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尋找消失的快樂
長庚生物科技董事長楊定一,不但擁有洛克菲勒大學─康乃爾醫學院生化、醫學雙博士,尤其樂於致力寫作出書,而且在坊間大都造成洛陽紙貴的暢銷書。 楊博士對於科技醫學專業領域的著作,儼然成為推動國民醫學知識的重要管道,甚至在心理學與生活哲學方面,也提供讀者另外一種思維,藉由深入淺出的專業介紹,讓大家可以在日常生活當中,找到人們原本應該擁有快樂的情緒,因此據說他本人雖然已經年過半百,但精神奕奕的外表,比實際年齡還要年輕十幾歲。 我們從楊博士在雜誌上發表的文章當中,看到了他所詮釋「快樂是一種習慣」的哲理,因為他認為人們從孩提時期就擁有快樂的天性,只是後來摻入太多負面因素,以致於老是把問題想得太過於複雜而備感煩憂。 因此他提倡快樂是一種習慣的基本原理,而習慣就經常使用的行為,至於運用行為則是改變習慣的最好方法。 「改變的第一步就是要停止擔憂舊習慣,用表達取代壓抑,運用行為『肌肉活動』把舊習慣或者欲望衝動導向新的腦部傳導路徑。」楊博士結合心理與生理醫學而作此說明。 提到快樂是一種習慣的話題,朋友K曾經分享了一段影片,內容提到如何抱持正面思考,以及擁有逍遙自在的心情,是人生當中一項蠻不錯的選擇;雖然其所敘述的故事,只是極其稀鬆平常的道理,可是卻很實在而且又具體可行。 故事內容首先提及一位老婦人,總是抱怨她在年輕的時候,如何度過困頓的生活環境,而且辛勞又含辛茹苦的撫養子女,甚至與妯娌相處與摩擦的痛苦,悲慘的境遇實在令人鼻酸;可是到了中老年的時候,卻又為了渾身是病的煎熬而備感痛苦不堪! 所以老太太在平常的日子裡,總是沉溺在充滿自怨自艾的牢騷與痛苦之回憶,以致於讓自己過得非常鬱卒而且又不快樂;尤其家人也因為長輩習慣性的怨嘆,因此而天天浸淫在負面的情緒當中,所以也感到承受很大的壓力,可是卻又莫可奈何。 在此影片中所鋪陳的故事橋段,乃凸顯出人們必須面對現實,並且抱持著積極而樂觀的態度,將必須割捨的負面記憶拋棄,以便容納更多快樂與喜悅的新鮮事,才可以獲得逍遙自在的心情與平靜之生活。 「其實人們喜歡敘述負面的生活經驗,或是如何在困頓而悲慘的生活找出路,其潛在的動機之一,極有可能想因此而獲得別人之認同,並且進一步的得到他人之讚賞,藉以紓解心中難以釋懷的鬱悶情緒。」一位心理學老師作了以上的分析。 老師的意見和評論,當然有其專業與理論之基礎,不過是否就如心理學所詮釋一般之情境,其實還存在著值得討論的空間;但是基於尋找認同而抒發的情緒,應該是很多人喜歡抱怨的原因,而且事實上,那也是適當發洩的重要管道之一。 對於這樣的情形,楊定一博士認為人們大腦的智力或潛能並非一成不變,因此隨著人生不同之經驗或外在環境不斷的刺激之故,大腦神經迴路也不斷地活化或一再被重塑。 因此他更指出人們在閱讀、運動、音樂、休閒活動、人際互動等種種生活經驗中,神經元細胞不僅較不易退化,還有持續提升與活化的可能性。相對地,依循著「去蕪存菁、用進廢退」的原則,閒置不用的腦神經細胞也可能逐步消失或萎縮。人類是能夠終身學習的動物,大腦的可塑性不僅終身可塑,而且潛力無窮,這也正是人類進化的驅動力。 假如把朋友上述分享的故事情節,和楊博士所詮釋的醫學理論相結合,我們可以發現除了宗教信仰與教條等範疇,最喜歡拿來當作宣導教材之外,其實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還有不少機會可以接觸到這種正面的說辭,以及充滿著警世與智慧語言之氛圍。 所以楊博士提及快樂是一種習慣的道理,想必就是從這種思維開始切入,希望人們可以就由返璞歸真的作法,來尋找不經意而消失的快樂心情;當然大家也許都知道這個道理,不過究竟要如何在生活中落實予以遵循,並且能夠起而行的實踐之,那麼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好比有一位上班族,每天疲憊不堪的下班之後,回到家裡面對家人,總是細數當天所遇到不愉快的瑣事,打從長官無理而霸道的要求開始,直到同事或民眾刁難的怒氣,都是餐桌上一吐為快的話題。 當然正在享用晚餐的太太與子女們,在餐桌上一邊用餐,卻也得一邊吸收男主人這些負面的抱怨;久而久之以後,除了太太無奈的陪伴老公吃完飯之外,孩子們則是快快的用完餐而離開。 如此經年累月之後,家人把這樣的牢騷當作習以為常,直到男主人到了退休年齡而離開職場之際,雖然類似發牢騷與抱怨的話語少了許多,可是卻反過來常常聽到太太對於老公無所事事的抱怨,尤其當她做著家事而疲憊得很的時候,更會朝著逛來逛去的老公,說上幾句不中聽的話,因而家中的氣氛總是有一點點怪怪的。 這樣無趣與無奈的情況,讓退休而享清福的男主人,除了覺得有點難過與鬱卒之外,也不禁想起當年老重複抱怨職場上的往事,難道不也是造成家人難以承受的壓力嗎? 「根據個案統計,人們過分沉浸於悲傷的情境裡,其實並不是一個健康的思維,不但對自己的生活與身心靈極其不好,而且也深深影響周遭親人的情緒。」那位心理學老師更進一步的說。 回到上述的影片故事當中,當然也提到「左也布袋,右也布袋,放下布袋,何其自在!」的佛學偈語,無不希望藉由放下執著的概念,然後讓人們嘗試如何重新獲得消遙自在,以及找回內心充滿快樂本質的道路。 當然假使我們可以從這些事例當中,可以得到一點點的省思與啟發,那麼就應該選擇摒棄悲傷與負面的情愫,讓那些過往的挫折隨風而逝,然後以堅強而充滿愉快和自信的心情,以及構築平凡、知足、惜福而祥和的內心,勇於面對每一個新的一天,想必那將會是一個蠻有意義的生活態度呢!
-
我的鄰居與八卦鏡
我的鄰居A,年近50。自我介紹時說,在某大學任教,好像是助理教授的職銜,教什麼?忘了。但我一直以為他的專長是空間設計。 那是一連棟的透天厝的邊間。他把能運用的空間都充分運用了:廚房後應是一條防火巷,他增建了一至三樓的RC建築;左邊也有些空地,一樣的平地起高樓;兩棟增建的外觀盡量地選用原建築的壁磚,看得出來主人的用心,但新舊對比,仍然顯然。 有趣的是,他相信風水,這也無可厚非,各人有各人的喜好,誰不希望,自己居住的地方是好風好水!在新建二層的外壁上,找了專家,選定了一個正午的吉時,釘了一面鏡子,每天在某個角度、某個固定時辰,太陽光就會反射進我的書房,讓人眼睛一亮、心中一驚。誰不寶愛自己花費了畢生積蓄、心血,打造的家!我不能干涉別人,只好種了一棵樹,擋著那面鏡子,還有不請自來的陽光。 三年前的春節,我出國回來後,竟發覺我那可愛的鄰居A搬家了。在這個工商業時代,人冷漠的也如塑膠袋,只要不要往自己的頭上戴,一切也都安好自然與習慣;只是我常仰望著那面八卦鏡,是否能映照出世事無常或福禍相依的道理! 沒多久,我的鄰居變成了B。B說是已退休的生意人,對房子倒沒大興土木,只把原來的窗敲掉,換成了推窗;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那是為了增加一點點的可用空間;再度證明了台灣人的節儉與不浪費,只是不知要扼腕還是鼓掌,也不曉八卦鏡是否真的照映出這個意思! 遺憾的是好景不常,掛了多年的八卦鏡好像沒發生什麼作用。B的房子竟成了法拍屋,詳情也不想八卦。仲介貼的小廣告,在住家附近的每隻電線杆上露臉;奇異的每隔一段時間,那間房子的價格就自動減價。9百萬、8百萬、7百萬……。我仍常仰望著那枚已剝落油漆的八卦鏡,想對它說,世事無常倒也罷了,怎麼房價竟會如此的直直落。 法拍屋,終於成交了。空曠的屋子,像個巨大音箱,回音極大,電鑽終日的敲敲打打,震人耳膜,穿動人心;可是我怎能阻止抗議,一位愛家人的具體表現。 不到十年,我的鄰居換了又換;如今應是C的主人,迄今還未謀面。但我一直猶豫著見面時,要不要告訴他,那面釘在牆上的八卦鏡,早已歪斜了多年,會不會影響風水?還是應該拿掉?
-
楊柳絲杏花枝 --嘆詠聚散人生
楊柳絲 杏花枝 杏花落去纏柳絲 江水寒 春意殘 春意消散任水寒 憶離人 苦思念 思念由來怨離人 詠人生 羨鴛鴦 鴛鴦西東嘆人生 一壺酒 解離愁 離愁未解續壺酒 四更天 難入眠 入眠醒時五更天 聚別離 倍珍惜 珍惜更懼又別離 喜重逢 旋相送 相送何日再重逢 楊柳絲 青葉姿 青葉迎風舞柳絲 杏花枝 蓓蕾癡 蓓蕾競放滿花枝 春復來 百花開 花開謝了春復來 情相依 終訣離 訣離恐難再相依
-
暗光鳥普遍現身白天
在某報副刊讀到一篇白家華先生寫的「白翎鷥與暗光鳥」一文,文中提到「暗光鳥又叫作夜鷺,顧名思義,牠們的天性是晝伏夜出。」從過去的生態或一些圖鑑說明上的確如此。 不過,據我長期的觀察,暗光鳥已不知從何時開始,已不再僅限於夜間活動了,其原因可能是食物取得的不易所致,所以逐漸改變了生態。 換句話說,夜間可能已難以找到食物了,所以不得不也在白天也進行索食。這是很無奈的習性改變,但似乎很少人注意到暗光鳥如此的行為變化,或許這值得進一步觀察研究。 以台北淡水河的河濱公園為例,我們幾乎可在白天的任何大部分時候都能在沿岸見到這種暗光鳥,如果幸運的話,還能每隔數十公尺即能見到其身影,牠們在大白天現身,與其他白天出現的小白鷺、大白鷺、蒼鷺……等等水鳥一起在河邊相互競爭與討食。 有幾回的午後,我在約五百公尺左右的沿途河岸就見到多達二十餘隻暗光鳥,一列排過去,全都站在岸邊覬覦河裡的美食,望之甚為壯觀,但這同時也似乎意味著能從河裡分得的食物已越來越不容易了,因為附近其他的鷺科水鳥也謹守著自己的地盤,我猜測,這宛若也間接說明了河水的品質變得更糟糕了嗎,接著就是河裡的魚變少了嗎,不論如何,在更多的時候,比起過去數量如此多暗光鳥在夜間出現的頻率應該不致有太多變化,但更多常見的暗光鳥卻在大白天的淡水河河岸也不尋常地出現,這現象出現的時日已久,而且「晝伏夜出」這早已不是鳥類圖鑑中台灣暗光鳥所特有的生態習性了。 這種習性生態的變化讓我擔心,也值得自然生態工作關注。
-
【小說連載】 島鄉往事
「當然可以吃。」罔腰仔興奮地接過去,「以前病死的豬仔,或是掉進茅坑淹死的雞鴨,還不是照樣把牠殺來吃,從來就沒有人因吃了病死的家禽或家畜而中毒死亡的。」罔腰仔說後掂掂手中的豬肉,不好意思地說:「福生哥,這塊豬肉少說也有三斤重,而且還是腿肉,你自己應該多留一點,怎麼送我這麼一大塊。」 「娘,福生叔他自己不敢吃死豬肉啦!所以才會給我們這麼大一塊。反正吃死了他又不必負責任。」天賜說後輕視地看了福生哥一眼。 「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沒有教養!」罔腰仔高聲地怒斥,並伸手要打他。 他豈會任由她責打,逕自走開。 福生哥趕緊打圓場,「孩子有他自己的想法,別跟他計較啦!」 「福生哥,我這輩子怎麼會那麼歹命,碰到阿貴那個死鬼,又生出這種不肖的兒子,難道是我前世欠他們的!」罔腰仔激動地說。 「不要想太多啦!天賜書讀得好,無論讀小學或國中,考試都是前幾名,上高中絕對沒有問題。以他的聰穎,將來一定有前途。」福生哥安慰她說。(一四七)
-
金廈宗教文化交流
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台灣瘋媽祖,農曆四月十二日金門迎城隍。都是耳熟能詳的宗教盛事,大家以虔誠的心群策群力,籌備、規劃、執行,讓一系列的集訓、踩街、體驗、祈福活動順利推出。把宗教文化觀光季裡的迎神賽會,策畫得妥妥當當,完完整整,讓大家的心「嗨」到最高點,人、神皆大歡喜。 2017年2月25、26、27三天,由主辦單位和協辦單位帶著一節蜈蚣座(金氏記錄百節蜈蚣座其中之一節)天震堂醒獅團、扛輦、鑼鼓隊、跑旱船、東門代天府公揹婆一行大約5、60人,神采奕奕,撐著城隍爺「去惡揚善」的旗幟,浩浩蕩蕩,漂江過海,來到廈門中山區、泉州天后宮、漳州海澄都城隍廟。恭請,金門廈門「門對門」的鄉親好友,一同前來對面的金門作客,為「浯島迎城隍」逗熱鬧。 中山區是廈門島內繁華的古都,質樸的民風和現代化的建築相融合,祥和的空氣似一股暖流緩緩通過。微冷的天氣下著毛毛細雨,但熱情的觀眾已把名匯廣場內的舞台層層圍住。口齒清晰的主持人,以穩健的台風逐一介紹金門的特色和精彩的陣頭,讓鄉親了解,帶來的節目是迎城隍慶典中的濃縮版,若想感受超級的「嗨翻天」,歡迎到金門來! 鑼鼓喧天中,精彩的跑旱船與公揹婆打頭陣,高舉的扇子,揮走陰晴不定的溼氣,帶來回溫的氣氛;等待體驗蜈蚣座的小小朋友也落落大方,跟著音樂盡情搖擺,嬌小的身影舞著輕快的動作,吸引著全場的焦點。手機、相機,鎂光燈閃個不停,看來大夥兒已陶醉在不一樣的陣頭裡。 泉州天后宮,是座古老的廟宇,供奉慈悲為懷的媽祖。廣場上,大紅燈籠高高掛,古樹蒼鬱,香煙繚繞,溫暖的陽光,靜靜照亮每一塊石板上。忽然,鑼鼓聲響,大批人們趕緊攜老扶幼,跨進門檻,探個究竟。哇!原來可愛的雙獅,正俏皮的搖頭擺尾,擠眉弄眼,大家眼睛為之一亮,這是金門「獅王爭霸賽」的預告。每年的宗教文化季,獅王爭霸賽是響叮噹的亮點,廣邀戰帖,高手雲集,各大獅王摩拳擦掌,銳利十足。2017年4月29、30兩天,讓我們一起感受每隻獅王雄才大略,耀武揚威的勇猛。 漳州海澄都城隍廟的公園裡,幅員寬廣,清靜幽雅,抵達時,鄉親們紛紛放下手邊的工作,暫停牌局更是不易!大家圍坐榕樹下,看著我們手腳俐落的佈置,欣賞螢幕上迎城隍的影片,大家交頭接耳,點頭稱讚,肯定每一個珍貴的畫面都似曾相識,並比較兩岸宗教節慶的不同。 廈門、泉州、漳州小小蜈蚣座體驗營都一樣,大人、小孩的感覺就是驚豔和新奇。爺爺奶奶,姑姑阿姨,全家一起來,真正落實親子遊戲。看著孩子的裝扮,古錐又可愛,還高舉蜈蚣座繞公園一小圈,真是好玩呀!全場哨聲,掌聲不斷,洋溢一片歡樂中。 當地主委說:金門、廈門「門對門」都是共飲一江水的好鄉親,凡事要互通有無,相互照應。宗教文化交流,是一件最有意義更是繁榮地方的盛事,是兩岸鄉親所樂見的。 整個團隊在2月27日下午一帆風順,班師回朝,畫下完美的句點,完成這次神聖的任務。(稿費轉贈金門縣大同之家)
-
我愛七娘亭
自從搬到台灣居住後,女兒最嚮往的假日活動便是回金門找外公外婆,於是趁著暑假尚未結束前,我帶她返鄉與家人一聚。 某日睡到日上三竿的女兒起床後,早起的外公劈頭便對女兒說:「阿公已經幫你報名參加製作七娘亭的活動,在古崗社區,你那天可要早點起床喔!」女兒聽了,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一臉狐疑的看著阿公,問:「什麼是七娘亭呀?」 「簡單來說,是有七個仙女居住的宮廷。等你去做了七娘亭,你就知道那是什麼東西了。」我興奮的搶先回答,對於七娘亭,我可是有滿滿的記憶呢! 印象中,一年裡頭的節慶,除了過年期間,當屬農曆七月最讓媽媽忙碌了。民間稱這個月為「鬼月」,各家各戶需在門口「點燈」為好兄弟照路,還需準備澎湃祭品來敬拜,掐指算算,這個月共需祭拜五次,但媽媽總會糾正我的算法,因為在月初、中元、月尾及普渡的日子外,七月七日(俗稱七夕)這天是「七娘媽生」,自然不是拜好兄弟的。 媽媽告訴我,「七娘媽」就是民間所稱的「七仙女」,相傳小孩出生後,就是七娘媽的「契子」,受其保佑,直到十六歲成年為止。由於家中有四個孩子,因此每逢七夕,媽媽便會準備豐盛祭品以求七娘媽的庇佑。 只記得當時年紀小,媽媽說的我不太懂,但幾年的觀察下來,卻清楚的知道七夕當天的祭拜方式確實與眾不同。「七娘媽生」的前幾日,媽媽會從市場帶回一個竹編紙糊的立體「七娘亭」。七娘亭雖為紙糊,卻是一座華麗精緻、雕梁畫棟的宮殿,七位著彩衣、披彩霞的仙女位列其中,師傅甚至還用朱墨二色描摹仙女的五官與雲鬢,維妙維肖,總讓我握在手中觀賞良久,不斷想像仙女騰躍飛天、彩帶飄飄之丰姿。 每逢此日,忙著準備祭品的媽媽必定會囑咐家中孩子在黃昏來臨前,到社區花叢裡摘取七、八朵野生的紫色胭脂花,作為獻給七仙女裝扮的胭脂花粉。家中姊妹多會和鄰家姊妹相約,結伴到住家附近的小山坡上摘取,通常要多少有多少,但我們都會節制的只拿取需要的數量,其餘的便放任它盛開在野地。曾經有一年急於採花,我在午飯過後便火速前往小山坡,無奈只見一株株緊實待放的花苞,無功而返後,才知胭脂花在傍晚時分才會開花,此次雖白跑一趟卻也學了知識,算是經一事長一智了。 萬事俱備,只待黃昏。北斗七星一躍出天際,敬拜七娘媽的時間便到了,左右鄰居互相吆喝一聲,各家在院內擺起火燭香案,放上胭脂花、七娘亭,祭儀於焉開始。特別的是,在供桌角落一隅,媽媽會另外準備一組油飯拜「床母」,還每次都神秘兮兮的強調,未成年的孩子不可食用拜床母的油飯,所以這碗油飯的最終命運總是落入爸媽的五臟廟中。 在祭拜七娘媽的尾聲,爸爸會將七娘亭輕輕地投入金爐裡,瞬間,炙熱的火舌無情的撲向宮殿,殿前的雙龍盤柱頃刻化為灰燼,七仙女清麗的臉龐被濃煙燻黑……眼見於此,我的內心掙扎吶喊著,如此精美的藝術品怎可燒毀?快為我留下一尊仙女偶像吧!只消數十秒,一座七娘亭即燒化得僅剩竹編骨架,此時,爸爸會將七娘亭勾起,用力拋向天際,再以完美的曲線落在大門屋頂上,整個儀式算是大功告成。有時在祭拜時刻,天空會飄下絲絲細雨,據說那是牛郎織女於鵲橋相會時所流下的眼淚,為七夕夜晚增添淒美浪漫的愛情氛圍。 昨日種種猶歷歷在目,當年的小女孩在七娘媽的庇祐下已成人,如今心情愉悅的載著女兒前往古崗社區,去製作讓她打小以來即愛不釋手的七娘亭。抵達古崗村教室,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坐定,聆聽董水應老師講述金門崇拜床母與東施娘的信仰,而後便驅車返家,只留女兒一人獨力學習。 下午,提前於研習結束前一小時去看看女兒的實作情形。再度踏進教室,只見滿室學生,或站或坐,全都安靜無語,神情專注的盯著眼前五彩繽紛的七娘亭。人手一座七娘亭,儼然已完成八分進度,正要進入偶頭黏貼工序。小朋友在董成真老師傅的指導與叮嚀下,屏氣凝神,小心翼翼的將偶頭一一黏貼於彩衣骨架上,深怕一個不小心,導致偶頭斷裂而前功盡棄。不一會兒,一座座「厚工」且古意十足的七娘亭在小朋友的歡呼聲中陸續誕生囉! 回家後,女兒依照董老師傅的指示,開心的將費了一天心力製作的七娘亭供於佛桌前,等待七夕時取下使用。晚餐時,女兒神情雀躍的向大家述說她是如何完成這座七娘亭的,從搓仙女骨架、搓日曆紙軸到纏綁骨架,進而描圖、剪紙再黏貼,每一到工序皆馬虎不得,卻也耗神費心,如今她能在老師傅逐漸凋零、傳統技藝逐漸式微的今日有這番體驗,是比我幸運得多! 金門素來保存相當完整的閩南文化與習俗,是我們相當重要的無形資產,面對快速變遷的時代腳步,若不多加留心與保存,有些「傳統」便會慢慢在時代洪流中逐漸褪去顏色,甚至消逝。七夕前走一趟市場,可以發現越來越多平面印刷的七娘亭正在取代傳統的立體七娘亭,它除了攜帶方便,更因為價錢實惠而引人注目。但我說,我願意以更高的價格來支持傳統七娘亭,不僅因為它讓我的童年充滿想像,我更需要以實際行動來支持傳統技藝的延續,勿使傳統消失於市場中。
-
喔!金門
「彷彿;會不會只剩下角螺 還拿著旋殼上的呼喊,恬靜地閱讀 島魂是如何 掌著暝暗裡,那一身 如豹似虎的彈語 思想再怎麼如何,如何地 論述又衝撞,那一身 嵌在茫霧裡的鋼鐵 永遠循著鷹目的呼吸,不斷 不斷地 要敲醒晏起的日陽」, 只是見證,一群旁白的烏鴉罷了 沒有了砲擊聲 無形的碑帖又該如何 在汪洋上血燙出 一座金門般的金門 而旁白的烏鴉,也僅只是一群見證 就像海濱鄒魯的肩膀,早已如 紙筆間的搖動 猶若凋謝的微響; 然後 在旅居的偶然裡,沙啞地談起: 原來這裡,有那麼一回事喔!
-
香蕉花
兩歲半的寶貝很挑食,這讓我非常苦惱。魚,肉,蔬菜通通不吃。水果就只吃香蕉和喝自製蘋果汁。 給寶貝吃香蕉時,我覺得那剝好的一瓣瓣的香蕉皮很礙手。因此,往往會把剝好的香蕉皮用剪刀全剪掉,只留一小部份可以讓他小手拿著的皮。所以,一直以來寶貝都吃著光禿禿的香蕉。 有一天,我當著寶貝面前把香蕉皮一片片往下剝,正要拿剪刀來一一剪掉時。忽然寶貝脫口而出說:「香蕉花!」「香蕉花!」 我一時也楞住了。寶貝這陣子認知的事物裡就有著花朵。無論是圖片或是週遭環境裡的各種花朵,每每看到時小手都很直覺的指著,口中興奮地說著:「花!花!花!」是啊,那一片片彎曲的香蕉皮果真恰似一片片花瓣。說那是「香蕉花」的確也很貼切哩。 心思細膩的孩子、可愛的臉龐、純真的直覺、稚嫩的聲音、萌萌的神情,霎時融化了我的心。當下立馬擁他入懷,猛地一陣親吻,臉上笑著,嘴裡唸著:「我的心肝小寶貝,你真是我的開心果啊!」
-
【小說連載】 島鄉往事
福生哥不疑有他,一時無言以對,心裡不免想,小小的年紀怎麼會以這種口吻跟大人說話。他純粹是看在與罔腰仔平日相互照顧的份上,送給他們的份量不僅比其他人多,而且還是瘦肉較多的腿肉,怎麼會碰到這種不懂事的孩子?內心未免有點納悶。 他是該把豬肉留下?還是帶走?當他猶豫不決時,罔腰仔正好挽著一籃青菜從外面回來,一見到他,就親切地說:「福生哥,大廳坐啊!」然後對天賜說:「給福生叔倒杯茶啊!」但他依然站在一旁並沒有行動。 「罔腰仔,不要客氣啦!」福生哥把手中的豬肉遞給她說:「這塊豬肉送給妳炒菜。」 「豬肉?」罔腰仔訝異地,「你專程去買豬肉來送我們?」 「死豬啦!」天賜不屑地代答,並告訴母親說:「娘,死豬有毒啊!千萬不要吃。」 「小孩子懂什麼?不要亂說話!」罔腰仔瞪了兒子一眼。 於是福生哥把小豬跌死的原委向她說了一遍,而後說:「肉質並沒有腐壞,應該可以吃。」(一四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