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確立差異化行銷 再譜金酒傳奇
為了解自來水與地下水對金門高粱酒品質的影響,縣長陳福海日前聽取自來水廠與金酒研發處所作的專案報告,陳縣長表示,離島缺水、更缺好水,水與酒的隸屬關係、地下水與自來水製酒的差異性一定要釐清,金酒是全體鄉親共同的資產,而非一兩個人所獨有,讓鄉親喝好水、用好水製好酒,更是我們的堅持,從水廠供水到金酒的產製與研發,每個環節都要扣起來,斷不容有絲毫閃失。 釀酒古諺有云:「麴為酒之骨,糧為酒之肉,水為酒之血。」要成就一款美酒,絕對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完美組合。當年,胡璉將軍一個「一斤高粱換一斤大米」的發想,竟造就了金酒逾一甲子的傳奇,想是當初所有人都想像不到的;職是之故,我們更應珍惜所有,並將專屬於金門的金酒資產發揚光大才是。 近期有關於金門水質的問題,應源於今年8月份,由台大駱尚廉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在進行一項科技部委託的三年水資源改善計畫後所提出的警訊。駱教授表示,金門地下水正以每年20公分的速度下降,已經有部份深井鹽分增加,107年大陸引水後須關閉,否則金門酒廠的高粱酒以後可能必須要以RO逆滲透過濾鹽分,將衝擊150億元的高粱酒產值。駱教授的警訊極具參考價值,特別是直指金門超抽地下水的嚴重性,更預判未來可能對金酒產業帶來的危機。事至此,我們當然能理解引進大陸合格原水對金門日後釀酒,乃至民生用水的重要性,但並不代表島內的地下水便沒有保護,甚或補注的迫切與必要性。就如陳縣長一貫主張的,不超抽地下水,不令鹽化惡化,是金門全體鄉親的共識。金門地底涵養的水源,等同縣民的共有資產,這和是否引進大陸原水,並沒有絕對的關係。基於這樣的認知,我們才有更大的因由投入金門地下水源的保護及護育;畢竟,生態資源都是不可逆的,「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切莫以為現行金門水質尚符衛生標準,便懈怠以對,或根本認為水質對金酒影響有限,恐怕有著根本性的誤解。 事實上,在金酒官方的文宣也明確的指出,其競爭利基之一便是「水質佳」;花崗岩地質為金門土壤的特色,岩層中水質因富含有機物和稀有礦物質,直接增進酒味的香甜,尤其寶月古泉提供金門高粱酒水源,金門高粱酒自是風靡中外。我們應該深刻理解,賣酒並非單是賣商品,還在賣文化、賣品牌、賣故事。和大陸許多老白酒廠相比,金酒的品牌故事不見得久遠、文化底蘊不見得豐厚,但仍然具有獨樹一幟的特殊性。基於差異化的行銷理念,我們更該把握好對於原物料,以及生產環境精準的過篩、管控,莫令消費者產生任何的不信任與質疑。諸如:在釀造用水上,仍應持續做好水質監控,維持用水品質,具歷史意義的「寶月泉」,要以文物的形制進行保護及宣導,維繫優良的品牌形象,並在有效的管控下,盡量將採不同水源釀酒間的差異控制到最小,以符合金酒一貫對品質的堅持。 總之,有良心的企業不但要對商品負責、對消費者負責,更要對環境及生態負責,金酒是地區的龍頭產業,有著光榮及永續的使命;完善所有原物料,以及生產流程、環境的管控,以及對品質的始終堅持,才是我們始終應掛在心頭,並貫徹力行的事!
-
期待「五戶聯保、守望相助」之構想發揮功能
金門縣政府副縣長吳成典日昨有感而發,頃於金門縣政府召開105年第三十三次主管會報時,針對民意希望宏大施政品質,提昇行政服務效率之需求,提出規劃「五戶聯保、守望相助」之構想,強調原是施政團隊「腦力激盪」應為而為之工作,而今他倡議將團隊各級不同業務職權之行政機關,劃為六個組,每組三個單位,每個單位都要對同組之四個單位,各提出十項應興應革之建言,齊在縣長陳福海領航下,共策共勉,齊心協力,激出能量,邁步向前,盪出績效,回饋鄉親,可謂立意良善,方向無誤,值得一試。 提起「五戶聯保」四字,對於八十二年以前住居金門之當地民眾,身歷其境,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記憶猶新,一點也不陌生。回顧過去之「五戶聯保」,置重點於檢舉不法,根絕奸宄,防止滲透破壞,賦予保家衛鄉任務,人人實踐力行,共同確保地區整體安全。比擬吳成典副縣長所想規劃之「五戶聯保」,兩者時空環境範圍不同,旨意與性質也復不同,終其目的,則在於透過「聯手保證」、「相互協助」,發揮施政團隊統合精神,提振工作士氣,發揮服務能量,人人重本位顧大局,只有分工而不分家,貫上下,連左右,同心同德,建設金門,讓金門之願景早日實現。因而付諸施行之前,縣政團隊主官主管,務必逐級教育說明,擴而大之,大家告訴大家,建立共識,全程貫徹,不走音、不變調,以宏事功。 就事論事,茲此社會結構改變,功利抬頭,服務工作,倍極艱辛,公僕仔肩繁重,各行各業,莫不有所感觸。或許一時討好不難,惟要做到盡如人意,卻是難上加難。僅以社區供應長者午餐為例,就是有人說好,有人還有意見,無感自付金額有限,泰半經費源自政府補助及各界樂捐,且有薄薪廚工及少數志工熱忱投入服務,始得順利上路,每週供餐五天,只供中餐,既經濟實惠又衛生,辦得起來,誠非容易。然而人多嘴雜,莫衷一是,反觀施政多元龐雜,更是如此,讓人叫好又叫座者不多,動輒得咎,時有所聞,身為時代公僕,面對於此仍應秉持正心正念,海納百川,全員啟動,依法行政,不爭功,不諉過,不惜言,不卸責,尤須領導階層及時勉勵,有「激」也要有「勵」,促使「激」與「勵」密切結合,樹立嚴正綱紀,賞罰分明,獎其該獎、罰其該罰,有助於政策政令之落實與整體之團結進步。 無可諱言,同是人,類不齊,有人言行一致,表裡無欺,有人花言巧語,盡說三色話。緣此,上下觀念行動要貫通,集中力量,突破難關,爭取拉力,大家心心相連,攜手併肩,保證服務到位,相互協助支持,達成為民服務,繁榮鄉邦之使命。 欣見吳成典副縣長在其位、問其政、說實話、想做事,盡心竭力輔佐首僕推動縣政。他也敘述有位基層勞工網民,曾在縣政留言版痛陳,在公部門辦理案子很失望,長官討好特定廠商,出事卻要屬下扛…云云,顯示意有所指,就對團隊而言,茲事體大,不啻是那個環節有缺失,他不敢說團隊這種現象「絕無僅有」。殷盼各級單位主官認真面對,勇於任事,深入了解妥處。防弊與肅貪,乃縣政工作重點,舉凡心存僥倖,鋌而走險,以身試法者,政風主管部門,一律依法調查究辦,絕不寬貸。 金門要進步與翻轉,此乃縣政既定政策,只許前進,不許蹉跎停滯,此期間醫療持續昇級,環島北路拓寬工程竣工通車,大小金門交通斥資億萬元之鉅增購交通船一艘業已完成發包作業,全國社區評鑑,金門名列縣市政府優等,證諸施政團隊克盡職責,計劃不落空,績效不掛零,但願努力再努力,真誠,愛金門,愛鄉親,不灰心,不氣餒,祗要是宏觀之思維,對金門有利,對鄉親有益,用心打拚,就有支持力道。
-
啟動文化資產防災守護
全世界文化資產因災害所帶來的危害自古以來即不斷上演,這些災害往往造成文化資產無可取代的價值損失。近年來,全球氣候變遷加劇,天然災害發生頻率遽增且規模趨向極端化,尤其臺灣因地理環境、地形氣候及地質特徵等,常年易受風災水患的侵襲,臺灣八八水災的震撼、金門莫蘭蒂風災的摧殘,環境的損傷與文化資產的破壞遠超過各界所預期。其中,文化資產面臨的危害,除了風、水災等不可抗拒的天然災害外,隨著當前工商發展及社會結構的轉變,火災、公害等人為損傷,亦為另一個考驗的課題。面對著頻繁發生的災禍,所蒙受的損失不僅是人員傷亡、文化資產毀壞,其代表著人類歷史脈絡與遺產價值也將隨之消逝。 建築類文化資產,是人類為生活營建的構造物定著於土地之上,容易面臨風、水災害與人類活動引發火災、生物危害等災害的威脅。其興建年代較為久遠,且因創建時代之建築技術、建築材料及文化背景等因素,抗災性遠較現代建築薄弱,以致當災害發生時,往往超出其自身防護能力。這兩年來,臺灣文化資產遭受「無名火」的破壞事件層出不窮,包括如北港糖廠廠長宿舍、基隆港西二倉庫、高雄鳳山前海軍明德訓練班、臺北鄭州路台鐵宿舍、台中州廳附屬建築群等,古蹟自燃,儼然成為文化資產遭難的代名詞。在金門,雖無地震災害,然今年的莫蘭蒂颱風造成建築類文化資產超過半數的損傷,更是令人訝異而惋惜。金門雖無古蹟歷史建築因火災損失,但老舊的管線、缺乏監測管理等,實則存著極大的災害風險。 為此,文化部推出「有形文化資產防災守護方案」,望能賡續落實建築類文化資產的防災工作,建立以管理維護為核心的防災體系,推動各項防災機制之建置,強化建物防災安全,結合科技提升防災能量,透過教育訓練與防災演練促成地方政府文化、消防、建管單位及古蹟歷史建築等所有人、使用人與管理人交流,以及透過防災月活動提升全民文資防災意識,降低各項人為疏失及因應未來日益劇烈的氣候變遷的挑戰,守護國家無可替代的重要文化資產。 方案中,首先將落實古蹟管理維護作為,除修訂古蹟管理維護辦法,強化各項災害緊急通報與應變系統外,成立全國性的古蹟歷史建築分區專業服務中心、並輔導各縣市成立類似的地區服務中心,及補助地方建置古蹟歷史建築防災設備,並與消防署合作推動文資防災業務,期能結合消防單位的防災(火)專長辦理搶救、定期安全檢查機制,落實文資災害通報與監管系統。其次,透過科技整合與跨部合作,設立文資防災示警功能模組,建置文資保存監測計畫,以結合防災科技,與消防署、國家地震中心、研究機構等單位共同研發與落實相關工作。此外,亦將從定期召開防災對策會議、結合守護與社區營造、推動每年九月之文資防災月活動著手,望能從中央、公有與地方政府文資管理人和全民共同提升防災觀念與意識。 眾所周知,金門已有超過230處以上的法定文化資產,然防災的準備與管理維護工作更待努力。未來應配合中央文化部所推動的防災守護方案,積極與警政消防單位進行合作連結,針對古蹟歷史建築設置巡邏箱及監測機制,強化夜間守護能力,定期檢視評估防災整備情形。並藉助現代科技與技術,將文化局、消防局、警察局、地方社區或管理單位等進行文資防災系統資訊整合。同時配合中央政策,每年定期舉辦防災教育、演練、防災設備與工作查核,以期達成文資防災系統化與智慧化之目標。 我們期待,金門的文化資產能在此方案啟動後,做好古蹟歷史建築管理維護及防災工作,共同守護先祖留存的遺產,永續保存。
-
落實老人照護 建構安心無懼的老年生活
縣府日前召開一○五年度第二次老人保護聯繫會報,針對落實本縣獨居老人關懷服務機制提案進行討論。會中提及,本縣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占全縣總人口之11.51%,許多青年人口因求學、工作等因素大量外移其他縣市,致獨居老年人口數逐年攀升,而統計顯示,本縣截至一○五年十月底止,全縣總人口數為134,687人,老年人口數計有15,548人,佔全縣總人口數11.54%,本縣已成為高齡化程度嚴重之地區,獨居老人列冊數亦有286人,其身體機能及人身安全保護能力、社會支持系統皆呈現較無法自我照顧之情況。 有鑑於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易有遭受家庭成員及他人虐待、疏忽、遺棄或不適任家屬照顧時之情況,為發揮老人保護功能,該會報每半年召開一次,透過討論、協調,以讓地區長者得到更好的妥善照護和保護,並結合警政、衛生、社政、民政及民間力量,建立老人保護體系,提供積極、完整之服務,以有效之因應策略,建構縣內長者人身安全網。 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家庭功能的改變,再加上高齡化社會的來臨,老人受到遺棄、疏忽或是虐待的事件時有所聞,各類型的老人保護事件已非單一個案或是家庭事件。我國自民國八十六年修正公布之老人福利法,特別增列保護措施專章,並於民國九十六年再次修法,明確揭櫫具體工作項目及各領域實務工作者之職責,由於老人保護工作發展已有十年的經驗脈絡可循,無論實務工作、或是學術研究都期待能共同推展相關工作並持續強化服務內涵。 現在關懷長者們就等於是照顧未來的自己。所有的人都會變老,老化是每個人無可避免的現實,縱使現在結婚生子、成立家庭、傳宗接代,但也由於現代人的家庭生活觀念改變,再加上世事難以預料,使得同居的親屬、家庭中的成員或許極有可能因為事故、意外、工作、求學、疾病等種種原因離開自己,所以無法全然保證我們在老年時,不會過著獨居的生活型態。 然而,無論是獨居老人或失能長者,這些弱勢人口近年來在本地,都呈現增加的趨勢,這也使得家屬照顧壓力與負荷相對提高,為使這些長者免於遭受生活危難的處遇,縣府將結合家屬及各專業力量共同推動相關照護工作,使其享有尊嚴、安全、溫馨之社區生活環境。 老年生活理應是安然享受生命旅程中,最悠閒自在、最沒有壓力的時光,但社會上仍有部分長輩因為家人的疏忽、遺棄、虐待,導致生命安全、身心健康、基本生活面臨危難及傷害。隨著人口的快速老化,家庭結構及扶養義務觀念的改變,老人保護工作除應積極落實老人福利法,並因應新的法令變動,齊備地方的社會工作人員專業知識及人力,同時做好民眾的教育宣導工作,大家齊心努力,為老人保護工作開展新的契機,使老人保護制度更加完善,許給地方長者一個沒有恐懼、安心無憂的晚年生活。
-
談金門學子國際教育旅行
金門高中38位學生,在校長廖俊仁、學務主任林偉倫、訓育組長陳韻戎帶領下,於12月4日至12月9日前往日本東京,展開為期六天的國際教育旅行。此項教育活動,不論是行前為期一年的學習準備,及與日本大東文化大學附屬高中交流,或學生分組一日自由行的規劃和執行,皆使長居島鄉之學子,不管在視野拓展,學智增長,咸均收穫有得。 正如訓育組長陳韻戎表示的:此次國際教育旅行,最大的功課莫過於一日自由行的規劃與執行。學校在行前先請老師針對自助旅行的準備適宜授課,並由學生討論規劃出各組的動線,輪流報告後由其他師生進行提問及修正與定案:或健康路線,如皇居慢跑;或有的走日劇路線,直殺日本第一大學東京大學的「赤門」參拜;或直奔最近火紅的「你的名字」電影裡的須賀神社觀景,乃至前往淺草寺體驗和服悠遊漫步古老街道。至於年輕人最愛的竹下通、原宿、表參道自然也不會少。 贊哉斯言,吾人所知,國際教育旅行是為了因應全球之到來,所面對之教育國際化之新潮流、新視野及新需求之教育理念,統合高中高職國際教育交流資源,培養年輕世代豐富人性、宏觀視野,及獨立學習自我成長等教育目標,透過「台灣國際教育旅行聯盟」的設置,協助青年學生與世界接軌,以提昇我國未來國際教育競爭力為宗旨。 而其立意,係指透過學子與國外學校透過交流互訪、姊妹校結盟等方式,以推展學生多元學習,並拓展國際視野的一種學習途徑及方法。此一學習方式讓學生充分從休閒活動中學習,並在多元、異質的文化中,與不同成長背景但年齡相仿的朋友交流互動、彼此學習,並促進學生自我認識與成長、拓展國際視野與文化關懷。 其實,教育旅行功課,在日本已經推行超過一百年,觀諸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致力於推動國際化,與趕上世界進步潮流的努力與成績,是值得我門借鏡的正面經驗。也因此,教育部於民國九十年二月起,偕同交通部觀光局,及台灣觀光協會,著手規劃推動台灣學生的國際教育旅行。經兩年多的規劃、研討及宣導,並擬定「推動高中高職學生教育旅行策略」及「推動國際教育旅行倍增計畫策略」等計畫,逐步建構策略機制與資訊平台,全面鼓勵學生從事國際教育旅行。 對金門而言,尤有其價值,因島鄉就各項條件言,均有其限制性;尤其在視野格局上,不可否認,較之於都市中學子,確遜一籌。而透過親身體會、力行之國際交流,正是彌補此項短處之最佳方案,更是教育之至道。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其理在此。為後代子孫計,為金門計,我們在樂見其行後,更有志者亦如是之宏願,這毋寧也正是教育之至道!
-
根本解決離島垃圾問題
報載,全台掀起垃圾大戰。環保署計畫在明年通過強制收回全台垃圾調度權,要求公有焚化爐,每天要空出一千多噸的垃圾空間量,給沒有焚化爐的縣市使用,並希望能藉補助款等誘因,制度化的解決各縣市的垃圾問題。 據了解,目前全台垃圾焚燒量以高雄居冠,其間還包括代燒由澎湖、金門轉運的垃圾。但近期因為垃圾焚燒後底渣處理的廠商通路出了問題,高雄有意停止代燒離島垃圾,並要求每代處理一噸垃圾,需配合回運1.67噸底渣,方能延長代燒期限。對此,澎湖、金門等發現問題比委託代燒還要大,也向環保署求援。因為,離島垃圾轉運至本島代燒,除了代燒成本外,運費更是大宗,如若再回運底渣處理,顯然不符實際;是以,只能以發包委託廠商就近在台灣處理,但這一來一去,原來每噸垃圾約五千元的處理成本,勢必又要增加。長此以往,將是中央、地方難以承擔之重,究竟有何根本解決之道,更應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事實上,在公共政策的推動上,本就有所謂的「鄰避情結」;這是一種「不要建在我家後院」的心理與政策訴求,意即為凡是對當事人在心理上或物理上可能造成傷害的任何公共設施或私人建設,當事人均拒絕建在其家園附近,也被稱為「鄰避情結症候群」。由是,若與高雄易地而處,恐怕我們的反應也「正面」不到那裡去,但在政策的取捨間,總有趨利避害的本因存在;強制固然不宜,但經由上位機關單位的協調折衝、統籌安排,以制度來化解歧異,或是較為穩妥的做法,此或也是環保署目前主張強制收回全台垃圾調度權的主要原因。但,我們還是以為,相關的因應及對策來得太慢、太晚,甚至放任本處弱勢的離島縣市步步退守、無所適從或自力救濟,實屬不智、不當之舉。 誠然,金門、澎湖沒有焚化爐是事實,不論再如何垃圾分類、撿選、減量,掩埋終有爆量的一日,我們也能理解他縣市代燒垃圾的難處,但政府只有一個,職司全國環保業務的環保署,往日竟任由各縣市各自協調、折衝處理,不思去建立一個常態化的可行機制,實有「鋸箭療傷」之憾,或因此而導致目前的縣市垃圾大戰,倒也在情理之間。有道是:「小事不做,大事難成」,為民服務的公部門更應能引以為鑑。 再者,金門地方垃圾還有其特殊性。金門有很大一部分的垃圾來自境外,尤其是來自大陸沿海、伴隨著季節及洋流的海漂垃圾,已然實質造成地方財政、作業上的極大負擔。對此,環保署卻十足的消極以對。由監委包宗和、王美玉、江綺雯等人的調查報告指出,環保署長期未正視中國海漂垃圾問題,也沒有考量到離島事務的特殊性,積極協助金門馬祖等地區解決中國海漂垃圾問題。另外,海漂垃圾問題既然是兩岸特殊事務,非單純可由地方政府獨力解決,國發會就應本於權責,積極協調相關部會研提中長期專案計畫,並優先編列預算資助。話說得如此直白,但究竟能有多大的效果,大家都在看! 當然,再多的究責,也遠不及一次銳意興革。在了解到大陸福建沿海垃圾焚化爐處理量仍有餘裕的前提下,將垃圾回運大陸處理,或更為省錢、省事。對此,中央或該思索優先修訂法規、開展兩岸環保協商,根本解決離島垃圾的出路問題!
-
聚焦觀光發展整合力量與資源
縣長陳福海日前聽取「金寧鄉觀光發展建設行動計畫」期末簡報,陳縣長強調,每一份報告書後,都要是行動計畫的開始,只有具體落實,把每一個環節都扣起來,毋讓每份報告書在會後「束之高閣」,議而有決,這樣的行動計畫才有意義。 據悉,目前縣府在進行中的各鄉鎮觀光發展建設行動計畫,主要源於陳縣長就任伊始便宣布的「五鄉鎮、五亮點」建設;建設主軸包含︰烈嶼鄉以大二膽、邊境小鎮為主軸;金湖鎮以軍艦博物館、伍德宮、料羅港、新湖漁港為主軸;金沙鎮以金龜山、西園鹽場及金沙市區老街整合為主軸;金寧鄉以營造慢活休閒、古戰場為主軸;金城鎮以浯江溪、水頭及舊金城為主軸。金門保存了許多古蹟和歷史建築,數量高居全國第三;豐富的文化資源,加上特殊的戰地風光,應是金門發展觀光最雄厚的軟實力。 事實上,公部門凡事「謀定後動」,在推動政策、建設之前,進行相應資源的盤點、評估應有其必要性,但相對的,也會有許多規劃因為陳義過高或時空變化,最終只落得「束之高閣」,或是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下場;如何避免這樣的情形,或許還要從根本來解構問題,甚至是直指問題核心才行。特別是我們總認為金門有豐厚的資源,便想當然爾的認為「建設」與「永續」的合理性,但如果沒有扎根性的構思及整備,就可能落入「虎頭蛇尾」或「尾大不掉」的窘境。如何實事求是的構建具有前瞻思維與實務性的建設計畫,恐怕不單是委外規劃就能切中要旨、解決問題的。為了讓相應的工作更為順暢、可行,謹提供以下面向供各界卓參。 首先,是資源統整的必要性。以金寧鄉為例,可以臚列出戰爭文化地景、生態體驗、聚落再生、地景化基礎設施、綠色載具、坑道遊客資訊中心,以及白酒文化體驗等七項觀光總體定位;在這些定位下,關鍵問題仍在於除金酒外,產業進不來,甚至無法構建一條完整的商街,如此會令看似豐沛的資源因為缺乏統整,發散至無法產生成效。誰來將這些分散的資源串接起來,甚至形成強而有效的力量及行動力,至為關鍵。 其次,是導入產業的必要性。公務規劃通常偏硬體缺軟體,總是將目標側重在固著式的建築及建設,卻忽略了「以民為本」的服務核心及訴求。例如:硬體建設好了,誰來進駐、誰來營運,甚至誰來消費?都是在所不明、到時再說。於是乎,會產生「蚊子館」,更會令後續的接管者陷入「進退兩難」的窘境。是以,首要之務是由什麼來串起消費需求及產業脈動?如:形塑生活博物館、戰爭地景,不該只是硬體的營造、靜態的陳展,而是在互動裡找到產業商機。又如石蚵是金寧重要支柱產業,卻缺乏發展目標及願景,殊為可憾。 最後,更要講究友善的服務機能與環境。如:坑道旅客資訊中心及金門願景館可結合乳南軍事園區之規劃及定位,發展為島內最大的、功能最健全的旅客服務中心,並整合為公共服務系統及島內交通樞紐中心。 誠如陳縣長所言,金寧鄉轄下的古寧頭,幾乎是金門觀光發展在地元素的總和;一定要聚焦、一定要盤整,大家都要把能量拉上來,才能多做一些有意義和讓鄉親有感的事!
-
確保民眾食安防疫單位加強私宰查緝工作
天氣轉涼,進入羊肉爐旺季,為了維護食安,縣府防疫單位配合防檢局「研商加強查緝羊隻違法屠宰工作會議」擬定相關查緝策略,強化執行查緝羊隻違法屠宰行為,請私宰屠戶切勿知法犯法。 大火快炒,香噴噴的羊肉上桌,讓老饕們大快朵頤;冷颼颼的冬天,來上一鍋熱呼呼又不上火的羊肉爐,不只溫暖了身體,也滿足了口慾。但是,根據農委會「農業統計年報(一○四年)」及「一○四年防檢局屠檢隻數總計」,去年全台可供屠宰的羊近七萬兩千頭,但實際屠宰數量卻只有三萬四千多頭,近四萬頭羊的屠宰方式不明,由此可見國產羊肉多年來持續存在嚴重的私宰問題,比例甚至可能高達五成! 這些未經過檢驗的羊肉,到底誰來把關?根據《屠宰作業規範》,家畜禽在屠宰前有不得使用鋒利、尖銳或其它經屠宰衛生檢查獸醫師認定為可能造成動物受傷或不必要痛苦的器物來驅趕,動物及其屠體不得灌水,尚未經人道方式昏厥前不得綑綁、拋投、丟擲、切割及放血等規定;而沒有經過合法屠宰場的羊隻,到底是使用何種方式宰殺完全不得而知,加上還有斃死羊被私宰的可能,故難以確保動物福利及食品衛生安全。 報載,防檢局指出,各縣市政府皆組有「違法屠宰聯合查緝小組」,每個月至少辦理兩次全國同步查緝工作,自二○一三年起至今年九月,近三年來已執行近萬場屠宰家畜、禽查緝,共查獲逾四百件違法案,目前豬、牛及家禽多已進入合法屠宰場屠宰,但羊隻違法私宰情形較難被發現,因為羊在屠宰時不會嚎叫或產生噪音、屠宰時間短,較不易引人注意,也因此查緝較為困難。 但動植物防疫所表示,為維護民眾食用羊肉衛生安全,遏止違法屠宰羊隻行為,將繼續執行相關策略,其中包括加強羊肉相關業者宣導,提高查緝頻率並前往販賣羊肉攤商及羊肉爐等場所稽查,並協同衛生局追查市售羊肉來源,持續由下游羊肉販賣端,落實羊肉來源稽查工作,同時積極以其所蒐集之情資,加強上游違法屠宰的取締工作。 私宰難查,但若是市場上販售未經屠宰衛生檢查、沒有合格標章的肉品,同樣可以檢舉!防疫所特別呼籲羊肉相關從業人員,務必將羊隻送至屠宰場屠宰或取得合法羊肉來源,切勿從事不法;但凡是販賣未經屠宰衛生檢查之羊肉案件,行為人將依法裁處十萬元罰鍰。 此外,也要呼籲民眾,購買生鮮羊肉時,定要認明屠體上的「紅色屠宰衛生檢查合格印」,若發現攤販販賣未經認證的羊肉或有私宰情形,請踴躍檢舉,具名檢舉者會保密處理,就算是匿名檢舉,查緝小組同樣會積極查察(違法屠宰檢舉專線:080-0039131。) 除了防檢局,地方政府防疫單位亦會積極查察,將積極蒐集檢舉羊隻違法屠宰情資,以共同維護民眾食用羊肉之衛生安全,保障消費大眾權益。
-
計劃執行落實 績效自然彰顯
金門縣議會第六屆第四次定期會,原訂於十一月三十日結束,惟為貫徹全民之付託看緊荷包,將錢花在刀口上,爰於日昨召開程序委員會,決定針對金門縣政府提出之106年度預算案,尚未完成審議部份,繼於十二月五日起一連五天召開臨時會審議,依法完成三讀程序,期使縣政依照施政配合預算計劃,落實推動執行,做出具體績效,回饋鄉親。 有云: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綜觀縣政之推動,弗論是戰地政務時期,或是還政於民迄今,可謂始終如一,原則未曾改變,斑斑可考,有進無退。儘管人事更迭,理念或有差異,然而莫不自許要珍惜得來不易服務大眾之機會,要有具體政績,留下美好身影,緣此,點點滴滴,旁觀者清,不必自詡,毋庸自棄,凡事用心,有計畫、有步驟,行正走穩,就有好評。 再者,茲此政治氛圍紛紛擾擾,吵吵鬧鬧之秋,政治人物動覲觀瞻,應將政治放一邊,國泰民安列優先。大公無私,見賢思齊,齊以民意為依歸,結合全民之力量,相互肯定,相互期許,不標新、不立異,不分顏色,不分南北,同心同德,共創未來願景。 報載:此期間金門縣政府依據民意之需求,蒐整陳報中央協助解決之民瘼民困者計有四大計劃,其中包括眾所關注,冀望金門醫院改制而成台北榮民總醫院金門分院,藉此提昇醫療品質,嘉惠全民,歲月蹉跎,老生常談,祇因中央與地方見解互異,尚有空間猶待努力,為此縣府日昨召開專案研討會議,期盼集思廣益,找出可望可及最佳方案,會中發言熱烈,咸表金門醫療持續升級殷切,刻不容緩,有「溝」要「通」,腳步務必加快,畢竟事在人為,取捨只在決策高層一念之間,由下而上爭取說明,決心與信心至關重要。 諸如早期金門醫院改隸衛生署管理經營,期間困阻重重,因須透過修法作業,時隱時現,然而有恆為成功之本,團隊過關闖關,緣此,金門之醫療欲期穩健向上發展,亟需中央鼎力伸出援手,但憑文牘往返,空有計劃,曠日廢時,於事無濟,不如傾聽民意心聲,俱實力陳,上下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例如「金門大橋」浮沉二十年、大陸引水計劃拍板定案,不就是決策、計劃、行動與溝通協調,化異求同,同中化異,終於成真之果實。 無可否認,長期以來,縣政績效因受主客觀因素之影響,仍有諸多不盡如民意之處,犖犖大者,即是法令限制、職權有限、人力、財力不足,此在依法行政時代,設官分職,分層負責,胥賴中央支持,不容釋放拖力,檢視歷任首僕任內,不乏有「近、中、遠」程施政計劃版本,希望事事順利到位,予人有感,卻也因須結合民意之需求,採取靈活機動之因應作為措施,因時因地而制宜。尤以當前環境瞬息萬變,施政作為自是不可一成不變,僅就各級代議士提出之針砭興革意見以觀,充分顯現民意需求有增無減,各級政府仔肩繁重,動輒得咎,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更要一本初衷,實事求是,奮發向前,要有週全施政計劃,且要全程落實,唯有計劃、執行、考核三者併進,相輔相成,才能宏大事功。 時代在變,民意最大,既能載舟也能覆舟,身為公僕者,不能墨守成規,對於民意之需求,除應依法辦事,還要依法辦好,此乃民意之所繫,公僕之使命。
-
籲請授權地方 處理跨境污染問題
根據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顯示,金門地區的空氣品質不好,細懸浮微粒濃度(PM2.5)經常停留在紅害或紫爆等級。對照金門地區去年的十大癌症死因,依序為氣管、支氣管和肺癌,是否與此有關,雖尚無具體論證,但已足以讓我們心生警惕,並多加注意與防範的了。 顛覆往昔金門本應是空氣好、環境清幽的印象及認知,曾幾何時,金門的空氣品質已經與高度工業化的地區不相上下了。據了解,金門空污的不可控,主要還在於地理位置。金門位處福建東南沿岸,剛好是東北及西北季風的尾端,空污懸浮微粒容易吹向金門。尤其在冬季多屬東北季風,天氣對流狀況較差的情形下,更容易造成空氣中污染物的滯留,且目前大陸地區霾害藉由大氣系統移入金門日益嚴重;這種現象只要每天早上觀察戶外的停車就可發現,車的外殼一兩個晚上就佈滿落塵及塵埃微粒;環保單位監測結果,也驗證了金門空氣品質的惡化,著實值得我們提高警覺與防範。 對此,金門縣政府早報核頒行「金門空氣污染防制計畫(104年~109年)」,相信只要照表操課,金門的空氣應該壞不到那裡去,但迥異於其他縣市的是,金門的污染源有高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來自大陸,意即,就算我們在島上再如何努力,成效始終有限,但截至目前為止,並未見官方對於防制彼岸污染源,有太積極應對的方法;除了強化民眾日常的生活管理及安全防範意識外,還是要從根本上釐清問題、設法解決問題才是。那和彼岸的對接及解決管道又在那裡?似乎也該有人出面給我們一個明確的說法及做法,而不是放任以對;畢竟,失去的金錢可以賺回來,失去的健康卻很難找回來。 除了空污外,還有海漂垃圾問題。2015年5月,監察委員前往金門訪查垃圾問題,10月提出的調查報告中,指稱「環保署長期未正視大陸海漂垃圾問題,也沒有考量離島事務屬性特殊,協助金馬離島地區解決大陸海漂垃圾問題。」要求陸委會及環保署應持續與中國協商,並且將海漂垃圾議題定調為兩岸特殊事務,納入兩岸環境保護合作協議草案的子議題;中央的消極以對,或許連監委都看不下去,但似乎也絕非毫無作為。 在金門、台北登場的「兩岸事務首長會議」(夏張會),便多次提到兩岸共同來解決金門的環保、空污、砂石盜採、海漂垃圾等問題,也均獲得雙方善意的回應,甚至金門為了處理巨量的海漂垃圾及無處可去的生活垃圾,也研議過將金門地區的垃圾轉運至大陸福建沿海城市焚化爐處理的可能性。但這一切的努力,似乎在520後便戛然而止。我們可以理解,兩岸之間無小事,上至國家安全、國防政策,下至經貿往來、民生需求,都需要經過官方的授權及許可,以及溝通管道來共謀解決。但目前如此「淺薄」的處理模式又能否契合現階段金門島民的心聲及需求?相信所有人都有答案。 當跨境污染涉及「兩岸事務」,任何協議都得坐等政治決定。今年10月12日,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委員在古崗海岸會勘「港泰台州」貨輪擱淺汙染後續處理情形時,特別提出應授權地方政府建立兩岸海洋油污染合作機制,方便日後處理類似事件時有所依據。既是如此,何不就從授權金門開始,至少也凸顯我方積極任事,力謀突破僵局與轉圜的新契機!
-
堅決反對日本核災區食品進入金門
為守護縣民健康,日前在縣議會定期會議中,全體議員以「臨時動議」方式通過反對核災食品進入金門,縣長陳福海也加入宣示行列,府會共同表達反對核災食品入境的堅定立場。 當天縣議會並通過以下臨時提案:「為守護本縣民眾食品安全相關權益與下一代的健康,金門縣議會強烈反對日本核災區五縣市(福島、茨城、櫪木、千葉、群馬)食品進口。金門縣議會要求應於本縣食品安全自治條例增列『禁止日本核災區五縣市食品進口』及『所有進口本縣日本食品除產地國外應加標產地縣市』等相關條文,以維護縣民食用日本進口食品的權益與安全。」 自2011年3月11日發生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後,不僅核能安全問題備受世界關注,同時也引爆一系列的食安問題,近來由於政府研議開放日本核災區食品進口,因而再次引起爭議,迄今仍未平歇。 民進黨政府顯然也清楚知道開放核災區食品的高度爭議性,因而曾在11月份召開公聽會廣徵意見,然而,或許是主事者心中早有定見,政府竟然在三天內連開十場公聽會,因此被輿論批評是過水、裝裝樣子,果不其然,公聽會適得其反,不僅相關爭議未能釐清,甚至大演全武行,徒留更多紛擾與爭議。 暫且不論實質討論內容,如果按照「行政程序法」之規定,重大政策之聽證有極其嚴謹之程序,遑論要討論的是研議開放核災區食品這樣攸關國人健康的爭議政策,豈能如此草率行事? 相信有許多國人必定無法理解,究竟政府研議開放日本核災區食品進口的考量為何?作為一個矢志反核、要帶領國家成為「非核家園」的民進黨政府究竟在急什麼?在大家聞核色變、國人高度關切食安問題的此刻,政府為什麼執意開放有高度風險的核災區食品?政府能保證進口的食品安全無虞嗎?國內有足夠的檢驗設備替國人健康把關嗎? 蔡英文總統當選以來曾經多次宣示,由她帶領的政府,一定是個傾聽民意、最會溝通的政府,甚至還曾指出如果人民不滿,在溝通無效後可以跟政府拍桌,我們著實難以明白,明明全國絕大多數民意都反對開放核災區食品進口,何以政府還是執意要研議開放?也難怪不少國人議論紛紛,認為要不是政府承受不住日方壓力,就是已經與日本政府達成某種交換條件,果真如此,國人的健康豈不成為政治犧牲品? 儘管台灣各界反對開放核災區食品進口聲浪高漲,但完全執政的政府如果一意孤行,人民也只能進行自力救濟,拒買、拒吃核災區食品,以維護自身權益,只是這畢竟不是長久之道,也正因為這樣的脈絡,我們全力支持府會反對核災區食品的決議與行動,唯有如此,才能將問題食品阻絕於境外。 為確實守護縣民健康,其實縣議會還可訂定相關自治條例,以最嚴格標準杜絕有健康疑慮的食品入境與上架,在此之前,縣府相關局處尤應加強稽查,以確保消費者權益。 環境保護是島嶼生存發展的基礎,過去幾年,金門各界強烈反對在金門相關島嶼貯存核廢料,為了守護金門非核家園,也為了金門人的健康與後代子孫的幸福,我們更應該以具體行動響應府會反對核災區食品的宣示,以維護金門的永續發展。
-
扶植地方產業創新發展﹗
「金沙觀光半程馬拉松」日前在金沙文化園區開跑,共有1028位選手參賽。本次金沙半馬最大的特色是發放參賽者「旅遊消費券」每人300元,可至金沙各商家消費,盼拉抬商機;因為成功的在兩岸最喜歡路跑的初冬季節期間搶到不少客源,主辦單位也預告,明年將持續在各鄉鎮推廣舉辦。 因應兩岸關係急凍,企圖在淡季吸引到更多的觀光客群,縣府採發放消費券、舉辦半馬路跑活動雙管齊下,似乎也創造了一定的成績。促銷當然是必要的,但仍舊是「救急不救窮」;金門要發展得更好,產業體質必須提升,也必須更富有競爭力;尤其金門地方產業以食品業為主,受限於規模性,原物料、產製成本居高不下,復乏入市門檻,競市激烈,卻難有突破性的進展及作為。為此,縣府結合經濟部資源,嘗試導入創新技術,帶動金門產業升級;諸如:由食品所協助金門食品產業整合,以金門當地特色素材與產品為主軸,籌組金門產業研發聯盟,應用食品所既有核心研發能量,導入組合式保存技術、調製技術、醋酸菌培養技術、熱加工技術、高效萃取技術等製程技術。經由輔導金門業者開發系列新產品,不僅提供消費者更高品質、便利性與多元化之金門特色伴手禮,更帶動金門地區食品產業創新與升級。據工業局統計,輔導成果促成金門業者投資超過1.2億元,興建具觀光導向與餐飲結合的工廠,應用金門當地特色農產品開發特色產品,創造總產值超過3.5億元,成為離島地區產業創新的範例。 平情而論,產業體質的改善絕對是件長期性的工作,並讓業者了解到,人助、天助,還要自助;政府願意投入最大的資源協助地方產業擁有更好的產業體質,帶領它們行銷兩岸、走出去,但前提仍在於他們要擁有銳意興革、一往無前的決心與魄力才行。為此,諸如半程馬拉松、消費券之類行銷活動或許能起到部分強化消費的效果,但如若產業本身的危機意識不夠、體質不強,面對殘酷的競市,就算是政府投入再多的資源,都可能是瞎忙或白做工。金門的產業輔導,還是應該「因地制宜」,方能日起有功;謹提供以下面向,供各界參酌。 其一,側重在地化。金門產業最大的問題是規模性不足,原料又大多依賴進口,復以技術創新力不夠,難以穩定產業特色及收益;對此,我們認為仍應從「在地化」著手。有句話說:「愈在地,愈國際。」,這個觀念在世界早已行之有年,台灣也有非常多鮮明的例子,好好經營自身的特色,便是吸引國際旅人的最佳賣點。 其二,關注微型產業。在產業整備上,強化加工技術、提升衛生安全仍是重點;金門欠缺大型產業,仍屬必然,如何降低產業輔導平台的門檻,造福更多青年創業及微型產業,應是關鍵。特別是在食安、低碳、環保、專利素材及議題上,微型產業勢必力有未逮,如能藉由輔導平台的對接,找到妥適的資源,推一把、扶一程,或更能找到產業發展利基,掌控到關鍵性的競爭力。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營造友善的產業環境度;我們應在微型工業區、產創園區等工作上繼續努力,目前輕工業產創園區計畫甚至還卡在中央審議上;基礎環境不好,行銷上勢必縛手縛腳。政府只有一個,中央對此更應設身處地、多所協力,全力幫助地方產業走出去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