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蓮花印象
水蓮花 一朵朵蓮花恣意在我的眼前盛開,我靜默觀賞一朵朵蓮花璀璨綻放,往四面八方的盡頭處伸展再伸展,渲染的漣漪那樣輕柔又充滿彈性的寧靜張力,直到伸展到極致,才悄然緩慢的內斂收納起波痕,最後,水痕在我的眼前寂然消失,寧靜重新還給天地,好像什麼都不曾發生一樣。不過,緊接著又會有下一朵蓮花,再下一朵……周而復始,每朵蓮花的開與落,舉手投足之間好比一個優雅的瑜伽舞者,似乎在演繹著什麼?象徵著某種哲學式的啟迪?冥冥中好像非常熟悉不過的印象,我不確切「它」究竟暗示著什麼,或者透露著某種玄機!總之,我陷入若有所悟又夾雜些許迷惑的惘然。 我被這一幕吸引聚足,原本兀立泳池一畔獨自做著伸展熱身,視線情不自禁的被騰挪轉移開來,這是我的世界--私密的蓮花,沒有經過世俗干擾、裝飾的自然景象,開合之間只有自己完全獨佔擁有,耽溺著似真似幻、似懂非懂的世界。 我的動作雖然並沒有因此停歇下來,依然持續甩動身體,節奏或多或少因為分心而跑掉了!有一搭沒一搭的,可是此刻似乎顯得並不頂緊要,難得的邂逅比什麼更重要,意念稍縱即逝,把握當下靈犀相契的領悟!瞬間,覺得那被生活桎梏的重重罣礙,突然放下,卸得乾乾淨淨,有種如釋重負的怡然喜悅。 抬頭瞥見屋頂,屋頂的鐵皮鋼板滿布著坑坑孔孔的鏽痕破洞,水珠就是從鏽蝕的破洞隙罅間貫穿而落,造就滿池的蓮花層層疊疊的開落。原來就是因為年久失修起的「因」,意外造就蓮花舞群誕生的「果」,進而引發後續的遐思。我因此聯想起世間的一切,浮面的印象未必是事實的原始內涵,如果不去深究探索,往往會被第一印象所誤導,而真相也難以一窺全貌。 眼前寂寂的景象不也像許多城市一樣,在繁華與熱鬧的背後其實也存在破敗的角落,只是常常被表面浮華所掩飾、忽略,理解這種不完美的瑕疵,換個角度欣賞不完美的瑕疵,往往也能呈現意想不到的另外一番「瑕疵美」。領略了世間充斥的不完美裡其實也是蘊藏著生命中一體兩面的相連臍帶,才能坦然的接納周遭的一切變與不變。 溺水的蟑螂 據說泅泳者有益身體健康,為了改善孱弱的體質,毅然決定投入早泳的行列。從春夏秋冬;晴雨不停!努力讓自己蛻變為四季的泅者。 體質因為天生基因使然,其實並沒有因此改善了多少,四季的泅者註定要擔負的業障卻一項也跑不掉,尤其冬天的水溫,入水的剎那,彷彿像根燒紅的鐵棒沁入水中瞬間會騰冒出陣陣白煙似的!害怕,像許多人一樣;不害怕,和許多人不一樣。其間的差異在於心念的轉換,因為如果把入水出水視為人世間的一趟修行,就會產生苦極回甘的法喜。忍得了孤獨,淡化觳觫恐懼的念頭,當苦不單只有苦,冷也就不再只是一味純粹的冷! 偶有泳友糾正我的姿勢,感謝他基於一番好意的建議,可是由於漏斗胸的緣故,我很清楚自己今生難以習得一身優雅的標準泳姿,二女兒曾俏皮的的調侃形容我的自由式像溺水的蟑螂,我也不以為忤欣然接受,這神來一筆的創意綽號,並且自嘲由於在水中的泳姿辨識度極高,一眼就認得出--這隻溺水的蟑螂。 或許我的水中的身影並不完美,可是我努力的顛簸前行,日復一日的堅持,同樣可以達到強身的目的。舉凡世間事都差不多,雖然不是每個人都天賦異稟,完美無瑕的,可是又有什麼關係呢?孜孜不倦,總也能耕耘出一片新天地,任他荒蕪,良田終將被蔓草淹沒。 待會,熱身完畢的我,也會像屋頂掉落的水珠般撲咚的躍入水中,用自在的旋律在冷冽的水面上泛起一朵又一朵的更大蓮花,於冬天的清晨,綻放著短暫而燦爛的美麗!雖然最終命運也將步入屋頂掉下來的水珠後塵--戛然而逝,消逝的蓮花卻恆久而美麗盪漾著雋永的倩影,滋潤著心田。
-
海濱路
風聲有時沉寂 駐足巷口彎角的雜貨店 隱匿在荒野田埂 遙望遠處的校舍 徘徊在兒童樂園 眺望遠方堤防閃爍的漁火 風聲有時喧囂 硬是穿過街頭巷尾 掀動紅磚的瓦窯 飛砂走石隨著呼嘯 向日子打個啞謎 隨著童話夢遊 故鄉的稻草人是否無恙 褐膠的唱片是否繼續盤旋 磨坊是否忙著旋轉 (廟口的市集 應該開始擠進喧嘩的人群) 橋畔的溪流 迴盪在楊柳樹下 有搗衣的聲音 彈塗魚在渡口嬉戲 紅樹林追逐著潮汐 (渡口的帆船 是否找到白髮的漁樵) 徜徉在安徒生的童話 仲夏的下午 依稀有一些巷弄裡叫賣的聲音 賣水煎包的孩童是否走過 賣綠豆稀飯的學長是否走過 還有賣豆花及麥芽糖的長者是否走過 (宵禁的演習 是否找到失散的逃兵) 海濱路 曾經淹水灌進民房 崎嶇的黃泥道路 印象中有一些牛欄 白鷺絲是否挑著畚箕 (記得要買餅分大姨) 踩過多少歲月的風霜 驚魂蔓草叢聚的荒郊 是否記得泥淖路途 在荒蕪的營區 風獅爺依然守著 廢棄的雕堡 (沒落的漁村盤纏著鐵絲網 思索如何抵抗敵人的砲火) 風聲有時沉寂 風聲有時喧囂 誰肯述說風的方向
-
【小說連載】 島鄉往事
「這就難怪了。」罔腰仔羨慕地說,心裡頭卻也有一個疑問,「他們家既然那麼富有,怎麼會跑出來當兵?」 「他以為當兵能學一點東西,對將來管理家業會有一點幫助。而且在軍中也有一個當連長的表哥可照顧,更可讓他放心。想不到所有的一切並非如他想像的那樣,最後被共產黨一路追趕,不得不隨著部隊撤退到台灣來。原以為真能如蔣總統所說:『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不久即可回老家。如今則是反攻、反攻,反攻不了大陸去,只好跟隨部隊流落在他鄉。何時何日始能回到自己的故鄉則是未知數。這些老兵說來既悲哀又可憐啊!」福生哥搖頭嘆息著。 「說來也是。」罔腰仔想了一下,「像班長這麼有錢,既然回不了老家,為什麼不在台灣討一個老婆?」(一三六)
-
夢旗
當大家都被白晝吸引時,我卻投奔夜晚,就算月光朦朧得照不出我的身影,我也想揮舞被黑暗蒙蔽的旗幟,自在的向前走。 我高舉著旗幟,跟隨著王與后遊走。 眼前是遙遠的曙光,我們就像飛蛾一樣踏著緊湊的步伐向它靠近。 我抬起頭,疲倦的遙望遠處渺茫的光輝。 在那後方,是我們的歸屬。 大家都相信,只要穿越了枯寂的荒漠,就能到達更榮華的世界。 但為什麼,我卻開心不起來呢? 越往光邁進,大家臉上的表情就越是振奮,可我除了長途的疲乏,竟然就沒有了其他感觸。 有時候,好想停下腳步,但隊伍卻不容許我這麼做,只要我稍有怠慢,與我同行的士兵就會用肩頭推著我,不一會又將我推回了原處。 並沒有扶持的意思,他們只是走著自己的路,然後在我疲倦得卻步的時候,逼迫我繼續前進而已。 我連休息的餘裕都沒有,就算雙腿酸麻得就快要癱下,多邁出一步都是痛苦,我也只能夠繼續前進。 只能這樣而已。 而這,由不得我選擇。 我收回目光,轉而望向在最前方,騎著秀麗白馬的王。 注視著在他肩上飄逸的紅色披風,我隱約能從裡面見到筆墨的痕跡,那上面書寫的,是所有將士的署名。 王曾給過承諾,當這件披風到達樂園時,我們的名號也將被榮光照耀。 起初,我就是景仰王和后的意志,才會跟隨前往樂園的。 可在旅行途中,我卻不只一次見到被光包裹的樂園裡,潛藏著飄渺的黑暗。 在身邊將士的眼中,它總是明亮的,就像是見到了淨土,無時都在期待能夠觸及無暇國度。 但是,我卻開始懷疑了,我們所憧憬的光,真的是一樣的嗎? 遠方的太陽升起,稀薄的光芒壟罩在大家身周逐漸變得燦爛。 但他們的陰影,卻淹沒了我……。 入夜,我坐在石塊上,盯著搖曳的柴火守夜。 往火裡丟進一塊木頭,我倚著肩上的旗幟,抬頭仰望高掛於夜幕的月。 朦朧的月光沒有陽光毒辣,更能讓我看清夜空的樣貌,天上星削配合著皎潔的月閃爍,我迎著微風,看著這番優美的景致,舒心的鬆了口氣。 只有這時候,才能讓我覺得放鬆,就像身心都得到療癒,整日的疲勞都能隨著星輝散去。 如果,能夠永遠沐浴在這道光芒下就好了。 可惜,日夜總會交替,夜晚總有退去的時候,下一次日出,夜晚又將被黎明隱蔽。 我所期盼的,永遠都只是短暫的一束微芒。 清晨的號角響起,大家都從酣睡中甦醒,背起了行囊,又繼續提起旗幟前進。 天空才剛破曉,夜空還沒完全褪去,還殘存著我所欽慕的月。 但我已不能再為它停留,只能背對自己的期待,向著明媚的朝陽前進。 在前方,是國王與王后期待,屬於大家的舒適國度。 所以,也應該是我所盼望的……。 已經,逐漸看得到城市了。 旅途的終點就在眼前,似乎再跨出幾步,就能到達眾所期待的樂園。 大家都難掩亢奮,簡直就像看到了救贖,有的開懷大笑,有些甚至誇張的哭了出來。 只有我,絲毫不覺得愉快。 即使在這咫尺間的距離,也沒有半分能讓我痛哭流涕的感動。 越接近光芒,我就越是茫然,心裡也更加疲倦。 我始終都只是待在隊伍當中,承載著大家的歡喜,然後拖著疲憊的身體,強迫邁出與他們同樣輕快的步伐。 難道就非得進去嗎? 看著樂園的鐵柵門,我突然產生了疑惑。 我對這裡,沒有寄望,也毫無感慨,就算進到樂園,也不會與別人一般狂喜,有的只有深植人心,將靈魂纏得喘不過氣的倦怠。 別人眼中無瑕的樂園,在我眼中,就只是恐怖的地獄,多待一秒,都是難忍的煎熬。 直到這個時候,我才真正理解,我渴望的從來都不是明媚光亮的國度,而是一塊屬於自己,寂靜舒適的天地。 我突然懷念夜晚了,想念銀月與星辰的光芒,思念曾閉起雙眼,用心感受的沁涼夜風。 我總算停下腳步,我很明白,我的天地並不在這裡! 我要回去……回去那屬於自己的夜晚! 於是我鬆開一直緊握的旗,想要回歸幽暗的黑夜。 但在回身的剎那,我卻又發現,自己已經被人群包圍,失去了任何的退路。 環顧身週,所有人都舉著與我不同的旗幟,用著奇怪的眼神盯著我。 各種不同的目光交疊,銳利的朝我投射而來,曾經互稱同伴的將士,此刻都變成了我的阻礙,妨礙著我的道路。 我伸出手,嘗試叫喚他們,但他們卻無情的將我推開,厭惡的瞪了一眼跌坐在地的我後就逕自離開。 沒有人願意聽我訴說,所有經過身邊的人都像是見到了愚蠢的小丑,全都帶著輕蔑的目光看著我。 我想,我肯定被認定是褻瀆聖地的雜碎,身心都汙穢得沒有資格與他們同行,就連交談,也是對他們的一種侮辱。 城市的燈火隱沒了將士的身影,我遙望著他們,孤寂的被月光壟罩。 已經沒辦法回頭了,我與他們的目標,打從最開始就不一樣。 站起身,我拍拍身上的塵土,落寞的轉身離去。 我向著銀月,信步走著,沿途看到了一支折損的軍旗,狼狽的躺在沙堆,飄蕩著喪失意義的旗幟。 我只看了它一眼,就將它拾起,從這一刻起,我就是這隻旗幟的靈魂了。 旅途中,王與后曾帶著隨從來找過我,希望我能回歸他們的隊伍,我毫不猶豫的拒絕了他們。 就算我仍不清楚該往哪裡走,但最起碼,我知道自己並不屬於那裡。 國王非常惱火,激動的將肩上的披風甩落地面,接著便上馬揚長而去。 皇后雖然難過,但卻撿起披風,溫柔的將它披到我身上,臉上雖難掩悲傷,卻仍笑著從我面前離開。 我站在原處,在其他將士的鄙夷下,目送他們離去。 我必須感謝他們,就算根本不想讓我離開,卻也沒有將我綑綁,反而賜予我溫暖,使我不用受凍。 但這份溫暖,似乎太沈重了點……輕風吹過,揚起了鮮紅的披風,我托住了衣領,隱蔽了潛藏其中的字跡。 我輕嘆了口氣。 或許,我的這趟旅行,也就必須背負旁人的意念,隱忍他們的目光前進吧? 我仰望夜空,在寒風中呼出了一口白霧。 未來的路該往何處,要去哪裡,我完全無法知道,也沒辦法了解,這段旅途或許茫然,可能終生都沒有終點,可我仍舊投奔黑暗,向著星月前進。 那怕,月光朦朧得照不出我的身影,我也想揮舞被黑暗蒙蔽的旗幟,自在的向前走。 然後,也許在某一天,我也會率領一隻軍隊,向著某處前進……。
-
山城風光
如果要我要選一個地方,飽覽北台灣的山城風光,那肯定是金瓜石!它的純樸寧靜,相對繁華熱鬧、充滿濃厚商業氣息的九份,更吸引喜歡小鎮靜謐氛圍的我。金瓜石三面環山,單面環海,只要看上一眼,我想任誰都能拋開心中的憂愁,醉心於它的悠然與孤寂。 在這兒,不僅昔日見證淘金風華的台金公司選礦場──十三層遺址依山而建,金瓜石居民也多半依著山勢高低搭建屋子,其中錯落有致的小鎮街道,彼此靠著石階串連成階梯狀。雖說受地形環境的限制,當地街巷看似擁擠,略為陡峭,卻也因為層層展開的山形走勢,反而把青翠山脈和蔚藍大海連成一脈的美麗景色,襯托得美侖美奐,令人深深著迷! 為了俯瞰山腳下的山海美景,我們一行人繼續往鄰近的無耳茶壺山前進。沿路鋪上了石階,也有木棧道及護欄,可邊爬山邊把東北角海岸線及整個金瓜石聚落盡收眼底。山頂上視野極佳,站在制高點遠眺前方,水湳洞的陰陽海依舊清晰可見。加上隨著時節邁入秋冬交替之際,金黃色滿山遍野的芒花隨風搖曳,聲音沙沙做響,宛如上演一場兼具視覺與聽覺的大自然生命樂章。 下了山,順著步道小徑直直走,可以一路通到黃金博物館。館內除了有「鎮館之寶」百公斤重的大金磚,可供來訪遊客體驗摸金塊的樂趣,透過展區文物的導覽與陳列,一時間彷彿看盡金瓜石百年礦業繁華落盡,寂寞與滄桑。最具震撼人心的是,原來金瓜石早在一甲子前,亦是二次大戰期間日軍奴役盟軍戰俘的地點,曾容納超過五百名戰俘,他們被迫進入礦坑開採礦石,惡劣的工作環境和嚴峻的氣候條件,造成戰俘士兵大量死亡。 而今金瓜石戰俘營現已整修成紀念公園,比起黃金博物館滿是來往遊客,卻少有人聞問,令人不勝唏噓。然而這片美麗的山城聚落,承載了無數的歷史記憶與生命故事,哪怕是淘金歲月的榮景,抑或是舊時代已被遺忘的戰事,皆埋沒在荒煙蔓草裡成為流金的回憶。
-
和暖春光
驚蟄過後,陽光顯得特別魅惑,總是充滿吸引力;萬物就在暖陽相陪下,心頭似乎暖和了起來,不但充滿元氣,而且精神抖擻,人們也在展顏歡笑中,暢談著曾經擁有的甜美際遇。 我坐在客廳,就能感受到日暖風和的高貴情境,於是起身就近欣賞陽台上滿樹的紅豔花朵,順便聽聽鳥兒親切的呼喚聲;平常聽慣了麻雀愛的絮語,也常與白頭翁對話,同時與體型較大的斑鳩,來個「咕-咕-咕──」互相唱和一番。 今年顯得格外幸運,料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常常缺席的都市三寶──綠繡眼,就在和暖春風揚起之際,來到窗前親切的跟我打招呼;霎時之間,使我全身充滿喜悅的細胞,亟思努力懷抱「鶯飛草長」的美好春日時光。 為了要讓春日的美好感受不斷延展,我信步來到臨近的公園裡;當春陽穿過公園的綠樹,篩落的光點,剛好打在資深公民的顏臉上,此刻他們臉上的線條,顯得格外柔和而親切。 這時無意間,瞧見兩三隻狗兒,就在主人的身旁,沒有無聊的追逐打鬧;反而「懶洋洋」的躺在地上,靜靜得享受著「暖洋洋」的禮遇。 我看到這樣一片「喜洋洋」的祥和畫面,腳步變得更慢了,神清氣爽的以銳利眼神,努力搜尋著耐人尋味的春陽妝點下之經典畫面;就在公園角落的草皮上,遇到了一隻夜鷺半瞇著眼睛,享受著難得的「日光浴」,看牠的樣兒著實討喜,於是我拿出智慧型相機,順利捕捉到牠打盹的可愛畫面。 就在這時,有一位在公園裡休憩的長者走了過來,看我有模有樣的的幫鳥兒拍「寫真集」;他一時興起與我聊了起來,雖然我跟他素不相識,卻因為夜鷺的牽成,成為無話不談的暫時好友。 或許我們興奮的談話聲,干擾到了夜鷺,讓牠原本得來不意的「瞌睡蟲」,全部跑光光,於是不太想理睬我們,振動羽翼高翔,隱身在密葉相錯的大樹上;這時我們抬頭張望,隱隱約約還可以瞧見牠熟悉的身影,無意間還發現鳥兒的新家呢。 如詩如畫的和暖春光,以無形的彩筆,彩繪出大地的錦綢;從人們的笑意裡,從萬物的快樂情韻中,柔美春光所釋放出的禪意,似乎早已深埋在大家的心靈深處。
-
白雪
輕輕的 含上幾口 溶 是口中說不出的情感 眼連天 絲絲落入人間
-
【小說連載】 島鄉往事
「班長有寫信來嗎?」某天罔腰仔關心地問。 「奇怪,大家說好要聯絡的,怎麼回去好幾個月了,竟連隻字片紙也沒有,真叫人想不透啊!」福生哥不解地說。 「可能是部隊有任務,忙吧!」罔腰仔說。 「班長在老家讀過初中,寫信對他來說簡直是輕而易舉的事。不管部隊有多忙,寫幾個字報報平安總可以吧!」福生哥依然不解地。 「說來也是。」罔腰仔認同他的說法。 「坦白說,替他保管這兩塊金條,實在是一種精神上的負擔。」福生哥似乎有點後悔。 「現在講這些已經太遲了。當初我也感到奇怪,你怎麼會答應替他保管這麼貴重的東西。說真的,我長這麼大,從來就沒有見過這種金條,而且每塊還是五兩重。」 「他說帶在身邊不方便,這點我倒是可以理解。但認真說來,我們認識亦只不過是一年半載,卻又只是一般朋友,並沒有什麼深厚的交情,可是他卻信得過我們,這點我也感到奇怪。」福生哥有感而發地說。 「班長老家一定很有錢。」 「聽他說,他們家是大地主,田地除了請人耕種,也放租。」(一三五)
-
琵琶聲響起
琵琶的線弦,父親的大手,輕撥聲響,我正襟危坐,我屏氣凝神,聆聽。因為,他一生的姿態,在這一刻,以絕美的畫面,供我學習。 2017年三月二十五日下午,浯江書院的文學金門豆梨祭,烙印了一個難忘的歷史片段。 每天早餐後,一群白髮蒼蒼加起來數百歲的老人,手持不同的樂器:二胡、琵琶、洞簫……嚶嚶喔喔的練習聲,陣陣響起,這是逐漸式微中的傳統南管樂。這個畫面,每早在小金門的八達樓子旁,一棟斑駁的平房內,固定的演出。年輕人玩樂團不稀奇,這群老人家的樂團真不簡單,十來年練習如一日,名叫「群聲南樂」。 每次返鄉離開時,總有一些固定的影像目送我搭船。父親握著方向盤,如小時掌舵家中航行方向,沉穩祥和;我坐駕駛座旁,溫馨美好,像是歲月不曾流逝過。不知何時起,後座安躺一把木質的琵琶,解人語似的靜靜的陪著我們。這支琵琶,木製加上幾根簡單的線弦橫中,卻能輕輕的敲起父親對民俗音樂的一片春天。我彷彿能勾勒出接下來的畫面:等我登船後,他將駛離海岸邊回頭往南走,然後與琵琶一起遁入那破舊的屋內,開始了一晨的南樂練習。 這把琵琶,彷彿是他的另一個孩子,陪伴他多少子女遠離的日子,開啟了他對南樂的熱情,也陪著他從草創群聲南樂到如今,已十來個年頭,一起寫進了歷史的篇章。 三月份,文學金門豆梨祭的藝文活動,邀了幾個表演團體,群聲南樂也來了。臨他們表演時,那時活動幾近尾聲,人群散了些,我挪移最前端的中間位,如進國家音樂廳的貴賓席,大氣不敢喘,屏息凝聽。沒人知道那一刻我內心是如何澄靜與虔誠,因為我知道我聆聽的不光是流淌空氣中的音符,尚有許多飽滿的生命軌跡,藉著白髮皤皤長者們的詮釋,透過樂器吟唱的密碼,輾轉傳進我耳膜,深入私密的心房。 因為,不久前在烈嶼的老家,一桌二姐與老媽聯手的道地烈嶼菜餚,像我平常返家時一樣的豐盛。不同的是,多了美食作家朱振藩與我國中友好們的陪伴,鄉土的盤中饔飧如芋戀肉、木耳菜、小炒肉……,加上58度原釀的催化,酒酣耳熱,賓主盡歡時刻,我充當新聞記者,一題題的提問父親,關於南樂團的前世與今生。 事後,一位友好悄悄的告訴我,席間聽父親眉飛色舞的講起南樂事,除了感動還心生羨慕,他可以感受到老人家對群聲的付出與寄託,但願他自己的晚年生活,能夠有如父親的福分,覓得如此對音樂藝術的精神安頓。 南樂,因這頓家常餐飯,隨著父親的口述,帶領著我們走進了他的篳路藍縷歷史。此時此刻,我全神貫注的聽著,完全是要印證老家時父親口述時熱情澎湃的一幕。當他用極文雅的閩南音發出簡短的這一字:「請!」時,琵琶、二胡、三弦等樂音婉約的響起。那是首次完整的聽完一首南樂曲子,雖然不盡理解詞曲的優美,但是現場頓時鴉雀無聲,似乎訴說著那份神秘之美。確切的比喻,正如多次旅外受人邀宴異國料理,不是我平常習慣的食物,一入口,卻能感受它味蕾的特殊與東西的好吃,道理是相似。 當群聲第一首演完,熱烈的掌聲響起,雖然不能說「哥哥爸爸真偉大,自己的爸爸多偉大。」但是,那一刻我真為烈嶼的鄉親感到驕傲。他們專注演出的神情、優美的弦律,說不上的感覺,捕捉住現場聽者的心。或許如此,主持人決定把第二首當節目壓軸,那個時候我清楚明白,南樂伴著父親美麗的身影,一起走入我心裡。 回憶,亮光一閃,閃過了父親的銀髮與臉龐,熠熠輝映。當他十六、七歲少年期,為了生意常往廈門批貨,臨過夜留宿,在第五碼頭的鷺江道,晚上無聊溜到著名的茶藝館─「竹林」「江濱」,接觸到南樂優美旋律的現場演出,彷彿電光石火般的啟蒙,埋下喜愛的種子。後來,隨著村裡的先耆前輩習各種樂器與習唱,在那娛樂不發達的年代,南管樂曲的演出,往往為敦親睦鄰的婚喪喜慶之助興,以為撙節開銷,久而久之因演出不惡,乃廣受歡迎,為南樂的發展帶來了鼓勵與希望。 我問,他說。在眾人酒酣耳熱的見證下。 「金門地區自清代以來即盛行南管音樂,抗戰後最盛時期家家唱曲、戶戶拍版,自幼耳濡目染。因而啟發了興趣,進而自學各種南樂所需的樂器如琵琶、洞簫、二胡等等,奠定南樂的基礎。」 「金門地區還是軍管年代娛樂少,鄰里凡有婚喪喜慶,參與非組織性的南樂團,三三兩兩,不成氣候。直到民國92年,結合當地愛好南樂的熱心人士,努力的奔走下,在金門縣政府文化局及鄉公所扶植成立了『群聲南樂社』。我當創會理事長,又連任了一期,共六年。旨在薪傳南樂閒暇休閒及配合本鄉節慶活動。」 不知什麼時候起,島鄉變寂寞了,村子的人聲多是老人與外來照顧者。我們兄弟姐妹循離鄉遊子的模式,急急趕著人生的路,無暇問父親是否也寂寞如小村?每當我返鄉再離家時,臨出門總會探頭看看父親的房間,做最後的巡禮。只見母親廢置的梳妝台上,琵琶靜靜躺著,譜架上攤開的紙本,空氣中彷彿瀰漫著婉約的樂音,嚶嚶啊啊的飄起,琵琶剎時如精靈般,咧著嘴迎向我笑開來。 哦!父親的寂寞,由一把琵琶填塞起。我想,他的晚年心裡放了很多東西,尤以南樂為多。關於南樂的種種影像,伴隨他的生活細節,條理細紋,脈絡展開,可惜我不擅剪接記錄,僅能就他日常細節,以小窺大,看他如何讓群聲一步一腳印至今。 話說豆梨祭的演出前夕,主辦者跟他要演出兩首曲子─〈賞春天〉、〈想起〉的歌詞。他傳來,我看了,眼眶馬上熱潮湧起,兩張白紙沒格線,父親蒼勁俊秀的字跡,書寫的行列,皆工整如排隊士兵。不禁感懷萬千,那是他幼時家貧無力進學堂,僅憑一支柴枝在沙堆,或一隻竹筷在盤中就著粥糜,練呀練,多少這樣克難的練習日子,練出來的結果。 因這兩張紙,我開始走入父親南樂的回憶隧道裡。依稀記得有次他來台來我辦公室,笑嘻嘻的揚起他手上十本樂譜,說南樂終於有簡譜了,可供我那學鋼琴的女兒無師自通的練習。我暗暗詫異他是如何辦到的,如何踏破鐵鞋、渡過萬重山,解決他簡譜教學的問題,那又是另一段長長的故事。他說常有門外漢形容南樂有如「鬼哭甲馬嚎」(閩南音,表南樂唱腔字拉長難理解。),昔日面對難懂的譜,如今易懂的簡譜,解決了初學者識譜的難題。 有一次,他不知從哪來的虱目魚肚,多到吃不完,連在台灣的我們也有快遞的配額。問其故,台南朋友寄給他整箱的虱目魚肚,驚訝這麼多,父親答因上次南樂去台南交流,演出成功,交了好朋友。母親在旁助腔,妳爸去台南時同樣帶了東西送禮,足歹勢,親像咧交換禮物呢。父親不停的說他朋友如何好,我想當他說別人好時,不也意味別人也感受到他的好。人情世故,父親從來以最溫厚最自然的方式,真誠待人。譬如說,每回來台返金,不管如何忙,總要抽空拎個幾盒李仔鵠特製糕餅給「洞館間」(南樂練習館)夥伴們配茶。彷彿是,「洞館間」是除家之外,他最親近的地方。 感受到他經營一個樂團,好像早期我草創公司那樣艱辛,不放棄任何可能性。一會兒去漳州買樂器,一會兒去泉州請專業老師來教學,或去廈門製作樂團的制服。逢樂團與他人交流,四處奔波且行文各單位爭取掖助,有一次某機關贊助了高粱酒兩打,樂團捨不得自喝,變賣出去旅費就有了。 凡此種種為樂團奔波,父親甘之如飴。最令他頭痛的莫過於找不到後學者,把南樂傳承下去。流行樂因KTV林立,推波助瀾容易學。南樂則不然,因為要從傳統樂器習起,難度相對高。父親曾嘗試與國中社團合作推廣,可惜升學主義下未能實現願望。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找上一個現成人數眾多的舞蹈團體,配合他們既有的習舞時段,南樂研習為他們量身訂做活動時間,終於整團人數全部可以接收過來,老枝新葉,繼續奮力開南樂的花朵。 豆梨祭後返台,每天工作中,依稀看見,父親的大手,輕撥線弦,琵琶聲再度響起…。我深感,南樂於父親,從一支琵琶開始,正如文學於我,從一本小筆記本開始,有同等的重量。我慶幸有遺傳到他的基因,熱愛工作事業,完成某部分的自己後,並以他的影子為標竿,繼續追求我的文字大夢,匐匍前進。因為不管工作或興趣,父親於兩者的初衷都出自真誠,不為他人的掌聲,或任何冠冕。 今日,琵琶聲再度響起,父親的努力與汗水,終被看見,因文化獎來自眾多的祝賀聲。
-
【畫話小語】 書 信
起飛是一種喜悅,帶著滿滿的理想,朝著想要的方向,享受陽光、湖光山色的美景,翱翔在天空,自在追尋夢想。 在不斷的上升與下降間的平衡點,拉線的人兒知適時的放與收,放時滿心祝福,何必執著天空一定萬里晴空?心中少一分擔心就多了一分的祝福……。 倚窗凝望,聽著小鳥唱著清脆的歌,更聽見了風兒捎來平安喜樂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