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審慎評估小三通復航 推動疫後有序交流
因應國內疫情趨緩並穩定控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考量為兼顧與維持防疫量能、社會經濟活動及有效控管風險,經評估Omicron變異株特性、疫苗覆蓋率、醫療量能整備狀況,以及國際防疫措施開放情形等,宣布自3月1日至31日,將適度放寬防疫措施,包括口罩規範、開放雙鐵飲食、宗教集會、探病限制等。此前,金門縣政府也表示已做好「清明專案」的準備,並向中央遞交計畫書,爭取清明節期間小三通專案復航,希望基於人道考量、有限往來2大準則,起到小兩岸破冰的作用。 據了解,3月1日起的防疫解封,包括放寬戴口罩規定,於室內外從事運動時;於室內外拍攝個人、團體照時;自行開車,車內均為同住家人,或無同車者時;直播、錄影、主持、報導、致詞、演講、講課等談話性質工作或活動之正式拍攝或進行時;農林漁牧工作者於空曠處;於山林、海濱活動;於溫冷泉、烤箱、水療設施、三溫暖、蒸氣室、水域活動等易使口罩潮濕之場合;外出時有飲食需求,得免戴口罩。此外,經評估國內疫情狀況及國際防疫措施開放情形,指揮中心宣布,自3月7日零時起,放寬非本國籍商務人士來台;春節檢疫專案實施期間再延長至3月6日止,相關措施均維持專案規定;並自3月7日零時起入境居家檢疫天數縮短為10天。另有關金門爭取小三通清明復航部分,媒體追問,指揮中心將開放商務客入境,藍委批評不開放小三通是雙重標準?陳時中回應,「沒有那麼多的雙重標準」,時地物都不同,小三通是一種交通方式,牽涉到的東西,問的人更清楚其中的複雜性;另外,還要「考量金門整體的醫療量能」,萬一有疫情時,怎麼樣保護金門居民的健康,這是指揮中心最關心的一點,並強調一切要由陸委會評估。 綜觀前述的新聞整理,我們可謂是喜憂參半。可喜的是,傳染率高的Omicron變異株病毒,在國內已受到有效控制,民眾在國內的社交、生活可望逐漸恢復常態,對創造經濟收益與地方發展也將有所助益;令人擔憂的則是,當前的疫情似乎還未「封頂」,此由鄰近的香港疫情仍處於大爆發階段,單日確診突破3萬例新高,便可見一斑,為此,港府目前仍無完全排除在全民檢測期間實施「禁足令」。我們都知道,在疫情大爆發的時候,確保自身健康與公共安全是第一要務,其他的似乎也無法計較太多。就此,站在金門的立場,本縣如今再提小三通復航,確實是一個必要且務實的做法,但也誠如疫情指揮官陳時中所言,其間牽涉到的東西與複雜性,自不待言。我們自然希望一切都會有最好的結果與安排,且除了醫療、防疫上的專業考量外,政治力及其他的干預自然也是愈少愈好,特別是小三通已停航兩年有餘,如若防疫可控、醫療能量允許,基於人道考量、有限往來準則,小三通「清明專案」自然可以起到小兩岸破冰的作用,對兩岸政府與人民均是有利無害。 誠然,如若可以開放商務客入境,小三通自然也就有比照辦理的機會;畢竟小三通復航也意謂著兩岸破冰,對於重啟官方常態化交流,可說是又前進了一大步,為了把握如此關鍵性的契機,中央與地方又焉能不竭心盡力,全力以赴!
-
酒後找代駕 安全有保障
酒後駕車的管制問題一直是我國長期面對的社會問題,為遏止酒駕行為,「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已於1月28日修正公布,加重對酒後駕車之處罰,縣府推廣民眾如飲酒後,可使用酒後代駕服務,由計程車駕駛前往民眾所在地點代為開車,將民眾及愛車安全送達目的地。 近年來國人已逐漸建立喝酒不開車觀念,但仍有部分民眾抱持僥倖心態,警方持續規劃取締酒駕專案、不定期執行取締酒駕大執法,也針對重點區域加強取締。再加上由於部分民眾喝酒後於隔日仍有用車需求,而隔日仍要回現場取車造成麻煩,故捨棄搭乘計程車而勉強開車上路容易肇事,因此酒後代駕服務可避免此一情形,並將人車安全送返家中以收取費用。 酒後開車容易發生交通事故,嚴重危害自身與用路人安全,酒後駕駛行為除對他人生命、身體造成重大威脅外,亦會負擔重大刑責,在此也要呼籲各位駕駛朋友不要心存僥倖,以身試法。至於一般民眾在飲酒後如有旅運需要,除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改搭計程車、指定駕駛外,也可使用「酒後代駕」服務,這才是人車平安回家的最佳保障。 眾所周知,酒後駕車不僅釀致交通事故,不僅造成人員傷亡、家庭破碎,甚或付出難以估算的社會成本。全台目前已有許多縣市推行「酒後代駕」服務,透過計程車隊整合,徵選駕駛技術優良與誠信的司機所組成的代理駕駛,協助代替酒醉民眾駕車,並將人車安全送返家中以收取費用,費率透明公開。而代駕其實也可一同協助減少我國民眾酒後的危險駕車行為,共同守護交通用路安全。 「酒駕零容忍」已是普世價值,社會大眾對酒後駕車行為深惡痛絕,愛惜生命,酒後絕不開車,平安是回家唯一的路!縣府推廣民眾如飲酒後,可使用酒後代駕服務,酒後代駕是由計程車駕駛前往民眾所在地點代為開車,將民眾及愛車安全送達目的地。目前金門監理站已洽「中榮計程車客運行」提供酒後代駕服務,服務費用為早上6時至晚上10時59分每趟次新臺幣1,000元,晚上11時至早上5時59分每趟次新臺幣1,500元。 如今,大家除應遵守防疫規定外,在飲酒聚餐場合,請務必遵守「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的原則,若是隔日宿醉也切勿開車上路,如果有需要可尋求指定駕駛、代客叫計程車或代客駕車等服務。酒駕代價高,代駕保平安,養成酒後不開車、開車不喝酒的好習慣,要呼籲民眾多多利用代駕服務,千萬不可逞強、切勿心存僥倖或以身試法。遏止酒駕歪風,杜絕酒駕害人害己行為,讓我們共同遵守交通規則,以確保酒醉之人自身及他人安全,一起建構安全、順暢的治安交通環境。
-
校園金斗雲啟用智慧教育再升級
為邁向「數位國家、智慧島嶼」的國家願景,由行政院規劃「前瞻基礎建設數位建設計畫」,其中「國民中小學校園數位建設」及「建構公教體系綠能雲端資料中心」計畫,透過「校園智慧網路」、「智慧學習教室」及「教育體系綠能雲端資料中心」等建設,打造國民中小學校園智慧學習環境,並建立教育體系的資訊系統集中化管理機制,以提供師生簡便、穩定及容易使用的數位教學和學習環境。 金門縣為打造嶄新的文化科技智慧島,日前於金湖國小舉行「智慧校園APP啟動」儀式,縣長楊鎮浯、教育處長黃雅芬、各級中小學校長與家長會長出席金門縣金斗雲智慧校園的啟用,見證全國離島地區首創整合學校校務行政系統與智慧校園APP的行動服務,包含學生請假、公告推播、學生出缺席查詢、我的圖書館、成績查詢、學生查詢、學雜費繳費、親師線上聯絡簿、學生在校圖書閱讀記錄等功能,家長可以透過APP繳納學校費用,讓忙碌於工作的家長,也能透過便利的行動服務繳納費用,並維護師生健康,不用帶錢到學校,有效減少病毒接觸的風險;此外家長還能利用線上圖書館功能,了解熱門書籍排行,查看適性閱讀SR值,還可以查看孩子在圖書借閱狀況與紀錄,透過便利的行動數位服務與科技來連結,關心並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狀況。 現今社會很重視各項議題的平權,包含醫療平權、文化平權、教育平權,楊縣長致力於提高基礎學力、優化校園環境、打造數位平權,強調不應有城鄉、資源等的落差,讓每位學生都能無差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資源,更鼓勵教育處與各校師長們積極引入外部資源,提升地區教育品質。近年來金門在推動數位教學與智慧校園做出許多成效,諸如校園光纖網路的建置,使傳輸速率達到10Gbps網路環境,提供師生友善的數位學習空間,每間教室都建置高速的無線網路,確保數位教學能夠暢通無阻,透過數位化的學習方式,拉近教育的落差;並獲得教育部補助數位學習精進計畫,預計於今年9月達成讓縣內每位中小學師生,在教學上都有平板可以使用,可以利用載具進行數位教學的目標,希望能帶給學生、教師與家長有一個更友善、智慧、便捷的數位溝通環境。 這次智慧校園APP的推動,縣府從去年11月起規劃由金寧中小學、金湖、中正、金鼎、柏村、安瀾國小等六間前導學校試辦智慧校園APP,三個月內六間前導學校家長的下載率已近九成,總下載人數超過兩千人次,已預見金門推動智慧校園初步的成效和回饋,經由前導學校成功的經驗分享,持續茁壯繁衍,進而啟動全縣中小學智慧校園APP全面推廣實施,透過科技的協助,APP平台的服務能帶給學生、教師與家長一個更友善、智慧、便捷的數位溝通環境,讓學校與家長互動更即時、服務更便利,使家長能夠方便參與孩子的教育。所有個資都是由校網的機房直接跟家長的手機對連,不會有任何的資訊外流,達到便利性和安全性;親師端透過智慧校園APP數位平台,達到雙方溝通無障礙的目標,一同為孩子的教育攜手合作和把關。 為超前部署下世代學習環境,以善用科技輔助教學活動,提供師生簡便、穩定及容易使用的數位教學和學習環境,營造智能感知環境和綜合信息服務平台,提升教育競爭力,持續鼓勵學校推動數位學習及師生應用數位平臺資源與工具,欣見金斗雲智慧校園APP數位平台全面啟用,創造更有效率的學習環境,實現智慧化服務和管理的校園模式,共同為孩子們的競爭力而努力。
-
縣政團隊 服務至上
韶光易逝,虎年春節已近尾聲,春天春意濃,枯枝見綠葉,萬事萬物欣欣向榮,福虎生豐開始,大家信心滿滿,滿懷希望在眼前。 虎年有別牛年,九天連假,春雨綿綿,甘霖普降,旱象盡除,大家喜形於色,咸表福虎到來,象徵好采頭,但願今年365天,風調雨順,疫情散去,經濟復甦,大地恢復元氣,眾生能得正常生活,國泰民安,中華民國在台灣,民生樂利,日益壯大,擠身國際,讓人刮目相看。 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隨著歲序更迭,人人年齡多了一歲,小者變大,老者更老,因果循環,日新又新。 再者,今年春節期間,縣政團隊一如往昔,年前年後服務不打烊,家家戶戶,喜氣滿門,雖因受到疫情與天候不佳之影響,外出走春活動減少,但是凡吾鄉親摯愛故鄉之熱誠未變,誠如許多旅外返鄉過年鄉親表示,他們棲身異域,對於家鄉之蛻變與進步實際狀況,都有所聞、有所見、有所感,點點滴滴,一事一物,總有機會經由口語相傳得知梗概,這次返鄉歡慶新年,曾經四處走訪親朋好友,謹就親目所見,各鄉鎮村里高樓大廈平地起,持續增加,環島北路及主要聯外道路拓寬改善看得見、用得到,人在境外,心在鄉邦,常常聽到人家談起金門福利事業辦得好,名列全國前茅,長照工作一再加廣加深,首創「公托」制度立竿見影,已經開始提供服務,凡三年來,故鄉「硬體」與「軟體」建設齊頭併進,防疫與拚經濟兼籌並顧,亦且由於大家同心同德,齊力打拚,交出「防疫零確診」,振興經濟有好感紀錄。 顧名思義,施政團隊者也,泛指在同一百里侯之指揮督導之下,依法遂行為民服務之團體與成員,由上而下秉持依法行政,設官分職,殊途同歸之精神,克盡全職,以民為主,服務至上,服務政績經得起檢驗,正因如此,長江後浪推前浪,用人唯才,賞罰分明,才德兼修者都有機會上壘,更上層樓,沒有僥倖,或享有例外。 綜觀縣長楊鎮浯任內遴兵選將政策,一直堅持公而無私,不悖正道,新人新政,實事求是,創新而不立異,舉凡陞遷調補,除政務職任用者外,概應具有法考法用資格,身心健康,此次遴派十四位內外局處及所屬機關主官管,盡是根據平日考核考績、工作表現優異,卓有成效,且有強烈責任心、榮譽感,也都有「好要更好」企圖心之同仁袍澤,擇優而用,獎優汰劣,乃政府人事運作常態也。 特別是此次提拔多位二級單位主管,一則是憑其有專業,二則是苦幹實幹又能幹,凡事身先,以身作則,不惟深得同仁愛戴,渥蒙縣長楊鎮浯賞識及拔擢,核派升任二級機關主官,獨當一面,誓將盡其所能為金門繼續作出貢獻,證諸縣政團隊成員有想法、有行動,不斷創新,相互仿效,相互影響,整體「輸人不輸陣」競爭力正在上昇擴張,凡此即是躍動金門向前之力量。 再者,春節連假,縣政團隊全體動員,倍加忙碌,為了服務鄉眾,春運圓滿疏運返金的鄉親及旅客,各所迎春活動的靜態展覽,讓大家有個結伴散心、一鬆筋骨好去處,默默付出,予人喜樂,看在鄉親眼裡,讚許聲量隨處可聞。欣見縣政團隊之專業性、執行力不落人後,為期金門永續經營發展,還須大家相互鼓勵,共同打拚。 人生以服務為目的。身為公僕同仁,義不容辭,預見來日防疫不能鬆懈,經濟發展尤須努力,千言萬語,敬謹從公,服務至上,就有希望,大家加油。
-
古道登山受歡迎 開發旅遊新亮點
近年來由於民眾健康意識抬頭,戶外休閒活動族群漸增,部分登山愛好者持續探勘新登山路線,並於社群分享活動經驗,引發民眾廣大迴響,促使更多民眾參與登山健走活動,這兩年受限於新冠疫情不能出國旅遊,所以很多民眾把登山列為優先選項,但如果沒有熟悉的山友帶路,這些新開發的登山路線還是存在很多風險。 今年1月16日下午一名黃姓女子循植物園區路線攀登太武山,因不熟悉當地環境,在山區迷失方向一個多小時,心急之下求助消防局,消防局立即派遣金湖消防隊前往救援,金湖分隊受理派遣後火速趕往救援,出勤途中立即聯絡登山老手協助,最後順利脫困下山。 另外,去年3月20日消防局救災救護指揮中心(119)接獲報案表示有民眾循植物園路線攀登太武山,因不熟悉當地環境,加上濃霧瀰漫,四周視線變差,在山區迷路1個多小時,現場因地形崎嶇,民眾擔心視線不佳情況下跌落山谷而求援,最終由消防人員協助脫困,未有進一步受傷案件發生。 事實上,類似事件近幾年時常發生,主要是登山客對路徑不熟悉,又臨時起意,沒有同伴陪同,所以如遇有山區下雨或迷濛霧季地面濕滑,就可能迷路或滑倒受傷。 為此,消防局第二大隊前些日子特結合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辦理「蔡厝古道百二階(小龍山)民眾墜落受困救援聯合演練」,總計出動五車二十人次參與演練,消防局並由秘書林俊率相關科室人員前往督導及觀摩此次演練,以作為日後精進救援之參考。救援現場依救災作業流程,先組成搜救小隊並攜帶救護器材實施救護勤務,在確保搜救人員安全前提下,以救助器材實施系統架設及建立省力滑車拖拉系統,隨後進行低所救助吊掛救援,由救助人員先行下降至傷患旁,安撫受傷傷患並實施救護及將傷患頸椎限制,分梯次將受困民眾救出,傷患救出後再依現場路徑決定運送到適當地點。 這幾年因部分登山愛好者持續探勘植物園等古道新路線,並於社群網站分享活動經驗,引發民眾廣大迴響,像「金門縣登山健行協會」、「太武山登山咖」等山友社群,每次刊登登山訊息,都吸引很多登山迷加入,參與登山健走活動,惟部分路線尚未有相關安全配套措施,如過程不慎跌傷受困,因山路崎嶇將會造成救援困難。 目前主管機關國家公園金門管理處開放的登山路線,除了既有玉章與屏東2路線外,另外還開放蔡厝與斗門2古道,完成里程牌設置,具有經緯度坐標,可供民眾定位所需,其餘山友新開發的路線均未有相關安全配套措施,如過程不慎跌傷抑或身理自發性突發狀況(如:心臟疾病)等,於崎嶇山路救援困難,勢必延誤救援黃金時效,易造成無法挽回憾事。 像近來山友開發的「斗門南風隙古道」也頗為熱門,「植物園到鐵塔」段也常有山友去攀登,據說山友開發的登山古道有十多條,整個太武山都被走透透,但這些新開發的古道,不像蔡厝和斗門古道,已有較為完善的設施,大多是山友自行用噴漆噴箭頭指引,十分克難,所以若天色稍晚或起霧,可能就找不到指引箭頭,不小心就會在山上迷路;另外,許多較險阻路段雖綁上繩索可協助攀岩,但若不常檢查,萬一繩索斷裂,就可能導致山友摔傷,實不容忽視。 登山健行活動是值得提倡的戶外休閒活動之一,尤其是在疫情尚嚴峻無法出國階段,很多民眾都把登山健行列為首選,太武山雖只有標高253公尺,但也名列台灣小百岳之一,小有名氣,也吸引不少台灣的登山客想來金門挑戰,可以吸引這類觀光客來金朝山,因此建議有關單位像金門國家公園或觀光處等單位,能夠整理相關古道的資訊,做好標示里程牌,或許不久會變成金門旅遊的一大新亮點。
-
提升匠師地位 保存無形文化資產
金門傳統建築的保存,在金門縣文化局、金門縣政府建設處、金門國家公園等單位的努力下,過去30年來已取得相當不錯的成果,地區不論是文資保存或傳建修復,已經成為重要的產業之一。然而,這些有形文化資產得以保存下來的關鍵是以匠師團隊為核心的匠藝,亦即無形文化資產。 然而,昔日以師徒制為主的技藝傳習在今日學校正規教育幾乎不復存在,因此,即使有龐大的修復需要及產業發展的利基,但匠藝有關的保存技術傳習仍面臨相當大的挑戰。這是金門傳統建築保存的危機之一。 目前為止,金門縣有兩位被認定為國家級的「重要保存技術及保存者」(俗稱「人間國寶」),他們同時在民國105年(2016年)獲得此殊榮。一位是出生於西浦頭的莊西勢(1937-),人稱「西師」,擅長尺寸規劃、砌牆鋪地、抹壁蓋瓦、作脊等土水、瓦作技術,專司宮廟、祠堂及一般傳統民宅。一位是出生於盤山頂堡的翁水千(1937-),人稱「千師」、「千仔」,專精於宗祠、宮廟、傳統宅第之大木匠師,兼做小木作,對於空間規劃設計及寸白禁忌尤為熟稔。他們的執業生涯,緊扣著20世紀中葉以降金門政治經濟環境背景,兩位的生命紀實與匠藝成果,可謂金門傳統建築修復史的縮影。 歷史上,華人社會的匠人地位偏低,是不爭的事實。以北京紫禁城為例,歷史文獻對於明永樂皇帝擘建之初時的設計者、施工者幾乎沒有紀錄,到了清代才因九代傳承的家族匠幫才有「樣式雷」的資料。目前,金門地區古蹟、歷史建築等研究中最困難的地方之一,就是去溯源最初的工匠體系,多數只能口耳相傳,僅少數立碑載明大木、土水或石匠的名字。根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地方政府文化單位有權認定技術保存者,使之成為地方級的技術保存者;同時,也可以進一步將匠藝高超的匠師向中央提報,爭取國家級的重要保存技術及保存者。而以往每年九月第三週的「古蹟日」多數以硬體為主來策劃活動,如果可行,未來也應嘗試以匠師及其匠藝為主的古蹟日活動,「向匠師致敬」。真能這樣,或可鼓舞地區匠人們的士氣,讓「職人精神」獲得肯定。 有鑑於保存技術傳承的重要性,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於去年下半年啟動「重要土水修造技術(瓦作)莊西勢保存者及重要大木作技術翁水千保存者傳習計畫」,希冀以實作的傳習課程,留存與發揚金門的保存技術。經過執行單位的規劃,二項傳習課程時數分別規劃為320小時,包括共同學科課程為20小時、術科操作300小時,整個傳習時間達5個月之久。這樣的人才培訓目標並非僅著眼於地區傳統匠師的養成或是擴大從業人口,而是要針對《文化資產保存法》所提的保存技術傳承,提出系統性的傳習計畫,並以實際的場域(傳統建築的修復案場)為操作環境,讓學員得以接受完整且實務性的課程。 兩項工項均以莊西勢的土水保存技術、翁水千的大木保存技術為核心內容,前者訓練課程為傳統漢式建築地坪、牆身的修復,以及屋面作脊技術等;後者則為大木作構件修復、組裝、仿作等工項,以及宗祠為主的空間規劃、落篙技術、寸白禁忌等知識內容及操作,一方面讓學員跟隨大師學習其畢生功力,一方面也能依據修復設計工程圖說與現場實地施作,銜接未來的就業或技術的精進。 此一課程經過文化資產局及執行團隊半年多的策劃安排,以東半島的文化園區及古寧頭北山頹屋兩處場域來進行,兼顧現場操作的演練;在二位技術保存者、助理匠師們的指導下,「以工代訓」,精進傳統建築匠藝。經過報名,這一期情況不錯,土水作共10名學員(男9名、女1名)、大木作共9名學員(男7名、女2名),報名資格均為具有相關工作經驗者,其中還有臺灣本島地區跨海來金學習者,學員年齡也有年輕化的趨勢,顯見金門傳統建築技術本身具有魅力且具有產業化的潛力。這一課程跨出很好的一步,也為未來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進一步投資金門的績效打下基礎。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傳藝民俗組林旭彥組長及金門縣文化局許績鑫局長不約而同地強調,金門傳統建築保存技術傳習具有多元的價值,也認為人才培育的永續發展才是金門傳統建築維護的長久辦法。提供進修管道、提高薪資待遇、肯定社會地位是以人為本的匠藝傳承之要務,也是保存無形文化資產的根本之道。
-
賀縣府榮獲勞動行政業務考核獎
勞動部為補助與獎勵直轄市、縣(市)政府(以下簡稱地方政府),執行勞動行政業務,貫徹勞動政策、落實勞動法令等各項措施,並加強與地方政府業務督導聯繫,提升政府整體勞動施政品質及效能,營造尊嚴勞動環境,特訂定「地方政府勞動行政業務考核」辦法。 其考核範圍,主要包括勞動關係、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勞動福祉退休、職業安全衛生、勞動力發展等業務之推動成果,及相關行政作業之配合等,無非希望各地方政府,能有效貫徹及落實。 喜訊傳來且為真!金門縣政府於新春之際,榮獲上述「地方政府勞動行政業務考核」第三組第三名,勞動部長許銘春於「111年第1次全國勞動行政首長聯繫會報」中,親自頒獎表揚,由金門縣政府社會處長董燊代表領獎。 特說的是,為加強中央與地方溝通合作,行政院勞動部特於本月21日,在新北市萬里區,召開兩天的「111年第1次全國勞動行政首長聯繫會報」,由勞動部許銘春部長親自主持。會中就重大勞資爭議處理、職場安全、落實勞動基準法、執行及中央與地方勞動業務授權分工等議題,聆聽地方政府觀點與意見。會中並由勞動部許銘春部長頒發「地方政府勞動行政業務考核」評鑑績優地方政府,及績優勞動行政人員;金門縣在此評比中,榮獲第三組第三名。 許銘春表示,任何政策推動與落實,都需中央與地方的密切配合與通力合作,感謝各地方勞動行政機關長期的支持,並配合該部政策推行相關工作。尤其在日益複雜的勞動行政工作中,勞動部會加強部會之間,及地方政府溝通、協調與合作,除了聯繫會報定期溝通外,亦會暢通各種溝通管道,以使各項政策或方案,皆能順利落實推動與執行。 而本次考核內容,主要係針對110年度「推動勞資關係促進及勞資關係處理業務」、「查核轄區事業單位依法提撥勞工退休準備金情形」、「依勞動基準法第80條之1規定辦理公布違法事業單位處分情形」、「各地方勞工行政主管機關推動就業平等業務情形」、「勞動條件檢查及處分情形」、「推動辦理職業安全衛生業務情形」,及「辦理促進國民就業及外籍勞工管理計畫績效」等7項考核項目進行評定。 其中,參與第三組考核之縣市,除金門縣外,尚有基隆市、嘉義市、花蓮縣、臺東縣、澎湖縣、連江縣等七縣市。是以縣府社會處長董燊在接受頒獎後,由衷表示,能在全國評比榮獲佳績,除感謝勞動部許銘春部長的肯定與鼓勵外,縣府團隊在楊鎮浯縣長的領導協調之下,相互合作彼此支援,社會處團隊才能順利推展。今後,社會處團隊將在楊鎮浯縣長的領導下,繼續秉持認真服務的心來推動政策,以提升勞工勞動權益與福祉。 誠哉斯言,在此民意高漲時代,任何政策均需要有落實之良方及成效,方能在各項評比中,脫穎而出,因此,此次縣府能獲殊榮,除感謝相關單位之努力外,更應齊心共赴,再創金門新榮景。
-
公私協力 健全智慧城鄉照護網絡
本報載,金門不時傳出老人走失的個案,金門縣政府為強化失智長者安全保護及預防失智長者走失,特與經濟部工業局合作推出GPS智慧手錶,提供200支GPS智慧手錶給失智長者申請使用,除了有GPS定位功能,還可測量血氧、心跳,另提供福袋GPS,給不習慣戴手錶的長輩。與此同時,金門縣衛生局持續辦理失智症預防推廣計畫,除陸續發展在地化失智友善宣導素材、辦理公共識能教育訓練與宣導活動外,並招募失智友善天使及高齡暨失智友善場域,積極營造社區失智友善氛圍。 平情而論,老人福利在金門一向首屈一指,甚至放諸台省也是名列前茅,但這不僅止於發放現金福利而已,老人家晚年最重要的還是陪伴與關心。據統計,金門縣截至110年12月底,設籍人口有14萬1,539人,其中老年人口共2萬1,806人,占總人口數15.4%,因此長期照顧服務、長者健康促進、在地安老服務已是當務之急,更是本縣歷任首長念茲在茲的施政重點。近年來,縣府團隊施政目標更特別著重於在地安老、在地康養相關服務,特別是在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共餐服務以及巷弄長照站的布建範圍和成效均有大幅成長。因為我們知道,唯有落實在地安老、在地健康活躍老化的政策目標,推展各類長期照顧服務,建構社區照顧服務據點,結合在地人力與既有資源,才能提供多元支持家庭與連續性的服務,照顧到各個角落的長輩,提升長者與照顧者的照顧與生活品質,讓社區的獨居老人、行動不便的銀髮族及身心障礙者,都能獲得妥善的照顧,建構完整的在地老化照顧網。 事實上,在這許多老人福利當中,長照服務可能讓鄉親們最有感。根據縣衛生局的統計,地區長照服務的使用涵蓋率,依常住人口的相關比例計算已經超過6成,並布建有社區整合服務中心、複合型服務中心,以及巷弄長照站等,除了提供居家服務、日間照顧服務、專業服務、復能照護、交通接送、輔具服務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等服務外,目前也擴充失智服務據點、家庭托顧服務、巷弄長照站、小規模多機能服務及住宿式機構等長照服務;預計今年可配合達成中央推動的「一國中學區一日照」目標,實現金門「完善長照及照護體系」的政策。 長照照護體系最大的優勢便在於持續協助並提供長照服務,讓服務不間斷,不僅讓需要照顧者得到適切照顧,也讓照顧者擁有喘息的空間,其中,對於失智老人的照護尤為重中之重。因為再健全的長照人力都很難保證失智長者全天候的周全,因此,科技的適時輔助便極為重要;往昔,地區時有長者走失的個案,且每每均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協尋,有時結果還未見圓滿,特別是在此低溫急凍時節,失智長者的協尋猶如和時間賽跑,片刻擔擱不得,因此,縣府社會處日前發表的「金平安定位守護」智慧載具,當可有效補其不足。 總之,老人需要全方位的照護,對於失智老人尤其如此。此次是由工業局媒合縣市政府與科技廠商合作,配合提供場域讓廠商在金門執行此一計畫,實乃良性合作互惠的機制,籲請有需求的鄉親多加利用,有效強化本縣預防走失保護協尋服務,減少社會、醫療及福利成本的支出,健全智慧城鄉照護網絡。
-
管控食安 拒絕核食
國內近日預計解禁日本福島食品進口,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本縣議會暨國民黨議會黨團於日前召開「拒絕核食、守護食安」記者會,提出四點訴求意見及守護「鄉親健康」,至於縣府亦召開會議討論福島食品輸入我國一事,同時表示將會依本縣109年12月7日施行之食品安全衛生管理自治條例第6條規定「食品業者不得輸入或販售日本福島縣、茨城縣、櫪木縣、千葉縣及群馬縣生產或製造之食品」嚴格把關。 民眾如此關心福島食品,莫過於日本在2011年發生311大地震,導致福島核電廠發生輻射外洩事故,含台灣在內的55個國家或地區隨即禁止福島縣及鄰近的茨城縣、櫪木縣、群馬縣、千葉縣等五縣的食品進口,以維護國民安全。但自2014年開始,紐西蘭、加拿大等國陸續解除日本福島食品的管制措施,截至目前還有14個國家或地區實行管制,其中維持「進口限制」的僅剩中港澳、南韓,中國全面禁止進口,南韓則禁止福島八縣的水產品進口。 這次開放福島食品進口,行政院提出「三原則」回歸科學檢驗、比國際標準更嚴格、為國人食安把關,和「三配套」從禁止特定地區進口改為禁止特定產品進口、針對具風險品項要求輻射安全證明及產地證明、福島五縣食品於邊境進行逐批檢驗,以期在顧及國人安全的同時,兼顧與世界接軌的目標。食藥署署長吳秀梅也強調,「日本進口食品的產地標示,必須詳細到都、道、府、縣,且必須以中文標示,才能輸入台灣」。 為維護全體縣民健康,縣府跨局處工作小組將加強稽查業者落實產地標示,並呼籲業者勿進口日本福島等5縣食品,相關查核結果將於衛生局官網專區公布,充分資訊揭露,並要求學校營養午餐及社區老人共(供)餐部分,針對採購合約要求業者使用可溯源食材,禁用日本福島等5縣食品。此外,衛生局將依本縣食品安全衛生管理自治條例第7條第2項規定「食品業者販售日本製造之食品應於容器或外包裝,以中文標示製造原產地之都、道、府或縣名。」嚴格加強產地標示查驗,稽查批發零售市場、賣場、超商及量販店之日本進口食品產地標示,且要求標示不只生產國,還要生產地縣市,做好食品安全,落實溯源標示。並於官網建置日本食品管理工作專區,提供民眾查詢及作為消費參考。 日本福島核災爆發至今已逾十年,全球只剩台灣及中國大陸禁止食品進口,確實難得,值得國人慶幸,也感謝十年來政府把關有成,國人始能免生活於憂患中。未來我國開放核災食品,最重要的就是風險管理,主要還是政府把關,尤其很多台灣人很喜歡日本食品,更凸顯了政府把關的重要性,食安政策更必須徹底落實。除了公部門在政策上的把關及落實,也要特別呼籲民眾,選購食品時應看清楚食品標示資訊,切勿採購來路不明之食品,以維自身健康與安全。
-
地方創生培育青創人才
農曆過年前,國發會前主委陳美伶以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身份蒞金,由金門前縣長李炷烽、中選會主秘莊國祥、行政院金馬聯合服務中心組長林振查、議員李養生等人陪同下,參訪台開卡市達創業加油站及地區各地文創基地,面對面與金門駐點的創生夥伴們交流和經驗分享,了解進駐廠商發展近況,並協助整合金門在地網絡、建構商業或服務機制,建立跨域交流的互助體系,為地方創生注入創新的動能和思維。 國發會為營造青年留鄉或返鄉創業支援體系,陪伴輔導青年開創地方創生事業,特補助建置「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期望協助青年連結地方需求、共創移居/返鄉支持系統,以加速地方創生之推動願景。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致力於培育地方創生人才、整合在地網絡、打造資源媒合平台,使能擴大地方事業發展能量,並吸引產業進駐及人口回流、繁榮地方。而卡市達創業加油站乃運用自國外引進的「共有微型辦公室」概念,推廣以少許租金,即能以一張桌子開始自己的事業。 現階段最重要的防疫策略為降低社區感染及傳播風險,金門已完成接種第1劑達83%、第2劑75%、追加劑38%以上,疫苗接種涵蓋率提升自我保護力,避免感染後重症之發生,讓鄉親盡早回歸正常生活。因為小三通關閉,重創金門民生經濟,觀光旅遊收益更是首當其衝,各行各業都受到了嚴重的衝擊,地方民眾生計受到重大影響,生活也帶來了相當的不便。金門擁有豐富歷史文化資產,如何找出新的方向、新的轉譯方法,透過「地方品牌設計」,將金門文化轉譯成遊客喜歡的面貌及商品,結合地方創生經驗提供發展策略,值此後疫情時代,金門觀光正好可配合國旅尋找台灣客源的機會,協助青年活化創新思維,開展地方創生事業,讓有意在金門就業人士創業、自立門戶,凝聚共識,共同探索、塑造金門地方品牌。 為培育青年對家鄉以及生長土地的認同感,鼓勵更多青年接觸地方事務,結合其行動經驗與場域,進而投入地方創生行動,形成地方創生人才培育的支持系統,同時提供系統性的在地發展地圖,引導在地青年強化經驗交流及公共議題對話,參與合適的政府資源及計畫,以捲動更多青年人才投入地方發展,並以協助建立網絡、串聯合作、共學討論、專業諮詢、公私媒合,以及作為地方創生相關活動策展空間等,提供創生青年不同階段所需的資源,幫助年輕人從體驗在地、理念建立,到實際運作,以引導青年投入地方發展,根據地方特色發展地方產業,透過地方創生與新創結合,使人口回流、青年返鄉,期以解決區域人口失衡的問題。 陳美伶認為金門縣的財政因為有金酒收益的挹注、居民福利也不錯,期許金門團隊在屬於自己的領域及角落,找到自己的路,試圖將傳統與創新結合、科技與人文交融,著手深根與振興地方的精神令人感動。地方創生儘管受到疫情的衝擊稍有停頓,並沒有澆熄大家的熱情。來到烈嶼和陽翟老街的生活體驗與學習歷史,她看到許多與戰地元素連結的個性小店,發掘隱藏版的文化底蘊,搭配一些現代科技,吸引各種不同階層的關係人口,從探索到喜愛金門。尤其小三通停航後沒有陸客,對金門產業發展影響至深,地方創生絕對是一帖藥方,但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才能看到基因傳承和永續發展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