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人文科技是金門未來觀光發展的趨勢
金門擁有豐富的歷史遺產,從戰爭時期的軍事設施到傳統的閩南建築,這些都是吸引遊客的重要資源。與此同時,金門的經濟發展也需要新的動力,通過創新和現代化的手段,將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相融合,引入數位技術(如AI及VR……等)活化地理文化景觀,提昇遊客的觀光體驗,形成獨特新創的發展模式。 陳縣長在「113年金門縣永續旅宿標章輔導暨推廣計畫」成果發佈會中致詞表示,金門以豐富的自然與人文資源著稱,是國內外旅客的首選旅遊目的地,在全球倡導永續旅遊的浪潮下,金門有責任保護這塊美麗的土地,同時推動觀光產業的永續發展。陳縣長以禮運大同篇為從政理念,期許將鄉親長輩當成自己父母來好好照顧,減輕年輕人負擔,並從零到六歲的幼幼班、公共托育幫忙養,為培育更優質下一代努力。金門縣政府觀光處也呼籲更多旅宿業者加入永續經營的行列,共同推動金門的永續旅遊發展,讓金門的自然美景與文化底蘊永續傳承,為地方注入更多活力與創新。 陳縣長上任即將滿二周年,其施政成果的觀光文化篇中提出「完備觀光量能│結合文化與創意再現金門風華」報告,包括教育、觀光文化、宜居、社福醫療、簡政便民等不同政策面向,讓民眾了解,並展現永續「金」魅力,再現閩南文化風華,以「在地文化」為創造核心量能,將金門的歷史、地理、產業、景觀等元素進行文化再造與整合,推動在地文化的保存與傳承,讓金門每一個角落都成為展示當地文化魅力的舞台。 此外,金門正致力於推動智慧城市的建設,通過引入先進的科技手段,如智慧交通、智慧環保和智慧醫療等,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並且吸引更多高科技產業落戶金門,進一步促進人文科技與多元化的發展,發揮區位優勢,拓展兩岸與國內、外多元旅遊客源,擦亮「金」字招牌,期待創造地區旅遊榮景,提高觀光產能與價值,尤其對未來產業人才的培育,應放眼國際教育思維,以歐美先進國家為例,將歷史人文教育的內涵融入科技思維,透過先進的科技手段,開發文化創意潛能,規劃科技發展策略藍圖,「以人為本」作為核心理念,強調科技人文共融之前提,佈局「文化政策白皮書」,將人文科技素養列入教育課程,運用文化傳播與發展,驅動金門社會向前邁進,將人文科技素養深化與社會創新,在這樣的背景下,積極推動人文科技的發展,以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 觀光是金門經濟重要支柱,打破慣性思維,結合民間資源與創意,導入實際體驗遊程,推動綠色旅遊,維護自然景觀生態,打造嶄新的金門觀光品牌與形象。特別是在旅遊產業方面,不僅要提高旅遊設施的現代化,更要強調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將傳統文化資產轉化為現代化的旅遊亮點,並利用科技手段提升遊客的創意思考潛能。 日前文化園區管理所也辦理一系列的「追根溯源,開枝散葉」活動,融合自然生態、人文史蹟、戰地文化、僑鄉文化,打造一座博藝、博物、博學的博愛園區,期盼將金門歷史文化館導入科技化的人文觀光景點,使成為有根有源,打開血脈,連接兩岸及世界華人的心靈,成為未來世界的和平聖地,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為金門的年輕人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發展平台,促進旅遊產業的現代化,保護和傳承固有文化,不僅是實現金門永續發展的關鍵,更是全球旅遊市場中脫穎而出的重要策略,讓世界看見金門,這就是推動金門未來永續觀光發展的趨勢與不二法門。
-
新年伊始,低碳淨零綠領新趨勢
去年七月下旬,由金門縣府工策會舉辦的「淨零碳規劃管理師初級證照考試輔導班」,首次引入離島金門,其後在縣議員蔡其雍協助爭取下,更是在十一月份增加了設置金門考區,避免了離島金門被拋出於「綠色經濟」及「綠領人才」養成的趨勢與大門之外。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嚴峻挑戰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提出,低碳、零碳和綠色經濟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環境部更是在2024年12月30日,預告第三波強制碳盤查名單,不僅將碳排放盤查及申報門檻,由二萬五千公噸下修至五千公噸,更是在原有碳盤查的鋼鐵業之外,擴大納入製造業,以及高用電的百貨業、量販業、倉儲業、電信業、交通(軌道)業、大型醫院、大專院校等。 這也意味著在2025年,我們即將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審視和探討低碳淨零綠領的新趨勢,對於未來的政策制定、經濟發展和生活方式轉變具有重要意義;更重要的是,對於年輕人來說,綠色經濟將逐漸滲透進、甚至成為未來就業市場上,上升至舉足輕重的地位。 全球變暖導致的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如洪水、乾旱、熱浪等,對人類社會和自然生態系統造成了巨大影響。研究表明,控制全球平均溫度上升在1.5攝氏度以內是避免最嚴重氣候變化影響的關鍵。隨著國際合作不斷地強化,原先全球各國在《巴黎協定》所簽署關於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承諾逐步落實。各國紛紛制定減排目標,推動能源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 在這項趨勢之下,台灣雖然不是正式會員,卻也比照會員國承諾標準,推動全面綠色轉型。由於面對必須在2030年之前,達成「淨零(碳)」排放目標,勢必牽動各項低碳技術的創新與發展,例如:尋求各項可再生能源應用技術的突破,諸如催生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術不斷成熟,使成本持續下降,讓這些清潔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逐漸增加。 還有,加快新的儲能技術,解決可再生能源的間歇性問題,使儲能成本大幅降低;以及如電池技術的革新,加快各種電動交通載具普及,如電動公共交通、電動汽車、電動單車等綠色出行方式。此外,像是智能電網技術的發展,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優化能源分配、降低能源浪費。 再有,就是節能建築和綠色建築材料的應用,以減少建築領域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以及新興起的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CS),讓工業排放的減排得以落實,儘管目前成本較高,但未來潛力巨大。最重要的是,台灣也緊跟全球趨勢,建立了碳排放權的交易平台,透過市場機制來促進減排。 目前,許多國家將綠色投資作為經濟刺激計畫的一部分,以實現經濟復蘇與環境保護的雙贏。政府透過稅收優惠、補貼、碳定價機制等政策工具,激勵企業和個人採取低碳行動(如碳足跡標籤應用)。 總之,氣候變化是全球性問題,低碳淨零已經是無法更改的新趨勢,應對氣候變化不但是必然選擇,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透過技術創新、政策引導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可以讓我們朝著更加綠色、可持續的未來邁進。而最重要的是,在這項綠色大趨勢之下,涉及低碳、零碳技術應用、碳申報、盤查……等等一連串新的人才需求,勢必催生出有別於傳統的白領、藍領的綠領職場需求。在新年伊始,希望我們金門子弟,也能更加重視,並共同迎接低碳淨零與綠領時代的新挑戰和機遇。
-
推動永續旅遊 攜手建構低碳環境
報載,縣府日前舉辦「113年金門縣永續旅宿標章輔導暨推廣計畫」成果發佈會,展現過去一年推動永續旅遊的努力與成就。陳縣長在頒發「永續金綠宿標章」給獲認證業者時表示,觀光處應主動積極朝旅宿分級管理思考,縣府願意協助旅宿業者和提供資源協助,來打造優質旅宿環境,讓金門比台灣更有競爭力。 據了解,縣府推動的「永續金綠宿標章」認證,涵蓋環境管理、綠色採購、節能省水、廢棄物處理、環保理念、在地文化、性別平等及無障礙設施等八大構面。這項認證不僅提升旅宿業的服務品質,還帶動更多業者響應環保,讓金門的旅遊產業與自然環境得以和諧共生,兼有促進本地經濟發展的效果。 因應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近年來已成為全球焦點,為鼓勵地區旅宿業者共同努力邁向永續,縣府去年首辦「永續金綠宿」標章輔導計畫,受地區旅宿業者支持,共有110家業者取得標章,今年又有20家業者脫穎而出,成為推動永續旅宿的典範。此前,為持續指導業者提升對永續旅宿及永續觀光觀念,縣府還辦理了「永續金綠宿」標章研習課程與工作坊,協助業者取得標章認證,從認證的達成指標來看,可謂成果豐碩。 事實上,金門擁有豐富的自然與人文資源,在全球推動永續旅遊的大潮下,我們更有責任在保護這片美麗土地的同時,推動觀光產業的永續發展。「永續」的定義始於1987年聯合國布倫特蘭委員會《我們共同的未來》書面報告,意指「既能滿足當代的需求,同時又不損及後代子孫滿足其需求的發展模式」,雖然「永續」不是新詞彙,卻與時下熱度正夯的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密切關聯,對於民間企業及政府機關而言,都是不容規避的課題。「永續觀光新旅宿」的概念也據此應運而生。 的確,旅宿業以「永續」打造獨特的觀光品牌形象,在創造商機的同時,尚可致力於觀光的社會永續發展。旅宿業是觀光產業鏈中的領頭羊,不僅提供住宿服務,更可串聯餐飲、遊程等多元服務,在社會發展及經濟建設中,更擔綱了重要角色;聚焦於探討全球永續標準的核心目標下,便提供了政府機關與旅宿業者可行的發展目標與轉型策略。諸如金門縣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友善環境及永續發展,持續推廣綠色旅遊計劃,鼓勵旅遊業者推出符合永續理念的旅遊產品;增設綠色步道與自行車道,提升公共交通便利性;推廣電動車使用,鼓勵環保出遊等永續作為重要施政方針。同時持續推動生態保育計畫,設立自然保護區並進行生物多樣性調查,強化環境教育,提升民眾對生態保護的認識,並提供更友善的旅遊體驗,展現出金門在永續旅遊方面的努力。對旅宿業者而言,依附於友善旅遊環境,形塑旅宿產業鏈的永續共識,攜手建構低碳的旅遊環境,更是提升市場差異化與競爭力的不二法門。 總之,提供更多符合國際ESG標準及生態循環設計的旅宿服務,已是大勢所趨,政府與業者可從管理、文化、環境三方面,來實現永續發展的價值體系,共同攜手建構低碳的旅遊環境。
-
開展泉金文旅合作與資源共享 深度挖掘潛在客源
小三通開放福建省居民來金旅遊後,為地區帶來不少人流,目前雖仍處恢復初期,暫未開放福建省外旅客,旅客人次並未迅速爆衝回到疫情前的盛況,但以目前航班載客情況來看,在尖峰時段已明顯呈現供不應求的窘況,隨著縣府與地方各界的積極爭取,預料未來將逐步增加航班,甚至不排除考慮在節慶假日期間、大型活動專案申請或受天候影響時動態增開加班船,以增強臨時航班調度的機動性。 2023年底泉州市常住人口已達888.3萬人,較上年末增加0.4萬人,泉州因其曾為宋元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世界海洋商貿中心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吸引著世界各地及大陸各省市旅客到訪,近年來泉州市已打響旅遊品牌,吸引大量大陸居民旅客到訪,在大陸各省市中名列前茅,如能有效結合泉州與金門的文旅資源,待大陸當局正式開放省外旅客來金旅遊後,泉州旅遊業者便能將金門做為延伸性旅遊目的地,讓泉州的旅遊產品能增加豐富性、可選擇性,甚至進一步打造泉州-金門聯合旅遊品牌。 泉州與金門雖僅一海之隔,但旅遊主題卻各具特色,泉州以海絲文化、宗教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見長,而金門則以戰地文化、自然風光與傳統聚落吸引遊客,若將兩地特色融為一體,並透過深挖閩南、僑鄉文化及宋元明清時代海上貿易等共同歷史文化印記的異同點,將增加兩岸深度文旅的趣味性、豐富性,並透過城市間跨域合作推出聯合旅遊品牌,既能滿足遊客多樣化的需求,也能提升兩地在國際旅遊市場的競爭力,藉由雙城旅遊連動,不僅增強旅遊體驗,還延長旅客駐停時間,俾利互相拉動兩地的經濟效益。 泉州與金門可以共同打造沉浸式旅遊產品以提升遊客參與感和體驗感。例如,推出「閩台文化穿越」的旅遊活動,讓遊客身著宋元時期的服裝,參與模擬的海上貿易場景,並在金門體驗閩南傳統村落的手工藝製作,或者透過舉辦兩地聯合文化活動,在泉州定期舉辦「金門文化週」,展示金門的非遺技藝、美食品鑑和民俗表演,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金門。同時,金門也可以在旅遊旺季開設泉州文化展,透過南音演出、蟳埔女暨簪花等風俗展示等,拉近兩地遊客的文化距離,或結合金門坑道安排一系列兼具中西及南洋文化的特色音樂祭,讓兩岸的共同歷史記憶能透過相關活動令旅客感受一種時空穿越的錯置感。 據許多陸客反映,由於金門環境很好,在金門騎行小電驢非常舒服,若能善用金門的自然資源,開發自行車漫遊行程或生態徒步旅遊線路,將可進一步豐富旅遊產品類型,並與廈門、泉州的歷史人文景觀形成鮮明差異化對比。另外,泉州與金門可以聯合開發一系列具有兩地特色的文創產品和伴手禮,例如,結合海絲文化與國共戰爭期間的共同歷史印記,設計聯名紀念品,如融合海絲紋樣與風獅爺圖案的絲巾,或者描繪金門戰地坑道場景的陶瓷作品,或在泉州晉江五店市、梧林村等熱門景區設置金門形象館作為文創展銷點,除了讓泉州居民、外來旅客對金門產生興趣與印象外,更可讓金門文創特產進軍大陸市場。
-
金門大橋讓「跳島旅遊」更便捷安全
金門縣政府及金門縣公共車船管理處在交通部觀光署主辦的「2024年台灣好行服務管理及服務品質優化作業滿意度評比」中,分別蟬聯郵輪式推動單位組第1名及客運業者組第1名。這是金門縣車船處連續10年、縣府連續8年拿下最佳獎項,第一線工作人員的表現獲得肯定,值得鄉親給他們拍手鼓掌。 金門觀光公車是在2013年12月加入台灣好行,並更名為台灣好行金門線,目前共有7條路線包含A線-水頭翟山線、B線-古寧頭戰場線、C線-獅山民俗村線、D線-榕園太湖線、E線-風獅爺主題路線、F線-尋城趣文化小旅行主題路線及G線-金門大橋烈嶼線,各具人文、自然特色,吸引遊客選擇搭乘,特別是自由行慢遊、漫遊的觀光客對這些路線的覆蓋率和便捷性,更是讚不絕口。 近年,縣府觀光處用心將金門旅遊從陸地景點往海上觀光資源的運用延伸,以「跳島旅遊」為主題的藍海之旅,讓海岸線廣達百餘公里的金門觀光翻篇,揭開它多彩多姿的新頁。 特別是大膽島開放觀光後,吸引昔日戍守戰士攜家帶眷舊地重遊,帶來可觀的旅遊消費,為地區的觀光振興起到推波作用,而烈嶼作為金門本島往返「離島中離島」大膽的中途島,也在「金門大橋烈嶼線」做為台灣好行第70條路線、全縣第7條台灣好行路線後,成為深度慢遊金門的交通新選擇。 烈嶼鄉在金門開放觀光30多年後,基本維持它純淨的面貌,島上潮間帶、溼地的生物多樣性和特有的貓公石、玄武岩地質景觀,讓慕名來訪的遊客流連忘返。當地著名小吃芋頭料理、蚵仔麵線、蚵嗲和美味竹葉貢糖,也讓遊客回味無窮。 近年來,烈嶼在鄉長洪成發、洪若珊的接力用心規畫,以及縣府、議會和鄉代會的大力支持下,在古蹟和戰地景點、生態資源上有更精彩的運用和呈現,原先著名的九宮坑道外,包括沙溪堡、文化館、地雷主題館、后麟步槍模擬射擊館和雙口海岸等景點的陸續開放,吸引更多且以年輕族群為主的遊客來到,在2019年入選交通部「經典小鎮」後,仍進一步揮灑它獨有的人文魅力。 金門大橋在2022年10月30日通車,至2024年12月29日為止往來大、小車輛已有328萬7288輛次,單趟僅需5分鐘左右的便捷往返,大大改變烈嶼鄉的交通條件,也擔負起串連大、小金門觀光景點,形成更緊密觀光帶的鏈結作用,讓台灣好行路線在金門的島嶼交通延伸上,取得更大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對金門整體交通的運作來說,是一件美事和好事。 打造金門成為「宜居城市」和「友善島嶼」是陳福海縣長帶領縣府團隊攻略的大目標,今年的雙雙蟬聯獲獎是另一個美好的開始,縣府仍將在改善基礎設施及友善全縣旅遊環境,以提升金門旅遊環境的整體競爭力,持續加大規畫面向和執行力度,讓金門美上加美,好上加好!
-
治安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防詐五不宣傳力道要加強
金門縣政府日前召開十一月地區治安會報,由縣長陳福海躬親主持,除由縣警察局長陳錦文提報地區治安專題報告,金門地檢署主任檢察官亦列席指導,各級機關學校則派代表與會,全面檢視地區治安狀況及公共設施安全得失,並統籌跨部門行政資源,致力於維護金門整體治安整備,以確保地區整體安全,會中發言極為熱烈,顯見大家摯愛金門這塊150平方公里的淨土,信心與決心堅定不變,涵蓋了防詐、反毒、交通與衛生安全。 縣長陳福海特別重申縣政團隊參與詐騙犯罪檢肅的決心,強調「防詐五不」的原則,五不:「不接」陌生來電。「不聽」投資明牌。「不點」未知連結。「不傳」個人資料。「不信」可疑資訊。發現任何可疑癥候,立即向警方通報,結合警政及社區力量,全力維護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消弭犯罪於無形,請大家告訴大家。 詐騙頹風助長,一發不可收拾,影響極其深遠,被騙金額大者上億,小者則以數十萬元計,猶如野火一般,春風吹又生,防不勝防,查不勝查,嚴重影響社會治安秩序與社會安定與安寧。須知金門能成為海上公園,得之不易,彌足珍貴,不能使之蒙羞。 再說,凡數年來,詐騙即已存在,金門何其無辜,慘遭侵襲。就事論事,此乃金門治安的一大隱憂,大家務必時時警覺,處處小心,事事謹慎,以確保一切財產之安全。 茲此如果做一次民意調查,讓金門鄉親談一談對於鄉邦治安狀況的得失,結果好歹據實以告,俾供警政機關參考,相信一定是正反兩面兼而有之,不是最好或更好,而是長期以來,金門整體的治安一直保持「穩定」不變樣的狀態,對於上級年度抽樣評鑑,金門不落人後,名列前茅者比比皆是。諸如今年就有兩位警官榮獲「金安獎」,這個獎項則在展現維護交通安全成效,是目前交通安全最高的獎項,實至名歸贏得殊榮,依法行政,不亢不卑的服勤態度,鄉親讚譽有加,咸表警政團隊在維護地區整體治安工作竭盡心力,從上到下,默默耕耘,不怕死、不畏難、吃苦耐勞的金門精神,歷久彌新,值得按讚。 詐騙氾濫、頹風助長,日甚一日,已經不是刑懲併行可以矯正消除,為期標本兼治,貴在大家集思廣益,深思反省,戒之在貪,群策群力,反詐到底。 說穿了,被詐騙成功者,追根究底,應由自己檢討實踐開始,實話實說,假如本身沒有得到什麼好處,奉公守法,安守本分,歹徒奈你如何。 有位鄉村之婦孺不打自招,現身說法,確實都是自己找來的,就是聽信詐徒胡言亂語,說投資什麼事業就有厚利,讓人心動,畢生辛辛苦苦的少許積蓄,是要給孩子結婚以及自己養老用的,結果頃刻莫名其妙化為烏有,回頭再去找詐徒理論,詐徒早就逃之夭夭,此時再來悔恨於事何濟。言及於此,做人處事,還是腳踏實地,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牢牢記住,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總之,詐財只是對於個人或團體、企業等造成損害,畢竟錢財乃是身外之物,再努力打拚,又可賺回來,而若遇到「惠台」等類統戰的陰謀伎倆,影響兩岸關係傷害深重難料,不可不慎。當然反統戰的宣導是必要的,當兩岸交流善意與互信,猶原不足的時候,提高警覺,小心謹慎。 凡人都有惰性,有貪心的劣根性,想要不勞而獲,靠著花言巧語,誘人「假投資,真詐財」的違法亂紀把戲,害人害己。地方諺語,多行不義必自斃,不是不報,而是時機未到,但願警政機關加強反詐宣導之際,大家落實反詐,一起齊心協力,加強反詐力道,俾竟全功。
-
小三通航班不足應協調中央調增航班
金門縣政府日昨邀集地方相關產業公協會召開「提升大陸旅客赴金遊接待品質」討論會議,共同探討當前旅遊接待面臨的困境與改善方向。會中各公協會代表提出臨時動議表示,剛發布之現行小三通船班數量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旅客需求,對地方經濟發展無幫助,將發起聯署請求調增航班,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隨著兩岸交流逐步恢復,金門小三通航線成為連結金廈的重要交通樞紐;然而,交通部航港局日前公布明年1月航班規畫,金廈航班維持往返20班,引發地方旅遊業者不滿。與會代表強調,現有20班次對地方發展幫助有限,建議將金廈航線班次增至28班,以更符合實際需求。觀光處表示,尊重各公協會意見,並將再次向中央建言爭取增班。 自去年1月推動復航後,在疫情後開啟兩岸往來契機;歷經幾次的航班微增、臺客中轉等進程,之後每日單向8班已維持約1年餘,隨著小三通臺籍旅客持續增加,今年初時縣府即陸續接到鄉親反映早班與假日訂位不足的需求,縣議會開議期間也有議員希望縣府能積極爭取航班擴增。為此,縣長陳福海多次要求觀光處等業管部門分析旅運數據、鄉親需求時段配合兩岸氛圍積極抓緊時間透過多層管道來爭取擴增航班。 期間,縣府陸續指派相關層級人員前往陸委會、交通部拜會、參與航港局座談會,也協請立法院交通委員會魯明哲委員居間溝通。同時為了讓航班調整能更順暢,觀光處長許績鑫、港務處長許嘉興也前往廈門與陸方航政、台辦單位協調金廈小三通擴班的行政細節,及轉達陳福海縣長對兩岸交流增溫必要性與鄉親旅運需求性,雙方會談融洽圓滿。 交通部航港局經邀集小三通業者、場站等單位協商,針對小三通增班事宜,去年8月起單日往返12航次,調整增加往返16航次,再經努力終於在今年八月獲得交通部核定航班將由每日雙向16航次增至20航次。 縣府觀光處統計,金廈航線平均載客率達70.79%,週末更高達85.84%,節假日期間,水頭港場站班班客滿,常有大批旅客因無票可購而滯留或行程受阻,旅遊體驗大受影響,需求仍遠超出供應,導致旅客排隊等候、爭搶臨時加班船與售票爭議不斷;面對年底大型節慶與農曆春節將至,各界建議應超前部署,增加船班數以舒緩供需壓力,並提升旅客來金旅遊的意願與滿意度。 原本大家以為一月面對農曆春節將至,政府單位一定會順從民意,再增加小三通航班,不料,日前公布的一月份小三通航班仍維持現有的20航次,才引發地方旅行業者的不滿,將聯署要求增加航班,他們認為現有20班次對地方發展幫助有限,建議將金廈航線班次增至28班,以更符合實際需求。 在疫情前金廈小三通最高峰期每日對開18航次,達36航班,現在的20航次僅及過去的一半多一點,目前只開放福建省大陸居民持「旅遊簽注」來金旅遊,小三通的船票都已很難買到;未來若再開放其他省分的陸客前來觀光、甚至也恢復赴台旅遊,不僅船位,連台金機位也將更是一票難求,政府相關單位應及早因應,才不至於影響在地居民「行」的日常需求。 持平而論,目前的金廈小三通確實已達增班需求,尤其是逢例假日,經常是一票難求,交通部等政府單位應該要順應民意,就算週一至週五維持現狀,也應在例假日增加航次,以疏通旅客,不應視若無睹,看不到或聽不見地方民意的怨聲載道,這不是大有為政府應有的態度。 金門小三通不僅是地方觀光的重要支柱,更是兩岸交流的重要紐帶,期盼中央單位能考量地方實際需求,增班航次以提升旅遊接待品質,達成兩岸健康有序發展目標。
-
尋根溯源、開枝散葉、展望金門博物館島
金門,這座被時光歷練雕琢的小島,跨越千年的歷史,串聯起東亞的海洋文化與全球華人的遷徙記憶。在全球化時代的快速流動與現代化生活的疏離感中,金門以其豐厚的宗族文化和獨特的聚落景觀,提供了一個讓人安身立命、尋根溯源的精神家園。同時,面向未來,金門更肩負著重建散居家族文化紐帶的使命,讓它成為海外金門後裔的心靈之根,並可成為新南向政策下連結東南亞的文化鑰匙。 尋根溯源:文化工程中的認同基石 自宋元以來,金門因地處閩南與海洋交界,形成了以宗族為核心的聚族而居文化。這些聚落以房祧、宗祠為中心,圍繞著家族的歷史記憶與血緣紐帶。家廟不僅是祭祀祖先的場所,更是宗族秩序與價值觀的象徵。每年的清明、冬至,族人齊聚於此,參與祭祖儀式,履行著對祖先的敬仰與宗族傳統的傳承。 然而,隨著現代化的發展,這樣的文化記憶在城市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受到衝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離鄉背井,奔赴城市或海外謀求生計,而傳統宗鄉文化也正在轉型。因此,尋根溯源、重建金門的文化工程,是對歷史的保存,也是面對全球化流動時代,為人們尋找自我定位與精神歸屬的基石。 開枝散葉:散居家族的文化紐帶 自明清以降,金門人掀起數波海外移民潮,成為東南亞、日本等地華人社群的重要一支。從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印尼到越南等地的宗鄉會館,金門人以血緣、地緣為紐帶,建立起橫跨國界的文化與經濟網絡。然而,隨著時間推移,第二代、第三代的華裔後代逐漸與故鄉失去聯繫,文化認同也面臨著斷裂的風險。由此可見「海外青年尋根團」活動的高度價值。 金門應當扮演起重建散居家族文化紐帶的角色,成為全球金門後裔的精神根源。一方面是追憶祖先、緬懷過去,一方面透過科技方法或當代節慶的倡議,如數位族譜建構、虛擬博物館、線上文化展演、海外金門人返鄉計畫、世界金門日的恢復等,重新建立起海外散居家族與故鄉的聯結。此外,金門的地理位置與深厚的東南亞華僑華人歷史,應積極使其成為新南向政策的重要文化支點,透過文化展演、商貿合作與教育交流,連結東南亞與台灣,創造新的文化與經濟價值。 博物館島:村村都是博物館,處處都能講故事 金門的博物館島願景,是對「尋根溯源、開枝散葉」歷史文化資源的最佳詮釋。所謂Eco Museum系統,並非單純的靜態展館,而是將整座島嶼視為一座有機的生態博物館。以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為核心,串聯起散落於各地的傳統聚落、人文景觀與歷史遺跡,讓「村村都是博物館,處處都能講故事」。這樣才有機會讓訪客深入理解金門的歷史脈絡與人文情懷,同時也為地方創生注入活力,讓傳統聚落成為文化觀光與創意產業的發展基地,活化地方經濟。 尋根溯源,是為了在流動的時代找到安身立命的文化根基;開枝散葉,是為了在全球散居的家族中重建文化紐帶。而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金門博物館島的願景,正是這一文化工程的具體實踐。除保存金門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外,更可透過地方創生與國際文化交流,讓金門成為全球華人共享的精神家園。 我們期待,金門能夠以其獨特的歷史與文化資源,成為全球文化交流的樞紐、新南向計畫的關鍵支點,並透過博物館島的生態系統,讓每一座村莊都成為博物館,每一處風景都講述著金門的故事。這是金門對未來的承諾,更是對每一位金門人、每一位關心這片土地的人,所獻上的文化共榮願景。「尋根溯源,開枝散葉,金門博物館島」的展覽,為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十四週年的里程碑擘劃了未來的目標,也為金門永續的文化工程邁出歷史的步伐。講好金門的故事,讓這座島嶼成為全球文化地圖上的璀璨明珠。
-
金門文化局補助出版鑄就璀璨修文盛景
歷史上,一些盛世時期,往往伴隨著大規模的文化或文史興復崢嶸盛況,如西漢文景、大唐貞觀、明永樂等盛世。由於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執政者有更多的資源投入、人們也有比較多的時間與精力,參與到文化建設當中,諸如整理、編纂、出版文史典籍,創作文學藝術作品等,此即所謂「盛世修文」之意。 本月中旬,金門縣文化局於演藝廳大廳辦理「113年出版品成果分享會」,共計發表二十本著作,計有六本金門村史、十三本獎助個人出版及一本口述歷史,會中有多位作者分享作品和抒發創作歷程及感想,同時也有不少鄉親一起見證島鄉的人文薈萃與書香之美、人文之美。 金門,作為臺灣與大陸福建之間的歷史門戶,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金門不僅是歷史名城,也是閩南文化、戰地文化、僑鄉文化及自然生態的寶庫。多年來,透過金門文化局持續對民間個人出版補助的政策,已經累積出版數量頗為可觀的出版品,對於書寫、記錄和傳承金門獨特的文化遺產具有重要意義。如此成果,在全國各縣市中也都屬於極為出色的。 金門縣文化局歷年來積極鼓勵在地研究出版文化叢書(譬如金門村史系列及進士叢書系列等),也為金門推廣在地文化研究、鼓勵民眾採擷先賢史蹟,累積豐厚的文獻史料及文字著作;還有文化局補助民間個人出版政策,每年用不算多的預算,讓所有文化或文學工作者及愛好者,可以比較容易的將自己對金門家鄉的感情和記憶,書寫、記錄下來;對於保護和傳承金門獨特的文化遺產、增強文化認同感、促進文化多樣性都具有重要意義。 每年眾多作家參與寫作出版,對於作者而言,也許只是個人興趣或夢想的實現,但是透過所有作者將心血結晶及成果分享,卻能讓更多人關心及瞭解家鄉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譬如,島上的歷史沉澱、老街巷及城牆、碉堡和坑道、閩南建築及洋樓……等,都是金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文化局出版補助,可以極大的鼓勵民間個人挖掘、出版關於金門歷史文化或其他方方面面,從而保護和傳承這些珍貴的島鄉記憶及文史資料。 金門文化局補助民間個人出版,短期而言,相較於其他文化活動類型而言,所呈現的效果也不是那麼熱絡,對於年輕人的吸引力可能也不是很強;但是,經過數年、十數年或數十年的長期積累,文化出版品的穿透力、滲透力及影響力,卻遠非活動類型的文化活動所能比擬。 文化出版品,不僅可以作為金門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載體,也可作為行銷與宣傳金門文化之美的工具。尤其在兩岸交流逐漸頻繁及日益重要的階段,這些出版品更是外部認識金門,探尋島鄉,及進行相關研究的重要參考指南。 總之,透過長期而穩定的出版補助,可以凝聚及增強金門鄉親對金門文化的認同感,促進對金門文化的自信;文化補助可以支持各種藝術形式的記錄和傳播,促進文化多樣性的保護,也有助於維護文化遺產的完整性、提供歷史教育價值、促進地區文化旅遊發展。同時,金門文史保存及補助出版政策及激勵措施,可以促進文化資源的轉化、內外文化交流,更有望為金門締造空前璀璨的文化盛世。
-
打造年輕人好生好養的幸福城市
為提供縣民平價、優質及普及的托育服務,支持家庭照顧幼兒,並減輕家長經濟負擔,縣府於日前在金沙鎮辦理后浦頭社區公共托育家園開幕啟用典禮,縣長陳福海表示,把公托及家園做得更好,家長才能更願意生養孩子,另外對於城市的生產力及地方的繁榮都有幫助。 據了解,后浦頭暨五福街社區活動中心甫於113年4月18日落成啟用,感於金沙托育量能之不足,才有托育家園的誕生。目前金門已經有4處公共托育家園,並以小規模、擴散性的方式增加托育量能,來提供優質專業照顧服務。公共托育家園是一種新型態的「類家庭式」托育機構,介於「保母」與「托嬰中心」之間的第三條托育選擇,希望創造可信賴的幼兒照顧服務、減少家庭育兒經濟負擔,繼而鼓勵生育,以及支持女性於生育後持續投入勞動力市場。「社區公共托育家園」則以類似家庭照護模式由托育人員照顧2足月至2歲之嬰幼兒,兼顧機構及居家式托育服務的優點,讓願意生養孩子的父母,育兒托育沒煩惱。 衛福部配合行政院核定「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逐步落實總統「0至6歲國家一起養政策」,自112年1月起取消排富規定,擴大照顧量能,並朝強化整體托育服務品質的方向精進。同時為了提供優質、負擔得起且近便性的托育服務,除加速布建公共化托育機構外,更同步啟動托育準公共化服務,透過與優質居家托育人員及托嬰中心簽約合作,由政府依家庭經濟條件協助補助托育費用,並將托育費用支出控制在家庭可支配所得的5%-10%(約3,500元至8,000元),以實質減輕家長托育負擔,並逐年提升家外送托率。另外,自109年起,為利家長有充分時間銜接幼兒園,對於滿2歲兒童續留準公共居家托育人員或準公共托嬰中心照顧者,延長托育費用補助至未滿3歲,以無縫銜接2至3歲幼兒家長之托育需求。 事實上,陳縣長甫在「縣長就職兩週年」活動中宣示,接下來剩餘的2年任期內將把政策的重心放在小孩身上,從0歲、2歲至6歲的扎根教育做起,用心提供新生兒家庭全方位的支持與資源,讓孩子在健康、安全的環境中茁壯成長,讓孩子更有競爭力。的確,就如前述的各種托育政策一般,為每個家庭打造友善的育兒環境,政府責無旁貸;讓新手父母能夠安心迎接新生命的到來,並在育兒過程中獲得充分支持,營造幸福優質的養育環境,更是民眾「敢生、敢育」的必要條件之一,畢竟當前養兒育女的「成本」極高,如果政府在政策上再沒有適當的傾斜,「少子化」將成為難以緩解的國安危機。 為了緩解少子化,賴政府刻正推動「0到6歲國家一起養2.0」,減輕年輕夫婦負擔,希望年輕父母多生幾個,「一個不算少、兩個恰恰好、三個多麼好」。當然,養兒育女的壓力很大。有道是:「莫問孝子賢孫何其少,但問養兒育女怎麼教?」就此,陳縣長主張的「扎根零歲計畫」便格外的重要;透過更多親職教養的協助,幫助父母找到與孩子心靈相通的鑰匙,用心打造一個讓父母放心、孩子開心的場所,肯定是所有家長們心心念念之所在。 冀盼未來在金門每一個家庭都能找到安心、優質的托育選擇,讓嬰幼兒在安全、關愛的環境中茁壯成長,讓金門成為年輕人好生好養的幸福城市。
-
金門產業創新論壇圓滿落幕 共創島嶼新未來
財團法人金門酒廠胡璉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的「金門產業經濟發展創新論壇」,於12月2日及12月17日分別在台北及金門盛大舉行,匯集產官學研各界菁英,共同為金門產業擘畫藍圖。二個場次逾五百位與會者熱情參與,充分展現了各界對金門發展的關心與支持。歸納具有以下幾項特色: 首先,跨界共創,激盪金門產業新火花。論壇的發起,源於旅台學者對金門未來發展的深切關懷。他們認為,產業發展是金門邁向繁榮的關鍵,並積極促成此次盛會。論壇邀請眾多跨領域專家學者,包括陳龍安、洪啟瑞、李台山等知名企業家,以及蔡宗憲、洪國興等學術界菁英,共同探討金門產業轉型升級的契機。 論壇聚焦於金酒產業升級、觀光產業多元化、傳統產業創新等議題,與會者針對金門產業發展現況提出建言,並分享創新經驗。透過熱烈的討論與交流,產官學研各界共聚一堂,為金門產業注入一股強心針,也為金門的未來發展指明了具體方向。 次則,凝聚共識,打造金門產業新願景。此次論壇成果豐碩,各界專家學者的寶貴建議,將成為金門縣政府未來施政的重要參考。與會者一致認為,金門擁有獨特的地理位置、豐富的文化底蘊和優良的自然環境,具有發展多元產業的潛力。透過創新思維和跨界合作,金門一定能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和競爭力的新未來。 特別強調金門的地理位置優勢,除了提到金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更能強調金門位於兩岸之間的獨特地理位置,以及其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潛力;同時,結合金門的自然資源。除了文化底蘊,金門的自然資源(如海岸線、生態環境)也是發展觀光、生態產業的重要資產,可以加以強調。凸顯金門的獨特優勢。 第三,增加對參與者的期許。除了鼓勵跨領域合作之外,更重視參與者的責任。前者,除了強調凝聚共識,更能鼓勵與會者跨越不同領域,激盪出更具創意的火花。至於參與者,除了期盼與會者攜手共進,更能強調每位參與者在實現金門未來發展願景中的責任。 透過大家集思廣益,共同勾勒金門未來發展的藍圖。跨越不同領域的界線,匯集眾人的智慧,才能產生1+1大於2的綜效。各界都能提出切合實際、可行的建議,為金門的產業發展提供實質的幫助。並且腦力激盪,為金門的未來找到更多創新的解決方案。論壇結束後,更該進一步監督政府,持續關注金門的發展,並積極的群策群力參與到金門的建設之中。 最後,各界的支持是政府成長的動力。此次論壇的成功舉辦,為金門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相信透過產官學研各界的共同努力,金門一定能成為一個充滿創新活力、兼具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國際觀光城市。讓我們攜手共進,為金門的明天共同努力!
-
爭取中央預算支持 杜絕有害物種擴散
金門正面臨紅火蟻等外來物種入侵的嚴重威脅,為協助本縣有效防治紅火蟻,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及國家紅火蟻防治中心的專家團隊日前訪視金門,並與縣長陳福海進行交流。 紅火蟻的蔓延不僅危害農業生產,還對生態系統和居民生活安全構成巨大挑戰。紅火蟻叮咬具有攻擊性,可能引發過敏反應,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其他外來物種同樣也對金門的農業和生態環境帶來多重困擾。紅火蟻問題於2014年首次發現以來,疫區範圍逐年擴大,現已波及烈嶼鄉及大金門多個地區,包括雙口濱海公園、馬山、沙美農地等地帶。雖然縣府多年來持續投入防治資源,仍未能有效遏制其擴散趨勢,顯示出防治工作的複雜性和迫切性。 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官員分享了臺灣其他縣市成功的防治經驗,提出了以「面」為核心的整體性防治策略,而非傳統的單點施藥方式,邱垂章署長建議以烈嶼鄉南部作為示範區,進行三次以上的全面分批投放餌劑,並結合無人機進行大規模撒布,無人機技術在地形複雜或大面積區域的防治中具有顯著優勢,結合人力補強難以覆蓋的死角,逐步壓縮紅火蟻的活躍範圍,能有效降低紅火蟻的存活率,透過數據監測分析成效。 邱署長也建議金門的紅火蟻防治需要科技化手段的介入,包括無人機技術的大範圍投藥,數據分析來追蹤防治效果,以及與金門大學合作進行科學研究。這種科學化的防治方式有助於提高防治效率,避免防治盲點;防治工作的成功也需涉及軍方及中央國有地的協作,確保防治範圍全面覆蓋,杜絕任何死角成為紅火蟻的棲息地。若試驗成果良好,可以爭取離島基金支持,逐步擴大防治規模。 紅火蟻防治不僅依賴政府機構和專業團隊的努力,更需要全民參與,縣府透過舉辦宣導活動提高民眾的認識,鼓勵居民參與社區防治,是控制紅火蟻擴散的重要手段,經由社區動員和教育宣導,可以有效發現並及時處理紅火蟻巢穴,減少其擴散的可能性。此外,金門以往的防疫經驗,如過去在口蹄疫防治中推行的動物身分證制度,為防疫工作提供了成功的參考,這些寶貴的經驗可應用於紅火蟻防治,提升整體防疫效率。 除了紅火蟻,金門還面臨藍孔雀、互花米草、銀膠菊、鴿子和豬草等外來物種的困擾,藍孔雀氾濫問題雖造成農業和生態干擾,縣長陳福海提出「生態保育與經濟發展並行」的思維,將問題轉化為機會的建議,通過生態旅遊項目,將藍孔雀融入金門的觀光元素中,為外來物種管理提供了新的視角,透過中央與地方的合作,結合防治和觀光發展策略,創造經濟效益並減少生態衝擊。 金門作為外來物種入侵的第一線,其防治工作的成效關乎整個生態安全。未來的防治策略應著重持續引入科技手段,如無人機投藥和數據監測,提升防治精準度;爭取更多經費補助和技術指導,加強中央與地方協作,特別是在離島地區的防治工作。建議以烈嶼鄉為示範點,推動全面防治措施,成功後逐步擴展到全金門,不僅限於紅火蟻,對其他外來物種如藍孔雀、互花米草等也應制定相應的管理和防治策略,並加強宣導教育,讓民眾參與防治工作,共同維護生態安全。 金門縣政府與農業部的緊密合作,展現了共同守護金門生態環境的決心,透過科學化策略、資源整合及全民參與,金門有望有效遏制紅火蟻和其他外來物種的擴散,防治工作的成功將不僅是金門的勝利,更將為全國離島地區的生態保育和外來物種防治提供寶貴的經驗和示範,為縣民營造更安全、友善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