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論美學教育與讀經
一項由金門縣讀經學會主辦,於陽翟陳氏講堂等地舉辦的讀經活動,業已在五月十七日至二十日,免費開展中。這項含及唐詩三百首、論語、大學等內容的盛舉,其意義誠如主辦單位表示:讀經的孩子不會變壞。偉哉斯言!唯在盛讚之時,秉於媒體之責,願就教學方法提出管見,以襄盛事! 兒童讀經曾是我國傳統教育之至道;一直到西方教育制度引進後,才逐漸在時代洪流中被忽視、淡忘,甚至被扭曲。及至晚近一些教育學者,從開發兒童潛能、善用兒童記憶力、培養兒童駕馭文字等觀點,重提此項早已被丟在歷史灰燼中的教育方法,多年來在各地舉辦讀經活動,不但掀起讀經熱;效果非凡。但不可否認,其方法仍不出昔日死塞硬背,及不要輸在起跑點上等有違聖人設教之立意;且不符現代教育理論之憾事。若能重拾聖人立教之心,以現代教育理論施教,相信定能使讀經活動事半功倍,那就是賞心樂事的美學方法! 如何使讀經成為賞心之樂事,而非死背硬塞之苦事?首先在於重倡先人「因聲求氣」的教學方法。「因聲求氣」即︽文心雕龍︾所說的「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作者因思想感情的奔放,有感寫下傳世感人的文章,這就是「情動而辭發」;而讀者用心走進文章,同理作者的思想感情,神交古人,這就是「披文以入情」。 易言之,「聲」是指文辭的音節美;「氣」是指作者在表達感情時,以抑揚頓挫所表達出來的氣勢:平聲哀而安、上聲厲而舉、去聲清而遠、入聲直而促。這就是所謂文章之精妙,不出章句聲色之間的道理。所以自古以來,要求學子朗誦文章,就是希望以情切意孚的朗讀,體會文章的行氣遣辭。因此,聖人樂在弦歌;既是歌,則何苦之有?苦者,乃不知文章是能歌詠所造成的!我們既然是讀經,何忍捨聖人弦歌之法? 其次是,經典者,文章之典範。即使是一句詩、一段文,都有它結構、行文之美。如陸游:「數間茅屋鏡湖濱,萬卷藏書不救貧。燕去燕來還過日,花開花落即經春。開編喜見平生友,照水驚非曩歲人。」其中「照水」呼應「鏡湖濱」;「開編」呼應「萬卷藏書」,前呼後應,一氣呵成,結構之美,如一首妙音天下聞的樂章。再如李白的「月下獨酌」,以「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破題,呼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人性,表露他寂寞獨處的心境,宛如一幀意象畫,觀者自有自在心。以賞畫之心讀經,則何苦之有?我們既然是讀經,自然應以賞畫聆音之心來品它,才能會意「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聖人之教。 宏揚經典,淨化心靈,向是讀經學會的宗旨。以現代教育理論言,即是一種以善為核心的美學教育!日前,美國哈佛大學決議,將以一套新的通識教育課程,取代現行的核心必修課程。其目的是「提升公民程度,有效因應社會變化,深切了解言行後之道德美學」。此論點與孔子讚美詩經「思無邪」豈是殊途同歸而已!因此,若能從美學觀點切入讀經,不但能使學子真正身領如沐春風的意境,更能真正落實淨化心靈之目的!敢以此與主事者共勉;共創武城弦歌的金門!
-
軍事地景的蛻變與重生─成功坑道寫下「閒置空間再利用」新頁
金門縣政府斥資三百餘萬元整修完成的「成功坑道」,五月十五日,縣長李炷烽等人會勘後,即將轉型、開放為觀光坑道,這又是一處軍事地景蛻變、重生的「成功」案例,亦可作為其他閒置軍事空間活化的參考指標。 位於金湖鎮成功(陳坑)村口的成功戰鬥坑道,與同鎮境內著名的瓊林戰鬥村地下坑道,有諸多相近之處,按文史工作者黃振良︽金門戰地史蹟︾的調查發現,兩者地理位置相似,「都是位於金門中央部分的聚落,一在北岸,一在南岸,瓊林和成功附近的距離,也正是金門中央部分的最窄處,成功又是一處高地,是監視金門南海岸的制高點。成功聚落所在地,也正是岩石地質和紅土礫層的交接處,靠近海岸部分是岩石坑道,再以水泥坑道延伸到聚落另一個方向的郊外,一座座的兩用堡,座落在穿越聚落中間的公路兩旁,每一道射口都朝著主要路口,形成一個防禦體」。此外,全長五百六十公尺、高兩公尺、寬一點二公尺的成功坑道,與瓊林坑道內部都設有指揮中心、開鑿有深水井,坑道可通達村落外圍各碉堡、地面建築物的監視哨及各主要路口上的射口,它們都是一九七○至一九八○年代國、共對峙、後冷戰時期的遺跡,是見證草木皆兵、全民戰鬥時局,地面與地下合為一體的戰事地景,如今再化身作告別冷戰的歷史特色坑道。 解除戒嚴、終止戰地政務,金、廈邁入小三通時代,駐軍銳減、金門戰地色彩逐漸褪色,軍方不斷釋出營區、坑道、碉堡等軍事空間,或移撥金門國家公園、或移轉金門縣政府接手管理,頓時之間,金門可資利用的閒置空間加速成長。但因這些年久失修的戰鬥遺跡多面臨乏人管理、毀壞不堪使用的現象,形成另一接管後的「燙手山芋」。 金門縣政府正視到此一課題,二○○四年委請國際知名藝術家蔡國強策畫「金門碉堡藝術館:十八個個展」,為軍事地景的蛻變重生跨出重要一步,縣長李炷烽有感而發:「軍事碉堡與砲陣地在金門近代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見證了金門走過烽火歲月;碉堡藝術館能成功籌設,將象徵金門已從戰爭跳板的角色,蛻變轉型為文化交流與藝術能量薈萃的中心」。碉堡藝術館之後,金門縣政府又陸續完成金城坑道、盤山坑道和成功坑道的整修工程;期間,金城鎮公所亦委辦「軍事地景蛻變重生計畫規劃設計暨監造」,去年底首先開放古坵(區)營區供作戰鬥體驗營。 地下坑道、營區轉型的逐步規劃,為軍事地景注入了新的活水。成功坑道整修前後,二○○五、二○○六,連續兩年,金湖鎮公所找來人文攝影家蔡顯國在坑道內推出兩檔「金門人戰鬥坑道攝影展」及「金酒人工作群像攝影展」,人文影像與戰地史蹟結合展出,創意與用心,令人印象深刻。正義里里長陳國強透露,成功村正計畫運用成功坑道口的碉堡建築群,開設碉堡咖啡廳、建立濱海遊憩點,藉以和整修中的陳景蘭大洋樓形成一條戰地與人文旅遊動線,活絡觀光產業。 軍事地景的蛻變與重生,成功坑道已為「閒置空間再利用」、「地點永續經營」寫下很可期待的願景。
-
從國軍軍勤致民傷亡補償談起
國防部軍事勤務補償委員會秘書處副處長陳健等人,針對第二十四次委員會議遭保留及駁回案件,抵金進行實地訪查。李炷烽縣長建請審查從寬認定,審查委員也應聘請與金門有淵源者,「才有歷史情感,才能體會地區受害鄉親的心情,也才有利於彼此溝通。」真是一語中的。 自從國軍轉進、重兵駐守金門,兩岸的緊張與對抗,為了配合軍事需要,不論搶灘、構工,金門人作了很大的犧牲與貢獻,只要軍方一聲令下,壯丁即使冒著砲火,也要努力達成任務。 其次軍隊駐守期間造成民眾的傷殘也所在多有,那時屬於嚴格的軍管時代,民眾受傷申訴無門,往往自認倒楣,有關方面理應體認金門人的無辜與善良,不能以事過境遷,遂忘記了過去的歷史,一意講求實證,戕害民眾的感情。 所以李縣長建請國防部要有同體心與同理心,聘請與金門有淵源的委員,才能了解那一段歷史,才能體察金門人的心情,才能有助於溝通。金門人申請軍勤傷亡補償,不一定完全為了錢,也是要政府重視他們遭遇的不幸與痛苦,給予適度的心靈撫慰。 對於軍勤補償,國防部如一味依法考量,就易流於苛刻,就會造成民怨,傷害民眾感情;如能衡情論法,將心比心,就會感同身受,疏解民怨。況且當年民眾所受傷害,由於年深月久,當然不易找到證明,但是民眾已受傷殘幾十年,今天補償不成,再度受到傷害,國防部難道忍心? 再說凡事都要講證明、證據,那是承平時代。古寧頭大戰前後兵荒馬亂,軍方在古寧頭、安岐、西浦頭與湖尾三堡,不曉得拆了多少民房、廟宇、墓碑,當初說拆就拆,誰敢說一個不字;有些雖然有字據,經過幾十年找不到了,即使找到,每一間房子不過賠償三、四萬元,安岐有一位民眾被拆了九間房子,總共只賠償十幾萬元,難道這就是國防部的法嗎? 國防部對於這一部份,向來充耳不聞,拆除不談法,補償就談法;要民眾犧牲奉獻不談法,講得大義凜然,一談補償就談法,擺起臉孔,罔顧歷史事實,怎能讓民眾心得其平呢? 就以民國三十六年前後金門徵兵剿共為例,當年間關萬里遠赴大陸征戰,行前精神訓話,慷慨激昂,說陣亡了怎麼樣?生還了又怎樣?結果這些人大多有去無回,少數倖存者在大陸被批被鬥、受苦受難,兩岸緩解之後,不死老兵歸來,國防部給他們甚麼待遇? 這些苦難的人,不斷的自力救濟陳情,結果不論失蹤、死亡、歸來,以四十年為基數,每年兩萬生活補助金,總共八十萬元,連退休金都沒有。這些人都是當初接受中華民國政府徵召,為國效死效力,回來以後再受到這種冷遇,金門人人命真是不值錢,歲月悠悠,老兵無言控訴,失掉大陸,就忘記歷史,難道這就是國防部的法? 要談法,就要一起談:從軍勤傷亡、拆民房與徵兵剿共一起算;要實地訪查,這些也應一併實地訪查。國防部找的審查委員,知道金門這些歷史,了解金門人的感受?感知金門人的不平嗎?不要以為金門人少,與人為善,不會抗爭,就可以漠視金門人的權益,希望國防部了解時代背景,體察民情,從寬認定,消弭民怨,才是撫平歷史傷痕與軍勤致民傷亡損害補償的上策。
-
對小三通中轉政策的期盼與看法
李炷烽縣長日前接受東森電視台專訪時表示:「小三通開放中轉,金門就翻轉」。認為在此歷史機遇有利金門發展的關鍵期,只要中央肯給不必花錢的政策,像是開放小三通中轉政策,有了人來人往,絕對能讓金門經濟市場復甦,翻轉起來。誠哉斯言,一語道破了金門地區的發展,受到中央政策的影響至深且鉅。我們對李縣長秉持其宏觀的施政理念,為了金門的長遠發展,也為了讓金門「站起來,走出去」誠摯的發聲,表示支持與肯定,並籲請中央政府重視金門地區民眾實際需求與殷殷期盼。 回顧當年,政府為了促進金馬離島地區之建設與發展,以及增進兩岸良性互動,改善兩岸關係之目的。依據「試辦金門馬祖與大陸地區通航實施辦法」,於九十年元月一日,啟動了兩岸小三通,也為金門的經濟發展帶來了一絲曙光。六年多來,就金門與廈門雙方航運往來,從第一年的一一七航次,到九十五年的三五三○航次(含貨船),成長了三十倍。在人員往來方面,第一年為一○六八九人次,九十五年為三一三三九九人次,成長亦近三十倍。如予累計,自九十年首航迄今(九十六)年三月底止,雙方航運往來計一○八六六航次;人員往來九八五一六三人次(金門人去九一○○三三,大陸人來七五一三○)。數據顯示,小三通金廈航線已發展為雙方往來的黃金渠道。最大受惠者為台商,金門受益有限,這也是讓金門鄉親期待深,但失落大的主要原因。 政府當年讓小三通這樣小鼻子、小眼睛的上路,是在陳水扁總統「新中間路線」思維下,為突破兩岸關係,不得不做的一項權宜性安排。所以,在試辦時就為小三通量身訂製了安全、秩序、漸進開放,看起來冠冕堂皇的三個基本原則。幾年下來,這條航線方便了兩岸民間的交流,引發台灣民眾借道金門往返兩岸的需求,尤其,開放人貨中轉將更為金門的經濟發展帶來利多,但是,政策的開放必須仰賴中央的立場和態度。如今,兩岸政府間往來陷於停滯,政務推行又以政治正確做判斷,李縣長受訪時指出「政府在台灣海峽築起深不可測的高牆,而限制了人貨中轉和金門的發展」。這是有感而發,也摻雜著幾許的無奈! 金門,曾經是「反共的最前哨」,曾經是「反攻大陸的跳板」,長久以來,似乎走不出當附庸和扮演工具性角色的宿命。當年,小三通也是政府為兩岸關係發展政策考量的「試辦點」。如今,由於政治大環境使然,兩岸仍然存在許多政治爭論與互信不足,小三通或許可以讓金門為兩岸關係發展帶來一些契機與變數。眼前,金門仍然希望作為兩岸相互磨合試探的平台,企盼開放小三通人貨中轉,為金門帶來經濟效益,也同時促進兩岸人民交流與瞭解的深化。但是關鍵在於政府的大陸政策,是採開放政策,或者是繼續以敵對的態度鎖國到底? 大陸政策如何走?小三通人貨中轉開放與否?這些政策操之在人。此刻,在民進黨政府內閣第六度改組之際,大陸政策的緊縮,已可預見,金門的期盼恐又將落空。然而政策的變化,有時就在瞬息之間。對金門而言,如果條件成熟,小三通人貨中轉政策成型了,操之在我的部份,我們必須自問:「金門,妳準備好了嗎?」
-
營造生物多樣性之健康生活環境
金門是座蕞爾小島,資源匱乏。若能在有限資源的限制下,建構滿足當代人與後代子孫需求的機制,突破人為極限,繼而創造永恆,研擬出金門未來發展的四大願景:「生活的金門」、「生態的金門」、「觀光的金門」及「兩岸的金門」之策略規劃,則金門之未來願景,將指日可待。 在這四大願景中,以「生態的金門」最為重要,尤其維護生物多樣性及有效管理機制是永續發展最為基本之工作要求,若能確實執行,對金門未來願景之達成,將有很大之助益。 本縣在這方面的作法甚為重視,因此,除了推動各機關學校及家庭環境綠美化工作外,尚針對各個社區、公園及道路兩旁,加強環境綠美化,同時也透過學校教育辦理環境綠美化及生物多樣性之種子教師研習與宣導活動。未來應如何再加強與落實,乃是今後永續發展之重要課題。 之前,縣政府也召開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們亦針對生物多樣性議題作幾項建議與修正意見,其中包括:加強行道樹原生樹種之調查、保存、種植與林相更新計劃。除了維護現有多樣性樹種之生態環境外,尚需調查金門原生植物與大力培植,推廣至各個角落。尤其對保護沿岸生態敏感區。優先培植特有、珍貴之植物或瀕臨絕種之原生動、植物,也是今後我們應更加努力之課題。平時鼓勵民眾栽種一些漂亮的季節花木,綠美化我們周圍環境,以提高生活品質,使金門成為不但適合人居,而且吸引觀光客前來渡假休閒的好地方。 金門的綠美化是非常成功且具有相當的特色,但是防災設施也必須同時加強改善,為有效防制火災的發生,委員們亦針對防災機制之建立,建議應有計畫的規劃與改善。對防災技術之更新規劃及人力組織之修正與培訓,使防災救護系統得以健全,有效執行各項防災救護任務。對相關罰則及提高民眾用火意識,也應同時加強宣導,以防患未然。另外,對地方生態景觀之規劃,也可以與綠建築的設計相結合,從幾個點開始做,形成有生態社區標章的示範地點,打造金門獨有的特色;而生態社區或綠色社區的特色彰顯,亦應結合節能系統、環保設施、水資源儲存利用,以發揮多元功能。 總之,除了以上所提之努力加強之重點工作外,尚需透過教育過程,配合舉辦活動時播放宣導影片、專題宣導、展示宣導資料等,以提升國民環境及生態保育知識。尤其在維護生物多樣性及有效管理機制之建立,也應參考國外經營績效優良的城市,整合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與金門本身的相關資料探討,研訂金門地方永續發展推動管理辦法,以落實推展環境綠美化與維護生物多樣性,使金門成為國際化之花園城市及健康之生活環境。
-
地球發燒,人類當思考正確生活觀
由縣政府主辦、環境保護局以及金湖國中所共同承辦的「全球變遷與京都議定書及環境創意教學工作坊」活動於十二、十三日展開,內中探討京都議定書等當下最熱門的全球暖化議題,顯示環境惡化問題已日漸為地區政府與居民所重視。 過去只要言及環境議題者,很容易被偏頗的歸類為衛道人士、不知民間疾苦的學者等。時至今日因為人類過度開發環境,造成全球暖化情況加劇,近幾年來劇烈性天象接二連三的出現,直接造成經濟巨大損失後,環境議題一躍成為當今顯學。在此同時,天平的另一端卻放置了另一個令每個人日思夜想的「經濟發展」,全世界的媒體不斷的強調經濟成長率、股市行情……。這兩個看似矛盾、互相牴觸的極端,拉扯著徬徨不安的現代人。不只是民眾心思莫衷一是,施政者面對這兩難式,更有魚與熊掌難以兼得之勢。 近年來「永續發展」的概念被提出之後,喊得喧天震地。但是當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育都得兼顧的時候,這樣的發展還能永續嗎?一九九二年十二月,聯合國成立了永續發展委員會(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這個組織的出現,昭示了人類已經認識到無所限制的使用自然資源以及破壞自然,並不是一個正確的方向,而且未來將無法獲得安全的生存。無論是國際間、區域性以及國家階層的發展,都必須以「能落實永續性發展」,簡單的說就是非破壞性的經濟發展。 京都議定書的提出不僅僅只是人類對於環境惡化的省思,更深沉的內涵在於:經濟的發展必須以維持自然環境的永續使用為前提。任何可能破壞地球環境穩定以及人類社會持續性發展的政策,都必須給予適當的限制甚至改變方針。其中,控制二氧化碳量就是一個直接的例子;在這之前,限制、甚至禁止破壞臭氧層物質的使用已經獲得普世的認同與遵守。 永續發展的大課題,投影在個人的身上並不難理解。每一個人都想過著永遠幸福的日子,這也是社會大眾所能認同的最大公因數。在此前提之下,任何人都應判斷政府所提出的發展與未來政策是否滿足永續性。而個人亦可依此檢視眼前自己的生活方式與態度,是否真的能讓自己獲得快樂。 而為政者政策提出時,亦須思考正面效益與負面結果,利弊得失了然於胸,對於追求經濟發展,與維繫自然生態平衡,兩相權衡,得其中道而行之,就能維持經濟與自然生態的永續發展。只有地球能永續生存,人類才能得享幸福。榨取自然資源以求發展,天理昭彰,終將自食惡果。 永續發展牽涉天理與人欲。天理,就是維持自然生態的平衡,保持物種的繁衍,生生不息;人欲,即是追求經濟發展,國家的繁榮昌盛,個人的生活享受。每一個國家想望如此,就會變成資源的掠奪,肆無忌憚的開發,以至於謀殺地球。 職是之故,聯合國永續發展委員會的成立,就是想透過自然生態的平衡,維持經濟發展的平衡。質言之,就是順天理,節人欲。如果人類自私自利,逆天行事,上天就會透過自然環境反撲。這就是天怒。 因此,最簡單的永續觀念:就是順天理,節人欲,經濟發展的目的並不是要每一個人揮霍大自然的資源過日子,適度的設定慾望,滿足與幸福更容易獲得。這也是創意工作坊活動教育的旨趣。
-
一個節日的背後:母親節的感念與省思
西諺云:「因為上帝無法照顧每個人,於是創造了母親。」的確,古今中外,許多頌揚母愛的故事或藝術作品之所以感動人心,正是我們每個人都受過母親的恩澤,因感同身受而產生了巨大的共鳴力量。 根據歷史學家的研究,古希臘人可能是最早慶祝母親節的民族,當時人們為了榮耀宙斯的母親莉雅(Rhea)女神,訂定節日慶祝之。十七世紀的英格蘭人,訂四旬齋的第四個星期日為「母親的禮拜天」(Mothering Sunday),人們在這一天回家探視雙親,致上禮物表示敬意,稱「拜望雙親日」。現代意義的母親節源自美國,1872年波士頓的茱麗雅(Julia Ward Howe)最早提倡慶祝;1907年,費城的安娜˙賈維絲(Ana Jarvis)發起訂立全國性的母親節後,逐漸普及。她以其母親逝世日---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舉辦慶祝活動,並成功說服了教會與社會大眾重視;是故,威爾遜總統(President Woodrow Wilson)在1914年通令母親節為國定節日。由於安娜的母親生前喜愛康乃馨,這種花也成為母親節的象徵。今日,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選擇在這一天感念母親的偉大,稱母親節是世界性的文化,並不為過。 從女孩、女人到母親,是一位女性生命中重要的成長歷程。然而,在傳統漢人社會男性沙文主義觀念的支配下,婦女處境多數相當艱辛,尤其歷經僑鄉與戰地歷史的金門婦女。近百年前,金門的青壯男性遠渡重洋,赴南洋異地謀生,多數因經濟的因素而將妻子留在家鄉。這些僑鄉的婦女,往往「妻代夫職」、「母代父職」,既要侍奉公婆,又要教養子女;萬一先生未按時寄返僑匯,又得肩負一家老小的家計。好不容易將孩子拉拔長大,這些男孩們又跟隨父執輩的腳步,再度南遷,遠離家鄉及母親。有些丈夫還在南洋另組家庭,「兩頭家庭」常使丈夫返鄉次數、僑匯減少,甚至分不到丈夫在南洋的產業。終其一生,婦女的心靈煎熬可以想見。 戰地時代,在物質貧乏的情況下,許多婦女需要「做山、下海」,從事農漁生產;同時她們也做起了阿兵哥的生意,不論是洗燙軍衣、零售什貨、烹煮小吃,或是顧著冰果室、撞球間的小店,家中經濟榮枯與婦女息息相關。另外,國難當頭之際,她們還得參加民防自衛隊的軍事及護理訓練,每年雙十國慶「金馬女自衛隊」的英挺形象,深植人心。 今天在資本主義高度競爭的壓力下,婦女在家務勞動上的負擔亦不公平,特別是雙薪家庭。根據行政院主計處2003年的調查,我國家庭以核心家庭為主流,約占六成,而家務勞動91%由女性負責,男性僅占7%(其餘2%為僱用傭人),而丈夫承擔家務的比率隨妻子就業及年齡層下降而漸增,男性平均每日1小時,且無論就業與否差異不大,女性未就業者為3.4小時,就業者2.2小時。育有小孩的婦女更是辛苦,2000年主計處「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中顯示,15-64歲已婚女性之子女照顧方式,3歲以下幼兒以自己照顧為主,高達72.3%,加上由父母及其他親人照顧的20.7%(另外7.02%為褓姆、育嬰所、外籍傭工),顯示我國已婚婦女在子女照顧上,仍須靠自己及親屬解決,國家的支持相對地顯得不足。 這些數字的背後,說明「媽媽」這個角色的難為。一方面是兩性平權觀念的欠缺,一方面是社會制度的不足。在這樣的節日,除了感念母親對我們無私包容的大愛外,也讓我們一起省思婦女在社會文化結構中的劣勢處境。
-
對續修金門縣志的期許
「九十六年續修金門縣志」首次編纂會議日前召開,縣長李炷烽特頒發聘書給李仕德總編纂,並期勉參與編纂人員以求真務實的精神,為金門近二十年發展寫歷史。 金門縣志最新的版本是八十一年版,其後曾有「八十九年續修縣志稿」,時間斷限為七十七年至八十八年。修編縣志是一縣大事,七十六年後,內政部更規定二十年一修;因此,此次續修縣志是縣府依法負責之展現,我們願就媒體立場,針對此課題,提出期許。 欲滅其國者,先亡其史;欲興其國者,先述其史。這是史學的常識;更是政治學的方法。金門!這個昔日魂斷燕雲的烽火島嶼,雖說已物換星移;蛻變為文化、觀光及戰爭遺蹟之景點,其角色定位今昔天壤。但正因如此,如何以專業、嚴謹之史觀,重檢史料,編纂一部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縣志,更顯其重要。 我國素有優良史學傳統,除官方外,私人著史自太史公以降,更是世界史學要事;而春秋微言大義之史觀,更成為我國獨特之史學傳統;史官之崇高地位於焉形成。降至今日,由於多元文化、價值及史學理論的建立,史學方法論蔚然而生,希冀史學進入通俗卻嚴謹之學術範疇,然終無撼我國傳統史學之特殊性。 史學方法時至今日,尚未形成體制,往往陷入社會學之通病:各執一詞,咸皆自信或確認放諸四海而皆準,俟諸百世而不惑,令人無所適從。即以傅孟真所倡之科學方法為例,誠如顧頡剛自述:「我常說我們要用科學方法去整理國故,人家也稱許我用了科學方法整理國故。倘使問我科學方法究竟怎樣,恐怕我所實知的遠不如我所標榜的。」科學論如此;而思想論? 中國人評歷史,常高估了思想的作用。事實上,所謂歷史思想,只是你風尚雲從而已。子曰:「道之將行,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此處之命都具有決定論之意,但孔子被當時人描寫成一個知其不可為而為的人,可見孔子雖承認「命」,卻不向命投降,且正因為思想可以創造歷史,所以人對歷史是必須負責的。因此,我們認為:思想論;尤其是春秋微言大義在今日,仍有其時代意義。 史學的科學化只能意味著史學傳統的更新與發揚,而非它的終結。事實與價值之間,專精與通博之間終將趨向一種動態的平衡。因此,史學方法雖莫衷一是,卻也顯示其作為一門學術之嚴謹性與專業性。 因此:我們呼籲,參與此項縣志工程者,必須懍於史學乃是一門嚴謹與條理之千秋事業,應充分展現史學專業,決不能因輕縣志重國史而忽視之,方足膺此重任,完成百代功業之史事! 其次是:春秋微言大義既是我國史學傳統,更有教忠教孝之歷史功能,縣志自應克紹箕裘。也因此,史家之素養無形中有齊天之道德要求。我們以為:傳統所謂史家必備條件:史才、史學、史識、史德,仍可作為今日參考。尤其是史德方面,應該具有太史公不畏漢武,質言高祖的史家風骨,如此,縣志編纂方有其歷史意義,而不至淪為政治文章。 所謂「明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古義今釋:既要有專業之史學方法以編之;更要有鐵肩擔天之史家風骨以惕之!願以此期許金門縣志之編纂工程。
-
莫讓「陳詩吟洋樓」重蹈「甲政第」覆轍
──嚴肅看待金門歷史建築與古蹟存續 「甲政第,拆了,又一棟歷史建築,毀了」;時隔半載,「縣定古蹟陳詩吟洋樓傳將出售,李縣長指示研究由縣府出資買下可行性」。「陳詩吟洋樓」會重蹈「甲政第」的覆轍嗎?是「文化建縣」金門人該嚴肅面對歷史建築與古蹟存續的時候了。 位於金城鎮西門里、莒光路一百五十八巷三號的「甲政第」,係後浦人黃成真赴印尼經商致富、獲荷蘭殖民政府冊封為「甲必丹」後,匯銀圓回金門,於清宣統二年(一九一○年)建造的三落大厝加左護龍格局,精雕細琢的磚碉、燦爛奪目的彩繪磁磚、寓含忠孝節義的交趾燒、線條繁複多樣的水車堵,文史學者譽為城區經典建築,也是知名南洋作家黃東平、黃東濤(東瑞)堂兄弟的祖屋,獨具建築價值,亦蘊含僑鄉文學精神,這一寶貴的文化資產卻在建商以一千三百萬元向屋主購得產權後一夕剷平,所造成的歷史傷痛將永難撫平。 另一坐落於南門里魁閣旁、珠浦東路四十四號的陳詩吟洋樓,係金沙高坑人陳詩吟赴印尼經營出口生意有成,一九三二年偕珠山社夫人薛賢珍返鄉所建,房子蓋到一半時,陳詩吟因病辭世,由夫人與侄兒陳文藩合力完成建厝大業,因而留下「廿五年賢珍造」的紀念碑石;陳詩吟洋樓為一出龜洋樓加後落建築類型,被視為有英國文藝復興時期與中國閩南式傳統建築混凝的風味,建築立面繁複圖案和西式山頭,柱頭上有吹號「印度兵」、山頭下方有「憨番扛厝腳」的泥塑作品,裝飾元素的大量運用,陳詩吟洋樓散發著獨有的異國風情。「甲政第」與「陳詩吟洋樓」在金門的歷史建築群體中顯得異常突出,二○○二年的︽金門縣歷史建築第一期清查計畫︾中,受到審查委員的高度青睞,一致「建議指定為縣定古蹟」。 「歷史建築」係二○○○年二月,文建會修訂︽文化資產保存法︾所增訂的文化資產項目,意指未能被指定為古蹟者,但具有歷史、文化價值之古建築物、傳統聚落、古市街及其他歷史文化遺蹟。歷史建築的登錄須有申請、現場勘查、召開審查會、公告等四個程序;因採取登錄制度的關係,歷史建築不同於採指定制度的古蹟所受的限制性,依目前法令而言,歷史建築幾乎沒有限制性;歷史建築所有權者可在被指定為古蹟或不願意修護以致喪失歷史建築等因素下,申請解除登錄。歷史建築被拆除,公部門並無相關罰則可介入制止;縣定古蹟遭任意拆除,雖有罰則,且建築法令規定拆屋需要拆除執照,但因年代久遠的歷史建築、古蹟多躲過了民國五十多年才通過的建築令,沒有所謂建築執照可列管,主管單位地方文化局亦缺少事先通報機制用以防範拆除,「罰則」已無法挽回倒在歷史血泊中的古蹟。 全國登錄有案的六百多處歷史建築中,金門一地以一百三十五處居密度之冠,是金門賴以為傲的豐厚文化有力見證;「甲政第」在商業利益下瞬間化作「歷史」,成了金門文化史永遠的痛。「甲政第」的殷鑑,換取了縣府、縣民重視「陳詩吟洋樓」的存續,儘管未來命運仍不可知,但起碼已達到「警示」作用。我們也必須籲請主管單位拿出一套有效的歷史建築及古蹟管理辦法,既能防堵也能疏導,免於「陳詩吟洋樓」及其他歷史建築、古蹟重蹈「甲政第」覆轍!
-
人才培育是永續發展的根本
金門縣政府召開永續發展委員會,縣府官員與專家學者齊聚一堂,探討金門的前途、發展方向,委員簡慧玲指陳「永續發展應著眼下一代,走出世界,且不能放在錯誤方向,同時以金門擁有豐富資源,善用資源開發發展。」 準是以觀簡委員的意見,我們站在輿論界的一份子,願略抒所見,為金門永續發展,培養優質下一代,與世界接軌,提供一點建言。 金門地方狹小,資源有限,人口不斷外流,幾乎已經成為一種天命。先民人與天爭,人與地爭,等到子孫繁衍,耕地無法養活人口之時,就會像擠牙膏一樣,一批一批的擠出去,早期擠到南洋做苦力,俗謂「六死三在一回頭」,嫠婦夜泣,血淚篇篇;現在擠到台灣打拚,為了養家活口,有人把兒女托給金門的爺爺奶奶照顧;將來也許要擠到大陸討生活,跟十三億人口搶飯碗。 金門格於自然環境,資源有限,從過去歷史經驗法則看,缺乏工商業、外來投資者,迄難以發展成工商島嶼,轉運港口,只是以小農為本的粗放農業,豐年勉強可以餬口,荒欠不免於凍餒;因此出外謀生,幾乎是每一世代金門人必須面對的課題,所以如何發展教育,厚植優秀人才,培養金門人的競爭力,允應為當務之急。 金門,現正處於歷史機遇期,金酒公司的發展,滋養這塊土地與人民,給了金門人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如果能夠每年勻撥盈餘款,成立若干億教育基金,每年以孳息適度簡拔、資助中低收入優秀子弟出國深造,使金酒公司成為培養高階人才的搖籃,它的貢獻不僅既深且遠,而且功德無量。 金酒公司現已成為金門財政的金雞母,金門社會福利的利源活水。平情而論,現在的金門若沒有金酒公司的挹注,可能會影響許多人的基本生活,這一點金酒公司已發揮它立即的功效,只是缺乏可大可久的紮根工作。 紮根的工作,就是發展教育、培育人才,尤其以培養優秀高階人才為先,這是金門永續發展的核心價值,值得深思。人才必須累積,人才必須投資,如能以每年孳息五百萬,培養五個人出國深造,十年就有五十個人,日積月累,相當可觀。 金門的地方小,在歷史上只扮演功能性的角色,無法發聲,即使發聲也不受重視。質言之,就是缺乏影響力,假如我們培養大批的菁英,將來在兩岸的政經、學術舞台上佔有某種份量,不僅是金門人的榮耀,也是力量的延伸。 因此,金門土地小,無法跟人比,金門資源少,無法跟人比,金門人口少,也無法跟人比。但是金門人才多,可以跟人比。這一點證諸往史可以自傲,希望以有利的條件,善加利用資源,繼續人才的深耕。 造就人才就是種善根,只要我們每年種五棵善根,十年二十年之後,這些善根都會發榮滋長成大樹,蔚為金門的士林,斐然可觀,回頭再來幫助金門;其次,這也是播種希望種子,使優秀的貧困子弟有努力向上的動力,出頭天的熱望,進而激勵、帶動整體讀書風氣。 種善根與種希望,是一體兩面,可以相輔相成,形成良性的循環,推動金門往上提昇,往高遠的地方發展。金門的社會福利,已經好得讓外人欣羡與妒忌,希望金門培育人才的長遠規劃,造福子孫的措施,同樣也能讓別人既羨且妒。 因此,我們必須發揮資源優勢,有計畫培育高階人才,使金門人可以昂首闊步走出去。人才培育,永遠都是一本萬利,所謂利施百世而不殆,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
該是金門漁業轉型的時候了!
金門四面環海,海洋漁業資源豐富,按說當依海而生、靠海而活,但如今的情形是,大陸漁船頻頻越界,又經常使用毀滅性捕漁法,包括毒、電、炸魚等,漁業資源業已呈現過度開發,本地漁船已面臨無魚可捕的困境;金門漁民們除了望海興嘆外,更大的疑問是,「金門漁業是否還有明天?」 事實上,近海漁業資源匱乏不獨是金門的問題,台灣沿海縣市乃至世界各國沿海城鎮,都有類似的困擾;究其原由,還是「人的行為」出了問題。畢竟,「人的行為」是與海洋生態息息相關的,不論是經濟生產或休閒活動需求,對於海岸的自然景觀,乃至於海洋生物的棲息環境,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破壞及影響。金門的漁村同台灣其他傳統漁村一般,都會因為環境污染與漁業資源匱乏等因素,面臨漁業沒落、城鄉差距、人口外移等問題,而逐漸衰弱。因此,探求金門漁業所面臨的問題,首要解決的便是經濟生產與生活模式的轉型;除了復育漁業資源外,我們更該一併確定金門漁業的發展方向,才能根本解決漁民的生計,以及漁業永續發展的問題。 據瞭解,農委會漁業署近年來陸續舉辦了多次「休閒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班」,意圖藉由傳統漁業的轉型,將傳統的「靠『海』吃飯」轉變為「靠『人』吃飯」,意即新世代的漁民不用全然依靠和海拚搏,便能豐衣足食、養家活口;箇中的癥結便是「休閒漁業」的導入。 休閒漁業的興起與都市化的程度是具有關連的;居住在都市的人們在假日時,有從事異於平常生活體驗或遊憩的需求,這便是休閒漁業興起的主因。我國已於二○○二年元旦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世界各國的漁產品因關稅障礙降低將大量進入台灣、金門市場,本地漁產需求急遽縮減,造成漁民的生存危機,已是不爭的事實;將傳統漁業轉型為休閒漁業,實為金門漁業重要的生存之道。 當然,要遂行休閒漁業發展,復育漁場乃為首要。眾所周知,金門漁業資源瀕臨枯竭的最大主因,在於大陸漁船的非法越界與濫捕。為此,縣府多次籲請海巡單位加強漁業巡護,強力取締越界的大陸漁船民,並決議成立「金門縣漁業巡護小組」,強力掃蕩不法的大陸漁船,捍衛金門海域的基本權利,然其效果卻未必立竿見影。 平情而論,大陸漁民勇於非法越界、濫捕,關鍵還在於兩岸互不隸屬,及缺少共通的漁業政策協定。我方現行依據「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的規定,對於未經許可進入台灣地區限制或禁止水域的船舶,主管機關得以逕行驅離或扣留其船舶、物品,留置其人員或為必要之防衛處置。然在陸方不承認我方主權的前提下,尚難達到「令出禁止」的效果。常言道:「蛇打七寸,釜底抽薪。」或許,我們該訴諸彼此共通的國際組織、民間團體,協調出「共通的準則」 ,如此當比驅離、防堵更具效用。 總之,金門漁業已屆日薄西山,防制大陸漁船非法越界、復育漁場固然緊要,但「未來的路」該往那裡走?才是「金門漁業還有沒有明天」的關鍵所在。金門應該致力於傳統漁業的轉型,想方設法的「從海中撈寶」,而不是坐待護漁效果或政策成熟!
-
以歡喜心情迎接浯島城隍文化觀光祭!
「四月十二迎城隍」,是整個金門的年度盛事;金城鎮公所今年將配合舉辦「浯島城隍文化觀光祭││傳統踩街表演」活動,敲定配合浯島邑主城隍繞境巡安,自五月十一日起,利用假日分梯舉辦踩街遊行及傳統民俗技藝表演。承辦單位期望藉由系列民俗活動的推展,強化金門的夜遊資源,讓遊客體驗地區的傳統文化及習俗,透過宗教與觀光的結合,讓金門更加的與眾不同。 根據地方傳說,「迎城隍」源於清康熙十九年,總兵陳龍將邑治遷往後浦,城隍也在該年的農曆四月十二日分爐到後浦西門「浯島城隍廟」,為了紀念四月十二日的遷治特殊意義,改訂「遷治日」為城隍爺的生日,三百多年來,城隍信仰不但已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更儼然成為金門年度宗教盛事。 近年來,國內興起宗教信仰結合觀光行銷的熱潮;其中,最為人稱道的,便是「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因為,「大甲媽」的信仰在台灣已根深蒂固,但其足以發展為「國際觀光文化節」,更大元素還在於宗教的包裝,以及現代行銷元素完美導入。 眾所周知,大甲媽祖慶典引人入勝的,便是八天七夜的進香繞境活動,每年到了這時節,不但全台信眾蜂擁而至、傳媒爭相免費報導,連外國媒體、觀光客都不免俗的「摻一腳」;承辦單位更曉得掌握時機,適時推出諸多周邊商品及促銷活動,爭取信眾的消費;例如:去年的「媽祖手機」,今年的「Q版媽祖公仔」都是創意行銷下的經典之作。看完了「大甲媽祖」,我們亦可省思一下後浦城隍有些什麼值得開發的觀光元素? 事實上,宗教與觀光的結合,乃建立在信眾的自發行為上,以此為基礎,佐以傳統的儀式、陣頭、行銷活動的設計及包裝,便足以吸引國內外旅客的青睞及好奇,逐步的衍變成地方著名的觀光活動。金門迎城隍活動,年年都有,往年亦曾賦予「觀光」的名義,卻不一定都有觀光的效果;但熱鬧總是有的,激情過後,人們通常不興再追究其間的功過,然而,對金門長遠的觀光發展而言,則無異是短暫的火花;美麗過後,什麼都沒有! 西諺有云:「有希望之處,就有宗教!」宗教賦予人們希望,豐富其精神生活;相對的,宗教在觀光發展的角色上,也愈來愈吃重。從地理、歷史的角度來看,敦煌的石窟、麥加的朝聖、尼泊爾的修行等等,未嘗不是另類的觀光行銷;後浦迎城隍要發展為國內、乃至於國際上知名的宗教、觀光盛事,自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基此,我們不妨從「遊客」身上著手;例如,分析「遊客」的旅遊動機、行前期望、實際體驗滿意度、期望落差,以及改善策略等等;讓顧客滿意,甚至充滿驚喜,才是一次宗教行銷觀光的成功活動。 總之,迎城隍是金門一年一度的宗教盛事,如能和觀光結合自是最好,但宗教觀光的路並不好走,尤其要將小區域的信仰,發展成為跨界認同的觀光活動更是艱難;我們以為,了解遊客的需求是很重要的。「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大甲媽的「神奇」擺在那裡;如何從「祈求神恩庇祐」、「尋求心靈慰藉」,發展為「新奇與自我滿足」、「休閒調劑」,乃至於利益追求、促進觀光效益,就需要我們多用心與下苦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