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生於斯長於斯 ││為湖埔國小百年校慶而寫
過去的歲月是一串半徑不斷擴大的同心圓,而這圓心就是故鄉金門,就是母親的叮嚀。 福建金門是我的老故鄉,因為這是我的籍貫、我的出生地,台灣台北是我的新故鄉,因為這是我立業發跡的地方。 湖埔國小是我第一個圓,在那烽火連天的歲月裏,能夠上學就是很幸福的事了。起先我們是在祠堂和民房裏上課,後來才有現在這棟平房主樓。打從入學開始,母親的一句話就把我的人生定調了:不會念就不要念。這句話變成了我後來的座右銘,也就是:要做就做最好的。除了學期中我能名列前茅外,寒暑假作業一點也不含糊,幼年時令我驚訝的是,有的同學假期作業全空,也敢來校註冊上學。 金寧國中是我的第二個圓,我醒悟的比別人早,首先,我養成了每天朗誦英文的習慣,其次,我用僅有的零用錢從台灣郵購數學測驗本,自己練習,是以我的英文和數學在班上總基於領先的地位。 金門高中是第三個圓,帶著榜首的光環,在開學之前即把東華書局的數學課本自修完畢,是以開學之後表現突出,受當時數學老師鼓勵,到台北插班去,接受更高的挑戰。 高二轉進建國中學,這是第四個圓,當時班上同學多有補習而我沒有,我的表現明顯落後了,為解決沒錢補習的困境,我到南海路的書店購買各科測驗本,一本又一本的自行磨練,到畢業之前終於趕上班上的領先群了。 台灣大學土木系是我的第五個圓,畢業後服兵役兩年,又回校唸研究所,大學的時候由於過多的家教,成績平平;到了研究所,成績又回到領先局面,拜優厚的獎學金之賜,我得以免除家教的束縛,全力為出國作準備。為改善英語聽力不足的問題,我訂了一個叫E3的英語雜誌,按月附有一卷英文錄音帶,我每天睡覺前就聽這錄音帶,周而復始直到入睡,沒花錢補習就把托福給搞定了。 康乃爾大學是我的第六個圓,胡適文存裏對於學校所在地綺色佳早就有詳盡的描述,但真正來到這裏感覺還是有點夢幻,校園穿越兩個峽谷,高低起伏,一座鐘樓高聳於校園之中,夏天裏,男女同學在斜坡草地上曬太陽,冬天裏,斜坡全是白皚皚的一片,只留下幾條供人穿梭的人行道。1980年我滿懷憧憬來到康大,但是萬萬沒想到,指導教授嚴厲的程度不亞於兒時的母親,第一次會面時他給了我博士論文的方向,我想了兩週,也問了學長,均不得要領,再次去請教時,沒想到他回答:是你,還是我要寫博士論文。這下我明白了,往前的道路全要靠自己,於是,我在康大的生活,除了上課,到電腦室跑程式外,全部時間都花在圖書館裏,等1984年畢業時,我已經閱讀了從1884年開始百年內所有與我相關的文獻。這樣豐碩的成果,不得不歸功於指導教授的高瞻遠矚,和特殊的指導方式。1994年他當選美國工程院院士,在他九十二歲逝世之前,跟我來往的書信不下於四十封,後來我終於理解到,我是他最喜歡的學生。他在世時如果喝了酒會對我說:一個好老師,就是很幸運能夠收到很聰明的學生。而我的回答就是:一日之師,終身之父。 1984年回到台大土木系任教是我的第七個圓,有了康大奠定的堅實基礎,我在研究方面很快就上路了。前七年內,我在幾個著名的國際期刊上共發表了25篇論文,包括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的期刊,從此研究進入坦途,國際聲望逐步上升。在台大服務期間,除了擔任系主任、工學院院長外,我也擔任過四個學會的理事長,包括中華工程教育學會(IEET)、土木水利學會、力學學會、結構工程學會。這期間得意之事有二:其一是與國際友人合創國際結構穩定與動力期刊,目前已是國際重要期刊之一;其二是擔任秘書長與理事長期間,協助IEET建立全台工程科系的認證制度,並於2007年正式成為華盛頓簽署組織的一員。 去雲林科技大學當校長是個意外,這是我的第八個圓,然而,這四年也讓我這個台北人在台灣中南部認識了不少的朋友,補足了常年在台北工作的缺憾。 2014年我在台大服務滿三十週年,剛好六十歲,我覺得能對台大的貢獻很有限了,所以我選擇了提早退休的道路,從這時起,我進入了第九個圓,半徑更大了。我開始能夠無拘無束的周遊各地,希望能像當年的徐霞客,遍訪山川湖海,品味各地的風土民情。 目前我仍是兩個國際組織的主席:亞太計算力學學會,和東亞太結構與營建工程會議。 重慶是我經常駐足的地方,幼時讀過梁實秋的雅舍小品,他那山坡上破陋的小屋,經不起寒天風雨的侵襲,這是我對抗戰時期重慶沙坪壩的第一個印象。其實,重慶有一種樹叫黃葛樹,什麼時候種植,就什麼時候落葉,自己定義自己的春夏秋冬。 在未來的歲月裏,我也希望自己能定義自己的春夏秋冬。 本文為湖埔國小百年建校而寫 (稿費捐大同之家)
-
北山隨寫
編輯七十年前死亡的氣味 潮汐滌洗貓公石顫抖眼淚 瓊麻圈成默哀角度 顏色漸層褪去虔誠歷史 播音牆狂草25里餘音猶在 鼓膜震撼殺聲交響 紅土崖邊駐足你的穹蒼 如此蒼翠與蔚藍 然後我的歌聲已啞 七十年的一個午後 日期像是斷句 某些微微的蠢動自風向來 隔海看見一縷縷靈魂泅水呼喊 恍惚閃爍其詞的謊言 見證過一襲舊款命運事實 真相是史詩的問號 因為漲潮退潮腳步聲 都有夢境的驚醒 關於戰爭記載文字 像瓊麻花如樹伸展 心疼也是 (稿費捐大同之家)
-
觀暑耕感記│詩二首
〈愁無雨〉 地燥天乾秧入土 禾苗不長嘆何如 甘霖久盼似白夢 巧婦難當無米廚 〈喜雨〉 眠淺似聞誰叩軒 醒來半信半疑間 蒼天果有憐人意 時雨終落禾下田 近來浯島乾旱,親友種的一些花生,粒少子小,土硬難拔,索性不採收。其他農作物也缺水嚴重,眼看周遭前陣子種下的大片高粱,長得甚不理想,近日廢水車拚命灑水,猶恐仍是杯水車薪,難敵旱象。日前午後的一場小雨,雖短暫,但盼天天有這樣的小雨,也是好的,聊勝於無呀!
-
詩畫歲月
求學時,最嚮往的是詩畫歲月,畫一幅美美的畫,題上一首浪漫的詩;泡上一杯咖啡,或一杯清茶,在繚繞的氤氳之中,與親朋好友共賞詩情畫意,以便譜寫出人世間最浪漫的情懷。 磨墨享墨香,揮灑墨韻描摹胸中丘壑,一筆又一筆的靈動筆觸,加上神韻天成的皴法,五彩筆韻成就了最寫實的天寬地闊;為了讓完美的意境,增添無限的遐思,活色生香的文字之美躍然紙上,詩與畫的交融,無須代言人的吹捧,輕而易舉的沁入所有人詩畫般的心海。 詩畫歲月,是人心共同的想望,也是人間至真至善的美景,不但具有磁吸效應,更具有感染的神力;如同心靈通了電一般,筆歌墨舞,自在成詩,讓美好的心靈,喚醒奕奕的神采,柔情似水一般,顯露在清亮的眸光之中。 自從墜入現實的社會,塵囂日染,難尋清淨;欲得誠摯之心相待,想要與無極限的浪漫相遇,似乎變成奢望。環視世情,待人處事,似乎擁有一顆真誠的心,不見得有人領情,喟嘆之餘,與其掏心掏肺,不如掏出腰包,或許更具有實質影響力喔! 為免於煩惱踵旋,走入大自然,與青山綠水為伍,或許更能享有清心自在的機緣;如果一時無法抽出空閒時間,一幅畫,配上一首詩當佐料,也能享有詩畫歲月的嫻雅,畢竟「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豈是騷人墨客才能獨享? 曾讀張潮《幽夢影》,其中有一段話深得我心:「善遊山水者,無之而非山水:書史亦山水也,詩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看來山水如詩,飛瀑漱石,高雅境界,古今相通,景物一體,心神相融;俊秀佳域,總讓人心曠神怡,進而樂以忘憂。 面對情義相挺的山水風光,如詩如畫的佳美仙境,造就了神馳飛揚的身心靈,早將無奈與抱憾刪除;且以兩條腿行萬里路,讓快樂與眾人同行,賞花賞景好心情,詩畫歲月便成為健康快樂與平安幸福的最高貴籌碼。
-
難忘的字詞
當學生最怕考試,但是學習過程中,如果沒有驗證成果的考試,似乎也說不過去,考試的成績好壞往往是比較出來的,命題者一旦喜歡刁難學生,試題偏難,分數就沒甚麼意義了,例如某個科目的期中考,全校沒有一個及格,真是令人難忘,你考五十九分,那就代表最優秀的了。 又到開學的時候,每個學子面臨下一階段的學習,尤其是漢字,多一點一撇就天差地遠,有人老是寫錯字,有人一經糾正,一輩子不再犯錯,端看教師的引導了。 我記得小學五年級的時候,老是把到達的「達」字寫錯,某日,級任老師叫我到跟前,寫了一個很大的達字給我,她說:「這字的下面是羊咩咩,你想著,土羊只要努力向前走,一定會到達的!」感謝蔡淑貞老師的教導。 當時五年級的社會教到金門和廈門,我最記得太武山,卻沒有把海灣記好,月考時命題老師考了填圖題,金門地圖的南邊叫做甚麼灣來著,我把試題全部寫完後,確定都可以拿到分數,就是這個海灣想不起來,最後只有留下空白,一格四分,考卷發回來得到九十六分,我當時真是恨透了料羅灣,這個名詞纏繞我十多年之後,當兵就抽到金門籤,軍艦抵達料羅灣,一腳踏上小學時代的夢靨,從此以後魔咒就解除了。 升上國中,國一就念到西遊記的「美猴王」,第一次月考的國文科有一題填字「ㄐㄧㄝˊ」盡所能,我絞盡腦汁就是想不起這個字怎麼寫,最後隨便湊一個字寫上繳卷,有一種棄械投降的感覺。考卷發下來得到九十九分,老師檢討後要收回我的試卷,她說要貼在樓梯間的公布欄,因為我的國文分數全校最高,只有一位99分。 從此一個月之間,上下樓梯時不免看看自己的考卷竊喜一番,卻招致同學訕笑:連個「竭」也不會寫! 這個字我竭盡所能,即使力竭聲嘶也永遠忘不了。 後來當了高中地理老師,大學聯考總有問答題,墾丁國家公園很多人寫成「懇丁」,錯字就扣兩分,沒有轉圜的餘地。 回到師大研習時,被教授叨念,說我們都沒把學生教好,墾丁的墾字,即使寫成很誠懇的「懇」也拿不到分數,回來之後轉達教授改試卷的怒意,希望學生日後不再犯錯。 就是因為犯錯被糾正,才知道錯誤在哪裡,也遇到名師教導,感恩老師的指正,那些難忘的字詞終生記在腦裡揮之不去,煩惱也飛到九霄雲外了。
-
我親身經歷了「八二三」砲戰
如果說戰爭是為了確保某一政權的行使,甚至主權領土的完整,所不可或缺的手段及決定,毋寧說是為了日後人民安居樂業,繁榮進步所必須付出的慘痛代價,雖然歷代王朝的興衰更迭,潮起潮落,總免不了歷經烽火遍野,斷垣殘壁的洗禮,然而生長在寶島的這一代青年及新新人類,能無憂無慮、幸福快樂的成長,與其說是上天的眷顧、老天爺的愛戀,不如說是前輩犧牲了無數生命所換來的。 「戰爭」二字,對這一代年輕人來說,也許只是一個名詞罷了,沒有經歷過的人,不知當時的恐怖、無助、憂心、焦慮,縱使是事隔數十年,在當時幼小的心靈依然留下無可抹滅的記憶與場景。 六十年前農曆七月的某一天傍晚,村裡家家戶戶正在門口拜「老大公」(好兄弟),當時的我只是一個天真無邪的小女孩,跟家人一起拿著香跪著拜拜,祈求「好年冬」,此時,忽然砲聲隆隆,轟然乍響,當時嚇得顧了不哭,跟著家人端著拜拜的盤子往屋內跑,然後在家人安排下,跟著家人一起躲到後山的防空洞,(當時村內每個角落只有一個可容納數十人的公用土壕洞,直到八二三過後家家戶戶才開始蓋鋼筋水泥的防空洞,當時幼小的心靈只知道怕,並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直到以後長大才知道這就是震驚中外的八二三砲戰)。 由於自1958年8月23日至1958年10月5日,前後歷經四十四日,中共砲兵向我金門島群計發射四十七萬九千五百五十四發砲彈,全體國軍官兵全力反擊,部分壯丁被徵召協助國軍作戰,其餘民眾則為了躲砲彈也無法正常工作,而後山的土壕洞,因容量無法容納角落(頭)所有的村民,村長規定土壕洞全天候只能容納老人及小孩,其餘民眾利用砲擊空檔返家,因此當時只有我及奶奶全天候躲在土壕洞,母親則利用砲擊空檔返家煮飯、洗衣(若正好碰到砲擊則躲到自家百年紅眠床底下),煮好飯後,再拿到土壕洞給我們吃,父親則利用砲擊間隙上山挖地瓜,事後聽父親說今天挖地瓜時,田裡還好好的,隔天再去已被砲彈炸得滿目瘡痍,到處是窟窿,就這樣日復一日,歷經了四十餘天的砲戰,軍民死傷二千餘人,財產損失無數,但在全體軍民的奮戰及美援八吋大砲運抵金門反擊下,終於粉碎中共封鎖金門的陰謀,中共乃於當年十月六日自行叫囂「停火一週」,繼又「停火兩週」,後又提出「單打雙不打」之遁詞,以醜飾其失敗。 雖然當時小女孩無法體會砲戰對國家生死存亡的重要性,但經歷了戰爭的可怕及無奈,這場八二三砲戰的勝利,致使中共放棄日後攻佔沿海島嶼的計晝,更奠定了台海的安全、中華民國的根基以及寶島的經濟奇蹟,日後金門實施戰地政務,本人也擔任了女自衛隊,親自負起保家衛國的神聖任務,在民國六十二年榮選金門女自衛隊長,參加總統府的國慶閱兵,將金門「不怕苦、不怕難、不怕死」的精神呈現在國人面前。 今天台、澎、金、馬能聞名於世界,屹立於太平洋上,八二三砲戰的勝利功不可沒,是多少軍民犧牲奉獻所換得而來,當今台灣政客能吃香喝辣,說三道四,怎不飲水思源?怎能數典忘祖?××黨還要在年金改革上認為「軍公教是米蟲、是既得利益者」,忘了外島軍民的犧牲流血,忘了前線軍民的奮戰不懈,卻還要在這些老兵解甲歸田後,凌辱批判,怎不令人心寒?怎不令人扼腕?值此八二三砲戰六十週年,僅在此對參與這場戰役的所有軍民同胞獻上最崇高的敬意,也要告訴××黨,不信公理正義喚不回,不容千古青史盡成灰。
-
力魚煮菜脯
那天,先生一早上菜市場,回來開心的說,買到新鮮的力魚,特別去買了一斤的菜脯,要來做一道金門道地的料理,就是「力魚煮菜脯」。 先生,先把魚洗淨,菜脯先泡水一天,才不會太鹹,油鍋熱過,下油之後,先把薑爆香,再放一些辣椒、蒜頭,接著把魚放入,煎到金黃,再加入菜脯,先生還特別加了一些蔭豉,再加些水悶煮,約十分鐘左右,就可以起鍋了! 我們一起坐在餐桌前,細細的品味這道讓人吮指再三的美食,力魚魚刺多,吃的時候,一定要很小心,千萬不能邊吃邊說話,魚肉卻是十分的彈牙,鮮甜得讓人真是筷子都停不下來,一口接一口,直吃到只剩下一些湯汁,我捨不得倒掉,換了小碗把魚湯冰在冰箱裡,第二天再端出來吃,湯汁結成魚凍了,是另一種迷人的口味,這也是我的媽媽以前常做給我們吃的一道料理,吃著這道料理,好像又回到那些童年一家人吃飯的美好日子。 我們家就住在離菜市場不遠的村子,媽媽很會料理食物,常常上菜市場採購,但是家裡其實環境不是很好,所以媽媽就要精打細算,那時常常就買些近海的小魚,現在買魚,賣魚的人家都會幫忙把魚處理好,以前沒有的事,都是買了回來再慢慢處理,我常是媽媽的小幫手,總是細心把一隻魚一隻魚的魚鱗刮乾淨,那些日子真是美好! 吃魚的時候,三妹常粗心大意,總被魚刺札到,我就會細心的先幫她把刺挑乾淨,讓她可以放心的享受美好的魚鮮滋味,長大以後,遇到吃魚的時候,她總會說以前都是二姐幫我挑魚刺的,不然都不敢說要吃魚,原來我就是這樣寵著三妹的。 第二次,先生再一次上菜市場,再次買了力魚,他說第一次菜脯泡水太久了,所以味道不夠濃,這次菜脯只泡水4小時,說上一次魚沒有煎太久,感覺香味沒有出來,這次的辣椒,我挑了長形的量多一些,結果上桌卻發現這一品種的辣味不夠,但口感仍讓我們著迷,因為魚十分的新鮮是重點,果然這次的菜脯味道比較有發揮出來,第二次邀來外甥一起品嚐,他也是小時候讓我照顧過的,那些日子吃魚的時候,也是我一旁伺候著,吃一道「力魚煮菜脯」不止滿足了我的胃, 我的口,更重要的是滿足了我的心,那些和家人一起分享美食的日子,即使只是近海的小小魚,卻充滿了那些家人一起共享的清貧歲月,那些魚刺留給我的是滿滿的感恩,感謝母親島的海之味。 其實,現在金門近海的漁業資源,已經沒有像我小時候那般的豐富了,所以能夠吃到「力魚煮菜脯」,也沒有那麼容易了,所以,還是要把金門的海洋照顧好,我們要這一片美好的海洋,長長久久的和我們的子子孫孫可以一直生活下去。
-
想念,需要一點距離
有人到英國說英文,逛遍古堡,聽大笨鐘聲響,與倫敦鐵橋合影。 有人至法國說法語,優雅愜意地啜飲一杯左岸咖啡,見證凱旋門英勇事蹟。 有人飛印度說印地語,嚐盡各式香料及咖哩氣味,沉浸輪迴轉世恆河水。 那麼在台灣呢? 要說國語、台語、台灣國語、偶說客語,擦背推輪椅、料理三餐、打掃家務、心理支持等,上述皆是短暫「外籍過客」在台灣最常做的事。 目測只有一百五十公分的麗娜,印尼人,來台三年,是住隔壁巷口中風爺爺透過仲介來台的專屬看護。雖然已身為兩個小孩的媽媽,但每次看她推輪椅外出的動作,總有小孩開大車奔馳之錯覺。 巷口轉角早餐店,是每天趕上班打卡的我,和麗娜對話最頻繁的場合。店內入口煎檯,油煙夾雜香氣冉冉飄起,被抽風風扇快速吸捲噴向馬路,老闆娘手中兩支煎匙快速翻動食材,煎匙與鐵檯觸碰及食物熟成滋滋聲,總鏗鏘頓挫地活絡了我們之間的話題。 多日來我有個小發現,不論牆上貼著多麼誘人各式早點組合的海報,她永遠只點豆漿、紅茶、土司類早餐搭配,偶爾改換濃湯。閒話家常後,原來是方便無牙的爺爺吞嚥,除了煮點清粥外,口感軟嫩餐點則為首選,土司可浸泡後變軟就口,爺爺家人也體諒她不會騎腳踏車、騎機車,允許可以就近購買。還透露因為爺爺幾乎每日吃相同口味,偶爾鬧脾氣不食,因此有時她一人還得吃兩份,自己羞赧承認,體重胖了不少。 平時開朗充滿活力的麗娜,這日不知怎麼,儘管天生膚色黝黑,但還是可以看出臉色及唇色發白,語氣亦軟弱無力,她說只要生病難過,就會很想念很想念家鄉及遠方家人。 關心一問,原來是多年老毛病,犯頭暈! 根據描述種種徵兆,平日飲食習慣,我推敲可能是營養不足缺乏鐵質而引起貧血現象。提醒她是否就醫,經醫生診斷後若真為貧血,或許適當補充鐵,或許可立即改善。 「鐵?」聲音疑惑地飆高音。 「人可以吃金屬?」她瞪大眼珠不敢眨眼,誇張面部注視著。 「牙齒怎麼咬?要煮過嗎?市場有賣?」機關槍式連續發問。 「人吃燕子口水、鯊魚翅膀、鴨的舌頭……。所以金屬當然要吃呀!」知道她誤會成化學元素週期表裡的「鐵」,所以故意用逗弄語氣回應。花了十分鐘費盡一番心力解釋後,總算釐清剛剛有趣的誤會,以為平常不過的醫學知識原來在印尼鄉下是如此匱乏,除了學識教育外,衛生教育也應被重視。 令人遺憾的是--巷口的爺爺年底前離世!下班時騎車經過喪宅,藍色搭建的塑膠棚下,非家屬身分不得著麻衣。誦經時,生活照顧比任何人更親暱的她,只能站於家屬群中最後頭,雙手合十,看肩膀抖動程度,想必非常傷心……。 喪事圓滿後,又在早餐店相遇閒聊,眼睛仍紅腫未消的她苦笑表示往後只需買一份了。只是又多看見,原來三年光陰也催生出眼尾皺紋,是青春流逝的印記。我問要更換至新雇主家呢?還是回家鄉與家人團聚?見她未語。 「好像已經習慣,有點不想回家了……。」幾秒後,麗娜心情及表情矛盾的說。 此時,我們彼此間國籍分際線已模糊,歸屬感反更清楚。原來啊!人是習慣的動物,或許思念加點距離才更想念。
-
【黑白畫】 生命真諦
當冬日雨季來臨 八重櫻葉子紛紛墜落 最後 只剩顯眼主幹 寒風中顫抖枝椏 櫻樹總是 靜默沉潛蓄積能量 等待 屬於自己時刻 開出亮麗花朵 年復一年 櫻樹知道 何時開花何時展現 何時低調何時抖擻 當春風吹拂而過 熬過一季酷寒 翠綠嫩葉再度探頭 嬌媚艷麗再度綻放
-
尋味家鄉
家鄉味之於我有種特別的情份,就算只是坐車經過也會想向故鄉望一下,體驗一下大禹的心境,順便跟女友炫耀著:「你看那是我家!」我住在草屯鎮的郊區,標準鄉下小孩。比起同齡的朋友,有著充實且豐富的童年。在我的社區,小孩們總是匆匆忙忙吃完早餐,或是根本不吃直接帶到外頭,就是為了能早點一塊玩。玩的事情可多了,就拿夏天來說好了,我們一群小土匪騎著過份不符身型的大腳踏車,衝去荔枝園,摘了一串就趕緊開溜,一路衝到土地公廟才敢停下來明目張膽的吃。雖然也常常被爆氣騎著迪爵的農夫趕上,或許是我家族在當地名聲好,火冒三丈的伯公只會罵他們別帶壞我。聽著他嘴裡碎碎唸著「猴死囡仔」,仔細想想這句話還真是貼切得可怕,我們行徑跟旗山獼猴根本如出一轍。 我們最期待的就是各種節日了。正月十五做元宵、清明做草仔粿紅龜粿、端午節綁粽子、中秋節烤肉、年底做發糕臘肉。更別提許多大大小小的活動,例如進香拜天公等等。大人忙得死去活來,沒空照顧我們,就乾脆把我們一群聚在一起放在旁邊,方便看管。我個人最喜歡看紅龜粿的製作過程了。一開始阿嬤會用一個白色棉袋,裡面裝滿做粿皮的原料和水。接著就是把那一大袋放到板凳上,拿兩條繩子跟一根扁擔,將扁擔兩端綁在板凳上讓白色袋子過多的水份給擠出來。我最喜歡這個過程,每次看到棉袋被可憐的夾在板凳上,屁孩如我就會想去用手掌拍他,拍到被阿嬤罵了才甘願,棉袋被夾著的那個樣子大概就是現在說的「療癒感」吧!再來等水份夠乾了就要開始煎煮一種很甜的麵糰,那種麵糰會與麵粉結合成粿皮。聽阿公說阿祖他們最喜歡吃在鍋邊被煎的鍋巴似的麵糰了。再來這個部份簡直生不如死,要開始揉麵,剛剛提到的那個煮過的麵糰一起鍋就得加進去麵粉裡,然後開始揉。這部分是交給年輕男子做的,通常是我爸,他不在才是我。還記得我第一次揉的時候技術很差,一把直接往剛煮好的麵糰抓下去,高溫麵糰直接黏在手上,旁邊的阿婆笑到不能自己,一直笑說你怎麼這麼「條直」,阿嬤更是嚇到不敢再讓我揉麵。 至於我最不喜歡的就是殺雞了,阿嬤要殺雞前會來請我幫忙抓雞。這反而是我覺得最可怕的部份,因為可以看到我手忙腳亂的在雞舍裡面追著雞跑上跑下。直到好不容易抓到一隻,阿嬤就會說你這樣抓要抓到中午,接著轉頭扭入雞舍,三兩下就抓了四五隻出來。看著阿嬤轉頭進去雞舍的背影好帥啊,頗有大將之風:「喔!好啊!抓雞哪有什麼問題,待我馬上回來」,阿嬤回來之時我手中的米漿還是溫的。看得我心都涼了:「差距,太大了。」接下來阿嬤就會叫我進去屋子裡,因為要放血拔毛。放血對我來說不是什麼大問題,難受的是拔毛前要先用滾水燙雞所散發的那個氣味。硬要形容的話,那個味道就像是生雞肉直接水煮,什麼調味都沒有,仗著熱水的蒸氣,雞肉的腥味就會肆無忌憚的鑽進你的鼻腔之後用力的摳著你的咽喉,接著受不了就吐出來了。將我先趕進屋子,是阿嬤拔毛前對我最後的溫柔。跟我全能的阿嬤比起來我才是「弱雞」。 我的故鄉裡充滿著各種味道,舉凡剛翻土的泥土味、曬菜脯的味道、不論對我來說是好是壞,他們都有個共通點,那就是能讓我感到安心,有種終於回到家的感覺。這一兩年來,我的生活只能用一個慘字形容。發生了許多無力改變的事情,一個人住在沒什麼溫度的都市裡,每個星期我最期待的就是回家,故鄉的味道才能讓我混沌不安的心安定下來。也因此,故鄉的味道在我心中總存在著某種特別的情份。
-
依然相信愛情
情線 天佮(甲)地離仔赫呢遠 雨鬚甲怹(因)連作夥 山佮山浪仔赫呢開 雲海甲怹攬做堆 咱兩人雲內雲外 萬水千山 未凍相倚 寂寞e心情 寫在海邊e腳跡 一踏 一踏 攏是孤單 滿腹e思念 錄在海鳥e叫聲 一聲 一聲 攏是心肝 天頂e雨是情e線 山邊e雲是愛e衫 用紙摺e船隻 載著雲e影甲阮e心聲 綴著海湧 入來妳e夢 佮妳作伴。 現今社群軟體大行其道,人際互動日益快速、頻繁,彼此按來按去、讚來讚去,不敢說傳遞的真情意一定會減低,但是,接收者的感受與期待肯定是大不如前了。加上商業炒作推波助瀾,各種節日也多淪為依靠指尖傳遞的慶祝行情,鋪天蓋地、大同小異的貼圖,在臉書與各群組中轉貼與複製;從元旦、春節、元宵、母親節、端午節,到剛剛過去的八八父親節,即將到來的七夕情人節與中秋節……等,大概都難以例外。 對於我們五十幾歲這一輩的,因為親身經歷並見證了電腦、網路與通訊應用從無有的轉變過程,所以感觸格外強烈。三十幾年前,連家用電話都不普及,台金親人間遇有急事,只能拍電報,為節省費用,往往得琢磨著留下隻言片語;二十幾年前,網路應用開始萌芽,電子郵件也才開始進入少數人的生活;沒有手機,而是BB Call,其後才慢慢有了如磚頭般大小而笨重的大哥大。3G手機也是千禧年以後才誕生,臉書及社群軟體則是這十幾年才普及的。 小時候,很多人家裡沒有電視,甚至沒有電沒有水,但是,夜晚的星星很多很亮,經常可以聽長輩講很多的故事;放學回家沒有電腦遊戲,一堆孩童聚在一起打仗、打棒球、跳繩、彈彈珠、翻紙牌、跳方格、救全國……,玩得不亦樂乎。在那科技尚未起飛的年代,雖然沒有手機、平板可以滑、可以按,但身心的觸感是延展而柔軟的。我們會在闃靜的夜裡聞蟲聲蛙鳴而浮想連篇,會見流星而許願,會因為一朵花開而欣喜、一片葉落而感傷。 讀大學時,情侶間除了約會時可以耳鬢廝磨外,想念對方的時候多半得站在投幣式的公共電話亭互訴衷腸,如若是長途電話,聽著計時扣款的嗑拉聲,也只能心疼的草草結束綿綿情話,真是思念得緊,就提筆寫寫情書。而寫情書不比寫家書可以敷衍了事,那是一樁搜索枯腸、用蹩腳情感捕捉生硬文字的艱辛過程,有那麼點菩提證道的況味,這首閩南語情詩〈情線〉大約就是在那種背景下謅出來的,如今觀之,竟還能尋出一絲天真爛漫。 很多年後,在與妻同遊雲南時,曾經聽過彝族(一說瑤族)的「阿詩瑪」與「阿黑哥」的愛情傳說;也聽了白族的「阿朋」與「金花」的浪漫愛情故事;又聽了哈尼族男女的情歌對唱,隱約記得導遊翻譯中有類似「天和地離得雖遠,雨絲把他們緊緊相連」這樣的句子,和這首閩南語詩歌〈情線〉中的「天佮地離仔赫呢遠,雨鬚甲怹(因)連作夥」的用語,竟然如出一轍,聞之驚喜與悸動莫名呀,想來對於愛情的想像是不分地域、也無分種族的啊! 如今年已過半百,也有二十幾年沒有用紙張寫過書信了。往日寫信時,那種醞釀情緒、握管捻鬚,字斟句酌,猶如莎士比亞附身的「大文豪」模式早已不復存焉;信件寄出後,則立即轉入「等待」模式,日日翹首期待,會因為郵差過門不停而失落、會望著空空的郵箱而難過。雖然,沒有現在的電子郵件,沒有臉書與賴可以速遞情思,但愛情卻神奇的在迂緩而艱難的等待中滋長茁壯。 七月底,香港書展有一系列「閱讀盛宴」的精彩座談,有野夫談「自由的筆,自由的靈魂」,有北島、芒克、余秀華談「詩歌永不消亡」;還有李歐芃、李玉瑩夫婦談「在後商業時代做愛情的見證人」,張抗抗、李長聲談「文化的瞬間與永恆」,以及由金門籍新加坡文人東瑞參與的追念劉以鬯先生的「文學宗師的花樣百年」……。 透過周刊雜誌,我細細品讀;其中余秀華與野夫的對談講座「寫小詩與愛情都讓人發愁」看了不禁莞爾,余說「愛情最讓人著迷的部分是對一個人剛開始產生心動的這個可貴的過程,人們應該珍惜愛一個人時的那種心情」,野夫則朗讀了那首〈我愛妳〉,讓人彷彿看到了熾熱又濃烈的少女心--「如果給妳寄一本書,我不會寄給妳詩歌/我要給妳一本關於植物,關於莊稼的/告訴妳稻子和稗子的區別/告訴妳一棵稗子/提心吊膽的春天」。而在二十幾年前,自己也曾經像一棵提心吊膽的稗子般,把〈情線〉這首詩歌寄給戀慕的人,希望有一天能和自己一起折騰一些莊稼活。 如今雖已半百,曾經愛一個人時的那種心情,還是會被〈情線〉這首短詩給喚醒而隱隱約約存在。也因為這些詩文的存在,讓自己更能理解文化的瞬間與永恆,即如座談會中文學學者許子東所言,「作家有兩個生命,即使人不在,作品也在」。千百年來,物換星移,滄海桑田,今人終成古人,然「因為有愛」,才能讓「詩歌永不消亡」;思及此,感覺自己更該寫點什麼、信點什麼,或許繼續寫點詩文,讓自己成為有擁有兩個生命的作家還算是個有盼頭的想法;然而應該信點什麼呢?雖然,自己並非愛情的見證者,但仍願以半老身軀,學學年輕人說,我依然「相信愛情」。
-
看烏番叔的另一個角度 ─在記憶深處的春枝
《烏番叔》連載完了,竟有些意猶未盡的感覺,像是西餐,吃飽了,還等待著最後一道甜點。幸好,作者又端出了--在記憶深處,寫在《烏番叔》出版之前的文字,不知道是不是《烏番叔》這本小說的序言,但從某個角度看像是補白,至少滿足了你心中那塊尚缺一道甜點的遺憾。 飽足之後,慢慢的卻也浮起自己在記憶深處,不想再探究的隱傷。落番人的故土,是金門;但對到金門服務的軍人們來說,那是西出無故人的前線,那是君莫笑的醉臥沙場,身上竟多少都帶有烏番叔的部分身影;更深切地說,在每個年代裡,凡是離鄉背井的外出人的背影裡,都可以看到烏番叔某些影像與相似遭遇。 記得那是約在半世紀前的一個黃昏,軍方的碼頭是個管制區,立著一道網狀鐵門,就像隔開了兩個世界。海誓山盟的你們,四手透過門的隙縫緊握。即將大學畢業的女孩,蓄著一頭俏麗短髮,慧黠的雙眸裡盛滿了淚水,囁嚅又哽咽地說:「我-會-等-你!」你回說:「一定要等。等我回來,娶妳。」 只是距離啊!遙遠地距離,隔開了聲音、影像,模糊了空間,也模糊了所有的海誓山盟。你在遠方,借著紙筆,寫你的思念,畫你的孤寂,描摹你們的日後……,疊疊的情書,厚重,一月兩次的運補船巨大,足堪負荷。只是漸漸地,你在回信中嗅出了異樣,沒有了濃情,少了蜜意;那種淡淡液化如白水地感覺,你飲嗅遞出其中的變化。那是分手的前兆,是不說再見的隱喻;漸漸地,終於沒有了回音。任你在彼方嘶吼哀號檢討反省祈禱,上帝沒有回答,你不知她去了何方! 你在痛苦中翻滾。你不知做錯了什麼。只覺得那是種懲罰,是一種上帝的戲弄。你怨天也尤人。只到有一天,你突然想到如果你是她,你會如何?薪水不多,經常離家,社會地位低落……,你會如何?幸福,不是口裡的聲音;保證,不是信裡的文字;一個初階軍官,社會地位低落,薪水不高,四處流盪,列表的項目都是減分。愛她,就不要害她。你諒解了她,同時也解放了自己。你不再找她、求她;四十多年過去了,她仍是你心裡的春枝,沒有恨沒有怨;儘管偶而仍會在腦中浮起她依稀的聲音及倩影與稍帶著一點苦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