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小說連載】大箍呆
但不管如何,秀香嫁給他們家西安,八千塊聘金,四百斤豬肉,八兩黃金她是要定了,甚而言出必行;少一塊錢也不行,少一斤豬肉也不可,少一分黃金也得補足,才能把新娘娶走,跟這種有錢人結成親家沒有什麼好客氣的。更何況她花費不少心血才把秀香養大,如果她的兒子大箍呆願意跟她做大人,又怎麼會輪到他們家西安呢?今天她開出這些聘禮條件,認真說來一點也不過分,要不然,難道要白白送給她兒子做老婆、送給她做媳婦? 既然有誠意要結成親家,他們來下聘時應該不會忘記準備禮香和炮燭,好讓她把喜訊焚香稟告祖先;還有必須準備冬瓜、冰糖、桔餅、龍眼、米香、喜糖等六喜,象徵兩位新人甜甜又蜜蜜;更重要的是聘金和首飾,那是富貴吉祥的象徵;豬肉則等結婚時再送來,到時她一定要準備一支能秤百斤的「大量」,當豬肉用馬馱來時,非得叫人把它秤清楚,以防他們偷斤減兩不講信用。 實際上宴請村人和親友,以及答謝添妝的親友,約需二百餘斤豬肉就已足夠,但剩餘的她不想折現,非要他們以溫體豬肉如數送達,好讓村人及親朋好友來看看排場。雖然他們家是有錢人,但最少也得餵養三頭大豬才能宰殺四百斤豬肉,就讓美卿這個貴婦去傷傷腦筋,到時如果硬說她故意刁難,她也沒辦法。 可不是,親家歸親家,聘禮歸聘禮,是兩碼子事,而且嘴生在她身上,她愛怎麼講就怎麼講,就任由她說一個痛快,只要她高興就好。倘若意見相左想吵架,美卿絕不是她的對手,無論是音量或是口舌,一旦吵起架來,便可見真章。(七一)
-
驚蟄──許雨仁、趙茂東畫展策展論述
「驚蟄」為傳統二十四節氣名之一,具有美好意象。動物昆蟲自入冬以來即藏伏土中,不飲不食,始稱為「蟄」,大地春雷初響,驚醒冬眠動物四出活動,天氣轉暖,春天到了,大地萬物萌芽生長,進入春耕季節。因此「驚蟄」即是上天以打雷方式驚醒蟄居動物的冬眠。「問空間」擇定國曆三月六日驚蟄之時開展,有其深刻意涵和期許。驚蟄的「蟄」既是藏的意思,藝術空間乃有收藏、典藏之意,期許藝術市場如天氣回暖,籠罩臺灣藝壇冷空氣能有旺盛對流,展品如春雷始鳴一響,競相舒展,藝術創新萌生。唐代元稹〈詠二四氣詩‧驚蟄二月節〉:「陽氣初驚蟄,韶光大地周。」「人間務生事,耕種滿田疇。」正好說明藝術家勤耕藝事,藝術作人間存在見證。 許雨仁先生甫在2024年由北美館策劃《溺浮沉洄:許雨仁回顧展》,其創作面貌風格早有多重論述,針對「驚蟄」策展主題意象,此次擇其與土地及植物關懷畫作31件,展出《粗筆系列》(Rough-brush Ink Plants Series,2007-2014,水墨、紙)、《沒形系列》(ShapelessSeries,複合媒材、壓克力片、炭、墨、膠、塑膠布,2015-2021)、《豆腐板書畫系列》(Color Ink Painting on Tofu Pallet Series,壓克力、墨,2015-2018)、《彩筆系列》(Color Painting Series,2016,複合媒材、畫布)等四個系列作品。見諸他熱衷倘佯自然之間,對植物成長生機追尋亦多有著墨、終其一生對生長土地周遭環境的關懷反映。藝術家從作品反映問題,透過多重媒材包含水墨、紙、複合媒材、畫布及筆墨表現的新創,具有當代創新觀點,其中「細筆斷續線」為其獨特風格表徵,畫面大量留白更顯示其對傳統水墨中留白布局的體悟體現,對比張力下,風格令人過目難忘。 他經常口頭禪似說:「我只是個畫畫的人」。繪畫和藝術是許雨仁先生「本我」意志最佳見證,從早期脫離藝專唯美和傳統的學院系統,持續創新不同系列至今,我特別感動他從入學藝專即不曾停歇的速寫和自動性素描,極大顯示了畫家追求創新唯一的實驗企圖,在他心中洪通和余承堯是臺灣最喜歡的畫家,可見其心中所樹立的繪畫標竿在於見所未見的風格性,其繪畫人生皆服膺其個人意識和意志,這樣的執著已然豎起藝術追求原生性之鮮明旗幟,從其不同時期繪畫表現也鮮明驗證出其個人獨有特色,從關注臺灣環境污染或社會邊緣現場及人類文明議題,轉換到藝術能量的創作上。 趙茂東其個人水墨畫創作具直觀與純粹性,傾向純抽象造形意識活動,不執著於寫實、寫意,而能另闢蹊徑表現的技法。「剖墨畫」是他欣喜於抽象水墨的表現形式,創新之路徑。他沒有援用傳統水墨之筆法,卻保留紙墨的傳統,以傳統紙張的韌性、綿延性作為創作介面,此次展覽新作中更加上徒手皴法疊加於自東性渲染基底上,更在「剖墨畫」上用嵌入式裝裱方式,將三張小畫依照其不同需要,自由卸下裝上組合,創新形式,亦跟平面卷軸結合,加強深度空間有其觀賞的多維度。 趙茂東去傳統謝赫之六法,更具構成主義概念中的去地域性、故事性、寫實性內容之表現,當然所使用之色彩業已只剩下黑白,與隨類賦彩之承襲無關,但其創作媒材仍保有東方古代所持素樸物質觀,不改初衷堅持,如珍珠般的雨滴露水都是其表現的靈感意念,應許著對水墨藝術積極創造的未來,因而視水為創作基本組成元素,水更是中國傳統五行觀之一,故以水及墨色相應而生創造流動的形象。從事水墨時放下心中固著己見,以全然開放心靈,關照事物不同層面。他更保持了傳統所採用的煤煙、松煙、明膠等墨,加上一方無規則交叉排列的纖維紙作為書寫載體,歡愉水及墨跡的一片美好,以一生的付出,隨著濃淡渲染變化進行組構及造境。 趙茂東於剖墨剖出看似洶湧波濤流動、一路流過卻是生命中的滄桑,最動人之處在於剖墨瞬間,如寒風冷冽一刀劃開季節之清明與混濁。剖墨創作技法頓悟,因著生命歷程而開啟「此曾有」之悟,便非只是技法了,創作中對於「撕」這個過程,更象徵了不只是撕裂,而是剖墨畫的動態歷程。 許雨仁先生曾應聘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擔任客座副教授,趙茂東受教於門下,成其良好師生關係,因此締結此次雙個展美事,個人十分榮幸受邀擔任策展人。 在驚蟄這麼美好詩詞、畫境、寓意甚深的節氣一詞之中,給予了藝術創作最好的鼓舞。聽春雷,看花開,最適合走向永康商圈,走進金華巷陌問空間品賞許雨仁、趙茂東水墨創新畫境。
-
市場現形記
人要衣裝,佛要金裝。隨著時間推移,物價上漲,勢不可擋,如何讓冰冷的現實不寒了客官購買的熱情,有賴店家功夫,改包裝也好,食材升級也罷,絞盡腦汁,務求一層溫情面紗,欲語還休,猶抱琵琶半遮面,為赤裸裸現實營造朦朧美。 再度光顧麵包店,原先架上「一個二十,三個五十」的字牌,悄然換作「一個二十,五個一百」。乍看是一句優惠,振奮人心,平心靜氣、靈台清明再看,好似成了一句陷阱! 不過橫豎各增減幾筆,文字遊戲爾爾,然而在店員一如往日的熱情宣揚裡,精打細算的顧客雙眼放光,再度提起麵包夾,躍躍欲試,只是目標從三上升為五!看著上賊船的結帳隊伍,由衷佩服,高明的話術無關乎簡單,在於見效。
-
初春早晨
初春時節,萬物復甦,春季迎來第一個月,早上洋溢著和暖鬆軟的氣息。暖陽倚著窗簾探入屋內,捎來熟悉明亮的日光,喚醒連夜的惺忪,身體跟著朝日緩緩甦醒起身。 乍暖還寒的空氣,拂過清冷的微風,身著淡褐色毛呢格紋大衣,厚重衣物還來不及收進衣櫥櫃,心情反倒舒爽清朗。到街邊的小店用早餐,手邊的咖啡奶泡澎鬆,剛烤好的鹽可頌麵包香味瀰漫,供給整個早晨的養份。 在前往工作場所的街道上,抬頭望,櫻花樹梢上冒出了花芽,妝點街邊的初春粉嫩色彩。一旁的菩提樹,綠色幼葉靜靜地展開,如沐活力盎然的生氣。鳥群在枝頭上呢噥互通,熙來攘往的行人輕快而不匆促,演奏出屬於春天和諧的行板。 初春經過了冬日的蟄伏沉潛,蓄累的能量厚積薄發,幻化成明亮愉悅的氛圍。曾有的灰暗、沉寂、或徬徨,灑落在季節更迭的土壤作為成長的養分。如同綻放前的鬱金香,球莖總經過冷冽,越是酷寒,開得越美。 拎著裝有筆電和書本的工作包前行,步伐卻不感到沉重,內心有輕快與愉悅的迴響。或許是與天地萬物一同復甦的喜悅,油然而生的安心與自在,讓自己也融入為初春場景裏的一部分了。
-
【小說連載】 大箍呆
而受到批評的絕對是拿人家聘金的虎嬸仔,因為她不僅貪財,也落得一個「賣新婦仔」的罵名;值得欣慰的可能是美卿姨,儘管付出高額聘禮,卻獲得一個人人稱讚的好媳婦,成了最大的贏家。況且,在南洋經商有成的夫婿,之前已匯回一筆準備替兒子娶親的款項,只要再把兒子的喜訊寫信告訴他,勢必很快又有僑匯進入她的荷包,她能成為村中的富婆不是沒有理由的。 儘管有人謠傳說,美卿姨的丈夫在南洋又娶了番婆,然他並沒有遺忘遠在家鄉的妻兒,每月均按時匯款供他們母子生活。而且匯回的金額幾乎都超過他們生活費數倍,但美卿姨依然節衣縮食,並沒有穿金戴銀或揮霍無度,也因此而累積不少財富。 卻也因為她既不必上山,也毋須下海,日子過得相當悠閒;加上氣質高雅,穿著體面,與一般家庭主婦迥然不同,讓人有一種高不可攀之感。可是她待人誠懇又樂於助人,私生活也相當嚴謹,一點也沒有貴夫人的架勢和高傲,或是有錢人家的勢利眼,抑或是因丈夫遠在南洋內心空虛而鬧緋聞,故而她的為人和操守,獲得許多村人的讚揚。 唯獨獨虎嬸仔見不得人好,酸溜溜地稱她為貴婦人或有錢人,甚至還說她是騷貨,簡直有點過份。而一旦兩人結成親家,不知是否還會如此?或許,總不致於再說她是騷貨吧!倘若跟有錢人結成親家,不也感到光彩麼?要是跟一個騷貨結成姻親,臉上勢必無光,虎嬸仔應該會想到這一點才對。(七○)
-
獨立思考:在資訊洪流中淬煉真知的終極能力
自媒體時代的「大師」狂歡與思維困境 深夜的書房裡,螢幕冷光映照著無數跳動的K線,手機推送不斷彈出「每日漲停板預測」的訊息。在這個全民理財的時代,各平台湧現出自稱「少年股神」、「期海老船長」等諸多導師,他們以精心設計的話術拆解著盤勢,在一番慷慨激昂的演出後,最後總不忘附上「以上言論僅供參考,投資有賺有賠,請投資人需獨立思考」諸如此類的免責聲明。這種弔詭現象恰似現代社會的縮影,人們一面狂熱追逐現成答案,一面將「獨立思考」當作廉價的護身符掛在嘴邊。 當某位「大師」信誓旦旦預言半導體類股將迎來黃金十年時,數萬觀眾同步按下收藏鍵;當另一位網紅用玄學理論解讀比特幣走勢,直播間禮物特效瞬間淹沒螢幕。這種集體狂熱背後,暴露出更深層的認知危機: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既渴望權威指引,又慣性逃避真正的思維勞動。就像希臘神話中的伊卡洛斯,當代人在追逐知識的太陽時,用蠟黏合的思維翅膀正在悄然融化。 解構獨立思考的認知迷思 獨立思考常被誤解為兩種極端:一者為淪為拒絕外部資訊的閉門造車,又或是異化成刻意唱反調的表演式叛逆。在眾多已發展成熟的領域中,我們能經常見到某些新手為彰顯其「獨立性」,刻意反向操作所有專家建議,最終造成自身利益的減損。這種「為反對而反對」的偽獨立思考,本質上是對思維惰性的另一種包裝。 真正的獨立思考絕非真空中的臆想,而是建構在嚴密邏輯鍊金術上的認知工程。當巴菲特說「在別人恐懼時我們應該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我們該感到恐懼」,這段話的價值不在於反主流姿態,而在於其背後五十年價值投資體系的支撐。就像量子物理學家波耳曾言:「每個深奧的真理,都有個對立面同樣成立。」獨立思考的珍貴之處,在於能同時容納矛盾觀點並進行辯證分析,而非簡單地非黑即白。 建構思維金字塔的四重基石 1.理論地基:知識體系的系統化梳理 當聽到「K線破底翻是買入訊號」:應追溯至道氏理論的「趨勢原理」、「股價波動的相關原理以及經量化統計後價格行為所遺留的蛛絲馬跡」,碎片化資訊需經學理框架過濾才有意義,而非盲信口訣。就像建築師不會用單塊磚瓦評判房屋結構,投資者亦需理解所用之技術分析工具背後的基礎立論。 2.邏輯鋼骨:批判性思維的精密鍛造 培根的「四偶像說」在數位時代顯得更具警示意義。當「大師」宣稱「外資連買三日必有大行情」,需用歸納謬誤的方式來檢視其樣本偏差,邏輯思維如同心智的顯微鏡,能透視話術包裝下的邏輯裂痕。 3.經驗黏合劑:實證精神的淬煉昇華 索羅斯的反射性理論揭示:市場永遠處在認知與現實的動態失衡中。2017年台指期閃崩事件證明,再完美的模型都需經極端情境壓力測試。真正獨立思考者會像科學家般建立「假設-驗證-修正」的循環機制,將每次決策轉化為認知升級的契機。 4.跨界橫樑:多元思維模型的交織應用 查理·蒙格推崇的「格柵理論」在金融及商業領域尤為耀眼。例如分析消費者行為時,心理學的認知偏見理論往往比經濟學模型更具解釋力。這種跨界思維如同在認知迷宮中點亮多盞明燈,讓決策視野豁然開朗。 在噪聲時代修煉思維定力 站在資訊瀑布的懸崖邊,真正的獨立思考者懂得為認知系統安裝「精神防火牆」。他們會像頂尖棋士般建立多層決策過濾器:第一層篩除明顯違反科學原理的論述;第二層用邏輯三段論檢驗推論合理性;第三層以歷史數據進行回溯測試,最終在沙盤推演中預判各種可能情境。 這種思維修煉絕非易事,它需要持續的知識更新與自我顛覆,是一個極為痛苦的過程。就像尼采所說:「哲學家必須不斷超越自己昨天的智慧。」當我們看見某分析師坦承「我三個月前的判斷有根本性錯誤」時,那才是真正獨立思考者的勇氣徽章。 在AI人工智慧開始取代基礎分析工作的時代,人類最後的認知堡壘正是這種融合理性與直覺、邏輯與創意的思維能力。或許正如《莊子》庖丁解牛之喻,最高明的獨立思考者,已將知識內化為直覺,在市場的經絡骨隙間游刃有餘,眼中再無「大師」與「韭菜」的分野,唯有對真理永不止息的探求。 螢幕上的K線依然跳動著,但真正的投資者早已明白:與其追逐千萬個「必勝公式」,不如打造屬於自己的思維作業系統。在這個真偽資訊如量子疊加的時代,獨立思考不再是選擇,而是生存必需的心智抗體,它讓我們在集體狂熱中保持清醒,在認知迷霧中看見曙光,最終在持續的自我超越中,抵達自由思考的應許之地。
-
慷慨的界限
某個單位主管,手裡握著的是信用卡,而不是責任。他總是在飯局上笑臉迎人,大方說著「這頓我請」,但在會議室裡,他習慣將每一次失敗化作一張沉重的影子,毫不猶豫地投射到下屬的身上。他的請客,像是一層薄薄的糖衣,表面甜美,卻在深入骨髓時帶來苦澀,沒有人因此更愛戴他。人們看著他的慷慨,只覺得像雨後無根的霧氣,短暫、虛浮,無法真正滋養任何關係的根基。 請客這件事,表面上是分享,實則是一種隱性的權力展示。如果這份權力被用來掩蓋缺失,或是換取他人無聲的承受,那麼大方便成了一種壓迫。在職場中,真正可貴的從來不是餐桌上的片刻滿足,而是責任的公平分擔與信任的長久建立。 曾經有一位朋友,總以滿桌的佳餚與全額支付作為友誼的邀請函。她熱切地安排每一次聚會,決定地點,選擇菜單,掌控所有細節,卻唯獨沒有留給朋友說「不」的空間。那些被請的飯局,起初是幸福的重逢,最後卻演變成一次次壓抑的應酬。朋友們的笑容漸漸減少,她的大方,最終變成一座無形的山,壓得所有人只想逃離。 原來,大方不是一件多出的禮物,而是一場拿捏得宜的平衡。過度,成了負擔;不足,又顯得冷漠。人與人之間的美好,從來不在於誰付出的多,誰得到的少,而是那份平等的互動。有人提議,有人傾聽;有人請客,有人回應。一場真正的聚會,不在於誰支付帳單,而在於那份自在與愉快,能讓每個人帶著笑容離去。 人際關係像一場精妙的舞蹈,每一步都需要精準的節奏感。過於熱情,會讓人感到壓力;過於冷淡,則容易疏遠彼此。請客或付出時,懂得觀察對方的反應,揣摩彼此的需求,才能讓關係走得更遠。朋友之間,不是看誰付出得多,而是彼此是否在需要時,心甘情願地給予,而不讓對方感到負擔。 請客的背後,藏著的不僅僅是金錢,更是一份微妙的情感權衡。那是一種需要細細拿捏的分寸,既不能讓人感到窒息,也不能讓人覺得疏離。大方固然是好的,但若成了一種優越感的展現,那它就像流沙,付出得越多,反而越讓人難以站穩。 人際之間,最難的從來不是給予,而是如何給予得恰到好處;也不是拉近距離,而是如何在不觸碰對方自尊的情況下,讓每段關係都能找到屬於它的呼吸空間。
-
霧夜穿行後浦的經緯
天空垂下皺紋時 鋁翼懸停成一座未拆封的晚宴 我們沿著總兵署的掌紋出走 石獅瞳孔裡游出另一座島嶼 胭脂磚縫滲出赭色的光陰 黑金石在暗處反芻聖旨 族譜在瓦當上分岔 高陽與紫雲正在屋脊交換胎記 浯江書院把月光摺進線裝書 卦爻在梁木間龜裂 雷聲押著新科進士的韻腳 雨絲開始告解敬字亭 當歷史在傘骨收攏成露水 用光緒年間的銀針。我將 提前折返的腳印 種成高牆旁未開的木棉
-
清明時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從前山頭有國軍部隊來除草,轟隆的割草機除去墳頭草,為民眾祭祖清淨一番,不知哪一年開始沒有這種服務了,許是人力不足來做這些為民服務的工作了。 我的家鄉位於大肚山下,每年清明總像趕集一般熱鬧,塞車難免,道路又狹窄,聰明的民眾改成健行或騎機車上山。這是家族成員的大集合,也有去國還鄉的人,鄉音未改,鬢毛已經花白,喚起人們的回憶。 黃紙是蓋墳的屋頂,在雨後化為春泥,當青草再度長成,山坡又恢復往常景觀。那些公墓很多已是空墳,只因改葬他方,墳墓有各種方位,有人卻找不到自己的祖墳,慌忙之際懊惱不已。 有人種了羊蹄甲樹,開滿粉紅色的鮮花。也有人種上一排七里香,容易辨別尋找,我們的祖墳仍在眾多墳間交錯的龍門陣裡,荒煙蔓草之中。尋尋覓覓終於找到。 清明之後,人群散去,各分西東。 跨過小橋到區界,就是開朗的林厝公墓花園,政府的公有地蓋成的九重塔、思親亭等設施,兩旁黃金榕油亮迎人,春風吹來一掃晦氣。 住在舊縣區,很多設施都落後市裡那麼多,連祖先安居之所都差別甚大,在祭祖掃墳塋時感觸特別多,市的高塔聳立雲端,我也曾登上高塔眺望八方,想到自己家鄉的建設落人於後,不禁羞慚萬分,就下塔回去了。但我每回經過那裡,總會在思親亭小坐一番,遙想古人對於祖先的崇敬。 就在清明後的某個周末下午,我在思親亭裡看書,有位退役的老榮民從遠處走來,他即將走回清泉崗,手裡捎一灌酒,我們很快對談起來。 他提到自己不能回鄉在爹娘的墳上叩頭而慚愧,至今仍孤家寡人,曾娶過妻室,卻是被騙婚,相親也被騙去金飾,後來再也不看親了。那清明如何過?他就在祖先牌位前上香聊表孝思。 清明後,趕羊的牧羊人又重臨山頭這些墳堆,春天草長得快,羊群四散墳頭,又像極北國風光,牧羊人常常得細竹輕輕揮在羊身上,在夕陽餘暉裡趕著他們歸去,我認識那位牧者阿鐵伯,趕羊時總是靜默少言,像極那群靜寂的羊,黃昏的天地在他們的行伍行進中依舊無言。 阿鐵伯家後方五十公尺隔著圳溝外就是公墓區,他常有機會聽到葬禮的樂音,他並不忌諱,說:「只要心地光明,有甚麼好驚,只有那些做壞事的人心中有鬼,我在這裡住了幾十年,甚麼都不怕!」他也說,曾有人因為好幾年沒來掃墓,祖墳已在荒煙蔓草之間,某年來掃墓都找不到,只好敗興懊惱而回! 也許我該收拾思緒,面對山坡那些無言者,似乎毋庸贅言,人該把握當前,無論未來如何,證悟當下眼前的切要真理,不必感嘆時運不濟,只求無愧於天地,不論走到何處,都會有清風明月相伴的。
-
【小說連載】大箍呆
之前村人的想法是,虎嬸仔收養養女的目的,長大後必然會跟她的兒子昆山成親。但事情的變化有時卻也難料,昆山在體恤秀香被他母親虐待的情境下,經友人西安的勸導而心生同情,開始護衛著她,並把她當成妹妹來看待,也因此而衍生出深厚的兄妹之情,為她找一個好婆家更是他的心願。 而且他排除姑換嫂,以及哥哥未婚妹妹不能先嫁的傳統觀念,不為自己著想,一心一意想為妹妹找一個好婆家。而在他的眼裡,只有美卿姨的家境和她的慈祥,才是她的好婆家;只有西安這個中規中矩的年輕人,才是她的好夫婿。而且好笑的是,哥哥竟充當妹妹和友人的媒人,甚至還做為兩個親家母溝通的橋樑,說來簡直不可思議。或許,能為妹妹找到一個好婆家,所有的付出和犧牲都是值得的,但願他是一個成功的媒人。 可是萬萬想不到,他娘竟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提出一些不合情理的要求,想向男方收取高額聘禮,而且不接受美卿姨低調處理的建議,竟然要把收授聘禮的情事公開,還要請親友來看熱鬧,她這種想法實在不可取。但如果不能滿足她的需求,想要圓滿落幕,似乎也沒有那麼簡單,識大體的美卿姨,只好依她的條件,不再與她計較。或許,娶到一個好媳婦,比什麼都重要。(六九)
-
【後浦舊事】懷念!海報牆,我的看戲紀事
在金門其它戲院看過電影 在頂堡的「金西戲院」看過的電影,有「星星、月亮、太陽」(1961);分上、下兩集演出,當時人山人海;都把戲院擠爆了。那時我還在小學就讀,能到此看電影;真是「快樂無比」。 但我還有點奇怪,我記得以前的「金西戲院」;好像叫「誠實戲院」,但我在網路上沒找到;不知是否我記錯了。 另外「台語片」的「王寶釧苦守寒窖十八年」(1956),看後心中充滿著無限的同情;對女性的堅忍非常讚佩。還有「狄青大戰八寶公主」(1961),看得滿腔熱血;對八寶公主非常地叫好。 在金門看過傀儡戲和地方戲 每到過年時,尤其在「年初九天公生」的日子裡;左鄰右舍常會請一些「傀儡戲班」來演出,這是家有喜事;或要還願、祈求「老天降福」等等,要感謝上天的保佑。這種「傀儡戲班」都很小,常是家族式的一團團的人都在一起;就是父親任第一把手,掌握懸絲動作的操作及唱腔、口白。剩下的打雜工,便由晚輩去接手了。我記得在「北門街」也就是現在的「中興路」,有一團「傀儡戲班」;也是父子檔在演的。每一檔演出大約半小時,如果是「好日子」;每個家庭就會一家接一家,趕都來不及的接演下去。 地方戲有「九甲」(高甲戲)及其它,它是在:古寧頭、斗門、小金門東林及上林等地;我讀小學時,曾在金城鎮東門里;看過小朋友在學習「扮戲演」,而沒有看過他們的真正演出。 在金門別的地方看過布袋戲 「布袋戲」是最受小朋友喜愛的「戲種」,小時候在「頂堡」看過;是在一幢「祖厝」內演的。那時幾位同學「合資費用」,便可走路到「頂堡」去看了。當時是由駐軍在操作,而是「台灣兵」在操作;包括「身段」、「念詞」、「特效」、「鑼鼓」等等的各項工作多由幕後「台灣兵」操作的。 這幢「祖厝」是在「金西戲院」的旁邊,座北朝南;我們是由側面的小門進去的。每場演出約半小時,票價多少已忘了;但不會比電影貴。 看完後,便想要玩一玩「布袋戲」;好比較自己的「手指頭」靈活否? 為著看電影鬧過不少糗事 「糗事一:偷溜看電影」記得以前為著看電影,鬧過不少好笑的事。從民國49(1960)年,我從山外衛生院,晚飯後偷溜出去看電影;害得護士們查房找不到我,而緊張得不得了。 「糗戲事二:遲到被罰跪」再從小學開始談起,記得小學六年級時;民國53(1964)年,已是要畢業了;每天要到校晚自習,而週末上午上課,下午休息,隔天禮拜天還是要到校去自習的。我和班上三位同學,加上我共四位;趁著午休時間,便到「金城戲院」,看「第七號情報員續集(金手指)」(1963)年;電影散場後,便抄小路爬牆趕去自習;但時間已經晚了,到班上時,我們有:大頭、炳輝、草包、王士(我)共四人;便罰跪在走廊上。 「糗事三:向老師說明」國中在三年級的時候,民國56(1967)年,有一次想看部宣傳教育片;但金門放映時間很短,只有二至三天的天數;便很大膽地單獨,找訓育組長何修禮老師談,說晚上想去看電影;可不可以?因為只有週末及週日才可以看電影,所以才直接找訓育組長談;他的回答是:「不可以,但要注意,不要被別的老師抓到。」這好像是「可以了」,我便高興地連晚飯都沒吃;就跑到電影院了。當時何老師沒有教到我,我因為在「城中」也是小有名氣;所以才敢大膽找何老師談。 「糗事四:多人跑電影」記得讀高中時,民國59(1970)年,金城鎮有三家戲院:「金城戲院」、「金聲戲院」、「育樂中心」,在週末及週日;我們便有四、五位同學一起去趕電影,事先把三家戲院的放映時間分配好;及到哪家戲院去買票,並且何時在何地把票交給誰;都要事先說好,便開始看電影了。 「糗事五:身高擋視線」記得在民國61(1972)年,於台北市敦化北路的「國際學舍」中「青康戲院」看電影;這是我到台北市的第一次看電影,同行的有李錫敏共二人;當時票價好像是八元,可看兩部片子;「國際學舍」因為平時要開會用,所以地是平的,不像一般戲院會把後面的座位下方墊高;以便後面的觀眾看得見銀幕,加上李錫敏又有186公分身高;所以一坐下位子,便把後面的觀眾視線全都擋住了。 「糗事六:看戲作筆記」記得在民國62(1973)年,在台北市公館「東南亞戲院」,看「西城故事」(1961)年;該片獲1962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等10項獎、金球獎,由於「東南亞戲院」沒有「清場」;我便從早場看到夜晚,而我也在此片給我作成「看電影作筆記」的事;是用一本16開的速寫本去作畫,事後看看作畫的內容還算可以。 「糗事七:春節瘋電影」記得在民國66(1977)年,是師大畢業的時候;我負責全校「師大66級畢業紀念冊」總編輯的工作。寒假春節便約好編輯組的四至五同學,大年初一春節,一起看電影去;在台北市「西門町」及「電影街」分頭去買票。等到時間到了,便把票交給誰;便可看電影。我記得共看了五部片子,從早場到晚場;看得昏頭轉向不知演的是什麼?但也創了一個紀錄。 最令人懷念的電影人物胡金銓 另外值得一提的電影人物就是「胡金銓」(1932-1997),他的電影觀念開創了無比的先例;把「武俠片」推到至高無上的藝術境界。 就拿「龍門客棧」(1967)來說,至今尚無人能出其右;尤其選在台灣取景,就比在香港取景「大醉俠」(1966)來得好。「龍門客棧」整部戲,從選角到演出身段;都是創「武俠片」先例,也創了個「武術指導」的先例。劇本是自己編的,道具是自己考證的。 其後來的「俠女」(1970),更是空前的創作,尤其對景物的塑造更是認真到極致。其中一場「竹林的打鬥戲」,更是史無前例的從高處的空中往下衝殺;直接把對手殺掉,直到現在沒有人可以重新做出來。也因為這一招得到無比的光榮,「俠女」第28屆(1975)坎城影展獲「技術大獎」。1978年入選英國「電影指南」當年「世界五大導演」。「俠女」於2015年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百大不朽電影」。胡金銓被後來的影界稱為「一代宗師」。 當時電影界尚無「吊鋼絲」的用法,只能用「彈簧床」來「跳接」;所以拍武俠片就很辛苦。但胡金銓導演能利用「蹦床」來前接、來跳躍,也能完成影片中的任何動作;直到現在還沒有哪位導演能完成那種高難度的動作。 今天電影已過去了很多憾事 金城鎮後來有三家戲院,先後為「金城戲院」、「金聲戲院」、「育樂中心」;前兩家戲院較常看,而後面的「育樂中心」則不常去看。 後來到台北讀書,便完全把家裡的戲院忘掉了。現在金門尚有兩家戲院:風獅爺商店街的「金獅戲院」和金門昇恆昌廣場的「國賓戲院」。 在我回金門時,曾在「金獅戲院」看過「刺客聶隱娘」(2015);而且共看了三遍,才覺得滿足感,這種故事令人無限回味。(下)
-
海霧起時訪燕南書院
我們踩過青苔的唇語時 燕尾脊正啄食雲絮 石碑上的字跡在苔衣下 褪成海峽深處的淤沙 朱子指縫間漏下的星斗 仍懸在書院檐角搖晃 風鈴將八百年前的晨讀 卷作一張泛潮的宣紙 金門大橋在霧中隱現 如擱淺的青銅編鐘 對岸樓群是未落款的拓片 每一扇窗都洇著未乾的墨色 清水祖師衣袂拂過之處 螻蟻正搬運經卷的碎屑 謁拜時的檀煙在混凝土縫隙 織出燕南歸巢的舊航線 此刻有白鷺掠過石敢當 銜起鏽蝕的指南針 所有坍縮的時辰在它翅尖 重新舒展成羅盤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