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前水頭「靈濟宮」蘇王爺被天公處罰之說
蘇王爺,在民間俗稱他為「四王爺」,相傳是唐代的將軍,名為「蘇永盛」,他因輔佐開浯恩主牧馬監陳淵開發金門、興修水利、獎勵農業等,並提倡文治,嚴武備,且屢敗海盜,使得海賊懾其威武,不敢侵犯浯島,稱呼為蘇大王,功績卓著,傳有功封王,調昇內地。在閩台民間信仰中,其名字有蘇緘、蘇碧雲和蘇永盛等不同的稱呼,而目前研究較多、資料較完整則是名為「蘇永盛」的蘇王爺。 因明代初年金門守禦千戶所成立後,派駐的軍隊在福建沿海各衛、所和司輪調,這些軍人將在金門的蘇王爺信仰帶到新駐地,所以在湄洲、崇武等地,也都有奉祀蘇王爺之廟,到了清末金門又掀起海外移民之浪潮,金門僑民把開浯恩主─陳淵和蘇王爺信仰,都帶到南洋的駐居地,例如新加坡的金門會館,就有奉祀蘇王爺之神像。還有今日金門島上光是奉祀蘇王爺的廟宇就長達三十多座,尤其到了清代統一台灣後,從金門奉調到台灣駐守的官兵,也將蘇王爺分靈帶到台南安平、彰化鹿港和台北艋舺等地,每年農曆四月十二為蘇王爺的生日,在民間信仰中,認為他是具有禦寇、保平安的功能。 前水頭村的「靈濟宮」,又稱為下宮、火燒宮或前宮,其宮廟為水頭村中頂界、中界和下界所共有的信仰,其主要是因為蘇王爺及其諸位王爺們的神靈顯赫,加上又可福蔭金水村民等,因此成為該村的信仰中心。 位於前水頭村有一座蘇王爺宮,名字是靈濟宮,別村莊的人都稱它為火燒宮,據說就是被天公給處罰了,因它有流傳一段傳說故事或典故,但我覺得這故事是經典,因此筆者願意將此故事分享給讀者。話說,水頭村的蘇王爺很興,那時村裡有個老人,他們家中就只生了一個孩子,所以幾輩人都指望這孫子,希望將來能有成就。但是那兒子卻命中註定不會活過16歲,因在他十六歲時,開始生起怪病來且無藥可醫。 在以前醫療不發達時,人們通常都會去祈求神明來協助,眼看情況不好或不樂觀了,這老人就趕緊去問神明。於是他就去問水頭的蘇王爺,看這孫子要怎麼救才能有活命的機會。沒想到這蘇王爺相當的靈驗,馬上就有動作,隨即附上乩童之身就開口說:「喔!你這兒子呀!恐怕不樂觀,且可能活不了幾天就會死了。」這位老人一聽他這樣說,就幾乎是嚇到慌了手腳,就一直不斷的說:「怎麼可以呀?我單單就指望這個兒子呀!」說著說著他就用頭往乩童身上亂搗亂撞,認為是乩童在胡說八道亂講話。 蘇王爺見到這老人不肯相信,就只好親自現身來跟他講清楚、說明白。老人聽了之後當然就很傷心難過,因他不希望自己的兒子就這樣走掉,就好像那種白髮人送黑髮人的遭遇,加上又指望這個兒子,因此他就待在那邊搥胸頓足,說他一點都不想活了,有想要去自殺的念頭和衝動。此時蘇王爺看了此狀況覺得心中很不忍,沒法度,便答應替他想個辦法,才因此讓老人家安心平靜下來。 這位蘇王爺所想的又是什麼方法呢?那就是要去大陸那邊找一個跟那孩子是同年同月同時和同日生的人,也就是跟他八字相同的人來替他。結果他就去大陸找,找到一個人當天正好在山上田裡播種,蘇王爺一去就馬上把那人的魂魄給勾走了去抵那孩子的命,這才使得原本已經活不了幾天的孩子竟然奇蹟似的活過來。但這回輪到大陸這一邊倒楣,而之前提到那人不是正好在山上播種,轉眼間一瞇眼突然就倒下來,最後是一動也不動斷了氣。對方家人心裡急壞了,就像熱鍋上的螞蟻來形容此狀態,就趕緊去找他們的王爺來求助,怎麼也沒想到,他們那兒的王爺也不遑多讓,隨即馬上降乩出壇,結果彈指一算,說道:「是南方有人來抓他去替死了!」說完之後就立刻向南方追過來,但已經來不及了。於是那人母親仍然不死心,就問王爺該怎麼辦?王爺回答說:「馬上置香案桌,那妳就燒香拜拜,去請天公來調查真相。」結果天公一看,發現原來那人是被金門的蘇王爺給抓去替別人抵命的,因此非常生氣就決定要來處罰這個蘇王爺。 後來,這個消息傳到水頭村這裡,也就是蘇王爺在得知天公要去處罰他的訊息,就只好自己降乩附身對村民很無奈又委屈的說:「我當初為了保全那孩子的命兒,去大陸抓另一個人來當替身,才因此這麼做的,但如今這是我的過失,觸犯了天條大罪,所以天公會在某一天就會要來燒我的房子,因此你們再也不必來燒香拜我,也不可以把我給搬走或請走。」當然大家一聽說後就想要保護這蘇王爺,於是全鄉動員起來敲鑼打鼓通知說:「那一天大家就不要生火,就想看看這天公怎麼燒這個房子的。」 終於到了那一天來臨,全鄉的人真的在當天就禁火,就不生火,也不點灶,因為畢竟大家心裡都有個共識,就是要有保護村裡的守護神蘇王爺的使命和想法,當然一方面也看看這個天公怎麼燒這個蘇王爺宮的。結果這天公是怎麼燒的呢?就想了一個法子,只見突然不知從那來的一隻狗,且來無影去無蹤的,然後就這樣走去王爺宮裡面去放尿,結果剛好被外面的人給看見了,而那人就隨手撿起地上的一塊石頭要砸過去,卻不但沒有砸到那隻狗,讓狗狗跑掉了,還砸到牆下的基石,因此石碰石產生了火花,這時火星一起且越燒範圍越大,轉眼間整個房子就燒了起來,而王爺宮也就這麼給燒光光,至於現今的蘇王爺宮則是後來花錢重建的。
-
流浪貓仔報恩
從公車站牌下車後,徒步走過社區哨亭,與警衛點頭問候後,他逕向左轉,頭也不抬的緩步慢走,無視身旁怒放圍籬的爆竹紅、從院落探出枝椏的雞蛋花,連九重葛嫣紅的花瓣飄落肩頭也渾然不覺,全身精力都專注於挑戰眼前的好漢坡。爬過好漢坡後右轉,眼前是一條筆直的水泥小徑,幾戶人家座落兩旁,前方百公尺處的紅色大門就是他的家。這是他每天回家的必經之路。 某日,他如既往,不發一語的低頭爬著好漢坡。轉身邁入小徑,輕柔微弱的喵嗚聲吸引了他的注意,他好奇地尋向聲音所在,竟是一隻蜷曲身體的幼貓窩在牆角一隅,他伸手摸摸幼貓的頭,貓似有靈性的回應他幾聲。他對這裡的環境極為熟悉,以前不曾在社區裡見過這隻貓,牠也不像是某戶人家豢養的,猜想貓兒大概是從別處流浪而來的吧!他火速從家裡拿了食物和水來餵食幼貓,貓兒狼吞虎嚥的飽餐一頓後,跳上身旁的矮牆,回頭看了他一眼,便微顛的隱沒在前方的樹叢裡。他蹙著眉頭的看著貓兒無情的離去,此刻的他不是生氣,反倒是擔心貓兒右後腿的殘疾,是否會成為牠生存的負擔。 原以為只是萍水相逢的緣分,他哪能料想還會再見到那日餵食的流浪貓,就在他回家的路上,這隻瘦弱幼小的貓正穿越矮牆上的葉隙而來。貓兒停住腳步盯著他,他也停下腳步看著牠。他再度伸出手來輕撫貓兒的頭和背,柔聲的說幾句話,貓兒竟也乖巧的瞇眼趴下,似乎很享受這從未有過的憐惜。他很喜歡這小東西,幫牠取了個名,名喚貓仔。此後,回家的路上他不寂寞,因為貓仔總在警衛哨亭的不遠處等著他。 貓仔在他的餵養下一天天的長大,身材也漸豐實,但身上大大小小的傷卻從未曾停過,這是鄰近的流浪貓群所為,身體殘缺的牠總在爭搶地盤與食物的戰鬥中落居下風。不忍貓仔繼續受傷,他索性把貓仔帶回家中飼養,但貓仔畢竟是隻流浪貓,住在屋裡固然吃喝不用愁,卻少了幾分自由,老是喵喵叫的吵著要出去。還好貓仔像綁著線的風箏,不管跑得多遠,只要到了吃飯時間,多半會自動出現,時間久了,他也就隨牠去了。 天氣漸暖,花園裡綠草如茵,百花待放,蟲鳴鳥囀,呈現一片早春氣象。最近他偶爾會在最愛的木蘭樹下發現鳥屍或死老鼠,處理起來相當麻煩,令他不堪其擾,卻又對死屍來源百思不得其解,傷透腦筋。 午後,陽光灑落一地,他站在玄關外為貓仔倒上食物並更換乾淨飲水,偌大的院子不見貓仔蹤影,他大聲呼喚貓仔前來吃飯,一個灰黑身影無聲無息的從木蘭樹下走來,恭敬的在他面前放下嘴裡啣著的麻雀,喵了幾聲,便低頭走向食器去了。啊!此刻他終於明白是誰為他送來「禮物」了。
-
悠閒午後
挑了個非假日,我們帶著電腦,拿著紙筆來到摩斯漢堡的二樓。因為早上吃了點東西,並不太餓,所以我們只點了兩杯飲料跟一些小點心。我記得在台北時,不論何時,不管是早、是晚,甚至是凌晨,像摩斯漢堡、麥當勞、肯德基之類的速食店肯定都是人的。但在金門,當我們到店裡時,樓下卻只有一位客人,往樓上走去更是空無一人。偌大的空間隔了一半不讓客人使用,但還是覺得十分的寬敞。我們兩個邊吃邊聊著天,過一會才有其他的客人上來。其實我們並不討厭,反倒覺得今天是來對了,原本想到85℃吃蛋糕、喝咖啡的。不過看來到摩斯倒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今天有點陽光,空氣中瀰漫著微微的溫熱。坐在靠窗的位置,我卻沒太多心思看著窗外的風景,因為妳托著一整盤的食物上來。兩杯飲料,雞塊、薯條、洋蔥圈、魚塊,還有我最愛的熱狗。我喝的是紅茶,妳不知道喝什麼,我也忘了問,連是熱還是冷的我都不知道。大概是食物的香味讓我忘了問妳。 妳把番茄醬擠在盤子上,還剩下半包,我迫不及待的拿著熱狗要妳幫我淋上。咬了一口,口感真不錯,很紮實,不像一般外面賣的熱狗那麼軟嫩。我本來以為是香腸的,因為外型超像,不過吃了一口之後,果然是熱狗。我一點都不在意,因為真的很好吃呢?妳要吃嗎?妳不吃那索性就便宜我了喔! 我們其實吃得還蠻快的,因為五點鐘妳還有事,而且我們今天可是有任務的。妳要寫妳的旅遊方案,我則是寫著我的文章,我們約定在四點半完成功課。我一如往常在決定寫什麼之後就開始振筆疾書。我寫作的習慣是「我筆就我心」想到什麼就寫什麼,沒有太多對文字的琢磨。有時是寫心情,有時則是與自己的對話,有時只是有感而發而已。我的文字太過平凡,太過簡單。妳總說我寫文章好白話,一點都沒有文學氣息,好像流水帳一般。但寫作原本就是很自然的事,每個人寫的文章本來就不就不可能一模一樣。人不也是,這世上的人成千上萬。肯定不會有寫出同樣文章的兩個人。 就像妳跟我一樣,一個是男人,一個是女人,一個是感性,一個是理性。不過猜猜看,誰感性誰理性呢?一般來說男人總是理性多於感性,女人則是相反,但我們卻不是如此,妳理性,我感性。記得我們常開完笑說,如果我們的個性交換一下肯定很完美,但這世上原本就沒有完美的事。其實不完美才最真實,妳說是吧!我們的個性或許差別很大,但互補也是另一種相處的可能,這世上可沒有絕對,凡事太極端都不見得是件好事對吧! 為了明年的旅遊方案,妳埋頭苦思,我則是慢慢的寫著我的心情。我們兩個坐在二樓靠窗的位子任由時間流過,享受這寧靜、悠閒的午後時光。 微風輕吹,溫熱的陽光沾染了冬天的寒意,開始有點冷了。記得,多搭一件衣服吧!不要著涼了。
-
時光已讀
臨界的窗口裡 一幕山水 一次深 誰把髮染黑了 等不及 開岔的街道 渲出一片光影分離的夜景 輕輕一揮 留下來的人 一吋一吋 吃掉燈火的色澤 長長的寂寞,長長的時光 老去 該怎麼表白 午夜長廊不斷飛奔的靈魂 把妳的心旋轉出失序的流星 劃過時空
-
曾經的永恆
曾經 一起經歷的歲月- 二十四小時 時時刻刻與你相處 談天論地說不完 笑聲連連不間斷 跌跌撞撞繼續奔 互相扶持走不完 校園中內爽朗的笑聲 是你我最深的回憶 時間是無情的將軍 將你拉離我的世界 距離是看不見的牆 將你隔離我的視線 少了你 好似心中有個黑洞 無止盡迴旋…… 填寫著 永恆的曾經
-
【小說連載】島嶼天青
「我不怕苦,將來還要上戰場、殺共軍,幫爹報仇!」志堅慷慨激昂地說。 添丁嫂笑笑,孩子胸懷大志讓她感到安慰。可是一想到駐守在島上的國軍部隊,已在這裡等待多年還不見反攻大陸的號角響起,想上戰場殺共軍談何容易。甚至有些從大陸撤退來台的老士官,屆齡遭受解甲卻不能歸鄉,真是情何以堪!而孩子現在只是一個小學生,其遠大的抱負何日始能實現,殺父的血海深仇是否能達成,或許,一切都是未知數。 孩子們有剩菜剩飯可吃,對於正在發育的他們,絕對有鉅大的助益,而且自己的體力似乎也比之前好許多。雖然是軍隊吃剩的,但它的營養價值則依然存在,比起地瓜可說強上好幾倍。如果能持續不斷,相信志堅和志弦,必能長得又高又壯。而豬舍裡的豬隻有餿水可吃,勢必也會快速成長。即使每月得花一百五十元,但人畜都受惠,的確是物超所值啊!看在添丁嫂眼裡,簡直是眉開眼笑。(一○九)
-
感懷我們的爸爸李清國先生
李清國老先生 生平事略 李公,諱名清國,金門縣金寧鄉古寧村南山人,生於民國22年4月4日。卒於民國105年4月25日,享年八十四歲。父親諱名石琴,母親何孺人諱名桃娘。李公在家中排行老五,上有長兄德南,大姊玉羨,二姊鴛鴦及二哥德燦。 李公襁褓中父親即辭世,孤兒寡母無所依恃,母弱子幼單憑祖上薄田縱使用盡全力仍難以度日,母親為生計遂舉家渡海遷居新加坡依親謀生。後又因太平洋戰爭烽火起,長兄德南被迫獨留於新加坡,母親無奈攜稚兒幼女顛沛返回金門躲避戰禍。 金門環境更難以謀生,母子只能艱苦務農勉強度日。戰火阻隔音訊,待重新和新加坡親友連絡上時,卻傳來長兄病逝埋骨異鄉的惡耗。骨肉分離、手足隔斷,是母親和李公及兄姐們心中的至痛。身有生活困頓之磨難、心有痛失骨肉之悲苦,身心內外相煎熬,母親病倒,未幾,溘然長逝。 時李公年僅十三,二哥德燦年方十五,兩位姊姊先後出嫁,兄弟倆身心頓失依靠。家中吃了這頓沒了下頓是常有的事,發黴的粗糧、長蟲的地瓜籤、腐壞了的瓜果菜蔬也得囫圇下肚;生病了也無力延醫診治,只能忍受病痛折磨跪求老天垂憐。生活中既要艱辛務農餬口,尚須抵禦有心者的欺凌刁難,李公每每憶及幼時兄弟倆,人海中孤苦相依、彷若枯木上風中孤雛的辛酸往事,更加深孺慕之情,往往涕零。 金門海島,薄田貧地種不出豐碩米糧,民國三十八年的古寧頭戰役,民國四十七年的八二三砲戰,砲火又更催殘家園,困頓艱苦的生活並未磨損李公的心志,李公雖在戰禍連連,朝不保夕的艱苦環境下,於農忙之餘,尚且私塾於鄉紳讀書、識字,通曉為人道理,並惕勵自勉,時刻以不辱沒先人名聲為念。 李公在二十四歲時與泗湖歐月治女士共結連理,婚後夫妻同心鶼鰈情深,含辛茹苦養育子女。為養育陸續出生的六個子女,除戮力務農,並想方設法對外謀求發展,然也許是時運不濟,也許是金門海島生活的大環境不是努力就能改變,終未能順遂如願。李公於民國六十九年為顧及子女未來發展,毅然離開家鄉,舉家遷台定居於桃園市。初來台灣環境陌生,李公夫妻二人胼手胝足一點一滴含辛茹苦建立起家園,辛苦工作仍時刻以子女教育為念,期望子女努力向上出人頭地;清苦生活中仍不忘殷殷教誨,要兒女待人處世頂天立地、堂堂正正無愧於人。 李公待人謙善至誠,一生行事不與人爭,受人點滴必湧泉相報,鄰里鄉親皆為稱道。於工作上兢兢業業克盡職責,深獲同事朋友信任敬重。家庭經營上,是更以身教為子女榜樣,生活自律嚴謹,夫妻和睦,疼惜子女,家人關係緊親愛。李公職場退休後,含飴弄孫之餘,平日以書法自娛,自得其樂;又好讀古文,熟習史籍典故,常以史鑑今,教育兒孫。 李公育有二子四女,現皆已各自婚嫁開枝散葉,育有內外孫多人,子孫晚輩皆能承襲李公教誨,或能於學業、事業、生活方面貢獻所長,內外兒孫常聚一堂,全家和樂。他總是很欣慰的說:「我雖沒有很多錢,但我是最富有的,我有兒孫一大群,兒子們孝順媳婦賢淑,女兒們都有好歸宿,孫兒孫女個個聰敏向上,我是最好命的人」! 李公以他的風範及身教,還有對兒孫滿滿的愛,讓兒孫深深的不捨與思念;他的一生典型在夙昔,留給大家永恆的典範,也為自己八十四歲的人生畫下一個圓滿的句點。 子女對爸爸(李清國先生)的追思文 爸爸,您說您這一輩子辛苦過,挫折過,悲傷過,但老天對您仍是眷顧的,老來兒孫滿堂,個個都成材,苦盡甘來也享了福。您說您一生光明磊落俯仰無愧,您的心中充滿喜樂和感恩沒有遺憾,要我們不要因您的離去傷悲。爸爸,我們捨不得您走啊!請您允許我們哭一點點,我答應您,只哭一點點,哭完了,我們會勇敢過生活。 爸,我好想您,我想著您為家計,無論寒風烈日,摸黑趕早都出門工作;想著您忍著胃痛在田間勉強工作著。我想念您在寒冷的冬夜夾我的腳丫讓我取暖;想念依偎在您懷裡您身上那淡淡的菸味。想著您年輕時買毛筆鼓勵我練習書法,年老時為孫兒們送寫著勉勵字句的獎勵紅包。年輕時您揮汗陪我考大學聯考,年老時母鴨帶小鴨一樣領著孫兒們去補習,想著我們父子徹夜談心,想著您為孫兒們彈奏小星星。 您的勤儉、自律、敦厚、豁達的人生觀,一直是我的典範,無時無刻的引導著我。您在我行事困頓時總能給我適時的點醒,我離家求學時,您教導我要自律、要專注學業。我去成功嶺時,您要我圓融、識實務。我結婚的時候,勉勵我家庭的價值、和諧和體恤。出社會以後,最愛跟你分享工作上的挑戰、出差的見聞,從您看著我的眼波裡我看到您的鼓勵、肯定和欣慰。 爸啊,多希望再依偎您的身邊,看著您寫書法、聽您為兒孫們講述春秋戰國、聽你發表對時事的觀點,和您分享我的感動。大孝莫於顯親,我也期許自己努力,希望有朝一日人們因為我,對您豎起大拇指。而今,文房四寶依舊,熟悉的琴聲卻不再響起。 您在病榻上仍關心我們的生活和健康、殷殷叮嚀兒孫們的教育,您對媳婦女婿的關愛如同己出,對兒孫後輩疼惜如命,您用您的臂膀為我們擋風遮雨,您的愛讓我們向你緊密靠攏。想起您生病期間一夜無語,只因心疼我、捨不得吵醒我。爸啊!我真的好想您啊!我要讓您知道我多麼驕傲能當您的孩子,來生,還要讓我再做您的孩子啊。 曾和您說過:我但願到了七十歲還有爸爸可以叫。您展眉與我相視而笑說:你七十歲時我一百多歲了,那我要很努力喔! 可是,可是,爸啊!爸啊!我現在叫您您卻沒有應我了!我知道人生路上終須一別,可是,那不是要很久很久以後嗎?不是要在很久很久以後嗎? 您曾說如果您先走,您不會擔心我們媽媽未來的生活。爸,我知道您的不擔心正是對我們的信任與託付。您不在了,我們會更加倍的孝順媽媽,我們兄弟姐妹們會更加的相親相愛,請您安心。 爸!您離開時面容安詳,您一定可以感應兒孫們都在您身邊守護。您生前總是思念您的母親,我們相信現在您在菩薩的接引下,到極樂世界不再有病痛,您和您的母親一定在天上相見了,您一定快樂又滿足吧! 我親愛的爸爸,今天,您所愛的和所有愛您的人們,齊聚在這兒,為您作最後旅程的送行,您留下了愛與智慧,是我們最珍貴的禮物,我們會永遠珍藏在心。今天為您餞別送行,縱然有萬般的不捨,但爸爸,請您帶著我們滿滿的愛,一路好走,不要掛懷。爸爸,我們愛您! 兒文滔、文材、兒媳桂蘭、慧琪、女兒素珠、素敏、素芳、素霞、女婿炎山、名哲、科育、有財率堂下子孫叩首泣別!(本文由文滔、文材、素珠、素敏、素芳、素霞共同撰文)
-
遊子心情
把以前我跟爸爸拍攝的幾捲照片找出來,挑選一些比較得意的作品拿去相片沖洗公司做護褙,那是去年暑假返鄉時,自家美濃瓜田收成的季節拍照的。 那時的想法是想將快要消失的田野風情留存下來,另一方面也可以投稿。抵達北部工作地後,把美濃瓜及香瓜收穫的情景,用文字敘述及圖片表達出來,投稿給一家報紙,竟蒙刊用,心中自有無限的驚喜……。 從相館拿回已護褙照片中,有幾張是父親挑瓜子擔的照片。他在那小小的瓜行溝中,吃力的走著,有時除了雙肩的負擔外,也用雙手去支撐和穩定瓜擔的重量,超過百斤的香瓜,沒有力氣的男人是挑不動的。前幾年,我還能協助挑幾擔,可是現在久不挑擔,只挑空籃,便感到雙肩負荷不起,尤其在那泥濘的瓜行中。 看著手中幾張顯得亮麗的照片,我特別能感受父親工作賣力、努力認真挑擔的精神。因此,我特地把一張父親在瓜擔前微笑的照片擺在日記本上,每天靜夜時分,一翻開日記,便可見到他。雖然現在父親遠在故鄉,但一看到照片,他樸實無華,照顧我們一家生活的種種便又浮現出來,使我倍感溫馨。 這段日子,寒意正深,時常孤獨的面對斗室的窗子、瞭望遠方,思索著自己的未來。--無茨、無妻,而我也已逾而立之年。每次返鄉探親,父親總期待身旁能多個女人照顧他鄉的我,可是我一次又一次讓他失望。從國小畢業便飄泊異鄉,至今已逾二十年;異地為家,生活雖然有些孤單和辛苦,可是比起父親,那算得了什麼?他終年做粗重工作,舖田埂,做牛犁工,挑瓜擔,從田地裡背出已採收的農作物--玉米包、稻穀包、花生包等等,無日不與大自然為伍,受其體能考驗而無冤無悔。而我,手無搏雞之力,除了曾唸一些書外,還能做什麼? 每逢農忙季節,也側身收成的行列中,做一個有名無實的打雜小子,而父親總是擔心我的細皮嫩肉,經不起一些磨礪,給予不少的縱容。 這些年來,逐漸地遠離農事,每回返家,田野的翠綠只是驚鴻一瞥,拜訪那一叢叢的稻禾、逐漸長高抽穗的玉米,以及一行行的香瓜和番薯,心中真是百味雜存。曾經是童年嬉戲打滾,牽牛吃草的鮮綠大地,竟成遊子夢中時常思念的淨土……。 我知道,支持我在異地成長茁壯的是那塊自由寬廣的大地,以及誠樸無華的父親。父親日月耕耘的田野大地,有如一方池塘,成為澆灌我貧瘠心田的活水源泉,永恆不斷汩汩流盪著,不曾止息……。 離鄉背井做為一位異鄉的他鄉客,委實有些悲涼。在苦澀多於甜蜜的歲月中,獨自品嚐著鄉思、思親的淚水。曾自詡為一隻南來北往隨季節而居的候鳥,可是沒有身歷其境的人,誰又能了解其中的滄桑和無奈呢? 一盞昏黃的燈影孤獨的照亮著我心,夜正慢慢的深沉,冷意漸濃,望著父親那張充滿自信的照片,雖然他已是七八十的高齡,我的心突然感到暖和起來。
-
清明前後
〈之一〉 就像節慶過後的衰敗。 各種喧囂撞擊的聲響密集在一處地方,各類樂器、鼓聲震天。我削開一只蘋果,接著沖一杯黑咖啡,嚼著麵包,情緒在遙遠的堤外呼嘯,靜靜地看著一地彩紙和飛散的垃圾,大地等待著恢復純淨的面貌;人們需要定時的引爆一場狂熱,好讓身心的積累排泄掉,透過特定的集體冥想儀式,相信這樣便可以擺脫、否定昨日的煩憂換來新的活力。 午後,塔樓的內外,大地重新沉澱下來,苦艾草正勃發,浸潤在冷雨鋒面過後的金色陽光和薄勻黑影裡,彷彿永恆,人們希望記住的,常常又是他們很想遺忘的。 〈之二〉 都說神已遠離。 這一天人們尋覓神的來源,而我們離聖人在世太遙遠了,遠得像神話的經典故事,近得比恐龍化石還親切。 人們很快便會忘記失望,依舊過起原來忽略痛苦的痛苦日子,抱怨政治社會新聞、上司同事,抱怨市場商販偷斤減兩,生活愈來愈便利富裕,但心理卻更不滿足。 如果我們把不如意吞進肚裡,任傷害傷害自己,那顆喃喃不語的寶珠,卻悄悄在開始發亮,一切不如意在無形中消除。 認識自己的平凡才能克服憍慢,相信自己本質邪惡就比較能原諒他人的無心小惡。
-
純「醇」的愛
我緬懷逝去的時光,用文字;我思念我深愛的人,用味道。不同事物,不同味道,代表了不同的人,我愛他們,猶如我愛那些食物一般,食物與人,人與食物,在我的記憶中,他們都是如此不可或缺的存在。 她是我有生以來第一位深愛的人一我的保姆。出生尚未滿月,便被送到保姆家去,她小心翼翼地將我這個軟綿綿的小生命捧在手心上,視如己出。我從小的脾氣是倔的不得了,無時無刻都要給人抱著,保姆也拿我沒轍,只好依著我,進廚房也將我負在背上,家裡的人看了,也都驚嘆保姆對我如此寵愛,恐怕連媽媽也不及保姆這樣的耐性。驀然回首,那溫暖厚實的背啊,我當時可折騰您了……。 我兒時是寸步也不能離開她的,有一回,保姆不得不去一趟台北,以治療她每況愈下的關節,我當時飯也嚥不下,成天只抱著奶瓶喝水,呼天喊地的鬧著脾氣,非保姆回來不可,人人都憐我,我仍是嚎啕大哭。幾日過去了,保姆終於回來了,我一見她又泣不成聲,我氣急敗壞,抽抽搭搭的質問她為甚麼要離開我,我渴望她抱抱我,可是她那時的關節仍不甚好,不便抱我,我更是惱火,又是一陣哭嚎……。 上了小學,每逢假日常盼著能回保姆家留宿,那記憶是如此鮮明的在我腦海裡,我與保姆兩人相依偎著躺在床上,我肚子餓了,她便會為我端來一碗麵茶,遠遠走來香氣繚繞整個屋子,光聞都垂涎三尺,那是一碗承載著母愛的麵茶。 時代變遷,相信很多城市孩子壓根兒都沒聽過甚麼是麵茶,但對我這個在金門土生土長的鄉下孩子來說,麵茶是小時候在保姆家時香醇的記憶。曾聽長輩說過,早期金門的農業社會裡,貧苦人家的孩子喝不起牛奶,常用米漿或麵茶代替,農家孩子都親身經歷過這樣一段苦日子。如今,麵茶不再只是窮人家的牛奶,而是個值得細細品嘗的食品,每一口都存在著大學問。 麵茶─金門的古早味美食,濃郁醇厚,豬油與紅蔥頭相互交織,香氣撲鼻。濃中帶鹹,鹹中帶甜,彼此制衡,因此不會過分膩口,綿密細緻中帶有紅蔥頭的酥脆,紅蔥頭實有畫龍點睛的效果,雖然不是主角,卻也是個舉足輕重的角色,有些做法是以黑芝麻取代紅蔥頭,雖是養生了不少,卻少了那股味兒與層次分明的口感。吃麵茶就是要講究它的穠纖合度,水加多了,平淡無奇,掃興至極,水加少了,口感過乾,過分甜膩,對我來說,麵茶粉與水的黃金比例是一比二,比例調配全憑個人喜好。 如今的我,不再是個嬌生慣養的小女孩兒,保姆也日益衰老,時光飛逝,即使我的軀殼已改變許多,但當我踏進保姆家的那一剎那,我又回到了當時的我,穿著學步鞋,搖搖擺擺地向保姆投來一個大大的擁抱;當我躺在那張床時,我又聞到了遠遠飄來的香氣,是一陣陣純純的母愛,醇醇的麵茶香。 (稿費捐金門家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