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雨中滄桑,鐘聲的美
如果是在大雨滂沱前回家,我們就不會淋成落湯雞了。 十月的柏油路,吸收陽光溫度開始上升,只有清晨與入夜後,沁涼的風吹來才能感覺到秋意。連續好幾天晴朗高溫的日子,因為颱風來攪局,溼答答的空氣就此開啟。路邊商家將雨具一把把展示出來販賣,果凍色系材質設計的,是一把把簡約典雅的樣式,這種亮澤,看起來為什麼都這麼活潑呢? 不管是自動傘,摺疊傘,還是登山杖型的傘,都有一種柔而軟的質感。雨中漫步,有沒有人和我一樣喜歡呢?也許學生或上班族群比較容易在空氣裡和雨水混在一起,無關喜好,因為上班上課的緣故,讓他們有了接觸雨水的機會。不論是什麼身分,走入雨中也就一視同仁,唯有撐起一把傘,才能抵擋這煙雨人生。 怪不得,那些傘花都是樂觀勇敢的圖騰。 因為台北秋季天空不配合,半路突然面臨大雨的我,轉向旁邊的美容材料行,這家商店真不錯,中年老闆娘笑容滿面,雖然只買下一把傘,還是說了聲「謝謝」。一傘在手的我,狠狠的勇往直前,反正淋雨不用錢。 這條靠近小學的柏油路,偶有鐘聲清響傳來,也展現了在滂沱之中,薄霧輕湧台北城的靜謐。一棵一棵的行道樹,擦肩而過,不知道那些樹是原生種,那些樹是外來物。很久以前的農村生活,台北有這麼多樹嗎?是不是只有一畝畝的稻田,陪伴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民國七十年代是農村的社會,仍有許多秧苗,綠油油的成長,那些綠油油的作物讓男女老幼,賞心悅目。看見茁壯的稻穗與麥田,白鷺鷥低低飛掠,停在田中央,於是,等著作物豐收的勤儉村民,便哼出了快樂的曲調。 滄海桑田,高樓大廈取代了昔日的靜美。 校園的鐘聲伴著風陣陣吹來,我在回家的路上,沒有夕陽的向晚,想像幾千年前此地的豐富生態,並且相信,雨後嘹亮的蛙鳴必然元氣十足。
-
歸 人
冷冷地石板路 拖著夜歸的影子 月光閒踱幾分淒冷 踢著空空的酒瓶 匡噹拂袖的一朵雲 我哼著落日留下的憂傷 大寒以後 寂寞的枯木 總是躍進火爐取暖 斑駁的牆上 幾句喝醉的詩 揣在懷裡的鄉愁 一半還給李白 (稿費捐金門家扶中心)
-
星島行腳 點滴心頭
一、前言: 今年的7月16日-22日,個人有幸追隨本縣國小五年級學生參訪團,遠赴新加坡參加國際交流活動,一路虛心觀摩學習,收穫頗多,現謹將個人一週見聞及所思所感,略敘如后,以就正於方家並分享閱讀諸君子。 二、尊重包容,成就星國: 新加坡建國於1955年,我們到該國國際交流期間,適逢其國慶前夕,只見大街小巷上,都是慶祝國慶的旗幟,心想他們慶祝國慶,像是深怕別人不知道,所以國旗誇張得到處插掛,反觀我們慶祝國慶,即使開國已超過百年,但有些縣市,卻連懸掛個國旗都覺得多餘與奢侈,相較之下,實覺汗顏。 新加坡全國的總面積,大約只有我們大金門的六倍大(約台灣的50分之1),但是他們國民所表現出來的泱泱大度與雄圖壯志,豈止是「大國」兩字所能一體涵括?我在想,一個多種族的國家之所以能挺立於世界上,「尊重」和「包容」,應該是該國每一位國民的必修課題,我在癡心妄想,也許國內的某些人物,應該到這邊來看看吧? 三、多元文化,相互輝映: 我們參訪的三所學校,幾乎都是除了華人以外,還有馬來人、印度人和其他民族的,但在校園裡,無論是師長或學生,儘管文化背景及生活習慣各異,給人的整體觀感,都是協調與圓滿的,絲毫不會讓人覺得扞格不入,我想這要歸功於新加坡政府的高瞻遠矚,因為他們了解小國寡民(其實新加坡的人口並不少)沒有分裂的本錢,所以他們的口號是除了團結,還是團結! 走在新加坡繁華的街道上,一眼望去,幾乎就是一個具體而微的聯合國,只要你肯用心去傾聽、用眼去觀看,你就可以把各國的傳統服飾盡收眼底,對於有心想學習語言的人,這裡可以提供多元的語言選擇;在這裡,一個國民同時懂中文、馬來文和印度文,可說是司空見慣,比比皆是的。 新加坡之所以能成其大,不是因為她的領土和人口,而是因為她能提供多元文化安適生長的泥土與環境,許一個永續經營與蓬勃發展的空間,集合眾家文化,融合而為一個新穎的、豐富多元的文化系統,彼此尊重包容,營造一個多元的大家庭,且都能各自獨立、大放異彩的環境,這種成就,即使置諸於全世界,亦絕對是一個學習與取法的典範! 四、社會秩序,井然有條: 請想想看,五百多萬人,擠在七百多平方公里的小小土地上,照理說應該是會人擠人才對,但你在新加坡旅遊,鮮少有人擠人的感覺,因他們的空間設計與都市規劃實在太棒了,尤其是他們的快速道路、地鐵、政府組屋的構思,可以作我們的模範,而他們政府的行政效率,更是我們學習的標竿! 友人傳了一張外國人在新加坡酒駕,被抓到接受鞭刑的照片,實在令人不忍卒睹,只見執法者在督導員的監控下,一鞭一鞭的抽打在受刑人身上,他只能一鞭一鞭的默默承受著酷刑,待行刑完畢,受刑人的整個臀部,早已是遍「股」鱗傷、皮開肉綻了,最後幾乎是被工作人員「架」離刑場的。 反觀國內的酒駕猖獗,日甚一日,傷亡頻傳,多少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只因一小撮人的貪杯,而面臨萬劫不復的境地,看看別人,想想自己,能不唏噓?新加坡的社會秩序井然有條,治安良好,鮮少有犯罪事件,難怪會吸引全世界各色人等前來觀光、旅遊、定居! 或者有人會說、鞭刑是野蠻人的刑罰,問題是對付那些視法律為無物,屢犯不改、屢勸不聽的人,可能只有「用重典」方能遏止了! 五、中華文化,優雅南傳: 論語上有「禮失而求諸野」的句子,我參訪了南華國小等學校,這句話又在我耳邊繚繞著,事實上,我們現在的情況,雖尚不至於糟糕至此,但看看此地的學校,如此的重視體育教學、美育教育、德育教導,我們真的要好好反思了! 吾友洪松柏先生,有一本題為《意涉閑雅》的書法專集,我覺得非常有趣。意涉閑雅,其妙在「閑」和「雅」兩字,「閑」是指有閑暇,也就是有時間,「雅」指的是有雅趣、雅興、雅意,它是一種生命情趣與生活態度,新加坡和洪松柏之間,本來是兩不相干的,但因為中華文化,讓人把他們聯想在一起,其中頗有耐人尋味的禪意啊! 我們金門人到「番邊」(泛指南洋各地)打拚本就極為不易,究其生存之道,除了刻苦耐勞,還是刻苦耐勞,難得的是這些赤手空拳,嘗盡千辛萬苦的人,有許多是早年不能接受良好教育的長者,他們在事業有成後,除了不忘本的回饋家鄉外,心中繫繫念念的,就是在僑居地興辦學校,善用他們安身立命的根本-中華傳統文化,去教育下一個世代的子孫,這種遠見與魄力,這種高度與視野,最最令人敬佩!他們的固執與堅持,就是在異地興學成功的最佳保證啊! 誠然,「禮失而求諸野」,但他們並不野,他們是我們同文同種的同胞啊! 同樣是福建人,一趟星島行腳,點滴在心頭,我深知的是:我們的心靈,又更加接近了!
-
角板山
多次進出泰安,會繞一段路到遠離了車馬喧囂的鳥嘴山,享受美人湯滑落肌膚的那份溫柔。掏出菸,與赤足的中年原住民分享,於裊裊煙霧中,被喚為「達路」的男子曾經住在角板山,只為了協助漢人在泰安栽種生薑,翻山越嶺繞了半個台灣。他笑了笑說,搬到這片山林已經好幾年了,還是比較習慣角板山的生活。往事,如雲層緩緩飄過了達路的眼眸。煙霧中的臉,有點孤寂,他望著遠方。 ──巴神父從義大利到角板山,度過大半輩子,你一定要去瞧瞧,神啊! 巴神父抵達角板山時,年二十七歲。零星房舍錯落於荒野中,沒有像樣的道路,遍地是靠著腳陸續走出來的窄小山路迂迴於荒野,而使得拜訪教友的行程走得相當辛苦,經常需要翻山越嶺,還要提防突然竄出來的蛇。為貼近原住民生活,巴神父花了很長時間學習國語及泰雅語,為了讓更多人信仰天主,接近天主,他經常走三天的山路與教友們聊天,教導他們識字。路雖然遠,也有點險,他卻走得十分瀟灑,走得十分輕鬆。 融入了角板山的泰雅族群生活,巴神父發現泰雅文化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記載,於是,跋山涉水向部落中的老人請益,在蒐集的繁雜資料中,發現泰雅族傳統織布中的符號就是文字,於是,把織品上的符號詳實描繪下來後再逐一辨認,成功破譯幾乎快失傳的泰雅族文字。 之後,巴神父花了很長的時間學習泰雅語,也用心以羅馬文字拼音編輯成為泰雅文字,一字一句將聖經翻譯成泰雅語,編撰了六本泰雅母語讀本。巴神父將山區十二間教堂標語改用泰雅語言,自己更化身泰雅語老師長期在附近學校教導原住民兒童認識母語,有時也會以義大利歌曲和當地人搏感情。 聽了達路婉約的細訴,心情突然揪緊起來。 把身上僅餘的半包長壽菸留給達路後,我緩緩站起身子,覺得腰與腿有點酸。揉捏與捶打幾下有點麻的小腿,穿過山林直撲而來的夕陽,把我門的影子拉得好長好長。 ──這個人你一定要去瞧瞧,神啊! 達路清了清喉嚨,拉高嗓門說。 告別達路時,天色已逐漸暗沉下來。達路,一個讓我必須重新調整與面對文史踏查的山地男子;巴神父,一個讓我決定必須花點時間瞧瞧的義大利人。次日,繞過了許多山路,來到了離角板山,已黃昏了。想起導覽手冊上的記載:多年以前,臺灣巡撫劉銘傳曾經路過這裡,看到山峰形狀突出似角,附近河階平坦似板,而把這個地方呼喚為角板山。雲霧繚繞的角板山,從哪個角度可以看見如三角之形狀,在村落兜圈子,仍然無解。 拐個彎,竟然與髮絲已銀白的巴神父相遇,他笑了笑說,每個角度都很美!
-
代課
老馮退休十幾年,雖仍不停地讀書,寫作,卻早已把任教國中時的課文、資料束之高閣,不聞不問了。沒想到,接任教務主任的老同事黃兄,突然造訪,說有老師請婚假,因為實在排不出人來代課,所以希望老馮拔刀相助,代三星期的課。 「我能嗎?」老馮問。老友一直說沒問題,一直懇求老馮幫忙解燃眉之急。盛情難卻,只好答應試試看。 這一答應,壓力立刻上心頭。老馮趕快到學校去找原任課的老師。他拿了一大堆教材給老馮,有課本、習作、測驗卷、備課用書、每一週的進度表,以及小老師的名單。仔細翻閱後才發現,現在的老師似乎比老馮當年幸運多多。因為備課用書,把每一課,從題目、作者、課文內容、補充教材、習作解答、生難字詞等,鉅細靡遺,都寫得清清楚楚,詳詳細細,根本不用老師再自己費心去查資料。而原任課老師也很用心,幾乎把那一節課上甚麼,那一節課要測驗,那一節課要檢討,都非常詳細的列了出來。似乎老馮只要照本宣科就可以了。 不過,老馮還是有些忐忑,深怕臨場有任何差錯。而且老馮教課,一向不喜手拿課本,也就是要求自己,把該講的內容都記在腦海裡。這樣,上課時才可以到學生的行列中走動,注意他們的學習情形,注意他們的舉動。所以老馮還是花了不少時間,把教材徹徹底底地整理複習。 只要有課,老馮一定提早十幾分鐘到辦公室準備。上課了,老馮迅速走向教室,心裡仍然有「大姑娘上花轎」頭一遭的感覺。進入教室,在班長的起立、敬禮、坐下聲中,開始了代課的日子。 還不錯,要老馮上的第一課是楊喚的「夏夜」,新詩。老馮先不照本宣科。依他們老師的計畫講,而是從「詩的種類」講起,說,詩有古詩、樂府、近體詩和新詩等,再談各類詩體的特色、名稱。像新詩,又叫新體詩、白話詩、自由詩等。同時,拿出老馮的「看家本領」,舉出不少例子,例如古詩,就背「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樂府則念琵琶行,兵車行等。當然是不看資料,邊念邊掃視全班。把他們唬得一愣一愣的,使他們渾忘老馮的「高齡」,也使他們正襟危坐,不敢亂動。 說「不敢亂動」是假的,因為一回生,二回熟;因為國一的小朋友絕大部分是好動的。而且就觀察所得,並不是每個學生都是那麼的好學。老馮也不喜歡上課太嚴肅。所以上了兩三節課後,「情況」開始浮現。 有一劉姓學生,很類似過動兒。他們導師規定他上課時要坐在講桌旁邊。每次他都是等老馮進教室了,才從後面把桌椅「拖」到前面來。上課時他也不好好坐著,一下子轉左後方,一下子轉右後方,和同學講話,或是伸手拿人家桌上的東西,或是摸人家一下。由於他高大,前面的同學都是矮個子,所以沒人敢對他怎樣。老馮看在眼哩,好幾次警告他,但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他照樣老馮行老馮素。幾次想狠狠揍他一頓,腦海立刻響起警鈴:老馮只是來代課的,幹嘛生氣?萬一打了,他去告老馮,老馮的退休金豈不泡湯?只好頹然放下,並且要他坐回後面原來的位置,管他去捉弄誰,來個「眼不見為淨」。 另一個特例是矮個子的陳姓同學,坐在最前面,旁邊也是同樣高矮的王姓同學。兩人「臭味相投」,上課不停嘰嘰喳喳,在黑板的補充解釋、詩詞,根本就不抄。要他站,他就站,不過照樣時常交頭接耳。大聲斥責嗎?安靜個五分鐘,就又故態復萌了。 雖然全班不到三十人,比起以前的一班五十人,差太多了,一節課只有四十五分鐘,仍會有「度日如年」的感覺。好的是絕大部分同學都循規蹈矩,認真聽課,作筆記。小老師也極負責任,何時檢查作業,何時考試,全都不必老馮操心。唯一受不了的是,因為代了兩班課,有一天居然要上五節,而且從側面得知,上課時老師不准坐著,只能站著。五節課下來,真是讓老馮這把老骨頭幾乎散掉。 三個星期的課,中間放了兩天颱風假,總算平安度過。臨別,學生還送老馮卡片;臨別,老同事還希望,以後有機會再回去代課。老馮趕緊回他;「饒了我吧!」
-
再說民國三十九年間的金門撤軍問題
柯克將軍在撤軍案的角色 金門撤軍案之所以不成立,美國海軍退役上將柯克居關鍵的角色,必須加以記述,才能把這問題說明清楚。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所印製的《遷臺初期的蔣中正(一九四九至一九五二)》,其中林孝庭所寫〈私人化的國家政策:蔣中正、查理柯克、與一九四九至一九五一年間的臺美軍事安全關係〉,談到柯克與中國的淵源,柯克上將於一九四六年二月接任美國西太平洋第七艦隊司令,就職後協助訓練與發展國民政府海軍,為表彰其對中國海軍建設的貢獻,一九四七年六月十二日,蔣總統頒贈特種大授雲麾勳章。一九四八年二月,柯克任期屆滿返美。 民國三十九年二月十一日,已退役的柯克來到臺灣,三月一日,蔣中正復行視事後,柯克受邀參加其所主持軍事會議,由於兩人是舊識,很快就獲得蔣的信任。因此,柯克上將在軍事決策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可說是蔣的非官方或私人顧問,因為「美駐臺軍事援助顧問團」(US MAAG/Formosa)係四十年五月一日才正式派遣來臺。 柯克將軍於四十一年二月一日結束顧問工作離臺,返美之前,蔣總統特頒授寶鼎勳章,以感謝其對國軍建軍備戰工作的貢獻。來華期間將近二年有無到過金門?《金門縣志》(八十一年版)的「卷十四第一篇外賓訪金錄」,並無相關的記載,或許沒有訪問金門,但他知道這個島的重要性,並提出至當的建言。 三十八年大陸淪陷之後,在臺灣外圍尚有舟山群島、大陳列島、馬祖列島、烏坵、大小金門及海南島等六大島嶼,在國民政府的管轄下,派國軍駐守。三十九年這一年期間,有三個島嶼涉及是否撤軍的問題,柯克將軍均參與決策的研討。(以下提及林孝庭所言部分,均出自其所著《意外的國度》的第七章「走到檯面下的美臺軍事安全關係」) 先是三十九年四月二十日,蔣派柯克將軍前往海南島視察,是月二十三日回到臺北之後,呈給蔣總統一份報告。林孝庭記載其結論:「由於共軍已佔領海南島的北部海岸,島上的國軍海軍將再難以控制雷州半島海峽,同時也難以再阻止解放軍渡海南下。」同年五月二日,五萬國軍安全撤回臺灣。 再者,舟山群島是臺灣北方的戰略要地,除了可威懾大陸上海地區外,還能監控共軍由東海南下進犯臺灣,當時約有十三萬的國軍駐守。三十九年四月二十七日,柯克上將隨同蔣到舟山群島視察,林孝庭言及柯克的建議與撤離的理由:「撤出所有國軍部隊,放棄全部島嶼。在柯克看來,共軍在舟山區域的海空兩軍優勢已極為明顯,舟山已不再能夠起到國軍對中國東南沿海空軍前哨站的作用,更沒有必要再派兵留守。」當年五月十六日,國軍有計畫的從舟山群島撤退到臺灣。 最後是金門島,柯克上將卻強烈反對國軍撤離金門,林孝庭敘說其看法:「柯克深信,這個舉動不僅看起來像是對共產黨示弱,而且會對臺灣乃至當時整個自由世界產生消極的心理作用。」另外,林桶法教授的《一九四九大撤退》,其中第二章「蔣介石來臺前的部署與撤退計畫」,提到針對是否從金門撤軍乙案有不同的論說:「七月十八日,參謀本部召開會議,當時分為兩方面的意見,一方面(行政院長)陳誠、(總統府秘書長)王世杰及柯克主張暫緩把部隊撤離;另一方面蔣介石及(參謀總長)周至柔主張應該撤離守軍,以保存實力。」由此看來,柯克上將認為戍守金門「利多害少」,沒有必要放棄這個島。 當局考量諸多因素之後,放棄原來的撤軍計畫。林孝庭說:「雖然蔣心中有所不服,但最後還是讓步,同意不撤。」如果按規劃自金門撤軍,現在的金門不知會變成什麼樣的局面?林孝庭的看法:「如果當時撤軍金門的提議被通過,那麼後來兩次臺海軍事危機的焦點(按:第一次臺海危機係指四十三年的九三砲戰,第二次臺海危機是指四十七年的八二三砲戰),可能已不復存在。」也許鄉親有不同的意見,但常聽長輩講金門是個「佛島」,海南島與舟山群島柯克上將都建議撤軍,惟獨金門他反對撤退,認為應堅守,或許是「天佑金門」。 結 語 韓戰爆發後,為了規劃派兵到韓國參戰,部隊實施調動,計畫將金門的駐軍撤軍,惟是否許可中華民國出兵,必須獲得美國同意,這又牽涉到複雜的中(華民國)美關係。引用解密的中外檔案資料,可以讓我們明瞭這撤軍案整個錯綜複雜的過程。將來檔案大量解密之後,研判有關臺海危機的專著,歷史學家一定會陸續發表,若有涉及金門未來安危的論述,應予以關注,以利採取因應作為。如《看不見的屏障》的第八章「一九五八年第二次臺海危機」,艾里曼教授說:「金門遭到解放軍週而復始的砲擊,成為臺灣本島的替罪羔羊。」一定是有所本才會下此結論,金門人一向逆來順受,但不管將來的局勢如何變化,艾里曼教授此論點值得鄉親深思。(下)
-
待霄草
金門沒有高山屏障,長達九個月的東北季風,讓許多人臉上的皺紋裡或多或少也囤積了些許塵沙,雖然離臺灣二百二十七公里,環境似乎沒有太多的差異,有漫長而濕漉漉的沙灘,也有蔚藍蒼穹,以及令人心疼的記憶。站在沙灘上,可以望得更遠,故鄉就在遠方,當年遠離家園而戍守於此,卻無法回家的士卒,只能眺望穿梭於海峽的船隻,而於風中遺忘了自己的名字? 越過田野後是一片防風林,防風林愛是海灘,在防風林與海灘之間,常常會有鐵絲網圍起來的禁區,禁止任何人畜進入,長年生活於此的人都知道怎麼繞怎麼閃,可以穿越那片禁區,但熟門熟路者不多,許多人還是以生命或斷廢的四肢為進去增添了更多的恐怖。有個小男孩曾經為了貪個近路而學著村落的老人跨過了鐵絲網,走著走著,正納悶怎麼沙地上連一個腳印也沒有時,背脊突然涼了半截,因為他在右側與前方不遠處的沙地上,看到了傳說中的地雷引線,微微露出沙層的幾根不起眼的小鐵條……小男孩急得想哭,卻沒有哭出聲來,他只能傻楞楞的在原地站了許久,時間分分秒秒過去了,電影中誤踩地雷而引爆的慘烈畫面,急速穿梭於腦海,冷汗直流,雙腿發軟……然而,小男孩還是平安回到了村落。 ──還好沙地上沒有太多腳印,我剛剛走過來留下的腳印還在,我就循著走來的腳印,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退回去……。 當小男孩把這段恐怖得頭殼辣麻的經歷,告訴村落的玩伴時,沒有人相信,都說小男孩在撒謊,因為誤闖雷區的人很少有人平安回來。事實如此,許堆多人因誤闖了禁區而喪命或毀損的肢體,在往後的歲月中,天天望著海的那一端而發愁而拭淚。 於是,駐防於島嶼的部隊在地雷區附近的沙灘,廣泛種植了待霄花,希望民眾不要越界,避免過度騷擾地雷的沉睡,引來無謂的傷痛。幾年過去了,耐旱性極強的待宵花,遍佈於離濕漉漉海域不遠的沙灘,無畏風雨兀自生長著,因為盛開鮮黃而美麗的花,當地人給了它一個非常通俗的名字──黃花。 然而,島嶼上的居民生活太苦了,為了解決一日三餐柴火的問題,有人開始在海邊採摘待宵花,曬乾後當柴火燒。沒想到,悲劇卻發生了……。 地雷,因戰爭而埋進了金門的沙灘,並沒有因為戰爭的停歇而完全去除,於是,成為生活在島嶼上的人輾轉反徹的惡夢,甚至是勾攝靈魂的殺手。 戰爭結束了,曾經隱藏於地底的地雷,依然靜默,臥成了歷史的一部分。當年為了防禦或阻擋敵人的襲擊,地雷成為實用的致命隱形武器,而隨著部隊的移動或戰爭的結束或檔案的滅絕,曾經安置地雷的正確位置之訊息卻逐間飄失,於是,那些沉睡於地層的地雷經常在腳步聲之逼近而醒來,那些誤觸地雷而傷亡的人,多數是無辜者,因為他們多數是與戰爭沒有直接關係的人。 有許多人只是路過。 埋設一枚地雷約三元美金,而清除一顆地雷需要花一百至一千元美金,視清除難易度而定,而埋設一顆地雷約五分鐘,但清除卻需要二、三個小時。 陪我們走過沙灘的老吳,是資深的文史學者,泛白的鬢髮於風中晃盪,當他望著遠方,略有所思地說出這段話時,心頭不自覺揪緊了一下,眼角不自覺隨著發殺的騷動而泛出些許淚水來。
-
致敬
致敬 向誰致敬 我要向 八達樓子致敬 因為它是勝利的象徵 我要向 美麗國旗致敬 因為它代表中華民國 我要向 英勇國軍致敬 因為他們 為守護金門而犧牲 如今 雖已時過境遷 八達樓子 矗立在烈嶼中心點 雄據十字路口 依然 令人肅然起敬
-
831墓誌銘記 (1951~1990)
歷史世事的演變 源自於一組密碼 花名冊於焉誕生 如閣樓般春色藏 座落小徑幽之境 衢道中央伯玉路 銜接蘭湖水之濱 與司令鄒魯齊名 鶯鶯燕燕為哪樁 小女子獻身報國 效命戰地慰三軍 服務袍澤敝篷開 青春美艷真妖嬌 將軍士卒競折腰 生張熟魏皆李四 送往迎來去不留 新樂園Vs軍樂園 人何寥落鬼何多 蠢進大陸要播映 時代包袱恁沉重 逝者已矣過去式 蘭湖之水泛波漾 船過無痕俱往矣 嗚呼悲哉! 〈831墓誌銘記〉解析 作者針對(831軍中樂園)拍成電影,消費當事婦女同胞,甚至要進軍中國大陸爭取播映權,深深以為不妥,以悲天憫人同理心胸懷,特撰寫如上墓誌銘記,其用意在終結不堪歷史,處於這時代何其沉重,姑且不論其自願或非自願,當事人年事已高,且已邁入阿嬤級人物,不應挑起傷痛,深陷泥沼,應以同理心看待,過去有其必然性無可挽回,應丟掉歷史包袱,邁開時代腳步,展望把握未來!是所至幸! 建請地方政府將小徑「特約茶室展示館」撤除更名為「金門婦女自衛隊展示館」或納入「婦幼館」一環,做為聚會聯誼場所,服務在地婦女同胞。
-
金門報音訊
王學長是我多年前在步校﹙步訓部﹚服務時的長官,但因分隸同單位,並無從屬關係,老實講,我們並無深交,或許從他的高度與視角看我,比我孤陋寡聞、視野短淺看他還來得清楚呢。後來,他榮調之後我們自然再也沒有聯繫,直到前幾年,我們相遇而交談,才知道學長退伍後轉往公職服務多年,如今也已經退休。細談更發現學長似乎對我的動態頗多關注,憶往談今,他的記憶真好,能記得我印象模糊、甚至已無記憶的當年趣聞。 其實,王學長住家離我不遠,眷村改建的新眷舍也是我經常路過的地方。因此,後來我們也就常有見面。說來好笑,那得謝謝金門日報的牽引。 學長老家金門,對於家鄉風土文物人情十分熟稔,他又勤於筆耕,文章常在金門日報刊登。後來,我也投稿金門日報,僥倖獲主編青睞之後,感覺親切也增強信心,於是每以他作為投稿的首選,投稿多了,見報的次數相對有所增加,也因此更添我與王學長碰面聊天的機緣。 學長是金門人,也曾在報社服務,除了投稿他也是報社的忠實訂戶,報紙藉由空運寄到鳳山他家。看見我的文章見諸報端,他就抽空順道親自拿報紙來找我,找到了,自然稍作閒談,如果沒見到,或者沒空逗留,他就將報紙裝在信封或公文袋裡,投在我家信箱。我因為做志工常不在家,學長也隨興而來去,雖然經常不遇,但對他熱心送報我是格外感到溫馨。 日前,學長騎車運動,順道繞來我家按門鈴,他說明天就要返金一段時日,路過和我聊聊。聽學長談家鄉事鄉音濃郁、時時流露對家鄉的愛;談教育子女可見其有方,孩子都長大,學有所成,那是茹苦含辛所結的果報。 趁機,我送今年的拙作志工手札《堅持作對的事》給學長,聊表我對他的關注與鼓勵的回報。 幾天過後,學長從金門家鄉寄來一篇他的文章,附帶一封寫給我的親筆信,信裏頭對我又有了諸多勉勵與期待。從字裡行間看得出,學長想必已經瀏覽過我的書,所以才有殷殷囑咐與鼓勵。 現代人,已經少有親筆的書信往還,王學長寫信給我卻不只這一遭,感謝學長長期以來的襄贊與期勉。祝福他金門返鄉之行愉快,也期待他回來鳳山時為我捎來報社的佳音。
-
再說民國三十九年間的金門撤軍問題
前 言 今年六月中,拙作〈談大二擔島往事〉在《金門日報》刊登之後,總感覺「金門撤軍始末」所說意猶未盡,需再加以補充,才可完整表達出其「真相」。為了讓鄉親更清楚了解這一段往事,尤其是撤軍的整個歷史背景與決策過程,特閱讀相關的書籍,在探索答案當中,發現撤軍風波的肇生與民國三十九年六月二十五日的韓戰有關聯。韓戰是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國際冷戰對抗格局形成之初的首次軍事衝突,韓國與我們金門相距那麼遙遠,一個小島的撤軍怎會牽涉到這一場戰爭,本文將予以說明。另外,後來為何註銷撤軍命令,蔣中正總統私人顧問美國海軍退役上將柯克(Charles M. Cooke)的建言,亦有相當的影響關係,因此將作較深入的探討。至於四十三年第一次臺海危機後,美國以種種理由,要求我自金馬外島撤軍一節,雖非討論的範圍,但是為了保持問題的連貫性,以及不致斷章取義,故予以簡單記述,特先敘明。 古寧頭戰後的駐軍概況 民國三十八年,國家在岌岌可危的處境下,十月二十五日的古寧頭一戰,蔣經國先生的日記寫到:「為年來之第一次大勝利,此真轉敗為勝,反攻復國之『轉捩點』也。」(錄自《風雨中的寧靜》)可見,當時軍民的士氣為之振奮,也使整個國家的情勢轉危為安,所以古寧頭大捷具有扭轉乾坤之意義。但戰後金門仍舊面臨中共的軍事威脅,在大陸環伺之下,局勢也是相當危殆。胡璉將軍所著的《金門憶舊》,在「金門防衛軍」提到:「在舟山、海南撤退之前(按:海南島與舟山群島先後於三十九年五月撤退),金門對岸之陳毅,被毛共任命為『臺灣解放軍司令員』,提出『堅決打金門、渡海攻臺灣』口號,準備積極,訓練緊張。」面對共軍的圖謀,金門守軍在司令官胡璉將軍領導下積極備戰,並決心與陣地共存亡。 三十八年十月二十七日,古寧頭戰役結束後,在金門的參戰部隊,包括福州綏靖公署、二十二兵團等單位相繼裁撤,青年軍二○一師亦於同年十一月底,移防高雄鳳山整補,只留下胡璉將軍所統領的第十二兵團。由於二十二兵團所屬的第五軍奉令改隸十二兵團,所以十二兵團增為三個軍(第五、十八、十九軍)。但不到半年,舟山群島情勢緊張,三十九年四月,上級抽調第十九軍增援舟山,兵團只剩兩個軍。 在「金門防衛軍」這一節,還提及兩個軍的兵力概況。胡璉將軍曰:「民國三十九年初,第十九軍移防舟山,十二兵團改為金門防衛軍。下轄第五軍,軍轄第十四師、第二百師及舟山撤退後轉回之七十五師;第十八軍,軍仍轄十一、四十三、一一八等三個師。」也就是說,戰後有六個師駐防金門,而且都是能征慣戰的部隊,尤其第十八軍的戰功顯赫,眾所周知。輔仁大學歷史系林桶法教授所著的《一九四九大撤退》,其中第十二章「外省人遷臺數量」,談到:「一九五○年五月的國軍狀況資料:當時一個師約八千餘人。」因此,研判三十九年間戍守金門的兵力概有四萬餘員左右。 撤軍相關因素探討 《一九四九大撤退》的第二章「蔣介石來臺前的部署與撤退計畫」內,引用民國三十九年七月七日《蔣中正日記》,記載:「上午入府辦公,指示(參謀總長周)至柔撤退金門之決心速作一切準備,加強臺灣本島之防務。」亦就是金門撤軍案是在古寧頭大戰之後的事情,至於金防部何時接獲此命令?據《金門憶舊》的「古寧頭.大二擔」所述,有關起訖時間點,胡璉將軍是這樣說的:「(三十九年)七月中旬我軍曾有放棄金門的計畫。……正當決定撤守並準備實施時,七月二十三日,國防部忽派專員送命令到來-仍然準備在金門作戰。」從上一段「駐軍概況」所言可知,金門雖「大敵當前」,但有「重兵駐守」,原來的作戰構想是「金門務必固守不失」,不解的是此時高層為何要下達撤軍命令,然後又註銷,宜先縷析才能曉得其來龍去脈。 美國胡佛檔案館東亞館藏部主任林孝庭博士,以中英文檔案史料為基礎,包括「蔣中正總統文物、中國國民黨檔史資料、蔣介石日記、宋子文專檔與美國國務院、中央情報局等相關文件檔案」,撰寫《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臺灣的形塑》(以下簡稱《意外的國度》),其中第七章「走到檯面下的美臺軍事安全關係」,告訴了我們為何要從金門撤軍的目的與考量因素。林孝庭的分析:「一九五○年七月,蔣介石正考慮從金門及福建省沿海的其他島嶼撤軍,以鞏固臺灣本島的防禦,作為向朝鮮半島輸送三萬三千兵力之準備。」這句話的可信度如何,筆者試著從其他著作的論點加以引證。 韓戰爆發之後,大陸張慶軍所著《蔣介石密檔與信函》,提起蔣總統曾急電我駐韓大使邵毓麟,電文是:「朝鮮遭受侵略,中韓宜屬手足,自應挽救危局,中國政府茲特決定先以陸軍三個師、運輸機二十架援助韓國。」所謂「陸軍三個師」,其實就是一個軍的兵力,與林孝庭所說「三萬三千兵力」的意義概同。 至於參戰的兵力由誰率領,《意外的國度》的第八章「打造海島反共堡壘」中,林孝庭又說:「韓戰爆發的消息傳到臺北,蔣介石立即表示願意派遣三萬三千國軍最精銳部隊,並同意由美國人所寵愛的孫立人率領,開赴朝鮮半島戰場上與聯合國軍隊並肩作戰。」這一章還記載杜魯門(Harry S. Truman)總統對我規劃派遣兵力參戰的看法:「臺北的提議傳到華府,杜魯門總統最初反應顯得相當心動,然而當國務卿、國防部長與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一致表達反對意見,他不得不向蔣介石婉拒。」當美國不同意出兵之後,撤軍案其實已無執行的意義了! 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韓國停火協議生效,共軍部隊由北向南調動,臺灣海峽情勢緊張,隔年金門發生「九三砲戰」。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布魯斯.艾里曼(Bruce Allen Elleman)所著《看不見的屏障:決定臺灣命運的第七艦隊》(以下簡稱《看不見的屏障》),在第五章「第一次臺海危機(一九五四至一九五五)」內,提及:「在第一次臺海危機期間,鮮為人知的是,美國曾不間歇地嘗試說服國民政府,要他們放棄包括金門與馬祖在內的所有外島。」 對於美國的金馬撤軍要求,國民政府的反應又如何?艾里曼教授說:「不過蔣介石都加以回絕。」四十四年三月二十三日,蔣總統接見《紐約時報》的「外交事務專欄」撰述人塞爾資伯格(Sulzberger)時,在談話中強調:「我們的軍隊在任何情勢下,都將不從外島撤退,我們將不對任何的壓力屈服,我們決心打到最後一人。」(錄自《中央社紐約專電》)而後又多次接受外國媒體訪問或發表文告時,一再重申絕不放棄金馬外島。可見,蔣總統保衛金門馬祖的決心是非常堅強的,政府固守外島的立場也絕無妥協之餘地。 從上述所說得知,我基於派遣部隊到韓國參戰,當年七月初主動考慮從金門撤軍,俾利兵力調整,然是月下旬就取消命令了。總之,這撤軍案確有其事,惟從開始草擬到撤銷結束將近一個月,但並未付諸執行,是因應韓戰開打之後,高層的考量作為,一個臨機的規劃案,與四十三年「九三砲戰」之後,美國要求我自金馬外島撤軍的性質,是有所不同的。(上)
-
砲彈與鋼刀
戰 砲戰 八二三砲戰 四十八萬發砲彈 落在金門 造成 前所未有的災難 彈 砲彈 實彈宣傳彈 彈如雨下的砲彈 鑽進金門 造成 多少生靈塗炭 刀 鋼刀 砲彈變鋼刀 享譽國際的鋼刀 光耀金門 造就 觀光客的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