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小說連載】島嶼天青
可是萬萬沒想到,孫麻子錯怪你們了,你們暗通款曲已久,並藉著幫妳挑菜犁田來掩人耳目。簡直是一對狗男女!」阿豬嫂數落她說。 「阿豬嫂,講話要憑良心,如果不是看在妳比我年長的份上,我今天絕不饒妳。在這個村子裡,有誰敢對我說三道四的,只有妳這個潑婦、長舌婦,不要以為我秀菊好欺! 今天我也必須警告妳,顧好妳自己,少管別人的閒事,不要自認為高尚而得意忘形!別忘了,人在做、天在看,誰敢胡言亂語,誰就會得到報應,誰就會受到老天爺的懲罰!」添丁嫂氣憤難忍地說。 「不要搬出老天爺來嚇唬我,坦白告訴妳,我從來不信這一套!」阿豬嫂自討沒趣,轉身就走,卻也不忘加上一句:「如果對汽車官有興趣的話,再來找我,雖然老了一點,但他的傢伙還管用!」 「不要臉!」添丁嫂「呸」地一聲,朝地上吐了一口痰,而這口痰,彷彿就像是一道不吐不快的怨氣。(一○四)
-
七海內衛總論
一、前言: 當年國家安全局局長兼聯合特別警衛安全指揮部首長王永樹上將曾頒給我志願留營獎狀,按說我常備役八年半應該是68年12月役滿退伍的,我終以志願留營一年作為報答七海內衛區指揮官劉懋林知遇之恩,將我調進指揮所抵學弟關恩仁保送憲校專修班受訓所遺之缺,免除我站衛兵之苦,在這裡我努力的工作以為回饋,並接觸到極機密的《七海內衛區防衛計畫》,且奉命助理編修以應現況。 迨民國八十三年李登輝繼任大統後,再也不重用金門籍子弟為侍內衛區捍衛主力,所以金籍衛士也隨之停招,嗣以 經國先生夫人方良女士過世,隨著該區警衛武力裁撤解散以及全軍「精實」「精進」「精粹」諸案的施行與組織變革,併同前揭警衛計畫解密後,謹就當年記憶力所及,據以編撰《特種警衛金門幫》發表於《尖端科技》軍事雜誌第367期,揭開當年大內衛隊神秘面紗公諸世人,俾光我浯鄉子弟!並為俺們的黃金歲月留下紀錄;復以七海警衛區當年可說是金籍鐵衛的大本營,也是金籍侍內衛人員在大內服役的巔峰時期,人數佔比相當高,不論選擇留營與否,憑著來自戰地的純樸刻苦精神再接再厲,後來都有一些成就者不在少數,自不在話下。 不禁憶及四十年前,副侍衛長馬有敬少將對甫進七海官邸服務的新血輪訓勉曰:「娶妻當娶陰麗華,為官當為執金吾」,且指著經國先生寓所前的「七海塘」為俺們年輕一輩預置豪語曰:「此地地靈人傑,諸君有幸服務在此共聚一堂,把握當下互砥礪,發奮圖強奠根基,來日絕非僅是池中物」,應該也多少被他言中了,但無可諱言底,退伍弟兄亦有為非作歹成為聳動社會新聞頭條者,不也應了「終非池中之物」的預言嗎?但俺昔日在士林官邸集訓時分隊長張鴻飛上校(金沙青嶼人)曾交代曰:「吾人紀錄衛隊歷史宜以隱惡揚善為原則」,究竟是「家醜不可外揚」抑或「粉飾太平或為真理」姑且不論,團隊精神總是要維護底,這道理老朽不是不懂,於是從善如流唄!基於此,爰再以當年七海內衛區指揮所所轄201至207諸據點(以圓山東營區大門為基點順時針方向環繞寓所核心逐一簡報)為經,並以追憶大內當年所識之人物為緯,據編「七海內衛總論」於次,做為紀念當年故鄉鐵衛們耿耿精忠捍衛領導中心之一頁滄桑: 二、本文: 七海衛,兩洞么,處要津,管制道,北安端,扼關口,衛元首,天下雄,臨陣先,攔阻絕,宜敏捷,選精英,能應變;例行事:外賓至,欲晉見,留我處,先登記,俾通報,以放行,俾緩衝,策萬全。此據點,出名人:許建烈,退謀生,不屈撓,商有成,日斗金;王國慶,中和市,曾擔任,幕僚長,為主秘,輔芳煙,呂市長,左右手;關恩仁,俺學弟,人中傑,律己嚴,肯上進,謙待人,締善緣,承信任,獲拔擢,晉少將,階段性,任務成,退隱居,世無爭,惜病逝,痛矣哉,光浯鄉,樹典型。 兩洞兩,半山腰,拱側衛,原駐有,軍犬組,有犬二:名亞剛、名威力,階下士,有配給,司夜巡,邊有哨,稱十二,此據點,俟經國,繼大統,侍衛駐,集訓時,俺長官,鳳生哥、定國哥,經選優,生力軍,首批入,來作伴,聚一堂,肝膽照,同甘苦,護元戎,擔要角。 山之巔,福指部,衡山所;要塞邊,設據點,兩洞三,制高處,監視哨,右犄角,為拱衛,兼斥候,屋形網,為阻絕,此據點,藏虎龍,鐵衛士,王炎明,是虎將,出艱巨,鐵肩擔;仁工兄,是蛙兵,俺同梯,在金門,野戰師,成功隊,原蛟龍,襲匪區,建奇功,臉掛彩,給綽號:刀疤李;性灑脫,不願屈,區小廟,豈能容?制度限,難施展,各有志,不勉強,乃告退,情義重,是鐵漢,俺不捨,淚漣漣。區隊長:江崇元、張漢民、丁維城,後兩者,晉上校;漢民哥,金門籍,曾任職,兩洞拐,區隊附,對屬下,古道腸,常感念,好長官,讓吾輩,苦中樂,感溫馨,似親人。分隊長:翁水湖、楊建明、陳成業,翁老哥,早退離,任公職,公路局,為站長,為稽核,苦進修,終有成,惜作古,俺痛惜;建明兄,亦早退,轉北市,為稅吏,自謀生,是典範。立長志,千萬別,常立志,集訓隊,區隊附,呂漢忠,有名言,謹遵記,方有成,與吾輩,互勉哉。 曰七海,前有塘,以之名;內衛區,指揮所,軍事稜,位處中,後有靠,雞南山,為依托;我高地,獨立山,後山谷,係水師,司令部,四海潭,與後山,作阻隔。 曰形勢,高建瓴,馬平川,基隆河、有護堤,北安路,收眼底;此三障,天然成,亙於前,成阻絕;水流西,抵圓山,走西北,社子端,外雙溪,來匯流;八里岸、淡水河,總歸納,北出海,河面上,有水警,名保七,司偵巡。台海峽,我海軍,第三區,巡弋艦,為前哨,控海權。 曰外衛,淡水河,出海口,為京師,首門戶,河左岸--林口師,河右岸--關渡師,齊協力,捍門戶。京有變,關渡師,來勤王,以弭平;北市縣,淡水河,區阻隔,防敵入,斷我後,須注意--橋有三:台北橋、忠孝橋、中興橋,橋頭堡,應固守,林口師--裝甲部,機動強,半小時,馳援至,來鞏固。 關渡原,綠平疇,易為敵,空降區,我傘兵--百齡橋,置據點,物剋物,能制敵,古有訓,不容疑;為補強,芝山岩、陽明山--有神兵,特戰群,來增援。 曰空防:京都門,距平潭,近咫尺,敵機發,朝夕至;七星山,有雷達,設戰管,先預警,泰山頂,三芝端,有神箭,制機先;內衛區,水塔邊,空防砲,設陣地,終端防;大串聯,天羅成,更有那--北聯隊,戰機群,齊協防,衛領空,一條心,可斷金。 曰中衛:在梅莊,憲特勤,補鐵衛,填不足,長待命,齊拱衛。右翼端,衛戍師--司令部,有裝騎,臨陣先,首出擊,尖刀出,以阻敵;左翼裡,水之湄,塔悠營,藏猛虎,戰車群,稱萬鈞,傾巢出,鋼鐵流,滾滾來,山河震,百獸驚,迅雷至,閃雷霆,揮鐵拳,喪敵膽,致命擊,挽狂瀾,司掃蕩,唯我營,是主力。 北安路,第二障,若撕破,敵湧入,運輸連,大卡車,開路面,能滯敵。雙障失,內衛區,總動員,鐵衛們,養千日,用一時,以身盾,所不惜。 曰後衛--雙據點:兩洞四、兩洞五,在邸後,成犄角,互支援,各崗哨,山坡道,來串聯;山谷邊,密監察,海總部,有動靜,即時報,俾因應;鎮海隧,在眼前,時監控,防有變,暢出入,有後路,得疏離。 曰前哨,兼監察,兩洞六,海總門,與中憲,齊協防,邸左前,控人車,先過濾,制機先,瞭望哨,司偵防,補海憲,強縱深,為後盾。 管制道,縱深短,敵易襲,七海塘,成阻絕,供屏障。警員哨,在首端,為預警;有側防,兩洞么,為前鋒,兩洞拐,補縱深,寓所前,椰樹叢,配雙哨,為武裝,戰防雷、雞爪釘、捲形網,加拒馬,俾鞏強,路盡頭,終端防,方有保;更有那--戰鬥哨,鋼鐵衛,萬人敵,把命拚,精之英;軍官哨,總指揮,齊協力,阻殲敵。此道破,侍衛區,成危卵,此時際--內衛區,一條心,命豁出,同歸盡;忠烈祠,在隔壁,為吾輩,立典範,效先烈,壯烈殉,耀史冊,長留名。
-
閱蘭集錄──謝培育蘭畫品讀
謝君培育,自號石福,藝字小蟹,得名號於蘭之石斛,得藝字於故里蟳窟之衍意,音諧於姓氏,意趣而淡雅。謝君本浯洲遷客,其祖安於嶝山,至所輩兄弟有三,均好丹青。雖國畫龐類,鍾愛國香,且不發則已,一發難收,自師從鄭師,直此而往,三十載深得裨益,承前萬般,獨成一家,戲稱蘭神,但不為過。 予閱蘭於晨昏,不舍於晝夜,欲解其中空靈之深意。雖無丹青之涵養,卻因密往而稔熟。一得閒暇則攜妻小隱於其書堂畫室,不驅不去,獨得反復之便利,始得朽木之逢春。概能以感性之辭,略說其蘭畫之一二。 蘭者,國香也。古來文人所鐘,故美文為蘭章,摯友則為蘭友,是以高潔典雅、君子坦蕩之美喻。好蘭之初,蓋緣此也!小蟹蘭作蓋為三,一則國色素墨,淡雅清新;二則墨彩輝襯,繽紛喜氣;三則濃彩寫意,繁中取靜。予概之為風、雅、頌三章,其偶得奇思者不予贅述。 國色素墨者,謂之風。謹承國畫之傳統,以墨色濃淡為肌膚,以空間遠近為肢體,以蘭葉翻轉為言語,以花葉通透為情愫,互為映襯,構圖空靈而不空虛,技法彰顯而不張揚,適可而止,萬般歸中,大道至簡,簡而蘊神。歸其成作,或蕙蘭開葉,自秀於中,若君子靜思;或墨蘭伴生,剛柔相望,似愛侶傳情;或建蘭猗猗,獨表一枝,為眾望所歸。予竊愛此國風之作,緣其素而不樸,恰如其分。 墨彩輝襯者,謂之雅。承古意而創新,出墨色而染朱黃,既得水墨之清新,又兼朱黃之喜氣。雅,古意為正,即為不偏不倚,得文人墨客之青睞,亦得平頭白丁之喜愛,實為調眾之作。然則,構圖無大異於前類,或為之補缺,可避黑白之諱,更可與現世廳堂和融相依。予竊愛此正雅之作,緣其雅俗共賞,皆大歡喜。 濃彩寫意者,謂之頌。破蘭畫筆法於重彩,立中西合璧於筆端。若前二者為清新小調,此類則為恢弘頌歌,因此謂之頌。頌蘭之墨,獨樹一幟,複以水彩鋪陳,成就視覺感官之強烈。其畫面規整如筆陣,繁而不亂,濃而不重。蘭葉出於岩叢,花色隱於黛青,渾然天成,藝合古今,誠為培育蘭作之精湛。予竊愛此大頌之作,緣其大膽破立,自成一體。 謝君培育,才情溢於墨硯,非蘭作之佳可概之。予常僕於其硯旁,觀其作蘭之氣,宛如世外,獨靜心於繁雜,視身外如糞土。長此而往,涵養寬厚宅心,容納百家之言,不嗔不怒,不驕不躁,以慢條斯理之心,度焦灼於平緩,度繁複於簡約。與之相處,如沐春風於四時,如釋重負於萬鈞。與之煮茶,濃淡相宜於談吐,不知晨昏之更替。與之飲酒,不是千杯酒不醉,而是豪情喚不回。 清氣若蘭,蕙秀於中。謂之蘭神,德馨如斯。
-
馬山之戀
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 昔日心戰聲,如今風浪靜。 兩岸同胞親,撥雲見天晴。 患難顯真情,居安宜心誠。
-
雨後過朝元寺
黃昏的梵唄嗡嗡濕又重 穿過山嵐的翠微 穿過襲襲的稻浪 襲襲向我眼神的縐褶 有水光倒影於天幕 為笠山搭起一座虹橋 農場殷殷的雷聲 彷若當年作家咳血的回音 五月木魚矻矻濕又苦 輕輕敲擊輕輕敲,蓮池邊 白衣大士風揚的裙裾 聲聲苦苦苦苦,此刻 聖嚴還在藏經樓閉關 還在為農禪苦苦思索嗎? 千百年前,杜牧早說了 禪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 可以歌可以哭 可以聽風聽笛於斯 那一襲襲稻浪,啟示了你 農禪的奧義了嗎? 鳥去鳥來,天淡雲閒不都說著 山色可以和經誦齊飛 和人間故事一樣精采 注:朝元寺位於美濃笠山下鍾理和紀念館旁,聖嚴法師曾在此閉關六年。
-
【小說連載】島嶼天青
「他純粹是站在鄰居的立場,幫我們家的忙。我們不僅清清白白,所作所為老天爺也清清楚楚。」添丁嫂解釋著說。 「萬富又不是傻子,如果妳沒有給他一點甜頭嚐嚐,他會對妳這麼好嗎?」 「妳不要愈說愈離譜!」添丁嫂不客氣地,「我不想跟妳這種人說話!」 「妳不要假正經,孫麻子沒死之前,在我家喝酒時曾經多次告訴我說:在一個風雨交加的颱風夜晚,他到妳家查戶口,發現妳兩個孩子都睡了,而萬富則在妳家,兩人衣衫不整地獨處在一起,到底在房裡搞什麼誰知道。 他以為是萬富趁著颱風之夜,外面風強雨大、四處無人時跑來欺負妳,所以就打了他好幾個耳光,踼了他好幾下,並怒斥他怎麼能在這個颱風之夜,趁人不注意時跑來欺負一個寡婦,直到他跪地求饒才罷手。 (一○三)
-
在春風裡送別「佳里頭阿嬤」─李王會女士的一生
烽火連天歷滄桑,寒天採蚵日曬糧。堅忍懿德修善果,慈顏春暉百世芳。 「佳里頭阿嬤」─李王會女士,生於民國14年8月20日,逝於民國105年4月8日(農曆三月初二日),享壽92高齡,她選擇在櫻花初綻,春風和煦的日子裡,輕輕地搭上開往佛國淨土的列車,與兒孫們道別了!她的一生,走過大時代,也見證了金門島上五個不同時期─日據歲月、國共戰爭、戰地政務、解除軍管及民主自治等,不但活得精彩,也走得安詳自在。 「佳里頭」即古寧頭之閩南語譯音,為方便孫輩們稱呼,家族遂以「佳里頭阿嬤」稱之。 李王會女士是金寧鄉后盤山38號王家的次女,16歲(民國30年)即嫁到古寧村南山李家,生下十位子女、帶大七位內孫;從碧玉年華到自然終老,一生守護家園76個年頭;不僅相夫教子,養兒育孫,而且幫農耕海,含辛茹苦,展現了傳統女性的婦德;半生勞劬,白天上山下海幫農採蚵、晚間扶老攜幼躲共軍砲擊,與惡劣環境搏鬥,展現堅毅的生命力;她的一生,雖然坎坷磨難,卻是精彩淬鍊! 「平凡、平淡、平實」是她一生的寫照,也是我們李家的身教、庭訓;阿嬤為人不但心地善良,菩薩心腸,更是廣結善緣、簡約樸實,在鄉里頗負德望。子女成家後,便開始含飴弄孫,每天跟前跟後,就怕我們跌倒、怕我們挨餓、怕我們啼哭,一個接一個,照顧得無微不至;她從來沒有領過薪水、也沒有喊過累,瘦弱的身體,總是用花佩背著兒孫邊喝牛奶邊工作,哄睡到入眠。 閒暇之餘,亦是一位虔誠的佛、道教信徒,不論是拜祖先、地基祖、拜仙姑、拜城隍、拜王爺、拜關帝爺,數十年如一日,祈求全家男女老少平安順遂;她的晚年沒有長黑斑、沒有高血壓、沒有心臟病,這不僅是健康長壽的基因,也是平素飲食清淡、起居規律、拜佛祈福修成的果報,更是上天賜予的奇異恩典,而今爾後,相信她在天上也會保佑家族男女大小,人人平安健康,快樂幸福。 民國38年古寧頭大戰、47年八二三砲戰,她兩度帶著全家到后盤山娘家避難,受到她的兄長(王公諱天圖)收容照護;那時次子剛出生,尚在襁褓中的他經常被阿嬤的兄長抱到隔壁軍隊借住的民房逗樂聊天,老兵對他疼愛有加,總會拿出美援的奶粉沖泡來餵食,彌補了母體奶水之不足;砲戰結束後,阿公先行返回古寧頭耕田採蚵,那時阿嬤的娘家還支援了一匹白馬助耕馱物,如此的「情義相挺」,讓一家大小平安順利度過物資貧乏、烽火連天的歲月。 民國50、60年代,全家住在南山72號老房子,每逢凜冽的冬夜,她總是會起身巡床數次,幫兒女加蓋一層厚棉被,自己卻在一旁打噴嚏;若逢下雨天,則會以軍用口糧空鐵箱,接下被砲擊震裂屋瓦縫隙的雨滴,好讓兒女們在「滴答!」「滴答!」的雨夜裡鼾睡到天明;有些時候半夜翻身,寤寐之間的兒女們依稀可以見到她消瘦忙碌的身影;此情此景深深地烙印在兒女們的腦海裡,每一次聽到江蕙的歌曲「落雨聲」,兒女們總是眼眶泛淚、百感交集,而這些景象,亦恍若昨日,歷歷在目;此外,她總是在風雨中、砲聲中,帶著安詳和藹的容顏,在暗夜裡點著煤油燈,抱著兒女入睡,就怕孩子們受到驚嚇與惶恐,而她的手肘就是兒女們的枕頭,她彎弓側睡的軀體就是兒女們安全的堡壘! 民國60年,旅居印尼經商的二伯公李森株返鄉探親,得悉二姆婆王珠碧(后盤山自幼送養后浦)原來是阿嬤后盤山的親堂姊,「同胞兄弟娶堂姊妹為妻」,聯親為姻遂傳為佳話,自此印尼僑匯年節資助,經濟大為改善。民國66年7月,次子高職電工科畢業,在阿嬤的鼓勵下進入發電廠任職,迄今39年;同年8月,長子進入花崗石廠任職(82年轉任台電總務課),服務35年退休;三子則是從軍報國二十餘載,官拜上校退役,現任昇恆昌顧問一職;一位平凡的媽媽,造就了三位兒子不平凡的人生! 基督教有一首歌的歌詞寫著「有恩愛在我家庭,遍處都盡美」,因為德鄰里仁,貴人雪中送炭,家庭有愛,所以阿嬤從小教導兒孫「永保赤子之心,永懷感恩之情」。後來南山新居落成後,兒孫們特別把這些「艱困年代施恩事跡」,編輯成「我們家的十大恩情人芬芳錄」,懸掛在家史館內,作為「感恩懷德」的薪火相傳。 民國80年代,曾聆聽一位鄰居說,阿嬤活像菩薩,從年輕即始終保持著「慈眉善目」、「清瘦素顏」,而且有一顆真誠的「慈悲心」,多次協助祧親與鄰居排解紛爭與關懷弱勢家庭。村子附近常有頑皮孩童潛入我們家的果園偷摘番石榴,她撞見了,卻僅以輕聲細語提醒:「還沒熟的麥挽啦!」鄰居的小孩們特別喜歡在大熱天中午到我們家的「巷仔頭」乘涼、睡午覺,暑假時期,簡直像是一所幼稚園、安親班,因為她愛小孩,也特別會照顧小孩,所以對於乖巧及具才藝的幼童,時常會給予獎賞,縱使家裡曾因阿公生病長期住院而舉債度日,甚至一度被村公所列入「清寒救濟戶」(民國50~60年,約十年光景),但是她的孩子們從沒少過玩伴,總能平安快樂的度過童年。阿嬤沒有心機,也從不道人長短、撥弄是非,總是稱職地當一位家庭主婦,直到孩子們成家立業,才讀懂她的待人處世之道,「悲天憫人」、「與人為善」、「慈悲喜捨」就是她的人生哲學! 民國91年,次子倡議在南山被共軍砲彈擊毀的祖厝原址重建家園,並自願先行出資建造,經阿嬤首肯,隨後便由三子執行監造,於92年動工,93年落成。她很喜歡南山新宅的寬敞舒適,因此兒女們在一樓為她闢設孝親房,並積極佈置環境,而且開放各樓層供親友免費住宿,營造一處親友聚會場所,訂名為「李森株、王珠碧夫婦紀念館」,簡稱「南山會館」。 民國96年,阿嬤82歲,因為身體機能退化,進住「南山會館」,經醫師診斷評估後,聘請外傭看護,初期坐輪椅,由外傭餵食米粥,但因身體機能逐年衰退,此後臥床長達9年半,期間除兒女媳婦、內外孫、后盤山娘家親友等經常到南山會館探視外,旅居印尼、香港、馬來西亞等僑親亦前來探望慰問,所以,阿嬤並不覺得孤單寂寞。 阿嬤的生肖屬牛,正如同一頭勤勞的牛,耕過每一場蚵田,也耕過每一吋家園,更是耕過每一個人的心田,她不僅是我們家的珍寶、典範和文化資產,她的德行事略、影像文物也會被典藏於家史館裡,讓世世代代的子孫效法懷念! 民國105年3月20日凌晨,阿嬤突然氣喘不適,經兒女送至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診療,但因年事已高,器官衰竭導致心血氧極不穩定;住院期間子女輪班守護,心裡都知道她即將遠行,也曾緊緊地依偎在她身旁,握著她的手做真情的告白:感念她的生養之恩、感謝她的陪伴成長、更感動她對家族無私的奉獻,今後,兒孫們將會傳承她的慈悲心願,奮發努力,成就事業,照顧家人,造福鄉梓,讓她了無罣礙。 「佳里頭阿嬤」選擇在4月8日上午11時30分與世長辭,我們百般不捨,隆重地為她鋪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得究竟解脫之道,在至親好友的祝禱與頂禮中,一路好走;在春風相送之下,她帶著滿盈的祝福,安詳地踏上佛國淨土,留下無限哀思。最後,敬謹禮讚頌禱「雙鯉漪翠,山高水長,守護家園,滿室馨香;地靈人傑,金玉滿堂,慈顏春暉,百世流芳!」來送別最摯愛的「佳里頭阿嬤」,南無阿彌陀佛! 【後記】 親愛的阿嬤,謝謝您的慈悲與菩薩心腸選擇了一個對我們影響最小的日子與我們道別,回憶當時在清明節過後連日細雨綿綿中,唯獨告別式當天天青氣爽,告別式結束後一天隨即雷聲大作陰雨數日。阿嬤,這是上天對您的憐憫與感念啊! 阿嬤,您一直是我們家族的精神支柱,也是我們最溫暖的家,一處可以讓我們休憩、給予我們力量的地方,您以堅強的生命韌性度過了金門地區物資最缺乏且艱困的大時代,以勤儉又堅毅的精神持家,雖然身負重擔,但仍任勞任怨,守護著每一位家人,您不僅充分展現了「佳里頭」人的刻苦卻樂天知命的精神,也處處彰顯金門傳統女性堅韌的生命力。您永遠都是先關心別人,付出關懷、心心念念、用盡一生愛我們、不求回報的個性,是我們家族最棒的典範與指引;您那安詳和藹的笑容與貼心的問候,讓我們不管在何時何地都能感受到滿溢的關愛,由衷地謝謝您給了我們這麼甜蜜溫馨的一個大家族。阿嬤,謝謝您,您的身影、您的精神,永遠深植於子孫內心深處,愛在您的身上已延展了無限寬度,一場與我們的美麗緣分,看見了生命的力量與意義,今生能與您成為家人真的是我們最大的幸福,更是鉅深的緣分累積啊! 告別式當天,燦爛的陽光從靈堂灑入, 我們都覺得這是您在天上看著我們,把光輝照在前來送您最後一程的親友們身上,再次讓我們感受到您的溫暖。孫兒和著淚水在靈堂前聲聲的呼喚著您,我們彼此之間被親情緊緊的繫在一起,誦讀追思文時淚水忍不住劃過臉頰淚濕滿襟,親友們也止不住思念的淚水潰堤於祭典上;祭典之後,我們最後一次陪著您走過老家最美麗的閩南風景,沐浴在濃郁的麥香及高粱香中,最熟悉的鄉土味滿溢心頭,而您當天也用「佳里頭」最美的落日安慰我們。 阿嬤,您終其一生盡心盡力奉獻自己,先家人之憂而憂,後家人之樂而樂,養育兒孫半生勞劬,一生堅毅典型夙昔,薪盡火傳生生不息,風範懿行長留我心。親愛的阿嬤,我們會永遠懷念您,希望您遨遊天際時能帶著家人及親友的祝福,一身輕安自在,您留給我們那分善良又美麗的菩薩心腸將會永遠長存在我們的心裡!摯愛的阿嬤,我們會永遠思念您……。 (稿費捐贈金門縣松柏園老人長期照顧中心)
-
【畫話小語】寂寞
風吹過,有些涼意,坐在椅上欣賞風景,卻若有所思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有些寂寞--從側面望著你,一臉茫然的表情,憂愁的面容,望向遠處的高樓大廈,靜靜的凝視遠方天空、靜靜的沉思、靜靜的等待似乎在等時光的消逝,看似無聊,卻猜不透你心裡的想法……。
-
錄音帶二三事
自從數位匯流時代來臨,加之智慧型手機席捲而來;聽CD的人已經寥寥可數,更何況是聽錄音帶了。不過,錄音帶確實也曾經是個劃時代的產物,對流行音樂產業的演進影響甚鉅。 首先,錄音帶的普及,由於載體相較黑膠唱片小很多,使得「隨身聽」成為可能。第一台Walkman在1979年問世後,人們可以更輕便、自主的聽音樂。同時,錄音帶價格比黑膠唱片便宜,播放器也比唱機價格可親,使得有更多青少年,甚至兒童,會開始省吃儉用存零用錢,只為了買一卷錄音帶。 再者,錄音帶影響了專輯的曲序配置。一卷約40到50分鐘的錄音帶專輯,通常是A面五首歌,B面五首歌的容量;因此,唱片公司通常都把專輯最好聽的歌(通常是主打歌),放在A面第一首與B面第一首,直到後來CD崛起後,仍可見到不少專輯的第一首與第六首(等於錄音帶B面第一首)歌,是專輯最精華。 回顧幾張十分重要的華語流行音樂專輯,曲序幾乎都是如法炮製,鮮少例外。陳淑樺「跟你說聽你說」專輯的第一首歌「夢醒時分」,第六首歌「無言的表示」;江蕙「酒後的心聲」第一首歌是專輯同名歌曲,第七首歌「返來阮身邊」(該專輯收錄12首歌);張學友「吻別」第一首歌也是專輯同名歌曲,第六首歌「每天愛你多一些」;張惠妹「姊妹」專輯第一首歌「原來你什麼都不要」,第六首歌「剪愛」等;在在證明了錄音帶曾經主宰了專輯曲序很長一段時間。 當然,也有一些好歌,從曲序來看,原本絕對不是主打歌;但卻因為口耳相傳,意外地從冷門曲序翻盤成為歌手的代表作。張清芳的「Men's Talk」是「光芒」專輯第三首歌;張惠妹「聽海」是「Bad Boy」專輯第五首歌。最讓人訝異的是,潘越雲「該醒了」專輯第十首歌「一次幸福的機會」,當年幾乎無人熟識;相繼被劉若英、蕭敬騰重唱並主打後,才讓更多人聽過這首「隱藏版」的歌,堪稱好歌不寂寞。 物換星移,錄音帶如今已經成為舊時代的產物;更準確地說,錄音帶只是一個過渡時期的載具,它音質普通;容易受潮;磁帶易損。然而,我卻很慶幸自己從那以歌寄情的錄音帶時代一路走來──見證音樂曾經是人們主要娛樂的舊日時光。
-
【小說連載】島嶼天青
若以年齡及外貌來說,添丁嫂可說是一個較年輕、相貌與人緣都不錯的小寡婦,從之前那個死去的孫麻子副村長千方百計想沾染她,即可看出端倪。可是她會再尋找她生命中的第二春嗎?還是犧牲她的青春換取孩子們的成長?外人卻不得而知。 某天,村裡有名的長舌婦阿豬嫂突然來找她,開門見山就說:「秀菊仔,妳是知道的,我阿豬嫂有話直說,從不拐彎抹角。妳也替添丁守寡守了那麼多年了,也夠了。 妳現在還年輕,而且孩子正要培養,妳應該再找一個伴,一起來扶持這個家才對,這樣不管是對妳或對孩子都有好處的。 營部連有一個汽車官,雖然年紀大了一點,但是存了不少錢,將來生活及培養孩子絕對不會有問題。他四處打聽知道妳是單身又長得不錯,再三拜託我幫他作媒,如果妳有意願,我就安排你們見面。」 「阿豬嫂,謝謝妳的好意,我們母子三人現在過得很好,雖然苦了一點,但是認命。我們豬舍裡那幾頭大肥豬,再過不久就可以賣了,我會把錢存起來,將來好給他們繳學費。其他事我從來沒有想過,也不會去想。謝謝妳啦!」添丁嫂坦誠地說。 「妳是不是想跟萬富在一起?」阿豬嫂竟如此地說:「不要忘了,妳是一個死了丈夫又有兩個孩子的寡婦,人家萬富則是沒有結過婚的處男,妳可不能貪圖他年輕力壯又有錢,而想盡辦法勾引他。」 「阿豬嫂,妳怎麼會說這種沒有水準的話呢?不要侮辱我,我秀菊不是那種人。」添丁嫂氣憤地說。 「不要自以為清高,萬富成天到晚在妳家出入,村裡的人有誰不知道。」阿豬嫂不屑地說。(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