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文學三論
意以為:作為一項文類,小說決非是坊間所謂「寫故事」之粗糙說法;也非僅是主題、人物、情節、場景、語言、視角等六要素之簡約可言。而是作者感慨、感觸、感興後,以獨心匠運之隱喻方式,形諸於筆墨之意境;涂淑敏所言,「具有引起情志感應、用以比興之具體物象;以及能提供特殊的美感情味、人生體悟或生活經驗者」之說法;而其境界正是老子所言「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之境界。如此方能在保有傳統小說之疏朗、自然外,復有現代小說之嚴密及系統,此方是論評小說者之基本素養! 三、品詩歌 傳統的詩歌是指有韻律的文學作品,它通過想像與抒情,來表達某種強烈的情感。詩歌是歷史最悠久的文學形式,我國更是世界上詩歌最發達的國度之一。從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最早的長篇抒情詩離騷以來,至漢代的樂府、唐宋的格律詩,及至唐末興起的詞、元曲,以及五四以來的新詩,歷代的民間歌謠,構成了我國詩歌無以倫比的巨大傳統。 西方詩歌是一種著重美學,及語言節奏性的文學,在本質上就和散文不同,西方的敘事詩發達較晚,而結合劇本,成就很大,例如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等。 「人須求可入詩;物須求可入畫!」我國詩歌,源於詩經、楚辭。到了漢代,有反映民間生活的樂府詩,傳到魏晉南北朝,不斷發展,終於成就了光芒萬丈的唐詩。而中文就因有了唐詩,生命之涯也才有了「走盡天涯,歌盡桃花」,且吟且嘯且歌謠的生命光華。 至於新詩!一種五四運動後流行的白話詩體。其特色除以白話為主外,也不遵守平仄、協韻,完全不同於古時作詩的體例規則,較為自由、活潑。 新詩的興起,突破華文舊詩二千年的傳統。由於新詩和散文都以無韻的白話文為主要的表達工具,人們便往往以為從舊詩解放出來的結果就都是新詩,以為新詩最容易寫;以致於,很多不會寫詩、散文與詩不分的人,全都來寫詩,進而導致了中國有史以來,詩格最為卑下的現象,詩普遍受輕視。 新詩利用口語之便,開拓了長篇敘事詩的新領域,造就中國幾個世紀來敘事長詩空前未有的盛況,名作有馮至《北遊》、孫毓棠《寶馬》、朱自清《毀滅》等。但許多人對新詩仍沒有清楚概念,有些作者仍在摸索,沒有把握,讀者也不能對新詩產生信心。新詩取消了舊詩的諸般限制,但詩人的困難有增無減。 詩歌是抒情性最強的文類之一,如果在作品中,把詩情和哲理結合起來,不僅能昇華情感意境,更能觸發共鳴,而會通處在於放懷吟唱。我通常以天籟詩社傳唱的古調來教唱學生,其濃厚的南音成分,平和端雅的曲意,常使師生陶醉於「御前清音」的魂夢中。 也因此,我常對學子說,最有性靈的人,才能體悟詩韻之美。就因為詩不僅是情感的昇華,更是完美性靈的記錄。哪怕是一時感興而發的,也能推開永恆之門,使人流連低吟。藉著低迴吟唱,使平面的情景交融,登立體的展現;由空間的紀錄,臻時空的會合。透過音韻、節奏的美,更能體會到詩人所表達的情意及意境。 是誰說過,詩是年少的志氣滿滿。青衿之志,貴在昂揚,貴在飽滿,即便過當;即便恣縱無涯,都無礙於那厚實底氣。年少青春,有此深厚底氣,好比盤纏殷實,往後的人生,便可「走盡天涯,歌盡桃花」。且讓我們以此詩情,光采此生,因為:生命若無詩情,何言光華照天地! 尤者,一個規律的詩歌形式,可說是詩人與讀者間的共通橋樑,拆去此聯結之後,一切傳達的責任都落在作者身上;在用字次序、句法結構、語言運用上,詩人都要更直接明顯地向讀者交代,結果加重了作者的負擔。 一篇動人的文學,必定是篇具有真、善、美,令人縈迴的文學;作者所要呈現的正是心靈中這種真情、悲憫、感動的縈迴美。我曾借用「文以載道」的說法,界定這就是文學之道。只是在這個追求時尚的時代,僅文以載道這頂帽子,就足以令人有不合時宜的聯想,甚而誤解為歐洲中古黑暗時代的復辟,或是那些絕情去欲,道學家們的捲土重來。但這已不是未逢知己的遺憾而已,而是涉及到「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所以深覺有必要說明之!(下)
-
似聞殺聲傳心聲
退伍十三年了,生活愈來愈簡單。以往,去學校上社團,到體幹班和各單位做志工經驗分享之外,還要寫手札、集結成冊出書,現在-尤其是防疫期間,既不上社團、不做志工、不去各地行槍,無所事事,唯有練槍,今昔相對,如今的生活真是簡單之至。 做志工經驗分享,當然必先備課,平時持恆練槍就是備課。然而比起這段時間的自主練習卻是相對「貧乏」。因為防疫行動受限卻豐富了自主練槍的質量,堪稱因疫之限而另有所得。 其實,這種「簡單」而「純粹」的練槍生活,漸成於長年的生活習慣,深化於退伍之後無「官」一身輕,更深耕於暫停去體幹班做志工,進而「內化」於防疫期間的限縮。 不追述少年十五二十時從師學藝的懵懂,也不再訴說軍職二十八年的執著了,只約略談起退伍之後的轉折。 那時候,每日猶似仍在軍職,急急趕往營區,儘管不知是否有幸得以參與分享。雖然,既去之則安之,有課可上則教學相長,無則自主練習,但無可諱言,悃悃初心、汲汲其途,未能如願難免若有所失,匆匆往返的驛動似乎也對練習的心境與質量有些影響。 從決心只應邀行槍而不再自動彎靠營區之後,每日就在社區附近的籃球場及公園運動,而且一日總有兩回各約兩個小時的獨練,我戲之為按表早午操課。那是一日兩頓正餐,猶且不計興之所至起舞弄槍的「小菜」「點心」呢。 練槍是我四十餘年來始終不中斷的功課。因志業而堅持,因堅持而習慣,因習慣而興趣,因興趣而眷顧,因之而人槍相依相應,自此不再只為懷抱的「大我」理想,更因一槍在手入心而浸淫於「小我」的自在自得。這也是我自動自發、持恆以之、樂此不疲、甘之如飴的根由。這個心境的轉換與昇華,讓我練槍益趨於日常如常頻繁。 我常強調練槍得「開放手身步」方能保持機動靈動,其實,秉持「發揚槍道」、「厚實戰力基礎」、「紮根國防體育」的初衷戮力追求目標,雖是我砥礪心志、堅持行動的座右銘,但也只能盡其在我,卻無法避免橫生枝節或變因,唯有抱持「平常心」具備「開放的心」乃可不為所動的用槍、不為所限的行槍。 在揚槍、行槍的路程中,幾經轉折,我是如飲冰水自有體會。慶幸的是,潛修終有徑,不忘初衷人多助,一潛一行,磨礪間每見鋒芒,轉折處常有浪花。槍道峰迴路轉,轉折得有轉進,迂迴其實是攀高。 歷經退伍後的沉潛進修,在體幹班做志工,乃能稍具貢獻;又歷多年的教學相長,更有前鋒干城之行,也因長年無時或忘磨礪槍尖,方得以不辱付託,完成使命。那段南北往返串聯的經歷見貴人、得知音,令我銘感五內記憶猶新而更有所堅持。 數年後,《軍民通用刺槍術教材》及《槍術入門之道-活學活練活用》正好陸續出版,書可作我分身說槍,我能為書現身演槍,正好書與人相得以揚槍行槍。 時時處處不忘練槍,槍在手更在心。無物不是槍,化物皆為槍,人槍雖可冶為一體,練槍終究不以滿足自我為限,尤願能為完成大我略盡棉薄心力。就在此時,隱隱聽見打開槍架取槍驗槍槍枝摩娑的聲音。但願啊但願,不久之後,又見用槍刺槍,更聞「氣刀體一致」震天價響的殺聲……。
-
在海上
以為可以把腦海掏空了 藍天,只是接著的事 慢慢不再受水波牽制 可與船隻平起平坐 於是遨遊的天空 讓自由的海面,繼續成長 無數夜晚 世界已看不到盡頭 而最後找到的,一片月光 像一加一等於二 走得更近寂寞愈遠
-
打開日記都是你
是什麼時候開始寫日記的?我也很難回答,不過,高中的確持續寫了一段時間的日記,擺起來是兩、三本,幾乎每一天,都有抒發自己的心情,以及為賦新詞強說愁。其中有一本,就是記下暗戀一位女孩的心情。那時候,我們是筆友,隔幾周魚雁往返,把高中點滴記錄下來,順便問一些內心想問的事情。等待信件的期間,我知道她也喜歡寫日記,遂跑到書店去挑了一本日記,希望可以跟她一起。 原本,我的日記就好像流水帳似地,記錄每一天的所作所為,最多就是比較特別的發現。但自從認識她之後,這本流水帳的日記也變得豐富起來,開始出現我們共同的事情。我沒想到,這本日記居然可以記錄我們的事情,當然,它也記下我們的結束。我常說,在另一頭的你的日記,裡面有沒有我的一席之地,還是,我本來就是你的過客,只是有空聊聊天的筆友,沒有太多的曖昧與遐想,如果有,那也是自作多情,畢竟這樣的身分,能夠不見面,就是把自己的想像拉到最高。 而我們始終沒有見面,透過文字,透過照片,在另一端思念著她,想像著如果見面,會有多大的刺激。雖然,她可能已經把我忘記,把過去的那段感情忘記,但至少我還是記得的,我用著日記,記下我對她的感覺,那種感覺是很單純且直接的愛,當然對於那時候還年輕的自己,反正日記就是一種很好抒發情緒的東西。就這樣,我的日記開始寫下有你的日子,以及那些內心的變化。沒有談過戀愛的我,暗戀已經是箇中高手,那些被翻出的記憶,其實可能是人家不願提起的回憶。可是,既然都已經幻化為文字,寫在我的日記,那就是屬於我的東西,屬於我的專屬回憶,那些雖然已經是過去式,但現在看到,內心還會湧入一股溫熱感動。 打開日記都是你,只可惜你已經遠去,你已經找到好的歸宿,找到好的地方可以離去。我以為自己的真命天女,就是你,所以拚命追求,最後還是沒有下落。那些日記不只是記錄我的想像,還有那些失戀的歷程,只要有網路,人人都可以寄託不同的方式,就像現在日記也有線上版的,相當方便,至少在對方的老東家有位認識的好作者剛好分享故事,才知道用日記寫下一些紀錄,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倘若我開始斷捨離,我也不會輕易地把它丟棄,就像有你的美好珍貴記憶。 而打開日記都是你,你再也沒有聽見,我對你表達的心意。我知道你離開,我們沒得見面,你就成為人妻,你我之間再也不可能。只是,我愛你,或是我喜歡你,不代表我們就一定要在一起,反正,只要你幸福,我就會開心。我想,就像當初我們在信中說的,要祝彼此都幸福。雖然我很想給你幸福,很想讓你知道,我會給你幸福,可是,如同日記所寫的,那都是不可能了。打開日記都是你,或許這是一段美好又殘酷的記憶,也或許過去的我,不願意就此想起。但當整理的時候,翻到這樣的紀錄,又會讓人回到過去,回到有你的日子,回到抱持希望的時光。
-
文學三論
何謂文學?如果要為文學下個簡單的定義,綜合學者的見解,「文學」是作家運用優美的字句、辭采、結構、聲律,以語言為工具,呈現人類的思想、情感與想像,以反映社會、美化人生。一般分為小說、散文、詩歌、戲劇,併稱為四大文學體裁,我們也可以據此區分文學與非文學,基於篇幅,本文僅就散文、小說、詩歌等三類,試談如何評之,以就教諸先進。 一、評散文 散文,絕非坊間所謂「煽情式」的感嘆語,而是有其嚴謹的筆法。一般言,散文是一種沒有韻律和篇幅限制的文學形式,易言之,凡與韻文相對者即是散文。我國散文從先秦諸子散文發展而來,歷史悠久,並有所謂哲理、歷史、山水散文之分類,代有散文名家名作,新文學後之現代散文,仍衍於傳統之筆法。 基本上,散文可分為廣義與狹義的解釋,其中,廣義散文即所謂「形散而神不散」之文體。易言之,不講究音韻、排比,沒有任何束縛及限制的文字梳理方式,均可稱之為散文。 廣義上的散文,採用了大多數口語對話,全面運用於文學,報紙、雜誌、百科全書、廣播、電影、歷史研究、哲學、法律和許多其他形式的交流。雖說廣義散文應用如此普遍,但「散文」一詞,仍多稱呼於狹義散文,以我國為例而言,最早的狹義散文甚至可追溯至先秦。 狹義散文是單指文學範疇內,非韻文之作品。正因鬆散帶來的自由,散文作品表達出的思想,通常有著豐富與圓滿的特色。 而所謂的現代散文,係指民初新文學運動以來,以白話文為基礎,承襲古典文學之神髓,復取西方及日本風格,在大時代風潮中,以鷹揚多情,橫槊賦詩的章法,為這新時代所賦下的散文。以梁啟超的《政論》作為代表,他的文體淺近,間雜俚語,已與桐城派的古文大為不同。 1917年,胡適和陳獨秀等人提倡文學革命,以白話文為中國文學的正宗,主張建立通俗易懂的社會文學,一時群起風從,成為與詩歌、小說和戲曲並列的文學主流。 此期間,或強調散文的真情實感;或力主時代的脈絡;或疾呼散文美的實在,在這些波瀾壯闊,轉折崛起於二十世紀初,其主要特色,多用語體,較為平易,較少摹仿古人,較歐化,著重個性,題材也較廣。其易讀、易寫的特性,使這種文體被運用得極廣,可說是人人懂寫。此文體就意境上,依然可略分為知性及感性兩類散文。 就歷史言,古今中外的散文都是感性、知性同時或者參差發展。在我國,雖說傳統散文,向以議論為主,但早在先秦諸子中,已不乏抒情文字,許多議論性文,就常有精彩的感性流瀉,太史公的《史記》最為動人。就初學者言,若能掌握到這兩種特性,對散文之入門,自有潤色開花之效。 感性散文的最大的特色,是作者真性情的浮現,其重要的特徵是真摯性和抒情性。抒情性係指以情代事,以情感人。情真意切,感天動地,行之於文,纏綿悱惻。由於有上述特質,墨氣所射,每多呈現作者的真情愫,所以閱讀感性散文,就如同結交一位親近朋友,讀者日漸熟悉作者的生活、人格、情懷,以致最易與作者之間融融泄泄。 而知性散文係用一定的立場、觀點、闡明客觀事物的道理。其最大特色是避開作者個人的情愫,以表現其思想、見識、智慧。重要特徵有議論性、說理性和邏輯性。千巖競秀,論是辨非,以議論為主旨;說理性係指層層推進,以理服人;而邏輯性則是以邏輯思維來論斷事物。由於有上述特色,知性散文,作者與作品的關係是超然玄遠的;不像感性散文,給人一種摯友促膝握談的溫馨親切感。 散文是一種流露自我的文章,若全力抽離情感,放棄與生俱來貪嗔癡愛,紅塵慾念的感性,則似乎走進了有筆無文的荒漠;但感性散文又往往流於濫情。因此與其他藝術一樣,圓融是非常重要的。若能中和兩者之長,所謂知性題目感性寫之;感性文章以知性申之,會通為感性與真摯的筆意,自有另一番水活石潤的風貌。 二、論小說 小說是一種敘事性的文學體裁,通過人物的塑造,及情節、環境的描述,來概括表現其境界。「小說」一詞最早記載於《莊子‧外物》:「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而我國現代意義的小說,是從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所濫觴,經過漢末六朝的筆記,到唐傳奇、宋話本等而成熟,再傳至明清以四大奇書(後《金瓶梅》被《紅樓夢》取代,成「四大名著」)為代表的長篇小說,和以聊齋志異為代表的短篇小說。至於西方文學,一般依小說長度區分為長篇小說、中篇小說及短篇小說等,然而,一般言,小說也都緣於虛構。 雖說小說這名詞直至《漢書》才出現,且列在十家之末、九流之外:「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但若從其敘事功能來看,二千多年前之古典文學,如《山海經》、《楚辭》等神話、寓言、志怪等,均已具備了小說之基本條件。而以白話寫就之唐代傳奇,宋代、元代話本等,更為明清小說之盛世奠下基礎。 但真正現代白話小說之出現,要到五四時期。始於鴉片戰爭、終於五四時期之中國近代小說,可說是現代小說之先聲,顯者如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所倡之「新小說」和「翻譯小說」。這些小說在「戊戌變法」,到1917年文學革命十年間,風行一時。可說是中國小說,由傳統過渡到現代之橋梁,其歷史價值不容忽視。 尤者,彼等在觀念上,均已拋棄過去視小說為閒書之陳舊看法;在功能上賦予小說之較高期待,如康有為所言:「故六經不能教,當以小說教之;正史不能入,當以小說入之;……。」梁啟超在〈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中更直言:「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說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說始。」 當然,康、梁等人之說法,雖提高了小說之地位,但彼等將小說功能過分高估,也不切實際。五四以後,現代小說在時代環境更迭,及西方小說之影響下,開創了中國小說發展新紀元,湧現了大批優秀小說家,及深具影響之傑作。1949年以後,兩岸文學雖各自發展,但都為小說界,貢獻了許多足以傳世之作品。 小說紛陳各具其道,應如何論評?以西方來說,十八世紀末,義大利劇作家(Carlo Gozzi)曾經宣佈,世界上只能有三十六種劇情;德國的(Schiller)不相信,費了多年想要突破這說法,結果還是服輸了。直到二十世紀初,法國的(Georges Polti)引證了一千部戲劇,兩百部詩歌小說,重申此說。而在技巧上,以歐洲傳奇之「垂直透視」為例,這種以意義的掩映重疊為中心,不重邏輯次序,與水平連接的筆法,較之於左傳敘事之境界,深而論之,毫不遜色的。 凡此種種,均已直指,如將小說作為一項文類,是有其條件的,而非「說故事等同小說」者,所能憑空舖敘的。 (上)
-
貓咪小憩仔貓晒幸福
我只想 把自己餵得 飽飽飽 吃得太飽 就只想 有一張席夢斯 睡個美容覺 天地之大 哪裡 都可以 是一張 席夢斯 夢裡神遊 太虛 翻滾九天之外 擠呀擠 誰都想 吮住奶水最多的奶頭 哎呀 有奶便是娘 鑽著鑽著 咬到奶頭 別放手 清風徐徐 肚子鼓鼓 小嘴含著奶頭 眼睛微閉 一臉幸福 仔貓 擠著 吃奶 滿臉甜蜜
-
下午茶
那天,與往常一樣,總喜歡在午後的陽光下,尋找一間有著大玻璃櫥窗的店,將自己輕鬆的置入於其中;還是一樣的執著,選擇靠櫥窗的位置坐了下來;而外面的一切彷彿是我熟悉卻又令我悸動的畫面,一遍一遍的重演著;服務生走進我;我毫不思索的說出:「柳橙汁」。這一項是我喜歡的下午茶。 一位老人正步履蹣跚地拖著五十年代的破腳踏車,正沿路找尋一些被我們丟棄的廢物,而他認為可利用的廢物,只為了求取微薄收入,以圖溫飽;但他的裝扮與步行速度,與我們卻不像是同一時代的人,而使得一輛駛過的進口轎車,正向他大鳴喇叭,似是埋怨老人的速度太慢,擋了他的路了,此時我的閒適心情卻一掃而空,取代的是哀傷情懷;我不禁要問:「若那老人是我們的父親呢?」其實我們的愛心早已被忙碌緊張的現代生活所淹沒多時了。 我將頭轉向另一側,卻讓我有羞怯及祝福的兩種心情,到底是什麼樣的畫面呢?那就是一男一女正親密的擁抱著,這樣的情景,你曾有過幾回?不對,不應該如此問法;否則將會落於用情不專、花心大少、桃花滿天飛……等等的評語,而面對這樣的情景,我總是以祝福代替羞怯,衷心的祝福他們,也希望「天下的有情人終成眷屬」。 外面金黃的陽光閃閃的照耀,滲透玻璃櫥窗內,玻璃杯的倒影,居然眼睛也被刺的張不開,我又吸了一口柳橙汁,此時再睜開眼睛,看到的畫面是爸爸媽媽牽著一個小女孩,小女孩的頭跟肢體好像沒有辦法連貫,有點扭曲、不太協調,可是她的臉上露出很燦爛的微笑,爸爸媽媽緊握她的手,適時的扶著她,就怕她一不小心跌倒,每個孩子都是爸媽的心肝寶貝,無論他是如何,永遠是父母心頭的一塊肉。 又看到另一個畫面,一位外籍看護人員正推著輪椅慢慢的過紅綠燈,我看到這位輪椅上的老太太,她插著鼻咽管,必須長期有人幫她推出來曬個太陽,聽聽萬物的聲音,或者是看見一絲光線的閃耀,無論她的身體狀況如何?她的家人總希望還是能夠藉由視、聽、嗅、味覺感染到一些生命的蓬勃氣息,讓陽光滲透她的心靈,無論她已經生病多久?這些外在的刺激誘因都能讓生命留個空位,有光明燦爛的盼望。 我又深吸了一口柳橙汁,人生就是種種的過程串連而成,而在人生的過程中,每個人所扮演的可能是主角亦是配角,不正是演這一齣齣精彩的好戲,而這些故事的結局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你要獲得怎樣的人生,就在於你如何計畫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午後,坐在櫥窗旁,閒逸的將目光集中在外面的萬物作息,欣賞種種的人生百態,常是我選擇下午茶的一種閒情逸致。
-
雨‧淚
窗外的雨,是上帝在澆花 我望著窗,有股說不出的話 朦朧中,我彷彿看見思念中的她 窗外的雨,是天空在玩耍 往外一望,像在嘲笑我的傻 寂寞中,回憶又再次形成一幅畫 窗外的雨,讓我好想說話 抵不住痛,一滴一滴的打在我心上 親愛的上帝 那不是雨 那是我的眼淚
-
兼代課甘苦談
「兼代課」在此指正職以外多上的課。許多老師教書一輩子,同時也兼代課一輩子。「兼代」之別在於兼課是長期的,通常以一學期為期限,且無特定對象;而代課則有其被代者,代課時間取決於被代者請假的長短。兼課又稱超鐘點,屬大鐘點,停課或國假照領;代課則是依實際授課時數領錢,二者截然不同。 中學教育採分科教學,依據教師所學排課,倘若這科教師有兼任行政或導師工作,所減上的節數形成該科多出的課,就得找人兼課,若是教師請假,就須找人代課,通常由教學組或排課幹事負責「推銷」出去,其方式不外拜託校內教師或請校外教師兼代,每當開學前夕,教學組人員最為繁忙,為了編排人人滿意的課表傷透腦筋。 鐘鼎山林,各有所需,兼代意願,不盡相同。有人來者不拒、多多益善,賺點奶粉錢,不無小補;有人則抵死不願,自己該上的課已是一大負擔,若再加課,則難消受,甚有老師自嘲:「多賺的錢剛好拿去看病買藥,何苦來哉!」的確,有人講到聲嘶力竭、失聲長繭,長久未癒而辭去心愛的教職,,落到如此下場,怎不令人唏噓! 在我教學生涯中,兼代課始終相伴相隨,少有間斷,茲將個人兼代課情況分為以下階段: 一、在職期間 (一)校內兼代課 由於大學修了公民、國文兩科的學分,也具有這兩科的教師合格證書,因此兼代課的機會增加了!我是折衷主義者,不會拒人千里,也不會照單全收,我衡量自己的能耐,通常公民一週以二至四節為限,國文因一週六節,我只接受短代,原則上是能推則推,不能則受。 (二)教育中心兼課 民國七十四年,行政院退輔會教育中心與本校合作,洽商本校師資教導「榮民子弟輔導班」加強聯考科目,以考軍校為首要目標,前後合作六年,我是本校唯一任教六年的老師。 教育中心與板橋國中相鄰,接近新海橋,今已改成「板橋435藝文特區」,由於距離本校有數公里路途,所以教學組在排課時必須前後各空一節,做為往返交通時間。 來自全國各地的榮民子弟,每年招收一至二班的有志青年,他們集體住宿,類似軍事管理,生活頗為規律,學生循規蹈矩,上課期間有專門人員負責巡視點名,老師只管上課,進教室時有值日生幫忙開門,並沏一杯茶放置講桌供老師飲用,鐘點費優於國高中,學期結束還有謝師宴,在此備受禮遇。 (三)海山高工兼課 下班之後,係屬自己時間,有些老師會到高中職夜補校兼課,以賺取外快。民國七十九年,透過同仁的介紹,至離家不遠位於土城的「臺灣省立海山高工」兼課,同樣任教國文,他們都是應屆生,偶見與我年齡相當的「老」學生,其中一位是某國小工友,一位是某公司職員,純粹來進修。 在短短兩年內教過電子科、機工科、模具科、機修科、電機科與機圖科,有的班級多達六十人,有的只有兩三位女生點綴,其中還有延長職教班,白天工廠上班,晚間來校上課,連上五節,每節45分鐘,下課只有五分鐘,因此常有上課打瞌睡、「偷吃」晚餐的現象,經常被我糾正或責備,有時還大發雷霆,但他們有十足的理由:「我們上班很累,沒空休息;下班立即趕來上課,沒空吃飯,老師可憐可憐我們吧!」聽後也生惻隱之心。 由於課表並非自己安排,難免一天中排上八、九節課,上到最後,體力用罄、聲音也啞,感覺聲音是硬擠出來的,所以只撐兩年,便主動向夜補校主任請辭。 二、退休期間 (一)南門國中兼代課 退休之年,五十二半,精神體力依然充沛,教學熱忱絲毫未減,一位退休同仁先到北市南門國中代課,見到兩位公民女師「大腹便便」、即將臨盆,來電問我意願、要我應徵,我將相關證件影印寄去,隨即獲得錄用。總共帶她10班九年級、5班七年級,班級數創我前所未有的紀錄,也比退休前吃重。連講十遍的結果雖是滾瓜爛熟,也感麻木無趣,難怪一位童軍老師說:「一個笑話連講24遍,已經不好笑了」! 代完兩個月的公民產假後,接著一位國文老師請流產假,希望我代她兩班國文及導師之職,我只接受前者,直到學期結束。正好有位國文老師寒退,下學期的課就我代哩,此時我已成兼課身分,原本被我代課的學生見到課表直接印上我的姓名,紛紛跑來問:「老師,您是不是已經升上正式了!」似有恭喜意味,我說:「仍是代課,我已升不上去了!」一旁的老師說:「他是正式的不想當,才跑來代課。」學生一臉狐疑,不明就裡。學期結束之前,校長親自告訴我:「目前有新規定,退休老師兼代不得超過三個月」,我便收拾行囊、打包回家。南門是所有情的學校,一些國文老師紛紛與我合照,顯得依依不捨。 豈料新學期開始,主任來電:「某老師因請產假,三班九年級國文要麻煩您了!」我請求只代兩班,兩個月倏忽而過,學生送我卡片還祝我早日升職(升正式),大概學生見我年紀一把還是代課之身,不免生出憐憫之心!因我從未跟學生說我是退休老師,說與不說,利弊互見,不如不說。 代完產假,正要打包回家,主任說有位國文老師要請事親假,希望我能代她的課接她的導,這是我回拒校方的第一次:「主任,我妹婿要競選連任金門縣長,退休前我從未幫忙,現在我想回金門一趟。」主人也不強人所難,另覓他人。選舉結束之後,主任竟然來電:「吳老師,恭喜令妹婿連任成功!」「謝謝主任,讓您特地打來道賀,真不敢當。」「學校要請你回來幫忙,某國文老師因心臟手術要請病假。」代到八上結束。 根據規定:甄選代課老師須網路公布三次。就在學校公布兩次之後,主任來電要我到校拿課表課本時,主任說:「真不好意思,幾分鐘前有人來報考應徵。」「主任,我沒關係,他們比較需要。」經幾位校內老師評審後覺得此人教得不好,又把我找去,從八下教到畢業,未再換班。 又是新學年的開始,正好有些公民餘課,主任問我意願,我說好,可否每週排一三五上課,二四保有退休時間,主任同意,自此後九年我一直兼課八九年級公民,但二四兩天並非完全清閒,有時再代其他老師請假的課,南門同仁稱我是「救火隊」,國公兩科若有需要,立即救援。 南門國中與我有緣,數次打包回家,有如失業一般,又數次被召回,有失而復得的喜悅,然而「老驥伏櫪」並未「志在千里」,只求尚有餘力,增點桃李。在近十二年間,帶完一屆國文、五屆公民畢業,南門升學率在北市名列前茅,每見學生考上理想學校,與有喜焉!沒課時與學生P.K.籃球,樂而忘齡。 前八年騎機車上班,曾有重慶笑我:「五百公尺不教,跑去八公里外,既然要教,何必早退?」言之有理。每天「朝迎旭日升,暮送夕陽下」,正巧都是逆光騎車,增添幾分傷眼與風險,寒流來襲,冷風直灌;大雨驟降,鞋褲盡濕;幾度差點與車「親吻」,於是後幾年改搭公車,雖然舒適,卻甚費時。 (二)重慶國中代課 在南門國中兼代的後九年,二四未排課,重慶知道我未排滿,有兩次因校內女師婚嫁,要我回來幫忙,他們將部分班級由我來上,是我最繁忙的階段。另在暑假輔導課中,偶會找我為九年即解題或總複習,若是二四無事,我便參加重慶退聯會「週二登山日」活動,週四跑遍雙北市看盡各項展覽,生活頗為充實。 在職期間的兼代課確實加重負荷,往往下班之後已是身心俱疲;退休之後的兼代課則是出自自願,反而更加珍惜,由於公民國文都是升學考科,每節都在趕課,教學上的壓力始終存在,雖然教學的過程是辛苦的,然其果實卻是甜蜜的,溫馨的回饋,足可撫慰一切。
-
愛你一世人
愛你一世人 這是一帖愛情的試劑 黑夜和白天交換眼神在遙遠海峽 太多差距重山峻嶺堆疊 沒有盈虧的月色 沒有陰晴的白晝 我們圈住專屬小宇宙 時時月圓 日日都是陽光燦爛的日子 偶而翻開你安靜淡淡笑顏 淺淺薄弱的青澀 在三十歲時瑟瑟寒風山頂 化不開你的世界 美麗是動人的註腳 沒有詮釋 不需說明 我仰望遠方 沉澱六十年的流塵 竟是一剎那之間的覺悟 思索風霜雨雪敲門討取歲月的刻痕 我的白髮化成了歷史 我的枯木卻逢遇春雨 沒有解釋的安排 神的手無遠弗屆默示 這一帖試劑有效期是一世人 (稿費捐大同之家)
-
線下到線上,跟上時代
五月中旬後,我參與的社團活動因疫情三級警戒居家防疫而暫停。 七月初,社團會長傳來邀請我某日使用「line會議室」參加聯合會議的訊息。我在學校用meet遠距教學,「line會議室」是初次聽聞的。因疫情,未來線上開會、授課、上課已經很難避免了,藉此機會可體驗學習不同的線上會議模式,便欣然答應會長的開會邀約。 召開線上聯合會議那天,有人找不到麥克風與視訊的開關,有人忘記關麥克風,斷斷續續傳來雜音,有人進出會議室多次,會議在亂中有序中進行、完成,這是線上開會的初體驗。 開完線上聯合會議後,各分會要再各自召開月會。會長除向會員們公布本次月會將以「線上」方式召開外,並私下召集幾位幹部先行演練「line會議室」功能,包含投影片分享、播音、截圖的操作,希望正式召開月會時能順利圓滿。 本社團的成員以退休人員居多,大家對手機的使用僅止於基本功能的操作,可說是「數位移民」一族。從會長公布要用「line會議室」開會後,便在群組裏陸續見到幾位會員自行在群組上操作,時而有「群組視訊通話已開始」的框框圖案出現。可見,大家對「線上」開會這件事,有些害怕,也有點期待。 召開月會那天,上線人數不低,顯見會員仍有學習動力,忘記關麥克風出現雜音是大家比較容易凸槌的情形。在數位時代這條路上,我們這群移民不免走得磕磕絆絆,但今天邁出一步,跟上數位時代的腳步,在線上相會。 從線下到線上,與時俱進的感覺還不錯呦!
-
心中的秘境
在紛擾的世界中,佛家所說的淨土應是一個秘境,那卻多是心靈的想像,高階人士的私人俱樂部就是他們的秘境。中產階級尋找一塊山野或溪瀑,不定期造訪自己的秘境,好像天地宇宙都是我所有。 小孩子也需要一個秘密花園,也許是一個衣櫃或是一個無人干擾的角落。 現在許多退休人士喜歡到聞名的森林遊樂區,那都不是秘境,反倒是無人干擾的退潮沙灘或荒野,堪稱是個人的秘境。 然而無人的秘境相對充滿更多變數,萬一遇到危險或身體出狀況時,常常求助無門,所以結伴同行可以互相照料,或是確定狀況平順時再到訪。 年輕時我在小金門當兵,在龍蟠山上,旁邊的麒麟山就是我的一個秘境,夏天時我即將退伍,司令部的文書在一個月退伍前就有學弟來學習業務準備銜接,突然間多出好多時間。當時兵源充足,下午點名後,傍晚前的那段時間我喜歡到島上各處慢跑,都在十五分鐘腳程內可以見到海,可觀卻不可親水,到處有禁區有地雷呀,只可遠觀之聽聽濤聲。 如果往山裡跑我喜歡到麒麟山慢跑,因為那裡有一處靶場,往靶場的路上是兩排松樹,沿途遮蔭清涼,到達靶場後我會在那四周圍再跑幾圈,然後在巨石上歇息一會,想到鳳飛飛的歌曲「松林的低語」,過去的點點滴滴,到如今都成追憶。這裡的確是練習歌唱的地方,都不會干擾別人,我到的時候從沒遇過他人,我就把那裡當成我的秘境之一,在退伍前幾天最後去巡禮一番,因為再來時不知何年何月了。 有些朋友常到山林溪瀑探險,再傳送影片到網路上,我認為在網路上公開了,大家都知道了,還叫甚麼秘境呀?原來他們爭求人家訂閱,數量愈多,有廣告費可賺,也是一筆收入。 遠房親戚阿壽說,太平頭汴坑的溪谷秘境還有許多溪蝦可以撈,連我都不讓我知道,他只說愈少人知道愈好,我只記得那是千禧年的前夕,在他家吃到油炸的溪蝦。 到底多少人知道的聖地才不算秘境,這原本沒有標準答案的,只是很多缺乏公德心的人留下垃圾,證明他的存在,確實令人搖頭和生氣,青山綠水之間,美麗的天地欣賞就好,教人神清氣爽,帶走不屬於那地方的垃圾,天地也會微笑。 心中多了一個專屬的秘境,確實可以在那裡沉澱心靈,好像蓄電池充飽了電力,重新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