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沙美老街的建築與石板
明朝(1368-1644)統治中原,浯洲(金門舊稱)鹽產業到達顛峰,因鹽場多集中於沙美區,造就沙美老街(砂尾街)萬商雲集與百業繁榮之極盛景況,後金滿清入關,浯洲沙美依然設有浯洲場,同樣乃金東政經中心。 1949年10月24日之夜晚,金廈海域夜黑風高,共軍萬船齊發,擬於金門島中央之瓊林登岸,一路截斷金門東西半島之駐紮青年軍的支援,並登太武山高處指揮作戰,惟天不從人願,共軍徵集之民船,遭金門海域複雜潮汐推至金門西南,瞬間金門西南古寧灘頭火砲四射,國軍與共軍決戰金門西南古寧灘頭。國軍浴血奮戰,造成共軍全軍覆沒,從此國民政府以台澎金馬作為反共復國之復興基地,從此與大陸隔海分治,國軍於東南閩境彈丸孤島金門,意外擊敗共軍猛烈攻擊後,開始於金門部屬13萬大軍,更以維護軍事安全為由,將金東金沙灣截斷,並於民國63年興築榮湖與金沙水庫,自此,金沙灣附近之港口即官澳、六甲和金沙港,不再與南洋及中國福建通商(航)。 沙美(元朝地名:浯洲鳳翔里十七都後學村,又稱:砂尾)因臨金沙灣與金沙溪尾端,於元朝統治時因浯洲金沙灣周圍設有官鎮埕、永安埕、田墩埕、浦頭埕、沙美埕、斗門埕及南埕(今之劉澳、浦邊至瓊林一帶)、保林(今之西浦頭至古寧頭一帶)、東沙、烈嶼(今之小金門上庫至上林一帶)等10個鹽埕,元朝政府(1297-1368)為鞏固政權實質統治與興辦教育,遂於浯洲鳳翔里十七都後學村(今沙美)設立浯洲鹽場司「今金沙國中游泳池至東埔一帶」與浯洲書院「今沙美菜市場,渭陽 馬闕 司令創建、(明代為:金山書院,今金沙農會倉庫)」,而位處沙美中心之沙美老街創建於元末(約1343-1368),乃由福建泉州運來之石板,自仁愛街48巷開始擴建至八條街,建築形式除中國傳統店厝之外,還有中西合併之棟洋樓,至於街道設置特色,以自我防衛為主要構築基礎,八條街道錯綜複雜相互交匯,猶如迷魂八卦陣,前人更於巷口設礙門,並有專人負責關閉隘門,以防範盜匪入侵,而且在沙美老街外圍之臨金沙灣設有2處前哨槍樓,此乃自我防衛之堅固堡壘,自元末到民國60年代,繁華不已,更是充滿過往歷朝歷代之書生及鹽工及島民與軍人經濟補給和情感交流之處。
-
調色盤
當我踏出一步,便會接觸到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們。雖然過著各自的生活,卻脫離不了群居的生活,我們需要與人接觸才會增添生活的色彩,社會猶如調色盤,生活的彩度由自己來調色。有些人生活平淡如水,每天過著重複又簡單的日子,那也是屬於他們的生活色彩,因為顏色的取決來自於自己。所謂的黑與白,有人視為單調,我覺得都是主角,沒了黑與白,調色盤中永遠都不會完整。 生活需要開心的黃色。當你的心情歡樂無比時,你會感覺到黃色的氣泡環繞著你,彷彿此刻就會隨著氣泡飛上半空中,久久都不會下來。尋常生活之中開心的事情有很多,如父母買了一樣你很渴望的物品給你;或是花了很長的時間準備考試,終於考取好成績;或是工作上獲得良好的業績,這些琳瑯滿目的事情所帶來的喜悅,都似黃色般奪目耀眼! 生活需要溫暖的橙色。當你心情低落時,充滿溫情的家人總會陪伴你左右,陪你一起闖過各種各樣的難關,陪你走過失落的日子,永遠都不會放棄你。溫暖的家人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宛如溫暖的橙色使你的生活不再冰冷及不再孤單;當你感到彷徨無助時,宛如漆黑,這時儘管回家擁抱橙色;家裡溫暖和煦的光,永遠為你閃耀著動人的光輝。 生活也需要戀愛般的彩色。戀愛似夢幻的彩色棒棒糖,你不知道何時會嘗到什麼味道,正如你不知道戀愛中會出現什麼變數。感情熱烈期時,你所嘗到的每一個味道都是甜甜的桃紅色;當你的戀情面臨了問題,滿嘴甜滋滋的桃紅色瞬間酸苦澀鹹;你會感受到戀愛時期所呈現的五彩繽紛都是考驗,通過層層的愛戀試煉,也許才會成熟,生活色調更加穩定。 「穿籬繞舍碧逶迤,十畝閒居半是池」,人生充滿著各種可能性,當你在熙熙攘攘的日子裡,是否懷抱反璞歸真的生活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面貌與意義,無法比較誰的生活充實,但都有屬於自己的顏色。你不會知道下一刻的際遇如何?只有盡情享受現有的色彩,不要給自己任何的藉口,阻礙了揮灑色彩的機會;在一成不變的生活中尋得生機,不是改變,而是創造。創造後,你便會發現世界上會有屬於你的人生彩虹。(作者為銘傳大學金門校區學生)
-
【小說連載】 島鄉往事
只見他從口袋裡取出一條滿佈汗酸味的手帕,快速地塞在她的嘴裡,讓她不能出聲;復又火速地脫下她的褲子,然後解開自己的褲帶,掏出充血的陽具,就毫不留情地朝她下身挺進。即使她不斷地掙扎,但壓在她身上的龐然大物則讓她動彈不得;儘管她想呼救,塞在她口中的手帕卻讓她出不了聲音。於是在一陣痛楚過後,少女寶貴的貞操就此斷送在這隻萬惡不赦的魔鬼身上。 劉志林得逞後,少女驚慌失措、臉色慘白地癱軟在雜草上。儘管口中的手帕已被取出,但她仍然沒有呼救的力氣,任由這隻惡魔發洩後逕行離去。然而,即使他是一個堂堂男子漢大丈夫,此時已從少女身上解決了壓抑許久的性慾,但心中依然會有所懼怕。萬一不幸被查到在戰地強暴婦女,絕對會被送進軍事看守所接受軍法審判。一旦罪證確鑿、審判定讞,勢必難逃死刑的懲處,押解到刑場槍斃是免不了的事。幸好從頭到尾沒被人發現,但這似乎只是他自己的判斷,是否能逃過這一個劫數呢?天理昭彰啊,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他這種非人性的手段,絕對會遭受報應,只是時機未到而已。 他快步地走離現場,故裝鎮定地朝營區緩步走去,弟兄們午餐後都已回營房休息,他習慣地一一收拾殘局。但是他的腦裡卻不斷地出現少女驚嚇過度的無助身影,尤其當他充血的的陽具戳破她的處女膜時,只見她臉色慘白疼痛難忍,數次想張嘴喊叫都沒有成功。難道他是昧著良心,把別人的痛苦建立在自己的快樂上?故而此時他並沒有發洩過後的快慰,反而有一種無名的罪惡感。他這種泯滅人性的行徑,簡直比禽獸還不如,絕對會遭到天譴! 犯下滔天大罪的劉志林惟恐東窗事發,每天提心吊膽地待在廚房不敢出門。但連上的弟兄只要有飯吃就好,似乎沒人發現伙伕班長有異狀,甚至外面也沒有傳出有誰家少女被駐軍強暴的聲息,一切跟平常一樣。(一二五)
-
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落番》 一頁落番史
四、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 《落番》紀錄片在「僑鄉」的榮光、盛名背後,以人性化的角度,找出深藏在底層,一段段令人不堪回首的血淚移民史。紀錄片探入金門移民者的生活圈與內心世界,觀看他們如何在遙遠的異域,打造金門第二鄉,縮短被拍攝者與觀看者的距離,呈現一幕幕最真實的「落番人生」。他鄉住久了,慢慢成了家鄉。金僑也逐漸地由「落葉歸根」變成「落地生根」。《落番》不只是一段古老記憶、也是一趟尋根旅程,「飲水思源、回饋故里」更是《落番》背後最重要的精神。 《落番》這一部影片希望成為移民潮中,代表華人海外拓展努力成功的實例,從金門見證世界移民的主流價值,並將影片獻給海內外鄉親與所有關心的華人朋友。循著戎克船金星輪的航線,乘著季風跨越時空,一同感受華人落番刻苦銘心的記憶鄉愁,及分享出洋客衣錦還鄉的榮耀。 《落番》紀錄的故事;有激勵人心的成功模範,也有令人鼻酸噙淚的灰暗情節。現代的金門華僑,如何看待自己的身分?從馬來西亞知名的華商楊忠禮和陳成龍,都對自己的貧困出身侃侃而談,也不諱言成功是靠自己努力掙來的;也有原本到南洋經商後,事業小有成就,但是卻敗光了家產,以致沒錢也沒臉回鄉的案例,這些都是真實發生的故事。《落番》真實呈現出洋客的土地與生命故事。而現在許多新一代、第二代,或者第三代金僑,其實已經不知道故鄉在哪裡。《落番》,重新聯繫金門僑胞與故鄉的情感,莫論僑居者,這一代的金門後輩,往往亦不知「我從何處來」,亦不明瞭自身家族的變遷與艱辛史。去鄉數十年,再歸返時白髮已蒼蒼,或客死異鄉。 《落番》讓我們重新思考自己的故鄉、家族與血脈牽連。「一個人若懂得飲水思源,不會壞到哪裡去。」也因此,《落番》所表徵的,便不僅是歷史的記錄,更是動態的尋根旅程。藉由影片家族的情感認同,從而延續血緣的連結與傳承。 動念著緬懷先祖以及故鄉之情。 金門因貧困、戰爭,而有許多離島而去的人,當「番客」後代祭祀先祖,子女說著,「阿爸、阿母,咱回去金門囉。」在這世界每人都有一個故鄉,卻常常回不了。回不了,卻也回去了,帶著牽掛五十年、一百年的心願,帶著落葉歸根,卻始終得迎風而掠的心情,就算是幫自己、也為了父母跟先祖,再看金門一眼。 《落番》影片並且從「連鎖式移民」馬來西亞南部的龍引「歐厝聚落」串連起金門的歐厝聚落,馬六甲這座活的露天博物館則以金僑山王吳心泉、海王吳仲坦來說明金門人出外打拚的成就,丹斯里楊忠禮的故事是從馬來西亞傳唱到金門,年輕的楊忠禮代替父親做貨物的運輸工作,一路打拚到現在成為馬來西亞商界深具影響力,楊忠禮博士對金門非常的熱愛,捐款金門大學、辦第二屆世界金門日、興建父親楊清廉紀念館懷念父親教養之恩。 拿督呂慶安清貧出身掙得一片天,丹斯里陳成龍小時候家貧使他夢想長大要蓋屋給家人住,他的不畏艱難終改造居鑾成為新市鎮,並被稱為居鑾發展之父,他小時候並不知道自己是金門人,後來整理父親的遺物才知道,因此回金門尋根,現在連三歲的孫子都會說:阮是金門子。 《落番》影片詮譯的就是飄洋過海,落番打拚的金門鄉親有了成就之後就會回鄉光耀門楣及回鄉娶親,當年離開的時候,他們都沒有想過,有一天,異鄉竟然成為故鄉,落葉歸根變成為落地生根。 寒川先生的一首詩:古厝終究不曾被遺忘,那年在厝前嬉戲的小孩,而今歸來,竟不知自己究竟是原鄉人還是異鄉人?道盡一頁頁南洋的辛酸史。 ……佛祖興興惦南海,阿哥燒香予娘拜/許點阿娘得乖巧,不通腳步走阿差/山頂出有楊令婆,廈門出有蕹菜河/仙人打鼓有時錯,腳步走差誰人無/甘蔗吃著目目清,廈門水路通番屏/猴拖船、汝短命船,載我君、汝滿海運/一海運一海,一山運一山/放我公婆在唐山,目屎墜落到心肝……。 五、結語 《落番》,無疑是近中國史上悲慘而感傷的一次大移民潮,特別是南方沿海金門、廈門一帶。但也因為這股規模龐大、影響深遠的血淚史,為海島金門注入了強而持久的經濟脈絡,影響所及,才有如今島嶼的一番榮景,也才有昔時關於落番客返鄉時的種種記憶,以及島上四處可見傲然聳立的番仔樓,增添了聚落風采,也豐富了人文。對於常駐島上的鄉民而言,家族中若有「番屏客」不啻也還持著一種微妙地光采與虛榮感。至於最初的辛酸血淚,只成為言談間的一些煙雲過往。然而,關於落番的故事與種種際遇,清清楚楚曾在年少時期的生活周遭上演著,是那座曾被禁錮封閉的清貧島嶼無可切割的一部份歷史。村子裡宏偉耀眼的番仔樓,已經呈現著幾經歲月摧朽的殘相,但即使如此,番仔樓仍是氣質出眾,至今仍是整個村子的風光建築,為何番仔樓的主人從不曾再踏回唐山金門這塊土地。 現在台北飛吉隆坡的行程約四個多小時,較之一百年前金門人的「落番路」,從金門到廈門、再到新加坡、轉馬來西亞的路迢迢,那種「六亡、三在、一回頭」的險境,不可同日而言,不再有著不知何年何月何日再相逢的送別離情。但是,無論時空如何轉換,離鄉到異鄉打拚都是需要十足的勇氣,尤其是陌生的國度。 「落番」是金門僑鄉文化縮影,是金門人一段永遠無法抹滅的出洋奮鬥史,而這段歷史將一代傳過一代永遠留傳下去。 當年離開的時候,他們都沒想過,有一天,異鄉竟然成為故鄉,落葉歸根,變成落地生根……。 (下)
-
時間的考驗與自我的淬鍊
年幼時無知,不知時間之可貴,青春年華正盛,珍惜當下卻常疏於未來,等待漸老才驚覺時間匆匆而有了警醒,然則錯過的無法補償只能追趕。 天縱英明,仍然接受時間淬鍊,尋常如我更需要把握時間磨練。時間有許多騙人的伎倆,假借大自然的有:物換星移、四季轉換、日夜消長……;教唆代理人的招式最主要的有:過年過節與放假。大自然的轉變,讓人迷惑與耽溺,人力的仲介操弄,則叫我們有了鬆懈的理由。時間不時戴上各種面具、甩弄不同的幌子,欺騙、蒙蔽、愚弄我們,它是最陰險的敵人,它是我們最無情的考驗。 時間雖然無情但它對所有人一視同仁,它是最公平的仲裁!時間檢驗個人管理運用的方法、效能與成效,也忠實客觀反映每個人對於時間的價值觀,珍惜時間的人會奉「寸陰寸金」為座右銘,把握時間不斷學習求知爭取上進;反之者視時間為糞土,得過且過、蹉跎浪擲,或者一經迷惑與煽動就得到了鬆弛頹廢的藉口,成了時間的化外之民。 時間無法停留,也不行倒帶,更不會消失,它只會假借各種花招與名堂侵蝕人心。歲月催人,年齡是時間過去累積的軌跡,皺紋是時間的年輪,但重點不在累積了年歲或產生了皺紋,而是在時間飛逝的進程中,我們做了甚麼、做了哪些努力?走過時間的長河,回頭檢視之際,必生不一樣的心情,甚且會有截然不同的自我評定-時不我予乎?無愧無憾耶?不虛此行也?各有差異,只因面對時間的態度與作風因人而異。 時間無情對人,但人卻得有情對它,將它放在心中惦記與盤點,愛惜它、寶貝它、善待它,日久自能產生有機的連結,得到好的回饋。 時間無私,我們得為它付出真愛,私誼左右我們對時間的觀感,都愛它一點,就不會有揮霍和浪費的毛病。 時間善於愚弄人,我們明察秋毫不為所騙,而且還要擅於與之周旋,心中存有一把尺精實度量,欲擒故縱、欲罷不能、欲走還留,讓時間以為算計得逞,其實是我們運用得當,收穫頗豐。與時間相處,可以輕鬆以對,但需時時留心、處處得意,且暗藏機鋒,像坐禪入定的修行者,像默默致力耕耘的人,像潛心專研的人,像做了計畫按部就班執行與省察狀態的人,像早已養成習慣始終如一追求進步的人……,時間不等人,他們也不等時間,彼此似乎相忘於江湖,其實是胸有丘壑早有定見。 時間考驗我們,我們考驗自己的心性,別怕時間無情,我們用心對待,負起應承擔的責任,當時間的鐘響,它會給出合理的評定,我們也能無愧於心,無憾地走過這一生。
-
刺痛,1995
他將過去就地埋葬 來到一個全然陌生的地方 天真小孫女的記憶裡 爺爺年輕時就去國外做生意 幾張舊照片差點掀了他的底 他很心虛無奈地面對她的好奇 含糊其詞何日是個頭? 夜深人靜的午夜 埋葬掉的過去常悄悄然 復活 遙想當年,豪情萬丈 老看不慣一些惡人 每每像荊軻要刺秦王 果然沒令人失望 一刀刺進那痞子的胸膛 斃命當場 安迪.杜佛蘭從他家附近的電影院 逃出肖申克(Shawshank)展翅高飛時 他被送進另一個鳥籠 就在他前往迎接安迪的途中 他的故事才開始 卻必須徹底結束 那影片名字似利刃從深夜的電視螢幕上飛來 震驚,刺痛心窩 二十多年後 他終於觀賞了《刺激1995》【註】 跌宕情緒五味雜陳 他覺得自己像極了戲裡的瑞德 何其有幸上天還賜予他兒子、媳婦 和可愛的小孫女 他嘴角微揚 凝聚的兩顆酸酸苦苦的過去 滴落 他真真實實地感受到 希望之泉在胸中湧動 註:《The Shawshank Redemption》的台灣譯名,1995年3月在台上映。
-
【小說連載】 島鄉往事
在這個村莊裡,大部分居民均以農為生,即使臨近中午,多數人還在田裡耕種,村中幾乎是空蕩蕩的,唯一在家的或許是一些老弱婦孺。當他無意中看到一個牽著孩子的小阿嫂的背影時,霎時,被她那渾圓的臀部深深地吸引住,體內的酒精也在驟然間燃燒,熾熱的慾火讓他的雙眼滿佈著血絲,下身充血的性器亦有明顯的反應,彷彿是一隻發情的公狗,正四處尋找著能夠交媾的母狗。然而,小阿嫂已進屋,即使她的背影已不見,但他的內心則充滿著難以言喻的性幻想,甚而愈來愈強烈。 他不經意地走著、想著,卻意外地看到一個清純的少女,從她樸素的穿著與豐滿的體態來看,多麼像是老家的秋霜。三年後要回家與她成親的諾言已隨著時光走遠;五年後要退伍返鄉繼承父親遺留下來的產業,並把它發揚光大的承諾,已如同泡影幻滅。當他睜著滿佈血絲的雙眼再次投射在這個少女身上時,熾熱的慾火不斷地在他體內燃燒,理智早已控制不住即將焚身的慾火,於是他環顧四週,眼見周遭靜悄悄地並沒有任何人影出現,心裡不免想,這真是一個大好機會啊! 當他目睹少女自個兒進入柴房,趁著她沒注意時,便加快腳步跟了進去。而正當她彎腰抱起一捆雜草起身準備離去時,他卻火速地把她撲倒在雜草上,並迅雷不及掩耳地用手掌摀住她的嘴。可憐的少女邊掙扎,邊嗚嗚地想呼救,但始終出不了聲。而他早已露出一副猙獰的嘴臉,以獨特的外省腔調警告她說:「不許喊叫,不許反抗,要不,我就掐死妳!」可憐的少女,豈能鬥過這隻身材魁梧的惡魔。(一二四)
-
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落番》 一頁落番史
緒 論 一隻火船是新起煙,下午四點要開船,廈門水路通番屏…… 「去三兩年仔,就著倒來」 兒子、丈夫要出洋了,父母、妻孥送到金門古渡「同安渡頭」,面對茫茫大海,今朝一別,何日再相見?只能丟「去三兩年仔,就著倒來!」這句叮嚀。 一頁落番史,無盡辛酸淚,若非水窮盡,誰人惹傷悲。 十五世紀末地理大發現後,歐洲列強海上霸權興起,開始藉由東西半球連通的航路,向東方尋找資源及市場。從十六世紀到十八世紀,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大英帝國,相繼沿途在東印度群島及太平洋以南的南洋群島尋求資源並據為殖民地。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西方帝國主義以船堅砲利打開了中國封閉之門。1842年,中國被迫簽訂《南京條約》,開放五口通商貿易,海禁大開。此時正值非洲農奴廢除之際,而南洋殖民地經濟蓬勃發展,勞動力大量缺乏時期,而中國也正當積弱不振,民生疾苦之時。殖民政府紛紛派員在閩粵沿海澳門、香港、廣州、廈門等港口招募勤儉、肯吃苦的華工渡海工作。清政府的禁令抵擋不住這一波排山倒海的華工移民力量,於1860年《北京條約》正式允許出洋合法化。 關於「落番」一詞,洪乾祐在《金門話考釋中》有這樣的注解:「中國人自古瞧不起文化比自己低的四周異族,稱為東夷、四戎、南蠻、北狄。因此閩南人叫南洋各地的土著民族為『番』。金門屬閩南地區,土地貧瘠,住民生活困苦,地理上比較近土廣人稀、土產豐饒、尚未開發的南洋群島,因此明朝時已有人到南洋謀生。」 「落番」指的就是「下南洋」之意,閩南語中另有「番屏」,洪乾祐亦就「屏」解釋道,是指地方的「邊」或「面」,例如,「這邊」叫「這屏」,「那邊」叫「許屏」,「金門人從明朝起到民國三十八年止,到南洋謀生的人數極多。古時的金門人口很少超過十萬,但常有三分之一在南洋,故金門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僑鄉。所以凡是講到南洋,都說『番屏』。番屏,番地也。『到南洋去』,都說『落番』」。 《落番》一片抓住了最具土味、也最直接有力的「落番」用語,構成了一個金門人強大的移民圖像,沿著時間長河,回溯來時源頭。 一、離鄉出走 《落番》紀錄片解構了金門移民潮三大時期,第一時期:十八世紀中葉至末葉,第二時期:十九世紀初葉(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二九年間),第三時期:十九世紀中葉(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日本侵華期間)。 金門移民潮的緣起,始於一五六七年,福建巡撫涂澤民向朝廷奏請開放海禁,提供了閩人華商到東南亞貿易發展的途徑,地理上接近漳、泉的呂宋島(菲律賓),商販更是絡繹於途,往往久居不返。十九世紀中葉,西方帝國主義以船堅砲利打開中國封閉之門,因為開墾、殖民、貿易等大量勞力的需求,吸引了華南沿海地區貧苦華工前仆後繼地從原鄉到南洋,尋找出路。 《金門華僑志》指出明代隆慶、萬曆(1567-1620)之後已有川走南洋之例。亦有一些族譜記載17世紀中葉以降的出洋紀錄。 1842年《南京條約》後廈門開港,一水之隔的金門進一步連結到東亞貿易網絡。此後,一直到1949年之前,金門有四次主要的海外移民潮。首先是1860年《北京條約》開放華工出洋合法化,出洋客不需再背負「背棄祖宗廬墓」的棄民身分,同時經濟困頓使得閩南人積極向海外謀生。第二次南渡潮在1912-1929年間,當時南洋相對於中國,商業發達、治安良好、往來便利,吸引了大批青壯人口出洋。第三次移民潮是1937-1945年的中日戰爭期間;為躲避日本軍伕的徵召,匆忙遠離家鄉,避居海外,稱「走日本」,青年不願成為日軍軍伕。第四次則是1945-1949年間,因治安敗壞、盜賊四起,加上國民政府自南方省縣抽丁(徵兵)支援國共戰爭,僑民不願返鄉或本地青年壯丁逃離金門。最後一批下南洋的金門人1954年九三砲戰、1958年八二三砲戰期間,為避戰禍到南洋投靠親友,以汶萊居多。 金門華僑僑居地遍及東南亞諸邦,如新加坡、馬來半島、北婆羅洲、印尼、菲律賓、越南、泰國、緬甸等地的主要港口城市,東北亞的日本長崎、神戶也聚集了一部分的金門鄉僑,香港也有金僑。同鄉陸續前往同一地點、從事同類工作、互助團結的「連鎖式移民」。 二、異鄉奮鬥 《落番》紀錄片鎖定馬來西亞三種不同型態的金門移民家庭關係,包括住在金門的眷屬、折返金門的出洋客以及久居馬來西亞的移民客,時地分出的三種臉譜,倚門望歸的苦盼、出洋又回返的心路、不再回頭的異地身分轉換與掙扎。 就長期留在馬來西亞的移民客,《落番》掃描、歸納出了三種類型: (一)最低階的苦力:舢板行業,指往來於無法停泊進港的大船與港口間,專門運送貨物的木船,全靠人力划動,由於大型輪船的貨物搬運量需求龐大,因此舢板業者集結出「估俚間(苦力間)」組織,彼此照應,形成金門苦力者的特色。 (二)進階的貿易商:「九八行」,指進出口胡椒、香料、咖啡等雜貨買賣的商家,由於在買賣議價上需要以互信作基礎,金門商人多選擇與同鄉交易,夥計也多找同鄉,久而久之形成「金門幫」的脈絡與「金字號」地盤。 (三)個人創業成就:從苦力移民家庭發展出事業大成就者,在馬來西亞寫下典範者,有被馬國政府冊封為「丹斯里拿督斯里」的楊忠禮機構創辦人楊忠禮、被譽為「居鑾發展之父」的龍城集團創辦人陳成龍,他們的家族移民史、個人奮鬥故事,被縮影也被放大。 《落番》紀錄片呈現出洋客土地生命故事,有別於一般紀錄片的表現方式,《落番》定位為「劇情紀錄片」,除了紀實外,其中並以電影手法穿插「戲劇重演」場面串連各段落,輔以戲劇故事主角的第一人稱OS增添戲劇效果,帶領觀眾走入時光隧道,生動地演出出洋客的生命歷程,有同安渡頭的出洋客步履蹣跚身影、擁擠與燈光昏暗的船艙、幾近崩潰而狂吼,被丟入海中的華工、初抵異地在簡陋工寮落淚寫家書、「六亡三在一回頭」落番辛酸史、鄉僑衣錦榮歸故里等畫面映現,影片中也有家鄉的歌謠、音樂貫穿其中……。 相招到番邦,目屎流規港,出外無好趁,無去呣知空。一日過一日,囝仔變大人,批信呣敢寄,心頭掛石枋 三、飲水思源 從「落番人生」、「苦力間到金字號地盤」、「僑匯與家書」、「祖譜尋身世」、「番薯情」、「落番客的故鄉夢」、「金門仔」。《落番》紀錄片以影像故事敘述、重建了金門人下南洋的路線與重要情節,原始呈現「六亡、三在、一回頭」的金門人移民年代的辛酸血淚歷程,以及華工苦力奮鬥致富、衣錦返鄉的傳奇故事,也有客死他鄉,終其一生回不了故里的移民悲歌。 從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中葉間,啟動了一波波華人「落番」的移民風潮。 穿梭于金門與南洋間的遠洋輪船絡繹不絕,載著一批批衣錦返鄉的歸僑,及滿懷夢想出洋的「番客」。金門「番客」隨著時代潮流踏上了不歸路,不僅改變了個人的命運,也啟動了僑鄉金門的變遷。為了光宗耀祖,遠赴外洋謀生,事業有成的「番客」,幾乎都不忘返鄉建造一座美輪美奐的「番仔樓」(洋樓)。隨著風雨的摧殘,金門洋樓早已卸下華麗容顏。但洋樓的一磚一瓦,卻都深深烙印著金門人「落番」的血與淚……。 「落番」的金門鄉親,往往只能隻身前往,而把妻兒留在家鄉。部分金門「番客」會另覓良緣,造成唐山與南洋「兩頭家庭」的時代悲劇。 在前仆後繼的金門出洋客中,大部分「番客」無法「衣錦還鄉」,只能無奈地「流落異鄉」。日子久了,當初飄洋過海的出洋夢也就淡忘了。「流落異鄉」就成了大多數「番客」的寫照……。 《落番》探討金門華僑與金門的密切關係,打破以往華僑風光的表面形象,還原金門海外移民的打拚實錄。金門華僑移民後,仍保留著原鄉的傳統與思想,在陌生的環境一點一滴的,凝聚起當地的同鄉力量,創造出屬於金門人的生活圈。而他們對金門的情感不容小覷,就是因為這份不屈不撓的精神,造就了今日金門「僑鄉」的美名。其實在異鄉打拚的金門人收入並不多,但是對於回饋金門,卻是不遺餘力。即使薪資微薄,仍然過著省吃儉用的日子,只為了透過僑民外匯的方式,寄錢回鄉,修築宗祠、興辦學校教育、建造防禦碉樓等。而一棟棟出自于南洋建築師,中西合璧、風格獨特洋樓家屋,更是落番客光耀門楣的象徵,這些建設,代表著對土地的根基情感,不僅出自於無法割捨的血緣連結,還有華人宗族的社會責任感等等。(上)
-
【小說連載】 島鄉往事
因此,他相信劉志林能帶兵打仗,也認為自己沒有當伙伕的本事。採買買什麼,伙伕煮什麼,弟兄們就吃什麼吧!別忘了老兵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俺沒有什麼,只有命一條,有種咱們就試試看!」 可不是,置身在這個「反共抗俄、消滅朱毛」的非常時期,大家同在一條船上,理應懂得相互包容與照顧,豈能再激起這些老兵憤懣仇恨與對立的情緒。倘或想在軍中平步青雲,除了本身的學識能力外也得識時務啊!若想以官階及職務來施壓他們,繼而達到領導統御的目的,那是不合時宜的。這也是連長從這件小事上領悟到的真理,更必須以同理心,來領會他們有家歸不得的低落心情。 當劉志林隨著部隊又輾轉來到金門這座島嶼時,儘管防衛部在城裡設有「軍中樂園」,並召募台灣的侍應生為戍守在島上的官兵提供性服務,以解決他們壓抑的性慾。但是他們單位駐守在一個偏僻的小農村附近,距離城裡很遠。若想到軍中樂園買票解決壓抑的性慾,來回或許要花半天,勢必影響他煮飯。因此,他幾乎都是一忍再忍,未曾和軍中樂園的侍應生溫存過。 雖然有時會因性的需求過分強烈而造成夢遺,有時也會因體內激素分泌較多不得不自慰。可是當性過度壓抑達到不能剋制的境界時,往往會因一時的衝動做出許多不能彌補的憾事。譬如老士官在營房內雞姦年輕的士兵,士官兵在營區附近的村莊騷擾婦女,或是以槍械脅迫婦女就範,抑或是以男人身軀之優勢直接強暴。無論是讓他們得逞或幸運地躲過,受到傷害的永遠是當地婦女。 那天臨近中午,劉志林已打好飯菜放在桌上,但連上的弟兄打靶尚未回來,而他卻已肌腸轆轆,餓得發慌。於是他夾了一些菜,並從和麵的木板下,取出之前沒喝完的五加皮酒,倒下一碗,然後一口菜、一口酒,自個兒就吃了起來。當他酒足飯飽時,弟兄們依舊沒有回來,心想反正飯菜已經打好,每一桌都會派人自行來端,待他們吃後再來收拾碗盤也不遲。故而他索性往鄰近的村子裡走去,準備四處閒逛,也順便看看村裡的老百姓,以撫慰思鄉的情愁。(一二三)
-
離島--新詩二首
離島 真的,只剩殘風嗎 灰石不斷飛揚 猖獗甚是,橫事妄狂 而我回到故鄉了 真的, 卻只能聽著離島的喚名 然後往頭蓋上 一扣 真的,漢子得以受忍 永冬的震撼 即便它將青春封成千峋島嶠, 我卻只能眼睜睜地 眼睜睜地 看著初春嫩芽 在歲月流逝下 流逝 眼淚,真的 一直掉 一直掉 一直掉 黑夜知道 窗櫺也明白, 只是四面環海 前有雷浪 後更有落雨 離島不屬誰 關於你們的一切 大海仍提著 未妝的容顏與笑容 始終 將所有悲傷 奔入浪花的躍起 雲白色的回覆 記憶突然,明白了 是過度解讀 聯繫更加遙遙無期 不如轉身,輪廓帶著 我彷彿看到了 碎片乘舟, 走進純粹,是須裂痕 離島不屬誰 就沉默地寒暄 便能在夜域裡的彼此 留下月般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