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那些還沒離開的意識
瞳眸走出故鄉,於是 喉嚨裡,還掛著 黃昏的蟬聲。三月 雪人啟動流汗的季節,你說 竹林與風仍有糾葛 著墨不多的歌聲 才能承載蝴蝶飛越 北方 提著燈籠,幾根夢想燃亮的 燭心。我們必須趕在月圓之前 排布呼吸的走向,給墮落的花香 餵食止痛藥。如果可以沿著潮汐 躲過時間齒輪的,啃咬 長途跋涉後 我最想在詩集的扉頁上,寫一首 南宋的雨 我作了幾個夢,雪一直在下。 提來一整籃的昨天,你說 這個季節正好盛產,所以往事催開 一樹含苞的梅花,漸漸凸顯了山頭戴上花圈 歲月的白髮蒼蒼
-
家管守則
退休後,我選擇在家當家庭煮夫。剛退休,我自稱家奴、稱老婆為主子,後來主子提拔我為「家管大臣」。從此以家管大臣自居。 為爭取主子肯定,每日菜單、烹調美食拍照放置主子FB,讓主子下班即知今晚菜色。或許有人懷疑:退休在家做羹湯,是真的嗎?這是千真萬確,過去長年工作,退休後包辦家事,如洗衣、摺衣、打掃、拖地等,包辦家務,以彌補多年來主子的辛勤。所以家管大臣,下廚作羹湯,本是分內工作。 擔任家管大臣一年後,經主子考核結果是「不合格」,她表示:沒有家管大臣敢向主子頂嘴,既然擔任家管大臣,必須做到「忍氣,不頂嘴」,不然做早餐、曬衣服、倒垃圾、接送主子的辛勤,一切歸零。 經主子明示,深知要討主子開心,就必須做到絕對服從、不頂嘴、耐住性子,不然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費。
-
【小說連載】烏番叔
而從這柔情的聲音中,似乎隱藏著一份難以啟齒的思慕之情。向來以工作為重的烏番叔,不知是否能感受到沙瑪釋放出來的這份善意和愛意。如果在有家歸不得的情境下,又背負著傳宗接代的壓力,烏番叔理應可以考慮,在工作安定而又晉升經理的此時,在異鄉另組家庭並無不可。除了能相互照顧,往後生兒育女亦係己出,即使膚色有別,一眼就能辨識出是異國婚姻,但只要夫妻恩愛又能相互扶持和體諒,娶番婆又怎樣?況且,這種情形在南洋各地並非沒有先例,烏番叔又不是棄唐山的家庭於不顧,只是迫於現實的無奈,和春枝失去聯絡,讓他離家愈來愈遠。倘若因緣在他鄉另組家庭,春枝似乎也不能怪他無情。而又有誰敢於保證,在夫婿音訊杳然的情境下,春枝仍然會佇立在家門口,痴痴地等著他的歸來?這似乎也是不可能的。難道世間還有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年的真情實事? 母咧自己浸泡的藥酒不僅有中藥的香味,輕啜亦很順口,但後勁則十足。平日鮮少喝酒的烏番叔,僅只喝了小半碗已是滿面通紅,沙瑪黝黑的膚色,也抹上一層如同胭脂的微紅。只有每天上山耕種,而靠著藥酒的力量來活絡筋骨的母咧面不改色。(一六八)
-
酉堂曾經擁有那些房產?
小時候就讀金水國校,偶爾換條路線走走,酉堂是必須經過的地方,當時在小小的心靈中,直覺這棟房子看起來怎麼跟自己的家不一樣,也和所有同學的家不相同,心中充滿疑惑、好奇,那個世代是「灌輸式」的教育,「囡仔郎有耳沒嘴」,誰都不敢發問。之後求學就業,也無暇尋求解惑,退休在家,閒來無事,有位家住酉堂的老弟(論輩份算是宗侄)常來聊聊天,才慢慢揭開酉堂的神秘面紗,但感覺所知道的極為有限,還是如同九牛一毛。 黃俊擁有財產百萬,後人稱他酉堂百萬祖,卒於乾隆癸卯年(48年,1783年),晚年除興建酉堂外,捐款所建築、購置旳房地產也不少,乾隆四十年(1775)獨自捐銀捌佰兩蓋黃氏家廟前落(現在約需新台幣伍佰萬元)。買下舊縣丞署充作「金沙書院」,繳銀一千五百員,乾隆四十年復捐銀四百七十六員,乾隆四十五年捐浯江書院膏伙二千金,建酉堂的經費不算,五年之間,在公益事業有案可查的總共支出4,776元,按家廟今昔幣值比例(105年黃氏家廟二落加護厝一棟以新臺幣壹仟壹佰萬元標出)計算,約新台幣29,850,000元,接近參仟萬元。以此推斷酉堂的實力,應該有不少的房地產,但是到底有那些房子呢?從來也沒有人提到過。 金門縣志一向稱酉堂為「黃氏別業」。別業:非正居為別業,如園林、書院、別墅之類,「金門黃氏酉堂之歷史研究」的作者卓克華認為宜正名為「黃氏酉堂」,不必加別業二字,才不會產生誤解,我非常認同。酉堂既是黃俊退休之後貽養天年的場所,也是禮聘西席,設帳課子弟的黃氏私學,絕非單一用途。堂兄黃汝標以私囊構成大宗祠後進,不久又建小宗祠全座在中界,號曰「世澤堂」,奉祀先祖父。其後黃俊獨資蓋大宗祠前進,並蓋一座有園林池沼之勝的「酉堂」,兄弟兩人風格作為雷同,但不同的是黃汝標正居在漳州,而黃俊的正居在前水頭。 談到那些房子是酉堂的正居?先要講到酉堂的土地有多少,房地房地,蓋房地上,地多自然房子也不少。酉堂負責管錢的是第五個兒子黃十,號誠圃,他的後人曾說酉堂擁有的土地,有個歌謠在流傳:「東至龍貢山,西至塔仔盤,北至賢厝山,南至三公灣。」約有14萬栽,龍貢山位於金門酒廠倉庫後面,矛山閩南語叫「塔仔」,塔仔盤即矛山山麓,意思是土地和矛山接壤,賢厝山指前水頭與賢厝的交界之陸地,三公灣是前水頭與金門城分界的港澳,可見其田地分佈範圍之廣了,還不包括在今天的夏墅(古名下徐)所購之地。談到土地面積─14萬栽,到底有多大呢?現在的土地重劃,所謂「一耕坵」面積是1000m2,而1000m2約2000枝地瓜栽,換算一下總共70耕坵,可供70個農民辦理農保,地產這麼多,相對的,房產應該也不少。 在談論黃俊那個世代曾經擁有的房產,首先要聲明:本文內容不涉及所有權的歸屬問題,所謂:「千年田,八百主」,房子也是一樣,數度易手,是很平常的事,如今是誰的房子,就是誰的。言歸正傳,以下依房次逐一介紹他們「最初」的住處: 大房─前水頭62號及39號。其中位於蓮花潭(今已淤塞,目前地上種了巨型九重葛盆栽數十盆)旁的39號,就是俗稱的長孫房。62號則原為酉堂船員們的休憩娛樂場所,設施完善,民國前即已在洽談買賣,蔡國勝南洋經商有成,花了400個袁大頭購得,至民國五年才繳清尾款,立契過戶,建屋居住(原來的建築材料已經被拆除販賣),蔡國勝的子孫從酉堂後面的蔡厝蔡開盛、蔡開國宅護龍遷居至此,823炮戰之後舉家遷居山外從商,其長孫更轉戰政壇,現任金湖鎮鎮長。39號民國之後因後裔染上吸食鴉片的惡習,夫婦35歲左右就逝世了,房子賣了一萬三仟元,買主是黃廷瓢,其後人遷居臺灣、南洋,有一年小朋友玩火發生火災,燒毀大廳中樑,有人說服屋主的代管人,由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修復,設立僑鄉文物館。不過從此屋到蓮花潭這一片空地,原蓋有一落二櫸頭(已夷為平地)房屋,作為搾油工廠,約定「當房未當地」,買方只有地上權,現在僅剩土地,但所有權的歸屬,買賣雙方喬不攏,結果都沒有登記,被劃歸國家所有。 二房─二房原來居住在前水頭103號,這裏位於下界,距離大本營酉堂較遠,為什麼選擇這個地方呢?原來清朝初期金水溪沒有像現在那麼「涓涓細流」,溯溪而上,可達金門城城牆邊,103號附近的孫厝(即前有半月池的黃輝古宅)一帶,還曾經開設「水上餐廳」呢?旁邊就有個酉堂訓練水手的池塘,船員先在小水池學會操舟,嫻熟之後才能在海上搖槳划船,二房可能負責這項工作,所以才就近住宿此屋,方便管理訓練,後來酉堂停止行船營商,房子賣掉,搬回回酉堂居住。新屋主為孫厝三公子黃孫景的裔孫,幾代後有位兒子續弦,由其小妾前夫的兒子繼枝,後來回復原來的周姓,雖舉家遷臺,但逢年過節也不忘祭祀黃姓祖先,最近已經將傾頹的二落大厝重修,煥然一新。 三房─黃俊神主寫誥封奉直大夫,因其三子黃如棻(1730─1771)任河東豐濟廳,得以貤封,對這個兒子如果另眼看待,不會讓人意外。加上黃如棻41歲即逝世,在父親之先而亡,白髮人送黑髮人,黃俊極度哀傷,身為祖父者自然格外疼惜其所遺子女,所以沒了爸爸的三房子孫,自然安排居住在酉堂,以便就近照顧,較年長者則居住前水頭32號。傳到了十七世,因為為了要回更重要的房屋,所以把32號賣給了黃廷宙。三房子孫在國內外人數眾多,也始終在家鄉扮演重要角色,黃相好(字肇式)光緒十三年重建黃氏家廟;民國二十年,其子黃嘉平領導鄉僑捐款支持金水學校及塔峰月刊。102年我至印尼訪問一個月,拜訪麻里巴板巿大百貨業,泗水巿大木材加工業,經營者都是酉堂三房的後人。 四房─四房所住的房子是前水頭54號(現在的定風波民宿),以及前水頭52號。其中前水頭52號又叫長工寮,除供所僱用之員工居住外,還兼做倉庫之用,所堆放的大部分是臨時性或急需物品,至於船舶的貨物相傳儲藏在龍貢山的許多洞窟中。前水頭52號是一棟小六路的建築,可惜屋內的石砛短,相對的居住者的壽命就短,風水之說,姑妄言之,不可盡信。黃俊四子的二個兒子,黃顏、黃天杭都是弟弟黃十過繼給他的,黃顏(金水黃氏十五世)本人最後失記,黃天杭則傳至十九世失記。54號的房子在十九世時典當給五欉派,時價3000元,後來繼承的所有權人多,最近才談妥讓國家公園修繕,標給商人作為民宿。(上)
-
【寓言故事】抉 擇
遙遠地方有一個水波盪漾的巨大水庫,據說水庫儲存量名列前茅,為當地居民提供飲水、灌溉、發電和觀光多元化功能,因而成為名聞遐邇而極其熱門的旅遊景點。 後來有一年遭遇久旱不雨的季節,當地面臨嚴重枯水的大輪迴時刻,該水庫終究還是無法逃過枯水之命運,眼見蓄水量逐漸減少而降到警戒線之下,人們因此而焦慮萬分,於是使出各種辦法希望讓水庫恢復滿水位,以便讓大家可以不虞匱乏之苦。 當然他們運用很多方式,包括最科學的人造雨、節約用水和民俗祈雨儀式,都沒有辦法達到功效。 此刻村子裡有一位耆老,想到原本尚未建築水庫之前,位於部落邊緣有一座小小土地公廟,由於興建水庫引進水源之故,於是整個村子必須得要遷村,當然那一間土地公廟也被滔滔大水給淹沒了。 平日不論當地居民或是觀光客,當大家沿著水庫壩頂遊覽之際,但見湖光水色之景致而美不勝收,早已忘掉水庫底下還有一座廟宇;然而值此水庫幾乎見底的枯水期之際,那一座沉沒數十年的土地公廟,終於再度出現在大家面前。 於是那位上了年紀的長者,乃建議大家誠心誠意準備供品和紙錢,擇日前往小土地廟祭拜,祈求天降甘霖以解決民渴。 村民集體前往水庫底部祭拜和祈雨當天,但見大家紛紛攜帶了供品和一大堆紙錢,在村長引導之下進行拜拜儀式,場面真是熱鬧非凡而讓人看了感到極其感動,希望能夠讓土地公把居民的心願帶回天庭,好讓龍神趕緊撥冗加速造雨工程,藉以滋潤大地和福澤天下蒼生。 此刻一度淹沒數十載的土地公廟,那一位面容慈祥的神明,看到村民如此真摯的祈雨儀式,當然感到肩負著重大責任,得要趕緊回到天庭向天帝報告,希望能夠體恤蒼生之願望而早日降下甘霖。 不過老土地公回想起天帝日前給予的獎勵之際,不禁感到些許徬徨和猶豫不決。其實近日乾旱不雨的週期大輪迴,乃是天帝有感於被水庫淹沒了好幾十載的土地公廟,其單薄而簡約的廟宇長久浸泡在水裡,不但見不到和煦的陽光,而且外觀顯得更為斑駁和陰暗,因此乃特地安排這樣的乾旱枯水大週期,好讓土地公廟暫時得以重見天日、曬曬太陽、舒展筋骨和稍微呼吸新鮮空氣呢! 「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the question. 」沒想到莎翁劇本裡困擾哈姆雷特王子的議題,大家所敬愛的水庫土地公也遇到了,於是祂便思考著:對於居民這樣急迫的心願,和自己暫時重見天日的空檔兩者相比較,究竟是哪一樁比較重要呢? 當那一天祈雨儀式過後的夜晚,祂望著蒼穹一輪皎潔的明月,月宮仙子漫步在銀河之際,真想大聲問一問月華姑娘,小神應該如何處理這一個讓人備感棘手的困擾?可不以請稍稍停歇蓮花步而給予明確的指示呢?
-
高粱地裡小麥熟
3、4月是離島金門木棉花開拉開初夏序曲的季節,也是小麥熟成收割的季節。從異鄉人的角度,不免好奇:高粱地裡小麥熟,為何? 蘇格蘭、愛爾蘭地裡種小麥,不意外,畢竟是全球的威士忌產地重鎮。然而金門的小麥其實不是為了生產威士忌,金門的小麥還是為了生產大家最熟知的高粱酒。因為高粱酒的產製過程中,本來就需要「麴」來將高粱中的澱粉轉化為葡萄糖,再轉化為乙醇-酒精。麴的品質好壞就影響著釀酒的風味、品質與產量,而小麥就是製麴重要的原料,因此可以看到在金門,高粱地裡小麥熟的景象! 金門的小麥跟高粱一樣,都有金門縣政府以及金酒公司進行「保價收購」,收購價格從以前的高粱每公斤新台幣23元,現在則約38元;小麥的收購價比高粱還高,以前約每公斤新台幣28元,現在則約41元。但是金酒公司經過市場(包括海外進口)公開採購,高粱、小麥每公斤價格僅約12元,保價收購與市場價差相差3、4倍之多。 拋開正負評價不一、牽涉層面廣泛的「保價收購」政策,小麥在金門已經是最重要的地景與文化之一,更是許多金門在地人「生活」的一部分,例如金寧鄉每年都會舉辦的產業文化活動「石蚵小麥文化季」;而要說金門的小麥更是許多臺灣人生活的一部分也不為過喔,畢竟金門高粱酒還是臺灣「白酒」市占率最高的品牌,深受社會各階層的喜愛!
-
【小說連載】烏番叔
不一會母咧也從山上回來了,她戴著斗笠,扛著鋤頭,即使只有五十出頭,則已是滿面縐紋、滿佈雪霜,看了不禁讓人搖頭感嘆。烏番叔因語言的隔閡,僅只向她點頭致意並叫了一聲「母咧」,其他則無從談起。雖然之前因排華暴動曾住在她們家多日,除了禮貌地叫聲「母咧」外,如有交談也得靠沙瑪的翻譯。幸好沙瑪早已會說華語,即便不太標準,但足可做為他們溝通的橋樑。不然的話,雙方勢必都會有鴨子聽雷之感。 沙瑪燉了一鍋羊肉,並以當地的某種藥材一起熬煮,除了能驅除羊羶味,甚而還有藥材的香氣;據說能滋補,但未成年的兒童不宜食用。另一道是蔥爆牛肉,而且加了不少既辛辣又芳香的咖哩粉;另外還炒了幾樣蔬菜,以及一條先前煎好的魚,五、六道菜餚擺滿了一張小桌子。母咧還端出一罈她自行浸泡、據說能活絡筋骨的藥酒,她幫每人各倒了一小碗。烏番叔先拿起碗,示意先敬母咧,當兩人各淺嚐了一小口時後,烏番叔向她點點頭說聲:「母咧,得利馬卡西!(伯母,謝謝)」,然後轉向沙瑪:「謝謝妳多年來的幫忙和照顧。」沙瑪微微地笑笑,嬌聲地說:「又不是外人,不要那麼客氣好不好。」(一六七)
-
【金門島嶼閃亮的故事】韓福海縣長與「去思碑」
住香港的表哥參加世界金門日,獲金門縣政府贈送「金門縣志」電子書,回到香港認真研讀,後來特別寫信來說,民國初金門縣縣長韓福海的後代,在香港經營「真露丸」企業,很有名哦,引起我的興趣,上網去讀「真露丸」企業。 有一次到金門縣文化局圖書館閱讀,在館外觀看碑林時,發現有一塊「去思碑」寫的正是韓福海縣長的任內事蹟,適遇文化局郭課長經過,就向他請教有關韓福海縣長的事蹟,他卻分享了我另一個新的訊息,他說中正國小在蓋校舍時,意外挖到了一塊當年韓福海先生任縣長時豎立的奠基石。 根據「金門碑碣翫跡」一文所述:「記載功德以頌揚政績的碑通稱『功德碑』,或『德政碑』。由於是在官員離任他往後,地方人士感念其德澤,為之立碑,故也名為『去思碑』。」 金門縣縣長韓福海先生「去思碑」碑文,本碑為林乃斌先生篆額「去思碑」三字,碑文則為張茂椿先生所撰,碑仁龍邊題:「金門縣縣長韓福海去思碑文」。碑文內容為:「金門自設縣以來,長是縣者,求其德政,可歌則惟韓公稱最。公本將種,歷治軍民有政聲。自宰是邑,首革陋規︰所有吏警員役辦理民刑案件,按月給資、照章徵費,不使格外需所,致吸民脂。蓋由生長斯土,素稔金邑司法歷來積弊,故亟亟以除害為前題。他如︰增學校以造士,寬田賦以便農,渡口停輪而夜嚴防海,水產減稅而人知給公,民冤則依法平反,肅清案牘,軍費則隨時補助,幾傾宦囊。至繳械以維治安,捕盜必先,士卒分俸,優恤孤寡,猶其餘緒,種種有裨蒼生,為金門設治後十餘年,不可多得之官,民情愛戴,萬家方奉為生佛。」,能得當時縣民如此之肯定,真是得一良官實屬不易,也讓我在閱讀之後,極為欽佩與尊敬之心油然而生,當時之縣民何其有幸得此良官? 更令人佩服的是有研究者根據其研究,指出碑文中所言「繳械以維治安」一事,可以在《金門縣志》找到所言屬實,金門縣志是這樣記載的︰「民國十五年秋,內地股匪汪嬰等人,率黨羽擾金,駐後浦陳氏宗祠,韓縣長佯與週旋,暗中向廈門當局請求支援,獲派武裝軍警一隊,方令匪首汪嬰繳械,並收編黨羽。」 珠山這個村莊一直讓我極為欽佩,多年前參加金門縣文化局所辦「耆老口述歷史」當時耆老顏西林先生就侃侃而談,民初珠山就有女子出外研讀護理學校,在那個極為重男輕女的年代,珠山村卻可以率先讓女子出外就學,真是開金門島上的風氣之先,這些資料即根據珠山的刊物「顯影月刊」的內容來印證,而從研究資料顯示,民國17 年9 月《顯影月刊》創刊,到26 年3 月首度停刊,對此期間金門的政經、社會與治安情況,有很多的記載,從資料中可以了解,那是段政治極不穩定的時期,島嶼上不同的村莊更是盜匪頻傳,以致可以說是一段民不聊生的日子。而韓縣長的所作所為則讓民眾稱頌不已,因為父母官所為皆攸關民生,實實在在為民興利除弊,因此張茂椿先生稱讚韓縣長可以說是「金門設治後十餘年,不可多得之官。」,我們如今讀來更感同身受,真是一位讓島民稱頌的是父母官。 原來碑文中所說韓縣長「增學校以造士」,就是指的現今中正國小猶保存民國17 年2 月,由他具名的建校奠基石,這段敘述的內容正好和郭課長所言相為印證,我是這個小學畢業的,感受特別的深,記得目前旅居加拿大的堂哥,如今已高齡八十餘歲,但透過電話仍感受到小學教育對他的栽培之情,他當年讀的也是如今稱為中正國小的小學,只是當時稱為「浯江公學」,我進去唸稱「示範中心國民小學」我們那時學生都習慣稱「示範中心」,後來畢業時已改為「金城國小」,原來韓縣長也是極為重視教育。 金門何其幸運?可以遇到這樣認真政務、關心民生的好好縣長,真正是一位百姓「父母官」的典範,值得引為美談之外,應該更將他的精神發揚光大,才是金門這塊土地上浯島子民的福氣與為政者的良好胸襟之典範,如何傳承與永續其「視民如子」為官之道,真正是我們上上下下都可以一起來努力的,島民可以努力監督縣政。 更要感謝政府為金門所舉辦的「世界金門日」活動,我的表哥是我姑媽的兒子,在印尼出生,我們是第一次見面,他因為這樣的活動對金門的感情也深了起來,此後經常回來,相信像我們這樣的家庭在金門有很多,移民的故事對金門來講也是一頁閃亮的歷史,有許多的心酸,但也有開枝散葉的豐厚能量,發揚金門金門精神於外,更挹注金門的社會經濟,這是一股母親島最豐沛與深情的力量。 韓福海縣長的精神,值得我們廣為傳頌,是金門最感動人的故事。
-
屎 事
德威就讀小學二年級。那天,午休前的最後一節課,距離下課大約還有十分鐘。課堂上,全部小孩都在專注上課,德威也不例外。突然,德威的肚子痛了起來,彷彿肚子裡被放進了炸彈。他想要上廁所,可是,他並沒有跟老師說,反而使勁全力地克制自己不要上出來。他面部猙獰,但卻不想打斷老師的教課,他心想,等到午休再去上,因為舉手宣告全班要去上廁所太丟臉了。於是,他用手抓緊椅子,死命地將身體往下壓,想阻止發狂的肚子。 剩下五分鐘下課,但對德威來說卻如同五個小時之久。他想盡方法不在教室內解放出來,他利用椅子的角來頂屁股,試著塞住屁眼。但肚子仍不斷的躁動著。每次當陣痛到達頂點時,德威都必須用相對的力氣抵抗肚子的進攻,幾次下來,他已經疲憊不堪,心裡只想著防禦肚子,完全沒在聽老師上課。 下課鐘聲響起,這對德威來說就像天籟般美妙。他扭動身軀,等不及想衝去廁所,但老師卻還在上課,這令他第一次冒出想殺老師的念頭。 大約過了兩分鐘後,老師終於放過其他同學以及忍受煎熬的德威。說完謝謝老師後,其他同學都待在教室等著發放飲養午餐,只有德威不疾步徐地走出門口,絲毫看不出來他肚子正在暴動。他先是以正常的速度走向廁所,他離廁所還有約五個教室的距離。他漸漸加快腳步,最後根本是用跑的進廁所。沒想到,他在進廁所前早已忍不住疼痛,排泄了一些在褲子裡,因此,他脫掉褲子時,一坨黑黑的軟狀物通一聲地落在馬桶旁。他索性地蹲在馬桶上,將剛剛他所受的苦通通排出體外。一陣聲響過後,他臉上終於浮現燦爛的笑容。沒過幾秒他就想到,他沒有帶衛生紙進去。他思考了一會,決定先將馬桶裡的穢物沖掉,再用馬桶裡的清水洗掉內褲上的污漬,洗淨後,再用手跟內褲交互著把屁股擦乾淨。屁股處理完後,因為內褲已經濕了,不能穿在身上,他乾脆直接穿上褲子,把揉成一團的濕內褲放進口袋,確認廁所內沒人後,小心地走出廁所,並且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原先,他想把內褲丟進垃圾桶裡,但想到會被人發現而作罷。 吃飯時間已經結束,現在是午休時間。走廊上都沒有人。德威邊四處張望有沒有人注意到他,邊沿著學校圍牆找尋隱密的地點。不久後,他就在垃圾處理場旁發現一顆奇形怪狀的矮樹,綠葉茂盛但全都往下長,遮住了大部分的枝幹,樹底下長及胸口的雜草橫行無阻。任誰這裡看都像是個綠色屏障,也沒人想要進去窺探。德威想了一兩秒後便將內褲往草叢裡隨手一丟,內褲就等於從世界上消失了。沒過多久,德威安靜地走回教室座位上,同學們全都像斷了線的木偶般趴在桌上睡覺,似乎沒有人發現他剛剛的驚險歷程。隨後,德威也慢慢睡著了。睡得比以往的午睡更香甜。 下午打掃時,擦著窗戶的德威從同學口中聽到,聽說有人大便在馬桶外面,而且超大一坨的。聽到的人反應都是,好噁心喔!到底是誰做的?也有人慶幸自己不是掃廁所的。 德威雖然聽見,但他還是裝作沒聽見似的繼續擦著窗戶。沒有人意識到他擦得比昨天更加用心。
-
春暖花開
山外車站圓環旁的重劃區,印象中原是蔓草叢生,去年底整地後光禿成一片。遇到風大的日子,黃沙滾滾塵土飛揚。 年後,路過圓環發現,靠市港路和太湖路的兩側,長出一片嫩黃油菜花,相隔一週,紅粉嬌豔的大波斯菊也驚喜現身。不知是哪個單位的有心安排,種出一片旺盛舒心的燦爛春光,也種出一片良善美意。 像是一位飽受禿頭所苦的患者忽然茂盛了起來,繽紛可愛極了!遠觀偶有過路人取景拍照,近看竟有上百隻小蜜蜂辛勤採蜜。油菜花金黃飽滿的花粉一粒粒被蜜蜂緊緊揣著,吸引孩子看得目不轉睛。 油菜花和大波斯菊生命力強,是農家養地的得力助手,在農閒時期常見與於鄉村田野。場景置換於此,好似藝術家忽然大筆一畫揮灑創意。春暖花開的時分,讓人感覺幸福哩!
-
【微小說】守護天使
幾週濛濛細雨,街道角落濕漉漉的,天空烏雲密佈,老天爺的心情沉甸甸,像是糟透了。 騎樓下,她面無表情狠狠地甩了甩雨具,不理會水漬濺上走廊,轉身進屋逕至電話協談室。尚未坐定,話機響了,她沒搭理,放妥背包緩緩開啟電腦系統,話機再度響起。 聽筒彼端傳來女人沮喪的聲音,滿腹委屈泣訴自己可恨的一生,人生際遇屢遭踐踏,情感脆弱的她,時而啜泣,時而激動憤怒,宛如河堤潰了一處缺口,泥水傾巢而出。 情緒雖失控,來電者卻能按照年份,一件件鉅細靡遺的傾訴。電話協談志工感同身受,極力安撫,自己情緒也出現難以釋懷的傷痛,雙眸泛起盈盈淚光,電話線彼端似也娓娓道出自己心底的聲音。 對方連珠炮發地交代自己悲慘的一生,讓她無法插嘴,剛過世母親的容顏浮現腦海,憶起她曾說的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守護天使,當妳難過時,祂就會適時出現。」 兩個小時後,女人冷靜下來,感謝志工讓她說完,她表示自己沒朋友也沒家人,不會有人在意,過去心情鬱悶常會自殘,今天水果刀已備妥,原本談完自己的辛酸事,就自我了結,現在發現還有人關心她,於是改變心意,願意鼓起勇氣重新面對未來。 志工感到震憾,眼裡現出晶瑩淚光,說:「妳要相信每個人都有天使在守護著,對自己要有信心,心情難過時,歡迎隨時來電。」 步出屋外已近黃昏,吸一口清新空氣,她驚喜地發現雨勢已歇,夕陽露出燦爛笑容,蒼穹中灑出五彩繽紛的絢爛晚霞,行道樹沾滿剔透水珠,映著陽光盡是一片璀璨,美麗景致像夢境般的呈現眼前。 她刻意繞過街角,在一處大型圾圾桶旁駐足,從背包內取出報紙包裹的水果刀,毫不猶豫丟了進去。 「果真有守護天使!」她悠然地抬起頭,好像望到母親在空中對她微笑。
-
爭一口氣
每天在你激烈痙孿的咳嗽聲中醒轉過來。其實這是一口氣的問題。而問題的那口氣無法順利進入你的肺腑傾聽你的真言,而嘴裡人間的這口痰也無法順利排入紅塵溝渠。 活著真難,活著有時是種考驗也是一種修行。如此辛苦看世界,而世界卻以冷酷的雙眼看著你,看你痛苦只為了一口氣。 每夜我必在你急促的呼吸聲中而驚醒,不敢完全入眠因為怕你停止了呼吸沒有你人間的消息而留下許多痛的痕跡讓我有痛的記憶。你的晚年如此悲涼,如此令人心痛。媽走了以後,由我和妻親自接手,你仍然沒有什麼感覺而活著,如此無奈長期的折磨彷彿一切的昨日而今日又一切活生生的眼前。父親他老了,他病了,他失智了,我知道他已忘了我,但我沒有忘了他,漫漫的十三年,親朋好友無人探問,這冷冷的人間終於讓我有了痛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