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藤蔓之手
虛空,是沒有水的汪洋。何處是岸? 何處又有一方浮木?我伸出的手臂,該划向何方?彎曲、旋轉、回折、交纏……,是試探的姿勢,更是掙扎的手語,在虛空中糾結出一個個上古時求生的結繩符號,至今未歇。
-
白金婚的雙親
父親與母親結婚至今,滿七十四個年頭。 望著四年前前縣長卓伯源頒發給父親、母親結褵七十週年類似小匾額的厚紙賀卡,內中寫著:「祝福謝明輝謝妲賢伉儷歡度白金婚慶」,另一面並有卓縣長題的絕句,詩曰:「笑語鵲橋眠芳草,相依但願隨君老;執子之手行遠路,悠悠百歲猶嫌少。」我內心充滿欣慰與感恩。 父親家境清貧,二十一歲時招贅到二林鎮舊社里與小他一歲的母親結婚。母親原出生地在竹塘鄉田頭村崁頭厝,外婆只生母親和阿姨兩人,家庭也是赤貧,將母親送到二林鎮舊社里給人家當養女。聽外婆說,將母親送給他人,是很不得已的,外婆天天以淚洗面。由於外公外婆的不捨,在父親與母親結婚後,外婆常邀母親回娘家,以解母女思情。當時交通不便,母親總會每年約兩三趟,背著年歲尚小的我或妹妹回鄉省親,外公外婆看到母親與我們外孫們,都高興得合不攏嘴。 擔任台糖後寮農場巡視員的父親,薪水微薄;母親為貼補家用,每天操勞農事家務,日出而作,日落始息。家裡的雞舍豬舍,都是母親撿拾人家不用的木材、磚塊、石頭……等等,親自一手一手建造圍成的。前後兩次中風的母親,數年前又雙腳全癱及罹患血管性失智症,靠我們每天多少給母親做點兒復健,坐輪椅的母親,慶幸身體狀況勉可維持。 父親沒有正式學歷。父親說,他小時候很想讀書,但因家境貧寒,祖母無法提供他上學,只靠自己進修。難怪父親除了看懂國字,也會寫一手簡單的國字哩。從小就絕頂聰明的父親,對心算尤具專長,長度、重量、面積、體積等等的單位換算,向來難不倒他,只要稍微思慮一下,就能說出正確的答案,羨煞了我們這些後輩。 對貧困及弱勢者,父親常會起惻隱之心,能力所及,默默資助。有一位房客跟父親租老家住,已有好幾個月沒給房租,父親不但沒有催收,反而又拿了自己的錢幫助這位困難的房客。父親也告訴我們晚輩,到菜市場買菜,要盡量向蹲在路邊兩旁的老年人買,並且不要討價還價。我們從小看在眼裏,對父親的慈懷,心生感佩。 三年多前,父親在鄰近醫院住院,不慎感染肺炎,之後即氣切插管至今。每見父親頭腦清晰如昔但難以言語的表情,晚輩們心中甚為不捨。 祈願由白金婚而明年將邁入七十五週年「鑽婚」的雙親,身體能日復一日,永保健安。
-
【小說連載】島鄉往事
「我正在想,以我現在的成績,高二分組時我該選擇甲組還是乙組?到底是理組有前途,還是文組有出息?」 「什麼是甲組、乙組、文組或理組?」罔腰仔不解地問。 「告訴妳、妳也不懂。」天賜不屑地說。 「就是不懂才要問!」罔腰仔有些激動。 「我說了、妳還是不懂!」天賜理直氣壯地說。 「你沒有說出來,怎麼知道我不懂?」罔腰仔不甘示弱。 「既然妳想知道,等我想通了再告訴妳。」 「先出來吃飯再慢慢想!」罔腰仔以命令的口吻說。 「沒把問題想出來,絕對不吃飯。」天賜堅持著說。 「有種就不要吃!」罔腰仔不再理會他,氣急敗壞地,甚至罵了一聲:「死囡仔!」 罔腰仔轉身逕自走向餐桌,但還是不死心,幫他盛了一碗飯,夾了一些菜,端到他的房門口,而且輕輕地敲著門,低聲地說:「天賜,你開開門,我幫你端飯來了,趁熱吃,等一下涼了,吃了對胃不好,而且你還可以邊吃邊想啊!」儘管罔腰仔低聲細語展現出慈母心,但房門緊閉正在想問題的兒子,任憑她低聲下氣說盡好話,則依然無動於衷,甚至不再回應她。(一九七)
-
再下一城 收復失地─序黃碧珍《雪泥鴻爪》
說明:黃碧珍,金門籍,現居印尼雅加達,印華作家、雅加達金門互助基金會婦女部幹事、印華作協理事、《國際日報》編輯。 從一位華文補習師、針灸師、布商中文簿記到一位報刊副刊編委、報館打字員、勤奮的業餘寫作人,這四十幾年來,碧珍走著一條不平凡的路。因為華文被封的特殊環境,導致不少印華寫作人的生活經歷有著相似的艱難和痛苦,碧珍的不同,她比許多同行者多了一份勤奮。2005年她和六位文友出版七人集《生命的火花》,2012年她出版個人集《遲來的春天》,反應不俗,如今時隔四年,又「再下一城」,出版了這本《雪泥鴻爪》,實在令人刮目相看,成為最矚目的一位。「再下一城」是中國古時戰事的用語,比喻攻勢淩厲,不斷奪城掠池,我將碧珍的業餘寫作有很值得讚美的成績形容為「再下一城」,即再出一本書有如拿下一座城。為了對應,序名後特加了一句「收復失地」,指的就是碧珍以不俗的、出色的成績,彌補了荒廢的歲月,回敬了非人道的壓制。我和瑞芬都很喜歡和欣賞碧珍這種積極進取的姿態。所謂「勤奮出智慧」、「勤奮出天才」、「將勤補拙」、「勤奮是人類的救星」都是我喜歡的格言,碧珍勤奮又勤快,眾所周知。我和瑞芬每次因文化文學活動或私事在雅加達與碧珍相約,約見的時間都很早,碧珍從未遲到只有早到。「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碧珍豈止有蟲吃,她還飛得快,飛得高,飛得漂亮。 《雪泥鴻爪》一書收碧珍這三四年來業餘所寫的散文二十餘篇,有採訪、見聞的報導;有人物特寫或速寫;有遊記,文字占了最多篇幅;最後還附錄了李金昌、林義彪、陳正祥、曉星、劉文亮、陳東龍、望西、心雨、杜蘅九位前輩、文友寫的《遲來的春天》的評論。通讀這些中肯誠摯的評論,無不對碧珍第一本書給予高度評價。那麼多文友主動寫出對碧珍文章的感觸,不純粹是因為碧珍人緣佳,主要還在於碧珍文章好。 讀書亦讀人。在很多情況下,文友之間無法近距離接觸,瞭解其人品就全靠文章了。有的人,人品和文品截然斷裂;有的人,文品即人品,縱然不是高度一致,也可以說是十者有八九。 碧珍家庭幸福。她對人生的幾種關係的排列次序看來與我一樣。身體健康為先,其次是家庭,然後才是工作(職業),最後才是創作(事業)。身體健康不好,如何進行其他三項?家庭不支持,如何出來工作和安靜寫作?沒有工作的穩定和起碼溫飽的保證,如何發展寫作興趣?正因為碧珍將幾個關係都擺得絕對正確,她照顧家庭關心夫君,兒女回饋反哺,經常邀約她旅行。她去了不少地方,我們都沒有去過;這也首先她得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她要不是工作努力認真負責,溫飽得不到保證,不但寫作缺乏了心情,更妄談出書什麼的。碧珍能寫那麼多那麼好,勤奮之外,難道與她的美麗心境沒有關係? 碧珍觀察敏銳。有著一份能耐和細心,為人處事就會清清楚楚利利落落,而不是馬馬虎虎粗粗略略。文如其人,細緻。讀她任何一篇文章,都會有那種對她的細心驚歎之感。去妍瑾蘑菇園有多少人、乘幾部車絕不含糊;五十周年校友聯歡在那裏舉行、見到誰、致辭者的講話大致內容等從不掠過;我尤其欣賞佩服的是她的遊記開頭和回程飛機起飛的航班、時間都記敘得絲毫不漏準確無誤。雖然是可有可無的小事一樁,但恰恰也有讀者需要這些資料。在碧珍的不少遊記中,常常穿插一些小事和細節;在她的人物特寫裏,大量的細節和小事,鑄造起人物性格。小立、耶迪是如此,海燕那篇也是如此!如果為人不敏銳,對周遭的事物熟視無睹,焉能如此?難得碧珍事無巨細,一絲不苟。 碧珍富於同情心。在她多篇遊記和其他文章中,我們就會讀到她的這種非常突出的同情心。印象最深的是在「韓國之旅」中,她寫了一位公司派下來的、專替團員拍照的小妹。照片拍得很多又很美,可惜就是賣得較貴。賣出得很少,碧珍很同情她、可憐她,跟她買了十幾張。在碧珍眼中,貴或廉已經不是問題,能讓小妹賺些外快才是最重要的了。這一段作者是如此寫的,在碧珍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在外人讀來感動不已啊:「20多人中,只有幾位願意買,讓她餘下好多的照片呢!我看了真的好同情她。覺得這一次能到韓國旅遊是一種機緣,而小妹待人也不錯,打工者,想找些外快是理所當然的。照片拍的很美,雖然價錢是貴了些,我就決定向她買了十多張,她好高興呀!」是的,就在平凡樸實的文字中,我們h就讀到人性的光輝、金子般的心啊。「激動人心的一幕」寫文友東龍健康出狀況,文友們一呼百應募捐的感人情景。文章雖短,但節奏明快、激動喜悅的情緒構成了一種氣氛,將碧珍那種為好事歡呼、為文友終於得醫的興奮充分體現出來! 碧珍重情好義,佛心虔誠。不單單是每遇廟宇必進去燒香添香油錢、或遇聖水必洗手而已;她不忘同班情誼,儘量爭取參加校友同窗的歡聚;她慎終追遠,不忘對先人蔭庇的感念,清明務必還鄉掃墓;她寫的這類文章,常常觸景生情,懷想悠遠,淚流滿面。這是她所寫的採訪報導與眾不同之處。為何會如此呢?那是她為人真摯、感情投入之故。 由此可見,我說碧珍文如其人,是有例子可證的,決非虛言。 再簡要說說碧珍本書某些體裁(文體)的寫法,以遊記和人物特寫為例。這兩大類雖然都屬於散文這一大類,但文體特徵完全不同。遊記務求對遊歷行程、景物風情有所描述記錄;人物特寫或素描務求對於人物事蹟生平、精神性格有所刻畫形容。縱觀碧珍本書裏的兩大類,都寫得不俗而出色。遊記多篇,寫法上已經形成了碧珍自己的風格如日本之旅、韓國之旅、港澳之旅,篇幅都比較長,都屬於類日記體的寫法。這幾次旅行,都長達七八天,去的城市多,每天遊覽參觀的內容豐富。類日記體的寫法就是按每天行程的先後來寫,好處是會顯得完整全面,不至於滄海遺珠,對於有意隨步的,可以說是絕好的參考;缺點是容易墮入流水賬、四平八穩、重點欠突出的境地。聰明的碧珍遊記寫得多了,明白無論如何都要突破創作的瓶頸。她的遊記參入大量細節、有詳有略就是她治療類日記體寫法暗殤的妙方。她意外地寫中日血統的導遊、不時穿插一對孫女的個性表現、寫聖水洗手過程、泡菜製作細節、蘑菇生態細節、寫日本文明環境和國民教育成功的同時,不忘對其二戰罪責死不悔改的嚴厲批評;寫小妹出售照片的故事還帶出自己的行動,最妙的還牽涉到另一對新婚夫婦的作為,匠心獨運地毫無生硬痕跡地講述了一個因果報應的醒世恒言。碧珍遊記因為融入獨特的細節甚至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令尋常的形式出現了不俗的效果。碧珍的人物特寫,取材往往眼睛向下,或是原住民,或是弱勢族群。如本書寫的耶律一家和聾啞人小立,通篇不過都是一些生活細節,然而卻足於將人物的勤奮和不屈(耶迪) 、不幸和卑屈的命運(小立)淋漓盡致表達出來。 在網路時代,以紙質為載體的文學銳減了不少讀者,有人少不免悲觀失望,大大影響了自己的創作心情。其實,目前最多只是網路文學和紙質文學平分天下的年代。紙質文學具有幾千年的歷史,不會輕易消逝於世界的歷史文化舞臺。環視中外文壇,紙質圖書依然強勢。 碧珍以第二本書的出版支持了紙質文學,令人欽佩欣慰。在與碧珍的多次接觸中,聆聽她對不同寫作人文章的觀感評價,欽佩她是一個懂得閱讀和欣賞的人,心態如此謙和,品味這樣高尚,博讀狂吸,進步怎麼可能不神速?
-
岩壁上 石牆蝶
宛若古埃及石棺密碼 上帝將最美麗圖騰,一刀刀 刻劃吾星棋羅布童體 風乾的清麗面孔 流淌溪聲天光 樹影 宛若漂泊 落葉,爬在岩壁 承載時光之河緩緩 是誰回顧吾晚秋斑斕? 欣羨桐花飄落之音 如石牆蝶一樣頑固 岸邊的礁石沉默 岩石皆是吾假想天堂
-
請客
同事為準時送核銷報告,請前輩跟我協助。前輩當場跟同事說:「要我們幫你, 可以,完成後要請我們喝飲料。」 完成核銷報告後,前輩對我說:「跟他一起工作很多年,他都很小氣的,哪有可能請我們?」 但同事卻請前輩跟我各一瓶養樂多,只是每瓶新台幣十元以下……。
-
蛻變
獨自漫步在偌大的校園裡,微風徐徐拂過臉龐,放眼望去的景象雖然是那麼的不熟悉,卻又必須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去適應它。脫離了舒適圈,不再是個能胡理取鬧、任性依賴的小孩了。不知不覺我們已經成長,必須自己去承擔、對自己的作法及行為負責。 總覺得還不到我獨當一面的時刻,父母仍像以往一樣關切著我們的生活,叮嚀著我們許多平常叮嚀過的小細節。雖然是那麼的熟悉,卻帶著一份不捨。人的一生總會經歷很多蛻變的階段─國小到國中,國中到高中,高中又到大學。生活圈漸漸的擴大,每一個階段都必須面臨「抉擇」。 抉擇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歷程,我總是在其中苦惱、也在其中成長。漸漸的了解,事情總不會順我們的心如我們的意,往往自己下了判斷,缺乏實際、不夠全面,一再地被否定,當然以大人的看法,我們對於社會經歷都不是那麼充足,現實與想像總是有差距。這也造就我們的成長及思辨。我們必須去思考自己與大人的判斷有何差距,為什麼會有不同的見解,為什麼他們認為我們不該做。結果總是必經幾番掙扎。 到了一個新的環境,到處都是陌生的臉孔,我們總會想在其中找尋熟悉的面孔,熟悉的才有安全感。能夠相識即是種緣分,曾經在書中看過一句話:「佛說前世五百次回眸,才換來今生擦肩而過。」如此看來,現在身邊的每個人我們都要非常的珍惜。 國小畢業後,同學朋友也是各奔東西,有些人你這輩子不會再相遇;有些人再次與我們相遇時,已是經過三年、五年、甚至十幾年,對這點真的有相當深刻的體會。今年暑假又與國小同學聯絡上,回到國小找老師、我們也在一一回憶當時的情景,總用一種「還記得…」的語氣看看這曾經我們歡笑的地方。深刻的熟悉感仍存在著,甚至衝擊著我們,感覺情景都回到小學,不懂事的嘻鬧,青澀的打情罵俏。與國小同學兩人跑進體育館,館內一座跳箱,記得小時候怎麼都跳不過去,就直直的坐在跳箱上,身旁引起一陣歡笑,我與同學兩人脫下腳上的鞋,重溫小學時的感受。「我跳過了。」大喊,歡呼,流汗。一層又一層的增加,現在的我都能跳過最高的那一層呢。 樹蔭下,陽光從隙縫中灑落,愜意的在當下享受自己獨處的時光。以前總總譬如昨日死,一切慢慢蛻變,等待成熟後飛去。
-
【小說連載】島鄉往事
「妳能保證吃完飯後就能想得出來嗎?」天賜提高聲音,「這是一個關於將來前途的問題,妳知道不知道!」 「將來的前途要急著現在去想嗎? 」 「現在不想,將來還有前途嗎?」天賜反問她說。 「前途是靠自己用功去開創,而不是靠想的;如果胡思亂想,那是做白日夢。」罔腰仔不客氣地說。 「如果不先想好,怎麼能用功去開創?所以想比什麼都重要。假使不好好去想,將來絕對是白費工夫、白忙一場。」 「你哪來那麼多理論,」罔腰仔既好氣又好笑,「你到底在想什麼?」 (一九六)
-
星空下的音樂饗宴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歌劇魅影)和African Symphony (非洲交響曲) 兩首曲子,由二十多人的小學兒童樂隊演奏,展開大橋音樂會的序幕,在暮色籠罩之下,陣陣涼爽吹來,樂音也傳來絲絲的浪漫,眾人在細品咖啡香之餘,聆聽一曲曲有如天籟的國樂演奏,讓人忘卻身處人間,這是一場難得的星空下的音樂饗宴,令我感動萬分。 雲林縣的西螺鎮,每年的五、六月,都會舉辦西螺大橋藝術季,今年五二○這天,聘請臨鄉二崙永定國小的國樂團進行一場難得的音樂饗宴,就在雨後萬里無雲的星空下舉辦。這讓我想起國外不少的音樂會,都在星月交輝下進行,國內各地也有類似的活動,如今我也能在偏鄉巧遇,真難得。 從下午四點的雨後,空氣特別清新,西螺大橋的周邊熱鬧起來,青年男女,一家老小到橋邊放風箏,散步,吃吃在地的美食紅豆餅,喝杯咖啡,買買在地盛產的西瓜和香瓜……。此時樂團開始忙碌起來,老師指導學生走位彩排,鑼鼓、絃樂、笛子、琵琶等樂聲響亮,號召附近散步的人群逐漸聚攏而來。 在經過下午三點毛毛細雨的洗禮,洗去南台灣的酷熱,也讓該校師生虛驚一場,因為貴重的樂器經不起雨淋。在師生及家長祈求上帝、佛祖和媽祖婆等眾神明的庇佑下,能悲憫這群偏鄉的孩兒,因為他們已經苦練經年,毫無假日,希望勞師動眾的音樂會能如期舉行;所幸天空在四點過後逐漸放晴,陣陣涼風吹過西螺大橋,陽光逐漸露臉,幾乎停擺的音樂會終能起死回生,大家鬆了一口氣,有如放下心中大石。 西邊的繽紛彩霞,迷人的黃昏,讓暮色多采多姿。天色暗了,心情開闊了,主持人李佩佳老師在音樂會前說,每位學生在學校中都可以學到一種以上的樂器。在校長的帶領下,劉曉樺老師、田岳昇老師、李佩佳老師及分部老師努力指導,兒童樂隊、絲竹樂團及國樂團歷年來在各項比賽中都獲得第一名佳績,並經常獲邀對外演出。連續五年舉辦「永定樂音傳溫情」音樂會,幕後最大功臣為家長會、志工團及所有家長,是完成學子音樂夢想的堅強後盾。 王校長致詞說,學校出動五部中型貨車載運樂器,參與家長會、志工媽媽及教職員工超過五十人,搬運樂器、椅子,和載送學生等等,在全校只有一百四十多人的學校,是一次重大的挑戰。樂曲的諸多團練自習等等,師生都相當辛苦。 要在資源匱乏的偏鄉,舉辦一場小學的音樂發表會,而且能獲得普羅大眾的掌聲好評,可真不易。 當我與妻陶醉在星空下,感受一曲又一曲中國樂曲的洗禮,那充滿魅力的感動,久久不去,讓我覺得學校教師平日付出的努力和用心,令人激賞。讓我走進音樂的桃花源裡,真有耳福。 在全場整整兩小時的演奏中,在換場之際,台風穩健、口齒清晰、表達風趣的主持人李老師搭配有關樂曲歷史背景、樂器的介紹,並進行老少咸宜大小朋友的有獎徵答,成為許多大小朋友的最愛,也意外的帶起音樂會的高潮,頗富教育意義,是個好點子。 聽著熟識與尚未聽聞的樂曲,心都沉醉了。聽著由獲縣柳琴國小組第一名的程郁茹中阮獨奏「絲路駝鈴」,聆聽駝鈴聲由遠而近,彷彿我們也看到在絲綢之路上行走的駱駝商隊;中間的小快板,表現他們跳起歡快的舞蹈,以解旅途跋涉的沉悶與疲乏;最後又振奮精神的踏上旅途,漸漸遠去,樂曲的其中兩段曾獲得奧斯卡音樂大獎的電影《臥虎藏龍》所採用。 佩佳老師也解釋中阮的由來,是漢武帝時張騫出使烏孫國(今烏孜別克民族),烏孫王昆彌與漢通婚,烏孫公主出嫁前,漢武帝命人創制了一種能在馬上彈奏的樂器,當時稱「秦琵琶」,東晉時,竹林七賢中的阮咸善彈這種樂器,故得名阮咸。 接著「火車進侗鄉」的笙獨奏,由縣賽第一名的廖泓斌吹來,絲絲入扣,樂曲以輕快節奏,描寫火車由遠方駛來,表現出侗鄉青年男女鼓樂齊鳴、載歌載舞,充滿歡樂的氣氛。其他的樂曲,如合奏曲「彩龍船、西北雨狂想曲、慶神醮、阿里山的日出」等都氣勢磅礡,令人震撼,引人入勝,很想一聽再聽。 「天山之春」的琵琶齊奏令人激賞。由李英維、陳俐蓉、李英旗三位同學配合「陽明春曉」的笛子齊奏,感覺很好,有如錄製唱片般的水準,音調高昂,令人感動,掌聲不停。「天空之城」的揚琴獨奏,「喜唱豐收」的二胡齊奏,由蔡侑政老師領奏,多位學生配合演奏,各有不同的曲調風情。 最後的幾首國樂合奏,帶來音樂會演奏的高峰,有幾首是耳熟能詳的樂曲,如「外婆的澎湖灣、玫瑰玫瑰我愛你、夜來香、家」,讓不少人跟著哼唱,頗有韻味,其他的「夢田、漁歌、農村酒歌、步步高」再獲不少的鼓勵和掌聲。 主持人李老師導聆非常精彩,將樂器與樂曲的背景加以詮釋,讓我們也能了解每個樂器和樂曲的內涵及故事,她說「玫瑰玫瑰我愛你」是一九四○年電影「天涯歌女」的插曲,經過多位歌手包括甄妮、鳳飛飛、梅艷芳等翻唱,成為知名的國語歌曲。又「夢田」是出自作家三毛的專輯,專輯中描寫了三毛半生的故事,歌詞中寫道:「每個人心裡一畝田,每個人心裡一個夢……」描寫三毛歷經人生的創痛後,在豁達中給自己靈魂的鬆綁。又如「夜來香」是華語經典歌曲,原唱是日本籍的李香蘭,後經鄧麗君翻唱,廣為流傳。其創作背景,是一九四四年初秋,作者在夜晚感受到南風吹來,夾著陣陣花香,遠處還有夜鷹啼唱,感受人間的時光多麼美妙。 第一次聽到以童謠「家」為國樂素材,相當特別,全曲共分四段。曲中以CBAa這四個音為主要動機,並運用國樂的特性及不同的組合方式,詮釋出溫馨美滿的氣氛。音樂會也以此曲畫下完美的句點,餘音繞樑,讓人回味再三。
-
你是一個有故事的人嗎?
應該這樣說好了,很多偶像劇的開頭會說:「我是個很平凡的女孩,每天就只知道努力的工作賺錢,過著相當平凡的日子……」每當這個時候,我都會轉頭翻著白眼對著身邊友人說:「有誰天生平凡啊?」最可怕的是自認平凡吧! 其實我一直都覺得每個人都是有故事的,故事沒有所謂的精不精彩,唯一差別只在於這個社會給予的不同評價。時下流行每個人都要有「說故事」的才能,就連行銷也在教大家如何靠「說故事」賣產品,但故事從何而來?世上不是人人都是劇作家,要怎麼將自己的經歷與經驗,結合為完整的論述進而成為一個精采的故事,可就是靠每個人各自不同的功力了。 所以,說故事儼然成為人人均須具備的才能,但有些人並不覺得自己是一個有故事的人那該怎麼辦?其實,你的人生至今經歷過什麼而使你成為現在的自己,中間曾經失去過什麼、失望過什麼、開心過什麼、得到過什麼……等,這些都是故事的一部份,你甚至可以隨意擷取運用在各種不同需要說故事的場合之中。 記得前幾天和同學去了一家很神奇的蛋糕店,這家店位於相當不起眼的小巷內,經過百般折騰總算讓我找到,店面相當狹小,又因為接近傍晚客人也不是很多,老闆娘一見客人上門便十分熱心地替我介紹這介紹那的,知道我是附近學校的學生,還忍不住偷偷和我分享許多最近關於我們學長姊的趣事,說得相當精采有趣,我和她像是一見如故,話匣子一打開就停不下來,後來好長一段時間都在聽她分享當年開店的心路歷程與未來規劃,從聽完故事的那一刻起,這家店頓時在我心中產生了化學變化,店內充滿著故事與夢想的氛圍讓人打從心底的喜歡,我和老闆娘約定下次一定多帶幾位同學捧場,只見她笑著對我說謝謝,轉身繼續忙碌的製作其他蛋糕。老闆娘為自己夢想打拚的故事相當感動人,也鼓舞了當時正處於低潮期的自己,原來堅持夢想的路是相當辛苦,但並不是只有我孤獨的奮鬥,世界上有許多人也是這樣默默堅持到現在。 故事是有魔力的,讓原本陌生的兩個人,可以因為分享一個故事而變成心心相惜的朋友,或許只是簡單的故事分享,但那背後藏有莫大的力量卻是相當震撼人心的。也許他們就是被社會上所認定的「平凡人」吧!但我卻認為有故事的人,懂得分享自己故事的人、會說故事的人都是世上最偉大的存在,他們的故事鼓舞別人成長,讓世界充滿了快樂與幸福的溫度。更重要的是這種偉大的能力可是人人都享有的啊!擅用故事、說故事介紹自己,說故事傳達理念,都是可以促進改變的一股力量。 下一次,一定要記得當有人問:「你是一個有故事的人嗎?」 不用懷疑,你有!而且比任何人都還要精采!
-
番 茄
紅通通 紅通通 閃亮的紅色蓬蓬裙 誰要把我娶回家 還是 要永遠留在這吵雜的市場呢
-
鳥聲啁啾
家居鄉下時,家旁生長著四、五棵木麻黃,早晨,很習慣由鳥聲開啟一天的序幕。那時,不知為何,每天早上醒來精神總是特別好,好似有許多快樂的份子在身體裡輕聲歌唱。直到看到一篇文章,才知或許是因為鳥聲啁啾的關係。 文章中講到在《黃帝內經》上有記載:「天有五音,人有五臟……人與天地相應。」所以,在山間林地生活,終日與鳥語花香為伴,最有益於身體健康了。而現代生物學家也認為,清脆悅耳的鳥語能煥發人的活力,激發生活的情趣,還能提高大腦和神經的張力,發掘我們的潛能。至於鳥聲能治病是因為當我們置身於鶯歌鳥語中,人體的每個器官,都會對音樂產生共振頻率。當頻率相符,器官就開始積極工作。如此,人的生命活力提高了,精神更愉悅,也促進了病體的康復。 其中亦提到在莫斯科郊外有一所康復中心,當地的病人在手術後或慢性病加重時,醫生就讓病人聽錄製的各種鳥叫聲。各種鳥的叫聲各不相同,有些能令情緒激昂,可治療憂鬱症和神經官能症;有些則對神經系統有鎮靜作用,利於緩解頭痛、降低血壓和排解血管痙攣。在美國也有一些醫院用一種獨特的「雀鳥療法」,治療老年癡呆症及一些精神抑憂患者。這家醫院過去非常沉悶,因為病人大都精神呆滯、動作遲純及沉默無言。自從醫院引進了雀鳥,整個醫院頓時活躍起來,那些平時面無表情的病員,也都會圍過來興致勃勃地逗弄雀鳥,並對著牠們說個不停。 我想到金門自然環境優異,小小的島嶼有兩百多種鳥類居住、停留。金門人每天都能免費欣賞聆聽鳥鳴啁啾,怪不得我總覺得家鄉老年人身體異常強壯健康,村莊裡六、七十歲的阿公阿嬤下田耕作、下海拿蚵,都不輸年輕人。對於這麼好的自然環境,我們應該好好珍惜,畢竟,自然也有生命,我們應該好好對待自然,自然亦將以滿地蒼翠及美妙的樂音與我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