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百業臉譜系列》新婦仔的辛酸史—莊李結
匪軍砲擊,東躲西藏,沒被擊斃。倒是遇到國軍射擊,她成為槍下的犧牲者,子彈貫穿大腿,讓她痛不欲生。世界如此大,人兒如此多,新婦仔命已坎坷,今生傷痛永難忘………。 民國二十三年出生的莊李結,母親懷胎十月後,才呱呱墮地兩個月,既無奶水餵哺,亦無糧食果腹,她嗷嗷待哺,旭日才要東昇,女娃兒豈能絕命?而有命有明天,沒命就要去見老祖先!母親縱然淚眼滴淌,亦只能忍痛割愛這身上的一塊肉,將她送到西浦頭,成為莊姓人家的女兒。 莊家日子稍好過,但也沒有多快活,尤其遭受砲火蹂躪的村落,每天與鬼神在搏鬥。而莊家有男丁,將來勢必把他們送作堆,今生注定成為不折不扣的新婦仔命。沒有選擇的餘地,命運的安排,早已決定了她乖舛的未來。 剛滿十七歲,營養不良的她,即在養父母的做主下,讓她與兄長做大人,新婚夜,與相差八歲的夫君睡同床,內心五味雜陳,從小兩眼相對看,早已培養出兄妹間的情感,如今則奉父母之命結成雙,不過是延續香火的使然,女人呀!菜籽命,暗夜啜泣老天真是沒良心,玩弄了她的真性情。而角色的扮演,昔日的養父母,從此即是她的公婆,一起長大的兄長則是她的夫婿,而她不僅成為莊家媳婦,也是為人妻室的開始。 同村數名好姐妹,總是作伴上山下海,當遇上匪軍砲擊,年歲稍長的李結會以大姐之姿,引領她們躲入戰壕溝,避開夭壽共匪的大砲,慶幸從未受傷過。而有天興高采烈地與眾姐妹結伴去山間與海田,高興出門,卻未能平安返家!姐妹淘走前方,她壓軸在後面,天空咻咻響,此際不是匪軍大砲來襲擊,原是我軍在射擊,子彈不長眼,誰遇到、誰倒楣,前頭的人安全走過,她被這突如其來的一擊,擊中了大腿,當下沒有車,被攙扶返家,鮮血在滴淌,地上留記號,不射飛機、竟將人的身軀當活靶,要人命的痛,地上血淋淋,呼天搶地誰來憐? 軍方聞聲趕至,軍醫每日到府,清洗傷口、上藥、包紮,冗長的日子,走路一跛一跛,不但難過,也不方便!而後依「軍事勤務致人民傷亡」之規定提出申請,軍方賠償了她五萬元。數十年過去了,中彈的那一刻,在午夜夢迴時,總被驚醒,沒有因時光的遠離而沖淡了根深蒂固的記憶。 人的運勢好,牆也擋不住,好運總會一波接一波;同樣的,走衰運時亦是一樁接一樁,腳傷痊癒後,日子總要過下去,尤其是夫君曾經為了擒拿偷地瓜之賊,被眾賊圍毆受傷,從被抬回家的那一刻起,再也不能做粗活,因此她必須承擔家計。雖然受傷的腳遇到氣候驟變,總會「風頭報尾」,但活著就要吃飯,眼睛一張開,多張嘴巴等著燕子媽媽來餵食。而孕育多名男丁,貧窮的家境沒辦法讓生病的孩子就醫,一個出生五天、一個三歲,還未見世面,就到陰間會祖先,因此她必須小心翼翼地養育倖存的這兩名男丁,以及多名女娃。無論多累,她都必須上山耕作、下海抓螃蟹賣錢,以貼補家用。某次,一個不慎,被螃蟹夾斷了一小節手指,爛了好久,每天用草藥敷傷口,這就是窮苦人家的悲哀! 公婆尚年輕,莊李結生長女時,婆婆也生了女兒,婆媳同年生產,姪女與姑姑同齡,兩人常玩在一起,感情甚篤,不解內情的人還以為倆人是姐妹。家人的和樂,是金錢買不到的幸福,回想初到西浦頭古厝,國軍佔據家園,只留一間房間,再到古寧頭戰役,李光前團長的英勇,掃平匪軍,讓他們的屍身躺平,但他則不幸為國殉職,村民合力將團長抬回村子安葬,夫君與村民合力為團長建了一座小廟。而後李光前團長托夢要建光前廟,村民按其指示辦理。莊李結依稀記得,西浦頭的夜晚,曾經不安寧,聽聞士兵喊口令,幸有李光前將軍的鎮壓,才沒讓那些鬼魂得逞。如今的西浦頭,欣欣向榮,這都要感謝將軍的庇祐! 公公七十七歲過世,婆婆七十歲往生,曾是法師的公公也將此傳授給兒子莊水泵,因此讓他懂得畫符令、安八卦,也擅長化骨。曾有鄉親魚骨鯁喉嚨,求助於他,只見他點燃三炷香,嘴中唸唸有詞,然後取一杯水轉方向,魚骨即不見,如此的技藝,讓村人嘖嘖稱奇。 坐到婆婆的大位,莊李結按部就班,卻也有沉重的負擔。五十歲那年,她到李光前將軍廟前方的鐵皮屋租攤位,賣花生、蚵乾、藝術品,攤位多,她的年紀大,生意也最差,為了餬口,跟著走私,晚間呼朋引伴到嚨口海岸,與對岸手機聯絡,人在前面跑,海巡後面追,常跌得鼻青臉腫。印象中,被沒收了兩次,真是得不償失,爾後不再冒險,終究安全比金錢重要。雖然大陸貨便宜又好賺,但賺錢有數、性命要顧。她還有別人望塵莫及的秘笈功夫,即是鹽巴炒花生,這味鹹酥花生是觀光客的最愛,台灣籍的媳婦阿春是她得力的助手,婆媳聯手,賺了好多,常炒到手痠、腳痠、全身都很痠! 與子媳同住的莊李結,在含飴弄孫之餘,從六十多歲起,年輕人鼓勵她出去走走,屈指算算,已出國十幾次,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大陸……,都有她玩過的足跡。曾經的新婦命,在子媳的孝敬下,彌補了昔日的遺憾,她不再哀傷,懷裡摟著孫女,來,和阿嬤拍一張………。
-
我的刺槍夢──給有志組建刺槍隊單位的忠告
我曾經有個夢,這個夢讓我一再流連軍隊,直到喪失了教師職位之後,驀然回首,自身已成過河卒子只好努力向前。 如今夢遠而人未醒,我猶有夢,夢雖已非當初的夢,卻藕斷絲連,前後相關,都和刺槍術有關。 夢遠的是當時流連不歸的刺槍夢,夢想刺槍術成為全民國防的戰技,更是括而廣之的競技運動;夢想由軍隊戰技推廣到學校到社會到國內外;夢想刺槍術成為全民皆兵的戰技與運動;夢想刺槍術以對刺為核心,由軍到民、由戰技到運動、由運動到競技,不但成為單項競技運動普遍推廣,更成國軍傲世的亮點。 做夢做了將近三十年,夢隨軍旅到了終點而醒來,夢醒而未碎,我猶有夢,只是夢見另一個起點與方向,夢起夢興和重回體幹班做終生志工攸關。 褪下軍裝一身輕,做志工得以重做「馮婦」-在操場上腳踏實地以身作則陪同體幹班學習與成長;就在經驗分享的實務中,我有了另一個刺槍夢:我願循循善誘、化繁為簡,提升學習的效能與樂趣,啟發與誘導刺槍術成為官兵一生奉行的終生戰技運動;我願官兵習得刺槍術,一技在手,不但終生受用,猶且融會貫通不被槍的形式制約而能「隨手取物、就地取材」活學活用。 長年來,軍隊練槍是一項傳統,大多數官兵都有被刺槍術洗禮的經驗,體幹班更是以刺槍術為重點課目。退伍後,刺槍術不但是不少人共同的話題,更是被經常拿來「比劃」從中得到回憶與趣味的素材。建國百年時,步訓部曾經臨時組建一支老兵刺槍團公開操演,參與感高也贏得佳評。近期之間,還有一些熱心公益的社團有志組成刺槍隊展示戰技的雄心,更為他們熱血不減而讚嘆。 看刺槍術能夠在軍為戰技、在民為運動,頗有感觸,不禁想起我的刺槍夢,頗有夢想成真的憧憬;然則,卻也有些想法提供參考: 刺槍術要成為終生戰技運動,得先易學易練而易行,刺槍術係為戰而訓的戰技,考量整體性與實戰性,當然具備「簡單」的特質;唯其「簡單」常陷入單調的反覆操練,甚者成為不當的整人工具,使其本意變質動作變樣,不討官兵喜愛;更糟的是,質變的刺槍術逐漸失去戰技的要義,淪為形式化、僵化的表演,練槍卻不知為用而練,練得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為何這般?拿槍的不練槍,心血來潮依樣畫葫蘆,如何熟能生巧?刺槍術,真簡單,手熟而已;然其不簡單則是必須掌握要領、反覆習練,準此以觀,練槍有幾人? 刺槍術和所有的運動技藝一樣,都有竅門,此竅不通,苦練尚且可能徒勞,何況虛應故事的「葫蘆功」?我因此特別向有志練槍或組建刺槍隊的團隊建言:拿槍得練槍,練槍得掌握要領,要領得持恆體會。 退伍了,重執干戈,玩玩而已,何必太認真?我只是怕:當我們身為領導幹部時,把練槍看得太簡單太稀鬆而積重難改;退伍之後還錯灑熱血誤導後進積非成是。最後,我的建議是:既然要做就先練,何必多言,讓我們持槍用槍虛心練槍多多體會。
-
棉花糖小販
來了一個販賣雲朵的小販 用魚尾紋 剪下夕陽的蜿蜒。妳抬頭看了看 問我,天空是否 喝下一方波光粼粼的海?不然 風景怎麼會,出爐 一盤晚年 行人,聆聽行道樹的笑聲 男女老幼,買下幸福的溫度 小販,把萃取溫柔的 香甜,捲成一支支入口即化的 夢 如果,排氣管吞吐繁華的塵埃 是為了膜拜的,儀式。 讓我用祭品,搜尋棉花糖的分合。 口感,只是宇宙的一顆緣分行星 車流用喇叭聲 碾碎 小販,在打翻影子前 縱容雲朵用悲歡離合,牽起 蜜漿的手;允許夢想跳開成 天鵝湖的旋律。 那千迴百轉的,舞姿 拉開的是城市的喧囂,還是 妳我的離別?
-
【兒童詩】 隔代遊戲
﹙小孫女穿著白衣 偎向爺爺身旁,撒嬌著﹚ 「爺爺,我們來辦家家!」 「好啊!」 「我演護士,你扮病人!」 「好啊!」 「爺爺!你有什麼病?」 「我,我沒有病呀!」 「不行!爺爺!你一定要──有病……」 「呵!呵!呵──好啊!」 ﹙爺爺笑得,眼淚都流出來了; 爸爸在一旁也流著眼淚,笑著……﹚
-
【小說連載】 島鄉往事
縱使之前在各自就讀的小學成績名列前茅,但進入國中後則必須和來自不同學校的同學競爭。雖然各人先天的稟賦相當重要,然若平日不用功,想躋身前十名亦有得拚,休想跟小學一樣年年得第一。 木興和天賜都已進入國中,但兩人的學業成績則相差懸殊,木興只能算中等,而天賜不僅資質好,又肯用功,所以他在班上的成績始終維持在前三名,畢業後勢必能順利地考上高中,然後朝大學的目標前進。可是,雖然他的學科成績頂尖,但怪異的個性則沒有隨著他的好成績而改變,以致同學們把他的不合群歸咎為驕傲,鮮少理會他。甚至也認為天生我才必有用,功課好又有什麼了不起,只不過是得到老師多一點關愛的眼神而已,又有什麼好神氣的。因此除了在校園不得人緣,在村莊也好不到哪裡去,每天獨來獨往,像是一個獨行俠。於是同學們便為他起了一個綽號叫怪俠。(一四三)
-
追憶李季準大學長 │兼談先父計大偉推動基隆市樂教
日昨從電視新聞報導得知,廣播名人李季準大學長辭世享年七十四歲,當下心情低落,思緒瞬間湧上心頭……。 民國四十七年,基隆市教育局楊德時督學舉辦為期三個月的基隆市音樂教師研習營,敦請國立音樂研究所主任計大偉蒞臨指導,研習營設於仁愛國小,本次研習活動激起全體學員熱情參與用心學習,在基隆地區傳為佳話。研習營圓滿結束,全體參與研習活動的音樂老師珍惜本次學習成果,更希望能夠維繫這股學習熱忱,凝聚彼此情誼切磋精進,因此公推組成由計大偉教授擔綱指揮的「基隆教師合唱團」。 日後,因場地使用問題,經時任救國團團務顧問計大偉居中協調,練唱地點改在救國團基隆市團委會,並同時更名為「救國團基隆青光合唱團」,此時,先父計大偉建議要擴大團員編制,加入高中,大專學生參與合唱團,從而有許多學生加入為團員,包括:李季準昆仲三人。李季準渾厚低沈的嗓音經試唱後被分至男低音部,從此積極參與合唱團的練唱與定期演出。父親曾幾次與李季準個別談話,建議他將來可朝廣播領域發展,李季準衷心感謝計大偉教授的指點,並對父親說:「計老師,我經常在收音機聆聽你在國立教育廣播電台所主持的《音樂與生活》節目,你標準的北京國語,淵博的中西音樂學養,讓我受益匪淺,很感謝!」。救國團青光合唱團幾年後,又因場地練唱問題,經父親協調由基隆港務局接手支持,並改名為「基隆港務局港光合唱團」繼續合唱活動。此時,先父計大偉並應省立基隆海專戴行悌校長之邀組訓指揮「省立基隆海專合唱團」,計大偉在基隆地區為推行音樂教育所作諸多貢獻,博得各界好評同聲讚揚,榮膺基隆市長林番王禮聘為市政顧問,經父親推薦李季準得能赴基隆益世電台學習,從此投入廣播事業。 計大偉在基隆地區所辛勤耕耘播種的音樂園地日漸成長茁壯,就提升地區全體市民音樂欣賞水平,啟迪教化影響深遠。民國五十三年五月,計大偉奉「行政院音樂專案小組計畫」,自國立藝專借調教育部社教司為駐部委員,肩負統籌全國音樂教育計畫之推動與執行。此時,基隆港光合唱團已重新登記為「基隆雨韻合唱團」,然而,父親已無暇再赴基隆指揮合唱團,遂推薦甫自國立藝專音樂科畢業之品學兼優學生馬水龍接棒擔任雨韻合唱團指揮。 民國五十六年,李季準大學長在中廣公司服務並用功學習,工作表現獲各方肯定,民國六十四年中廣成立調頻台,李季準所主持的節目「知性時間」和「感性時間」吸引不少聽眾,他的開場白「歡迎收聽李季準的感性時間」也成為聽友心目中的經典。他曾獲頒三次播音金鐘獎,並曾為華貴牌絲襪廣告配音,台詞「腰部以下全部透明」成為廣告金句。 八十年代,李季準在中視主持數個電視節目,包括《東南西北》、《蓬萊仙島》、《假日攝影棚》等。其後也在台視與侯麗芳主持公益節目《熱線你和我》,並曾與楊賽芬主持綜藝節目《全國歌唱名人排行榜》,從而,獲頒兩次電視金鐘獎。當時在許多藝文活動場合,經常會看見由李季準大學長擔綱主持,每逢父親亦應邀出席時,李大學長總會快步趨前問候計大偉教授,父親總是面帶微笑握手答禮,並欣慰自己當年 「慧眼識英雄」,給予李季準團員的建議;對李季準在廣播、電視界經由不斷努力精益求精,所獲致成就甚也與有榮焉! 民國九十五年七月二十日,先父計大偉教授於客居地美國科州丹佛市辭世,享年八十三歲。丹佛市政府感念計大偉教授客居期間,熱心公益服務社群,對促進中美藝文交流貢獻卓著,特予贈地建墓園以示崇敬與永懷。筆者身為長子責無旁貸,化哀思為行動勉力以赴,在國內先後舉辦「計大偉教授紀念音樂會」,編纂《計大偉教授紀念全集》,錄製《計大偉教授作品選粹暨華僑愛國大合唱組曲集CD》,此舉,博得政府相關部會,音樂藝文界前輩先進。父親歷五十年遍及全球門生故舊,海峽兩岸親族長輩一致讚揚,獲致大力支持與迴響。 當時在父親紀念音樂會舉辦前夕,我曾與李季準大學長電話聯繫,「告知父親去年已在美逝世,今年十二月一日適逢父親八十四歲冥誕,將在台北舉辦紀念音樂會,並敬邀李大學長出席。當下,他聽說計大偉教授已逝世,語帶哽咽用低沈的嗓音說:安邦,我聽到這個消息心裡很難過,也很哀傷。我因罹患扁桃腺癌剛作完化療身體虛弱,無法從南投埔里長途坐車赴台北,很抱歉無法出席計老師的紀念音樂會,我會永遠懷念他!」並歡迎我赴南投他經營多年的「李季準馬場」一遊,我當下稱謝,並提醒李大學長多多注意身體健康! 民國九十七年四月二十九日,我偕同內子專程赴基隆市政府拜會張通榮市長,致贈《計大偉教授紀念全集》豪華典藏版乙套,《計大偉教授紀念音樂會導聆手冊》乙本,《計大偉教授作品選粹暨華僑愛國大合唱組曲集CD》兩片,由基隆市政府典藏。席間,張市長推崇計大偉教授是中華民國音樂教育界元勳,音樂報國貢獻卓著寫下歷史,深獲各方景仰,尤其,近半世紀前在基隆地區推動樂教,啟迪教化影響深遠「功在基隆」。當下指示文化局楊局長為計教授籌化舉辦紀念音樂會,並邀請本人在文化局所屬刊物《文化開傳》月刊撰文紀念。 基隆市文化局欲為先父計大偉教授籌辦紀念音樂會期間,張市長建議我與李季準大學長聯繫,邀請他返回基隆來主持紀念音樂會,此舉,將更富歷史傳承意義,經我告知李大學長已身罹重病,連講話都有困難,恐無法勝任此項任務,後來紀念音樂會因故作罷。 民國一○二年經新聞報導,李季準罹患阿茲海默症,已無法認人,現在移居高雄由家人照顧,聞訊令人感傷。民國一○四年八月十九日,第50屆金鐘獎公布廣播金鐘獎入圍名單,李季準獲頒特別貢獻獎。九月十九日,第50屆廣播金鐘獎頒獎典禮,李季準由其女兒李芳宜陪同領獎,並由李芳宜代表李季準發表得獎感言。 民國一○六年四月二十二日下午七時四十分,李季準大學長在睡夢中與世長辭,家屬發布新聞,並感謝各界的觀懷與協助。
-
金門浦邊的落星塔
金門於明朝統治時,在東西半島興築有倒影塔(位於太武山下)及茅山塔與文台寶塔,以作為指引航海,惟最後僅剩文台寶塔,俟於民國93(2004)年2月至隔年8月金門縣府始著手重建倒塌之倒影塔及茅山塔。 據2012年1月金門國家公園電子報水頭-矛山塔一文:「茅山塔與文台寶塔、倒影塔三者,本為明代同期興建之塔,主要作為航海指標之用,不過三塔之中,僅文台寶塔倖存。2004年2月27日,金門縣政府開工重建已倒塌的茅山塔及倒影塔,次年8月完工,兩塔重建之時,設有地宮,埋藏金酒及當代文獻。重建前後的茅山塔歷經多次毀損。1917年7月26日,強烈颱風侵襲金門,災情嚴重「壞屋宇,拔榕樹,倒牌坊,斷石橋,港中貨船漁艇無一完全者」,在這次大風災中,茅山塔亦已受損(浦邊落星塔則倒塌不復見),次年正月初三午後,金門地震,榜林附近黃土路裂開吋許,而茅山塔亦因此傾頹(倒影塔亦受風災、地震影響而傾頹)。1959年「中秋節」當天,廈門砲轟金門,與石塔相距約二百多公尺的第四砲陣地,遭對岸砲火直接命中,全體官兵陣亡;事後金防部檢討傷亡情形,惟恐石塔再做為共軍砲兵修正標竿,而在當年七、八月間拆除,據說拆除時,石塔底下竄出一尾大蟒蛇。2008年5月18日,大雷雨。完工數年的茅山塔,遭落雷擊中,造成葫蘆塔剎毀損,基座亦多處崩裂,再次整修。」 在中國傳統聚落之中,寶塔,常以不同形式及功能呈現,現今我們常看到之塔造形,多以頂部尖底座寬來施作,至於塔之原始作用,乃佛教徒擺舍利子之處,惟中國自印度引進塔之後,遂始依其不同功能,因而衍生出不同之名稱,例如水尾,即建在水邊之寶塔,通稱水尾塔,水象徵財富,所以在閩南建築之中,常見於天井兩旁各留設洩水孔,除將雨水收集之外,亦象徵財富聚集,至於,寶塔建在池塘或水岸旁,更是要把財富留在聚落。 落星塔,目前坐落於浦邊之葉章湖畔,浦邊「舊名:奎浦」,位處金門金東中部北側海岸偏東臨海處,因在西側有岬角狀如雞冠,故名「雞髻頭或奎髻頭」,因此「奎髻頭」旁邊臨海的浦地亦稱為奎浦,過往船隻可舟行至今之何氏家廟附近,浦邊的落星塔位於葉章湖畔,除能指引船隻返航及象徵聚集財富之外,其最特殊之處,在於塔頂裝飾有男性生殖器之造型,實有添丁及求子之功能。
-
歸 雁
冬天的故鄉或異地? 翅膀之後有岸的影子 時間有痛的聲音
-
詠后浦頭詠后盤山
詠后浦頭 這一彎水岸 莫不是看盡史頁榮枯 莫不是曾經滄海 何來歲月雍容 柳柔人和? 灘頭上懸掛著怎樣的思念 昔時船帆眷戀的鄉關哪 鷗鳥喧囂 汶浦的風獅爺在屋脊上 百年不褪的微笑 像鹽 醃漬一樁樁華美雋永的傳說 成串成串 吊在青史滴水的簷下風乾 三更燈火明滅 吹一管蕭音 誰掄起千斤重槌 匡噹一記鑼響 太武墨巖如雲 在榮湖裡碎成記憶中的一千張帆 詠后盤山 銀河不時流淌額際 桃花源在島上何止一處? 今晨不小心且被蟬聲闖入的 一座古老村莊的祕密 遂如卷軸般 緩緩張開 由昨夜星子的掌心 捧接過來的 美,旭日初升後 藏在飛簷、鳥踏和水遮牆 還有脊墜的如意 和蜻蜓的薄翼裡 鏡面牆沒有鏡子 但以雲天為鏡的 且時時勤拂拭 功夫石更撐持起屋宇 撐持起人世的靜好
-
【小說連載】 島鄉往事
除了原先的中央公路外,又闢建環島東路與西路,道路已然四通八達,讓島民更加地方便。繼而又開挖太湖、蘭湖、慈湖與金沙水庫來蓄水,讓軍民在乾旱的季節裡,免於遭受缺水之苦。復又普設學校,試辦九年義務教育,成立電力公司與自來水廠,以達到人人有書讀,家家有電用, 戶戶有自來水喝的既定目標。試圖把這座小小的島嶼,建設成三民主義的模範縣。 然而儘管政府花費不少心思,投入不少人力、財力與物力,但是否為了居民曾遭受無情砲火的肆虐而作的補償,還是真正關心這座島嶼的建設而施予的恩德,抑或是想把它塑造成反攻大陸的跳板?凡此,島民可謂點滴在心頭啊!縱使砲火已沒有之前的激烈,但仍然處在單打雙停的境地。他們唯一期望的,莫非是砲火能徹底遠離這座苦難的島嶼,讓百姓過一個太平盛世的美好時光,其他又有何冀求。 拜九年義務教育免試升學之賜,每個鄉鎮幾乎都設有國中一所,以方便轄區內的學生就讀。但國中不比小學,它是由各鄉鎮的小學畢業生集中在一起,然後編班上課,每個班級少說也有數十人。(一四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