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四年一次的生日計畫
今年為閏年,二月份有二十九天,若是二月二十九日出生的人,在等待四年後,今年終於可過個名正言順的生日了。 在我的生命中,就正好認識這麼一位四年才過一次生日的朋友──筱婷,我的大學同學兼室友。大二那年,一群好友幫筱婷慶生,大家羨慕她四年才過一次生日,應是班上「年紀最小」的同學,但生性幽默的筱婷總是自嘲「一下就老了四歲,有什麼好!」認識筱婷多年,每當她說這起這些聽來好似埋怨自己生日的話時,其實身為她的好友的我很清楚,她的腦袋瓜裡又開始在擬定下一個生日計畫了。 筱婷是個執行力強的行動派,從高中開始,她便以四年一次的生日作為人生計畫階段,在生日時許下一個明確目標,並在下一次生日來臨時檢核驗收。而她做到了,存人生的第一桶金、赴美國遊學、進入夢想的公司,全都在她的計畫內。不過,人生並不是所有事情都會照著計劃進行的! 踏入職場後,筱婷成了忙碌的上班族,做不完的公事與暗無天日的加班侵蝕著她的生活,所幸同事相處融洽,還能稍稍聊慰乏善可陳的辦公心情。二十八歲生日這天,筱婷因為需要加班,不得已婉拒了我們的慶生邀請。豈料這一晚,同事神秘兮兮地把她帶進會議室,一時彩帶齊發,全落在她和另一位同事身上,桌上的大蛋糕顯示同事們正在為公司裡兩位二月二十九日生日的人慶生,一位是筱婷,另一位是個性靦腆的帥氣男同事。筱婷被這一幕所感動,更驚訝於公司裡有和她同月同日生的人。或許是緣分悄悄的來了,或許是特別的生日加持,愛神的箭同時射向兩人,這位男同事意外闖入她的「四年計畫」中,使她不得不修正自己的步調,把遊歷世界轉向完成終生大事。 婚後的筱婷,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工作之外,還多了兩個娃兒。更重要的是,有一個和她一起過生日的壽星。你問我,她有沒有繼續擬定四年一次的生日計畫?那當然,只不過計畫者已從一位擴大到兩位囉!
-
【小說連載】島嶼天青
或許,有錢人家絕對不會把那些救濟品看在眼裡,可是對貧窮人家來說,任憑是幾件舊衣服也是有所幫助的,更別說是麵粉或牛油之類的食品,這是村長的想法。而且更重要的一點,就是添丁哥被匪砲擊斃時,他竟然昧著良心假裝不知情,對他們家不聞不問。如果不是戇嬸婆訓了他一頓,也許他到現在還不知悔悟。因此無論於情於理、於公於私,把他們家列為甲級貧戶並無不妥之處。經過他的解釋,竟連個性剛烈開口罵人的指導員,亦沒有表示反對的意見。 鄉公所已把好幾袋舊衣服倒出放在門口的廣場上,其中涵蓋著五顏六色、有薄有厚、大小不一的大衣、毛衣、上衣、褲子、裙子、帽子……等等。工作人員並沒有加以分類或挑選,隨手拿起幾件就擺成一堆;運氣好一點的人,或許能領到品質較好、或較新的。(二十一)
-
翰墨飄香在古城
元月十二日開始,金城鎮公所一樓前廳有一個別開生面的展覽活動──古城國小親師生美展,這些天到公所洽公的民眾,應該都會留意到這個展覽才對,駐足細觀,不僅讓人對古城國小在美術教育上的紮根,留下一些印象,也要對這批作品予以肯定,用力的按個讚了。試想一個才僅擁有一百多個學生的袖珍型學校,竟能在美育上這般突顯,確實是不容易的。就我本人來說,因為美展中諸多的書法和水墨畫作品,都有我指導、批閱過的痕跡,故而在觀賞的時候感覺特別親切。 會到古城國小教藝文深耕書畫課,是我萬萬也想不到的事。那是三年前一個偶然的餐敘場合,與我有同窗情誼的古城國小校長董國正先生同我提起,現在的學童都不會寫毛筆字了,眼見這優良的傳統文化不能在新一代孩童的身上生根發芽,總覺得十分可惜,希望我可以撥空到他的學校去傳承。原先因為我在其他的幾個學校已有類似的課程,有點應接不暇了,但見董校長滿腔熱忱,一臉誠意,若予以回絕似乎不近人情,便當場應諾。 就這樣我走進了古城,開啟了一段新的書畫教學因緣。 剛開始的第一年,學校希望以教導書法為主,我帶著學生寫大字楷書,此中雙鉤執筆和懸腕運筆是我最強調的兩件事,本以為學生會叫苦連天,但一直以來都沒有見到半個愁眉苦臉的面孔。接著是發現桌子偏高,便又要求大家站著書寫,學生竟然也都能忍著腿痠,去適應我的要求。當筆法學習告一段落,緊接著的重點就是要追字形了,字形要寫好是需要花費一番工夫的,首要工作是先找一本好的碑帖範本,唐代書法家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一直是我最樂於選用的字帖之一,理由是它的筆法剛硬,適合用來給初學的孩童「強其骨」,至於它的間架結構更是娟秀挺俊,完美無瑕,學習者至少不會把字給寫歪斜了。臨帖的過程有些人的悟性較好,其於筆法、字形乃至行氣都能面面兼顧,寫得有模有樣,令人刮目相看。但我更在意的是教室內整體的氛圍,故而經常有意無意之間來一句:「有沒有興趣啊?」或是「好不好玩呢?」之類的話。當然天真的孩子總是給我正面的答案,這真是讓人心花怒放到不行,也大大的提高我那津津樂「教」的興致了。 一年之後,承辦人麗芬老師有了新構想,希望我能教小朋友畫水墨畫。從此我便帶著孩子從學校附近的景物畫起,先是明遺北門老街,再是北門城樓、風獅爺、文台寶塔、寶月庵、古崗村的洋樓民宅……。舊金城是明代在福建沿海地區設置的四個千戶所當中的一個,故而古蹟遺址較之他處豐富許多,而這些有著歷史印記的景點,如今都成為孩子們最好的繪畫題材。通常我們到一個地點之後,我會先對景物就繪畫的觀點略加解說,然後再讓學生散開,去尋找自己喜歡的角度揮灑。在這對景描繪的過程中,學生的困難是難免的,畢竟複雜的現實景物要轉換到平面的畫紙上,對十來歲的孩童來說是有難度的。此時我便得像忙碌的蜜蜂一般,東奔奔西跑跑的對每一個學童進行個別指導,有時候甚且還要抓起學生的畫筆,當場鉤勒個幾筆來促使孩子繼續往前畫的動力。 有了室外寫生的初稿,接著便是如何轉換成水墨了。水墨是用毛筆畫在宣紙上的創作,強調墨色與筆法。但對小朋友來說,理論技法只要讓他們粗略認識,有些概念即可,不必過於苛求,畢竟兒童畫最迷人的地方是在它的童心與童趣,若失去這個本質,所有技法的指導都毫意義。因此我大略的將水墨技法歸納成簡單的八個字:皴、擦、點、染、乾、濕、濃、淡。我經常對著孩子說:「不畫水墨則已,一旦提起毛筆作畫,便得將這八字金言放在心上,去針對不同的題材靈活運用。」當然要用手上的這支毛筆,通過這幾個字去完成一幅畫作也不是那麼容易的,我是經由一遍又一遍的示範,讓孩子現場直接觀察我的畫法,等他們有了粗略的認知之後再分頭去嘗試,一次不成再來,若還不行再試,這顛簸學步的過程還真有點費勁。但事情總有苦盡甘來的時刻,當班上第一件完成的水墨畫被我貼上白板時,其他的人也會不自覺的被一股榮譽心催促著,接著第二、第三張也被貼上去了,下課前當整個白板佈滿著五花十色的畫作時,一種快樂而滿足的喜悅神采,閃亮在每個孩子的臉上。 每年的四、五月間是金門木棉花盛放的季節,巧的是古城國小的校舍前種了一排整齊高大的木棉樹,清明前後,那燦亮鮮紅的花海景色,給人如詩般的意境。心想這麼獨特的美景,若能被繪錄下來那該有多好?這回趁著教水墨畫之便,特地針對這個意象,規畫了兩種課程,讓孩子嘗試去畫這孰悉美麗的風景。一是以花鳥畫的方式教他們先對木棉花做局部觀察,留意花瓣的變化,花朵與枝幹之間的關係,稍後以大毛筆蘸上橙、紅或紫色,在宣紙上畫出大大的花朵,接著用略帶濃墨,畫出粗細合宜的枝幹去將花朵串連起來,再配上兩隻小鳥,便是一幅活潑生動的花鳥畫了。另一課程是帶領學生校園寫生,這回將題目訂為:木棉花開的校園。是要讓學童清楚明白今日繪畫的重點是在「繁花盛開」這個意象上,古城國小位在一個斜坡地上,整個校區自校門外至辦公大樓,地勢節節上升,這種爬坡地形卻給了我一些靈感,何不藉此直接指導孩童以散點透視的方法作畫?主意拿定後便與學童從校門外的路盡頭開始畫起,先畫出眼前的幾株高高的椰子和南洋杉並確定校門的位置,接著走進校內,坐在廣場上再畫眼前那一片盛開的木棉花海和明亮的校舍,這樣的一種走動式的畫法確實多了難度,但也讓學生體驗到另一種不同的寫生趣味。展場中的幾張紅花怒放的校園景色,正是經過這麼一番折騰而獲致的。 值得一提的是這所學校對藝文一事,不僅只在孩童身上著力,也重視教職員工的書法薰陶,當然這與校長本身的文化素養,藝術喜好頗有相關,董校長會寫愛寫,更可貴的是他想推己及人。兩年多來我已經有好幾次機會,利用週三下午教職員進修時段到學校和同仁研討書法,我從最初的文房墨寶介紹,如何選筆、執筆、運筆、姿勢到各種書體的講解、示範。再是老師們的現場書寫,宣紙的練習、作品的完成到落款的搭配等都一一嚐試過了。除此之外我也利用自製的「書法之美」圖檔,將書法的源流,書體的演變、特色,書家的故事詳加解析,讓老師們對傳統書法的脈絡有所理解。更可喜的是學校為提升大家的欣賞水平,還舉辦過教職員藝文參訪活動,為此我還曾特地跑到縣議會的藝文走廊,去幫他們導覽一個兩岸三地的書畫展呢!這次美展校長在紅紅宣紙上寫的「藝文深耕」四字有板有眼,很見功力,耀明主任的標草臨習,亦不示弱。其他在藝文深耕和我一起協同教學的幾位班導師,亦多能揮寫自如,頗有實力。 上學期末,教學組長麗芬老師告訴我,這次藝文深耕期末視導,台灣來的教授委員曾向她提起,古城國小藝文深耕的書畫作品量多質優,為何不對外發表,好讓金門各界有所了解呢?這個意見給了學校很大的鼓舞,校長馬上聯絡鎮公所商借場地,敲定開幕日期和展出的天數,我想這一切的努力無非都是為了孩子,當孩子在舞台上盡情的展現自我時,最讓人感到欣喜的應不只是一項成果的發表而已,更重要的是可以藉這樣的活動看到未來的新希望!
-
那些年──白宮的故事
一聲狗吠聲,劃破幽靜的小路,我驚懼的閃躲一旁,下意識地搜尋聲音的來處,一頭齜牙咧嘴的大黑狗,隔著鐵柵欄向我示威,張牙舞爪、窮凶惡極的模樣叫人不寒而慄,幸好黑狗被囿困在牢籠裡,否則我這清晨的闖入者,該會有怎樣的下場,想來心中直打寒顫。興許這尖銳的狂吠聲也驚擾左鄰右舍,接著是雞犬相聞,此起彼落的應和聲不間斷,卻唯獨不見主人出來關心和解圍,我想如此的戲碼應該是天天在上演,主人早已司空見慣,畢竟圍籬圈住了狗兒的攻擊力,所以也就不加干涉了!只是,這突如其來的驚嚇,讓我無心再欣賞這小徑的風光,立即加快腳步往前走。 才拐個彎,不同的風情洗去之前的驚恐,山坡沒有民居的阻擋,視野豁然開朗起來,小徑的另一邊圍牆高築,綠籬繁花熱熱鬧鬧地開著,亮橘色的炮杖花搶盡了鋒頭,恣意在牆頭嶄露丰姿;珊瑚藤也不惶多讓,一籬的紫色,深深淺淺,頗有女王的高貴氣質;紫藤花也悄然綻放,在綠葉的陪襯下,默默地自顧自地美麗;另一邊的山櫻花,褪去所有的新綠,讓暗桃紅的花海獨領風騷;這一切只有「美」字可以形容,而且美得叫人動容,但怎麼不同時序的花兒一起綻放呢?是氣候先生忘了通知花仙子嗎? 圍牆內人潮三三兩兩,優遊在白宮綠地的異國庭園中,屋前那棵近百年的雞蛋花抖落所有的葉片,枝椏往天際拓展,有如千百隻的梅花鹿角競技,蕭瑟中自有美感,想到過了這冬季,樹梢又會枝繁葉茂,香氛美麗的雞蛋花又會攻佔枝頭,所以也無須悲景傷秋,大自然自有它的規律。「青蔥大葉似枇杷,臃腫枝頭著白花,看到花心黃欲滴,家家一樹倚籬笆。」這是三百年多年前,橫渡黑水溝前來台灣採硫磺的郁永河留下的詩句,相信他和我看到的是同樣的雞蛋花,而且是溫暖的春夏時節吧! 碩大的雞蛋花,有著美麗的傳說,動人的故事演繹了一世紀,百年前淡水港繁盛一時的年代,外國稅務司在此擁有優渥的生活;日據時代達官貴人在此聚會聯誼;後繼淡江中學學生租為學寮,朗朗讀書聲飄盪在迴廊;接下來荒廢傾圮,一度被當地的學生喚為「化物敷屋」(鬼屋之意);那位廣東來的遊民怎忍捨棄家人,勇渡黑水溝後,流落異域當起乞丐來,是有怎樣的淒慘故事讓他如此決絕的不願返鄉,窩居在傾圮的小白宮內度日,靠著圍牆外的人們有一餐沒一餐的丟進食物接濟,當然他也會投以回報,用倒立或可笑的動作取悅大家,所以獲得了一個「石敢當」的封號,隨著歲月推移,人們遺忘了他,他也杳然失去音訊,留待後人偶爾想起這段往事。 我努力找尋故事中的那棵相思樹,卻是尋尋覓覓找不著蹤影,相思樹上有一個絕望悽慘的故事,那一晚,應該是有皎潔的月光吧,有一位男士,踩著圍牆外的休憩椅,翻牆自縊在相思樹上,辜負好山好水好風情,又是一個悲情的故事,老相思樹呢?同樣從世上消逝,原因為何呀?是因為乘載不了悲傷黯然死去,抑或人們也想把悲傷忘卻,所以砍去無辜的老樹?是該找位見證人,讓事件真相大白,還是算了吧,不好的記憶就讓淡水河河水一併帶走吧!沒有探究的必要了。 圍牆內,白宮的迴廊邊,嬌俏的新人拍攝婚紗照,幸福的模樣正在述說另一個故事,美麗的白宮,淒涼悲傷的事件已經遠颺,美麗的故事正在開啟,我們都是故事的主角,這些年,我們也有許多的故事。
-
安身立命
成長 記得很久以前,在烈嶼一所學校服務,某天下課,學生語帶恐懼的跟我說:「老師,教室後面很恐怖,進去了會變成『骨頭』,上面寫了二個字是『成長』。」乍聽之下,的確怪怪的,我走向他們說的地方,了解了之後卻成了「笑談」,原來是「有學生吃了午餐,把骨頭往裡面丟,而上面的二個字是「長城」,部隊駐軍所留下的足跡。隨著年歲的增長,或許這群孩子早已忘了曾經有這一回事,而我卻常記心頭。 是的,隨著年歲的增長,有些事該忘記、該放下,而有些事卻常記心頭。出了學校之後,開始職場生涯,才回過頭來,羨慕「學生」的身分,做學生,不用肩負各種業務,不用在不熟悉的工作內容中摸索,不用「眼紅」同事得到的獎勵多,不用做個「和時間賽跑的人」。 心隨境轉 一個地方、一種業務、一個位子能待多久、做多久、坐多久呢?不知道,不知下一站會走向何方?或者,我們平常真的得有心理準備,不是常有人大嘆「計畫趕不上變化,變化趕不上一通電話」嗎? 「學習」是很重要的,雖然可能在另一處沒有「歸屬感」,也許真的只是「過客」,但是「在其位,謀其政」,總是要「做什麼,像什麼」。「隨遇而安」向來是我這個平凡、平實的人盡力想做到的心境,有努力,有收穫,畢竟「天助自助者」,不是嗎? 安身立命 人,終其一輩子不都在求「安身立命」嗎?有人把重心放在工作,有人放在家庭,有人放在孩子,有人放在學生身上,當然也有人放在功名利祿上,有人可以兼顧多種身分,有人卻是蠟燭兩頭燒,有人瀟灑走一回,而我,越來越沒有雄心壯志,看著別人努力往上爬,我則只希望在我有限的能力範圍內「腳踏實地」。 有得常常有失,有苦也常常有樂,人生無法「盡如人意」,人生只能「盡其所能」,從這裡跌倒,從另一個地方爬起來,「出口」可能出現在不經意走過的小點上,「安身立命」,難或易,操之在我!
-
【小說連載】島嶼天青
翌日,添丁嫂起了一個大早,安頓好孩子後,她從先前墊在床上當避難所的麻袋裡,找出兩個沒有破損的用繩子一綁,然後把竹製的扁擔往繩索一穿,順手舉起放在肩上。她必須提早出門,到鄉公所排隊等候,萬一錯過機會領不到美國番仔的救濟品,那損失可就大了;另方面亦可避開共軍的砲擊時間,一旦到了鄉公所而遇到砲擊,至少可到裡面避難。於是添丁嫂抄著小路,三步併作兩步,快速地往鄉公所走去。 雖然共軍的砲火讓她膽顫心驚,可是此時腦海裡想的,則是美國番仔的救濟品,管它是什麼東西,只要有就好,總不致於千里迢迢,從美國運來地瓜當救濟品吧!而且聽說美國是世界最強盛、最有錢的國家,許多小國都受到它的援助。今天或許是可憐金門人遭受共軍砲火的凌虐、伸出的援手。但並非是每個島民都能領到救濟品,必須是政府登記有案的貧戶,而且貧戶中還劃分甲乙兩個等級,也就是甲比乙更貧窮,相對地,領取的救濟品也較多;如果救濟的物資較少,亦有優先權。 添丁嫂之於會被列為甲級貧戶,的確與負責提報的村長有很大的關連。雖然他們家原本就貧窮,但畢竟添丁哥年輕勤奮,一家四口吃飯不成問題。而今添丁哥則不幸遭受匪砲擊斃,剩下他們孤兒寡母,又置身在這個砲火連天的戰亂時期,倘若沒有堅強的意志,一個弱小的女人帶著兩個幼小的孩童,叫他們怎麼活下去。 (二十)
-
犇~牛三解
庖丁解牛 庖丁分解一條牛 順著紋路與脈絡 軟硬體個別處理 靈魂放生廣袤草原 五臟六腑附帶青春肉體餽贈眾酒友與饕客 名廚總燴精雕細烹 辣椒,醬油,米酒 撒把濃濃的原始粗獷風味 快火整治齒頰生香的牛肉全餐 盤盤美食,道道合脾胃 饗宴派對 販夫走卒飲酒作樂 騷人墨客飛觴醉月 牛腩,牛筋,牛骨…… 嘗試重組一隻牛的拼圖 耕牛 是宿命,無涉典故 祖先誤闖人類藩籬的家園 在茫然沒來得及逃跑的猶豫間 已成永世的奴役──代代長工 春耕不休,良田拉犁一畝跨過一畝 再累,也不能伸張自由主張權益 只能偶爾任性的發發牛脾氣 無助的妥協 無非為了換取三餐草配草的溫飽 長鞭血痕,日夜層疊的委屈 抽痛幾千年來封建麻痺的神經 從遠古的太祖綿延到子子孫孫 命運終歸是命運 穿過鼻子的扣環,孽緣的緊箍咒 緊緊跟隨今生來又今生逝的輪迴 而來生,怕也很難翻轉 肉牛 後來,轟隆隆的新機械 搶走了我的舊飯碗 我的角色又遭撤換 從農夫親密的夥伴 莫名地變成等待行刑的囚犯 主人盛情豢養 殷勤勸我努力加餐飯 慫恿我快快長胖養壯 卻暗中偷動手腳 悄悄在飼料中添加死神的符咒 順便在我的忌日的當天 羅織千夫所指──禍害人類高膽固醇的元兇 他們說那是唯一死刑 遺忘的莽莽草原 故鄉流落在地球的哪個角落 失聯的族人呀!誰來幫我平反 腦海中翻來覆去的最後魅影 是一張張吃得逍遙變形的嘴臉 誰還垂憐 那條牛的最後眼淚究竟拋洒風中 或者滴落糞土
-
大戰牛尾湯
2015年12月13日下午,臨我們離開雅加達只剩下兩天。對這個我少年時代讀過幾年書的城市、這個具有兩億「人口大國」印尼的心臟,不少文友在此生活工作的地方,我們雖然來過無數次,臨別前夕,還是不免有點依依不捨。文友夏蘭早就預定了時間,約了我們,還約了瑞勝和品伶,這天下午到剛剛落成才兩三年的名為Pacific place的商場隨便逛逛。 正值耶誕節前夕,商場一派熱鬧的、色彩繽紛的聖誕氣氛。艾菲爾鐵塔模型裝滿了聖誕燈飾,約有三四人高,豎立在商場底層大堂的中央,上面有小小的聖誕老人在往上攀爬,下面有鹿兒、雪人,一大群家長小孩、拍拖男女在拍照。我們也拍了幾張。隨便逛逛,不覺通過電扶梯越走越高,漸漸地感到我們進入了一種抽象和現代感很強的設計和圖案世界中,看到了七彩燈光和水影的交相輝映,才驚覺這一家商場的某些設計頗為不俗。原來這上層都是一些設計和裝飾非常精緻的美食店、雪糕店,中間就辟有一個水池,淺藍色波光粼粼,一種藍色浪漫蕩漾開來;還有一列園凳設置在水池邊,忽然想到了如果時光倒流,我們都年輕幾十歲的話,在這兒談情說愛也屬於最佳選擇了。當然,人不可以多,人一多那怕天堂那樣寬闊的地方也會叫人敗興而歸。再仔細環顧四周,還有一艘帆船作為大型裝飾,停泊在池邊,船內甲板上設立有座位。夏蘭買了雪糕請大家吃,我們就坐在船上,一邊吃,一邊談天,我們也請人跟我們拍了幾張照。 晚上,夏蘭帶我們在商場的一家叫「婆羅浮屠牛尾湯」(SOP BUNTUT BOROBUDUR)的餐廳吃晚餐。我們不知道將吃的什麼,後來才知道這是雅加達最著名的牛尾湯餐廳,是HOTEL BOROBUDUR (婆羅浮屠酒店)最著名牛尾湯的分店。雖然我和瑞芬愛吃牛尾湯,卻從來沒有與夏蘭說過半句,不知她是怎樣知道的?或者,這一家的牛尾湯實在太出名了,不能不將我們當遠方的「稀客」來「見識」一下,大快朵頤。 一會兒,只見服務員端來一碗碗牛尾湯,其大,頓時嚇了我們一大跳!頓時,一股濃郁的牛肉味,摻雜了特殊的印尼各種香料的混合香氣,撲向鼻端!我們深深吸了一口氣。到印尼至少也有幾十次了,在印尼各大城小鎮光顧印尼餐廳,次數也多得數不清,印尼菜肴的湯類多數是酸辣湯、SOTO湯和牛尾湯,但其大小多數是有一定規格的,不大不小的碗兒,共五六人一起享用,每個人舀個五六個湯匙也就可以見底了!當然,也有好此道者嫌眾人吃、每人分得幾匙羹太不過癮,單獨叫一碗。但即使叫那麼一碗,也小得那麼可憐,不夠滿足像我和瑞芬這樣的「大湯桶」。可惜我們一時雖然感到大為驚奇,卻對這超大碗忘記拍攝下來!最初捧來第一大碗,還以為是供六七人品嘗,直到送來了第二大碗、第三大碗……才知道一人一大碗,簡直不知所措,卻之不恭,也只好照單全收了。何況我們愛牛尾湯呢?「我們」是複數,至少是我和瑞芬兩人吧。自從我們幾十年前自嘲為孖公仔後,許多菜肴都成了共同愛好,如涼瓜、豆芽、豆腐、臭豆、韭菜、餃子……這些平民化的普通菜蔬,都很便宜,都是那麼地不起眼。只是牛尾湯與一般廉宜的印尼菜不同,它是有相當的身價的,主要是那牛尾不太便宜。平時一小碗牛尾湯,由於味道濃郁鮮美,足以伴下一大疊白飯,何況那樣幾倍于平時小碗牛尾湯的大碗牛尾湯?趕緊囑咐飯不要那麼多,幸虧飯實也不多,對於控制飯量的我們來說,湯為主,飯為次,開始了「大戰牛尾湯」的激烈晚餐戰役。 那樣的超大碗,能否幹掉?望望,多少有些躊躇擔憂。 話說「牛尾湯」,韓國有,廣東也有,然不同的烹調法,不同的調味配料,煮出來的牛尾湯風味也會大異其趣。這兩個地方的牛尾湯我們都沒有嘗試過。習慣了印尼式的,也因為愛上了那種味道,對印尼牛尾湯「情有獨鍾」。形容其味道的鮮美香醇,也很難用什麼去比喻,畢竟此湯在印尼歷史悠久,查查網上,主要的配料都是去專門店買回的調味包下湯。一般喜歡吃或擅于煮牛尾湯的家庭主婦,為了省事,也都買現成的調味包(估計調配多種香料,不易掌握,都流行現成的調味包成品)來下湯。 我們開始「大戰」那麼一大碗湯時,最初擔心喝不完,但因為味道實在鮮美,因此一點都不覺得辛苦。先擠壓幾滴檸檬(或青檸)汁入湯,令香醇的牛味、香味添加了稍許的酸味,其味更加美得不可勝收,才開始戰鬥和享受吧!很快,你就可以看見那一塊塊牛尾骨,像是周圍包住了一層松松滑滑的牛肉,稍微一咬,牛肉就脫落,掉進你的嘴中,確實是鬆軟有度,酥鬆舒爽。可見這牛尾熬得有相當火候,不然不可能如此嫩滑可口美味。我們欲罷不能,見到其他幾塊,猶如一圈圈厚實肉圈保住骨頭,單看已經心愛不已,捨不得馬上消滅,留在最後吧,讓眼睛先滿足。慢慢飽肚。湯內還見到黃色的馬鈴薯,橙色的蘿蔔,紅色的番茄,成塊狀在湯內浮沉,硬軟度也都恰到好處。湯是夠濃郁溢香,更值得大讚的是少了平時浮在上面的油膩,無法不佩服廚師的技藝高超,做了足夠的功夫。品嘗第一口,滿頰生香,頓時欲罷不能!要是平時在家,那樣好吃的美味湯擺在眼前,早就不顧吃相,喝得絲絲有聲了,而在這時,儘管好味道,也不能不顧及儀態,一派慢條斯理的文雅模樣。以湯為主,那一小撮飯反而變成了陪襯。餐中,少不免對牛尾湯的製作程式感起興趣,請教在座的幾位。她們介紹的程式,其步驟歸結如下:先選購紅蘿蔔、洋蔥各一個,番茄、馬鈴薯各兩個,青蔥一條,牛尾半公斤,調味包一包、黑胡椒。首先,將所有食材洗乾淨,切塊。其次,將洋蔥片以奶油炒香,加入牛尾塊一起煎香,再加入蘿蔔、馬鈴薯、番茄一起炒香。第三,加入約一公斤的水煮沸,才放入一包牛尾湯的調味包,轉小火繼續煮約四十分鐘,加入黑胡椒,臨吃前加點青蔥節和滴些青檸汁或檸檬汁調味。說話間,由於美味,胃口大開,好快,一大碗湯也差不多見底了。沒想到最初擔心吃不完,最後竟就那樣「輕取」,順利地將它幹光。 當然,牛尾湯具有養血、補氣、強筋骨的作用,也有的人說壯腎、滋陰。煮得不好,非常油膩。平時我們不常吃,偶爾肚子開放日,就馬上解禁,自由一次。這一晚與足足五六個人份量的超級大腕牛尾湯大戰幾回合,沒想到大獲全勝。 夏蘭眉開眼笑,這是對她最好的回報和嘉獎啊。碗底朝天,總算對她有個好交代。
-
【小說連載】島嶼天青
然而,當秋去冬來春雷響,綿綿春雨落在這塊苦難的土地時,卻也不得不為日後的春耕感到憂心。沒有牛要怎麼耕種,沒有耕種那有飯吃!所有的一切都得歸咎於這場無情的砲戰,即使兩岸軍事對峙已多年,倘若要以武力來解決之前的紛爭,也必須以軍事要塞為射擊目標,豈可盲目地亂射、濫射,以致造成無數平民百姓與家禽家畜的傷亡。而這場戰爭不知還要持續到什麼時候?或許,清平的日子還在遙不可及的深邃裡,就讓苦難的島民繼續地等待吧!火獅叔公的內心,的確存在著許許多多難以言喻的無奈和感嘆。 某天,添丁嫂突然接到村公所的通知,要她明天上午到鄉公所領取「美國番仔」的救濟品,因為她是政府登記有案的甲級貧戶,至於領取什麼,則不得而知。有人說是舊衣服,也有人說是奶粉或牛油,甚至有人說是麵粉,但不管領取的是什麼物品,對添丁嫂貧窮的家境來說,絕對是有幫助的。大一點的舊衣服自己可以穿,小一點的就由兩個孩子平分,不合身的可以修改,美國番仔真好。她從心裡發出如此的讚嘆聲。 而這輩子未曾吃過的奶粉和牛油,據說營養價值很高,對正在發育的孩子絕對是有助益的,但願孩子們吃過奶粉和牛油後,能長得像美國番仔那麼高大,不再是矮冬瓜。還有那一袋袋白綿綿的麵粉用途更多,除了可以做麵條、麵包、麵茶、麵餅……,年節還可以「炊膨粿」,美國番仔設想之週到,的確讓添丁嫂感激在心。剛接到通知時,簡直讓她興奮不已、喜出望外,巴不得馬上就去領取。(十九)
-
淡水河左岸
走在淡水河左岸,久遠的記憶如波浪般翻騰,拍打忙碌而貪婪的眼眸…… 不遠處,已經廢棄閒置軍事碉堡已經被改造為藝文小站了,茂密的老榕樹仍迎風搖曳,訴說著曾經擁有的往事;而聚集了許多小孩的挖仔尾生態保留區,究竟能帶給一臉稚嫩的孩子們什麼樣的驚奇? 在台北從事新聞工作的那段日子,曾經花很長的時間在這一帶進行田野踏查工作,看著八里自繁華節奏中蛻變。第一次聽到「挖仔尾」這個名字,如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後來,才知道淡水河的水勢沖刷出一個彎曲的沙岸地形,當地人就稱它為挖仔尾,也就是一般生態學家的專業的術語─潟湖。由於大屯山擋住了強烈的東北季風,即使是冬天,在這裡也沒有強風與低溫,潟湖內是寧靜的,於是,水筆仔在這裡快樂繁殖,一如村民們的瀟灑。 在左岸漫步,廖添丁的傳奇仍然被轉訴著。 年少時,電視機還不普遍的年代,家裡的那台收音機成為我生活中的休閒夥伴,曾經那麼親切地陪著我的童年。所以,對於「義賊」的廖添丁的傳奇故事不會陌生,甚至還曾經四處打聽誰有廣播節目贊助藥廠的藥品空盒子,找了很久,才找到兩個空盒子,於是,附上了回郵,索取了一張廖添丁的相片。 相片中的廖添丁個子並不高,有一束長且及腰的髮辮,帶一頂瓜皮帽,一套功夫裝打扮,襯托出他身體的壯碩,而他臉上流露出的剛毅執著與些許憂鬱,似乎也說明那個年代的動盪不安與無奈。由於相片是蒐集兩個空的藥品盒換來的,得來不易,所以,也就非常珍貴,經常成為我向別人「獻寶」的玩意。祇是,相片中的這個人是否真的就是廣播劇中被說成「劫富助貧」的英雄廖添丁,已無從考證,不過,我仍然相信他就是真的廖添丁,一如路過八里時,會很自然地繞進廖添丁廟向這位英雄敬禮。 但孩子們卻有話說了,他們不知道廖添丁是什麼人,也不太想知道。 繞向十三行博物館,面對象徵山與海的建築群及傾斜不正的八角塔,有多少人可以體會當時搶救十三行遺址的情境?歷史課本上的記憶太少了,孩子們也一臉茫然,一如遠方山脈,灰撲撲的。那麼,就四處逛逛吧,兜了一圈十三行博物館,肚子真的有點餓了,想找個地方吃些東西時,孩子們臉上的笑容才逐漸增多了。此時,我忽然發現,在古蹟前壓縮的笑容,竟然是多數人難以釋懷的沉重的心靈負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