、母語及多元文化等相關問題,均有賴中央機關、地方政府與民間團體互相協助,藉由各式相關活動與課程的舉辦,從中傳遞不同族群平等意識,而除了探討文化差異、文化省思之外,也擴及愛與關懷、悲憫助人、同理心、感恩心等文化深層意涵,從而促進族群交流與和諧,並可將相關新住民文化議題導入社區活動,建構學習者的社會意識,並激發其行動力,致力於社區共好。 面對多元文化現象,透過產官學合作,以欣賞、理解、尊重不同族群或個體間的文化差異、關懷多元的群體人際關係為基礎,大家都需要學習尊重理解不一樣的文化特質,實踐多元文化的關懷服務,以促進跨文化交流與族群融合,這對我國多元文化發展而言,也是很重要的一個里程碑:另外,透過結合在地特色及新住民子女母國文化,在發掘地方文化底蘊的同時,並融合多元文化特色,進一步形塑在地創生願景。 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種理念、精神,是 一種重視在這塊土地上曾經生存或正在生存的各個族群,以其獨特的生命經驗和適應所創造出文化、藝術、人文和社會制度。讓我們共同投入多元文化的相互學習及交流,厚植公民跨文化知能與國際理解,促進族群尊重多元、欣賞差異和諧關係,達到共享共榮的社會多元文化發展。
-
異業合作設置舊衣回收站善循環再利用
金門縣環保局為促使舊衣回收管道多元化,並確保去化管道暢通、鼓勵舊衣回收再利用,歡迎民眾將舊衣按新舊程度分類並分別交付措施,能讓民眾將家中用不到、不適合自己,或是打算淘汰的二手衣,在經由回收箱/點或資源回收車等不同的交付管道,再由後端專人進行篩選,將衣況良好的衣物捐贈給慈善團體或賣出至國外二手市場,材質堅固的衣物可再製成背包、提袋等產品,賦予舊衣新生命;若是無法捐贈或製成新產品的衣物,則轉變為製成燃料棒,進行能源回收,使資源有效再利用。 環保局針對八成新以上的舊衣如外衣、外褲、裙子、洋裝、背心、外套、西裝等較具回收價值,可捐贈、交流之無破損且乾淨的二手舊衣整理後,交付家樂福金門店及服飾店GIORDANO金門店設置之「舊衣回收箱」,另為便利民眾回收,特增設環保公園低碳教育館、金城鎮燕南山再生品展示館、金湖鎮公所、金沙鎮英坑資源回收貯存場回收分類區、金寧鄉資源回收貯存場、烈嶼鄉資源回收貯存場、碧山東店社區二手商店、金城鎮北門里及烈嶼鄉上岐村之金幸福資收站等指定舊衣回收點,期能提升舊衣回收及循環再利用;另未達八成新之舊衣及單一紡織類產品,例如床單、毛(浴)巾、圍巾、純毛線製品等,則請民眾先單獨裝袋,並交付沿線收運之資源回收車載走。 人造塑膠纖維讓衣服的大量生產,因為紡織技術的進步,使得衣服生產過剩,再加上人們習慣追求「快速」時尚,又促成了衣服的大量消費與廢棄。近年來國內舊衣回收後經過篩選、整理,主要出口到東南亞、非洲等地區,為保護該國紡織業,陸續以提高關稅的方式來限制二手衣進口;且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對二手衣使用上的疾病傳染疑慮,加上海運運費飆漲數倍,對以外銷為主的舊衣回收業造成很大衝擊,以及當地扶植本國成衣產業,舊衣外銷生意處境變得艱難,目前舊衣回收業者需要人力挑選分類的舊衣回收工作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也正面臨著競爭力的考驗,只能調整人力支出和運貨地點,降低國際貨運費成本。 地方政府核准並管理設置舊衣回收箱提供社福團體等公益單位,民眾可將經過清潔整理仍堪使用的舊衣,投入貼有地方政府許可字號的舊衣回收箱中。後續則由機關核准的社福團體等公益單位或回收商進行收運,收運後自行選出品質較佳的舊衣再使用。為了活化資源,民眾丟棄舊衣時,常因不清楚舊衣回收管道,而將舊衣當作一般垃圾丟棄。為了讓民眾瞭解舊衣回收管道及如何回收舊衣,以提升舊衣回收效率與使用效益,推廣舊衣回收共享概念,延長舊衣的使用壽命。 舊衣回收主要為推廣二手衣再使用,民眾交付舊衣前,應先檢查衣物是否破損、具髒污、發臭等問題,並清洗整理乾淨,勿弄溼、弄髒,經簡單打包後,選擇回收管道回收,以利再使用或再利用,才能提高舊衣循環再利用之效益。民眾交給當地環保機關清潔隊資源回收車進行回收,清潔隊自行分選出品質較佳的舊衣再使用,採統包或分項標售方式,由資源回收業者進行回收再利用,依不同材質以人工挑選分類貯存,將可再使用的舊衣銷售輸出;另一部分在國內市場以二手物流通或捐贈給需要的機構。 環保局不定期辦理二手市集進行回收兌換、交流以促進不用品循環再使用。環保局提醒民眾回收舊衣基於衛生問題,貼身衣物如內衣褲、泳衣等、配件類、玩偶類及寢具類皆不回收;當發現回收箱滿載時,也請通知管理單位清運,不硬塞衣服進回收箱;非屬舊衣類之垃圾、回收物、飲料、廚餘等,請勿投入舊衣回收箱,以維持回收箱壽命,共同維護金門美好環境。
-
戰爭無情和平無價
金門地區各界紀念〈八二三〉戰役六十四週年,一如往昔,隆重其事,縣府於當天上午九時假金湖「紅龍餐廳」舉行慶祝大會,由縣長楊鎮浯躬親主持,除表揚績優民防自衛隊員,即席致詞感謝國軍與自衛隊員們犧牲奉獻,奠定現今社會民主自由繁榮進步之根基,也希望戰爭不要再有,強調每一次紀念,都在期盼大家追求和平之信念,惟有遠離戰爭,兩岸和平,價值最大。 前總統馬英九未曾缺席,特於〈八二三〉前夕專程自台搭機來金,並前往太武山忠烈祠致祭陣公亡將士在天之靈,默哀悼念,英靈功在國家,隨後接受媒體訪問表示,要趕快和平,緬懷紀念才有意義。 金防部也在〈八二三〉當天上午舉行追思祭悼活動,國防部長邱國正率同高階將校一行,自台專機抵金主持紀念公祭典禮,向為國殉職三軍陣公亡將士靈前上香獻花,表達哀思之忱,陪伴烈士遺族與各界在太武山公墓緬懷守土犧牲陣公亡將士,連日以來各界頻頻提醒,戰爭無情、和平無價,金門「八二三」戰役戰友協會理事長鄭慶利,也在該會自辦紀念大會中,高聲疾呼國人同胞正視「八二三」戰役歷史意義,毋忘金門愈挫愈勇,是台澎安全屏障,確保中華民國在台灣屹立不搖,走向世界。 戰爭無情,和平無價,不是文宣口號,意涵廣泛精深,凡此金門鄉親曾經身入其境,體認非淺,特別是現在五十歲以上之金門同胞,人人刻骨銘心,痛澈肺腑,最為了解戰爭之殘酷,無情也無義,所憾這些血淚斑斑教訓,由於老者逐漸凋零,或者被人刻意遺忘,年輕世代,則多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對於戰爭帶來的極大風險,渾然不太在意。 回顧民國三十八年間,國軍自陸轉進金門,政府播遷台灣,那時兵荒馬亂,國家百廢待舉,金門離島首當其衝,所幸「古寧頭大戰」告捷,轉危為安,扭轉乾坤,一點一滴,血淚交織,在在都是金門軍民袍澤浴血奮戰,寧死不屈,百折不撓,犧牲奉獻,用生命換取而來的。飲水思源,理應心存感激 民國四十七年金門「八二三」砲戰發生,兩岸砲對砲,單打雙不打,打打停停,雙方鏖戰,金門蕞爾小島先後落彈四十七萬餘發,倘以總面積一五○平方公里換算落彈密度,可謂無處不落彈,處處是彈痕,但憑軍民同仇敵愾,同心同德,發揮「不怕死、不怕難、不怕苦」之金門精神,終於渡過重重艱難險阻,那些慷慨成仁,犧牲寶貴生命守護家園之軍民同胞,不都是戰爭造成的,不也是為了「保國衛民、保家保鄉」軍民奮起而戰,金門「八二三」戰役不能遺忘,金門精神值得效法,更應使之發揚光大。 再者,時下政治氣氛弔詭,內耗不已,政黨惡鬥,族群對立,昨是今非,有溝不通,惡性循環,何嘗不是一種另類軟性〈戰爭〉,雖然沒有硬戰那麼殘酷,卻在不斷消耗社會大量資源,製造對立,破壞同胞情誼,此情此景,讓人心酸,亟需大家深思反省。家和萬事興,凡事平心靜氣,坐下來協調溝通,化異求同、齊一步伐向前行。 國人一致反對中共軍演,希望兩岸和平,民生樂利,但也不滿內耗,相煎自伐,正因如此,停止軍演,休止內耗,團結一致,集中力量,齊為國泰民安而努力,正是民意之所繫,要問什麼是主流民意,相信會是「國家安全、社會安定、兩岸和平、人民安康」。 民意似流水,可以載舟,亦可覆舟,與其舊調新彈「九二共識」,不如務實面對民意,畢竟共識建立在雙方「合意」之上,如同利害關係人雙方有意落實執行而訂之約定,反之則是似有似無之共識,再多唇舌之爭,不具實際意義。 總之,國難方殷,安內攘外,俱屬重要,戰爭無情,和平無價,以和為貴,國泰民安。
-
尊重專業、落實法治 期許國教不斷進步
111學年度已經開學,適逢地區校長遴選年,新學年度有不少學校的校長異動,8月1日,縣府特辦理所屬學校原新任校長聯合佈達交接典禮,期許全體連任或轉任的校長,都要在新學年帶領學校繼續深耕金門國教。 地區雖屬離島,卻長期重視教育,即使在過往資源匱乏的年代,國民教育都是縣府施政最為重視的區塊,原因無他,在資源相對匱乏的離島,人才就是我們最為重要的資源,唯有培育更多優秀的子弟,金門也才有可長可久的未來,而作為基礎教育的國民教育,更是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國教之良窳,實乃人才培育之關鍵。 客觀言之,金門之國教環境有其特殊性,一方面,金門雖是離島,但投注之教育資源卻優於台灣其他偏遠地區;另一方面,由於受限於離島的主客觀條件限制,金門之國教自然難以和都會地區等量齊觀,討論地區國教問題,必須先正確認識金門國教面對的主客觀環境,釐清問題,提出對策,循序漸進,才能不斷提升地區國教品質。 應該看到,為了彌補離島條件不如都會地區的先天劣勢,地區各中小學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多元能力,各級學校充滿辦學活力,在學校與教師用心教導下,許多孩子也確實具有專精才藝,然而,受限於地區學校多為班級數不多的小校,在時間有限下,這個有著良善初衷的作法,也造成學生基本學力偏弱的缺失。 不迴避問題、務實看待問題,是提升教育品質的第一步。針對地區學子基本學力長期偏低的情形,在縣府教育處與各級學校共同努力下,終於看到曙光。為了讓學校能將重心回到正常教學,教育處減少了不必要的視導與評鑑,學校也主動檢視相關活動之必要性,減少有干擾教學現場之虞的活動,讓學校更能聚焦校務發展與正常教學。 在教育處與學校鍥而不捨努力下,回歸學校教育本質的用心也終於得到回報,這幾年來地區國中教育會考的成績確實見到起色,期許地區教育團隊再接再厲,讓地區基本學力持續向上提升,朝全國均標的方向前進,長期而言,更應將目標設定在全國前二分之一,讓地區學子兼具基本學力與多元能力,為子弟的未來做好最扎實的準備。 所謂知易行難,國教階段的學生應該兼具學力與多元能力,是個再正確不過的目標,然而,真正推動起來,免不了要進行許多專業對話與價值釐清,不僅教育行政與學校要取得共識,還需要得到社區與家長的支持,這不僅必須耗費許多時間,更有賴教育團隊以專業與耐心化解疑慮、凝聚共識。 我們以為,這樣的經驗確實可作為改善教育缺失、提升教育品質的借鏡,誠如楊鎮浯縣長指出的,「只有有序的發展,才能造就永續的金門」,而也只有從教育、文化,從軟實力和價值觀著手,才能讓金門子弟一代又一代的走在永續的道路上。 在國教精緻化的過程中,校長與全體教師無疑扮演重要角色,期許同仁秉持教育園丁的精神,全心投入扎根國教的神聖工作,並以更多的專業對話,建立更健全的制度,讓金門國教回歸教育本質,提升教育品質,嘉惠地區學子,為金門培育各領域的傑出人才。
-
塑造水環境文化 落實永續金門產業發展
「有序發展永續金門」是楊縣長的施政理念,同時也是金門縣政府的施政主軸,因此責成工務處規劃「金門水環境改善整體空間發展藍圖」,並辦理一系列「水環境文化與產業發展說明會」,其目的是希望透過專業領域輔導平台邀請本縣各機關及產業代表,能與相關領域專家分享交流,並利用在地文化元素塑造水環境文化品牌,將其產業化及資源化,讓參與者了解各種不同規劃面向,作為未來水環境空間發展推動的目標,使金門的水環境文化能成為發展觀光之重要資源。 眾所皆知,金門是一個極度缺水的地方,不但雨量少,而且儲水的功能又不完善,雨量少蒸發量高,馬上呈現乾旱景象,雨量多時,因儲水功能欠缺,都流向大海,故常處於無水狀態,因此儲水、備水、節水、省水成為金門人的習慣與常態,由此可見,金門人對水的珍惜與重視,同時也孕育金門水環境文化。 早期先民所用的水都是靠天上的雨水,那時家家戶戶都有儲水桶接屋頂的水供飲食或盥洗之用,家庭衣物或其他相關洗滌就到村裡池塘,因那時較無公共建設,故水較能匯集起來,因此可利用各種方法儲水,以備不時之用。後來人們懂得鑿井取水,可解決大部分用水問題,因此各村水井林立,但若地層較深厚的地方或因岩盤關係無法鑿井者,就較沒人住居,如昔果山、盤山及中山林一帶。到國軍於1949年進駐金門,由於飲水人口大增,軍方大力建置人工湖庫及鑿井,以提供戰備時之軍民用水,因此大型湖庫產生,如太湖、榮湖……等,但因水質不好,必須做相關淨水處理。金門地區因地形、地質等天然因素,而無巨川長流,且年雨量少,因而形成雨量少而蒸發量大之乾燥氣候。以致大部分地區地表逕流不易聚集而直接奔流入海,水資源之涵養與開發困難,枯旱時期,軍民都為缺水所苦。為改善金門軍民用水,符合衛生要求,增進健康之宗旨,於1966年4月1日正式成立水廠,開啟金門自來水的新篇章;1974年為促進農村經濟建設與環境衛生之改善,設置金城、金湖、金沙、烈嶼等四個服務所;1976年擴大供給設施,並致力改善原水水質。至1994年更進一步推動金門地區給水改善工程,重新規劃整合成太湖、榮湖、紅山三個淨水場,提高給水效率。2021年又增設洋山淨水場海水淡化廠,以多元供水、淨水之理念,開發與管理金門優質的水環境。 近兩年連遭嚴峻旱災的金門,年降雨量僅約400多毫米,創下歷史新低,湖庫與農塘乾涸,嚴重影響全縣農業灌溉及生態棲地環境,還好有大陸引水資助讓金門得以走過缺水危機。為長遠計,楊縣長要求農政單位積極協助、補助農民,全力做好農業基建工作,浚深農塘,提供農業灌溉用水,並指示金門自來水廠積極推動湖庫原水調度、清淤及改善工程,配合智慧水管理策略,打造「質優、量足」的金門好水。 縣府為打造農業灌溉環境,特別敦請農委會農田水利署■公管理處,長期協助金門建構整體農田灌溉相關管線,期待未來雙方能密切合作,將灌溉功能擴及全縣各鄉鎮,針對放流水灌溉系統建置,預計111至112年度於金湖地區進行放流水農塘串聯作業,同時利用金門酒廠與金城水資源回收中心放流水進行混合配比試驗,導引至金寧鄉無水源之區域,也期待每一滴放流水都能回收再利用,把金門水資源用到極致,讓農友不用擔心耕作時無水可用,解決金門整體農作需水問題。 總之,金門未來為發展觀光,必須依據原有水資源的環境,發展出特殊的水環境文化,加強傳統閩南建築的集排水及儲水系統之推動,配合聚落裡常見的水井,田中灌溉的農塘及吊烏、轆轤(閩南語「加洛」)等汲水設施,宣導先人累積下來的智慧水文化環境設施,結合現有的水環境資源,規劃治理成生態旅遊的發展空間,以落實永續金門的觀光發展產業。
-
廢物利用做環保
落實環保,是今日當令且迫切的活動,因為這關係到你我未來的生存問題,如此重大的議題,如何完成呢?其實,舉手之勞即可做到,且比你想的還簡單,諸如廢物利用的工藝精神。 什麼是廢物利用的工藝精神?也就是日常生活中常提到:東西壞了,不必丟棄!它可以變身你的新歡,甚至工藝!如源於15世紀的日本金繼工法,將漆與金粉、銀粉等混合,以用來修補破損陶器,讓日常器具變藝術,現早已成為一門環保學問;再如台灣新創品牌REHOW文創,不定期推出改造工作坊,以各式廢棄布料打造自助材料,或是帶來一件過時的白襯衫,提供全新廢布來改造,讓舊衣變潮服,都是獨特的環保美學。 姑不談這些環保美學,且以我們在不同的節日或慶典,參與各種慶祝活動時,一定會製造大量垃圾,我們也可以「廢物利用做環保」來落實,諸如:按實際需要換取新鈔和紅封包;購物時自備購物袋,減少使用膠袋;簡約包裝,減少使用禮物包裝,避免浪費資源;選購較耐用的貨品;購買時亦應三思,避免購買不必要的東西反而造成浪費;以電子賀卡代替傳統紙製賀卡,既環保,又能表達心意;舉行聚會及派對時,盡量計劃預備適當的食物分量,避免浪費食物,同時應使用可重複使用的餐具。 尤者,在一念間,我們也可善用下列原則以落實廢物利用做環保:將不適用的禮物,送給慈善團體,或轉送給有需要的人;將金屬、塑料、廢紙及其他可回收物品,如:舊衣服、舊電器等,可回收的廢物與其他廢物分開處理,方便循環再造,如日前瓊林社區發展協會所規劃的「瓊林杯子牆美造計畫」。 為具體落實廢物利用做環保概念,瓊林社區發展協會,日前由該社區規劃「瓊林杯子牆美造計畫」,並邀請植創jGarden負責人蔡宜宸擔任講師,透過兩梯次的活動,帶領社區居民,將廢棄容器再利用,種植多肉小盆栽,大家共同攜手打造療癒又吸睛的多肉杯子牆。 此項社區活動,係基於廢物利用之精神,鼓勵及動員社區居民,將家中汰換不用的杯子等閒置容器,用來種植多肉,以及將社區淨灘時,所拾獲的漂流木編製成杯子牆,同時將自己所種植的多肉盆栽,安放於杯子牆上,讓居民認養,並定期回到杯子牆澆水、養護,除藉以凝聚社區向心力外,更可提升社區整體環保概念。 正如社區發展協會所強調的,瓊林社區營造是結合老一輩的智慧、中年人的衝勁,及年輕人的創意,用以推動社區的永續經營,尤其是結合文青創意:在多肉杯子牆的牆側,豎立一面別出心裁的告示牌,其上述明:「寵您一輩子的青春與愛」,「寵您」是「瓊林」的諧音;「一輩子」則為「一杯子」的諧音;「青春」則代表著「綠色盆栽」;「愛」則是寓意著「愛的藤蔓」,搭配多肉杯子牆共同展示,令人印象深刻且別具意義。 物盡其用,使一切物力產生最大的功效,不僅是節約資源的環保工作,也是生活中個人美德的一環,更是環保愛地球的一環,且讓我們在嘉許此活動之餘,人人效法做環保;廢物利用做環保。
-
推廣單車金門遊 營造健康旅遊環境
由金門縣文化局委外舉辦的「2022金門古蹟日-古蹟尋騎小旅行」活動,將於9月10、11日登場,內容包括《金沙古蹟尋騎、趣訪風獅爺》、《瓊林千年聚落、歷史行旅實境解謎遊戲》主題行程,計畫以騎乘自行車方式導覽縣內名勝古蹟。 據了解,今年金門古蹟日活動將串聯2022年歐洲國際遺產日核心主題「永續文化資產」核心精神,以騎乘自行車導覽介紹本縣東半島金沙鎮古蹟、歷史建築等知名景點文化歷史背景,帶領民眾認識金沙鎮風獅爺珍貴歷史民俗文化,另以瓊林再造歷史現場景點導覽及互動為主軸,透過「趣味、創新、實作、互動」的方式結合本縣在地深厚的文化內涵,拉近文化資產與民眾的距離,體驗認識金門多元永續的文資寶庫,提升民眾參與及傳承維護珍貴文化資產的共識。 事實上,自行車騎乘遊一直是金門熱門的活動之一,相應的民間社團組織也始終保持高昂的動員及發展能量;「小三通」未停航前,兩岸三地的自行車騎遊、交流活動更是方興未艾,已然形成獨到的金門特色。畢竟,金門的確是一個適合騎乘自行車漫(慢)遊的理想場域,當然,不可否認的,有關自行車騎遊的軟硬體建設及推廣能量,公部門也一直在謀求更精進的空間,例如:2020年10月31日教育部體育署在金城鎮天后宮啟動「騎亮臺灣-最讚亮點自行車路線」系列活動第四站「追憶史跡、慢騎金城、騎亮臺灣,帶你領略浯洲島之美」,這也是為該系列活動唯一一條離島路線;金城鎮公所繼「濱海觀光暨文史訪遊自行車道營造計畫」自行車道建置成果之後,又向觀光局爭取「金城鎮濱海觀光遊憩環境營造計畫」及「金城鎮觀光旅遊節點環境營造工程」,希望進一步深化在地自行車深度旅遊,健全環鎮自行車路網,和文化局此次規劃的古蹟漫遊小旅行系列活動一樣,均立基於金門優質的自行車騎乘環境,希望創造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這樣的模式不但適用於文資保存推廣,更是發展優質觀光環境與宜居城鄉的利器之一,在此基礎上,更兼具有優化城鄉風貌,型塑觀光品牌的加乘效果。 平情而論,對雙北等都會型城市而言,自行車是解決交通壅塞、便利生活出行的交通工具,但對金門而言,自行車卻是一款最適合慢生活與深度旅遊的交通工具。正因如此,金門的K-bike與雙北的U-bike在設定功能及營運條件上,就應該要有本質及方法的不同。究理而言,金門公共自行車應該要有更靈活的發展策略與空間,例如:更密集的站點,更多元的租借樣態及工具,更靈活的周轉及支援體系等等,並開放更多的民間參與及支持,將零散的需求導入共通的平台運作維管,若是如此,或許在妥善率及滿意度上,就會有質與量的高速成長。「路,是走出來的,不是等出來的」,小地方未必不能有大夢想。有更開闊的心胸及勇於嘗試的行動,自然就可能創造更多的驚喜與精彩。 總之,金門處處精彩的史蹟亦是發展觀光最大的資產與利器,運用最環保的自行車進行深度的鏈結,也是打造友善旅遊城市最必要的策略之一。此前,金城環鎮自行車道已獲選為全國最佳亮點車道之一,立基於此,結合妥善的公共自行車租借系統及運營服務,定能有效營造健康休閒環境,達致活絡觀光發展的目標。
-
論個資保護
近年來,隨著個人隱私意識的抬頭,如何資料保護尤其重要,新聞上詐騙事件頻傳,更時有報導網路商城及網路平台之業者,常有個資外洩導致消費者被詐騙的情形,而公務機關亦有遭受駭客及網軍資安攻擊,造成個資外洩發生之情事。為此,縣政府於日前舉辦111年金門縣社政業務資訊安全及個人資料保護系列課程-個人資料保護場,邀請專業講師來金授課,期讓社政業務工作人員增進個人資料保護法基本概念。 隨著數位時代來臨,在科技日益進步的現在,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與完整的無線網路建置,讓我們的日常生活更加便利,以往各種紙本資料填寫或一堆晶片磁卡過卡的場景也不復見,如今,只要使用手機中的app和帳號密碼,就能滿足大多數身分驗證甚至交易與支付的需求。如今網路資訊得以快速流通並且散播,資訊存取也變得更加的容易,然而在享受這些便利的同一時間,大家也必須相對承擔個人資料容易外洩、盜用、甚至被不當利用或是被他人營利的風險。 近年來,詐騙集團猖獗,廣羅大眾的個人資料,時常被不法集團利用,社會上層出不窮的詐騙案件情節屢屢上演,因此,個人資料的保護議題,也就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而個資法所定義的個人資料,是指自然人的姓名、出生年月日、國民身分證統一編碼、護照號碼、特徵、指紋、婚姻、家庭、教育、職業、病歷、醫療、基因、性生活、健康檢查、犯罪前科、聯絡方式、財務情況、社會活動,以及其他得以間接或直接識別該個人的資料等。 除了透過相關法律的規範,用以保護個人資料外,民眾自我的警覺也不可或缺,尤其身處在網路世界中,大家不得不更加謹慎,很有可能一不小心就洩漏了自己的個資,而遭到冒用,或是不小心就觸犯個資法。建議大家平日就應養成良好的電腦與網路使用習慣,可以防範在網路上洩漏個人資料,或安裝防毒軟體、防間諜及防火牆等保護軟體,並定期掃毒並時常更新病毒碼,將安全防護設定設到最高等級。 駭客入侵、間諜軟體、木馬程式、釣魚網站、詐騙群組等網路相關詐騙攻擊事件日漸猖獗,民間企業與政府機關也曾發生多起嚴重的個人資料外洩事故,除了嚴重損及機關名譽外,更造成各種詐騙案件層出不窮,讓民眾生活時時暴露於被詐騙的風險中。個資保護是維繫隱私權的基礎,無論是公部門、私人機構或個人,都與個資法的相關權利及義務息息相關,除了配合政府所規定的個人資料保護法,再加上妥善的自我防護,我們在盡情享受網路的自由與便利時,也應謹慎處理網路個人資料保護問題,以落實個人隱私之維護,避免因個資外洩而遭詐騙。
-
校園防疫物資無虞 確保開學安全學習
今天是全國高中以下學校111學年度第一學期的開學日,教育部與衛生福利部日前共同發表致家長的一封信,要請家長們協助提醒孩子新學期開始,回到學校上課仍須注意手部清潔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基本個人防護措施,隨時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並落實生病不入校的原則,落實教室、各學習場域、宿舍及學校交通車等環境空間場域定期清消管理等工作,兼顧校園健康安全,並保障學生受教權益及家長照顧學生的需求。 開學日眾所關心的議題不外乎是「校園防疫」及「停課標準」問題,過去校園防疫舊制停課標準為一人確診,全班暫停實體課3天,隨著國內兒童接種覆蓋率逐漸攀升,本縣遵循教育部規範之新防疫指引,9月12日起實施校園防疫新制,確診及快篩陽性個案實施7天居家照護,期滿無症狀才可入校。同班師生則是快篩陰性、無症狀就能上實體課程。為讓鄉親學童能在開學日安心上學,縣長楊鎮浯指示教育處在開學日前國中以下學童進行普篩,每名學生領取一劑篩劑,快篩陰性再入校上學,所需篩劑由金門縣政府負擔,另有關防疫物資│快篩試劑及消毒用酒精,金門縣政府也已完成各校配發,以因應新學期的到來,避免疫情藉此傳播擴散,近日更是結合環保局、各鄉鎮公所協助,徹底進行校園周邊環境與設施進行全面的清潔消毒。 金門縣政府嚴陣以待面對Omicron BA.5變異株病毒的威脅,楊縣長特別會同相關教育處、環保局等相關人員巡視金鼎國小校園,了解各級學校環境清消的進度,以及各校防疫物資整備情況,以確保開學前校園防疫物資儲備及防疫措施,包含開學期間的固定入校通道、上午下午階段性的量測體溫、手部清消、中午用餐防疫準備及每節上課鐘響前2分鐘的手部清潔鐘聲等防疫措施,審視學校為開學所作之防疫準備,以因應縣內各校開學防疫作為,金門縣政府也備齊消毒水、酒精、口罩、測溫槍、快篩試劑等防疫物資充足無虞,各校的準備量皆高於教育部規定的比例以上,請家長及民眾放心,與學校師長一起合作,將防疫觀念落實在生活當中,培養孩子勤洗手、酒精消毒的習慣,以及正確佩戴口罩的方式,減少病毒感染的機會,大家一起合作同心齊力做好防疫措施,讓孩子安心上學,健康學習。 欣見本縣環保局及鄉鎮公所清潔環保人員因應開學日前,完成各級學校公共環境防疫消毒,維護校園開放空間環境衛生,以降低疫病傳播風險,確保師生新學期上課健康安全。國內新冠肺炎疫情管制近期雖陸續放寬,但疫情風險仍在,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也推估變異株病毒仍可能使疫情升溫,為加強防疫,開學前進行校園環境防疫消毒,以保障安全的學習環境。 新冠疫情影響生活至今兩年多了,「與病毒共存」的觀念漸漸被全民所接受,從教育部與衛生福利部致家長的一封信中提及「為了讓孩子擁有更完整的疫苗保護力,我們也想請家長在與孩子充分討論後,儘速完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建議的疫苗接種劑次;同時也提醒孩子,在接種疫苗後,仍需做好個人防疫措施,才能保護自己、還有身邊每一位我們愛的家人與朋友。」可見現在國內新冠肺炎變種病毒再起,為確保學生與家人安全,請儘速與醫療院所預約接種疫苗,以提升抵抗力,降低病毒對身體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