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金門的慢漫時光
說是去金門把獎金領回來,其實不過是藉口;主要還是喜歡上金門,想在金門渡幾天假,感受那種香港不易體驗到慢節奏時光。 2016年底獲得第13屆(2016年)浯江文學獎長篇小說優等獎,獎金不是當場可以領到,因此隔了大半年後,乘著天高氣爽的夏末秋初的2017年8月份,我們又去了一趟金門,這叫著「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於金門的魅力也。我們的真意不是只在取錢,而是在金門這好地方,好人情也。到金門渡假,就好像到了陶淵明打造的桃花源做了幾天客。說是「做客」,畢竟父母不在了,祖父的祖屋成了我長篇小說裡的紙上故事,沒有了實質上的家,但還是有著濃濃的歸家感覺,主要是故園的人情味好濃好濃。連日來,一餐飯局緊接著一場飯局,馬不停蹄。 8月22日那天,我們中午一點多就是抵達了,法蘭克民宿老闆李立邦老師和鄉親王國基到水頭碼頭來接。下午僑辦的王國才執行長、侯日權企劃秘書就來探望了,問寒噓暖;當晚金門縣企業專員陳根松請客,在座的有僑辦企劃秘書侯日權、金門寫作協會理事長王先正老師、香港的金門鄉親王國基。晚上我們約了陳秀竹鄉親(也是作家,出版了好幾本書),她很客氣,把獎金帶來了。大家都談得投契。我們在此暫時無法開戶口,平時金門日報的稿費都是委託她領取,非常感謝多年來秀竹鄉親的幫忙。 8月23日香港在刮歷史罕見的十號風球,我們非常擔心,發了微信要兒子到我們家裏看看,視窗是否有漏水?幸虧沒有。昨晚瑞芬與金門寫作協會理事長王先正老師聯絡,他非常熱情,問我們要到哪裡去,他可以開車帶我們四處逛逛,最重要的當然還是探訪老朋友。23號一早,他開車載我們到金湖鎮長青書店探望老作家陳長慶,他已經與病魔鬥爭好幾年,依然堅持寫作,我們真佩服他。幾乎每一次我們到金門,都不忘去到他書店小坐。中午時分,好客、待人熱情的他自己不吃,務必帶我們到他書店附近的餐廳吃牛肉麵,事先埋好單。之後,他會送好幾袋的金門貢糖給我們。還在不久以前,他和金門好幾位對金門文化有貢獻的人士榮獲金門縣政府頒發的「金門文化獎」,他還把當時印備的有關小冊子送給我們一本。陳先生被譽為金門文學的扛鼎資深作家,他獲獎時我們曾經從香港發電郵祝賀他。 為了不需要趕得太緊,中午我們回民宿休息,下午王先正老師想得太周到了,帶來了一位對金城和金城老街深有研究的陳博士,陪同我們一起遊覽了金城鎮的舊城牆,明清年代建的城牆已經經過修復,我們爬了上去,拍了好幾張照片。陳博士不斷地講解,非常地專業;據說,舊年代的城牆正在全部修復當中,大多數都需要重建,到時,金門又多了一個去處。我們下了城門,就到附近的金城老街走走。老街寂靜、渺無人影,有一兩間做了展示室,用圖片介紹老街的前世今生,我們走進去參觀,得益不少。在老街漫步的感覺不錯,就好像時光一下子倒流,我們也變成了古代的人,在老街大膽牽著手,勇敢地破除「男女授受不親」的禁忌。 接著去參觀文台寶塔、魯王遺跡,之後,再去料羅灣的嘯浪亭遊覽參觀,寶塔我們來過,嘯浪亭卻是第一次來。接著到媽祖塑像參觀,這是我們第一次來,太意外了。以前瑞芬當香港金門同鄉會會長時太過專注於帶團的具體事務,很少留意和欣賞景點。我們金門來了十幾次,我們從來不知道有那樣漂亮的媽祖像,原來,是2005年8月大陸湄洲媽祖祖廟送金門的,金門各界曾經在十月十一日、即農曆九月初九媽祖羽化升天日,隆重舉行安座開光大典,期待媽祖慈暉庇佑兩岸和平。在藍天白日下媽祖聖像顯得高大雄偉,我們於是也拍攝了不少照片。 當天晚上我們約了王先正老師、王國基鄉親去吃水果餐。回酒店,秀竹鄉親把我投稿這兒報紙的稿費和獎金餘數全數交清給我們。一會縣政府負責「浯島文學獎」的吳玉雲小姐也來民宿我們房間小坐,她把一套用漂亮布套裝住的第13屆三本得獎集送給我。 她們走後,延宗兄上來小坐。大家天南地北隨便談了些話。他是2004年我們首次到金門接待我們的金門第一人,我的《失落的珍珠》(金門文學叢書之一)一書就是在他約稿下成事的。那頭幾次,都是他熱情接待了我們,帶我們到處參觀遊覽金門。當時我們是從臺北繞一大圈搭飛機飛金門的,在臺北,認識著名作家楊樹清,也是靠延宗兄介紹。這一天就這樣過去了。 僑辦王國才安排周到,讓侯日權秘書陪同我們,他特別熱情,早在我們抵達當晚發微信過來:「小侯全天恭候,可以隨時陪同。」24號就由他駕車載我們遊玩。遊覽前我們到金門縣政府拜見吳成典副縣長,隨意交談,非常盡興。走出縣政府辦公室,我們把多次來金門到過了什麼地方告訴小侯,避免行程又重複。他載我們到水頭的古厝群落,那裡有一個小賣部,賣著一種「拉鍊背包」,我們買了一個;又到水頭的國小展覽館參觀,還參觀了酒廠史展覽館。展覽館非常迷你,但懷舊氣息很重,也有不少資料看,以前未曾來過。接著我們到金門大學,在校門口的雕塑拍照留影。最滿意的當然是參觀遊覽當年金門國民黨的阿兵哥休假日經常齊聚的陽翟老街,感覺仿如時光倒流七十年,到處都插著青天白日旗。在金沙鎮舊街轉了一圈。小侯是識途老馬,按我們要求,帶我們去買麵線、醬料 、貢糖等金門特產,便宜不少。一天也就這樣慢慢地過去了。晚上我們約了蔡是民、陳秀竹夫婦、參議李錫隆、僑辦候日權、縣文化局吳玉雲小姐吃義大利西餐,略表獲獎之意(第十三屆浯島文學獎長篇小說優等獎)。大家都十分高興。 25號上午縣僑辦王國才執行長陪我們到附近銀行,我們想開一個戶口,可是因為沒有一個固定的位址,沒有成功。小侯繼續開車陪我們到古寧頭石蚵展覽館參觀,這個館我們以前沒看過,覺得還不錯,小而精,瞭解了石蚵是怎樣種植的。接著我們在一家小餐廳吃蚵嗲,味道真好啊。中午王先正老師在金海岸餐廳請我們,還約了縣文化局呂坤和局長和他的秘書來,還有侯日權、王國基。下午小侯繼續陪同,載我們到古寧頭看和平牆,和平鐘,還去海邊看「喇叭樓」,當年兩岸在搞宣傳戰鬥時候,喇叭樓用高音貝大力廣播,大陸那邊都可以聽到。晚上老朋友楊菱琪請客。來了好多初識的朋友和鄉親。 26號小侯載我們與國基鄉親到成功海灘、成功坑道、榕園,八二三戰史館參觀,還在旁邊的小賣部坐了一會。中午我們請小侯國基吃餃子,北方的食品在金門也做得不錯。本來我們想要騎單車的,但風太大了,計劃取消。晚上國基鄉親宴請我們、小侯、先正老師、陳根松專員在小六餐館吃晚餐。餐後,國基帶我們到金城的後浦老街走走,晚上我們沒走過後埔夜街,但見家家戶戶門口吊著紅燈籠,別有一番風情,猶如走在明清年代的夜小巷,路上不時見到老師帶著學生、導遊引領遊客行走、邊行邊講解金城的有關歷史。歸途,經過黃氏祖屋甲政第舊址,感觸良深,不敢久留,怕觸景傷情。夏末秋初,走路還是走得我們滿頭大汗。 最後一天27號中午,剛剛從臺北公幹回金門的縣文化局黃雅芬副局長宴請我們午餐,在座的有王先正老師、王國基鄉親,黃副局長的先生和女兒也來了。席間,黃副局長問我有沒有參加下一屆(第14屆)浯島文學獎?我小聲地說,有啊。她笑笑,點點頭道,好哦。 飯罷,小侯載我們回法蘭克民宿取行李,直奔金門水頭碼頭,國基也來送行,結束了我們金門六天五夜的行程,兩件行李太沉重,我們將其托運了。 這一次金門行,不錯的話已是第十六次了。收穫不小。最深的感觸有三:一是許多景點我們從前沒去過,可見旅行團包下的節目還是太有限;金門像一個百寶箱,「越掏越有」;二是慢節奏,我們每天遲出早歸,中午還回民宿休息,下午炎熱,等涼快些才開始下半天的行程,晚上回得早;三是金門人情濃,尤其是小侯和王老師的全天候陪同、開車接送和遊覽,當我們親人一般接待,實在令人感恩感激。 美好的金門慢漫時光啊,將永存在我們的記憶裡。
-
午後紅玫
俯視著庭院中盛開的花和蓊鬱的草,恬淡悠逸渾然而生。 近4年來的連續假期都是在鬆土,除草,修枝,剪葉……中愉悅地驚覺「時間」無痕飛彈而過。 緣於對玫瑰的單一眷戀,繼之而起涉獵的是「種子盆栽」,之後、在台中一杯香草茶牽引及因緣際會與蔬果達人相伴,二年多來香草植物全然溶入我的生活中。 又因不經意的一堂酵素課程啟發了內在的堅持─不施化肥不灑農藥,庭院內的花花草草每天喝的是酵素水;而長大的香草取代成癮的茶葉成為我的最愛。 怡然自得於庭院中每一季不同的花卉,春天群花盛開最樂;而炎炎夏日蝶豆花兒每天任我變幻著由藍而紫、由紫而綠的驚艷;秋天天氣轉涼馬郁蘭、迷迭香、百里香……全都復甦了;在冷颼颼的冬天,芳香萬壽菊卻大展嬌姿。怎不令人驚歎大自然的美好,貼切感受到花草的律動。 午后浸淫於花木扶疏的暖陽下,點點滴滴生活中的小確幸浮掠腦際,掇拾之紅玫艷姿催化靈底深邃盈溢……。
-
盤桓在家鄉金門的老靈魂
輕輕地滑出指尖,如花瓣無聲墜落 絕望如繭,繭如你 沒入石縫間的肉屑與骸骨 可以證明:刀斧錘,比誰都傷心! 禿鷲盤旋的屍陀林,旌幡搖曳香表冥冥 終究喚不回一個個、令人搐痛的曾經。 漆黑的告解,漫延再蔓延 直到瑩潔的鏡面淪陷 再照不出你和我和他的臉。 在風雲相遇的午後,是誰 撿拾被屍陀林主割裂過的屍塊與碎屑 試圖拼出一個可以暫宿的、殘缺的肉身? 是誰,將那些被鐵錘巨杵擊打過 深深沒入石縫、互相擠壓的靈魂釋放? 又是誰,在月白風清的夜晚 帶著魔鬼同浮士德簽過的契約,掛牌採購? 那些高貴的勇敢的潔靜的悲憫的 滿心歡喜的靈魂,可以原價出售。 那些漂泊的麻木的激進的蒼老的 喋喋不休的靈魂,只能半價回收。 那些忿怒的恐懼的悲傷的絕望的 驚疑不定的靈魂,按半價再七折八扣。 至於那些沒有標價,以及 未被禿鷲接引上天的遊魂 得再細查塗寫在布幡上的功過,抑或 翻閱風馬旗裏的潦草記憶。 儘管嘴角的油膩與腐臭令人反胃作嘔 各式各樣滾落的眼珠與耳朵 卻依然綻開在綴滿菩提香花的山坡 塵世的因緣畢竟太淺太短 來不及在誦唸六字真言的嗡嗡聲裡 啟動那未被超渡生靈的無常輪轉 唵嘛呢叭咪吽,唵嘛呢叭咪吽。
-
【小說連載】 烏番叔
「妳被她騙了,人家早就策畫好了。既然她人已到了台灣,跟妳說也沒有關係,她跟營長走了。」副村長直截了當地說。 「什麼?」阿桃嫂驚訝地,「怎麼會這樣?怎麼會這樣?那她們家要怎麼辦?我真後悔替她保管這串鑰匙!」 「妳不是跟她是好鄰居、好朋友嗎?既然是這樣,成全人家的好事也是功德一件啊!」副村長輕鬆地說。 「我承認我們是好鄰居、好朋友,但她趁著丈夫到南洋,放著田園厝宅及祖先不管,跟營長跑到台灣,這種做法我是相當相當不認同的。」阿桃嫂憤怒地說。 「聽說她的丈夫已很久沒有音訊了。」副村長說。 「烏番剛去的那幾年,寄了不少錢回來;要不是這樣,她那有本錢開小舖?現在小舖生意好的不得了,既不愁吃、又不愁穿,竟然跟營長跑;萬一有一天烏番回來,不知要怎麼向他交代。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啊!」阿桃嫂不認同地說。 「春枝還年輕,雖然有錢,則是守活寡,心靈難免會寂寞。趁著現在還年輕,去尋找她人生的第二春,村人應該可以理解。」副村長解釋著說。 「這種例子雖然不少,但我們這個島嶼畢竟還處在一個傳統保守的社會。春枝跟營長跑的新聞,一定很快就會傳遍整個金門,我們這個純樸的村莊,又能光榮到哪裡去!」阿桃嫂不屑地說。 果真不出幾天,春枝跟營長跑的消息已在這座島嶼開始流傳,甚至有人繪聲繪影、加油添醋。阿桃嫂因替她保管鑰匙,想必一定知道春枝跟營長跑的內情,所以詢問聲不斷。然而,如果說不知道,人家一定說她假仙;倘若胡扯一番,又有違自己的良心。因此,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阿桃嫂為了這件事,簡直被搞得烏煙瘴氣、不勝其煩。於是,她決定把春枝家的鑰匙交給村中長老或是村公所保管,不再淌這池混水,以免造成自己的困擾。(一五三)
-
士林官邸
人生就像旅行,在人生的旅程中,你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與看風景的心情。什麼是記憶?簡單來說,你過去所經歷過的一切,現在又想起來,這叫做「記憶」;什麼是回憶?從你的記憶裡,回憶過去,這就是「回憶」。 記得,多年前我第一次拜訪士林官邸,呈現在我眼前,即是讓我感受,在這個紛紜擾攘城市的街道,還有一塊保存著比較原始的自然風貌,好像挺立在城市的黑河,一朵出污泥而不染的蓮花,讓人走進去,宛如走進一處未經太多人工修飾的自然花園;園內,除了蟬鳴、鳥叫、綠草、花香之外,偶爾還可看見,松鼠穿梭在樹叢中,這時可使人暫時紓解緊張的工作壓力,調整自己生活的步調,來面對如此競爭的社會。 士林官邸,三面環山,佔地五‧二公頃,原屬日據時代總督府園藝所支所用地,光復後由士林園藝試驗分所接收;士林官邸內的環境幽雅,景色宜人,鳥語花香是休閒遊憩的好場所,也是市民婚紗攝影的熱門地點;在過去,這個地方一直是最封閉、最罕為人知的,當時是國家最高元首蔣介石、宋美齡夫婦的住所,士林官邸帶給過去臺灣的人民,一種充滿神祕的色彩。 隔著中山北路與士林官邸遙遙相對的是,臺北市富有盛名的士林夜市;士林官邸沿福林路旁有福林公園,由福林路可接至善路往故宮博物院、中影文化城、青青農場等旅遊景點;由福林路另接仰德大道可上陽明山觀賞山景、花季;士林官邸位於樞紐,是士林地區重要的風景點。 沿著直直的小徑,我走進了士林官邸,兩旁種了七里香、大王椰子、扁柏等都有秩序的排列著,這時我好像投入一個濃縮的大自然一同與它呼吸,不必爬山涉水、翻山越嶺到處去尋找世外桃源,也可以在這裡感受到,大自然的寧靜和芬芳的氣息。 我看著木製的指標往右走,兩側有「中式庭園」和「西式庭園」,這時我走進中式庭園抬頭望去,如牌坊、屋瓦、窗櫺、圍牆等,都是中國建築的特色和風格;我走進曲池、八角亭,沿著彎彎曲曲的小徑,再走過一座拱橋,我看見了石頭堆成的假山,從假山冒出泉水流入了水池,水池裡面有魚兒游來游去,看起來蠻可愛的。 與中式庭園相對的是「西式庭園」,西式庭園是正方型的庭園,我從四周的任何角度都可觀賞到,庭園內栽植不同品種的花卉,如菊花、大理花、金盞花等等;西式庭園對面有一個噴水池,幾根水柱從池中噴出來,清清涼涼的感覺!彷彿在洗滌現代人的煩惱和和憂愁。 走著走著,就在這個時候,我看見右側有凱歌堂、奇石展覽館、花卉培育區、蘭花標本園,左側有園藝館、新蘭亭、園藝展覽館。凱歌堂內,天花板吊著花樣年華的西式吊燈,從西式的吊燈、十字架的講臺配合著古色古香的桌椅,微微地透顯出昔日繁華的光彩,隨著時間的消逝,目前已成為臺北市熱門結婚的禮堂。 奇石展覽館是一個多角成圓形的亭子,習稱「八角亭」,館內目前已沒有展覽奇石,變成了販賣飲料、點心的地方。花卉培育區有不同品種的花卉,如千日紅、雞冠花、聖誕紅、萬壽菊等等,更美化了士林官邸的環境。新蘭亭是一座鮮紅的中國式四角亭,這時我抬頭望去,正亭的樑上掛著匾額,匾額上由于右任先生親筆題「新蘭亭」三字,亭外右側旁有個「新蘭亭記之碑文」,碑文敘述了全國詩人聚此的事蹟,我便走進亭內,裡面擺設著許多的盆栽,更襯托出幾許的綠意,左側的牆上掛著圖板,圖板上題了一首唐朝杜牧的七言絕句詩:「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我再跨過一道門檻,裡面前後陳設著小的假山,就在這時我面對小的假山,而這一座小水池上面立了一個石獅子,由石獅子口中汨汨流出水來。兩側的牆,由木質古典花紋組合而成的,裡面陳列著一盆盆的蘭花,是士林官邸最早用來展覽花卉的地方。 新蘭亭的左側是園藝展覽館,館內,有:假山、拱橋、農業時代的石磨及不知名的植物和花卉。園藝展覽館裡面,有「五個許願池」,有許多的遊客來此許願,把一個個的銅幣丟入池裡,讓池裡散布著銅幣像是個聚錢池,旁邊有用石頭雕成的石像,每尊石像象徵著:「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讓人走進去觀賞,頗有逗趣的感受!然後我走出館外,往林蔭小徑走去,小徑兩旁種了白千層,於是,園丁在白千層的樹身掛著「請你不要剝我的皮」的牌子,以提醒遊客不要傷害白千層這種樹,我再往裡面走進去,有:猿星果、檬果、裂葉蘋果等等,不同品種的植物。 外花園又稱玫瑰園,園內約有七十多畦,多達三千株的玫瑰花,不同顏色的玫瑰花,如紅玫瑰、白玫瑰、粉紅玫瑰等等;不同顏色的玫瑰花,彷彿在比誰美麗動人,也吸引著遊客們,來此觀賞一朵朵嬌艷欲滴的玫瑰花,此時此景,空氣中洋溢著玫瑰花香,甜美得薰人欲醉,就這樣,即使我在此深深的吸幾口玫瑰花香,想與玫瑰花融為一體,但玫瑰花卻難以與我心靈的創傷融為一體。在玫瑰園旁有兩間溫室花房,一間是竹子搭建而成的,屋頂上爬滿了翠綠的植物,另一間主結構是水泥建造而成的,屋頂上是用瓦片蓋上,窗戶用玻璃做成的溫室花房,這兩間溫室花房都用於培育蘭花,不同的是,竹子搭建而成的一間室內較為涼爽,是用來培育國蘭、素心蘭等等;玻璃的另一間光線較佳,培育了西洋蘭、石斛蘭、文珠蘭等等。 隔著林蔭小徑外,花園的對面就是內花園,內花園是中式庭園與西式庭園的合稱,又稱為「中西式庭園」,中西式庭園的對面是,正房和招待所,正房是士林官邸最核心的一棟建築物,兩層樓高的正房分為前後棟,前為斜屋頂日式,後為平頂鋼筋混凝土結構。正房的外面有座水池,水池裡噴著水柱,搭配著蓊鬱的樹林更顯出這裡的清幽雅靜。招待所位於正房的左側,從右側木製的階梯扶梯而上,可進到招待所;這間招待所看起來不起眼,但卻曾款待過美國國務卿杜勒斯、魯克斯、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主席雷德福將軍等國際級的貴賓。 我順著林蔭小徑轉個彎經過木造的營房、溫室花房,就在這個時候,我看見林蔭小徑兩旁種了許多的黃金椰子,細細長長的黃金椰子向著核心圍繞著,好像朋友手拉著手一起成長似的! 營房的對面有一個路口是通往慈雲亭,我一方面看著木製的指標,另一方面我踏著一個一個堆砌而成的石階,努力的往上爬去。從這裡到慈雲亭的一段山坡路,繁密的竹林、樹林,此時此地,使我不得不抬頭望著天空,就在這時天空幾乎被繁密的竹林、樹林給遮住了,只從竹葉、樹葉的隙縫中透顯出幾絲的陽光,讓我走進去,彷彿感覺走入原始的森林。 我依觀察所見,有許多的樹木掛著「園內常有毒蛇、虎頭蜂出沒,請遊客小心!」的牌子,以提醒遊客預防毒蛇、虎頭蜂侵襲,然後我繞著彎彎曲曲的山坡路,我爬上了方型亭,這時我抬頭看去,頂端懸掛著匾額,匾額上的字是由先總統蔣公親筆題「慈雲亭」三字,我再往慈雲亭爬上去,我的視野也隨著地勢的增高而更加的寬闊,於是,我站在這裡,可眺望七星山,俯瞰士林附近區域的景觀和街景。 幾年過去了,我好久沒有再去拜訪士林官邸,後來我發現,士林官邸外面豎立著一根根大型的木雕藝術品,然後我再次走進去,感受士林官邸濃縮的大自然,即使隨著時間的消逝,士林官邸的景觀也有一些改變,如東側的入口兩旁種了七里香、大王椰子、扁柏等,大部分被移植它處,舊的崗哨也不見了,於是,我拿出數位相機,在此處拍了木雕藝術品和風景,當做我再次拜訪士林官邸的紀念品。一年前,我在《捷運報》(U-Paper)看見這樣的訊息:「士林官邸有花卉展,假日吸引著滿多的遊客,前往士林官邸欣賞花卉展。」可惜,我的工作忙碌沒有時間撥空,去士林官邸欣賞花卉展;歲月如流,我沒有再次去拜訪士林官邸,現在士林官邸的風貌,變成怎樣,我就不得而知了?
-
詩人如是說
浪花是天上的 雲朵下凡 癡想一親大海芳澤 何如把天空當成大海 想像自己是一朵朵熟睡的浪花 夢中,天更藍?海水更藍? 天以沉默回答 海釋出濃烈鹽分,醃漬 淡然的緣分 雲朵注定要流浪? 浪花轉過身就隱遁? 一期一會 之後各自瀟灑 各自天涯
-
母親的日常
清晨,皺著眉頭的雙手 從冷凍庫--拿出饅頭等蒸熟 晌午,孤單和剩菜相望 電視是唯一可以對話的家人 晚間,煮著有愛的洋蔥 等待牆上被望穿了的時鐘 母親的日常 只為兒女滴答作響 (稿費捐大同之家)
-
詩人.濕人
輕裝 細雨荒徑 我是瀟灑不羈的浪旅 老街熙攘的傘下遊客 我是傲岸超脫的詩人 轉身 離群共傘一夫婦走來 怦然心跳,莫非心虛? 他們沒吃橘子 他們像讀書人 更且比我像--詩人 是否他們也正計算著 由冷雨過度到噴嚏的速度? 猛低頭 帽舌下壓遮住半張臉 想改口: 我只是在學做--詩人 向誰去說? 又何必說? 未成的詩 糊了 後記:讀洛夫詩作〈共傘〉憶及去歲遊平溪菁桐漫步雨中山路情景有感。
-
【小說連載】烏番叔
然而,一天、兩天,三天、五天過去了,始終不見春枝回來的身影。倘若是她舅媽去世,也得先回來等出殯時再去送終,怎麼會一直待在他們家?不免讓阿桃嫂想不通。她也沒有時間天天幫她開店門,更沒有義務替她保管這串鑰匙。於是阿桃嫂為了卸下這個擔子,親自到春枝舅媽家一趟,雖然老人家已有些昏瞶,但有鄰居的照顧依然活得好好的,並沒有身體不適的徵狀,更離譜的是春枝根本沒去看她。怎麼會這樣?阿桃嫂不僅打從心裡發出這個問號,卻也急了。於是她趕緊把詳情告訴村中長老,也逕行向村公所報案。只見副村長詭譎地笑笑而後說:「人家現在已經在台灣吃香蕉了,妳緊張什麼?」 「什麼?」阿桃嫂訝異地,「你是說春枝到台灣去了?」 「妳不是幫她保管鑰匙嗎?怎麼會不知道她到哪裡?」副村長反問她說。 「我真的不知道她要到台灣。她說要去探望她舅媽,結果並沒有去。」阿桃嫂據實說。(一五二)
-
慶生別友惜春光
三月份的溪頭森林,如夢似幻的自然美景,光是想像已經夠吸引人了,而我,如今卻真正騰雲駕霧在這麼一片「眉眼盈盈處」,我的幸福感受,應該叫做爆表囉! 春天,給自己一份自然饗宴的生日賀禮!祝賀的是18歲以來,無限的「如夢似幻」竟然可以安然至今! 譬如這個生日禮物的天外飛來,福至心靈的友人,卻說是他自己早就想去住在溪頭一、兩個晚上,但是一個人沒有勇氣成行,另外一個理由是,去旅展時,衝動的買下了住宿優待券,然後因緣俱齊的碰見了我,怎麼會這樣巧妙呢?我偷偷的驚喜,歡快地出門!朋友約邀的時候是在冬天,才不過經時十來天,已見春色。 搭飛機抵達台中機場的時候,我的朋友腳疾已經呈現行路跛瘸的狀態,我擔心走路疼痛的他,想說「咱們倆別逞強,改道座旅臥遊即可」─但是朋友卻以不浪費此旅遊券為主要考慮,我反而是被他誠懇地說服著,真的!當有人告訴你「人生無常,我就長年居住台中,想去溪頭住一次,竟然想了一年而不能實現,原本想和我去的同伴,竟然在這一年之內相繼離世」─我怎能、怎忍心拒絕陪伴朋友? 是啊!就是在今年春天,初初聽見吳過世的消息,心裡當然難過,談到這麼美麗秀逸的朋友,免不了所有的感嘆都說「紅顏薄命」,但是大夥同學也覺得,吳的苦痛終於解脫,這也許是她的宿命,但願在天界與那早逝的夫君重逢,得以讓吳把那廿多年的嗔癡,一股腦兒傾瀉。 所有的人不免為她掬一把同情的眼淚,可她卻一輩子堅強地討厭施捨的情份。立春、過年之前,幾度打開電腦,都在辛亥隧道邊的第二殯儀館裡,查看火化的名單,確定了有吳,使用的是經過五行改運的新名字,不過我們都知道,不論用的、寫的,是哪一個新的名、新的字號,吳都要瀟灑地採取不立墓碑、不豎牌位的樹葬方式,這,才真的是朋友們知道的、吳的作法啊! 「不管了嗎?也不管那飄飄渺渺、尋覓等待的丈夫了嗎?」 的確也是!要怎麼等?誰忍心要吳或李去等待對方?尤其是那一片椎心泣血的離別,多年前在我們一群朋友,幫忙手牽兩個小男孩、懷抱一個幼嫩的小女孩時,每個人不忍心滿耳只聽到吳沙啞乾嚎聲音時節,我們早就演習夠了,誰也都會阻止癡心的吳和李再度相互等待;倘若是,不期而遇,那可就最好了啦! 吳和李都一模一樣,永恆的留住了青春,那脣紅齒白永遠人面桃花,不用保養打理,也必相信自己的美「麗似春花」─因為我們在班級上揚言過,我們不願蜷縮如一朵、或一葉凋萎著的枯華─ 同時想對吳描述著的是: 「一路迤邐而去,妳想必已笑出銀鈴似的聲響,原來妳就不擅掩飾些什麼情緒的,更何況妳終於可以吃些想吃的食物,想要胖一點也可以加餐飯了啦!真的是啊!「風華絕代」這個詞,彷彿要隨妳遍灑在樹林,妳將化作一陣輕盈的風,或甚而就幻如那舞動衫裙的仙子,精靈般地穿梭在我們的淚霧迷濛之間。 總是,我們也將老去,老老的看著青春、真率的妳,甦醒在疼寵、呵護妳的丈夫身邊!」 我和朋友想到吳漸漸可以長胖一點的情景,終於也逗樂了止不住泫然的我們自己。所幸我們早就能在傷感之外,以一種「幫忙朋友延續生命」的想法,振作起彼此的精神,不方便健行的朋友,體貼的徵詢我「是否可以自己行走各個森林步道?」我原本猶豫,後來惜友觀想了這一陣子,嗨呀!有何不可嘗試? 老練駕駛車輛的朋友,是我們班級上的單身貴族,當年,從他每個假日吆喝同車出遊者的熱誠,感受到他極為大方─一輛汽車裡,掛著衣服、準備茶水、音響播放,麻將、橋牌、枕頭、被子、各類收藏、上課資料等等─簡直就是小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喔!)四十幾年一晃眼過去,他的特長絲毫沒有退步,也許這就是老天爺塑造的老天使吧? 所以他依然沒有碰到他的另一半,依然很瀟灑的「一台車凸全世界」,感恩於我的立即陪行,而我呢!更是相對的感恩於這份機緣巧合。 路過竹山休息,看見藝品店就去逛,當然會買一、兩樣紀念品,只是回到車裡,彼此互相講起這購買的動機時,真是會心:為什麼呢?當時各購行旅中的物品,都想起若干年前畢業旅行一同旅此,一群同學同時產生憐惜小農的心,而買空擔著草帽的小農販許多產品的情景。 那時候青春恣意,都說要葬花惜春,同行的吳、李一對儷人,都確葬在了花樹底下了、作伴的還鄉朋友已經白眉毛、白鬍鬚了。而這溪頭的春啊!仍然就是宋朝王觀〈卜算子.送鮑浩然至浙東〉所畫的那一幅圖哪!我們吟哦給山水、雲霧、逝世的朋儕和那條歲月的河流聽: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哪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生日的時候住進年輕時曾經的夢幻場景,斯時斯景,直是四、五十年前塵舊事又要提上心頭?唉呀!與同住的朋友對望、笑中帶涕,想來溪頭這個地方,是適合懷舊悠遊的地方,國文老師那蒼茫解說的音聲迴盪:「才剛把明媚的春天送走,今天又要將你相送,如果到了江南,還趕得上春天,千萬不要辜負了那大好時光,一定要把春天留住!」一定!
-
我家咪咪
約1994年,我在假日花市買了一盆豬籠草,掛在寒舍的桂花樹上。照片中蹲在鄰家牆頭上的貓咪,就是我家咪咪。那時咪咪還小,活潑好動,常躲在牆上或樹上窺伺飛過來的小鳥。 咪咪是次子國三上時從垃圾堆撿回來的,那時牠約一月齡(不比一隻大老鼠大多少);尾巴斷了半截,沁著血絲;眼睛腫得像鈴鐺。在我們悉心調理下,很快就康復了。 我成家後養過三隻貓,都取名咪咪。第一隻是收養的流浪貓,幾年後仍然野性難改。那時我們住二樓,吃飯時牠才跳到陽台,有時也在陽台上小睡,只要我們一靠近,就跳到一樓的陽棚上。次子讀小一(長子讀小五)時我們遷到現址,牠不肯跟著搬,我們回去找過幾次,一看到人就跑,只好任其流浪。 第二隻是我們在電線桿上看到一則小廣告,說有貓免費送人,我們抱回一隻,約三月齡。牠行動敏捷,可沿著使君子藤從一樓爬到四樓。一般來說,貓咪往下爬的能力不高。但我們喚牠吃飯時,牠可以迅速地沿著同一路徑爬下來。有道是善游者溺於水,咪咪大部份時間都在四樓天台上活動,透天厝的天台是連通的,牠不知吃了哪家的什麼東西,莫名其妙的被毒死了。 第三隻貓咪──就是次子從垃圾堆撿回的那隻,聰明無比,剛撿回時才一月齡左右,教牠在固定的地方大小便,教一次就會;教牠在固定的地方磨爪,也是教一次就會。這還不說,當牠趴在小院子的藤椅上睡覺,只要我們家有人回家,離家門口還有段距離,牠就歡躍不已。牠竟然能從雜沓的行人中,聽出我們家五個人的腳步聲,真神奇! 咪咪兩歲左右遭閹割前,只要我們出門,牠就急著要跟,所以出門前都會把牠關進屋裡,只有晚間倒垃圾時,偶而讓牠跟著,倒完回家,牠像是做了什麼了不起的大事似的,高興得又跳又蹦。有一次內人搭早班機出國,出門時天還沒亮,一不小心讓牠竄出來,怎麼喚也不肯回家。牠跟著我們一直跟到北新路,我送內人上了計程車,趕緊找咪咪,還好,牠並沒跑遠,正在和我躲貓貓。 然而,牠的活動力卻不高明,三樓到四樓的使君子藤不夠粗,牠從不冒險爬上四樓天台。牠也不大會抓老鼠,家裡發現了老鼠,通常急著找人幫忙,等我們把老鼠趕出來,再讓牠下手。內人不會幫牠趕老鼠,如果我和二子不在家,牠會急得東奔西跑,一點兒辦法都沒有。 或許咪咪太聰明,牠從不護食,吃東西時隨時可將牠的木碗移開。牠對家人沒有任何戒心,甚至生產也不避人。那是個隆冬之夜,牠拱進我的被窩,睡夢中摸到一個黏黏的東西,我以為貓咪在被窩裡大便了,正要罵,卻聽到細微的啼聲,原來牠已生下小貓!內人曾寫過一篇散文記述此事。 咪咪在我們家十九年,直到民國一○○年元月十八日才因老病過世,它的骨灰就埋在先父墳墓右側的柏樹下。現在我們年已古稀,老年人特別懷舊,咪咪常常進入我的夢中。 現在我們已不再養貓,聰明的貓咪難得一遇,再說我和內人都上了年紀,可能活不過我們養的貓,我們走了,誰來照顧牠呢?
-
雪白歸來-寫給洛老
溫哥華的深秋楓紅 應該是一束焰火 或童年家鄉的一抹紅霞? 而九月你回來 早了一個月回來 十月穿起黑色的外套,是否 為迎接白的雪來到? 結束了異國遠方的飄雪 回到偶爾下雪的島嶼 該朝向哪裡望雪? 此處沒有望海、漂木的雪樓 四四南村的公園 沒有灑落更大的冷 沒有逸出更多的白 你獨獨何處賞雪玩雪? 無論吸黑、泛白 你皆有適當的距離 寫詩,不必吹噓 呵一口氣,白白的雪樓 黑中取暖,火中沉思 無論晚景如何有一道深不可測的 黑色大門,擦拭銅銹與刺刀那個 年代,如何艱難回憶?你的詩中 仍見到一束光影,既非酷也非熱 你的詩中再沒有更多的冷,且 只有溫度,只有淡然 既非吶也非喊 其實你早就帶著一頭銀髮 回來,既非暗沉的黑也非 中和背景的灰 乃極亮的白,讓人急欲想窺探 引頸企盼欲讀,伸手欲接 以銀盤盛裝潔白透明的雪 你的詩其實早就是雪白的哲思 白絲,一絲一絲 凝成歲月的編結 牽著我們迴旋 所有白髮的已凋零 漸漸飄之在 煙之外 只能望著你的詩 習于白中沉思 後記:這是一首去年寫在劄記本,尚未來得及發表,也未來得及朗誦給洛老聽的詩作,現在只能風中朗誦、焚寄予他。我與洛夫前輩結識30餘年,其夫人十多年前認我為乾兒子,因為皆來自金門為同鄉人,喊乾媽自然親切,但洛夫前輩為我尊敬的詩人,相交多年早習以洛夫前輩或洛夫老師相稱,洛老前些年則要我們喊他洛老即可,故詩副題亦以洛老相稱,想必他更能聽到我們的呼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