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金門不斷向前邁進 大家都是推手主角
─由金門酒廠參加三項國際烈酒大賽獲得多項大獎說起 報載:金門首次以「金門高粱酒」報名參加三項國際烈酒大賽,包括2016美國舊金山世界烈酒競賽、2016比利時布魯塞爾世界食品品質評鑑大賽及2016美國紐約終極推薦,獲得「雙金牌獎」與「特金獎」等多項大獎,消息迅速傳播,金門鄉親咸表振奮,證諸金門不斷向前邁進,值得大家珍惜。 有云:成功絕非偶然。而參展得獎,更非憑空而來。其間胥賴上下長期同心同德,攜手併肩齊力打拚始有今日之成果,金酒公司全體同仁袍澤夙夜匪懈應居首功,尤以此次展露身手,聲名大噪,一舉擠入國際之林,對金門未來發展而言,不惟有助提昇「金字招牌」亮度,也是金門翻轉之契機。 回顧過去,金酒從無到有,從有到好,關鍵則在施政無縫,棒棒相接,造福金門,福利大眾,不折不扣,無怨無悔之服務精神未變,茲此金門刻正處於兩岸和平樞紐關鍵地位,動見觀瞻,團結合作,和衷共濟,再創新局至為重要。 無可諱言,金門先天不足,後天失調,更因曾受內戰之影響,軍管期間冗長,應有之重大基礎建設起步延宕,復因財源、專業、技術人力不足諸因素之影響,迄今供求猶未到位,亦即亟應補強基礎建設,諸如首僕對於金城鎮興建多功能停車場定調,就是好政策,在以「文化」與「觀光」立縣施政主軸下,如何突破現狀,儼然成縣政團隊無可推卸之艱鉅任務,領航者深知任重而道遠,殷盼社會大眾共體時艱,一本愛國愛鄉更愛家之初衷,扮演推手主角,鼎力配合支持,俾期竟其事功。 前立委楊應雄任內與縣府團隊為金門鄉親之福祉力爭不已,犖犖大者,包括(617、619)砲戰參戰民防自衛隊員納入榮民體系完成立法、金門鄉親土地所有權登記期限再延長五年、金門醫院三位一體共同經營等,眾人咸表有感。又現任立委楊鎮浯,上任以來,表現積極,問政品質,鏗鏘有力。頃與縣政團隊協力要求中央正視金門整體治安,應行補足警力,金門子弟優先返鄉服務,此外,提出「建設條例」第十三條之一修正草案,明定「內政部空勤總隊應於澎湖、金門、馬祖等離島縣編制機隊駐地,以及時就近專責執行勤務,確保居民生命、財產安全」,並已獲得主管部會具體回應,立法院院會一讀通過,交付經濟委員會審查中。所謂:「好之開始,成功一半」,隨著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委員蒞金考察離島救難(護)勤務實況後,金門鄉親生命財產即將更有保障。 而眾所關切殷盼醫療昇級問題,年來更有顯著進步,就事論事,路不走不到,事不做不成,道破貴在「有心」、「用心」推動執行,全程落實貫澈民意,欣見一般稱之為「核磁共振」造影檢查尖端科技器材,業經金門醫院裝置完成,近期則將正式啟用服務患者,凡此種種,不啻是社會大眾一大福音,如果說金門醫院醫療團隊是「醫療昇級」之靈魂,而縣政團隊之助力與衛福部之拉力,三位一體促使「好政策」逐一付諸實現,難能可貴,還望大家給予掌聲鼓勵。 縣長陳福海,對於金門未來願景充滿信心希望,祗要大家力量集中,腳踏實地,扎根基礎環境,在維護弘揚金門固有歷史文化,與開發戰地特有史蹟諸工作下工夫,相信金門獨有特色,帶動觀光熱潮,翻轉金門指日可待。
-
好品德校風好教育生命永流芳
104學年度中小學校(園)長會議,於0419日在烈嶼國中舉行,副縣長林德恭代表陳縣長蒞臨勗勉,「期待創新教育品質,努力讓金門教育工作不斷前進,向下紮根、往上發展,建構學子優質的學習環境,提升整體競爭能力」。 這項會議既是行政部門與學校教育部門之間溝通與對話,更是促成教育決策的平台。對當前或未來金門地區的教育發展,影響深遠。將過去定點式(縣府會議室),改為行動式,而且首次移師烈中舉行;重視解決學校現場實際問題為導向;強調尊重校園自主,以共識決倡導教育政策。諸如探討國民中小學週五不排課,讓學校保有彈性以發展校本特色課程,及便於校際交流合作,具有創意;為解決學校小額工程常常流標,執行困難問題,拋出徵詢校際併案招標意願,主動媒合,是負責任的表現。兩個議案根本解決校園實際問題,展現教育行政部門的務實態度。倡導「推動品德教育」方案,以及推動該議案的傾向才是本項會議重點。因為好品德,成就校風好;各校好校風,讓金門教育生命亮眼而流芳千古! 若問整體競爭能力,不論是九年教改或現今之12年國教,大家習以學習成就為具體標竿,顯而易見的課程教學評比,難免墜入學測、基測、會考等成績比較之窠臼而紛紛擾擾。然而綜觀課綱,本來就有潛在課程,而「品德教育」更是最重要的潛在課程,只是它無法被及時看見作評比,需要時間累進成長而難以量化,被大家輕忽了。事實證明,競爭能力不是學習成就的短期比較,而是人生長遠器識與素質的表現;學習成就強不能證明品德教育好,但品德教育成功,保證競爭能力正向而優質。西方教育學者將道德教育,視為哲學思辯、價值觀養成,華人文化則將之視為修為與內涵,透過教導形塑與陶冶。教改課綱將品德教育稀釋分散於校本課程、導師時間、綜合領域及七大議題,校務行政則劃歸學務與輔導共治,教務負責課程規劃,力量分散下,品德教育似有若無,於是有人形容這是「缺德」的教育。當社會運動與學潮風起雲湧,許多青少年非行事件顯露於媒體版面,政治人物諸多道德瑕疵,學校教育不能讓社會揚善,大家不暇思索歸因於學校教育失敗,但不會怪責學習成就,而是指責學校品德教育不彰。教育部為此,於民國98年修訂「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要求各級學校推動;本縣於104年制定「孝順、關懷、感恩、尊重、禮節、公義、誠信、負責、寬恕、合作、自省、公德」等12項品德核心價值,作為各校教育行為準則;交付本次會中就「金門縣國民中小學推動品德教育具體操作實踐規準」草案,提請討論。 草案精神有三:1、強調在地化,以培育「立足仙洲,擁抱世界」的金門人之核心價值為主軸;2、重視社區與家庭參與,以「鄉土情」-守護閩南文化,「責任感」-建設現代社會,「世界觀」-展望未來世界;3、尊重校園自主,鼓勵學校自行研發或校際聯盟,從品德教育創造特色,透過「孝順、關懷、感恩、尊重」培養鄉土情,經由「禮節、公義、誠信、負責」實踐責任感,體察「寬恕、合作、自省、公德」發展世界觀。 草案以可操作、能在校園與家庭生活中具體實踐者為著眼,一方面透過價值澄清,從做中學,在生活中教育,從校園教育作為擴散與放大至社區,形塑出「友善校園」的文化氛圍,培育金門子弟具有建設現代社會之器識,更經由兩岸生活圈之互動,進而深化擁抱世界之優良品質。不作分數計較,降低形式與文書報告,而是依比例原則、普遍性、可行性、特色評比等實踐程度,便於學校自評、校際互評,加重實證與實地訪評;不在比照中央標準或台省作法,而是務實面對學校組織文化、當下金門子弟所處情境與未來前景需要,鼓勵自由發展;不求短程競逐,而是深化與持續。然而品德教育不能流於宣教式,不宜課程化,各項核心價值之關聯性,更難以切割細分,因而必須全體總動員,結合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社區服務、生涯及職涯教育等相關活動,由師父帶徒弟,親子共學,學長指導學弟,實地體驗,參與生活,全方位達成實現自我之全人品質。陳縣長提出「正心正念」,強調務必把每個孩子帶上來,可作為推展品德教育圭臬。
-
穩固兩岸和平基礎 掌握金門發展新契機
為紀念辜汪會談23周年,彰顯8年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意義,馬英九總統在4月29日上午出席金門和平紀念園區「和平紀念碑」揭牌儀式,並發表談話。陸委會表示,設立和平紀念碑不只是兩岸和平,更包括東海、南海和台海「三海」和平穩定,顯示馬政府在兩岸、外交的政策的重要成就和指標。 為什麼馬總統要在卸任前在金門的和平紀念園區樹立「和平紀念碑」?坊間有笑言,因為台灣遍地「綠油油」,金門是鐵桿藍營,在金門立碑風險最低。當然,這只是因應政治現況的臆測,然而,金門做為兩岸最前線,為兩岸和平所付出的努力、貢獻,以及爾後其將表彰的和平普世價值及意義,才是此事件最大的肇因及亮點。 事實上,不論政治立場為何,都很難否認馬英九總統在任期間,讓兩岸呈現65年來最穩定的狀態。此或源於其推動的和平政策,更此因兩岸共簽署了16個協議;這些協議或不是所謂的和平協議,但還是經由一定的途徑將兩岸和平發展現狀制度化,只要類似的協議不斷增加,和平基礎就會越穩固。 金門曾是兩岸交烽駁火的最前線,兩岸和平穩定發展不僅是國際之間共同期待,也是台海兩岸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平是金門的最大紅利,讓金門在非戰和平區的架構下,追求經濟發展、促進金門在地繁榮。馬總統在2014年出席古寧頭戰役65週年紀念活動時更明確表示,此刻的金門已從半個世紀前的殺戮戰場變成和平廣場、繁榮商場;兩岸追求永續和平,這才是紀念古寧頭戰役最重要的意義。的確,自馬總統2008年上任後,在兩岸關係持續和緩及兩岸政策更加開放下,提供金門新的發展機會;其間,廈門小三通一日遊、陸客自由行、離島自由行,以及去年的陸客落地簽、廈泉延伸性旅遊、陸客離島專案名額倍增等等,都促使金門成為海西生活圈、經濟圈的一環。更遑論去年5月的金門夏張會,直接促成了談了20年的自大陸引水計畫簽約;由見,兩岸和平才能點亮金門,金門也才有據以發展及進步的空間。因此,此時選址金門樹立和平紀念碑,除了具有紀念辜汪會談23周年,以及彰顯馬總統8年來之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貢獻外,更重要的是指出了金門的和平發展之路;金門居兩岸區位優勢,當有更大「先行先試」的機會及空間。 在此,我們要特別強調,兩岸和平無關統獨,因為只有和平才能穩固,才具有開放、發展的前提及基礎。去年11月在新加坡的「馬習會」主要內容就是鞏固兩岸和平,維持台海現狀,雙方並再次確保以「九二共識」為基礎推動兩岸和平發展。我們自然理解,「九二共識」等同「國共共識」,更被多數民進黨人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欲除之而後快;但只要和平的內容、價值不變,就算是換個箴言、說法,也不必然便會地動山搖、天崩地裂。關鍵仍在於,我們追求和平的志願不變、創造兩岸共榮的目標不變,更不能因為政權更迭,讓和平的普世價值有任何質疑及改變。 我們始終強調,金門是兩岸和平交流的最佳實踐場域;和平紀念碑除了象徵「三海」的和平穩定外,更代表了金門在兩岸和諧發展與良性交流的歷程中,身為兩岸民生合作交流樞紐的角色與地位;我們更期勉兩岸和平基礎能更加穩固,開啟金門經濟發展的絕佳契機!
-
論宗教活動的觀光契機
「二○一六‧金門迎城隍│浯島宗教文化觀光季」,十八日上午在縣長陳福海、金城鎮長石兆瑉等人敲鑼下,正式揭開序幕:一年一度的迎城隍繞境觀光活動,將於農曆四月十二日(五月十八日)舉行,在此之前,承辦單位將會有一系列的活動以為暖身。屆時相信將有一番宗教與觀光盛事可期,我們在期待之時,也願藉此就其教育意義論而述之,以襄盛事。 首先是,從教育哲學觀點言,宗教寓有人格、文化及休閒等涵意。自亞里斯多德以來,即認為人格教育應結合學校與宗教,在歐美更視人格教育為宗教教育的世俗化,嘗試將教育建立在基督教基礎之上,及至今日,歐美在法庭上的証辭,首先須手按聖經起誓,可見其一般。而環視國內各正信寺廟,所供奉之大小神祇,追溯其成道原因,皆因有崇高人格所致,如所謂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可見宗教與人格之密切性。 而宗教為文化教育一環更屬眾知之理,宗教本就是生命的精神觀,透過傳統風俗習慣顯現於外的行為。因此宗教本身的行為與被傳播者的文化背景是否契合有很大關係,清初雍正皇帝之禁基督教,主要就是斥其不拜祖先之荒謬事,因此時至今日,天主教在中國是允許信徒拜祖先的,而佛教(尤其是禪宗)更早已是徹底中國化了。事實上各種宗教建築、經文、詩篇、音樂都是歷史文獻,因此宗教與文化之相關性實毋庸置疑。 而宗教與休閒,從台灣廟口的看戲、嗑牙;到各名剎、教堂等早已是近代人心靈休閒的駐所,平日承受過多的現實名利壓力,唯藉宗教之精神生活鬆懈之,不管是基督教的每週主日學,或佛教的禪修論道,誰能否認這不是另一種較高層次的休閒?今日有多少人上山進香不是一兼二顧,既禮佛又踏青? 從上述觀點看,似有必要藉宗教建設來重振金門商機,其核心所在即是觀光;但是就目前觀察所得,宗教觀光是極受歡迎,也是定位不清的觀光型態,不僅民眾未將自己的宗教行為歸為宗教觀光,許多學者也對宗教觀光的研究對象,捉摸不定,許多分析更脫離宗教脈絡。因此,容易混淆在宗教場所出現的人群,及其展現出來的行為,更無法分析許多廟宇增設軟硬體設備的脈絡,更無從掌握宗教觀光的地下經濟流動的社會性基礎。 也正如此,不正是金門宗教觀光之契機?除了以教育文化之意識形造宗教活動之內涵外,重要的是,應從觀光之專業立場來探究,如何從軟、硬體設施來規劃此項行之有年之宗教活動,增損得失,以探未來。也只有如此,才能有效且實質增加觀光之利基。且看佛陀紀念館對佛光山之觀光利基;參訪中台禪寺已不限於宗教客之道理一樣,唯有從觀光之專業入門,追尋知性觀光客之需求,則金門年度宗教大事:迎城隍,定有盛況可期之日;金門屹立於觀光版圖,才有圓滿之日,且以此為祈為禱。
-
啟動食安管理機制打造金門食安新未來
近幾年來,食安問題頻傳,一個家庭每日所必須接觸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幾乎全數都出過包,食品產業諸多相關廠商連年來也發生各式違法事件,除了引起社會輿論熱議,也讓民眾開始對食品安全相關問題關注。 食品安全問題的日趨複雜,從2011年發生的塑化劑事件、竄改過期原料重新販售,2013年的毒澱粉事件、胖達人香精麵包、大統黑心油事件,2014年的鼎王麻辣鍋湯頭事件、肉類注保水劑增重事件、餿水油混充食用油事件,2015年的飼料用雞血製鴨血事件、手搖飲料店殘留農藥、亞硝酸鈉熱狗、火腿等食安問題層出不窮,在一次又一次的黑心食品傷害中,最無辜的受害者應為每一個花錢卻買不到安心與安全的消費者。 政府的責任,應建立從農場到餐桌的安全體系,讓所有民眾能夠吃得安心且安全。從食品原料的品質就應開始管控,包括到食用後的影響,都必須考慮在內,而整體食安的思考,也必須檢討權責區分以及各單位所應採取的管理方式,用來因應各種不同類型的食品安全問題風險型態。而現行的多種食品認證方式與標章制度及規範,應積極建立稽核評鑑機制,從上到下都需確實落實,以讓消費大眾能夠安心選購與食用。 消費者現在前往賣店選購食品,開始會多加駐足比較,不單單只會比較價位高低、品牌名稱、保存期限,現在開始會多加審視營養標示、內容與原料,甚至關注有無認證標章、產銷履歷,因為一再受到黑心食安問題打擊的民眾,記取教訓,「自己的食安自己顧」,民眾正逐步學習為自己與自家的食安把關。對於食安不法情事,或發現黑心食品,消費者也可檢舉,「1919」全國食安專線已在去年底正式上線,一旦獲舉報,政府會立即啟動稽查,且對檢舉人有保密機制,希望讓全民共同守護食安。 幾乎每年都有被踢爆的食安問題,從消費者、生產、製造、販售,一個接著一個環節出錯所導致的連鎖反應,一而再再而三的重重打擊消費者的信心。建議公部門於食安法規中,明確提出業者需追蹤追溯的食品項目內容,而為確保食物安全,無縫接軌作業,並全面提升資訊化,加強價值鏈效應。政府以協力共構農場至餐桌之食品安全鏈為使命,並以完善食安管理機制,建構信任消費環境為願景,以擘劃看見食安新未來之完善藍圖。 食品安全關係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世界各國都視為重要施政課題。除了經由媒體披露報導食安問題外,也應從小扎根食安教育,此外,政府更需擔負起主要的修法責任和源頭管制。衛生福利部於今年年初邀請跨部會與專家學者,共同研訂「2016-2020食品安全政策白皮書」,陳縣長極為重視食安,縣府也擬將建立安全管理機制。陳縣長強調,食安切忌紙上談兵,除了應評估組建「產業健診」小組,也希望建設處可設法建立線上(網路)履歷回溯系統,透過恩威並施方式,不只讓消費者看到具體的改變,更藉此鞏固消費者信心。
-
論養牛產業的特色營造及有序管理
金門縣養牛協會完成第二屆理、監事改選,由洪木建蟬聯理事長,他期盼地區養牛業者能夠常常聚集共同探討及交流分享養牛心得,一起努力爭取養牛戶的權益。其中在給主管機關縣府的建議中特別提到,牛隻的疾病防治宣導及通報機制,輔導單位金門縣政府建設處應更積極的來輔導養牛產業;建請金門縣政府建設處擬定業者飼養環境計畫,輔導業者如何去面對產業的風險及擬定補助計畫等等。 曾幾何時,養牛在金門也成了一項「高風險」產業;其風險大約分為內外兩部分,對內有飼養環境的衛生及管理問題,對外則要避免境外疫情的影響,以免投資血本無歸。對養牛戶而言,自然是將本求利,規避可能的產業風險;對主管機關而言,或許整體的產業策略更為重要,諸如:如何保育環境生態,如何將產業特色化、規模化,創建在地品牌等等。當然,許多計畫的推動及要求,都是可以併行不悖的,特別是在畜養環境的要求上,本就應當要有一定的條件及原則,往昔隨意圈養、放養的情形縱有所節制,卻仍然存在,甚至造成公部門管理與執法上的困難,若然要讓地區的養牛產業有更深遠、效益性的發展,已是不得不面對的課題;再者,境外疫病傳播的風險仍在,若不能齊心協力的鞏固畜養環境、完善管理條件,真到危難之時,再來怨誰都屬枉然。基於養牛業者的共同心聲,也希望金門的養牛產業有更好的發展,謹提供以下面向,供各界卓參。 其一,構建養牛專區。養牛專區芻議已久,縣府投資軟硬體也大抵到位,但似乎一直停留在「只聞樓梯響」的階段,對此,畜戶還有要求縣府擬定業者飼養環境計畫的建議,由見共同面對的問題一致,做法則有待調和鼎鼐。我們認為,以養牛專區規範飼養環境及條件,有助於改善整體衛生及防疫要求,並避免重覆性投資、降低成本,訴求產業效益的最大化,應有共同努力的空間。 其二,形塑特色亮點。牛肉號稱為健康的紅肉,台灣自開放牛肉進口迄今,國人對於牛肉消費需求逐年增加,2005年台灣地區冷凍牛肉進口量為59,290公噸,到了2014年已超過78,592公噸,而台灣牛肉自給率僅5.7%,可見如何推廣台灣牛肉尚有很大之發揮空間。為了讓消費者能夠食用到安全衛生國產牛肉,建立國產優質牛肉品牌應為首要;金門酒糟牛肉的品牌素來享有盛譽,但推廣到生鮮牛肉市場卻仍屬有限,此或源於防疫禁運政策干擾,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否堅持高優品質,立己於不敗,如是也才有一較長短的空間。 其三,拓展通路空間。行銷在地牛肉的最大風險,仍在疫病問題;此前,縣府曾有積極拓展大陸通路的芻議,或便有「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裡」的顧慮。如若能開拓新的通路,對地區養牛產業而言,自然是有利無害,但牛肉如何登陸又是一個亟待專業促進與解決的問題;如能有更具體、有效的執行計畫,養牛產業當可更加鞏固、發展。 總之,畜牧業雖然是一級產業,但發展得宜,未必不能成為地方支柱型的產業。尤其金門還有酒糟養牛這個利基,如據以發展特色養牛,自然也容易創造行銷話題、建立形象品牌;然而,所有的基礎仍要立基於完善的飼養環境及管理機制,只有基礎牢靠了,才有累砌產業高樓的空間!
-
落實公共建設的溝通與推行
陳縣長近日聽取相關部門道路規劃簡報,關於地區主要道路的拓寬及新建,陳縣長表示,凡屬重大施政計畫,政策定調了就須積極著手策辦,而非做一條再規劃下一條。而且,政策要有全局觀點,主軸抓出來了,一切都能順勢開展。 特別是針對1-1計畫道路,原計畫路址,因土地取得困難及貝塚遺址等因素,乃未持續協調取得。基此,相關單位也順勢進行其他路線方案檢討,其中,考量直接連繫環島南路並串聯尚義機場及料羅港的地利之便,公部門目前將朝優先辦理水頭商港至西海路段方向努力,至於西海路段至官裡路口段,尚需俟都市計畫變更及土地協調取得情形,擬定階段目標辦理。 主要道路的拓寬及新建,一直是歷任縣長不太願意主動碰觸的議題。有道是:「有功無賞,拍破愛賠」,因建設道路引發的爭議,向來就沒少過,前任李縣長因浯江溪道路工程恐破壞紅樹林生態,便和環保團體多次交鋒,坊間更認其為折損其施政及形象的事因之一。然而,對公部門而言,公共設施,特別是交通建設有其急迫性及必要性,若然只是一味的抗爭、滯延,實非民眾之福。以這條聯結水頭客運中心的道路為例,前是因為1-1計畫道路始終難有進展,是以才有了環浯江溪的替代方案,但真的動工了,又因為生態保育的問題,讓工程停擺,乃至廢止,現時又重提1-1計畫道路自然有其必要性,也符合環保人士的訴求,以及最初的規劃意旨,但不論停擺多久、何時重啟,原先的問題依然存在,解決之道無非是想方設法的利用各種政策工具圖謀解套,但不論如何,事涉地權的業主仍要有公益為先、犧牲小我的觀念,如若仍是一如既往的「較真」,恐怕也難有轉圜的空間。 事實上,依據都市計畫及土地管制規定的精神,一旦民地劃入計畫道路用地或公共設施保留地,除了供作公眾使用或他日再做檢討外,勢難有其他的用途及發展。而政府面對民地劃設為公共設施保留地,本就應以價購徵收、以地易地、轉移容積率等政策工具來確保其應有權益,並讓公共建設得以順利推展。然而,多數的實情卻未必如此順遂,因為其間不免還會牽涉到一些文資、生態、地景地貌改變及保護的問題,就算是都無以上問題,如若地主堅持不允,「釘子戶」的問題便不可避免。歷來,各級政府對於類似的抗爭也有許多措施及經驗,但似乎不管案件類型、做法如何,最終理虧的總是擁有公權力的各級政府;也因此,公部門之於公共建設土地的徵收作業,只會益發的小心翼翼,此或也是重大工程案一拖經年,甚至是毫無進展的主因。 社會氛圍如此,與其怨人,不如自省精進空間。例如:在不違背法令政策,且符合公開、透明、合理之原則下,檢討降低私地使用比例,並將道路工程納入更有潛力的社區開發項目,或交換至更有發展潛力的區段用地,便能創造民眾更大參與利基及誘因。 總之,發現問題,才能解決問題。溝通困難、曠日廢時都不應為卸責的理由;面對公共建設,公部門應設法提出更多建設性的誘因,而業主也要用更誠懇、理性的態度來面對公益性的建設才是!
-
要有公平正義才有轉型正義
歲序更迭,時值藍敗綠勝,藍下綠上,民進黨即將於520伊始全面執政,所謂「轉型正義」應聲而起,喧騰多時,看在奉公守法平民眼裡,聽在善良百姓耳裡,社會輿情反應不一,惟多期盼避免「一面倒」之推波助瀾氛圍與判決,如何做到兼顧時代背景,真正落實「公平正義」之檢討與策進,即是國人當前所應謹慎為之,也是眾所樂見。 大家應該還有記憶,昔日政府各級機關學校常以「禮、義、廉、恥」作為共策共勉、自勉勉人之教育宣導主軸,孰輕孰重,不言可喻,倘若無禮則無體,不義則不仁,無廉則必貪,無恥尤可鄙,輕忽不得,關係重大。 眾所週知,公平正義理想崇高,人人重視,仰慕不已,大公無私,平等無怨,正而無邪,大義凜然,政黨政治,貴在和睦,互助、合作致力國計民生大業,相輔相成,惟若私心自用,別有他圖,操捷取現,爭權奪利,則無公平正義可言。 例如此前為反對而反對者,假公濟私,爭取台中國家歌劇院硬將台中歌劇院納入及立法院通過之「海洋事務委員會組織條例」,卻被笑稱是當朝者「糊塗立法」而予阻撓施行,雙雙導致政府與人民受害,如今證諸「強橫」既不公也不義。 再如司法機關,職司揭奸發伏,除暴安良,平冤止訟,為國家之安全、社會之安定、人民之安康而奮鬥不懈,譽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最後一道防線,政府週而復始宣示強調: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應無特權,也無例外,如果對於貪污不法重罪,猶在法院審理而未定讞之刑事案件,提出主張要求政府特赦,就事論事,司法之偵查審理判決,豈容因人而異,同樣道理「轉型正義」只許為公,不許有私。 再就文字而解,「正義」二字,意涵廣泛,易懂難行,正者泛指人正、心正、理正,猶如天秤,平平正正,義者有仁,仁者有情,以國家興亡為己任,見義而勇為是大義。 早年國共內戰期間,國軍自陸轉進浯島,當時局勢緊張,胡璉將軍奉命駐防金門揮軍支援作戰,為應構築作戰工事急需,徵用民房門板,蚵民私有蚵石供作建材,儘管情非得已,然其深知恐有民怨,爰而乃以身兼福建省政府主席之名義,分別掣據予民為憑,載明種類數量,俟後情勢平靖,概由政府編列預算有價賠償,正因政府說到做到,此舉非僅有助紓解民怨,而也維護政府威信,胡璉將軍將事做對做好,深得人心,鄉親尊其為金門「恩主公」,設館永垂紀念,乃其正而有義,讓人念念不忘,值得效法。 在此特別強調金門飽受戰亂,犧牲奉獻,拋頭顱,灑熱血,置生命財產於度外,長期以來諸多人民私有土地,甚而成為國軍駐守防衛營區,或國有或縣有之公產,緣此,凡數十年來,每逢監察委員抵金巡察親民行程,民眾前往陳情案件有增無減,其中百分之九十九盡是希望監委主持公道正義,還地於民,又縣籍新科立委楊鎮浯,也與歷屆立委一般,頻在立法院會期大聲疾呼,要求政府秉持公平正義原則,全面檢討還地於民,至盼新人新政,勿忘金門鄉親私地公有問題,全面徹底清查,該還快還,該賠要賠,公私分明,是非清楚,金門鄉親殷盼「轉型正義」發揮「公平正義」最大功效。 畢竟「轉型正義」應在「公平正義」基礎程序進行,也即合法合理合情,方為「公平正義」;而不合法理情者,即非公平正義,而更不能淪為變型正義。
-
籲請空勤總隊直升機早日駐金救民於水火
金門縣長陳福海關切金門醫療緊急救護,縣府積極爭取空勤總隊進駐金門,立法委員楊鎮浯日前邀請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前往金門實地視察,首站即是尚義機場航空站,針對離島救援、救難、救護緊急後送事宜進行實地勘察。 內政委員會此行來金,主要考察離島救援、救難、救護勤務之執行情形。會議當中的決議,鑑於離島居民殷切期盼及救援之需求,原則上空中勤務總隊應考量進駐離島,在政策方向上應研議相關人力與硬體設施之配合,使空中救援能量提升,並配置適合海上飛行航空器進駐。據了解,五月初政務委員蕭家祺亦會奉行政院長張善政指示及內政委員決議,邀各部會將政策配合事項做出決議。 內政部空中勤務總隊直昇機進駐金門,芻議已久,歷來卻多是「雷聲大、雨點小」,之前是說等接收了黑鷹直昇機,資源充分了,將予考慮;再之後的說法是,接收黑鷹直升機,各大隊都派了人員到美國進修實習,在人員無法擴充的情況下,要進駐離島地區確有難度;當然,還有後勤不足、養護不易等等理由,我們也相信,在任何時刻都可以找到相應拒絕或不宜的藉口,但在「人命關天」面前,這般的說詞委實令人無法苟同。 位於台中清泉崗機場旁的空勤總隊第二大隊,長期配合總隊任務支援金門鄉親醫療後送勤務,在分秒必爭的後送過程中,協助醫療人員拯救了不少鄉親的寶貴生命。不過因為直升機每次都得從台灣飛來再飛回榮總等醫學中心,因此長期以來,金門鄉親都希望直升機能夠進駐金門機場,發揮搶救病患的最大功能,更能因此解決災防資源不足等問題,確保金門地區的人民生命、財產及社會安全,這樣的投資又豈能「稱斤論兩」的用效益、成本來計較? 平情而論,多數醫療後送及災防救護的投資成本,都花在「備而不用」。但平日整備的目的便在急難時能發揮減少損害、保全生命財產的最大效果。此前不論是基於何種理由讓這個訴求始終未見具體反響,但期待這回經過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委員們的現地考察、行政院張善政院長的重視交辦,能讓金門居民殷殷期盼的空勤駐金露出曙光,讓離島民眾的生命財產有一最基本的保障。 事實上,要論地方政府在醫療問題上的投資及用心,金門應名列前茅。許多本該是中央單位該做的事、該花的錢,歷任縣長也都毫不遲疑的一肩承擔。如今屬衛福部立的金門醫院甚至在縣府的堅持、爭取下,首開三方共營機制;縣府甚至還主動在台、金醫院設置親民服務團隊,站在第一線解決鄉親們的醫療問題;在後送專機的投資及租賃上,也從不手軟。縣府在此間的角色,除了出錢出力外,幾乎不干涉醫院的經營及策略,對中央予地方的醫療資源分配,也予充分尊重,如此「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功能及角色,真箇絕無僅有;坊間甚至有縣府自力投資醫療專機的提議,如此盡心盡力、無怨無悔奧援醫療,如若中央對空勤駐金一事仍是漠然以對,何以讓百姓信服,又如何杜悠悠之口? 常言道:「正義往往會遲到,但它遲早會到」。現任立委代表的是新民意,馬政府卻將走入歷史,現階段來談空勤直昇機駐金,更多了一份忐忑與不確定感;誠盼中央新政府能充分體察民瘼,莫再置離島居民的生命財產於惶惶之中!
-
響應世界地球日 大家一起來種樹
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題訂為「Trees for the Earth」,台灣地球日主題也訂為「拯救地球,加『樹』行動-One Earth, All Life!」呼籲大眾快速拯救大量消失的樹木,並展開積極行動,集合全人類的力量,在2050年地球日五十週年前種下78億棵樹,希望每個人種下一棵樹,以保護這片生存的土地。本縣已在3月11日提前於植樹節的前夕,在金寧鄉安岐出海口2公頃的場地內種下3,336株鄉土適生樹種,包括朴樹、潺槁樹、沙楠子、樹青、毛柿、茄苳、台灣櫸、台灣海桐、稜果榕及水黃皮等,為永續環境盡一份心力,待這些林木養成後,隨著四季的更替,各種花色葉色景緻將遍滿整個林區,創造出金門獨有景緻。雖然這是每年固定的植樹活動,但今年顯得更有意義。 世界地球日活動是一項世界性的環境保護節日,訂在每年的4月22日,最早的地球日活動是1970年代於美國校園興起的環保運動,1990年代這項活動從美國推廣至全世界,成為世界性的環境保護宣傳日,在這天,不同國籍的人們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宣傳和實踐環境保護的觀念。近年來,世界各國為了抑制地球升溫,巴黎氣候協議的締約國與各大城市,紛紛提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承諾,希望未來將地球升溫控制在2℃內,而且認為要達成此一目標的唯一關鍵就是「植物」。根據科學研究發現目前還沒有任何技術可以取代「綠色植物」能將二氧化碳轉換成動物和人類需要的氧氣的能力與效率。因我們呼吸所需要的每一口氧氣,就是由這些「植物」所生產供應的。 因此今年地球日特別以「一人一棵,加『樹』行動」作為活動主題,金門林務所也開放家戶登記索取樹苗種植,鼓勵大眾綠化家園,這是本縣獨有的作法,也是落實低碳島之重要工作。積極種樹、護樹、守護山林與濕地、增加綠地,結合全縣民眾攜手守護生命之樹,為金門創造一個更乾淨、更健康、更永續生態環境。除此之外,金門環保局為響應世界地球日,特以環境教育與低碳生活的理念,利用對環境友善的綠色載具認識金門在地的文化風采,特別辦理愛地球單車之旅活動,並分別於4月16日及5月1日舉行。4月23日,金門環境教育學會也選定金門植樹成功且最具代表性的太武山及中山林辦理金門地質地貌與植物生態探索活動,引導大眾認識金門地質土壤及綠美化的經過,從早期童山濯濯到現在林木蒼鬱的景況,不但讓大家了解當時金門軍民植樹的辛苦過程,而且感恩昔日植樹的成果及其重要性。並與金門人文歷史結合,讓參與者了解先民開拓金門的艱辛歷程,金門林務所也在此活動後,贈送參與者每人一棵郁梨帶回家種植,突顯金門對響應世界地球日的重視與珍愛地球的一種代表性活動。 綜觀以上各項活動的用意,主要的是強調金門因地理位置特殊,地質結構獨特,土壤貧瘠,少雨乾燥,風沙滾滾的景象,植樹相對比其他地方困難。今天能有海上公園的美譽,都是以往全體軍民努力的成果,值此世界地球日的到來,期盼大家響應植樹活動,讓金門低碳島的構思與政策能順利推展,齊心建構金門成為適宜居住、且遊客絡繹不絕的花園城市!
-
「金門高粱酒」榮獲「最佳白酒」的思考
近日,金門高粱酒選送了六款酒品(0.75L-58度金門高粱酒/0.75L-38度金門高粱酒/金酒典藏珍品/寶月泉金門高粱酒/陳年金門高粱酒/戰酒)報名參加三個國際烈酒大賽(2016舊金山世界烈酒競賽/2016比利時的Monde Selection世界食品品質評鑑大賞/2016美國紐約終極烈酒挑戰賽),獲得包含「最佳白酒」、「終極推薦」、「雙金獎」及「特金獎」等至高榮譽的肯定,不僅讓平素支持、喜愛金門高粱酒者倍感欣慰;也讓全體金門鄉親深覺與有榮焉! 據悉,此次參與的三項賽事,都具有相當的公信力,總參賽酒款多達近二千款,大陸知名品牌茅台酒、水井坊也在參賽之列;出席評審都是國際烈酒界知名翹楚。以「舊金山世界烈酒賽」為例,58度金門高粱酒榮獲最高等級的「雙金獎」,同時被評選為2016年度「最佳白酒」;而茅台參賽酒款,也只得到金獎。 金酒首次參與國際烈酒大賽,就力壓大陸國酒茅台,展現出台灣第一白酒品牌的優質與風範。金門高粱酒係採用「純糧固態發酵」工藝,製造成本比一般採「液態」或「固液態」釀酒工藝的白酒貴上六、七倍。金酒在大陸,也早已獲得代表高品質白酒的純糧固態標章。 過去一年至今,金門高粱酒獲得許多榮譽。如:馬習會指定用酒,彰顯了金門高粱酒作為「兩岸和平使者」的特殊地位;緊接著,去年底獲得香港《亞洲週刊》主辦、網路及專家評選為「亞洲卓越品牌」;今年一月獲得大陸白酒工業協會評選為中國白酒(區域性)歷史標誌性產品;今年三月再榮獲有大陸白酒奧斯卡之稱的「金爵獎」榜樣產品殊榮。 若再加上國外酒賽所得到的這幾項大獎,金門高粱酒幾乎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常勝軍了。得獎(指有公信力的競賽),對於企業形象、品牌及產品形象,都有一定的助益;然而,國內外各種酒類競賽不知凡幾,多數籍籍無名,甚至有好些是可以花錢購買的。因此,得獎或許可以提升品牌知名度及企業形象,但對於實質銷售業績,卻未必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舉個例子,喜歡看電影的都知道,國際上最高榮譽的電影獎項是「奧斯卡獎」,國內則是「金馬獎」。許多得獎電影,深獲評審團肯定,但是影迷卻未必捧場;反之,也有許多不受評審青睞,既沒藝術性,也沒啥內涵或深度,但卻能大賣特賣的片子。 可見,影片是否「得獎」和「賣座」與否沒有必然關聯。同理,酒類「得獎」與「業績」也不必然呈正相關。重要的是,除了得獎話題可以炒作之外,是否還能挖掘出消費者可以接受、願意買單的「產品價值」;也許是更合理的性價比,或是品牌尊榮感。例如,同為固態釀造的茅台參賽酒款,其外銷零售價格幾乎是58度金門高粱酒的五、六倍。從性價比而言,金門高粱酒遠比茅台為優。 此外,得獎話題熱點,雖然有時效性;但得獎紀錄及與對手之間的參賽對比,對於業務拓展及招商或新品開發,還是有相當助益。總之,金門高粱酒榮獲最佳白酒雖非倖致,然,若無行銷面的持續發酵,與業務面的積極作為(尤其是大陸市場的拓展);那麼,得再多獎,也與業績無干。
-
集思廣益為金大發展加持
日前傳出金大為爭取績效補助款三千萬,在教育部的強勢要求下整併系所,造成師生譁然及地方議論。金大校方於回應媒體時指出,此舉乃因人事經費壓力及因應未來少子化,期待教學資源作更有效的整合運用之規劃。此些方案目前還在討論階段,未來將逐年分階段實施,最快在6月校務會議討論後,才會呈報教育部。 金大的建校乃是金門鄉親多年來努力推動的重大工程,不論是承繼文風鼎盛的傳統或從地方建設發展的需求,此所大學是金門人多年理想的再現,也是金門從戰地經濟轉型為文化、觀光經濟中重要的途徑之一。從過去十萬大軍的消費模式到當前四千年輕族群的進駐,隨著衣食住行育樂需求帶動學區附近消費能量,且不論是相關專業人力、地方資訊電信業、餐飲業、服務業等均有長足之提昇,補回了部分過去軍人退場後的消費市場。 金大的成立肩負了地方經濟發展與年輕活力重注的功能,從掛牌成立後中央准予增加教師、學生員額並允許成立相關學系,其目的就是藉由大學的成長讓離島得以轉型,並由專業學系結合地方特色發展,以補足金門的人力與專業服務需求。因此,從早期成立的食品科學、建築、國際暨大陸事務到後期的海洋與邊境管理、護理、長期照護等學系,莫不從金門的地緣、歷史與地方需求著手,可謂深度與金門相關,且逐漸發展成招牌系所。 然而,就在金大獲致穩定成長、入學成績逐年攀升、已具基本師生經濟規模,招生無虞之時,教育部竟無視於新興學校發展孔急,人均補助款不足其他國立大學平均值一半的條件下,要求金大整併系所,其結果不僅將特色系所消滅,也勢必限制了金大的發展。雖說未來少子化海嘯勢必影響各校,然金大每年日間部招生僅779人之規模,比起其他大學動輒每年招收三四千人,現階段應非教育部優先減量之對象。 過去數年,地方財務支援實際上扮演了催生、扶助金大的最佳利器。然而,我們也必須指出,長期、穩定的中央預算支應,才是國立大學發展的正途。在此,我們剴切地呼籲,教育部應從離島特殊條件、地方特色發展及大學基本規模的基礎下考量,補足金大適當的經費,而非在新政府即將成立前,以舊思維、透過技術性手段、無視離島學校資源不足、人均補助極低的不公平待遇中要求整併。反之,中央與教育部更應從建置大學合理規模,間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前提下,重新思考給予金大專案、專款配合,強化軟硬體教學環境、提昇整體教學與學術水準。 而金大校方,在無奈地接受教育部函示必須進行整併規劃中,仍應考量學校長遠的發展與地方共同成長的必要項目中,謹慎思考對策。不論是系所專業、教育宗旨、核心能力,以及學生技能與因應國家考試科別中的人力培訓,均應詳加討論與安排,其涉及到學術、教育、技能專業,以及對學生承諾、家長期許,避免急就章地匆促決定。 對金門鄉親來說,金大是金門數百年來殷殷期盼的重大成果,在金大值此困境之際,各界應集思廣益,結合各方力量給予支持。而教育部未考量金大與金門的特殊性,有識之士亦可協助全力反映,要求中央不應仍以台北看天下,忽視金門過去為臺灣背負的傷痛與損失和中央對金門的承諾,歧視離島及唯一的大學基本生存要件。 健全的金大與金門的發展息息相關,希望中央與各界重視此重大議題,始能藉由金大恢復往昔文風鼎盛之傳統、提高知識教育水平,帶動本地學習風氣,引領地區教育發展,吸引人才回鄉奉獻。盼望中央與地方一條心,各界同心為金大加持,讓金門教育文化大學島的理想得以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