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校園防毒之必要
本縣教育處國中小「一一○年金門縣校園防毒守門員培訓」於日前開跑,旨在為提供學校入班宣導師資來源,讓不同的學齡學生學習適切的反毒課程,提升反毒宣導的效益。毒品不僅危害個人身體健康,也會因購買毒品金錢耗費鉅大,進而製造家庭問題,更甚者會危害整個社會。而且染上毒癮後,要想戒除非常不容易,所以毒品問題一直是各國重視的問題,國內同樣也面臨毒品的威脅,金門當然無法置身事外。 自一一○年起,教育部為讓毒品防制效益更形擴大與落實,特依「分齡分級」方式對國小五年級到國中九年級不同學齡學童,編定不同的反毒課程,進行入班反毒宣導,讓反毒課程更貼合學齡學童需求。金門縣校園防毒守門員培訓第一場次研習培訓課程內容為下學期課程,教育處將於下半年再辦理第二場次研習,會針對上學期反毒課程師資進行培訓。 毒品防制是家長最關切的議題,更是國安議題,青少年初次施用毒品原因大多出於好奇,來源多是同儕友人提供,尤其新興毒品樣態百出,且混摻多種毒品,再加上新興毒品偽裝食品化,更容易引誘青少年不慎涉毒,危害學子身心,因此杜絕校園毒品刻不容緩。面對毒品推陳出新、包裝千變萬化,包裝成類似果凍、巧克力或是咖啡包的毒品,正以真偽難辨的外觀吸引著單純學子,讓學生可能會因好奇而產生誤食的情況;吸毒人口急速擴增且年輕化,毒品被包裝成零食外衣進入校園,絕不能嘗試,以免終生遺憾。 反毒教育必須從小扎根,戒毒會耗費相當高的社會成本,且非全然能戒毒成功,預防勝於治療,更形重要。強化學子的反毒意識,力求落實校園反毒教育,是教育工作的當前要務。藉由親師生共同攜手用愛守護孩子們,陪伴孩子建構正確的價值觀,培育學子的反毒素養,正是為了讓學子遠離毒品危害,進而厚實校園反毒防護網,營造友善健康無毒校園。而提升學生正確的反毒觀念,落實從小扎根防毒教育,讓下一代可以真正遠離毒品,並將防毒的知能與行動融入校園、家庭及社區,以減少新生用藥人口,才能達到健康無毒社區家園目標。 金門是離島,毒品主要來自島外,要想讓金門無毒品蹤跡,就需要大家的配合與協助,一起防制毒品,一起向毒品說「不」,透過金門綿密的人際網絡,讓毒品無法遁形。若有發現可疑之人事物都可向警方報案,將毒品掃蕩乾淨,讓金門成為乾淨無毒的健康城市。金門對毒品向來是採「零容忍」態度,縣長楊鎮浯在多次的治安會議中,請各相關的單位對毒品防制要更加落實,掃除毒品,維護金門健康生活環境。雖然金門對毒品防制漸有成效,但要想完全根絕,仍需大家的協助與幫忙,共同成為金門毒品防制的一分子。
-
強化社會安全網 改善風險因子存在
日前金門縣社會福利服務中心暨網絡單位辦理110年第一次聯繫會報,配合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以家庭為中心之精神,服務脆弱家庭除了關注處於不利情境之兒少與家庭外,更將服務擴及「處於不利情境之成人家庭」,希望透過這個平台整合跨領域、跨專業各網絡單位的資源,由中央部會、地方政府及民間團體共同合作,更緊密聯繫及溝通協調機制,協助有困難、有需要的個人及脆弱家庭,進而強化家庭功能。 家庭因貧窮、犯罪、失業、物質濫用、未成年親職、有嚴重身心障礙、兒童需照顧、家庭照顧功能不足等易受傷害的風險或多重問題,造成物質、生理、心理、環境的脆弱性,而需多重支持與服務介入的家庭。家庭是社會組成基本要素,家庭運作正常,整體社會發展就會很順遂;如果家庭有遭受變故,就很容易讓家庭弱化、無法滿足家庭成員需求,就會衍生很多社會問題。縣府成立社會福利服務中心是社區第一線的福利服務窗口,作為整合提供脆弱家庭服務及社區支持之服務入口,協助民眾社區福利諮詢和福利服務的管道,配合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評估家庭整體需求,針對需求多重且複雜之家庭開案介入服務,擔任個管並連結跨體系連結各網絡資源偕同提供整體性服務,追蹤各體系服務與目標達成情形。目前金城社福中心主要服務金城鎮、金寧鄉及烈嶼鄉三個鄉鎮,金湖社福中心主要則服務金湖鎮及金沙鎮二個鄉鎮。 近年來因應社會環境急速變遷、社會福利需求增加,以及人口結構老化、家庭結構改變及身心障礙人口比率提高、兒少人口下降等趨勢,進而影響社工人力需求與配置。雖在中央及地方政府大力推動設置社會福利服務中心,「以家庭為中心、以社區為基礎」作為服務介入焦點與及早辨識脆弱或危機家庭,提供家庭整合多元服務之專業素養與知能,期透過網絡平台機制,能夠整合地區社會福利、社會工作、教育、心理健康、就業服務,以及跟治安維護的整體資源,並望藉由網絡單位聯繫會報召開,有效處理脆弱家庭問題。 為有效推動脆弱家庭支持服務計畫,由區域社福中心個別邀集其區域相關網絡單位於每季辦理區域聯繫會議,俾利促進業務聯繫及共識,協助參與人員及網絡單位瞭解社會安全網核心,並具有辨識脆弱家庭知能,及了解社會安全網通報平台之操作,並辨識脆弱家庭服務案件風險類型和風險指標,提升社會工作專業服務品質。結合政府各部門的力量,建構一張綿密的安全防護網,扶持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於其生活或所處環境出現危機時,仍能保有其生存所需的基本能力,進而抵抗並面對各種問題,從根本解決影響社會安全的各項風險因子。 社會福利服務中心針對個案類型提出服務事項,並依據強化社會安全網服務精神,從服務對象個人及其家庭角度出發,在現有的救助、保護、教育、警政等民眾熟悉、近便或法定的受理通報機制,整合社會救助與福利服務,強化各系統功能,各服務體系應進行辨別問題與需求面向,期能發掘社區內潛在個案,並能精準通報以提供立即性的福利服務,透過強化社會網絡連結成跨體系合作機制,並強化社會網絡通報及轉介功能;並透過教育訓練增強社工之職能、知行合一,在與時俱進的社會裡,助人者必須充實自我、更新自我的工作思維,當助人者有相關知能裝備,可評估服務家庭的全貌,將能以具象目標的服務方法取代僅是表面上的協助,更能實踐社會工作的價值及專業。 社福中心角色為個案管理主責單位,應整體評估家庭問題與需求,提供家庭服務,提升家庭功能,降低家庭脆弱性程度。分析轄內脆弱家庭問題與需求,並輔導或引導民間團體辦理脆弱家庭多元服務,增進與民間團體合作,發展關懷與支持服務;建立定期網絡聯繫與合作機制,建構資源共享的福利服務合作網絡。民間單位角色依組織設立宗旨、專長、服務量能,並就觀察脆弱家庭所需之家庭支持服務,發展適性、創新、專精服務方案,針對家庭照顧支持功能不彰、家庭結構脆弱或關係緊張,依實務所需發展創新實驗性方案;針對多元專精服務方案,提供實務經驗及服務回饋與政策建言。
-
樂見文化深耕 教育扎根有成
報載:由教育部、國家圖書館共同辦理之〈109年台灣閱讀風貌及全民閱讀力年度報告〉結果出爐,金門縣在〈閱讀力分項表現績優城市│民眾每人借書數〉於縣市組榮獲第二名佳績,〈民眾每人擁書數〉於縣市組獲得第五名佳績,另外金湖鎮、金寧鄉及烈嶼鄉也都獲獎,計獲六大獎項,訊息見諸報端,輿評熱議,島雖小、文風盛,得來不易,值得珍惜,但願再接再厲,加深、加廣,發揚光大。 有耕耘、必有收穫,要收穫,則要耕耘,縣長楊鎮浯日昨特別頒獎表揚有功人員,一再強調金門島孤人不孤,人文薈萃,棒棒相接,代代相傳,承襲先聖先賢先人留下扎實之文風鼎盛根基,大家不能只是把這個〈美譽〉當作一個名片而已,而應將文化閱讀深化,融入日常生活之中,讓金門整體閱讀力大幅躍進。 縣長楊鎮浯指出,長期以來,縣政團隊群策群力,積極在推動教育與文化建設,希望文化底蘊深厚之金門,發揮其優勢與內涵,讓文化落實在每個人日常生活之中,不斷提升閱讀力,讓金門成為書香之島、文化之島,相信大家同心同德,意志集中,力量集中,心想事成不是夢。 眾所周知,金門素有〈海濱鄒魯〉之稱,又以〈文化立縣〉為縣政施政主軸,政策理想目標宏觀,不因改朝換代,人事更迭,全程一貫,向前推進。諸如早期只有「金門縣圖書館」之設置,並無掌管文化專責單位,而現縣政府組織條例,不僅有「文化局」編制,且有「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之設置,雖然人少事繁,主客觀條件猶有不足,惟大家一本初衷,有效運用既有資源,週而復始輔導各社團舉辦各種藝文活動,廣度擴及鄉鎮村里學校與境外地區,亦演、亦展、亦唱、亦宣、亦教,此外,致力「古有文物」收集與典藏,鼓勵出版地方叢書,表揚文化有功人員,其中在維護歷史文化古蹟、獎勵閩南建築整修、擴建校舍與改善教育環境設施等事項,投入大量人力與財力,宏揚中華文化精髓,推動國民小學五年級以上托福檢測,超前佈署,深耕厚植,競爭力普遍提昇,卓然有成。 持平而論,文化內涵廣泛,概括地方民情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禮儀祀事等等,教育宗旨在教忠、教孝,置重心於「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進,有教無類,蔚為國用。換言之,金門躍動進步在文化,永恒發展在教育,歷任縣政領航,決心堅定不移,雖然文化與教育主管仔肩非輕,但憑一股熱愛鄉邦使命感與榮譽心,克盡職責,全力以赴,無縫接軌,俱見功效。 文化局局長許正芳表示,假以時日,推動金門中心圖書館建置計劃完成,金門則將擁有一座完善規劃之圖書館,並以設置總館與分館為目標,在此體系建置計畫之下,建立公共圖書館協調管理之健全組織體系,整合公共圖書館資源,提供社會大眾更為便捷與豐富之閱讀與學習所需資源,使圖書館成為金門最具特色之閱讀及藝文場域,益見「文化」與「教育」與人同在,因果互繫,相輔相成,亟需中央地方一條心,大家心手相連配合支持推動。 再說:「文化」與「教育」乃是一體之兩面,不可偏廢,有云:教育是百年之大計,立國之根基,國力之泉源,而文化之底蘊與核心價值則是更「遠」更「大」,僅以金門地區教育體制演進改變為例,不惟曾經受命扮演推動「九年一貫教育實驗」主角,亦曾歷經「軍管」、「官派」與「民選」三個不同時空背景之改革創新,歲月漫漫,默默耕耘,一步一腳印,從「一切從簡」到「一應俱全」,績效班班可考,良師們解惑授業,誨人不倦,作育英才,不負使命。如今社會各界各行各業,人才濟濟,有專家學者、有博士、名將、教授與高階公僕,行行有狀元,濟濟人才,為國家、社會、人群作出貢獻,讓人看得見、用得到,大家咸表有感。 總之,「文化」與「教育」是一個國家、社會、地區興盛之圭臬,可「長」可「久」、可「遠」可「大」,大家加油,金門願景光明。
-
從世界閱讀日看金門的閱讀風氣
為響應「世界閱讀日」,金門縣公共圖書館於4月23日起攜手各鄉鎮公共圖書館開啟一系列閱讀推廣活動,各館都舉辦一系列特色活動,希望能吸引讀者進入各個圖書館,得感受閱讀的精髓,一窺閱讀的奧秘。 4月23日「世界閱讀日」的緣由,乃是這天與世界上許多重要作家有所關聯,如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的生日與忌日;《唐吉訶德》作者塞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及我國南宋著名的理學家兼文學家朱熹,都在這一天逝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自1995年起,將每年的4月23日定為「世界閱讀日」(World Book & Copyright Day),用以推廣閱讀與寫作,及宣揚版權觀念的重要性。 「世界閱讀日」慶祝的想法源於加泰隆尼亞「聖喬治日」,相傳中世紀的加泰隆尼亞,有一天突然出現了一條惡龍,人民為求生存,只好與惡龍妥協,每天送上一名年輕的女孩當祭品,最後輪到加泰隆尼亞公主,一名叫「聖喬治」的英勇武士適時出現殺了惡龍,巨龍身上的鮮血,讓草地長出朵朵嬌嫩的玫瑰花。武士摘下其中一朵最嬌艷的玫瑰花送給公主,公主也回贈象徵知識和力量的書籍。這段浪漫神話傳頌多年,加泰隆尼亞便將此日訂為「聖喬治屠龍紀念日」。 此後每年的4月23日,西班牙自治區的加泰隆尼亞人,用特別的方式來慶祝這個日子:男人依照傳統習俗,送玫瑰花給心愛的女人,女人則回贈書籍給摯愛的男人。「玫瑰與書籍」象徵了美麗和智慧、愛情與知識,永恆不變的歷史傳承。各個國家為了慶祝世界閱讀日,也都有不同的活動,如:英國的「一人一書」、瑞典的「好書贈學童」、日本的「兒童閱讀日」、香港的「全城閱讀10分鐘」等。身為世界閱讀日起源的西班牙,為慶祝這一天,讀者每購買一本書,就可獲得一朵玫瑰花。閱讀,有如讓無形的知識,以智慧之花形態現於世人眼前。 為鼓勵閱讀,提升本縣競爭力,縣長楊鎮浯與各鄉鎮長共同致力於基礎國教和文化建設的推動,使得金門整體閱讀力大幅躍進;教育部去年3月1日公布《2019年臺灣閱讀風貌及全民閱讀力年度報告》,整體閱讀力躍升城市,「縣市人口50萬以下組」由金門縣獲得第1名,整體閱讀力成長8%,不僅在縣市分組中居冠,同時也是全國進步幅度最多的縣市。今年公布的「109年臺灣閱讀風貌及全民閱讀力年度報告」:全國各縣市全民閱讀力表現,金門縣「人均借閱冊數」榮獲第二名;全國各縣市全民閱讀力表現「人均擁書冊數」榮獲第五名,已提升到閱讀前段班的水準,表現令人刮目相看。 北宋大文豪黃庭堅曾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言語乏味,面目可憎。」閱讀是經驗累積和知識學習,閱讀不能讀死書,要理解書籍中的深刻道理,必須親身躬行實踐。南宋詩人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中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金門自古文風鼎盛,人文薈萃,宋明清三朝曾出五十名進士,自2000年篆刻設立博士壁後,依縣府教育處最新調查統計,到2018年止,「博士壁」增補新增博士登錄篆刻人數計有457人,目前最新的數字應已接近五百人,海隅蕞爾之島,在在見證這項奇蹟。 洪蘭女士的大作《閱讀使你爬上巨人的肩膀》就言簡意賅指出「在知識經濟的年代,影響國力的最關鍵因素,不在於土地的大小、武力的強弱、自然資源的多寡,而在於知識的累積、流通與應用。因為人類的知識可以累積,前人的智慧心血記錄下來,流傳後世、後人,知識的累積造成人類文明不斷進步。透過『閱讀』有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高、更遠,因此,面對二十一世紀資訊爆炸,唯一的武器便是閱讀。」真是大哉斯言也。
-
從文資保存到空間治理
晚近以來,金門地方的文化資產保存、環境景觀保存等爭議事件層出不窮,經常造成社會的對立、決策的延宕,並使得政府的公信力與決斷力下降;更麻煩的是,若無良好的解決方案時,更會造成文化與生態資源不可逆的影響;或是造成急就章的決定,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缺乏整體思考。後浦甲政第、青嶼張氏宗祠、料羅順濟宮及不少軍事據點、營區等案例,即是冰山一角。 同時,這些保存爭議地點,常常又是目前經濟發展上比較遲緩的地區(這是一體的兩面,因為開發壓力小的地區,歷史文化的保留也容易完整),支持保存與贊成發展的雙方,立場鮮明的話,意見便難以形成共識。大家的話術是:保存派阻擾地方發展,棄百姓生計與福利於不顧,或無視於安全性的考量,不食人間煙火;或是,開發派不尊重歷史文化或生態,抹殺情感記憶,破壞地方特色風貌,沒有創新的思維讓傳統與現代共存等。也就是說,這些爭議事件一旦進入情緒動員、道德勒索,兩造雙方相互指摘,信任破滅後,就無法在理性對話的基礎下找到好的方案。 此外,自2016年《文化資產保存法》修訂後,地方文化主管機關的行政作為沒有與時俱進地調整,也是產生爭議的核心因素。如第15條「公有建造物及附屬設施群自建造物興建完竣逾五十年者,或公有土地上所定著之建造物及附屬設施群自建造物興建完竣逾五十年者,所有或管理機關(構)於處分前,應先由主管機關進行文化資產價值評估。」主管機關對於公有建造物的文化資產價值評估負有完全的責任,應以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及其授權的專案小組來啟動,而非將價值評估業務讓由委外的團隊來主導或壟斷,應由文化局主其事,並在文資審議委員會以報告案或審議案方式進行討論。換言之,五十年以上公有建造物的評估機制,十分迫切需要制度化,並參考其他縣市的處理方式,否則爭議案例只會愈來愈多。舊金沙鎮公所(金砂國校舊址)的衝突,務必記取教訓。在法理上,鎮公所兩度得到不具備文資價值的評估,才啟動社福大樓的預算爭取,完全站得住腳。但這組舊建築物值不值得保存?當然值得。保存與活化部分空間也是一個好的選項方案。但事件走上衝突,問題之一就是出在缺乏通盤考量、完備的五十年以上公有建造物的評估機制。 可以這樣說,當我們以開放政府的機制進行決策時,事先(而非事件發生之後)廣納不同意見,非常有必要。文化資產價值評估的視角要具多元性,不能僅以建物保存現況(也就是單以建築價值)來討論,賦予文化資產身分也非僅有大家目前所理解的古蹟、歷史建築,事實上《文化資產保存法》已有更多的選項,如文化景觀、史蹟、紀念建築、自然地景、自然紀念物等類型,供不同個案保存所採用。因此,納入包括環境景觀總顧問、公民團體、關係人等在內,進而建立一套整合性的評估機制,值得主管機關正視。 金門的文化資產保存,其實是空間治理的課題,也是地方創生的課題。過於單點思考、單一視角或行政本位主義的決策,其結果可能造成風險。挑戰現有認知傳統、質疑現有行政慣習的同時,也是提供一種行動的新可能之機會,行政機關應有雅量。在1990年代以來的政治學或公共行政實務中,治理是一種涉及公私部門夥伴關係的合作網絡機制,以利資源分配、政策協調或引導社會、經濟、文化活動。進入「後戰地」的金門,從文資保存大步邁向空間治理的戰略與戰術擬定,才會是競爭力之所在。
-
地景藝術在金門
地景藝術也叫大地藝術,是一種始發於美國,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早期的一種藝術運動,其表現為大地景觀,與藝術本身聯繫的景觀作品,也是一種在自然界創作的藝術形式。創作材料多直接取自於自然環境,例如泥土、岩石、有機材料,以及水等。同時,推土機等工程機械,時常作為改變地景的工具出現在創作過程中。 此種大地藝術的創作,旨在對地景的討論,其作品經常出現在對公眾開放、遠離都市文明的地區,作品時常保留了材料被自然力改變、侵蝕的客觀屬性,從而導致很多早期作品,僅僅短暫地存在,而如今只能在紀錄片,或者照片檔案中找到,進而引發人們探索其關係。諸如2020桃園地景藝術節,在中壢大崙、平鎮雙連坡,以「構築城市」為主題,從城市未來、自然地景與循環經濟出發,探討都會與鄉村、土地及建築的關係,從高度都市化的核心區域,跨越城鄉線,從一路之隔的距離,討論桃園城鄉風貌的發展與變化,看見生態、建築與人文的關係。 不遑多讓,以「地景麥田風光與蚵田體驗」為主題的2021年,金門石蚵小麥文化季活動,已於4月11日起至5月22日推出一系列活動,有別以往,將金寧的特色黃金麥田化為表演舞台,結合麥田的地景藝術,將耳熟能詳的三隻小豬、小羊與大野狼等故事,直接搬到金寧,讓民眾化身故事主人翁,來場浪漫的童話奇遇,使觀眾驚呼連連,快門按不停,拍照即是風景。 尤者,今年石蚵小麥文化季系列活動,特與鄉轄社區發展協會合作,推出在地生活體驗,包括金寧鄉安岐社區發展協會,推出的紅龜粿手作,和慢遊社區生活體驗,教您手作屬於金門傳統特殊美味的糕點,以及社區著名景點:軍事遺蹟、金門縣最大尊風獅爺、風雞咬令箭、後岐商店等,由專人為您導覽解說,融入社區漫遊金寧。 而古寧頭社區發展協會,則是推出探索石蚵林活動,帶您至遼闊海埕蚵樁採蚵,體驗這份4百多年的金門記憶與情感,透過蚵農導覽解說,從中感受濃濃人情味及採蚵樂趣,留下美好印記,活動結束時,尚有美食兌換券,讓你品嚐古寧頭在地石蚵滋味。 正如主辦單位所言,今年地景作品,整體以童話與嘉年華為主題發想,呈現大街小巷與麥田中的浪漫與樂活。諸如活動中黃金麥田入口處的大野狼,除了代表故事中的狼來了,更結合河洛語諧音,意味「人」潮,也因為被金寧的美景給吸引來了!驚險刺激的兒童麥田滑步車,讓小朋友放電外,更吸睛的是風格各異,將童話場景再現的三隻小豬的家,有麥穗、帳篷等,不同素材搭建的溜滑梯屋、盪鞦韆屋和搖搖屋,分別對應了三隻小豬的迥異性格,讓爸爸媽媽可以陪著小孩們,盡情在麥田裡的各個小屋間穿梭來回大冒險,當然精彩的地景打造不止於此,正待鄉親們探索。 藝術與大自然的結合,並不意味著藝術作品把自然改觀,而是把大自然稍加施工或修飾,使人們重新注意大自然,從中得到與平常不一樣的感受。金門天然優美景觀,一直為藝術家所讚揚,更是許多藝術家創作的泉源,此何嘗不是拓展金門觀光之另扇門?
-
喜慶金城公辦民營托嬰中心啟動營運
縣府委託社團法人新北市嬰幼兒托育協會辦理金城公辦民營托嬰中心,並於日前辦理招生說明會,受理報名,楊縣長甚為關心,日前先行率社會處團隊再次巡視托嬰中心各項軟硬體設備。 據報導,金城公辦民營托嬰中心依照相關法規分齡規劃兩個班級,並打造符合兒童適齡發展與安全健康之托育環境,而除了這處托嬰中心外,縣府亦陸續建置公共托育家園(小型托嬰中心),積極推動普及、平價的友善育兒環境,期能降低本縣家長養兒育女的各種負擔。 的確,目前「高齡化」、「少子化」已經成了全球普遍關注的議題,有的國家地區甚至因為出生人口低於同期死亡人口,而衍生了一定的國安危機,甚至有人還大膽預測,長此以往,國家會「自然消失」,影響之深遠,不言可喻。就算是往昔長期主張「一胎化」的中國大陸,也已經開放「二胎」,近期甚至有「三胎」或不再限制生育的倡議,然而,現在已經不是政府准不准生的問題,而是年輕夫妻敢不敢生的抉擇;因為日益增加的育兒、住房成本,已經讓許多年輕夫妻視養兒育女為畏途,如不能根本解決結構性問題,恐怕很難在短時間解決「少子化」問題,而普設托嬰中心,就是結構性問題中重要的一環。 縱觀目前國內的托嬰機構,大抵有公辦民營托嬰中心、社區公共托育家園、準公共化托嬰中心,以及私立托嬰中心四種類型。據了解,現在台灣每年的出生人口數雖然一路下滑,2018年甚至跌破19萬大關,但托嬰中心家數卻不減反增。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2014年底,全台共有659家托嬰中心,到2019年2月底,全台已有1,036家托嬰中心,四年多來成長了57%。不意外的,這些托嬰機構多半集中在「六都」等人口密集的縣市,公托資源明顯不均,有些縣市甚至沒有公托。選擇將寶寶送托嬰中心或是保母照顧,是雙薪、無長輩後援家長在育兒與工作之間的選擇,而托嬰中心需求之所以會快速成長,除了年輕世代托育觀念改變以外,政策推動也是一大主因。 在政策上,2012年幼托整合後,托兒所改制為幼兒園,收滿2歲到6歲,不能附設托嬰中心。政策改變下,托嬰中心從零開始,在少子化成為國安危機以後,地方政府開始將托育照顧列為政見,投資興建公辦民營托嬰中心,希望能為家長減輕照顧負擔。金門托嬰業務開展有年,然而公托一直集中在東半島,人口密度較高的西半島以往都仰賴私托、保母或家中長輩照顧,如今隨著金城綜合社會福利館的落成啟用,館內一樓規劃的托嬰中心可收托滿2個月至2歲以下的嬰幼兒25名,雖說名額有限,算是補全了一塊拼圖,當然也還有進步的空間;例如:由台北市自2015年起開始試辦「社區公共托育家園」,便介於大型公托和居家保母之間的托嬰方式,由政府提供場地,比起動輒要上百坪的托嬰中心門檻低很多,還可以省下設置主管的行政人力,布點也可以布得較密,應該是下一個階段可以努力的目標。 總之,時代在進步,社會生活型態也產生急遽的變化,托嬰已是不可逆的潮流,為了國家發展,更為了扶年輕人一把,金門也有急起直追的必要,並據以實現讓民眾「樂婚、願生、能養」的最終目標!
-
發掘地方特色元素 點亮金門品牌
為推動青年連結產業與市場、培養商機辨識能力,建設處日前在金門創新園區三樓辦理金門產業品牌策略工作坊交流講座,邀請學有專長學者專家主講「品牌行銷力」等議題,在地創業青年、特產業者到場充電吸取新知,縣府秘書長陳朝金希望透過三創與地方創生專業團隊,協助金門青年業者以「酒文化」、「旅遊路線」議題置入與拓展商品,由品牌策略、行銷、通路、資源組織工作小組,共做品牌亮點發揚金門文化。 在活動中,除了安排在地創業青年、特產業者分享自身品牌故事外,更透過產、官、學界人士與地方創生專家齊聚一堂,與在地業者共同討論如何善用「品牌力量」與「品牌行銷力」協助打造金門亮點品牌,再將在地成功品牌故事讓更多在地業者學習如何發掘地方特色元素,打造亮點主題活動推動更多業者一起參與,展現金門三創業者的創新與活力,形成一股正向能量,帶動金門在地創生風潮。並進而激發金門外地遊子胸懷金門鄉土,以創新思維回鄉打造金門產業亮點,同時也吸引國內外更多業者看到金門獨有產業魅力,一同投入發展壯大金門產業,更提升在地業者形象。 追本溯源,我們會發現,很多品牌的成長或者自身顯著特徵,都帶有各自的地方特色,包括文化特點和生態環境特徵,通過對品牌的欣賞、了解或使用,尋找發現這些特定元素,能夠更好的了解品牌的成長和內涵,又能對品牌有更多的體會或借鑑。金門是一個極具魅力的小島,而地方各鄉鎮如何發掘自己的獨特性與價值,並透過創意、創新的策略方法,有效創造自我利基、建立品牌識別,是極為關鍵之處。而要建立一座城市或一個鄉鎮的品牌,就要找到自己不可被取代的風土條件;透過設計與行銷,能夠轉換風土條件,和新的世代與新的世界相互連結。 整合地方環境、人文與地理,導入創新與設計資源,發展出適合各地區並發揮地方特色的產業,創造觀光人潮、增加產值與就業機會,吸引青年人口返鄉創業、就業。政府近年來大力推動地方創生,鼓勵振興在地文化、產業及觀光,藉由不同層次面向的故事來演繹、行銷與包裝,傳達出農業產品、企業品牌與地方意象的行銷策略與故事化需求,同時也顯現故事作為當代「美學經濟」、「感動經濟」或者「體驗經濟」的重要元素之一。 有創造力的在地青年,正積極地為自己的家鄉營造獨特風景,形成自家的「地方風格品牌」。運用在地力量形塑美好生活,齊心發揚在地文化與城鎮特色,點亮金門品牌,厚植地方產業發展基盤,促使地方文創、景觀、產業、藝術、觀光各面向得以跨域加值,建構在地產業經濟永續發展,以為金門的下一個世代創造更好的發展機會。
-
金寧鄉推動改制為鎮時機成熟
金寧鄉公所日前召開「推動鄉改制為鎮」說明會,邀請許多關心此議題的社區、民眾、民意代表參與,主要針對爭取推動鄉改制為鎮的施政目標,跟鄉親作一個進度的工作報告,同時希望透過公共政策的討論,提供有效的建議和論述,以完備爭取改制的前置作業,讓二度申請卡關的盲點能夠突破法令限制,達成鄉改制為鎮的目標。 近年來金寧鄉各項經濟、交通、環境上都有了重大的變革而呈現新面貌,鄉內新建案林立、人口大量移入、商業環境的改變,目前金門縣戶籍人口數已逾14萬人,其中金寧鄉達到3萬3仟多人,人口數列金門第二位,僅次於金城鎮4萬2仟多人,金寧鄉遷入人口成長率每年以3%幅度增加,擁有產製國內白酒市佔率最高的金門酒廠,還有國立金門大學所帶來龐大生活圈,不僅快速改變金寧鄉的人口質量與結構,也帶動金寧地區快速發展進步動力;另外金門大橋將屆完工,將來通車後更肩負交通、觀光重點區域,從烈嶼往來大金門各鄉鎮都需要經過金寧鄉,且轄區伯玉路兩側金門特產名店及國內品牌量販店進駐商圈,商業活動也日益蓬勃發展,其地理位置又靠近金城市區,在人口外溢效應發酵,未來發展成為副都心具有優勢,也是指日可待之事。從大學的區域商圈、大橋通車帶來的觀光、經濟效益及金酒公司產業發展,都是促進金寧鄉改制的有利條件,因此已有不少鄉親認為此時應思考將金寧鄉正名為「金寧鎮」的民意期待。 目前金寧鄉改制為鎮所遭遇之困難為:39年4月24日實施「臺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已於民國88年10月12日廢止,其中鄉改鎮條件兩項具體要件為:1.人口在一萬人以上,且有六千人以上集中在鄉公所所在地區者。2.街道建築具有規模,工商發達,交通便利,合乎都市計畫條件符合《鄉改鎮條件兩項》之規定的鄉,得申請核可,改制為鎮。新制「地方制度法」開始實施,其中第3條:「縣劃分為鄉、鎮、縣轄市」、第4條:「人口聚居達十萬人以上未滿五十萬人,且工商發達、自治財源充裕、交通便利及公共設施完全之地區,得設縣轄市。」並無鄉改制為鎮的法源,因此金寧鄉公所在楊忠俊鄉長任內提報縣政府轉呈內政部二度以「不宜」為理由駁回申請。 在鄉改鎮的過程中,金寧鄉歷任鄉長及鄉民代表會都曾多次提案試圖推動改制作業,最早更追溯到93年曾經提案,但內政部認定鄉、鎮與縣轄市均屬於同一層級,鄉、鎮在財政跟人事的編制沒有區別,改制後自治權限與過去並無不同,徒增更改身分證、門牌、戶籍及地政資料的成本而已。金寧鄉改制為鎮皆因法令束縛未能順利如願,在鄉代會、縣政府表達強烈支持之下,更是鄉民引頸期盼,提升為鎮之格局有其必要性,因此鄉公所委託銘傳大學公事系民意調查中心針對20歲以上、設籍在金寧鄉的鄉民,作電話隨機的取樣,有效的樣本數是1仟份,調查結果的誤差值是在3.1%,結果6項有關改制的核心問題獲得非常同意及同意二選項平均數為52.18%的支持,不同意及非常不同意二選項平均數為18.67%、無意見\不知道選項平均數為29.13%,顯見支持改制之主流民意超過半數,讓金寧鄉改鎮條件正當性更加充分周延。 金寧「鄉改鎮」要以更高視野與前瞻格局看待,在經濟、都會發展、交通運輸、產業經濟及人文社會等多方優勢,各方面發展的條件已臻成熟,展現金寧鄉自我向上提升的「內在價值」,「鎮」所擁有基礎設施、人口消費、發展潛力卻遠遠超越「鄉」的概念。配合中央新式身分證換新時程,所需經費可大幅減少,這也是鄉長楊忠俊積極爭取改名的主要原因。如今的金寧鄉不再是以前的僻壤小鄉,整體建設和環境條件讓人耳目一新,改制對地方長遠的繁榮發展,可以提昇經濟競爭力、有利發展大學商圈、增加投資意願、有效提高就業環境,實質提升為鎮之格局有其必要性。金寧鄉公所在鄉親的支持下,將再次提案尋求內政部同意改制「金寧鎮」,以符合鄉親主流民意之期待。
-
反毒無假期 保己也護人
眾所周知,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成長,國人日常物質生活普遍大幅改善提昇,也因工商社會競爭壓力倍增之影響,以致少數人有濫用藥物毒品之趨勢,時至今朝,毒品四處流竄,除之不盡,貽害無窮。 以早期為例,少數人施用之毒品,係以海洛因、嗎啡及鴉片為主,接踵而來流行施用大麻、強力膠、速賜康、紅中、白板等,再來則是盛行施用K他命、搖頭丸、安非他命等成癮藥物為大宗,不惟嚴重戕害國人身心健康,社會各階層不知有多少人身受毒品所害,墜落萬丈深淵,無法自拔,這些血淚斑斑之事實,誠足大家資為殷鑑,相互期勉反省自覺。 最為令人憂心忡忡者,即是吸毒人口年輕化,亦且侵入校園,毒品花樣翻新,冒混咖啡包食品流入市面,由於有利可圖,毒梟偷心暗行,鋌而走險,如運毒、製毒、販毒等不法勾當,頹風助長,涉及毒品案件判刑入獄坐牢者及吸毒人口有增無減,也有藝人與公僕捲入毒品漩渦,凡此種種,政府一再加強反毒措施作為,積極採取〈拒毒〉、〈戒毒〉、〈緝毒〉與〈防毒〉等溯本追源反毒方案,加強管控蔴黃素等先驅化學工業原料,以杜絕被非法轉製成為毒品,降低毒品之危害,真箇用心良苦,所憾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嚴刑峻法未竟全功,以身試法者時有所聞,儼然成為當前社會治安一大隱憂,難治也難安,緣此,社會大眾無由置身事外,不反毒、不除毒。 無可否認,毒品嚴重損傷國民健康,即使有嚴刑峻法或宗教信仰做後盾,也難抵擋毒品之侵害,正因如此,法務部結合所屬檢察機關、調查局、司法警察機關及海巡、海關力量,秉持〈除毒務盡〉精神與決心,與毒品作戰,揮軍出發,屢建奇功,然因肅毒任務艱鉅,任重道遠,除應深化並拓展各項反毒成效,尤須針對社會群眾與校園師生進行持續性反毒教育宣導,期以凝聚全民群體反省自覺意志,共同防制毒品危害,向下紮根,讓「無毒有我、有毒無我」之反毒意識,擴散到社會每個角落,建構一個遠離毒害及純淨無毒家園。 金門擁有〈乾淨土〉之美譽,民風淳樸,也許因為有人住居之地方就有〈毒品犯罪〉問題,對此縣長楊鎮浯表示:面對毒品「零容忍」,一再要求警政機關務必貫徹政府反毒政策,結合全民力量,將毒品掃出金門。欣見警政團隊將士用命毋怠毋忽,列為治安重點,劍及履及,落實執行,並由金城、金湖分局長親自出馬巡迴各級學校暨社區進行反毒宣導,獲得熱烈回應,益見唯有政府週而復始、社會與家庭密切配合,人人自動自發,遂行〈防毒〉與〈反毒〉任務,才是治本之良方。 肅清毒品是一場持久之戰,警力有限,民力無窮,爰特藉此呼籲社會大眾發揮〈合眾心力〉,一齊反毒到底,齊向毒品宣戰,保己護人,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