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籲請大家齊向遂行防疫任務仁人志士致敬加油
新冠肺炎病毒爆發肆虐全球,歲月悠悠,迄今歷時兩年半了,國內確診案例破三百萬,歹戲拖棚,毒株一變再變,BA4、BA5變異株已經上門,難防難堵難治也難除,究竟何時是盡頭。但見還有人心存旁鶩,不是關心國計民生與防疫經濟兼顧併進,既防疫也顧腹肚,共渡難關,而是強調防疫與選舉可以併行,顯見選舉拼輸贏才是少數政客心中事,真箇不食人間煙火,罔顧民意期待付託。 人盡皆知,新冠肺炎病毒,來無影,去無蹤,無聲無息,無時不在,無處不到,四處流竄,與人同在,哪裡有人住居,就有病例出現。正因如此,人人沒有僥倖之本錢,倘不戒慎小心,落實防疫規範要求,隨時都有受到侵襲感染之厄運,相信這些血淚交織之事實例證個案,大家不乏有所見聞,只是凡人都有劣根性,常在痛定之後不思痛。 諸如在防疫政策上,殊難面面俱到,做到萬無一失,百密一疏殊屬難免。時至今朝,防疫得失,貶多褒少,還有少數害群之馬,我行我素,對於防疫之規範要求置之度外,以致成為防疫破口,害人害己。且看群聚感染,導致疫情擴散案例一再上演,顯示面對有眼無珠,逢人必噬之新冠病毒之危害,有人並未記取教訓,埋怨管得多,理得少,說得天花亂墜,實際行動並未落實,影響所及,整體防抗疫情統合戰力未能充分發揮。 台北市柯文哲市長學有專精,也是知名醫師出身,快人快語,不失真情,僅就他推動政府防疫政策而言,他所提出之諫言與建議,內行人說內行話,此前他曾預估國內疫情發展趨勢,將會創下單日上千上萬,高到單日五萬病例之多,信息見諸媒體報導,頓時社會一陣質疑,有人說他製造恐慌,危言聳聽。如今國內確診人數曾達單日九萬病例個案高紀錄,益見柯市長實話實說,所言並非信口開河,隨便說說,而是有其科學根據,言之有本,言及於此,不要再為一些無關防疫之蜚言流語或是無關宏旨之話語計較了,須知防疫工作之成敗,事關全民健康生命安全,成則大家運好,敗則大家都輸。 回顧新冠肺炎病毒爆發伊始,有位醫師挺身而出吹哨,信息因而傳播開來,舉世各國倉促群起應戰,真該對那一位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仁者無敵之醫師致上最高敬意。反觀國內兩年來,防抗疫情真實情景,始終亦步亦趨,結合專家學者及全民共同努力打拼,累積起來之經驗成果,點點滴滴,得來不易,彌足珍惜,但願大家再接再厲,持續向前行,千萬不要忘記,病毒不分顏色,不懂政治,大家不妨回想一下,國內開始出現病毒案例,先是境外移入,亦且只有個位數,後來持續堆高,由少變多,迨至傳出本土病例個案,病毒已經由點而線傳至社區。在此漫長流光歲月,由清零到共存,舉國上下遂行防疫任務之仁人志士盡心竭力,使命必達,雖然疫情起起伏伏,有驚有險,有傷有悲,過程坎坷,然而有仁有志者,任勞任怨也任謗,無怨無悔,犧牲奉獻,無私無我,天天與病毒作戰,堅忍不拔,精神可佩。 持平而論,防疫無撇步,無捷徑,為了遂行防疫任務,全程一貫,但見仁人志士們不管多麼艱難困阻,始終秉持防疫第一,救人優先之原則,無私無我、不叫苦、不畏難,面對病毒感染之危險,公而忘私,不眠不休,服務至上。就有縣市長、鄉鎮市長、醫護、衛生、警消等同仁袍澤忙壞了,累翻了,甚有體力透支,病倒在工作崗位,更有遂行防疫任務仁人志士親屬亡故,無法親視含殮送終,或則無法定期輪休返家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畢竟他們是人不是神,需要鼓勵加油。茲此疫情方殷,但願大家齊向他們說聲謝謝,辛苦了,並祝他們闔府平安吉祥。
-
從金廈海域魚苗放流談起
過去2年因新冠疫情停辦的兩岸魚苗放流活動,今年特別選在6月8日世界海洋日恢復辦理,兩岸以「船隻不碰面」的方式,各自在金廈海域中線放流,期望透過金廈合作,共同維護永續漁業資源。 金廈海域為兩地漁民賴以維生的重要漁場,為恢復及保護海洋漁業資源,縣府致力推動魚苗放流,也只有兩岸共同投入心力、共同管理共同利用,漁業才能永續發展。 兩岸於金廈海域中線辦理魚苗放流始於7年前,但近2年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停辦,各界擔憂長期停辦下去,不利於維護海域漁業資源發展,在縣府與議會支持下,特於今年世界海洋日以船隻不碰面方式,各自於金廈海域中線兩側同時進行放流工作,重啟兩地政府對金廈水域資源之復育。 根據縣府水試所提供之數據,此次兩岸放流活動,本縣放流之魚種及數量為黑鯛2萬尾、黃鰭鯛及黃錫鯛(平鯛)各1萬尾,三種魚種共4萬尾,此次選定放流的物種均為金廈海域中常見物種,而放流之種苗其體型皆2寸左右,均為健康且經過國內權威單位檢驗無藥物殘留之魚苗,因體型已發展較大,有相對較高的存活率。 此外,為使漁業資源生生不息,本縣水產試驗所先前已放流有三棘鱟20萬尾、遠海梭子蟹20萬尾、配合金湖鎮公所及區漁會的黑鯛3萬尾。預定後續還要在全縣岸際放流黃鰭鯛、黃錫鯛、黑鯛、午魚及石斑等魚種,期能藉由多元豐富的種類,讓漁業資源生生不息。 至於廈門海洋局配合海洋日的活動,除了使用船舶在海域中線放流大黃花魚苗300萬尾及黃鰭鯛10萬尾外,另已在6月6日於同安灣岸際放流物種計有黑鯛28萬尾、真鯛28萬尾、黃鰭鯛22萬尾及鋸緣青蟹4萬8千尾。 我們以為,金廈海域魚苗放流活動,在中斷二年後重新恢復,不僅有助於活絡、保護金廈水域海洋資源之多樣與永續,在疫情肆虐,金廈小三通停航的此刻,更有其意義。 過去幾年原本就處於低迷狀態的兩岸關係,在二年多的疫情期間不僅各項交流全面停擺,彼此的互信更因你來我往的隔空交鋒蕩然無存,加上受俄烏戰爭與國際局勢影響的詭譎氛圍,一時之間,兩岸關係更是直轉急下,現階段似乎也看不到解凍緩和跡象,兩岸相關人員近來的談話,更使敵意不斷增升蔓延,長此以往,如何不令人憂心。 6月10日,中美防長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會」上首次面對面會談,雙方就台灣問題針鋒相對,中國國防部長魏鳳和措辭強硬,強調如果有人膽敢把台灣分裂出去,中方「一定會不惜一戰,不惜代價」;美國國防部長奧斯丁(Lloyd Austin)則指責北京愈發具侵略性,宣稱將持續與包括台灣在內的盟友站在一起。 無獨有偶,就在中美關係劍拔弩張之際,立法院長游錫也於日前指出,雲峰飛彈可以打到北京且已經量產,台灣沒有要侵略中國,不過,北京攻打台灣前要先想想,台灣已有攻擊北京的能力,中國不要傷敵八百、自損一千云云。 誠如所見,兩岸關係已然今非昔比,緊張情勢隨著攻訐齟齬不斷堆疊,正是需要兩岸領導人展現智慧與格局的時刻,不知道金廈海域的魚苗放流,能不能帶給好逞口舌之快的兩岸領導人一點點啟示。
-
建立跨域施政協作平台成為重要的文化習慣
未來幾年內,金門縣政藍圖大綱下的各項重要建設將接連實現,如大橋通車後的發展、中山林園區軍事設施活化與文化觀光,以及縣定古蹟雙乳山坑道、金門中心圖書館與美術館、新湖漁港坑道及周邊軍事據點活化利用等,明顯的都是在既有基礎上,展示更大規格的跨域整合規劃,令人期待。推動跨域協作的施政,文化自然成為相當重要支持力量。 當我們把許多重要的觀念與行動,視為每個人日常生活的必然,不再需要政府大聲疾呼也會相當自發性的作為時,就成為一種生活習慣,也可以被視為一種文化現象。在金門,家戶按傳統時序的節慶祭祀早已深植人心,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早期透過政令宣導各級教育推動的公共衛生如勤洗手勿飲生水,到近年節能減碳再生資源等,也都成為生活中的一部份,這更是重要的文化習慣。 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職能分工日益細膩,相應的在政府組織結構上也必須做出回應。這種看似正常的分工和愈來愈多的行政機構,卻往往造成讓外界有霧裡看花之感。解決複雜狀況下的便民施政,在日常業務或可由如「馬上辦中心」、「統一服務窗口」等平台的設置協助;然而在面對緊急的狀況,如此次全國性疫情的資訊和施政不對稱的情況,各種失衡的處置方式和引起的反應就可以清楚地了解,機關間整合協作的「文化習慣」仍有待加強。 公務員依法行政,無庸置疑是一項基本的信念;不同法令有衝突時的優先適用,在法規上也有清楚的解釋。然而,法令仍有許多沒有規範的事項,無論是規劃階段抑或執行過程,都不可避免會碰觸到不同權責機關的業務重疊情況需要協商,此時如何「超前部署」的整合以及在「計畫不如變化」過程中的協調,就成為相當重要的關鍵;設身處地換位思考的「同理心」,則是一個重要的「文化」思維與習慣。 金門的公部門除了縣政府之外,還有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金門防衛指揮部,是最重要的三股資源。三方面在協作上的成果是正向肯定的,現階段各方的主政團隊在文化上的歷練與思維,更是重要的支持。議會,代表著民間制衡監督以及共同推動的力量。如何有效的發揮協作的確是一個重要的挑戰。 基於經驗的習慣性思維和作法,雖然相當安全穩健,但也可能失去許多具開創性的先機。施政團隊跨域合作需要平台,規劃階段的各項願景布局,能否在執行面逐一落實,同理心和共識顯然十分重要。 首先,確認團隊和平台不只是高層行政面的建構,中層和基層同仁的關鍵影響力絕不容忽視,無論是府內、金防部、國家公園管理處與長期合作的鄉親、民間的公會以及NGO,都可以在不同平台上發揮力量的重要角色,持續的溝通和計畫性與時俱進的能力建設(Capacity Building),更是發揮協作功能的重要作為。另方面學術研究機構長期穩定的針對地方需求,進行有計畫的布局深耕,提供政府施政的重要諮詢,也是必須納入平台的重要力量。 可預見未來四年,將是金門因應外部環境鉅變挑戰的關鍵時間、守護傳統文化和生態環境是我們的堅持與承諾,盤點資源超前部署跨域協作與時俱進,並不是口號,更不是形式,而是開創新局前必須落實深蹲的文化習慣性。這不只是單一機關或特定人員的責任,更是所有相關人員最需要建立的共識,也是現階段各級主政者不容迴避的責任。
-
且談年度社會工作者教育訓練
金門縣政府日前假衛生行政大樓會議室,辦理「111年度社會福利服務中心社會工作(督導)員教育訓練」,由縣府社會處長董燊主持,參加對象有金門社會福利服務中心社工督導,與社工(含脫貧人力、脆弱家庭方案社工),計約25人參訓。 社會處指出,為協助社福中心社工人員,具備更充分的專業素養與知能,社福中心於今年規劃辦理四場次教育訓練,包含物質使用與脆弱家庭服務、團體工作動力與技巧、社工自我覺察與照顧,實務評估等專題訓練。 這項教育訓練特邀請台灣冒險協會沈文銘老師授課,沈老師從事青少年冒險治療,及生命教育體驗操作20餘年,專題講授內容包括對於物質使用,以及司法行為偏差、情緒管理議題的輔導協助,了解目前物質濫用與家庭間的關係,是社工人員所面對貫穿式服務的主要課題。 眾所周知,社會工作者是以助人理念,和技術體系組成的服務者,強調助人自助專業理念的同時,更強調其實務性。因而需具有專業理論及實務能力,就研究所得,一線社工尤應具備下列能力。 首先是問題評估能力,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技術系統,評價社會工作者的介入結果、總結整個介入過程。所以,社工應具備較強的問題發現意識,敏銳的信息捕捉意識,和較強的知識積累。 其次是資源整合能力,根據案主需求,對案主身邊、社區周邊的資源,通過有效的爭取與合併,為案主增能所用。它不僅需要社工的理論基礎,還要求實踐能力,比如工作者需要了解資源,和確定這個資源是否可以提供幫助,如果可以,社工者需要有良好的溝通技巧,和專業水準聯繫資源,併為案主服務。 再來是專業角色的扮演能力,社工在助人過程中或執行計劃中,須充當某個角色或某些角色,以使案主能得到更好的服務和效果。由於案主的問題不同,所需要的幫助不同,因此社工在介入過程中,面對不同的工作階段,以及不同問題,扮演的角色也會不同。所以社會工作者,需要提高自己專業角色的扮演能力,尤其是在多樣的世代中。 最重要者是同理與溝通能力,同理對社會工作者尤其重要,它是社工者的基本素質,也是能否與案主建立信任關係的關鍵點,更是溝通會談的主要技巧。同理是一種設身處地的態度,能夠站在他人的立場,來理解其行為與感受。在某些程度上,同理的程度越高,工作者與案主之間的心理距離越近,彼此的信任關係就越強,工作就越富有成效。 總括這些能力,何嘗不是社會處長董燊在始業式時所表示的,物質使用或依賴有危害個人、家庭與社會之健康安寧,藥物成癮問題更是現代社會常見、卻易被忽略的問題。因而必須透過專題訓練,讓第一線社工人員看到案主的行為模式,更重要的是看到家人的支持與關係,從實務案例當中來發掘、練習操作可以協助家庭的方式。凡此,何嘗不是此次年度社會工作者教育訓練之立意?且論之並襄贊之!
-
金門首辦賽車競技 盼成旅遊新亮點
報載,金門封路計時賽於6月12日圓滿落幕,此回金門百年來第一場賽車賽事就創下無受傷的紀錄,可說是雙雙創下紀錄,賽車運動向來是高風險的運動,但在FIA/ASN的認證規劃下,金門百年首站賽事就創下零受傷紀錄,相當難能可貴。這場金門首次賽車賽事,有全國知名的D2車隊、台灣老牌車隊T.M.S.全德車隊、網紅漫遊者WandereR等參賽,車手菁英匯集,其中D2車隊由賽車界知名人物「廖老大」領軍,最受矚目。 據了解,在金門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台灣爬山挑戰賽金門站賽事順利完賽,賽程中的精采競賽畫面給金門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現場觀眾也連連發出驚呼聲,前來后湖海濱公園觀眾更高達破萬人參觀的紀錄。熱情的金門鄉親也讓台灣車手深感開心,尤其在頒獎典禮時,各組冠軍車手更是開心的合不攏嘴。D2車隊的「廖老大」在這兩天可說是忙得不可開交,除了比賽時間,所有的閒餘時間都在為車迷們簽名與合照,也讓人見識到「網紅」行銷的魅力。 事實上,賽車既是文化,更是經濟。早前,政府為了提振中南部的經濟發展,就有意開放賽馬和賽車等特許運動競技項目,從各國的例子來看,開放賽馬和賽車運動,不僅可增加政府稅收、促進就業和扶助慈善團體,也能提振觀光產業。 就賽事運動而言,最高殿堂為一級方程式賽車(Formula 1、簡稱F1),匈牙利、馬來西亞、中國上海、新加坡都有舉辦的紀錄。匈牙利觀光局統計,2005年單是舉辦F1大賽的那個週末,就湧進12萬名旅客,其中85%是專程來看F1大賽,馬來西亞2000年的賽事為該國帶來2億6千餘萬美元的外匯收入,由此受益的相關行業也不計其數;F1中國大獎賽於2004年首度落戶上海,並成功舉辦16屆,累計吸引觀眾近290萬人次。受到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影響,自2020年開始F1就沒有在亞洲區舉辦,但隨著各國對於病毒傳播模式的掌握,以及疫苗給予人民的防護,新加坡旅遊局於今年年初宣布,F1新加坡大獎賽確定回歸,並續約7年持續舉辦至2028年賽季。F1新加坡大獎賽作為F1中第一個街道並融合夜間起跑的獨特分站賽事,自2008年首度舉辦就吸引約30萬人次到場觀賽,截至2019年賽季,也還有約26.8萬名的熱絡人次並名列第二高,在12年的賽事過程中,不僅替新加坡帶來超過15億元新幣的旅遊產值,更吸引全球超過55萬名遊客到訪。 當然,以上的各項說明及數據可能並不適用於台灣,但對於台灣而言,發展賽車、賽馬產業的阻力也確實不小,數十年來,倡言興建國際賽車場更總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遑論是金門。本次「THC台灣爬山挑戰賽」分別於苗栗、金門、桃園、南投舉辦,透過封街封路的申請並確認所有路段均有平整柏油路後,在彎道均設有車體破壞設施及救護單位待命,經過FIA認證且具備賽事規則書,確保參賽選手的安全有所保障。以金門此回在疫情中首辦的賽車競技而言,足證「賽車經濟」仍有可為,但顯然對於場地及安全防護等需求,仍有需要檢討與升級的空間,再者,當下「網紅經濟」大行其道,與網紅及產業結合的發展樣態,亦是可以關注及探討的課題。
-
放流魚苗 復育海洋資源
為增裕金門沿海漁業資源,復育海洋生態,金門縣政府、金湖鎮公所、金門區漁會、陸軍金門防衛指揮部、金門水產試驗所等單位,運用111年國軍主要武器訓練場(金門地區實彈射擊場)睦鄰經費,於在世界海洋日前夕於金湖鎮新湖漁港舉辦魚苗放流活動,總計放流3萬尾黑鯛魚苗,並陸續分批由6艘漁船載運至母嶼島、金湖峰上、料羅等海域施行放流,共同為增進地方繁榮及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一起努力。 我國是一個四面環海的海洋國家,得自於海洋的恩惠非常多,包括漁業、航運及觀光等,且海洋是孕育地球生命的起源,不但有豐富的資源,對於地球的氣候調節與生態循環也都相當重要。因此,如何保護海洋,確保海洋的健康與美麗,便成為我們非常重要的責任。海洋資源的永續利用將會是21世紀最重要的課題之一。海洋是一切生命的起源,孕育無數生命。根據聯合國研究統計:海洋中90%的魚類種群因過度捕撈及開發已經面臨枯竭,也嚴重造成海洋生態的失衡。 海洋資源的未來,除了需要中央、地方政府與民間團體共同合作,也需要大、小朋友一起關心。歷年來,政府努力落實相關政策,包括海巡署長期驅離、取締外來非法漁船;環保署規劃執行海洋污染防治及減少海洋垃圾;農委會推動漁業管理與劃設禁止撈捕的海洋保護區等。此外,產、官、學、研各界也積極投入海洋保育活動,不僅止於理論,更付諸實際行動,包括參與養護及巡護海洋等行動,相當值得肯定與感謝。 目前我國最常用的漁類復育措施為種苗流放及人工魚礁,而透過立法及保育的教育宣導來落實推動「限漁」、海洋保護區的管理、以及推廣只吃符合保育及永續的海鮮等,如何加強海洋保育的教育宣導亦十分基礎與重要,更重要的是喚起國人對國家水產資源培育、棲地保育及永續利用的重視。此外,有不少單位運用海洋生態及養殖培育種苗技術成果,透過正確物種的選擇、規劃適當的放流方式、時間和地點,讓海洋生物能健康、自在的享受生命,也盡一份地球公民的力量,為下一代守護生態環境。 人類過去由於對海洋認知不足,以為海洋資源是上天的賜予,可以無償地享用,因此透過科技不斷增加捕撈的強度,導致生物資源數量衰減,種種跡象顯示,海洋生物資源快速枯竭是不爭的事實,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甚至曾發出警告,若持續對海洋生態破壞和濫捕,人類將在二○四八年無魚可吃。海洋資源是人類生存的根本,疼惜咱的海洋,為子孫留後路,唯有付出行動,認真的與自然和諧共生,讓海洋資源多樣性得以被保護,海洋資源才能再生不息,也才能讓我國成為一個健康、美麗、年年有魚的海洋國家。
-
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發展社區特色
金門縣文化局為推動社區總體營造,鼓勵地區立案之社區發展協會踴躍參與金門縣社區營造點徵選補助計畫,申請類別包括:社區村落文化、擴大民間參與、文化友善據點、社區體驗╱小旅行、跨域資源整合及協力平臺、青銀合創、多元議題及其他,鼓勵社區透過影像紀錄、刊物出版、人才培訓、社區特色工藝開發、傳統藝術保存與發展、戲劇、音樂、舞蹈發展、社區導覽路線遊程規劃等作為主題,發展出社區特色。 隨著時代腳步,時空的推移、變遷與消逝,人們的生活型態與觀念也隨著時代與知識成長,城市的繁華帶動了經濟熱絡,忙碌的工商生活,卻拉長了人心的距離,都市叢林裡建築阻隔了左鄰右舍的圍籬,3C產品替代了人際關係,城鄉差距隨著時勢所趨愈來越遠,國內早在60年代即自聯合國引進「社區發展」的觀念,由社政機關主導推動「社區發展政策」。1994年當時文建會向立法院提出施政報告時提出「社區總體營造」之名詞,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建構社區生命共同體的概念,來作為一類文化行政的新思維與政策」作為主要目標。居住在同一地理範圍內的居民,持續以集體的行動來處理其共同面對社區的生活議題,解決問題同時也創造共同的生活福祉,居民與社區環境之間建立起緊密的社會連繫,其過程即稱為「社區營造」。 文化局推動社區營造工作,進行社區培力、社會創新與資源弱勢地區之藝文發展,以建立文化公民社會、均衡城鄉發展及落實文化平權。社區營造是推動地方發展最草根的力量,社造工作者用心血翻轉社區的困境,在金門這塊淨土上,堆疊無數令人感動的故事,並建構屬於自己的地方學。讓地方知識網絡成為居民社區認同與社區營造的基礎,針對社區現有資源盤點、訪查、整理、記錄、編輯、印刷出版及展覽,試著串連各種地方組織與產業,作為在地知識文化種子的培力教學平台,未來可共同發展具有教學意義之教育素材或體驗學習教材案例,擴大更多居民對於地方文史的認識、增進地方記憶的保存與認同。 社區營造基本上是社區自發的行動,從「社區家園」的概念出發,將「家」的想像擴充為「家園」,直接扣連上「社區」領域,讓利人也是利己,二者融合為一。但多數公共議題的處理必須運用公權力或者需要公部門的補助,由基層到政府、民眾參與、社區自主、永續發展等運作原則與方式,開發利用社區人力資源,加強社區營造人才培育工作,強化社區組織運作,期能藉此喚起民眾參與民主社會的公民意識,逐步累積社區的基礎能量,共同思考社區的發展方向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藉著社區總體營造理念的推動與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地方公共事務,凝聚社區共識,讓各地方社區建立屬於這個社區的意象,使社造成為日常生活的一環,讓關心並參與「家園改造」內化為理所當然的價值和習慣,才能培養更多的社區公民,創造一個屬於大家的「生活好所在」。 社區營造的是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無所不包,生活的長期累積就是「文化」,因此所提出的計畫或推動的工作便需扣連在地文化特色,符合社區需求,強調由人、文、地、產、景切入,作為對社區發展、社區建設政策的反思與檢討,符合社區生活需求,經由社區媒合學校及藝文工作者或產業專家參與社造工作,建立社區文化產業發展契機,吸引青年返鄉就業。提升居民素質以找回快樂的社造,使社造的努力不致流於表象的改變,記憶的尋回也不該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紀錄,唯有進一步提升居民素質,才能真正落實社區的改造。
-
恐懼新冠肺炎病毒 不如齊心沉著防抗疫情
溯自新冠疫情爆發迄今,國內已逾二百餘萬人確診,四千多人死亡,這段期間,政府防疫政策拿控不定,社會動盪,民怨應聲而起,要快篩試劑姍姍來遲,患者要藥物緩不濟急,亦且陸續有幼童和長者在求醫中途喪命,儘管事出必有因,不能以偏概全,全然責怪政府,畢竟為民公僕者,爾俸爾祿,面對芸芸眾生健康生命,務必負起盡全心,盡全力的把關責任,不容聽其自然,敷衍塞責,否則即是有虧職守,有負眾生重寄厚望。 尤以防疫工作,事關全民健康生命,做得好與不好,人人感受深刻,真正了解人民之酸甜苦辣,非第一線防疫醫護及各級政府防疫機關人員莫屬,因而傾聽民意心聲,採取至妥有效措施,政府責無旁貸。雖然明明政策是對的,而也上下傾盡全力求實求好,偏偏就是貶多於褒,溝通管道似通未通,拿防疫工作當權柄,協調配合出了問題,未能針對問題說清楚,講明白,將問題予以解決,以致衍生許多無謂之誤解紛擾。此外,本位主義與幫腔作勢助辯者人太多,爾爭我辯,口水氾濫,影響所及,防疫亂象叢生。凡此除與醫學專業不足因素有關外,不就是「唇舌」、「藍綠」與「衝」過頭,或是「做嘸到」等等毛病所引起的嗎?爰特藉此誠籲大家多做少說,求穩求安,保己保人,利人利己,讓防疫與經濟兼顧齊頭併進。 持平而論,疫情一日不去,艱難苦楚未完未了,因果循環,大家身心疲累,不中聽之話語,不中意之事故,都有可能紛紛浮上檯面,正因如此,為了國家、為了人民應相互包容忍耐,相互關心支持鼓勵,齊心抗疫到底,才是正道。 國內醫學專家表示:兒童腦炎發生率萬分之一有點嚇人,與1998年腸病毒流行類似,一旦感染發作難免損傷,但是降低發生機率,只有打疫苗,又當單日致死率若未下降,就須「非常注意」,萬勿輕忽症狀延誤就醫。且看全民篩陽確診上路,患者和打疫苗者一同候診,篩檢站人漸漸減少,直衝診所多了,基層醫務人員倍加辛苦。值此非常時刻關頭,除了殷盼政府針對篩檢陽性,並經醫師判定確診患者加速投藥,減少重症。 再者,防疫到了深水區,揪黑數,早投藥,期以有效降低死亡率,提升疫後健康率正是政府與人民共同努力的目標願望,也因各行各業深受疫情衝擊雪上加霜,社會大眾不惟一致祈求蒼天保佑,人人平安,莫不期待政府有關主管部門,秉持蔡英文總統苦民之苦之宣告,早日推出紓困政策,相信只要不排擠防疫工作之推動執行,弗論預算經費補助金額多寡,只要合乎法、理、情兼顧原則,如同及時雨一般,普及眾生,人人有感。 疫情嚴峻,任務艱鉅,但願大家共體時艱,依循中央防疫指引向前行,步步為營,直到抗疫大作戰勝利成功。
-
世界海洋日的省思
配合6月8日世界海洋日,為增裕金門沿海漁業資源,復育海洋生態,金門縣政府、金湖鎮公所、金門區漁會、陸軍金門防衛指揮部、金門水產試驗所等單位,運用111年國軍主要武器訓練場(金門地區實彈射擊場)的睦鄰經費,日前於金湖鎮新湖漁港舉辦魚苗放流活動,總計放流3萬尾黑鯛魚苗,並陸續分批由6艘漁船載運至母嶼島、金湖峰上、料羅等海域施行放流,共同為增進地方繁榮及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一起努力。 近年因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再加上大陸漁船的人為濫捕,致使金門漁業資源大幅減少,為彌補自然生產力的不足,以增裕漁業資源、復育海洋生態。因此縣府每年都會選在6月8日世界海洋日,希望利用這個特別的日子,利用人工來養殖、放流,尤其著重本土魚種之復育,期盼透過魚苗放流活動之舉行,讓民眾重視海洋保育議題,並宣導民眾對於漁業資源保育的觀念,以共同維護漁業資源之永續發展。 世界海洋日(World Oceans Day)的由來,是在 1992年由加拿大國際海洋發展中心(ICOD)和加拿大海洋研究所(OIC)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上,即第一屆地球高峰會(The Earth Summit)首次提出。世界海洋日原先並非聯合國的官方紀念日,但2008年得到了聯合國的認可,指定6月8日為世界海洋日,2009年聯合國首次慶祝世界海洋日。 2022年世界海洋日主題為「振興海洋,集體行動」。今年是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國際十年的一年,並將舉辦聯合國海洋大會。受2019冠狀病毒大流行影響,原定於兩年前舉行的海洋大會推遲至2022年舉行。今年6月8日,聯合國首次以線下和線上結合的方式慶祝一年一度的世界海洋日。 人類目前仍須面對未曾停歇的氣候危機,其中作為我們最親密的夥伴│「海洋」,孕育著百萬種豐沛生命,幫助捕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是地球調節氣溫的最佳盟友。不過,海洋正在面臨海廢的無限滋生、過度漁獲捕撈,和海洋生態破壞等問題,值得我們一同反思海洋危機議題。 以放流魚苗或放生漁獲來恢復生態為例,為讓復育生態有效並提升生物多樣性,農委會漁業署和民間的基金會一直在提倡;而兩岸聯合魚苗放流活動已進行多年,金、廈兩地聯合放流始於2015年,由金門水產試驗所、廈門市海洋與漁業研究所共同實施,希望恢復大廈門灣的生物資源,改善生物群落結構,修復生態環境,提高水域生產力,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安全。過去以來累積放流黑鯛、平鯛、真鯛、大黃魚、黃鰭鯛、午仔、象牙鳳螺、三疣梭子蟹、遠海梭子蟹等逾882萬尾,受到兩岸漁民的肯定。 過去2年因疫情停辦,今年又恢復舉辦,兩岸以「船隻不碰面」的方式,各自在金廈海域中線放流,本次我方放流黑鯛2萬尾、黃鰭鯛及黃錫鯛(平鯛)各1萬尾,三種魚種共4萬尾。廈門海洋局在海域中線放流大黃花魚苗300萬尾及黃鰭鯛10萬尾。在兩岸聯合增殖放流刺激下,已經使一些重要品種的資源量、特別是瀕危物種的資源量顯著增加,也對生物資源的維護起了很大作用,像近幾年廈門海域生物鏈頂層的中華白海豚種群百公里遇見率已明顯回升。 金門四面環海,照理講應該漁業資源豐富,但因大陸漁船頻頻越界,又經常使用毀滅性捕漁法,包括毒、電、炸魚等,漁業資源業已呈現過度開發,大陸漁民勇於非法越界、濫捕,關鍵還在於兩岸互不隸屬,及缺少共通的漁業政策協定。我方現行依據「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的規定,對於未經許可進入台灣地區限制或禁止水域的船舶,主管機關得以逕行驅離或扣留其船舶、物品,留置其人員或為必要之防衛處置。然在陸方不承認我方主權的前提下,效果有限,也讓海巡人員疲於奔命。 面對世界海洋日,我們該省思的是,金門的漁業該何去何從?兩岸間一定要有協議,否則一邊放流魚苗,一邊非法濫捕,要想振興海洋資源,豈非形同「緣木求魚」或「竭澤而漁」?
-
發揮金門精神 打造戰地經濟
自俄羅斯在年初入侵烏克蘭以來,全球社會不僅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之下,國際政經結構也加速轉型。隨後,自三月底以來的上海封城,以及全球性的通貨膨脹,更確立了全球產業鏈重組的態勢。值此之際,以戰地聞名於世的金門,應該進一步以此為題,打造戰地經濟,一方面促成金門觀光事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也發揚尚武精神,建設全民國防。 二戰結束之後,國際社會出現了數波全球政經體制的轉型。首先,是歐洲國家退出了世界舞台的中心,鎂光燈轉而聚焦在美蘇兩強,並各自組織了自由主義與共產主義兩大陣營對立的冷戰。台海兩岸也在此一格局底下,不僅強化了國共內戰的局勢,也讓金門成為反共抗俄的最前線。其次,是在1970年代中後,由於中俄衝突及中美關係的正常化,致使台灣逐漸邊陲化。而冷戰在90年代結束,及中國的崛起與隨後的快速發展,更進一步深化了台灣的困境:政治上,別說自由主義陣營與共產陣營的對立已然結束,中國更成為國際政治裡的要角;經濟上,中國不僅成為世界工廠,其GDP更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因此,在此一強調經濟發展的後冷戰時代裡,中國即於全球的產業供應鏈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在這樣的國際政經格局底下,台灣不僅進一步地邊陲化,而且大量的產業、設備、資金、人才與工作機會,也都捲入以中國為中心的產業鏈中。不過,日中則昃。當中國快速竄起之際,美國也開始注意到它所帶來的威脅。其中包括的,不僅是以自由主義為核心的美國政經霸權,也有其內部的工作機會。美中間的衝突即於川普政府上台之後逐步檯面化,並進一步擴大。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如果1989年柏林圍牆的倒塌,標記了冷戰的結束,那麼2019年香港的反送中與新冠疫情的爆發,則可說是一個新時代的起點。隨後包括俄烏戰爭在內的一連串事件,不僅再次鞏固了自由與專制體制間的對立,也讓台灣重回國際舞台,並因其發達的半導體產業,而受到國際社會重視。不過,此時自由與專制的陣營與冷戰期間的東西對立,雖有部分的重疊,但也有許多的差異。就其不同之處,首先是自由主義陣營大幅增加,不僅涵蓋了許多東歐的共產國家,當下的自由主義更進一步外溢到政治的層面,即除了經濟上的自由市場,還有政治上的自由民主;其次,共產主義的正當性已然不再,而且其陣營中的成員不僅大量減少,甚至在經濟體制上也多採行了資本主義體制,甚至包括了中國,以及東南亞的許多國家。 在這脈絡下,也就使得金門發展「戰地經濟」具有重要的意義。戰地是金門的特色,並在當下的情境裡,再度進到人們的腦海。不過,金門並不期待戰爭。「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戰地經濟一方面具有重整軍備、發展全民國防的意義,可以透過無人機的競賽、舉辦童軍大會,以至於擴大生存遊戲的場地,培義尚武精神;另一方面,戰地經濟也可吸引中國大陸及國外的觀光客,除了緩和兩岸、結合海外,並可以建置相關的產業鏈,從而升級金門的觀光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