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回顧金門地緣政治 打造面向世界的和平島
金門,自古以來就是海上交通的要衝,其地理位置使之在不同歷史時期扮演了關鍵的戰略角色。從明清時期的海禁政策與倭寇侵擾,到近代中日戰爭中日軍進入華南的通道,金門的歷史深刻地烙印著地緣政治的變遷痕跡。在全球和平與穩定的需求愈發強烈的今天,金門以和平島的形象重塑其角色,不僅是對歷史的回應,也是對未來的承諾。 金門作為戰地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為防止沿海地區的倭寇侵擾,並因此而設置了千戶所及總兵署等的軍事組織。1938年,日軍更佔領金廈而以其為基地向華南地區發動侵略。此間的原因,係出於金門在東亞地區之地緣政治及經濟上的重要性所致,並因此當1950年北韓軍隊跨過北緯38度線而南下後,美國即宣佈台海中立,並進一步鞏固了國共在1949年古寧頭戰役之後,以金門隔海對峙的結構。換句話說,金門的戰略地位不只是由於兩岸間的軍事衝突所致,它立基於具有關鍵性的地緣位置上,也糾結於更廣泛的東亞,乃至於全球的戰略需求。因此,隨著區域穩定與全球和平的需求增長,不僅金門迎來了從「軍事前線」轉型為「和平島」的契機,其和平島的地位與鞏固,也要參照著國際的元素來落實。 首先,金門可以參考韓國板門店的模式,逐步將軍事設施轉型為和平博物館或歷史遺址,向國際社會展示其和平承諾;其次,再借助金門特殊的地理位置與歷史背景,打造一個亞太地區的和平對話平台,吸引國際和平組織及非政府組織的參與;第三,則進一步藉由金門的戰地遺址與明清時期的防禦設施,結合其自然資源與人文景觀,可以發展為和平教育與文化旅遊的核心資產;第四,金門和平島構想應以國際法為基礎。根據《聯合國憲章》第1條,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是聯合國的核心目標。金門的和平島構想,可以納入國際和平框架,尋求聯合國及區域組織的支持。同時,《國際和平與安全保障條約》中有關非軍事區的規範,為金門的轉型提供了法律依據。此外,金門的文化與歷史遺址符合《海牙公約》中有關文化遺產保護的規範。將其納入國際文化保護計畫,不僅能提升其國際影響力,還能為和平教育提供新的視角。 金門的和平島構想相當重要,但也有不少挑戰。首先是兩岸關係的政治敏感性,和平島計畫可能被解讀為政治操作。其次,如何在有限的基礎上推動國際化,是一大挑戰。為克服這些困難,金門需要採取以下策略:第一,是多邊的參與以避免政治化,即與國際組織合作,將和平島建設定位為全球性和平項目,降低政治敏感性;第二,結合文化與生態資源:將歷史文化遺址與自然景觀整合,吸引國際旅遊與文化資金支持;第三,推動地方民眾參與,並透過教育與溝通,提升金門居民對和平島計畫的認同形成從下而上的支持力量。 金門,這座承載了明清海禁、中日戰爭與冷戰對峙記憶的小島,正迎來全新的歷史使命。將其建構為面向世界的和平島,不僅是對地緣政治角色的重新定位,也是對全球和平與穩定的積極回應。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金門的和平島構想不僅是一個地方性的計畫,更是一份對全球的和平承諾。讓金門從戰爭的歷史中解放出來,成為和平的燈塔,將是對歷史最深刻的回應,也是一份對未來最有力的宣言。
-
金門坑道活化探索帶動觀光發展
本月八日,金門縣文化局所舉辦的地景音樂節,由「擎天廳坑道音樂會」率先登場,吸引了700多人前往軍事重地擎天祕境聆聽體驗,感受有別於與國家兩廳院殿堂演出感受迥異的魅力。 金門,作為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載體,對於坑道的活化利用不僅是對歷史遺產的保護與尊重,也是對金門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創新探索。目前,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在金門翟山坑道舉辦的音樂會,已經成了金門每年一度的音樂盛宴,甚至往往有一票難求的情況;由於翟山坑道在水道排筏上演出,坑道回聲與共鳴效果固然奇佳,但現場可供聆聽的位置並不寬敞,是以容納出席觀眾人數有限,頗為可惜。 而文化局商借的擎天廳,軍管時期曾是電影戲院,現今仍是管制重地;軍事屬性的重要程度不亞於翟山坑道,作為音樂演出場地,也有先天的優勢。若能如文化局長呂坤和所言,在民眾反應不錯後,繼續爭取金防部同意、持續辦理,那麼有望又成為金門的一張特色名片。甚至,可以結合觀光處的「老兵回金門」活動,推出系列活動組合優待聯票,應該也是促進金門觀光發展中的另類思考與探索。 音樂作為一種跨文化的語言,能夠超越語言和地域的界限,促進不同族群及階層間的交流與理解。在金門坑道舉辦音樂會,不僅能夠展示金門戰地文化特色,還能夠引入世界各地的音樂元素,促進文化的交融與創新。 金門作為離島,除了不錯的自然生態景觀,也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及閩南文化資源。在過去的歲月中,金門坑道曾是重要的軍事防禦工程,如今隨著時代變遷,這些坑道逐漸失去了原有軍事功能。然而,作為歷史見證,金門坑道的活化利用不僅能夠保護和傳承這些珍貴的戰地文化遺產,也能夠為金門的旅遊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元素。 透過對坑道活化,將音樂會予以完美結合,呈現「剛與柔」、「力與美」的金門戰地文化,或能成為金門旅遊的一大亮點,吸引更多的遊客(尤其老兵偕同家人)前來參觀體驗,從而打造獨特的旅遊品牌,提升金門的國際知名度。且每一場坑道音樂會的舉辦,也能夠讓當地居民和遊客更加深入地了解金門的歷史文化,增強對地方文化的認同感,進而提升社區凝聚力和文化自信。 而且,音樂會的舉辦需要涉及到場地布置、音樂創作、演出策劃等多方面的工作,這不僅能夠推動當地創意產業的發展;此外,也可配合特色餐、咖啡飲品及各種在地特產及伴手禮促銷,並帶動住宿、交通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不僅能夠為本地居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對金門經濟也能產生積極的拉動效應。 金門坑道及碉堡等資源不少,過往也陸續修復不少標的,也有部分已經釋出活化且小有成果。音樂會的舉辦,只是所有嘗試中的一端,不但能夠豐富旅遊產品的內容,還能夠滿足遊客對於文化體驗的需求,推動旅遊業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未來若有成效,還可考慮在某些坑道、碉堡,將最新的科技手段,如VR、AR等應用於坑道及碉堡的活化中,讓遊客在參觀的同時,能夠更加真實地感受歷史場景、提升遊覽體驗。 總之,以金門坑道的歷史背景,開發以戰爭與和平、軍事與科技等為主題的旅遊項目,吸引不同興趣的遊客,是帶動金門觀光產業發展、值得思考與嘗試的路徑。
-
規範先行 落實旅遊安全
報載,地區自今年9月底恢復陸客自由行,累計超過2萬多名大陸遊客登島觀光,不過也因此出現不少交通亂象。最常見的便是陸客騎著電動車穿梭於馬路、巷弄遊逛,因為對金門路況、交通法規不熟,屢有交通違規及險象環生之情事。日前,適值議會定期會期間,多位議員在議場上提出質詢,要求警方,加強宣導取締,確保通行秩序。 金廈往返的小三通船程只有三十分鐘,也讓兩地的旅遊越來越夯,不少陸客來金首選就是選擇租電動車,但是兩地騎乘習慣不同,也造成不少亂象。租車業者表示,遊客在租車時都會提醒相關規定,不過可能是因為多數陸客都是首次在金門騎電動車,並不熟悉我國法令才會違法。金門警方則透露,針對陸客交通違規部分,警方截至11月底,已經舉發64件,雖然辛苦執法,但罰單1個月後才寄出,陸客早已回到大陸,其實根本罰不到人。 受惠於小三通,陸客流行來金門旅遊,為了行的方便,不少陸客喜歡租電動車代步,但是常見到陸客並排騎車、把車停在馬路中央、轉角等的違規問題,不只是危及自身安全,也讓其他駕駛與用路人心驚膽戰。據了解,目前立法院已三讀通過《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部分條文修正案,針對電動自行車訂定規範,駕駛電動自行車超過二十五公里速限者,可處新臺幣九百元至一千八百元罰鍰,未戴安全帽罰三百元,擅自改裝罰一千八百元至五千四百元,此外也立法規定,騎乘腳踏車、電動輔助自行車載幼童,須年滿十八歲。 事實上,不論是交通法規或一線執法,對於交通違規事件均有法可循、有法可罰,但對於陸客騎電動車上路一事,重點更應關注在用路與人身安全,畢竟觀光旅遊是美事,強勢裁罰並非目的,而是應立基於完善的配套。諸如:辛苦執法,但裁罰找不到人,便可要求租車業者落實保證金制度,若否,則需負連帶責任;再者,亦可要求嚴格落實租車前的交通宣導及規範教育,畢竟出門旅遊是件愉快的事,沒有人真的會跟自己的荷包和生命安全過不去;最後,甚至可廣泛宣導共乘載具,並提供導遊、優惠等促銷服務,並同步提升共享和電輔載具的普及率及便利性,讓暢遊金門成為一件既安全又便捷的美事。 的確,以上的作為和要求看似不難,實則在新冠疫情前、陸客金門遊鼎盛期間,這樣的亂象就已經存在。翻查108年6月的報導便顯示,「金城分局說明,由於電動自行車因滿齡不需考照就能上路,不少駕駛人對於路權及機械操作相關知識不足,造成雙載、逆向、併排行駛及使用手持電話等交通亂象,用路安全令人擔憂」;解決方式則為,「透過轄內電動自行車租賃業者加強宣導遊客及陸客電動自行車安全駕駛觀念,讓其了解本國騎乘電動自行車所應遵循之相關交通法規,提升道路交通安全」。對任何人而言,「安全」都是首要法則,人車出行之所以有種種交通規範,更立基於此。因此,交管部門和租車業者合作,提升遊客租車的安全教育及用路規範,仍為首要,至於能落實多少,當然還要看政策與執行強度而訂。 總之,「安全騎行,規範先行」,人人都希望「快樂出門,平安回家」,基此目的,相應的交通安全配套及作為,理應更細緻周到才是。
-
金門產業經濟論壇為地方發展把脈
財團法人金門酒廠胡璉文化藝術基金會與金門縣工商發展投資策進會共同主辦的「金門產業經濟發展創新論壇」,台北場於12月2日假台北劍潭活動中心隆重展開。本次論壇旨在為金門產業注入創新活力,集結產官學研各界菁英,共同探討金門產業轉型升級的契機,可以說是近年來非常重要的一場地方產業論壇。 第一場論壇陳龍安董事長以「一顆種子可以成就一片森林,一個創意可以改變整個產業」揭開序幕;接著由洪啟端博士續「為金門產業發展開啟一扇窗」,洪博士以新加坡與黃仁勳AI產業的案例,鑲嵌黃金之門,為金門打開經濟之鑰即三大願景:將金門打造成和平金融特區、禮運大同福利島、藏富於民的政策。 第二場次由前高雄師範大學校長吳連賞博士主持「金酒如何引領金門產業繁榮發展」,並由前華南金控創投副總尤明灝、台灣氣立股份有限公司曹振華顧問,指出「金酒如何引領金門產業繁榮發展」。除了指出金酒現面臨的挑戰如市場飽和、競爭加劇與新消費趨勢,更重要的是未來發展可採產品創新、觀光與文化結合策略來增加金酒產值。最後,以台積電案例分析金酒,期盼金酒可以參考台積電成功案例透過創新與合作,進入資本市場,快速壯大自己,才能振興產業,帶動地方經濟、繁榮產業發展。第三場論壇由第一聯合事業機構負責人李台山董事長主持「金門觀光文化(文創)產業」,並由金門傳統建築匠師協會陳成基理事長為大家講解金門觀光產業發展,以及紫玫假期楊紫玫執行長以自己成長與創業經驗,為金門觀光產業開創一條活路。 接著第四場由洪國興博士主持「AI智慧產業」。同時擔任引言人指出,AI的發展簡史,並引入智慧產業與城市的概念。以緊鄰金沙戲院的「我家蛋糕」案例,藉由不同的服務方式如24小時機器人、自動標籤功能與留言下訂單等來增加回頭客到店面再度購買,提高顧客忠誠度。第四場第二位講者由悠遊卡公司董事長張家生博士講解「AIOT+3D可視化平台在智慧農業方面的發展與應用」。張博士除了指出現代傳統農業所面臨挑戰,並以貨櫃屋養菇為例,指出未來應可朝向感測器更進步、AI應用更多元,以及元宇宙虛實整合的建議。第四場第三位講者為許志忠先生為大家講解「金門智慧城市推動方案」。除了指出其他縣市智慧城市的推動,更重要的是金門如何導入智慧城市?即智慧與生活、經濟、醫療、政府與文教的結合。如智慧旅遊、營區史蹟管理系統、社區老人服務系統、老人隨身保全系統、建置縣民APP、活用縣民卡……等。 最後一場即第五場論壇,由前建設處長李有忠先生主持「金門傳統產業創新」。並由陳紀元董事長講題「ESG」從政策面與經營面著手,期待政府與廠商都能勇於嘗試。最後由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楊志清署長講述金門產業結構、當前我國產業政策重點以及未來金門產業發展想法。 揆諸此次論壇聚焦多項重要議題,包括│1.金門產業經濟發展創新思維:尋求金門產業突破現狀的新方向;2.金酒如何引領金門產業:探討金酒產業如何帶動金門整體經濟發展;3.金門觀光文化產業:挖掘金門獨特文化,打造多元觀光產業;4.AI智慧產業:引進AI科技,提升金門產業競爭力;5.金門傳統產業創新:協助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創造新價值。除了精彩的專題演講外,鼓勵與會者熱烈交流、集思廣益,為地方產業發展把脈。
-
優化金門緊急醫療救援的策略
日前發生一件吳姓縣民因心血管主動脈剝離情形,而金門醫院無法開刀處理啟動緊急後送機制;病患登上航空器,駕駛員發動引擎時發現發電機燈號異常狀況,基於飛行安全考量無法飛行,再連絡空中勤務總隊執行任務,並將病患送回金門醫院急診室,但病患到院後心律出現異常,院方實施急救仍回天乏術,宣告死亡。 經金門縣衛生局說明安捷航空去年值勤時有發生一次飛行紀錄器燈號異常,今年則是第一次發生發電機燈號異常,當天下午安捷進行故障排除,並與原廠聯繫,判斷發電機並無異常,而是發電機感應器太過敏感;衛生局已要求安捷與原廠溝通調整軟體設定,避免類似情形再發生。依民航局規定安捷航空應每日進行引擎儀表測試,且應在發生事故後三日內檢附航空器異常狀況、日後策進作為儘速說明並加以妥處。 金門地區的特殊地理環境與資源限制,使得緊急醫療救援的效率與安全性格外重要。人命關天,根據此次事件所發生醫病和交通的因果關係,應從制度、設備、醫療資源配置與訓練四個面向進行優化分析,以提升緊急醫療後送與救援的整體效能,建議以下改善方案: 一、優化航空後送機制:從定期設備檢查與升級以提升感應器準確性,針對此次發電機燈號異常的情況,安捷航空應加強與原廠合作,調整感應器靈敏度,避免因誤判導致飛行任務中斷;增加每日測試項目的全面性,並建立跨國標準化的維護機制,確保航空器達到最高安全標準。思考引進多家航空公司作為後備選項,確保主力航空器無法執行任務時,仍能迅速調度其他飛行單位完成救援;並為飛行員與地勤人員提供更密集的模擬訓練,針對突發燈號異常、天候惡劣等情境進行演練,降低人為錯誤的可能性,且建立快速維修應變小組,24小時待命,結合金門地區與原廠技術支援,減少飛行器停擺時間。 二、強化急診室應變能力:金門醫院目前無法處理主動脈剝離等高風險疾病,建議增加人工心肺機、血管內超音波等相關設備,同時邀請專業醫師定期支援,減少對後送的高度依賴。安排定期醫療團隊進行進階急救訓練,確保第一時間內能提供高效急救處置,爭取更多救命時間;配備最新心律監測設備,並設立自動化數據傳輸系統,讓醫護人員能即時掌握患者狀況,快速應對異常情形。 三、完善跨部門協調機制:由金門縣政府衛生局主導,聯繫醫療院所、航空公司、空中勤務總隊與相關單位,確保各部門分工明確、資訊流通順暢;優化現行流程,針對不同緊急情境設立SOP,例如後送航班延誤時,立即啟動遠端醫療輔助等替代方案;導入數位化後送管理系統,整合患者資料、醫療需求與航空器狀態,確保所有決策建立在最新、最全面的數據基礎上。 四、提升公共衛生基礎建設:聯合金門與臺灣各大醫療機構,形成互助合作的網絡,讓患者即便無法即時後送,也能獲得遠端醫療支援;並加強基層醫療能力,提供基層診所更多的急救設備與資源,縮短患者從事故現場到醫療單位的處置時間;開展全民急救教育計畫,讓一般民眾學會心肺復甦術(CPR)與AED操作,在專業救援抵達前爭取黃金救援時間。 五、建立持續改進機制:每次重大事件後,進行多方檢討會議,提出改善建議並付諸實施;聘請外部專家定期審核金門醫療救援機制,提供中立的建議以持續優化;設定明確目標,如後送完成時間、患者存活率等,並定期公開評估結果,促進透明化與責任制。 金門的醫療救援挑戰反映了偏遠地區醫療資源的局限性,透過優化航空後送、提升醫療能力、加強協調機制與基礎建設,並建立持續改進的方案,可以有效提升緊急醫療救援的效率與安全性,保障每一位病患的生命權益。同時,政府、醫療機構與航空公司應共同合作,以科技與專業為基礎,構建更加堅實的醫療救援網絡,為金門地區居民創造更安全的生活環境。
-
整潔金門觀光寶島
眾所週知,民國三十八年間,由於國共內戰,國軍轉進金門,面積只有150餘平方公里的海上孤島,金門有十萬國軍駐紮,加上原住民金門鄉親,總共十萬餘眾,在那民貧地瘠、行政資源極度匱乏的年代,一切補給胥賴軍方用登陸艇遠自台灣輸入,軍民們日常生活所需,既艱難又辛苦,儘管如此,軍人一日三餐尚有糙米飯可食,而在地金門鄉親三餐只能吃旱田生產的番薯(地瓜)充肌,番薯的作法多樣,可用「銅剉」剉成「荌簽仔」煮稀飯吃,還可以切片作成「荌脯糊」,多數鄉親將「安脯糊」和「安簽仔」二種混合煮粥食用,更可再將「荌脯」磨碎淘洗沉澱製成「荌茨粉」,用以製造「蚵仔煎」,美味可口,人人愛吃,健康雜誌有載,番薯不但具有健康的功能,多吃有益營養補充,且可防癌治病。 坊間流傳一則故事,金門有僑鄉之稱,即因早年求職謀生不易,只好遠走他鄉異域,賺取蠅頭小利,匯寄貼補家用,也因為金門人吃苦耐勞又勤快,靠省吃儉用且不斷打拚的耐力,如今已成為國內外大企業家者比比皆是,更難得的是他們能夠一本初衷,不忘飲水思源,熱心教育,國立金門大學現有建築物,就有著他們回饋鄉親貢獻社會的身影,與金門同在,直到永遠。 再來談到整潔的金門,那是早年金門縣政府所訂定的政策,在政壇上則是熱議的話題,有人說他想造一座橋,建一條路,位高權貴的人說了一定做,除非人力與財力上有困難,否則說到做到,其實並不盡然,因為政策是根據民意的反映而訂定的,經由政府機關部門集思廣益而推動,建議有共識,能引起共鳴,所謂以民為主,民眾才是主人,原因在此。 古有諺語:「得民者昌,失民者亡」。金門有六大信念,依序為「國家、守法、整潔、安康、禮貌、戰鬥」,民國81年11月7日,戰地政務制度結束,還政於民,當時官派縣長就地取材,帶著軍職報到履新,幹勁十足,以「文化立縣,發展觀光」為施政主軸,並以推動地方建設,籌措財源,繁榮地方,訂定金門福利政策,藏富於民,今日之金門,明日新加坡,在觀光立縣施政主軸下,歷經人事更迭,棒棒相接,無縫接軌,計畫執行一貫,具體成果,斑斑可考,與日月同光,凡是走過,必會留下痕跡,屢試不爽,核心價值,永垂不朽。 整潔為強身和立身處世之根本,縣長陳福海念茲在茲,數年來由環保衛生部門推出的「各掃門前雪」的計畫,成效不彰,整體以觀,不推不動積習難改,也許太過依賴清潔隊的同仁代勞吧,多數人僅止於聽命,導致空有政策及計畫,看不到自動自發支持與配合的,莫非是橡皮筋疲乏了,猶待相許相勉與精進,加強教育宣導,找回早年「整潔金門」的責任心與榮譽感。 眾所週知觀光是金門發展經濟的命脈,金酒即是金門經濟發展的主軸,兩者相輔相成,缺一即無「紅」點,而「整潔金門」是金門軍民引以為傲之共同努力的成果,曾經是中外人士慕名參訪旅遊的反共堡壘,海上公園,在那「備戰」與「民生」兩者兼籌並顧的年代,金門道路兩旁雜草垃圾,都是軍人代勞打掃清除,所需的清潔用品器材則由地方政府編列預算配合執行,軍民分工合作,這種良好成規,在此功利抬頭的社會是看不到的,可謂難能可貴,讓人回憶無窮。 中華文化精髓在「知書達禮」,禮是彼此交流展現大愛的工具,戰地政務時期推動禮貌運動,記憶猶新,一度傳為佳話,隨著時代轉變,時空的推移,今不如昔,誠然可惜,諺云:禮多人不怪,而今而後大家努力的方向是找回整潔的金門,就有禮貌的寶島,兩岸觀光願景接踵而至。
-
確保年金永續 政府責無旁貸
立法院日前排審《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卹法》修正草案,主要係審議停止遞減退休軍公教所得替代率相關修正案,在野黨委員提案原因是想藉此保障退休公教人員權益,一方面是年改上路以來所得替代率確已大幅降低,一方面近年來通貨膨脹嚴峻,物價指數屢創新高,各修正案版本修法意旨均為保障退休人員老人經濟安全。 自政府推動「107年改」以來,各界陸續提出不少建議,依「軍公教年改三法」規定,年改施行後,五年內應檢討制度設計與財務永續發展,行政、考試兩院已於去年完成首次定期檢討,並以6項指標建立年金制度監控機制,檢討方向聚焦基金財務安全,針對年改方案之檢討與如何保障退休人員養老則較無著墨。 是以,在討論退休替代率前,仍需先釐清年改方案諸多不合理之處,舉其大者,年改揭櫫軍公教勞接續改革,但面對潛藏負債近12兆元的勞保,政府卻稱「撥補就是改革」,凸顯其選擇性改革之消極心態;此外,舊法中「年資補償金」之設計,制度有其歷史脈絡,不僅早已入法且與基金財務無涉,前次年改卻出現軍人繼續保留給與,但公教人員反被刪除的雙重標準,凡此,均有待國會進一步研議與導正。 回到有關替代率之討論,停止下降所得替代率,確有助於提升退休公教人員抵禦通貨膨脹,惟前次年改已明訂年改所節省的經費挹注回退撫基金,根據銓敘部、教育部公告挹注經費,自108年至今總計挹注公教退撫基金合計達3068億餘元,依此,所得替代率停止下降後,挹注入退撫基金之財源將同步減少,要真正保障退休人員權益並兼顧基金財務安全,在停降替代率的同時,尚需政府提出相對應的財務撥補計畫,方為兩全其美的正辦。 事實上,自政府於112年7月1日推出新進公教人員「個人專戶制」後,已對原退撫基金財務安全造成影響,依據銓敘部113年4月份「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10年撥補計畫及永續基金書面報告」,指出在維持退撫基金公務人員用罄年度140年,以及教育人員用罄年度137年不變之前提下,應分10年、每年317億元撥補退撫財務新缺口,但113年行政院卻僅撥補100億元,在公教團體提出抗議之後,行政院勉強答應分20年撥補,將於114年增加撥補至194億元,但仍嚴重不足。 必須強調,依銓敘部精算數據,越快完成對新制上路缺口的撥補,政府總撥補數越少,分20年撥補的數字,要比分10年撥補多出710億元,選擇在10年內完成撥補,對政府財務支出最為有利,且能落實基金永續,國會朝野黨團應持續監督政府採取「10年撥補方案」,才能真正解除退撫基金的財務風險。 目前立法院正在審議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朝野黨團或可朝如何強化政府之雇主撥補責任,明確要求政府應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對退撫基金的財務缺口撥補,以健全公教退撫基金財務。 至於改採「確定提撥制」的新進人員,有關伴隨新制出現之長壽風險、保障不足、難以抵禦通膨等已知問題,更亟待政府權責部門未雨綢繆,公教人員之素質攸關政府效能與公共服務品質,近年來公職之誘因似乎已難以吸引優秀國民投入,如何持續改善公職勞動環境,兼顧退休基金財務與老年經濟安全,政府責無旁貸。
-
營造金門成為兩岸國際醫療島
將金門打造為兩岸國際醫療島,不僅可以促進兩岸的醫療合作,也能帶動本地經濟的繁榮發展。金門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具備成為發展國際醫療服務的理想地點。政府計劃引進先進的醫療設施和專業人才,同時推動醫療觀光,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患者前來治療和康復。這一舉措有望將金門打造成為亞洲重要的醫療樞紐,進一步提升其在國際舞台上的影響力。 目前,在各相關單位的努力下,金門醫療的水準不斷的提升,並且建立多項獨特的醫療服務。隨著這些設施的完善,提升了整體醫療服務的品質。同時,越來越多的國際醫療機構和學術單位也願意共同參與金門的醫療建設。 早期金門醫療相當缺乏,後來雖然有軍方的花崗石醫院及縣屬的金門衛生院可以就醫,但因醫院的設施不完備與醫師流動率大,無法滿足地方的醫療需求,常被民眾批評與詬病。但自從金門醫院改制為署立、部立醫院後,除中央挹注經費外,地方政府也積極提供各項資源與經費補助。近年來,在中央補助、縣政府、縣議會及立委的極力爭取下,結合民間熱心人士的捐贈,金門醫院在硬體設施及醫務人員培育制度上均取得顯著進步,醫療品質不斷提升。尤其在台北榮民總醫院的密切支援下,金門的鄉親對本地的醫療服務安全感顯著提升。金門醫院的院長及部分醫師由台北榮總派遣支援,本地患者得以享受與台灣本島相當的就醫品質。醫師對病情的準確掌握,以及檢驗效率的顯著提高,使得赴台就醫的人數逐漸減少。 現任院長王世典蒞金就職後曾表示,希望在他任期內能將金門醫院提昇到教學醫院的水準,並計劃將讓金門醫院通過區域醫院評鑑,達到醫學中心標準。同時,在金門縣政府、縣議會、縣籍立委及院方極力營造金門醫療島計劃下,希望能引進先進的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技術,應用創新的醫療科技,對於疾病預測、個性化治療方案以及提升醫療服務的效率幫助很大。透過與國際頂尖科技公司的合作,吸引更多專業人才和資金投入,進一步強化金門醫療的競爭力,使金門成為智慧醫療的示範區,真正成為兩岸國際醫療島。 金門鄉親對改善醫療品質的期望殷切,金門醫院是金門民眾的守護者,「高品質的醫療」及「在地化的醫療」將是金門醫療最重要的目標,金門醫療島的構想不僅旨在提升自身醫療水平,還希望能成為醫療知識融合的平台,促進國際間的醫療交流與合作。近年來,在金門縣政府、縣議會以及衛生局與歷任院長、醫療團隊的努力下,金門醫療已頗有改善,醫療島計劃的成功將不僅依靠硬體設施的建設,還需要軟體服務的提升和制度的完善。因此,金門縣政府將進一步加強醫療人員的培訓和教育,提倡持續專業發展,確保醫療服務保持在國際高水準。同時,將制定一系列吸引國際醫療專家的政策,促進知識和技術的交流,並鼓勵本地人才的培養和留用。這些政策措施將確保金門能夠提供高質量、高效益的醫療服務,滿足來自不同國家的患者需求。 金門的醫療島計劃還將注重環保和可持續發展,希望在醫療發展過程中與國內外著名的醫療中心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分享最佳實踐和最新的科技成果。將有助於金門在醫學研究、臨床試驗和新技術應用等方面取得進展,並提升整體醫療實力。將來在政府和民間的共同努力下,金門的醫療願景將逐步實現,成為一個集醫療、教育和科研於一體的國際化醫療島,這不僅將提升金門的國際影響力,還將為世界各地的患者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並為全球醫療行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使金門成為兩岸乃至全球醫療的典範。
-
論金大永續發展目標活動
永續發展目標(SDGs)是什麼?為什麼學校課程要融入SDGs?這個業已成為今日全球共同的語言,又到底是什麼? 永續發展目標,是聯合國的一系列目標,這些目標於2015年底,替換千年發展目標,稱之為「永續發展目標的在地化」。希冀地球上所有事物、人種、大學、政府、機構和組織,都共同致力於多個目標。更呼籲各國政府,必須積極尋求合作夥伴,同時將目標納入國家體系,在發展經濟時,身心靈亦能均衡,永續發展。 永續發展目標,意在促進經濟繁榮的同時,更能保護地球、療癒身心。因此在目標中即指出,消除貧困必須與一系列戰略齊頭並進,包括促進經濟增長、解決教育、衛生、社會保護和就業機會的社會需求,遏制氣候變化和保護環境。確保當代發展,不會對後代產生負面影響。也因此,(SDGs)更是牽動全球教育的新關鍵字,因此,已有學校將SDGs融入課程,培養學子的核心素養,及未來能力,如金大日前所舉辦的三場「SDGs療癒工作坊」。 這項由金大學務長董燊教授所規劃的活動,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紓解壓力,激發創造力,以應世界潮流。特於日前連續推動三場「SDGs療癒工作坊」,包括「花現自我花藝體驗」、「情緒海洋自我對畫」及「療癒甜點創業攻略術」,結合藝術、創意與自我探索,進而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獲得參與學生極高評價,反應相當熱烈。正如金大校長陳建民所強調的,校方重視學生身心靈均衡發展,鼓勵學生多參與類似活動,找到壓力抒發點,為生活找回平衡。 這三個場次,首場是「花現自我花藝體驗」,邀請許哲豪擔任講師,帶領學生透過花材創作,感受大自然療癒力量。進而從花藝創作中,體會植物生命力,並發現專注,可帶來內心平靜與滿足,在繁忙課業生活中,找到片刻寧靜,更啟發了對永續思維的認知與應用。 第二場的「療癒甜點創業攻略術」,校方特別邀請到金大校友、木球國手,也是金門「叁食雞蛋糕」創始人彭映綺擔任講師;這項將甜點工作坊,結合講師艱辛創業經驗,啟發學子對未來職涯規劃,重新思考如何將興趣轉化為工作。更有學生表示,透過分組合作,拉近彼此距離,學會了團隊溝通技巧。 至於第三場次的「情緒海洋自我對畫」,則是邀請周玟慈擔任講師,以顏料為載體,透過流體藝術,引導學生探索內心情緒,讓顏料在畫布上自由流動,釋放壓力。感受到如何透過藝術,表達內心情緒,隨著顏料湧動,彷彿感覺壓力也隨之釋放,過程十分療癒;紓壓之餘,也讓自己有機會沈靜下來,重新審視未來目標與方向。 正如董燊學務長所指出:此一系列活動,不僅療癒身心,還賦予學生探索未來力量,期待學生們能將這些心得,應用於學業、職涯與生活中,成為具備國際視野,及深具社會責任的全方位人才。更希望藉由社區的加入,共襄此目標,落實個人和社區的心靈健康,以盡金大在地責任!
-
正視金門申設自由貿易港區的展望與期待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於11月14日經排審多項離島建設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其中包括設置離島國際醫療特區的第13條之1及之2修正草案與設置離島自由貿易示範區的第18條之1修正草案,引發關注。 據了解,本項修法之所以引發關注,便在於執政黨立委以為,此法如果通過之後,臺灣恐怕到處都會設特區,更會讓離島變成「一國兩制」示範區、統戰最前線的法案,一旦通過後將門戶大開、讓中國大舉入侵,「一定要擋下」。當然,這樣的說法也極容易反駁;因為自2003年「自由貿易港區設置管理條例」實施以來,臺灣自由貿易港區已擴大發展為「六海一空」,包含臺北港、基隆港、臺中港、安平港、高雄港、蘇澳港及桃園航空自由貿易港區。如果執政黨立委的說法成立,難道這些港區都是一國兩制示範區?是否也要廢除?或許,金門設置自由貿易區也只是希望能擁有和臺灣港區一樣的發展條件而已。 「自由貿易港區」是指在經行政院核定的國際港口、航空站等,設定一個管制區域,在這個區域範圍內從事貿易、倉儲、物流、貨櫃(物)之集散、轉口、轉運、承攬運送、報關服務、組裝、重整、包裝、修理、裝配、加工、製造、檢驗、測試、展覽或技術服務之事業,透過簡化通關流程及減免稅賦,可在低成本、高效率的作業環境中營運;換而言之,就是便捷人員、貨物、金融及技術的流通,將跨國貨物流動限制減到最低,為了實行這個概念,自由貿易港區規劃了「境內關外」的觀念,降低企業跨國營運中物流、商流與人流之各種障礙,提升國家競爭力並促進經濟發展。 從上述的說明中,我們應該可以了解到自由貿易港區的一些梗概的內容及機能,那既然臺灣可以,為什麼金門不能?箇中原由或許便是我們經常聽到的,「金門可利用地理優勢與政策支援,發展為兩岸及東南亞物流樞紐」。據了解,早前地區委商執行「113年金門縣跨境電商輔導計畫」,推動業者商品進軍國際市場。透過電商平台、專業培訓、直播行銷及跨界合作,成功打造「金門優選」品牌,並推出聯名禮盒,為金門產品創造多贏局面。 這般的作為及願景誠然可做為自由貿易區的基礎,但似仍有許多不足之處,諸如:轉口貿易仍取決於本縣港灣的條件、規模及強度,金門短期內並無競爭力;加工、裝配業,本地並無太多工業區及腹地,可行性較低;會展及電商產業,金門固可為MIT窗口,但短期內,如何提升港埠設施條件、擴大台金物流規模、壓低物流成本反是難以攻克的問題。再有,養生、醫療項目著眼於大陸市場固有其利基,但前提仍是本縣基礎建設要到位;地區曾有芻議建置養生醫療專區著即發掘潛力廠商,就此,基礎建設同樣要跟得上進度,否則,亦是「空中樓閣」。 綜上,短期內我們或應著眼於解套小三通貨貿,善用臺灣自經區之境內關外、前店後廠模式,爭取完備法規及授權條件,試行對接閩、廈自貿區的可行服、貨貿項目,方為首要;是以,確認法源依據仍是當務之急。如若「自由貿易港區設置管理條例」非徒有其法,在經行政院核定的前提下,離島未必沒有努力的機會;至於離島建設條例的相應修法,也就不用過度糾結於意識型態才是。
-
重啟陸客來金觀光的問題與挑戰
自9月底開放陸客來金門觀光,逐漸展現復甦跡象,各大商家和景點逐漸迎來大陸遊客,並對地方經濟產生一定的拉動效果,目前地區業者已感受到景氣正逐漸溫和復甦,上週兩岸金門同鄉會年會來金舉辦,座談交流時便達成共識,建請積極多管道推動福建居民赴金門旅遊一年多次有效簽注及開放落地簽等政策儘快實施,從而促進金門旅遊產業發展。 誠然,現階段福建居民來金旅遊申辦手續仍面臨申辦手續不便、身分審查較嚴等問題,導致陸團更傾向採用靈活的散拼團方式出團,至於自由行部分,中央尚未開放陸客來金落地簽,入金證須透過旅行社辦理,且效期僅有3日,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陸客來金旅遊意願。事實上,散拼團運作模式較為靈活,也有利於旅行社招攬散客來金旅遊,疫情前幾年,不少福建省外遊客赴廈門欲開展延伸性旅遊時,往往透過旅行社用散拼團方式來金旅遊,故省外散拼團亦為當初陸客來金旅遊的重要客源之一。另一方面,由於現在移民署配置的作業人力有限,導致假日或節前常要加班趕件,顯見若要因應節假日或大型活動等高峰時段的陸客湧進人潮,移民署的審件作業人力確實急待補充。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召開的航班協調會議上,縣府、航商及陸方皆希望能將金廈小三通航班恢復到疫情前的每天36班次,以因應時而出現航班客滿,導致部分旅客或鄉親訂不到船票的窘境,若未來進一步開放落地簽或省外旅客來金旅遊,恐將更供不應求,加諸船班客滿往往出現擁擠現象,導致旅客上下船及搭乘體驗的舒適性大打折扣,至於每日航班可視實際調度及運能需求予以動態調整,從而隨時保留充裕的運能運力,方能因應未來小三通的客流成長需求。 再則,台金線在海空聯運的運能協作上亦應同步成長,並鼓勵出行旅客避開高峰時段,盡量採用「錯峰出行」來金旅遊。另縣府車船處或民間運通、租車公司可提供多元、友善、便捷的交通載具供自由行陸客選擇,譬如友善觀光公車、小型巴士、微型電動車等交通工具。目前水頭碼頭的1-1計劃道路行駛舒適,對於前往市區、機場及主要景點的旅客較為便捷,這條30米寬的主要幹道有效提升了碼頭的聯外交通效率,另對從碼頭出發前往水頭聚落、舊金城、古崗、翟山坑道等南海岸旅遊帶觀光的旅客,可由西海路雙向分流,對於出行旅客的遊程路線規劃將更具彈性、可選擇性。 金門旅遊產業正處於溫和復甦階段,開放陸客來金旅遊為地方經濟注入活力,未來若能優化簽證申請流程,減少審查環節,根據旅客流量動態調整航班密度,保證供需平衡、運能充裕且舒適,避免過度擁擠影響旅客體驗,同時研擬高峰時段的應急調度措施,並適當增加移民署人力,特別是在高峰時段,加快證件簽發作業效率。同時,台金線的海空聯運協作也需同步提升,以支撐小三通的長遠發展,相信在簽證、航班運能與加速基礎設施興建等各方面多管齊下,金門有望成為更具吸引力的兩岸旅遊交流樞紐,促進經濟與旅遊的全面升級。
-
「綠化金門」的腳步不能停下來
有「海上公園」之譽的金門,林木覆蓋率約42%,與行政轄區內山地廣闊的台東縣81.64%、花蓮縣80.54%、宜蘭縣78.55%相差很大,在全台22縣市中也只能排名第13,對台灣得名福爾摩沙「美麗之島」一詞有一些了解的人來說,這樣的結果不讓人意外。 早年,金門島鄉黃沙滾滾,童山濯濯,鎮風、辟邪的風獅爺遍佈全島,不只是鄉野傳說,也是孕育聚落人文的底蘊,先民離鄉背井,懷抱憧憬遠渡重洋,赴海外異邦謀生,歷經九死一生苦難的一頁頁往事,與海島大環境蒼涼溫飽難得,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金門大面積造林始於1950年,木麻黃等海岸先驅樹種發揮防風、定沙作用,1980年間再訂定長達15年的造林計畫,全面實施林相更新和經濟造林計畫,兼有「果化金門」的實驗性工作。75年來種植各類林木逾2億5,000萬株,在調節氣候、涵養水源和水土保持方面取得廣泛成果。 1999年「丹恩」颱風、2016年「莫蘭蒂」狂颱重創金門,全島林木橫七豎八,數十年的造林成果毀於一旦,有如「侏羅紀公園」的場景讓人怵目驚心,但也因此給了金門汰除老病林木,展開3代林植栽作業,開啟另一個綠色奇蹟的契機。 近年來,金門縣林務所從海岸舊雷區防風林到內陸一帶,廣植林木更新林相之餘,也在2022年成立「金門縣受保護樹木審議會」,專責地區受保護樹木的認定、列管、廢止以及相關協調、爭議和重大違規事件處理,並公告51株受保護樹木,其中大多數是樹齡逾百歲的老樹,希望這些矗立村口和聚落一隅,陪伴鄉親走過風雨歲月的老樹,能獲得更好的保護和尊重,在維護綠色資產方面樹立新的里程碑,獲得愛樹人士的好評。 縣府觀光處舉辦的「老兵召集令」連年吸引老戰友重返英雄島,舊地重遊時發現昔日營區、哨所已從地表消失,往日枕戈待旦的「戰地」記憶,已是模糊零落難尋。但也有老戰友看到當年集合講話、休息的老樹還在,袍澤弟兄歡聲笑語彷彿依稀,在與久別重逢的老樹開心合影時,多少彌補心中許多缺憾。 最近,縣林務所為強化地區樹木保護人員的專業知能,特別辦理一項培訓課程,邀請台灣相關領域專家、學者跨海指導。為期6天的課程,共有來自各單位業務相關人員、地區樹木保護專業人員及有興趣民眾116人次參加。這是一項精進地區林木保護工作的啟動,兼有讓相關知識普及化的播種和扎根意義,值得大家肯定和支持。 陳福海縣長在日前縣議會施政報告時,即將打造幸福宜居家園列為10大施政成果之一。未來,縣府將持續和精進各項綠美化工作,讓金門從公共場域到家戶景觀,都往賞心悅目的大目標前進,遠景需要公部門和全體鄉親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