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酒駕零容忍 金門有配套
酒駕近來再度成為媒體上關注的焦點,這對於金門來說是個特別值得關切的課題。不單單是因為金門是享譽國際的酒鄉,遂使得鄉親們很容易就會因為聚餐飲酒,而來金觀光的遊客也不免得要品酩高粱,了解地方重要文化。然而,酒駕造成的公共安全問題已然引起社會廣泛的不滿。有鑑於此,金門應更積極與餐廳及計程車業者建立連線,發展配套措施。除了可以符合「酒駕零容忍」的政策之外,同時發展地方產業。 酒駕一直以來,就是台灣社會中的嚴重課題,不僅偶爾在媒體上就會出現酒駕車禍的新聞而引起社會大眾的議論。在諸多刑事案件裡,與酒駕相關的公共危險罪經常還在諸多刑事案件裡,起訴及定罪人數最高的項目。自上個月起,金門警方也全面動起來,縣警局所屬各分局、保安隊及交通隊等,針對酒後駕車、無照駕駛及改裝車輛等違規項目,展開強力的交通大執法。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即便酒駕零容忍的政策一直存在,並具有高度的社會共識,而警方也時常對於交通違規的大執法,但台灣社會的酒駕問題仍然存在,而因為酒駕受起訴及定刑的人數也居高不下。其中的原因,恐怕因為在酒酣耳熱之際,人們特別容易心存僥倖,總覺得自己不會運氣不好。 但是,金門是著名的酒鄉,而高粱酒對於地方財政及經濟的挹注,更是貢獻卓著。而且,觀光產業又是金門的重心,近來又有城隍文化觀光季,而來金遊覽及在地的鄉親,又難免會有飲酒的聚會。因此,為了不影響觀光與高梁酒的地方產業,金門應就酒駕的問題有更積極的預防措施。首先,警力的部署,與其在特定的地點臨檢,不如在餐廳設置巡邏箱,或設置人形立牌,提醒酒後飯飽的客人不要酒駕;其次,在餐廳、計程車及民宿與旅館業者之間建立連線,讓餐飲業者對於飲酒的客人主動提供代駕或計程車的訊息;最後,增加反酒駕的宣導,並在其中特別強調家人間的連繫,也就是讓喝酒的人意識到他或她對於家人的責任,而家人也留意外出飲酒的人,不要讓他們有酒駕開車的機會。這些更積極的預防措施,不單單可以減少酒駕的現象,同時也維持並發展金門酒鄉的產業。
-
從鄉鎮公所培力工作坊談起
「培力」是什麼?此概念,源於1960年代意識形態,與1970年代自助觀的社會運動,是巴西教育家弗雷勒在開發中國家,所提出的教育理念。藉由識字營活動,觀察中低階層民眾,在社會環境中的角色與定位,帶領他們以對話性的教育,與提問的方式,透過互動與省思,增進他們對於自身所處情境的洞悉,以提升問題的解決能力,增進對生活的控制,進而去除壓迫自身的障礙。弗雷勒強調「培力」的目的,是讓群眾「批判意識覺醒」的同時,更是一個結合「反思」與「行動」的實踐過程。1980年後,培力的概念,逐漸被運用於管理學、社區心理學、護理工作及教育行政等領域。 因而,培力的概念在不同領域的運用,有不同的解釋,在許多情況下,培力的概念常被混合使用,並沒有明確且具體的定義。培力可當動詞及名詞,動詞是指培力的過程,表示個人能夠掌控生活能力的過程;名詞則是培力過程的結果。正如日前,金門縣社會處所舉辦的「鄉鎮公所社區策略培力工作坊」所示。 金門縣政府社會處,日前假中山林遊客中心,在董燊處長規劃下,辦理「鄉鎮公所社區策略培力工作坊」,及召開「110年縣府與公所社區業務聯繫會報暨督導考核」,邀集五鄉鎮公所社會課長,及各社區相關業務承辦人與會,藉由長榮大學社會力研究發展中心,專業的輔導及陪伴,及透過督導考核制度的建立,希望能締造更完善的社福網絡,讓社區更活絡,居民同受益。 誠如社會處長董燊所言的,縣府團隊一向關注社區營造扎根工作,而鄉鎮公所在社區工作中,是第一線與社區並肩合作之首要協調機構,也是極其重要之角色。根據各公所目前所具備的能量、現有的社會資源,以及轄內社區發展性質情況的不同,社會處於109年,即首度辦理「鄉鎮公所社區策略培力工作坊」,陪伴公所夥伴共同盤點、檢視並進行其轄內,各社區發展協會之社區量能評估,進而依據轄內社區現況,鼓勵公所嘗試提出對應之輔導策略,增進公所人員,社區發展工作推動能力,提升參與社區的強度,落實公所對社區的在地陪伴目標之邁進。 以此次活動為例,今年度培力工作坊特別以「扎根鄉鎮‧旗艦揚帆」為主軸,除希望透過長榮大學社會力研究發展中心,黃肇新主任及潘美純督導的帶領,協助公所社區業務主管,及承辦同仁們,回顧及盤點轄內的社區量能外,更希望一併檢視對應的輔導策略,進而陪伴公所同仁,逐步看見自己的優勢與角色,從中規劃與建置更適切的培力策略。 盛哉確論!社區培力中心的出現,可謂是社區工作,朝向專業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歷程,社區培力中心,除提供專業實務發展的機會外,更是累積系統性專業經驗的場域,與具體發展專業共識與文化的平台。因而,我們在賀勉社會處的活動之餘,尤應深體此乃時代所趨,是以在反思社造的迫切性後,更應重新審視社造的位階,同心協力,以振金門!
-
營造共融公園 打造健康幸福島嶼
金門首座「莒光共融公園」正式啟用,園區內有別於以往的罐頭式設施,特別引進十多種不同遊具,大小朋友一起樂在其中。占地2.5公頃,斥資1,880萬元建構的莒光共融公園,以全民共享的設計主軸,提供民眾一個共融公園,除了美麗造景,多元化的遊憩設施,更是家長帶小朋友放電的好去處。 打造共融、友善、安全、遊憩並符合全民共享的公園式遊戲場,一直是楊縣長上任後力推的政策之一。在「分區分級」、「資源統整運用」的概念下,同時評估地景環境、鄉親可及性及區位利用性後,規劃五鄉鎮將各設置一處共融式或親子公園,其中全島第一座位於莒光湖畔共融公園遊戲場,已於今年3月底完工,縣府特別於5月2日舉行親子活動並正式啟用,獲得大小朋友們一致的好評。 據了解,共融公園的「共融」不僅僅是遊具的共融,更重要的是其展現的共同參與、尊重、平權、多元等意涵,希望讓任何年齡、身分的所有人,都能在共同的場域裡真正的共融,這才是共融公園最重要的用意。近年來,台灣漸漸開始重視公園的「共融」概念,在民間團體及政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各種特色公園、共融式遊樂場如雨後春筍般設立,但一個公園要能包容各種類型使用者的需求,著實也有建置上的侷限性,因而許多縣市在營造共融公園時,通常會側重於主題性的特色營造,希望公園也可以是「說故事」的空間,並藉以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及參與,但有時又似乎「做過頭」了,偏離了使用者共融的核心概念,讓共融公園更像是「精裝版」的兒童遊樂場,而非全齡可以參與的場域。當然,這樣的結果也在意料之中,因為公園的使用頻率本就和個人的行動力、好奇心,以及個人或陪伴者的空閒時間掛勾,能先吸引孩子們的參與,自然就可能關聯出家屬、長輩,甚至是身心障礙家人、朋友們的參與意願,更由於公園也存在一定的容納量,有時候指標成效遠要比實務功能更為重要;本縣在汲取他縣市經驗及作法,融合本地意見及想法已然卓有成效,相信未來四個鄉鎮的共融公園,亦是精彩可期。 事實上,公園不是專屬於小孩的遊樂場,而是所有民眾都可以放鬆的地方。「共融」更廣泛的詮釋,應包含友善設計、無障礙環境以及全齡遊戲;但我們也知道理想與現實通常存有差異,如果我們不能讓長輩或身心障礙者樂於參與及使用公園,硬體營造得再好,亦屬枉然。根據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的資料顯示,台灣因生育率低迷,再加上疫情導致人口社會增加呈現負值,台灣總人口在2020年轉為負成長,預估到2025年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人口占比超過20%),44年後,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占全台總人口四成,意即弱勢族群及高齡者在未來將會變成「絕大多數」,基於公眾利益的供給及需求,顯然當下我們就該有為他們準備的開放式公共設施;又基於「青銀共居」、「老少共托」的發展趨勢,共融公園勢必會逐步取代一般的社區公園及「罐頭遊具」公園,成為公共設施營造的主流,更因為居於這樣的前提及認知,採用通用設計的共融公園,將會成為大家能平等享受悠閒時光。 總之,我們對於縣府能整合各方意見,著手推動共融式及親子公園的作法,表示支持與讚賞,更期許能精益求精,在各鄉鎮廣置兼具良好地景生態與遊憩機能的好場所,打造更好、更健康、更活力的幸福島嶼。
-
自行車旅遊年 單車旅遊正夯
交通部觀光局將2021年訂為「自行車旅遊年」,以自行車旅遊為主軸,規劃透過觀光資源盤點、串聯在地產業、挖掘自行車的故事,設計出參與式的旅遊體驗,進而包裝為深化及多元化的遊程,打造國際化自行路線及具特色之自行車遊程,吸引民眾走出戶外,以更休閒、更環保的低碳旅遊,深一層認識臺灣,同時營造臺灣為優質、友善且安全的騎乘旅遊環境,吸引更多國內外遊客參與自行車旅遊活動,並帶動自行車與觀光旅遊產業的發展及升級。 既然2021年是自行車旅遊年,正好與金門低碳示範島相呼應,縣政府觀光處順勢力推零碳排放的自行車旅遊,設計一系列自行車深度旅遊路線,結合湖光山色、戰役史蹟、文化古蹟、小鎮巡禮、網紅景點等,呈現金門旅遊「用騎的最美」的最佳寫照。而且觀光處規劃的5條自行車路線涵蓋5鄉鎮,包含「金城鎮-歷史古蹟線」、「金湖鎮-湖光山色線」、「金沙鎮-花香綠意線」、「金寧鄉-戰役史蹟線」、「訪古尋幽,環島烈嶼」等,以最友善的自行車路網串聯,讓車友輕鬆騎乘,穿梭巡禮小鎮,漫遊欣賞沿途美景,深入體驗觀光景點和人文風光。 另外,縣府在16處旅遊服務中心提供打氣筒及簡易修車工具,騎士於旅途中若自行車發生故障,可就近利用進行簡易維修再上路,不用擔心拋錨求助無門,遊覽金門風光不間斷。這些旅服中心分布於尚義機場、水頭碼頭、九宮碼頭、金城車站、山外車站、沙美車站、莒光樓、金城民防坑道、總兵署、同安渡頭、獅山砲陣地、林厝電瓶車、后湖、柳營營區、西洪營區、陽明營區等。 「開車太快,走路太慢,騎車的速度剛剛好,能看到人生最美的風景。」全球低碳旅遊意識抬頭,自行車旅行盛行,自行車旅遊不論長距、短程,除了飽覽沿途美景外,更能探索私房景點或徜徉縱橫阡陌,自在優游。而若藉由公、私部門力量相互結合,共同推廣自行車旅遊,期能藉由活動,連結地方特色資源,帶動自行車騎乘風氣及自行車旅遊觀光等相關產業發展。 今年是自行車旅遊年,不少地方都舉辦自行車觀光活動,我們金門自然不落人後。不論是熱愛自我挑戰或醉心深度旅遊,都可搭配自行車穿梭金門各鄉鎮,乘著海風認識寧靜村落,體驗聚落日常,遊客或可騎乘自行車探索海灘秘境、私房景點,品嘗金門在地特色美味小吃,以低碳環保騎自行車的方式,慢遊金門的美好時光。民眾與遊客可以透過自行車慢旅的方式細細品味金門之美,也為自己的人生解鎖,感受不同生活的新旅程,再加上縣府在各處的旅服中心,提供貼心協助與服務,是自行車族友善的福音! 自行車旅遊是藉由自行車串聯人文自然,讓遊客可以在遊程中,與在地產生深度連結。自行車旅遊絕對不同於其他旅遊方式,藉由自行車的慢行,用自己的速度慢遊,不錯過「過程」的任何精彩,也是一項自我挑戰,歡迎大家前往金門打造屬於自己的自行車旅遊回憶!
-
大陸有條件解禁金馬小三通釋出善意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應廣大台胞需要,為進一步促進閩台兩地人員交流交往,便利在閩臺胞台企正常的生產生活,大陸福建省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宣布自5月10日起有條件解禁小三通。對此,縣長楊鎮浯樂見陸方釋出有條件解禁小三通的善意,金門縣政府一直有做好準備,無論是人員、班次或檢疫管制等作為,當疫情可控、防疫無虞的狀況下,包含防疫旅館、地區防疫量能充足,他並呼籲中央應明確回應,由於小三通是在總統蔡英文過去擔任陸委會主委期間開辦,並向總統蔡英文喊話,若時間點以及條件成熟下,有條件的讓小三通復航,也顯示蔡總統兩岸交流的善意回應。 中國大陸福建省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綜合協調組4月29日針對台胞赴閩公告系列便捷措施,自5月10日零時起,福建省將展開台灣民眾來閩入境檢疫便利通道措施試點工作,對急需來閩工作或進行重要商務、重要交流活動,並透過福建對台海空客運直航口岸來閩(目前為廈門機場口岸)的台人,實施「2天集中醫學觀察,19天閉環管理」的措施,管理期間允許台人在加強防護、做好健康管理前提下,實施「住宿地-單位-住宿地」兩點一線邊觀察、邊工作。 其中攸關「小三通」的入境措施是在金門、馬祖連續居住滿28天以上的金門、馬祖籍居民,通過「小三通」客運直航口岸入境者,視同為大陸低風險地區入(返)閩人員進行管理,無需隔離。但入境時仍需提供「台胞個人健康承諾書」(應附入境前28天無金門、馬祖以外地區旅居史有效證明材料)、金馬地區醫療機構出具的入境前7天內核酸檢測陰性有效證明、台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或台灣居民居住證等文件。 面對大陸單方面解禁措施,金門輿論熱議對於循小三通人員往返是否隔離一事仍有諸多疑慮,連最基本連續居住滿28天以上的金門籍居民證明由哪個權責單位核發?質疑在變種新冠病毒造成全球疫情再發燒,加上國內華航機師、諾富特防疫旅館事件讓台灣本土疫情爆發,面對疫苗注射覆蓋率不足、採檢費用過高、防疫旅館和醫療體系是否能承載染疫或隔離的人員,能確保金門「零確診」防疫不產生破口,民眾是抱持相當保守看待。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基於金門當地防疫考量、國內防疫規劃及尊重地方民意所為的決定,去年2月10日宣布暫停金廈小三通航線,至今已經停擺一年多,重創金門地區的觀光民生經濟。小三通復航對金門的各項產業影響非常的大,縣府也為重啟小三通做好相關的準備,小三通復航並非放棄防疫,而是要在金門防疫能量許可下進行,也向中央提出報告說明,期望中央能給予明確的態度回應。欣見陸方已釋出小三通有條件放寬境管措施的善意,這也可以作為之後隨著疫情和緩,兩岸進一步恢復交流、往來的先期準備。 對於陸委會一貫的政策是在疫情可控前提下,恢復小三通兩岸人員往來交流的整體規劃,將在兼顧防疫及逐步推動兩岸交流,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對疫情的科學判斷、國際間疫情的發展,還有國內防疫量能及兩岸互動情勢等相關因素來檢討,因為涉及整體疫情變化、金馬地方民意、防疫能量及兩岸互動等考量,陸委會目前會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交通部等相關機關共同研擬、評估中,會在確保國內防疫無虞後,推動雙邊正常有序的往來與交流。 金門CIQS各單位身居國門第一線,審視地區防疫能量、收治與採檢等層面的衛生局、警消與岸巡等單位,並擇定防疫旅館或集中隔離場所,完善各項防疫環節與配套措施,以利未來在重啟小三通時,確保鄉親健康安全無虞。邁入後疫情時期,陸方已逐步鬆綁境管措施,尤其小三通方案已請中央部會協助,實際執行方向與內容,仍待中央各單位經過政策評估與決定,縣府也將全力配合,在政策定調前,預先做好準備與因應,期盼小三通早日重啟,恢復昔日榮景。
-
施政成果「看得見、用得到」最有聲量
金門首座共融式公園開幕啟用了,創下最新紀錄,訊息見諸報端,掌聲響起,大家按讚。 根據了解,這座位於金門金城莒光湖畔之共融式公園,幅地寬廣,溯自縣長楊鎮浯上任後,有鑒金城城區人口稠密,日常居民閑暇活動空間有限,爰予列入施政(硬體建設)選項,優先進行整建,其中共融式遊戲場,係以生態為主軸設計發想, 遊具設施多達十種,包括:鳥巢鞦韆組、跳跳樂彈簧床、三米高鞦韆組、鱟之家攀爬架、磨石子滑石梯、攀爬網,迎風滑梯、旋轉遊具、飛揚溜索、輪椅鞦韆組、沙坑等遊樂設施。 此外,兒童遊樂場亦已取得第三認證單位│台灣檢驗科技有限公司合格報告書,另為因應實際需求,一併檢討公園區域內無障礙空間,並已增設11個汽機車車位,改善無障礙通道,既有公廁分設男女各一組,並有巡護床、尿布台等設施,藉以服務老幼及身障者之需要,極盡心思,設想週到,具有敬老、尊賢、親子積極意涵,利他性效益大,讓大家空餘有個好去處,徜徉其間,舒暢身心,動出健康。 欣見縣政團隊將士用命,創新為民服務,克盡職責,針對提昇公園整體視覺景觀,原有莒光廊道老舊牆壁修繕油漆如新,同時投入人力,進行草毯舖設,人行步道整建,園內植栽美化補強,還有手工木椅、木卡車盆景擺飾製品,增添公園整體休憩空間美感,自上而下,群策群力,認真、務實,初心不變,讓人有感。 縣府施政,千頭萬緒,這座共融式公園之開幕啟用,即是縣政力推政策之一,縣長楊鎮浯表示:他將與團隊同仁,實踐對民眾之承諾,鄉親之託付,全心貫注,以金門優先,鄉親第一為職志,畢竟施政一貫,棒棒相接,無縫接軌,「硬體」與「軟體」建設,看得見,用得到,聲量最大。 無可諱言,縣府施政,千頭萬緒,公僕仔肩非輕,有褒有貶,不足為奇,古今中外,莫不皆然,尤以時空推移,環境改變,民意需求,永無止境,公僕置身第一線,誠實用心服務最重要。 諸如活絡東半島呼聲不斷,由於團隊用心又有實際行動,眾目睽睽,金東戲院、陽翟老街活化,昔日榮景逐漸呈現,遊客絡繹不絕,有人潮即有錢潮,可望可及。 沙美老街活化議題,此前不斷有人撰文獻替,提出看法建議,由於縣府、鎮公所及地方人士一致關注,無不冀望曙光早現,帶動地方繁榮進步,正因如此,大家群策群力,化異求同,喚起共鳴,如今已有多戶即將整建,活化計劃可望展開,凡此即是「好的開始」,相信再接再厲,縣府與地方聯手,合作無間,力量集中,終將心想事成。 總之,政府係為人民而設,為民服務是公僕應盡之義務,得民無撇步,服務無假期,態度是關鍵,縣政團隊公僕同仁在鄉親社眾支持配合下,有決心有信心,分工合作,全力以赴,共同提昇行政效率,再創佳績,造福社會鄉邦。
-
你融我融 金門特殊教育在CRPD精神之實踐
受到回歸主流、統合與融合等一系列特殊教育思潮影響,特殊教育學生在普通學校的集中式特殊教育班、分散式資源班,甚至或全時皆在普通班中接受教育的趨勢愈來愈盛行。 目前世界各國特殊教育的普遍趨勢即是將特殊教育學生安置在融合教育的環境中,我國在103年啟動研修課綱的同時,根據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制定《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以下簡稱CRPD)並據以實施。該公約即明定不得基於身心障礙而作出任何區別、排斥或限制,其中「通用設計」與「合理調整」正是該公約的重要內涵。 所謂「通用設計」是指盡最大可能在事前設計讓所有人可以使用,無需作出調整或特別設計之產品、環境與服務;而「合理調整」則是指根據學生具體作出調整或特別設計之產品、環境與服務,以確保身心障礙學生在與他人平等享有或行使所有人權及基本自由。如果學生所提出之調整需求未造成義務承擔方(如:學校、教師或政府)過度或不當負擔,拒絕給予調整即構成歧視。 根據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統計,金門縣約有95%的身障生安置於普通班並接受各種形式的特殊教育服務。為身心障礙學生訂定個別化教育計畫(以下簡稱IEP),使其能接受通用設計或獲得合理調整之方案與服務,是推動融合教育強調之重點。因此,縣府相關單位必須有能力、決心和資源以執行支持融合教育的政策推動,根據身心障礙者權利委員會關於有權接受融合教育的第4號一般性意見(2016)摘要,包含以下策略: 一、開放身心障礙學生參與擬訂及監督本身的IEP,主張身心障礙兒童有權表達自己的意見,且必須提供他們適合其身心障礙狀況和年齡的協助。 二、教師在評量和監測學生的進步時,採取動態彈性及多元評量方式以克服身心障礙學生面臨的阻礙。 三、能及早發現介入並提供早期療育支持,身心障礙幼兒將能更順利轉銜進入學前和小學的融合教育環境。 四、應投入充足的財務和人力資源,確保在規定時間內改造無障礙的教育環境,提供可得的合理調整,並進行宣導措施以消除污名和歧視現象,特別是教育環境中的霸凌。 五、培育具備合格的手語、點字和定向行動技能的種子教師,確保所有教師都在融合教育環境下接受訓練。 六、針對認知功能缺損的學生,在安全和結構化的學習環境,提供具體、可觀察可辨識、易讀的教材與學習材料,並側重培養學生獨立生活和從事工作的能力。 七、提供身心障礙學生更多與同儕一起參加課堂和校外活動的機會,發展並運用自己的創造力、藝術和智力潛能。 八、視學生實際需求提供特教學生助理,並採一對多或一對一的方式。 九、遇轉學、集中式特教班轉換至普通班,以及教育階段畢業的學生,其IEP必須提及其轉銜經驗。 十、教育環境必須處於身心障礙學生能夠安全到達的範圍內,並且有安全、可靠的交通方式。 十一、與大專校院特教中心、其他縣市建立夥伴關係以促進合作(如:協同教學、同儕支持和交流訪問)。 期許教育單位持續致力於融合教育的實踐,除了積極與本島縣市及專業人才合作,更能維護身心障礙學童享有不受歧視和與他人機會均等的受教權益,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快樂的學習,進而發展孩子的潛能,透過融合教育的實踐,使CRPD之精神能落實於學校教育中。
-
讓減碳成為金門未來建設發展的優勢
美國總統拜登於四月二十二日邀請全球四十國領袖參與氣候變遷峰會,並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以視訊方式同場會談,除表達將領導全球對抗氣候變遷決心與行動外,尚在峰會上宣示十年內溫室氣體減排至少一半目標。這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回顧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於2015年加入巴黎氣候協定時,承諾美國的2025年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減少百分之二十六到二十八,但前總統川普上任後宣布退出巴黎氣候協定,進度開始停滯,拜登一月就職後又重新加入此協定,並大手筆投資潔淨能源,積極要達成減碳目標。而歐盟也於日前就新減碳目標達成協議,除訂定2030年碳排放將比1990年減少至少百分之五十五之外,2050年要達到碳中和,並將相關目標納入歐盟氣候法。而中共也宣示2030年將比2005年減碳至百分之六十到六十五,其他參與國家也都相繼發表減碳目標,由此可見減碳已成為全世界的趨勢。我國雖然不是聯合國會員,但也非常重視減碳政策的推動,此次在全球氣候峰會後,六都在減碳排也都提出願景與目標,希望與全球站在一起,推行各種減碳策略。 金門也不落人後,除了從2009年響應政府推動「低碳家園」政策外,並於2013年提出打造低碳島之規劃,經由行政院核定,推動金門六大旗艦計畫,並提出「320減碳」願景,即金門縣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從目標年2009年的3.79公噸,至2015年降為3公噸;2020年再降至2公噸,於2030年可達到碳中和(零碳)總目標,期能促進金門地方永續發展及建構低碳樂活家園。金門自2013年5月20日以來,低碳島計畫執行迄今已邁入第八個年頭,在這幾年來的執行歷程,縣府團隊一直大力推動各項減碳計畫,積極展現高度的執行力,完成各項減碳措施,成效卓著。今年又獲中央核定低碳島二期計畫,預計將投入逾五億元,縣長楊鎮浯也特別請各單位預擬相關執行腹案,以利後續向中央爭取補助。金門是行政院核定的低碳示範島,低碳是金門永續發展之建設目標,楊縣長希望在低碳島第二期計畫中,全力爭取以核定之經費補助,落實執行,以達成預定的減碳目標,成為金門建設發展之優勢。 根據本縣環保局楊建立局長報告指出:二期計畫在執行上,以「再生能源開發利用」、「電動運具推廣」為這期計畫的重要項目。第一期計畫中主要是以六大旗艦計畫為主,而第二期計畫將分別為能源、製造、運輸、住商、農業、環境等六大部門,推動各項具體措施,並以減碳為主要建設目標。建設處依循「國家因應氣候變遷行動綱領」及「溫室氣體減量推動方案」,推動再生能源、獎勵補助公有建築屋頂裝設太陽光電系統、住商節電行動計畫等。另外金酒公司及台電也積極推動各項減碳行動,如智慧電網並聯穩定供電及改以天然氣為發電燃料等,除以上所列項目外,全面加強環境綠美化更是金門減碳行動最重要的建設工作與目標。 總之,政府各建設部門已積極籌劃,並努力爭取或編列相關經費,以低碳島政策為永續發展願景,讓減碳成為金門未來建設發展的優勢,期望全體縣民建立綠能共識,一起為維護低碳環境及減緩全球氣候暖化所造成的環境衝擊而努力。
-
且論營建工程空污防制草案
日前,環保署預告「營建工程空氣污染防制設施管理辦法」修正草案,包括了工地、施工過程與相關機具車輛等,皆在規範之內。希冀從污染減量、健全防制作業、加強工地管理等三個面向升級。是以,本縣環保局為方便鄉親及早布署,也預告了「營建工程空氣污染防制設施管理辦法」等修正草案,希望鄉親們能逕自上網參閱。如對預告內容有任何意見,或修正建議者,歡迎提供意見或修正建議。 預防空氣品質惡化之空氣污染行為草案,其起因,在於根據歷年空氣品質監測數據顯示,我國目前空品不良,主要以細懸浮微粒,及臭氧濃度超過空氣品質標準為主,且以每年十月至翌年三月,受到天候及地形因素影響,易導致污染物於環境中累積,造成空氣品質惡化為最。因此,檢視現行「空氣品質嚴重惡化緊急防制辦法」管制要領,須在空氣品質達嚴重惡化等級時,始要求暫停特定污染作業,較難預防空氣品質惡化情形之發生。 因此,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為預防空氣品質不良期間(每年十月至翌年三月),空氣品質惡化情形發生,有必要於空氣品質預報達預警等級時,即針對可能導致大量逸散性粒狀污染物,及揮發性有機物排放之空氣污染行為進行管制。因此,特依空氣污染防制法第三十二條第一項第六款,針對空氣品質不良預警期間,空氣污染行為之管制起訖點,及管制作業類型明確規範,因而擬具「預防空氣品質惡化之空氣污染行為」草案。 根據縣環保局指出,目前草案規劃新制,預定一年後上路,將實質提升民眾生活品質與健康。環保署初步估計,此政策將促使PM10每年減量3,415公噸,同時亦結合噪音管制措施,為民眾生活的健康與品質把關。縣環保局進一步指出:依照環保署的說明,營建工程排放的空氣污染物,以懸浮微粒(PM10)為主,約占全國各污染源排放量的15%,目前營建工程污染削減率約58~59%,然而統計近3年營建工程施工中工地數每年平均10萬件,營建工程空氣污染陳情件數每年平均3,678件,陳情比率仍達約3.4%,環保署重視民眾的感受,因此檢討現行管制規定,要再提升粒狀物污染物削減率,以改善營建空氣污染問題對民眾的影響。 金門縣環保局特別表示,針對重點中之重點~營建工程,環保署為強化營建業主,對防制設施設置及操作的監督責任,本次修正也新增一定規模以上的營建工程,須設置空氣污染防制設施操作運轉的監測儀表、錄影監視系統,以及使用施工機具與車輛,應有一定比例符合低污染排放條件等規定,以確保營建工程進行期間,施工單位落實污染防制設施之操作維護,發揮最大污染減量成效。 綜而論之,空污防範及其後果,是無人能免,無人能迴避的,因此,我們願再次呼籲,除營建工程者外,人人均有責任及義務,防範空氣污染,這不僅是攸關你我健康,更是先進城市之指標,為了重振金門,為了營造一個先進的新金門,對此草案,均應關心並支持之,特為論!
-
打造浯島城隍的文化觀光品牌
2021金門迎城隍-浯島宗教文化觀光季正式開跑!在縣長楊鎮浯、金城鎮長李誠智等人敲鑼下,自4月24日起,正式啟動為期一個月的迎城隍系列活動,來慶祝浯島邑主城隍遷治341週年,更由此展開金門一年一度最重要的宗教觀光盛典。 「3月瘋媽祖,4月迓城隍」,大甲媽遶境結束,金門迎城隍緊跟著熱鬧上場。因為疫情的關係,去年迎城隍活動縮小舉辦規模,今年雖說情況相對樂觀,但主辦的金城鎮公所仍表示,將在確保參與者安全無虞的前提下,全力辦好今年的系列活動,畢竟如今的金門迎城隍不再只是地域性宗教活動,更結合文化創意、逐漸轉型為宗教文化觀光季活動,民國100年的百節千人蜈蚣座還成功創下金氏世界紀錄。民國102年,更由文化部依據文資法指定成為離島地區第1個獲得指定為國家重要民俗的無形文化資產。 當然,金門城隍文化觀光季系列活動年年在辦,除了承續傳統外,更重要的是注入新的創新元素,讓宗教觀光文化也能與時俱進,並保持充沛的動能,今年迎城隍的亮點至少便有:其一,全國城隍金門大會師;結合全國城隍廟聯誼會,到時將有45尊台灣城隍在金門大會師,盛況可期。其二,重啟停辦數十年的「大迎」;依據傳統後浦浯島城隍廟的迎城隍活動,除了每年舉行「小迎」,城隍爺的神輦遶巡後浦四境之外,每隔3至5年、適逢閏年時,則舉行「大迎」,遶行範圍擴大至後浦周圍「前面」和「過西」各13個村落,涵蓋今日金城鎮的大部分地區及金寧鄉的少部分村里,但因故已停辦數十年,浯島城隍廟更允諾,待「金門大橋」通車後,明年將專門規劃烈嶼鄉的「香路」行程。其三,稍早金門蜈蚣座、輦轎首次搬上國際郵輪,遊客在郵輪上直接體驗最具金門特色的傳統人力蜈蚣座及輦轎,為跳島郵輪金門行增色,也為金門迎城隍系列活動揭開序曲,這也是繼浯島迎城隍與台北市立動物園聯合行銷後的又一創舉,更已獲得民眾熱烈的反饋,傳達對迎城隍活動的高度興趣。當然,活動中最出彩的,還是歷來頗受歡迎的藝陣體驗,以及蜈蚣座親子嘉年華活動,並藉由靜態解說方面的服務,讓參與者能深入認識金門多元的廟會文化,感受後浦迓城隍的慶典氛圍。 平情而論,金門迎城隍之所以受到關注與歡迎,關鍵仍在於民眾的主動支持及參與,其根源更在於浯島迎城隍保存傳統祭儀、陣頭文化和祀神儀式,繞境陣頭和隊伍都是由在地居民自發籌組、傳承至今;不只祭典科儀必須按照傳統舉行、巡境路線必依「香路」行進,就連繞境的隊伍和陣頭也必須按照古禮組成。當然,有時傳統禮俗不免與現代營銷手法有所踫撞,但如果我們將宗教禮俗與觀光內涵分別處理及對待,便不難在其中找到新的「藍海」。也正如今日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之所以歷久不衰,益發熾烈,便在營銷手法的與時俱進,讓古今並陳,更讓活動能在古典中仍充滿新意,成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宗教觀光文化盛典。 總之,浯島迎城隍已不單是金門一地的慶典,更是金門庶民文化與觀光品牌的傳承,為期一個月的系列活動不僅要傳承金門的傳統文化,還要讓更多人一起認識金門的觀光之好、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