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義診不等於義行觀念宜導正!
經常逛夜市的人都會發現,一些賣膏藥的江湖郎中、或民俗療法的攤位,普遍陳列一大堆新聞剪報,或是曾經得獎,以及與政治名人合影的放大照片,都擺在最醒目的地方,作為商譽保證的廣告,以招攬生意上門! 其實,明眼人一看即知那些剪報或照片,都是唬人噱頭,絕大部份是自己花錢營造出來的,通常是打著義賣、義診的名義,或刻意以財物捐贈弱勢團體,慰問濟助貧苦急難戶,營造「好人好事」的義行見諸報端,最好是藉著頒獎盛會與高官名人合影,作成為產品和商譽的保證。 過去,離島的金門醫療資源貧乏,民眾身體有小病痛,往往是問神卜卦,祈求廟裡的王爺起乩畫符、或擲筊乞香灰,甚至聽信民間祖傳秘方;若逢大病需要開刀,則得央求有頭有臉的人出面引介醫生,送紅包、送高粱酒,自然不在話下。因此,只要出現「義診」,即扶老攜幼排隊等候看診,既不問醫師有沒有執照,也不分是內科或外科,將義診當成義行,感恩不盡! 民國八十一年金門終止戰地政務之後,對外門戶洞開,國人皆可隨時前來觀光旅遊,因此,許多健康食品和醫療器材廠商,紛紛打著免費醫療健診的名義,大張旗鼓巡迴各鄉鎮為民服務,甚且在上班時間內,被引進公家單位,美其名是愛心善舉,但實際上常常是「掛羊頭賣狗肉」,最終目的是為推銷成藥或保健器材,假義行之名,行斂財之實! 最近,又有一個團體來金「義診」,排定巡迴各鄉鎮和機關的行程,來電要求本報幫忙發佈新聞,好讓鄉親共襄盛舉。因為,「義診」屬醫療行為,若未向衛生局申請核可,就是違法的密醫行為,將觸犯刑責;因此,本報不但不能代為宣傳,還要適時追蹤報導,提醒鄉親不要受騙上當,以免破財傷身! 當然,所謂「義診」,就是免費為病人看診,絕對是一件善行義舉,諸如慈濟、馬偕、榮總等正規醫院,亦經常組醫療團隊深入偏遠地區、或災區為民服務,深獲各界肯定,但「義診」常遭冒用,藉以推銷偽劣藥品或保健器材,造成許多民眾受騙上當,破財傷身的糾紛層出不窮,因此,「義診」行為必須先向地方衛生主管機關提交內容、時間、地點,以及醫療人員數量和從事項目申請,經備案審查核可後始得為之,並接受監督與規範。總歸一句話,即使是合格的醫師,亦不得任意「懸壺濟世」,應依醫師法向所在地主管機關核准登錄,才能執業;而醫療器材之製造販售,也同樣要申請藥商販售業許可執照,否則,違反規定將依情節查處。 總之,「義診」只是免費看診,並沒有免費醫療,當下政府開辦的全民健保,不但免費看診,也免費治療,所以,民眾身體有病痛應上醫療院所看醫生,千萬不可再相信偏方或神奇療效的藥品器材,畢竟,義診不等於義行,尤其是公家機關,上班時間切莫隨便讓來路不明的「義診」團體進入展演,時代不一樣了,以往錯誤的觀念宜徹底的導正!
-
為施政說明辯護是公務員的職責!
最近,地方上發起了「反對興 建馬山觀測站、機場、水頭商港聯外道路連署」運動,主要發起人還透過本報「言論廣場」版和有線電視「頭家開講」暢所欲言,顯見鄉親參與地方公共事務熱情逐漸加溫,這是可喜的現象。 的確,金門背負戰地與離島的雙重束縛,長期軍政一元化領導下,以往的公共建設議題,鮮少出現雜音,長官一句話就是命令,無分軍民人人遵行,因此,鄉親鮮有機會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自解除軍管及電子資訊普及以來,鄉親表達自己的意見,管道極為暢通,也樂於分享對家鄉建設的看法,特別是攸關金門未來發展的公共建設,更獲得廣泛的關注,這次網路發起「反對興建三條道路」的連署,即是最鮮明的實例。 不可否認,金門自開放觀光戮力民生建設以來,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孰重?一直便是頗富爭議的話題,譬如:有人堅持木麻黃樹是金門的特色,且是早期防風造林的歷史表徵,不宜輕言伐除;持反對意見者,則以木麻黃樹的經濟價值不高,且樹齡老化,颱風季節時危害人車安全,認為應該加速汰除。事實上,這些論述皆言之有理,很難認定孰優孰劣,就像這次縣府的「馬山觀測站、機場、水頭商港聯外道路」闢建計畫,目的在拓展旅遊腹地,以便開發更便捷、舒適的交通網,形成觀光資源,帶動地方繁榮發展;惟反對的連署者,則以金門缺的不是道路,而是欠缺深度的旅遊資源、特色的人文情懷及本土資源的再生利用,實不宜假觀光之名,行環境破壞之實,讓金門的自然生態遭受浩劫! 基本上,我們樂見具建設性的論述,也讚賞縣府開放網路留言平台供鄉親表達意見。畢竟,地區部份地方建設確實存在重複及計畫不夠嚴謹的事實,諸如道路一挖再挖,最為民眾所詬病。所謂「有批評,才會有進步!」是以,縣府應該有面對民眾的信心和勇氣,倘若堅定認為三條道路興建有利金門的長遠發展,則應該提出具體的事證,透明決策流程,甚至舉辦公共論壇,邀集各方代表形成共識,因為,兩害相權取其輕,善良的金門鄉親也會有支持公益,接受事實的道德勇氣。而且,假如能藉由各方的腦力激盪,衝擊出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案,甚而形成對金門更有利的建設藍圖,豈不是美事一樁,何樂不為? 平情而論,這是民主多元的社會,理應包容各方不同的聲音,本報開闢「言論廣場」和有線電視的「頭家開講」,目的都在為民意打開溝通大門,也為政府施政廣納建言;然連日來觀賞「頭家開講」,仿如一場沒有對手的籃球賽,只見從頭到尾一面倒的猛攻,讓鄉親看到縣府要闢建機場等三條道路,不僅僅是政策錯誤而已,簡直就是「罪該萬死」。我們不禁要問,是錄製節目未邀請縣府參加?抑或是縣府團隊沒人敢出面應戰? 我們認為:金門長期飽嚐戰禍,自解除軍管以來,縣府團隊殫精竭慮爭取經費拓展民生基本建設,闢建「馬山觀測站、機場、水頭商港聯外道路」,必定已事先經過審慎評估,如今出現反對聲音,相關部門務必儘快作出明確的回應,因為,為施政說明辯護,是公務員無所逃避的職責!
-
重大政策應透過公共論辯形成共識
─從計畫開闢三條道路引起的討論談起 縣府計畫闢建馬山、機場和水頭聯絡道路,對地區來說,這三項計畫都屬重大工程。之所以稱為重大工程,除了計畫本身經費龐大外,計畫本身的標的,是要大幅改善地區空運、海運還有重要觀光景點的聯絡道路,其氣魄和格局在地區都屬少見。 但另一方面,由於該項規劃道路所經地帶,不巧都是金門脆弱生態環境中比較敏感的地帶,因此,引起關心金門環保人士的擔憂,他們發表了一份情理兼具的說帖反對這樣的工程,並在網路公開徵求連署以凝聚反對的力道。對重大工程提出反對或質疑,原本是很正常的事,也是很可喜的事。一方面表示我們人民並不冷漠,不但關心公共議題,還有能力針對議題提出針砭和建言;另一方面也表示我們的民主環境日趨改善,不但在民間有各種專業的見解,也有公共論壇來讓這些見解發表、交換意見和接受檢驗,這是很可喜的事情。 不過,接下來的發展,就比較令人失望了!首先是:在說帖公開連署這麼久了,卻一直看不到公部門有正式的回應。我們也理解,政府官員公務繁忙,沒有辦法也沒有必要針對網路或坊間流傳各種意見一一回應。不過這份反對三路計畫的說帖本身,並不同於一般即興式的意見,如果遲不回應,人民的感受會不會是政府的計畫真的錯了?否則為什麼不加以說明呢? 其次是,在縣府網路留言板針對這個事件的討論,雖然正反意見都有,但很可惜的,多數都流於意氣之爭,其措詞用語,一點都不像對待自己的鄉親,反而比較像是對待敵人。我們相信,凡是關心這些議題的人,都是關心家鄉、關愛鄉土的好朋友,大家見解雖然不同,可是希望金門更好的理念是一致的,為什麼不能心平氣和的彼此討論呢? 由這個事件引發的問題,我們認為:政府各部門應檢視年度施政計畫,將重大或有爭議性的案子列出,透過各種管道公布,讓人民理解計畫本身的背景、目的和效益等,如有不同意見,也可作充份討論,以期儘早取得共識。以引起爭議的三條道路為例,對生態環境造成衝擊是必然的,會有環保人士的質疑也是可以預期的,但這並不表示,環保是不可碰觸的禁忌,要發展、要建設,衝擊生態本就是「必要之惡」,問題是:這些工程是不是真的很重要?還有,這些工程經由怎樣的努力可以減輕對生態環境的衝擊,我們相信相關單位在進行規劃時,應該都有各領域專家學者的參與,希望能將這些寶貴的資料提供出來,經由更多的評估和論證,來求取最大的公約數,如此不但可使建設更貼切全民利益,也可減少阻力。而這樣的工作,當然要由承辦的公部門來推動。 更進一步說,政府部門應善用現有公共論壇,如網路、有線電視、電台及本報等,儘量讓各項政策透明化,不但可以減少誤會,也可獲得修正補強的機會。 總之,所有對家鄉公共事務表達關心或發表意見的人,都是可敬可佩的鄉親,希望相關政府部門應以諍友視之。另外,也提醒參與討論的朋友,能尊重不同意見的鄉親,不要讓浮動在台灣社會的藍綠對立惡質現象,也移植到金門來。
-
健保醫療給付請多給離島些許額度!
台中榮總在健保給付總額管制下,雖參與「卓越計畫」,但因照單全收中部地區急重症轉診病患,致營運年年出現巨額虧損,被迫採關閉病床、門診限量掛號等措施,經民眾向健保局舉發查證屬實,遭到暫停「卓越計畫」的處分,成為連日來的焦點新聞。 的確,健保總額給付新制實施以後,諸多大醫院顧及成本,陸續出現限制門診、更改自費藥品、和拒收病患等弊端,把病患逼向診所,消耗基層醫療體系給付總量,造成諸多診所紛紛關門倒閉,民眾生病求診又回到從前「一號難求」的窘況! 所謂「健保醫療總額給付制度」,就是健保局將支付的醫療費用設為固定總額,由醫學中心、醫院和診所各依比例分配,即使看診再多,給付總額不變。換言之,健保局穩賺不賠,但醫院為求永續經營,只好被迫採取減少開診次數、改用廉價藥品、或少給藥要求多回診等等。反正,「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其結果病患成了最大輸家! 事實上,健保局也知道實施給付總額管制弊端重重,因而又衍生自主管理的「卓越計畫」,參與簽約的醫院,健保局多給予一定的給付,藉以減少營運虧損,希望大醫院多收治急重症病患,讓一般小病就近診所看診,達到分區醫療的效果,改善醫療亂象。 然而,根據健保局統計,目前全台有兩百廿九家醫院參與卓越計畫,儘管大多數執行成效不錯,但仍有部份醫院認為在健保給付緊縮的現狀下,參加卓越計畫大量收治無利可圖的急重症病人,等於是「找死」;可是,倘若不參加,形同「等死」。因此,不想等死,只好死中求生,於是,想辦法推出自救方案,諸如關閉住院病床、實施限量掛號、停止夜間門診,以及要求自費買藥等措施,甚至,大幅調漲掛號費變相要錢,一般門診調至八十元、急診更高達一百五十元,經常看診的慢性病人、或低收入家庭如何承受得起? 當然,金門地區納入「全民健保」範圍,醫療給付同樣實施「總額給付管制」,幸好,地區大部份醫療院所幾乎都不收掛號費,且看診也無需醫藥費部份負擔,民眾看病不用付錢,也能拿回一大包藥品,不會發生生病看不起醫生的情事。然而,金門縣立醫院和國軍金門醫院每年仍有營運虧損,還好皆屬於公立醫院,虧損由政府補貼,不會出現經營危機;然民間診所在總量管制下,病人看得愈多,是人事費和藥品的支出愈多,收入反而減少,這樣的給付制度,誰願吃力不討好多看診?誰願假日賠錢開診? 平情而論,金門是離島,醫療資源先天不足,民眾繳同樣的健保費,卻不能和國人同享應有的醫療品質,其中醫師不足是最大的主因,畢竟,在離島的醫生,沒有兼差機會、也沒有充實新知能與良好的休閒環境,甚至連地區保送養成的醫師,也有部份拒絕返鄉服務,外地人誰願前來離島行醫?目前,公家醫院備有醫療獎勵金,但民間診所在總額給付管制下,收入愈來愈微薄,且病人看得愈多虧得愈多,以後假日誰願再開診?長此以往,金門民眾生命將更沒保障,最近地區不少病患轉診赴台,卻找不到病床成「人球」!但願中央正視這個問題,能考慮給予離島更優渥的給付額度,莫讓貧乏的離島醫療品質,再次雪上加霜!
-
金門人需要有自己的願景!
金門人對自己的土地有「願景」嗎?而「願景」到底是甚麼?是一個夢想、一個希望、一種期待?還是一種願望?其實,以上皆不能代表「願景」的涵意所在,因為,「夢想」是虛無縹緲,如泡幻水影;「希望」又超乎能力,無所欲為;「期待」則係不確定性於未來;而「願望」所代表的,也只不過是一種意願狀態,缺乏積極的行動力。 願景(vision)一詞,雖由外國管理學界首先使用,傳入國內譯成「願景」相當傳神,除了強調未來事物完成的期待與身體力行的願力之外,就是要有一個明確清晰的景象,就像一張由高處攝影的優美照││清晰美麗,這是願力所要達到的途徑與目的。還記得證嚴法師曾經講過一句話:「願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慈濟龐大的四大志業,想必也就是願力造成的吧! 「願景」等同於宗教家所講的願力。 金門未來的「願景」究竟是什麼?似乎是眾說紛紜,金酒公司的人或許會說金酒登陸註冊、銷售營利是他們的「願景」;縣府團隊或許會說縣政昌明、民眾滿意度高是他們的願景;相同的道理,商家的願景是生意興隆、教師的願景是學生學業有成、畜牧業的願景是六畜興旺等等,但凡此種種,充其量只能說是一種狹隘的目標、目的、與願望而已。 事實上,「願景」是有明確的標的,以及為達到標的具體有效措施與努力途徑,標的或許要十年、二十年的長時間才能達到,但所劃分出的短期或中期階段性目標非常清楚,並且有具體的數據可供考核與評估,就像台灣的六年國建,有清楚的共識、執行的步驟與具體方案,必要時還可以做小幅度的修正。 因此,什麼是金門的「願景」?有沒有產生具體共識?相關部門到底有沒有在籌劃與推動,是中央的認同的「願景」?或是地方的需要的「願景」?究竟在十年、二十年或某一段期間後,金門在「新金門人」能力許可範圍內,要被打造成什麼樣子?是一個「文化的金門」或「觀光的金門」;是「經濟的金門」或「福利的金門」; 是「兩岸間樞紐的金門」或「獨立邊陲化的金門」;當然也可以打造成一個「多元化的金門」,但是,金門絕對不要是一個仰人鼻息的「後花園」,所以,金門人必需要有自己的「願景」,而且,要同心協力、努力去實現,讓未來生活在金門這塊土地上的子子孫孫,生活過得有希望、有尊嚴,即使離開金門,也能時時以身為金門人而感到自豪! 總之,過去金門長期飽嚐戰火蹂躪,生命沒有尊嚴,終止戰地政務實驗回歸民主常態之後,陸續開放各項公職與民代選舉,但每一次選舉都「賄聲賄影」,令鄉親臉上無光。因此,此次中央民意代表選舉即將開跑,候選人將展開密集拜票活動,所以,此時此刻鄉親應睜大眼睛,仔細看清楚候選人對金門未來「願景」的認知與規劃有多少,以及能否跳脫地域、宗親的迷思,以開闊的視野和氣度,為鄉親實現金門未來的願景,才是明智的抉擇!
-
迎接大陸客來金觀光我們準備好了嗎?
中秋節前後,大陸機關團體放「大假」,掀起海上旅遊熱潮,廈門旅遊業者藉機大力促銷「大、二膽」海域觀光旅遊行程,因此,最近航行於金廈海域的大陸客輪絡繹於途,且成群結隊,場面至為壯觀! 日前,有一位赴廈門旅遊的金門鄉親,熟識當地的導遊,獲悉近來廈門旅遊業者大發利市,特別是金門「大、二膽」海域參訪行程最受歡迎,每天規劃由廈門出團七航次,每航次共有五艘客輪一起出發,幾乎是班班客滿。因此,依每艘搭載三百人計算,一天就有超過一萬人遊覽「大、二膽」海域。換言之,這樣的訊息,足以說明大陸經濟逐步改善,旅遊人口愈來愈多,而且,對一水之隔的金門,充滿著高度的嚮往,即使無法登「門」造訪,只在門外遠觀繞行,也能滿足對金門的憧憬! 事實上,大、二膽島距金門本島六海里,離廈門只有二點二海里,過去是反共的堡壘,曾經「大膽擔大擔」,前後歷經兩次戰役,現在是兩岸「小三通」的必經之途,更是「島孤人不孤」,四年前陳總統曾登島發表「大膽宣言」,邀請中共領導人前來泡茶,雖然對岸領導人反應冷淡,但是大陸人民卻熱烈回應,爭相花八十二元人民幣的代價搭船出海,窺探反共堡壘神秘的面紗,因而兩岸觀光客在金廈海域相會揮手、相互丟換銅幣當紀念品的場景,天天都在上演,早已不是新聞! 當然,過去是政策限制,如今,大陸已宣佈年底以前,福建居民可到金馬地區旅遊。綜觀現在福建省擁有三千四百多萬省民,且每年有一千萬人次觀光客到廈門旅遊,因此,倘依規定一天只開放六百人來金觀光,這些配額必定一位難求,何況,近年來大陸經濟高速成長,產生許多暴發戶,能前來金門觀光者,絕對是高消費的族群,他們登門之後,應會像去香港一樣,掀起「血拚」的狂潮,大肆採購物品回去餽贈親友,站在經濟的觀點,這就是商機。尤其,兩岸在不同的政體下隔絕五十年,他們抱著好奇心前來參訪曾經號稱「三民主義的模範縣」,請問金門有什麼值得他們帶回去與大陸同胞分享,且迎賓工作做好了嗎? 我們認為,在政策配合方面:兩岸匯兌銀行的建置;出入境通關容量承受度及檢查機制的健全;軍事陣地的安全防護;緊急醫療及救護的啟動;客運專用碼頭的設置;防疫檢疫機制的落實;相關產業的管理與整合;接待旅行社的選定;以及環保工作等等,都應未雨綢繆,妥善規劃。此外,在旅遊相關產業方面:旅遊策略人才培訓與導遊能力的提昇;住宿飯店的容納量、舒通、安全,以及旅程規劃是否與大陸「地接價格」的合理回應;遊覽車業者接送服務及禮儀教育;餐飲管理人才的養成訓練等等是否已臻完善,足以讓大陸訪客覺得不虛此行,摩肩接踵而來! 總之,李縣長上任以來,以「觀光立縣、文化金門」為施政主軸,更致力推動「讓兩岸認識金門,讓金門走向世界」,此時此刻,大陸方面宣佈開放福建居民可到金門觀光旅遊,對全體鄉親來說是一項期待已久的喜訊。但願相關單位及民間業者,能同心協力,做好萬全迎賓準備,為金門帶來商機,也讓大陸同胞能多認識金門!
-
切莫輕率製造「虛驚」毀了金門形象!
近些日,原生地在南美洲的「紅火蟻」,在入侵美國、澳洲造成重大災害之後,已悄然在台灣現形,且攻佔北市、桃園、苗栗、嘉義等地,經媒體大肆報導其高速繁殖力與破壞力,被形容成可怕的「陸上食人魚」;彷彿台灣已經完全淪陷了,全民隨時可能被螫咬致死,宛如一波新的疾病疫情來勢洶洶,不但引起市井小民的高度恐慌,也成為民代與官員火爆爭論的議題! 幸好,行政院長游錫適時提出呼籲,希望民眾不要過度恐慌,因為,紅火蟻的危害不像傳播登革熱的蚊子,或是毒蛇一樣可怕,只要加強防治,威脅不會太大,而且,政府各部會與各縣市已動起來,可望在二、三年內讓紅火蟻在台灣絕跡。同時,強調絕對尊重新聞自由,但希望媒體能幫助民眾正確瞭解「紅火蟻」,避免造成無謂的恐慌。 然而,正當台灣「紅火蟻」新聞熱度降溫之際,卻傳來紅火蟻入侵金門的消息,一名在金門工作的花蓮女子,疑似遭螫傷腳部紅腫,返台後就醫時發現傷勢已惡化成蜂窩性組織炎,新聞上了全國主要媒體,引起相關單位的重視與緊張;金門動植物防疫所緊急會同農委會專家、台大教授及金門檢疫站人員趕赴現場採樣調查,最後證實凶手是常見的小黃家蟻,金門還沒被「紅火蟻」入侵,只是造成一場虛驚! 是的!很慶幸只是一場虛驚,並沒有帶來任何疫情災害,但是,近年來類似的虛驚,一而再、再而三的在金門發生,諸如:今年四月底的七十九歲蔡姓老翁循「小三通」遊北京,返回金門疑似染煞的事件;六月下旬金沙光前溪的毒鼠餌事件;七月下旬的金門火砲朝大陸射擊訓練事件;以及山西寨子山坑道九千多枚黃磷彈過熱引發大爆炸事件等等,最後雖都僅僅造成一場虛驚,但這樣密集的「虛驚」統統上了全國主要媒體,繪聲繪影深烙國人心中,就像一塊白布沾染到墨汁││「白白布染到烏」,即使費力清洗,能完全清洗乾淨嗎? 當然,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這些事件經傳開後,再經捕風捉影、加油添醋,就像光前溪上游發現被丟棄毒鼠餌,經媒體以「跑馬燈」揭露之後,竟被渲染成金沙水庫遭下毒,驚動所有電子媒體趕到金門現場報導,甚至,更離譜的是,有部份媒體報導中共派人到金門水庫下毒,成為「國際恐怖事件」,引起全台大恐慌,水庫全面戒備,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總之,金門早年是戰地,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是一個高度危險的地方,自終止戰地政務、回歸民主常態之後,縣府致力形象推銷,透過舉辦藝文、民俗、和法會等活動,企盼行銷金門成閩南傳統文化的故鄉和海島旅遊樂園,藉以吸引觀光人潮,無奈近年來相繼發生一連串的「新聞事件」,都沸沸揚揚上了全國主要媒體,最後查證結果雖都屬「虛驚一場」,沒有為鄉親帶來災害,可惜卻一再讓金門蒙上可怕的陰影。但願熱愛這塊土地的鄉親與朋友,大家應多加珍惜愛護「金」字招牌,千萬不要輕率製造「虛驚」,毀了金門形象!
-
釋放民間勞動力帶動生產連鎖效應!
日前提到「以金門有利條件拓展養牛事業」,地區由政府出面採購牛隻,供百姓認養的建言,在地方上是獲得肯定的聲音,希望相關部門能進行整體評估、甚至徹底落實這個「藏富於民」的建議。其次,地區應再思考釋放民間勞動力,以帶動產生連鎖效應! 何謂「生產力」或「勞動力」釋放?有甚麼值得我們省思之處?舉一個例子:有甲乙丙三人身上都很窮,身上各只有一塊錢,每個都穿著破皮鞋、髒衣服、蓬頭垢面,邋遢不堪,他們整日無事、眼神無力,怨天尤人;忽然有一日,甲不小心從老奶奶的抽屜裡看到一把剪刀,他想閒著也是閒著,於是對著鏡子把自己頭髮剪了,又洗了個頭,整個人頓時精神起來。於是,他向乙和丙建議,每個人用一塊錢代價幫他們把頭髮也理了洗了,於是甲便有了三塊錢;乙發現自己變成身無分文,他想到自己會補皮鞋,於是把自己的鞋子修好擦亮,並爭取為甲服務,於是他掙回了一塊錢;丙則想到自己會做裁縫,於是把自己衣服換補清洗,同時為甲乙服務,於是他又賺回了兩塊錢;乙發現只剩下自己口袋空空,於是又幫丙把鞋子補了,並掙回了屬於自己的一塊錢。 故事繞了一圈,甲乙丙身上又回復到最初的狀態:各自只有一塊錢。每個人的財富似乎並沒有增加,但是,情況已經不一樣了,他們三個人都已經不再邋里邋遢,每個人鞋子如新,衣服整潔,神清氣爽。 這就是潛在「勞動力」釋放的結果,勞動力可視為一種最原始的「生產力」。金門今日在民間就存在這種閒置的勞動力,如果政府能夠適時遞出一把剪刀,傳遞這樣的觀念,也許就會引發這種釋放勞動力的連鎖效應。 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包括台灣早期也一樣,都是以付出勞力為代價,由勞動力的付出換得一定的報酬,藉由不同的勞力服務,啟動最原始的各項消費,由消費力的逐步增強,創造新的需求,並帶動整個社會新的生產結構,週而復始,於是社會的經濟遂得以發展。 金門由於規模太小,類似養牛這樣的養殖行為,不適合放任民間零星發展。況且,如果大規模集中飼養,會面臨更多問題,如:土地取得困難,無論租買都不易,民間的議價能力較低,防疫風險增高;民間無法擔負起再加工與相關產業垂直化投資過程所遭遇的困難,無法順暢利用金酒相關通路資源配合行銷運作。且高粱酒糟的無償使用在某個階段必然引來反彈和爭議,而最主要的問題是,老百姓不能普遍得到好處,無法落實藏富於民的構想。 金門地區養牛,看起來沒什麼了不起,所需投入也不是太多,政府以往或許會以為如果由政府出面養牛,是否涉及與民爭利?甚至會認為這樣的想法超出政府應有作為。但是,施政應該有全局思考,尤其涉及民間產業或地區經濟振興議題,更應該從衡酌如何配合金門民間勞動力特性,予以全面引導釋放。
-
碉堡由民間認養才能產生開發價值!
政府施政,好的政策通常有延續性,也需要一段醞釀期,因此,無法期待老百姓能把眼光擺到未來,因為,未來會如何,老百姓是不會特別關心,通常只在乎眼前能看得到的成果! 由國立歷史博物館與金門縣政府主辦的「金門碉堡藝術館││十八個個展」,經多位藝術家精心策劃與奔走協調,終於在「九一一」順利熱鬧登場,整個活動為期四個月,將延續到明年元月為止。開幕盛會之中,媒體也做了一些報導,認同者鼓掌叫好,反對者冷眼旁觀。然綜觀這次碉堡藝術活動,鄉親或許可以用比較開放的胸襟,來審視金門在推行文化與觀光活動所欠缺的「產業」化思考。因為,金門是離島,任何藝術與文化活動的推行都極為不容易,藉由碉堡藝術來營造金門這個島嶼的特殊氛圍,突顯戰地特色以寄望形成觀光景點的做法,更屬難能可貴,大家應給予更多的尊重與鼓勵。 不可否認,金門走過烽火歲月所留下數以千計的碉堡和營區,在駐軍陸續撤出之後,普遍的現象是營房外仍掛著「軍事重地,禁止入內」的告示牌,而鐵絲網內則雜草叢生、房舍傾圮、門窗破落成廢墟,甚至淪為走私、犯罪的淵藪,乏人聞問。對於金門而言,戰爭之後留下來的爛攤子,倘若沒有妥善處理,將來還得再花倍蓰的人力和物力去收拾,豈非要再遭受二次傷害? 然而,這些碉堡、營區戰役史蹟,倘能妥善規劃,卻是獨特的觀光賣點,算是金門一項無形的資產。此次藉由藝術重新包裝碉堡,足以喚醒國人對於離島金門的關注,實是一個不錯的想法,這種嘗試既已由政府跨出第一步,接下來如何藉政府點火的「助燃」,演變為民間的「自燃」,則是重要的課題! 我們認為,金門觸目可及的碉堡或營區,不能任其荒廢,應由政府統籌規劃,制定委託民間經營管理機制,或經公開招標評審,交由民間簽約年限無償開發經營,成立民宿、特產中心、文化工作室、觀光景點、戰鬥營舍,甚或是公司行號。換言之,藉由民間的力量和創意,可讓碉堡、營區再活化利用,得到永續維護與開發的價值,進而促進觀光相關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達到創造利潤「藏富於民」的目的! 誠然,舉辦「金門碉堡藝術館││十八個個展」,透過藝術重新賦予碉堡新生命,跨出活化戰役史蹟的第一步;但文化藝術意境較高,難以直接為民眾帶來實質助益,因此,接下來政府應退居輔導的角色,由民間接手管理經營,才能可長可久!畢竟,碉堡「民營化」,才能凸顯戰役史蹟價值,未來政府接手大、二膽等離島之後,亦應考慮委由民間適度開發。或許,民營不是萬靈丹,但得不到百姓認同奧援的活動絕對很難持久。企盼相關單位能邀集專家學者,研擬碉堡委託民間經營管理辦法,儘速開放民間認養經營,充分活化再利用,才能得到永續維護與開發的價值!
-
以金門有利條件拓展養牛事業!
─創造就業藏富於民芻議之一 縣府以「觀光立縣,文化金門」為施政主軸,在觀光、文化上著力甚多,為了吸引人潮帶動地方繁榮、製造就業機會,致力於推動「小三通」與開放大陸同胞來金旅遊也不遺餘力;從執政的角度來看,實在是用心良苦,原本應該得到很多的掌聲,然而,為開拓視野行銷金門,所舉辦的觀光或藝文活動,卻常反遭曲解、甚或批評與指責,正是所謂的「做到流汗,被嫌到流涎!」 當然,政府施政能否得到應有的掌聲,癥結在於「觀點」不同。因為,施政有長期一貫的考量與評估,也有大環境所面臨的困難需逐一克服,但百姓通常不會理解這一套,只看到眼前和關心自己的利益與期待能否滿足?其中落差實在無法避免,因此,執政者除要把握大原則與方向堅持不輟之外,亦應傾聽老百姓的心聲,尋求平衡點謀取雙贏。 事實上,老百姓最關心的是日子能不能過得更好、或有沒有機會發財?樂透彩券的盛行,正是這種心理的折射。畢竟,想發財是天經地義的,能否讓百姓發財,正是政府能否深得民心的關鍵。但是,金門眼前的處境是撤軍之後,原本靠駐軍消費的商家門可羅雀,一個臨時的掃地工作都搶破頭,而老年及農業人口較多,拋荒的農地也多,人口結構就業轉型成本高;領有老人年金者希望能領更多,未及齡者巴望趕快多長幾歲,以便日子過得優哉游哉。換言之,處在這樣的環境下,想做事的找不到工作,年長者想享有更多社會福利,大家共同的願望是賺錢和發財。而政府能否在這些不利的條件下,為鄉親找出一些財路,正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前天,防疫所新任所長宣誓就職,縣長李炷烽交付他兩項重任:讓金門牛隻銷台、讓防疫百無一漏!因為,養牛在金門得天獨厚,具備有利的發展條件,有機會讓鄉親發財致富,因此,開拓牛隻外銷市場,做好防疫工作,實是當務之急! 我們認為,酒廠每日產出大量酒糟,倘若有計劃進行農民養牛意願調查統計,再由政府出資自紐、澳大量引進優質的肉牛或乳牛,造冊列管或掛牌,視農戶人口、自有廢耕農地面積等條件,依契約合作認養,每日或定期統一載送酒糟到指定地點,並由專責部門負責相關防疫,制定牛隻或乳品保價回購制度。總歸一句話,由金酒盈餘提出資金、充分利用生產過盛的酒糟和拋荒的農地,以及閒置的農村人口,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開創金酒產業附加價值,讓大家有事做、有錢賺! 或許,這是多元的社會,包容各種不同的聲音,這樣的論調可能又將掀起一股反對聲浪,認為屆時金門滿山遍野養牛,大量牛糞將影響環境衛生,不過,所謂「事在人為!」只要有心,糞便也可變黃金,因為,牛糞能製造有機肥料,不但可賣錢,還能增加就業機會! 總之,金門環境特殊,正當島上大量撤軍,民眾渴望謀職和賺錢之際,縣府團隊動腦筋協助鄉親過更好的日子,應是責無旁貸,而今,防疫所胡所長正式宣誓就職,李縣長交付的兩項重任,其實只是一件事,那就是金門要大力拓展養牛事業,以酒糟和閒置人力及荒地,發展畜牧與乳、肉品加工業,讓鄉親有事做,也能賺到錢,應不失是「藏富於民」的方法!
-
我們是這樣對待國家一級古蹟的?
據本報上(九)月三十日報載:行政院文建會已於九十一年度彙整出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計十二處,金門居這十二處潛力點之一。看了這則報導,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金門豐厚的歷史文化資產,能受到世界級的眷愛;憂的是以金門目前對國家級古蹟維護的漫不經心,難保不會有遭致毀損的一刻。 平心而論,這些年來中央與地方對維護國家級古蹟,投入了很大的心力與物力進行整修,冀圖長遠保存,讓子子孫孫都能一睹金門歷史文化燦爛的一面。 但花了錢之後呢?以全縣目前唯一的國家一級古蹟,后浦「節孝坊」為例,原本設計做為阻絕車輛通行的鎮石,驗收過後沒多久就被移置一旁「涼快」去了,現幾成不設防的「通關」大道,大車小車來往穿梭,也曾經發生過擦撞坊下石獅子的憾事,但就是少有人心疼,為圖一己交通便利,而願意去認真看待古蹟的未來。 「節孝坊」是金門的寶貝,能和國家一級古蹟為鄰更是一種光榮,但試問每天在石坊腳下進進出出的金門人,又真有幾人把他當成寶貝、看作光榮?感嘆之餘,我們只能說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了。 沒多久前,一位曾主管台北市政府古蹟維護業務的退休官員,當他和大批的觀光客駐足在石坊腳下時,看到車來人往,毫不設防的「節孝坊」時,很心疼且不敢置信的一再質問帶隊的金門導遊:「哦!你們金門是這樣對待國家一級古蹟的,怎麼連最起碼的保護措施也沒有?」面對導遊小姐的啞口無言,但見這位退休官員自我解嘲似的說:「哦!這可能是金門人比較守規矩,走起路、開起車來也比較小心吧!」 看到外來觀光客的難以置信,我們同樣也難以置信。 其實每天進出石坊腳下的金門人何止千百人次,但真正用正眼去看他的又有幾人?從今天起,當你走過「節孝坊」時,請你好好的看他一眼,假如你把他當作「寶貝」,並以能和國家一級古蹟生活在一起為榮,用對待自己孩子的心情對待他,那你一定會為「孩子」的交通安全而擔憂,且想要好好保護,不讓他受到絲毫傷害。 金門為彈丸之地,列入國家級古蹟者有二十餘處,可說是生為金門人的驕傲;據了解還有多處正送內政部審核中,通過的機會非常濃厚。而一個地方國家級古蹟的多寡,正足以反映出這個地方歷史文化的厚薄。 當我們在竊喜金門歷史文化資產受到世界級的眷愛之餘,當下,也就是現在,我們最該做的還是先要把那些已列入國家級的古蹟維護保存好,才有資格談其他,否則將成金門的罪人,何以向先人及後輩交代?
-
樂透彩再次獎落金門的省思!
由台北銀行發行的第O九三O七七期「樂透彩」,開彩結果再次獎落金門,彩金三千二百餘萬元一人獨得;這是自發行以來繼第六期之後,財神爺再次眷顧金門,且由同一家簽注站「連莊」賣出。雖然,這些天來幸運得主是誰仍在「雲深不知處」,但在地方上又掀起另一股「樂透」熱潮! 不可否認,樂透彩券自發行以來,「一券在手,希望無窮」,已成為全民運動,幾乎人人懷抱著一夕致富的夢想,確實發揮預期功效,不但所得百分之六十充作社會公益,街頭巷尾普設「投注站」,也提供弱勢團體謀生的機會,更衍生「大樂透」、「樂合彩」、「四星彩」等不同簽注法,彩迷幾乎天天可「樂透」! 當然,「樂透彩」是一種數字與金錢的遊戲,目前全世界計有近百個國家發行,提供市井小民一個「以小搏大」公平發財的機會,讓一般薪水階級或窮苦人家,有贏得數千萬或數億獎金,足以一夕翻身致富的機會。只是,根據「四十二選六」簽注遊戲規則計算,頭彩中獎機率為五百二十四萬五千七百八十六分之一。亦即每年開獎一百零四期,倘若每期簽一注,必須連續簽注五萬年,才有簽中一次頭彩的機會,難怪有人指買樂透彩中獎的機率,比連續被雷擊中兩次的機會還低。 然而,在高額獎金的誘惑下,「你簽了嗎?」已成為時下人們見面流行的問候語,甚而很多人為追逐發財夢,到處問神卜卦求「明牌」,或傾家蕩產包牌,把簽注「樂透」當成豪賭,以致衍生許多自殺、偷搶、詐騙的社會問題,不但扭曲人性道德與功利價值觀,社會更處處瀰漫著好逸惡勞、心存僥倖、和迷信的氣氛,由於人人心存發財夢,街坊投注站前常常大排長龍,每期都大賣十幾億元,一個月即吸走百億元游資,而這套活絡市場的資金被吸光,貨幣無法產生循環相乘效益,以致商家生意日漸蕭條,整體經濟大幅衰退,所以,呂副總統曾痛批「樂透彩券」是社會的「土石流」,像洪水猛獸綁架社會人心,繼續瘋狂「樂透」下去,對社會不是一項公益,而是一項災禍! 事實上,公益彩券發行的目的,旨在發揮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精神,大部份收入專供政府補助國民年金、全民健康保險、社會福利,以及慈善等公益活動,並明文規定以身心障礙者、低收入單親家庭、原住民者為優先經銷;無奈國人賭性堅強,大家樂、六合彩、職棒,什麼都可以賭,政府為廣拓財源及照顧弱勢族群開辦「樂透彩」,形同官家作莊讓全民聚賭抽頭,不但衍生許多社會問題,也影響國家經濟發展,衛道之士大力反對,直指是全民「輸透」! 總之,「樂透彩券」之發行,是一項社會公益?抑或公開賭博?委實繫於簽注者一念之間。倘若抱持「有中捐社會,無中獻愛心」,讓盈餘充作社會公益,提供弱勢團體謀生機會,絕對是功德無量;相反的,如自不量力瘋狂簽注,絕對是一項賭博行為!而今,財爺又眷顧金門,三千多萬元頭彩再次獎落金門,地方上又掀起「樂透」熱潮,所謂「十賭九輸!」且中樂透彩的機率,確實是比被雷打到機會還低,但願有發財夢的鄉親,偶而投注玩玩即可,千萬不要著迷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