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重啟雙門對話交流恢復金廈民間交流榮景
大陸廈門市旅遊協會於本(9)月18日組織踩線團前來金門開展首波觀光考察,為即將到來的開放陸客來金觀光揭開序幕,據悉,目前福建地區各大國旅、旅行社對於前來金門旅遊皆展現高度興趣,將待政策正式放開後,相繼組團前來金門考察、開拓旅遊商機,金廈旅遊業者普遍希望未來小三通海上客運能逐步增開航班,提升載客運能,期能早日回復至疫情前兩岸商旅熙來攘往的熱絡景況。 值得關注的是,組織本次踩線團的廈門市旅遊協會在昇恆昌金湖飯店與金門縣旅行商業同業公會進行一場「金廈旅遊業者交流座談」,分別針對「打造金廈旅遊品牌」、「營銷金門觀光旅遊資源」與「提升金門旅遊品質」等三大面向,進行交流座談,縣府觀光處亦派員出席,與會代表廣泛交換意見,盼能早日恢復小三通旅遊榮景,特別是希望透過「活動+旅遊」模式,促進大陸居民經廈門來金延伸性旅遊活動。 觀察往年透過辦理路跑、自行車、競技比賽與親子活動等,成功吸引大陸各地居民經廈門來金門旅遊,即以今年為例,七月的金廈海泳及八月的夕陽跑活動,這兩場活動共計吸引來自大陸的三百多名選手與運動愛好者前來參加。尤其,近年來大陸鄉建鄉創及研學文旅活動蓬勃發展,疫情後兩岸交流活動多為單向前往大陸交流,未來有望先吸引福建居民來金門旅遊,促進雙向交流,未來若進一步開放大陸其它省份居民來金旅遊,更可舉辦多地巡迴的文物書畫展及城市定向賽等活動,相信對於金廈旅遊資源整合共享,必將助益匪淺。 展望未來,由於水頭港大型旅客服務中心的興建工程可望在後年逐步完工啟用,未來整個客運中心的運能運量將獲得顯著提升,透過旅遊人流的龐大購物需求,可望帶動地區供應鏈的商流、金流、物流之快速成長,目前新建旅客服務中心周邊腹地可以進一步思考,或可考慮利用金門連結兩岸的地緣優勢,針對需求精準式的發展中小型會議活動,會展部分則可從文物、書畫、創意精品展示等面向著手。 回顧疫情前幾年,便有包括兩岸企業家峰會、兩岸信息標準產業論壇及微軟集團峰會年會等多場兩岸大型會議移師金門舉辦,若規模較大的場次,或以「廈門主場、金門分場」的城市合作模式來共襄盛舉,大陸七匹狼集團近廿位高管也曾搭乘兩艘遊艇來金門舉行該集團的高峰會議,未來兩岸遊艇產業發展更可配合後豐港東側的遊艇示範區,以及東北側遊艇基地的高端遊艇俱樂部發展,形成中高端服務型產業的集群式發展,將可望為地區的產業轉型升級帶來嶄新的發展動能。 綜上所述,推動兩門會議應從非政治性、低敏感度的民間經濟活動,先鼓勵兩岸企業、學術機構、協會組織來金舉辦會議交流活動,無論企業團建、供應商年會、集團峰會、國際或兩岸學術研討會,亦或是兩岸商協會共同舉辦的大型交流活動盛事,透過不斷舉辦活動產生需求,逐步引進中高端服務業,並累積服務能量,從而培育更多在地優質人才,並透過金門強化兩岸交流、堆疊善意,透過經常性、事務性的協商會議為兩岸政治性協商對話奠定良好基礎。
-
金門災防應變演練的重要性
金門歷來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經常需要應對不同形式的災害與突發事件,災防演練是一個強化政府與相關單位應變能力的重要手段,透過模擬危機場景來檢驗各部門的協調配合,進而確保在真實災害發生時可以迅速有效的進行處理。 在自然災害和人為事故頻發的現代社會,應對災害事件的能力成為了各國、各地區不可忽視的課題,特別是海洋油污染這類危害環境的事故,對於生態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尤其塔山發電廠作為金門最大油品使用者,運輸過程中如有意外油品洩漏,對於海洋生態將造成毀滅性的打擊。此次演練則模擬了輸油管路破損導致重油外洩的危機場景,各應變單位於最短時間做有效處理,展現了快速反應和救援的能力,以降低減少環境生態、漁業資源及社會經濟損失。 在災害發生的黃金時間內,迅速的應變行動往往能夠有效減少災害的影響,透過高強度的實戰模擬演練,各單位能夠即時反應,從接到通報到採取行動,確保各環節無縫銜接。災害往往涉及多部門的聯合作業,災防演練是一個對應變標準作業流程進行檢討和調整的機會,透過演練,各單位可以了解彼此的職責和工作流程,減少因溝通不暢或責任模糊導致的應對遲緩,相關單位的成員可以熟悉各種救援設備的操作和使用,在演練後可以及時修正,避免在真正災害發生時再犯同樣錯誤。 災防演練不僅僅是政府內部的操作,演練的公開性與參與性也能夠向社會傳達強化信心,即便面臨突發性災害,政府有能力進行妥善處理,這對於增強民眾的安全感和對政府的信賴度有正面的作用。此次金門縣政府與台電公司共同舉辦的海洋油污染應變演練,這是一個典型的災防演練案例,模擬塔山發電廠的輸油船因管路破損導致油料洩漏,不僅造成重油外洩,甚至還出現船員落海的驚險場面。各單位接到通報起迅速展開行動,彼此無縫協同合作,顯示了金門縣在面對突發事件時的應變能力與默契配合。 此次金門的油污染應變演練不僅依靠人力的配合,也融入了多種先進技術的應用。在演練中,台電塔山發電廠能夠及時關閉管閥並減少油污洩漏,顯示了油品輸送單位在處理緊急事件上的應變能力;而後續海巡署與環保局的協同作業則顯示了整體危機處理的系統性和有效性。救援過程中的設備操作是演練的重點之一,海巡隊出動的巡防艇進行了海上油污的評估與攔油索圈圍,這對於控制油污擴散至關重要;岸巡隊出動了遙控救生圈協助救助落海人員,這種技術的應用顯示出現代科技在災害應變中的關鍵作用。環保局則使用高壓沖洗機來清理礁石上的油污,這些設備的有效運用不僅加快了清理速度,也減少了對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損害。 金門的災防演練已經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操作流程,但隨著環境變遷與科技進步,未來的災防演練應考慮引入更多科技手段,例如無人機技術進行海上油污監測與評估,或者使用人工智慧輔助應變決策,這些新技術能夠提高演練的精確度與效率,使得救援行動更為迅速有效。通過實戰演練為未來的災害應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可與台灣其他縣市或國際組織進行多方合作,在跨境環境災害中分享資源與經驗,更具有引領其他地區進行類似行動的示範作用。
-
為民服務要傾聽民意
大家都知道:警消全年無休,晝夜堅守崗位,機動待命,隨時準備救災救難,以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公僕者,以民為主,傾聽民意,服務不打烊。 新聞報導一位年僅二十來歲幻象戰機空官於夜訓機械故障失事墜海,幸好年輕善用救生技能彈跳慶生。他的太太事後表示,每次出勤她都在家默默祈禱夫君平安落地回家,證諸愛之力量無限,愛好偉大。言及於此,我們幸得平安渡日,有很多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因而大家應該心存感激,不要製造對立仇恨,罷免議長案議員出席人數不足宣告不成立,結果應予尊重。爾今爾後,但願大家一本初衷,捐棄私見,化異求同,同心協力,齊心為金門發展而努力。請想一想我們離此一步可有去處,縣長陳福海期勉團隊同仁,站在百姓的角度,全力打造便捷大橋聯外道路,想起現行聯外道路,歷經兩任縣長始告完成,私人土地之取得更是一段非常辛苦之歷程。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大家應該知道,天下沒有白吃之午餐,粒粒皆辛苦,日有三餐,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縣府為期紓解金門大橋車流,團隊刻正積極執行金門大橋延伸段〈2-2計劃道路〉新闢工程計劃作業,包括環島西路二段〈下埔下至東坑〉之道路拓寬工程。縣長陳福海為期工程順利,特別親自主持環島西路二段拓寬工程公聽會,並一再強調他會站在百姓立場想問題。爰特要求工務處、地政局團隊出席公聽會,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說明該道路拓寬工程之規劃,聽取地主之意見,了解地主之心聲需求,主動溝通協調,貫上下,連左右,化異求同,一切以工作為重,力求圓滿順利。 縣長陳福海說:身在公門好修行,修橋造路是做功德。八年前任內,他有鑒於金門大學路口至金城民權路路口路段,學生騎車爭道之危險狀況,拓寬完成救國團青年活動中心至金門大學路口道路拓寬工程整建,有效改善路況,提升金大週邊行車安全。他在上任新闢1-1計劃道路「水頭商港至西海路」之經驗,當時大小車輛要彎入水頭村莊往水頭碼頭,狹窄路面造成村民長期面對交通安全威脅之隱憂,為推動1-1道路順利開闢,他聽取每一位地主之意見需求,誠心溝通,取得共識與支持,計劃道路開闢完成後,有效改善水頭港區到金城市區及尚義機場交通瓶頸問題,提升往來水頭商港間旅運之效率及增進行路人之安全。 縣長陳福海上任以來,道路建設一直是縣政工作之重點,建設道路要感謝鄉親之支持、地主之配合,才有今天這樣寬敞便捷之道路,讓大家走得安穩安全,四通八達。換言之,凡事要用心,有始有終,童叟無欺,建構和樂融融之生活環境。
-
踩線團後盼首發團如期而至
受新冠疫情影響而中斷近5年的陸客赴金門旅遊終於破冰!由福建廈門市旅遊業代表所組成的首發踩線團一行13人於18日上午經小三通搭乘金星6號輪順利抵達金門水頭碼頭,展開為期3天2夜的旅程,將透過參訪金門熱門景點並與在地旅宿業者的交流座談,為後續恢復陸客常態化觀光「探路」;金門產官各界為表重視,包括議長洪允典、副縣長李文良均率團隊大陣仗接船,還安排舞獅鼓陣熱烈歡迎廈門踩線團的蒞臨,期盼自此順利恢復陸客常態化「登門」觀光,兩岸也能持續健康有序的交流。 「廈門市旅遊踩線團」的到訪對金門和兩岸觀光而言是一場盛事,為表示重視及歡迎,金門縣議會議長洪允典親自偕議員陳泱瑚、王秀玉、石永城、張雲量、陳錦偉、洪鴻斌、王國代及議會團隊與旅遊業者至水頭碼頭船前迎賓,誠摯歡迎由廈門市旅遊協會祕書長林峰率領十三名成員的到來。議長洪允典十分開心兩岸能夠恢復正常交流,期盼福建省遊客的到訪帶動金門的觀光產業與消費經濟。 踩線團首站前往水頭聚落參訪「得月樓」與「金水國小」感受濃厚的僑鄉文化;下午則安排到「經武酒窖」5感體驗金門高粱酒的沉浸式旅遊,隨後至昇恆昌金湖廣場考察其經營與發展,並與飯店旅宿業者進行交流座談。19、20日則規劃參訪田埔水庫、山后民俗村、沙美摩洛哥、陳景蘭洋樓及湖下海堤等知名景點,20日下午搭乘14時30分的船班經小三通返回廈門。 為迎接抵金旅遊陸客,金門縣政府已責成各單位啟動相關整備工作。鑒於場站整體營運作業需求,港務處於9月12日邀請縣府觀光處、公共車船管理處、浯江輪渡公司及場站營運管理單位召開設施檢整協調會議,針對加強場站各項服務設施協調相關單位搭接配合,共同精進及提升旅客服務品質。 事實上,為了迎接陸客來金,縣府分別於9月2日邀集觀光產業公(工)協會座談,做好整備工作、9月3日則邀請金門地區CIQS與旅遊業代表交流,廣納意見與宣導組團注意事項、9月4至6日組團赴大陸福州辦理旅遊推介會、9月11日則再度與地區旅遊業代表座談,共商維護旅遊品質策略,一連串的準備工作,就是為了以高規格的待遇迎接陸客來臨。 為了尋求中央的支持,副縣長李文良9月13日率觀光處處長許績鑫、秘書王中聖、大陸事務科科長蔡百里等人,拜會陸委會主委邱垂正,盼陸委會支持及協助陸客來金門旅遊,也獲得陸委會主委邱垂正的正面回應,只要有利於兩岸健康有序的交流,陸委會都支持,樂見陸方發布恢復福建居民赴金門旅遊訊息並歡迎陸客到金門、馬祖旅遊。政府已於112年8月24日公布恢復兩岸觀光旅遊相關規劃,相關單位早已完成相關準備,只要陸方開放,即可實施。 為迎接大陸旅客經小三通來金旅遊,完備在地觀光量能,金門縣政府與業者於日前已進行多次協調,除重申旅客入境相關規範外,亦就業者觀光旅遊品質的提升進行討論,力求陸客來金旅遊賓主盡歡。考量恢復陸客來金旅遊在即,為促進疫後金門旅遊商機及開拓觀光客源,期透過活動結合旅遊模式,帶動更多陸客經金廈小三通來金門旅遊,促進金門觀光產業蓬勃發展,以為金門觀光產業與在地經濟的復甦,注入一股活水。 金門的觀光旅遊業、餐飲業及民宿業等行業,在渡過疫情三年艱困日子,好不容易等到小三通復航,誰知卻因兩岸政治因素,又苦等了兩年還是等不到陸客來臨,在中斷五年的陸客客源,對金門經濟復甦是難以承受之重,在千呼萬盼「如大旱之望雲霓」,總算盼來踩線團如期而至,之後期望首發團帶來更多好消息,自此陸客來金常態化,兩門對開,大家有來有往。
-
文化資產保存國際接軌的基本態度
進入21世紀,國際化是一個不容迴避且須審慎經營的趨勢。多樣的新觀念和相應行動,透過電子平台網路社群的力量,快速傳播;天涯若比鄰,早已是生活中的日常,而不再是一個口號。如何避免在追求全球化的過程中流失自我,引伸出「全球化思考在地化行動」的思維,是一個基本的共識。然而是否有可能因著過度的強調在地化,反而迷失了全球化的能力呢? 世界遺產公約由聯合國於1972年訂定,1975年執行,並在1978年登錄第一批的世界遺產;目前共有196個國家簽署,是世界最多國家簽署的國際公約。2024年為止共登錄1223個世界遺產,包括了文化952處,自然231處,以及複合遺產40處。世界遺產計畫推動50年間,引領國際自然與文化保存的觀念與行動,受到世界各國廣泛的尊重並造成全球性的影響。我國於1971年退出聯合國,並沒有來得及簽署這份重要的國際公約,以至於在整個20世紀間國家的文化資產施政,對世界遺產顯得相當的陌生並有較大的落差。 國內文化資產保存法於1982年立法之初,整體的觀念和架構,明顯的參考日本文化財保護法。執行20年之後,為進一步和世界觀念接軌,2002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邀請三位外籍專家,分別是日本的西村幸夫、杉尾太郎以及澳洲Bruce Pettman來台勘查評估,並於2003年公告12處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Taiwan World Heritage Potential sites),發展至今共18處。 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計畫,雖然對我國正式加入世界遺產組織沒有直接的行動或助益,但在觀念和實務面上,確實帶來許多觀念造成深遠影響。首先是2002年傅朝卿先生譯著的《國際歷史保存與古蹟維護》一書,和2005年由文化資產局翻譯出版的《世界遺產公約執行作業指南》,是兩部相當重要的基礎工具書。其次是促成2005年和2016年兩次的文資法修法,明顯的將分類、強化管理維護權責分工、價值優先的保存觀念、文化資產教育、發展權和都市計畫的介面整合,以及無形有形整體性保存、保存技術保存者等,都納入法規的層面。 即便如此,實務層面卻仍然存在頗多對國際理論的錯誤解讀,或不能與時俱進掌握發展的趨勢變化,因而造成許多不當理解甚至影響政策方向等問題。諸如2005年修法對文化景觀的定義未能清楚理解,造成許多實務上的誤區,必須在2016年再次修法更正;再如對於系列資產與系統性的差異未能釐清,或是對保存科技的發展趨勢一直沒有確實掌握等等,都對保存工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近年國內文化資產領域,相對缺乏和國際接軌,並進一步由策略銜接轉換影響施政的佈局規劃;未能及時且系統性的理解相關趨勢與知識從而正確的詮釋援引,較為可惜。 國內文化資產保存和國際接軌的重要性與是急迫性無庸置疑的。回顧過去策勵未來,當文化資產保存和國際接軌並對國內有所助益被視為重要政策時,有兩項不容迴避的重要基礎工作。首先,我們必須認真理解,需要清楚的長期規劃和穩定的支持,才能鼓勵更多的專業者投入這項需要長時間跨領域的重要工作。其次,我們應持續援引聯合國推動世界遺產的5Cs策略,盤點並檢討既往執行狀況,清楚穩定的政策和持續的盤點修正,正是文化資產保存國際接軌的基本態度。
-
回首「金門協議」之世代意義!
「金門協議」!這個幾乎被遺忘的協議,如今回首其歷史背景及展望未來,卻有其不凡的啟示;尤其是作為所在地的金門,更有其不凡的世代意義。 金門協議,指的是兩岸紅十字會,在1990年9月11日和12日,為了解決遣返台灣海峽偷渡犯,在「原船遣返」或「併船遣返」政策執行下,常發生船難意外等問題,造成如1990年7、8月間的「閩平漁事件」人員傷亡的後果。基於人道原則,由雙方紅十字會,以非官方組織身份,在金門簽訂的司法互助協議。其中犯罪對象針對:偷渡犯、刑事犯與刑事嫌疑犯,僅限於遣返互助等合作協議,不包括調查、取證、搜索與扣押等犯罪調查部分。 由於在簽訂金門協議前,兩岸之間,在面對相互間重大罪犯遣返,均需仰賴國際刑警組織等第三方,實行個案合作,方得遂行。如今,由於簽訂此協議後,不但免除上述之困境,對兩岸間之溝通及治安,均有其重大之貢獻。尤其是展望其對未來之啟示,正如當年簽訂者,陳長文所言:兩岸簽署「金門協議」就是追求和平、追求人道,盼雙方能求同存異,「良制一國」,永續和平發展! 本月十二日是金門協議簽訂34週年紀念,當年負責簽署的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秘書長陳長文,於時隔34年後,在金門大學學務長董燊教授協助下,再次回到當年簽署協議的「仁愛新莊」,緬懷歷史。陳長文係接受亞太台商聯合總會邀請,率胡卓君(亞太台商聯合總會執行長)、尹乃菁(飛碟電台主持人)、詹承宗(理律文教基金會)等人組團親訪,在董燊教授鼎協下,重臨簽約舊址「仁愛新莊」;現今的金門縣地政局緬懷。受到金門縣政府參議陳祥麟、金門紅十字會會長洪國正、副會長許玉昭議員等人的熱烈歡迎與接待。 走過34個年頭,作為兩岸隔絕40年之後,首個以兩岸為主體簽下的協議,身為破冰者,現已高齡80歲的陳長文,他逐一看著展示的老照片,回憶過往,感性地表示,兩岸紅十字會在34年前,秉持人道將心比心、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精神,毅然負起這個任務,簽訂了這項歷史性協議。基於人道精神,將雙方違反規定者以最安全、最便利方式送回原住地。他堅信人道精神可以超越政治阻隔,不管一國、兩國,一制、兩制,事實上最重要的是,雙方都需要一套優良的制度,期盼兩岸雙方能良制一國,永續和平發展。 好個良制一國,永續和平發展之語,回顧所以展望,誠然,2024年是金廈海域多事之秋,紛爭接踵,雖經有心人士奔走協調,形勢趨於和緩;然而兩岸交流停滯已久,金廈兩地居民仍深感憂心。期盼藉由「金門協議」簽訂34周年紀念,兩岸能「求同存異」,加強交流。終究,和平無價,何日書代劍,我為憂民切,業已成為普世價值。尤者,以金門地理及歷史因素,正是啟動和平之橋樑。更可以說,展望兩岸未來之燈塔,不正在金門嗎?這應是回首「金門協議」之世代意義!
-
完善烈嶼基礎建設 蓄積觀光發展動能
報載,為了提升烈嶼地區的路網安全及暢通,縣府積極推動「烈嶼鄉整體路網改善計畫」,近日已成功獲得內政部國土管理署「提升道路品質計畫2.0」4,000多萬的經費補助。此計畫將全面升級烈嶼鄉內主要道路,針對紅山路、埔西路及黃厝至庵頂等多條道路進行改善,並結合危險路口的修正與景觀美化工程。 據了解,因應金門大橋開通後路網之暢通性及加強烈嶼鄉發展,陳縣長重視烈嶼地區未來道路定位及規劃,從整體路網規劃到主要路段的道路平整度提升與危險路口的改善,前與烈嶼鄉鄉長等人作通盤的檢討及相互交流,以期精準的解決相關問題並打造有亮點的旅遊環境,並積極爭取中央預算挹注,提報內政部國土管理署相關計畫爭取道路改善工程經費補助。 眾所周知,「交通為觀光之母」,以觀光署歸交通部轄管便可管窺一二;觀光要做得好,交通的順暢、便捷自是不二法門。烈嶼自金門大橋通車後,便打破了交通往來的障礙,不僅可以隨時上島,對於許多自由行遊客而言,更多了輕鬆探秘的機會及體驗,對於拓展深度旅遊也有相當的助益。然不容諱言,烈嶼鄉的整體交通路網仍有亟需改善的空間;畢竟往昔的道路建設並不側重於觀光需求,況且我們也理解,觀光路網的改善旨在打造更加便利與安全的交通體驗,對於諸多尋幽探秘的場域當不能一體適用,因此,在建構區域整體路網的同時,仍需要有分級、分階、看對象、看目的的場域設定,畢竟「青菜蘿蔔各取所需」,完善的路網規劃更應側重於實用性與目的性,而非大堆頭的建設,甚至是為了建設而建設。 行政院於民國99年2月25日核定通過交通部提出的「金門大橋建設計畫」,金門大橋之定位係以觀光為主、交通為輔。金門大橋興建完工通車後,已有效串接大小金門公路系統,對於提升觀光資源產業,活化大小金門發展更有助益。根據以上的說明,我們可以理解,金門大橋主要的定位便是觀光,也需要藉由觀光的發展及需求,創收更大的效益及產值。職是之故,陳縣長邀集在地意見領袖及相關單位共同研商後,提出在金門大橋烈嶼端區段徵收區域,新設服務遊憩空間,適時納入「旅客服務中心」、「大橋展示館」、「商場賣店」及「轉運站」等多功能用途,吸引優質商家進駐,融入地方特色,未來規劃遊客於此換搭綠色載具(電動車輛)進入烈嶼鄉的景點參觀,滿足並強化遊客對烈嶼鄉的印象和好感度。照此規劃建設,未來烈嶼旅服轉運中心將如同台灣高速公路的休息站一般,讓遊客在享受便捷交通的同時,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和便利性,更特別的還提供了相應的轉乘與特定遊程服務,可以讓遊客以最便捷有效的工具體驗到烈嶼豐富的旅遊服務,對金門而言,更是難能可貴的創舉。 誠如陳縣長所言,烈嶼鄉的整體路網改善不僅是當前交通發展的必要環節,更是當地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礎。每一條道路的規劃都要以「安全、平穩、美觀」為核心目標,只有提升道路品質,才能讓烈嶼展現更大的觀光潛力,讓來訪的遊客能夠感受到舒適與便利。在這般建設品質要求下,搭配未來大橋烈嶼端旅客服務中心等的機能建構,定能為當地創造更美好的生活與旅遊環境,烈嶼的觀光發展動能將無所匹敵!
-
自殺防治 珍愛生命
根據衛福部統計,自殺死亡人數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去(2023)年全國自殺死亡人數為3,898人,為近5年來新高,且成為國人第11大死因。為有效防止自殺事件的發生,本縣衛生局近日與縣轄內各超市、大賣場及五金行進行自殺防治守門人宣導,一同啟動「珍愛生命店家」計畫,邀請鄉親一起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共同守護鄉親的心理健康,打造健康、安全的幸福家園。 人生在世,往往會遭遇到各式生活上的挫折、困難與挑戰,可能是家庭、生活、情感或工作上的問題,也都可能讓人陷入憂鬱,無法排解,但選擇自殺,不只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同時也留給親友極大且難以抹滅的傷痛,對於個人、家庭、社會而言,都將造成相當程度的損失;我們應以詢問、傾聽的方式來取代說教和勸導,打造開放、坦承溝通的社會環境,進而接住所有無助、處於人生低潮與困境的生命。 近年來,心理健康逐漸受到全民的重視,透過自助互助,確立自我價值,提升身心健康,共同守護寶貴的生命,畢竟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珍惜生命,生命可貴且無價,平常多多關愛自己、也多加關心身邊的人,一句問候、一個微笑、適時的協助,即時對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耐心的傾聽、關懷與陪伴,都能讓人感受到溫暖與支持,也或許就能預防一個悲劇的發生。 有鑑於自殺是複雜因素交互作用的不幸結果,再加上自殺防治的牽涉範圍極廣,包括心理、公共衛生、精神醫療、學校教育與社會福利、媒體報導等各層面,因而自殺防治工作需要政府與民間的共同參與,全民不分彼此,結合各界人員力量,各專業之間達成平衡與合作,落實自殺防治,重視身心健康,人人有責,全民一起珍愛生命,共同促進社會和諧,人人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才能減少不幸與遺憾的發生。 珍愛生命,希望無限,保護自我,幫助他人,自殺防治刻不容緩!期盼透過公私部門、各網絡間的緊密合作,一起重視生命健康議題,同時提供完善的心理及社會資源,盡早發現可能的求救訊息,即時提供並給予適時的鼓勵及資源協助,衛生局提醒,如若發現身旁親友心情低落,請多關心他,念頭轉個彎,世界會更好,自殺防治人人有責,善用口號「1問2應3轉介」,提供適時協助,透過公、私協力,提升全民心理健康韌性,防治自殺,守護縣民的身心健康。 念頭轉個彎,人生會更美好!盼望浯島金門能夠成為一個健康、安全的幸福家園,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大同社會目標,得以逐步實現。
-
打擊飆車 讓金門更加友善、安全
廈門市旅遊協會組團的「金門踩線團」即將跨海登島,為中斷4年的小三通客運全面往來,再開啟一個新的契機。地區相關業者對此有許多期待,縣府更是加緊完成各項整備作業,除與中央駐金CIQS單位、業者協調溝通,日前並由副縣長李文良帶隊拜會陸委會主委邱垂正,就相關事宜尋求中央的支持。 在各項規畫作業中,兩岸遊客的交通安全至關重要,一點都不能等閒視之。因為,水頭小三通碼頭的通關作業行之有年,地區旅遊業者的遊程操作也沒有問題,但只要遊客登島,不管是走路、行車,就會有交通安全的疑慮和保障問題。 簡單的說,「馬路如虎口」交通狀況多變,瞬間就有生死交關的可能。過去陸客來遊,行車大小事故不少,有人騎乘公路車意外摔死,更有人在十字路口遭疾駛的車輛衝撞送醫不治,客死異鄉讓對岸家人悲痛萬分。 警方在暑假期間加強路檢、巡邏勤務,將取締交通違規列為重點工作,也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不容諱言的是,隨著警方勤務的回歸正常,馬路上飆車的聲浪再起,不僅桃園路、伯玉路和環島北路等主要幹道可看到汽、機車狂飆,金城、金湖和沙美的大街小巷也可一見,專門挑選人多的地方疾駛,有時還三五成群,一輛接一輛呼嘯而過,引來鄉親許多怨言。 全島人潮最多的金城鎮,城區四里商圈遊客聚集,基於安全考量,汽車進出均有管制,但事實上卻是自由通行,中興路隨時都有汽車進出,主要景點「模範街」也是一樣,人車爭道險象環生,行車糾紛也時有所聞。因此,常有鄉親在網路貼文,要求警方加強取締,並建議採用科技執法,以減少警力規畫和收到改善實效。 確實,有效擴大科技執法的運用,可讓交通現況獲得改進。以金城鎮民生路和西南門里一帶為例,如今包括金城車站和郵局、外武廟馬舍宮周遭,已不見大、小車輛亂停現象,科技執法立竿見影,交通井然有序。 陸客來金旅遊是挹注地方經濟活水,振興產業的大事,做好各項整備工作人人有責,包括環境衛生、消費公平和食宿、交通安全,都是環環相扣,要給登島來客留下好印象,一點都馬虎不得。 大陸「十一」長假即將來到,金門若能趕上這一波旅遊熱潮,迎來登島陸客人潮,將會是重啟兩岸熱絡往來的好開端。縣府團隊必須做好滾動式檢討和因應的準備,隨時調整旅遊策略,才能將旅遊品質不斷往上提升。 打造整潔、健康、安全和友善環境一直是陳福海縣長再三強調,不斷要求的施政重點項目。在國旅快速下滑之際,陸客來到可望填補日益加大的空洞,要讓兩岸遊客安心、開心遊金門,交通安全是重中之重。
-
希望兩岸堆高善意,早日開放人民自由交流
兩岸近在咫尺,特別是金門與廈門之間退潮時只有二千公尺,雞鳴犬叫都聽得見。有人直言,大型砂石船打直,宛若座橋,兩船相連即可來去兩岸。如此距離,自三十八年國軍轉進迄今已經七十年了,究竟為了什麼國仇家恨,老的凋零,年輕也都婚嫁,家境好的,受到完整良好教育,也都成家立業,從事士農工商學企等各行各業,分枝散葉,良緣廣結,如此情況,為什麼還有隔閡,什麼仇恨,除了政治因素則是庸人自擾。緣此,民意大聲疾呼,大家放下政治,堆高誠意。有首愛國歌曲歌詞是這樣的,幹、幹、幹,大家一齊來,我們不能再發呆,我們不能再等待,我們不能再作夢,靠人打仗要失敗,以往經驗教訓,務必牢記心版。 許多問題兩岸人民經常談起,往事一件件,一點一滴,清晰如昨,不少從事漁貨買賣同胞,他們都將廈門與金門當作一日生活圈,每到夏季,網到漁群時,一網千斤大頭仔、魩仔魚充斥市面,便宜時任君叫價,漁民勤儉成習,勞動多於運動,有些村落衛生不好,曾經發生流行疾病,這方面死了很多人,後來國軍轉進以後,都有衛生連隊,每年夏季初秋,全面為百姓注射防疾保健葯物,那個年代文盲滿滿是,目不識丁者亦復如斯,男女授受不親,三從四德觀念濃厚,大陸來金從事勞工,賺取蠅頭小利的眾多,包括補鍋、綁蒸籠,教授閩南曲,金門的教育軍方協助推廣甚力,為金門教育奠下了基礎,臺灣各界經常組團來金舉辦勞軍晚會慰勞軍民,鄉鎮社區亦紛紛組織勞軍團隊,巡迴各地宣慰勞苦功高之三軍將士,金門戰地軍民關係,歷久彌堅,迄今依然純樸真實。一度由東沙、南雄、五三、六一醫院負起軍民醫療與後送全部工作業務。如今交通安全便利,醫療工作回歸常態,由金門醫院擔負全縣醫療工作。惟政府愛民、親民、便民,鑒於離島醫療資源匱乏,則請台北榮民總醫院襄助金門醫療職責,由於收支不能平衡,人力亦不足,這方面猶待補強精進,增加人力與醫療器材設施,讓金門醫療水平持續上昇。 總統一任四年,連選得連任一次。誠摯希望賴總統當做全民總統,四年一晃過去了,還分什麼顏色,顏色不重要,有人民才有總統,有土地才有國家。看到報載:就職以來,朝野對撞並未改善,兩岸對抗訊息常常見報,蔡規賴隨變調,多起醜聞,遭檢調調查,砸了清廉招牌。俗語說牛皮不是吹的,還是好好做,公私咸宜。 賴清德在政治光譜上面獨自衝撞向前,兩岸的政策衝突不斷上升,還有共機共艦擾臺頻繁,國安案件增多,共艦滯留東部外海,儼然形成常態,在在皆要賴總統站穩腳步,一步一步,穩紮穩打向前走,國政不能亂,最忌信口開河,那是國家大事,不是一般行政工作,做錯改正過來還有機會再來,機會一旦失去就難再有機會,不要再分顏色了,大家愛國家愛人民,好好相愛相惜向前行才有希望。
-
撥補到位 各退休基金永續是政府責任
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再創新高,8月22日行政院會通過後交付立法院審議,行政院指出,明年度總預算歲入3.15兆、歲出3.13兆,均創歷史新高,賴清德總統上月6日聽取行政院簡報後表示,這本總預算充分展現政府推動福國利民政策的決心及各項施政目標。行政團隊不僅落實財政健全,增福利、強國防、拚經濟,也重視第一線需求,回應民意期待,並持續邁向「均衡臺灣」。 府院指出,明年度整體預算的安排,秉持「量入為出」的原則,歲入歲出賸餘209億元,這是109年度編列平衡預算後,第一次編列總預算賸餘。在總預算中,以社會福利支出最高,其次是教科文支出,第三高是經濟發展支出,第四高是國防預算支出。其中,長照整體預算再創新高,相較今年度增加51億元,達到927億元,來因應臺灣明年邁入「超高齡社會」的挑戰。 國家預算能量入為出,落實福國利民的施政藍圖值得肯定,但預算取之於人民,如何更合理更有效能的分配預算,也值得各界關注。因應國家少子女化與超高齡社會的到來,社會福利的分配更是動見觀瞻,吾人樂見總體社福預算位列國家年度預算之首,足見政府對社福之重視,惟檢視有關政府公務預算對退休基金之撥補,無論心態與撥補數額,或有進一步釐清之必要。 檢視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對退休金之撥補,撥補勞保基金之金額連二年各編1,300億元,公教退撫基金明年則編列194億元,雖較今年度之100億元增加近一倍,但離公教團體訴求之317億有不小落差,預算分配仍有討論空間。 健全的退休制度是衡量一國老年經濟安全的關鍵指標,我國的退休制度,由於歷史與制度的原因,加上人為因素與經營問題,包括勞工保險基金、公教退撫基金等在內的確定給付制基金都出現龐大潛藏負債,為使基金永續,自2020年起政府連續五年編列預算撥補勞保基金;至於公教人員退撫基金,則自2024年開始撥補100億元,114年度預計再撥補194億元,然而,這樣的撥補金額,卻遭公教團體批評是厚此薄彼、差別對待。 公教團體指出,勞保有超過1千萬人投保,包含公教人員在內,社會各界均支持撥補勞保基金,但勞保基金已連2年各撥補1,300億元,五年以來累計撥補高達3,870億元;反觀撥補入法的公教退撫,立法院已於2022年底三讀,要求政府依精算數據以公務預算撥補退撫基金,根據銓敘部日前送交立法院之報告,若分10年撥補,公務人員每年194億元、教育人員每年123億元,10年合計撥補3,170億元;如分20年撥補,則公務人員每年120億元、教育人員每年74億元,20年合計撥補3,880億元,亦即,「十年撥補方案」比起分20年撥補,政府可節省710億元。 詎料,公教退撫撥補上路第一年,政府即以「國家整體財政資源分配」為由,最終僅撥補公、教各50億元,遠低於分10年撥補應行編列之317億元,經公教團體多方爭取,明年度也僅願意採取「分20年撥補」的消極方案,以致引起公教團體強烈抗議。 政府固然對勞保永續有不可推卸之責,但政府同時也是全國公教人員的雇主,理應對自家員工的職業退休金負起完全責任,何況,公教人員之退休制度已經過改革,公教人員都能共體時艱了,身為雇主,政府豈可推卸責任?立院預算會期即將開議,企盼國會朝野黨團捐棄成見,監督政府依法依精算撥補基金,讓各職業別的退休基金都能永續,以維護全體國人之基本權益。
-
串接金門產官學民 發展數位聚落平台
金門,這座位於大陸東南沿海、九龍江口的島嶼,長期以來被視為地理上的「離島」,以致於是「邊陲」和「偏鄉」。然而,這種語言上的形容,不僅與金門在實際上的發展並不相符,相反的還誤解了金門的地位,並在心理上帶來了錯誤的詮釋。金門是個「文化交會之處」,不只是徜徉於海洋與陸地兩種文化的交會之處,也匯合了現代與傳統,而涵養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不過,會有「邊陲」與「偏鄉」的感受並非難以理解,而此一印象恐怕還深刻地鑲嵌在金門人自己,以及島外民眾對金門的心底。值此一數位科技快速發展之際,當藉此串接金門社會中的產官學民、共同實踐社會責任,將金門社會裡的實體聚落數位化,不僅深耕新世代的數位人才,及串接其與在地文化與不同世代間的溝通,而在與世界的連結之際,重新定位金門的地位,並發展文化觀光、促成認同。 數位化是金門的未來契機,這一來是因為金門是個僑鄉,而成為海洋與陸地、東方與西方,以至於是傳統與現代之文化交會之處,因而文化資產豐富,其間的閩南、戰地、僑鄉,以至於海洋文化等元素,還能藉由數位化的科技而進一步地創造文化;再者,也因為數位科技再加上人工智能,正是台灣當下聞名世界的產業,因而不僅整體台灣社會對其接受度高,而且政府方面所提供的支持也相當扎實、飽滿。而且,金門還是個特別重視教育的社會,加上對其自身文化的認同感,產官學民對於文化及教育事業的深耕與推廣,有非常高的共識。金門不僅有發展文化的優勢,並結合數位科技的條件,而且數位科技還能夠與長照、醫療等金門社會的核心議題結合,並促成世代之間的溝通,及與台灣本島及海內外金門僑民連絡,可說是金門的未來契機。並且,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數位並不單純地只是科技或技術,它還從根本地重塑了金門與世界的連結方式。 早期的金門,容易從中原王朝的眼光來理解自身,因而別說會在牧馬監陳淵、開漳聖王陳元光的脈絡下,來理解自身的歷史,就算是有豐富的文化資產,也要從「海濱鄒魯」來定位金門,而現代的金門則糾結於兩岸之間,並鑲嵌於國共的內戰來理解其自身的命運。這些論述都強化了金門作為離島,而進一步邊陲化為偏鄉的印象,別說削弱了金門與世界之間的連結,並難以突顯金門在全球文明發展中的重要性,也直接地影響了金門認同的內涵,並阻卻了文化創造的動力。數位科技不單單因此也就讓金門更結實地連結世界,讓閩南不只是地理上的中國沿海,也隨著僑民而擴及海外。使得僑鄉不只是聚落裡的記憶,也連結海外、標誌自身在東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至於戰地文化,它不只是國共內戰下的工事,它還是冷戰歷史裡的印記與足跡,而在海陸交會之處的文化,也讓金門不只是有海盜、倭寇及千戶衛所與總督府等等,可以連結東亞歷史,還透過鄭成功、荷蘭及清中葉後的移民潮,而串接世界。藉由數位科技,金門可以更方便地連結世界,更遠也更快。 近年來,教育部不斷地要求大學發展「社會責任」,而在金門之大學社會責任的落實,將不只是培育人才與連結地方。透過數位科技,這兩項社會責任都可以達成,但數位科技不只是技術,它還影響了金門人與世界連結的方式。金門縣內的產官學民各界,也以數位科技為主題而彼此串連,結合鄉土教育的發展,在實體聚落數位化的過程中,建置數位聚落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