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落籍金門看好金門──由戶籍遷入指數持續上昇談起
根據縣政府公布資料顯示,地區人口總數已經超過十一萬大關,數字直線上升,有其特別意義,所謂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爬,正因金門蛻變,受到普遍重視,未來願景看好,無庸置疑。 或許對此數字問題看法有所不同,認為金門福利項目既多而又豐厚,名列全國之冠,引人嚮往不足為奇,次為便於往返兩岸三地,紛將戶籍辦理遷徙,實則四處穿梭,各為生活而奔波,孰是,現有定著人口恐不及半,凡此是否有助金門未來經濟發展,猶待長期觀察,甚至擔心流動人口瓜分金門既有社會福利大餅,殷切期盼政府主管部門,深入檢討修訂相關之配套措施。 若就「法理情」層面以觀,人民有遷徙之自由,選擇從事何種行業,亦復如斯,落籍金門,就是看好金門,只要在金門地區生活消費,無論時間久長,必有連動關係,則對於金門地區經濟發展就有助益,緣此,遷入人口數字增加,已然成為金門經濟發展之指標,何況,有人潮才有錢潮,遷入人口多多益善。 再說,只要談到金門,就會讓人聯想起金門的社會福利辦得有聲有色,許多鄉親有此經驗,立足金門,放眼兩岸,亦步亦趨,實事求是,擦亮金門亮麗招牌,此乃大家長期共同打拚獲得之成果。 茲此,國內經濟連續九個藍燈,景氣低迷已到谷底,油電雙漲,失業問題日趨嚴重,社會消費群眾大喊吃不消,不復當年台灣「經濟起飛,錢多淹腳目」之榮景,面對全球經濟一蹶不振之現況,正是政府與社會大眾亟應共同努力之方向。 俗云:「吃飽勿忘餓時代」,意喻大家更應克勤克儉,共體時艱,把握現在,須知一旦失去既有,終將一無所有,金門社會福利雖好,至盼大家珍惜,粒粒皆辛苦,當思之來處不易,換言之,只想坐享其成,而無「得而復失」之警覺,既得可能瞬間消失殆盡,一去難回。 隨著時代改變,國人走過工業時代與去工業化之過程,取而代之,即是進入以服務為導向之知識經濟體,根據最新亞洲政經風險分析報告指出:今年第二季國內生產毛額為負百分之零點一八,亦即在亞洲十二個主要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敬陪末座,反觀金門縣政團隊卯足全力,劍及屨及,加強建設,改革創新,拚經濟,也拚未來,具體成效,具體可按,諸如輔導服務業,推展在地美食文化,招商引資,卓然有成,就業市場不虞匱乏,目前境外人士來金從事各行各業者,為數上萬之眾,並以服務業為多,隨著大陸宣布擴大開放金門自由行,金門經濟發展潛力呈現多元而穩定。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此期間欣見,縣政團隊頻頻走出室外,遊走於兩岸三地或僑鄉,為金門行銷工作,不眠不休,縣長李沃士更是親自充當導遊解說,用心之最,積極踏實,爰特藉此寄語縣政團隊成員,秉持政府政策,同心同德,協力朝著(顧好金酒,弘揚文化,發展觀光)三大目標邁進,凡此既是金門之命脈,也是金門之根本,看好金門,盡在於此。
-
簪纓戀戀浯水情譜奏國樂島傳奇
先是挺進台北中山堂,再連續多年登上國家音樂廳舞台公演,讓金門國樂團樂音飄揚、撼動人心,台北《天下雜誌》譽為「戰地變身美麗者樂島」的幕後重要推手之一│王金國,九月十七日晚在金門遽然辭世;我們追思緬念這位傾注於國樂島教師留下的精神典範之外,也要對金門國樂的傳承與發展,表達深切的期待。 以金門古地名「浯江」、深坑舊名「簪纓」,由金門國樂團與台北簪纓國樂團攜手合奏的《簪纓戀戀浯水情》音樂會,二○○六年先是在台北中山堂登場,初試啼聲就贏得滿堂彩,之後於二○○七至二○○九,連續四年受邀在台北國家音樂廳公演,所展現的音樂質感、文化能量,聽眾年年驚豔,二○○九年七月十一日以《風獅爺傳奇》為主題首次將金門風土內涵搬上舞台的公演,二千二百個座位,逾八成的售票率,金門國樂團奏出的,既是音樂的質感,也是土地的傳奇。 《簪纓戀戀浯水情》傳奇樂章背後的推手,出自一位退休的國中美術教師。二○○一年,任教滿二十五年甫自金城國中教師退休一年的王金國,再次回到學校,說服校長,重組、重建一九七三年即在聯課活動成立的「城中國樂社」,又獲得當年學生社員、服務於中廣國樂團的馬志剛的協助,取得中廣一批汰舊但完整可用的國樂器全數捐給金城國中剛萌芽的國樂團。 一如當年台東紅葉少棒隊從野地裡土法練球的發跡故事,金門國樂團的誕生,則是從一位教師的發心、一批老舊樂器的加持,以城中這個「母團」當搖籃,王金國再力邀尋求台灣的音樂家黃光佑加入指揮陣容,初期以一周三天時間,投入金門國樂種子的養成;自金城國中出發,再串連中正國小、金門高中等校的中小學學生正式成軍金門國樂團。王金國、黃光佑歷多年努力奔走、整合,也在家長後援會的無怨無悔、接力奉獻支持下,國樂隊伍搶進全國比賽台灣北區三強佳績,成軍後的金門國樂團先後再進入金門文化局、台北中山堂、國家音樂廳等公演。 在金門國樂團行政總監王金國與指揮家黃光佑,金台兩位教師的持續灌溉下,金門國樂團與台北簪纓國樂團,跨一個台灣海峽的國樂能量蓄積、交集,也是讓孩子們音樂夢想起飛的情感交會。戰地搖身一變為美麗音樂島,不只在島內舞動,也渡海在島外發聲,從文化創意產業的觀點來看,當今金門「國樂島」的成型,來自民間創意與熱情,加上官方大力協助,綻放了金門解嚴後的新一波精緻文化藝術能量,對金門在傳承、培育、發展民族管弦樂的種子與願景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金門優質國樂團的崛起,也是金門對外音樂實力、文化形象的展現。 簪纓戀戀浯水情,譜下風中傳奇交響詩,也寫下島地一群孩子追求音樂夢的動人故事。如今,我們要向奉獻樂團、遽然辭世的金門國樂團重要推手王金國老師(1950│2012)表達無限的追思與敬意之情,我們也盼望王老師留下打造國樂島的精神典範,長伴金門國樂團,有了傳承、發光的力量。
-
重新認識保護文化遺產與金門申遺
金門縣推動申遺的工作,在縣府推動委員會的努力下,獲得了各級資源的支持與響應,目前是各縣市的領頭羊。金門豐厚的歷史文化、特殊的戰爭背景,加上完整保存的有形與無形文化遺產,藉由申遺過程討論保存與發展各項議題,並重新檢視重要遺產既存狀態,已使金門成為台灣保護文化遺產與國際接軌的最佳場域。 近期世遺種子教師赴外參訪廣東開平碉樓、馬來西亞檳城等世界遺產地,在交流過程中,兩地保護機構的專業人員對金門既有的條件表示極具潛力,特別以其經驗建議金門在此過程中必須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及推動合宜的法令配套,並應提前注意觀光化後經濟利益的衝擊管控。而持續的遺產保護宣導、文物修復、文化研究、加強保護巡查工作,強化居民對文化遺產保存的共識,才能逐步維繫世遺普世價值並符合國際標準。 在檳城的經驗中,觀光化後的環境出現了許多問題,包括為了容納更多觀光客不當改建了傳統老屋、未適時掌控現代高層建築興建而破壞了區域景觀、過度引進商業使傳統產業崩解等,這樣的案例,足供同樣為華人社會的金門借鏡。事實上,人類文化遺產價值的保護,實即可視為社會及經濟可持續、合理發展的根本,缺少了文化根基的環境,即如小舟隨波逐流,在洪流中將無以為繼。在快速開發的亞洲地區,各國均陸續面臨人口增長、環境惡化、城鎮再發展、工業化以及地區經濟和傳統社會文化結構全球化等問題,如對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威脅重視不足,將導致傳統環境與文化遺產喪失完整性,觀光與活動需求的壓力也迫使遺產地分裂,傳統與文化無以為繼。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依亞洲地區快速發展中的環境,針對文化遺產提出了「會安草案」的遺產維護指導原則(依據越南「會安」世界遺產地的案例延伸探討),目的是避免開發中的環境,其文化遺產受到不當方式的損傷,也防止環境的結構性退化、惡化,避免不恰當的利用導致具遺產價值之地,其獨有特徵同質化,因而喪失其地方感。會安草案中特別針對亞洲區域各類文化遺產,包括有形及無形文化遺產,進行綱要性的維護方法指導。同時指出,有形文化遺產的原始樣貌、價值觀和重要性會因無形的文化實踐改變而開始產生變化,重現歷史、復興傳統並在已遭不斷改寫的知識中再現文化遺產的意義,才算是成功的文化遺產保存。 從聯合國在推動保存亞洲文化遺產的努力中可見,國際專家已洞知亞洲各國的特殊狀況而積極地給予協助推展。金門推動世遺努力的過程,即屬呼應當前環境開發壓力下的文化遺產保護綱領行動,它不應因我國當前非聯合國會員,申遺無法達陣而被質疑其動機。反之,金門推動申遺,實則上是藉由保護文化遺產的手段來推展文化的自明性與自信心,並提前為發展中的金門取得一個合宜、合理的控管機制,使金門引以自豪的「活的閩南文化」成為經濟社會中多元化、持久性的基石。 我們可從開平碉樓與檳城的案例中理解金門申遺的方向與努力,是符合國際的標準與潮流,自是為了維護祖先所保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從會安草案的精神中則可探知,避免高速現代化與城市化進程中,傳統知識、文化及環境受到永久性損害,是申遺與保護文化遺產的真義。 讓我們重新認識金門申遺的目的與意義,共同為保護金門的文化,及祖先遺留的珍貴遺產共同努力!
-
再論西山觀日道與金門旅遊願景
九月十五日本報「以悠遊景觀道路創造旅遊願景」社論甫一披露,即引來各界迴響。不僅在於本案立意之創新,前景之可期,更因其思維與今日旅遊思潮:知性與感性嚴絲密扣,且與金門開邑歷史緊密相關,豈具旅遊吸引力而已。我們在感謝之餘,深覺有責任對此議題,再進一步探討,以盡公眾平台之責。 在此論述中,主要是基於今日觀光的核心價值是「悠遊」,因此各先進城市之觀光規劃,莫不朝「以悠遊景觀道路吸引遊客流連」的理念來思維;尤其是有故事性之元素。而就金門先天條件,最值得規劃;最具金門特色者,當屬金門開邑所在地:金門城(舊金城)!也唯有朝此思維來規劃,才能克服先天各種旅遊條件無法與大陸,乃至世界各地相比之劣勢。基此,建議規劃三條金門城悠遊景觀道:以北門第一街為思古元素之古官道;以文台古塔為中心之水岸景觀道,最後是最具人文氣息之「西山觀日道」;尤其是後者。 從金門城西門甫一出城,沿金水路往水頭方向右側丘陵之「西山」,不但具有不遜「關山落日」賞夕之先天條件,誠如之前本報所提的:若能重修規劃「西山觀日道」,沿線而上,遠觀落日餘暉,近撫水道美景,其景色,又豈是「關山落日」所能比?其深度,又豈是一句知性與感性可盡?更令人不由想起「始得西山宴遊記」之遐思,僅此人文氣息之元素,且試問,以金門之現況,誰能相比?我們又怎忍「暴殄天物」,徒令南台灣之「關山落日」獨領風騷? 進一步言,在知性與感性旅遊世潮中,沿山而上,觀夕談心,本就是世界各地觀光景點之最愛,如阿爾卑斯山;如富士山等,莫不以悠遊景觀道路來增采景點特色,增加觀光價值。而「西山觀日道」若成,輔以金門歷史文化等在地元素,遠觀金烈水道,回憶當年國共對峙時之滄桑,乃至卻話昔日來金服役時之回憶;近看東南方之文台古塔,再啟明初建城之史話,重續抗倭名將之風流。凡此,不僅對個人之旅遊,親子之同行,乃至台灣「充員兵」之懷舊之旅,均有其觀光之「致命吸引力!」這就是本報力促此案之主因! 正如之前所言,為政當從大局著眼;小處著手。以今日金門整體觀光條件,若能重新專案探討、規劃「金門城之悠遊景觀道路」,效富士山等作法,以生態工法建造汽車、自行車、悠遊道等各種功能道路,遍植樟樹、垂柳,乃至桃花等行道樹,並美化周邊環境,處理週遭不堪景觀,如荒塚(舊墳)等,進而啟動金門特色觀光。而著手處即是從較易規劃,且最具悠遊吸引力之「西山觀日道」開始,拓展而下,「水岸景觀道路」自然水到渠成,而只待綠化與美化之古官道,處此氛圍下,豈是易如反掌而已,這正是本文以「西山觀日道」為題之立意所在,敢與此再與鄉親共勉!
-
發展休閒漁業促進產業升級
早期金門的四大物產:魚、蝦、番薯、土豆(花生),簡單的說明了地區物產和氣候及海洋環境的關係。從舊照片中也可看到過去,在對的時節裡,蝦、蟹、魚獲等在市場上販賣的榮景,而所謂的舊時不過是廿、卅年前。無論是因為大陸經濟崛起以至於近海的海洋資源被大量捕撈,或全球氣候丕變造成海洋生物相的改變,但不爭的事實是:金門的漁村正逐漸沒落中。 而傳統產業中-漁業的沒落,莫過於從業人口的老化,青壯年外出尋求另業發展已是長久以來的現象。並且,這也不是金門獨有的現象!以海為生的縣市中,澎湖、馬祖與金門的條件最相近的。而在這些離島中又以澎湖,在中央的輔導與奧援下有較好的發展,也是足以讓我們借鏡的例子。 漁業的發展已經不像過去一般,以漁獲或養殖產量為主,而是發展結合觀光休閒並促使魚貨單價提升,也就是增加商品的附加價值。除了可增加勞動者的收入,更可減緩漁獲的消耗速度,達到漁業的永續發展。從業人口的流失,不僅僅是青壯年本身的意願,老一輩的漁業人員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孫必須忍受冬季時的酷寒,以及耗時費力付出。確實,漁業工作無論是養殖或是出海捕撈,風險與體力的負擔都不是一般在室內工作的現代人所能承受的。 而透過推動漁業產業的升級,以降低風險並提高收益,已成了台灣傳統產業(如:農、漁、牧業)的新活路。在金門單談漁業是不夠的,農、漁業是一體的,業面臨相同的困境。因應現代人的需求,農漁產品透過加工,達到儲存與貨物流通成為二級產業,可增加自己的收入。更進一步結合觀光體驗,除了農、漁忙之外,讓旅遊者實際參與農漁活動,更能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意願。但這樣的產業轉型,並非一蹴可成! 過去幾年,金門縣水產試驗所結合觀光活動,如:金寧鄉的石蚵文化節、金湖鎮的花蛤季等,嘗試將傳統的漁業工作加入觀光活動,也在觀光發展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目前仍然缺乏將觀光活動直接和漁村中的產業結合!日前水試所推動休閒漁業的志工招募計畫,其目的正是希望能將觀光業真正的導入漁村裡。這樣的產業升級已經不能僅僅靠著漁村中逐漸老化的就業人口,更需要青壯年的新血輪投入,地區的傳統產業如:農、漁業才能在未來找到一條新活路。 或許會有人質疑金門需要農、漁業嗎?難道不能單純仰賴進口呢?一個地方要能達到永續發展,自然資源的供應肯定是不能完全依賴進口。即將進入搶糧的時代,獨立自主糧食供應是確保社會安定的基礎。但不爭的事實卻是,金門的漁業是被民眾較易忽視的行業。而這工作的重要性並不亞於工業、特產及觀光業。傳統產業的升級在全國各地都是一件不得不為的苦差事,在金門更是如此!
-
貫徹垃圾不落地打造美麗島嶼
本縣自實施垃圾不落地及強制分類工作以來,大多數民眾皆已養成良好習慣,惟近日發現有民眾為圖一己之便,在各鄉鎮垃圾清運時間前即將垃圾包任意棄置於路邊、空地及電線桿底下,衍生環境髒亂,嚴重破壞縣容,環保局已成立機動稽查小組不定時沿線進行稽查拍照攝影蒐證等取締作業,若經查證違規者,將依違反廢棄物清理法規定處以罰鍰。 在現代社會裡,「垃圾圍城」一直是個頭痛而棘手的問題。自民國95年1月1日起,本縣配合環保署推動垃圾不落地及強制分類工作開始,鄉親們對於政策的配合及落實程度,一直都是我們引以為傲的文明、進步的表徵;因為,自此而後,不見漫天的垃圾飛舞,不見四處散落的髒亂源,更沒有野狗或野貓聚集啃食垃圾包或是病媒蟲孳生的情景,這一切的成果均應歸功於鄉親們自動自發的生活覺悟與身體力行,因為這樣,我們才保有整潔的社區環境與受人讚譽的美麗家園。 以上的道理人人都懂,但真要執行起來,卻非人人都具備有如是的自覺性。首先,有心亂置垃圾的人,最常用的推託詞便是:倒垃圾的時間與生活作息表未能達成一致,諸如:另有約會,下班來不及,或者根本辯說,「只是放一下子,垃圾車就來了,會有什麼關係?」然而,奇特的是,這般出於己身利益的說辭,聽在善良的鄉親及辛勞的清潔人員耳裡,多數是會被接受的。於是乎,我們縱容小至一兩包的垃圾落地,大至一整排宛若站衛兵般的垃圾奇景;因為人人都予他人方便,反倒造成了自己的不便。鄉親及清潔人員看見棄置在地的垃圾都會順手將它丟上垃圾車,而不會去究查,到底是誰欠缺了這份同理心及公德心?如若落地的垃圾已遭貓狗肆虐,多數人還會認份的幫忙清理,因為髒污了環境,倒楣的還是自己,最多是嘴上嘟嚷兩句,一切就又回復到不合理的循環裡。 在此我們要剴切的呼籲,所有泛濫的同情心都是對於城鎮文明進化的一種直接戕害。報載,縣環保局已於本年度成立機動稽查小組不定時沿線進行稽查取締作業,若查獲垃圾棄置包將拍照蒐證,以嚴格取締並開單告發。此外,該局亦已於稽查車上裝設攝影機,於車輛移動中拍攝,無需下車即可錄影舉發民眾違規情形,若經查證違規者,將依違反廢棄物清理法規定處分違規行為人新台幣1,200至6,000元之罰鍰。我們真誠的希望這樣的查緝活動可以更落實,更加獲得所有鄉親們的配合與支持,而這類的取締其實也是很容易達到效果的,問題是,是否真的落實?又該落實到何種程度?有道是,「處罰是手段,而非目的」。如何讓垃圾分類及垃圾不落地這樣的良好生活習慣能持續下去,甚至是無意識的國民禮儀,或才是政策能完美遂行的指標與目的。 報載,新北市在尚未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前,每日約生產2,497公噸垃圾,99年底全面實施隨袋徵收後,每日減少1,156噸,減量率將近一半;「收費」並不是隨袋徵收目的,「垃圾減量」才是推行政策的重點。因為想省下垃圾袋費用開銷,因此可以創造減量的垃圾。金門是座美麗的觀光島嶼,為了讓這樣的認知成為一種必然,我們需要更有效的政策工具與務實踐履!
-
金門觀光發展願景可期
兩岸旅遊合作,最近又有讓人驚喜的成果,大陸日前又再擴大開放海西居民,小三通來金自由行。對此,金門縣長李沃士與地區旅行業者表示相當肯定,認為對兩岸和平發展深具意義,且將有效擴大兩岸旅遊交流合作,尤對金門觀光發展更是一大鼓舞與利多,為此縣府也已啟動相關配套措施及準備多項好禮大放送 ,以迎接陸客擴大來金自由行。 由於大陸又擴大開放居民來金自由行,說明兩岸關係已越走越近,兩岸雙方甚至攜手合作,並已簽署《海峽西岸旅遊區域合作聯盟廈門宣言》、《海西區域旅遊行銷福州宣言》等協定,此一新趨勢,對金門觀光業而言,無疑是一大福音。 為發展金門觀光,地區觀光業者應把握這一良機,妥善研擬待客之道,讓觀光客來金不僅能享受美食,暢遊金門風景名勝,體驗閩南文化與軍事遺跡,更應讓旅客有賓至如歸之感,如此一傳十、十傳百,才能招徠更多觀光客,絕不能殺雞取卵,惡性競爭,更不能有接一團賺一團的心態,也不能讓旅客有觀光團變成採購團之嘆,如此金門的觀光發展,才能可長可久,畢竟大陸有十幾億人口,如何吸引他們來金旅遊,廣告行銷只是其中的一環,如何做出好口碑,讓觀光客覺得物超所值,才是長期經營之道。 除了旅遊業者必須團結一致,童叟無欺的規劃良好的旅遊行程,相關單位也應協助做好相關的配套措施,諸如獎勵優良旅行業者,開發更多觀光旅遊景點,加速各項交通建設與各項軟硬體設施,以為金門觀光發展厚植實力,比如,金門的旅遊行程,以靜態為主,缺少動態活動,觀光客大多只能走馬看花,夜間缺少娛樂場所,旅客無處可去,很多餐飲店環境衛生有待加強,一些街道入夜後一片漆黑,連商店也關門打烊,這些都有待政府與民間業者再加把勁共同努力。 老實說,為發展金門觀光,縣府等單位可說絞盡腦汁,對內致力於各項建設,諸如旅遊景點的開發、工商園區、五星級飯店、碼頭設施的興建,對外致力於招商引資,行銷金門,大陸會擴大開放居民來金旅遊,縣府努力穿針引線也功不可沒,而近期來金門縣旅遊商業同業公會,也正致力整合民間業者,強力促銷金門觀光,諸如參加各項旅展,舉辦各項活動,就以目前正辦得如火如荼的中秋博餅,金門縣旅遊商業同業公會就大力支持,盼藉此能吸引更多觀光客來金一遊。 兩岸自開放小三通以來,經金門中轉旅客已高達數百萬人次,報載,光去年小三通旅客就已突破一百四十七萬人次,如今,大陸每年有一千二百萬人到廈門旅遊,如能有十分之一來金一遊,金門勢必熱鬧滾滾。 由於大陸已再擴大開放居民來金旅遊,這是金門觀光發展新里程碑,也將為金門帶來廣大商機,縣府也早將觀光旅遊列為施政主軸,並針對此一政策已啟動相關配套措施,如像贈送精美金門觀光手冊、免費巿區公車、觀光公車,以及免費使用自行車、免費搭乘大小金門間交通船,免費送旅遊券等等,希望藉此吸引更多陸客來金,打造金門成為觀光旅遊勝地。
-
廉者常樂無求貪者常憂不足──由政府雷厲風行查弊談起
政府倡導「匡正政風、澄清吏治」,雷厲風行,卓然有成,證諸說到做到,決心與信心堅定不變。 此期間將士用命,檢調機關聯手出擊,面對不法,屢建奇功。持續朝著既防弊也肅貪施政目標邁進,祇要貪污有據,不論其身分地位如何,一律嚴予究辦,打擊壞人,保障好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行政院前秘書長林益世涉貪,依法收押偵辦,消防署前署長黃季敏、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前主任秘書許瑞山,相繼身涉不法,鎯鐺入獄候審,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但問證據,不問藍綠,所謂辨綠不辦藍,或藍綠有別,一言以蔽之,盡是政治口水,社會大眾心知肚明,是非清楚,不致被矇受騙。 茲此國步維艱,拚經濟,求發展,儼然成為社會大眾共同心聲。緣此,依法行政,回歸制度,同心同德,為國為民向前行厥為重要,畢竟內耗無濟於事,何不就事論事,例如申建農舍,竟然興建豪宅,監察委員依法調查進行彈劾,實乃對事而非對人,與其說監察委員係是打手,不如面對現實,閉門思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再說貪污問題,自古有之,恆久以來,長期存在,非一個地區或某一時空所獨有,平實而論,歸責執政者無能,有失公道,何況林、黃與許諸案之發生細末,政府依法秉公處理,再要事事牽拖,未知公私何益,欲期國家安全,社會安定,司法歸司法,含混不得,唯有如此,方屬正途。 有云:物必自腐,而後蟲生。政府面對公僕觸法之行為,自須痛定思痛,深入檢討,針對缺失,加強改進,凡此謂之對施政負責,應為而為,不可不為。尤以連串弊案,主嫌無一不是位高權重者,竟而以合法掩護不法,利用與職務上之關係,進行貪瀆,魚肉鄉民,於「公」法所不容,嚴辦嚴懲,罪有應得。在「私」德行敗壞,貽害子孫,愧對良心,聲譽蕩然無存,黃季敏曾是全國消防救災龍頭,詎其竭盡既貪又污之能事,頻頻在辦理重大採購案件上下手,行徑乖張,作威作福,累計貪墨所得,數字大得驚人,昔日容光煥發,我行我素,如今滿臉污穢而成階下囚,再想回頭,悔之已晚,足資身為公僕者引以為戒。 再以職司全國警政刑事高位者許瑞山為例,明人卻做暗事,身受政府培植,肩負除暴安良之重責,詎竟利令智昏,幹起不法勾當,如今東窗事發,手銬加身,咎由自取,也復可鄙。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尤以事涉高級公務人員違法亂紀,政府各級相關主管機關,殊應主動負起全面檢討責任,何以政府三令五申,公僕民脂民膏,均應克盡職責,為民表率,詎有陽奉陰違者,甚至明目張膽,作奸犯科,肆無忌憚,其中原因安在?究係現行法規猶有不週,抑或建立之制度尚有不足,正本清源,宜在「執行」層面再行加強要求,並將平日「人事考核」與工程招標及採購監標監驗列為重點,發現公僕涉有可疑不法徵候,則應當機立斷,迅採至妥有效措施,預防勝於肅貪,除弊貴在預防,公私明辨,政治清明。 廉者常樂無求,貪者常憂不足,至盼為民公僕者潔身自愛,相互勉勵,珍惜人生,名利身外物,聲名狼籍,四大皆空也。
-
熱烈歡迎陳雲林會長蒞臨金門
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一行人目前正在台灣進行「文化創意之旅」,近日就要蒞臨金門訪問,這不但是陳會長首次來金,也是大陸涉台事務最高層級官員抵金參訪,以金門在過去兩岸關係發展史中所扮演的歷史角色,以及無可取代的中介地理位置,伴隨陳會長前來的大陸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人員能齊聚在金門,進行交流參訪,意義格外深遠。負責接待的金門東道主,應把握機會做好接待工作,特別要感謝兩岸兩會人員過去的協商努力,為兩岸創造出互利多贏的和平發展格局,這其中金門享有最多的「和平紅利」,且未來也是無可限量的。 金門因國共內戰與冷戰期間砲戰,「戰地金門」聲名大噪,舉世聞名;也曾在兩岸敵對磨合摸索之際,兩岸紅十字會於1990年首先締結「金門協議」,在金門拉開了兩岸協商接觸的和平序幕;2001年在兩岸正式直航前,也是由金門率先與大陸進行「小三通」,為兩岸「大三通」實施前積累經驗,並提供台商往來兩岸的重要便捷通道。2008年兩岸開啟直航時代,金門「小三通」不但沒有邊陲化而功成身退,反而越加顯現其優越性,今年往來金門小三通可望突破150萬人次,再創歷史新高。金門的功能角色與歷史地位,在兩岸歷史轉折處處可見,斑斑可考,正是訴說金門積累最多的兩岸戰爭與和平故事題材,就金門的特殊氛圍與環境,無疑地,將是兩岸兩會未來舉行重要會商的理想場所,也期許金門能在兩岸的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形勢下,繼續發光發熱,永垂不朽。 雖然,現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金廈往來頻仍,但金門遠離台灣又鄰近大陸的地理特珠性,兩岸關係榮枯攸關金門發展甚鉅,除了引進陸客、陸資、陸生對現階段金門經濟產業的昌盛繁榮發展十分重要之外,對於金門民眾息息相關的水資源與醫療資源不足,金廈之間未來能否順利「通水、通電、通橋」,這項「新小三通」更是金門邁向未來榮景的重要里程碑,這些問題都不是一蹴可及,但都是有賴兩岸兩會將其納入協商議題,不斷溝通突破,才會有所成就。 除了長期結構問題之外,金門與大陸之間也有許多日常事務亟待處理,俯拾皆是,例如陳會長一行人到了金門海邊或許會無意間發現許多簡體字的海邊垃圾,這些都是從大陸九龍江流域飄到金廈海域,進而嚴重污染金門的海邊,對金門觀光旅遊發展影響很大,這也必須透過兩岸兩會加以重視,並透過協商,提出辦法,才能有效解決。 來到金門,涉及兩岸關係事務,幾乎俯拾皆是。兩岸事務在我國體制上屬於中央政府事務範疇,金門地方政府無法積極作為,而就算我們政府重視,若大陸政府不理睬,也難以解決問題。欣聞近日兩岸兩會高層將率團來金參觀,我們要熱烈歡迎陳會長訪問金門,陳會長立足金門,可以目擊兩岸,緬懷過去與前瞻未來。同時,金門的現在與未來,更繫於兩岸兩會未來協商,期許兩岸兩會更加重視金門議題。
-
以悠遊景觀道路創造旅遊願景
甫參加大陸旅博會,充當導遊的李縣長,日前接受專訪時指出,發展觀光旅遊是金門縣政府施政主軸,因此將積極邀請兩岸四地朋友到金門作客,感受幸福城巿氛圍,頗具用心。基此,我們願藉箸代籌,共創金門旅遊願景。 知性與感性,是今日觀光的至要元素,其核心價值就是「悠遊」:以深厚的人文思想,咀嚼「良辰、美景」,徜徉「賞心、樂事」的境界。不僅舒緩身心壓力,並增廣知性。因此,各先進城市之觀光規劃,莫不朝「以線繞點;以點留心」,也就是「以悠遊景觀道路吸引遊客流連」的理念來探討;尤其是有故事的元素。 金門解嚴之初,嚴長壽曾針對金門願景提出:不要急於開發,而應保護因軍管未被破壞的特色。因為以金門之自然景色、歷史文化怎能與中國大陸,乃至世界各地相比?只有規劃金門獨有、具故事性之景點才是至當。而軍事工程、金門開邑所在地(金門城)等二處,最具觀光潛力。此論述不僅得到各界認可,證之於世界各成功案例,允為我們參考。而盱衡現況,當然先從較容易,最具感性與知性之金門城(舊金城)著手。 金門古稱浯洲,明洪武建城於此,取「固若金湯」之意,將此城名為「金門」;這就是金門名稱之來源。而城之所在地即今日之金門城(舊金城),僅此故事性,最具觀光元素,怎忍捨此?然而金門城早已傾圮,何去何從,昔日梁思誠對北京城之規劃或可參考,但茲事體大,而今或可從其週邊景觀道路開始。不僅在於容易規劃,更別忘了「觀光首在交通」之訓。 首先從「古官道」談起:從金門城北門第一古街出城,往古坵、賢厝方向之「古官道」,日前因整潔問題而聲名大噪,況官道自古即為旅人至愛,自有其觀光價值,只待規劃及綠(美)化而已。 再來是東南方之文台古塔古蹟,之前即有論者建議:為了展現「水岸城市」特色,應以此塔為中心,開闢水岸景觀道:串聯茅山塔、漢影雲根、翟山坑道、后湖海灣,規劃成林蔭步道、自行車道、公車道等,仿舊金山十七公里海濱,規劃出嶄新的海域景觀,凡此又豈是頗具觀光吸引力而已。 最後,另有一條向為人所忽視,卻最具感性與知性之悠遊景觀道:「西山觀日道」!從金門城西門甫一出城,沿金水路往水頭方向右側丘陵,向稱「西山」,從來是金門觀賞夕陽最佳處。正因如此,昔日軍方曾在此建觀測所,縱覽金烈水道。因此若能重修規劃、綠(美)化「西山觀日道」,重建「觀夕亭」,沿線而上,遠觀落日餘暉,近撫水道美景,其景色,又豈是「關山落日」所能比?其深度,又豈是一句知性與感性可盡? 為政當從大局,因此,相關單位應以大視野審視此論點,提高層級、專案處理,禮聘專家學者,結合金大,組一委員會,將上述景觀道路剋日規劃成綠竹成蔭、柳枝含笑、翠坡如茵之悠遊景觀道路,則對重振金門觀光之事蹟,豈是一句功在千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