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長篇小說連載〉 艷陽滿天
知識份子的思想,宛如展翅的海鷗,在藍空白日下飛旋翱翔,當時他寫作時,還提心吊膽,疑神疑鬼,偶而給何為霖看一兩頁,為霖也看不出名堂,缺乏興趣。但是台灣情治人員卻聯手偵查杜誠,從廈門、金門、白犬列島,直到花蓮,杜誠瞎子吃扁食──心裡有數。直到他被捕之後,他知道自己末日到了! 何為霖和王芬婚後常提起杜誠自裁的事。據王芬研判,杜誠大抵長期受到精神壓抑,恐患有憂鬱症。他的自裁是為精神獲得解放,同時也是向情治人員作了嚴正的抗議。 那晚,杜老向我倆誠懇地說:咱們這一代的知識份子,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生活在恐怖的黑暗的角落裡,像老鼠一樣,隨時有被野貓捕捉的危險。現在,總算可以自由地聊天了!若在過去,杜誠的事情我怎麼敢說?我杜潞有幾個腦袋? 我的熱淚奪眶而出。 杜潞從茶几上取出兩張紙巾,拭去眼淚,他盼望我倆能夠把杜誠的死寫出來,傳留後世,讓人瞭解國共內戰錯誤,以及民主自由的可貴。他說:杜誠的《海燕》已經飛得無影無蹤,你們為啥不寫出另一本《海燕》?將來我給你們出版,弘志高中的文藝小青年就是基本讀者。杜老笑了,客廳瀰漫著一片歡樂的空氣。 趁著記憶清晰、思維敏捷的年紀,趕快動筆吧!這是偉大空前的時代的題材,那些躲在象牙之塔自我陶醉的學院派作家、無病呻吟風花雪月編故事高手,他們是不會寫出這種偉大題材的,因為你們曾經親身體驗過這混亂的時代生活。 杜潞這番話,鼓舞著我,鞭策著我,化為我生命前進的力量和勇氣。趕快動筆吧!自由地,無拘無束地動筆吧。這裡既無反右派鬥爭,也無文化大革命,只有偶發的地震以及太平洋湧捲來颱風帶來的狂風驟雨…… 杜潞不僅是教育家,也是軍事統帥,他調兵遣將,靈活運用,絕不按牌理出牌。丁淑梅剖腹產得子,王清風喜出望外。杜老親自批准了丁淑梅產假,教務主任由莎幗兼代。他並且交代王清風校醫每週暫時上半天班,直到產婦恢復健康為止。他使弘志高中的教師,都具有獨當一面的領導能力。最值得稱道的則是他排斥了文憑至上的傳統風氣。 那日,何為霖對我談起杜老將我調降的事,說:「杜老讓咱倆有充裕時間寫作,為杜誠的冤獄事件平反。」是啊,我逐漸悟出這個原因,但是我卻對這項任務,感到精神上的壓力,有力不從心之苦。 你寫吧,為霖。 還是你寫,比較輕鬆些。畢竟你們在老九團是同事。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人們的情感是粗糙的、麻木的。回憶起杜誠的音容面貌,模糊不清,只覺得此人比較含蓄內歛,不出風頭,樂觀曠達。他喜歡文學,平日跟秦鵬比較親近,因為他倆是福建同鄉,而且興趣相投,有共同的語言。
-
福爾摩莎之殤
福爾摩莎長長的嘆一口氣:「甲兒!甲兒!我還以為你愛我,你會讀書、你會作詩,你考上進士、作了副總統,我平日都稱讚你,以你為榮,覺得祖宗庇蔭,才有你這個好兒子。我現在終於明白了,這些都沒有甚麼了不得,也不必在意,一個人為理想奮鬥,不到最後關頭,誰知道有無堅持到底的決心,為理想獻身,儘管叫號踴躍,沒經過考驗,誰知道他有無殺身成仁的勇氣,以前我真錯愛了你,我要跟祖宗長跪,說聲對不起。」 福爾摩莎被唐景崧與丘逢甲拋棄,心情難過已極,她寧願相信他們是真心愛她的,即使繼續欺騙都可以;然而慘酷的事實擺在眼前,她已經被狠心拋棄,沒有轉圜的餘地。丘逢甲已不能從她身上榨取甚麼利益?何必再叫聲媽來羞辱自己呢! 第十八章 日本的鐵蹄已踩到福爾摩莎的髮際,她知道自己的處境與待遇,她不再是刁蠻的公主,可以濫發脾氣,她現在已經是人家的童養媳,只要他喜歡,隨時逼姦都可以。自從唐景崧與丘逢甲走後,她已經好幾天沒有梳洗,「願言思伯,首如飛蓬」,她現在洗給誰看呢? 福爾摩莎攬鏡自照,發覺她蓬頭垢面,兩眼凹陷,臉容憔悴,一個如花似玉的美人,好像風過花凋殘,蝶浪水流紅,她有點自傷、自憐、自悼,她想到有一天她死去,她的墓誌銘要怎麼寫呢?想到這裡她就有一些難過,她想:「我又不是浪女,這一些都不是我願意。」 以前她很快樂,對誰都不理會,自從她踏入了國際社會,就成為社交界的名媛,追求她的人要排隊。她並不愛慕虛榮,想到歐洲也不過說說而已,歐洲有多好,她也不知道;她一度也想到紫禁城,上天壇去上香,人家說這是男人的社會,妳最好乖乖的待在家裡,不要出頭比較好;現在樺山資記已經送來名帖,稱她為東京的野玫瑰,那一天要帶她跟天皇相會。 福爾摩莎望著名帖,只淺淺的一笑:「隨便你們吧!你要我跟誰睡就跟誰睡,我的心是貞潔的。」她的心現在已定了下來,心情也平復不少。唐景崧已經偷偷摸摸的走了,她想:「這個傢伙不成才,走了也好,免得礙眼,說不定下一個男人會更好。」她猛然醒覺,「這是那兒話,那有被人強姦還付鈔,不行,這一句話萬萬說不得。」 日本人說:「吾不殺不辜,凡迎接我進城的就可以顯榮當世。」所以日本人就進城了,總督樺山馬上驅車拜會福爾摩莎,這位當世的美人。福爾摩莎那天穿著白色禮服與戴一雙高及手肘的白手套,配合粉紅色的皮鞋、胸花,髮髻高聳,顯得高雅大方,樺山一看驚為天人,站立不穩,險些兒摔倒。
-
〈浯江詩選〉五月的木棉花
拾起一朵記憶中的花 晨霧瀰漫中 漸漸看清橘紅身影的晃動 已經多少年沒夢見此景 年復一年 不曾回頭找尋記憶的片段 此刻 在手中的木棉 拼出那個愛笑的女孩 在街道上 踩著花瓣 一路往前飛舞………
-
驚‧藏
又來了,每次都是這樣!與其說不經意的嚇到了牠,或者應該說是冷不防的被牠嚇到! 每回傍晚散步,都是心情最想放下的時候,好的、壞的、忙碌的、不想回想的,即使是邊走邊想事情,也是無壓力的想,何況還可邊走邊看風景,看著自然界四時景物的變化,享受與大自然共存的樂趣。 當我放心的走著走著,突然,一陣慌亂聲響起,這回是一隻大的環頸雉,邊飛邊叫嚷著,我愣住了,停下腳步,心中想著,到底應該是牠嚇到我,還是我也嚇到牠了,可是誰叫牠每次都讓我感覺牠是故意躲起來嚇人的,我明明是走在無障礙的路上,牠卻藏身草叢中,明總敵不過暗啊! 這時,不禁回想到某一次,當我有備而來,拿著相機找尋「美麗的錯誤」身影時,最終卻只告無功而返,因為牠跟我大玩起捉迷藏來,明明我清楚的聽到聲音,一步步悄悄的走近,牠又不見了,這樣幾次之後,我決定放棄了,可是這時牠又出聲音提醒我說「我在這裡!」,真是個愛玩的傢伙! 環頸雉在金門田間、角落,不難看見,尤其有時是幾隻一起出現,這裡、那裡,看到了嗎?聽到了嗎?牠又在玩躲貓貓的遊戲了,誰有這等閒功夫想和牠玩呢?
-
賢聚‧留菴‧與(田井)堂
懇請陛下顧念臣所處的地方,三面受敵;又遭逢一整年嚴重的災荒。臣將田仰、馬漢的兵馬放在西面防守,滿虜立刻趁機進攻東面;努力防守外部滿虜的攻擊,而內部的奸逆又起來破壞。驚慌疑懼、接連不斷,催促科稅的法令又難以施行。寺臣王瑞柟按往例預備課稅三千金,卻只能徵收到二千金;科稅大臣李維樾預備課稅二千金,卻僅徵得一千四百金。衢撫臣劉中藻奉命拿二千金進入溫州賑饑,臣寫信請求他允許先將賑災款移做士兵糧餉,又寫了一封,雖然得到應允但是卻沒有送到。溫州地區積欠士兵六個月的糧餉,靖海營則拖欠了七個月的糧餉;士兵因為糧盡而沒有戰鬥決心,百姓因為救援中斷而喪失防守的意志。如此而希望州府能不淪陷,怎麼可能呢!整個東甌的官吏、有名望的鄉紳、士兵百姓,肯定沒有一個會說臣未盡心盡力;然而事已至此,怎敢說自己的罪過可以原諒!恭謹候等皇上定罪責罰;一面招集義兵,伺機收復溫州。 賊人用兵,來勢急如暴風雨,由平陽可以抵達福寧州,由泰順可抵達壽寧縣。懇請嚴令兵將及早扼制險要謹慎防守,微臣不勝恐懼以身待命! 隆武二年七月十四日具題。」 負傷的盧若騰被水師救出,轉入江上靖海營的船上。他一面上表自請處分,同時命族弟盧若驥趕來相助。若驥最初在福州任副將,唐王即位於福州後,授予授遊擊將軍,扼守在盤山關一年多。朝廷收到若騰上疏後,於八月初六日奉聖旨,輕描淡寫的回覆說:「盧若騰,已有旨了,命你儘速設法收復溫州贖罪。」 七月,清軍攻下浙東、浙南,即揮師南下,大舉進逼閩北。南安伯鄭芝龍暗中向清軍請降,撤兵到安平鎮(福建晉江安海),結果福建門戶洞開,清軍長驅直入。隆武帝朱聿鍵出逃往汀州(福建長汀),八月二十八日被清軍追擊並擒殺於福州,隆武政權滅亡。隆武帝清慎廉明,即位之初就下詔親征,可惜始終為鄭芝龍所挾制,難有作為。 盧若騰得知隆武帝殉國後,悲憤交加,竟而跳水自殺,幸被同行的官員救起。若騰裂眥痛曰:是不欲成我也(你們這是不肯成全我呀)!定虜侯鄭鴻逵聞訊後,召請盧若騰回福建。可是,一心想著恢疆復土的盧若騰,不久後即潛入滃州(今舟山一帶),圖謀起兵。之後,從寧波借道出城,城中父老兄弟暗中拜迎,可惜浙東早已遍佈滿虜。若騰眼見事不可為,便又退回到福建南部靠近漳州的曷山,與郭大河、傅象晉等屯兵望山、圖謀起義,盧若騰特書〈望山義盟序〉為記。 惜望山營寨並沒有形成氣候,也未如預期趁機攻佔武安、進而光復失土。就因為官宦之後林某向清軍舉報,望山糧道被斷,出師未捷,徒呼負負。此後,盧若騰見勢更不可為,乃興起不如歸去的念頭。遂與葉翼雲、陳鼎從安平鎮轉入廈門;之後,又偕同吏部尚書曾櫻、左副都御史王忠孝、都察院右都御史郭貞一、大學士沈宸荃、兵科給事中辜朝薦、刑部主事許吉璟,以及紀許國等渡海來浯,自號「留菴」。盧若騰的故鄉也因為聚集了這一批故老賢臣的身影,之後遂改名為「賢聚」。 賢聚之為名,應在西元1646年之後不久。此前,從宋元以降,賢聚皆稱為「顏厝」。至少在盧若騰時,或是遷界以前,賢聚的大姓尚不是盧姓,應該還是顏姓。顏姓與盧姓雖為表親,若以輩份論,顏氏在金門的29至32世「允、章、永、綬」輩分別與盧氏在金門的22至25世「志、禮、敬、賢」輩為平輩。若純以兩姓的昭穆推論,顏氏在金門「顏厝」落戶的年代至少比盧氏早了七世,以30年為一世來估算,約為二百一十年。也就是說,在盧氏開浯始祖盧宗發入贅顏家時,顏氏至少已經在顏厝定居了二百年。 顏、盧雖為表親,但世代繁衍,兩姓摩擦難免。在盧若騰返回金門定居後,盧若騰的著述藏書,甚至還因為兩姓之間的摩擦衝突而遭殃。在盧若騰的〈焚餘小引〉中,就把這個問題揭露的十分清楚。他首先感慨火之危害,再據此引申到鄰里相處之細事。其中寫道: 「………。頃里鄰構釁,其事細於爭桑;而大姓赫然震怒,遽以一炬相加遺。余數椽之居並前人遺書數簏,倏忽煨燼。家人掃除之次,見故紙一帙未全燬,取以呈余,則余舊作若干首也。黔廬赭垣,無所可置;塚而封之,又似未忍。因命持付剞劂氏,將藉是以告四方同人曰:「家已被焚,所餘者止此耳」。其為余悲憤者、為余豪快者,故當各自有說也。」 (最近鄰里間發生爭端,事因比爭一顆桑樹還小;然而大姓勃然大怒,突然縱火加害。我這只有幾根柱子的居所及前人所留下的幾箱書,轉瞬間都化為灰燼。家人清掃的時候,看見有一本未全燒毀的書冊,拿給我看,發現是我以往所寫的幾首詩作。我這黑乎乎的屋子僅剩土紅色的矮牆;想把它埋起來封存,又不太忍心。因此吩咐人拿去印刷,並藉此告訴各方親友說:「我的家已經被燒掉,剩下的就只有這些了」。那些為我感到悲傷憤慨的、為我感到暢快淋漓的,本來就會有各自的看法囉。) 對於盧若騰的藏書,因為鄰里間的細故紛爭而引來火災所造成的損害,的確是令人深感惋惜的。但是,我們好奇的是,盧若騰所宣稱的「家已被焚」中的「家」到底是何所指?是如今的「留菴(庵)故居」、是留菴故居右前方的老宅,還是另有所指? 以民間習俗,子孫考取功名、接受任何封賞、恩蔭,多半以「祖宅」為承受對象。從目前的留菴故居前方遺留的旗桿石等,可以推定留菴故居應是若騰的祖宅。那麼若騰被焚的「家」會是留菴故居嗎?另外,1646年返回金門定居的盧若騰,是否就住在留菴故居現址的屋宅內?從留菴故居的建築規模,大概很難同時住下三代或四代人。比較可能的情況是,因為盧若騰長年在外為官,故宅為父母及侍奉父母的弟弟家人所住。盧若騰返鄉後,則選擇在留菴故居對面的老宅居住,而被火焚毀的屋子,或許正是這些房子裡的其中之一。 另外,在盧若騰的文章裡,多次提到的「與堂」到底在哪裡?由於時移勢異,諸事已不可考,但是,我們仍可以從有限的蛛絲馬跡臆測猜想。在《賢聚盧氏族譜》內,載有盧若騰之孫盧勗吾〈重脩族譜序〉一篇,文末書有「康熙丙申孟夏日二十六世孫勗吾敬書於浯島七星石畔之與堂」。關於七星石的傳說,賢聚的耆老多有印象,七塊石頭散在賢聚村的四圍,有的已被國軍挖掘破壞,有的被沙土雜草掩覆,如今距離留菴故居或與堂最近的七星石之一,可能是位於泰安宮前、俗稱的「魚池」裡面。因此,與堂在七星石畔之說即可理解。另,據盧若騰八世胞侄孫盧德資所撰寫的〈大司馬牧洲公傳〉一文,文首詳曰:「公諱若騰字閑之,一字海韻號牧洲又號留庵別號四留居士,與堂者則書軒之號也」,故與堂為盧若騰的書房殆無疑問。 然而,與堂到底位於留菴故宅內,還是另有他處?要推測這個問題,先得嘗試解開「與堂」這個名稱背後所可能隱藏的意涵。首先,是這個「」字雖然通「耕」字,但是在精通金石治印之學的盧若騰來看,應該是截然不同的,就像「留菴故居」的「菴」字和後人通用的「庵」字,後世之人,若簡略的以「」、「耕」二字相通視之,可能會因而忽略了盧若騰內心的圖像。 目前留菴故居為賢聚九號所在地,但我們十分好奇「與堂」在哪裡?以盧若騰對於金石之學的考據之深,與堂存在的方式不外兩種可能。 第一:按金門人習俗,大厝通常為祖父母或父母輩居住,若騰居長(牧洲、翰如、遠甫),故居為盧若騰所繼承,但因宅第窄仄,勢必再外擴,所以,我們可以發現留菴故居前(以前並不存在馬路),乃是一片廣場,目前,盧若騰後人(亨房子弟)的居所向前延展,一直延伸到前金山,連綿成片,皆為故宅。而與堂雖為書軒,而實則只是盧若騰在留菴故宅內的居室或廳堂之別稱。 第二:與堂為獨立房舍或位於留菴故宅之外的獨立房舍內。因為祖宅故居既已為留菴祖厝或傳給若騰的弟弟家人,盧若騰則另外闢屋建室。目前,盧若騰及後世子孫之神祖牌,皆位於留菴右前方三十米的「祖廳」內,每年農曆三月十九日,賢聚盧若騰子孫皆會到祖廳祭拜。以此推斷,此每年例行祭拜,子孫皆稱之為祭拜「軍門祖」,而民間俗稱的「盧軍門」就是盧若騰,這些故宅相傳亦為「軍門府」所在。「軍門府」可能只是喪亂流離時期權變的稱呼,是對宅第主人官銜的一種尊稱。那麼,軍門府會不會就是盧若騰返金後,和南明遺老故臣過從甚密的地方?若然,則盧若騰跟這些宅第的關係可能就不一般了。 另外,「」字,有「田」有「井」。精研文字學的盧若騰為何不用「與耕堂」,而是用「與堂」?是否返鄉後的盧若騰,在心境上已經有了根本的變化,準備躬耕寄讀以終老?如此,選在有井的田邊,似乎較為便利些。以此觀之,那麼「與堂」所在附近應該存有古井。目前,留菴故居向前延展到今顏氏家廟右前方二十米所在的這片盧若騰子孫世居的這片土地上,尚有三口井存在。分別是今馬路邊的「雙口井」,即民間傳說,盧若騰母親愛在井邊洗衣時,生他的那口井,以外兩口則位於靠近顏氏家廟的另一側。從住宅的屬性的先後次序上來看,雙口井的可能性要大些! 綜述之,留菴故居和與堂應該是兩處地方。盧若騰被火焚毀的居室,應屬與堂的部份建物。而與堂和軍門府比較可能是同一建築群所在,與堂附近定然有田有井。若然,則今年年中左廂房屋頂傾塌的盧氏祖廳,其舂搗而成的厚實牆壁,磚石互生的壁面,顯為明代建築,而這一棟建物,也許正是與堂的所在,也是南明遺老聚會之所。如此推想,是耶?非耶?更待有心人繼之析之。
-
〈長篇小說連載〉 艷陽滿天
你不要自投羅網,聽我的勸告,老于! 我默聲點頭。 杜老在寒假期間,邀我們兩個吃飯,有什麼用意? 我茫然不曉。 眼看著壁上的曆薄了,只剩下兩三張,新年過去,學校準備舉行期末考試。寒假馬上到了。 那日,我接到杜董事長電話: 于老師,今天晚上七點,我邀你跟為霖來家喝酒! 十三 窗外飄著淒風細雨,客廳內洋溢著溫暖空氣。杜老倚在沙發上,講起一件苦痛的秘史。 十七年前,也是這樣寒冷下雨的晚上,一個從前線退職的青年,和杜老坐在這間客廳,低聲談話。那人就是杜誠。 表哥,你如果不願收容我,我馬上走。如果你收留下我,我必須把話說清楚,即使共產黨解放了台灣,我也脫離共產黨,決心不幹了! 為什麼? 我在白犬列島聽了廣播,潘漢年被批成反革命,傷透了我的心!表哥,當年我是被潘某吸收入黨的。他是人才,了不起的人才!我願意為他而死,死得光榮,死的偉大!我混進邱清泉兵團做事,就是搞軍運,就是革命,想不到潘漢年成了叛徒,這怎麼讓人口服心服? 你來了台灣,管他們的事做什麼? 我管不了,卻忘不了,我是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這邊還有人盯著我呢。 國共內戰是一場禍國殃民的烏龍戰。它印證了元曲上的話,「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杜誠像一株萍草,隨波逐流,它到底漂泊何年何月,茫漠無知。他的苦悶與彷徨心情,杜潞怎會明白? 你在學校工作,外面的事情別去過問,等將來太平年月,你再站出來控訴吧! 杜誠記住了表哥的囑咐,他利用空暇的時間,寫作長篇小說《海燕》,其實那是一篇虛構的故事,反對戰爭,嚮往自由和平的寧靜生活。
-
福爾摩莎之殤
丘逢甲一八六八年,生於現今苗栗銅鑼一帶,少年時有神童之雅譽,十四歲考上生員,二十六歲中進士,但是他不喜歡作官,所以就去教書。他寫起抗日的文章激昂慷慨,甚麼「義與存亡」、「誓死守禦」,等到獨立戰爭一爆發,他身為副總統──台灣之子,沒發一兵一卒、一砲一彈,就捲軍餉逃走。連橫台灣通史說他:「亦挾款以去,或言近十萬元。」 愛台灣的人,已經挾巨款逃走了,到大陸去做「台灣道民」;那些被懷疑不愛台灣、或者賣台的人,卻死守台灣,面臨異族的統治,想走而走不了。根據馬關條約,限兩年內日本准中國割讓地方人民遷居,逾期不遷,視為日本臣民。當年祖先唐山過台灣,冒了多大的風險,誰想到要變成夷狄之人;福爾摩莎也萬萬想不到,那個口口聲聲說愛他,又說自己是台灣之子的丘逢甲,主張獨立自主的丘逢甲,會在砲聲剛響起的時候就逃之夭夭。 福爾摩莎想:「他每一次考一百分、第一名有甚麼用?我寧願他不識字、去種田,有情有義,還可能留在我身邊」。丘逢甲的遠去,對福爾摩莎是重大打擊,因為她最不願意看到丘逢甲只愛自己,他對福爾摩莎的愛只是虛情假意,一旦事情緊急連母親都可以拋棄。福爾摩莎已經哭不出來,這才是真正的悲哀。 福爾摩莎又撿起詩來看,越看她越生氣:「割讓雖然令人哀痛,也是萬不得已,大清國難道願意;臨陣脫逃的人不知羞恥,反而寫詩批評別人,張揚自己。」福爾摩莎憤憤不平的說:「好一句扁舟去作鴟夷子,呸!他配嗎?他回頭望我的時候,難道自己不覺得羞愧嗎?」 唐景崧與丘逢甲──台灣民主國的總統與副總統兩天之內都相繼逃走了,證明他們並沒有為這塊土地流血、犧牲的決心,一個個把錢都捲走,到一個安全的地方去快活,假如他們戰死不走,也還算一條漢子,為台灣民主國留下精魂一縷,作為後人效死的典範,無奈那些人平日只會搗亂、只會械鬥,真正英雄有幾個?
-
一起來說故事
我在兒子就讀的小學裡當故事媽媽,說故事的「班表」一出來,我就忙著為預備要說的故事寫「教案」。 「說故事不就是『從前有一個………然後………最後………故事就完了。』難道你在家為兒子們說故事也要寫教案?幹嘛大費周章?」朋友蓉對於我的忙碌有些不以為然。 如果是單純的說給自己的孩子聽,我會有很多機會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詮釋,而且有的是機會因地、時、事而有所補充,可是到學校說故事時間有限,在短短四十分鐘裡要把故事的精髓傳遞,要能激起小朋友的興趣(樂趣),要能引導思考、討論;這不是信手拿起故事書唸唸就可以達成的。因為到學校說故事,使我有機會觀摩到許多前輩說故事的技巧,並重新學習如何在拿到一本繪本後「看故事、讀故事、說故事」,不祇是從文字去了解故事的內容,更從圖畫的舖陳去觀看作者在文字背後想要傳遞的深意。 不同的人會因為年齡、個性、背景以致對於同樣的故事會有不同的解讀。 我說故事的對象大多是一、二年級的小朋友,同一個故事在一年級和二年級說就有不同的反應,甚至於同年級不同班級也有不同差異;有個很有趣的現象:通常導師的「氣質」會影響學生——導師活潑熱情,孩子對於聽故事時的回應也會以較活潑熱情的方式。導師優雅內斂,孩子的回應過程也往往守紀有序。我想這是導師平日在上課時引導學生的模式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吧! 「一本從沒看過的故事書拿到手,就直接上台對小朋友說,這樣的說故事者是不負責任的。」聽了一場有關於故事研習的課程,台上的老師有十多年的說故事教學經驗,功力深厚的她說:「我也“不敢”這麼做!」一本書的形成是作者的心力結晶,作者要傳遞的,不是記一件事或一段過程而己;閱讀故事的結構,探索文字和圖畫想要傳達的意義,定位自己要如何表達故事的「生命」,思考要如何引導孩子感受這個故事,甚至賦予新的意義和創意———這些程序是可以經由不斷的練習漸趨於嫻熟而游刃有餘的。 想起小時候,聽「小紅帽」的故事——故事的結論是:不要在路上逗留,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多少年來我都認為「小紅帽」的故事大概只能這麼說,有一次在前輩的指導下,我對一班二年級的孩子做了新的嘗試和他們玩創意:假如小紅帽不是「小紅帽」——不是故事中的「弱者」時,一時之間:「大膽小紅帽養了一隻叫膽小大野狼的寵物………」,「住在森林裡的奶奶她的名字叫做小紅帽………」,「小紅帽帶了烤狼排要來探望奶奶………」「奶奶心臟病發作幸好大野狼幫她作人工呼吸救了她………」。 孩子們的創意潛力真是令人驚嘆!我們「玩故事」的同時也讓孩子思考不是所有的事都只有一種發展,不是所有的人(動物)都只有一種特性(好比大野狼也有膽小的、好心的),有時要有勇氣但有時要懂得示弱,不是所有的結局都是如意的,接受結局也是一種勇氣和智慧! 真正「學習說故事」、「好好說故事」邁入第二年了,在這個過程中發現收穫最多的人其實是自己。去做,讓我發現原來自己會更多,去做,讓我發現原來自己可以做更多!朋友,說故事真的很迷人,一起來吧!
-
賢聚‧留菴‧與堂
然而朝廷認為浙東會同時有三位巡撫的現象,是因為「盧某起用時來得慢些,於是導致任用上沒能專一」。但也覺得同時設置三位巡撫,確實應當界定轄區、明定委任事項權責;以避免事權分散操而讓事情窒礙難行。 盧若騰雖然是受命巡撫溫、處、寧、台四地,但實際上,當時紹興諸臣皆奉魯王朱以海監國,誠意伯劉孔昭、總督楊文驄分別佔領台州、處州與寧波;盧若騰所轄,實際上僅有溫州一府而已。當時,民窮財盡,百姓苦不堪言;糧餉無著,軍心士氣渙散。八月二十日,盧若騰抵達浙東平陽縣境,他沿路細心觀察,很快就發現朝廷之所以屢屢敗北的問題核心。九月下旬,盧若騰將自己的觀察體會,以及如何克敵致勝的方法,巨細靡遺的寫在〈微臣已入浙境恭報確聞情形兼陳制勝要著疏〉上。 盧若騰的奏疏,在隆武元年九月二十一日到了朝廷;十月初一日,聖上批覆說:「看了你的奏章後對於浙東的情況已經完全明白。台州、紹興既然已經奉了明詔,魯藩王為何沒有上表來呢?朕待魯王有如左右手,如果可以率眾抵抗滿虜,文臣武將必須聯合在一起,互相呼應,不可有隔膜仇視的情況。奏摺內關於『兵多而不精良、將多而無法統一號令』,確實指出了當前的弊病。所謂有德望的內閣大臣,如果可以壓制各地將領;黃道周已經出關了,應該可以擔此重任。」 就在盧若騰上陳制勝要著疏後,於九月下旬趕到了浙江溫州,並擇定於二十五日,擺設香案,宣示上任。在盧若騰入主溫州府後,才發現情況遠比自己想像的嚴重,經過他嚴格的考核、淘汰之後,出現了許多缺額。於是他又緊急上了〈備陳東甌匱亂情形,亟請敕補要員以便整頓疏〉,希望朝廷可以補實一些重要官員,以便可以落實整頓浙東的各種問題。 盧若騰積極整頓吏治、圖謀匡復。只是,天下紛擾,兵缺糧餉日甚,而百姓無以為繼。但是,朝廷關心的卻還是皇位繼承問題。當前一次(九月下旬)上疏,盧若騰說魯王並未有稱帝之意,隆武帝就問:魯王既然沒有稱帝之心,何以遲遲沒有上表稱臣?盧若騰在溫州就任以後,確實發現魯王身邊要臣,積極奔走,顯然另有他圖。因此,為了針對魯王作為稍做解釋,並且據實稟報溫州府面臨的困境,希望能夠爭取留用溫州府每年需要上繳朝廷的稅銀,以便支付官兵糧餉、厚實戰力。盧若騰遂於十月初上奏〈義師已有退轉之思,甌括宜修禦虜之備,懇允便宜支餉以厚兵力疏〉,幸好朝廷准予就便留用,盧若騰總算稍微緩了一口氣。 但是,才隔數日〈十月中旬〉,盧若騰就收到了督師黃道周的來信,由黃道周的門生徐柏齡親自登門奉呈。那是一封婉轉客氣、但卻令他十分為難的索取糧餉的書信,盧若騰好不容易才為溫州留用了點糧餉,如果給了督師黃道周,自己浙東馬上就撐不下去了。溫州百姓早已被超徵糧餉,同時,又不幸遇上收成不好。因此,盧若騰只能據實告之以溫州的苦處。他為難的於十一月中旬才寫下了措詞懇切、萬般無奈的〈復黃石齋督師書〉。 盧若騰對黃道周確實是懷著歉意的。當年上疏彈劾閣臣楊嗣昌時,自己只是個新進小臣,黃道周、范方等大臣卻能夠以氣節相投而引為知己。福王弘光繼位南京時,黃道周時任禮部尚書。南都覆亡後,唐王先後授黃以武英殿大學士、吏部尚書、兵部尚書,督師討伐滿虜。如今,寒冬將至、糧餉不濟,黃道周求助於盧若騰,除了希望在軍事上可以形成合圍夾擊的態勢,更重要的,是希望在軍需糧餉上也能夠得到濟助。 只是,盧若騰已經沒有絲毫能力再從溫州籌措出任何糧餉了。雖然身為浙東巡撫,但是,卻受到台州、處州、寧波等地皆已被楊文驄、劉孔昭等佔據,唯一立足之地溫州府,卻成了各方勢力壓榨的對象。盧若騰萌生了極大的無力感。為了避免朝廷文武官員無謂的惡鬥、內耗,也為了溫州百姓可以得到比較合理的對待,盧若騰決定退讓。他再度上書〈人臣無避艱險之理,事務有當變通之時,再懇聖明更易督撫以資聯絡以惠地方疏〉,希望朝廷可以變通,以楊文驄取代自己,也一併表明辭去浙東巡撫的意思。 盧若騰的上疏猶如石沉大海。聖上未置可否,盧若騰面對的困境日益加深。當時,隆武帝為了籠絡部分世家大臣,害怕他們投向魯王,因而一味的給予優渥隆寵。例如:「誠意伯」劉孔昭,他是明代開國大功臣劉基(劉伯溫)的十一世孫,誠意伯是劉基的封號,明太祖洪武三年十一月封劉基為「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誠意伯」,俸祿二百四十石。洪武二十三年給予世襲,傳十一世為劉孔昭。朝廷原來希望藉由劉孔昭的聲望維繫人心,可是,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盧若騰深覺朝廷偏頗的用人方式,實有檢討的必要,因此,上〈重權不可輕假,誤局貴能急收疏〉申明自己並不認同朝廷一味放縱及籠絡世襲大臣的看法,可惜朝廷並未明快處理此一問題。 盧若騰效忠的隆武朝,還未和滿虜展開廝殺,就先陷入與魯藩王的溫州爭奪戰中。南明隆武朝與諸藩王,似乎還未體認到團結禦敵的重要,他們最在意的是自己的權位與利益。而滿朝文武百官賢良忠正者,被黜的被黜、退隱的退隱;餘者,競逐私慾、奉承阿諛。這一切似乎注定了南明在與滿虜對抗過程中,節節敗退的命運! 就在盧若騰感慨朝廷未辨賢愚忠奸,江西便傳來不幸的消息。督師黃道周兵敗被俘。盧若騰聞訊痛心不已。黃道周生於萬曆十三年(西元1585年),長若騰十五歲,是福建漳浦縣銅山所人,字幼玄,號石齋。自幼聰穎好學,少時就有「閩海才子」美譽。三十八歲中進士,先後任天啟朝翰林編修、經筵展書官;崇禎朝翰林侍講學士、經筵展書官;弘光朝吏部侍郎、禮部尚書;隆武朝武英殿大學士、吏部和兵部尚書等職。 在崇禎皇帝中了滿虜的反間計,處死駐守寧遠的名將袁崇煥、嚴懲輔臣錢龍錫等之後,滿朝文武,噤若寒蟬。黃道周義憤填膺,連奏三疏。但是,不僅沒能為袁等平反,反而觸怒崇禎,被連降三級。剛直不阿、敢言直諫的黃道周不計個人得失,前後上三十疏,直到被革職入獄。隆武朝,六十歲的黃道周於國家危難之時,自請募兵北上抗清,督軍江西姿源,於牛頭嶺首戰告捷,最終因孤軍深入、缺少奧援而失敗,在童家坊被俘。三月初五臨刑就義前,他囓破指頭,血書「綱常萬古,節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 盧若騰反覆吟誦著黃道周的血書,聲淚俱下,悲不能抑。去年十月,道周來書求助糧餉,正值溫州歲荒,若騰實在無能為力!回想崇禎朝時,初出茅廬的自己,不知天高地厚,上疏彈劾閣臣楊嗣昌,道周非但沒有譏誚,反而引為知己。而如今,義烈忠勇的道周已先走一步,盧若騰不禁心戚惻而淚潸然。 黃道周兵敗殉國,朝廷危在旦夕。但是,誠意伯劉孔昭依然沒有放棄吞併溫州的意圖。忠勤謀國的盧若騰腹背受敵。五月,他再上〈括兵無悔禍之心,甌郡係必爭之地,敬陳不戰屈人之著,以為善後良圖疏〉,希望朝廷在大的戰略上可以採用水師北伐江蘇,再由外而內包圍浙江。 盧若騰的建言依然未被隆武朝採納。自從督師黃道周兵敗後,清軍積極揮戈南下。明軍雖然在人數上還有極大優勢,但是地方勢力,各自為擅、多所掣肘;且兵多畏戰,將統無方,糜然之勢,雖孫吳再世,恐亦枉然。賊寇侵佔溫州態勢明顯,盧若騰孤臣孽子,七次上疏求援,無奈朝廷未加聞問,溫州終於在七月十二日淪陷。七月十四日,盧若騰上〈糧盡援絕,危疆不保,泣陳失事緣由,仰請聖明處分疏〉,乞求聖上處分,文中句句血淚,令人惻然。 「滿虜進犯東甌,臣請求救援的奏疏共有七次之多,但是最終援兵還是沒有到來;溫州府城,遂於本月十二日淪陷。起先,滿虜到了盤石,溫州百姓看到了紹興被屠殺的慘狀,都很害怕說要堅守城池(害怕遭到像紹興一樣的報復)。本月初三日,有一千多位老百姓包圍臣的官署而大聲喊說:『希望可以為成千上萬的蒼生性命著想呀』!臣哭著告訴他們說:『你們想要投降滿虜嗎?國家養你們將近三百年,你們卻反過來要投靠滿虜,怎麼忍心如此呢!你們如果真想要投降滿虜,那就先殺了我吧』!老百姓才哭著散去。 臣分別委請道、府、廳、縣各級官員,坐鎮防守七個大門;臣不分晝夜,騎馬逐一巡察,完全都沒有睡覺。然而,百姓非常恐懼害怕,願意登城協助防守的少得可憐。等到水師將領林泰來與清軍交戰被殺、陸上將領黃應運被抓,民心就更加惶恐不安了。 而距離郡城六十里,名為永嘉場的地方,有個叫做項允師的人,竟然在初五日自行剃髮渡江投降滿虜。項允師本來就是個輕薄小人,貪圖富貴,起先私通劉孔昭想要謀取溫州;等到劉孔昭戰敗以後,項允師竟然和他斷絕關係。繼前次因為林夢龍的推薦,有陛下旨意徵召任用;臣原以為如此應該足以讓他收斂起圖謀不軌的居心,想不到他看見滿虜的氣焰高張,竟然決裂到如此地步。項允師素來結交鹽販之流,此時,他卻率領所有船隻迎接滿虜,滿虜渡江進攻的計策也才定了下來。 還有城裡居住著的鄉紳反逆王欽瑞,也在初十日出城到海濱迎接滿虜。十一日時,滿虜鐵騎數千名從永嘉場登岸。臣在當晚跑遍了七座城門,約束官兵;並且招來民兵登城防守,民兵很多都私自逃跑。臣半夜到鄉紳周應期、王瑞柟的家裡敲門,哭著告訴他們說:『請一起出面呼籲士兵百姓固守家園!』。但他們二位都哭著對臣說:『人心已死,已經不是用口舌說說就能夠挽回的了』。十二日清早,臣傳令緊緊關閉七座城門。到了巳時,滿虜以鐵騎二千兵臨城下,城內叛逆忽然開門迎接滿虜進入。臣與鎮守大臣賀君堯,各自率領家丁展開巷戰。臣腰、臂各中一箭,家丁被殺傷亡殆盡,形勢已不可抵擋;於是轉入江上靖海營的舟船,與賀君堯等商議日後圖謀。
-
〈長篇小說連載〉 艷陽滿天
杜大師。 我笑起來。 你有空還是得跟杜老談清楚,趕快化解這個誤會。于光兄,你有文學才華,我是衷心佩服你的。 我向任達表白心跡,想離開花蓮。他問我有目的地麼?我搖頭。任達握緊我的手:「幫我一年忙吧。別走。若是將來我二哥開的出版社擴充門市部,你去擔任總編輯……」 真的?在南部嗎? 不,在台北。 任達的話,讓我暫時沉靜下來。杜老沒找我談話,我也沒主動向他解釋誤會。年長的人都是李耳王,這句話有它的客觀性。年紀大,地位高,他的朋友減少,身旁的諍友更少,甚至沒有,他自然變得剛愎自用,固執己見,即使他遭遇失敗或覆亡,也不會覺悟。有的只妄想此乃天意,這豈不是「不問蒼生問鬼神」嗎! 老人如此,歷代的封建帝王也是如此,他們走的李耳王的悲劇道路。他們沒有一個諍友,因為他們聽不進別人的諍言。 那晚,我硬著頭皮提著一罐春茶,走進杜家客廳。他正在燈下看一份雜誌,待我坐下來,杜老感慨地說:「于老師,你在假期應該抽空去日本跑一趟,只要到了農村,看看最漂亮的建築物,不用問那一定是學校。于老師,戰後日本為什麼繁榮進步,就是因為人家重視教育。」杜潞說著把雜誌的那篇文章遞給我:「你看,吉田茂說:只要是人才,就不怕人口多。你同意吉田茂的這個觀點嗎?」我點頭應著,不知說什麼話才好。 杜潞指出當前台灣的聯考制度,值得革新改進。他曾為此問題傷透腦筋,卻提不出具體改進方案。 過去,我和莎幗把孩子送到台北讀書,您不要誤會,我夫婦兩人都在學校教書,孩子心理上有負擔,有壓力,所以轉去了建國中學。 很好。我提過這件事。咱要把弘志高中辦得比建國中學還好,西部的學生還不是要來弘志轉學?我的兩個孩子為啥到美國耶魯大學讀研究所?台灣各大學都有研究所,甚至花蓮師範學院都有,孩子走路上學就行。難道我是崇洋媚外嗎?哈哈。 我的心被他的溫暖的語言溶化,只得向他辭行。送到門口,他悄悄對我說:「等放寒假的時候,我邀你跟何為霖來吃飯、喝酒,聊天。記住,就咱們三個,醉翁之意不在酒,哈哈!」 何為霖作了圖書館長,依舊堅守崗位,負責盡職。他通過林添樑的文化局關係,從縣政府撥進一批舊書,經過整理與修補,放進書櫥。有時,當管理員不在時,為霖便勸我打消辭職計劃。他說出版界的頭痛事務,多如牛毛,在學術文化商品化的潮流下,營業經理掛帥,編輯只是三流角色,一切仰人鼻息。過去他在台北做過編輯,他認為優良讀物,經理部門卻不屑一顧;總經理交下來編印的書,卻是幼稚而不堪入目的作品。何為霖飽受痛苦,才決心放棄了出版業,回到恬靜質樸的弘志校園。
-
福爾摩莎之殤
唐景崧不聽還好,聽過之後,頓時「皮皮銼」,好說歹說,幾乎跪地求饒。士兵看看折磨他也夠了,能夠折辱一個大總統,也可以驕傲子孫,就想放他一馬。 「你想走,可以,要怎麼個走法,請給個交代。」士兵消遣他:「要不要我們回去抬八人大轎?」 「兵爺不要開玩笑,你們饒我一條老命,我回去要燒香拜佛。」唐景崧說:「我知道你們日子不好過,甚麼沒有,只要錢就好說。」 士兵們一聽,幾個人交頭接耳,決定剝他一層皮,平日裏看他作威作福,要我們磕頭、端茶、掃地,今日落在我們手裡,不報仇說不過去:「好,這是你說的,不是我們逼你,但是,我們也不能辱沒你的身價。」士兵問道:「你幾公斤?」 「八十公斤,前天才量過。」唐景崧搞不清他們葫蘆裡賣甚麼膏藥,只有據實回答。 「好!很好!這樣的身價儘夠了,一公斤折合美金一萬元,這是一筆大交易,不知總統大人意下如何?」 「合理!合理!」唐景崧保命要緊,心想錢是身外之物,再賺就有,就說:「這筆交易我認了,青山常在,綠水常流。」 「鈞座盛德,感恩不盡」,士兵也回敬一句。 關於這一段傳說,向丘逢甲求證,因為他也有聽說過,但是他人在何處遍尋不著,義軍群情激憤:「難道他也逃走?」 第十七章 母親大人膝下 事有可為者與不可為者;事有可知者與不可知者,知幾其神乎,兒自幼飽讀詩書,了然胸次。臨別前夕,敬稟於母親大人膝下。 甲午戰敗,救亡圖存,志士仁人,憤切雪恥,兒忝為士林一份子,敢不與共,此為事之可為者;洎自義軍四起,齍兵運糧,驅逐倭寇,上下一心,忠憤之氣,感動神明,無奈天不我眷,出師不利,壯士迴心,此為事之不可為者。 兒幼受庭訓,希聖希賢,躬自省察,豈敢或忘,昭昭之心,唯天可表,此事之可知者,望大人明察;我朝聖德,屢遭外侮,瓜分危在旦夕,存亡迫於眉睫,有志之士,夜不安枕,家國軫念,彌自深切,此事之不可知者。 兒既痛邦國之積弱,割家鄉以餵狼,復感時之不我予,壯志未酬,是以賦一絕以見志: 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 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甲兒頓首 光緒二十一年六月七日 唐景崧逃走翌日,丘逢甲也跟著從梧棲逃走,還留了一封信給母親福爾摩莎。福爾摩莎不看還罷,一看馬上暈死過去,僕人趕緊灌下薑湯,她才幽幽醒轉,醒來反而一句話也沒說,兩眼發直,眼睛呆滯無神。大家怕她出事,每天緊釘著她。
-
詩兩首
你在,故我思 你 一直 你一直 在我心裡 同一個地方 靜靜的悄悄的 有時你一言一行 總會牽動著我的心 心底便起了波波漣漪 桃花源裡落英繽紛 心頭的你多感人 總讓我忘了憂 你在故我思 失去了你 我怎麼 想念 ? 流浪 窗外的太陽好大 卻曬不乾我流在心裡的淚水 我們的感情 沒變 距離 好像多了一點 你帶走我的心 留下誓言要當永遠的朋友 從前的回憶好美 如今卻感到疲憊 想你容易 忘記好難 曾經以為 身在天堂 你就是天使 而今天堂幻滅 因為你已不在 想去流浪 流浪 到一個沒有你的地方