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小說連載】島鄉往事
這是一個極其現實的問題,罔腰仔可曾想過? 某個星期天,天賜雖然不必上學,但依然躲在他的房間裡,是睡覺還是看書,罔腰仔並不清楚。直到午飯時,罔腰仔不得不敲門叫他。 「天賜,出來吃飯啦。」 一次、二次、三次,天賜並沒有回應,這下罔腰仔可急了。心想會不會身體不舒服或發生什麼事。於是她用力叩、叩、叩地敲門,又提高嗓子高聲喊著:「天賜,出來吃飯啦!」 過了一會,終於得到他的回應,但他的口氣則是不耐煩的,甚至毫不客氣地對自己的母親說:「妳那麼大聲,叫、叫、叫,叫什麼啦!」 「我叫、叫、叫,叫你出來吃飯!」罔腰仔不高興地說。 「妳不要吵我,我正在想問題。」 「有什麼問題吃完飯後再想!」(一九五)
-
金門朱子祠的雕刻工藝
金門蕞爾小島,自古以降,歷經幾許戰火,惟人才輩出,在中國歷朝歷代科甲鼎盛(明、清之進士有47人,民國之博士約300多人),文風鼎盛,真是海濱鄒魯,此乃受五代閩主王審知統治中國福建及南宋理學大師朱熹等之影響。 王審知自唐末(875年)黃巢作亂,僖宗皇帝逃入四川,中國天下大亂,生靈塗炭民不聊生,僖宗中和5年(885年)與其兄王潮、王審邦隨壽州「今之安徽壽縣」農民軍首領王緒轉戰於福建,王緒生性猜忌及暴政,王潮因平定福建有功,繼任「廣武王」,官拜威武節度使,惟於 897年12月24日病卒,由副威武節度使繼任(即其三弟王審知),五代閩主王審知繼任後,開展海外通商及經濟貿易與息兵注重文治,全面改革政治、發揚中國文化,四門興學以聚書興教,使人民知書達理、設院召賢以禮納賢,中國福建地區蠻荒地成海濱鄒魯,並於五代後梁乾化三年癸酉(913年)旁求陳元光後,派年方16歲的陳達,授節度使,加公承事郎,領父命奏鎮同安浯洲鹽場,登金門東半島陽翟管理鹽事等措施。後梁太祖開平3年(909年),受封為閩王,王審知於後唐同光3年(925)年12月12日病故于福州,諡忠懿王,廟號太祖,統治中國福建期間(897-925),全境出現太平繁榮景氣,蠻荒地成海濱鄒魯,人民不知兵戎達30年,後來創建宋王朝的太祖趙匡胤,亦對王審知之功績加以推崇。 朱子名熹,安徽婺源人,字晦菴。生於宋高宗建炎4年,死於寧宗慶元6年,享年71歲,死後諡為「文」,世稱「朱文公」,並受追封從祀孔廟,為士人所景仰欽崇,金門推崇朱熹,除其豐厚學術涵養之外,相傳24歲的朱熹於宋高宗紹興23年(1153年)任職同安縣主簿,一度登金門島視學,自此影響日後學風甚巨。 金門雖然歷經諸朝開發,惟晚於近代之民國4年(1905年)正式設縣,宋元明三朝統治時,在金東曾有太武巖室、浯洲書院、金山書院及金西之太文巖寺,然無孔廟,而今之朱子祠則位處金西之後浦浯江書院內,浯江書院始設於清康熙26年(1687年),清乾隆46年(1781年),書院被徵收為縣署,地方商、紳倡議,就縣丞署(原金沙書院址)西方之義學原址,闢地新建書院,新建書院設儀門、大門,中為講堂,祀文昌帝君,左右東西廊,各有學舍8間,外為大庭、照牆,後面則為朱子祠,將諸神像自縣署遷入。道光年間,興泉永道倪琇、護理金門總兵楊繼勳勸捐,添建西廊學舍二間為福德祠、東廊學舍二間為客燕齋、東廊第七間祀吳琳、獻卿父子,西廊第三間祀縣丞歐陽懋德、李振青等人,此乃今之基礎規模,朱子祠雖多次翻修,惟建築風格具歷史價值,民國80年(1991年)11月23日經內政部公告為2級古蹟。 傳統祠堂多為木構建築,因此「木作」便成為建築主要結構與裝飾,木作分為大、小兩種,大木作指建築的承載結構,小作則指裝修,目的乃為讓傳統祠堂看起來富麗美觀,而琴棋書畫「四藝」,古時為文人雅士必須具備才藝,常被作為木雕或石雕裝飾於建築,在金門朱子祠拜殿格扇牆面身堵,著實有跡可循,因為匠師利用透雕工藝,雕著花卉及過往信仰、神話傳說或歷史典故人物,除具備採光及通風功能,讓祠堂看起來更是華麗美觀;至於頂堵雕刻(透雕)琴棋書畫「四藝」,則是襯托文雅。琴為四藝之首,宋史〈樂志、琴律〉:「賾天地之和者,莫如樂;暢樂之趣者,莫如琴。」八音之中,以絲為君,絲以琴為君,眾器之中,琴德最優。此堵為木雕,琴身以琴囊保護,只露出琴頭並用綬帶纏繞。.棋亦稱棋局棋秤,海錄碎事〈百工、博弈〉:「堯教丹朱棋,以文桑為局,犀象為子。」唐人詠棋詩句:「人心無算處,國手有輸時。」此堵棋盤僅僅以綬帶纏繞。書,古人稱書有如信、書籍,宋真宗《勵學篇》中勉勵士子:「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欲遂平生志,五更勤向窗前讀。」。畫,此堵以卷軸來代替珍貴古董字畫或一般字畫。 金門相傳朱熹於宋高宗紹興23年(1153年)任職同安縣主簿,一度登金門島視學,自此,影響日後學風甚巨,是以,金門朱子祠匠師在格扇頂堵雕刻(透雕)琴棋書畫「四藝」,除傳遞緬懷及景仰朱熹豐厚學術涵養與文采,更是彰顯海濱鄒魯的金門之文風鼎盛。
-
教師角色的轉型
前言: 「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的命運」--黃春明師專畢業後在宜蘭教書。有一天,下大雨,他看到溪水快速上漲,知道之後一定會有山洪爆發的狀況,於是他就跟校長說要趕快放學,不然學生回不了家。 校長因教育局尚未下令,不敢放學,黃春明便自己放學,用繩索綁在孩子的腰上渡河,讓學生安全返家。他當機立斷解決了問題,本應被表揚,卻因「擅自作主」失去教職。 這樣的教育現況,不得不讓身為第一線的教師好好靜心想想,教師之後的作為?又該具備哪些能力才能成功轉型? 內文: 這篇短文讓我省思到,我們這代的想法已和現在孩子的想法大相逕庭,我們小時候不敢沒有問過大人便自己做主,這在我們的世代是良好的行為,在現今快速變動的時代就變成延誤先機了。 因此,當教師的我們應該具備比一般人更先進的思維,了解每個時代的需求不同,不可能再用過去的舊式思維教育孩子去適應未來,所以十二年國教總綱的目的便是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以及解決問題和適應社會的能力,鼓勵學生能成功自學,真正享受學習的喜悅。 此外,國家的教育若要成功,那麼教育孩子前要先教育父母,英國有句諺語:「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的命運」,雙管齊下才是贏家。 而身為教師的我們又該如何做,以下是筆者與大家分享的淺見: 教師轉型一、提供個別化的學習 國外的學習科學(learning science)研究發現,當學生處在與他認知能力相當的環境中,他的學習效果最好。其實就是因材施教的理念,教師應依據學生個別的狀況,調整進度,考試題目、作業內容。 教師轉型二、運用多元化的知識 老師要能引導學生活用各種學習資源:網路、博物館、圖書館、線上課程,: 甚至電玩遊戲……。行動學習載具便是十分適合的加乘工具,配合課程內容,有時邀請社區工作者、專業人士都能成為老師的教學夥伴。 教師轉型三、創造團隊合作的學習機會 根據國外相關研究:「有效學習不再只是透過埋頭苦讀。大腦科學發現,互動、合作、協調的過程中,才能真正建構起知識。」在此推薦南投縣爽文國中王政忠老師的Maps教學法,便是以學生為學習主體出發的新式教學方式,創造學生團隊學習的機會,老師身分需轉型為團隊經理人的角色-設定目標、訂定策略、根據團員特質分配任務、鼓舞士氣、完成使命,就如帶領一群球員,完成一場比賽。而這套教學法也十分適用於小學現場,教師若能領會箇中要領,並實踐於教學過程,受惠的不只教師,學生也能因為了解如何團結合作而得到更大的學習樂趣,在此也推薦有興趣的教師參酌王政忠老師的第二本著作「我的草根翻轉:MAPS教學法」,閱讀並試著轉化於教育現場,會有另一番教學新體驗。 轉型四、多元評量的實施 好的評量應重視學生對知識廣度與深度的了解,而非資訊、知識的儲存量。評量的方式除了傳統的標準紙筆測驗,應該透過大量的實做分享、專題報告、小組合作、專案成果來呈現。 結論: 筆者希望孩子能有自己對人生的判斷,因為在教育現場,看到態度不佳或對學習失去熱情的學生,總不免擔心他們如何去適應與挑戰未來的生活,背後源生家庭的因素複雜,作為教師的我們只能循循善誘,希望孩子能擁有正確的人生觀,最棒的未來就是能做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好好去過想要的生活。 要達成這樣的目標,我想「教師就是扮演孩子生命中重要的貴人」,因使教師在現今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洪流中,除了「精進」之外,還是「精進」,秉持著一點一滴的努力與對教育投注的熱情,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在教育現場力求培養孩子一輩子可以帶著走的能力,還有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提醒孩子在獨立思考的過程中,從來沒有正確的答案,只有適合不適合自己的答案,就像人生的問題一樣,從來沒有對與錯,只有適合不適合而已。與金門各位教育先進共勉之。
-
父後三年
父後三年,我方能仔細消化解讀父親向我示現放手的藝術、忠於自然的豁達。 民國38年,18歲的父親從山東青島隨國軍來台,未及同爺爺、奶奶說再見;民國103年,83歲的父親人間拔營,和妻兒不告而別。 這三年以來,曾經非常遺憾沒能見到父親的最後一面──沒能讓他在我的臂彎裡離開。當時住雙人病房的父親,在我晚間九點與哥哥交接看顧後,在隔天上午七點突然心肌梗塞往生,這讓趕往醫院的我,再見到的只是父親冰冷的遺體;放不開眷戀的我,對他,始終沒有愛夠、抱夠、親夠。面對失去至親的傷痛、內心的缺口,不斷地執著妄念:結局,可不可以不是這樣? 但我卻忽略了,這很有可能是父親對我們最後一次,也最深沉的溺愛。首先,父親生前便常說,久病無孝子,他總說若有那麼一日,他並不願意依靠醫院的維生系統來生存;因為他要的是一個有起碼尊嚴的生活。父親最後的歲月裡,儘管已經高齡83歲,每日上下公寓樓梯到六樓曬太陽或步行到公園、市場、超市;再不然就是騎他的野狼到榮總拿眼藥水或胃藥。我曾想買一個可充當拐杖的雨傘給父親,結果被他悍然拒絕:他說他不需要靠拐杖走路。 三年前的五月四日上午,那幾日斷斷續續出現疑似譫妄症狀的父親,終於答應我的請求坐上救護車到醫院掛急診。那天之前,儘管家人如何苦口婆心,我們的送醫請求都被父親一口拒絕;畢竟他是一家之主,他說一,我們不敢說二。 原來,那天首肯送醫,是即將遠行的他給我們的暗示。一到院後,父親幾乎進入昏睡狀態,我從上午九點寸步不離的一直看顧父親到晚上九點;但隔天週一我要上班,因此與休假的哥哥交接班,回家睡覺。 趁著我不在他病榻邊的時候,他悄悄動身,前往一個未知的所在。我有時會想,父親向來最疼我,他決絕不忍讓我目睹他斷氣。難怪四日晚間我要離開醫院時,在父親耳邊輕聲說:「拔,我先回家睡覺,明天早上再來陪您。」昏睡的父親好像流了眼淚。 五日下午,我從殯儀館回到家,一打開冰箱,居然看見父親慣常買給我的一杯早餐店豆漿。一定是他四日清早就買好給我,而一夜之間,這杯豆漿讓我喝得淚乾腸斷。而且每月五日,恰好是父親榮民就養金發放的日子,他選在這一天啟程,想是為了能多給我們最後的關愛。 其實,我仍輕嘆已是人間高壽83歲的父親,只與我生命重疊28年;但如今,我已能看透肉身必然之凋零,不再抱憾。我由衷感謝上天曾給我一位這麼好的老父親,父後三年,依然想念我的把拔王瑞林。
-
【小說連載】島鄉往事
總而言之,假如罔腰仔想讓天賜繼續升學,未來的數年間,她的手頭一定會更拮据,這是可以預料的。屆時,縱使福生哥會基於好鄰居的份上幫她一點忙,但畢竟他靠的只是那幾畝貧瘠的旱田,收成終究有限,而以農作物餵養的家畜和家禽,一年又能賣多少錢?可說彼此心知肚明,豈能騙得了人。俗語不是說:救急不救窮或求人不如求己嗎?這兩句話是多麼貼切啊! 或許再等幾年,木興出師後每月便有固定的收入,但他只不過是一個新手而已,其理髮手藝是否到位,是否有獨到的技藝讓客人稱心滿意?誰也不得而知。除非他的理髮手藝及其社會歷練,已到了能自行開業當老闆的境地,始能賺取更多的錢財。否則的話如果只受雇於他人、當人家的伙計,收入還是有限的,又有多少能力可以去幫助別人呢?即使天賜是一塊讀書的好料子,然父母若沒有供其升學的能力而勉強為之,勢必是自討苦吃。(一九四)
-
母親的水果茶
「妳啊!……身體就有如阿婆般的虛弱……。」這是我每次感冒之後媽媽就會對我說的一句玩笑話,但現在隨著自己懂得保養身體,感冒次數也逐漸減少。 以前,我常常三、四個月就會感冒一次,雖然看完醫生吃完藥之後就會有好轉,而天氣只要開始變冷時感冒總是會自動來找我報到。 但天下父母心,她雖然嘴巴在那邊叨唸,卻還是常常叮嚀我要多喝開水。 媽媽是個有傳統美德的婦女,也因為爸爸和媽媽開水果店的關係,所以家裡總有吃不完的水果。 媽媽常常會依季節的不同而選出水果來煮一鍋美味的水果茶給家人喝,而且她覺得這些水果茶也是治好身體感冒的特效良藥之一。 她總覺得與其常常看醫生不如讓自己身體有足夠的營養,而且身體只要照顧好了,感冒自然會不藥而癒。 記得有一次我咳嗽咳的相當不舒服,即使已去看過醫生,但還是只好了七八成左右,於是媽媽很用心的煮了一鍋水果茶,用著她每次習慣用的碗裝來讓我喝。 雖然這碗水果茶並沒有太多華麗的裝飾,也沒有漂亮的杯子來裝著它,但味道裏卻有媽媽最樸實的愛。 看著這碗再普通不過的水果茶,我的內心充滿了感動,於是我慢慢的將它喝完,還多裝了一碗來喝,但說也奇怪,我喝完之後接下來的幾天,感冒也就不藥而癒。 或許真的是因為媽媽煮的水果茶讓我補充了營養,也或許是有了足夠的休息,但後來我發現到了一點,其實有了家人的關心就是治好感冒的最佳特效良藥! 有時候弟弟從外地回來,媽媽就會興致勃勃的再煮一鍋水果茶,而媽媽那靦腆的笑容又幫這鍋水果茶加入了一股外面買不到的幸福味道,一種她才有的個人風味。
-
府城好滋味
阿堂鹹粥 從小就不愛吃粥,覺得軟軟黏黏的口感有點可怕,所以很少注意粥品這類的小吃。後來離家北上讀書,別人談起台南的早餐總會說到鹹粥,問我有沒有吃過,詢問滋味如何,我才知道原來鹹粥在我們的台南人早餐選項中這麼有名。回台南後才終於去嚐了虱目魚皮粥或綜合鹹粥,才知道我們台南的鹹粥和把米粒煮到爛透的廣東粥不一樣,其實是比較像飯泡湯的口感,還可吃到米飯的顆粒質感的。 而且我們台南以虱目魚聞名,虱目魚類的粥品孕育而生是自然不過的事情了,許多鹹粥都以虱目魚熬湯為基底,再加入不同的海鮮,像蚵仔、花枝之類的,整個湯頭就是充滿海鮮魚類的自然清甜感,非常好吃。 阿堂鹹粥就位在小西門圓環附近,本來就是外地客很易造訪的繁華地帶,加上真得很好吃,本地民眾也很愛,所以座無虛席的情況常常發生。有一次帶外地的親友週日來品嚐,結果我們從點餐到吃到足足等了一個多小時,本來不餓的胃囊到後來都餓得咕嚕嚕叫了,真的很誇張。因為店家堅持現煮才新鮮,所以客人多時真得要有久候的心理準備。有了那次的經驗後,如果嘴饞想吃鹹粥就盡量找非假日,或者選擇外帶了。 這裡的招牌餐點除了魚肚鹹粥、虱目魚皮鹹粥外,也有土魠魚鹹粥和綜合類的,不過份量都很大,小胃口的人其實可以兩人合點一碗。也可以再點乾煎魚腸來品味,這是其他地方比較少有的,而且常很快就賣完了,好幾次想點也都沒有了。 會吃魚頭的人當然要點這裡的蔭汁虱目魚頭,滷煮得非常有味,尤其是眼睛週遭的礁質口感,滑滑溜溜的非常好吃。來這裡我最愛點的就是虱目魚皮加蚵仔湯,外加一份油條。那油條浸入湯汁後變軟飽含魚湯的鮮甜口感,咬起來真是美味。如果人多一起來吃時我們就會再叫蝦仁飯或香腸或乾煎魚肚一起分享,每一樣都很有特色。 我住外縣市的朋友來台南出差時,就曾連來吃兩天的鹹粥,一天選虱目魚皮粥、一天選綜合鹹粥,他說滿滿一大碗吃完很有精神元氣,感覺中午不吃都可以,看到他講得眉飛色舞的表情就知道他一定很滿意。 這是間本地人愛、外地遊客也愛的鹹粥老店,因為他們總是堅持新鮮現做,所以很早就要晨起處理殺魚熬湯的作業,虱目魚的魚刺又多要處理得乾乾淨淨也都是辛苦的事,尤其夏天天熱煮粥真得是滿頭大汗。但老店不管傳承多少代,都得堅持每一道細節,才能留住客人,守住府城名粥的好聲名,客人才會近悅遠來、絡繹不絕啊! 富盛號碗粿 我喜歡碗粿,但天生不敢吃軟軟黏黏的食物,像麻糬、湯圓之類的,所以連碗粿如果太軟爛我也是無法接受,所以台南的碗粿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看起來較黑、比較有肉燥香、口感比較硬一點的富盛號碗粿了。會知道這家店其實是來自於其它碗粿同業的介紹呢。 那是十多年前我剛從北部遷居回台南定居,對於家鄉的美食有種想多了解多品嚐的強烈渴求,那時常到離家不遠的小西腳碗粿吃東西,也和老闆娘熟捻起來,她會告訴我一些做碗粿的辛苦處,也聊起他公公那一輩府城的三大碗粿商家,跟他們小西門一樣有名的就是富盛號了。 照著她所說的地點,我終於尋到位在國華街靠近民族路口附近的富盛號碗粿攤,那天剛好是雨天,雨把地面都打潮濕了,看起來髒髒污污的攤後用餐空間,真得讓我沒有坐下去的勇氣。但工作人員熱情招呼,說著,坐啊,我只好強忍著害怕的心情勉為其難的坐下。腳邊還有一隻被雨淋溼跑進攤子後躲雨;瘦弱的流浪狗用哀怨的眼神看著我,讓我還沒吃到食物就滿心恐懼,心裡直唸著:「這真的是同業也推薦的碗粿店嗎?環境怎麼這麼糟糕。」 不過當我吃到碗粿和魚羹時,真材食料的好滋味把胃囊都溫暖愉悅起來,好心緒終於擊敗方才的恐懼和嫌惡。細品這碗粿有蝦子、大塊瘦肉和碎肉燥、蛋黃……和進米漿磨製的粿中,沾上甜鹹滋味剛好的油膏,吃起來真是美味啊!還有配著薑絲的魚羹,甜甜稠稠的湯汁口感,魚羹也有濃厚的魚肉味,雖然稍稍硬了點,但還算是美味的,和碗粿搭起來真得很不賴。 自從吃到復盛號的碗粿後,我就成了這裏的忠實主顧,也會介紹週遭的人來這裡享用美食,但心裡一直企盼如果用餐空間能夠再改善一點該有多好。 還好幾年過去了,島內觀光的氛圍越來越熱烈,到台南專門來吃小吃的旅遊人口多了起來,富盛號也注意到該給用餐人更好的用餐空間,不但做了形象商標也把桌子改成木質的好質感,漆了壁面。雖然還是一樣不寬敞的店面,但最少比以前乾淨多了。 不僅改善了國華街臨永樂市場區的老店區,為了給市場午後關店後想來吃碗粿的客人,富盛號又在附近的民族路面上開闢了比較寬敞的餐廳區,一樣用木頭的溫潤質感來打造,和碗粿古早味的台式風情非常搭調,真的是太好了。這樣帶外地的朋友來吃碗粿,也不會因為狹窄和髒污而讓台南的美食失分了。 時代在進步,台南小吃的餐飲文化也要跟著全面提升。現在我還是常到富盛好吃碗粿,有時坐在攤前的擁嚷空間;感受屬於市場排隊人潮多矣的紛紛嚷嚷,感染一種熱情的生命力。有時到民族路的餐廳區吃,舒服乾淨的寬敞空間則為吃碗粿加了更優閒的好感,都是好的。 這傳承三代的碗粿好滋味,最對我的胃,也歡迎大家來品嚐啊。
-
大腸麵線
體質虛寒的我,冬天時,總喜歡來碗熱騰騰的大腸麵線,因為喜歡吃,失業後,決定擺攤賣這一味。 從未賣過小吃的我,為了省錢,找了一間店面旁的屋簷下當攤位,接著到萬華環河路訂購餐車、餐具;再到迪化街採買蒜頭、紅麵線、免洗餐具……,刻意選在小吃店都休息的大年初一開張。 我用大骨頭熬湯,再加入筍絲、金針菇、紅蘿蔔絲……,準備這些食材,往往讓我忙得不可開交,為了品質,我不敢買現成的大腸,而是特地到豬販那裏訂購。 從來沒處理過豬下水的我,面對大腸,真的很茫然!完全不知從何開始,為了做生意,也只得硬著頭皮去做。母親看到我和大腸糾纏不清,連忙叫我住手,看著母親,在寒冷的冬天,坐在矮凳,雙手泡在冷水中,埋頭悉心拔除大腸外的脂肪和附著物,心裡很過意不去,除此之外,母親也不准我碰那些髒碗筷,收攤時,那些大型鍋碗瓢盆,母親更是執意一手包辦。 選在大家都休息的大過年開張,果然是對的,生意還算不錯,可是等年假結束,攤販陸續回來開店,我的生意便快速走下坡。很多客人傳授祕方,我也力圖改變,然而,生意卻不見起色,每晚人潮散去,看到剩下一大鍋麵線,心情真是十分沉重。 母親從來不說什麼,只是默默陪著我在路邊吹冷風,由於,不想再每天倒掉一大鍋辛苦熬煮的麵線,也不願母親那樣辛苦,三個月後,決定收攤重回職場。 夢是醒了,但我仍不改愛吃大腸麵線的嗜好,只是往後,每當面對熱騰騰,上頭載浮載沉著大腸的麵線時,裏面總會多了母親慈祥的身影。
-
阿娘的生日紅蛋
小時候的雞蛋是小小正方形 我的阿娘從山上回來 在春牛圖黃曆發現今天是自己的生日 空空的家。沒有什麼可以慶祝紀念的 阿娘就到村落買了兩個雞蛋 匆匆的放在鍋內煮熟後 再用剩下的半張紅紙擦擦抹抹 雞蛋殼被化妝的紅嘟嘟喜洋洋的 這時候。阿娘叫喚我們這群毛小頭圍在桌前 眼睜睜看著阿娘用縫衣線頭裁切 均勻而平整的把兩顆蛋劃成十二小塊 每個孩子各自捧著小小切片的蛋肉 高興的吞下最可口的美好回憶 在那個窮困年代能聞到蛋香就很不容易 只是那天也忘了阿娘不知有否 留一小塊給自己吃呢
-
涼糕甜在心
夏天酷熱難耐,如果嘴裡有塊冰爽的甜點,頓時就能全身降溫,對我而言,第一個想到的零食,大概就是滑溜的涼糕了。 在年幼時期,看著母親忙碌準備涼糕的過程,著實像過年時等待長輩發紅包,心中雀躍不已,嘴巴早就張大大。首先,她需要淘洗糯米,這時,我和家族的小朋友,就有得忙了,每個人拿了一個小水桶,在農舍外的水龍頭,盛了潔淨的山泉水。她說,家鄉的山泉水,因為未受污染,水質甘美,最適合洗糯米。我們這群小孩,參與了涼糕一開始的製作過程,也感到與有榮焉。當糯米泡好後,便是磨成米漿,置於大鍋內,加入黑糖,以小火慢熬。有時,她會改放別的配料,像是抹茶粉、芒果切丁、綠豆泥、西瓜切片等,最後呈現出來的軟彈涼糕,就會有不同的色澤和風味。經過蒸熟和冷藏後,大咬涼糕的時刻來到,她慢慢的用小木刀切開涼糕,伴隨其中的,便是小朋友的歡呼聲,大家你一口我一口,很快就將涼糕掃空,反而忽略了,她卻一塊都沒有吃到,而她只是靜靜看著一群孩子滿意的狼吞虎嚥,流露出欣慰的眼神,直到他們都已長大,各自擁有家庭。 當我注意到,母親似乎很少跟著大家一起吃涼糕時,她也逐漸變老,體力衰退,沒有辦法做如此辛苦的粗活,於是,做涼糕的責任,便移轉到年輕一輩的身上。我按照她所傳授的方法,一步一步,把涼糕做好,這時,立場也對調了,現在變成我當旁觀者,欣賞母親和家庭成員享用涼糕的溫馨畫面,頓時我才發現,原來涼糕有沒有入口,完全不重要,在我的心裡,充滿著香甜飽滿的味覺,從來都未曾消散。
-
【小說連載】島鄉往事
如依福生哥與罔腰仔的年紀而言,兩人均屬中年,生理狀況絕對正常,倘若真能把他們撮合在一起,即便不能生兒育女,享受魚水之歡不無可能。果真如此,他們的人生勢必會充滿著更多的活力,往後的歲月想必也會更精彩。但若依罔腰仔的說法,或許一切為時已晚,失去的機會也不會再來,只能以好鄰居的身分相互關心和照顧。 然而若以他們兩人的家境來說,福生哥的兒子木興雖然目前只是學徒,但吃住均由老闆提供,每月還有一點零用錢,並不需要花費家裡一分一毫,甚至再過幾年即可出師賺錢。反觀罔腰仔的兒子天賜尚在求學中,儘管高中在自己的家鄉就讀,但也必須繳交學雜費及食宿費,一旦到台灣上大學,學費、雜費、書本費、生活費,加起來更是不得了,因此,罔腰仔往後的經濟負擔必定更加沉重。而天賜何日始能賺錢來養家活口,少說也得再過好幾年。(一九三)
-
牛稠港
(一) 「牛稠港頌」:「山巒起伏,良灣天成,一群可愛的革命夥伴們,活躍在雄壯的牛稠港,披星戴月,沐雨櫛風,從甲板到工場,上下一心,上下一心,建立國防,偉大的力量,親愛精誠,親愛精誠,個個揮汗,人人歌唱,竭智盡忠,為戰鬥燃起勝利的光芒。啊!啊!牛稠港,春潮拍岸,奮勵激昂,反攻復國,鼓動戰艦,凱旋在浩瀚的大海」。這是方崇信填詞,曾尚智譜曲的歌詞。 牛稠港的歌聲依然在腦海中迴旋,那是大學畢業服役的地方,在基隆的港灣碼頭,屬於艦艇修復的基地。到基隆報到的時候,正是盛夏的七月份,碼頭旁邊有一些停泊的艦艇,海上有一些航行的船艦。受過專業分科教育訓練後,在九月份正式上班工作。剛開始擔任「材料準備」的工作,對於材料的評價,成立購案是主要的工作內容。這是一份新鮮的工作,而為了訪價曾經到市區去瞭解物品的品名、規格、價格,有時候商家不願意提供估價單,他們認為只是估價而不買現場貨品是沒有商業利潤的。 (二) 除了工作,還有一些屬於政治教育的活動,每星期的莒光日是收視電視教學的時段。工作單位也舉辦過小型康樂的活動,並有表演比賽的節目,對於這些活動有些人可能無法適應。雖然參與「小型康樂」的活動表演,我認為這是有點不屬於「正業」的工作,但是辦公室鄭先生認為「這才是正務」的工作。但見孫學長在「小型康樂」上大展身手,可說是賣力演出;而張同學更是投入,參加「相聲」的演出。有時上級單位推動「小型康樂」的比賽,扮隨「春風春雨」嘹亮的歌聲: 「又是一年春風,吹白了多少少年頭,多少壯懷為著故國愁;又是一年春雨,洒綠了多少異鄉樹,多少傲骨埋進了荒坵,多少人在春風裡憔悴,多少人在春風中消瘦,為什麼憔悴,為什麼消瘦,為的是青春不再歲月如流,歲月如流,卻流不去家恨國愁。又是一年春風,春風裡故鄉依如舊,多少遊子為著故鄉愁,又是一年春雨,春雨中歲月依如舊,多少鄉客為著故鄉憂。一年的歲月如流,流也悠悠,一年的青春消逝,愁也悠悠。流去了永懷憤慨,卻也流不去家恨國仇,流去了青春惆悵,卻也流不去家恨國愁,流不去家恨國仇,家恨國仇」。 (三) 有個早上,與一個驗估領班先生聊天,他說他每天都要讀書,因為以前的電子裝置多係真空管,而現在則改為電晶體,如果沒讀書,就趕不上時代,他五旬開外,齒牙動搖。早上原本好奇著他手裡拿著的「古錢幣」樣本,沒想到與他聊上了。他早年讀中山大學讀了兩年,並入黃埔軍校十七期,因為體格較優,轉入空軍,曾到過美國受訓,他說:「你們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並敘及他在金門的時候,打游擊,有七次到大陸去實行任務;在金門吃的飯菜,有一道肥肉,或有油脂,就是最好的菜了!他忽然變了一種臉色,談到金門時,曾經把太武山炸下的石頭,扛到料羅灣去填補公路,自己身為區隊長還幹這種事,而且路中吐了半臉盆的血,當場氣憤,到船上搶了一把手槍,要上級批他休假,因為上級要他見習三天,不准他休假,他正義激昂的說:「你要不要給我批准,若不准我當場開槍」。這種個性真是率直,他說在軍中,這種個性是很吃虧的,但一個隊伍一定要有這種人存在,才能顯出正義感來。他中校退伍,住在基隆「安樂社區」,他說他四十三歲才結婚,那時他太太三十歲,最大的孩子讀小學六年級。問他為什麼要這麼晚結婚,他感慨的述說:在通校當教官的時候,戀了一個女孩,女孩子自殺,他則發狂。我沒繼續問下去,而想起「徐士欽」的一首短詩: 「有人輕聲問我,折斷的那節枯枝往日,是否有啼鳥或鳴蟬棲過。」 (四) 工作期間,正逢第卅三周年的廠慶。剛「報到」時總覺日子在渾沌中度過,「請問您在何處服務」竟會在喉中如鯁,難以開口,是這個工作令你覺得有失身分,覺得有所愧恧,還是本身沒有成就,只有墮落感?這期間來「牛稠港」工作已經歷九個多月(扣掉分科教育受訓的八週不算),悶雨,吵雜的環境,不稱心的職位,不可一展抱負的任務,於是在小型康樂中勉強自己要唱歌;在莒光週,在軍紀教育月,在保防教育月,圈點、眉註、心得寫作、命題、測驗;在莒光日的輪痕下輾過歲月;在雨中打傘裡與陰霾相伴,在薄微的績效獎金裡嘮叨;而中午怕超過上班的時間輾轉難眠;在主管一種相剋的眼環中想躲過陰影;在盲目的「官代兵」裡沖水溝、擦窗戶、撿菸頭,作奔忙的小弟。難道這段日子裡如此灰澀、難過?是我心中先揚著「不平」來看這世界吧?還是我儘往壞的方面去想。難道這兒沒有光明的、天堂的坦途嗎? 「莊強整備」,把廠區的品管組、行政組、診療所、主計室、政戰處、廠長室、福利站重新調配位置,並作加改裝的粉飾,這個「廠區」不正是有所建設嗎?有所進步嗎?通往大門口的道路重鋪了厚厚的柏油,使雨中不致路途泥濘,使人有所舒暢的踏步,如今總統蔣公銅像矗立,升旗台的設置不正是使人有精神上的武裝嗎?使人有心中的靈魂牽引嗎? 「修復計畫」雖說只是國防線上極其微小的一環,但是沒有這些船艦定期的大修和保養,怎能擔起台海巡航的大任呢?怎能阻止敵方的雷池一步呢?幾條交通船、救難船的整修,如果一疏忽,不看清自己的力量,那麼外島、海峽作戰的補給、救難醫療不正是被切斷了生命線嗎?當然今日我們的大課題,在於如何造出軍艦,免於受制外人的主宰、零配件的供給,免於老艦不堪一擊!而此處僅是修護與補給,給人的門面就是差人一等,但絕不可因此而自悲、自卑,看有些老技工幹了二十多年、三十多年,在櫛風沐雨的甲板,在烏煙瘴氣的機艙,辛勤一輩子,以此為家,他們的精神,難道可以被磨滅嗎?正如早上穿上白軍服,這不正是你所希冀的戎裝嗎?表揚資深的軍官,「課長」也上台,區區不過領了三百元,實在有些少;而同期的同寢室的張同學為績優之工程師,前期學長有多人獲此項榮譽,雖然他們只得三百塊之酬獎,但他們的好榮譽之心,豈可被抹殺?下午有個藝工隊的表演,並請了一些名溢西洋的魔術師:特技表演者,真令人嘆為觀止!但願這是「牛稠港」一個新的歷程,在櫛風沐雨,在炎炎盛夏之日。 (五) 在「牛稠港」的廠區工作,我的心願和目標就是考「研究所」。在民國七十年七月到「牛稠港」的廠區報到,那時候前幾期的學長有幾位在準備考「研究所」。按照規定,要畢業兩年才能夠考「研究所」,在民國七十一年考上研究所的有:黃學長、葉學長、李學長、曲學長。李學長原本在基隆「牛稠港」的廠區工作,調派到高雄後於七十一年考上研究所。在民國七十二年「牛稠港」的廠區考取研究所的則只有我個人,但是等待的兩年可說「心神煎熬」「神情憔悴」。 在「牛稠港」廠區的一些學長,後來有幾位退伍之後到了桃園的「新新埔」研究院工作。在民國七十四年七月,我分發到「新新埔」的研究院任職。在「新新埔」工作期間,曾遇到以前在「牛稠港」廠區工作過的同仁,他們之後陸續到「新新埔」工作:周學長、葉學長、董學長、廖學長、梁學長、葛學長、劉學長、黃學長、李學長、燕學長。「牛稠港」的廠區原先是基隆重要的修復單位,「精實案」以後「牛稠港」的廠區併入到「基隆後勤支援」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