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星光往事
鄉情蔓延的天邊 星子自成羅列 銀光射向遙遠的過去 串起一頁榮景 蒜香藤奮力攀上棚架 也想窺探銀河的奧秘 一陣夜雨驟降 驚擾正在交疊的田蛙 倏然,星群吆喝月兒 開啟絢爛的夜幕 而夏蟲躲在花叢唧唧 亟欲喚醒沉寂的大地 荒廢的屠宰場前面 便是灌溉農田的埤圳 昔時,水面清如明鏡 常有雲彩星月倒影 如今,已不復見 連同我們的愛情
-
五四運動─除了民主科學,還有:「理性」。
胡適是一位在近代中國之中最有影響力的自由主義學人,1891年出生於上海。他被認為是第一個大力提倡白話文學的詩人。1904年在上海唸書,第一次接觸到西方學問,並受到嚴復的翻譯和梁啟超文章影響。1910年,他通過政府舉辦的庚子賠款甄別考試被派到美國留學,最初是學農科,後來轉哲學。 在留學美國的期間,胡適曾經寫了一封信投稿國內通訊社對日本所提出的二十一條要求以及相關的日本對華政策曾有一段清楚的描述:「遠東問題最後解決的辦法,並不在於我們立刻和日本開戰……。我們必須冷靜客觀地去把它找回來……。」 這封「給全體中國同學的公開信」,指出當時留學的同學對於二十一條不應有情緒化的反應,而是應採取「清醒的愛國主義」(Patriotic sanity)。然而這封信在發表後不久卻引起了劇烈的辯論,胡適被他的同學指為「賣國賊」。後來胡適在他一篇英文自傳裡,回憶這件事情說:「我的和平主義和國際主義,往往給我帶來很大的麻煩。」的確,在當時的時空下存在兩種力量,以胡適為主把注意力放在提出各種不同的改革計畫來促成中國現代化,但是這些人仍然屬於少數,更多人把焦點放在對帝國主義的對抗,更偏重於充滿強烈的愛國熱情。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因為受到日本政府對中國政策和行動的刺激,中國人民對「國恥」才開始有強烈的表現。 胡適認為中國問題的解決方法應該是比建軍更要根本深刻的措施,正如他在1915年2月21號的日記裏所說:「國無海軍,不足恥也。國無陸軍,不足恥也。國無大學、無公共藏書樓、無博物館、無美術館,乃可恥耳。我國人其洗此恥哉!」胡適認為教育才是建立新中國的基礎,他說:「這是由底層做起。」在近代中國的五四運動中,胡適等知識份子曾大力提倡教育的重要性。 從長遠歷史方面來看,對中國學生在國難時期應有的態度這一問題的辯論,可能被認為是無足輕重的事件。但是事實上,這個辯論卻接觸到一個極重要的爭論問題。它牽涉到新知識份子在「五四運動」中很多活動的方式,和在某種程度上日後中國教育、政治和社會的發展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那時辯論雙方所持的原則都本於冷靜思考,而辯論最後,雙方還是以理性為主。 「五四運動」的影響很廣,它也是一個複雜現象,在民族主義的主導之下,這是中國知識份子首次察覺到有徹底改革中國文明的決心。筆者從胡適的書信當中看出當時中國情勢的變化,例如多元意識形態的論戰,胡適的和平主義與其他人激進派愛國主義等的辯論,也可以說中國留學生從西方帶來的新思想的確有別於傳統中國儒學,特別是西方政治思潮傳入中國,這是五四運動的一大特色。 參考書目:周策縱《五四運動史》。
-
【小說連載】烏番叔
可是,若依目前的情勢來判斷,你老婆如仍舊住在你們村莊,不可能你託人匯回的錢遭退回。不是我壞心眼,甚而敢大膽地推測,她一定是忍受不了寂寞,不再倚門望君歸,離開你們村莊改嫁去了。」沙瑪分析著說。 烏番叔聽完她的話,眼眶不禁有些微紅,嘆了一口氣後說:「早知道有今天,我寧願待在家鄉過著窮苦的日子,也不願跟著表哥背井離鄉到南洋來謀生。」 「人,不能只活在過往的回憶裡,過去的就讓它過去,把握當下才是一個出外人應有的態度。你必須重新思考你的未來,當你回不了家、老婆又行蹤不明時,你怎麼生兒育女、傳宗接代?你怎麼面對你的祖先、給祂們一個交代?況且,在僑居地另組家庭的人又不只有你一個,絕對不會讓你背負一個拋妻棄子的罪名。」沙瑪再次提醒他說。 「沙瑪,想不到妳對我這個出外人的內心世界竟是那麼地瞭解,甚至還幫我說那麼多話。但有些事情並不是說到、就馬上能辦到的。我們中國人講的是緣分,或許緣分一到就能心想事成、好事成雙;如果沒有緣分,說說也就算了,求也求不來。」 「凡事要往好的方面想,而且還要有信心,因為緣分通常會給予有信心的人。如果對自己沒有信心,即使緣分已來到,仍舊會跟它擦身而過。烏番經理,如果真到了那一天,我敢保證你一定會後悔!」(一六三)
-
〈超現實的夢境〉*〈煙〉
超現實的夢境─以詩紀念洛老 ◎張國治 黎明前,你用沉默黑衣的身影 徹徹底底,書寫了 此生最後的無言詩 這一次,你擬壯闊為一片 無邊的墨韻渲染 讓水墨微笑,筆韻沉思【註1】 你總善於比喻、象徵 讓落日急急追隨 遠山夕暮後的一片霞光 一種蒼茫,一聲長嘆 這一次,已非邊界望鄉 而是一道艱難跨越的陰陽日夜 你曾擬晚景為一片深不可測的黑 擬時間為門內一曙光 擬光影為一陣風 擬夢為幻 擬幻為一縷煙 擬淒極為一片落葉 擬美麗為一陣焰火 擬聲籟為拍岸的海潮 擬流亡為漂木 擬母親的胎記為鄉愁 擬宇宙漂浮為哲思 擬荒涼為巨大的夜黑 擬詩意棲居為創世紀 擬日夜交替歲月運行 為文字的年輪 擬死亡為永恆的虛無 你一直頑強以詩的純粹 抵抗世俗,拒絕平庸通俗 以詩的老子、莊子,以禪 擬身為黑,擬色為一片白 你一生擬風格為超現實為魔幻 為新古典為解構為藏頭為隱題 最後化為禪為神性為天趣【註2】 從不皮相寫實卻又真正回到人性 猝不及防給了我們一個洞一根針 或一枚砲彈一把鋼刀 你從不立宗立派立風格為限 說你始終擬語言為寺 為祠為宗廟應無不可 凌晨,你安詳的睡眠 日夜交替前 你以超現實的夢境 再一次解構人生 擬詩為肉軀代言:不朽 【註1】:「水墨微笑」,為洛老一首詩名,數年前洛老曾請我找人為其這四字篆刻一方閒章,我敦請福師大校友書畫金石名家李永新老師為其所刻,我個人亦非常喜歡這四字的意象,水墨如何微笑,是意象語言組合後的張力,亦有其不可說的天趣。 【註2】:天趣之說,緣由來自我的見解,我曾跟他分享過,晚年的莫內因白內障開刀,看不清楚花園的一草一木,因而也更大膽放開、瀟灑去畫,卻反而成就其最精彩的畫作。許多書畫藝術、水墨畫家的精神亦莫不「自得天趣」,放縱筆墨之間。我認為洛夫詩學中的「無理之妙」,除了仍掌握有超現實的精神之外,更有莊子〈外物〉: 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其「得魚而忘筌」之意味在,更存有一種能透徹天機、理解天趣及藝術創作之妙的大智慧。洛老聽得高興,覺得以前沒有人能用此觀點看他的詩,非常認同我的說法,頻頻點頭。去年2月18日在洛夫台北的寓所,他因而在我的筆記本題了:「天趣我在!」四字作紀念。 此詩2018年3月29日在最深、頻夢的黑夜過後,凌晨不寐後揮就, 4月4日整理脫稿。 煙 ◎張容瑄 在海與天之間硬是刻了道痕 (那片飽和的藍逕自哀了一聲) 沿著它 沿著時間 如蔓延的樹根般 爬滿乾裂的大地 親吻老嫗蒼老的臉龐 在木紋內沉思昨日那片冰冷的蛇鱗 緊緊握著聖嬰幼掌中那 靈與肉的分界 如今 你不是時間 你不是你 你亦不是那片飽和的藍 在那道硬是刻下的痕外 你說你是 煙
-
大自然之美
一隻雄赳赳、氣昂昂的大公雞,拍了拍牠斑斕燦爛的羽衣,站上了屋頂,以最雄厚、最嘹亮的歌喉,「喔!喔!喔--!」的啼叫著。於是,此起彼落的應喝聲,一聲聲接著一聲聲,在遙遠處響起。東方魚肚白,又掀起一天的序幕。這麼精彩的戲碼,周而復始,也不知道在這浩瀚的宇宙,廣闊的大地上,日復一日的上演第幾場了! 廣闊的藍天,是世界上最偉大、最壯觀的舞台,他胸襟上別著一顆最璀璨耀眼的大寶石--太陽,有時白花花,有時紅通通,總是那麼的燦爛奪目!一朵朵的白雲,在風的邀約下,從容自在的飄呀飄,他們是最瀟灑的旅行家,越過多少巍峨的高山,越過多少奔騰的溪流,越過多少壯闊的汪洋,也越過多少人悠悠蕩蕩思念的心房! 更行更遠還生的春草,又是一季的碧綠青翠。七彩繽紛的小花,是大地上最美麗的裙襬,翩翩起舞的蝴蝶和蜜蜂,總是這裡探探,那裡聞聞,牠們最懂得欣賞和品嚐,花的芬芳和甜美。蜿蜒的小溪流,是最頑皮的小孩,他們最愛玩溜滑梯,向下一溜,也不知道幾千里,一路優雅的舞姿和悅耳的歌聲,叫人欣羨他們的快活和自在!小溪流們也是大地美麗的裙襬上,最絢爛的裁縫師,為大地縫補上四季不同的顏色,總叫人目不暇給! 突然,昏天暗地,轟隆的一聲巨響!啊!雷神,最偉大的戰爭英雄,一聲令下, 帶領著千軍萬馬的雨滴戰將,前來征服這片美麗的大地。這是一場拉鋸戰,直到盛夏,戲劇進入了最高潮,風兒狂嘯怒吼,大海奔騰澎湃,這曲大自然的交響和戲碼,終於在聲嘶力竭中歸於平淡。天邊的第一顆星星,眨了眨迷人的眼睛,如美人秋波,送走了欲走還留的夕陽餘暉,帶來和平的光芒。夜幕低垂,神秘的暗夜中,靜謐又熱鬧的夜,又是一場好戲的開始……。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大自然是一場,沒有謝幕的好戲,偉大的太陽和可愛的月亮,他們是最盡職的燈光師。讓我們打開銳利的眼睛和一顆多情的心,做一位最好的觀賞者攝影師,欣賞並拍下一幕幕、一張張,這令人絕美的讚嘆--大自然之美!
-
美麗辛勤
初訪金門時,搭乘公車漫遊,眼見道路兩側修剪整齊的花草樹木,在一片農野之間顯得兀自靦腆可愛。在這樣一個曾經飽受戰火蹂躪的小小島嶼上,人們竟然會花這麼多心力在維持道路綠廊之美,翻轉了我對金門苦難滄桑的想像,印下了深刻。感謝林務局的眾多約聘人員,您們是勞苦功高的無名英雄。無懼夏季艷陽熱情曝曬,東北季風無情冷冽颳拂,更別提落雨濕寒或是那些霧裡看花的日子。也許您只是盡本分完成工作,但您正在做的事讓世界變得更美麗!感謝有您!因為有美麗辛勤的付出,造就了島上人們生活的美麗心情。
-
【小說連載】 烏番叔
「不管她在不在,落葉總是要歸根,或許總有一天吧。」烏番叔落寞地說。 「落葉固然要歸根,那畢竟是以後的事。可是你現在還年輕,可得把握當下啊。尤其你是家中的單傳,如果不趁著年輕時再找一房妻室,好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即使將來落葉歸根回到老家,依然只是一個孤單的老人,怎麼對得起你們家的祖先。」沙瑪提醒他說。 「妳的說法不無道理,但有些事是可遇不可求的。」烏番叔似乎有些心動。 「只要你把握住機會,有些事並不難求。」沙瑪說。 「我們金門人經常說『聽天由命』,這句話就是順其自然的意思,所以說凡事不可強求。」烏番叔以一對憨厚的目光對著她說。 「這句話固然有點道理,可是當機會來臨時,也不要錯過機會。一旦錯過不僅追不回,有時還會後悔一輩子。」沙瑪嚴肅地說。 「說來也是啊。」烏番叔坦然地說。 「人,有時候也不能過於固執,而且你並沒有對不起你老婆。剛來印尼的那幾年,你不是按月寄錢回去嗎?後來因兩國斷交的關係才作罷,但這個責任並不在你,而是國際趨勢的使然。甚至你也多次託請新加坡的友人代匯,卻查無此人而退回。更甚者你所賺的錢並沒有亂花,依然存在銀行生息,等待有一天回唐山分番餅、宴請親友、修葺古厝。所以你並沒有對不起任何人。(一六二)
-
金門夜未眠
看著父親手持藤條,氣急敗壞地朝著做錯事的我追打,我快馬加鞭地往前跑,只想跑的離他越遠越好,跑著跑著……他跑不動了,眼前的他,手上的藤條竟變成一束清香,緩步地走在遶境隊伍的人群中,而我也由一個懵懂小孩來到花甲之年。 金門,我的故鄉,我生長的地方。在那貧瘠的年代,每個人都想往外發展,因為,希望在遠方!父親,為了小孩的未來著想,在我國中畢業時,就把我送往臺灣,讓我讀書,只為孩子能有美好的未來。就這樣,我成了遊子,一路在臺灣讀書、工作,也擁有了自己的家庭。每年雖然會來來回回好幾次,但總是來去匆匆。 這次回來,欣逢玄天上帝誕辰,廣濟廟甚是熱鬧。對爸爸來講,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信仰及精神寄託。每回看著他忙進忙出,誠心奉獻,善盡「桌頭」的職責,甚是感佩!對於90高齡長者來說,很是辛苦,但他卻不以為苦,反倒樂在其中。今年遶境陣頭出發前,我看著他手持清香,穿梭忙著一切事宜,那麼地虔誠,那麼地專注。我看著看著,竟發現他老了好多,已經不是當年追著我打的壯年父親了!我的心一陣作痛,不知自己還能陪伴他多久? 我的阿公是個文人,是個文弱書生。父親是長子,孩提時代就扛起家中的生計,他犧牲自己讀書受教育的機會,幫人種田,換取養家糊口的糧食。在這同時,適逢日軍佔領金門,徵召壯丁建造機場,爸爸代父徵召,毅然前往。他一個小孩子,不堪負荷,吐血機場!所幸日軍戰敗,機場工程就此作罷,否則,無法想像父親的身體怎堪負荷!稍長後,有謀生能力了,他把自己所賺的錢用來奉養父母,供給家用,從不曾為自己留下一分一毫。及至擁有自己的家庭,叔叔也成家立業,父親亦是如此無私地奉獻給整個家族,愛他的父母,愛他的手足,愛他的小孩。 我是家中長子,國中時,媽媽早逝,爸爸為了我們五個小孩,因此未再續弦,所以獨自一人辛苦地把我們拉拔長大。作為人子的我,深感虧欠。這些年,或許是自己年歲越長,越能感受他一路走來,凡事只有一個人扛的辛苦與孤單。 每次回來,我哪兒都不想去,只想守著家,守著爸爸,陪他聊天,聽他述說陳年往事,儘管故事都背起來了,還是裝作很新鮮。聽著他娓娓道來這個家的由來以及他的成長過程,他總是一遍又一遍的提醒與述說,深怕下一代不知、不懂、不會。我心想這不就是傳承!不就是一個家的歷史! 寫到這,不禁淚流滿面,爸爸給這個家族,給這些孩子這麼地多,那我呢?我又給了他什麼?自己早年離鄉背井求學謀生,安定後,請他到臺灣與我們同住,想讓他安享晚年,享受子女在側的天倫之樂,他總是婉拒,只因不給子女增添麻煩,寧願一人獨居金門,寂寞一生……。 一想到此,我已淚眼模糊,但我的心卻看見了!看見父親的愛!看見無私的愛!看見那緩步走在遶境隊伍中手持清香的父親………。
-
8年後的告別
告別不是遺忘 是在心中把你安放好 告別是一種從心調整的動力 告別了一段關係 從心再開始學習適應 人生中最大遺憾 相聚時不懂珍惜 更大遺憾 來不及說出口的道別 8年後透過文字 我與你好好告別 與你生活了短命的11年 你教我要知足 愛常笑 愛爬山 如今 我也循著你的腳步 學習著像你一樣 我謝謝你 給了我自由的空間 讓我學習選擇自己所要的生活
-
登樂水亭記
前年清明後清晨,太陽露臉,陰霾多日,難得好天氣。帶妻走林口森林步道,開車十五分鐘,到達檳榔園。往年初春到這裡時,空氣中瀰漫檳榔花濃郁的幽香;可是今年時序過了清明,卻聞不到花香。難道就是天候的變遷,氣溫的冷熱變化,花期也延後了。 檳榔園路旁:闢建小停車場,可停數量小轎車。停好車,妻說想走「雪花亭」,上坡走二百公尺,擔心她的體力不如前,改走較近的樂水亭。過橋走50公尺,見黑灰色澤屋頂,亭內掛篆書「樂水亭」三字。想起三年前建造時,負責建造的蔡兄,辛勞奔走,爭取地主同意借用土地,籌募捐款,建造時,借用臨時道路,搬運建材,重機械進駐,打造建築基地,終於打造與周遭環境相符的建物,供路過的山友休憩。 亭後一泓清泉,泉水終年不斷,流入亭前小池,加工築一水壩,攔截水源,池水清澈,永不乾涸。生命力強韌的溪哥魚成群悠游池中,不見其他魚蝦。 一中年山友坐亭中,閉目養神,怡然自得。聽聞腳步聲,睜開眼睛,見陌生山友,互道早安。問我: 「常來樂水亭嗎?」 「偶爾來此。」 他又說:「我常來聽涓涓細流聲,可以沈澱心情。」 聊了幾句,他肩上背包,手持登山杖,獨自一人走過雙拱橋,繼續走入步道。瀟灑自在的身影,消失於茂密的叢林裡。 二十幾年前黃昏,我常與妻來這裡散步,與蘇厝本地人阿昆結識,他在隱密山坡上蓋一座小木屋,名為「諸葛廬」,假日邀好友來小木屋喝茶聊天,盤桓終日。 平時小木屋上鎖,告訴我藏鑰匙隱密處,隨時可以進入小木屋休憩,後來因小木屋腐朽而拆除。 我與妻在樂水亭內聊起「諸葛廬」的往事,時光飛快,不知不覺過了二十幾年。不多久,傳來交談聲,由遠而近,打破山野的沈寂,大隊人員陸續到達,樂水亭頓時熱鬧起來。 近40人的登山健行隊伍,來自桃園,大部份屬中年人士,喜愛大自然,抱喜樂自在的心情,來走森林步道,研習戶外生態課程。 雙拱橋上懸掛一面匾額,上書「步步高雙拱橋」,也是以篆體字書寫。 山友們對匾額上的字體念出步步高三個字,後三字好幾個人都讀不出來,用猜的,也猜不出來。 我「獨樂不如眾樂」的念頭按捺不住,立即大聲念出「步步高雙拱橋」,雙拱橋三個字,念得特別大聲。幾位山友聽到正確答,愉悅而滿足的大聲回應:「謝謝你!」 休息時間山友拿出巧克力糖果,分給大家補充體力,我們夫妻也分享甜美的滋味。 見到這群快樂健康的朋友,彼此陌生,投身於山野之間,大自然媒合,離開都會區繁雜的糾葛,享受山野之間難得的安寧與和樂。 山友分組站在拱形橋上合影留念,繼續行程,我夫妻兩人,各倒一杯熱茶啜飲,亭內恢復寧靜,頓時感寂寞孤獨。 感悟:「人不能離群索居,否則日子過得不如意」。
-
城市微旅行
每隔一段時間,來自工作及生活的莫名壓力, 常會讓我心情跌落幽谷,令人鬱悶坐立難安。頭頂烏雲密佈時, 必須竭力掩飾難堪的情緒,我並不想讓人知道自己糟透的心情。 掛在臉上的笑容顯得虛假,內心糾結許多困惑的難題,無處宣洩。 負面的情緒不斷在腦海裡翻騰,被挫折感侵襲,活像一具行屍走肉, 有體無魂。 慶幸這樣的黯然神傷,自己多能警覺。這時換上輕便的休閒鞋散策去, 來一趟一個人獨享的城市微旅行。 在星羅棋布的街道巷衖裡,用悠緩的步伐,跟著城市的心跳,感受身邊經過的人物。車水馬龍的轟隆隆在平時,或許是人人厭惡的噪音,但此刻,我卻覺得像是城市特有的協奏曲。那些掛在牆上、壁邊、懸空的各式招牌,原本覺得這是破壞市容、 醜陋至極的怪物,但此刻,它像是有趣的魔術方塊,在城市每個角落裡陪伴行人的玩具。那些日常任意停在騎樓上、窄巷裡,搞得行人非得繞道的機車,犯了眾怒尚不自知,且被視為城市裡危害空氣品質的頭號要犯,但此刻,它成了可愛的障礙物,我被迫轉彎,看見更多不同角落的風景。我著實享受這酣暢淋漓的快感,樂在其中。 有時放慢腳步,還能聆聽到左鄰右座的聊天嬉鬧聲,笑聲的感染力在空氣中暈了開來,心裡一朵花瞬間綻放。孩童天真無邪的可人模樣,絕對是療癒系排行榜之首。偶爾我會走進社區小公園裡,看著孩子們追逐跑跳碰,哭聲笑聲尖叫聲此起彼落,跟著小人兒歡樂的氣氛走,豈有化不開的心結呢! 商家櫥窗裡的擺飾也是城市裡不可或缺的重要風景,那是美學的一環,眼裡閃著美的事物,心情也會特別飛揚。 是的,我把壞心情交託給微旅行,在步旅中漸漸拾回遺失的信心,待回程的路上,情緒便悠緩的回復,自信心便又回來了。 一個人的城市微旅行於我有著神秘的魔力,調整身心靈到最佳狀態, 是治療疲憊的一帖良方。
-
誓 言
曾經滄海桑田 只剩柴米油鹽 曾經甜言蜜語 如今面對不語 人前神仙眷侶 人後分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