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安養院的老人
孩子,請你等等我,別走得那麼快,放我在後頭,還記得你好小的時後,我牽著你的手,一起一步一步,把童年都踏過。 孩子,請你聽我說,別顯得不耐煩,就急著想走,還記得你的啞啞兒語,話都說不出口,我們耐心陪你,即使你話都講錯。 孩子,請你等等我,別走的那麼急,多些時間陪我,當我唱起過去的詩歌.請你一起聆聽,過去的往事,都令我懷念又快樂。 孩子,請你聽我說,哪怕一樣的事,我說了好幾次,其實我只想沈浸在我身邊回憶的你,每片段情節,都令我難忘又銘記。 安養院的老人們的心聲,只是想念著家人,家庭和諧溫暖;家庭的吵雜鬧聲,都令他們鼻酸心疼。 安養院的老人眼神孤單,盼著佳節問候聲,坐在那白色床,和身旁的其他老人,說著過去的孩子多孝順。 安養院的老人們的心聲,只想要擁有家人,哪怕已一事無成,哪怕動作慢吞吞,也只想要進家門。 安養院的老人老淚縱橫,就是昐不到家人,坐在那輪椅上,回憶著陳年往事,天天盼望著孩子們,來看他--哪怕一眼就好,一眼就好,他的皺紋,都可以開心的笑。
-
【小說連載】六個小孩與地仙
這是李志揚兄妹的第一次墳場經驗,李志揚興奮得拿起望遠鏡四處打眺,李美惠也搶著透過望遠鏡,希望能夠看到現實之外的異度空間。然後,換手交給其他三人輪流觀察,逡巡各家祖先或各路地仙的縹緲行蹤。 輪到陳建南時,鏡圈內由遠而近的車陣裡,一輛小貨車緩緩駛進停車場。 「我阿嬤、許筱純她外婆和阿弟仔來了,大白也來了!」陳建南預告道。 果然,從陳建南他大伯平時載菜用的小貨車上,陸續跳下了上述三人和大白。大白撲向陳建南,阿弟仔則久別乍逢十分高興地,一手拉住李志揚,一手拉住王金旺,這兩個曾經揹過他涉溪越崙的大哥哥。 一行人,由陳建南的大伯帶路,依俗按照祖先輩份高低,決定掃墓的先後順序。陳建南家歷代祖墳,因為子孫全在鄉下務農,幾日來早已就近都把墓園清理完畢,今天也都全員準時攜眷到齊,所以掃墓過程進行得非常順暢。 祭拜最高輩份的曾祖父時,他阿嬤一面領頭執香,一面回顧包括陳建南在內的二十幾名兒孫,兀自幽幽祈唸。 老祖公啊,獻上寒酸幾樣祭品,表示孝意;懇祈繼續庇蔭這個大家族,五穀豐收,六畜興旺,庇蔭這大串子孫出人頭地、光耀家門;來日,若是有什麼小小成就,一定三牲五禮為您們「培墓」,大大拜謝一下。 「培墓?唉,有子有孫就有希望啦!希望我還活著時,有能力做得到,那種分享給別家囝仔吃粿粽糕餅的一日啦!」他阿嬤返老還童的轉頭一笑,向大人們問道:「不過,撿骨供入靈骨塔以後,管理人員還允許我們培墓嗎?」 「可以,可以,絕對可以啦!去年清明節,我們還看見有人在靈骨塔前,獻戲酬祖呢!」他爸爸和伯伯們一致確定說。 祭拜到他阿公和屘叔相鄰的兩門新墳時,他屘嬸抱著剛生下不久的遺腹子,也來了。他阿嬤不禁悲從中來,擁著這對有份無緣的媳孫,一直流淚。也許,那件一夕之間失去兩名至親,一場喪禮抬出兩副棺材的慘事,大家記憶猶新,一家子久久的哀痛無語。 這時候,陪同六個小孩走來的許筱純她外婆,適時出聲了。 「唉,別傷心,別難過囉,他們兩人都作神作仙去囉!父子一切對錯,都放給圳水流走,夫妻一切恩怨,也都還給天地鬼神囉!」她外婆早年喪夫,從年輕獨力拉拔一窩子女長大,現在反過來安慰著,這兩個同為女人的老寡婦和新寡婦說:「輕輕放開他們,一家子合力養大,這個新生嬰仔吧!」(二三)
-
電影院錄事簿
1895年12月28日(週六),法國盧米埃爾兄弟(Brothers Lumiere)在巴利卡普辛大道14號的大咖啡館(Grand Cafe' )的地下室,放映了「火車進站」等幾部短片,就在這一天會動的影像─電影(movie)於焉誕生,從此改變了人類的生活。 1900年6月12日,台北北門街(今博愛路)的「十字館」首次放映電影,當時的放映師是日本人,後來苗栗人廖煌到東京學會技術,成為台灣第一位放映師。中國大陸稍晚,1906年12月8日,第一部電影的露面是在天津法租界的「權仙茶園」,令觀眾嘖嘖稱奇。 早年的電影都是外國製作,直到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創辦人任慶泰拍攝了京劇名角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首開先例。1949年,上海國泰影業公司來台拍攝「阿里山風雲」,因局勢逆轉回不去,陰錯陽差成為台灣第一部國語片,日後主題曲「高山青」(黃友棣曲,鄧禹平詞)成為兩岸的流行歌曲。1955年,雲林麥寮的「拱樂社」團主陳澄三與何基明導演第一部台語片「薛平貴與王寶釧」,也轟動一時。 在電視機還不普遍、卡拉OK和KTV還未流行之前,看電影幾乎是民眾唯一的休閒娛樂,從城市到鄉鎮,各地的電影院紛起如雨後春筍,但良莠不齊,特別是鄉下的電影院設備很差。記得大學的暑假在高雄林園打工,百般無聊,那裡僅有一家戲院,每次去看我都要帶把扇子,座位是一排排的木板凳,還有人一張票夾帶幾個小孩進去看。 五、六十年代有些二三流戲院不清場,一張票可以連看兩部片子,由於空氣惡質(不禁菸),勉強看完後一定會缺氧頭痛。也有些戲院甚至會加演一場低俗歌舞,如果警察不在場,忽然插映幾秒鐘與劇情無關的「加味」鏡頭。那個時候還沒有爆米花,戲院門口賣的零食多是用機器壓成薄片的魷魚,不然就是鹽水花生和糖地瓜。 大城市的戲院比較有水準,有冷氣且禁菸,坐的是有靠背的沙發椅,強檔電影買不到票時可以找「黃牛」打交道。此一時期的戲院有幾個特色,入口處會放置一疊自取的「本事」,好讓觀眾在開演前先了解一下劇情,如果遲到進場,會有小姐用手電筒帶位;售票窗口有尋人服務,付點零錢,螢幕上就會出現掃興的「某某外找」;座位也分等級,以正中區域的票價最貴,前三排最便宜。 學生時代阮囊羞澀,看的多是二輪電影,好處是票價便宜,先聽聽別人的風評,然後再去看,通常不致失望。提起學生電影,有年紀的人一定想起公館的「東南亞」、西門町的「紅樓」、南陽街的「新南陽」。迄今「東南亞」仍在營業,但已改名為「秀泰影城」,拆除的「新南陽」周遭都是補習班,適可解放升學壓力,「紅樓」的座位不太規則,有些會被柱子擋住視線,現已轉型為文創商場。 西門町一向是首輪戲院的集中地區,都是獨家獻映,然而一些二輪戲院常以聯映的方式上演相同的影片。80年代中影公司開了兩家評價不錯的戲院,「真善美」和「梅花」,前者在漢中街,後者在和平東路三段。現在的峨眉街立體停車場曾經是「兒童戲院」,本意是專門放映適合孩童們看的影片,惟因片源不足,最後改演國片墊檔。 中華路的國軍文藝活動中心過去叫做「國光戲院」,中山堂在沒有會期時常放映週末電影,嘉惠學生;延平南路的「實踐堂」和八德路二段的「介壽堂」(空軍新生社)也如此善加利用場地。敦化北路曾經有一個救國團創辦的「台北學苑」,提供負笈北上學子的住宿,並且兼營「青康戲院」,儘管是二輪戲院,但設備頗佳。奇怪的是,新生南路金華女中旁邊的三軍托兒所也從善如流,偶爾以放映電影來增加收入。 大稻埕是日據時代的繁華之地,戲院和酒家林立是昔年的特色,因此延平北路前段應該是台北最早的電影街。記得僅有「國泰」是放西片,其餘的「第一劇場」、「大光明」、「大橋」多以國台語片為主。圓環附近有兩家戲院還記得名字,那是寧夏路的「國聲」和平陽街的「遠東」,後者的座位數目上千,好片上演時不致向隅。 最近林森北路發生「錢櫃」KTV的大火事件,不由想起中華路的「新生」戲院發生過轟動一時的火災。1966年1月19日(除夕)下午,正在放映林福地導演的「海誓山盟」,忽然自四樓起火,由於外牆沒有窗戶,消防水灌救困難,造成28人被燒死。兩年後業主原地重建為「新聲」戲院,多次傳聞鬧鬼,1988年5月7日,又遭祝融之災,被燒成廢墟,如今舊址竟然是「錢櫃」的中華路店,似乎與火有緣。 90年代起,電影業的經營有了新的改變,一方面將戲院隔成兩三個小廳,既增加選擇性,且避免冷場;接著午夜場也出現,孚受夜貓子的喜愛。電影是藝術,也是科技,從19世紀跨越到21世紀,黑白的默片進化到有聲有色,戲院的設備更不可同日而語。縱使藍光DVD和電影視頻盛行,但到戲院看電影依然是一種視聽的享受。 小學看的第一部電影是在士林的陽明戲院,黑澤明導演的「七武士」,2020年8月9日,這家70年歷史的老戲院被拆除,要改建為綜合商場,但導致士林夜市的生意一落千丈,連同對面的「星巴克」咖啡也隨之熄燈了。 最近一位電影同好為我在日本買到絕版的英國片「昨日再見」(Say hello to yesterday),珍.西蒙斯(Jean Simmons)主演的浪漫愛情電影,我還記得男主角在火車月台縱放氣球的那一幕。1971年夏天,當兵放假時在屏東最好的「樂宮」戲院看的,時間有夠久了。
-
【小說連載】 六個小孩與地仙
「如果訂在清明節這天,我可以帶我弟弟一起去。」向來很少主動開口的許筱純,這次難得透露道:「前幾日,我聽到我阿嬤打電話告訴我舅舅,今年不管再怎麼忙,全家一定都要回來掃墓,不然大家以後就恐怕沒機會了。」 「什麼,今年這是大家最後一次掃墓?妳阿嬤為什麼這樣說?」一夥人睜大眼睛,吃驚的陷入一陣好奇中。 許筱純搖搖頭,只確定說她和弟弟應該不會缺席。陳建南則滿臉納悶,表示他會在期中考後,仔細向他阿嬤打聽清楚。 第九公墓,位於本校學區五個村落交界,由一大片荒涼的崙埔所構成。 因為歷史悠遠,墳堆密佈,加上許多家屬通知不易,它是本鎮最後一座實施「墓園公園化」的傳統公墓。鎮公所配合政策宣導,早在三年前已經發出公告,今年是輔助遷墳的最後期限;屆時不遷,不但取消補助,明年中元普度後的農曆七月底開始,鎮公所將會以「無主野墳」的處理方式,強制進行清墓作業。 這是期中考成績公佈後,陳建南拿著他們老師額外加賞的另一本《遠大前程》,向他阿嬤「展寶」,同時趁機探問得知的大致情形。 「我阿嬤還告訴我一個大祕密,她說第九公墓是我們鄰近五個村莊,所有魔神仔和地仙的最後大本營,一般人平時都是少去為妙。」陳建南加強語氣說:「但是清明節例外,因為每年這日天恩赦罪、陰陽相會,大人小孩無禁無忌,所以我們不用害怕,大可四處走動,四處參觀。」 陳建南說,他阿嬤還說以前農村食物缺少,這日大家掃墓時,囝仔們還會這座墳墓尋過那座墳墓的看人「培墓」,分享有錢人家拜過祖先的粿粽糕餅。 什麼是「培墓」?他阿嬤說,一般貧人 「掃墓」,只是簡單清理祖先墓圍,燃香祭果,然後焚燒紙錢、壓上墓紙,便可了事。但有些人家或因生下男孫、賺到大錢,或因金榜題名、升官晉職,他們就會挑來豐富的三牲五禮進行「培墓」,一則答謝祖先庇祐,一則分捨祭品累積陰德。 偌大一片第九公墓,從已經由政府撥款蓋好一座靈骨塔的公墓前端,走到雜樹叢生的公墓尾端,邊走邊逛約需一個鐘頭。鎮公所的最新構想是,日後一旦落實「墓園公園化」的目標,這段路程便可規畫出一條「健行步道」,這塊土地便可建置成一片「懷古空間」。 仿照古代宮殿建造的靈骨塔,看來像廟寺又像祠堂,不僅外觀古色古香、美輪美奐,氣氛也顯得格外神聖莊嚴,早已吸引許多不缺錢的家屬,撿骨供入。住在街上的王金旺和李志揚他們,就屬這類工商家庭。 一般而言,傳統掃墓必須花費較多時間,家屬都會早早上墳除草補土,當日完成掃墓活動,好讓歸鄉子孫各返謀生住處,投入次日的工作崗位。五個小孩,因為這是一項學校規定的功課,透早便約在學校門口,搭乘鎮公所的免費掃墓公車,光明正大的開上第九公墓。 一夥人預計,先拜訪陳達南和許筱純家的祖先,然後回頭參觀王金旺和李志揚兩家祖先的靈骨塔。這樣的行程,剛好可以大致繞完整個公墓一圈。 他們隨著老少鄉親,魚貫走下掃墓公車,站在顯眼而美化的靈骨塔牌坊旁,等待陳達南他家人到達。 (二二)
-
新冰箱入夢來
嫁作人婦,對於入口入腦的東西,我是個非常節儉又挑剔的人,有的東西在老冷凍庫一冰就是一年多甚至更多年,就如那隻四年前先生從浙江金華帶回來的火腿,明知它已過期不能吃,但還是捨不得丟掉,至今它還在冷凍櫃。這種取捨斷的性格還在租屋處糾結。 如果搬新家,我一定要為自己買一座屬意的新冰箱,我希望它的外衣綠成草原,這樣只要靠近它就可對焦電腦桌上被藍光侵蝕的傷痛。冰得下一壺冷開水就好。無須太大,單門兩層,舊型老式都可,能放得下一個胃就好。 打開冰箱,裡面必須得有層次,一層冷凍住在「海邊」的猙獰,讓它永不消融,一層冷藏田野的純樸直白,一層保鮮不被褪色的人情關係,從市場延伸出去,延伸到門市前面的電器行,延伸到後面那攤「色彩」分明的魚販,延伸到對街的單一紅豆湯,轉個彎延伸到隔壁的霞海城隍廟,又再延伸回到自己上班門市的那座冰箱,讓每一位冰箱裡的成員,有地方擺放他們任性的影子,讓不相干的事端,冰存在她的一隅。 當冰箱門關上、廚房的燈打開,我亦能更看清、那些虛偽冷漠的臉孔,牢記每一位,不再遺忘。希望和那座冰箱一樣我也可以不必理會這世界的畸形和中傷。 黃土坡上舅母留下的黴豆腐,風霜早晨的奶奶披著大襟排用力挖出冷藏的豬油渣辣椒,母親嘴把嘴搖控教程的手作蔬果饅頭和醃酸菜,再來是被小女兒順口激發出來的,用魚鱗熬燉的膠原蛋白,我都把它存放在冰箱最頂層的,屬於我一個人的密秘冷凍庫裡,這樣它們都不會變質。 換了新冰箱,是屬於我的財富秘密,別人永遠偷不走的瑰寶。
-
虎尾糖廠廢墟之美
時間依然守候這裡 圓柱型長臂煙囪散發濃濃蔗香 我在狹小空間坐下,上弦月升起 逐漸凋敝鏽蝕的車輪 張開無法飛翔翅膀,萎棄長廊陰影 時間的魔術師仍然光顧,消費較低的 喫茶店 靜聽廠內壓榨機轟隆轟隆運轉聲 不停在耳畔盤旋沿大王椰搖曳 半醒半夢中已逝外公自五分仔車站招呼我 他扛著未賣的牛擔上下擺動 那少年揚眉以陰陽兩隔喜悅 飛奔到阿公有菸味雙手 昔日虎尾溪畔有甘蔗森林雅號 阿嬤用乾燥蔗葉起火用竹管吹火 臉上飄滿灰燼,直到熱騰騰地瓜飯上桌 凝望車斗空蕩蕩陳列,衰草夕陽錯落投影 公園內「江戶式」日本宿舍癱倒改建 月光嘆息後越過屋頂,光色極淡
-
〈雨錢〉隨想
在國中任教,近日講授的是《聊齋誌異》中的一篇短篇小說〈雨錢〉,內容敘述有位秀才遇到狐仙主動登門結交,交談後發現狐仙見聞廣博、談吐不俗,便留他在家中住了很長一段時日。一日秀才卻央求狐仙用法術資助他一些錢財,狐仙不以為然,故意做法降下錢雨,讓秀才非常高興,但不久這些錢就消失無蹤,秀才大失所望、惱羞成怒,與狐仙吵了起來,最後狐仙憤而離開。 在備課用書及坊間參考書的文意分析中,皆評論〈雨錢〉中的秀才貪圖錢財、見利忘義、表裡不一。不過,這樣的批評是否太表面、簡略了呢? 〈雨錢〉是一篇記事為主、散記體的志怪小說,其作法降錢雨的過程描寫得很精彩,整體情節則相當簡單,所以留下不少想像和思考的空間。 〈雨錢〉從頭至尾只有秀才和狐仙兩個人物,完全未提秀才的家人、鄰居對此有何看法,可以假定這位秀才是獨居的讀書人,可以自己決定是否招待這位不速之客,而不須顧慮家人的感受;甚至可能居處偏遠,少與人來往,因此沒有街坊鄰居、閒雜人等摻和進來說三道四、指手畫腳;另一種可能,是秀才的家人和鄰人對此也都有所看法和反應,只是秀才置若罔聞,作者也就視為枝微末節而不置一詞了。 無論如何,一般人對於登門造訪的陌生人,即便談話投機、一見如故,也不至於便讓他在家中長住,毫不計較住宿費、伙食費等等,由此便可看出秀才心胸較一般人豁達大度之處了。何況這不請自來之人還自承是狐仙,一般人想必是「非我族類,不予理會」,秀才卻能跨越種界,與之相交,其見識亦有超塵脫俗之處。不過,由後文秀才索財的行為看來,或許結交之初,除了欣賞狐仙的風骨學識外,潛意識中也對狐仙的法術頗為好奇,隱約期待或能得些好處也未可知。 根據原文,無法判斷狐仙在秀才家住宿「甚久」是多久,亦不知狐仙是否道行高深、餐風飲露,因此不食人間煙火,無須多少飲食費用,但即便沒有「白吃白喝」,「白住」總是有的,那麼狐仙若毫無表示,似乎也說不過去。比如我們若須暫住朋友家,往往也要帶點見面禮,若非三五日、而有個把月以上,便該主動詢問是否付些房租,這並非見外,而正因交情深厚,不願造成朋友負擔,若朋友堅持不收租金,那也該不時買些水果宵夜,或幫忙家務,或排憂解難,所謂「受人點滴,湧泉以報」,那麼寄人籬下,自然也該有所奉獻。不知是狐仙其實也有表達這些心意,只因短篇文字簡要,未及詳述;還是狐仙畢竟是仙非人,不懂得這些人情世故? 換個角度說,秀才讀書齋中,無論是要考取功名、著書立說、還是純粹興趣,總要能讀得融會貫通,方有所成,那麼有位見多識廣、學貫古今的良師益友長相左右,可以時時請益,切磋解惑,「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贈人以言,勝於珠玉」,等於狐仙是「家教換宿」,倒還說得過去。 當然,有人會說朋友間不該有絲毫利害的算計。不過,朋友是互相的,狐仙又是否為秀才著想過呢?要言之,以秀才的立場,當然可以懷著感恩敬仰之心,殷勤招待狐仙而不計得失;但以狐仙的立場,卻不宜將叨擾朋友多日,視為理所當然。 僅依小說中秀才自稱「貧若此」,讀者並無法判斷秀才經濟狀況如何,如果秀才真的貧得饔飧不繼,狐仙未主動幫忙,還要秀才開口,就實在太不夠意思。或許狐仙的價值觀異於常人,覺得世間一切有法如夢幻泡影,不值得刻意求取,即使因貧困而凍餒至死,也只不過解脫於肉體,轉換為生命另一形式,若能追尋精神上的更高境界,得道成仙,與狐仙共同遨遊於「仙」的境界,豈不快哉!若狐仙的本意確是如此,基於愛護朋友的立場,其實也可坦誠以告,何必未曾提點,就斷定秀才無法了悟呢? 又或者秀才堪稱小康,自給無虞,甚至頗有餘財,卻自認「貧若此」--相對於大富大貴者而言--那就是不能知足守分,而貪心不足了。不過狐仙當初既認定秀才人品「高雅」才來結交,此時或可詢問一下秀才要錢作甚。秀才向狐仙請求的是「小周給」,也許想買一本好書、或一幅好畫,贊助當代文人;又或許想得些盤纏,遊歷大江南北,以完成曠世鉅作;又或許秀才所謂「小周給」是客氣的說法,其實需要頗多錢財,那也或許是為了成就一番事業,或是經世濟民,像杜甫想要建造「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不論是為了個人理想還是救濟世人,「錢不是萬能,沒有錢卻萬萬不能」,現今有不少募資平台,就是以捐助金錢助人圓夢,金錢所能達成的事情未必就是粗俗不堪,狐仙既是秀才的好友,為何沒有經過溝通,就認定秀才只是想要錦衣玉食、吃喝玩樂呢? 當然,整件事秀才也犯了幾個明顯的錯誤,首先是狐仙聽到這個要求,默默不語、「似以為不可」時,秀才便該立刻明白表示:「如果你很為難就不必勉強。」不過,狐仙也沒有給秀才太多收回前言的機會,才過一會兒,便笑著說「此大易事」,那麼以秀才的視角來說,便以為這件事既不為難朋友、也沒傷害任何人,似也無傷大雅。至於事後狐仙會痛斥他形同「作賊」、只適合和小偷交往,應是他始料未及的。其次秀才所犯最大的錯誤就是在金錢消失時大發雷霆、責罵狐仙。錢財乃身外之物,何況並非自己辛勤賺取,得失應可一笑置之,若是覺得受到捉弄,也可按捺性子,禮貌地詢問狐仙用意為何,世間知音難尋,何必為金錢傷感情,又何必因一時衝動口不擇言而撕破臉呢? 又,為何看似不偷不搶、人畜無害的「雨錢」,會形同偷盜呢?依備課用書及坊間參考書,是因為「不勞而獲」,那麼朋友間的饋贈或資助,難道也都是不勞而獲的偷盜嗎?深入一想,「雨錢」之所以如偷似搶,可能原因如下: 一、狐仙所變之錢實為幻術,過一陣子便會消失,若在消失前拿去購物,自然是等於詐騙了。 二、若狐仙所變之錢確有實體,則可能移形換位自四面八方的他人財物,那自然是等同偷竊了。所以狐仙在展露這妙手空空的法術後不久,便物歸為主,讓聚集滿室的金錢又回到原處了。 三、即便狐仙所變金錢並非以上兩者,而是「吸取天地日月之精華」--用現代的話來說是凝聚宇宙間的各種元素而塑造出錢幣,如此看似沒有「苦主」,但也等同製造假鈔,會造成國家財政的混亂,所以也是於法不容的。 無論是何種原因,秀才顯然並不了解狐仙所變錢財的來源和性質。在狐仙的世界中這也許是基本常識,在人類的世界中卻是個問號。若狐仙能詳加解釋,秀才也未必不能理解而作罷。狐仙連解釋都懶得解釋,先捉弄後痛斥,先入為主地認為秀才求財的原因一定俗不可耐、對狐仙的世界一定無法理解,那當初又何必主動結交呢?是識人不明還是缺乏耐性?無論如何,皆非交友之道啊! 兩個不同世界的人交往,即使有共同點互相吸引,也一定有許多不同的觀念和識見,是需要互相體諒、充分溝通的。〈雨錢〉中絕情負義的未必只是秀才,也許兩個都有錯,也許兩個都沒錯。也許是令人遺憾的誤會,也許就是個性不合。如果緣份已盡,就好聚好散吧!
-
【俳句十首】心揪纏在愛的絞索裡
1. 心揪纏在愛的絞索裡 泰戈爾紫丁花 2. 春分麥起身 一刻值千金 3. 中世紀的謎語詩玫瑰 女體和性吸引力象徵符號 4. 杜陵詩卷是圖經 梅雨天閱讀藝術享宴 5. 祭白虎化解爭議 驚蟄習俗 6. 紫氣東來 祥瑞 7. 明亮黃極緻灰時尚呼應 春裝 8. 流星雨點點金光 在起皺的綠湖閃過 9. 唐寅陶穀贈詞圖 共賞春宵 10. 鷓鴣啼聲像瞋怨 春曉 (稿費捐金門家扶中心)
-
【小說連載】六個小孩與地仙
「剛開學功課較少,我們要不要再進行一次大地探索。」王金旺提議道。 「不行,昨天我們老師拿給許筱純和我兩本參考書,叮嚀我們課前要溫習,課後要複習。我看期中考後再進行,會比較對得起老師!」陳建南看向許筱純,許筱純則證實而同意的點點頭。 「我也認為期中考後再進行,會比較適當,最少也要等到看過我爸爸的最新獎勵辦法再說。」李志揚說:「還有,也得問過李美惠的意見才好,否則萬一惹她不爽,一定會向我媽媽偷打小報告。」 就這樣,尋找地仙的第四波行動,他們決定延後一陣子,再看著辦。 八、公墓地仙像神仙 下學期,全國有個二節同日的重要假日,那就是兒童節和清明節。今年這個共同節日是星期四,星期五彈性放假,大家可以連放四天假。 之前,學校都將期中考,訂在這個假期以後舉辦,原因是為了可讓學生準備考試。本學年,學校則在校務會議上決議通過,期中考提前兩週舉行,原因是為了方便學生,可利用四天連假跟家人快樂相處,一起參加各種休閒活動。 此外,為了兼顧家長對於考試成績的重視,週五彈性放假的課程,學校規定在期中考的前週六,全校統一提前補課。為了實踐連假活動宗旨,老師們則聯手設計了一份親子教育,相關主題的學習單。 這份學習單主題範圍極為廣泛,方式非常自由,親子可共同擬定與完成;同儕之間也可同班、跨班,甚至跨級、跨校合作進行。 補課那天,李志揚拿著他們老師預先發下的學習單和電子檔,急急忙忙找上了陳建南。隨後,王金旺也影子不離身子、身子不離影子似地,馬上追來。 「嘿,李志揚,你又跑來找許筱純啦?你爸爸的最新獎勵辦法裡,不是要你和李美惠多交一些其他新朋友嗎?」王金旺眨眨眼取笑道。 「別胡扯了,這是正事,我是來找陳建南討論學習計畫的。」李志揚攤開學習單說:「這次我爸爸的獎勵項目,已經不再只是筆試成績。但是,我阿公和阿嬤都那麼老了,這份學習單想拿高分,我還能找誰一起東奔西跑呢?」 「讓我看看,你究竟選擇什麼主題?」王金旺探頭瞄了一下學習單:「哇,大地探索計畫:尋找地仙。哈,我就知道,你還是像上學期那樣貪玩!」 「大地探索尋找地仙,不只可以正正當當的跑到野外遊玩,還可以完成作業拿獎品,怎能說是貪玩呢?話說回來,你還不是一樣!」李美惠反過來取笑道。 「我認為,時間就訂在清明節,地點就訂在第九公墓,因為那天大家都會一起去掃墓。」陳建南建議道:「還有,我覺得,我們不能一直向你爸爸要獎品,因為這是我們自己的興趣,更是我們自己的份內事。」(二一)
-
走過夏日荷田
夏天,你見到美麗的荷花亭亭玉立,蓮葉何田田,在和風中搖曳生姿。他見到的是蓮蓬大否,蓮子多否,還有荷葉可以包米糕來蒸出好料裡,蓮藕可以煮湯去火氣。 攝影家拍的是荷田背後的山巒和火車穿過山腳下的英姿,在台中清水區的橫山山腳下趙家古厝的古樸三合院,這些組合元素加起來都是影像佳作,加上美人或俊男,最好是穿著民族風味帶把油紙傘的荳蔻年華少女,光想像就動人無比了。 前輩畫家林玉山先生的膠彩畫「荷田」無比動人,荷葉下又有一隻小白鷺盯著水中的小魚,準備下一步要充饑,評論家說他的畫融合了宋代畫風、東洋畫風和台灣本土的風情,真是親切動人。 出汙泥而不染,花謝凋零最不堪。它一季的生命何其短暫,葉子顏色由綠變成棕色,花謝化為塵土,一莖管子及凋葉在在演示生命的輪迴。 那蓮子的芯有人挑出來曬乾熬成苦茶去熱,蓮子煮熟再加冰糖冰鎮,都是夏日好食品,加白木耳、紅棗就更高級了。在宴席中吃到米糕墊著荷葉,腦中立即飛到荷田神遊。 那美麗的荷田一年一回嬌豔,繁華時遊人如織,凋零時遊客星散,卻正是田主人收穫時節,去年夏末我經過台南白河,在荷田附近下車走了一段路,感受到「繁華攏是夢」,對照初夏時的多采多姿,七、八月花謝以後,不妨也到荷田走走,體會另一種生命的況味。
-
最後的虎罾網
金門四周環海,澳深灘淺,藻貝魚蝦豐富,最適宜發展漁業,但因濱海居民,在種田之餘,僅靠舊有的網罟漁具,技術保守,故漁獲量特別少,村莊的農民們只將漁業當作副業,耕耘種植的農活,才是他們生活的主流,常聽得俗話說:「檢柴ㄊㄤ燒火,討海ㄊㄤ配糜」(ㄊㄤ,閩南話),可見下海漁撈,只是要捉些佐餐(配粥)的海產而已,但在抗戰之前,有專職的外來人士抵達浯島捕撈,金門縣志有載:「蜑戶釣船常寄椗金門下巿港內,檣桅如織,夕陽簫鼓,漁火滿江,蔚為奇觀」可惜沒有記載另一批寄居在前水頭的漁民。 在抗戰以前及34年日本投降後,大陸石碼一帶的虎網(虎網,類似臺灣的定置網)漁民,每年的秋季之後,都會集結二三十對的漁船到前水頭外海,在金龜尾附近海面張網捕魚,因為這個緣故,前水頭的居民,也把這一帶的海灘,稱為「虎罾灣」,位於現在塔山電廠金龜尾往南的海岸,大隙的旁邊。由於附近有一大片的竹林,有一部分漁民就地取材搭建竹製帳篷,暫時居臨住在沙灘上,而且攜帶女眷孩童同住,不像蜑戶住於船舶。所捕的漁獲大部份由他們自己的船隻運銷廈門巿,一直住到夏季南風強時才回石碼內港捕魚,有如候鳥那樣,定時到虎罾灣棲息,簡稱虎網。由於內地的生活習慣、服飾穿戴都和本島不同,難免引起時大家的好奇心,從正月到踏青期間,島上居民、村落歸僑、島外來賓莫不爭先恐後到前水頭來,一則登茅山塔峰觀看風景,二則參觀虎網婆的海邊家庭生活,三則汲取將軍泉水泡茶,人潮絡繹於途。(附註:將軍泉為金門名泉,明末先賢盧若騰自留庵步行四華里汲水供泡茶用。胡璉將軍住前水頭甚至在太武山時均汲取此泉作為日常飲用。) 根據金門縣志統計,本縣抗戰前漁戶有大小漁船423艘,34年勝利,則僅存226艘。讓人想不透的是蜑戶和虎網長期駐紮在金門捕魚的狀況,已經行之有年,這些漁戶們難道沒有想在漁業技術上見賢思齊嗎?有的,前水頭就有這種「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的人才,這些人就是最後一批用虎罾網捕魚的漁民。我們從居民的信仰,也可以看出前水頭的漁業很發達的證據,在金門各村落,通常一座廟奉祀的神明,除了中央的主神外,左右兩旁就是龍邊的註生娘娘和虎邊的福德正神了!而前水頭後界這座角頭廟則是以土地公和廠官爺作為陪祀神,廠官爺就是造船之神,沒有成群的漁民,眾多的船隻,廠官爺要保佑誰?可見在居民的眼中,造船捕魚比增加人口還重要。前水頭也不愧是漁業發達的村里,55年還有民眾請來夏墅(即下巿)師傅,在惠德宮的廟前廣場造船,56年完成,由外省籍鄭源福主持經營,雇用古崗船員四人捕鰣魚,卻在海上和其他漁船換取鯊魚,一隻鰣魚抵100斤鯊魚。(附註:鯊魚是一種很普通的魚肉,而鰣魚是餐廳高檔食材,加佐料用網紗油包裹清蒸,魚麟特別美味)。 小小的一個農村,是誰有這種經濟實力來經營虎網呢?原來是鄭天富、黃恒圖、蔡媽願、黃烏論四人共同出資整備,讓我先作一個簡單的背景介紹:其中鄭天富出資500美金,因為他的老弟在南洋開設輪船公司;黃恒圖則是殷實商人,他的夥計是後來統一食品金門總代理的許董;蔡媽願是蔡開勝的孫子,蔡開勝蔡開國兄弟洋樓則是前水頭木雕石雕最美麗的洋樓,經濟實力不容小覷;黃烏論則是剛從南洋回來的華僑,在南洋娶安溪籍妻子,奉母命帶錢返鄉蓋房子,口袋也不會太淺。由於虎罾垵的魚群是跟隨潮水而入的,他們總不能也在那兒捕魚吧,於是他們的虎罾網,選擇在滬仔頭海域布網開張,滬仔頭海域是從金鯨坑道到吳稚暉之間的海面,介於內海、外海之間,區域更廣闊,然而時間己經來到民國36年夏天了! 可惜新設置的虎罾網只歷經二年的美好時光,三十八年的漁季,已經有太多的部隊撒退到金門了,眾多的散兵游勇,來自大江南北,局勢混亂異常,讓老人家印象最深的一件事,也不知那一省的腔調把金門的門讀作梅(閩南語)的,聽說這兒地名金門,直覺以為的門是金做的,在木門上慢慢的敲了好一陣子,結果大失所望。四位股東集資購置了5艘船3張網,結果網被分割,當成草蓆睡覺。軍心不穩,思鄉的軍人半夜當逃兵,三艘船被當作偷渡回大陸的交通工具,僅剩的二艘船趕緊拉到北山墓口前面,鹼水草海域(現在的海巡安檢所前方)擱置,魚沒死網卻破得「寸草不留」,出海也不像承平時代那樣方便,最後把二艘船在放港仔尾(金水溪出海口)附近任其腐朽,前水頭虎罾網捕魚的時期也到此結束,僅留的遺跡,就是後來修繕蔡開勝、蔡開國護龍樓的時候,工人在樓上發現了一塊大帆布。 四人拆夥後,鄭天富、黃恒圖、蔡媽願三人還是留在金門,在此暫且按下不表,只談一談再回南洋的黃烏論。黃烏論本來住前水頭惠德宮旁,老家還有一棟舊房子,在南洋已經娶了安溪籍的髮妻,這一次回故鄉是奉了母親的命令,帶錢返鄉蓋房子,家鄉最親的宗親就數家父了,他們的烈祖父是同一人,祖父和父親在前水頭是著名的「大作穡」,民國32年的時候也蓋了一間一落二櫸頭的新房子,尤其在抗戰期間,確實要省吃儉用、吃苦當吃補才有辦法。黃烏論回鄉是帶了不少錢,到了廈門住宿,結果惑於溫柔鄉,娶了個風塵女子,後來生了個女兒。回前水頭後見到虎網商機無限?又投資了一筆錢,幾年以後,清點一下手頭餘款,房子也蓋不成了,只好將新蓋的我家拍幾張照片,寄回南洋交差,說是他蓋的新厝。我讀小學時,還看到一張「貴婦」的照片,家父說那個人就是烏論伯母,圓圓的臉龐,深邃的五官,裝扮貴氣,體態豐腴,在當年普遍營養不良的歲月,伯母一定是眾人心目中的美人了!難怪烏論伯父受困在這一關。從回故里要蓋房子,設置虎罾網捕魚,娶妻生女兒,折騰了好幾年,眼見抓不成魚,沒有固定收入,早晚坐吃山空,不如折返南洋大本營再作打算,離開數年,也不清楚老巢目前的狀況,時局也越來越亂,最後一家三口在古寧頭開戰的當天晚上,連夜潛返臺灣,再搭船隻回南洋,原來伯母原本是風塵女子,交遊廣闊,最重要的是懂得講國語,趁著兵荒馬亂之際,剛好是魚目混珠的最佳機會。其後輾轉得知,伯父的貿易事業又東山再起了,他是我們家族最後一個離開唐山的,歷經許多波折,終於定居馬來西亞,為黃家在海外存下另一族血脈!
-
【小說連載】六個小孩與地仙
「媽媽,您放心啦,我們會啦,我們會啦。」 「咦,志揚啊!你不是說,這次傳來的是阿公和阿嬤的影像嗎?」他爸爸好像已經看完那段手機錄影,奇怪的問道:「怎麼阿公和阿嬤都不見了,只看到新厝、舊厝、老石磨,芭樂林和一群雞鴨呢?」 「啊,不會吧?我在手機螢幕裡,明明看見阿公和阿嬤,坐在新厝前看石磨嘛!」一時之間,李志揚不禁一陣莫名其妙。 「沒關係,你可以確實重錄一遍,有空再傳來。」他爸爸說:「你們上次期末考的獎品,爸爸不是還沒兌現嗎?因為暑假後,你們兄妹求學環境,很可能會有一個大變動;所以,這學期我想合併期末考的獎品,重新跟你們協商一個更好的獎勵辦法。這個獎勵辦法,我會盡快擬好草稿,寄到你的電子信箱裡!」 「爸爸,您說的大變動,是不是我和妹妹,真的也要過去巴西了?」 「時候還早,我們不說這個,現在先說說,你們最感興趣的地仙吧。我告訴你,這次回鄉過完年,新正準備去機場搭機飛來巴西前晚,我終於第三次看到地仙了。時間好像是十年前,地點是還是一間破舊農舍的那個老石磨前,我看到一對地仙夫婦,正在同心協力忙著磨米漿,準備炊年糕;……」。 「喔,磨米漿的地仙?爸爸,您可能看到了,已經死去很久的阿祖吧?」 「可能是吧?小時候,我最愛看大人磨米漿,製作過年的紅龜和發糕。」 「我聽阿公和阿嬤說過,紅龜代表新春紅吱吱,發糕可讓子孫年年發。」 「沒錯,這是過年習俗。老人家們,總希望子孫步步高升,代代發達!」 李志揚和他爸爸都還想繼續聊下去,他媽媽湊進鏡頭,打斷了他們話題。 「巴西這裡已經很晚了,爸爸明天還有好多工作要做,你們也應該各自讀點書去了。」他媽媽說:「叫美惠坐過來,媽媽想單獨跟她,說幾句悄悄話。」 李志揚於是退出視訊,向其他三人招呼一聲,一起下樓檢視那段錄影檔。 手機裡,李志揚不相信的打開檔案,王金旺也幫忙重新操作一遍播放程式。四人八目所見,竟然都如他爸爸剛才所述。 「好奇怪,怎麼會這樣?怎麼只看見石磨、雞鴨和芭樂林?難道剛才你在螢幕裡,竟然提前看見你阿公和阿嬤變成地仙了!」大家不覺一陣驚訝。 「阿公,阿嬤,您們在哪裡?」李志揚腦海裡,倏忽閃過陳建南的祖父和屘叔之死,慌張得趕快開口大叫,前後張望。 他們立刻陪著李志揚穿過芭樂林,驚走那群雞鴨,四處慌忙尋找。最後,終於來到蘆筍園邊緣,找到正站在一棟廢棄豬舍前,陷入沉思的兩位老人家。 「你們知道嗎?那群雞鴨,那片蘆筍園、蕃薯園和這棟豬舍,以前我們就是依靠這些牲畜和沙土,養育志揚他爸爸和阿伯、阿姑們長大的。」一對老人家聽著叫喚聲,靜靜等待他們走近,好像告訴這夥孫子輩,也好像自言自語的說:「我們自己家這樣,附近別人家也是這樣,我們都要誠心感謝天地啦。」 「知啦,知啦,我們都知道誠心感謝天地啦。」李志揚撫撫胸口,鬆了一口氣,睜大眼睛再三確認,這次他看見的,並不是阿公和阿嬤的某種「分身」。 關於「地仙」,緊張心情一解除,再加上剛才李志揚的爸爸又提及第三次看見「地仙」,王金旺的好奇心又蠢蠢欲動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